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改革,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应该充分体现“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本文对当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0 前言

当前,我国教育界面临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变,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如何发挥学校体育教育多元化功能,是目前从事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一个研究方向和实践课题,也是笔者一直研究的课题。

1 高校当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单调

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实施的教学模式,虽然比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还是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部分高校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思想陈旧,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较少更新,在实践教学中,部分体育教师缺乏敬业精神、缺失进取之心,平常的教学多是以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工作任务,较少地进行自我的主动业务学习、专项技能的学习与提高。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一般采用的“强制命令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以教师示范为中心,注重教师的自我感受;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过多的注重学生运动成绩的提高,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和意识的培养,阻碍了当今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传统体育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较为单调,教师的讲解、示范往往缺乏新意,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一成不变,致使学生兴趣不高,难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运动技能、技术的掌握,因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2 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不完善,考试评价体系不科学

传统的体育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不完善,只注重眼前的课堂教学,忽视终生体育的培养效应,教学效果的评价更多的是停留在学生课堂的组织纪律上,学生的到课率、出勤率等表象上。

传统的考试评价体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弊端,大多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考评更多的是以教师评价为主,教

体育课程改革

《大学体育》是基础教育学院开设的的基础课程,这门课程设置 的目的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也是学生提高身体素质 及发展的必备课程。 一、体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增进学生的健康 1.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由于应试教育和升学率的影响,学生学习压力过大,课业负担过重,户外活动时间过少,体质健康水平下降。近视率一直居高不下,学生心肺功能的下降,意志力、忍耐力的减退,不能不令人忧虑。 2.学生的心理健康不能忽视 90后的少年儿童双休日、寒暑假都参加培训班、家教班,限制了少年儿童的自由,扼杀了他们的天性。导致他们的性格孤僻,自私、固执、抑郁,情感脆弱,抗挫折能力下降,意志品质薄弱等心理障碍越来越突出。 3.健康第一要讲求实效 体育运动正是解放青少年身心压迫的最佳方式。今天的青少年学生,家长望子成龙的期待、尤其高中对学生升学指标的实现,给学生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他们渴望运动,期盼自由。但是班主任和文化课教师占用学生体育课的时间,因此刚刚升入大学的学生大部分人高中基本没有参加过体育活动。 二、课程改革依据 1、改善学生的体质状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教师把课改新理念融

入到教学中,贯彻教改方针,改变师生关系,加强趣味性教学,引导学生主动主动自觉的参加体育锻炼,让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对自己体质增强的实效,从而激发对体育运动的喜爱,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充分利用条件锻炼学生的体质。 2、增强学生体质已成为共识。 3、体育课程管理体系较为完善,教学内容多样化。体育教学不再单调,而是越来越多样化。 4、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学生主动、积极、快乐的学习。现在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因此就要关注学生是否愿学,是否学得愉快;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就是学习”;就要努力使学生对体育学习和活动产生兴趣。所以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自觉、愉快的学习,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进行学习,必然会产生更大的成效。让学生学习、理解国际商务谈判的基本理论, 掌握国际商务谈判的各种技巧。 三、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充分显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行为的养成,强调要增进学生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体育教学改革方案

体育教学改革方案 市实验学校—中学部 一、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过去的一些传统教育模式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更新教育模式迫在眉睫,同样学校教学也跟着时代步伐不断进步,体育课改革也势在必行,体育教学也要改革过去的传统教育模式,建立能够充分体现我校:“和谐、扬长、互助、发展”个性特点的体育教学新模式。 二、课程性质 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健康为出发点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寓思想品德教学,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 我们学校将要把体育教学定位在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和发展性,从学生出发,充分体现我校所倡导的“追求科学、发展个性、创造卓越”建设具有实验特色的体育课程,我们将突破传统的思路,建立宏观大体育观,我们将体育教学实施健康教育,淡化竞技,注意健身,运用启发式、自主式、互动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将自选“套餐”式教学模式代替传统式教学。 传统式与自选“套餐”式体育课的对比

传统体育课的不足之处 1、学生参差不齐,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各不相同。 2、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存在差异,不可能精通各个项目的教育 3、课的容枯燥无味,学生都不感兴趣,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 喜欢体育课。 自选“套餐”式的体育课优点: 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健康为出发点,一改传统式教学容及方法,从学生的自身情况、兴趣爱好出发,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将让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按项目分组上课,能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特长,以便更好地发展,这种上课形式也能充分展示我们每位体育教师的专长,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教学氛围。 三、教学目标 1、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体验运动乐趣,培养体育意识。 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掌握保健与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锻炼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挖掘潜能,增强责任感。 3、掌握一项自己喜欢的运动并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及理论基础知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积极的竞争意识、自我超越的精神及自我评价感,树立自尊、自信。 4、树立群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团结协作,养成规的行为习惯及终生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浅析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研究

浅析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研究 0 前言 1995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又进行了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对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及体育社会团体等相关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2002年教育部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又对学校体育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及课程评价做出了明确的要求。 1 学院现状 现阶段学院体育课设置为三学期,每学期24学时,每周2学时,3个学分(包括理论2学时),共计72学时。课程教学中未开设公共体育课,只开设了选项体育课,学生在分班时因对运动专项不熟悉往往出现看“师”选课和避“难”就“易”的情况,教学内容包括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体育舞蹈、跆拳道和武术,由于学时有限,往往学生刚刚入门体育课程就结束了,对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效果很不理想。由于学院场地的限制使得田径场、器材室与教学常用场地间距离太远,从而导致无法很好的开设以身体素质训练为目标,以田径运动为主的公共体育课程的开设(单独上一节田径课内容太枯燥,单独上一节专项课身体素质训练效果不理想)。从而使体育教师在有限的场地和课时中是进行专项技能教学还是进行身体素质训练的两难选择。 我国学生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降,我院学生目前各项指标也是呈下降趋势。具初步统计大多数学生高中期间几乎没有体育课程,或是体育课只安排学生自由活动。当他们进入大学后,身体素质较差,课程体系不完善,达不到培养学生兴趣使其自主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同时学院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与形式单一,并缺乏指导,我院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机制不健全,从而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导致我院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 基础学部体育教研室现有专职教师6人,按照专项区分为:篮球2人,足球1人,体育舞蹈2人,网球1人。虽然每位教师已经具备多专多能的教学能力,但是除自身专项外,其他项目教学效果不理想。 2 改革与发展 综合以上基本情况和问题,特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2.1 完善体育课程体系设置 2.1.1 普通体育课(基础课)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体育论文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体育论文为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水平,我国于2007年开始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课程在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如何才能使阳光体育运动落到实处?如何才能真正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最终目标?笔者认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构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一、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 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指导下,按照一定原理设计的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体育教学模型或策略,它既是体育教学系统与教学过程的具体化和实践化,又是体育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综合载体。什么是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河南教育学院李小莉将其界定为课余体育与体育课程相互配合,转变原有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使体育教学体育论文https://www.sodocs.net/doc/077885602.html,、课外体育活动、群体竞赛、运动训练、健身娱乐有机融合为一体,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新型教学模式。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是把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课堂教学视为一个整体,将体育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注重理论与实践、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课堂教学、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 二、构建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实现高校体育课程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发展空间,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与交往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健康发展,使学生体质得到增强,从而实现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2)是营造多元化校园体育氛围的重要保障。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教学训练,如基础技术培训、提高技术培训、体育竞赛、健身锻炼指导、裁判员培训等等,激发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和健康意识,推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促进高校经济体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营造一种高层次的、多元化的校园体育运动氛围;(3)是落实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必然要求。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使体育教学由关心体力发展或技能转变为关心体力、技能与情感意趣协调发展,使体育课程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兴趣的过程。 三、构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途径 (一)重构课程体系,将课外体育锻炼纳入体育课程 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它是高校的公共必修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选择具有实用性、健身性、娱乐性、科学性和民族性的教学内容是体育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课程内容的改革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并以此为出发点,注重体育文化含量,科学对待传统竞技体育,做到吸收精华,放弃糟粕,在继承的基础上追求发展,同时还要结合当今体育运动的发展趋势和新的成果,吸收新知识、新内容,构建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的课程内容体系。 构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还必须将课外体育锻炼、校外活动(社会、野外)、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体系,这些都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将课外体育锻炼、运动训练、校外活动等内容纳入体育课程结构体系已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体育课程的目标分为运动技能目标、心理健康目标、身体健康目标、运动参与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要实现上述目标,我们不仅要依靠体育课堂教学,还要注重课外体育锻炼,因

体育新课程改革教学工作总结

体育新课程改革教学工作总结 体育新课程改革教学工作总结 体育新课程改革教学工作总结1 一、实施情况 本期我在实施新教材过程当中,努力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改变了过去体育教材以运动技术为核心的方式,力求把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锻炼和健康意识以及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放在首位,并且尽最大可能采用生动活泼的、能吸引学生的方式表现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使他们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终身体育和适应未来工作,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经验和成果 本期我在教学过程当中,改变了一些过去的教学方法,如:在进行篮球双手头上投篮的教学中,过去的教学注重技术动作,强调运用过程,反复练习徒手的基本动作,学生投篮难以掌握,没有积极性,因此学习兴趣下降,达不到教学效果。通过教改,首先让学生以投出去为主,增加练习次数,教师用语言鼓励并做规范、准确的示范,当学生屡投不中时,他们就会去摸仿教师的动作,提出问题,这时再进行技术讲解,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高了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存在的问题

1、班级人数多(70—80人); 2、运动场地少、小(上课班级多),运动器材少; 3、从“达标”情况看,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主要表现在:耐力、力量、吃苦耐劳精神、勇敢精神、集体主义等方面; 4、学生基本没有时间参加业余锻炼。 四、改进建议 1、增加体育器材、场地; 2、规范“二课、三操、一活动”,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以更充足的精神来面对繁重的文化课,从而达到更高的学习效率。 体育新课程改革教学工作总结2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并且"喜欢学"。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设置疑问、多样化、兴趣化、选择性等多种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这样能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体育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预见地给学生"设置疑问"亲身体验,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拓学生的思路,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方法较多,如"悬念式设疑",在课的一开始设置

最新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方案精编版

2020年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方案精编版

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过去的一些传统教育模式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更新教育模式迫在眉睫,同样学校教学也跟着时代步伐不断进步,体育课改革也势在必行,体育教学也要改革过去的传统教育模式,建立能够充分体现我校:“和谐、扬长、互助、发展”个性特点的体育教学新模式。 二、课程性质 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健康为出发点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寓思想品德教学,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 我们学校将要把体育教学定位在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和发展性,从学生出发,充分体现我校所倡导的“追求科学、发展个性、创造卓越”建设具有实验特色的体育课程,我们将突破传统的思路,建立宏观大体育观,我们将体育教学实施健康教育,淡化竞技,注意健身,运用启发式、自主式、互动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将自选“套餐”式教学模式代替传统式教学。 传统式与自选“套餐”式体育课的对比

传统体育课的不足之处 1、学生参差不齐,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各不相同。 2、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存在差异,不可能精通各个项目的教育 3、课的内容枯燥无味,学生都不感兴趣,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 不喜欢体育课。 自选“套餐”式的体育课优点: 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健康为出发点,一改传统式教学内容及方法,从学生的自身情况、兴趣爱好出发,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将让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按项目分组上课,能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特长,以便更好地发展,这种上课形式也能充分展示我们每位体育教师的专长,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教学氛围。 三、教学目标 1、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体验运动乐趣,培养体育意识。 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掌握保健与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自 我保健和自我锻炼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挖掘潜能,增 强责任感。 3、掌握一项自己喜欢的运动并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及理论基 础知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积极的竞争意识、自 我超越的精神及自我评价感,树立自尊、自信。

体育教学改革方案

体育教学改革方案 沈阳市实验学校—中学部 一、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过去的一些传统教育模式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更新教育模式迫在眉睫,同样学校教学也跟着时代步伐不断进步,体育课改革也势在必行,体育教学也要改革过去的传统教育模式,建立能够充分体现我校:“和谐、扬长、互助、发展”个性特点的体育教学新模式。 二、课程性质 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健康为出发点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寓思想品德教学,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 我们学校将要把体育教学定位在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和发展性,从学生出发,充分体现我校所倡导的“追求科学、发展个性、创造卓越”建设具有实验特色的体育课程,我们将突破传统的思路,建立宏观大体育观,我们将体育教学实施健康教育,淡化竞技,注意健身,运用启发式、自主式、互动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将自选“套餐”式教学模

式代替传统式教学。 传统式与自选“套餐”式体育课的对比 传统体育课的不足之处 1、学生参差不齐,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各不相同。 2、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存在差异,不可能精通各个项目的教育 3、课的内容枯燥无味,学生都不感兴趣,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 自选“套餐”式的体育课优点: 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健康为出发点,一改传统式教学内容及方法,从学生的自身情况、兴趣爱好出发,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将让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按项目分组上课,能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特长,以便更好地发展,这种上课形式也能充分展示我们每位体育教师的专长,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教学氛围。 三、教学目标 1、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体验运动乐趣,培养体育意识。 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掌握保健与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锻炼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挖掘潜能,增强责任感。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研究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研究 发表时间:2012-07-12T10:06:49.533Z 来源:《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年第3期供稿作者:方慧 [导读] 规定参加标准,根据学生的爱好和水平,有选择地吸收学生参加的。 方慧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以“健康第一”为主要目标,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作者从当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入手,分析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 一、体育教学模式的界定 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相比,体育教学模式具有自身的特点。它是依据体育教学思想和体育教学规律提炼出来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的教学样式,体育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即体育教学模式是一个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的结合体。一般而言,体育教学模式结构的组成要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教学模式所赖以成立的理论基础,它使我们能够了解教学模式的来龙去脉。如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就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力图构建包括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的课程结构,它融合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2.体育教学的预期目标。 教学模式是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中的核心因素,它决定着模式的操作程序和策略等诸多方面。例如,体育与健康的课堂教学模式就必须有效地促进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目标得到部分或全面的发展。 新课程赋予运动技能教学新的内涵,体育教学是一门以适量身体运动增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养成学生锻炼习惯、基本掌握简单运动技术、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的必修课,运动技能的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要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和科学性,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要重视育人功能,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二、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所遵循的教育、教学理论,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基本上没有脱离凯夫体育教育理论的框架。从整体上说,体育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并不明显,仍存在许多弊端。 1.高校体育教学培养目标缺乏体育终身化意识 社会对现代化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也要有敢于拼搏和创新的精神。现代人才若要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环境,则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身体素质作为立足社会的基础和保证。因此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必须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主线。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几乎仍停留在以掌握体育技术和技能为中心的教育层面上,而对大学生体育终身化意识方面重视不够,造成许多大学生离开高校后便与体育无缘,进而使许多人才精英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候便英年早逝,由此给国家和个人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 2.陈旧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模式是教学系统和教学过程的具体化和实际化,是联系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和纽带。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是依据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系统学习教学模式建立的,这种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构建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它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以定性的形式将教学内容灌输式的教授给学生,教学的重点是“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三基的学习与掌握,这种模式强调基础而不是选择,重秩序而不是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课程体系结构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主要分为基础课、选项课、选修课以及保健课几种类型,注重大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需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忽视了体育人文学及与体育锻炼有关的人体科学知识的传授。缺乏时效性、针对性和长远性,过分强调体育运动项目的知识、技能,造成学习内容过多,不能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 4.对于学生的主体认识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体育实际需要与具体要求对于教学的主导性;二是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与独立性。虽然我们强调应以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提出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但是这样的思想并未能在体育教学中真正地得到体现,以至于一些高校无论在体育理论教学中,还是在运动教学中,实际上都存在着对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不足的问题。从体育理论教学来看,教材建设仍然以传统的体育思想和认识为主导,因循传统的理论体系和教材结构的模式,缺乏从思想到认识、从理论到实践、从结构到内容等整体突破。 5.缺乏科学的教学评价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一般把学生身体素质能否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以下简称为《标准》)作为衡量学生的体育能力的唯一标准,能达到《标准》的学生就视为合格,反之就是不合格。还有部分院校至今仍把《标准》作为体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唯《标准》至上。这样往往导致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偏移。三、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追求健康、快乐的愿望也进一步地提高。目前,在体育经济领域中出现的体育俱乐部的运作形式也已经进入高校,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代表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一)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构建形式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具有不同的构建形式。按照组织形式的不同,划分为以下五种:(1)由体育部组织,它主要面向全体学生或高水平运动员。(2)由学生团体或社会团体组织,它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安排的团体体育活动。(3)由体育教师个人组织,它是按学生的需求而组建的。(4)由爱好者自由组合,它是学生根据不同的爱好自行组合的。(5)由社会单位与个人组织,它是社会根据部分学生的要求,租用学校的场地组建的。按照练习形式的不同,划分为以下三种:(1)学校指派教师指导;(2)体育教师自我组织练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开始对传统的理论教学进行新的探索,提出了一些新思路和新要求,并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当前终身体育思想正在逐渐普及,素质教育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学由传统的“填鸭式”应试教育向注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培养学生终生体育能力的方向发展。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终身健身体育改革素质教育 一、体育教学以终身健身为指导思想 终身健身思想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是现代体育教学重要的发展方向,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素质教育过程中,强调健康第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克服以升学为目标的应试教育体系的历史局限和负面影响,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学改革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要重视以终身健身思想为指导,增强学生的终身锻炼意识,使之不光在学生时代,在进入社会后都具有健身意识,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独立自主地坚持身体锻炼,视健身活动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外,体育教学改革还应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出发点,将传授健身知识、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树立终生健身的体育观。 二、体育改革向符合现代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方向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高校体育改革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上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活跃了学习气氛。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日趋成熟,世界观、价值观正在逐步确立,并且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社会规范,有着较强烈的独立意识,具有较高智力发展水平,在教育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实践表明,当前高校学生对体育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体育知识的需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现代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也得到了逐步增强,他们不但要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他们需要用这些体育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以便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对健身的需要。社会各领域的竞争加剧,工作、学习、生活的节奏加快,人们心理承受的压力加大,出现了现代文明病、职业病等现象,这使大学生们开始认识到健身不仅是自己在学习期间的需要和毕业后择业的需要,而且是提高终身生活质量的需要。与此同时,随着“健康第一”“终身健身”教育指导思想的贯彻,大学生的健身意识也有所提高。 3.对健美的追求。随着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增强,健美锻炼,将逐渐成为现代大学生喜爱的一种健身方式。过去,学校体育教学,以传授体育的“三基”为中心,旨在增强学生体质,几乎不向学生传授任何有关健美的知识和技能。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大大提高,在校学生的体育观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健美锻炼在大学校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健美操、韵律操、形体训练以及各种肌体练习,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 4.对娱乐的渴望。娱乐性原本就是体育的本质属性之一。大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不仅是为了锻炼身体,而且也是为了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因此,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寻找乐趣,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5.对终身体育和竞技体育的追求。受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大学生在追求体育锻炼的健康效益时,也开始重视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和特长,学习和掌握一些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以适应将来工作、学习、生活和终身体育的需要。竞技体育则具有鲜明的娱乐性、竞争性和人文性,其表现出来的竞争意识、群体意识、协作精神、拼搏精神、自控能力、抗挫能力以

多维度、立体化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

多维度、立体化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素质教育”以其倡导的“全面性”深刻地揭示了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完善人的本质”,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 高校体育教育出现了多维度、立体化的发展趋势。而这种新模式的具体体现,就是将课程设置的体系化、教材体系的多元化、考试 和评估的科学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包括师生之间和谐互动教学、小群体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网络化体育教学等作为整体 的新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多维度立体化大学体育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所体 现的全面、发展、创新等特征表明,高校体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 缺少的重要环节。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在这种新形势下, 以主动教学为主的传统高校体育课程体系需要进行相应的改 革,不仅在体育教学模式微观上进行改革,还要在整体课程体系 上进行宏观改革,为高校体育进入新世纪培养人才做好充分的 准备。多维度、立体化教学模式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构建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是以课程为单元,以能力 培养为轴心,以教学资源为平台,动用所有教学要素,立体化、全 方位地融学习与研究为一体,关注创新教育的教学体系。 二、大学体育教学的基本手段——多维度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多维度,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以教师为 主导、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的多维互动。高校体育教学将以人 为本,维护人的尊严和自由,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作为实施教学的 核心目标;以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形成科学、健康的现代生 活方式为己任,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的习惯和能力,提高 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1.师生之间和谐互动教学模式。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 高校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密切。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创设一种平 等、民主、自由、相互认同、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使学 生在一种愉悦、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学习 中来。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 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在 和谐教学的观念下,我们更需要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体育教 师应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能吸引学生,组织教法严密紧凑,生 动活泼,教学态度应慈祥、温和、处处爱护学生,要深入学生中, 尽可能地同学生一起参加体育活动。使学生充分信任体育教 师,愿意跟教师进行沟通,这样有利于保持学生愉快的心境,从 而利用运动本身的魅力去诱导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在体育 教学过程中,真正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能动性及创造性,改变师生角色,更注重学而不是教。教学方式

对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

对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 从2000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来,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逐步从实验阶段进入推广阶段, 2007年秋季,辽宁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模块学习全面展开。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加快,给学校、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一所完全学校,下面就我从事的体育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课程改革对学校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材内容、课程结构的变化,更主要的是整个学校在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育评价、学校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在探索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有学校反映:“教师的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化、个性化;教学设施得到改进,多媒体得到更普遍的运用,丰富、拓展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还有领导反映:“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教师转变了角色,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在新课程理念的冲击下,学校越来越注意创设一个有文化品位、有教育意义、有生活情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很多学校的领导干部把学校的体育工作当作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体育课改的关注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体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发展: 1、教师更深刻地理解了体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在体育课的目标、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的组织实施、课程评价的各个方面,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要求。(2)改革体育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3)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在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始终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变成主动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体育与健康问题能力的过程。(4)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2、课改带来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课改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教学中,教师越发地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尊重学生的见解,鼓励学生发表看法,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改实践使体育教师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对课改的适应性不断增强。教师的教学经验越来越丰富,对体育教材的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更到位,能够准确地抓住课的重、难点,根据教材内容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因为体育课是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实践类技能课,传统的体育课以教师的示范讲解为主。而体育课程的改革使老师在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提高,上课前,老师在传授某项技术时,可利用网络技术,采用挂图、音乐等教学用具辅助教学,使学生掌握起来更直观。学生也可以小组协作,带着教师的设问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合。课改前,很多体育教师能说不善写,课改后,教师钻研的多了,体会的更深刻了,教科研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几年来的课改实践,培养了一批体育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3、课改带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1)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现在,基础教育课改已实施近十年,高中的体育模块教学也开展近四年。模块教学涉及到我们要按照学段,因地制宜,按照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分层实施,依照学生认识发展水平进行课程开发。课改后,体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更加多样化,不仅有必修部分的田径、体操、球类等传统项目,又加入了选修教材的羽毛球、游泳等项目,引入了新兴运动项

体育学院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方案

体育学院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方案 体育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课程之一,是高校体育的中心环节和主要形式。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依照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及国家教育部2002年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在总结西华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全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要求和我院师资、场馆、地域、学生特点等实际情况对公共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和完善,旨在使每位大学生在大学四年里既能锻炼身体,保持较好身体素质,又能愉悦身心、增长体育知识与技能,同时又能掌握几项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并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为此,特制订本方案。 一、基本目标 1、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同时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熟练掌握一至两项健身运动基本技、战术、理论、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以及基层单项比赛的指导方法和组织方法。了解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3、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关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具备健康的体质和心理素质。 二、体育课类型 大学第一学期为身体素质提高期,第二、第三、第四学期采用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每一学期1个学分;三、四年级为体育选修课,修完一学期获得1个选修学分。 三、体育课基本内容 (一)学生分班原则 1 根据进校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分为体育保健班和体育班;对于身体有残疾及有心脏病、哮喘或动过大型手术等不适合进行剧烈运动的学生将之统一编入体育保健班学习和锻炼,并采取与体育班不同的考试办法进行考核。身体健康的学生则统一进行体育班。 2 对体育班学生根据其运动素质情况分为基础班和提高班,身体素质较差、运动能力一般的学生进入基础班学习、锻炼和考核,身体素质较好、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进入提高班学习、训练和考核。 (二)课程设置及结构 1、体育班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4个学期共计179学时(含8课时体质测试)的体育课程。第一学期为13周,每周2学时,

体育课程资源与体育课程改革的关系研究

体育课程资源与体育课程改革的关系研究 摘要: 体育课程资源是体育课程开展的基础,其开发和利用的程度决定着体育课程改革的力度和水平。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促进体育课程改革,应该更新教育观念,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重视教师在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作用,应深度挖掘潜在的体育课程资源,建立科学的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评价体系,建立校内外体育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关键词:体育课程资源;体育课程改革;矛盾;建议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课程资源。它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随着新《纲要》“健康第一”思想的提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体育课程改革需要体育课程资源的支持,体育课程资源已成为体育课程目标实现和体育课程实施的基础和保障。目前,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大量体育课程资源未被开发利用,造成许多有价值的体育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水平是制约体育课程改革深入的重要因素。 一、体育课程资源与体育课程的关系 体育课程资源与体育课程的关系非常密切,没有体育课程资源也就没有体育课程, 它是体育课程因素的天然来源和实施的条件;反之,有体育课程就必须有体育课程资源作为前提和基础。体育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不仅取决于体育课程资源的丰富和拓展程度,更取决于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体育课程资源的外延范围远远大于体育课程本身的外延范围。因此,相对体育课程而言,体育课程资源是潜在形态的课程,没有体育课程资源就没有体育课程存在,没有宽阔而开放的体育课程资源做根基,就没有动态生成的现代体育课程。 二、当前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课程资源之间的矛盾 根据《纲要》要求,体育课程改革主要围绕“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课程具体目标进行改革创新,尤其是对学生体育意识、锻炼习惯、心理状态、情绪调节、社会适应力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此可见,要想实现《纲要》提出的课程目标,就必须有与其相适应的体育课程资源作为后盾。 1.体育课程的内容资源 教学内容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如果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就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和锻炼效果。当前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对课程资源的开发过于集中在竞技体育方面,而对于大多数普通学生来说,竞技性强的复杂规则限制的项目很难使他们积极参与其中。 教材是体育课程最基本而又特殊的课程资源,是高校落实新《纲要》的参照性标杆和尺度,是政策性很强的课程资源。新《纲要》明确规定:“本着‘一纲多

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1 大同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大同大学体育学院目录 一、《公共体育》课程的性质和任务(1) 二、加强《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2) 三、我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和改革(4) (一)教学内容改革(4) (二)教学方法改革(4) (三)考核方式改革(4) (四)师资队伍建设(5) (五)教材建设(5) (六)教学大纲(5) 四、实施计划(5) 五、《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实施方案(8) 附件1:公共体育课一年级教学大纲(9) 附件2:山西大同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实施办法大同 (19) 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公共体育》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公共体育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计划内的基本课程,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中心环节,是完成体育工作任务的主要途径,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和科学的体育健身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综合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 公共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个性形成、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有机组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健康教育(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山西大同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宗旨是“育人为本、健康第一、培养能力、全面发展、服务社会” 。体育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发展,提高机体活动能力,树立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使学校 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从而实现以下五项目标: 1.运动参与: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健身锻炼计划或健身运动处方;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和较高的体育文化素质。 2.运动技能:使大学生通过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能够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办法,发挥自己的运动才能。

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实施小学体育教学改革

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实施小学体育教学改革 发表时间:2012-04-25T08:45:46.107Z 来源:《未来教育家》2012年第3期供稿作者:郝保花[导读] 加强学生课外体育的改革步伐,扎实推动全国中小学课外活动园地的建设。郝保花(河北省临城县第二小学 054300 ) 在学校体育改革中,必须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坚持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健身功能,开展切实有效的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教学与身心全面发展,使学生学会体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体格;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贯彻“课程标准”必须做好教学工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体育课程中的一些问题也日益表现出来:教育观念滞后,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法不完全一致;学生的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任务落不到实处;教学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现实;教学方法单调枯燥,课程管理强调统一,知识性不强等等。因此,为了基础体育课程建设的需要,体育课程改革把“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服务”作为总目标。 1.要认真做好中小学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试验工作。结合试验工作,进一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积极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器材改革。要认真研究并积极推进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从而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人才的需求。 2.加强学生课外体育的改革步伐,扎实推动全国中小学课外活动园地的建设。积极推进学校体育运动会的改革,把学校运动会真正变成为广大学生乐于参加的体育会。在总结十多年来学校体育课训练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符合时代要求和我国学校体育实际的体育课余训练方法,加快体教结合的步伐,鼓励并推动学校体育为国家竞技体育多做贡献。 3.加强体育师资培养工作,尽快建立一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满足体育教学需求的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根据目前学校体育师资的现状认真研究对策,并加大研究生的培养力度。 4.要始终把农村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工作重点,制定切实能够推动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政策,重点解决学校体育教师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体育课的开课率。 5.加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另外,教师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育与健康课程要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6.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7.以发展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贯彻“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改革是关键 开展学校体育,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以下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简单易行。 为了适应学生的身心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对一些竞技运动项目进行适当的改造,如简化规则、降低难度等。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学生喜爱的新兴运动项目。在少数民族地区或其他有条件的地区,还应该挑选一些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以增加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并增强自豪感。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学校体育中的落实,学生将会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学校体育在这一标准下开展,将会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体育教学要以健康为思想,以快乐为整堂课的主题,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根据学生特点,区别对待,使快乐真正深入学习当中,从而使青少年体会到健康的效果,使青少年学生有健康的体魄为祖国和人民服务,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三、开展学校体育,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以下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简单易行。 为了适应学生的身心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对一些竞技运动项目进行适当的改造,如简化规则、降低难度等。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学生喜爱的新兴运动项目。在少数民族地区或其他有条件的地区,还应该挑选一些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以增加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并增强自豪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