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4.4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练案

4.4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练案

4.4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练案
4.4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练案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课堂演练]

一、选择题

1、当前,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大多是从哪项措施着手

A、控制城市规模

B、控制人口规模

C、控制经济规模

D、控制污染排放量

针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重大环境问题,1991年,154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回答2~3题。

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签署是在

A、中国北京

B、美国纽约

C、英国伦敦

D、巴西里约热内卢

3、该公约制定了控制气候变化的最终目标,具体措施包括

A、人口措施、能源措施、生态措施

B、生态措施、粮食措施、淡水措施

C、能源措施、资源措施、人口措施

D、资源措施、绿化措施、经济措施

4、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到2025年,全球人口将达到

A、70亿

B、78亿

C、82亿

D、88亿

(2011·沈阳模拟)下图是设想的某大型工业基地的生产流程图。读图,回答5~6题。

5.根据图示判定该大型工业基地的主导工业部门是( )

A.煤炭工业B.铁矿石的开采

C.钢铁工业D.化学工业

6.该生产流程最大的优点是( )

A.工业布局接近能源、原料产地和消费市场

B.没有环境污染

C.工业部门齐全,属于传统工业区

D.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课后练习]

1、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A、资源利用较少

B、水源利用较少

C、注重产品质量和对环境的保护

D、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为目的

2、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必须经历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

B、对可持续发展,政府是否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是实施这些变革的必要条件

C、改变消费方式,积极发展私人小汽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D、提倡高消费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实现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

A、严禁近海捕捞

B、进行人工养殖和繁殖

C、进一步提高捕捞技术

D、加强远洋捕捞

4、为了解决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矛盾,应实行的基本国策是

A、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

B、计划生育

C、大力开发环境资源

D、大力砍伐森林资源

5、滥伐森林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河流含沙量增大

B.地下水位持续上升

C.土壤肥力下降

D.河流水位下降

6、城市绿地的环境效益,主要表现于

A、吸烟滞尘

B、涵养水源

C、保持水土

D、防风固沙

电3.5%油0.4% 煤炭24.6% 薪柴29.2% 秸杆

42.3%

读某乡农业产业结构图,回答7~8题。

7.关于该乡农业产业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

②有利于形成良性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

③有利于减少农产品深加工带来的环境污染

④有利于推动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

⑤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A .①②⑤

B .②③⑤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8.该地发展沼气工程的最不利因素是( )

A .热量不足

B .原料不足

C .资金不足

D .技术落后

二、综合题

9、下图展示了1992年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构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当时我国农村生活能源

构成的突出特点: 。

(2)根据图并结合地区农业生产及环境特点,

可以推测,长江中下游平原农村的生活能

源以_______为主,东南丘陵农村的生活

能源以_______为主。

(3)指出这种能源构成引发的环境问题,以及

改变这种状况的主要途径。

[探究拓展]

1、读“树木与环境”示意图,回答问题:

(1)说出该图所示森林有三方面

效益、、

(2)此外森林对城市环境还

有、等作用;对农业生产

还有、等作用。

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到底是由

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现实意义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现实意义 摘要: 人类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了许多引人深思的历史问题。而核灾难就是最为残酷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实际的案例来展现自然辩证法中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现实意义。并在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的基础上阐述了现今对于修复人与自然关系的手段方式。 关键字: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自然辩证法核灾难 1986年4月26日当地时间1点24分,前苏联的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核能发电厂(原本以列宁的名字来命名)4号反应堆发生严重泄漏及爆炸事故,大约有1650平方千米的土地被辐射。后续的爆炸引发了大火并散发出大量高辐射物质到大气层中,涵盖了大面积区域。这次灾难所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广岛原子弹的400倍以上。事故导致30人当场死亡,上万人由于放射性物质的长期影响而致命或患的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的出生。绿色和平组织称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危害被低估10倍,专家称消除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后遗症需800年,而反应堆核心下放的辐射自然分化要几百万年。 20年前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造成致癌死亡人数约为9.3万人左右。27万人因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患上癌症,其中致死9.3万人。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前苏联立即疏散了11万多人,随后数年,又从污染严重地区搬迁了23万人,前后共疏散34万余人。建立在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研究成果上的报告说,全球共有20亿人口受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相类似的灾难还有1979年3月28日美国三英里岛核事故以及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日本地震福岛核泄漏。 核电站的产生与发明本身是为了使得人类社会更加迅速的发展,在依靠能源发展的人类文明中,核能是具有突破意义的。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并没有与自然界发展相一致,在人类发展的疏忽中导致自然生态的破坏,最后还是以灾难的形式反射在人类的身上。在以上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出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对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经久不衰且具有强大现实意义的。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基本内容1 首先,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是人对自然的依赖性。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时候 ,首先运用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 ,从哲学高度对人类的起源、人的自然属性进行科学的概括 ,论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人对自然的依赖性。马克思说 :那些“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 ,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之一。恩格斯也说 :“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 :我们统治自然界 ,绝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 ,决不象站在自然之外的人似的 , 相反地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之中的……”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人类不仅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而且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基于这样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 :人离不开自然界 ,要靠自然界生活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这就明确了人与自然关系上人对自然的依赖性。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以此为出发点 ,揭示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 1李慧勤,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与当代价值[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3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报告 报告名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年级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完成时间 成绩 (报告在给出成绩的同时须由评阅人写出评语) 年月日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内容摘要:自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以来,人类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化的进程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也尝到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能源危机的苦果,而酿成这种苦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没有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干了许多违背自然生态的蠢事。实践和教训使人们认识到,谁违背大自然的规律谁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自然生态失衡即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的根本原因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只有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怎样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成为了新时代越来越值得关注的课题。本文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对和谐进行了充分的阐释。关键词: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垃圾;大气;海洋;问题;解决措施 正文部分:人与自然是我们一直逃避不了的话题,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的同一体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同时又必须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我们的生活才可以更持久,更美好。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经济的不停发展,城市加快了“新陈代谢”的速度。在此过程中,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因此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迫在眉睫。 一、建筑垃圾处理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我国城市建筑垃圾的处理呈现以下几个问题: 1、建筑垃圾分类收集的程度不高,目前只能是绝大部分进行混合收集。 2、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低。 3、我国建筑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水平落后,城市建筑垃圾处理多采用直接填埋的处理方式,既占用土地又污染环境。 4、城市建筑垃圾处理投资少,政策法规措施还不健全,建设工作者的环保意识不强。 (二)我国城市建筑垃圾处理措施: 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筑垃圾的处理和回收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该如何处理就需要有组织进行协调解决,各建筑施工有关单位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讲稳定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分工负责,齐抓共管;要建立健全渣土设置与管理专项方案,对工地内建筑渣土的产生、防尘措施、处置等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 2、提高建筑垃圾的技术处理水平。城市建筑垃圾一般采用直接填埋的处理方式,缺乏对建筑垃圾的有效技术处理。尤其是对建筑垃圾做混凝土骨料必需破碎、筛分分级、清洗堆存的技术国内企业还少有研究。城市相关部门应尽快帮助协调并依靠企业技术研发解决在建设垃圾处理等方面存在的技术问题。 3、降低建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我国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及回收利用率较低,建筑垃圾大部分被运往垃圾填埋场堆放或填埋,不但占用了大量宝贵的耕地,而且对土壤、

高一地理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课时练习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典型例题] 1、下列属于协调人地关系主要途径的是 A、控制人口规模 B、控制城市规模 C、控制经济规模 D、控制资源开采规模 解析: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有:控制人口规模、转变发展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等几个方面。 答案:A [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当前,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大多是从哪项措施着手 A、控制城市规模 B、控制人口规模 C、控制经济规模 D、控制污染排放量 针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重大环境问题,1991年,154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回答2~3题。 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签署是在 A、中国北京 B、美国纽约 C、英国伦敦 D、巴西里约热内卢 3、该公约制定了控制气候变化的最终目标,具体措施包括 A、人口措施、能源措施、生态措施 B、生态措施、粮食措施、淡水措施 C、能源措施、资源措施、人口措施 D、资源措施、绿化措施、经济措施 4、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到2025年,全球人口将达到 A、70亿 B、78亿 C、82亿 D、88亿 5、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A、资源利用较少 B、水源利用较少 C、注重产品质量和对环境的保护 D、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为目的 6、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必须经历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 B、对可持续发展,政府是否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是实施这些变革的必要条件 C、改变消费方式,积极发展私人小汽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D、提倡高消费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7、实现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 A、严禁近海捕捞 B、进行人工养殖和繁殖 C、进一步提高捕捞技术 D、加强远洋捕捞 二、综合题

科技进步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系

科技进步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系 1.科学技术 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为人类提供了广播、电视、电影、录像、网络等传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使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载体。同时,它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破除迷信等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因历史时期而不同,从技术领先到科学领先发展,从技术与科学分离到科学与技术精密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更加使科学的基础研究与技术的应用开发之间的时间缩短,尤其系统科学的诞生,导致了自动化、计算机、通讯技术从科技到产业化的迅速转化,而系统科学应用于生物医学又导致了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之间偶合,将迅速导致系统医学与系统生物工程的应用,从而导致个体化医学、转化医学与医疗工程化系统的生物医学与生物工业革命,使科学技术越来越凸显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力。 高科技就像沟通现实与未来的使者,引导人们不断开拓发展的空间,走向的具有活力的新世界。 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当代科技革命在全球蓬勃兴起,标志着人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成像技术、显示技术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向数字化、高速化、网络化、集成化和智能化迅速发展。它的高速发展及其广泛应用,引导着众多高新技术领域的变革,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科技创新画面。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

第5讲 人地协调发展

第5讲 人地协调发展 【考纲及考情】 考纲要点 广东高考示例 考纲解读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013年第41(4)题:2011年西宁市工业结构的主要特点与问题;(一纸通P110) 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 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 系的主要途径。 2013年第40(5)题:爪哇岛种植业可 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一纸通P155) 2012年第41(5)题:引进工业企业与 开发展建设中应该防止哪些问题;(一纸通P109) 1.识记:说出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2.理解: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3.应用:结合实例,分析某区域面临的环 境问题,说明该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协调人地关系)所应采取的措施。 【命题规律——选考】: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核心命题。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本节要求说出环境问题的表现,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结合实例,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高考必备知识回顾】(课前准备) 一、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______。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________要排放到环境中。 2.环境问题 (1)产生与表现 (2) 危害 ________环境问题,例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已经危及到人 类的生存。局域性的环境问题,如__________事件,有些已演变成社会公害,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 (3)地域差异 在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而在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从全球范围看,发达国家主要体现为过分消耗______带来的环境影响,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着________和人口的双重压力以及发达国家________严重工业的转移,环境问题更为严 峻。 二、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实质是________问题。 2.可持续发展 (1)概念:既满足________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________的持续发展是基础,________的持续发展是条件,________的持续发展是目的。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共同组成一个系统(如下图)。 (3)基本原则: 、 、 原则。

浅析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浅析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摘要:面对我国目前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新特点,针对人与自然如何协调发展的关系,结合自然辩证法,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理论,并积极运用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去,以协调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及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类应该怎样与周围的自然界共处,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起就一直在探寻着思索着。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都知道,人口问题在中国由来已久,人口基数大、增长迅速,成为目前中国发展的沉重包袱。虽然计划生育体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中国人口的高速增长,但我们看到人口问题在短时间内是难于解决的。资源有限、人口众多、人口整体素质不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 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一样,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五十年代前,我国的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问题尚不突出,但生态恶化问题经历了数千年的累积,已经积重难返。五十年代后,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展开,重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初见端倪。但这时候污染范围仍局限于城市地区,污染的危害程度也较为有限。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渐呈加剧之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环境污染向农村急剧蔓延,同时,生态破坏的范围也在扩大。时至今日,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一样,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难题。 面对全球性的资源危机,我国的能源状况尤为严峻。虽然我国国土辽阔、矿产丰富,但由于近些年来人们资源意识淡薄、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忽略了对矿产的保护与高效率利用,政府措施不得力等诸多因素,我国的资源状况不容乐观,多种矿产开采殆尽、利用率偏低,能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可以说,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很大一部分程度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素养材料 2019年2月20日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名为《世界青年报告:青年人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报告说,全球现有12亿15岁至24岁的青年人,占总人口的16%。他们积极参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人类实现发展目标至关重要。“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由联合国193个会员国共同达成,涵盖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新的可持续发展议程呼吁世界各国在人类、地球、繁荣、和平、伙伴的5个关键领域采取行动,在未来15年内应对世界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三项相互联系的元素,即经济增长、社会包容性和环境可持续性。 问题1(综合思维)《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推行的目标实施的重要条件是什么? 提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问题2(地理实践力)联合国倡导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得到了193个会员国的积极响应,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 提示:共同性原则。 问题3(综合思维)应对世界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三项相互联系的元素,其中的联系是什么? 提示:经济增长是条件;环境可持续性是基础;社会包容性是目的。 素养培养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亦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它阐明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具体方案。据此回答(1)~(2)题。 (1)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下列说法或做法中可以证实的是() ①“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而明年无兽”②历代各朝均大兴土木建宫殿等大型建筑③盛世滋丁,永不加赋④封山育林,以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鳌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

主编人:廉霞丽审核人:王素珍班姓名11 月日 一. 知识梳理 1、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是 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是、、、 。 3、传统的发展模式往往是以为目的,以 为特征。 4、节约、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的措施有:、 、。 5、会引发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的做法有:、、、 。 6、保护海洋资源环境的措施有:、、。 7、协调人地关系,就是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方法,协调、 、、、。 二、知识落实 1.造成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有() ①华北地区多为半湿润半干旱区,降水集中在7~8月,而冬春季持续干旱,降水年际变化也较大。 ②人口众多且增长较快,工农业发展迅速,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状况。 ③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污染和浪费严重。 ④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目前缓解华北地区春旱用水紧张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措施是() 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 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 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 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 3.过度开采地下水可能会造成( ) A.水源污染 B.地面下沉 C.降水减少 D.荒漠化 4.盲目的围海造田,可能会导致( ) A.海啸发生 B.海洋生态破坏 C.海平面下降 D.海平面上升 5.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就其根源而言是( ) A.粮食问题 B.资源问题 C.环境问题 D.人口问题 6.下列说法,属于合理利用资源的有( ) ①盲目扩大耕地面积②干旱半干旱区退耕还林③山地缓坡修筑梯田④围湖造田⑤随意开挖矿产资源⑥适度开采地下水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②③⑥ 7.目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问题是( ) A.气候变暖问题 B.资源和环境问题 C.太阳风暴问题 D.教育问题 8.将下列污染原因与结果用线连接起来。 氟利昂等排放物酸雨 砍伐森林土壤和水污染 核污染放射病和癌症发病率增加 燃煤等排放SO2等臭氧层破坏 大量使用农药土地沙漠化 三. 能力提升 1、读下图,分析我国一些地区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1)①地区沙漠化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为防治西北地区土地的沙漠化,我国正在这些沙漠化严重的地区进行的巨大林业生态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__。 (2)②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③地区出现酸雨危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④地区出现水土流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治理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04~P105,自主探究,思考: 1).土地资源对人类的意义有哪些?我国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2).森林资源的含义是什么?它有哪些生态环境效益? 3、阅读教材P107“四、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讨论回答: 我们每个人能为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含义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求人类在遵循自然规律、保证基本生存的前提下,科学改造自然、合理开发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和谐统 一。人与自然和谐应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自然界适合人类 的生存和发展,即自然界的无目的和目的性;二是人在破坏自 然环境并遭到自然环境的反作用惩罚或面临着自然界可能惩 罚的威胁时主动地寻求与自然环境的妥协、和解,通过约束人 类自己的行为以求达到减少自然报复,防止自然环境恶化,使 自然环境适合自己的生存和发展。⑦环境问题主要有两类:一 是自然环境问题。目前这类环境问题尽管依然存在,但已经 不是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二是人为环境问题。是人类 活动对环境的需求和影响超过了环境的容量和承载能力,或 者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后,产生了不利于人类健康和 生产活动的环境效应。当今世界这类人为制造的环境问题已 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也就是说当今的人与自然不和谐主要是 人为因素造成,而不是自然因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主要取 决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取决于人类自然观的改变。 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一)环境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当前的许多环境问题不断发生,酸雨对人类的破坏,温室效应的潜在危害等等,让我们不得不注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酸雨对人类的影响 酸雨在国外被称为“空中死神”,其潜在的危害主要表明在四个方面: 一、对水生系统的危害,会丧失鱼类和其它生物群落,改变营养物和有毒物的循环,使有毒金属溶解到水中,并进入食物链,使物种减少和生产力下降。据报道,“千湖之国”瑞典因酸雨,从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中,有1.8万个湖泊酸化。国内报道重庆南山等地水体酸化,PH值小于4.7,鱼类不能生存,农户多次养鱼,均无收获。 二、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重点表现在土壤和植物。对土壤的影响包括抑制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对植物,酸雨损害新生的叶芽,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据报道,欧洲每年有6500万公顷森林受害,在意大利有9000公顷森林因酸雨而死亡。我国重庆南山1800公顷松林因酸雨已死亡过半。 三、对人体的影响。一是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二是酸雾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三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 物的环境中,诱使产生过多氧化脂,导致动脉硬化、心梗等疾病概率增加。 四、对建筑物、机械和市政设施的腐蚀。据报道,仅美国因酸雨对建筑物和材料的腐蚀每年达20亿美元。据估算,我国仅川黔和两广四省,1988年因酸雨造成森林死亡,农作物减产,金属受腐蚀的经济损失总计在140亿元。 2、温室效应对人类的影响 温室效应导致的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等等对人类生活的潜在影响,我们应该要时刻注意。 对人类生命的威胁 1)全球变暖直接导致部分地区夏天出现超高温,因为心脏病及引发的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每年都会夺去很多人的生命,其中又以新生儿和老人的危险性最大。(2)全球变暖导致臭氧浓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险的污染物,会破坏肺部组织,引发哮喘或其他肺病。 (3)全球变暖造成某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当蚊子叮咬一个带有传染病毒的人时,这种病毒就会跟随血液进入蚊子体内开始繁殖,并通过下一次叮咬进入某个健康人体内完成病毒的传播。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蚊子的繁殖速率和叮咬速率都大大提高,其体内病毒的繁殖和成熟速率也将随之提高。夜晚和冬季温度上升,大大延长扩展了蚊子的生活期和地域,使得靠它传播的疟疾、猩红热、黄疸、脑炎等恶性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提高。 (4)全球变暖会在不同地区造成不同的自然灾害,直接导致粮食减产,也使当地居民遭受饥饿和营养不良的威胁,同时会加速某些靠水传播的病毒的扩散速率,如脑炎、痢疾、高烧等。

人地协调发展高考试题

题组四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头中学2010届高三学情分析)某跨国纸业集团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建成了林、浆、纸一体化生产基地。读图回答1—2题。 1. 对图中地区的地理特点描述可信的是() A. 气旋活动频繁,多上升气流 B.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森林覆盖率高 C. 太阳高度角小,距海洋近,多阴雨天气 D. 旅游资源丰富,附近查亚峰海拔5000多米,终年积雪 2. 该集团进行生产基地选址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A. 交通发达 B. 低廉劳动力成本 C. 热带雨林气候条件 D. 当地市场需求大 答案 BD BC 3.(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0中学2010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读iPod产业链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各零部件因在生产上的联系而自发地集聚 B.iPod产品组装在中国完成得益于铁路、水运等交通的迅速发展 C.该工业为寻求最优区位,形成工业分散的现象 D.此类工业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较长 答案 C (湖南省祁阳一中2010届高三暑假考试)荒漠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植被景观,荒漠化是由

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一种土地退化。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荒漠的分布与其主要成因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南美大陆南端东岸地区的荒漠――地形 B.阿拉伯半岛上的荒漠――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 C.南美西海岸热带荒漠逼近赤道地区――地形 D.我国塔里木盆地中的荒漠――深居内陆 5.我国塔里木盆地地区,防治荒漠化的切实可行的措施是() A.大面积植树造林B.改变农业耕作制度 C.扩大绿洲农业的种植面积D.建设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体系 答案 4.C 5.D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2010届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在2009年金融风暴中,图中岛国的总理说:“……我们拥有绝佳的资源,大量的绿色能源,现在我们应该多多利用这些资源……”。读右图完成6—7题。 6.该国总理提到的“绿色能源”是指() A.太阳能B.潮汐能 C.水能D.地热能 7.该国多这种“绿色能源”的原因是() A.位于大西洋板块的生长边界,岩浆活动频繁 B.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的生长边界,岩浆活动频繁 C.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地下水水温比较高 D.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的水温比较高 答案 6.D 7.B (山西省康杰中学201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定西市位于甘肃中部,是一个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方。多年来定西人因地制宜,总结 形成了“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坡退耕种草披褂子,山 腰兴修梯田系带子,山下覆膜建棚挣票子,沟底筑坝蓄水 穿靴子”的治理开发模式。读图回答8~9题。 8.该治理开发模式为() A.鱼塘一台田模式B.立体农业模式 C.基塘生产模式D.小流域综合 9.该治理开发模式主要治理的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B.荒漠化C.土壤盐碱化D.森林减少答案 8.D 9.A (陕西省乾县一中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周练)“振兴东北要从发展现代农业开始”。据新华网哈尔滨2008年10月6日电: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近期提出,要在2012年使全省粮食总产登上1 000亿斤新台阶,粮食商品量达到800亿斤。今后黑龙江垦区将围绕“粮、牧、企”的结构模式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尽早实现从“北大荒”走向“北

怎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怎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和谐是指系统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配合得匀称和得当。一个生态系统,尤论是在全球、地区,还是局部区域,都是复杂的牛物群落与所处的环境(包括水、大气、土、岩石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对稳定又有自组织功能的一个系统,水是其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在润泽万物的同时,水又以其自身的丰枯规律、动力特性,影响着整个自然界的演进和变化。生态系统所有生命要素因水而生,依水而存,对水的量变和质变十分敏感。兴水利、除水害,人类社会在与水的相依相伴中,在与水的抗争中,得到了繁衍和发展。在治水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反映出价值取向的变化。由“以人为中心”和人控制自然、统治自然的价值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思维方式的变化。 由孤立的、单目标的思维模式,转变为系统的、全面的、辩证的思维模式,由以往的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转变为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保护相协调,统筹考虑各种利弊得失,在改造自然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兼顾自然界的和谐与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涉及治水的方方面面,从思路、对策、措施,到规划、设计、管理,都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历史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的状态。在哲学上,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论”,把“天命”奉为万物的主宰,要人们“尊天命”“畏天命”;老子主张“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造成了中国占代一种人与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在对待洪水方面,“择丘陵而处之”“顺水所向,迁城邑以避之”进行避洪,“疏九河”进行分洪,在大河两旁留出足够空间使水“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进行行蓄洪,这些都足这种思想的反映。在水土资源开发

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知识清单一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1.人类社会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思想

[易误辨析] 1.原始文明时期,人们靠采集和狩猎为生,生物资源遭到极大的破坏,人地矛盾突出。 提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原始文明时期,人口数量少,人们的生产活动规模较小,影响强度不大,环境问题对人类威胁并不严重。 2.引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科技的进步。 提示这种说法不正确的。引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 (1)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知识清单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转变观念 (1)需要转变的观念 消费观、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 (2)意义 观念的转变是根本的、深刻的,会带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转变。 2.调整行为 (1)政府行为:是国家的管理行为,诸如制定政策、法律、法规和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等。 (2)市场行为:各种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在市场规律的支配下,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行为,应调整传统的商品模式,尽可能地满足绿色发展需要。 (3)公众行为: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诸如消费、居家休闲和旅游等方面的行为,应注重绿色消费、保护环境。 3.发展绿色科技:科技是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4.加强国际合作:实现传统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转变,建立真正的全球伙伴

关系。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经历了地理环境决定→人类中心论→人地伙伴论的历程。拓展释疑: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浅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浅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并重新定 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本文从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造成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的原因、促进人 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途径三方面展开论述, 为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思考。 关键词: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发展 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悠远而又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它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剖析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技术的不断创新,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但是随着人类对自然的疯狂掠夺,人类的生存也出现了严重的态势日益深化的生态危机。正如在100 多年前,恩格斯曾预见性地提出警告: 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1]。人类要缓解生态危机,摆脱生存危机,最根本的出路就是正确认识并重新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本质上是统一的。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高于自然,但却在自然中生存和发展。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物质前提。自然环境可以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提供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资料。正如马克思所说[2]:“实际上,人的万能正是表现在他把整个自然界——首先就它是人类的直接的生活资料而言;其次,就它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而言——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来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形影不离的身体。”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有限与无限、局部与整体、反作用与决定作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根据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本质的规定,我们必须从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出发,才能真正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人类历史的长短,取决于自然适合人类生活的时间的长短;人作为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与自然的其他子系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协调才能发展[3]。所以,人即使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也应该服从自然整体。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能动的反作用关系的原理我们一方面要强调自然对人的决定作用,强调人的活动要服从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另一方面我们要强调充分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摘要: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的关系,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这种辩证统一关系对我们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人与自然,发展观,环境,和谐,可持续,协调发展 通过李教授《当代自然辨证法》课程,我对自然辨证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自然辨证法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方法训练,对提高能力和开阔视野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学习总结,我明白了自然辩证法所研究和揭示的内容: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辨证法;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辨证法。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自然发展的现状 从人类生活方面,现在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过于旺盛,而一切物质的东西最终都得向大自然索取原料再经过工厂的生产而获得,人类只有从道德上检讨自己,学会过俭朴的生活,才会有自然与人的和谐,但是,目前人类做不到这一点,所以人与自然不能和谐相处。 资源与环境方面,我国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形势不容乐观。西部生态系统脆弱,西北干旱少雨,沙漠化严重;西南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土地贫瘠,石漠化严重,必须严加保护。东部地区固然要加大治理和改善环境的力度,但是首先还是保护现存环境不再遭到大的破坏,不让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造成新的更大的破坏。 人口仍在继续增长,在人口压力不断增强条件下控制环境质量下降趋势,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人口方面,目前,我国现有人口有13亿,13亿是一个忧虑的数字。13亿人要吃饭、要穿衣、要上学、要就业、要住房??,消费的需求乘以13亿,就是一个庞大的数目。我国的耕地、水资源、森林以及矿产资源本来就稀缺,再除以13亿,就少得可怜。平均每人耕地面积只有1.4亩,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1997年到2004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1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300多万,这一增一减,使得我国人均物质水平更加捉襟见肘,粮食安全、环境资源难以承受人口的增长。 社会发展方面,工业污染有所减轻,农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加重。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有升有降,变动不大。总体上工业"三废"有所减少。农业化肥和某些农药的施用量却不断上升,污染加重;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和污水排放量也上升较快。污染由工业点源式,逐步扩大到面源式。 以上是我国人与自然发展所存在的不和谐的现状,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严峻形式,所以我们必须寻求其最佳结合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面临问题 目前,我国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首先,我国正面临着世界上最严重、最复杂的多种生态环境问题交织的局面。先天脆弱的生态环境、庞大的人口规模、长期的过度开发、快速的工业发展,以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科学规划不够等因素,加剧了我国生态退化的程度和速度。其次,我国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程度。环境污染已从陆地蔓延到近海,从地面延伸到地下,从单一污染发展到复合性污染,从一般污染物扩展到有毒有害危险物质。特别是我国江河湖海污染严重,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和酸雨污染加剧,城市空气污染仍然十分严重,一些在目前科技条件下还无法得到治理的、新的危险化学品和废弃物污染又开始出现。某些污染物已经进入生物代谢和生态循环系统,某些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的一部分。第三,生态退化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27.9%,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盐碱化土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30%,天然草地的90%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调,导致我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摘要:自然的重要性,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作用反作用共荣和谐 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重要的财富,如果没有大自然,我们就呼吸不到空气,如果没有大自然,我们就饮不到水,我们必将灭亡。 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我们各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以大自然为载体,利用自然;同时又必须改造自然,让大自然服务于我们,造福于我们。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对自然的作用;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 在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由人类和自然界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自然到处都留下了人的印记,即人化了的自然。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是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不断地改变自然界的自然状态;而自然界又反作用于人,力求恢复到原始的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处理得不好,极易导致影响人类生存的自然灾害。 人类如果盲目地改造自然,其结果只能是导致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进而导致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那么人类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历史性的发展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对客观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对人与自然的认识有显著的不同。在原始社会,人类以狩猎和采集方式从事生产活动,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强,主要体现为依赖和适应,人类生产和生活受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制约明显,人对自然曾保持了一种原始的和谐关系。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转变,自然成为人类改造的对象。农业社会,从事农业劳动是人类主要生产方式,由于生产规模小、强度低、其负面影响较小,人类与自然保持一种融合的非对立关系,但是在一些局部区域也出现了过度开垦与砍伐等现象,特别是为了争夺水土资源而频繁发动战争,使得人与自然关系在整体促使相对和谐的同时出现了阶段性或区域性的不和谐现象。 在工业社会,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显著提高,人类活动范围已扩张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并且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层空间,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并极大地提高了认识自然和改变自然的能力,但是,全球性的人口急剧膨胀,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

人地协调发展高考试题12.doc

2009 年 (上海市普陀区2009届高三质量调研)下图中M 表示我国某县 2007年农产品产值构成。读图回答1~2题。 1. 影响该县农业发展的首要区位因素是 ( ) A. 地形和气候 B. 土壤和水源 C.市场和交通 D.政策和劳动力 2. 该县在“十一 ?五”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城郊的“都市农业”, 以下 适合“都市农业”发展的产业部门有 ( ) A. 观光农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畜牧业 D.水稻种植业 答案1.C 2. A (江苏省扬州市2009届期末调研测试试题)读表“四大牧区超载起始时间、持续时间 和年平均超载率”和图“四大牧区草原退化趋势图”,完成3?4题。 表 四大牧区超载起始时间,持续时间和年平均超载率 地区 超载起至年份(年) 超载持续时间(年) 年平均超载率(%) 西藏牧区 1964-2000 37 47 青海牧区 1970-2000 31 18 甘肃牧区 1973-2000 28 20 四川牧区 1982-2000 19 10 . X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四大牧区、草原退化趋势图 50“30) 2010 章原退化率<%)

3.根据图表

A.寒流、增温增湿 B .暧流、减温减湿 C.暖流、增温增湿 D. 6.要使②地农 业高产稳产 A .增加生产资料投入 B.盐碱地的治理 C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D. ②地是合理利用 自然资源的典范 当地农业地域类 A .立体农业 B ?混合农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 .大 A.超载持续时间越长的牧区,年平均超载率就越大 B .四大牧区中青海牧区草原退化速度最快 C .四大牧区草原退化的现象均呈上升趋势 D.2005年,四川牧区和西藏牧区超载面积基木相当 4. 有关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A .全球变暖对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影响不大 B. 经济贫困是影响草场生态退化的唯??原因 C. 通过划分草原保护区和畜牧放养X,使草原生态得以保护 D. 建立牧区灾害防御系统,能有效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答案 3. BC 4. CD (九江市六所重点中学2009联考)读某地等降水量分布图,回答5?7题。 寒流、减温减湿 跨流域调水 牧场放牧业 答案 5.C 6.D 7.B 5.①地 的影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依赖走向对立,从改变环境到破坏环境,从而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也抑制了人类的发展。因此,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正视自然的价值,理解自然,改变我们的发展观,逐步完善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制度,构建美好的生态文化,从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相处 前言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 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 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 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和谐是指系统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配合得匀称和得当。一个生态系统,尤论是在全球、地区,还是局部区域,都是复杂的牛物群落与所处的环境(包括水、大气、土、岩石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