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三衢道中》教学设计

《三衢道中》教学设计

《三衢道中》教学设计
《三衢道中》教学设计

《三衢道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词的意境,理解、感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古代诗词曲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以描绘美景为主题的两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题

1、自由读(宋)曾几的《三衢道中》,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熟练后再读给同桌听。

2、指名分别读诗词。注意生字的发音。

3、结合注释和搜集的资料说一说两首诗的写作背景。

三、吟诵感悟,想象画面学习《三衢道中》

1、带着问题,再读古诗《三衢道中》。

(1)作者是什么时间游于三衢山中他的行程路线怎样

(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3)想一想作者的心情怎样

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

(1)梅子黄时,正值雨季,而天气却(学生填空:日日晴),给人以(喜悦)之情。

(2)读第2句“小溪泛尽却山行”,说说这句话写了什么(一“溪”、一“山”、一“泛”、一“行”,不仅表明作者的行程,还透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3)哪句话是写作者沿途所见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出示3、

4句)想象交流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4、带着喜悦之情配乐诵读。

四、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1、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指名带着感情配乐诵读这首诗词。

3、你喜欢这首诗词吗为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三衢道中 》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衢道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说汉字,认识“三衢”历史 1.说文解字“衢” (板书:■)同学们,老师写的这个字你认识吗?知道它的意思吗?(出示)四达谓之衢。衢,道也。本义是四通八达的道路。 ——《说文》 2.说“三衢”来历 作为一个衢州人,你知道我们衢州还有一个别称是什么吗?相信你读了下面的资料就明白了。(出示) 昔有洪水自顶暴出,界兹山为三道,故谓三衢。 ——《隋志》 州有三衢山,故取其名。 ——唐《元和郡志》 3.赏“三衢”美景 (1)课件播放三衢山的美景。 (2)因为衢州有座三衢山,故又称“三衢”。三衢山是浙江省衢州市的母

亲山。 4.引“三衢”诗文 走在这样的三衢道中,会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宋朝时期,有一位旅游爱好者叫曾几,他游三衢山后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三衢道中》。 (设计意图:从“衢”的字理入手,析解诗题,再运用视频初步感知“三衢”之美,激发学习热情。) 二、读古诗,寻找“三衢”美景 1.出示古诗 2.回忆学法 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们以前学到过很多方法,回忆一下,有哪些好方法?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些理解古诗的方法,回忆总结理解古诗的方法,为后面的自主学习做铺垫。) 3.学生借助学习单自主学习 学习单: (1)找:诗人是什么时候游三衢山的?旅途中他看到了什么?用“”画出。 (2)画:请你画一画诗人游三衢山时的行程路线。 (3)想:想一想诗人游三衢山时的心情。 (设计意图: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在自主阅读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个性的阅读体验。因此,借助“学习单”,以一个个分解的小建议启发学生充分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 4.汇报交流 (1)出游时间。

三衢道中--教案

《三衢道中》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古诗,能说出诗歌大意,归纳学习方法。 2.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从词句入手体会诗人的心情变化。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大意。 2.结合词句体会诗人心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入情入境。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 诗人笔下的春天。 二、解释课题 三衢山的路上。 三、介绍诗人 曾几,(曾是多音字)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南宋诗人。今江西赣县人,徙居今河南洛阳。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其诗的特点讲究用字炼句,风格活泼流动,咏物重神似。另外,其诗风格清淡,词意明白,语言流爽轻快,形象生动,内容多写个人日常生活,亦有抒写爱国抗金之作。著有《茶山集》。 四、初读古诗,补充学法 1.师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2.学生根据古诗学习的方法自学古诗。 ①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衢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④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⑤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⑥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⑦黄鹂:黄莺。 3.概述全诗大意 首句写出行时间,“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往往多雨,但现在却“日日晴”,写天晴,也是写诗人的愉快心情。天晴人心也晴,那么明睸,那么开朗!次句写出行路线。诗人乘船去游山去了,“泛尽”了舟,到了小溪的尽头,又换走山路——三衢山中之小道,其乐无穷,其雅无穷,其趣无穷。第三句写“绿阴”,山中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来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五、讨论探究 1.你能从诗中看出诗人心情变化吗? (1)“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很好,游兴愈浓。指导学生读出1、2句的,体会诗人的心情。 (2)你明白“泛”和“尽”的意思吗? 诗人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有些失望。 (3)当诗人看到山路上绿树成阴,听到树上的黄鹂清脆的鸣声,心情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此时诗人的心情一定是—惊喜的) 2.指导学生读出诗人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3.齐读整首诗,读出诗人心情的变化。 六、总结全诗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凡生活中的意趣。 七、拓展延伸 1.欣赏美丽的春色。(播放视频) 2.用学过诗文描绘春色。 八、学生自己设计作业。 画、说、写、背、演、默、收集两位诗人的诗或春天的诗。 (设计意图:把代表老师至高权力的“布置作业”的权力下放给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了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三衢道中》教案及反思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三衢道中》教案及反思 一、复习学过的两首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绝句》《惠崇春江晚景》。 2.曾几的《三衢道中》又描绘了怎样的美景呢? 设计意图:回顾学过的古诗,进入古诗的意境,激发学习热情。 二、解读诗题,了解作者 1.读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三衢山的道中) 2.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曾几,南宋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赣州(今江西赣州)人。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著有《茶山集》。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了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古诗的同时,对诗人也要有所了解。 三、图文结合,理解古诗 1.掌握生字。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组内交流,纠正字音。 (3)指名读,汇报生字。

溪、泛:左部都是三点水旁。与水有关。“溪”右边中间部分有点。 减:“减法”的“减”。 梅:左边是木字旁,右边是“每天”的“每”。 (4)指导写字。 课件演示“梅、溪、泛、减”的书写。 这四个字,都是左窄右宽。 溪:写时注意右部分,“爫”“幺”“大”,不要忽视中间的“幺”有点。写时要紧凑。 减:右边不是“成”,里面是“一”“口”。 (生练习写生字,老师巡视指导。) 2.标出停顿,读通读顺。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3.读古诗,提出疑问。 (1)作者是什么时间游于三衢山中的?他的行程路线怎样? (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与同学交流。 (3)作者的心情怎样? 4.学生交流汇报。 5.你读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

《三衢道中》原文译文及赏析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三衢道中① 梅子黄时②日日晴, 小溪泛尽③却山行④。 绿阴⑤不减⑥来时路, 添得黄鹂⑦四五声。 词句注释 ①三衢(qú)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④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⑤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⑥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⑦黄鹂(lí):黄莺。[1] 白话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3] 创作背景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作品鉴赏 诗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是一首纪行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受。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诗还有个特点,就是通过对比融入感情。诗将往年阴雨连绵的黄梅天与眼下的晴朗对比;将来时的绿树及山林的幽静与眼前的绿树与黄莺

《三衢道中》教案

《三衢道中》创新教案 【教学设想】 1.理解这首古诗,能说出诗歌大意,归纳学习方法。 2.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领悟“添得黄鹂四五声”的哲理意味。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记得在我的学生时代,曾经学到过一篇著名作家朱自清爷爷写的文章,叫《春》。有些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给大家朗诵几句,好不好?师朗诵:“春天像……”写得美吗?这几句话,赞美了春天万物复苏、繁花似锦、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诗人写的古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引入,既联系新知,是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又含蓄地揭示了诗文。同时又暗示学生,老师对学生时代学过的课文还记忆犹新,说明优美文章的段落是需要长期积累、记忆的。) 二、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读题目,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三衢山的道上) 2.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们以前学到过很多方法,回忆一下,有哪些好方法?(补省略、换语序、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板书:补换查看 3.请大家用这样的方法自学古诗 4.反馈:齐读1、2句。 (设计意图:高年级写字教学不该忽视,更不该遗忘。) (1)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来汇报一下。 “泛”“添”分别解释成什么? 辩析“泛”的字义,根据下句的意思来确定。 让学生得出“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设计意图:回忆总结理解古诗的方法很有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五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在回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

方法,是照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字字落实的方法,也为今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基础。) 诗人游兴未至,又上山路,自有一份惊喜于心头,那该怎么读这两句诗? (2)正当诗人有些失望的时候,却看到树上美丽的黄鹂,听到它的叫声,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 引导学生用关联词语填写后两句。 绿阴不减来时路,(不但) 添得黄鹂四五声。(而且) 说出了诗人的惊喜心情,该怎么读这两句?(男女分工读) (设计意图:因地制宜,既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又能让学生充分感悟诗人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3)齐读整首诗,读出心情的变化。 (设计意图:读出心情的变化是第一个层次的朗读要求。) 5.你们想不想去欣赏一下这美丽的江南春色? 6.放媒体欣赏江南春色。 7.用学过的或课外看到的诗文描绘满园春色。 (设计意图:诗文整合、新旧知识整合、课内外整合,通过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应用。正如巴金所说,“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欣赏着你们动情的朗诵,我又想起了《春》里的那几句话,跟老师一起朗诵,媒体出示:“春天像……” (设计意图:再次吟诵《春》中的排比句,好似在已掘过的泥地上再掘了一锄,打下了更深的烙印。) 三、回归课文,呼应导入 1.学完了这首诗,老师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朱自清爷爷写的话,一齐读“春天像……” (跟我们今天学的哪几句诗联系起来的?) (设计意图:最后再用《春》当中的排比句整合两首诗,找到诗、文中的契合点,进行概括、总结,使整堂课的结构回归一个“圆”。) 2.配乐齐诵两首古诗。 四、学生自己设计作业。

《三衢道中》教学设计

三衢道中 教学目标:1.认识“减”字,会写“梅”“溪”“泛”“减”4个 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旺盛的生 命力,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感悟初夏特色; 教学难点:入情入境,培养学生观察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田字格写字簿,课件,微课视频 教学过程:1.设问导入 询问学生关于初夏的记忆,用有趣的话题进行师生互动,并通过最 终用图片展示“梅子”“黄鹂”等与诗歌有关的意象来展开这首诗 歌的讲解,同时走近作者,大致介绍诗人曾几。 2.掌握生字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组内交流,纠正字音。 (3)指名读,汇报生字。 如:溪、翻:左部都是三点水旁,与水有关。溪右边中间部分有点。减:减法的减梅:左边是木字旁,右边是每天的每。(4)指导写字 课件演示梅、溪、泛、减的书写

这四个字都是左窄右宽。溪:写时注意右部分,爫幺大,不要忽视中间 的幺有点。写的时候要紧凑。减:右边不是成,里面是一口。 (生练 习写生字,老师巡视指导。) 3.标出停顿,读通读顺。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 黄鹂/四五声。 划分后学生自读,之后同桌互读,接着教师指名读。 4.讲解诗歌大意: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 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 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 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接着通过微课视频展示诗歌中描述的大自然景象,同时板书整首诗 的框架结构,并结合之前学生的对于夏天的回忆,讲解此时诗人内 心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5.课后小结,教师讲解诗歌的主旨结构,从“时间”“线路”“景色”三方面着手加深学生对于这首诗歌的印象,并布置课后作业, 用蜡笔画出自己心中的夏天,之后组织作品张贴,同学间互相评议,谁的画的好。 6.板书 时间:梅子黄时美丽的初夏景 三衢道中线路:小溪尽头山行 景色:树荫黄鹂快乐的游览情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三衢道中》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三衢道中》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三衢道中》原文 三衢道中 宋代: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三衢道中》知识点 注释: 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黄鹂:黄莺。 创作背景: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作者简介: 曾几(1085——1166)中国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 自《永乐大典》。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三衢道中》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三衢道中》。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三衢道中》。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3古诗三首.三衢道中教学设计

《三衢道中》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古诗,能说出诗歌大意,归纳学习方法。 2.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从词句入手体会诗人的心情变化。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大意。 2.结合词句体会诗人心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入情入境。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 诗人笔下的春天。 二、解释课题 三衢山的路上。 三、介绍诗人 曾几,(曾是多音字)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南宋诗人。今江西赣县人,徙居今河南洛阳。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其诗的特点讲究用字炼句,风格活泼流动,咏物重神似。另外,其诗风格清淡,词意明白,语言流爽轻快,形象生动,内容多写个人日常生活,亦有抒写爱国抗金之作。著有《茶山集》。

四、初读古诗,补充学法 1.师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2.学生根据古诗学习的方法自学古诗。 ①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衢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④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⑤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⑥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⑦黄鹂:黄莺。 3.概述全诗大意 首句写出行时间,“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往往多雨,但现在却“日日晴”,写天晴,也是写诗人的愉快心情。天晴人心也晴,那么明睸,那么开朗!次句写出行路线。诗人乘船去游山去了,“泛尽”了舟,到了小溪的尽头,又换走山路——三衢山中之小道,其乐无穷,其雅无穷,其趣无穷。第三句写“绿阴”,山中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来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五、讨论探究

三年级下册《三衢道中》优秀教案

《三衢道中》 【教学设想】 1.理解这首古诗,能说出诗歌大意,归纳学习方法。 2.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领悟“添得黄鹂四五声”的哲理意味。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记得在我的学生时代,曾经学到过一篇著名作家朱自清爷爷写的文章,叫《春》。有些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给大家朗诵几句,好不好?师朗诵:“春天像……”写得美吗?这几句话,赞美了春天万物复苏、繁花似锦、生机勃勃地喜人景象。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诗人写的古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引入,既是联系新知,是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又含蓄地揭示了诗文。同时又暗示学生,老师学生时代学过的课文还记忆犹新,说明优美文章的段落是需要长期积累,记忆的。) 二、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读题目,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三衢山的道上) 2.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们以前学到过很多方法,回忆一下,有哪能些好方法?(补省略、换语序、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板书:补换查看 3.请大家用这样的方法字古诗 4.反馈:齐读1、2句。 (设计意图:高年级写字教学不该忽视,更不该遗忘。) (1)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那句诗?来汇报一下。 “泛”“添”分别解释成什么? 辩析“泛”的字义,根据下句的意思来确定。 让学生得出“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设计意图:回忆总结理解古诗的方法很有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五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在回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方法,是照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字字落实的方法,也为今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基础。)诗人游兴未至,又上山路,自有一份惊喜于心头,那该怎么读这两句话? (2)正当诗人有些失望的时候,却看到树上黄鹂的美丽,听到其叫声?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

《三衢道中》教学设计

《三衢道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减”字,会写“梅、溪、泛、减”四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眼中的初夏景象,体会诗人游览三衢山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准备: 直播设备、课件、音频等 教学过程: 一、画中有诗 1.看图猜诗,背一背。 2.理解古诗的方法总结,引入新课,自读古诗。 二、读对古诗 1.了解作者(秒懂视频) 2再读古诗,读正确 3.生字读音、组词及书写指导。 4.写一写 5.七言诗的读法,这首诗的节奏。(师生轮读) 三、读懂古诗 1.解题意、欣赏三衢山,说题意。 2.诗中寻宝 (1)读了第一句,你知道诗人什么时候游于三衢道?连麦答。 (2)天气怎么样?(日日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初夏梅雨时节,难得有这

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很好,游兴愈浓。 (3)结合注释“小溪泛尽”“却”理解第二句诗意。和第一句连起来读一读。指导学生读出1、2句的,体会诗人的心情。 3. 作者在游行途中看到了哪些景物?在第三、四句中找出来,理解诗意。(1)联系生活和关键字“减”“添”,了解景物特点,想象画面。(赏鸟、听音)诗人在绿树成荫的山路行走时,感叹这景色和来时一样,正有些失望的时候,却听到树上的黄鹂的婉转歌声,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3、4句。 (2)感受诗中意境。时间、天气、诗人看到…听到…想到…,此时诗人的心情一定是——喜悦的,指导学生喜悦地读出诗人的感受。 4.读好古诗:齐读整首诗,读出诗人心情的变化。(配乐朗读) 四、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梳理结构,总结全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全诗的意思。 2.和诗人一起去三衢山游行。(播放视频) 3.作业 4.结束语

1古诗三首三衢道中1省一等奖优质课第1位老师教案

1古诗三首三衢道中1省一等奖优质课第1位 老师教案 三衢道中 教学目标: 1. 认识“减”字;会写“梅、溪、泛、减”4个生字。 2. 能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三衢道中》。 3. 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愉快的心情,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的愉快心情,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准备:练字纸,教学课,田字格黑板贴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在这春暖花开的时候,想不想出去游玩?想去哪里玩?今天我们就跟随一位古代的诗人,一起出去走一走吧。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他。 (出示诗人简介)自己读一读关于他的介绍,你发现了什么?是的,他不但爱旅游,还爱用诗句记录自己的旅游见闻。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就是他在游“三衢道中”时所写。 (板书课题) 二.识字写字

1.我们来看这首诗。 (出示全诗)自己读读这首诗,看谁能读得一字不错。指名读。再指名,随机正音。齐读。 有一个字老师想请教一下大家。 (出示“减”)这个字怎么读?你是怎么记住它的?指名说方法。 2.还有几个字要求我们会写,老师把他们挑了出来。 (出示“梅、溪、泛、减”)我们来观察一下这几个字?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不但是左右结构,而且是左窄右宽。再观察左右两边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写的时候该注意什么呢?指名说。你们觉得这几个字中哪个字最难写?随机抽并范写。生书空并描红。随机抽取评价。 3.刚才我们学习生字都用了什么方法?(先观察字形,认清结构,再注意占位,强调落笔的注意事项)课下我们用同样的方法自己学习其他几个生字。 三.理解诗意 1.扫除了生字障碍,我们再来看这首诗。 (出示全诗)“三衢道中”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你是怎么知道的?随机评价并归纳理解古诗的方法。 2.回顾以前我们学过的古诗,你还会用哪些理解古诗的方法?(引导归纳看注释、、调换语序、补省略等方法)看自学提示。

三衢道中

三衢道中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识“减”1个生字,会写“梅、溪”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并默写。 过程与方法 1.搜集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课文,体会课文所描绘的景色。 2.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读懂课文。 3.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分析问题,最后获得自己的体验感受和对问题的正确认识。 【学习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激发爱美的情感。 【学习难点】 通过朗读、想象、观察图片,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音乐美。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 【学习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节课学习一首宋朝诗人曾几写的古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 2.诗人曾几简介: 曾几(1085—1166),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南宋诗人。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其诗的特点讲究用字炼句,诗不用奇字、僻韵,风格活泼流动,咏物重神似。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méi xīfàn jiǎn 梅溪泛减 自由读。 注意:“泛、减”是前鼻音。 2.划出朗读节奏。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三、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作者是什么时间游于三衢山中?他的行程路线怎样? 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 3.作者的心情怎样? 4.读第2句“小溪泛尽却山行”,说说这句话写了什么? 5.哪句话是写作者沿途所见? 6.“不减”“添”分别解释成什么?

部编版《1.古诗三首 三衢道中》教案(公开课)

《1.古诗三首三衢道中》教案 【课时目标】 1.认识“减”1个生字,会写“梅、溪”4个生字。 2.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领悟古诗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想象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认识“减”1个生字,会写“梅、溪”4个生字。 2.理解这首古诗,能说出诗歌大意,归纳学习方法。 【教学设想】 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领悟“添得黄鹂四五声”的哲理意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记得在我的学生时代,曾经学到过一篇著名作家朱自清爷爷写的文章,叫《春》。有些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给大家朗诵几句,好不好?师朗诵:“春天像……”写得美吗?这几句话,赞美了春天万物复苏、繁花似锦、生机勃勃地喜人景象。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诗人写的古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引入,既是联系新知,是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又含蓄地揭示了诗文。同时又暗示学生,老师学生时代学过的课文还记忆犹新,说明优美文章的段落是需要长期积累,记忆的。) 二、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读题目,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三衢山的道上) 2.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们以前学到过很多方法,回忆一下,有哪能些好方法?(补省略、换语序、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板书:补换查看 3.请大家用这样的方法字古诗

4.反馈:齐读1、2句。 (设计意图:高年级写字教学不该忽视,更不该遗忘。) (1)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那句诗?来汇报一下。 “泛”“添”分别解释成什么? 辩析“泛”的字义,根据下句的意思来确定。 让学生得出“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设计意图:回忆总结理解古诗的方法很有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五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在回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方法,是照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字字落实的方法,也为今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基础。) 诗人游兴未至,又上山路,自有一份惊喜于心头,那该怎么读这两句话? (2)正当诗人有些失望的时候,却看到树上黄鹂的美丽,听到其叫声?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 引导学生用关联词语填写后两句。 绿阴不减来时路,(不但) 添得黄鹂四五声。(而且) 说出了诗人的惊喜心情,该怎么读这两句?(男女分工读) (设计意图:因地制宜,既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又能让学生充分感悟诗人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3)齐读整首诗,读出心情的变化。 (设计意图:读出心情的变化是第一个层次的朗读要求。) 5.你们想不想去欣赏一下这美丽的江南春色? 6.放媒体欣赏江南春色。 7.用学过的或课外看到的诗文描绘满园春色。 (设计意图:诗文整合、新旧知识整合、课内外整合,通过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应用。正如巴金所说,“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欣赏着你们动情的朗诵,我又想起了《春》里的那几句话,跟老师一起朗诵,媒体出示:“春天象……”

《三衢道中》教学设计

《三衢道中》教学设计 《三衢道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三衢道中》。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三衢道中》。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一、导语引入,揭示课题 1.继续学习宋朝诗人曾几写的一首古诗,一起感受曾几笔下的春天。 2.强调曾是多音字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三衢的道上) 二、初读古诗,补充学法 1.师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2.学生根据古诗学习的方法自学古诗

3.齐读1、2句。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 强调“泛”“尽”的意思? 【设计意图:回忆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很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学习古文的方法。】 4.“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很好,游兴愈浓。指导学生读出1、2句的,体会诗人的心情。 5.诗人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有些失望的时候,却听到树上的黄鹂,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3、4句。 6.此时诗人的心情一定是一惊喜的,指导学生读出诗人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7.齐读整首诗,读出诗人心情的变化。(配乐朗读) 8.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全诗的意思。 三、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欣赏美丽的春色。(播放视频) 2.用学过诗文描绘春色。 板书设计: 衢道中 宋曾几 心情变化

《三衢道中》原文译文及赏析

三衢道中① 梅子黄时②日日晴, 小溪泛尽③却山行④。 绿阴⑤不减⑥来时路, 添得黄鹂⑦四五声。 词句注释 ①三衢(qú)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④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⑤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⑥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⑦黄鹂(lí):黄莺。[1] 白话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3] 创作背景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作品鉴赏 诗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是一首纪行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受。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诗还有个特点,就是通过对比融入感情。诗将往年阴雨连绵的黄梅天与眼下的晴朗对比;将来时的绿树及山林的幽静与眼前的绿树与黄莺叫声对比,于是产生了起伏,引出了新意。全诗又全用景语,浑然天成,描绘了浙西山区初夏的秀丽景色;虽然没有铺写自己的感情,却在景物的描绘中锲入了自己愉快欢悦的心情。 曾几虽然是江西诗派的一员,但这首绝句写得清新流畅,没有江西诗派生吞活剥、拗折诘屈的弊病。他的学生陆游就专学这种,蔚成大家。[2] 诗人资料 曾几(jī)(1084——1166),南宋朝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赣州(今江西赣州市)人。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

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衢道中》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衢道中》 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课时目标: 1、认识“减”1个生字,会写“梅、溪”4个生字。 2、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领悟古诗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想象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诗人曾几写的古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板书课题《三衢道中》) 2.简介诗人曾几:(课件出示) 曾几(1085--1166),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南宋诗人。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其诗的特点讲究用字炼句,作诗不用奇字、僻韵,风格活泼流动,咏物重神似。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课件出示)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

下面的拼音。 méi xī fàn jiǎn 梅溪泛减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泛、减”是前鼻音。 开火车读,齐读。 2、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课件出示)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三、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带着问题,再读古诗《三衢道中》。(课件出示) (1)作者是什么时间游于三衢山中?他的行程路线怎样? (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结合插图想象画面,结合注释,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3)想一想作者的心情怎样? 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 (1)梅子黄时,正值雨季,而天气却(学生填空:日日晴),给人以之情(喜悦)。(板书:梅黄一日日晴)(2)读第2句“小溪泛尽却山行”,说说这句话写了什

部编本三年级下册语文《三衢道中》精品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下册语文《三衢道中》精品教案及教学 反思 一、复习学过的两首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绝句》《惠崇春江晚景》。 2.曾几的《三衢道中》又描绘了怎样的美景呢? 设计意图:回顾学过的古诗,进入古诗的意境,激发学习热情。 二、解读诗题,了解作者 1.读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三衢山的道中) 2.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曾几,南宋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赣州(今江西赣州)人。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著有《茶山集》。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了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古诗的同时,对诗人也要有所了解。 三、图文结合,理解古诗 1.掌握生字。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组内交流,纠正字音。 (3)指名读,汇报生字。

溪、泛:左部都是三点水旁。与水有关。“溪”右边中间部分有点。 减:“减法”的“减”。 梅:左边是木字旁,右边是“每天”的“每”。 (4)指导写字。 课件演示“梅、溪、泛、减”的书写。 这四个字,都是左窄右宽。 溪:写时注意右部分,“爫”“幺”“大”,不要忽视中间的“幺”有点。写时要紧凑。 减:右边不是“成”,里面是“一”“口”。 (生练习写生字,老师巡视指导。) 2.标出停顿,读通读顺。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3.读古诗,提出疑问。 (1)作者是什么时间游于三衢山中的?他的行程路线怎样? (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与同学交流。 (3)作者的心情怎样? 4.学生交流汇报。 5.你读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 6.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三衢道中》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三衢道中》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三衢道中 宋代: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 注释: 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黄鹂:黄莺。 创作背景: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作者简介: 曾几(1085——1166)中国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三衢道中》。

三衢道中教学设计公开课

《三衢道中》教学设计 一、文本解读 《三衢道中》是部编本三下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古诗。这是一首纪行诗,全诗写了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受。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教学时,笔者以“欣赏三衢美景”为主线,引导学生“了解三衢历史”“欣赏三衢美景”“感悟三衢文化”,以读为本,想象画面,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意蕴与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古诗,能说出诗歌大意,归纳学习方法。 2.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山间的初夏美景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1.感悟、积累、运用语言。 2.理解古诗,入情入境,一边读一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忆诗文,引出“三衢道中” 1.前两节课,我们领略了杜甫笔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欣赏了苏轼眼中洋溢着浓厚而清新气息的春江晚景。 2.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诗人写的古诗,看看他笔下山间的初夏美景是怎样的。 二、解诗题,了解“三衢”历史 1.说文解字“衢” (板书:衢)同学们,学习之前,请同学们先看老师写的这个字,你认识吗?知道它的意思吗?(出示课件) 四达谓之衢。衢,道也。本义是四通八达的道路。 ——《说文》 2.说“三衢”来历 现在,老师在“衢”前面加一个“三”,变成了“三衢”,这又指的是什么呢?相信你读了下面的资料就明白了。 (出示课件)昔有洪水自顶暴出,界兹山为三道,故谓三衢。 ——《隋志》 (浙江省衢州市有一座山,很久以前洪水从山顶爆发,把山冲出了三条道,所以这座山就叫三衢山,是浙江省衢州市的母亲山。) 3.引“三衢”诗文 (1)解诗题 三衢山上溶洞、石林、清泉、溪流等自然风景融为一体,是一个有着无穷妙趣的地方。走在这样的山中,会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宋

三年级语文下册《三衢道中》教案及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三衢道中》教案及反思三年级语文下册《三衢道中》教案及反思 一、复习学过的两首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绝句》《惠崇春江晚景》。 2.曾几的《三衢道中》又描绘了怎样的美景呢? 设计意图:回顾学过的古诗,进入古诗的意境,激发学习热情。 二、解读诗题,了解作者 1.读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三衢山的道中) 2.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曾几,南宋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赣州(今江西赣州)人。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著有《茶山集》。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了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古诗的同时,对诗人也要有所了解。 三、图文结合,理解古诗 1.掌握生字。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组内交流,纠正字音。 (3)指名读,汇报生字。 溪、泛:左部都是三点水旁。与水有关。溪右边中间部分有点。减:减法的减。 梅:左边是木字旁,右边是每天的每。 (4)指导写字。 课件演示梅、溪、泛、减的书写。 这四个字,都是左窄右宽。

溪:写时注意右部分,爫幺大,不要忽视中间的幺有点。写时要紧凑。减:右边不是成,里面是一口。 (生练习写生字,老师巡视指导。) 2.标出停顿,读通读顺。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3.读古诗,提出疑问。 (1)作者是什么时间游于三衢山中的?他的行程路线怎样? (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与同学交流。 (3)作者的心情怎样? 4.学生交流汇报。 5.你读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