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美学

美学

美学
美学

<<美学>>期末复习

1.美学研究对象有哪些?

一、美学是研究美的:①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的;②美学是研究美的规律的

二、美学是研究审美关系的①美学是研究主体与客体的审美关系的;②美学是研究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③美学是研究对象的内容与形式以及形式间各部分审美关系的。

三、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的:审美经验是一种主体形态,从寻找客观存在的审美关系尺度到研究主题的审美经验或审美态度是一种立场转移,换言之把美学研究对象转移到了纯主观的立场。

2.模仿说:艺术起源于模仿的说法始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里特都认为艺术出于人对自然的模仿,亚里士多德也认为艺术和最初的知识部起源于人的模仿本能。模仿说一直有很强的生命力,直到19世纪末仍不衰减。但是到了今天,把模仿本能作为艺术的唯一起因的人已微乎其微,因为文化史的研究已经证明,原始形象符号活动(如史前壁画)的目的,并不在于模仿,而是出于某种巫术、图腾崇拜的需要,或者是作为一种标识和记录以启示来者。

3.游戏说:游戏说最初由德国美学家莱辛提出,为席勒所发展。席勒试图从模仿说的模仿动力方面再深掘一层。他认为,模仿之于艺术固然重要,但还不是产生艺术的最后动力,最后的动力是游戏冲动,正是游戏冲动推动了模仿。所谓游戏冲动,就是人的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融合统一。这种游戏冲动不是动物精力过剩的那种纯粹体力的发泄,而是创造力的自由表现,在席勒看来,审美游戏不仅是达到完美人生境界的手段,而且本身就是完美的人境界。

4.巫术说:艺术起源于巫求是由莱纳赫在弗雷泽和泰勒对原始民族的巫术和宗教活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这是西方关于艺术起源的一种最有势力的理论。无论是模仿巫术还是交感巫术,施行者都要借助绘画、偶像、假面、雕刻和模仿性舞蹈等手段。这些手段在现在看来都属于艺术的形态,而在当时却含有神秘的意义。也就是说,在巫术活动中发展了后来称之为艺术的各种形态,艺术在开始时与巫术活动是完全事例在一起的。由此可见,艺术起源于巫术活动。

5.劳动说:

①引用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的有关论述来论证艺术起源于劳动。

②引用普列汉诺夫在《论艺术》中提出的著名的命题:“劳动先于艺术”,“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上来看待它们”。

③根据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创造了美”等一些论述来说明审美的起源。

④从劳动过程中存在着节奏、舞蹈、歌唱等来说明艺术产生于劳动。

6.什么是审美主题?

所谓审美主体,亦即具有审美需要、审美态度和审美感兴能力的主体。换言之,这种主题有从事审美活动的需要,能以审美的态度(意向)来看待对象,并且具备了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的能力。

7.审美知觉有哪些特征?

完整性:审美知觉是在感觉得基础上构成的,但它并不是眼、耳等审美感官获得的感觉相加的总和。审美知觉是一种完整的综合的心理过程。这种整体性是先在的,作为一种心理框架制约着感觉。审美知觉之所以有这种特殊功能,就在于它的整体性在先的组织作用。格式塔心理学还指出,在刺激从相反应之间的这种知觉的组织作用,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即

完形律、平衡律等。

主动性:这就是说,审美知觉过程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对象的刺激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感受对象,协调感官和其他心理功能,有所选择的去知觉。依据现代心理学的认同理论,任何认知过程都必然是主体将自己的人格、风格或范型带入带入对象而达到的一种个人认同,审美认知过程当然也是一样。但是如果知觉不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如果知觉没有组合和选择的功能,就不可能在认知过程中达到达种个人认同

情感性:心理学早已证实了知觉过程伴随着情感,审美知觉的情感特征更为突出。这种审美知觉中产生的情感我们称之为知觉情感,它与后续的审美想象中所产生的想象情感一起构成了审美认知情感。知觉情感具有鲜明、具体的感情调质,如喜悦,哀怨,忧郁,闲适,惆怅,等等。这种情感调质一方面取决于特定审美客体所表现或传达的感情性质,另方面又取决于审美主体感知时的情感状态、取决于主体的心境。

8.通感:“通感”或称“感觉挪移”,“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这就是通感。

9.什么是审美领悟?包括哪些方面?

审美领悟:是指审美活动中,主体用某种感性的形式,对客体意蕴和审美活动意蕴的直接的、整体的把握和领会。它是审美活动的理性因素,渗透在知觉和想象的整个过程中。对于这个问题,应该从审美客体的特性和主体能力这两个方面去进行分析。

从审美客体角度看:审美客体是以感性方式存在着的。自然景观是如此,艺术品也是如此。审美客体的这种感性存在方式,是由审美符号的不可解析性和非剥离性所决定的。所谓审美符号的不可解析性和非剥离性,就是说,审美符号和它表现的特殊的情感意蕴是密切关联、不可剥离的。一幅画,某个线条稍有变化,整幅画的意蕴就改变了,因此,要想把握审美客体的意蕴,就不能采取科学的抽象分析的方式,不能把客体的意蕴从客体的感性存在定中剥离(一旦剥离出来,意蕴就改变了),必须采取感性直觉的方式。

从审美主体角度看:哲学家、科学心理学家都已指出,人有两种理解的能力。这两种能力,笛卡尔称之为直觉和演绎,或称之为洞见和睿智;心理学家安海姆称之为直觉和理智,前者用于审美,后者用于科学。两者都可以达到对事物的理解,只不过理解的对象和理解的方式不同。

10.审美情感是什么?

审美情感并不是审美活动的某一阶段所独有。在审美感兴整个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弥漫着审美情感;没有审美情感,也就没有审美感兴活动。对于审美心理学来说,仅仅指出审美感兴活动中的情感因素是不够的,最主要的是要指明审美情感的性质以及它在审美感兴活动中的功能。

11.情感在审美感兴过程中有哪些功能?

调节功能:情感可以作为审美过程中的生成性(而非原初性)动力,进一步激发主体的感兴活动,诸如强化知觉,激励想象,实现升华等。反过来,情感也可以抑制和干扰主体的审美感兴活动。特别在审美认知阶段,如果主体产生某种消极的情感,如淡漠、无兴趣、失望等,就会明显地抑制主体的审美感兴,甚至会导致主体中止审美活动。

定向功能:审美感兴的全部过程都是在某种情感场或情感背景中展开的。因此,无论是知觉活动或是想象活动都明显地受到情感的性质和强度的制约。正如杜威所说:“艺术是选择性的,……因为在表现行为中情感在发挥作用。任何主导情感都会自动地排斥与自己不一致的东西。”

创造功能:主体的心象运动和情感勃兴是互相推进的。陆机曰:“情瞳胧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刘勰言:“神用象通,情变所孕”,说明在想象过程中,心象的组合、变异、

发展和孕育,都以情感为纽结,审美意象的(想象心象)正是在情感和想象的渗透与契合中诞生的。因此,从意象生成的角度看,审美情感不仅有定向功能,而且有创造功能。

评价功能:审美情感不仅制约着主体的知觉活动和想象活动,而且也影响着主体的审美判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审美判断就是情感判断。

12.审美感兴有哪些基本特征?

无功利性:审美感兴的无功利性,是由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两方面的特点决定的。任何一个对象,它要成为审美的对象,其前提条件是非实在的虚幻性。所谓非实在的虚幻性不是指对象不存在,而是说它脱离了实在的框架而进入一种审美的背景中,因而成为审美的对象。更进一步说,这是由于对象具备了引发审美感兴的属性,主体对它采取了一种特殊把握方式(审美),因此,对象就从实在中“孤立”出来而置于主体审美的视界之中。这种非实在的虚幻性使审美感兴有别于实用功利活动和科学认识活动。任何实用价值都存在于物的存在中,以占有这种物的存在并消耗它为前提。因此,一旦主体关心的是对象的物的存在而不是非实在的意象,审美对象便转化为实用的对象。

直觉性:①审美直觉的基本特征:第一,它所关注的是事物的感性形式的存在,它不依赖抽象概念,它的最终成果也不以概念的方式加以表述。

第二,审美直觉具有直接性和整体性。当主体采取直觉方式审视对象时,它无需经过一个逻辑的分析演绎过程,而是在对客体外观的感性观照的即刻、迅速地领悟到某种内在的意蕴和情感。所以中国古典美学家把这种审美直觉称为“妙悟”,西方有的美学家则称之为“无意识推理”。

第三,审美直觉具有情感体验性和模糊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征。

②审美直觉和理性的关系:审美直觉虽然区别于概念的逻辑思维,但是它仍然可以把握对象的内在意蕴。审美直觉是感性的,但是它渗透着理性。应该把审美直觉和那种最简单、最原始、最初级的认识区分开来。

③审美直觉是否必需及其意义:只有在审美直觉中,感性世界(包括人的情感世界)才能保持它的全部丰富性和多样性,才能充分显示它的诗意的光辉。在审美直觉面前,感性世界永远是新鲜的、富有诗意的,就象王羲之的诗所写的:“万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如果一个人缺乏审美直觉能力,如果一个人因为受实用功利观念的束缚太紧或因为读书太多而丧了对色彩和形式的敏感,那么世界对于他就永远是暗淡的,他也永远不会浡然而兴。审美直觉的这种功能,马尔库塞称之为“感性解放”的功能,它使主体从一个有局限的单面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即成为审美的人。审美直觉的这种功能,说明审美直觉对于人性的充实和完满是绝对必需的。

创造性:审美(感兴、直觉),就是(对感性世界的)发现。发现就是创造。

卡西尔说:“美不能根据它的单纯被感知而被定义为‘被知觉的’,它必须根据心灵的能动性来定义,根据知觉活动的功能并以这种功能的一种独特倾向来定义,它不是由被动的知觉构成,而是一种知觉化的方式和过程。但是这种过程的本性并不是纯粹主观的,相反。它乃是我们直观客观世界的条件之一。艺术家的眼光不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录事物的印象,而是构造性的,并且只有靠着构造活动,我们才能发现自然事物的美。美感就是对各种形式的动态生命力的敏感性。而这种生命力只有靠我们自身中的一种相应的动态过程才可能把握。”

超越性: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暂时的存在。但是人在精神上有一种趋向无限、趋向永恒的要求。中国古代艺术家都在审美活动中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把个体生命投入宇宙的大生命(“道”、“气”、“太和”)之中,从而超越个体生命存在的有限性和暂时性。这就是审美感兴的超越性。

愉悦性:美愉悦和生理快感的关系;审美愉悦的情感色调是否单一;审美愉悦是否可

分为不同层次

13.美感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美感的一般特征可以概括为一种始终如一的愉悦之情。这是因为美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总是充溢着一种生命活力,在形式上又十分和谐,单纯,所以,在审美感兴过程中,主体的各种官能和机制和谐运作,既无阻滞,又无冲突,从最初的审美感知,到审美想象,一直到审美心境的形成,自始至终地贯穿着一种舒畅喜说的情感基调,这种情感基调是一种较为单一、纯净的体验。整个感兴过程,既无大起大落的情感突变,又无强烈摇撼的内心震荡。审美主体在一种怡和、宁静的心态中,全神贯注于审美意象,达到一种人们常说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地。

14.丑感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丑感的特征和美感当然很不一样。颓败杂乱的自然风景,战争摧残后的断垣废墟,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山精树怪,希腊神话中的鸟面人身女妖和狮头羊身龙尾的吐火兽,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Diego Velázquez,1599-1660)的《侏儒》,戈雅(Francisco de Goya,1746-1828)的《审判》,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癫痫病人,以及现代派绘画和文学中各式各样怪人异家牛头马面,三教九流,杂物垃圾等等,这些东西会给你快感吗?当然不会。这些东西只能使你不快,只能给你痛感。历史上很多美学家都从这一点来描述丑感。例如施莱格尔对丑下的定义(这是丑的最早的定义)是“恶的令人不愉快的表现”。罗森克兰兹认为美感是积极的反应(使人愉悦),丑感则是消极的反应(使人厌恶)。谷鲁斯也说,丑感就是高级感官感到不快。

15.什么是艺术品?

艺术品尽管也是人工制品,但它不同于器具。第一,它的制作,不是依据用机械画出的图纸,而是依据艺术家在意向性活动中所创造的“意象”;第二,它的制作,不是为了让人使用,而是为了让人观赏;第三,对它的观赏,也是一种意向性的活动,只有在这种意向性活动中,物化的“意象”才能复活,成为观赏者的实在的审美对象。这种在观赏者心中复活的意象,和制作这一艺术品的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必定会有大小不等的变异。

16.审美意象有哪些分类?

中国古典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乃是审美意象。中国古典美学以审美意象为核心,对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中国古典美学的意象美学理论精深微妙,同西方现当代美学的某些理论有很多契合之处,十分值得我们重视。我们认为,在现代美学体系中,正应该以审美意象这个从中国古典美学中摄取出来的范畴作为核心,展开艺术本体的研究。这样做,不仅特使审美艺术学的研究进入新的境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持有助于使审美哲学(审美活动的本质)的研究进入新的境界。

我们把审美意象分成三类:兴象,喻象,抽象。对于审美意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分类研究。我们的分类,主要着眼于意象生成过程中“意”与“象”的关系。亦即“自我”与“世界”的关系。

“兴象”是和中国诗歌“赋、比、兴”中的“兴”体相联系的。“兴象”的特点就是“天然”。一方面,“兴象”是主体的某种忘我状态所达到的无我之境。朱熹在《诗纲领》中说:“诗之兴,全无巴鼻。”没有明确的预在情绪,没有清楚的意念,没有“搜求于象”这样有意为之的营构活动,似乎是纯任自然,缘境而发。另一方面,“兴象”是把对象从自然的浑然一体的连续体中“摄”出来,从自然中裁出这么一块自然,却不让人感觉到我的痕迹。所以它仍以自然的面目出现,而不是以人为的面目出现。

“喻象”则始终以诗人艺术家的心灵为本位,或偏于清醒的哲理,拈花微笑,洞观宇宙人生的真谛;或偏于沉醉的清感,苍茫踌躇,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喻象同兴象的区别并不是有关审美意象本质的那种区别,而仅仅是“自我——世界”关系中,孰体孰用的区别。兴象

以“世界”为体,“自我”只须沉落到“世界”中去,所以它满足于呈现“世界”的“自相”;喻象以“自我”为体,“世界”成为“灵魂的历险”,所以它必定把“世界”看作心灵的外延,也就必然根据心灵来重组“世界”。象征喻象是靠联想等关系提示某个或某些特定精神内存的喻象。象征可分为公共象征与私设象征。

抽象作为意象,是指这样一种性质的艺术,它是用人造的符号——这些符号一般都是高度单纯的线、点、面、体和色——按艺术家独特的个人方式组合成的整体。它同自然形象的对应不再是直接而明了的,它可能同自然形象尚有某种对应关系,非再现、非概念、非喻体的意象,就是我们要讨论的意象的第三种形态——抽象。抽象艺术没有复杂的意蕴。但并非丝毫没有意味。它与兴象相比,蒸发了具象的细节,同自然的联系不再是直接对应,而是经过抽象分解,几乎达到象与概念的临界点,但仍然具有象的时空属性,所以始终保持着感性具体的外观。它与喻象的区别是非象征性,几乎只从空间结构及材料肌质的“活力内涵”来寻求某种感觉,而不想也不愿特地去探究或赋予它们某种延伸出来的观念。不管是看似随意的彩点泼洒,还是至为精确的画面切割,都不受控于观念,而只受控于感觉。但是,抽象艺术仍然具有精神内涵。人们在欣赏抽象艺术时,一面感受纯粹的视觉美,一面从视觉美直接体味画家的生命情趣。

17.意境:

在“意象”(包括上述的“兴象”、“喻象”、“抽象”)中,我们可以区分出一种特别富有形而上意味的类型、那就是“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引入瞩目的范畴。“意境”又称“境界”,单言曰“境”。“意境”或“境界”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大约形成于唐代。意境”和任何“意象”一样,当然也不能脱离审美感兴活动。从审美感兴活动来看,所谓“意境”,实际上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这种带有性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因此,“意境”可以说是“意象”中最富于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而“意境”给人的感兴则是一种形而上的慰藉。

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喜欢画“远”(高远、深远、平远),“远”就是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因为“远”突破山水的有限的形质,使人的目光伸展到远处,从有限的时空进到无限的时空。中国古代诗人喜欢登高远望,也是为了从有限的时空进别无限的时空,从而引发一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宗白华说:“杜甫诗云:‘篇终接混茫’。有尽的艺术形象,须映在‘无尽’的和‘永恒’的光辉之中。‘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一切生灭相,都是‘永恒’的和‘无尽’的象征。屈原、阮籍、左太冲、李白、杜甫,都曾登高远望,情寄八荒。”《秋登巴陵望洞庭》李白《登新平楼》中国古典园林意境

18.美育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美育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它突出体现为一种感性教育、趣味教育和人格教育的三者结合。

美育是一种感性教育:美育与人的“感性”有着直接而内在的关联。“感性”包括人的本能、欲望、感觉和情感,是人性的重要方面。而美育(aesthetic education)本来的含义就是感性、情感的教育——“感性教育”正是它最基本、最有特征性的含义。

从总体上说,审美是感性与理性相平衡的;美育也是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相协调的教育过程。不过,相对而言,在各种教育形态中,美育比较偏重于感性和情感,它的性质、功能和规律的特殊性以及它在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化时代的特殊价值都植根于这一点。

美育是一种通过解放和提升人的感性来塑造健康人格、改善人的生存质量、推动社会和文化健康地走向现代化的教育。美育的这种特性,具体体现在感性泄导和感性升华两个方面。

感性泄导:指在美育过程中引导受教育者在文明、健康的途径中释放感性,使它获得自由。也就是说,在现代教育过程中,要想使受教育者健康成长,就不能简单地压抑人的感

性,而应该让它得到正当的抒发,得到健康发展。

感性升华:指通过美育活动将人的感性从无意识的深处提升到表层,更是指将人的感性从动物性的层面提升到人性的层面,从生物性的水平提升到社会学的水平,使感性真正成为人的感性。只有在这种提升的基础上,人性才能放射出光芒。事实上,美育之所以能够升华人的感性,一个首要的原因就是它本身是超功利、非实用的。即美育对于人的感官的触发、对于人的想象的开启、对于人的情感的激发,并不将它们引向实际的对象或该对象的一定使用价值之上,而是通过审美活动使人对对象的感知获得一定的自由度和深度,具有人性的内涵,成为真正人的感知——这也正是人的感性从动物性的水平升华到人性水平的基本含义。

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作为美学概念的“趣味”(taste),意指一种辨别、选择、判断与享受审美对象的能力,是人在审美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定心理定势。它以喜爱或不喜爱的情感评价形式,决定对事物的取舍。它具体表现为个体的审美偏爱或选择,也可以体现为一定群体共同的审美倾向。当然,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讲,趣味并不严格限于审美活动之中;一个人的趣味与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理想直接有关,一个人喜爱什么或排斥什么,总是由他的基本生活价值取向所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趣味教育也是一种人生教育。意义:第一,从人的趣味形成来看,趣味就不是天生的,而是环境的产物、文化的产物。第二,从趣味的性质来看,它有高下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所以,趣味也有教育和引导的必要。第三,从趣味的作用来看,趣味与人生有很重要的关联,它能够影响人的生活品质以及人对生活的评价。因此,趣味也是人生必不可缺的一个因素。

美育是一种人格教育:首先,美育通过促进人的感性发展而切入到健康人格塑造之中。“健康人格”实际是对于以往所有片面性人格的超越,是对于单纯理性人的超越,是对道德人的超越,也是对单纯感性人的超越;它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相协调、相统一的完整人格。换言之,对于健康人格来说,仅仅有理性的发展是不够的,人的感性和理性都必须同时得到发展,才能构成健康的人格。正是在此,美育切入了健康人格的塑造工作。这主要是因为,与德育和智育相比较,美育具有一种感性的品格,它偏重于人的感知和情感,是针对人的感性和情感而进行的。其次,美育通过促进理性和感性的协调发展而切入到健康人格的塑造中来。健康人格的建构,不仅要有理性的参与,也要有感性的加入,更要有两者的有机结合。在这里,美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具有自己的独特性。美育不只是具有感性的品格,不只是促进人的感性和情感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是沟通人的感性和理性的桥梁。美育并不只是发展人的感性,它同时也发展人的理性。一方面,它使人的感性人性化,从而避免感性泄导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物化与蜕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它又使人的理性人性化,从而避免人的理性由于过分膨胀而导致的非理性化。这一切,既不是通过压抑感性来实现的,也不是通过压抑理性来实现,而是通过种种特殊手段,使感性具有文明的内容、人性的内容;使理性获得滋润而一改其“灰色的”属性。理性因为有了感性的支撑而立足于坚实的根基之上,感性因为有了理性的提携而飞翔在文明的天空。美育发展人的感性,同时也有利于人的理性的健康发展,并且其最终目的就是使两者统一、协调起来,得到同步发展。

结论:美育之所以能够成立和独立,就在于它可以升华感性,引导趣味和完善人格。这就是说,美育不是单一的和平面的,而是一个综合的有机体,其中感性教育是基础,趣味经验是中介,人格教育是目的,三者相辅相成。

19.何为人格?健康的人格有哪些特征?

作为一个心理学的范畴,“人格”主要是指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

在以往的认识中,人们对于“人格”的理解常常受理性主义观念的影响,认为在人格形成过程中,理性的发展(或者是伦理理性的发展,或者是认知理性的发展)至关重要,理性成为人格中最重要的因素,而排斥了人格中的感性因素。进入20世纪以后,人们开始逐渐

意识到,理性并非构成人格的唯一因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就曾经提出“健康人格”的概念,以表示对于理性人、病态人的强烈不满,认为心理学只有依靠研究最健康的人格,才能发现人类究竟能够把自己的能力延伸和发展到怎样的程度。

“健康人格”是一个统一的、和谐的、具有协调能力、富有创造性和丰富情感内涵的自我有机体。它具有这样几个基本特征:

整体性: 健康人格是一种整体性的人格。首先,整体意味着全面。也就是说,健康人格是人格诸要素尽可能充分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只有某一方面特别突出的片面人格。其次,整体意味着人格诸要素的有机统一,逻辑思维的发展不仅不压制形象思维的发展,而且促进它的发展;情感的丰富不仅不冲击理智的严密,而且使理智更富于创造性;道德的提高不仅不限制想象的丰富,而且使想象更深厚。就是说,整体性的健康人格内部是和谐统一的,而不是矛盾分裂的。

协调性: 健康人格具有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社会、自然相互关系的态度和能力。这其中,“爱”是处理上述诸关系的一个基本方式。爱是追求与外部世界(包括自然与人)相互协调的态度,它类似于审美态度,是无私的、热忱的和开放的。爱又是健康人格的一种内心需要,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倾向于与人对话和交流,把爱的实现作为一种无私的快乐,把爱的过程作为目的本身,从不以爱来索取什么。

创造性:健康人格是一种能够持久并具有创造性的人格。创造性一般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指专门的创造能力和技能,一是指不断实现和更新生命与生活的自觉意识和能力,是一种活泼的生命活力;它是健康人格的基本特征。

情感性: 健康人格是一种情感丰富、深刻和审美化的人格。它情感丰富而灵敏,对自我和环境有着独特的情感体验。并且,这种情感体验不仅是直感式的,还是回味式的,即它能够对自己的某些情感经验进行再体验,从而使情感上升到“沉思”的水平。同时,健康人格还具有良好的审美鉴赏力和表现力,它能把握较高雅的艺术作品,又有能力把自己的内心生活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20.个体审美发展主要有哪些内容?

从定性分析的角度看,个体审美发展这一概念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甚至可以说,我们在审美心理学中所谈到主体的审美需要、审美态度、审美期待、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领悟、审美心境、审美回味、审美超越等多种心理因素相心理能力部囊括在内。个体审美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审美态度:审美态度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特殊方式。审美态度并非先天具有,而是审美教育的结果。审美态度是主体审美活动赖以展开的前提和方式,一个尚不能以审美态度对待客体世界的人,他的审美发展便是不成熟的,因而需要接受审美教育。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审美态度的形成,是审美发展成熟的第一个标志。

审美直觉感兴力:审美的直觉感兴力包括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和审美领悟等多种能力。它是一种在特殊情感体验状态下体现审美创造性的认知能力或敏感性。也就是瑞德所说的上体“情感认知力”、加德纳听说的“审美知觉敏感性”。我们不否认某些艺术天才特有的审美直觉感兴力,但我们所说的审美教育,乃是对于普通人的审美教育。因此,审美直觉感兴力的获得和提高,就是教育的结果。这种审美的直觉感兴力是通过审美活动而获得的。

审美趣味: 审美发展成熟的另一个标志是审美趣味的形成。审美趣味主要表现人个体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审美偏爱是个体审美心理的指向性,也就是对某类审审客体或某种形态、风格、题材等优先注意的心理倾向。审美偏爱的成熟,表现为兴趣的专一性与兴趣的可塑性之间的一种张力平衡关系。这就是说,成熟的审美偏爱有其相对固定的中心,但又小是偏狭刻板的,而是有一个弹性的兴趣范围,并常常处在一种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中。

21.审美想象特征有哪些?

审美想象是在审美知觉基础之上以心象(mental image)为形式的创造性的心理过程。审美想象有两个基本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自由性。审美知觉要受到当前知觉对象的时空的局限,审美想象则可以在知觉材料(也括知觉心象和记忆心象)的基础上,脱离知觉对象的局限,无拘无束地自由驰骋。

第二个特征是心象运动和情感勃兴互为动力,互为因果。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审美想象是情感想象。在想象过程中,心象的组合、变异、发展和孕育,都以情感为纽结。审美意象正是在情感和想象的渗透与契合中诞生的。

《设计美学》期末复习资料资料讲解

《设计美学》期末复习资料2010.12 试题类型: 判断题:2’X5 简答题:20’X2 论述题:20’X1;30’X1 1、先秦至两汉是我国设计美学形成的基础阶段,许多设计美学观念在这时开始形成。 2、先秦时期理论上较为突出的成就就是设计典籍《考工记》的出现。 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4、墨子的“先质后文”、“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进一步强调了实用功能,反对浪费奢靡。 5、杨雄的“言为心声,书为心画”提倡一种博大精深、富于崇高色彩的美。 6、按照郭沫若对青铜器的说法,青铜器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人化——神化——礼化——人化。 7、简要论述《考工记》设计学思想。 答:1、“阴阳五行”的道器统一观。是说各种事物现象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对立关系。2、“天人合一”“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天时”、“地气”指的是自然方面的客观因素,“才美”、“工巧”则强调的是主体和主观因素。主张人与自然的融合,强调工艺制作要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并认为自然规律可以制约设计的优劣。3、“制器尚象”。《周易》中就已提到“制器尚象”,主张把有形之器与卦象等抽象符号联系起来,运用象征手法表现抽象的“意”。 8、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等创作原则。 9、简要论述宋代哲学特征。 答:中国哲学美学在宋代现实儒道释三学融合,完成了以道德为本体和主题的中国人格美学.既不向往神仙或宗教的热狂境界,也渴慕治国平天下的世工业绩,它面向现实人生,高度重视生活情趣,任情感自然地流露和表现,鄙视宫廷艺术的富丽堂皇、雕琢伪饰。宋代美学大体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提倡“平淡天然的美”,以欧阳修、苏轼、严羽为代表;另一派是提倡客体化的、具有伦理道德性质的“理”,以邵雍、程璟、程颐、朱熹等哲学家为代表。 10、中国设计美学思想来源。 答:道家美学的思想对设计美学的影响。道家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和庄子及其学派,在道家看来,真正的美是一种同自然无为的“道”合为一体、超越人世的利害得失、在精神上不为任何外物所奴役绝对自由的境界。这种心境与自然融合、与道同行的境界是审美的最高境界。佛教美学对中国设计美学的影响,中唐时期的禅宗,通过直觉、顿悟以求的精神解脱、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的理论。 11、中国传统设计美学观念的具体体现。 P32 (结合课本适当张开论述答题) 答:1、中国传统设计中的“精气神” 2、中国设计中的“意”与“象” 3、中国设计美学中的“和”与“合” 12、苏格拉底被认为是西方设计美学思想的鼻祖。(P37) 苏格拉地论述美和效用的关系问题对设计产生了较大影响。 13、古希腊简述基本上是三种主要柱式,即多利克、伊奥尼亚和科斯林三种柱式结构。 14、多利克柱式、伊奥尼亚柱式、科林斯柱式的特点。 答:(P39) 1、多利克柱式的特点是比较粗大雄壮,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又被称为男性柱式 2、伊奥尼亚柱式的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由于曲线明显, 这一柱式结构又被称为女性柱式。 3、科林斯柱式的特点是装饰性强,但是在古希腊建筑中的应用并不十分广泛,典雅的宙斯神庙采用的是科 林斯柱式。 15、奥古斯汀的美学著作《论美与适宜》中把美区分为“自在之美”和“自然之美”两种类型。 答:(P41第四段) 即事物本身的美和一个事物适宜于其他事物的美。奥古斯丁罗列出美的较为具体的特征和规律,它们包括平衡、类似、适宜、对称、比例、和谐等原则,统摄这些原则的“整体”。美不在于各种成份的量,而在于

审美与人的自由

审美与人的自由 编者致谢: https://www.sodocs.net/doc/0816019927.html,/s/blog_4962038a01000b3z.html 2007-06-29 18:13:59 这是一篇目前在网上搜不到的名作,我是一字字输上去的,与博友一起分享。版主:幽冬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的这句名言道出了人类在现实世界中难以改变的宿命。 客观规律从不顾及人的主观愿望,或服从,或毁灭,人类别无选择;物理法则总是以冰冷的面孔回敬人类的一腔热血;而人类自身呢?人创造出社会,同时也把一张谁也无法挣脱的网套在自己身上;人有理智,但理智所制定的无数的规范、条例、标准、定理则常常将活脱脱的生命纳入程式化的教条之中;人的物质欲望更每每使人拜倒在金钱与权势的脚下……那么,什么是人之自由?在哪里、以何种方式才能获得自由?只要有,即便一瞬,也当以千古鬻之。环顾壁垒森严的宇宙,人类常常陷于悲观绝望之中。而令我惊异的是,人类居然造就了能够超越一切的一瞬,尽管它神秘而短暂,象梦一般去来无迹。然而,许许多多天才的心灵都将这短短的瞬间视为永恒,视为人类唯一能走向自由的捷径。 这就是审美。 孔子是最讲究规范的哲人,但他把“游于艺”作为礼治天下的极致,把“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审美活动视为人生的峰巅境界。老庄反对任何规范,他们所追求的那种内心冥寂、与时而动、与物而化、无所不适的逍遥游,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人生,忘怀一切者便超越一切。古希腊人崇尚如醉如狂的酒神,荒山上的纵舞欢歌使他们度过了无数个无忧无虑、完全沉浸的夜晚。尤其是当人类的觉醒发现自我异化之后,更把走向自由的希望寄于审美之中。康德用审美在不可逾越的现象与本体、知性与理性、科学与道德的对立之间架起了通道;席勒的一生是追求自由的一生,审美是他的最终归宿;黑格尔循规蹈矩是举世闻名的,但也不能不承认审美令人解放;马克思认为人类异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便是审美能力的丧失,对异化的扬弃便是使人的一切活动都带有审美的性质——自由选择、自由的创造和自由的享受。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等人也都把审美作为人类冲破一切束缚、获得心灵自由的精神活动。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审美是以情感为核心的全身心的综合运动,它既是自愿的又是能动的,是对人的本质的全面肯定。在审美中,主观情趣可以超越客观法则,感性动力可以超越理性教条,精神享受可以超越功利欲求,个体生命可以超越社会压力。 一 审美的自由是主观对客观的超越。 审美活动必须以每个人的自愿为基础,个人的主观情趣是选择客观对象的标准。工人不能自己选择机床,农民难以选择土地,士兵只能拿到发下的武器,学生只能用规定的教科书……然而,当这些从事不同职业的不同的人进入审美领域之后,却能获得根据自己的主观情趣进行选择的充分自由。你修养浓厚喜欢“阳

美学

1、审美现象历史性——指审美现象本身以及人们对审美现象的反思都不是从来如此,永远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生存的历史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它们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有不同时代和语境造成的差异性 2、审美关系就是根植于人生在世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自由情感关系。 3、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喜悦感 4、人生境界——主要标志着人在生存实践中的精神修养及思想觉悟程度,是人对宇宙和人生的自觉和对生命意义、幸福感的感悟水平,包括着人生实践中的审美的境界。 5、审美需要——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一种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独特精神要求 6、审美理想——又称美的理想,它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就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7、审美趣味——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审美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内在方面,兴趣和品位是审美趣味外在表现 8、价值用以揭示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之间一种特殊关系的重要范畴,它从根本上表征着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本能式的生命活动的本质属性。 9、审美惊异——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 4、惊异――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一种存在状态。它始于主客区分,继于主体对客体的探索。审美惊异不是一般生活中的好奇、惊诧。并非一种单纯的感性刺激,一种主观的任意,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召唤;审美惊异也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 10、审美体验——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11、澄明之境——就是光明、敞亮的境界,它与遮蔽、晦暗不明相区别,所谓走向澄明之境,亦即揭开遮蔽、去除迷误,从而走向光明之域 11、荒诞――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其实质是本质与现象的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离,最具代表性的表征是非理性和异化。 12、崇高——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 13、优美——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14、气韵——气韵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就是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洋溢着一股不可抑制的生命的活力,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而且这种生命的波动又具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性,形成美的形象和美的感受,并且在文字、线条、色彩和声音等表现形式之外,给人留下很多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15、意境——人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包括艺术对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领域里超越外在的形象,从而创造出新的意蕴和境界。佛家的境界不是指客观物象和环境,是指人的主观

美学元素 太朴山的美学元素(外一篇)

美学元素太朴山的美学元素(外一篇) 美学元素太朴山的美学元素(外一篇)山不会俯就、讨好任何人,它就在那里,你去或不去,它就在那里。 这也算是我爱山的一种理由吧。 我这个人有点怪癖,越是名山,越懒得去;即便勉强地去了,去了就去了,从不会留下只字片语。倒不是那些名山对不起我,委实是我的气场太小,又害怕喧闹,故而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相反,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山,倒像走亲戚似的,我不仅爱去,还一去再去。 太朴山就是其一。 我不清楚这座山名的来历,太朴,也许就是大朴吧大朴之物,必存大美焉,人工不可为,应是天造地设,又不曾被人染过指的。我特讨厌染指,连带"染指"这个无辜的词。 试想,原本好端端的一个物,一件事,一段情,与局外者毫无干系,你非得伸过去一个指头。何况那根指头也许并不干净;就算它干净,还能比造物的上苍高明吗太朴山好,不仅仅止于名字。山上山下,沟沟壑壑,我所见到的,无非是一些石头、树木、溪水。然而,当它们被我的目光和心灵一一摄取之后,觉得那石、那树、那水是太朴山所独有的;你若把它们换一个地方,哪怕稍微挪动一下,就不是原来的味道了。

这使我想起城市里那些移栽的树,虽然它们还保持着树木的基本形态,但已然是另一层意义的树了。我就干过一件蠢事。 三年前我去太朴山时,看中了一株紫色杜鹃,因实在割舍不下,就将其挖回栽在自家的花盆里。次年春天,花开是开了,却显然没有它在山野开得那么浑朴自然,那么耐人寻味。个中原因我虽弄不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染指了。你想想,那株原生态的杜鹃,吐纳的是太朴山的浑沦之气,而当它一旦脱离了那样的气场,即使活着,那也是苟活。 我避名山而亲太朴,似与那里的石头有关。太朴山虽与江南佛教名山九华山粘粘连连,暗通气脉,但此山的石头却与九华山迥异,一个黑硬、粗砺、峥嵘,构成一座名山的体量和气质;一个圆融、苍润、拙朴,成全了太朴山的简淡与空灵。 我说它简淡,是因为那些经岁月打磨的石头,已经熄灭了欲望,磨平了棱角,它们扁也好,圆也好,都遵循着大道从简、返璞归真的至理,虽栖居幽壑,这里几尊,那里几坨,或坐,或立,或倚,或躺,但姿态和表情都是安详、静谧的,仿佛阅尽云雨风霜的智者,只存一抹淡定在胸。石与石,有的则爱独处,长久地沉溺于冥思,彷如世外高人,任你千呼万唤,任你春光撩人,它一点都不为所动;有的则喜群聚,呼朋唤友,你倚我靠,甚至石上叠石,看上去亲密无间,却又谐者自谐,憨者自憨,不像我们人类,聚在一起总是彼此攻讦,相互挤兑,凭空生出许多是非来,想收拾都难。

产品造型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 -郭文涛

产品造型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 郭文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摘要:产品造型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涉及到美学、技术、人机、环境和经济等诸多领域。对产品造型设计的评价既包括理性方面,也包括了感性方面。科学的应用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可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同时也为产品设计的实施和展开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围绕产品造型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展开,介绍了产品造型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准则和组成结构,为产品造型的设计评价奠定了物质基础。 关键词:产品造型,造型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Abstrac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product design involves a lot of fields such as aesthetics, technology, man-machine,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The evaluation of product design includes both the rational aspect and the perceptual aspect. Scientific applica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not only can guarantee the accuracy of the evaluation results, but also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duct design and development have a great role in promoting. In this paper, aroun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product desig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riteria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product design, which lays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product design. Keywords:Product modeling, Modeling desig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1 引言 美国苹果公司的产品造型设计,堪称现代产品造型设计的楷模。究其原因,产品造型设计是实现企业形象的具体表现。产品造型设计是以产品设计为核心,以评价指标体系为理论依据,在产品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片天地。 现如今,人们往往对产品设计投入大量的精力,而往往忽略了对产品造型设计评价的重要性。一个良好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有效的促进产品设计的实施与展开;也可为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做保证;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工作时间,避免了资源浪费。 据了解,目前在国内,产品造型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着重于理性方面的研究,众所周知注重理性评价,虽然数据资料充分明确,证明力强,但与用户关联少或几乎没有,多为采纳专家意见作为评价依据。产品造型设计注重“以人为本”,产品没有广泛关注消费者的亲身感受,这样的产品造型,定然不会取得很大的成功。而在国外,他们虽然注重消费者对产品的感受,注重感性研究。不过这种研究同样也会造成很大的困扰,例如:消费者人数过多,数据不易采集;采集的数据资料缺乏准确性等等。如何正确解决产品造型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成为现在很多学者广泛研究的问题。要评价一款产品是否完美,就要考虑到多个因

浅析审美的自由感

浅析审美的自由感 “在本质上,美的自由是一种精神性的自由,也就是说在审美过程中,人们对自由更多的是一种对自由的体验,是一种自由感。”①自由感是审美的最高境界。 对一件作品我们会觉得它是美的,但却并不一定觉得它是自由的。审美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深厚的阅览经验就很难看出一幅作品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由于审美对象,艺术作品本身可能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而审美主体在爱好、休养、能力方面各有不同,因此美感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深浅层次来。②所以对艺术家们的作品来说,要体会它们的内在情感我们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在面对一件作品的时候,首先要能够迅速的进入审美状态。而审美状态是以日常生活状态为入口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培养一定的审美能力。当看到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作品时,要以审美状态的角度去欣赏它,去发掘其令我们内心产生愉悦感的源头。长此以往在我们的脑海中就会形成一种审美趣味,“即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审美趋向、审美爱好、艺术爱好和审美判断力。”③但人们投入生活中的大部分情感都是非审美的,这给我们审美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审美活动还必须要以每个人的自愿为基础,个人的主观情绪是选择客观对象的标准。不同职业的人在生活中就不可能凭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工人不能选择医生的职业,学生不能选择像企业家一样去经营一个公司,科学家不能像画家一样去做伟大的画作……但在审美领域他,们却是自由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情绪进行选择。“人们对。美的事物的欣赏,同时也是对该事物是否美的一种情感性的评价和判断。”④不过也不得不承认这其中有较大的主观性。美或不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态度。“情人眼里出西施”美感除了具备客观标准外还有很强的主观性。 审美始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要将审美上升到自由的高度则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自由是一种精神,而精神是不能被驯服且拒绝为他们所驱使的;它曾经使艺术始终朝着生命之亘古荒原的边界进发,并作为探索生命的激情和行动的拓荒者而生存下来。”⑤可见自由对艺术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当然这并不代表着对所有的作品我们都不可能一眼就看出它所象征的意义,它所代表的内涵,因为有些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容易被人接受的大众化的作品。法国在1876年赠送给美国独立100周年的自由女神像就是一件很具审美韵味同时也很容易让人体会到其自由感的作品:女神双唇紧闭,头戴光芒四射的冠冕,身着罗马古代长袍,右手高擎长达12米的火炬,左手紧抱一部象征《美国独立宣言》的书板,上面刻着《宣言》的发表日期“1776.7.4”字样。当我们第一眼看到她时就可以领略到其所代表的那份自由感。 美是自由的形象,几乎任何自由的形象都可以通过美表现出来。美虽然寓居在现象领域,却可以表现出丰富的内涵和完整的和谐的生命形式。⑥艺术家们在创作一件时首先需要考虑到的不仅仅是如何表现这件作品的美,还应当考虑到它的更深层次的内涵。于是美感和它的内涵就构成了一定的内在性的联系:美感带动内在情感的流露;内在情感推动美感的表达。当一件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是正义感时,它就必须在集中表现作品自身美的同时嵌入具备自由感的元素。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美学是中世纪神学美学向近代人文美学过度的一个环

美学美育

美育的概念(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可以从具体过程、实施效用和与人目的三方面来讲。1、具体过程:美育是一种以情动人的美的教育,它利用审美形象实的情感力量去感染个体以达到教育目的。2实施效用:美育是一种作用于知情意的能力教育,美育对人的塑造不仅=仅作用于情感,而且导致知情意等能力的全面提高,它同时辩证的融汇了认识、意志和情感三方面。以美启真,以美入善,以美化情。3美育的育人目的:它包含一种对人的全面塑造。通过对人类符号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审美的方式达成人的自我完善。 综上所述,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各种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美育的具体特征 趣味性(以美的形象吸引人)、感染性(以情动人而非以理动人)、多样性(时空上灵活、个体针对性上显现差异的特性) 美育的功能 个体塑造、社会整合、文化构建 第三讲美学的基本形态 形态就是外部表现。美的外部表现有多种多样,千差万别。但是,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我们一般只着重研究崇高(优美)、悲剧、喜剧(滑稽)等几种最为基本的形态。 一、崇高与优美 ?在美学史上,很早就有人注意了崇高与优美(狭义的美)的不同。中国战国时期的孟子曾对“美”和“大”加以区别;以后的文论,通论对两者的区别描绘就更加生动,明确地提出了阴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概念。如“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其得于阴与柔之类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烟、如霞,如幽林曲涧……”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崇高很早就有各种理论,如古代罗马列的朗吉弩斯曾提出和研究了“崇高体”,他已经观察到宏大和新细之间的差别。 ?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中认为崇高的来源有五个 ?:一、“首要的是庄严而伟大的思想”;二、“具有慷慨激昂的热情,?三、“构思辞格的藻饰,?;四、“使用高雅的措词”;五、“尊严和高雅的结构”。其中最重要的是前两个,并强调崇高的思想来自高尚的心灵:“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 ?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美学家柏克曾将崇高与优美并列起来,对崇高的经验特征作了比较充分地表述。他认为,“崇高是引起惊羡的,它总是一些巨大的可怕的事物上面见出。”柏克将崇高与恐怖联系起来,认为人对对象(如黑暗、孤独、无限等)不能理解而感到畏惧,引起崇高感。 ?以后康德则从哲学上揭示了崇高与优美的区别,确定了崇高在美学中的独特地位。康德认为,崇高不在对象而在人类自身的精神,在于人心能抗拒外界威力所引起的先惧后苦的愉悦。它展示了理性的力量而过渡到伦理领域。 ?康德:“我们欣然把它们称为崇高,那是因为它们把我们灵魂的力量提升到那样一种高度,远远地超过了庸俗的平凡,并在我们的内心发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抵抗力量”。 ?现代一些西方美学家论崇高: ?鲁斯金:崇高是在伟大的感情上产生的效果……这伟大,无论是物质的、空间的、力量的、品德的或者美的。 ?布莱德利:任何以崇高来打动我们的东西,都产生出一种伟大的印象,而且更多的是——非常的、甚至令人震撼的伟大。 ?李斯托威尔:崇高存在于精神上或物质上令人震撼的宏伟里面。……没有灵魂的高尚伟大,最高贵的艺术作品和自然都必定会永远暗淡无光。

美学复习资料汇总(全)

美学复习资料汇总(全)

《美学》选择题 1、被称为“美学之父”的美学家是(鲍姆加登) 2、美学发展经历的第一阶段是指(审美意识的形成) 3、从主观心意状态探求美,其核心的理论取向在于(坚持把美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心意) 4、最早从数关系出发探讨美的本质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 5、提出“美育代宗教”的是(蔡元培) 6、第一次明确提出“审美教育”概念的是(席勒) 7、最早提出“诗言志”的著作是(《尚书·尧典》) 8、正式提出“崇高”范畴并系统探讨的是(朗吉弩斯《论崇高》) 9、在文学艺术中的美学意义和价值在于(丑在充分表现自己中否定自己) 10、下面审美联想中属于相似联想的是(“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11、从古至今,美学家对美感有很多分歧,但他们都肯定(美感必须依赖于人的感官) 12、艺术的核心功能是(审美功能) 13、王国维所谓艺术意境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镜”是指(前者是“隐我”,后者是“显我”,但都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意境) 14、“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都没有感觉”,这说明(穷人没有与美景建立自由的审美关系) 15、“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喜剧”提出者是(马克思) 16、提出“曲线为美,蛇形线最美”的是(威廉·荷加斯《美的分析》) 17、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是(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18、在历史上,美学长期被看作(哲学的分支) 19、美的问题性质在于(透过美的现象探讨美的本质) 20、中国最早将教育分为德育、智育、美育的是(王国维) 21、艺术品最基本的必要条件是艺术品必须是(人工制品) 22、“细雨鱼儿飞,微风燕子斜”描绘的是(优美景象) 23、将“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的是(康德)

传统美学元素与当代艺术

摘要:中国传统美学元素的深厚底蕴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如何将先辈们几千年来总结的中国传统美学元素的规律和成果运用到当代的艺术中,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的话题。 关键词:传统美学;元素;当代艺术 中国传统美学元素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辉。在当代艺术领域,由于国外各种新思潮的涌入和渗透,随之而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动摇着我们固有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使我们丧失了自身的话语权,艺术作品也越来越远离民族个性。如何将传统的中国元素妙手天成地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表现出来,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又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还能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是当代艺术表现所追求和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 一、传统美学元素的表现 中国传统美学元素中充满生命活力之美。如纹饰里面的动物纹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原始图腾的形象。反映的夔龙纹、夔凤纹等,都是根据中华民族所崇拜的吉祥神圣之物的龙、凤演化而来的,风格迥异,并具有明显的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记号。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不论宫廷美术还是民间美术、文人画还是宗教画,经过历代的画家、艺人、工匠的创新实践过程,积累了大量的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达形式。无论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殷商时期的青铜,还是从战国时期的器皿、帛画到汉代的雕塑画像石,或是从唐宋的绘画到明清的瓷器、家具,以及民间广为流传的剪纸、纹饰、戏装、面具、木版年画等等等等,都充分体现出了或是灵巧,或是简约,或是精致,或是工整或是粗放或是热烈或是娟秀,或是质朴或是奢华的多种手法。无论是逸笔草草的国画水墨还是板刻的装饰图案;无论是造型夸张的剪纸还是色彩艳丽的木版年画,这一切的一切无不为当代艺术提供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图式装饰素材。要走出一条民族个性化的道路,就必须要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向传统美学学习,并进行具有创造性的发挥,使中华传统美学设计元素用在当代艺术中既具有“民族个性”又有“时代个性”。这样,我们的现代设计才能真正走“国际化”。 二、传统美学元素对世界艺术的影响 同时中国传统美学元素也是世界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口之众多,中国文化早已向世界各地广泛地传播开来,影响之深之广,其市场潜力之不可估量,可想而知。中华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之大,以及在世界文化中所占的比例之重,也就决定了要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中的价值前景是无限的,潜力也是无穷的。比如文艺复兴早期意大利威尼斯派最杰出的画家之一的乔凡尼?贝尼所作的《众神聚宴》,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向往的理想世界的真实写照。画中值得一提的就是诸神所用的器皿都是源自于中国宋代所烧制的青花瓷,可见当时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名声远播以及在那个时代的西方人对中华文明的崇拜之情和向往之意。 三、当代艺术大量运用传统美学元素的原因 当代艺术中大量运用中国传统元素符号大致有两种。一方面是设计师追求艺术表现的自由创新;另一方面,一些有艺术家对传统文化存有深厚感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一种责任感。 随着社会文化形态的不断丰富发展,经济活动方式的不断改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迅猛,大众传媒也日益增多,我们必须在全球化意识和人类文明双重体系的大前提下不断汲取和吸收不同文明的构成中的良性基因,以敏锐、超前、综合的理念与世界的视觉语义相接轨,在注重客观与尊重自然的前提条件下,把人们迷恋传统造型的“意”发挥的淋漓尽致,在平

艺术领域评价指标

一级指标二级 指标 三级指标评价提示评价方式评价要求 艺术领域音 乐 审美感受 能集中注意倾听或观看喜欢的 音乐舞蹈表演,能在音乐活动 中体验快乐。 倾听、情绪活动评价 1.主动倾听,体验音乐的快乐。(优秀) 2.知道倾听,感受音乐。(良好) 3.教师引导下倾听,同伴带动下参与活动。 (再努力) 艺术表现 能进行唱歌、律动、打击乐等 活动,会跟着音乐做简单的身 体动作。 动作、节奏感、会 使用2-3种打击 乐、知道名称。 抽查 1.动作合拍,节奏感强,会正确使用打击乐。 (优秀) 2.能随音乐愉快做动作,知道感应节奏。(良 好) 3.会在音乐伴奏下模仿同伴动作。(再努力) 想象创造 对自己熟悉、喜爱的歌曲、乐 曲能进行自主的模仿。 音准、旋律抽查 1.发音正确,能准确把握歌曲的旋律、节奏, 吐字清晰,发音准确。(优秀) 2.能较准确的把握歌曲的音准、旋律。(良好) 3.歌曲旋律或节拍方面把握不够准确。(再努 力) 美 术 审美感受 愿意参加美术欣赏活动,对色 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 参与性、主动性 日常观 察 1.能积极主动投入活动。(优秀) 2.在教师指导下愿意参与活动。(良好) 3.不愿参与美术活动。(再努力) 艺术表现 学习正确的握笔、做画姿势, 会有序摆放材料及安全使用材 料。 会用画笔大胆涂鸦。 会使用美术工具进行随意撕 纸、粘贴,大胆玩泥。 1.正确握笔 2.横竖线、曲线、 螺旋线、圆的画 法。 3.尝试用多种材 料操作。 作品分析 实际操作 1.会运用简单线条组画,画面突出主题。并会 运用多种材料尝试作画、手工制作。(优秀) 2.线条应用不很流畅,知道围绕主题绘画。在 教师指导下使用多种材料进行作画、手工制 作。(良好) 3.会在纸上涂涂画画。知道动手使用各种材 料。(再努力) 想象创造 绘画中有初步的想象,能简单 添画。 能否想象添画作品分析 1.能有目的的添画,丰富作品内容。(优秀) 2.愿意动手随意添画。(良好) 3.不会添画。(再努力)

美学笔记(全套完整版)

美学笔记(全套完整版)

————————————————————————————————作者:————————————————————————————————日期:

美学 18C中期,一般认为第一个给美学学科命名的人是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1735第一次运用此概念。1750年发表了“Aesthetic/aesthetic”命名的著作。他将美学看做哲学体系的一部分,将美学视为独立学科,影响巨大。鲍姆嘉通被西方人称为“美学之父” 王国维,1904发表《红楼梦评论》、1908发表《人间词话》 1907在《静庵文集续编》中说“余渡哲学有日矣……”并由此转向文学 蔡元培:1916提出“美育代宗教”观念 朱光潜:1933年完成博士论文《悲剧心理学》, 宗白华:诗集《流云》 邓以蛰:《诗与历史》、《书法之欣赏》 蔡仪:《新艺术论》、《新美学》。贡献:主要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研究美学 二十世纪下半叶:我国美学研究有两个黄金期。一是1957-1962年的全国性美学大讨论,当时形成当代美学“四大派”(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时间派)。代表人物是高尔泰,蔡仪,朱光潜,李泽厚。二是文革十年,美学遭殃,观察多年,直到七十年代后期才开始复苏,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美学是热门学科之一。这一时期,美学界的著名人物,除了四派的代表人物,还有王朝闻,蒋孔阳,周来祥,叶朗等 美学学科的属性和特点 美学既非自然科学,亦非社会学科,尽管它们之间有联系。 康德认为,“没有对于美的科学,只有对于美的批判”“因为谈到对美的科学,那就应当在其中科学的,也就是通过证明根据来决定事物是否必须被看做美的;因而关于美的这个批判,如果是属于科学的,它就决不会鉴赏判断” 这朵桃花是植物(认识判断) 这株桃花香(感觉判断) 这朵梅花美鉴赏(审美)判断超功利人心灵中有共通感 美学是人文学科或人文科学,主要特点: 1、反思性。人文学科的研究关涉人对自身生存方式。生有意义的自我意识和反思,而主要 不是自然,社会现象的客观规律:美学研究审视我们欣赏美,创造美和艺术的方式。主要引导我们反思自己做出审美判断的方式和条件 2、主观性。人文学科的研究离不开价值原则的确定,因而具有较强主观性。美学研究反思 并建立美与审美的标准,表现出人对生存的理想境界的追求,这与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研究对对象的冷冰冰的客观态度是不同的。 这种主观性还表现在,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更侧重反思,直观和体验对于审美判断的批判,对于艺术品的批评,依赖于个体的内心直觉,生命体验 3、综合性。美学是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它与其他学科具有广泛、密切的关系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学首先与哲学,伦理学联系在一起。美的问题在哲学的视域探讨 其次,美学与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联系在一起 近代以来,美学受到自然科学方法的影响,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成果,方法渗透到美学研究中

主题性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美学元素融入与体现

主题性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美学元素融入与体现 博物馆作为一个传承文化、艺术的载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二十年来中国博物馆经历了空前的发展变化,从而也带动了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发展。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博物馆有着不同的展示观念与展示方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阶段性变化。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博物馆特别是主题性博物馆建设成效显著,茶、丝、瓷、中医药等产业主题馆;西湖、运河等自然人文主题馆,无不反映出杭州在历史、文化、产业、自然环境等诸多方面的深厚积淀。文章从民族与地域文化特色出发阐述展示设计的内在需求,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地域性美学元素的融入与体现。 标签:主题性博物馆展示设计美学元素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栖息地,信息传播与交流的桥梁,通过展示将所承载的文化、艺术价值进行诠释。主题性博物馆作为地域性、专业性特色较强的博物馆在展现传统文化、产业文化、地域文化,发掘深层次文化精髓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杭州作为文化、艺术、地域特色鲜明的历史名城,有诸如丝、瓷、中医药、钱币、西湖、运河、印学等主题性博物馆。特别是面对西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程,如何整理和提炼主题性博物馆展示设计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积淀,凸现特有的文化审美理念有着积极意义,并以此来张扬城市文化个性,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高杭州的城市文化品位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是在对(杭州)主题性博物馆展示设计形态的一次全面调研、分析基础之上,探讨地域性美学元素在当代主题性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体现与融合。通过对空间类型、艺术特征、传达方式、视觉元素的分析,实现:①民族与地域特色是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内在需求;②当代主题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地域性美学元素的融入与体现。以期通过本文的研究,整理和挖掘主题性博物馆展示设计内在的文化根源与美学理念,为此类设计提供一定的思考与借鉴价值,同时指导实践教学。 1 民族与地域特色是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内在需求 展示设计在实现其展示物品、传递信息等物质功能性的同时,还必须有艺术(审美性)的精神感染力,一種足以影响参观者心理的精神氛围。而参观者的精神意识总是与其所受的文化熏陶、地域环境与民族特点相统一。因而在展示设计中融入具有本地区、本民族、本行业特色的美学元素,对于形成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展示设计形态有着重要意义。 1.1 迎合受众文化意识的需要展示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美化、优化展示环境,烘托形成具有浓烈视觉特点的氛围,吸引参观者目光,帮助其理解、明确展示物所富含的文化、艺术内涵。而所有目的的实现都必须围绕参观者展开。因此,设计师必须特别注重参观者的心理需求,在其习俗、喜好、价值观、民族心理上下功夫以寻求可传达情感的视觉载体,投其所好。而一个人的心理需求,总是受其

(完整版)融入美学之元素激活古诗词教学

融入美学之元素激活古诗词教学 四川省遂宁市第六中学黄鑫 古诗词教学过程应当是完整合理的艺术审美过程,从美学角度看,这个过程必须突出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强调学生主体对审美对象展开活跃的心理活动,使学生主体在追寻和发现中得到无穷乐趣。 因此,将融入美学元素的古诗词教学理论应用于高中古诗词教学,对学生地位、教师功能、教学方法等进行新的定位,不仅有利于改变那种封闭式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而且能够变课堂教学单向信息灌输为多向信息对话,确立并保护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习能动性,主动拓展期待视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进行丰富的个性化解读,发展创造性思维,并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注重审美心境的培植 心境是一种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人整个行动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因而能使一个人的活动和体验都染上一种情绪色彩。教学中学生若能以恰当的情绪状态进入古诗词意境赏析,学生能动性必强,学习效果必佳,反之亦然。 1、设计富有感染力的导语 教师设计导语时,其情绪色彩应与古诗词的情感色彩声气相通,并富有一定感染力,旨在用导语去震动学生心灵,以求先声夺人之势。如我在执教《兵车行》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有人说苦难让杜甫一生颠沛流离,身心受创;苦难也磨练了杜甫,让他与大唐的国运、

大唐的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终于铸就了中国诗坛一坐高入青云的丰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见证了那段苦难岁月的叙事名篇——《兵车行》。”导语语言简练,情势凝重,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蓄势作用。 2、加以声情并茂的吟诵 古诗词语言具有极强的音乐性,在教学中,教师若能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和带读,或配以优美的音乐朗读,或让学生表情朗读、默读、跳读等,读出诗词的情感味、音乐味,从而使学生在听吟或自吟中激发情感,探寻揣摩诗词意境,产生特定的审美心境。 3、采用恰当有效的辅助手段 由于古诗词所具有的含蓄的审美特征,又与学生有较大的时空距离,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一些辅助手段是相当有效的。比如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利用挂图解说、插入歌曲欣赏、播放PPT、FLASH等,李清照的《一箭梅》中诗与歌的结合、王维的《山居秋暝》中诗与画的结合等,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物化诗境诗情,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深入领会诗词内涵,强化学生的审美心境。但切忌简单地用单一的视觉听觉形象统一学生对诗词意境及表达情感的认识,冲谈诗词作品的韵味,弱化学生的体验感悟能力。 4、运用形象生动、优美和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 诗词作品首先是一种美感体验的心灵活动,不是理智的投入而是在理智指引下的感情投入。学习欣赏古诗词,应该是个由感受而感动的过程。在古诗词鉴赏中,教师始终串以形象生动、饱含感情的教学语言,往往能在学生心中呈现出一副情景交融的画面,唤起学生的形

实践美学是抬高实践而贬低自由的美学

实践美学是抬高实践而贬低自由的美学 读过徐碧辉的《美学争论中的哲学问题与学术规范——评“新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争》,可以看出她的立场是坚定地站在实践美学一边的。她对实践美学的修正者“新实践美学”和批判者“后实践美学”都有所批评,但主要的火力是对准我的观点。她的批评涉及了许多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也暴露了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以及实践美学家们哲学思想上的陈旧。为了回应徐文的批评,我不得不顺着它的思路,纠缠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语,辩说马克思美学论述的真义。而不能更自然地进入现代美学的语境。 但我希望,通过这种对话,最终能够逾越雷池,走向更广阔的理论天地。 一、关于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 徐文对我的第一个批评是关于三种生存方式的划分。我提出,在三种生产方式即人类自身的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基础上,形成了自然的生存方式、现实的生存方式和自由的生存方式;而审美是充分的精神生产,因而也是自由的生存方式。这既是一种逻辑的推演,也是对历史的抽象,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应该说,这种论述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因为正是马克思提出了三种生产方式,而且也提出了真正自由的领域只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的思想,而我不过是顺理成章地继续推演出三种生存方式,得出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的结论而已。对此,如果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缺乏真正了解,就没有理由加以反对。但是徐文却无根据地加以指责、非逻辑地进行批判。她的责

难主要在以下几点,我也简略地回答如下: “第一,把自然的生存方式排除在现实生存方式之外,难道原始人的生存就不是现实的生存吗?还是说原始人因为‘尚未挣脱自然襁褓’,所以他们根本就不是人?” 原始人的生存不是现实生存方式,因为他们在原始意识和巫术文化支配下,还没有摆脱动物式的活动,还没有获得自觉意识。原始人虽然是生理上的人,但还不是社会的人,而是自然人。原始世界是巫术的世界,而不是现实的、理性化的世界。这一点,是明显的历史事实,马克思、恩格斯也多次表述过,应该不成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很明显,原始人的自然的存在方式是“畜群的”生存方式,因此不是文明的生存方式,也不是现实的生存方式。问题是徐文也作出了相同的表述,从而导致自相矛盾。她说,在原始社会“人们以族群的方式生存。人与自然之间还处于一种尚未分离的状态,人们还完全属于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改造自然”。这不是承认原始人还没有进入现实的生存方式,还没有进行真正意义的物质生产吗?关键是怎么理解“现实的”这个概念,我认为它不是自然的、蒙昧的,而是理智的、自觉的;同时也不是超越的、自由的,而是具有了此岸的、异化的性质。徐文对什么是现实根本没有理解,所以才说出原始的、自由的生

《美学》

【名词解释】 1、什么是美学? 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科学,是将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是一门以人类生存实践为出发点,通过集中审视社会性的审美关系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对审美主客体、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存在和审美及审美教育等进行思考、解释和论述的学科。 2、什么是美感? 美感是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客体)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3、崇高的内涵? 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在这种审美活动之中,对象和审美主体都获得了新的意义;或者说,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 4、艺术鉴赏 是指受众(或接受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关照、欣赏获得审美愉快和体验的活动,是整个艺术活动的第三环节和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鉴赏是一种需要接受者充分调动起自己的审美和文化修养以全部心灵的活跃来参与的积极的能动的审美活动。 5、什么是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6、什么叫游戏说? 代表人物:柏拉图、康德、席勒 席勒所说的游戏,不同于我们一般所说的玩耍嬉戏之类,也不是想入非非的懒散的幻想活动,而是指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这种自由活动的显著特征就在于,他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为而为地进行观赏和玩味。因此,所谓游戏,其实也就是一种审美。 局限:①他试图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独特性质中去探寻审美发生的直接精神动力,并敏锐地揭

浅谈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审美元素()

浅谈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审美元素 浅谈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审美元素 摘要:该文首先分析了平面设计作品中各种基本元素,接着分析了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所具备的特征,最后提出了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方法。该文给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建立提供一些参考,以提升视觉审美元素的运用效果,提高平面设计的艺术价值。关键词平面设计视觉审美元素 在平面设计过程中,视觉元素的合理使用不但能提升设计作品的审美效果,而且能保证作品的经济性,让作品实现创新。色彩、文字、图形等元素是平面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最基本的视觉审美元素。设计师在设计中要重视审美元素的组合,这样可以更直接地呈现商品自身的价值,给消费者带来视觉冲击,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最终实现推广与营销。 一、平面设计构成元素 1.图形 图形是平面设计中最基础的元素,而且其作用和效果也非常明显。图形主要由点、线、面组成。点是线和面的起

点,点的表现形式也是图形中最基础的部分。图形需要清楚地显示出设计中的重点。 2.文字 文字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文字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其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想合理地对文字进行处理,就要了解文字所表达的含义与背景,要根据文字的内容与颜色、图形等进行结合,这样可以让文字表达变得更丰富,其审美价值也会变得更高。 3.色彩 色彩可以让平面设计变得更有魅力,吸引力更强,从而让图形和文字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果,呈现出明显的优势,更贴近产品定位,使消费者更深入地了解到其中的含义。 二、在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应用优势 1.提高设计作品的经济性 现阶段,大部分商业设计都会涉及平面设计,而经济性是商业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为了让整个设计作品更具商业特点,提升自身的经济价值,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