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激励自己 坦然生活1

激励自己 坦然生活1

激励自己 坦然生活1

第 1 页共1 页

1. 躺在你的死亡床上

几年前,当我和心理治疗师丹佛斯·布兰登一起工作的时候,她把我放在了实验用的死亡床上。

她要求我清晰地想象,这是我临终时的床。并且要我进入一种临死前告别人世的状态。她让我从精神上邀请我生活中重要的人们来到我的床前,一次一个人。当每一个朋友和亲戚浮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必须大声地和他们交谈。我得告诉他们我的遗愿。

当我逐一和他们交谈的时候,我感觉到逐渐变得语无伦次了。不知怎的,我抑制不住地崩溃了。眼里充满泪水。我感到如此失落。倒不是为即将了却自己的一生而呻吟,为的是逝去的爱。准确地说,这是一种爱的交流,曾几何时我们忽略了它的存在。

在那个艰难的实验中,我真正地看到了生活中我丢掉的东西是那么多。比如说,对子女们的感情何其丰富美好,却未曾向他们表达明白。

实验结束的时候,我的情绪糟透了。平生从未哭得那么伤心。然而,悲伤的心情过去之后,一个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我清醒了许多。我知道了什么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谁是我最在乎的人。我第一次理解了乔治·帕腾那句话的意思了,他说:“死比生更令人激动”。

从那一天开始,我发誓不再把任何事情搁置到非做不可的时候。我下定决心,不再把话藏在心里。我想把每一个时刻都当成是最后时刻。那个实验的全过程从此改变了我待人的方式。我会时时记起实验给我最重要的启发:人之将去,其言也善。可我们非要等到临死前才那样吗?

又过了几年,我的母亲在塔克森的一家医院生命垂危,我急奔她的床前,紧握着她的手,一遍一遍地向她诉说我对她的爱,感激她对我的养育之恩。当她最终去世之后,我悲痛欲绝,但很快就过去了。母亲弥留之际的日子里,她身上所有宝贵的品格进入了我的内心,那是一种爱的精神,永不磨灭。

家父去世前的一年半,我开始给他写信,寄诗歌,赞颂他为我的生活所做出的贡献。父亲在世前的最后几个月里,罹患慢性病并最终夺去了他的生命。当时,与他交流和与他守候在他身旁并不容易。不过父亲可以阅读那些书信和诗歌,也让我感到一些慰藉。有一次,他读了我寄给他的一首父亲节诗歌,父亲给我打电话说:“嘿!我想我还算得上一个不错的父亲吧。”

诗人威廉·布莱克告诫我们,不要把思想禁锢到临死才表达出来。他写到:“当思想封存在洞里的时候,爱就会深深扎根在地狱里”。

一个篮球运动员无视比赛终将结束,他就不能正常发挥;同样,一个人如果没意识到他终有一死,将享受不到生活所赐予的一切。篮球运动员会慢无目的,表现懒散,最终是一场索然无味的比赛。是比赛就有结局。正视死之必然性,才能体会生活中那些宝贵的东西。

可我们中的许多人(包括我自己)总是认为生活不会有结尾。我们总是在计划,心血来潮的时候,会做一些大事。我们把目标和梦想建立在那个想象中的大海里的小岛上,丹尼斯·威特利把他称作“某日岛”。留意一下,我们是不是总在说:“哪天我会做这”、“哪天我会做那”。

我们无需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才体验临终的感觉。实际上,在死亡床上生动的临终感觉可以产生一种看似矛盾的感觉――我们得到了重生――这是无畏的自我激励的第一步。诗人和日记作家安尼斯·宁写到:“正视死亡,我们会对生活理解的更深刻”

正如鲍博·迪兰所唱的那样:“生来懒散的人,却在忙碌着接近死亡”。

20 ×20 = 4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