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历史趣谈揭秘苏东坡与王安石的私交:“对手”变知己

历史趣谈揭秘苏东坡与王安石的私交:“对手”变知己

历史趣谈揭秘苏东坡与王安石的私交:“对手”变知己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苏东坡与王安石的私交:“对手”变知己

导语:王安石开始搞改革的时候,苏轼兄弟丁忧服满,刚回京城。那时,兄弟俩踌躇满志,很想有一番作为。可是,苏东坡不识时务,对改革说三道四。王

王安石开始搞改革的时候,苏轼兄弟丁忧服满,刚回京城。那时,兄弟俩踌躇满志,很想有一番作为。可是,苏东坡不识时务,对改革说三道四。王安石很不高兴,就让他到开封府审案子。京城的案子盘根错节,随时都会碰到山头。他希望苏轼深陷其中出不来,无暇指点时政。没想到,苏东坡是断案高手,三下五除二,就把案子办得干干净净——王安石的警告落空了。

第二年上元节,皇帝想买灯,苏东坡劝谏皇帝别浪费这种“耳目不急之玩”,皇帝从善如流。苏东坡喜不自胜,就像初学写作的人发表了文章而激起更强的写作劲头一样,苏东坡接连又作了《上皇帝书》、《再上皇帝书》,向改革全面开战。于是,政敌开始收集苏东坡的“黑材料”,想把他整垮。可是,结果一无所获。但是,这已使苏东坡心惊胆战,后怕起来。于是,他请求外调,以离开政治的漩涡,避祸全身。

就这样,苏东坡与王安石走到了对立面。此后,苏东坡就开始了他连年外贬的宦海沉浮。但是,在王安石下野之后,他却亲到金陵去看望王安石,并次韵王安石的《北山》诗,道是:“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当时,苏东坡从黄州平调到离京较近的汝州,可是仕途上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善。他之所以要去探访王安石,一则是路过;二则同是天涯沦落人,已不复有当年的意气用事,况且他对改革也有了新的理解,不再简单地全盘否定,而王安石也已退出官场,两人见面就轻松多了;三是,当年“乌台诗案”发作,有人欲置自己于死地,王安石曾道“岂有

生活常识分享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如何看待苏东坡和王安石的矛盾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如何看待苏东坡和王安石的矛盾 苏东坡和王安石的矛盾 苏东坡和王安石的矛盾自然在于变法。宋神宗在启用王安石变法之后,由于变法内容触碰到了保守派和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最终导致了“新旧党争”。苏东坡由于自己的政治观念与新法南辕北辙,他的学术思想也和新学格格不入,加之他的父亲和弟弟、他敬爱的朝中元老、他的亲朋好友,全部站在旧党一方,所以他和王安石之间爆发矛盾简直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苏东坡更是曾经以《上神宗万言书》对新法进行全面抨击,更是直指王安石本人,这种情况下,由于宋神宗是站在王安石一方的,为了新法的推行,苏东坡遭贬简直正常不过。 苏洵的《辨奸论》 苏洵显然也是属于保守派,在《辨奸论》中对王安石进行抨击也很正常,当然《辨奸论》是否为苏洵所作至今存疑。但是我们看《辨奸论》的内容,以诸如“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这类的言论对王安石进行抨击显然带有浓烈的个人情感在里面,《辨奸论》通篇内容根本不是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讨论,而更像是作者由于讨厌王安石本人,从而针对王安石个人形象、行为、性格等进行的全方位攻击。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从林语堂为苏东坡立传就可以看出,他显然是比较喜爱苏东坡此人的,所以在书中对苏东坡的正面形象进行提升很正常,可是提到苏东坡显然无法绕过王安石,由于“新旧党争”的影响,苏东坡的多次遭贬显然由此有关,因此对王安石进行贬低也就很正常了。这并不能代表王安石就是这样,只是林语堂从抬高苏东坡的一种方式而已,或许这就是爱屋及乌吧。 关于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失败了,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更引起了“新旧党争”,

2021王安石与苏轼的相爱相杀高中作文

王安石与苏轼的相爱相杀高中作文 说道苏轼的敌人,最难以措辞的就是王安石了,两人纠缠不清的私人恩怨也经常成为高中生写作的素材。下面就一起来欣赏《中秋月与小石潭》这篇吧! 原标题:中秋月与小石潭 苏轼与王安石,中华历史上两颗熠熠生辉的明星,高悬在夜空中散发着光芒,一个炽热,一个凄冷,他们的光彩并不相同。 如水般温润的月光静静的流淌,流过苏轼手中的酒杯,荡涤过他的衣衫,再轻轻地铺在地上。他凝视着杯中的月亮,不禁又想起了曾经在朝廷为官的日子。一身豪情壮志,意气风发。现在却只有月光能与他共饮一杯酒。他在庭院里踱步,一阵凉风吹过,他静静地站着,且听竹林沙沙轻语。 竹林的另一边,王安石刚刚走进小石潭。鱼儿在水中嬉戏,阳光穿过竹林投下斑驳树影。他找了一片荫凉坐下。静静地欣赏着无人知晓的美景,想把谪迁的烦恼稀释在这里清澈的潭水中。他闭上眼睛,感受着风儿带来的淡淡的竹香,且听竹林沙沙轻语。

竹林的一边连空气都溢满了忧愁,另一边却是鱼儿也快活的安静平和。相似的经历却引出了不同的心境。 一阵大风灌入苏轼的衣袍,凉凉的秋意激得他从悲伤中挣脱出来。他仿佛清醒了自己醉酒的大脑,惊讶自己会陷入深深地悲伤。他抬头仰望漆黑的夜空,张开双臂想要把漫天的星辰揽入怀中。只是在西北方,一颗闪烁的星星刺痛了他的心脏,那是名为“天狼”的煞星。他将杯中的烈酒倾入自己的肚中。他拉满弓弦,用自己报国之志铸成的箭矢指向天狼。磅礴的气势从他身上迸发,他仰天大喊:“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不知是时节接近秋天,还是阴云遮住了阳光,王安石总是感到阵阵凉意。他站起来搓搓手,跺跺脚,想驱赶这深入骨髓的凉意。他站在潭边,心中越发感到凄凉。“这幽僻的竹林中竟有如此美景,却无人知晓,幸好自己发现了,不然......”他突然怔住,“他将会葬身在这无人之地!”他声嘶力竭地大喊。他不知道自己是在说小石潭,还是在说自己。他带着落寞的背影,紧紧地噙着眼里的泪,飞也似的逃离了小石潭。 竹林的一边是哀愁,一边是欢乐,百转千回,一边成就了豪情,一边落寞了背影。

(完整word版)苏轼的故事

苏轼的故事 苏轼的故事(一): 苏轼的故事:苏东坡向王安石认错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是翰林院学士,人们都称他为苏学士。苏东坡才华横溢,文章写得好,诗词也作得好。但知识再丰富的人也不可能会知天下事,因此他有时候也不免要出点差错。 有一天,苏东坡拜见当朝宰相王安石。相府仆人把他领进王安石的书房,说是宰相大人外出办事,立刻回来,请苏学士用茶稍候。等了一会,主人还不回来,苏东坡便信步走到书桌旁,见桌上摊着一首咏菊诗。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 “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心里不由暗暗好笑起来:“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而菊花从来就敢于顶风傲霜,最能耐寒耐冻,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大错特错了?想到那里,苏东坡诗兴大发,不能克制,就提笔蘸墨,信手续写了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苏东坡搁下毛笔,又待了一会,见主人还不回来,便起身告辞了。再说王安石回家后,到书房见了苏东坡的那两句话,只是摇了摇头,并不与苏东坡计较。

之后苏东坡降到黄州去当团练副使。 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九九重阳天气,连连刮了几日大风。一天,风停歇后,苏东坡邀请了几个好友到郊外赏菊。只见菊园中落英缤纷,满地铺金,一派西风萧瑟的景象。这时,苏东坡猛然想起了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情来,不禁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他恍然悔悟到自己过去闹了笑话,连忙提笔给王安石写信认错。 苏轼的故事(二): 苏家诗会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少游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少游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好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此虽为传说,可信度不可考,但也能从中窥出苏轼之才。 苏轼的故事(三): 苏轼的故事: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东坡的政敌——王安石,两大诗人的个人恩怨

苏东坡的政敌——王安石,两大诗人的个人恩怨 说到苏东坡的政敌,最难措辞的莫过于王安石了,然而事实上又绝对无法回避王安石,因为两人不但分属两个政治营垒,又是上下级关系,而且彼此之间还有纠缠不清的私人恩怨。王安石去世后,中书舍人苏轼为其撰《王安石赠太傅》的"制词",足见关系的不一般。 东坡一入仕途就陷入了新旧党争,他的父亲和弟弟、他敬爱的朝中元老、他的亲朋好友,几乎无一不是站在旧党一边的。当然,更重要的是东坡本人的政治观念与新法南辕北辙,他的学术思想也与新学格格不入,忠鲠谠直的他不可能违心地对方兴未艾的新政沉默不言,他势必要成为新党的政敌,也势必要与新党党魁王安石发生冲突。 苏洵与王安石素不相协,嘉祐年间苏洵以文章名动京师,王安石却未有一言褒奖。王安石的母亲去世,朝中大臣纷纷前去吊唁,苏洵独不前往。东坡对其父写《辨奸论》是不以为然的,认为有些话说得太过分。东坡对王安石的文才也非常赞赏,曾称道王安石所撰的《英宗实录》为本朝史书中写得最好的。 但是东坡对王安石好为大言诡论的行为非常不满,曾在祭刘敞的祭文中予以讥刺。熙宁二年(1069),东坡上疏论贡举之法不当轻改,神宗非常重视,当天就予接见,然后又想让东坡修中书条例,王安石阻拦并力荐吕惠卿。同年,东坡为国子监举人考官,策题以历史上君主独断或兴或亡之事为问,王安石大为不悦。神宗又想让东坡修起居注,王安石却说东坡不是“可奖之人”。神宗说东坡文学出众,为人亦平静,司马光、韩维等大臣都称道之。王安石回答说东坡是“邪险之人”,还说1066年东坡遭父丧时,韩琦等赠送赙金不受,却利用运丧的官船贩卖苏木入蜀,还说此事是人所共知,所以东坡虽有才智和名望,但只能当个通判,不可大用。 然而王安石却绝非奸佞小人,他与苏东坡的矛盾仅仅是政治观念的不同,为了推行新政,王安石当然要打击,排斥清洗反对派,但也仅仅是将其降职或外放,从不罗络罪名陷害对手,也从未企图将对方置于死地。甚至,当“乌台诗案”发生时,已经辞官的王安石还挺身而出上书皇帝,营救朋友兼政敌苏东坡,直言“岂

王安石趣味故事大全

王安石趣味故事 王安石与马屁精 王安石博学多识、富有改革精神,他提出变法主张,深受宋神宗信任,先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一年后又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看上其权势想升官发财的人,对王安石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然而由于王安石鄙视这些人,他们都没有捞到任何好处,到头来他们的梦想成了泡影。 有一个叫李师中的官员,原来政见与王安石不合,等到王安石权势渐大,李师中就在舒州(今徐州)花巨资让能工巧匠建了一座豪华的亭子,取名为“傅宕亭”。因为王安石曾在舒州做过官,后来又被封为舒国公。李师中这样做,是把王安石比作商朝国王武丁时期治国有方的良相傅说,对王安石可谓推崇备至了。还有一个叫吴孝宗的官员,曾经极力诋毁新法,可是过了不久,他一反常态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写了《巷议》十篇,呈送给王安石,内容是他编造的,说是街巷之间的百姓都在议论新法的好处。王安石不为所动,根本不理这一套,认为这些人反复无常,对他们极表鄙视。 当时,还有邵阳(今湖南邵阳市)武冈县令郭祥正,为了官职升迁,他向神宗皇帝上奏章,对王安石大加颂扬,极尽溜须拍马之能事,并乞请天下大事听任王安石处理。一天,

宋神宗问王安石:“你认识郭祥正吗?这个人才似乎不错。”王安石说:“我在江东时认识他,这个人口才像纵横家,而行为轻浮浅薄,是个不可委以重任的人。”王安石接着问神宗:“皇上,是不是有人举荐他?”神宗拿出郭祥正的奏章给王安石看,王安石看后摇摇头笑了,他认为被这样阿谀奉承的人所颂扬,实在是莫大的耻辱。他态度坚决地向宋神宗表明像郭祥正这样的人万不可重用。 王安石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照理说应该特别富有文人情趣。事实上,虽然他也很有“闲情逸致”,但他的“闲情轶事”却常常让人大跌眼镜—— 下棋不动脑子 王安石爱下棋,不过他的棋艺实在不敢恭维,因为他从不思考,总是随手而应,落子极快,发现要输了,便痛快地推秤认输,从未有柳暗花明之想。有人劝他,每走一步棋都需深思熟虑,起码要想出后几步棋的应对之策……他听得不耐烦,回答说:“下棋本来就是图放松,既然要劳神费力,不如算了。”说完起身就走了。 佳茗利于吃药 一次,王安石去拜访书法家蔡襄。蔡襄很高兴,对他盛情接待。蔡襄是茶道大家,亲自选择了绝品茶叶,清洁了茶器,并亲手烹点。经过一系列堪称艺术的复杂程序,一杯飘着浓浓香味的茶水终于端到了王安石面前。然而王安石仔细

中国历史故事-苏轼和王安石亦敌亦友的关系

中国历史故事-苏轼和王安石亦敌亦友的关系 王安石和苏轼,是中国历史名人,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在后世和当时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大多数人熟知二人,应当是在文学方面。两人才华横溢,文笔出众,特别是苏轼,可以说是北宋文坛文宗级人物。 《庄子·外篇·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苏轼和王安石两人之间的关系,大地就像庄子写的这样。 王安石虽然文学上成就没有苏轼高,但却是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对于北宋的政治有着直接而深入的影响。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法,就是由王安石主持的,所以这场变革又叫王安石变法。 国家法度不是小事,牵连甚广,一旦确立就少有更改。这期间也不是没有改革之事,但波动都很大。熙宁变法,也是一场改革国家各领域的变法,自然受到同等对待,朝内外反对声音无数。 当王安石开始推行变法之后,朝廷官员纷纷作出选择,自发的形成了新党和保守党。王安石和苏轼,这两位同样才华出众的人,站在了对立阵营。 苏轼一家都是保守派,其父还曾作《辨奸论》,大肆批判过王安石,说他“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毫不客气的指责王安石,“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 受到家庭的影响,苏轼一进入仕途就站在了王安石的对立面,成为反对王安石的保守党新秀。 在政治上两人站在对立面,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主张,自然会相互攻讦。 苏轼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他写《议学校贡举状》、《上神宗皇帝书》,主张“结人心、厚风俗、存纲纪”。苏轼在当时虽然官位不高,但是在文坛上却占据极大地位。所以苏轼所作的文章,对于王安石的新党和改革都阻碍极大。 后来苏轼当上主考官,出题影射王安石,这就触怒了王安石。王安石当时深受宋神宗信任,在他的推动下,苏轼最终被贬。

苏轼的故事

苏轼的故事 1、针锋相对 苏轼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2、旁敲侧击 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佛印正忙着做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东坡居士来访。 佛印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佛印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 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佛印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 佛印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 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余),就请让我就来大饱口福吧!” 3、反唇相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 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 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4、暗助新郎 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5、学无止境 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6、寺态炎凉 苏东坡游莫干山时到一寺中小坐。寺中主持和尚见来了个陌生人,就淡谈地说:“坐。”又对小和尚喊:“茶。” 两人落坐交谈后,主持和尚发现对方脱口珠玑,料想此人不凡,就请客人进厢房叙谈。入室后,主持和尚客气地说;“请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听,方知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

作文素材之苏轼故事二十五则

作文素材之苏轼故事二十五则 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家庭聚会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

苏轼与王安石

人生是个苍凉的手势 【摘要】从政治这方面分别了解王安石与苏轼的为人,与历史相结合从文学角度来看王安石与苏轼是惺惺相惜的。 【关键词】才华横溢豁达抱负理想乐观旷达偏执直接独断 北宋,这个文化昌盛,社会安定繁荣的时代,在狭长的历史长流中绵绵不断的滋育出如此众多的文人骚客。而今天所谈论的苏轼与王安石便是这暗流中锋芒毕露的金砾。 无论是苏轼的"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的豁达超脱,还是王安石的“尽吾志也而不能志者,可以无悔矣”的坚定毅力;无论是子瞻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真率孤傲,还是介甫的“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的深刻谨慎都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两位伟大文人若撇开政治上的对立不谈,在文学上他们是真正的知音。命运将他们推上历史之轮,让他们在那个时代从不感到孤独,彼此在文学成就上惺惺相惜。 而独有的品格更是让苏轼与王安石在文学,政治上流光溢彩。 苏轼在嘉佑二年(1057) 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文章质疑儒家典籍中的“疑”字,援引古时仁者以忠厚为本进行赏罚的事例,阐述了仁政的思想,认为忠厚在于以“君子长者之道”为国,而不全在于刑与赏。苏轼的仁政思想一分一毫的渗入在文章中的字字句句中。不愧于欧阳修“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的高度评价。后因欧阳修的极力推荐使之有机会大展才华,深得皇上喜爱。 苏轼早年就"奋厉有当世志",很向往"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的盛世,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要求朝廷"涤荡振刷而卓然有所立";他主张"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济时治国,"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 。在这满腔的抱负与理想中,苏轼又是真率与可爱的。在《与杨元素》里说:“昔之君子,惟荆是师;今之君子,惟温是随。所随不同,其为随一也。老弟与温相知至深,始终无间,然多不随耳”。在“非随时上下”、“然多不随耳”可以看出,苏轼始终坚持维护自己的人格。而对外界强加于他的打击、压迫,苏轼都忍不住要在作品中发泄不满,“如食内有蝇,吐之乃已”。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后因政治立场不同,他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著。甚至在贬到惠州后,他还捐助修桥二座。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力有所作为。然而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 除了苏轼,21岁中进士的王安石也是历史上少有令人深思的人物。 他有着至高无上的忠君报国,强邦富民思想。在当度支判官主管全国财政时,以针砭时弊,图谋改革为己任,向仁宗皇帝上了著名的万言书。然而实践抱负与理想的手段却是令人不能苟同的,苏东坡曾赠于他“三不足”,即“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思想的付诸实践肯定得有个恰当的途径,然后偏执的王安石不能接受忠言,不愿承认错误,将决心当成了秘诀,以固执作美德。 若从人为这一面来看,王安石是直接的。换言而之,他是一个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人。皇帝对他说,每个朝代都有小人,即使是尧舜时代,也有臭名昭著的四凶。王安石回答说,正是尧舜杀了四个奸臣,才有了辉煌的成就。如果奸臣在朝不去,妒贤嫉能,阴谋得逞,贤良之臣必然就会弃官而去。对衣食住行漠不关心的王安石,自然对金钱熟视无睹。他当宰相时,领到俸禄,就交给弟兄们,听凭他们花费。他视金钱如粪土,钱入地中,哺育了一片花海,少了些芳香宜人的,多了些恶臭刺人的。他志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执行自己的政策,权力是思想的阵地,而不是私欲的田园。水火不相容,缘于以天下为己任。这就是品质的完整

反苏轼品质的故事(共3篇)

反苏轼品质的故事(共3 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反苏轼品质的故事的资料3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苏轼的故事篇一 苏轼的故事 1、针锋相对 苏轼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2、旁敲侧击 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佛印正忙着做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东坡居士来访。 佛印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佛印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 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佛印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 佛印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 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余),就请让我就来大饱口福吧!” 3、反唇相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 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 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4、暗助新郎 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

苏轼的诗词人生 十三、与苏轼有关的一些人物和事件

十三、与苏轼有关的一些人物和事件 这里介绍了哲宗的孟皇后、车盖亭诗案、苏轼与前商洛令章惇、“乌台诗案”、苏轼与宿州、苏轼与保密工作、苏轼与欧阳修相聚于颍州、苏轼与王安石相会与江宁,以及与苏轼有关的一些人物:范镇、张方平、陈希亮、杨绘、郑侠、曾公亮、富弼、赵汴、唐介、陈襄、刘恕、吕惠卿、曾布。 附录一:哲宗的孟皇后 宋元祐皇后,昭慈圣献皇后孟氏,是哲宗的皇后,太皇太后高氏和哲宗嫡母皇太后向氏(钦圣宪肃皇后)都很喜爱她,教给她宫中礼仪。 哲宗赵煦绍圣三年(1096),孟氏所生之女福庆公主重病,药石罔效,孟氏之姐持道家治病符水入宫医治。由于符水之事向来为宫中禁忌,孟氏大惊失色,命将符水藏之,等到哲宗到时,再一一说明原委,本来哲宗也认为是人之常情,并不怪罪。不料于公主病逝后,孟氏养母燕夫人等人为孟氏及公主祈福,此事正落人口实。得到哲宗专宠的刘婕妤趁此机会,将前后两件事情联系起来在哲宗面前搬弄是非,说孟皇后这是在诅咒皇帝。哲宗听说后也开始怀疑起来,命梁从政、苏珪调查此案。在宰相章惇和刘婕妤的授意下,他们逮捕了皇后左右侍女及宦官数十人,并将这些人刑求逼供,史载“搒掠备至,肢体毁折,至有断舌者”。太监、宫女们不愿诬蔑孟皇后,个个被打得体无完肤,割舌断肢者不在少数。最后,梁从政等人不得不伪造供词,才让哲宗相信孟皇后图谋不轨。其后位于是被废,将她安置在被废妃嫔出家所居的瑶华宫,号“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法名“冲真”。 由于当时北宋新旧党争正烈,孟氏是支持旧党的高太皇太后与向太后所立,高太皇太后去世后不久,哲宗亲政,欲极力摆脱这位祖母的阴影,改而支持新党,提拔新党的章惇做宰相,章惇也支持哲宗宠爱的刘婕妤,有废孟氏后位之图,遂酿成了这件冤狱。 哲宗赵煦元符三年(1100),哲宗病逝,端王赵佶继位,是为徽宗。旧党在向太后的支持下重新抬头,孟氏时来运转,遂被复位,因其封后于哲宗赵煦元祐年间(1086~1094),故被称为元祐皇后。 不料,次年(1101)向太后病逝,其后于崇宁元年(1102)又发生“元祐党人”事件,徽宗重新任用新党蔡京等人,贬谪旧党(元祐党人),孟氏再受牵连,二度被废,重回瑶华宫,加赐“希微元通知和妙静仙师”之号,就这样过了20多年。 钦宗靖康初年,孟氏先因瑶华宫失火,移居延甯宫,后延甯宫又失火,出宫居住相国寺前之私宅。 靖康二年(1127),金人攻陷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徽、钦二帝被掳,史称“靖康之祸”。当时六宫有位号者都随徽、钦二帝北迁,只有孟氏因被废而幸运地留下。由于宋皇室唯一的漏网之鱼,康王赵构远在济州(今中国山东巨野县),于是被金人立为楚帝的张邦昌接受吕好问建议,迎接孟氏入居延福宫,上尊号为“宋太后”,接受百官朝拜,但有人以这是张邦昌依宋太祖赵匡胤篡后周以后,尊后周的符太后为周太后,并迎入西宫居住的往例,认为张邦昌仍有代宋自立的野心。后来大臣胡舜陟、马伸又上书,政事应取得太后之命令才能决定,张邦昌不得已,乃恢复孟氏元祐皇后的尊号,并请其垂帘听政。 稍后,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帝位,是为高宗,元祐皇后撤帘不再听政,并被尊为元祐太后。不久,因“元”字犯其祖父孟元的名讳,再改为隆祐太后。 由于汴京已不可守,孟氏遂随高宗南渡至杭州。建炎三年(1129),苗傅、刘正彦兵变,高宗赵构迫退位,由年仅3岁的皇太子赵旉(fū)继位,赵旉就是宋简宗、正安帝。因乱军所逼,孟氏再度垂帘听政。孟氏曲加慰抚苗傅等人,并召韩世忠之妻梁红玉,勉令韩世忠速来勤王。后来,乱事平定,再度撤帘。 当初汴京城破,宋皇室几乎全数被俘北迁,孟氏与高宗是极少数幸免者,在绍兴十二年

“有一天,苏轼去拜访王安石”合性学习活动试题及答案

“有一天,苏轼去拜访王安石”合性学习活动试题及答 案 本文是关于“有一天,苏轼去拜访王安石”合性学习活动试题及答案,感谢您的阅读! 有一天,苏轼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因有其他客人,先请他到书房歇息。恰巧,案头放着一篇王安石未写完的诗稿。题目叫《咏菊》,开头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心想,秋菊跟春花不一样,它能和寒霜鏖战,宁枯在枝上,也不凋谢零落。说西风“吹落”“满地金”,太不符合实际生活了。于是提笔又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看了他的续诗,心中好笑,便借机把他从京城调往黄州作官。苏轼不服气,对王安石的报复行为十分不满。一次大风过后,惆怅之中,他闲步花园,却真的见到了菊花纷纷下落,满地铺金的情景,才知道黄州的菊花与别处的不同,同时感到自己的续诗也是不妥当的。 (1)故事说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这是事实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菊花是不是真的不会脱落?你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给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故事中说,苏轼是因为乱改当时做宰相的王安石的诗受到

报复而被贬黄州,这是虚构的。事实告诉我们,苏轼是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的。苏轼在政治上比较保守,与王安石的政见确有不同。(这道题是活用文学史常识)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是写作源泉。要写好作文一定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苏东坡的故事

苏东坡的故事 1、针锋相对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2、旁敲侧击 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佛印正忙着做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东坡居士来访。 佛印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佛印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 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佛印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

佛印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 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余),就请让我就来大饱口福吧!” 3、反唇相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 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 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4、暗助新郎 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5、学无止境 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王安石与苏轼的故事

王安石与苏轼的故事 在明末学者冯梦龙编撰的《三言两拍》之《警世通言》中有一篇是《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可以说是演绎北宋著名文人王安石与苏东坡智力大比拼的绝世精彩的经典故事啦。开篇一首诗说道:“海鳖曾欺井内蛙,大鹏张翅绕天涯。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这四句诗是奉劝世人“虚已下人,勿得自满”的。于是有王安石三难苏东坡之故事 第一难:菊花究竟何时落? 宋神宗时,有一位:吟诗作赋般般会,打诨猜谜件件精。不是仲尼重出世,定是颜子再投生。 此人就是家喻户晓的苏东坡。他天资聪明,过目成诵,出口成章,有李太白之风流,曹子建之敏捷。他一举成名,官拜翰林学士。苏东坡自恃聪明,常常讥诮宰相王安石。 一日,王安石在书房正写一首《咏菊》诗。刚写了两句,忽闻家人来说,外任刚回的苏东坡前来拜访。王安石闻言,知道苏东坡恃傲难改,有意留下后两句嘱咐了家人,就躲进内帐。 苏东坡来到书房,家人告诉他让他在此等候。家人去给苏东坡倒水。苏东坡感到自己在书房无聊,就在房里扫了一眼,见书桌上放着未干的墨毫,还有一首未写完的“咏菊”诗。这两句诗: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暗自说道,写了些什么,胡说八道。一年四季之花,黄花即菊花,开在深秋,性属火,唯敢和秋霜鏖战,最能耐久,怎么能说吹落黄花满地金?真是错误。由诗兴所发,不能控制,举笔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苏东坡也写完了,也懊悔了,上次被放任就是: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巧弄唇。欲把此稿丢掉吧,又怕宰相前来找。正在这时,王安石从屏风后边出来。互相寒暄,互相落座。 王安石见书稿被人续完,唤家人问说是苏东坡所续。王安石心

想不知天高地厚,恃才无忌。到了明日早朝,王安石奏过皇帝将苏东坡发放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明知又惹着了宰相王安石,被发放,无奈。临走时,王安石对苏东坡说:“老夫幼年寒窗灯下日久,染成陈疾。今觅得一偏方,须用中峡巫峡之水服之。任满回时,务必给老夫取三峡之中峡之水,用于熬药。” 苏东坡到了黄州,只不过是登山玩水,饮酒赋诗,军务民情,秋毫无涉。光阴迅速,将及一载,又到深秋。一日风急过后,苏东坡于去后院观赏自己栽培的黄金菊。苏东坡拉上好友陈季常一起去观赏。他们来到后院一看,唬得苏东坡目瞪口呆,半晌没说出话,只见满地铺金菊花片。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王安石为什么要放任他到黄州,就因不懂装懂,胡乱续诗而为。 第二难:错提中峡水 苏轼被贬黄州已成定局,就要上路了。尽管政见不合,但是荆公王安石还是设宴送别。席间,王安石求苏轼帮忙办一件事,他说,由于我小时候读书下功夫,累坏了双眼,从小就得了一种眼病。前几天太医给了我一个药方,需要取三峡之中峡之水——瞿塘峡的水来服药。这次你去黄州赴任,来回必得出入三峡,麻烦你返回时取一坛瞿塘峡的水给我带回来。苏轼觉得这是小事一桩,爽快地答应了。 苏轼来到黄州后,那天马太守来看望他,二人在菊园凉亭营救赏花,苏轼亲眼见到菊花落英,想起错改王安石的菊花诗,心中不快。第二天,苏轼去答拜马太守,说了自己的心事,向马太守提起去年读菊花诗得罪他的老师王安石之事。马太守听罢说道:“那你去给老太师赔不是呀!”苏轼为难地说:“我是想去,但没有去京的差事呀!总不能无缘无故地去吧?”马太守笑道:“我这里正好有重阳节的贺表要送京城,你就去一趟吧。”并请苏轼代写贺表。东坡大喜过望,谢过后,又想起荆公要他取长江中峡巫峡水治眼病一事,心想:“此事一定要办好,将功补过。” 动身去京,必走三峡,苏轼心里装着“提水”之事上路了,心想千万可别忘了呀。此时正值秋雨潇潇季节,水势很大,船儿顺流而下,景象万千。面对此景,苏轼想作一首《三峡赋》,饮酒构思,

苏东坡的故事

苏东坡得故事 1、针锋相对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她与好友佛印与尚泛舟长江。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得扇子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就是一副哑联。苏东坡得上联就是:狗啃河上(与尚)骨。 佛印得下联就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2、旁敲侧击 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佛印正忙着做菜,刚把煮好得鱼端上桌,就听到小与尚禀报:东坡居士来访。 佛印怕把吃鱼得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得磬,心中有数了。因为磬就是与尚做佛事用得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就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佛印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 苏东坡有意开老与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得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佛印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就是:向阳门第春常在。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 佛印不知就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健忘,这就是一副老对联,下联就是:积善人家庆有馀。” 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余),就请让我就来大饱口福吧!” 3、反唇相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 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就是置安石过也!” 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4、暗助新郎 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5、学无止境 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她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得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得自傲之心。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她请苏轼认一认她带来得书。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瞧,心中顿时发怔,书上得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得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就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6、寺态炎凉 苏东坡游莫干山时到一寺中小坐。寺中主持与尚见来了个陌生人,就淡谈地说:“坐。”又对小与尚喊:“茶。”

王安石与苏东坡优秀散文

王安石与苏东坡优秀散文 距今一千多年的北宋, 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 在这个值得历史学家皓首穷 经的阶段,先后孕育出了众多的大师巨匠。像欧阳修、包拯等等,引领着一个时 代的风骚。时间如流水般,一去不返,千淘万漉,吹尽狂沙,在这众多的大人物 队列里,王安石 与苏东坡,是一组无法回避的人物。 众所周知,王安石是抚州临川人,而苏东坡呢,蜀郡成都眉山人。王安石年 长于苏东坡,前者比后者大 16 岁。王安石与苏东坡一样,二十出头,就高中进 士,步入仕途,开始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平步青云,步入仕途,既是二人一生的得意之处,但与此同时,为官后的种 种沉浮,也陪伴了二人一生,成为挥之不去的梦魇。 王安石写过一首题为《登飞来峰》的诗。诗如下: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王安石,登上应天塔,纵目远眺,豪情满怀,是的, 对于一个做过参知政事的宰相级人物,这样的大手笔,事出必然,合情合理。而 命运女神总是这样爱开玩笑,苏东坡也写过一首诗,可以认为是王诗的姊妹篇。 苏诗名为《题西林壁 》,诗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一生仕宦, 并未担任宋帝国的封疆大吏, 也并未在朝廷中枢机构发挥一 言九鼎的作用。 尽管, 仁宗皇帝曾兴奋的说, 他为后世子孙储备了一个太平宰相。 与众不同的是,苏东坡站得高看得远,他能够跳出自己所处的圈子,然后思考问 题。所以,苏东坡的一生,虽沉浮不定,但他能够在别人的苟且里活出自己的潇 洒,无愧“乐天才子”之美名。 两首诗歌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王诗壮志凌云、豪迈大气,纯属宰相手笔;苏诗冷眼 旁观、自出机杼,尽显文人心性。 王安石与苏东坡,同时也是一对欢喜冤家。二人这一辈子,交集不在少处, 然而,冲撞也非一阵子。 在文学 方面,二人都位居“唐宋八大家”行列,都是宋代文坛的执牛耳者。王安石 《伤仲永》带给国人的启示,至今富有教育意义,影响深远。而苏东坡同样不甘 人后,两篇《赤壁赋 》,受过中国古典文学熏陶的人一定不会陌生。或许,一定程度上,由于王 安石的一生,政治色彩过于浓厚,反而冲淡了他的文名。而苏东坡则刚好与之相 反。 这也是我们今天大多数读者所能够感受到的, 王安石更多以变法改革的形象, 出现在历史的风口浪尖, 大手一挥, 春风又绿江南岸。 而苏东坡呢, 则学士风流, 看不尽平沙落雁,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 王安石的一生,仕途起伏不定,如风中落叶,随风而逝,朝廷需要时,请出 山,扫扫地面糊糊墙,扫完了,糊完了,你王安石也就完了。最终,罢相闲居, 老死钟山,追赠太傅。明人冯梦龙在《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一文中, 将那种感觉描写到丝丝入扣,一字不差。这个自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的大臣,最终得到这样一个尴尬的评价:上有急功近名之主,斯下 有矫情立异之臣。 都说人死之后盖棺定论, 可是, 又有几个人真的能盖棺定论呢?王安石不能, 苏东坡同样也不能。不信,且看苏东坡一生。 苏东坡自小,有一个优良的家庭教育环境,父苏老泉、母程氏、弟苏辙,又 逢北宋太平无事年代,所以,他一生成就感很强。不管在哪里,都能倒腾出点东 西来。不管是平步青云诗名日盛之际,还是被别人落井下石围追堵截之时,苏东 坡活的都挺能想得开的,即使满身泥淖,也能成就洁白品质。 苏东坡有点像晚唐玉溪生,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受青睐于旧党,最终, 成为一只认真踏实却两头不受用的孤独的蝙蝠。只是,一路被贬,何曾见福? “乌台诗案”,是苏东坡这一生栽的最大一个跟头,差点让他身首异处。这 结局,比王安石好不了哪里去!最终,徽宗皇帝大赦天下,苏东坡北还故土,在 行程中,老病常州,一卧不起,自此,巨星陨落,天妒才人,后宋廷追封太傅。 在王安石执政的年代,神宗皇帝在王安石这儿站稳队,天子与朝臣,站在了 一条线上, 结成了攻守同盟。 因不合王安石的政见, 在此期间, 苏东坡的师友们, 大都被迫离京外放。 变法失败, 王安石彻底下野,死灰复燃毫无可能之际,苏轼的师友们回来 了,带着对王安石集团铭心刻骨的仇恨,他们抱着团来了。本来苏东坡也应该封 侯拜相,再建功勋。然而不改赤子之心本质的大男人,却“不识时务”的替王安

与王安石同时代的诗人

与王安石同时代的诗人 王安石 是宋代的诗人, 各位, 大家知道与王安石同时代的诗人有那些吗?我们可以 看看下面哦! 与王安石同时代的诗人 范成大: (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 人。 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任徽州司户参军,累迁礼部员外郎。 后出知处州,减轻赋税,兴修水利,颇有政绩。乾道六年(1170),他以起 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的官衔,充祈国信使,出使金国,为改变接纳金国诏书礼 仪和索取河南“陵寝”地事,范成大在金国“词气慷慨”,相机折冲,维护了宋 廷的威信,全节而归,并写成使金日记《揽辔录》。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 江西 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 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 黔州等地。徽宗初, 羁管宜州卒。工诗文,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 秦观 并称“苏门四学士”。 刘克庄: (1187——1269)字为潜夫,号后村,莆田城厢人,生于宋朝孝宗淳熙十四 年(公元 1187 年),卒于公元 1269 年,享年 83 岁。 是南宋一位著名的爱国诗词 家,创作了大量悲壮激昂的爱国诗词。传世著作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共 196 卷(其中包含 5000 余首诗,200 余阙词,4 卷诗话和多篇散文
1/5

)。 他的诗既吸收了唐代名家的风采,也继承了南宋前期的爱国诗人陆游 的风格,反映现实,雄伟豪放;与苏轼、辛弃疾等人形成了一个风格雄健, 影响广泛的豪放派。 他继承了辛弃疾的革新精神,同时又发展了词的散文化、议论化的特点。同 时还是南宋后期的一位贤臣。他爱国爱民,为人正直,为当时的学者所敬仰,为 后人所传颂。 辛弃疾: (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 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 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 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李清照 : (1084-约 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2/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