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配套练习答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配套练习答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配套练习答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配套练习答案

1-1、放大镜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

1、放大镜是一种常用的观察工具,也叫凸透镜。

2、用放大镜可以看到很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

3、哪些工作要经常用到放大镜用放大镜做什么工作(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正确的使用方法:

⑴眼、物不动而镜动。⑵眼、镜不动而物动。

2、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⑴书上的图像是由彩色点组成的。

]

⑵电视机和显示器上的图像是由红、绿、蓝的色点组成。

⑶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三、放大镜的特点。

1、特点:透明;中间厚,周围薄。

2、名词:直径、凸度、焦点、焦距、放大倍数、视野

4、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大(中间越厚,周围越薄;透明球体的放大倍数最大。)

⑴放大倍数=明视距离/焦距

⑵怎样测量:a测焦距b比较放大前后的字数 c 比较放大的格数d比凸度

⑶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的作用

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一、放大镜下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

1、昆虫的耳朵:蟋蟀的“耳朵”在足内侧,蝉的在腹部,雄蚊、蚂蚁的在触角上、蟑螂的在

尾须上。

2、昆虫的眼睛:分为单眼和复眼,复眼是由一个个小眼组成,不同昆虫小眼的个数不同。每个小眼都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有复眼的昆虫看到的是一个物体的拼图。昆虫的视力有限,但对移动的物体反应十分敏感。

3、昆虫的触角:蝴蝶的棒状,蟋蟀的丝状,蚕蛾的羽状,天牛的鞭状。不同昆虫触角的形状不同(会画蝴蝶、蚕蛾、蝗虫、天牛的触角);昆虫触角的形状和着生点不同是鉴别昆虫种类的重要特征;昆虫依靠触角分辨气味,嗅觉比人的鼻子还要敏锐。

昆虫触角的作用:感触物体,分辨气味,平衡身体。

4、昆虫的翅膀:布满彩色的小鳞片,小鳞片由许多扁平的细毛组成。

5、昆虫的口器:咀嚼式,蜻蜓、蝗虫;刺吸式,蚊子、牛虻;舐吸式,苍蝇;虹吸式,蝶和蛾;嚼吸式,蜜蜂。

6、昆虫的足:步行足,蟑螂;跳跃足,蝗虫;游泳足,龙虱;挖掘足,蝼蛄;携粉足,蜜蜂。

二、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1、会画蚜虫和草蛉。

2、观察蚜虫要在10倍的放大镜下才可以看清。

3、蚜虫的繁殖:春夏季进行孤雌繁殖;冬季雌雄交配后产卵繁殖。

1-3、放大镜下的晶体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用肉眼直接观察这四种物质是什么样的(形状、颗粒大小等)

2、用放大镜观察这四种物质是什么样的

食盐:白色的立方体。白糖:白色的立方体。

味精:白色的柱状体。碱面:白色的细小颗粒。

同种物质的颗粒、形状都大致一样。

3、晶体的特征:有比较规则的几何形状。

·

4、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基本上都是晶体,但也有些看起来像却不是晶体,例如:玻璃、沥青、石蜡、塑料、松香、珍珠等。

二、制作晶体方法。

1、减少水分法。

⑴制作一些饱和溶液。

⑵用滴管滴几滴在玻璃片上。

⑶待水分自然蒸发后就可以观察。

2、降低温度法。

3、怎样制作一个大的晶体。

⑴制作一杯浓的食盐水,过滤后注入到清洁的玻璃杯内。

⑵用细线栓一小块食盐晶体,悬吊浸泡在溶液中,静置几天。

(

⑶在杯底出现第一批晶体时,过滤掉杯底的晶体,继续悬吊浸泡。

获得的晶体越大,持续的时间越长。

1-4、怎样放得更大

一、做个简易显微镜。

1、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2、怎样做简易显微镜

⑴放大倍数大的放大镜在下面,放大倍数小的在上面,上下移动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为止。

{

⑵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放大镜固定下来。

3、靠近物体的透镜叫做物镜,靠近眼睛的透镜叫做目镜,这种显微镜叫光学显微镜。

二、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1、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作的显微镜可以放大近300倍。

2、光学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3、1932年德国科学家制作了第一架电子显微镜,可放大1万倍。

4、20世纪90年代的电子显微镜可放大到200万倍。

5、1983年,人类又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直接操纵原子或分子。

1-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一、细胞一词的由来。

1、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软木的薄片,发现了许多小房间一样的物质,把它命名为细胞。

2、这些“小房间”是死的细胞壁。

二、观察洋葱上表皮细胞。

1、准备:各种材料的名称、作用、使用方法。

镊子:撕下洋葱的表皮。美工刀:划“#”清水:浮起标本薄片。

载玻片:清水滴在中央。盖玻片:倾斜45°盖上。碘酒:染色。

吸水纸:吸取多余的水。

·

2、制片:⑴切⑵掰⑶划⑷浮要求:薄而透明。

三、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要求。

1、物镜:从低到高。

2、镜筒:从低到高。

3、旋钮:从粗到微。

4、从显微镜观察到的方向和玻片运动的方向相反。

四、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细胞核。

1-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一、生物细胞的观察。

1、叶表皮中的气孔和叶肉中的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很重要的部分。

2、气孔是植物表皮上的两个保卫细胞之间的开孔,是和叶的功能有密切关系的一种结构,是植物气体和水蒸气蒸腾的通道,是植物体与环境之间的门户。保卫细胞的张开和闭合,控制气体和水蒸气的进出。叶面施的肥料和喷洒的农药有一部分也从气孔进入。(书上的)双子叶植物的气孔,保卫细胞是半月形的;玉米等单子叶植物,组成气孔的保卫细胞是两个哑铃状的。

3、叶绿体是绿色植物里含有的绿色扁球状质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场所。主要分布在绿色叶片的叶肉细胞和幼茎的皮层细胞中。每个叶肉细胞中约有20——200个叶绿体,1平方毫米的蓖麻叶中叶绿体多达几十万个。

4、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是不同的,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

红细胞也叫红血球,圆球状,边缘较厚,中间凹陷。红细胞的主要成分血红蛋白,专门负责运输氧和二氧化碳。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可容纳更多的血红蛋白,有利于携带更多的氧和二氧化碳。

口腔上皮细胞就是口腔内壁表面的细胞,起着保护和分泌的功能。制作口腔上皮细胞的装片时也要用碘酒染色。

5、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器官的细胞,也由于不同的组织其形态功能也会不同(例如:叶表皮细胞和叶肉细胞)。

,

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6、只有在显微镜发明后,人们发现和认识细胞才成为可能。

7、细胞学说的主要功能: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最基本单位;所有的细胞都来自与其他的细胞。

二、细胞的作用。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最基本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2、生物细胞不仅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生物体内有各种各样的细胞,它们有着严密的分工,它们共同的工作完成生命的所有活动。

1-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一、制作微生物装片。

1、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们的出现,是在动物和植物之前。人们对微生物的发现和研究,始于显微镜发明之后。

2、300多年来,人们已发现和命名的微生物有10万种之多。

3、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结构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4、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后代等。

5、草履虫:生活在不流动的、含有很多有机质的淡水里,是一种个体较大的原生动物,长约厘米。草履虫对外界的刺激能够产生灵敏的反应,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当环境变得恶劣的时候,草履虫的细胞表面就会形成一层胞壳。胞壳里的草履虫不吃不动,这叫休眠。草履虫能进行分裂生殖。(横裂)

6、变形虫:也是一种原生动物。生活在淡水里,身体也只有一个细胞。细胞的任意一个地方都能突起,这些突起叫做伪足。大多数变形虫对人体无害,但有几种会使人的病。

7、硅藻是一种具有色素体的单细胞植物,体内有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二、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1、怎样制作微生物装片

#

⑴取一些池塘或鱼缸里的水。

⑵用滴管吸取一滴水样,滴在载玻片上。

⑶倾斜着盖上盖玻片。

⑷用吸水纸吸取多余的水分,在显微镜上观察。

2、怎样抑制装片中微生物的移动

⑴可以先在载玻片上放少量的脱脂棉纤维,再在上面滴一滴池塘水,盖上盖玻片。

⑵也可以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控制微生物的运动。

3、这几种细胞的共同特征:都是一个细胞构成,构造简单,身体微小,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

{

1-8、微小世界和我们

一、回顾与总结。

1、从古至今人类的观察工具是怎样发展的

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二、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1、医药:疫苗、青霉素。

2、食品:酿酒——酵母菌;酿醋——醋酸杆菌;面包——酵母菌

腐乳——毛霉、青霉、曲霉、酵母菌等。

泡菜——乳酸菌;

3、农林:改良品种(脱毒甘薯)、杂交技术(杂交水稻)。

\

4、土壤改良:根瘤菌

5、生物技术:干扰素、胰岛素、克隆。

6、污水和垃圾处理:分解、除臭。

7、微电子工业:微型马达。

2-1、物质的变化

一、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1、我们能直接观察的实际存在的东西是物质。例如:……

2、我们能间接观察的实际存在的东西是物质。例如:空气、电、光、火、声音、磁等。

3、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物质的变化。

1、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

⑴有的变化快,例如:米变成米饭;墨水写出字迹……

⑵有的变化慢,例如:岩石风化成沙子;房屋变旧;铁生锈……

⑶有的没有产生新物质,例如:

易拉罐压扁、铁丝折弯、折纸等是形状发生变化;

压扁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等是体积发生变化;

热水变成冷水等是温度发生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

人走出教室是位置和状态发生变化;

水变成冰,水蒸气凝结成水等是状态发生变化。

⑷有的产生新物质,例如:

火柴燃烧;蜡烛燃烧;铁钉生锈等。

2、物质变化的区别。

⑴有快有慢;

⑵有自然变化和人为变化;

⑶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⑷有的变化产生新物质,有的变化不产生新物质。

:

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一、混合沙和豆子

1、混合前:观察、留样。

2、混合中:混合、搅拌、分离。

3、混合后:对比——>没有明显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物理变化。

二、观察白糖加热后的变化。

1、加热前:观察、预测。

2、加热中:固体白糖——熔化——变色——气泡——沸腾——深色(糊味):

——燃烧——炭化

蜡烛——液化成蜡油——燃烧——二氧化碳——变短

3、加热后:对比——明显变化——产生了新物质——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一、会变味的米饭。

1、尝一口米饭,没有马上说出味道:

2、咀嚼1——2分钟,口中有什么感觉

淀粉酶

3、米饭(含有淀粉)————>麦芽糖(有甜味)

?

4、咀嚼馒头的外皮1——2分钟,口中有什么感觉

二、米饭、淀粉和碘酒。

1、在米饭上滴一滴碘酒,发生什么变化(蓝色)

2、观察淀粉的特征:

3、在淀粉上滴一滴碘酒,发生什么变化(蓝色)

淀粉+ 碘酒蓝色(淀粉包和物)

淀粉指示剂

三、寻找淀粉的踪迹。

含有淀粉的食物:

不含淀粉的食物:

四、制作密信:制作的原理是——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蓝色。

2-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1、小苏打的特点:白色粉末状的细小结晶体。

2、白醋的特点:无色、透明、有酸味的液体。

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1、操作步骤:

/

⑴取一只玻璃杯,倒入三勺白醋,再小心地倒入一勺小苏打,盖上玻璃片,观察杯中的变化。

⑵用手摸液体外面玻璃杯的下面,有什么感觉。

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

⑴产生大量的泡沫。(说明有大量的气体产生。)

⑵用手摸液体外面玻璃杯的下面,有点凉。(说明这个反应是吸热反应。)

⑶泡沫消失后,杯中的酸味有点淡了。(说明白醋的成分明显减少了。)

⑷这种变化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三、产生了什么气体。

1、操作步骤:

⑴把燃烧带火焰的细木条伸进玻璃杯中,火焰会立刻熄灭。

·

⑵把玻璃杯中气体倒在蜡烛火焰上,火焰也会立刻熄灭。

⑶把澄清石灰水倒入玻璃杯中,轻轻摇晃几下,石灰水会变浑浊。

2、实验说明:这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嗅、透明的气体,它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当白醋和小苏打正好反应完成后,瓶中留下的是醋酸钠溶液。

2-5、铁生锈了

一、生活中的铁生锈现象。

1、生活中哪些地方常见铁生锈

铁门扣、铁栅栏、铁链、铁丝、铁门等。

2、铁锈还是铁吗

~

二、观察铁和铁锈。

2、由此可知:铁锈不是铁,而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

由铁变成铁锈是一种化学变化。

三、探索铁生锈的秘密。

?1、研究的问题:铁钉生锈与水有关吗

?我们的假设:铁钉生锈与水有关。

?实验方法:将两只洁净的铁钉分别放入2只试管中,向第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自来水,使铁钉的一部分浸入水中,另一部分暴露在空气中;向第二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生石灰,塞紧橡皮塞。放置若干天后,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观察到的现象:第一支试管内铁钉生锈了,第二支试管内铁钉没有生锈。

?实验结果:铁钉生锈与水有关。

?

?2、研究的问题:铁钉生锈与空气有关吗

?我们的假设:铁钉生锈与空气有关。

?^

?实验方法:将两只洁净的铁钉分别放入2只试管中,向第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自来水,使铁钉的一部分浸入水中,另一部分暴露在空气中;向第二支试管中加满冷却的沸水,塞紧橡皮塞。放置若干天后,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观察到的现象:第一支试管内铁钉生锈了,第二支试管内铁钉没有生锈。

?实验结果:铁钉生锈与空气有关。

?

2-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一、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

1、观察硫酸铜和铁钉

硫酸铜:蓝色、颗粒状的结晶体。

铁钉:灰白色,有金属光泽。

2、配置硫酸铜溶液。

'

3、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操作步骤:

⑴取5ml硫酸铜溶液在试管中。

⑵用镊子夹住铁钉轻轻地将其一部分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⑶观察溶液和铁钉的变化。

⑷用镊子夹出铁钉,观察铁钉表面的变化。

4、观察到的现象:

⑴蓝色的硫酸铜溶液颜色变浅,后来变成浅黄绿色。

⑵灰白色的铁钉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的粉末。

⑶放置一段时间,溶液变成红褐色。

5、铁+硫酸铜= 铜(红色)+硫酸亚铁

?

Fe+ CuSO4——Cu(红色)↓+ FeSO4

二、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改变颜色:铁生锈、淀粉和碘酒。

2、发光发热:蜡烛燃烧。

3、产生气体:小苏打和白醋。

4、产生沉淀:石灰水和二氧化碳、硫酸铜溶液和铁钉。

2-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一、科学研究报告

1、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吗

$

2、我们的假设: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因为我们发现铁钉暴露在空气中的部分已经生锈了,钉在木板里的部分没有生锈。

3、实验材料:3个盘子、3枚新铁钉、菜油。

4、实验方法:

⑴用同样的大小的盘子,其中两个分别装上水和菜油。

⑵把一枚铁钉放在空盘子里与空气完全接触;另一枚铁钉完全浸没在菜油里;还有一枚铁钉一半放在菜油里。

⑶每天观察、记录一次。

5、实验结果: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铁生锈的快慢。

三、防止生锈

涂油、刷漆、保持干燥、电镀、封塑(隔绝空气和水)

做成合金。(改变金属的性质)

2-8、物质变化与我们

~

一、单元小结:

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1、物理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⑴木柴加工成家具;茶叶中的物质溶解到水中;随温度升降的温度计……

⑵糖或者食盐溶解在水中;玉石加工成玉器等。

2、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⑴我们吃的食物只有转化成可溶解于水的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

⑵生产水泥的过程中,把石灰石、黏土混合是物理过程,再经过高温煅烧是化学过程,然后研细又是物理过程。

>

⑶空中绽放的礼花是发生剧烈化学变化的结果。

⑷二氧化碳导致的温室效应,给我们生活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三、制作饮料:

1、橙汁饮料的制作过程是几种混合,没有产生新物质,发生了物理变化。

2、柠檬汽水的制作过程中,柠檬酸和小苏达混合后产生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3-1、地球的卫星——月球

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

二、我的“月球卡片”

1、月球的运动

公转的轨道:椭圆;公转的方向:逆时针方向、自西向东;公转周期:恒星月天,朔望周期天;公转周期和自转周期相同,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公转速度:1.02千米/秒。

2、基本数据:

⑴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1/4。

⑵月球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80。

⑶月球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49。

:

⑷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

⑸月球密度大约是地球的3/5。

⑹月球逃逸速度大约是地球的1/5。

3、月球的地形特点:

⑴遍布大小、深浅不一的环形山。

⑵没有大气和液态水。

⑶昼夜温差极大。

4、,美国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首次登上月球,人类第一次把足迹踏上地球以外的天体。

3-2、月相变化

一、月相

1、月球在圆缺变化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2、月相的变化是有周期性的,由朔到望再到朔的演变过程就是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也叫朔望周期。

3、月相变化是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在地球上看到的明暗变化不同,也就形成了月相的不同。

4、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亮在右或者右下方,傍晚前后可以看到,月牙始终对着太阳落山的方向,每天晚上的同一时刻月亮出现的位置逐日偏东。

农历下半月:由圆到缺,亮在左或者左上方,黎明前后可以看到,月牙始终对着太阳升起的方向。

5、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月亮出现的位置逐渐偏西,说明地球在自转。

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出现的位置逐日偏东,说明月球在自西向东公转。

二、农历不同日期的月相变化。

时间初一

,

初三初七或初八十五

二十二或

二十三

二十七

月相变化

~

月相名称朔娥眉月上弦月望月下弦月残月

3-3、我们来造“环形山”

一、月球环形山的特点:

1、数量众多;

2、分布杂乱随机;

3、大小、深浅不一

二、推测原因

1、月球火山喷发。

2、小行星、流星或陨石撞击。

3、太阳风冲击。

三、模拟实验

1、实验材料:滑石粉——代表月球表面,大小不同的螺丝帽——代表陨石或流星体,螺丝帽

落下——代表陨石撞击,“坑”——代表环形山

2、实验过程:把大小不同的螺丝帽从相同高度落向滑石粉。

-

3、实验现象:滑石粉表面会留下一个个大小、深浅不一的“坑”。

四、资料分析:

从资料来看,不难得出,现今存在的众多环形山,是各种大小不一的陨石撞击的结果。

3-4、日食和月食

一、日食

1、日食形成原因: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个天体成一条直线的时候,太阳投向地球的光就会被月球挡住,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就看不到太阳或者只能看到一部分太阳,这时就发生了日食。

2、食相:日全食——本影、日环食——伪本影、日偏食——半影

3、时间:农历初一、发生时间较短。

4、位置:日、月、地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5、范围:部分地区可见。

6、日食示意图:

二、月食

1、月食形成原因: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中间,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的时候,太阳投向月球的光就会被地球挡住,人们就看不到月球或者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部分,这时就发生了月食。

2、食相:月全食——本影,月偏食——本影和半影之间。

$

3、时间:农历十五前后、时间较长。

4、位置:日、地、月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5、范围:范围较广

6、月食示意图:

3-5、太阳系

一、太阳系的组成。

1、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包括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2、太阳系中的各自角色:太阳——恒星;地球等——行星;月球——卫星;冥王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小天体。

3、行星的特点:

⑴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行的天体。

⑵质量必须足够大,其自身的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球状。

⑶公转轨道内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体。

4、矮行星的特点:

⑴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行的天体。

⑵质量必须足够大,其自身的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球状。

⑶不能清扫轨道附近其他的物体。(包括:冥王星、谷神星等)

5、八大行星依据距离太阳的远近,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6、八大行星依据其外表可以分为两大类: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

类地行星的特点:体积相对不大;有坚硬的外壳;卫星较少;没有光环。

类木行星的特点:体积相对较大;无坚硬的外壳;卫星较多;有光环。

$

7、太阳位于太阳系的中央,占太阳系总质量的%,其他的一切天体只占%。

二、八大行星的特点。

1、水星:距离太阳最近,公转速度最快;没有水和大气,昼夜温差很大。

2、金星:也叫启明星或长庚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还是除太阳、月球外最亮的天体;金星的自转很特殊,呈缓慢的逆向自转,自转周期最大243天,公转周期225天。是八大行星中温度最高的行星。

3、地球:是八大行星中最富有生机的行星。

4、火星:自转和地球相似,公转周期年,也有四季变化,最像地球,但没有生命。

5、木星: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大,密度与太阳相似,有16颗卫星,如同一个小“太阳系”。自转周期最短。

6、天王星:自转轴几乎和公转轨道平行,就像躺在公转轨道上滚动运行。

7、海王星:八大行星中距离太阳最远,公转周期最长。是第一个通过计算被发现的行星。

三、太阳系的建模

建立太阳星的模型时,不能依据同一比例,距离太阳的远近按照一个比例,而各自的直径按照另外一个比例。

3-6、在星空中(一)

一、了解星座。

1、星座:人们为了便于认星,把看起来相互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群,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根据其形态想象成人、动物和其他物体的形状,并且给它命名,这些区域叫做星座。

2、192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定,将全天空划分成88个星座。

3、辨认星座主要依据主星的位置和形状去。

4、北斗七星呈“勺”形,是大熊座的主要标志,根据“勺口”的两星距离,再延勺口向前延长5倍处的星星就是北极星,北极星属于小熊座。

5、北斗七星距离地球有远有近,从不同方向看,它的形状是不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它的形状也不相同。

二、建立北斗七星模型。

1、模型传递了信息:

⑴组成北斗七星的星体距离我们有远有近。

⑵北斗七星的形状是从地球这个角度看到的情况,如果从其他方向看,形状会不同。

|

⑶转动模型的过程中,看到的七颗星不同的图形,就如同我们做宇宙飞船绕七星飞行了一周看到的景象。

⑷天空中的星星距离我们有远有近。

3-7、在星空中(二)

一、观察星座的发现。

1、随着季节变换,天空中会出现不同的代表性星座。星座在天空中是运动的。

2、亮星构成的图形是星座的主要标志。

二、夏季星空。

1、银河:由许多恒星组成的“星”河,有东北到西南贯穿整个天穹。

2、夏季的四个重要星座:

⑴天鹅座:它的主星中国叫做天津四。位于银河中。

⑵天鹰座:它的主星中国叫做牛郎星。位于银河东岸。

⑶天琴座:它的主星中国叫做织女星。位于银河西岸。

⑷天蝎座:它的主星中国叫做心宿二。

3、天鹅座的天津四、天鹰座的牛郎星、天琴座的织女星组成夏季大三角。

3-8、探索宇宙

一、膨胀的宇宙。

1、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有行星、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彗星、流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地球到太阳的距离14600万千米,这个距离也叫一个天文单位。可以用来测量太阳系之内行星之间的距离。

夜晚在天空中观测到的星星大多数都是和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有的也可以组成类似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

)

2、银河系:我们看到的天空中闪亮的银河是由许多恒星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称为银河系。大约由1000——2000亿颗恒星组成,直径10万光年,厚1万光年,从侧面看像一个铁饼,从正面看像一个巨大的漩涡,太阳系处于银河系的边缘位置。

3、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钟30万千米,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用来计量恒星之间的距离。

4、科学家在银河系之外发现了超过100亿个河外星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统称为总星系,现在人们用天文望远镜已观测到距我们120亿光年的宇宙空间,但仍然没有看到宇宙的边缘,而且科学家发现宇宙正处在膨胀之中。

5、红移和蓝移现象说明宇宙正处在膨胀之中。

二、充满活力的宇宙。

1、恒星的一生。

⑴原恒星阶段:恒星的幼年期,一般要1000万年。

⑵主序星阶段:恒星的壮年期,一般要100亿年。

⑶红巨星阶段:恒星的老年期,一般要10亿年。

⑷白矮星、中子星、黑洞阶段:恒星的死亡期。

2、宇宙中每时每刻都有许多恒星诞生,同时也有许多恒星消亡。恒星都在不停地高速运动,有些恒星还有节奏地膨胀和收缩,有些恒星还不断地向外抛射物质。

三、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1、探测工具:肉眼——光学天文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太空探测器……

2、认识范围: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

3、识别种类:亮星、暗星、黑洞……

4、活动范围:大气层内——大气层外——月球……

5、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神舟系列飞船和嫦娥探月卫星。

4-1、一天的垃圾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配套练习答案

1-1、放大镜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 1、放大镜是一种常用的观察工具,也叫凸透镜。 2、用放大镜可以看到很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 3、哪些工作要经常用到放大镜用放大镜做什么工作(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正确的使用方法: ⑴眼、物不动而镜动。⑵眼、镜不动而物动。 2、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⑴书上的图像是由彩色点组成的。 ] ⑵电视机和显示器上的图像是由红、绿、蓝的色点组成。 ⑶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三、放大镜的特点。 1、特点:透明;中间厚,周围薄。 2、名词:直径、凸度、焦点、焦距、放大倍数、视野 4、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大(中间越厚,周围越薄;透明球体的放大倍数最大。) ⑴放大倍数=明视距离/焦距 ⑵怎样测量:a测焦距b比较放大前后的字数 c 比较放大的格数d比凸度 ⑶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的作用 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一、放大镜下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 1、昆虫的耳朵:蟋蟀的“耳朵”在足内侧,蝉的在腹部,雄蚊、蚂蚁的在触角上、蟑螂的在

尾须上。 2、昆虫的眼睛:分为单眼和复眼,复眼是由一个个小眼组成,不同昆虫小眼的个数不同。每个小眼都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有复眼的昆虫看到的是一个物体的拼图。昆虫的视力有限,但对移动的物体反应十分敏感。 ! 3、昆虫的触角:蝴蝶的棒状,蟋蟀的丝状,蚕蛾的羽状,天牛的鞭状。不同昆虫触角的形状不同(会画蝴蝶、蚕蛾、蝗虫、天牛的触角);昆虫触角的形状和着生点不同是鉴别昆虫种类的重要特征;昆虫依靠触角分辨气味,嗅觉比人的鼻子还要敏锐。 昆虫触角的作用:感触物体,分辨气味,平衡身体。 4、昆虫的翅膀:布满彩色的小鳞片,小鳞片由许多扁平的细毛组成。 5、昆虫的口器:咀嚼式,蜻蜓、蝗虫;刺吸式,蚊子、牛虻;舐吸式,苍蝇;虹吸式,蝶和蛾;嚼吸式,蜜蜂。 6、昆虫的足:步行足,蟑螂;跳跃足,蝗虫;游泳足,龙虱;挖掘足,蝼蛄;携粉足,蜜蜂。 二、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1、会画蚜虫和草蛉。 2、观察蚜虫要在10倍的放大镜下才可以看清。 3、蚜虫的繁殖:春夏季进行孤雌繁殖;冬季雌雄交配后产卵繁殖。 ; 1-3、放大镜下的晶体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用肉眼直接观察这四种物质是什么样的(形状、颗粒大小等) 2、用放大镜观察这四种物质是什么样的 食盐:白色的立方体。白糖:白色的立方体。 味精:白色的柱状体。碱面:白色的细小颗粒。 同种物质的颗粒、形状都大致一样。 3、晶体的特征:有比较规则的几何形状。 ·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重点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重点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 【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 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 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 【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 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 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 【扁平的细毛】 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 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 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 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 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知识清单 一、微小世界 1.①放大镜的作用: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而且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②放大镜的特点:放大镜是透明的、中间厚、边缘薄,所以又叫凸透镜。凡是具有与放大镜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的功能,而且厚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昆虫的眼睛是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昆虫的鼻子就是它们头上的触角,蝴蝶翅膀上的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①晶体:像食盐、白糖那样有规则几何体外形的固体叫晶体。②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针。(玻璃、松香、琥珀、珍珠不是晶体) 4.①显微镜放得更大的原因:是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②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把目镜放大的倍数乘以物镜放大的倍数。③微生物的发现: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能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用它发现了微生物。④显微镜发明的意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5.①细胞的发现: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②洋葱表皮装片的制作步骤:取皮—--安放—--固定—--上色。③显微镜使用的方法和步骤:摆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④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装片发现:放大倍数越大,看得越清楚,但看到的范围越小。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6.①细胞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②细胞的作用:细胞具有携氧传导、运动免疫、感光分化、保护光合等作用。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得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7.①水中主要的微生物有:变形虫、草履虫、鼓藻、船形硅藻等。②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也是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8.①观察工具的发展: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②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征服病菌,克隆牛羊,生产胰岛素,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处理垃圾和污水,帮助我们生产面包、醋等食物。 二、物质变化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3、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14、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了(细胞)。 15、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16、实验证明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六年级科学-上册科学练习(科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科学练习(科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 1.用线把下面各图与其运用的科学原理名称连起来。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2.如图1—图6运用的杠杆、轮轴、斜面和滑轮都叫简单机械,这种说法是。 A 正确的 B 不对的 3.如图例7甲、乙、丙所示是杠杆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的位置示意图。由此我知道:图1的示意图为;图2的示意图为;图4的示意图为。 轮杠斜 滑 用力用用力图

4.根据图2工具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示意 图,我知道在使用这个工具时的用力情况是 。 A 省力又方便 B 费力但方便 C 既不省力也 不费力但方便 5.王旭在学习定滑轮和动滑轮一课后,回家进 行了实验探究,见到如图6所示的现象。根据王 旭在图6中的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单如下: 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作用的探究实验记录表 直接提 升物体的力(N) 用定滑轮提升物体的力(N) 用动滑轮提升物体的力(N) 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的滑 轮组提升物体 的力(N) 6.根据王旭的实验,我的发现是:(1) (2) (3) 。 A 定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B 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阻 阻阻支支支甲 乙 丙

C 动滑轮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但能 省力D动滑轮既能改变用力的方 向,又能省力 E 滑轮组既能改变 用力的方向,又能省力 7.如图8活动中,旗杆顶部需要用的 简单机械是。 A 定滑轮 B 动滑轮 C 滑轮组 8.山区的公路修成如图5这样,是为了美观。我认为这种说法是。 A 正确的 B 错误的 9.斜面、图9是探究斜面和不同坡度斜面作用的实验时看到的现象,试根据图中实验现象,填写下边实验记录表 10N 6N 4N 2N 甲乙丙 图9 不同坡度斜面作用的实验记录表 直接提升物体沿不同坡度提升物体 的力(N) 我发现(结 论) 图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内容分析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 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 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课前准备: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 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课时安排:1课时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 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 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 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 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 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反思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

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边缘较薄。 2、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3、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4、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5、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6、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7、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8、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 9、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0、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11、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2、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 13、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4、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5、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16、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 17、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 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3、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4、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淀粉→麦芽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5、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一、放大镜(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1、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 细节。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凸起)、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3、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透——“凸透”镜)。 4、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 倍数最大。 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1、使用放大镜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 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 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2、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 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三、放大镜下的晶体 1、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 体。 2、生活中常见的晶体有食盐、白糖、碱面、味精、长石、云母、石英、黄铜矿、雪花、水晶、维生素C等 四、怎样放得更大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 镜,发现了微生物 3、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 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五、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1、正确使用显微镜的 方法:安放—对光—上 片—调焦—观察。 2、细胞的形态是多 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 同的功能。 六、用显微镜观察身 边的生命世界(二) 1、罗伯特·胡克 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 物的细胞结构,而列 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 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 2、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3、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4、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 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5、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 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敢,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中,六(1)班认真,好奇心强,且思维活跃,科学的探究欲强,但其中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强,倾听习惯有待培养。六(2)班,总体上课堂纪律好,但思维有些局限,发言不如一班积极,表现欲望差,两极分化比较明显。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四周较薄)(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味精、碱面等。 8、至少两个以上的(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KCG高温齿轮泵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ZYB系列渣油泵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doc

精品文档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第一课放大镜: 一、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二、本课知识点: 1、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放大镜是(凸透镜) ,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会看到一个个小点由(红)、(绿)、(蓝)三色组成。 3、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英国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 ,他的学生(培根)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水滴等) ,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人们为什么把放大镜又叫凸透镜?因为(放大镜中央凸起且又是透明的)。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 ,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镜片中央凸得越厉害 ,放大倍数越高)。 5、放大镜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小。 本课练习: 一、判断 1.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固定的。…(√) 2.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获得的信息更丰富。……(√) 3.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物体图象的倍数就越大。(√) 4.放大镜的镜面越大,放大物体图象的倍数就越大。……(×) 5. 凡是和放大镜的镜片具有相同特点的器物,都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二、选择 1.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 A 大小的微小物体。 A 五分之一毫米 B 五分之一厘米 C 五分之一分米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 A 有关系。 A凸度B材料C面积D透明程度 4.电视机、电脑的屏幕是由许多的 A 色点构成的。 A红、绿、蓝 B 红、黄、蓝 C 五颜六色 5.下列器物中,不能起到放大物体图象作用的是 C 。 A 水晶球B透明塑料球C平板玻璃片D盛有清水的烧杯 6.在硬币上滴上小水滴,小水滴下的文字或图案的图象会 A 。 A 被放大 B 被缩小C没有变化 7、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指纹 ,为了使图像大一些 ,正确做法:(B) A 、眼睛和手指不动 ,让放大镜离手指稍近些 B、眼睛和手指不动 ,让放大镜离手指稍远些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通过过去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 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2.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 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 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 二.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到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 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 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 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 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 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 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 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 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一放大镜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 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 息).(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的构造:镜片、镜架(包括镜框和镜柄).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 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透过放大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 放大的倍数也越大.视野越少).(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 6、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7、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 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8、人的视力最高可以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9、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10、举例说明哪些工作需要经常用到放大镜? 答:(1)公安人员观察现场找到的纤维和指纹等;(2)农业科技人员用来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 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3)珠宝商鉴定珠宝;(4)精密仪器修理工;(5)电子产品检验. 线路板检查用到放大镜. 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1、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 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 的细毛). 2、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触角具有嗅觉、听觉和触觉的功能.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的形状(不同). 3、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4、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草蛉吸食蚜虫的 体液. 三放大镜下的晶体 1、(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 (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2、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3、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不是晶 体).晶体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等.但 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4、制造晶体的方法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 5、雪花晶体的形状是(六边形). 6、你能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晶体吗? 答:食盐、白糖、碱面、味精.花岗岩中的长石、云母、石英等. 四怎样放得更大 1、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一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vm |’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知识清单1 一、微小世界 1.①放大镜的作用: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而且能看到物体的许 多细节。②放大镜的特点:放大镜是透明的、中间厚、边缘薄,所以又叫凸透镜。凡是具有与放大镜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的功能,而且厚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昆虫的眼睛是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 侧,昆虫的鼻子就是它们头上的触角,蝴蝶翅膀上的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①晶体:像食盐、白糖那样有规则几何体外形的固体叫晶体。② 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针。(玻璃、松香、琥珀、珍珠不是晶体) 4.①显微镜放得更大的原因:是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 进一步放大了。②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把目镜放大的倍数乘以物镜放大的倍数。③微生物的发现: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能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用它发现了微生物。④显微镜发明的意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5.①细胞的发现: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②洋 葱表皮装片的制作步骤:取皮—--安放—--固定—--上色。③显

微镜使用的方法和步骤:摆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④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装片发现:放大倍数越大,看得越清楚,但看到的范围越小。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6.①细胞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说的建立被 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②细胞的作用:细胞具有携氧传导、运动免疫、感光分化、保护光合等作用。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得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7.①水中主要的微生物有:变形虫、草履虫、鼓藻、船形硅藻等。 ②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也是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 征。 8.①观察工具的发展: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②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征服病菌,克隆牛羊,生产胰岛素,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处理垃圾和污水,帮助我们生产面包、醋等食物。 二、物质变化 1.①物质: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②物质变化: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状、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2.①物理变化:只改变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②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③白糖加热

2018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2018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通过放大镜看到的视野(变小)。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在13世纪,英国(培根)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3、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光学显微镜的两个镜片都是(凸透镜)15、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17、(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8、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功能。 19、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 20、我们知道的微生物有(草履虫)(变形虫)(眼虫)(喇叭虫)(鼓藻)(船形硅藻)等。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2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的屏幕其实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的小点组成。 24、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36、水稻之父是袁隆平。 37、人类研究微小世界的最新成果是克隆羊。 40、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可以制作酒、醋、泡菜、腐乳、酸奶等风味独特的食品。 44、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