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浅谈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浅谈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浅谈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浅谈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品德行为习惯、劳动习惯等等。所以,教育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一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

在生活和学习中,教师和家长必须要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和家长不能把幼儿当作自己的一部分,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幼儿,强迫幼儿去做,这种习惯培养是不好的,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使幼儿产生逆反的心理,作为教师和家长要充分尊重幼儿。作为老师和家长,在与幼儿交谈的时候要多用缓和与商量的语气,不要用命令的语气,充分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

二、要多表扬幼儿

表扬是非常好的教育方法,教师和家长通过表扬幼儿,可以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如果幼儿有了良好的习惯表现,老师和家长要及时给予适当的表扬,让他们知道良好习惯是这样做的。使他们体会到成就感和喜悦感,让他们知道在遇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他们就会朝正确的方向去做,从而在不断的强化下,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果幼儿有不良的习惯,作为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及时适当的责罚,让他们知道这样做

是不对的,让他们及时改掉这种不良习惯,当他们改正后,我们要及时表扬,这样才有利于他们改掉不良习惯。

三、在教学、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习惯对幼儿的学习很有影响,许多学习好的幼儿,他们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游戏一般都制定了游戏规则,在游戏中可以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通过游戏可以使孤僻、自私、不愿意和他人交往的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的良好习惯。游戏活动中,幼儿从中能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同时,一些不好的习惯也容易表现出来,教师就要及时给予纠正,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游戏环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我和幼儿们做了两个简单的游戏,游戏(一)让幼儿给玩具分家。让幼儿在指导下学习给玩具分类,游戏(二)让幼儿比赛送玩具回家。对做得好的幼儿及时表扬,做得不怎么好的也要及时的鼓励,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养成好习惯了。

四、要将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

幼儿的各种行为习惯都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渐渐形成的。例如: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按时上学、不任性、不挑食、不剩饭、饭前,便后和手脏了及时洗手,经常洗澡,会独立地穿脱衣服,不随意大小便,爱护公物和自己的用品、团结小朋友,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不经别人

浅谈幼儿园对幼儿的爱心教育

浅谈幼儿园对幼儿的爱心教育 发表时间:2019-05-08T16:39:36.917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6月11期作者:蔡启霞[导读] 在《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有明确的标注,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对其德肓教育必须要将重点放在对幼儿情感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上,在培养方式上要能够做到移默化的影响到幼儿的生活中。 蔡启霞(杭州市江干区八堡幼儿园浙江杭州 310019) 摘要:在《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有明确的标注,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对其德肓教育必须要将重点放在对幼儿情感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上,在培养方式上要能够做到移默化的影响到幼儿的生活中。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能够发现小学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存在很大的区别,对于幼儿园来讲,其重点在于对幼儿的情感教育,用爱来感染学生,本文就对幼儿爱的教育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情感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爱的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6-128-01 一、让爱的教育融入课堂 当今时代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或者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个性都较为的自我,养成这种个性的主要原因是在家庭环境中家长们都困绕他来转,在家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也认为只有这一个孩子应该宠着,只要不哭不洞就可以。针对这一现象,心里学家从中得出幼儿阶段的孩子是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也就是应了那句老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其习惯的反映,因此我们在进行幼儿教育过程中必须要抓住这一时期,重点培养幼儿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为今后幼儿的发展莫定良好的基础。针对这一教学任务我们目前面临的难点就是如何对这么小的孩子讲述大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先让孩子懂得去爱是非常关键的,就章孩子玩玩具来讲,我们可以先让孩子爱上玩具和玩具交朋友,这样就能改掉孩子破坏玩具的习惯。 在教幼儿场《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的过程中我先给孩子们设置问题,比如:小乌鸦小时候是谁喂它们吃虫子的?以及歌曲中的乌鸦为什么急匆匆分回家?然后我为幼儿放这首歌曲,听完整首歌曲之后孩子们就开始对以上两个间题进行回答,答案多数都是:一是乌鸦妈妈给小乌鸦喂虫子;二是乌鸦着急回家是要给年老的妈妈为虫子。然后我会接着进行提问“歌曲中的小鸟鸦爱它的妈妈吗?那小朋友们在生活中爱谁呢?”这时孩子们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爱妈妈,有的爱爸爸,有的爱爷爷奶奶等等。然后我会问孩子们:“那么以后要不要听我们爱的人的话?大人们照顾我们很辛苦对不对?”孩子们的回答是让我满意的,都是肯定的答案。最后我会点名几个家长反映在家中喜欢动手的孩子,他们向我保证不会再打长辈之后我编给予其表扬,并奖励一枚小印章。这节课对于我来讲是非常成功的。 我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我通常会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来讲爱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同时我还会对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了解孩子在家中的情况,并结合实际情祝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其良好的行为道德习惯。这样持绩一段时间之后孩子们的坏习惯会得到有效的改善。从中我们能够发现,不管是幼师还是家长都不能溺爱孩子,必须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才能够让孩子实现健康成长。 二、用爱心,耐心和宽容之心教育幼儿 托尔斯泰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事业,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仅仅像一个慈母一样爱学生,那么他将不比那种虽然读过许多书,但不爱事业也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用爱心塑造幼儿的心灵,用爱心激发幼儿的热情,爱心是一种感情是一种催化剂,我们只有时刻把他带在身边,就一定会创造美好的明天”。刚入园的幼儿因为年龄小,整天在父母的身边,入园时面对着陌生的环境,老师和小朋友,独立性强的幼儿能融入集体生活,胆小,性格内向的幼儿哭闹不停,这时就更需要教师付出自己的爱心和耐心,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和小朋友对他们的爱和关心。 三、给幼儿的心里存款学会感思 感思教育是目前教育者进行幼儿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教育形式,主要是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和报恩等,这被划分在人文教育范围内,这一教育方式必须要潜移默化来进行。我认为只有让孩子先懂得去爱オ能学会感思。感思是发自内心的对人和事的宽容和理解,其中互相的信任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要能够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学会爱和感恩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社会中多一份快乐,只有这样才会感受到幸福。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给孩子们讲述以感思为主題的传统故事,这样能够潜移默化的让幼儿记住感思。教师作为孩子的第二父母,就必须要担任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多天心孩子,还要及时的发现孩子表现的关爱行为并及时对其进行表扬。 现在听人都在议论:“现在的人变得越来越自私,只为自己着想一点也没有想到别人。特别是孩子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可是我们是曾想到一切责任是否归于我们自己。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幼儿是一张白纸,家长和老师是雕刻家,把孩子雕刻成一个怎样的人,难道不是我们的责任吗?所以更需要老师和家长共用进行教育,在爱和懂的感恩的教育下使孩子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邵梦雅. 奏响爱的音符——浅谈幼儿园对幼儿的“爱心”教育[J]. 幼儿教学研究, 2011(1):44-45. [2]邓天秀. 把爱的种子播撒在幼儿的心田——浅析幼儿爱心教育[J]. 软件:教育现代化, 2012(10):193-193. [3]赵洁. 开启幼儿的爱心之门——浅谈幼儿爱心意识的培养[J]. 新课程学习(下), 2012(9):170-171. [4]段海霞. 爱,是教育的起点——浅谈正确的幼儿教育之爱[J].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 2016(5):39-40.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德育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德育 “文明乐群,健康成长” ——试论如何开展幼儿德育 文章摘要: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幼儿期是未成年人道德观念、行为习惯的“奠基时期”,更应该重视与加强道德启蒙教育。针对天真烂漫的孩子,进行幼儿德育,要注重幼儿情感教育;注重幼儿养成教育;实施“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教育;注重幼儿主体地位。关键词:情感共鸣养成教育德育网络道德主体 诺贝尔摇篮幼儿园创始人谢庆总爱讲这样一个故事:1987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聚首巴黎。有人问其中一位老人: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老人平静地说:幼儿园。幼儿园阶段是未成年人道德观念、行为习惯的奠基时期,这一步没迈好,后面的学校德育教育就会陷入被动的“纠错”泥潭。健全的基本人格品质和健康地体格同等重要,是幼教工作者能够给予孩子的“最宝贵的东西”。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指出“……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抓好教育和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技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江泽民同志从国运兴衰、民族复兴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思想工作的重大意义。在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后,使我越来越深地感觉到,德育要从幼儿抓起,做好幼儿的德育启蒙教育,使孩子从小“文明乐群,健

康成长!”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古代东方、尤其是中国,德育成为教育的核心与灵魂。新时期德育应该包含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即学会做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学会劳动,具有动手操作和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适应社会;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帮助学生主动关注自我、关注他人、关注现实社会以及自然、环境和人类未来,从而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有神圣尊严、有丰富情感,更有不可遏止的创造力量的人。而针对天真烂漫的孩子,德育启蒙不能是枯燥无味的说教,也不能是简单的走形式,更不能严厉的制止孩子不能这样或不能那样。那么如何开展幼儿德育? 一、注重幼儿情感教育。 情感是认知的动力,要使幼儿获得对人对事的正确认知和态度,必须唤起幼儿积极的情感经验,根据幼儿生活经验少,思维具体形象,情绪易受暗示,感情丰富易激动等特点,幼儿德育要特别注重从情感入手。 (一)利用故事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 故事是幼儿最喜闻乐见的,千万不要小看讲故事的作用,它是最能够也是最容易吸引、打动幼儿并能让幼儿受之影响的文学载体。在带班组织幼儿时,每天我都会利用生活中一些零碎的时间,给孩子们讲一个童话故事,而每次讲完故事,我都要和幼儿分享故事带给我们的感受。如给幼儿讲《青蛙王子》的故事,引导幼儿明白答应别人的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做中学”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做中学” 摘要:“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是当前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它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达到素质教育目标,培养合格的四有新人具有重大价值,主要在幼儿教育阶段针对学前儿童进行试验,开展的主题都是科学领域方面的,有实验探索活动“溶解”“影子”“磁铁”“水的沉浮”“风车”等,还有科学观察活动“小鸭喜欢吃什么”“小鱼生活在那里”“蒲桃树的生长变化”等等。让幼儿深入了解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发现其中的奥妙,构建科学知识体系。本文从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来阐述,以求对当前我国“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有更深入的认识。 “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科学教育实验是正在我国进行的一项科学教育改革计划,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课题之一。它是在吸取美国和法国科学教育改革实验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基础上,经韦钰院士发起和积极倡导,由教育部和科学技术协会于2001年5月共同发起的。它旨在促进我国幼儿园和小学科学教育发展,从小培养我国儿童的科学素养。它又是如何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呢? 一、它犹如游戏活动一样在幼儿发展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 所谓的“做中学”就是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进行学习。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提供的学习材料是一系列的问题,学习者的任务是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学会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在做中学教学模式中,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做实验、学科学、增见识。也就是说,让幼儿放开束缚,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使之自主、积极地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让学前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索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浅谈幼儿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0915827612.html, 浅谈幼儿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作者:杨芳 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年第02期 【摘要】儿童早期启蒙教育的形成对他今后的人际关系及对他人的态度都具有很大影 响。为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建立良好社会关系,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养成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关心集体、热爱劳动等良好的品格,加强幼儿养成教育工作是极为重要的。本论文通过对幼儿养成教育的了解,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幼儿教育;养成教育;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其中明确了良好常规在幼儿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独立解决生活问题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引导我们去反思传统的管理行为与幼儿主体发展之间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下面是我在工作过程中一点体会。 一、幼儿养成教育概述 对一个幼儿园班级来说,是否有良好常规直接关系到幼儿成长和教师教育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就不易形成良好习惯,教师也会因总要花费精力来维持秩序而觉得十分劳累,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对幼儿来说,建立良好常规会显得尤为重要。幼儿从家庭步入幼儿园,由于环境变化和心理不适应,刚开始幼儿会出现哭闹现象。这时,我们要教会幼儿如何在幼儿园生活和学习,就要建立良好常规。我认为,在幼儿常规培养中,教师管理工作应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才能实现幼儿园各项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同时,还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注意发挥幼儿主动性。 二、幼儿养成教育存在问题 (一)自由型常规教育 教师强调让幼儿自由地发展,认为常规教育是对幼儿主体性的限制。所以,教师较多地考虑如何让幼儿“活”起来,注重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自由活动,却忽视了对幼儿行为习惯的要求,结果滋长了幼儿自由散漫的习性。 (二)管制型常规教育

浅谈智障儿童的教育和培养

科教文化 浅谈智障儿童的教育和培养 郭昱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4) 智障儿童是指身心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缺陷或障碍的儿童。在智商或心理发展上都比正常儿童迟缓,从而导致认识能力、自控能力差,分析、批判能力低,如果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与引导,智障儿童很容易受人挑唆与 诱骗,易模仿电影、 电视中对少年儿童不利的镜头,做出越轨等不可预见行为。因此如何对待智障儿童, 如何开展教育,对于智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及良好品质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1智障儿童的特质在智障儿童教育时,一定要了解他们的特质,才能找出切合实际的教育方法。从五个方面对智障儿童特质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学习方面:学习能力有限,记忆力较差,持续性较短,应用能力较低,抽象思维欠缺,领悟力和理解力薄弱,学习转移能力不足,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情方面:通常思想纯真,性格率直,只要有人愿意与他们谈话、关心 他们,便会很开心,很满足。沟通方面: 表达能力比较差,抽象及应变能力较差,通常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行为方面:有些智障儿童行为怪异,例如用发脾气来吸引人的注意。通常这与管教方法和社会人士对他们的态度与期望有关。 2智障儿童教育的误区 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对智障儿童教育方法往往欠妥当,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区。 2.1悲观失望,养而不教。家家都期盼生一个健康健全的孩子,望子成龙的心情人皆有之,甚至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孩子更好的心态也是人皆有之。可当自己家里生了一个智力不健全的孩子,往往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失去信心和耐心,认为健全的孩子都不一定能成材,何况一个傻孩子?因此产生养而不教的现象。 2.2自卑自闭,不愿交流。智障儿童的家长大多不能做到心态平和。有的认为自己家生了一个傻孩子是家门不幸、脸面无光。因此产生自卑和自闭心理,羞于带孩子出门,家长的心态成了禁锢孩子的巢臼,使本来就智力不健全的孩子远离同龄孩子、远离人群,人为的把孩子的心灵孤立起来。 2.3心烦意乱,急于求成。智障孩子干傻事甚至破坏性的事的现象很常见,个别家长总以为傻孩子没什么羞耻,忽略了智障儿童一样拥有自尊心,往往是训斥孩子,特别是在心情烦躁时,甚至是说些挖苦或羞辱孩子的气话,偶有烦心事,就对孩子进行语言伤害。 2.4培养不足,溺爱有余。有的家长认为智障儿童很可怜,来到这个世上不容易,从内心深处就没指望孩子能做什么,甚至以为让孩子自己学做点事儿,是对孩子的发难或是多此一举,觉得不缺孩子吃喝穿用,照顾好一切,就是对得起他了,往往是事事代替包办,因此孩子往往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无所事事,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废人。 2.5圈养看管,放任自流。学校(幼儿园)对智障儿童一般是不接收,即使勉强接收,一般也是以看管好了,别出什么意外事故为要点,形成了家长送来,学校(幼儿园)接着,保证孩子别出事儿,家长就满意。这种圈养式看管的模式,形成了智障儿童教育的误区甚至盲区。 3智障儿童教育中的对策在对智障儿童的教育方法上,进行了多方研究,总结了一些对策:3.1坚定信心,持之以恒。对智障儿童的教育,不应该歧视,不能有埋怨情绪,一定要树立起信心,用对待正常儿童数倍的耐心来对待他们,要坚信教育优于忽视,放宽时间长度,给予耐心和持续不断的教育,发现他们点滴的进步及时予以表扬,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2恪守实际,方法灵活。由于智障孩子的智能比较低下,所以对学习的接受能力和对事物的敏感程度都比正常的孩子差,因此,教育不能千篇一律,应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逐渐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对 孩子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 3.3正面教育,因势利导。智障儿童也有自尊心,父母和老师不应以蔑视的态度对待他们,而要耐心地、细致地对待。让他们经常去参加一些游 戏活动,在活动和游戏中学会独立生活能力。当他们做得好时,适当的给他们表扬及奖励,要知道赞美与奖赏是一种有效的力量。 但是,也要记住,不适时或过度的赞美将使儿童感到虚伪,甚至厌恶,一定要真诚的赞美。 3.4要求合理,水到渠成。一般说,儿童在他的能力足以承担的情况 下,才愿意试着去学习,太困难的要求只会使儿童感到失败、 颓丧,聪明的父母应避免使儿童陷于困境。如果一个儿童对某一件事表示毫无兴趣并断然拒绝时,父母就要想到这件事对他可能太困难了,因此,不要强迫他去做,否则是有害无益的。 3.5典型示范,事半功倍。具体的示范才是最好的教导方式,父母和老 师的热心帮助将使儿童比较容易地完成一件事情。 例如,学拿筷子或学抹桌椅时,要多次反复地亲自做给他们看,并从旁指导。父母和老师的态度应是“让我们一起做做看“,而不是命令式的“你要做这、做那”。 3.6创造环境,激发潜力。智障儿与同伴交往会受到限制,家长和学校应当创造条件,让他们多和正常儿童交往玩耍,在与同伴交往中模仿学习正确的行为举止,培养良好的情感和个性品质。家长和老师要参与指导,让孩子懂得分享食物和快乐,学会自控,帮助他人,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 4智障儿童教育中注意的重点问题智障儿童虽然不多,但毕竟也是客观存在的弱势群体,他们应该得到适合的教育,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关心爱护。在教育过程中有些问题必须重点把握。 4.1社会重视,不离不弃。智障儿童和他们的家人是一个弱势而又相对封闭的小群体,需要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支持。社会生存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智障儿童的康复和能否享有正常的社会生活。整个社会要形成关心和尊重弱智群体的氛围,创造必要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让他们有一个健康完整的社会人格,更好的享受美好生活,活得更有尊严。 4.2多方配合,齐抓共管。学校和家长之间要经常沟通,对智障孩子在家和在学校的一切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给予肯定,让孩子真正觉得,在家里和在学校,只要他们努力学习,就一定能学会。对待智 障孩子,教师应用博大的胸怀、 仁厚的胸襟、真挚的爱心去教导他们,并适时听取家长意见,并及时加以改进,以便更好的教育孩子。只有这样,智障孩子才有学习和劳动的热情,才会更加进步。 4.3直面挑战,提高能力。智障儿童教育相对比较复杂和困难,即是新课题,也是新挑战。要求教育者要提高相应业务素质,拓宽知识领域,学习和掌握正常儿童教育以外的知识和本领,承担起教育智障儿童的重任。 4.4循序渐进,完善措施。智障儿童教育要有章可循、有案可备,形成长效机制,应从教育、法规、社会、家庭等多层次着眼,明确目标、方法、标准、 权责关系,理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有针对性地进行总结研究,让各方面都有认可和遵循的东西,而不是凭个人的主观意愿去说、去做、去评价好与坏。智障儿童教育是一项具有综合性、持续性的工作。教育工作者应该尽其所能,用最大的爱心和耐心来对待,使其在这个美好和谐的社会中快乐、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郭正,李文玉清.心理辅导个案示例与启迪[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93-102. [2]汤盛钦.特殊教育的实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61-72. 作者简介:郭昱(198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在读硕士,现主要从事德育教育学习和研究。 摘要:根据多年研究,从智障儿童的特质、教育误区、教育方法等方面入手,简要阐述了智障儿童培养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和对策,并 指出了应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智障儿童;教育误区;教育方法161··

幼儿教育论文有关幼儿爱心行为的培养

幼儿教育论文有关幼儿爱心行为的培养 内容摘要: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未来社会培养合格儿童的任务。近些年,早期教育大力提倡为幼儿的明天作准备,提出幼儿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更具有合作、宽容、承受挫折、有爱心等健康品质。 然而,当今的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集千般宠爱于一身,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他们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玩好的,象温室中的花朵,被家长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久而久之,养成了自我为中心,认为一切好的事物都应该给自己的不良品质。他们只知道向别人索取爱,而不知道将爱奉献给别人,不懂得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呵护他人,帮助他人,与他人分享。因此,成人在教会幼儿享受爱的同时,应教会幼儿如何付出爱,如何使他人接受自己的爱。这样才能使幼儿知道爱是需要双向交流,只有付出了爱才能得到爱,从而使幼儿的身心更加健康发展。所以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刻不容缓的。 关键词:爱心、对物的爱心行为、幼儿、培养 一、背景和意义 1、幼儿教育的改革向幼儿园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向21世纪,人类社会呈现出全球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与此 相适应,教育领域在价值观、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幼儿的品德教育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得以重视和发展,并不断走向成熟。在教育部2001年6月29日颁布的《幼儿

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突出了幼儿教育中情感、兴趣、态度、人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而当今家长对这一方面的教育意识叫薄弱,无论是独生子女的家长还是非独生子女的家长,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偏重于知识、技能方面,而对品德教育方面要求不多。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许多家长把孩子智力发展看成头等大事,识字、绘画、舞蹈、钢琴、珠心算等样样让孩子去学,而有意识引导孩子关心、帮助他人、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却要求不够,有的甚至认为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只会让自己的孩子吃亏,这种错误的观念正是造成幼儿缺乏爱心的主要原因。如何贯彻纲要的精神,使幼儿教育具有整体性是新时期幼儿教育对幼教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2、从区域活动中看幼儿的爱心行为 幼儿教育不管是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还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都是一个整 体,在孩子眼里,世界是纷繁复杂的整体,他们更关注具体事物为什么是这样或者是那样,而并不在意这些感觉来自于哪个学科的范畴。幼儿教育的发展就应该充分发展协调多种资源、多方面的教育影响,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使幼儿成为一个系统,因此对幼儿进行教育不能过于分化。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区域活动便实现了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区域活动的开设给幼儿爱心行为的培养即带来了挑战又带了机遇。区域活动要顺应教育的需求,就必须投入大量的玩具和操作材料。这些玩具和操作材料的投入使用正是考验幼儿爱心行为的好时机。要想延长玩具和操作材料的使用寿命就需要每个幼儿的爱护,即要要求幼儿具有爱心。往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幼儿园工作规程》第十一条规定:“幼儿园必须做好幼儿生理和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关于生理卫生的重要性,大家都很理解。至于心理卫生的重要性却被许多人忽视了。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和情感就是心理卫生保健的一项容。 情绪和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它具有调节人的行为,推动人的认识活动发展的功能。愉快积极的情绪或情感,能增强人的活动能力,忧悲的消极情感会削弱人的活动能力。对幼儿来说,也是如此,良好的情绪、健康的情感能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在各种环境中进行活动,并容易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教育帮助,从中获得发展。那么,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和情感呢? 一、以积极健康的情绪与情感感染幼儿 幼儿的情感容易激动、变化、外露而不稳定。他们的情感容易受周围人们尤其是成人的情绪所影响。因此,在幼儿园里教师要以自己积极健康的情绪和情感去感染幼儿,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情绪。对此,我认为必须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1、从每一天的问候做起。即教师每天与幼儿见面时,要以满腔热忱,和蔼可亲的态度与幼儿问早、问好,从而激发幼儿对教师、幼儿园的好感,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 当幼儿刚入小班不久,我就试着从多渠道去教育幼儿使用礼貌用语,结果效果很好。他们不仅对自己的老师问早、问好、说再见,还会跟

别班老师问好。但是由于幼儿情绪的稳定性比较差,过了一段时间,幼儿对这一问题的反应就渐渐差了,有些幼儿对问候流于形式,有些幼儿甚至对教师的问候无动于衷,针对这种情况,我就采取主动的方式来影响幼儿,使幼儿经常保持愉快欢乐的情绪。每天当我见到幼儿来园或走进教室时就高高兴兴、认认真真地先向他们问好,他们也争先恐后地跑过来向我问好,而且脸上的表情和情绪总是跟老师那么相仿。就这样,日复一日,幼儿每天一进园,就能置身于愉快的环境气氛中,产生了欢乐的情绪。 2、在关心和抚爱中培养。教师对每一个幼儿的关心、抚爱是使幼儿产生良好情绪和情感的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如果幼儿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生活照顾不周,身体不舒适时,就会引起消极的情绪;而如果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如感到老师不爱他,小朋友骂他,有人抢了他的玩具……,也同样会引起消极的情绪。所以教师应时刻关心抚爱每一个幼儿,尽量避免幼儿发生不良情绪。在日常生活中,要随时关心幼儿的冷暖,及时了解其在家的情况,在幼儿表现不愉快时就告诉他:“老师是你的朋友,有事情讲给老师听,老师会帮助你的……”。当幼儿遭受同伴攻击时,要及时给予安慰,并请打人的小朋友向被打者道歉,以消除幼儿受欺凌的不良情绪。 3、在潜移默化中熏感染。实践证明,教师对周边人的良好态度和情感能对幼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教师同家长或其他来园参观学习的客人进行友好的招呼、轻松愉快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社会教育

三、社会 (一)目标 1. 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 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 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4. 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 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二)内容与要求 1. 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2. 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3. 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 4. 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5. 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 6. 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7.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8. 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三)指导要点 1. 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 2. 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 3. 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 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小班幼儿的社会教育 当前,幼儿园教育偏重于知识技能的获得,忽视了情感、习惯、社会性等的发展。美国教育家罗宾森说过:“对我们成人来说,社会生活,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居住在

幼儿园教育(心得)之浅谈幼儿责任心的培养

幼儿园教育论文之浅谈幼儿责任心的培养 我们在幼儿活动时经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况:幼儿玩了玩具后不收拾、看完后的书到处乱放、掉了饭菜不擦拭干净、随地丢垃圾等,这些情形既反映出幼儿对自己的行为没有养成自我服务意识及自我负责的习惯,缺乏责任心这一让幼儿终生受益的良好品质。 良好的责任心是社会合作精神的基本体现,也是个人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特别是当今充满竟争的时代,责任心就更加重要,假如每个人都欠缺责任感,做事顾前不顾后,都按自己的喜好行事,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可是责任心也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在一定的年龄会自动出现的,它需要个人在常年累月的生活中去经历和体会不同的情境才能慢慢获得的,责任心的培养不像教孩子数数、背儿歌那样立竿见影,而应循序渐进,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进行渗透,让幼儿在活动中对自己的行为形成责任心,锻炼他们承担责任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人际交往及社会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建议教师培养幼儿责任心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就地取材、随机培养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蕴藏着许多培养幼儿责任心的契机,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资源,针对幼儿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及时进行教育,培养他们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好习惯。如:让小班的幼儿自己收拾玩具就是培养孩子具有责任心的重要举措之一;老师可以把收拾玩具当作游戏,满怀热情地教他们如何摆放玩具。如“方块积木排在这儿”,“小汽车停在车库里”,“把洋娃娃送回到她自己家里”。这样就渐渐养成了自觉收拾玩具的好习惯。对中班和大班的幼儿培养责任心的机会就更多了;如:让幼儿学会叠被子、衣服、系鞋带、种植小植物、养殖小动物等使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二、创造条件、有意培养 幼儿园是幼儿集体活动的场所,相对于社会的缩影,我们利用幼儿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有意加强对幼儿责任心的培养。如:做“值日生”、“礼仪小天使”、更可以把责任心的培养贯穿在游戏中,如:“老鹰捉小鸡里面的鸡妈妈”等。幼儿在担任角色中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并发现自身的价值,使幼儿产生欣喜和鼓舞,使他们相信自己有承担责任的能力。 三、言传身教、熏染培养

浅议幼儿的爱心情感的培养

沧州市中小学教师晋升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论文评定表

(标题: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爱心情感) 作者姓名: 工作单位: 参评学科: 申报时间: 2013年 3 月 日 初评编号:

浅议幼儿的爱心情感的培养 信庄小学 论文摘要:爱是一种情感的交流,爱是一种行动体验,爱更是一种理解和尊重。用语言来播种、用汗水来浇灌、用心血来滋润。对孩子充满爱的教育活动,都仿佛在为孩子打开一扇扇窗户,让孩子看到一个色彩斑斓的新世界,并且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精神境界。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更需要多一份的理解和尊重的爱,这种爱要能够把每一个孩子爱到心坎里。 关键词:情感爱心培养 师爱是人间任何一种爱都无法比拟的,因为这种爱是一种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它是无比神圣的,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孩子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师爱对幼儿来说是一种良好的道德感化和心灵熏陶,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幼儿教育的对象都是3-7岁的孩子,他们幼小,像刚出土的嫩苗,需要“园丁”的呵护和培养,这时就需要教师用似春雨般的爱去滋润,似春阳般的爱去熏陶,这对正处于个性和道德品质形成的萌芽时期的幼儿来说,是进行良好品德教育的最佳途径。由此看来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应该让幼儿在生活和各项活动中时时感受爱,认识爱,学会爱。因此,我认为幼儿的品德教育。爱,是永恒的主题。 一、爱是一种情感的交流。 用语言来播种、用汗水来浇灌、用心血来滋润。对孩子充满爱的教育

活动,都仿佛在为孩子打开一扇扇窗户,让孩子看到一个色彩斑斓的新世界,并且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精神境界。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热爱幼教这个岗位,我捧出一颗火热的心去热爱孩子,熟悉他们,了解他们,关心他们,与他们真心实意地交朋友,使他们感到师生之间的真诚和依赖,教育才会成功。记得孩子们上了中班,慢慢有了自己的好朋友,有一次户外活动时,小蓉蓉跑来问我:“柴老师,你有没有好朋友啊,你的好朋友是谁啊?”我笑着回答道:“我的好朋友是你们啊!”忽然骁骁大声说道:“老师是老师,老师不是朋友,要是朋友,她为什么不和我们荡秋千玩攀岩啊?”“对啊,为什么呢?”孩子们开始议论起来,我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张铭哲跑来拉我手,说道:“老师,咱们一起去玩游戏吧!”说完,不由分说的拉我来到游戏中间,看着孩子期盼的眼光,我“勇敢”的和幼儿们一起游戏,虽然看起来我的身体和幼稚的游戏是多么的不合适宜,但是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样子,我感到很幸福,因为我在他们心中不再是那个遥不可及的老师,我变成了他们中的一员,我是他们可以信赖的朋友。那次后我和孩子们的心走的更近了,他们和我的感情更深了,于是我常常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交流,引导他们正确的和朋友相处,在一次次感情的交流中,萌发他们爱的情感,认识朋友间的友爱。同时也让我感受到爱的力量是如此巨大,我用爱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孩子们的骄横、多疑、自私和冷漠少了,班上出现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好气象。孩子们互相帮助,师生们谈笑风生,在师生的共同呵护下,我们班成了一个学习、生活和成长的乐园。让我惊讶的是在让他们感受爱时,他们也回赠给我真诚的爱。记得那次我感冒了,很严重。我嘶哑着嗓子去给小朋友上课,那天恰巧我穿了件新衣。刚走进教室,孩子们就围了上来大呼小叫地说:“老师好!”我刚张开嘴让他们安静下来,突然有个声音大声地说:“不要吵了!

浅谈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浅谈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俗话说:“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孩子正处于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是不够的。孩子的兴趣与否,决定了孩子学习的积极精神。“兴趣是第一老师”,兴趣是孩子们不断探究他们所生存的这个“未知”世界的动力源泉,是开展各项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兴趣可分成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在实际活动当中,幼儿的直接兴趣和间兴趣是可相互转换的,有时甚至是互为一体的。因此,不管是为发现和满足幼儿的直接兴趣“生成”的活动,还是培养激发幼儿间接兴趣“预设”的活动,都是受幼儿欢迎的,是幼儿当前需要的,有益于幼儿积累经验。能适应于幼儿发展的活动。如何发现与满足幼儿的直接兴趣和激发幼儿的间接兴趣,就此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参与活动满足幼儿的直接兴趣 1、做孩子的伙伴,倾听孩子的看法。 在组织活动中,教师应善于倾听孩子们对某事的不同看法。从中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同时应随着孩子的这一兴趣引导孩子们进一步探索。有一次,过端午节,有一个孩子带了一个彩色的网兜,里面装着红蛋,于是几个孩子都围上去,讨论着“这网兜里的蛋是生的,还是熟的?为什么要吃红蛋呢?我妈妈都没有给我煮红蛋,我家的蛋不是红色的?”孩

子们讨论着,此时教师正忙着组织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分区活动,结果大部分孩子被彩蛋迷住了,哪有什么兴趣去分区活动中玩。这时教师十分着急,就嚷嚷 着说:“快点到别处去玩,别挤在一块了。”可没有几个孩子听见老师说的。如果这时能够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倾听孩子们的谈话,很快会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从中引导许多有意义的探究课题。当孩子讨论蛋是生的还是熟的时,教师可用简单的小实验如旋转红蛋看蛋的转速与生蛋的转速有什么不同?教孩子比较鉴别,并启发孩子们说一说还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蛋的生熟呢?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集中幼儿注意力,还可以生成新的教学主题。如“蛋是从哪来的?蛋有什么作用?鸡妈妈怎样孵小鸡?”等教育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会表现出异常激动和专注的神色,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活动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关注孩子们的表情,洞察孩子的心思和动机,引领他们去寻找活动的兴趣。如开展体育活动时,老师发现孩子们对玩纸飞机没有刚开始时那么兴趣,有的还把这撕了扔了,缺少点什么呢?这时教师可结合飞机特技表演设置穿越障碍,提出飞机着落的远近距离为胜负时,并给予奖励,那一定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如何培养幼儿的爱心

如何培养幼儿的爱心 一、首先是激发幼儿的感恩意识。孩子小,缺乏爱心,错不在孩子,主要是成人,没有让幼儿学会感激他人、关心他人。因此,应让幼儿了解什么是爱心,教育者要通过故事、儿歌、歌曲等形式丰富幼儿的认识;通过角色扮演、移情训练,来体会爱、表达爱。不仅爱自己,重要的是爱他人。 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进行爱心教育。(一)有意识地选用爱心教育方面的教材。如:故事《孔融让梨》、歌曲《小乌鸦爱妈妈》、《让座》、手工《红花献给好妈妈》、《爱心卡》等。(二)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在游戏中,课堂上,采用各种方法,挖掘教材,渗透德育思想。笔者认为对幼儿来说最有效的方法是行为练习法。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重要的是让幼儿不但懂得道理,而且会做。如:小伙伴跌倒了,扶起来,并给以安慰;帮同伴扣扣子等。(三)创设教育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如:在植物角种植蒜苗、白菜、花生、向日葵等;在室内饲养各种小动物,如:小蝌蚪、小鱼、小乌龟等。让孩子来喂养、认领、照顾它们,孩子在自己的亲身体会中体验到关爱小动物的快乐。事实证明,让孩子喂养小动物对孩子爱心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抓住时机,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同伴生病了,没来园,可鼓励幼儿打电话问候;5、12汶川大地震,积极组织幼儿捐款、捐物,关心灾区的小朋友,给他们送去温暖和祝福。让幼儿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有了深刻理解,让爱的种子在幼儿心里生根、发芽、开花。这不仅仅是一次爱心教育,更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孩子过生日了,大家为他祝贺,给他唱生日歌,还送给他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并告诉小朋友:“母爱是最伟大的。生日就是妈妈生你的那一天,是妈妈给了你生命,你应该帮妈妈做点小事情,如:倒水、拿拖鞋、听妈妈的话等,让妈妈高兴。将来你还要把你更多的爱回报给妈妈。” 四、利用节日进行爱的教育。一年中,有许多节日,可利用各个节日对幼儿进行教育。如三八节、母亲节对幼儿进行爱妈妈教育,教师可通过具体事例,使幼儿进一步了解并体验妈妈对他们的关怀和爱护,激发幼儿对妈妈的情感;重阳节时,教育幼儿更加懂得尊敬老人、关心老人,并且体会到:关心帮助别人其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使幼儿从小养成尊老敬老的良好品德。 五、家园配合,教育一致。对孩子来说,班主任、教师有时要经常换,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辈子不会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农民种地,需要学习、培训,庄稼才能长好,才有好收成;作为家长,更应该需要学习,才能教育好孩子。作为幼教工作者,有责任帮助家长从小培养幼儿的爱心。主要是利用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网络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对幼儿实施爱心教育的重要性,首先在思想上形成共识,然后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做法。(一)学会接受爱。根据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最好的、最香的、最可口的,通通都得给他。遗憾的是,大家都没有想到,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四川宜宾高县庆符镇瓜芦小学校严增敏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它需要具有“开拓性”的人才。从小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不只是幼儿教育的一项工作要求,更关系到幼儿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关系到祖国未来建设的需要。我国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应该让孩子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他的动手能力,实现他的某些创造性设想,发挥他的创造才能。”所以,为孩子提供触摸、摆弄、拆装等等动手的机会,并重视对孩子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培育出美丽的创新之花,坚实地做好“扎根”工作。在培养孩子动手操作能力的活动中,我坚持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造良好的动手环境,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首先,要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动力。一般来说,幼儿最喜欢的就是游戏,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给幼儿提供操作与实践的机会,例如“过家家”的游戏,让幼儿模仿爸爸妈妈劳动,给孩子洗衣服、洗脸,培养孩子勤劳,热爱劳动的好品质,编织、绣花、织毛衣等各种小制作自然地激发幼儿的动手兴趣。孩子们常常在特设环境中通过互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享经验,所以环境能呈现孩子们连续的探索过程。总之,在各种活动中,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小肌肉群,而且操作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二、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会玩的孩子更聪明,幼儿的智慧在手指尖上。良好的动手能力决定了孩子掌握知识技能的多少和今后竞争的成败。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心理学研究证明,手的动作和思维活动直接关系,人在动手时有关信息从手到大脑,又由大脑传到手,动手又能支持脑的积极活动、心灵手巧,在玩玩做做中幼儿智力得到了开发。但我们很多人都认为幼儿动手能力差,做事让人不放心,让他们做事惹麻烦,还不如全包下来,长此以往,幼儿的依赖性就会越来越重。生活自理能力差,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很难适应生活、立足于社会。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都是幼儿们力所能及的。如拿东西、发筷子、整理玩具,扣扣子等,我们都应积极鼓励他们去做,要变“圈养”为“放养”,变限制为引导。如遇到一些难度较高的动手活动,我们就应教一些方法、技能后再具体指导幼儿反复练习,

幼儿园养成教育范文

幼儿园养成教育范文 浅谈幼儿养成教育的培养 “养成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包括正确行为的 指导、良好习惯的训练、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进,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性子野、习惯差” 的特点突出,这给幼儿养成教育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下面本人结合幼教实际,谈谈在探索幼儿养成教育的培养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幼儿教育不同于义务教育。对于幼儿教育来说,“育人”比“教书”更重要。单纯教人知识的“教人”往往只需要讲究“教”的方法和艺术就行了,而“育人”就不同了,“育人”除了要讲究育人的方法和艺术,更要重视感情的因素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幼儿阶段是每个人成长中需要呵护和培育的重要阶段,幼儿教育需要教师倾注爱心。对幼儿拥有了爱心,才能做到以情感人,以行带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做幼儿思想工作过程中,细心的呵护、温馨的话语,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就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启迪着孩子的心灵,净化着孩子的灵魂,开启着孩子理想的心扉,从而使老师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所以老师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这是幼儿养成教育的培养前提。 通过老师的关心和呵护,使幼儿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情感上得到 满足。在此基础上,把关心热爱孩子与耐心教育和严格要

求结合起来,使教师和幼儿之间形成一种深厚的感情基础,有了这种感情基础,教师就可以灵活、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幼儿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吃饭时遇到情绪不稳定的幼儿,老师要想办法哄幼儿,然后细心交流和鼓励;有的幼儿不慎大小便在身上,老师要毫不嫌弃地帮助他们换衣服、洗衣服。可以说,老师是幼儿生活上的“母亲”,自然而然地成为幼儿心目中的行为榜样,久而久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也就逐步养成,这就是幼儿教育的规律。 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常言道:“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有秩序、有规矩的生活是幼儿园生涯的基础。孔子说“少成若本性,习惯成自然”。可以说养成教育是幼儿学会做人最基本、最主要的课程。对一个幼儿园来说,是否有良好的常规,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教育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就不易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也会因总要花费精力来维持秩序而觉得十分劳累,从而影响教育质量。由此可见,建立良好的常规显得多么重要。幼儿从家庭步入幼儿园,由于环境的变化和心理上的不适应,刚开始幼儿会出现哭闹现象,并有许多诸如随地乱丢垃圾、随地吐痰、抢玩具、说粗话等不文明、不规范的现象,因此,针对幼儿的发展水平、能力、经验,教师要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个体差异,因人而教,使每位幼儿都有较大的进步。幼儿时期是幼儿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在生活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幼儿的身体情况,注重幼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