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二章 第2节 势能的改变

第二章 第2节 势能的改变

第二章  第2节  势能的改变
第二章  第2节  势能的改变

第2节势能的改变

一、重力势能

1.定义 物体处于一定的高度而具有的能。

2.公式

E p =mgh 。

3.单位 焦耳,符号J 。

4.标矢性 重力势能是标量,但有正负之分。

5.相对性

(1)参考平面:把高度规定为零的水平面。任何物体在该平面上的重力势能为零。参考平面的选取是任意的,通常情况下选取地面为参考平面。

(2)相对性:物体的重力势能是相对的,它是相对于零势能参考平面而言的。

物体的重力势能可以取正、零、负值,其正、负不表示方向,只表示物体位于参考平面的上方或下方。

二、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改变

1.重力做功的特点 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高度差有关。

1.重力势能是物体因处于一定高度而具有的能,公式E p =

mgh ,是标量,国际单位是J 。

2.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物体所处初末位置高度差有关。

3.重力势能的变化仅由重力做功决定,重力对物体做多少功,

物体的重力势能就减少多少,物体克服重力做多少功,物体重

力势能就增加多少。

4.物体因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是弹性势能,其大小由发

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决定,弹性形变越大,具

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2.关系式

W G=E p1-E p2=-ΔE p。

3.两者关系

重力对物体做了正功,则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小;反之,如果重力对物体做了负功,则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增加。

三、弹性势能的改变

1.定义

物体因为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

2.影响弹性势能的因素

一个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其弹性势能也就越大。

3.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变化的关系

如果弹力对外做了多少功,就减少多少弹性势能;如果克服弹力做了多少功,就会增加多少弹性势能。

4.势能

由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决定的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1.自主思考——判一判

(1)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势能一定越大。(×)

(2)物体越高,重力势能一定越大。(×)

(3)处在参考平面上的物体重力势能均为零。(√)

(4)物体克服重力做功时,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增加。(√)

(5)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一定减少。(√)

(6)物体的形变量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2.合作探究——议一议

(1)三峡大坝横跨2 309 m,坝高185 m,其1 82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为世界第一,847亿千瓦时的年发电量居世界第二。想一想三峡大坝为何修建得那么高?

图2-2-1

提示:三峡大坝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利用水能发电,之所以将其修建得很高,是为了提高大坝的上下水位落差,以利于使更多的重力势能转化为电能。

(2)滑雪运动员从雪山高处高速滑下,运动员的重力做了正功还是负功?其重力势能增大了还是减小了?当冲上另一个高坡时会怎样?

提示:运动员从高处滑下,位移向下,重力做了正功,由于高度降低,其重力势能减小;当运动员冲上另一个高坡时,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大。

(3)弹弓是一种兵器,也是一种儿童玩具。它是由两根橡皮筋和一个木叉制成的。如图2-2-2所示,拉伸橡皮筋,可以把“子弹”射出去。

图2-2-2

拉伸的橡皮筋为什么可以把“子弹”射出去?

提示:拉伸的橡皮筋具有弹性势能。

重力势能的“四性”

[典例]如图2-2-3所示,桌面距地面0.8 m,一个物体的质量为2 kg,放在距桌面0.4

m的支架上。以地面为参考平面,计算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并计算物体由支架下落到桌面的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了多少(g=10 m/s2)。

图2-2-3

[思路点拨]在求解物体的重力势能时,应注意物体相对参考平面所处的高度。

[解析]以地面为参考平面,物体的高度为

h1=1.2 m

物体的重力势能为

E p1=mgh1=2×10×1.2 J=24 J

物体落至桌面时的重力势能为

E p2=mgh2=2×10×0.8 J=16 J

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

ΔE p=E p1-E p2=(24-16)J=8 J。

[答案]24 J8 J

重力势能的三种求解方法

(1)根据重力势能的定义求解:选取零势能参考平面,由E p=mgh可求质量为m的物体在离零势能参考平面h高度处的重力势能。

(2)由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求解:

由W G=E p1-E p2知E p2=E p1-W G或E p1=W G+E p2。

(3)由等效法求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的变化与运动过程无关,只与初、末状态有关。ΔE p =mg·Δh=E p2-E p1。

1.下列关于重力势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势能的大小只由重物本身决定

B.所处位置高的物体,则重力势能就大

C .在地面上的物体,它具有的重力势能一定等于零

D .重力势能实际上是物体和地球所共有的

解析:选D 重力势能等于物体的重力与物体重心高度的乘积,故选项A 、B 都不对;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零势能位置的选取是任意的,地面不一定是零势能位置,选项C 错误;重力是物体与地球间的作用力,重力势能实际上也是地球与物体共有的,重力势能具有系统性,选项D 正确。

2.(多选)关于重力势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的位置一旦确定,它的重力势能的大小也随之确定

B .物体与参考平面的距离越大,它的重力势能也越大

C .一物体的重力势能从-5 J 变化到-3 J ,重力势能变大了

D .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重力对物体做的功

解析:选CD 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参考平面的选择有关,A 错误;当物体在参考平面的下方时,距离越大,重力势能越小,B 错误;重力势能的正负号表示势能的相对大小,-5 J <-3 J ,C 正确;由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W G =-ΔE p ,得D 正确。

3.质量为5 kg 的钢球,从离地面100 m 的高处自由下落1 s ,1 s 内钢球的重力势能减少了________ J,1 s 末钢球的重力势能为________ J(选取地面为参考平面);如果选取地面上1 m 处的水平面为参考平面,1 s 末它的重力势能为______ J ;如果选取自由下落的出发点所在水平面为参考平面,1 s 末它的重力势能为________ J 。(g =10 m/s 2)

解析:1 s 内钢球下落h =12gt 2=12

×10×12 m =5 m , 则W G =mgh =5×10×5 J =250 J ,

重力势能减少了250 J ,

此时钢球离地面的高度

h 1=h 0-h =(100-5)m =95 m 。

取地面为参考平面,1 s 末钢球的重力势能为

E p1=mgh 1=5×10×95 J =4 750 J ;

若选离地面1 m 高处的水平面为参考平面,则

E p2=mgh 2=5×10×(95-1)J =4 700 J ;

若选自由下落的出发点所在水平面为参考平面,则

E p3=mgh3=5×10×(-5) J=-250 J。

答案:250 4 750 4 700-250

1.重力势能的变化

重力势能的变化(ΔE p)是指一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末状态的重力势能E p2(相对于参考平面的高度为h2)与初状态的重力势能E p1(相对于同一参考平面的高度为h1)两者的差值,即ΔE p=E p2-E p1=mgh2-mgh1

(1)若ΔE p>0,即E p2>E p1,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

(2)若ΔE p<0,即E p2<E p1,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

(3)若ΔE p=0,即E p2=E p1,物体的重力势能不变。

2.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1)数量关系

W G=mgh1-mgh2=E p1-E p2=-(E p2-E p1)=-ΔE p

即重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量。

(2)相互关系

①当物体由高处运动到低处时,W G>0,则ΔE p<0,表明重力做正功时,重力势能减少,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重力做的功。

②当物体由低处运动到高处时,W G<0,则ΔE p>0,表明重力做负功时,重力势能增加,增加的重力势能等于克服重力做的功。

[典例]吊车以g

4的加速度将质量为m的物体匀减速地沿竖直方向提升高度h,则吊车钢索的拉力对物体做的功为多少?物体克服重力做的功为多少?物体的重力势能变化了多少?(不计空气阻力)

[思路点拨]解此题的关键是重力势能的变化只对应重力做功,与其他力是否做功及做功多少无关。

[解析]设吊车钢索对物体的拉力为F,物体的加速度a=g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4

F=ma,

故F=mg-ma=3

4mg,方向竖直向上,

所以拉力做的功W F=Fh=3

4mgh;

重力做的功W G=-mgh,

即此过程中物体克服重力做功mgh。

又ΔE p=E p2-E p1=-W G=mgh,

因此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了mgh。

[答案]3

4mgh mgh增加了mgh

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关系的关键

(1)重力做功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

(2)重力做正功时,重力势能减少,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重力所做的功;重力做负功(物体克服重力做功)时,重力势能增加,增加的重力势能等于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1.(多选)关于重力做功和物体的重力势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重力对物体做正功时,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减少

B.物体克服重力做功时,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增加

C.地球上任何一个物体的重力势能都有一个确定值

D.重力做功的多少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无关

解析:选ABD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有关,故C错误;重力做正功时,物体由高处向低处运动,重力势能一定减少,反之,物体克服重力做功时,重力势能一定增加,故A、B正确;重力做多少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就变化多少,重力势能的变化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无关,故D正确。

2.如图2-2-4所示,质量为m的足球在地面1的位置被踢出后落到地面3的位置,在空中达到的最高点2的高度为h。

图2-2-4

(1)足球由位置1运动到位置2时,重力做了多少功?足球克服重力做了多少功?足球

的重力势能增加了多少?

(2)足球由位置2运动到位置3时,重力做了多少功?足球的重力势能减少了多少?

(3)足球由位置1运动到位置3时,重力做了多少功?足球的重力势能变化了多少?

解析:(1)足球由位置1运动到位置2时,重力所做的功为-mgh,足球克服重力所做的功为mgh,足球的重力势能增加了mgh。

(2)足球由位置2运动到位置3时,重力所做的功为mgh,足球的重力势能减少了mgh。

(3)足球由位置1运动到位置3时,重力做功为零,重力势能变化为零。

答案:见解析

1.弹性势能的产生及影响因素

2.弹性势能与弹力做功的关系

如图2-2-5所示,O为弹簧的原长处。

图2-2-5

(1)弹力做负功:如物体由O向A运动(压缩)或者由O向A′运动(伸长)时,弹性势能增大,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2)弹力做正功:如物体由A向O运动或者由A′向O运动时,弹性势能减小,弹性势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3)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变化的关系:弹性势能的变化量总等于弹力对外做功的负值,表达式为W弹=-ΔE p。

3.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仅了解)

(1)弹簧弹力随形变量x的变化图线及围成面积的意义

类比v-t图像的面积表示位移,F-x图像与x轴所围的面积表示弹力的功,如图2-2-6

所示。所以当弹簧的形变量为x 时,弹力做功W 弹=-12kx ·x =-12

kx 2。

图2-2-6

(2)弹性势能的大小:E p =-W 弹=12

kx 2。

1.如图2-2-7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物体,它的左端连一弹簧,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墙上,在力F 的作用下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当撤去F 后,物体将向右运动。在物体向右运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2-2-7

A .弹簧的弹性势能逐渐减小

B .弹簧的弹性势能逐渐增大

C .弹簧的弹性势能先增大后减小

D .弹簧的弹性势能先减小后增大

解析:选D 弹性势能的变化是由弹力做功引起的,弹力做正功,弹性势能减小;弹力做负功,弹性势能增加。在力F 作用下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撤去F 后,在物体向右运动的过程中,弹簧的弹力对物体先做正功后做负功,故弹簧的弹性势能先减小后增大。

2.一竖直放置的弹簧下端固定在水平地面上,一小球从弹簧的正上方高h 处自由下落到弹簧上端,如图2-2-8所示,经几次反弹后小球最终静止在弹簧上某一点A 处,则( )

图2-2-8

A .h 越大,小球静止时弹簧的压缩量越大

B .小球静止时弹簧的压缩量与h 无关

C .h 越大,小球最终静止时弹簧的弹性势能越大

D.小球第一次到达A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比最终小球静止在A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大

解析:选B小球最终静止在A点时,通过受力分析可知小球所受重力与弹簧的弹力平衡,即mg=kx,故可得小球静止时弹簧的压缩量为x=mg

,与h无关,选项A错误,B

k

正确;小球在A点时弹簧的形变量一定,则小球在A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恒定,与h无关,选项C、D错误。

1.关于重力势能,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某个物体处于某个位置,重力势能的大小是唯一确定的

B.重力势能为0的物体,不可能对别的物体做功

C.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重力势能一定不变

D.只要重力做功,重力势能一定变化

解析:选D选取不同的零势能面,则同一位置的物体的重力势能是不同的,A错误。重力势能为零只是表明物体处于零势能面上,它对其他物体同样可以做功,B错误。物体若在竖直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的高度变化,重力势能也会发生变化,C错误。重力做功是重力势能变化的量度,故若重力做功,重力势能一定发生变化,故D正确。

2.(多选)关于弹性势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都具有弹性势能

B.只有弹簧在发生形变时才具有弹性势能

C.弹性势能可以与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

D.弹性势能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焦耳

解析:选ACD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的各部分之间,具有的势能叫弹性势能,A正确、B错误;弹性势能跟重力势能一样,可以与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C正确;所有能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D正确。

3.一物体在自由下落过程中,重力做了2 J的功,则()

A.该物体重力势能减少,减少量等于2 J

B.该物体重力势能减少,减少量大于2 J

C.该物体重力势能减少,减少量小于2 J

D.该物体重力势能增加,增加量等于2 J

解析:选A物体下落时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减少量等于重力做的功,故A 正确。

4.(多选)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为50 J,则()

A.重力做功为50 J

B.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增加了50 J

C.物体的动能一定减少了50 J

D.重力做了50 J的负功

解析:选BD克服重力做功50 J,即重力做了50 J的负功,A错,D对。由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知,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了50 J,B对。增加的重力势能并不一定全部由动能转化而来,C错。

5.如图1,静止的物体沿不同的光滑轨道由同一位置滑到水平桌面上,轨道高度为H,桌面距地面高为h,物体质量为m,重力加速度为g,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图1

A.物体沿竖直轨道下滑到桌面上,重力势能减少最少

B.物体沿曲线轨道下滑到桌面上,重力势能减少最多

C.以桌面为参考平面,物体重力势能减少mgH

D.以地面为参考平面,物体重力势能减少mg(H+h)

解析:选C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所以无论沿哪条轨道下落,重力做功相同,重力做功W=mgH,再由W=-ΔE p,所以ΔE p=-mgH,即物体重力势能减少mgH,故C正确,A、B、D错误。

6.用绳子吊起质量为m的物体,使它以加速度a匀加速升高h,在此过程中,物体增加的重力势能为()

A.mgh B.mgh+mah

C.mgh-mah D.mah

解析:选A此过程中重力做功W G=-mgh,重力势能的变化ΔE p=-W G=mgh,A 正确。

7. (多选)如图2所示,轻质弹簧拴着小球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小球在O点时弹簧的长度为原长。现将小球拉至A点后释放,则小球在A、B间往复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2

A.从B到O,小球的速度不断减小

B.在O处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小

C.从B到O,小球的速度不断增大

D.在B处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小

解析:选BC弹簧的弹性势能与它的形变量有关,小球在O点时弹簧的长度为原长,弹性势能最小,故B正确、D错误;从B到O,弹力方向向右,小球向右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速度不断增大,故A错误、C正确。

8.(多选)把一个物体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去,该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是h,若物体的质量为m,所受的空气阻力恒为f,则从物体被抛出到落回地面的全过程中() A.重力做的功为零B.重力做的功为2mgh

C.空气阻力做的功为零D.空气阻力做的功为-2fh

解析:选AD上升过程中重力做的功为-mgh,下降过程中重力做的功为mgh,所以整个过程中重力做的功为零,A正确、B错误;上升过程中阻力向下,故阻力做功W f=-fh,下降过程中,阻力向上,故阻力做功W f′=-fh,所以整个过程中阻力做功为-2fh,故C错误、D正确。

9.如图3所示,在水平地面上平铺着n块砖,每块砖的质量为m,厚度为h。如果工人将砖一块一块地叠放起来,那么工人至少做功()

图3

A .n (n -1)mgh

B.12

n (n -1)mgh C .n (n +1)mgh

D.12

n (n +1)mgh 解析:选B 取n 块砖的整体为研究对象,叠放起来后整体的重心距地面12

nh ,原来的重心距地面12h ,故有W =ΔE p =nmg ×12nh -nmg ×12h =12

n (n -1)mgh ,B 正确。 10. (多选)如图4所示,倾角θ=30°的粗糙斜面固定在地面上,长为l 、质量为m 、粗细均匀、质量分布均匀的软绳置于斜面上,其上端与斜面顶端齐平。用细线将物块与软绳连接,物块由静止释放后向下运动直到软绳刚好全部离开斜面(此时物块未到达地面),在此过程中( )

图4

A .软绳重力势能共减少了12

mgl B .软绳重力势能共减少了14

mgl C .软绳重力势能的减少等于软绳的重力所做的功

D .软绳重力势能的减少等于物块对它做的功与软绳克服自身重力、摩擦力所做功之和

解析:选BC 选斜面顶端为参考平面,软绳重力势能共减少:mg ???

?????-12 l sin θ-????-12 l =14

mgl ,A 错误,B 正确;根据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知道,软绳重力势能的减少等于软绳的重力所做的功,C 正确,D 错误。

11.在离地面80 m 处无初速度释放一小球,小球质量为m =200 g ,不计空气阻力,g 取10 m/s 2,取最高点所在水平面为参考平面,求:

(1)在第2 s 末小球的重力势能。

(2)在第3 s 内重力所做的功和重力势能的变化量。

解析:(1)在第2 s 末小球所处的高度:

h =-12gt 2=-12

×10×22 m =-20 m 。

重力势能E p =mgh =0.2×10×(-20)J =-40 J

E p <0说明小球在参考平面的下方。

(2)在第3 s 末小球所处的高度

h ′=-12gt ′2=- 12

×10×32 m =-45 m 。 第3 s 内重力做功:W =mg (h -h ′)=0.2×10×(-20+45)J =50 J ,即小球的重力势能减少50 J 。

答案:(1)-40 J (2)50 J 减少50 J

12.如图5所示,一质量为m 、半径为r 、体积为V 的铁球,用一细线拴住,慢慢地放入横截面积为S 、深度为h 的水中。已知水的密度为ρ,求铁球从刚与水面接触至与杯底接触的过程中,水与铁球的重力势能分别变化了多少,水与铁球组成的系统的总重力势能变化了多少。

图5

解析:铁球下落到杯底的过程中,铁球重力势能的变化ΔE p1=-mgh ,即重力势能减少了mgh 。

此过程水面上升了Δh ,因为上升的水的体积等于铁球的体积,所以有S ·Δh =V ,Δh =V S

,上升的水的质量 Δm =ρV ,故水的重力势能增加了

ΔE p2=Δmg ????h +Δh 2-Δmgr =ρVg ???

?h +V 2S -r 。 水与铁球组成的系统的总重力势能变化了

ΔE p =ΔE p1+ΔE p2=-mgh +ρgV ???

?h +V 2S -r 。 答案:减少了mgh 增加了ρgV ????h +V 2S -r -mgh +ρgV ???

?h +V 2S -r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 【课标】 (一)课程内容标准: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二)课标具体目标 通过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明确海陆变迁的原因;知道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 (一)教材重点:大陆漂移学说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用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并明确变化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学说 2、难点:运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学情】 (一)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1、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95%学生能够掌握 2、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学说:85%学生能够掌握 3、运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80%学生能够掌握 (二)普遍性问题: 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学说 【教学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是不断变迁的,并能弄清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 2、知道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3、通过了解地球海陆的发展变化过程,锻炼同学们的读图析图、想象思维和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能 进行科学史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六、教学过程:】 构建动场 播放视频《难以忽视的真相》片段,从而引入新课。 评价:利用课外资料,丰富教材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 活动一: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 目的:对应教学目标1 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探究图2.13~2.15是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请你解释原因,并结合生活体验、知识经验列举类似的例子,时间限制3分钟,每组选一位同学发言,一排为一大组。 喜山探险,东海遗迹,围海造陆三个例子,让学生自己总结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并通过已有 的知识经验对个案进行补充,让学生体会到海陆变迁是普遍存在于生活中的,地理生活化。 教师引导: 喜山探险-----地壳变动 海底寻宝----海平面升降(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的例子越来越多, 海面上升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很多低地国家和城市面临不同成都的灾难。下面我们来欣赏 一段视频《后天》。可以看出,海平面的运动对人类影响是极具破坏力、毁灭性的,这也从侧 面提醒我们要关注保护环境,否则人类将自食其果难逃厄运) 围海造陆----人类活动(围海造陆的地区都是沿海地区,面临的普遍问题就是地狭人稠,围海 造陆可以缓解这些地区用地的紧张,当然如今的荷兰的拦海大坝,还 成为一处著名的旅游景观,吸引着来自世界的游客) 教师小结: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是海陆变迁的自然原因,人类活动是造成海路变迁的人为原因,前者为内力,后者为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其主要作用的是内力,即自然原因。 评价:通过实例探究,明确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形态起主要塑造作用的力量。课外延伸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学生更好的理解。 承转: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提问:这是现在的海陆面貌,原来会是什么样子呢?是谁最先提出关于海陆变迁的学说?下面让我们再现当年一次偶然的发现! 活动二:情景再现---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大家好我是魏格纳。 旁白: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目光正好落在一幅世界地图上。 魏格纳:咦?奇怪! 大西洋两岸轮廓的凹凸为什么会如此吻合? 旁白:他的脑海里再也平静不下来。 魏格纳:(一手拿起南美洲,一手拿起非洲)非洲大陆和南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 是不是后来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的?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旁白:这一发现促使魏格纳开始研究大陆漂移,通过收集资料和实地考察,魏格纳从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方面,找到了大西洋两岸相同或相吻合的一些证, 魏格纳:轮廓吻合也就罢了(双手拿起端详),两岸的古老底层也具有相似性,就连两岸的生物物种都差不多呢!这难道不足以证明“大陆漂移”吗? 旁白: 依据前人的研究和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考察,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 洋的分布状况 旁白: 但是,他的假说被认为是荒谬的,为了进一步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魏格纳前往北极地区的格陵兰岛探险考察,在他50岁生日那天不幸遇难。值得欣慰的是,他的大陆漂移说,现在 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这一伟大的科学假说,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板块构造学说,是人类 重新认识了地球。 魏格纳与旁白:谢谢大家!

高中物理 第2章 第2节 势能的改变课下作业综合提升 鲁科版必修2

高中物理第2章第2节势能的改变课下作业综合提升鲁科版 必修2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上的任何一个物体的重力势能都有一个确定的值 B.从同一高度将某一物体以相同的速率平抛或下抛,落到地面上时,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变化是相同的 C.在不同高度的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可能相同 D.位于零势能参考平面以下的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小于在零势能参考平面以上的物体的重力势能 解析:重力势能的大小与零势能参考平面的选择有关,零势能参考平面不同,同一物体在某一位置的重力势能也会不同,故不能说地球上的任何一个物体的重力势能都有一个确定的值,选项A错误。 某一物体(设质量为m)从同一高度h处抛出落到地面时,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ΔE p=E p2-E p1=0-mgh=-mgh,仅与m、h有关,与做什么样的运动无关,所以选项B正确。 重力势能ΔE p=mgh∝mh,所以当质量分别为m1、m2的两个物体在不同高度h1和h2处,若m1h1=m2h2,则它们具有的重力势能相同,选项C正确。 物体在零势能参考平面上时重力势能为零,物体位于零势能参考平面以下时其重力势能小于零,物体位于零势能参考平面以上时重力势能大于零,所以选项D正确。 答案:A 2.如图1所示,某物块分别沿三条不同的轨道由离地面高h的A 点滑到同一水平面上,轨道1、2是光滑的,轨道3是粗糙的,则( ) A.沿轨道1滑下重力做功多 B.沿轨道2滑下重力做功多 C.沿轨道3滑下重力做功多图1 D.沿三条轨道滑下重力做功一样多 解析:重力做功的大小仅取决于物体的初、末位置,跟物体运动的路径以及物体是否受其他力作用都无关,所以选项D正确。 答案:D 3.如图2所示的几个运动过程中,物体弹性势能增加的是( )

势能及其改变-教学设计

势能及其改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4.了解弹性势能。 二、过程与方法 1.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2.学会从功和能的关系上解释和分析物理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同学体会到责任和义务以及尊重,学会同学间相互取长补短,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 2.通过对新知识的研究,体会物理规律与生活的联系,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乐趣。 3.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新课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被举高的物体有没有能量? 多媒体投影水电站图片,提出问题:大家都知道水力发电站是用水来发电的,为什么要修那么高的大坝?水是利用了什么能来发电的? 多媒体投影打桩机的图片,提出问题:打桩机中被举高的重锤是否具有能量呢?如果有,那么它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观看幻灯片听老师讲述并进行思考。 为了能理解以上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新的内容——势能及其改变。 二、新课教学 (一)重力势能

教师请同学们分析、讨论以上提出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归纳出重力势能的定义。 定义:物体处于一定的高度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教师提出问题: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同学们猜想。 演示实验【提供实验器材:铁球(大小、质量均不同的两个)、透明玻璃容器、沙子】 在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内装上沙子。 实验一:将不同的两铁球从同一高度释放,观察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 实验二:用一个铁球从不同高度释放,观察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 学生回答观察的现象:铁球的释放高度越大,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越大。质量大的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越大。 学生观察实验,回答现象:铁球的释放高度越大,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越大。质量大的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越大。 教师归纳上述演示,我们可以定性得到:重力势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高度都有关系,且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教师提出问题:那么,怎样来定量表示重力势能呢? 实验演示及解答问题:投影片出示问题:让质量为m的小球从高度为h1的A点下落到高度为h2的B点,重力所做的功为多少? 学生思考分析回答问题 学生求解得到: 重力所做的功为:W G=mg?h=mg(h1-h2) 教师安排学生研究上式的物理意义:重力所做的功等于mgh这个量的变化,所以在物理学中就用mgh这个式子来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 板书:重力势能公式:E P=mgh E P→物体的重力势能。单位:焦(J) m→物体的质量。单位:千克(kg) g→重力加速度。单位:(米每二次方秒)s2/m h→物体的高度。单位:米(m) 学生动手推导重力势能单位 ∵1kg?m/s2?m=1N?m=1J ∴重力势能的单位是焦耳。 教师多媒体投影问题:一个质量为10kg的物体,把它放置在一张高1m的桌面上,则此物体的重力势能是多少呢?(取g=10m/s2)

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

第四节海陆变迁(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了解能说明海陆变迁的几个事例; ②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③了解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带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课文示意图及多媒体课件视频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 地理推理能力; ②培养学生运用板块学说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山脉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标: ①通过对魏格纳片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②树立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科学观点。 [教学重点]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②世界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①板块运动方式形成相应的地表形态; ②海洋的形成及海底消亡的过程。 [教学方法] ①多媒体演示②分析、推理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按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能力和教学需求可列2种教学方案 ①2课时:第2课时开篇至板块构造学说,第2课对上课时的回顾及剩余部分 ②1课时 ☆最佳方案为2课时方案 [教学过程] 第四节海陆变迁

——“沧海桑田”的故事 [导入新课] 用课文标题“海陆变迁”及“沧海桑田”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注意力被吸引到地壳运动造成的海陆变化及地形变化的知识中。 [讲授新课] 一、沧海桑田 (一)海陆变迁 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其地层中埋藏的海洋生物化石,设疑:为什么在世界上最雄伟的山上出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 根据课文或学生的理解来解释喜马拉雅山一带曾经是一片汪洋。 地壳的这种变化速度相当缓慢,甚至不会为人所知,如:主峰——珠穆朗玛峰以每年约1厘米的速度正在升高。 教材P33活动题: 以地形变化缓慢的4个事例(青藏高原、台湾海峡、东非裂谷、地中海4地的海陆变迁)来说明很多地方都由陆地变成了海洋或海洋变成了陆地,让学生了解海陆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变的。 (二)导致地表形态变化剧烈的地质活动 地壳除了速度缓慢的地形变化外,还有地震和火山2种能在短时间内急剧地改表地表形态的地质活动。 粗略解释地震和火山的概念。 针对教材不完整的说法进行口头纠误:火山和火山活动是2个不同的概念,书中提到火山是火山堆积物形成的,这里指的火山是一座山的概念;而火山活动不一定会形成火山,有些时候岩浆会顺着地势下泄流入河、海,不一定形成山,有的时候火山活动仅导致从地底喷出粉尘和毒气,也不会形成火山。 在本章节还有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探讨火山的形成及其分布。 二、大陆漂移假说 ①先对假说和学说的差异进行解释:假说即未经验证的理论,经验证后可称为学说; ②再播放关于“大陆漂移假说”的视频。 设立3个疑问: ①大陆漂移假说的创始人是谁?——魏格纳; 插述魏格纳为科学执着的探究精神(1910年开始假说的研究,1912年提出大陆漂 移假说,这项研究一直持续到1930年,直到因去格陵兰岛考察于生日被冻死)。 ②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学生回答,课件展示); ③根据课件展示的大西洋两岸南美洲、非洲的轮廓、动物、地层的相似性。 可由学生看课件图片表达,然后教师进行总结。 P34活动题:大西洋两岸轮廓相似性及拼合实验(只作参考,不做实验) 三、板块构造学说(勒比雄[法]1968提出) 课件演示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假说的理论在某些方面还不够完美,经过后人的不断完美,终于形成了新的较

势能的改变教学设计

势能的改变 教案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二)过程与方法 用所学功的概念推导重力作功与路径的关系,亲身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分析归纳法、讲练法。 ★教学工具 铁球(大小、质量均不同)两个、透明玻璃容器、沙子、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放录像:打桩机的重锤从高处落下,把水泥桩打进地里。 从录像中,同学们想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观看录像,思考问题。 重锤把水泥桩打进地里,说明重锤对水泥桩做了功。据功和能的关系,既然 重锤可以对水泥桩做功,表明重锤具有能。 总结点评:实际上重锤在下落过程中把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再对水泥桩做功,把其打 入地里。 导入: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那么重力势能 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又如何定量表示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1、重力的功 教师活动:投影教材上的图5.4-1,图5.4-2,图5.4-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1页 “重力作功”部分。一边阅读,一边在练习本上把推导过程写出来。 通过推导重力在这几种不同情况下做的功,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推导三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选出代表发表自己的见解。 点评:通过学生亲手实践,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听取学生汇报,总结点评。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回答。 教师活动:倾听学生回答,点评。 结论: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重点的位置有关,而跟 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21mgh mgh W G -=。可见,物体的重力mg 与它所

2019-2020学年高中物理 基础知识篇 第二章 第二节 势能的改变同步练测 鲁科版必修2.doc

2019-2020学年高中物理基础知识篇第二章第二节势能的改变同步练测鲁 科版必修2 建议用时实际用时满分实际得分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9小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或不选的得0分,共45分) 1.下面关于重力做功及重力势能的说法中,正确的 是() A.两物体、,的高度是的2倍,那么的重力势能也是的2倍 B.如果考虑空气阻力,从某一高度释放一物体到达地面,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要比无阻 力自由下落时重力势能减少得少 C.重力做功的多少,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无关D.相对不同的参考平面,物体具有不同数值的重力势能,但这并不影响研究有关重力势能 的问题 2.如图1所示,桌面高为,质量为的小球从离桌面处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假设以桌面处为参考平面,则小球落到地面前瞬间的重力势能为() . 3. 下列关于重力势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重力势能是地球和物体共同具有的,而不是物体单独具有的 .重力势能的大小是相对的 .重力势能等于零的物体,不可能对别的物体做功 .在地面上的物体,它具有的重力势能一定等于零 4. 沿着高度相同,坡度不同,粗糙程度也不同的斜 面将同一物体分别从底端拉到顶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沿坡度小的斜面运动时物体克服重力做功多 .沿坡度大,粗糙程度大的斜面运动时物体克服重力做功多 .沿坡度小,粗糙程度大的斜面运动时物体克服重力做功多 .不管沿怎样的斜面运动,物体克服重力做功相同,物体增加的重力势能也相同 5. 关于弹性势能,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都具有弹性势能 .只有弹簧在发生弹性形变时才具有弹性势能 .弹性势能可以与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 .弹性势能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焦耳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的长度成正比 .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的形变量有关,还与弹簧本身有关 .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的劲度系数无关 .外力对弹簧做了多少功,弹性势能就增加多少;反之,弹簧对外做了多少功,弹性势能 就能减少多少 7. 运动员跳伞将经历加速下降和减速下降两个过 程,将人和伞看成一个系统,在这两个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阻力对系统始终做负功 .系统受到的合外力始终向下 .重力做功使系统的重力势能增加 .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重力做的功相等 8. 大型拱桥的拱高为,弧长为,如图2所示,质量 为的汽车在以不变的速率由点运动到点的过 程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由到的过程中,汽车的重力势能不变,重力始终不做功 .由到的过程中,汽车的重力势能的变化量为零,重力的总功等于零 .汽车的重力势能先增大后减小,总的变化量为零,重力先做正功,后做负功,总功为零 .汽车的重力势能先增大后减小,上坡时重力做负功,下坡时重力做正功,总功为零 图1 图2

第2节势能的变化

《势能的改变》教学案例设计 温州中学韩叙虹 【教材分析】 “势能的改变”是下节“能量守恒定律”的知识基础,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本节进述重力势能及其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以及与重力做功的关系。由于与动能定理的表述不一致,学生往往不易理解,教学时最好能结合一些实例,从功能关系、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解开学生的困惑,为下节讲机械能守恒定律做好准备。 【学生分析】 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图片画面来支持。 2.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在高中阶段要定量的学习重力势能。 3.学生已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重力做功的计算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变化。【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能用重力势能的表达式计算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具有绝对性。 2.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并能用这一结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重力做功与运动路径无关。 3.理解重力功是物体重力势能变化的量度。 ㈡过程与方法 1.经历发散思维和理论探究归纳能力 2.体会用“实验法”和“理论推导”相互验证研究问题的方法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预防高空坠物的社会公德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荣誉观念。 3.体验科学不仅仅是认识自然,挑战自然,更在于能动的改造自然。 【重点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的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 【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采用:理论探究法、实验法、讲授法、归纳法。 通过惊心动魄的雪崩视频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重力势能与高度和重力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来学习体验应用“控制变量法”与“比较法”定性研究;通过设计物理过程体会“理论探究法”定量研究。通过实例计算来认识重力势能的相对性以及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加深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2019-2020年鲁科版物理必修2第2节 势能的改变课后练习第四十七篇

2019-2020年鲁科版物理必修2第2节势能的改变课后练习第四十七篇 第1题【单选题】 轻质弹簧竖直放置在地面上,自由长度在A点,现从A端静止放一可看成质点的物体M,M压缩弹簧下落到的最低点是C,最后静止在位置B点,整个过程中弹簧均处于弹性限度内,M运动过程总在竖直一条线上,不计空气阻力影响,则( ) A、M从A到B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在C点时受弹簧弹力大小为2Mg B、M从A点下落到停在B点的过程中,M的机械能守恒 C、M从A到C的过程中,在B点时M动能最大,在C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 D、M从B到C的过程中,重力做功大于M克服弹簧弹力做功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如图所示,桌面离地高度为h,质量为m的小球,从离桌面H高处由静止下落.若以桌面为参考平面,则小球落地时的重力势能及整个过程中小球重力做功分别为( )

A、mgh,mg(H﹣h) B、mgh,mg(H+h) C、﹣mgh,mg(H﹣h) D、﹣mgh,mg(H+h)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如图轻质弹簧长为L,竖直固定在地面上,质量为m的小球,离地面高度为H处,由静止开始下落,正好落在弹簧上,使弹簧的最大压缩量为x,在下落过程中小球受到的空气阻力恒为f,则弹簧在压缩到最短时具有的弹性势能为( ) A、(mg﹣f)(H﹣L+x) B、mg(H﹣L+x)﹣f(H﹣L) C、mgH﹣f(H﹣L) D、mg(L﹣x)+f(H﹣L+x)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以下有关其相对于地面的重力势能与下落速度的关系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 【解析】:

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练习题

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练习题 一、判断题 1、按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是一个平均数。 2、算术平均数的大小,只受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大小的影响。() 3、在特定条件下,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 4、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最多的次数。() 5、权数对算术平均数的影响作用只表现为各组出现次数的多少,与各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重无关。() 6、标志变异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异程度就越大,则平均指标的代表性就越小。() 7、中位数和众数都属于平均数,因此他们数值的大小受到总体内各单位标志值大小的影响。() 8、对任何两个性质相同的变量数列,比较其平均数的代表性,都可以采用标准差指标。() 9、比较两总体平均数的代表性,标准差系数越大,说明平均数的代表性越好。() 10、工人劳动生产率是一个平均数。() 二、单选题 1、计算平均指标最常用的方法和最基本的形式是() A中位数B众数 C调和平均数D算术平均数 2、计算平均指标的基本要求是所要计算的平均指标的总体单位应该是() A大量的B同质的 C有差异的D不同总体的 3、在标志变异指标中,由总体中最大变量值和最小变量值之差决定的是() A标准差系数B标准差 C平均差D全距(极差) 4、为了用标准差比较分析两个同类总体平均指标的代表性,其基本的前提条件是() A 两个总体的标准差应相等 B 两个总体的平均数应相等 C 两个总体的单位数应相等 D 两个总体的离差之和应相等 5、已知两个同类型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标准差分别为4.3和4.7,则两个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代表性是() A 甲大于乙 B 乙大于甲 C 一样的 D 无法判断 6、甲乙两数列的平均数分别为100和14.5,它们的标准差为12.8和3.7,则() A甲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高于乙数列 B乙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高于甲数列 C两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相同 D两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无法比较 7、对于不同水平的总体不能直接用标准差来比较其变动度,这时需分别计算各自的()来比较。 A标准差系数B平均数C全距D均方差8、平均数指标反映了同质总体的()。 A 集中趋势B离中趋势 C变动趋势 D 分布特征 9、分配数列各组变量值不变,每组次数均增加25%,加权算术平均数的数值()。 A 增加25% B 减少25% C 不变化 D 无法判断 10、对下列资料计算平均数,适宜于采用几何平均数的是()。 A 对某班同学的考试成绩求平均数 B 对一种产品的单价求平均数 C 由相对数或平均数求其平均数 D计算平均比率或平均速度时 11、SRL服装厂为了了解某类服装的代表性尺寸,最适合的指标是()。 A 算术平均数 B 几何平均数 C 中位数 D 众数 12、若某一变量数列中,有变量值为零,则不适宜计算的平均指标是()。 A 算术平均数 B 调和平均数 C 中位数 D 众数 三、多项选择题 1、平均数的种类有() A算术平均数B众数C中位数 D调和平均数E几何平均数 2、平均指标的作用是() A反映总体的一般水平 B对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部门的同质

高中物理必修二校本作业:2.2势能的改变

必修二第二章第2节势能的改变 编制时间:2018年3月18日编写人:审核: 班级:座号:姓名:总分:1.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探测器顺利发射升空,在探测器上升过 程中,其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变化的情况为() A.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 B.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增加 C.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减小 D.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 2.如图所示,小朋友在弹性较好的蹦床上跳跃翻腾,尽情嬉耍.在小朋友接触床面向下运动到最低点的过程中,床面对小朋友的弹力做功及小朋友的运动情况是() A. 弹力先做负功,再做正功,小朋友的动能一直减小 B. 弹力先做正功,再做负功,小朋友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C. 弹力一直做负功,小朋友的动能一直减小 D. 弹力一直做负功,小朋友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3.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从离桌面H高处由静止下落,桌面 离地高度为h.若以桌面为参考平面,那么小球落地时的重力势能 及整个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变化分别是( ) A.mgh 减少mg(H-h) B.mgh 增加mg(H+h) C.-mgh 增加mg(H-h) D.-mgh 减少mg(H+h) 4.如图所示,某游客领着孩子游泰山时,孩子不小心将手中的皮球滑落,球 从A点滚到了山脚下的B点,高度标记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A到B的曲线轨迹长度不知道,无法求出此过程中重力做的功 B.从A到B过程中阻力大小不知道,无法求出此过程中重力做的功 C.从A到B重力做功mgH D.从A到B重力做功mg(H+h) 5.关于重力势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重力势能的大小只由重物本身决定 B.重力势能恒大于零 C.在地面上的物体,它具有的重力势能一定等于零 D.重力势能实际是物体和地球所共有的 6、韩晓鹏是我国首位在冬奥会雪上项目夺冠的运动员。他在一次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比赛中沿“助滑区”保持同一姿态下滑了一段距离,重力对他做功1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四节海陆变迁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地表形态变化是漫长的,而且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可以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并能 用实例加以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3、通过阅读示意图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 4、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 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 维方法; 2、关注人类如何防震防灾,提高防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海陆变迁等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 发展是永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和利用的手段也是永无止境; 2、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学习魏格纳善于观察、勇于实践的精神,体会人类对 自然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变化的。 (四)重点 1、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2、世界火山、地震带的主要分布规律。 (五)难点 1、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 3、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六)教法与学法指导 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地表形态变化、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形象、直观地展示于学生眼前,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同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实践的优秀品质。 (七)教学过程 一、地表形态变化 [引入]:介绍典故“沧海桑田”

出自我国古书《神仙传·麻姑》。从前有仙人,一个叫王远,一个叫麻姑。一次,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席间,麻姑对王远说:“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时期浅了一半,难道它又要变成陆地了吗?”王远叹息道:“是啊,圣人们都说大海的水在下降,不久那里又将扬起尘土了。” 可见,”沧海桑田“的意思就是说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又可以变成陆地,后人以此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转承]:那么事实上我们的地球真的像典故当中说的那样陆地可以变海洋、海洋又可以变陆地吗?(学生发表看法) [讲解]:是的,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只是这些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目前地球的年龄是46亿年,而人类的历史仅仅1万年,所以在短暂的人类历史里我们是不易察觉到以上变化的。但是,科学家还是能够找到相关的证据(ppt展示图片):(1)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区发现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证明什么?(学生齐声回答)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只是后来由于地壳隆起抬升成为高山(海洋→陆地); (2)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河道、森林遗址,证明这里曾经是陆地(陆地→海洋)。 [转承]:以上这些海陆变迁都是漫长的,不易被我们发现,但是某些方式还是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播放地震与火山的短片)。 二、大陆漂移假说 [引入]: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地球表面有如此大的变化呢?到目前有很多学说多这个问题进行了解释,其中有两个是最广被世人接受的,第一个就是大陆漂移假说。 话说在1910年的一天,有一个德国科学家叫魏格纳,他正望着世界地图出神,突然发现南美洲东岸凸出的部分与大西洋彼岸的非洲大陆西岸凹入部分遥相关,就像我们拼拼图一样,刚好可以拼上,他就不由得猜测,大西洋两岸大陆会不会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是由于后来破裂漂移才分开呢?经过反复观察后,他还发现北美大陆、格陵兰岛和欧洲大陆轮廓正好也可嵌合在一起。魏格纳坚信这不是巧合,于是他四出寻找证据,开展大量的实地考察,终于在1912年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但是当时很多人都说他是疯子,特别是受到宗教的批判,但是魏格纳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继续寻找证据。1930年,魏格纳在格陵兰岛考察时不幸失踪,直到第二年人们才找到他的尸体,当时已经冻得像石头一样,与冰河结成一块了。(学生必然听得出神) [设疑]:那么到底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讲的是什么内容? [讲解]:魏格纳认为在大约2亿年前,地球表面只有一块大陆,称之为“泛大陆”(提醒学生划书),这块“泛大陆”被“泛大洋”所包围;大约在1亿年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破裂后就像冰块一样在水面漂浮,越漂越远;直到距今约两三百万年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板块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测试(含答案及解析)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测试(含答案及解析) 1 / 8 海陆的变迁测试 时间:45分钟 总分: 50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1. 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主要原因是 A. 海平面下降 B. 人类的填海造陆 C. 气候的变化 D. 地壳的变动 2.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海蚌壳等生物化石。这 一记载说明() A. 太行山很早之前是海洋 B. 太行山今后将从陆地转变为海洋 C. 今天的海螺、海蚌是从陆地进入海洋的 D. 古老的海螺、海蚌是生活在陆地上的 3. 换个角度看世界,是哪位科学家观察世界地图之后引发了思考并提出 “大陆漂移学 说”( ) A. 魏格纳 B. 哥白尼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4. 根据如图的信息,回答:图中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 A. 甲、丙两大洲可能曾经连为一体 B. 甲、丙两大洲之间距离不断缩短 C. 鸵鸟具有长途飞行能力 D. 海牛具有远渡重洋的能力 5. 关于海陆变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喜马拉雅山脉发现海洋古生物化石,说明几千万年以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 B. 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C. 人类活动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D. 围海造田引起了海陆的变化 6. 下列选项中,属于海陆变迁的自然原因有( ) ①气候变化 ②人类活动 ③地壳运动 ④海平面升降 A. ③④ B. ①② C. ②④ D. ①③

7.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结合“大陆漂移图”,完成10~11题。 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海陆变迁的是() A. 荷兰的围海造陆 B. 喜马拉雅山区发现许多海洋生物化石 C. 青藏高原上有许多动植物分布 D. 我国东部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8.下列现象中,你认为能够作为海陆变迁依据的是() A. 青藏高原上有许多动植物分布 B. 喜马拉雅山脉发现古海洋生物化石 C. 北方地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D. 大西洋面积不断增大 9.下列能证明海陆变迁的证据是() A. 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了河道和水井的遗迹 B. 四川发生大地震,导致大量房屋倒塌 C. 死海的面积在缩小 D. 格陵兰岛冰盖面积在减小 10.“沧海桑田”在地理学上的正确含义是() A. 填海造陆种田 B. 比喻世事的变迁 C. 比喻海陆的变迁 D. 在海边种植桑树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16.0分) 11.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和________。 12.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一片海洋.______ .(判断题) 13.沧海桑田的原意是指______ ,它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和海平面的升降.如我国 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这里地质史上曾经是______ . 14.地壳的变动和______ ,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15.读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A是板块,C是板块。 (2)板块与板块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和。

高中物理必修2第2章第二节:势能的变化

高中物理必修2第2章第2节:势能的变化 一、重力做功问题 例1 在高处的某一点将两个重力相同的小球以相同速率v 0分别竖直上抛和竖直下抛,下列结论正确的是(不计空气阻力)( ) A .从抛出到刚着地,重力对两球所做的功相等 B .从抛出到刚着地,重力分别对两球做的功都是正功 C .从抛出到刚着地,重力对两球的平均功率相等 D .两球刚着地时,重力的瞬时功率相等 方法总结 1.重力做功的特点,只与初、末位置有关,与路径无关. 2.做功大小只取决于mg 与h ,与运动状态及其受力无关. 二、重力势能及其变化的理解 例2 如图所示,桌面距地面的高度为0.8 m ,一物体质量为 2 kg ,放在距桌面 0.4 m 的支架上,则(g 取10 m/s 2) (1)以桌面为零势能参考面,计算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并计算撤去桌面及支架后 物体由支架下落到地面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多少? (2)以地面为零势能参考面,计算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并计算撤去桌面及支架后 物体由支架下落到地面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多少? (3)比较以上计算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方法总结 1.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h 是相对于参考面而言的,故计算重力势能时要先选参考平面. 2.重力势能的改变具有绝对性,它只取决于初、末位置的高度差. 三、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关系 例3 起重机以g 4 的加速度,将质量为m 的物体匀减速地沿竖直方向提升h 高度,则起重机钢索的拉力对物体做的功为多少?物体克服重力做功为多少?物体的重力势能变化了多少?(空气阻力不计) 方法总结 在应用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变化关系解题时应注意: (1)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而不是增加量,WG =E p1-E p2. (2)重力势能的变化由重力做功多少来量度.

高中物理 《势能的改变》教案(2)

《势能的改变》 【教材分析】 “势能的改变”是下节“能量守恒定律”的知识基础,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本节进述重力势能及其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以及与重力做功的关系。由于与动能定理的表述不一致,学生往往不易理解,教学时最好能结合一些实例,从功能关系、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解开学生的困惑,为下节讲机械能守恒定律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能用重力势能的表达式计算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具有绝对性。 2.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并能用这一结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重力做功与运动路径无关。 3.理解重力功是物体重力势能变化的量度。 4.知道弹性势能的初步概念。 ㈡过程与方法 1.经历发散思维和理论探究归纳能力 2.体会用“实验法”和“理论推导”相互验证研究问题的方法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预防高空坠物的社会公德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荣誉观念。 3.体验科学不仅仅是认识自然,挑战自然,更在于能动的改造自然。 【重点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的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 【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采用:理论探究法、实验法、讲授法、归纳法。 通过惊心动魄的雪崩视频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重力势能与高度和重力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来学习体验应用“控制变量法”与“比较法”定性研究;通过设计物理过程体会“理论探究法”定量研究。通过实例计算来认识重力势能的相对性以及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加深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作为南方的我们看到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它带给人们是圣洁、平和、宁静的感受,一种心灵的洗涤。但是一旦大量积雪从高处滑下形成——雪崩。一面面白茫茫的雪墙排山倒海而来,你将感受到大雪崩所带来最令人惊心动魄的白色恐惧,将对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带来灾难,我们将其形容为白色的灾难。 为什么这么漂亮的雪花有如此大的破坏力?是因为它们具有能量。只要一有机会,就会通过做功把这种能量释放出来。我们将这种能量叫重力势能。(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能量的变化通过做功来实现) 定义:地球上的物体由于处于一定的高度而具有的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用E P表示。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初一地理 【学情分析】世界海陆分布的原因探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就初中生的心理而言,本节内容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本节重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海陆是变动的,并能用实例加以说明。 2.学会“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3.了解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考能力。 2.通过阅读示意图和模拟演示等,初步了解板块相互间的运动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魏格纳和地图的故事,鼓励学生要有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精神,要不怕吃苦、不畏牺牲。 2.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教学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大陆漂移假说”;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法与学法指导】 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地表形态变化、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形象、直观地展示于学生眼前,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同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实践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地表形态变化 [导入]:介绍典故“沧海桑田” 出自我国古书《神仙传·麻姑》。从前有仙人,一个叫王远,一个叫麻姑。一次,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席间,麻姑对王远说:“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时期浅了一半,难道它又要变成陆地了吗?”王远叹息道:“是啊,圣人们都说大海的水在下降,不久那里又将扬起尘土了。”

第四章(下) 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 补充作业

第四章 平均指标与标志变异指标 补充作业 一、填空题: 1、统计中的变量数列是以 为中心而左右波动,反映总体分布的 。 2、利用组中值计算算术平均数是假定各组内的 分布的,计算结果只是一个 值。 3、权数对算术平均数的影响作用,不决定于权数 的大小,而决定于权数的 大小。 4、在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时,必须慎重选择权数,务必使各组的 和 的乘积等于各组的 。 5、调和平均数是平均指标的一种,它是 的算术平均数的 ,又称 平均数。 6、几何平均数是 ,是计算平均比率和平均速度最适用的一种方法。凡是变量值的连乘积等于 或 的现象,都可以适用几何平均数计算平均比率或平均速度。 7、平均指标说明变量数列中变量值的 ;而标志变异指标则说明变量值的 。 8、标志变异指标的大小与平均数代表性的高低成 关系。 二、单选题: 1、某市2007年底总人口700万人,该数字说明全市人口( )。 ①在年内发展的总规模 ②在统计时点的总规模 ③在年初与年末间隔内发展的总规模 ④自年初至年末增加的总规模 2、甲、乙两组工人的平均日产量分别为18件和15件。若两组工人的平均日产量不变,但是甲组工人数占两组工人总数的比重上升,则两组工人总平均日产量会( )。 ① 上升 ②下降 ③不变 ④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3、代表次数最多的那个标志值是( )。 ① 众数 ②中位数 ③算术平均数 ④几何平均数 4、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 )。 ①受各组次数f 的影响最大 ②受各组标志值x 的影响最大 ③只受各组标志值x 的影响 ④受各组标志值x 和次数f 的共同影响 5、机械行业所属3个企业2007年计划产值分别为400万元、600万元、500万元。执行结果,计划完成程度分别为108%、106%、108%,则该局3个企业平均计划完成程度为( )。 ①%33.107%108%106%1083=?? ② %33.1073 % 108%108%106=++ ③%19.107% 108500%106600%108400500 600400=+ +++ ④ %2.107500600400500%108600%106400%108=++?+?+? 6、权数对算术平均数的影响作用,决定于( )。 ①权数本身数值的大小 ②作为权数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的比重大小 ③各组标志的大小 ④权数的经济意义 7、分配数列中,当标志值较小,而权数较大时,计算出来的算术平均数( )。 ①接近与标志值大的一方 ②接近于标志值小的一方 ③接近于大小合适的标志值 ④不受权数影响 8、标准差数值越小,则反映变量值( )。 ①越分散,平均数代表性越低 ②越集中,平均数代表性越高 ③越分散,平均数代表性越高 ④越集中,平均数代表性越低 9、计算平均指标的基本要求是,所要计算的平均指标的总体单位是(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