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最近的新闻评论193

最近的新闻评论193

关注园博会,转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王石川
2013年05月17日17:14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5月18日,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下称“园博会”)将在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园博园开幕。目前园博园内交通、游客服务、安保等各项工作已准备就绪。展会期间园博会将安排近千场演出活动,7至9月还将设夜场。

园博会被业内誉为“国际性园林艺术盛典”。作为我国园林花卉界最高层次的盛会,园博会提供的不只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致,更有深厚而悠远的园林文化。据北京市新闻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园林博物馆内有数千件展品和图片、档案、数字、视频、模型等可供观赏,以及游览园区内128个展园,“就像是翻开一本园林大百科书”。这对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园林文化,称得上是不可多得的载体。

在北京园博会,我们既可欣赏到展园中的点睛之作——有“晚清以来,最为完整体现皇家园林的艺术力作”之称的北京园,该园立意为“万景之园”,设置了“万象昭辉、万籁清音、万树星光”等十“万”景点;也能欣赏到人们耳熟能详的瞻园、拙政园、留园等南方园林的特色之魅。简言之,在北京园博会,展园错落有致,风貌别有特色。

在北京园博会,还能观赏到当代世界著名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设计的作品——“雾中叶脊”,在其作品中,游客可体验到叶之柔、雾之幻,园林虽小,颇有诗意和意境。彼得?拉茨说:“我希望您能享受花园,和水雾扑面而来、将您包裹在白色轻纱中的那种惊喜。它令人全然释放,您会希望重复这个令人赏心悦目的体验。”有没有惊喜,也许只有体验之后才有发言权。

审视园博会,我们固然把其当成一门综合艺术,当成一场园林盛典,但更应该由景致与文化而观照我们的生活处境与内心理想。“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城市似乎越来越不宜居。尤其在今天,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正为不清新的空气发愁,为不卫生的水焦虑,为触目皆是的钢筋水泥建筑而感到窒息。前不久,环境保护部发布的第一季度全国74城市空气质量报告显示,第一批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超标天数比例为55.6%,一半以上不合格。北京的雾霾天气更是让大多数市民感到无奈。

而本次北京园博会的主题正是“绿色交响、盛世园林”,口号是“园林城市、美好家园”。何以体现这些?角度很多,单说一个数据,园博会坚持实现园内污水零排放、雨水零流失,园内还采用太阳能发电技术,每年可减少标煤1000多吨,减少碳排放2600多吨。确实是“绿色环保好举措!



此外,北京园博会所在地的前身,是一个占地面积140公顷的建筑垃圾填埋场,而今天,它成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美丽大花园,“利用垃圾坑建的锦绣谷尤其好看”,这对城市管理者、对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许有着别样的感受和启示。垃圾,人人厌之,但垃圾可以变废为宝;垃圾填埋场,是肮脏污浊的代名词,但经过改造,就可能成为沁人心脾的城市“绿肺”,普利兹克建筑奖首位中国籍得主王澍认为,循环利用人们眼中的废旧材料也能造出“桃花源”。信然!在感叹神奇的同时,也应该多一些思考。

王澍说过,“我不止是设计一个建筑,而是在设计一个保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世界,走向一条重返自然的道路。”关注园博会,就应关注我们的生活方式,关注我们重返自然的渴望。

天蓝、水净、空气新,大概是每个在北京生活者的梦想,但要生活环境处处变成园博会那样绿色满园、空气清新的地方,目前显然还是可望不可即。但北京园博会或许就是人们将理想生活转变为现实的那张蓝图。不仅呼唤着城市管理者提高改善环境的能力,也召唤着我们转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更文明、更环保,共同让明天变得更美好。
品安全莫靠“吓”要靠“下”

邓清波
2013年05月17日09:19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许多食品安全领域的违法犯罪已经突破了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底线,触目惊心,危害极烈,确实应该依法严惩。不过,“倾家荡产、人头落地”之类的话语,听起来够吓人,但未必就一定能够对违法犯罪分子起到威慑作用。道理很简单:法律的权威不在于它的严苛性而在于它的严格性。再严厉的法规,如果得不到严格执行,那也不过是一纸空文;反之,有些法规的惩罚措施尽管不是那么吓人,但若能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给任何人以侥幸空间,那么,违法现象会露头就被打,以身试法者自然会大大减少。

诚然,相比起一些食品安全领域犯罪现象的危害程度,许多犯罪分子所受到的惩罚、付出的代价确实显得太轻,为此,最近“两高”关于食品安全犯罪的司法解释加重了对这类犯罪现象的量刑,确有必要。但客观上,导致食品安全犯罪屡禁不止、十分突出的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法网太疏、执法不严。正是由于执法往往难以及时到位,这才使得黑心商贩有空隙可钻,种种违法犯罪现象长期未能得到遏止,要等到老百姓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已经受到严重危害后才能曝光。比如,过往的“问题奶粉”,是因为已经导致许多“大头娃娃”的出现才引起重视;许多食品安全案件,都是因为被媒体曝

光才会受到执法部门追究。执法部门若是一味强调要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者如何如何“严惩”,却疏于反省自己的失察失职之责,显然于事无补。

食品安全执法不严的一个根本原因,是由于执法部门总是显得“高高在上”。首先是地位高高在上,出了问题,责任都在黑心商贩身上,执法部门和官员永远伟大光荣正确,扮的始终是白脸,而难以让自身的责任落地。其次是作风高高在上,重审批轻管理,重运动式作秀式执法而轻常规性长效性机制,对食品安全领域违法犯罪现象的查处往往是蜻蜓点水,而难以把严格执法落实到位。乃至还有利益高高在上,从部门利益的角度出发,执法和权力运行的透明度远远不够,难以受到充分的监督约束,更有甚者还有官商勾结,任由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现象在自己眼皮底下滋生蔓延。有此种种“高高在上”,不管多么严厉的法律也只能始终是挂在墙上,难有公信力和威慑力。

所以,遏制食品安全领域的违法犯罪,不能靠“吓”更要靠“下”,就是不能一味用“倾家荡产、人头落地”之类的极端语言来虚张声势,更重要的是执法部门自己担下责任、放下姿态、抛下利益纠葛、撤下种种有碍阳光执法的“幕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真正做到执法下基层、下一线,把法规制度从墙上请下来,及时落实到位。唯有如此,执法者才不会是贴在门板上的“门神画像”、供在神台上的“木雕菩萨”,而是真正的法律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坚持严格执法,对各种食品安全违法犯罪露头就打、防患于未然,为人民群众把好食品安全关。

食品安全,“狠话”之后盼“重拳”

王爱华
2013年05月17日09:1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16日上午召开保健食品打“四非”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介绍总局保健食品打“四非”专项行动的总体部署和具体安排。总局规划财务司负责人王小岩指出,目前在中国食品安全领域,违法犯罪问题十分突出,要让那些为了谋财不惜害命的人倾家荡产、人头落地。(据中新网报道)

“重拳方有效,重典才治乱,要让犯罪分子付出付不起的代价”,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提及“掺假羊肉”“毒生姜”等食品安全事件时作如上表示。李克强的严厉表述,传递了中国政府在食品安全领域治乱的决心。

在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的这番狠话耐人寻味。政府职能转变,一是要“放”——大幅削减审批事项,二是要“管”——把监管重点放到百姓反应强烈、对经济社会危害大的事情上来。乱象丛生、丑闻不断的食品安全领域,可谓是最该管但一直没有管好的民生

难点之一。

中国人早已告别吃不饱的日子。然而,从“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苏丹红到最近曝光的“掺假羊肉”“毒生姜”,食品安全丑闻迭出,令一些人甚至发出“还能吃什么”的疑问。

李克强关于食品安全的严厉话语,传递出将“重拳”治乱的重要信息。餐桌安全已到非治理不可的地步,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和行动,不足以扭转令人不安的现状。

在职能转变中强化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和能力,势在必行。李克强的表态,百姓深以为然——“虽然现在我们财政紧张,也要在加强基层监管手段上舍得用力花钱,让老百姓对食品安全有信心。”政府真正承担起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是务本之策。

同时,加大对不法分子的惩罚力度也尤其迫切。中国现行法律规定,对生产经营于人体有害食品的行为加以惩罚,然刑罚一般为没收违法所得和生产工具、处以有限罚金等,情节严重者吊销许可证或入刑。

对于唯利是图的不法分子来说,若要令其闻风丧胆,就必须采取严刑峻法,让其认识到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犯法得不偿失。

中国最高司法机关日前高调发布了司法解释,要求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从严量刑,进一步加大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打击力度。

食品安全的确是“天大的事”,当下,非重拳、重典不足以治乱。

食药监总局首次出手为何剑指保健品?

樊大彧
2013年05月17日09:40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食品安全问题,早已是举国上下一致关注的焦点。新组建的国家食药监总局能否在首战中“斩落”保健食品市场中的坏分子,以祭中国食品安全监管这面大旗,让我们拭目以待。”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16日召开保健食品打“四非”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专项行动打击对象主要针对保健食品非法生产、非法经营、非法添加、非法宣传等行为。国家食药监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中国食品安全领域,违法犯罪问题突出,要让那些为了谋财不惜害命的人倾家荡产、人头落地。(相关报道见A17版)

此次打击保健食品“四非”专项行动,是国家食药监总局组建后的首次重拳出击。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新设立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为正部级国务院直属机构,从刚公布的国家食药监总局的“三定”方案看,其监管职责相当重大,包括食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等方面。第一次出手,国家食药监总局为何选择保健食品,其中意味颇值得推敲。

首先,保健食品市场规模相对较小,生产企业数量也相对较少。截至2012年底,全国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共有2000余家,2012年产值

约2800多亿元。我国保健食品产业方兴未艾,已初具规模,但在整个食品工业中所占比例并不大。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3.36万家,完成现价食品工业总产值近9万亿元。刚刚组建的国家食药监总局,第一次大行动即剑指保健品,可望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果,提振监管部门的士气和信心。

其次,国家食药监总局以保健食品小试牛刀,意在磨合机构,以便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职能,进一步厘清职责范围。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后,食品安全的主要监管部门由从前的五个减少到现在的两个——国家食药监总局和农业部,以往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九龙治水”的乱象,在体制上得到初步解决。但是要落实理论上的职责,真正完成对食品安全的“无缝监管”,还需要食药监总局进行艰苦的实践。16日,食药监总局高调宣布开展打“四非”专项行动。而该总局涉及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三定”方案在前一天,15日才刚刚公布。一个职责、人员初定的国家机构,通过首次行动中磨合上下,自然是应有之义。

国家食药监总局首役最为重要的工作重点,是以对规模相对较小的保健食品市场的监管实践,兑现最近出台的“两高”关于食品安全犯罪的司法解释,最终为解决万众瞩目的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提供实战经验。近年来,瘦肉精、毒奶粉、毒豆芽、地沟油、问题胶囊、病死猪肉等案件频发,针对我国严重的食品安全形势,5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相关司法解释,明确了危害食品安全相关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提出了相关罪名司法认定标准,大大增强了我国《刑法》相关规定的可操作性。“两高”司法解释的出台,为国家食药监总局履行其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责任,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同时,食药监总局未来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实践效果,也将直接决定两高司法解释的威力能否充分释放。国家食药监总局需要在首战中,用足用好法律武器,充分发挥司法解释的震慑力和预防作用。更重要的是,食药监总局要迅速与公安、司法部门,建立健全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的衔接工作机制,为全面解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提供有效途径。

食品安全问题,早已是举国上下一致关注的焦点。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已在组织结构上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保障。在近期召开的三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更是三度提及食品安全监管,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新组建的国家食药监总局能否在首战中“斩落”保健食品市场中的坏分子,以祭中国食品安全监管这面大旗,让我们拭目以待。

人头落地”能否确保食品安全?



张贵峰
2013年05月17日08:57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规划财务司负责人王小岩16日表示,“目前中国食品安全领域,违法犯罪问题十分突出”,“要让那些为了谋财不惜害命的人倾家荡产、人头落地”。(中新网 5月16日)

日前“两高”出台的关于食品安全犯罪的司法解释,针对我国《刑法》中“最高可判死刑”的食品犯罪情形,也做出了更为细致的具体司法解释。

用“人头落地”这样的直观形象说法来诠释死刑的严厉性、威慑力,并进一步以此来昭示新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打击食品安全领域犯罪的决心和意志,无疑非常酣畅淋漓,让人感觉十分痛快解气。

但同时,恐怕也要意识到,就食品安全领域的全面治理而言,“人头落地”及其所显示的惩罚严厉性,其实又远非事情的全部。

首先,即使仅从惩戒犯罪的角度也应看到,要想确保刑罚的惩戒威慑效果,真正让违法犯罪分子“不敢犯”,“人头落地”式的严厉,其实只是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还在于,既要“执法必严”,更要“违法必究”。

事实上,在此前的一些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中,我们并非没有过“人头落地”的案例。如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的两名主犯就被判处死刑。然而,三聚氰胺没有因此而绝迹,而类似的如“瘦肉精”、“掺假羊肉”、“毒生姜”等此起彼伏的有毒食品违法犯罪现象,更是从没有真正销声匿迹。

其次,更重要的是,要真正遏制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充分确保食品安全,事后的打击严惩、“亡羊补牢”不可或缺。更重要的是,要让未雨绸缪的有效防范和预防,真正从源头上彻底降低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滋生蔓延的现实可能性,提前将之“消灭在萌芽状态”。

很明显,无论是从提升食品安全治理的效率,还是从维护食品安全的根本目的角度来看,相比“人头落地”的事后惩戒,这种事前预防都是更为可取、也更能起到治本作用。诚如上述国家食药监管总局负责人强调的,“人头落地不是我们的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饮食安全,也避免让更多的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而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答案显然又在于能否解决这样两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其一,政府监管部门能否真正“守土有责”地实现对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不仅确保“和违法犯罪分子做斗争”的有效监管,也同时确保“与有害物质做斗争”的有效监管?其二,作为食品安全最终受益人和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消费者,能否确保对政府监管的有效监管?——

在让那些食品犯罪分子“倾家荡产、人头落地”的同时,能否也让那些食品监管渎职者“身败名裂、纱帽落地”?

期待昆明成功走出“PX困局”

李 拯
2013年05月15日03:2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