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力的平衡教案

力的平衡教案

力的平衡教案
力的平衡教案

力的平衡

[教学目标]

1.道平衡力的概念以及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能运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2.尝试通过实验,探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尝试运用共点力合成、分解的知识以及平衡条件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3.通过学习,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

通过理论和实验推导出三个力的平衡条件,知道多个力平衡的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解决实际力的平衡问题中,应用相似三角形、线段比例性质以及三角函数等数学知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二、案例设计

(一) 由生活现象导入新课

师:在自然界物体存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矗立的岩石和各类建筑,马路上逐渐加速的汽车,匀速上升的电梯上站立的人,绕太阳运转的地球等等。我们描述某些物体状态时常用“平衡”这个词。大家能否联想一下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哪些物体是平衡的?在物理学中“平衡”这个词究竟是指什么含义呢?

预测: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倾向:

1——认为平衡就是静止,举的例子都是教室中静止的吊扇、电灯或老师所提到的静止的岩石或建筑物等等。

2——有些初中教师曾在惯性的教学中补充过平衡的含义,学生还记得这一知识点;也有一些学生事先预习过课本,他们可能会说出正确的答案。

教师可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达成正确的认识。并总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叫做平衡,即速度恒定不变的就是平衡的物体。这里包括速度恒为零的静止状态,是一种静态的平衡;也包括运动间的平衡,即速度不为零、但大小方向都不变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例1:停泊在水面上的船只、被两只狗来回争夺的骨头、在两人合力匀速向上拉起的牌

匾、被拉着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的皮箱、沿滑梯加速滑下的女孩,这些物体中哪些是平衡的,

它们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说明:这一例题可以让学生巩固加深“平衡”概念的认识,为下面研究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做好铺垫,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共点力平衡的条件

1、 引言:

师:有的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平衡,如停泊在水面上的船只,有的物体在三个力

作用下平衡,如在两人合力匀速向上拉起的牌匾,而被拉着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的皮

图4:两只狗来回争夺骨头

图5:两人匀速向上拉起牌匾

图6:沿水平地面匀速拉皮箱

箱则是在四个力作用下平衡的。但只要物体处在平衡状态,我们就说物体是所受的力是平衡的,那么力的平衡要满足什么条件呢?

预测:

学生比较可能回答:我们初中学过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的物体所受的两个力必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程度较好的学生可能会答出:按照惯性定律,物体不受任何外力时将保持运动状态不变,所以物体不受力时也能平衡。

师:对!那三力平衡或四力平衡要满足什么条件呢?

一般来说学生对这一问题会感到难以作答,教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出下一步学习目标。

2、 共点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探究: (1)实验的设计:

师:下面我们就从三力平衡入手,设计一个实验探索一下三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给每桌学生提供了一些可能用到的实验器材。大家根据这些器材分组讨论一下,怎样让一个物体三力平衡?要测量哪些物理量?要用哪些器材?

[实验器材]:

①木板一块 ②定滑轮若干 ③不同长度的细绳三段 ④钩码一组 ⑥白纸 ⑦铅笔 ⑧尺 ⑤量角器 ⑨图钉若干

预测:这一实验有前一节力的合成的实验做基础,学生在设计实验上不会有太大困难。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让大家互相提出问题,修正各自的实验设计,集思广益,拓展思路。

各组可能在讨论后提出以下各种见解:

组1代表:匀速运动的物体不好控制速度,也不好测量。所以我们想用两个弹簧秤拉着钩码,使钩码保持静止,则钩码就是在两个拉力和重力作用下的三力平衡(如图4所示)。我们要用的器材有:两个弹簧秤、钩码、两根细绳、还要有木板、白纸和图钉、铅笔、尺子和量角器。做法是:在竖直木板上钉两个图钉A 和B ,用不同长度的绳OA 和OB 系着两个弹簧秤,每个弹簧秤的另一端连接重力为G 的钩码,在钩码平衡时,两拉力的

大小就可以直接在弹簧秤上显示出来了。测出两绳拉力的大小,并记录拉力方向,并用弹簧秤测出钩码的重力。作好钩码的受力图示,才能表现出三个力之间的关系。

师:不错,其他同学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生2:最好能在保持钩码平衡的情况下改变两绳的长度,重复测量并作图。从中寻找规律。这样规律才有普遍性。

生3:弹簧秤这样斜着拉,测量可能不会准确?

生4:应该有影响,因为这样拉,弹簧秤的拉力就会偏离弹簧秤的轴线方向,且弹簧秤还有自重,这样会造成很大的误差。

师:这个误差是比较大的。大家有没有改进的方法?

组2代表:我们组不用钩码,把木板放在水平面上,采用三个弹簧秤。(如图5),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

生3:没有钩码,那受力物体是什么?

图7

组2代表:我们可以在三个弹簧秤中间放一个钩码,这个钩码在三个拉力的作用下静止。 生3:但这样钩码在水平面上静止时,可能还会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那就不是三力平衡,而是四力平衡了。

师:不用钩码也是可以的。我们可以把三段细绳的连接点看成质量极小的物体,这称为结点受力。还有其他的方案吗?

组3代表:我们组利用了定滑轮。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作用方向而不改变力的大小。那我们把每条线的拉力通过定滑轮改成竖直方向,就不用担心弹簧秤的拉力与轴线不一致的问题了。而且还可以不用弹

簧秤,只要象图6那样,让三串钩码都通过三根细绳对结点产生拉力,静止时即为三力平衡。则钩码的重力大小与相应细绳对接点的拉力大小相等,由此可记录三力的大小;标记每条细线拉力方向的方法是使视线通过细线垂直于纸面,在细线下面的纸上用铅笔点出两个定点的位置,并使这两个点的距离要尽量远些,连接两定点,即可得到拉力方向。依据力的大小和方向做出三个力的图示,即可比较三个力的关系。用钩码施加拉力就可以了。组3用三个弹簧秤,同时读数很困难,图示也难画。而我们的实验方案中测拉力的大小时只要数砝码的个数就性了,图也好作。

生4:可这样做不用考虑定滑轮与绳子之间的摩擦力吗?一样也会有误差的。 组3代表:每个实验都会有误差的,只要我们这种方法误差小就行了。 其他组:你们误差一定最小吗?也许我们的方法误差更小呢!

师:大家都说的非常好。这里其实已经有了三种实验设计。至于哪一种误差更小,做法更好,我们就实际做了再说。大家分组各自选定一种方法进行实验,过一会我们再来交流各组的实验结论。

*说明:由于这一实验与力的合成探究实验大体相同,所以在实验操作上不要花太多时间,而把精力放在让学生自觉运用已学知识设计探究实验上。

(2) 实验探究——三力平衡的条件 学生分组动手实验(观察学生实验情况)

提醒学生在实验时应注意吸取上一节实验的经验教训,取适当大小和夹角的力,尽量减小实验的误差。

(3) 交流实验结果: 让每一组用实物投影展示本组同学所做的力的图示,并汇报本组在实验中的结论和感想。

预测各组基本都能得出三个力要满足的条件是:以OA (即F 1)和OB (即F 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OADB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其对角线OD 就表示F 1与F 2合力F (如图7)。用刻度尺量出OD 的长并与OC 相比较。

则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F 1、F 2的合力与F 3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如果将F 1、F 2的合力再与F 3合成,则三个力的合力为零。

但采用滑轮的方案3完成的最快,采用两个弹簧秤的方案1误差偏大,用三个弹簧秤的方案2则完成的最慢。方案3的确是较好的设计。

师:在听完各组的汇报之后,大家有什么新的认识? 预测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一些观点: 1、 若各组改变自己力的合成顺序,比如先将F 2 F 3合成,它们的合力也与与F 1平衡。

2、 虽然各组的图差别很大,但任何一组三力的合力都是零。

综合起来,即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都平衡,三个力的合力为零,这便是三力平衡的条件。

图9

(4)利用已学知识演绎论证实验结果:

师:大家能否应用牛顿第一定律和二力平衡条件,思考为什么三力平衡时,三个力的合力为零?

预测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观点:

1: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的合力为零,若合力不为零,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改变。

2:若是三力平衡,根据力的合成,可以先将其中的两个力合成一个力,就能将三力平衡变成二力平衡。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一定平衡,所以三力平衡的条件是,三个力的合力为零。

(4)巩固应用

例2:在刚才的实验方案1中,若钩码重力为10N,OA绳和OB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分别为30°和60°,则OA、OB、OC绳的拉力分别是多少?(解析从略)

*说明:利用该例题巩固所学知识,并初步了解确定研究对象、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应用物理规律布列方程的解题思路。

(5)推广

师:大家能否根据刚才所探究的结果讨论一下,四个力或更多力作用下的物体平衡条件是什么?

通过讨论与交流,学生认识到: N个共点力平衡时,合力为零,其中任意第 M个力与其余 (N-1)个力的合力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师:虽然我们做的是三个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条件的实验,但将这个结论推广到多个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情况,也可以用实验来证明。

例3:如前图6中所示的被拉着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的皮箱,所受的摩擦力与拉力的合力应该沿什么方向?(解析从略)

*说明:该例题与推论内容相似而并不完全相同。让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知识并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拉着匀速前进的重皮箱却感到不怎么费劲。

三、评析

本节教学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得出三个力的平衡条件,并推广到多个力平衡的条件。让学生经历探究三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发现自己实验方案中的问题,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方案,以达到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的目的。对实验结果的交流和讨论,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不断的反思自己得到的结论,促进学生发展自己的观点形成科学的结论。在力的平衡条件的理论推导部分,注意培养学生应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该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探究技能方面,希望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的猜想、实验设计、解释等技能,较重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养成,这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相关教学资源链接

研究性学习课

图11

题:Array这是一幅斜拉

桥的图片,斜拉索桥

是我国目前中长跨

度桥梁的最流行形

式,我国目前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大型斜拉桥有30余座。它一般适用于300~1000m左右的桥梁长度。

这么长的斜拉桥受到的重力

压力,为什么桥仍然没有坠入江中

呢?这是因为桥塔上的钢索对桥

有拉力(如图12所示)。

请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搜集

一些有关斜拉索桥的资料和数据,

讨论斜拉索桥的受力。

第二章 D 共点力的平衡

上海市奉贤区教师进修学院汪根龙

一、教学任务分析

共点力的平衡是在学习了“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基础上,对初中阶段已经初步学习过的物体平衡的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有关物体平衡的知识是今后学习牛顿定律等内容的基础,因此不仅在本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整个高中阶段都是非常重要。

学习共点力的平衡需要以“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的知识,以及对物体受力情况的分析和匀速直线运动的知识为基础。

通过录像、图片等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引出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概念。

联系“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的知识以及对物体受力情况的分析,通过DIS实验或弹簧秤实验的探究,归纳、总结出共点力的平衡条件:F合=0。

通过课内学习训练交流,巩固对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条件的理解。

本设计强调对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条件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方法的应用,并了解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的相关科学成就,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科学的追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概念。

(2)理解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

(3)知道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的相关科学成就。

(4)学会应用实验方法研究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共点的三力平衡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感受等效、图示、归纳推理等科学方法。

(2)通过共点力平衡条件的探索过程,感受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共同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合作的愉悦,懂得合作重要,并乐于合作。

(2)通过DIS实验数据处理,领略信息技术的简捷、快速、直观。

(3)通过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的相关科学成就的介绍,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科学的追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概念和平衡的条件。

难点:导出共点力的平衡条件的过程。

四、教学资源

1、器材:DIS实验设备或弹簧秤;学生实验器材。

2、课件:张衡及相关资料(课件)等。

3、录像、图片:我国举重运动员奥运会比赛夺冠录像,东方明珠、赵州桥等图片。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物体平衡的概念;二是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录像、图片和实验为基础,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得到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概念,进而根据DIS实验等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即F合= 0。最后通过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的相关科学成就的介绍,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科学的追求,巩固所学的知识,感悟物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概念和平衡的条件。方法是:从观看2004雅典奥运会我国举重运动员夺冠的内容录像,以及东方明珠、赵州桥及静止的花盆等图片,结合学生的亲身感受,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得到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概念。然后,通过分组DIS实验(或弹簧秤实验)探究活动,运用等效、图示、推理等科学方法得出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导出共点力的平衡条件的过程。方法是:从二力平衡的条件F 合= 0出发,以“力的合成”(或“力的分解”)为基础,通过实验(DIS实验或弹簧秤实验)探究活动,运用等效替代的方法,得出不在一直线上、共点的三个力的平衡条件同样是F合= 0,进而推广到一般情况,即共点力的平衡条件为,F合= 0,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过程。

本设计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科学方法的教

育,重视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情景录像、图片,设问

录像:2004雅典奥运会我国举重运动员夺冠的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图片:选用东方明珠、赵州桥及静止的花盆等。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观察能力,也有利于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和我国古代的历史成就等。

理解平衡的概念,是研究有关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问题的基础。可结合实例设计设问,帮助学生建立平衡的概念。

活动I DIS实验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条件是本节课学习的重要物理规律,应用DIS实验物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体。

活动II课件交流

课件交流介绍张衡及其成就,应在课前一周左右让学生提前准备。

活动III学习交流

学习训练要有分层的要求,并在课内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

3、教学主要环节

本设计可分为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相关的设问建立平衡的概念。

第二环节,通过DIS实验探究,归纳推理、总结出物体平衡的条件。

第三环节,通过学生课件交流活动介绍张衡及其成就,使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

第四环节,通过应用平衡的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七、教案示例(教学实录)

执教:奉贤区肖塘中学钱忠贤庞艳茹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这些物体均处于平衡状态,那么,什么叫平衡状态?

力的平衡教案

力的平衡 [教学目标] 1.道平衡力的概念以及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能运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2.尝试通过实验,探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尝试运用共点力合成、分解的知识以及平衡条件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3.通过学习,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 通过理论和实验推导出三个力的平衡条件,知道多个力平衡的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解决实际力的平衡问题中,应用相似三角形、线段比例性质以及三角函数等数学知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二、案例设计 (一) 由生活现象导入新课 师:在自然界物体存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矗立的岩石和各类建筑,马路上逐渐加速的汽车,匀速上升的电梯上站立的人,绕太阳运转的地球等等。我们描述某些物体状态时常用“平衡”这个词。大家能否联想一下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哪些物体是平衡的?在物理学中“平衡”这个词究竟是指什么含义呢? 预测: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倾向: 1——认为平衡就是静止,举的例子都是教室中静止的吊扇、电灯或老师所提到的静止的岩石或建筑物等等。 2——有些初中教师曾在惯性的教学中补充过平衡的含义,学生还记得这一知识点;也有一些学生事先预习过课本,他们可能会说出正确的答案。 教师可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达成正确的认识。并总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叫做平衡,即速度恒定不变的就是平衡的物体。这里包括速度恒为零的静止状态,是一种静态的平衡;也包括运动间的平衡,即速度不为零、但大小方向都不变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例1:停泊在水面上的船只、被两只狗来回争夺的骨头、在两人合力匀速向上拉起的牌 匾、被拉着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的皮箱、沿滑梯加速滑下的女孩,这些物体中哪些是平衡的, 它们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说明:这一例题可以让学生巩固加深“平衡”概念的认识,为下面研究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做好铺垫,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共点力平衡的条件 1、 引言: 师:有的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平衡,如停泊在水面上的船只,有的物体在三个力 作用下平衡,如在两人合力匀速向上拉起的牌匾,而被拉着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的皮 图4:两只狗来回争夺骨头 图5:两人匀速向上拉起牌匾 图6:沿水平地面匀速拉皮箱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 一、二力平衡教案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衡状态和平衡力,知道最简单的平衡是二力平衡 (2)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3)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对生活中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 (2)通过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通过运用知识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研究总结物体二力平衡时的规律 教学难点:做好探究实验 [教具和学具]:小卡片、细线、滑轮两个、铁架台、钩码一盒、铅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挑战:任务一——你可以用笔尖顶起小鸟吗?(学生挑战成功) 师:同学们都成功啦,那现在加大难度,任务二——你可以在小鸟的嘴部用笔尖顶起小鸟吗?(学生挑战失败) 师:笔尖能否顶起小鸟,就是一个平衡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平衡的知识。板书标题二力平衡 二、平衡状态 1.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四张图片,你能否将它们分成两类?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分类回答)引入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板书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2.师:还有其他分类方法吗?能否根据这些物体的受力情况来分类呢?怎么分?(学生思考回答)一类:只受两个力两类各选一例,请二位学生画力的示意图(其他同学在自己书上画)另一类:受到四个力 3.师:刚才我们根据这四个物体运动状态的不同、受力多少的不同进行了分类,那它们又有什么相同特点呢?(引导学生它们都受到力的作用,都处于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板书:平衡力

2018年高考物理专题01力与物体的平衡教学案

专题1 力与物体的平衡 【2018年高考考纲解读】 高考命题突出受力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的考查,也有将受力分析与牛顿运动定律、电磁场、功能关系进行综合考查。题型一般为选择题和计算题。 高考对本专题内容的考查主要有:①对各种性质力特点的理解;②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条件的应用. 考查的主要物理思想和方法有:①整体法和隔离法;②假设法;③合成法;④正交分解法;⑤矢量三角形法;⑥相似三角形法;⑦等效思想;⑧分解思想。 高考试题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生活中的静力学材料为背景,考查力的合成与分解和共点力的平衡的综合应用;一种是以现实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考查力的概念的理解和计算.题型仍延续选择题的形式. 【重点、难点剖析】 1. 弹力 (1)大小: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可由胡克定律F =kx 计算;一般情况下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弹力可由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来求解. (2)方向:一般垂直于接触面(或切面)指向形变恢复的方向;绳的拉力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2. 摩擦力 (1)大小:滑动摩擦力F f =μF N ,与接触面的面积无关;静摩擦力0

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学设计合集.doc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物理 第十二章第六节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学习主题】二力平衡 【学习时间】1课时 【课程标准】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第六节的学习内容。本节教材分为力的平衡的概念、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它的应用三部分。本节教材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首先,本章前两节已学习了惯性定律和惯性现象,为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其次,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为后面学习摩擦力和浮力等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准备。再次,通过实验,使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今后研究问题奠定了能力基础。因此,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对受力分析还不够全面,对物体受到力的理解也还不够准确,在学习过程中,在这方面要注意正确的引导。 【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具体事例,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 2、通过学生实验探究,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3、结合二力平衡的条件,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受力情况或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4、通过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5、通过对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通过对比“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加深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 【评价设计】(1).通过问题1、2、3、4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问题5、6、7、8、11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问题9、10检测目标4的达成。 (4).通过问题12、13、14、15检测目标3的达成。 (5).通过问题12、13、14、15检测目标5的达成。

8.2力的平衡教案

第二节力的平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 2.知道二力的平衡及二力的平衡的条件。 3.能应用二力的平衡求力的大小或判断物体的状态。 过程与方法:1.探究二力的平衡条件。 2.探究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物体静止时合力为0的现象。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并认识到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教具准备】两端有滑轮的直木板,小车模型(玩具小车)、挂盘、砝码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时候总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 态。但是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并非都不受力。(例如:悬挂的电灯、平直轨道上 匀速行驶的火车)而有受力的物体,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例如:用力踢球,球由静止变 为运动) 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时,为什么有些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有些却不能?这些力和物体的运动状态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二)进行新课 一、力的平衡 请大家思考,你见过的哪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保持静止状态? 教室内的吊灯受到重力和拉力,吊灯保持静止。放在地上的水桶受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 持力,水桶静止。课桌受到重力,书本对它向下压的力和地面的支持力,课桌静止。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能见到。一列火车在一段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火车受重力、支持力、水平向前的牵引力和向后的阻力。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 否则这几个力就不能平衡。 二、二力平衡条件 二力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研究这种情况。

《重力》教学案例

《重力》教学案例 岗南中学李树平 一、教学内容分析 《重力》是人教版八级物理第七章《力》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力、二力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是以后学习压强,浮力,功等知识的基础,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 生活中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竖直下落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学中应注意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创设问题情景。以观察思考开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于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通过探究解决本书中“力的大小跟质量关系”的重点问题,通过让学生利用重垂线观察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利用重心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力的方向及作用点的难点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 二、学生情况分析 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我所任教的岗南中学,学生都来自偏远的农村,纯朴上进,但对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教学中我常常列举身边的实例启发学生,用身边的物品做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还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

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2、理解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锤线的应用。 4、知道重心并会画重力的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其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1、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猜想、设计、操作、分析论证”的能力。 2、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G=mg。 难点:重力的方向及重锤线的应用。 教具准备: 钩码、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粗细均匀的木棒、皮球、质量相等

二力平衡教案

二力平衡教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2节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②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力的叫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 ③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④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到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二力平衡条件 难点:1.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同线”问题 2.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车、带滑轮支架的长木板、玻璃板、细线、钩码(若干个).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那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将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我们知道,实际生活中不受力的物体是没有的.那为什么还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 学生思考、讨论. 师当甲、乙两位同学在门里、门外(同一位置,用力方向相反)推门时,如果要门保持静止不动,需要满足什么条件生:两人用力(大小)相等.师对了,就是因为当两人用力大小相等时,产生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门相当于不受力.这时我们就说两个力平衡,门处在平衡状态,即处于静止.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好,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吧. 【进行新课】 平衡状态下力与运动的关系 师上面的事例告诉我们,当物体处在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是平衡力.平衡状态是指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也就是说当物体处在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师请大家观察桌面上的书,挂在天花板上的电灯,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分析它们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力的平衡 教案

5.3 力的平衡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 2、掌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演示实验,推出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得出过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教学重点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 2: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法、归纳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演示物体一个,弹簧秤三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生活中的物体有的处于平衡状态,有的处于非平衡状态;其中物体的平衡状态比较常见,而且很有实际意义。那么:什么是物体的平衡状态,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处于平衡状态呢?本章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问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概念; 2.理解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 (1)复习什么是共点力: 几个力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就叫做共点力。 (2)介绍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 a.一个物体在共点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b.请学生举例:哪些物体属于在共点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 c.同学们刚才举的例子中,有的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有的物体在三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那么,在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处于平衡状态呢? 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1)理论推导: 从牛顿第二定律知道:当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加速度为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即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所以: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

教学案例——《常见的力》教学设计

教学案例——《常见的力》教学设计《常见的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1、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下落的原因。 2、能独立设计记录图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能体会到通过多次实验得出结论的重要性。 2、能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任务。 知识性目标: 1、能够通过实例体验常见的各种力。 2、能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引力的存在。 3、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物体下落的原因。 4、能举出各种力在生活中应用的更多实例。 二、教学重点:自主、合作探究物体下落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认识地球引力这种直接作用物体上的力。 四、教法:谈话、讨论、合作、引导、评价 五、学法:讨论、合作、探究、自学、交流 六、教学准备:师()水槽 纸船 磁铁 生(组:毛巾、皮筋或松紧带、曲别针、塑料梳子、纸船、

海棉、乒乓球、磁铁、透明塑料盆、纸片、碎纸屑或泡沫、羽毛、表格、橘子) 七、教学过程: 谈话: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有人任务,谁来说一说你负责什么?(组长、记录员、试验员)祝愿你们这节课能出色的完成任务!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感受了推和拉,知道推和拉都是力。板书,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力,你们愿不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认识一些周围常见的力? 出示:《常见的力》 (二)探究新知 1、 师:前两天老师新学了一个小魔术,你们想不想看? 变魔术,吸铁石吸纸船,“磁力”板书 师:哎呀,老师桌子上有点水,谁来帮忙擦一下?(用湿抹布)擦完学生拧毛巾,引出“扭力”。板书桌子上还有点水,我就用手擦一擦吧!“擦力”板书 2、 师:刚才认识的力,你们想不想自己感受一下?今天,同学们从家里带了很多东西,你们想不想自己玩一玩?我们先利用手里的东西把刚才认识的力感受一下,再玩一玩,看

7.5二力平衡 教案

第五节二力平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2). 判断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3). 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物体受力情况。 2、过程与方法: 在解释二力平衡现象的过程中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 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渗透物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 法教育; 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 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能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物体受力的关系以及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课前准备】实验器材 四、【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本___第25页至27页____部分,勾画重难点和疑点,完成课后练习及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2、【基础知识归纳】: 1) 二力平衡: 2) 二力平衡的条件: 3、【尝试练习】: 练习册第20页1.2.3.4.题 (二)【课堂探究】 1、自主学习: 1)、二力平衡: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 或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上的两个力、、且作用在。2、合作探究: 1)、理解二力平衡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根据课本P25的《实验探究》过程,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并回答《实验探究》内的问题。 得出结论: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上的两个力,,且,即F合= 。 3、展示交流:分组展示 4、总结提升: 1).力的平衡: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平衡力的合力为零。 2).二力平衡的条件: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在同一直线上,简称“同物、等大、反向、共线”。 (三)【拓展落实】 【当堂检测】1.一只茶杯静止在桌面上,它在 ________和________的作用下保持________状态,我 们就说__________。 2·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本书,质量为0.2千克,受 到____力的作用,大小为____牛,方向是_______, 此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同时书还受到____力的 作用,大小是______牛,方向是_______,此力的施 力物体是_______,这两个力的关系是___________。 3.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货物匀速上升,货物受到____ 力和____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 ______和______,这两个力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 4、重20N的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当用F=2N的力水平向右作用,使其匀速运动时,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_______________ 议一议:判断下列哪个是一对平衡力,并说出你的理由。

《力的合成》教学案例

让“实验”与“理论”相映生辉 ——以《力的合成》教学为例 (江苏省启东中学,江苏,启东黄利华226200)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和理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同样重要,但平时很多物理老师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进度,常出现重视理论的教学而淡化实验的教学。这种看似高效的做法却并不高效,实验与理论相互辉映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本文以《力的合成》一节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关键词:实验理论高效课堂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一节有很丰富的实验资源和理论内容。很多情况下教师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视了实验资源的开发,这并不是一种高效的做法。如果能将实验也搬上黑板,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的过程,让“实验”与“理论”相映生辉,则物理之美浑然天成。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供“学习支架”,从而使学生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实际操作时可以在复习完初中的“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方法”以后,提出“互成角度的力如何求合力?”这样一个问题,通过设计实验去探究真相,当得到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后,就要给出数学上的精确表述,最后通过习题得以强化。本节的主线是四个“一”,也即“一些概念、一个实验、一条理论、一道例题”,一环紧扣一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紧凑而高效。下面的思维导图便体现了这样的主线。 1.基本概念图形化 本节的新概念比较多,用文字来板书这些内容比较花时间,笔者为了给后面的教学内容腾出时间,课前事先绘制图2于黑板上,然后结合图2讲解这几个基本的概念: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1和几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2是等价的,那么这一个力就叫几个力的合力,这几个力就叫一个力的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过程就是力的合成,反之就是力的分解。合力与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的关系,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互为逆运算。

(山东专用)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一1第1讲力与物体的平衡教案

(山东专用)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一1第1讲力与物体的平衡教案 第1讲力与物体的平衡 一、单项选择题 1.(2019山东临沂检测)如图所示,甲、乙两物块质量相同,静止放在水平地面上。甲、乙之间、乙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相同,现对甲施加一水平向右的由零开始不断增大的水平拉力F(物体间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则经过一段时间后( ) A.甲相对于乙会发生相对滑动 B.乙相对于地面会发生相对滑动 C.甲相对乙不会发生相对滑动 D.甲相对于乙、乙相对于地面均不会发生相对滑动 答案 A 设甲、乙的质量均为m,甲、乙之间以及乙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甲、乙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f max=μmg,乙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f max'=2μmg,因f maxf max=μmg时,甲、乙之间会发生相对滑动,故选项A正确,B、C、D均错误。 2.(2019山东滨州二模)浙江乌镇一带的农民每到清明时节举办民俗活动,在一个巨型石臼上插入一根硕大的毛竹,表演者爬上竹梢表演各种惊险动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任何位置表演者静止时只受重力和弹力作用 B.在任何位置竹竿对表演者的作用力必定与竹竿垂直 C.表演者静止时,竹竿对其作用力必定竖直向上

D.表演者越靠近竹竿底部所受的摩擦力就越小 答案 C 毛竹上的表演者静止时受重力、弹力和摩擦力,故选项A错误;表演者静止时,竹竿对其作用力(弹力和摩擦力的合力)与重力等大反向,即竹竿对表演者的作用力必定竖直向上,故选项B错误,C正确;表演者越靠近竹竿底部所受的摩擦力不一定越小,故选项D错误。 3.(2019山东济南模拟)如图所示,在倾角θ为37°的斜面上放置一质量为0.5 kg的物体,用一大小为1 N 平行斜面底边的水平力F推物体时,物体保持静止。已知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sin 37°=0.6,cos 37°=0.8,g取10 m/s2)( ) A.3 N B.2 N C. N D. N 答案 C 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物体在平行斜面底边的方向上受到的摩擦力为F x,有F x=F,在沿斜面方向上受到的摩擦力为F y,有F y=mg sin 37°,则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大小等于= N,故选项C正确。 4.2019年10月1日上午,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上,空中护旗梯队拉开了阅兵分列式的序幕,20架武装直升机组成巨大的“70”字样飞越天安门上空让人记忆犹新,大长中华之气。而其领头的直升机悬挂的国旗更是让人心潮澎湃。若国旗、钢索和配重大约为600 kg,目测钢索与竖直方向的角度约为12°,若钢索与配重受到的空气阻力不计,重力加速度g=10 m/s2,已知θ较小时tan θ≈θ(弧度制)。国旗受到的空气阻力约为( ) A.6 000 N B.2 500 N C.1 200 N D.600 N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案例反思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案例反思 本文是关于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案例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摩擦产生的条件。 ②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 ③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和实验设计、验证,以及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从实验中总结规律的能力。 ②理解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②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四、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解释生活中的摩擦现象。 难点:①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自主的实验探究。 ②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中是接触面之间压力而不是重力和质量大小。 五、教具: 弹簧测力计、长方形木块、长木板、砝码、毛巾等 六、教学程序: ㈠引入新课: 1、播放汽车陷入泥中,车轮打滑;渔民用手捉鱼捉不住;学生想和杯里的水,却拧不开杯盖这三段录象。问:假如你遇到了这些问题,你有什么办法吗?

2、学生观察并发表意见。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到了哪些和摩擦力有关的现象?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做一做:你能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制造出一种摩擦吗?你能交流一下在摩擦实验过程中你的感受吗?学生两手互相搓动,感受摩擦。 你们想了解摩擦力一些秘密吗?就一起来学习本节课吧! (点评:)课堂一开始,就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此时的角色就成了教师的帮助者,他们热情而又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各种方案.接着让他们自己做实验来产生出摩擦并初步感知一下摩擦力是一种怎样的力,在交流中学生的表现欲望被充分地调动,内部教育基因被激活,这对学生的发展也就更加有利。 ㈡进行新课: 1、摩擦力的概念: (点评:)对摩擦现象,学生一般都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并不困难,大多数教师都是通过回忆生活现象,如用橡皮檫檫字;或亲身的体验,如用手旋开瓶盖.但无论采取那种方法都难以表述抽象的概念。例如:上述两种方法都不能突出摩擦力的方向,不能突出压力和重力的区别,更不能让学生意识到摩擦还存在静摩擦、滑动摩擦及滚动摩擦三种情况。为此,我是这样设计引入摩擦的: 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 ①水平桌面放置一个重物,物体受到了几个力?(重力与支持力) 问:此时物体和地面之间有摩擦吗?(学生思考) ②用螺旋弹簧水平拉物体,观察到弹簧拉长了,重物没有移动.为什么?(分析:弹簧伸长了,证明了对物体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而物体却并没有移动,说明在重物与桌面间有一个“隐身的力”在与我“拔河”,不让我拉着重物走,这个调皮的的力就是摩擦力,这种摩擦力是物体想要运动但又没有运动的时候产生的,就叫静摩擦力。) ③继续用弹簧拉着物体在桌子上运动,这时也有摩擦力吗?这种摩擦力就是滑

《力的平衡》教案

《2.力的平衡》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合力的概念。 2、掌握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3、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 4、知道二力的平衡及二力的平衡的条件。 5、能应用二力的平衡求力的大小或判断物体的状态。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究二力的平衡条件。 2、探究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物体静止时合力为0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并认识到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四、教具准备 两端有滑轮的直木板,小车模型(玩具小车)、挂盘、砝码等。 五、课时计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新课引入 举例:两个人同方向拉犁匀速耕地,若用一头牛替代两个人拉犁匀速耕地,效果一样。 引导学生分析:若两个人同方向拉犁的力为F1、F2,牛拉犁匀速耕地的力为F3,则F3产生的效果与F1、F2产生的效果相同。 阅读课本上的实例。 分析两个实例的共同点:一个人作用的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人共同作用的力产生的效果相同。 本节课将研究上面实例中一个力与两个力的关系,引出课题。

(二)进行新课 1、合力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叫那两个力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的合成。 演示1:把大弹簧的下端固定在铁架台上,在大弹簧的旁边立一个刻度尺,用一个弹簧秤拉着弹簧,用另一个弹簧秤通过一根细绳也拉着弹簧,使其伸长。记下弹簧伸长到的位置;记录两弹簧秤的示数F1、F2。 用一个弹簧秤拉弹簧,使它伸长到跟刚才相同的长度,读出此时弹簧秤的示数F。 比较F与F1、F2的大小,F与F1、F2的方向。 引导学生分析:F产生的效果与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故F是的合力。 从上面实验可知,F的大小等于F1、F2之和。F的方向与F1、F2的方向相同。 结论:同一直线上两个同向力的合力大小等于两个分力之和,F=F1+F2,合力的方向与分力的方向同。 演示2:将弹簧的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用一个弹簧秤竖直向下拉弹簧,用一根细绳拴在弹簧下端的钩上,用弹簧秤通过细绳竖直向上拉弹簧,记下弹簧伸长到的位置,记下两个弹簧秤的拉力F1、F2。 用一个弹簧秤拉弹簧,使弹簧伸长到相同的位置,记下弹簧秤的拉力F。 比较F与F1、F2的大小,F与F1、F2的方向。 从实验可知F产生的效果与F1、F2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故F是F1、F2的合力。 结论:同一直线上两个反向力的合力大小等于两个分力之差,F=F1-F2。合力的方向与教师在黑板上图示演示实验1的F及F1、F2,如下左图所示。 教师在黑板上图示演示实验2,如上右图所示。 第2课时 (一)引入新课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时候总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8.2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2.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用物理知识去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让学生领略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设施 钩码、细绳、小卡片、两端带定滑轮的长木板一块、小剪刀、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引入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 a.停泊在水中的充气船。 b.悬停在空中的直升机。 c.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 d.静止在桌上的杯子。 2.教师:片中的充气船、飞机、运动员、大象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不受力时,才会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但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那么为什么这些物体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这是否和牛顿第一定律相矛盾呢?

3.讨论并提出猜想。 4.师:要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请你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二力平衡)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一)平衡状态 其实这与牛顿第一定律并不矛盾,这涉及到力的平衡问题。物体虽然受到力,但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不受力。 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为平衡状态。(板书)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平衡力。(板书)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若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应满足什么条件呢? 1.探究过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上台操作,台下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分四步进行) (1)用手按住卡片不动,两边各加不同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卡片向砝码多的一方运动。用手按住卡片不动,两边各加相等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卡片静止不动(平衡状态)。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a.静止的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大小相等时才可能继续保持静止状态。 (2)用手按住卡片不动,把两个吊盘放在同一侧,两盘加入相等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卡片向受力方向运动。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b.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必须方向相反才能静止。 (3)在两盘中加相等的砝码,使卡片静止,用手旋转卡片至某一角度,使二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可以看到:卡片旋转,不能平衡。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c.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物体才可能静止。 (4)用剪刀把卡片剪成两块小卡片,用手按住,保证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后可以看到;两卡片都不能静止。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d.“二力平衡”指的是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 2.学生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作用在同一个物体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彼此平衡。(板书) 3.学生举出生活中物体受两个力而平衡的例子,并分析受哪两个力平衡。(教师把例子写在黑板上) 4.回放引入⑴中,请学生分析直升机跳伞员、充气船、运动员、杯子受到的哪些力的作用?并画出物体受到平衡力的示意图。

【初中物理】力教学案例 人教版

力的教学案例 姜雪平 课题:什么是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力的概念(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 教具: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方法 : 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新课引入 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 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 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什么是力 新课教学: 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 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⑤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教案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 2、掌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演示实验,推出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得出过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教学重点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 2: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法、归纳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演示物体一个,弹簧秤三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生活中的物体有的处于平衡状态,有的处于非平衡状态;其中物体的平衡状态比较常见,而且很有实际意义。那么:什么是物体的平衡状态,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处于平衡状态呢?本章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问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概念; 2:理解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 (1)复习什么是共点力: 几个力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就叫做共点力。 (2)介绍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 a:一个物体在共点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b:请学生举例:哪些物体属于在共点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 c:同学们刚才举的例子中,有的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有的物体在三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那么,在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处于平衡状态呢? 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1)理论推导: 从牛顿第二定律知道:当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加速度为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即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所以: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 即F合=0 (2)平衡条件的实验验证: a:请三位同学把三个弹簧秤的挂钩挂到同一个物体,分别向三个方向弹簧秤,记下弹簧秤的示数和方向。 注意:用力不能太大,以免超出弹性限度。 b:请同志们按各力的大小和方向作出力的图示,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出三个力的合力。 c:请几位同学说明作图得到的结果: ?→ ?这三个力的合力为零(在误差范围内); ?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 三、巩固训练: (1)一个物体在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那么这个物体一定保持。 (2)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此时物体的加速度等于。 (3)下列关于质点处于平衡状态的论述,正确的是。 A:质点一定不受力的作用; B:质点一定没有加速度; c:质点一定没有速度; d:质点一定保持静止。 (4)要使物体保持平衡状态,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就叫做。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2

人教版《12.6二力平衡》新课标教学设计(方案二)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初步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答: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否就一定不受力呢? 放在桌上的书是静止的,它受到重力和支持力. 在平直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受到牵引力和阻力?可见,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也可能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几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为什么没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呢?这是因为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也就是说这几个力互相平衡. 2?新课教学 [板书1]三、二力平衡 1力的平衡: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 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互相平衡. 物体的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保持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来研究这种情况. 问: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举例说明.

答:不一定?如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要沿斜面向下滑?汽车或电梯起动时, 速度越来越快. 物体受到的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平衡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板书2] 2.二力平衡的条件 [实验1]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将光滑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块放在木板上.(木板为 45厘米X 60厘米, 板上安装2个定滑轮,3个羊眼圈. 木块上安4个挂钩.如图1所示)在木块挂钩1、 2上拴好细绳并跨过 滑轮,绳下端各挂若干钩码如图 2所示. 研究对象:木块. 受力分析:水平方向受到绳施加的两个拉力. 观察木块在什么条件下静止,什么条件下发生运动. 提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1) 二力大小不相等,左端挂1个钩码,右端挂2个钩码.放手后木块由静止开 始向右运动. (2) 二力大小相等.左、右两端各挂 1个钩码.放手 后,木块保持静止. 问:是否只要两个力大小相等,就可以互相平衡呢? [实验2]如图3所示,把两根细绳的一端分别拴在木块的挂钩 1、4上,另一端 各穿过羊眼圈 2、3后分别挂1个钩码.放手后,木块由静止开始运动. 甜湮米—— H

迎面接力跑优秀教学案例

背景: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体现了教师、学生是教材资源的开发者、创造者,在现有的课堂教学中,教材资源的开发、利用使体育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教学的资源来源于生活,接力棒的开发来源于学生的体育活动,在课间及放学后,我发现部分学生利用接力棒或是达到接力棒效果的体育器材,自发地开展玩接力赛跑的游戏活动,并且轻松活泼、兴致盎然。我深受启发,在一次学校体育教学同课异构活动中,利用本校四年级(6)班的学生,水平二;以“迎面接力”为主题,进行了尝试,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功。课中我结合体育新课程教学理念,对素材进行了一定的处理,创编教材,并考虑教材的实用性,资源的开发性,努力将新课程理念回归到课堂 中去。在教学活动中,改变了单一、枯燥乏味的教学形式,丰富了教学内容,学生情绪高涨、参与性强,同时使教学资源也得到了较好的开发。 案例主题: 根据现代教育的根本思想和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本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积极完善以“动”为主的课程目标体系的同时,以探究型课程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特长,以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营造宽松、和谐的学练氛围,探索一条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我完善的教学模式。体育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单调、枯燥的学习氛围,而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展示、体现自我。充分体现一个中心、四个特点。以让学生自动学习,积极实践,努力创新为中心,结合体育学科突出四个特点。特别是对水平二的学生来说,通过游戏或竞赛形式进行体育教学,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习成绩,激发学习兴趣。本课,我选择了各种游戏来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引导,打破传统创编,自主学习、游戏等教学方法,旨在不仅达到健身强体的作用,还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合作,解决困难的能力。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发展速度和灵敏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案例细节: (一)创设合作学习情境,明确合作学习目标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在游戏与竞赛活动中展开接力跑的学习,以展示我们班同学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与技术、技能,好不好?! 学生反应:兴致盎然,连声叫好。 (二)老师:这位同学你有什么要说明的? 学生:我们都想练一会儿……练好了以后再比赛,老师:可以吗?[老师的接力跑比赛合作学习情境创设十分有效,充分验证了合作学习理论的假设“学生只有愿意学,才有可能学得好。] 老师:好吧,同意你们的正当要求,给大家5分钟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每组派一人到我这取一根接力棒,以刚才宣布的小组为单位,一边作交流沟通,一边和合作练习。学生激动、紧张的喊叫声此起彼伏。大家开始认真练习,总结要领。 (三)尝试与交流、冲突与融合,有意义、有价值的合作学习研讨问题生成了[随着老师的一声长哨,全班同学又簇拥到了老师的周围。] 学生反映:[七嘴巴舌地嚷道]我们还没练好呢,就开始比赛了!? [体育课堂教学只有满足了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 的需要,学生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既充满温情友爱,又充满争论互学互助。] 老师:请举手后,具体说明,为什么没有练好呢? 学生1:我是我们小组跑第一棒的,XX接棒时跑得太快了,我们好几次都没有接稳、接住棒…… 学生2:我是我们小组跑第三棒的,接棒时对面的同学总是跟我撞到,妨碍我的速度…… 学生3:我是我们小组跑第四棒的,我讲交接棒的时候把棒立好,立好,他 们偏不听!接棒传到我这,真拿不住!要是不改,我们组肯定是最后一名,我保证按照我说的来,百分之百的不丢掉接力棒!……[此时,争执声、指责声一片!] 老师:同学们:请安静! 你们已经明确地意识到: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合作的力量才能提高、才能取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