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右边脑袋疼该怎么护理

右边脑袋疼该怎么护理

右边脑袋疼该怎么护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右边脑袋疼该怎么护理

导语:有的人反映,有时候会出现这个右边脑袋疼的现象,有时候持续一下下就好了,严重的时候可能会很疼,影响休息,也影响了这个工作,很多人就会

有的人反映,有时候会出现这个右边脑袋疼的现象,有时候持续一下下就好了,严重的时候可能会很疼,影响休息,也影响了这个工作,很多人就会想问,这个右边脑袋疼该怎么护理的,平时在日常生活中怎么做,可以缓解这个右边脑袋疼的,现在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几个这方面的知识,希望对你们是有帮助的。

头痛是临床中最常的症状,剧烈的头痛往往搅得人坐立不安,痛苦不堪,然足部按摩却可几分钟之内解除痛苦。头痛,人们都习惯服用止痛片,而采用足部按摩既无副作用,而且作用确切。脚部按摩疗法是一种古老而又新奇的康复疗法。它起源于中国,流传至国外。因为它具有安全、简便、易学、有效、经济等特点,倍受群众欢迎。近几年来,脚部按摩疗法在瑞士、日本、新加坡、美国等三十多个国家广泛流行。

中医养生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在足部都有相对应,常洗脚能刺激足部穴位,可增强血运,疏通经络。医学专家认为,如果能经常按摩足部相应的反射区,可以起到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肌体抵抗力,足部反射保健的原理是以压力刺激足部的皮肤,以至于对内部脏器及身体的其他部位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足部有许多与脏器或身体部位相对应的反射区,经常按摩足部,更是锻炼脚部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预防和治疗头痛失眠的一种好方法,脚心中央凹陷处是肾经涌泉穴,手掌心凹陷处是心包经络劳宫穴,如果经常搓脚心,可以有效缓解头痛失眠。具体方法是:睡觉前使用稳迈舒运动按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神经阻滞疗法

神经阻滞疗法 一.枕大神经阻滞疗法 枕大神经为混合神经,有感觉与运动纤维,就是第二颈神经后支的最大一分支。 1、解剖由C2神经之后支纤维构成,通过C (1、2)之间并紧靠寰枢关节的后外侧出椎管,绕头下斜肌下缘向上斜跨枕下三角并穿过半棘肌与斜方肌及其腱膜达皮下,并支配该肌运动。感觉纤维经过上项线中点之外2cm处紧贴枕骨上升,与枕动脉伴行,走在动脉之内侧,最后分布于枕后与顶部的皮肤,司颅后半部皮肤的感觉。 2、病因由于以上解剖特点,枕大神经在其行程中既接近寰枢关节,又多次发生曲折而绕穿枕下的肌层与筋膜,因此寰枢关节及枕下肌肉、筋膜的病变就会使该神经遭受刺激或压迫而产生继发性病变而产生症状。因此,枕大神经病变可由外伤、颈椎疾患、上颈部软组织劳损性等引起,也可由传染病如感冒等所引起。 3、临床表现最突出的症状就是疼痛,多呈针刺或刀割样放射性痛,主要位于一侧的枕下,并向枕上、头顶部放射,甚至可波及前额及眼眶区。疼痛常呈发作性出现,或自发或因旋转头部,尤其就是向对侧旋转而被诱发。有时颈部活动、咳嗽、打喷嚏等也可诱发或加剧疼痛。多数病人在疼痛间歇期仍感到患区钝痛或酸痛。此外,在疼痛发作期常伴有颈肌痉挛,多数病人平时也有颈部僵硬感。 4、检查可见颈肌紧张乃至强迫头位,如头微后仰并向患侧倾斜,患侧枕大神经出口处(C2棘突与乳突连线的中点,相当于风池穴)及顶结节、上颈椎棘突或椎旁等部位可有压痛,并可向头顶及前额部放射。有的在枕部头皮下可扪及痛性小结节。枕大神经支配区皮肤也多有感觉过敏或减退,少数病程较长者甚至可显示脱发现象。 5、操作 (1)两乳突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点(即上项线之中点)旁开1、5~2cm,在上项线下用手指触摸枕动脉搏动,枕大神经位于枕动脉的内侧。此处从内至外的排列为神经、动脉、静脉,即枕动脉内侧为枕大神经,外侧为枕静脉。如枕动脉跳动摸不到,可令病人俯卧,使动脉跳动更为明显。触及动脉搏动后,在其内侧垂直进针,深约2cm,刺中神经时局部有明显酸麻感,并向头顶部放射。穿刺成功后,注入常规配伍的合剂5ml。5~7d治疗1次。 (2)病人坐位,头部端正微前屈,在C↓2棘突(枕下第一个突出的棘突)与乳突尖连线的中点处(相当于风池穴),先以拇指尖或棉签深压,以找出向头顶乃至前额有放射感的痛点,并标记之,此点就为进针的穿刺点。在此点上穿刺,针进入皮下后使针尖朝上约45°缓慢推进,当出现放射性痛感时示针尖已刺中或接近枕大神经。若针尖已触到骨质仍无放射痛,则将针退至皮下,向左、右稍加调整再重新进针,直至出现放射痛为止。抽无回血,注入配制的合剂5ml。为取得长期的效果,也可先注入2%利多卡因液2ml,再注入95%酒精1~2ml。 因为椎动脉就在枕大神经稍外方,约在乳突尖与C↓2棘突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故在做枕大神经多次调整方向的穿刺时,勿靠外方,以免损伤椎动脉。 二.枕小神经阻滞疗法 枕小神经( lesser occipita nerve)为感觉神经,来自第二颈神经的前支。 1、解剖自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出现后,沿该肌后缘向上,穿过颈深筋膜与跨过胸锁乳突肌止点到头颅外侧浅筋膜,在此分出耳支、乳突支与枕支,管理耳大神经与枕大神经中间区域的感觉。枕小神经自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起点处穿筋膜浅出,受嵌压时,可产生枕后外侧痛。

神经阻滞疗法在慢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神经阻滞疗法在慢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疼痛是一种由急性或慢性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的感觉及情感体验。现代疼痛治疗中应用的方法很多,包括药物治疗、神经阻滞、脊髓电刺激及心理治疗、手术治疗等。其中神经阻滞疗法是指在颅神经、脊神经、交感神经干、丛、节、末梢的周围应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阻断和调节神经传导功能,改善神经营养状态,消除神经周围的水肿和炎症,解除疼痛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的物理方法包括温控射频疼痛治疗等,化学方法包括止痛复合液(利多卡因配合少量类固醇)和臭氧的注射等。神经阻滞疗法要达到治疗的预期效果,必须通过三个重要环节,即正确的诊断、有效的药物组成、精湛的注射技巧。 在实际临床治疗中,有些慢性疼痛用药物等保守治疗无效,而又不适合或不能耐受手术治疗。以神经阻滞方法进行治疗,则可以获得药物治疗无法获得的效果,对患者来说比手术治疗损伤小、见效快、可耐受。也就是说,神经阻滞疗法是介于药物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之间的一种治疗措施。 目前有些非疼痛治疗专业医生,甚至一些护理人员,由于缺乏系统的知识和训练,热衷于在疼痛点、穴位或神经末梢处注射多种药物来缓解疼痛,他们自称为“封闭疗法”。也有一些社会的闲散人员,以赚钱为目的,“一针走天下”,到处“封闭”,使“封闭”一词增添了不良色彩。这种“封闭疗法”的称呼流传甚广,使某些医务人员和一些患者对正规的神经阻滞也产生误解,甚至存有惧怕心理。神经阻滞疗法与“封闭疗法”的区别如下: 1、使用药物不同“封闭”一般使用较高浓度的麻药以镇痛,而神经阻滞复合液一般只使用浓度较低的麻药就可以达到消炎止痛的治疗作用,所以不会有肢体功能障碍发生。 2、部位不同“封闭”注射药物的部位是患者主诉疼痛的部位,而神经阻滞是按神经的走行和支配规律进行原发病灶的药物注射,如临床常用的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部位是在颈部,但可治疗神经衰弱、失眠、交感型颈椎病、高血压、面瘫等十几种疑难症。 3、技术操作难易和疗效高低不同“封闭”只是把药物注射到病变部位的近端或附近就达到目的,甚至“哪疼打哪”,精确度要求不高。而神经阻滞是必须经过长时间的专业培训才能正确实施的技术操作,治疗前必须明确诊断,找准引起疼痛的原发和继发病变部位,把治疗药物准确地注射到病变组织内或其周围,才能达到治疗的预期效果。 4、对疼痛病因诊断的要求不同一般认为,“封闭”的作用是暂时阻断疼痛弧的传导,注射前诊断不一定明确,注射部位也不一定是原发病灶,往往疼痛减轻了但原发病灶仍可有继续发展。而施行神经阻滞前,必须明确诊断,了解原发病灶所在,药物必须注射到原发病灶处。如同救治一棵枯萎的大树,其根源是树梢枝叶的虫害、树干树皮的破坏、还是树根枝蔓的腐烂,施治前必须诊断明确,有的放矢。神经阻滞疗法的特点是“用最需要的药物,以最直接的方法,准确的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5、对疼痛病因的判断不同“封闭”是围绕患者主诉疼痛的部位进行治疗,对于神经传导痛的病因和原发病灶无从判断。而神经阻滞疗法是寻求病因并针对原发病灶的治疗,对疼痛的病因具有诊断作用。如患者主诉的腹部疼痛,病因是

神经阻滞及注射疗法

第七章神经阻滞及注射疗法 第一节概述 2008-10-23 【字体:大中小】【打印】 疼痛是一种由急性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引起的或以这些损伤来描述的不愉快的感觉及情感体验。疼痛治疗的方法很多,包括药物治疗、脊髓刺激及心理治疗、手术治疗、神经阻滞疗法和注射治疗。神经阻滞术又称为神经阻滞疗法,它是在痛症患者的脑、脊神经的节、根、干、丛或末梢等处的神经内或神经附近注入化学药物或以物理方法阻滞神经传导功能,切断“疼痛——肌肉痉挛——缺血——疼痛”的恶性循环,以达到止痛、治痛治疗目的手段。注射疗法是指在诊断明确的前提下,将合理组合的治疗药液注射到炎症灶的局部区域,通过直达局部的、相对高浓度的少量药物,取得控制甚或消除局部病灶效果的注射方法。 自大约200年前劳动人民发现古柯叶汁有伤口止痛作用,到1936年Rovenstin首次利用神经阻滞术治疗痛症,神经阻滞疗法经历了局部麻醉药的发现、发展,注射器的发明使用及神经解剖、生理学的现代研究,特别是在近20~30年,神经阻滞疗法更是以其独特的手法、戏剧性的疗效促成了一个临床医学专业学科——疼痛(诊疗)科的新生与成长。 神经阻滞疗法既不同于神经阻滞麻醉,又不同于俗称的“封闭”。神经阻滞麻醉要求所阻滞神经辖区手术操作时必须无痛,肌肉松弛,亦即大多数情况下要求同时达到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完善阻滞。所用药液绝大多数为单纯的局部麻醉药,且局麻药的浓度远高于神经阻滞疗法所使用的浓度。而神经阻滞疗法使用的局麻药仅需较低的浓度,多不影响运动神经功能。注射的药液除局麻药外,多伍用抗炎、营养神经或活血化瘀药;以及毁损神经组织的药物,如乙醇、酚甘油、多柔比星等。 神经阻滞疗法和注射疗法通过阻滞痛觉冲动的神经传导通路和交感神经的反射性反应,改善局部血供,清除炎性致痛物质以消除炎症,调理引起疼痛的局部环境,达到止痛、治痛的目的。 神经阻滞疗法和注射疗法,具有应用及时便捷,镇痛效果确切,阻滞范围随意可控,阻滞时效相对可调,阻滞操作可重复性强等特点。 作为一种介于有创手术疗法与无创药物疗法之间的一种治疗方法,神经阻滞疗法和注射疗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全身药物治疗常见的副作用和手术疗法常出现并发症且不易为患者接受的缺点,成为现代疼痛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医学基础研究的深入,机械电子技术的发展,药物研究开发成果的不断涌现及对疼痛机制的更新认识,神经阻滞疗法和注射疗法在现代疼痛治疗中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第二节神经阻滞疗法分类

关于疼痛治疗过程中神经阻滞治疗收费的说明

关于疼痛治疗过程中神经阻滞治疗、神经阻滞麻醉及其收费问题的说明 *****省/市社保部门有关领导及医院财务部、经管部: 关于疼痛治疗过程中神经阻滞治疗、神经阻滞麻醉及其收费问题有一些疑虑,我们在此作一些必要的说明,恳请有关领导予以审核。 1.疼痛诊疗是临床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 疼痛不论作为一个症状还是一种疾病,都给患者带来程度不同的身心损害,这一点近年来逐渐得到社会公认,因此疼痛治疗已逐渐得到医界相关人士的重视。美国疼痛学会认为疼痛是人的第五生命体征,临床上每天都应该象监测体温呼吸一样监测病人的疼痛情况。消除疼痛是病人的权利,是医生的职责。国际疼痛协会把每年的10月11日定为“世界疼痛日”,中国也把10月11日所在周定为“中国疼痛周”。发达国家综合医院里皆有专门的疼痛治疗科室,也有许多专门的疼痛诊所。国内近年来疼痛诊疗发展也非常迅速,卫生部甚至规定,三甲医院必须有专门的疼痛诊疗部门。2007年7月17日卫生部发文[卫医发(2007)第227号]批准疼痛科为一级临床科室,代码为:“27”。因此疼痛诊疗是临床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 2.疼痛与神经阻滞: 疼痛产生的最基本原因是人体在创伤之后感觉系统出现功能异常,持续疼痛的最基本的机制之一是来自于创伤部位疼痛信号持续“轰击”神经中枢—脊髓和脑,使人脑持续地感觉到疼痛,而且如果这种状态得不到干预,长此以往,脊髓和脑内这一部分感觉神经系统的功能会发生异常性变化。神经阻滞就是将药物注射到神经末梢、干、丛、节甚至硬膜外腔和蛛网膜下腔等部位,达到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因此其作用有:(1)快速控制疼痛;(2)也是最重要的,终止疼痛信号持续“轰击”神经中枢,预防脊髓和脑内感觉神经系统功能异常性变化。这两点是神经阻滞治疗疼痛最基本的原理。由于神经阻滞所用药物在时间上的有限性,这种神经阻滞必须反复进行,一个疗程甚至有数十次之多。 3.麻醉科与疼痛科/神经阻滞麻醉与神经阻滞治疗: 由于神经阻滞技术的特殊性,只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医师才能很好的掌握这门技术,麻醉医师由于专业的原因通常能熟练的掌握这门技术,因此传统的疼痛科医师大多为麻醉医师出身,疼痛科在建制上也多半隶属于麻醉科。随着疼痛临床的发展,疼痛治疗需要系统的综合治疗,疼痛科也逐渐独立于麻醉科,我科是四川省内第一家独立的疼痛科,有麻醉医师背景的医师占人员构成的1/3,神经阻滞技术仍然是我科的主要治疗技术。 神经阻滞技术用于手术中麻醉即为神经阻滞麻醉,用于疼痛治疗即为神经阻滞治疗术,不管是那种用途,某一种具体的神经阻滞技术在操作过程、风险及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方面都是一致的。 4.疼痛治疗及神经阻滞的收费问题: 疼痛诊疗虽然已成为临床工作的基本组分,但由于其发展相对较晚,相应地管理工作也相对不匹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目前全国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疼痛治疗收费标准。 好在疼痛治疗大多采用一些现有的技术,因此使得参考有关项目收费有理有据。当然,这几年我国疼痛事业蓬勃发展,出现一些高新技术,其收费标准呼吁有关部门早日定夺。 就神经阻滞用于疼痛治疗而言,我们参照神经阻滞麻醉标准收费。这在于神经阻滞治疗与神经阻滞麻醉在操作过程、管理过程、人力物力消耗方面的一致性,我们认为这种收费方式是合情合理、有理有据的。国内同行均采取类似做法,如北京、深圳、广州、贵阳等,都得到当地社保等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和认可。

神经阻滞疗法

神经阻滞疗法 一.枕大神经阻滞疗法 枕大神经为混合神经,有感觉和运动纤维,是第二颈神经后支的最大一分支。 1.解剖由C2神经之后支纤维构成,通过C (1、2)之间并紧靠寰枢关节的后外侧出椎管,绕头下斜肌下缘向上斜跨枕下三角并穿过半棘肌和斜方肌及其腱膜达皮下,并支配该肌运动。感觉纤维经过上项线中点之外2cm处紧贴枕骨上升,与枕动脉伴行,走在动脉之内侧,最后分布于枕后和顶部的皮肤,司颅后半部皮肤的感觉。 2.病因由于以上解剖特点,枕大神经在其行程中既接近寰枢关节,又多次发生曲折而绕穿枕下的肌层和筋膜,因此寰枢关节及枕下肌肉、筋膜的病变就会使该神经遭受刺激或压迫而产生继发性病变而产生症状。因此,枕大神经病变可由外伤、颈椎疾患、上颈部软组织劳损性等引起,也可由传染病如感冒等所引起。 3.临床表现最突出的症状是疼痛,多呈针刺或刀割样放射性痛,主要位于一侧的枕下,并向枕上、头顶部放射,甚至可波及前额及眼眶区。疼痛常呈发作性出现,或自发或因旋转头部,尤其是向对侧旋转而被诱发。有时颈部活动、咳嗽、打喷嚏等也可诱发或加剧疼痛。多数病人在疼痛间歇期仍感到患区钝痛或酸痛。此外,在疼痛发作期常伴有颈肌痉挛,多数病人平时也有颈部僵硬感。 4.检查可见颈肌紧张乃至强迫头位,如头微后仰并向患侧倾斜,患侧枕大神经出口处(C2棘突与乳突连线的中点,相当于风池穴)及顶结节、上颈椎棘突或椎旁等部位可有压痛,并可向头顶及前额部放射。有的在枕部头皮下可扪及痛性小结节。枕大神经支配区皮肤也多有感觉过敏或减退,少数病程较长者甚至可显示脱发现象。 5.操作 (1)两乳突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点(即上项线之中点)旁开1.5~2cm,在上项线下用手指触摸枕动脉搏动,枕大神经位于枕动脉的内侧。此处从内至外的排列为神经、动脉、静脉,即枕动脉内侧为枕大神经,外侧为枕静脉。如枕动脉跳动摸不到,可令病人俯卧,使动脉跳动更为明显。触及动脉搏动后,在其内侧垂直进针,深约2cm,刺中神经时局部有明显酸麻感,并向头顶部放射。穿刺成功后,注入常规配伍的合剂5ml。5~7d治疗1次。 (2)病人坐位,头部端正微前屈,在C↓2棘突(枕下第一个突出的棘突)与乳突尖连线的中点处(相当于风池穴),先以拇指尖或棉签深压,以找出向头顶乃至前额有放射感的痛点,并标记之,此点就为进针的穿刺点。在此点上穿刺,针进入皮下后使针尖朝上约45°缓慢推进,当出现放射性痛感时示针尖已刺中或接近枕大神经。若针尖已触到骨质仍无放射痛,则将针退至皮下,向左、右稍加调整再重新进针,直至出现放射痛为止。抽无回血,注入配制的合剂5ml。为取得长期的效果,也可先注入2%利多卡因液2ml,再注入95%酒精1~2ml。 因为椎动脉就在枕大神经稍外方,约在乳突尖与C↓2棘突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故在做枕大神经多次调整方向的穿刺时,勿靠外方,以免损伤椎动脉。 二.枕小神经阻滞疗法 枕小神经( lesser occipita nerve)为感觉神经,来自第二颈神经的前支。

神经阻滞在疼痛治疗中的作用

神经阻滞通过阻断疼痛的传导通路,打断疼痛的恶性循环,改善神经周围的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等机制来发挥其治疗作用。具有显效快捷,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小,可控性强,无需特殊器材和设备等优点,在疼痛临床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诊断性阻滞即用于诊断目的神经阻滞,可用来确定疼痛的来源或神经毁损治疗前的定位,如躯体性疼痛与心因性疼痛的辨别以及不同部位病变的神经定位。疼痛部位施以脊神经阻滞后,若出现阻滞区域的皮温升高,血管扩张,甚至肌力下降,但病人的疼痛没有变化,则应考虑脊髓上神经病变以及心因性疼痛。再如肿瘤致顽固性疼痛,可先行腰交感神经阻滞,以观察阻滞范围、阻滞程度是否满意,而后决定是否继续进行腰交感神经的毁损。这种用于预测疗效的阻滞,也被人称作预后阻滞。行诊断性神经阻滞时,需选用作用时间和效果非常确切的药物,多选用高浓度、小容量、快速起效的局麻药。诊断性神经阻滞有一定的假阳性或假阴性发生率,应用时要结合所获得的所有临床资料,不可根据1次或2次阻滞就做出最后的结论,否则有可能造成无意义的破坏性过程。(二)治疗性阻滞即应用神经阻滞的方法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是疼痛临床最基本,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1.急性疼痛神经阻滞可用于分娩痛、术后痛等急性疼痛的治疗。效果迅速、确切,具有减轻手术后疼痛和外伤后疼痛以及分娩期疼痛,以减少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缩短住院治疗及康复的时间,预防某些慢性综合症发生的作用,如截肢前进行的神经阻滞有可能防止残肢痛、幻肢痛的发生。神经阻滞治疗急性疼痛的主要机制是阻断伤害性刺激的传导通路,提高机体的痛阈,减少其他加重伤害性刺激的因素,促进术后康复。目前有关术后镇痛方法很多,其中以硬膜外腔+PCA 模式最为流行,应用的药物以局麻药辅以阿片类受体激动剂为主,镇痛效果确切,应用范围广泛。 2.慢性疼痛神经阻滞在各种疼痛性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包括慢性非癌性痛、癌痛以及部分非疼痛疾病,是慢性疼痛综合治疗中的基本方法之一。(三)神经阻滞的禁忌症(1)阻滞部位有感染,炎症或全身重症感染者。(2)有出血倾向者。(3)有药物过敏史者。

神经阻滞疗法

神经阻滞疗法 定义:直接在末梢的神经干、丛,脑脊神经根、交感神经节等神经组织内或附近注入药物或给予物理刺激而阻断神经功能传导称为神经阻滞。神经阻滞包括化学性和物理性阻滞两种。化学性神经阻滞疗法常被一些医护人员及患者误称为封闭疗法,主要采用局部麻醉药物阻断神经传导功能,可用于手术中镇痛,而更多的是用于疼痛治疗。此外临床上使用加热、加压、冷却等物理手段阻断神经传导功能,称为物理性神经阻滞。 一、神经阻滞疗法的机理 1、阻断痛觉的神经传导通路局部麻醉药及神经破坏药通过抑制神经细胞膜内外钠离子和钾离子的流动,甚至引起细胞膜变性、细胞坏死阻断了神经纤维内神经冲动的传导。由于传导痛觉的C类神经纤维的髓鞘比较薄,局麻药可迅速阻断痛觉的传导,从而实现镇痛作用。 2、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临床上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注射常用的局麻药后,产生的镇痛是明显超过药物本身的作用时间,说明用局麻药物治疗疼痛,阻断局部神经传导通路并不是唯一的作用机制。 3、改善血液循环交感神经纤维及交感神经节阻滞可有效地改善因末梢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疼痛。 4、抗炎症作用神经阻滞疗法,特别是交感神经阻滞,有抗炎症

作用,并由此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 二、神经阻滞疗法的特点 1、镇痛效果确实可靠 2、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3、治疗范围及时效可选择性强 4、副作用小 5、疗效和操作技巧关系密切 三、神经阻滞疗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1、适应症神经阻滞疗法的适应症非常广泛,几乎可以说,人身各部位各种性质的疼痛都可以使用神经阻滞疗法。神经阻滞疗法不仅限于治疗各种急慢性疼痛,也可用于治疗许多非疼痛性症状与疾病。但在选择适应症是,也要注意秉承的发展变化,不能不分时机对所有的患者一概使用。对于某些疼痛性疾病,即使神经阻滞疗法已取得疗效,也应注意配合药物治疗、物理疗法、针灸等其他疗法,以增加、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2、神经阻滞疗法的禁忌症 ⑴不合作者,包括精神失常者。 ⑵穿刺部位的皮肤和深层组织内有感染病灶者。 ⑶有出血倾向或正在进行抗凝治疗者。 ⑷对局麻药过敏者。

神经阻滞疗法在现代疼痛治疗上的地位和作

1诊断性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 神经阻滞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全身用药带来的较大副作用、手术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缺点,已广泛应用于疼痛治疗,成为疼痛科治疗方法的主体,并且在许多病例中有利于疼痛的正确诊断或预后的判定。 诊断性神经阻滞原理:进行诊断性神经阻滞的前提是对所有适合于进行神经阻滞的病人进行诊断所必要的详细病历记录、查体、临床病理检查、放射学检查,若能做心理学评价更好。用上述方法也难以确定疼痛原因时,可考虑进行诊断性神经阻滞。其原理为顺序应用安慰剂(placebo)或不同浓度的局麻药阻滞脊神经不同纤维,产生仅阻滞交感神经或感觉神经或运动神经现象,达到诊断心因性、外周性或中枢性神经来源性疼痛的目的。 一般用0.9%生理盐水首次注入安慰剂,如果获得止痛效果,则评价病人为"安慰剂反应者",但须注意器质性病变所致的疼痛中,约30%~35%具有安慰剂效果,当然安慰剂效应是一过性的。若获长期止痛效果者,则属于心理性疼痛的可能性很大。 低浓度局麻药进行疼痛部位感觉神经阻滞状态。用针刺皮肤确认感觉消失后疼痛消失,则可断定这是躯体神经来源性疼痛,治疗可选用末梢神经阻滞。 感觉神经阻滞也得不到止痛效果时,可再次注入高浓度局麻药,完全阻断运动神经。如果用此法可获止痛效果,则可认为这是躯体神经来源性疼痛,宜选用末梢神经阻滞。如果躯体神经虽被完全阻滞也得不到止痛效果,则可认为疼痛原因位于比阻滞部位更高的中枢侧,此时则末梢神经阻滞、末梢部手术均为无效。用上述方法达不到止痛效果,常见于中枢神经障碍、大脑化假病、心理性疼痛。 2治疗性神经阻滞 2.1阻滞治痛作用机理①感觉神经阻断消除疼痛的恶性循环。局部疼痛经感觉神经传入脊髓,反射性引起交感兴奋,导致血管收缩,组织缺氧代谢异常,使局部的病损不易修复,同时产生致痛物质,使疼痛加重,形成恶性循环。神经阻滞后阻断了恶性循环,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疼痛可明显减轻。有时原发性疼痛的病因可能已去除,但恶性循环仍残留,神经阻滞治疗就可一次阻滞,疼痛治愈。②肌松作用:疼痛多伴肌肉保护性痉挛性收缩,长期疼痛使局部肌肉长期挛缩、僵硬,加以血管收缩缺血,甚至产生肌筋膜炎样的改变,阻滞治疗可使疼痛消除,肌肉立即松驰,血循环改善,在数小时后就可使症状明显改善。③改善局部循环:交感神经阻滞和阻断疼痛引起的恶性循环,可使局部血流增加,除直接治疗某些血管性疾病外尚有消炎作用。④促使局部组织修复:由于肌肉松驰,改善血循环,局部损伤易修复,特别是肌肉和肌腱部位。⑤抗炎作用:慢性疼痛多为无菌性炎症引起,除交感神经阻滞有抗炎作用,局部用少量皮质激素,也是有效的消炎药物。⑥心理因素:慢性疼痛引起的心理障碍,情绪不稳,烦燥,苦闷,加重了局部疼痛,阻滞疗法后疼痛立即消除或明显减轻,心情也会愉快,增加治病的信心和对医生的信赖。 2.2阻滞疗法的目的①镇痛:是阻滞疗法的主要目的。②预防:带状疱疹早期交感神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