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学案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学案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学案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学案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学案学案

【知识梳理】

一、提出1、背景:

① 19世纪末,中国程度加深,加剧

②许多仁人志士提出的各种均失败

③的初步发展

④孙中山上书改革碰壁,走上了用暴力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道路

2、提出

3、内容:“民族主义”(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社会革命)。

4、作用:

①积极: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

中国人民要求和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运动的发展。

②局限: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

完成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实践

1、《临时约法》

(1)颁布:年春

(2)内容:

(3)性质:

(4)意义:对建立、反对具有进步意义

2、捍卫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

三、新三民主义提出

背景:①孙中山的挫折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看到了希望

③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④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改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内容:“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作用:①“”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②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疑难问题诠释

一、三民主义内在的关系

三民主义中民族、民权、民生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第一,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展开表述;第二,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2)评价:

进步性:①它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具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

(1)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历史教训: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两次护法运动的失败等,说明两点:一是同盟会和国民党组织涣散,需要重组;二是建立革命联盟。

(2)苏俄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帮助

(3)孙中山本身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精神。

进步性: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

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且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原则的区别。与中共革命纲领相比,新三民主义缺少的内容:八小时工作制、彻底实现人民的权利、社会主义。

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你认为直接启迪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产生的西方历史人物是()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马克思

D.林肯

2.在近代中国,系统阐述了民生思想并把它作为纲领的政治派别是()

A.地主阶级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立宪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3.学校组织学生观看了电视剧《孙中山》,四名学生的讨论发言中,表述明显错误的是()

A.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孙中山后面所书四幅字是同盟会的纲领

C.推翻帝国主义统治是同盟会纲领的主要内容

D.同盟会在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发挥重大作用

4.1912年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告成立,其政体是()

A.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B.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C.无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D.多党执政的联合政体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一规定在当时的现实意义是()

A.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人民真正掌握了国家权利

C.沉重打击了袁世凯独裁统治

D.民权主义已经实现

6.三民主义对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与此叙述相关的事件有()

①辛亥革命爆发②中华民国建立③《临时约法》颁布④“二次革命”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据周恩来回忆,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通过的宣言“是孙中山先生委托鲍罗庭起草,由瞿秋白翻译,汪精卫润色的”。这三人的身份依次是: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上述史料反映了()

A.国民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

B.表明国民党加入共产国际成为其支部

C.瞿秋白由共产党员转变为国民党

D.汪精卫对孙中山先生的思想作出了新的解释

8.中国共产党员加入中国国民党是在下列哪次会议中实现的()

A.中共一大

B.中共三大

C.国民党一大

D.国民党二大

9.孙中山能够接受中共的政治主张,实现伟大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护法运动的失败

B.他具有坚持民主革命的精神

C.共产国际的帮助

D.中国共产党对他的帮助

10.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明确体现反帝主张的是()

A.中国民族自求解放

B.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C.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D.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11.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之所以能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因为它()

A.发展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B.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内容

C.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基本原则相一致

D.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指导下形成的

12.自1925年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各地为纪念他相继以“中山”命名公园。截至2006年6月,中国已有41家(其中台湾10家,澳门1家),日本1家,加拿大1家,共43家。为纪念一人而命名几十家公园全球也只此一份。对此现象解释准确且组合完整的是()

①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得到了各国人民的敬重②人们对其天下为公、与时俱进等精神品质的尊敬

③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直到今天都始终具普世价值④以孙中山先生冠名公园,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特定产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下列各项属于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是()

A. 反对满洲贵族,反对民族压迫

B.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

C. 国民有言论、集会、著作自由

D. 核定地价,国民共享,家给人足

14.下列不属于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内容的是 ( ) A .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 B .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 C .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D .要不要变法

15.在中国历史上规定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第一个文件是( ) A.《定国是诏》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 《中华民国宪法》

16.5. 新三民主义发展了同盟会的政治主张,主要表现在( )

A 彻底否定封建土地制度 B.提出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C. 强调反对国内民族压迫 D 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17.在下列文献中,反映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是

( )

A. B. C. D.

18.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 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B.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C. 自由、平等、博爱 D. 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奉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同盟会《革命方略》

材料二 在《遗嘱》中,孙中山总结数十年的革命经验:“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的是三民主义的哪一内容?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制定的宪法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回答,孙中山晚年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简述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历史影响。

20.请根据下面图片及所学知识回答:

图一 图二 图三

(1)请分别写出上述图片中历史人物姓名及他们领导的思潮或革命运动的名称。

(2)请综合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上述运动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3)上述三位历史人物对历史的最大贡献分别是什么?

一、选择题

1.D 2.D 3.C 4.A 5.A 6.D 7.A 8.C 9.B 10.A 11.C 12.B

13.(1)民权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变化的原因: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屡次失败;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3)它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既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内容,又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特色,成为当时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

14.(1)康有为—维新变法运动、陈独秀—新文化运动、孙中山—辛亥革命

(2)原因: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不断传播等。

(3)最大贡献:①康有为领导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②陈独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并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③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以后促成了国共合作的实现。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孙中山为什么主张进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这三种革命和三民主义是什么关系?

答案提示:孙中山已经意识到满清专制统治是中国处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源,通过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首先是为了结束满清专制统治。这三种革命与三民主义是一种因果关系,或者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为了完成三种革命,提出与之对应的三民主义。

⊙本课测评

三民主义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对中国民主革命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提示: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不同的改良方法,但都没有取得成功。19世纪末,中华民族被瓜分的危险加剧,为了实现民族振兴,摆脱民族危亡,孙中山在学习西方政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民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它指导民族资产阶级推翻了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学习延伸

三民主义为什么能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与新三民主义有哪些不同?

答案要点提示: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纲领,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有相同之处,故此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但是,它仍然财产私有,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中明确提出的铲除私有制度有着本质不同。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理论的过程及其主要内容。了解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家为实现三民主义而领导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推行有利于发展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政策和法令,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史实。了解新三民主义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教师应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1905—1925年20年间孙中山提出、发展三民主义理论,为实现三民主义而不懈努力奋斗的历史轮廓;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研究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并实地考察了西方社会后,提出了“振兴中华”的蓝图,它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理论作用。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家高举“三民主义”旗帜,组织、发动和领导了一系列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斗争。实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重点难点 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辛亥革命时期三民主义的实践。 难点:如何理解与旧三民主义相比较,新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和巨大的进步? 教学过程 导言分析 江泽民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结合引言,回答下列问题。 1、江泽民指出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分别是什么?它们对中国人民各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 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2、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分别创立了什么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分别创立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导入新课 面对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先进的中国人通过中外比照,思考着怎样才能救中国。 历史的发展证明,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创立革命的理论,并在它的指导下用暴力推翻封建统治。这一历史任务的承担者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讲授新课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自然经济也随列强入侵加剧而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发展,促进了思想理论的发展。同时,清政府实施新政,奖励实业的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资的发展。 (2)政治原因: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泱泱文明古国更走到了亡国的边缘,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P78《时局图》)。 (3)社会现实:救国探索不断碰壁。 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这些主张,都想在维护或基本保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改良,使中国免遭列强侵略、摆脱危机。但是,在无情的社会现实面前,这些方案屡屡碰壁。 (4)思想基础: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之队伍迅速壮大。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民主革命思想传播。邹容、陈天华等,积极宣传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民主思想,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

第16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 有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导学案

A.周瑜的水军B.孙刘的联盟C.诸葛亮的计策D.长江的天险5.小明今年暑假去湖北旅游,他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往日的张天烈火虽已熄灭,但周瑜当时挥剑所书的‘赤壁’仍旧记录着历史的足迹。”他记载的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 A.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关键一战 B.使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导致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6.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告终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7.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 A.战火频繁,破坏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加剧国家分裂C.破坏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条件 8.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宋国—221年—刘备—成都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⑤吴国—222年—孙策—南京⑥吴国—222年—孙权—建业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9.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右图《三国政权形势图》中a区所 示政权的都城在() A.成都B.长安C.洛阳D.建业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两次战役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200 曹操袁绍官渡曹操统一北方 2.208 孙权刘备赤壁黄盖火攻三国鼎立 3.(1)220 曹丕洛阳 221 刘备 222 孙权(2)兴修水利卫温夷洲台湾诸葛亮西南 【合作探究】 1.(1)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胜: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增强了号召力;重视人才;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发展生产,粮食储备丰富;军事上,有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事力量,作战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战术。 (2)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原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曹操的骄傲自满;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 2.不同意。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他生活在东汉末年。因为220年曹丕建立魏国,标志着东汉的结束,而在这之前曹操已经去世了。我认为他不是奸臣。因为从历史事实来看,曹操能谋善断,唯才是举,志向远大。他以统一大业为己任,统一了北方,结束了黄河流域长期的战乱。他重视农耕,大兴屯田,发展的北方经济。他的所作所为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曹操可以称得上是东汉末年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3.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由于中央政权衰败,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结束了割据局面,形成相对稳定的三个政权。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从经济上看,由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和社会的进步。因此,三国时期的历史是进步而不是倒退。 4.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点。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胜方取胜的原因都有指挥得当、运用巧妙的策略和军队战斗力强等因素,而败方失败的原因都有指挥者轻敌自傲、指挥失误的因素。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战争。 【当堂达标】 1.C 2.C 3.C 4.B 5.C 6.C 7.D 8.C 9.A 10.(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2)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统一国家的豪情壮志。 (3)官渡之战胜因:“奉天子以令不臣”,收纳流民,开展屯田,发展生产,扩编军队,战术得当,笼络人才。赤壁之战败因:曹操骄傲,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孙、刘联军战术正确。 (4)示例一:喜欢诸葛亮。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示例二:喜欢曹操,因为他有远大的志向,善于谋略。

《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识记: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2)理解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作用;《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和辛亥革命的成败; (3)比较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异同;三民主义与辛亥革命成败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言分析】 江泽民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结合引言,回答下列问题。 1、江泽民指出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分别是什么?它们对中国人民各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2、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分别创立了什么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分别创立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导入新课】 面对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先进的中国人通过中外比照,思考着怎样才能救中国。 继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之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则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然他们都不主张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封建统治,而封建统治的腐朽是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因此,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社会实践都以失败而告终。 历史的发展证明,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创立革命的理论,并在它的指导下用暴力推翻封建统治。这一历史任务的承担者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对于孙中山先生很多称谓:1940年,国民政府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共产党则称他为“革命先行者”。在中国大陆也有人称他为“现代中国之父”,而民间普遍称他为“中国国父”。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1)政治: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各派救国方案失败。 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泱泱文明古国更走到了亡国的边缘,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P78《时局图》)。 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这些主张,都想在维护或基本保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改良,使中国免遭列强侵略、摆脱危机。但是,在无情的社会现实面前,这些方案屡屡碰壁。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自然经济也随列强入侵加剧而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发展,促进了思想理论的发展。同时,清政府实施新政,奖励实业的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资的发展。 (3)思想: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之队伍迅速壮大。 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民主革命思想传播。邹容、陈天华等,积极宣传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民主思想,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中心。

第16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 导学案

大流乡中学八年级历史导学案 学案编号:21 授课人:罗爱英授课时间:班级:学生:小组: 课题:两种命运的决战课型:新授课课时:教师复备栏学生笔记栏 【学习目标】 掌握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重点),掌握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标志,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情况,掌握刘邓大军 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军战争开始转入战略反攻。(重难点) 【知识链接】 一、中国军民的英勇奋战,1945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 A.世界形势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帝国主义力量遭到削弱, 而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力量有了新的发展,这为中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积极对外扩张,妄图统治整个世界。控制中国, 是美国在战后推行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它采取了扶蒋反共的政策。 B.国内形势 (1)国民党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其根本目标就是使战后的中国重新恢复到 战前状态,即坚持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而中共及其领 导下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存在和发展,成为其主要障碍。 (2)全国人民,包括民主党派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十分强烈,这样,国内阶级矛盾迅 速上升,中国的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及其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中日民族矛盾不 再是支配中国局势的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 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如何发展、如何解决,将决定着整个中国的命运。 【学习过程】 一、重庆谈判 1、背景: 【自学】认真阅读课本,105 --106页, 【合作】结合材料,总结出:抗战胜利后,各方的态度 材料一: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 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 穷的损害……——1945年8月,《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一封读者来信材料二:美国在中国所追求的长远目标是推动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亲美政府,而短 期目标首先是“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美国外交文集》材料三: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如彼不能……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1945年9 月20日,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长官密电材料四:战后,(中国)需要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成立……联合政府……领导解放 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统一、民主的新中国。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4 答案: A、全国人民: B:美国: C:国民党: D:中共: 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谈判的电报: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练习题(含答案)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练习题(含答案)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 . 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里的“变局”和“创举”指:A .辛亥革命的爆发B .清朝统治被推翻C .中华民国成立 D.《临时约法》的颁布2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创立了中华民国,在政治体制方面效仿的西方国家是:A .美国B .英国C .俄国D.日本3 .孙中山将解决土地问题引入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最早是在A.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B.同盟会时期C.武昌起义时期D. 兴中会时期4 .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 .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B .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的结束C .宣布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D .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5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①按照三民主义思想制定的②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③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具有进步意义A.①不正确,②③正确 B.①②③都正确 C.①②正确,③不正确 D.①③正确,②不正确6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这是因为①它表达了 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②它反映了中国人们要求 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③它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④孙中山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者 A.①②B.①②③C.③④ D.①③④7 .下列有关三民主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民族主义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民权主义是创立民国C.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 D.民生主义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8 .下列对三民主义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B.三民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C .三民 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D.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9 .孙中山之所以把“民族主义”作为三民主义的首要部分提出,主要是因为A .清王朝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 B.鉴于维新改良失败的教训 C .汲取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关经验 D.国内汉族与满族的矛盾尖锐10 .南京临时政府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规定A .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高中历史 第16课《三民主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16课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一)历史背景: 1、政治社会状况: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改良方案失败(中体西用、维新变法)。 2、经济阶级条件:19世纪末中国面临瓜分危机时刻,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3、主观努力: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孙中山流亡国外,一边学习资产阶级理论,一边考察西方社会政治,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二)三民主义的提出: 1、提出: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中国同盟会总章》中明确提出十六字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在《民报》的发刊词上,阐发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内容:

3、评价:积极:①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②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③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局限:但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没有彻底土地革命纲领。这就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1、指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注意——辛亥革命的结果: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改变双半社会的性质。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3、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失败。 三、发展:“新三民主义”思想形成——孙中山革命思想的飞跃 1、条件:①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失败。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五四运动、十月革命对孙中山的影响; ③中共和共产国际对孙中山的帮助。 ④孙中山的爱国思想和救国救民的崇高责任感。 2、提出新三民主义——1924年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1924年国民党“一大”《国党一大宣言》内容: ①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②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新旧三民主义的内容对比 ①民族主义:旧三民主义主要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

16课学案

第十六课第一课时《我们受法律特殊保护》学案 主备人:翟镇初级中学尹成梅审核人:汶南二中韩明国第二次审核人:丁洪波 教师寄语:未成年人是党和国家的希望,依法保护未成年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意义,体会今天的我们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 2、能力:能够认识和判断哪些是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现象和行为,提高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 3、知识: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 学习重点: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 学习难点:我们需要特殊保护。 学习过程: 内容板块一:我们需要特殊保护 自主学习一:仔细观察教材62页四幅图片。回答: 【你说我说】:图片反映的内容:图一:图二:图三:图四:【七嘴八舌】:我们为什么会受到特殊的关爱? 自主学习二: 1、阅读P63第一自然段,回答:什么是未成年人? 2、认真阅读63页“相关链接”内容,并唱一下63页《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 【合作学习】:未成年人为什么需要特殊保护? 【我来下载】:个人的角度: 国家的角度: 内容板块二: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 自主学习三:认真阅读教材65页“罗瑞的故事”。回答: 【你说我说】:罗瑞受到了哪方面的保护? 【合作探究】:家庭保护的重要性: 【我来下载】:家庭保护的内容: 【走进生活】: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不符合家庭保护的行为? ①②③ 自主学习四:认真阅读66页“湖北随州”的材料。回答: 【七嘴八舌】:工商分局为什么要整顿学校的周边环境? 【走进生活】:自己学校周围有哪些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现象? ①②③ 【我来出招】:治理周边环境提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自主学习五:仔细观察教材65页两幅漫画。回答: 【你说我说】:图画中的未成年人受到了哪方面的保护? 【走进生活】:你们学校采取了哪些措施保护你们健康成长?(说一说)

选修三第16课导学案

第16课处于战争边缘的世界 编写人:张伟莉审核人:伏开丽审批人: 【学法指导】 1、依据知识结构,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梳理基础知识,并掌握记忆重点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笔勾画,作出记录,便于上课答疑解惑。【学习目标】 1、了解美苏争霸局面形成原因和表现 2、掌握两国核军备竞赛及影响 【重点难点】 认识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实质 【预习案】 一、剑拔弩张的美苏争霸(阅读教材74页完成) 1、时间:20世纪50、60年代。 2、背景 1)斯大林逝世,______________成为苏联新的领导人,开始对外政策进行调整。2)艾森豪威尔就任总统后,美国也提出了对苏的两手政策。美苏关系出现了一些“______________”的迹象。 3、表现 1)外交上“和解”——戴维营会谈 2)军事上对抗——柏林危机 A原因: ①“和解”只是表面的,美、苏两国没有放弃对____________的争夺。 ②美、苏争夺的重点是欧洲,苏联提出限期结束西方国家对西柏林的占领。美、英、法拒绝苏联的要求。 B经过:1958年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1961年第二次危机达到高潮。 C结果:这一次危机以修建隔绝东西柏林的__________ 而暂告结束。 二、激烈的核军备竞赛(阅读教材75-76页完成) 1、原因:美、苏两国把_____________作为争霸的砝码。 2、表现 1)1945年,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核武器的国家。2)1949年,苏联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3)20世纪50年代,美苏新一轮的竞争围绕着___________的研制和运载工具进行。4)20世纪60年代,美、苏围绕核武器数量展开竞争。到70年代初,美、苏战略核力大体形成均势。 三、核均势下的“恐怖和平”(阅读教材75-76页完成) 1、古巴导弹危机 1)背景: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美国处心积虑推翻革命政权,苏联向古巴提供了经济和军事援助。 2)过程 A1962年,苏联在古巴修建导弹发射场。 B美国立刻采取强硬态度,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所有中程导弹,同时,集结部队准备进攻古巴。 3)结果 A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B美国也作出不进攻_______________等保证。 2、核军备竞赛的影响 1)美苏两国的争霸多次发生危机,把人类推向战争的边缘。 2)美苏尽管争夺激烈,危机不断,但竭力避免直接碰撞,两国之间并没有发生 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案】 探究1、二战后初期至50、60年代苏联对外战略政策的调整及影响? 探究2、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美苏争霸态势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探究3、通过古巴导弹危机,我们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检测案】

高二历史必修三《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知识点总结

[键入文字] 高二历史必修三《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在不断更新的同时也需要及时的归纳总结,才能更好的掌握,接下来历史网给大家整理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阅读。 怎样理解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从“振兴中华”的救国愿望出发,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实践中,深入研究中西有关思想资料并实地考察西方社会政治的基础上提出的。 孙中山倡导的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洋人的朝廷”──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前提,它继承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主义传统,吸取了西方资产阶级争取民族独立与自由的民族主义思想。孙中山强调“民族主义”绝不是排斥满族,只是反抗满族贵族的民族压迫,推翻满族贵族的统治。孙中山认为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清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孙中山全集》第1 卷,第234 页)。民族主义“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孙中山选集》第81 页)。所以,民族主义反对的不是整个满族,而是反对满族统治者。也没有排外的思想,而是要联合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政治上获得独立之后,必须有经济上的富强独立,这是民族主义的另一主要内容。孙中山对此作了十分具体细致的研究,提出了一个中国建设的具体蓝图──《实业计划》。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在辛亥革命前是全体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旗帜。 孙中山倡导的民权主义就是“创立民国”,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它主要来自西方资产阶级的“平等”思想和民治观念。孙中山主张“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充分享有“民权”。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迫切要解 1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材料一①至于民权主义,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将来民族革命实行以后,现在的恶劣政治固然可以一扫而尽,却是还有那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②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研究政治革命的工夫,煞费经营。至于着手的时候,却是同民族革命并行。③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材料二④关于民权一方面的方法……第一个是选举权。现在世界上所谓先进的民权国家,普遍的只实行这一个民权。专行这一个民权,在政治之中是不是够用呢?专行这一个民权,好比是最初次的旧机器,只有把机器推到前进的力,没有拉回来的力。⑤现在新式的方法,除了选举权之外,第二个就是罢免权。人民有了这个权,便有拉回来的力。这两个权是管理官吏的,人民有了这两个权,对于政府之中的一切官吏,一面可以放出去,一面又可以调回来,来去都可以服从人民的自由……国家除了官吏之外,还有什么重要东西呢?其次的就是法律。所谓有了治人,还要有治法。⑥人民要有什么权,才可以管理法律呢?如果大家看到了一种法律,以为是很有利于人民的,便要有一种权,自己决定出来,交到政府去执行。关于这种权,叫作创制权,这就是第三个民权。⑦若是大家看到了从前的旧法律,以为是很不利于人民的,便要有一种权,自己去修改,修改好了之后,便要政府执行修改的新法律,废止从前的旧法律。关于这种权,叫作复决权,这就是第四个民权。人民有了这四个权,才算是充分的民权;能够实行这四个权,才算是彻底的直接民权。 ——摘编自孙文讲演、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编辑《民权主义》1924年版 ①指出了政治革命的根本是实现民权主义;②指出了推翻君主专制政体不能只靠民族革命;③表明推翻君主专制政体有双重意义,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是政治革命的结果;④⑤⑥⑦阐述了民权的内涵,即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并指出只有真正实现这四种权利才是彻底的直接民权。两则材料展现了孙中山对民权的认识逐渐具体和深入,关于民权主义的内涵变化也是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集中体现,凸显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问题设置】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民权主义的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孙中山民权主义内容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变化进行简要评析。 第1页共1页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拓展2]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2)理解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作用;《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和辛亥革命的成败; (3)比较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异同;三民主义与辛亥革命成败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查资料,了解孙中山的一生革命活动。 (2)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三民主义是当时最进步的思想,但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2)引导学生学习孙中山具有适应时代潮流和与时俱进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影响、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影响。本课内容一方面表明三民主义的内容在不断充实和发展;另一方面反映出先进中国人的救国探索不断深入;同时还反映出孙中山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具有崇高的人格品质。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与孙中山有关的文字与影视资料比较丰富这一优势,适当补充有关材料,增强学生对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感性了解,为深化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提出了许多救国主张。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但他们都不主张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封建统治,而封建统治的腐朽是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因此,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社会实践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的发展证明,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创立革命的理论,并在它的指导下用暴力推翻封建统治。这一历史任务的承担者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由此导入新课。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时代呼唤革命的理论 (1)各种救国方案屡屡失败:如洋务运动破产、维新变法失败等。 (2)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热潮。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时局图》的含义。 P 78

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学案:第四单元 第16课 过秦论

第16课过秦论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及文言知识,积累文中名句。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探究文中的叙议关系,了解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及情感。 文本名句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4.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6.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7.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8.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9.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10.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文本导学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孝公既没.: ②合从.缔交,相举.为一: ③赢粮而景.从:

④百有.余年矣: (2)一词多义 ①亡????? 追亡. 逐北,伏尸百万: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 吞二周而亡. 诸侯: 河曲智叟亡.以应: ②利????? 因利. 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信臣精卒,陈利. 兵而谁何: 金就砺则利. : ③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 ,固不可彻: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 以怪之矣: (3)古今异义 ①以致..天下之士 古义: 今义: ②宽厚而爱人.. 古义: 今义: ③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 今义:

13-16课模拟学案(杨才莉)

13鹅一、读拼音写词语。 gāoào zhang zh?ng jīng jùzīwai júcùbùān ()()( )( )( ) tǎng ru?shìh?u pí qi z?bai háo bùxiāng ràng ( )()()()()lín jìn kuáng fai yīrìsān cān c?ng r?ng búp?()()()()zhīzh?huālu?yang cháng?r qùkōng kōng rúyě ()()()gōng yǎng bùzhōu bùshang qífán jià zi shízú ()()()二、比一比,再组词。 颈()厉()励()剧()劲()历()据()锯()侍()躺()供()郑()待()倘()拱()掷()炊()邻()怜()尊()饮()领()蹲()遵()三、给多音字带上正确的读音,再组词。 角看供 四、读课文,再填空。1. 这是一篇以为主的记叙文。 A 写人 B 写事 C 状物 2. 课文采用的结构方式。(A 总分总 B 分总 C 总分) 从鹅的、、、四个方面展现了白鹅的特点。 3.课文中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大鸟”刚进院子的姿态、动作“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一看这姿势,作者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全文的句,在全文的作用是: 语段阅读。(一)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急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1. 给短文中加点字注音。 2. 用“________”画出短文的中心句。 3. 把短文中的比喻句用“”画出来。 4. 作者运用(说明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鸭步调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鹅步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请你按朗读符号的提示反复品味,判断应是哪种语气情感。 它常傲然地 ...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 ....;有时非但不让 ....↑.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 (1)鹅站有站相,走有走相,傲气十足又有趣可笑。() (2)鹅高傲,不可一世,令人生厌。() (二) 这白鹅,是一位即将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我抱着这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里。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1. 短文中的“大鸟”指,双引号的作用是。 2.照样子写词语。 左顾右盼 3.画“_____”的句子在课文中是句,起的作用。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学案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学案 【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重难点】 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知识梳理】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1)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政治:进一步加深,各派救国方案失败。 (3)思想: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之队伍迅速壮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4)阶级:以孙中山为首的登上历史舞台。 (5)个人因素:孙中山个人努力。 2、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1)上书改革: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但是遭到了冷遇。从此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2)成立团体:1894年--兴中会--檀香山--第一个资产阶级,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最早方案。(3)发动起义:1895年--(第一次)广州起义 (4)组建政党:1905年中国同盟会日本东京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其机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为其总理,黄兴为副总理。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评价: (1)内容:孙中山在《民报》把同盟会的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三大主义(2)评价: 进步性:①它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 ②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是的重要理论指导。 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具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进行革命的政治纲领,他力图通过民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打通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挽救沉沦在即的民族和国家。具体表现为: 1、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清朝统治寿终正寝,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实践取得的最大成果。 2、颁布《》,维护民主共和:1912年,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它还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了中央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大大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 3、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先后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战争,但均告失败。这说明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 (1)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历史教训:一是同盟会和国民党组织涣散,需要重组;二是建立革命联盟。(2)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帮助。 (3)孙中山本身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精神。 2、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影响及评价: (1)中国的召开:1924年1月广州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并讨论了国民党改组问题,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一次合作的实现,标志着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2)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①新民族主义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民族,一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这是一种新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 ②新民权主义主张国家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一切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③新民生主义也强调两条原则,一是平均地权,二是,“耕者有其田”。 (3)评价 进步性: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反帝反封建),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 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重难点释疑】 一、三民主义内在的关系 三民主义中民族、民权、民生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第一,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展开表述;第二,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二、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1.不同:①内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优质教案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同盟会及三民主义;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三民主义的实践;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及主要内容、进步性;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比较。 理解:通过比较新旧三民主义、分析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提高学生比较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二、过程与方法 论从史出、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感性了解,理解先进中国人的救国探索不断深入,反映出孙中山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具有崇高的人格品质。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临时约法》的内容。 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二)教学过程 【复习】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的救国之路

【导入】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提出了许多救国主张。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但他们都不主张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封建统治,而封建统治的腐朽是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因此,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社会实践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的发展证明,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创立革命的理论,并在它的指导下用暴力推翻封建统治。这一历史任务的承担者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历史背景 【探究】引导学生新闻记者教材第78页的导言和正文,归纳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1)社会基础:19世纪末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改良方案失败;(出示《时局图》)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来源: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特别受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影响; 4)个人因素:上书李鸿章失败后,孙中山由改良走上革命道路。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中国民主革命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六课导学案

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学习目标: ①、认识4个生字。 ②、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理解诗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提示: 读是理解诗句的基本手段,学习本课要通过反复诵读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读时,要注意将读、想、说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读、想想、说说、读读。如第一节,在读的基础上,想想大海本来是什么样的,现在是什么情景,想象后说一说,面对此景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什么,体会后再读。 课前准备:课前了解伊拉克战争或其他中东战争情况。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通过充分自读全诗,我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我想多读几遍。 ①、我会认下列词,瞧,我能给加点的字注音。 ()()()()()()蔚.蓝巡弋.蜥.蜴.频.频.绿茵.祈.盼 我能区分“弋、戈”并能分别组词“弋”,“戈”。 我还能区分“祈、析”并且分别组词“祈”,“析”。 ②、我能在( )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的大海()的沙漠()的夜空()的草地()的课桌()的教室 ③、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我能理解批注不懂的词语“蜥蜴、甲虫、蔚蓝色”。 ●学完这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就即将结束了,我想总结一下:理解词语意思的方

法: . 2、读了这首诗,我收获很大,我想批注在课文空白处下面: 语句上、内容上、写法上…… 3、我有几点疑问想在课堂交流: 疑问一: 疑问二: 4、课前我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是: (二)、学习探究 学法提示:读占鳌头。在读时,要注意将读、想、说有机结合起来,做到 读读、想想、说说、读读。 1、我能够正确流利的读这首诗,我想展示给同学们。 2、我知道这首诗每一小节讲了什么? 第一小节 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 第四小节 第五小节 3、我要自主阅读后和同桌交流读文的感受。●评价一下(满意,基本 满意,不满意) 4、全诗四次提到“这究竟是为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我能把这种感受有感情的读出来。 6、课文的最后一句“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句中省略号有什么意义。 7、通过交流,总结批注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三)、总结升华 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请小组内同学评价(有感情,一般,平 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