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肝胆病证

肝胆病证

肝胆病证
肝胆病证

肝胆病证

胆胀

一.概述

[ 病名]胆胀是指胆腑气机通降失常所引起的以右胁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沿革] 胆胀病的记载首见于内经,如《灵枢·胀论》“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叹息。”不仅提出了病名,而且对症状的描述亦很准确。

汉·张仲景《伤寒论》中提出了大柴胡汤,大陷胸汤,茵陈蒿汤等方剂,均为治疗的有效方剂。

秦景明《症因脉治》所列“胆胀者柴胡疏肝饮”及《杨州医话》所一贯煎皆为历代治疗胆胀常用的有效方剂。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首载胆账医案,为后世辨证积累了经验。

[ 西医相关疾病]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相似。

二、病象

主症:右上腹胀满疼痛,反复发作。

兼症:伴恶心,嗳气,腹胀,善叹息。

实证:胀痛,刺痛,灼热剧痛,有气滞、淤血、郁热、湿热不同。

虚症:隐隐作痛,或时作时止,又有阴虚、阳虚之别。

三、病位

在胆,与肝(脾)胃关系密切。

胆胀的发生是由于胆腑气机通降失常,所以病位在胆。

肝胆互为表里,胆腑气机的通降,依赖于肝之疏泄,肝气条达,胆腑气机才能调畅;反之,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则胆腑气机郁而不畅,通降受阻而发生胆胀。

胆与胃均为腑,主传化,泄而不藏,其气均以降为顺,胃气畅达和降,则胆腑气机调畅;反之若胃气不降,气逆上行,则胆腑通降不利,也可发生胆胀。

四、病性

虚实之分

五、病类

六、病程

较长,反复发作一般以慢性患病急性发作多见

七、病因病机

〈好发年龄〉40 ―65 岁,女比男多2 ―3 倍,尤其肥胖体形多见。

关键:胆腑气机通降失常

(一)饮食所伤

嗜食油腻厚味炙煿之品→损伤脾胃→升降失常,气机壅塞土木郁→①郁久化热,郁热内蕴→胆腑通降失常热郁→胆胀②湿热内蕴

酿成砂石砂石→砂石阻滞胆腑→胆腑通降不利→胆胀

(二)情志失调

(三)外邪侵袭

(四)湿热久蕴

湿热久蕴,煎熬胆汁,聚而为石→阻塞胆腑气机→胆腑通降失常

总之,胆胀的发生,是由于饮食,情志,外感,等病因导致胆腑气机通降失常。其病机为气滞,瘀血,热郁,砂石,湿阻等阻滞胆腑

八、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

1 .病史:起病缓慢,多反复发作,常以饱餐油腻,恼怒,劳累为诱因。40 岁以上者多发女性多于男性

2 .病象

3 .辅助:十二指肠引流B 超腹部X 线CT

(二)鉴别诊断

1.胁痛:胁痛指两胁部疼痛为主症,多种原因皆可引起。胆胀则以右上腹胀痛为主,伴口苦、嗳气,以胆腑气机通降失常为主。

2.胃痛:上腹近心窝部疼痛,任何年龄均可

胆胀为右上腹疼痛,40 岁以上多发

3. 真心痛:真心痛疼痛突发而剧烈,且在左胸前部,伴手足青至节,预后不好;而胆胀痛在右胁,疼痛较轻,预后较好。

九、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 辨虚实

持续胀痛, 遇怒加重痛连肩背, 兼胸闷脘胀——气滞

右胁刺痛, 固定拒按, 舌暗脉涩——血瘀

右胁绞痛, 阵发加剧, 且串至肩背——阳虚

胁下灼痛, 时休时止, 厌油腻, 伴心烦——阴亏火灼

胁下灼痛, 口苦咽干, 面红目赤, 心烦失眠易怒——郁热

胀满疼痛, 胸闷纳呆, 恶心呕吐, 苔黄腻, 脉弦滑——湿热

( 二) 治疗原则

疏肝利胆, 和降通腹

由于肝胆互为表里,肝的疏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胆腹的通降,故利胆要兼顾疏肝,所以疏肝又为治疗胆胀的基本原则。

( 三) 分证论治

1. 肝胆气郁:右胁胀满疼痛, 连及右肩,遇怒加重,胸闷善太息,嗳气频作, 吞酸嗳腐,苔白腻,脉弦大。

治法:疏肝利胆,理气通降

方药:柴胡疏肝散

加减:上方加青皮、苏梗、郁金、元胡——行气止痛

气郁化火,心烦,口苦——黄芩,栀子

肝郁克脾——茯苓、白术、砂仁

腹胀重——厚朴、草寇

肝郁犯胃——旋复花、代赭石、炒莱菔子、半夏

大便干燥——槟榔、大黄、或合用六磨汤

结石——鸡内金、金钱草、海金沙、郁金、姜黄

2 .气滞血瘀:右胁刺痛较剧,痛有定处,拒按,面色晦暗,口干口苦,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班,脉弦细涩。

治法:利胆通络,活血化瘀

方药:四逆散合失效散(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

柴胡、白芍、枳实、甘草疏肝利胆

加减:上方加元胡、川楝、郁金、川芎

病久血瘀明显——桃仁、红花、三棱、莪术

腹胀重——枳壳、木香、香附

恶心呕吐——半夏、竹茹

口苦心烦——黄芩、龙胆草

3 .胆腑郁热:右胁灼热疼痛,口苦咽干,面红目赤,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心烦失眠易怒,舌红,苔黄厚而干,脉弦数。

治法:清泻肝胆之火,解郁止痛

方药:清胆汤验方清胆栀白芍,大黄黄连金钱草

栝楼紫元公英楝,郁金加入效难否

大黄、栀子、黄连、柴胡、白芍、蒲公英、金钱草(30 —60g )、栝楼——清泻郁火;郁金、元胡、川楝——理气止痛

加减:心烦失眠——炒枣仁、夜交藤、生牡蛎

口渴喜饮——天花粉、麦冬、生地、玉竹

恶心呕吐——半夏、竹茹

便秘——更衣丸(芦荟、米砂)芦荟:泻下通便,又善清肝火

4. 肝胆湿热

症状:右胁胀满疼痛,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大便粘滞,或见黄疸,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法: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方药:茵陈蒿汤

茵陈蒿、栀子、大黄——利湿泻热

加减:柴胡、黄芩、半夏、郁金——疏肝利胆止痛

结石——鸡内金、金钱草、海金沙

小便黄赤——车前、滑石、通草、龙胆草

苔白腻而湿重——去大黄、黄芩加茯苓、白叩、砂仁

5. 阴虚郁热:右胁隐隐作痛,或略有灼热感,口燥咽干,急噪易怒,胸中烦热,头晕目眩,午后低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一贯煎

生地、沙参、当归、枸杞、麦冬——滋阴

川楝——疏肝理气止痛

加减:心烦失眠——炒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合欢

胁肋灼痛——白芍、甘草

口燥咽干——天花粉

急躁易怒——栀子、珍珠母

6. 阳虚郁滞:右胁隐隐胀痛,时作时止,脘腹胀满,呕吐清涎,畏寒肢冷,神疲气短,乏力倦怠,舌淡苔白腻,脉弦弱无力。

治法:温阳益气,调肝利胆

方药:理中汤加味

附子10 干姜15 党参25 茯苓25 白术20 ——温阳益气健脾;柴胡15 青皮15 木香 5 砂仁15 白芍15 ——调肝利胆

加减:脘腹冷痛——吴茱萸、乌药

气短乏力——黄芪

呕吐清涎——生姜、半夏

结石——金钱草、鸡内金

(四)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①消炎利胆片4 —6 片日3 次口服

②鸡骨丸6g 日3 次口服

③金胆片2 片日3 次口服

2. 单验方

①醋炒青皮煎服或研磨,开水送服

②胆胀寒热错杂乌梅丸

③实证:配犀黄丸梅花点蛇丹紫金锭

④胆结石属肝胆气滞可用消石散:郁金粉0.6g 、白矾末0.45g 、硝石粉1g 、滑石粉

1.8g 、甘草梢0.3g 此为1 日量,分2 次吞服

属肝胆湿热可用利胆丸: 茵陈12g 龙胆草、郁金、木香、枳壳各6g 、加猪胆汁、羊胆汁各50g ,先将胆汁熬浓至250g ,拌入药面,适量蜂蜜为丸,重10g 早晚各 1 丸

3. 外治法

琥珀膏外敷:

①大黄10 朴硝10 同大蒜捣,再以当归5 、胆草5 、栀子5 、黄连5 、川芎5 、青皮 5 、芦荟 5 、麝香、姜汁少许,调敷病处。

②吴茱萸醋调

③白芥子水调

4. 静点

丹参注射液10 —20ml+5% G ? S 250ml

十一转归及预后

十二预防及调护

1 积极治疗胁痛,黄疸,气郁等病证

2 保持心情舒畅

3 调节劳逸,动静适宜,以使气血流畅

4 、调节饮食,以清淡为主,多食蔬菜,水果如萝卜、苦瓜、佛手等,有利于利胆退湿。切记暴饮暴食,膏粱厚味,无酗酒贪凉饮凉。

肝胆病证

鼓胀

一、概述

鼓胀是因肝脾受伤,疏泄运化失常,气血交阻致水气内停,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四大难症之一。

另外,鼓胀又有水蛊、蛊胀、单腹胀、蜘蛛蛊之名。

[ 沿革] 鼓胀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灵枢·水胀篇》“鼓胀何如?歧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腹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较详细地描述了鼓胀的特征。

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有心水、肝水、脾、肺、肾水的论述,认为与肝脾肾三脏功能障碍有密切关系。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不但提出了“水蛊”的病名,还首次提出放腹水的治法。载:“若唯腹大,下法不去,便针脐下二寸入数分,令水出,孔合,须腹减乃止。”

《诸病源候论》明确提出鼓胀的病因与寄生虫有关。(血吸虫、痨虫)

金元以后,对本病的认识更加深入,治疗方法更加灵活多样。

明·李挺《医学入门·鼓胀》“凡胀初起是气久则成水……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积,更断盐酱”对鼓胀的病理过程及治法有精辟的认识。

明·张景岳在病因方面指出“少年纵酒无节,多成水鼓。”

[ 西医相关疾病] 肝硬化,腹腔内肿瘤,结腹等形成的腹水。

主症:腹部胀大,皮色苍黄,脉络暴露。初起腹部胀大,但按之柔软,逐渐坚硬,脐心突出,四肢消瘦。

二病象

三大主症:腹部胀大,皮色苍黄,脉络暴露

初期:腹大如鼓,甚则青筋暴露,叩之,腹满,转侧时有水声

晚期:腹大如瓮,脐心突出,四肢消瘦,肌肤甲错。

危候:腹大坚硬,面色黎黑,便秘,便结或溏泄,小便短少而赤或无尿,或吐血,便血,

甚则昏迷

兼证:黄疸,或面、颈胸臂皮肤出现血痣或血缕,乏力,纳呆。

三病位

在肝、脾、肾三脏,以肝脾为本,肾为标。

本病是由于肝脾受伤,疏泄运化失常所致,故本病主要与肝脾有关,又由于肝脾肾生理上密切相关(肝肾同源,肝郁化热伤阴,日久致肾阳不足,脾虚不适肾失后天滋助致肾阳不足)。! 四病性

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本病特征,是难医之疾(本:脾胃阴虚,肝肾阴虚。标:气滞血瘀水结于腹)

五病类

六病程

起病缓慢,病程长,可能隐伏几年至数十年之久,因为肝脏有巨大的代偿能力。

七病因病机

肝硬化多发于20-50 岁,男性居多。

病机关键: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水互结于腹中。

(一)情志所伤

(肝为藏血之脏,性喜条达,若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气机不利,则血行不畅)

(二) 酒食不节

(每日饮乙醇180g ,约25 年发生肝硬化)

(三) 劳欲过度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源,二者为生命之极本,劳欲过度,伤及脾胃)

(四) 脾虚食积

饮食积滞→胃纳失常脾虚不运→水湿、食积交杂不化→日久气滞血瘀水结

(五) 血吸虫感染

在血吸虫流行区,接触疫水,感染血吸虫,失治误治→内伤肝脾疏泄运化失常→血络不畅升降失常水湿内蕴→气、血、水互结

(六) 黄疸、积聚变迁

黄疸、积聚失治误治→肝、脾、肾俱损→气血运行不畅,水湿内停→气血水互结总之、鼓胀的病机主要是肝脾肾功能失常,导致气滞、血瘀、水饮互结于腹内,以至腹部日渐胀大。初起重在肝脾,肝气淤滞,脾运化失常是形成鼓胀的基本病理,又因肝脾肾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肝脾病变日久累及于肾,肾之气化失常,不能化水液,致水湿内停,是鼓胀加重的主要因素,三者关系如下:兼

八诊断

1. 病史:询问患者询问患者有无情志损伤, 酒食不节, 劳欲过度史有无黄疸, 积聚及血吸虫感染史。

2. 临床检查: 肝掌, 肝功, 三对, 血浆白蛋白, 球蛋白, 白球比降低或倒置, 白细胞及血小板降低,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肝、脾及腹部B 超,CT.

九、鉴别诊断

1 与水肿鉴别(见水肿)

2 与积证鉴别

积证是腹内结块,或胀或痛,后期可出现鼓胀,为鼓胀之因。

鼓胀以腹胀大为主症,可无节块。

十、中医辨证

(一)辨证要点:

1. 辨新久缓急:大多缓慢发病,但缓中又有缓急之分,半月至一个月之间不断进展—缓中之急—属阳证、实证

迁延极月—缓中之缓—属阴证、湿证

2.辨虚实:本证属中夹实,但在不同阶段,虚实各有侧重

初期:受损,正虚邪实

中期:肝郁脾虚

晚期:肝脾肾俱损

实证:年轻,病初,体质较好伴便秘,尿赤者《医宗必读》“先胀于内而后肿于外者为实”虚证:年老,久病,体弱,伴小便清白,大便溏薄者《医宗必读》“先肿于外而后胀于里者为虚”

3. 辨气滞、血瘀、水结

气滞:腹部膨隆,随按随起,叩之如鼓—气鼓

水饮:腹大状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水鼓

血瘀:腹胀大,内有症积疼痛,脉络暴露,而颈、胸部可见血缕,赤痕—血鼓

(二) 治疗原则

一般发病初期,病人以邪实为主—祛邪为主,根据气滞、血瘀、水结的偏重给予理气祛湿,

行气活血,健脾利水。

后期以正虚为主—补虚,分别以健脾益肾,滋养脾胃

本病多为虚实错杂,故应功补兼施,先攻后补,先补后攻。

(三) 类证治疗

1 气滞施阻:腹部胀大,按之不坚,肋下胀满或疼痛,纳呆食少,食后作胀,嗳气后稍减,或下肢微肿。舌苔白腻。脉弦细。

治法:疏肝理气,除湿散满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平胃散+ 五苓汤+ 生姜、大枣)

加减:气郁化火,口干苦,舌苔腻,脉弦数—栀子,丹皮

气滞血瘀,胁下刺痛,面青舌紫—丹参,莪术,元胡

气郁化火伤阴—女贞子,麦冬

尿少—车前子,滑石

腹胀—木香,砂仁

呕吐清水—半夏,干姜

2 寒湿困脾: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胸腹胀满,得热稍舒,周身困重,祛寒肢肿,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苔白腻水滑,脉弦迟。

方药:实脾饮

附子,干姜—君温脾肾,助气化,行阳水之停滞

干姜温脾阳,助运化散寒水之凝滞

茯苓,白术—健脾燥湿,淡甚利水—使水从小便利

木瓜—芳香醒脾,化湿利水

厚朴木香大腹子草果—下气导滞化湿行水使气行则湿化

甘草生姜大枣——调和

加减:尿少浮肿——猪苓泽泻肉桂

脾气虚—党参黄芪

腕胁胀痛—元胡川楝子香附

腕胁胀闷—郁金枳壳砂仁

3湿热蕴结:腹大坚满,腕腹绷紧,外坚内胀,拒按,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或面目肌肤发黄,舌尖边红,苔黄腻或灰黑而润,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方药: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舟车丸(每服3-6g )

(厚朴、枳实、黄连、知母、黄芩、半夏、陈皮、茯苓、猪苓、泽泻、砂仁、干姜、姜黄、人参、白术,炙甘草)

加减:热重伴黄疸——去人参,干姜加龙胆草,栀子

小便赤涩不利——滑石,蟋蟀粉(吞服)

腹胀重,大便秘——商陆

4.肝脾血瘀:腹大坚满,按之不陷而硬,青筋怒张胁腹刺痛拒按面色晦暗,头颈胸臂处可见红点赤缕,唇色紫褐,大便黑,肌肤甲错,口干欲水不欲下咽,舌紫暗或边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方药:调营饮

调营川芎莪木索,归芍瞿麦姜枣苓,陈腹桑皮官桂草,辛芷大黄槟榔葶

川芎,赤勺,大黄,莪术,元胡,当归——活血化瘀利气

瞿麦,槟榔,葶苈子,茯苓,桑皮,大腹皮,陈皮——行气利尿

官桂,细辛—温经通阳

甘草——调和

加减:大便色黑——三七,侧柏叶,(凉血止血)

正块甚——穿山甲鳖甲水蛭

痰瘀互结——白芥子半夏

虚胀

5 脾肾阳虚:腹大胀满,形如蛙腹,面色苍黄,,胸闷纳呆,便溏,畏寒肢冷,浮肿,小便不利,舌质色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厚腻水滑,脉沉弦。

治法:温补脾胃,行气利水,

方药: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金匮肾气丸+ 牛膝,车前子)

加减:腹满纳呆——黄芪、砂仁、扁豆、莪术

腹筋暴露——桃仁、赤勺、三棱、莪术

畏寒神疲——仙灵脾,巴戟天,仙茅

6. 肝肾阴虚证

腹大坚满,甚则腹部青筋暴露,消瘦:面色晦滞,小便短少,口干咽干,心烦少寐,齿鼻衄血,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凉血化瘀。

方剂:六味地黄丸合膈下逐瘀汤

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

加减:阴虚口干——加花粉、麦冬、芦根、知母;

阴虚有热者——银柴胡、鳖甲、地骨皮

鼻衄出血——丹皮藕节栀子

面赤颧红者——龟甲、鳖甲、牡蛎

7. 鼓胀出血

轻者齿鼻出血,重者病势突变,大量吐血或便血。腹部胀满,胃脘不适,吐血鲜红或大便油黑,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方剂:泻心汤合十灰散。

(大黄、黄芩、黄连)

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茜茅菏丹榈随,二蓟栀黄各炒黑,淳降止血此方推

加减:酌加三七粉。

气随血脱者,汗出肢冷——急用独参汤;

或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

8. 鼓胀神昏

鼓胀晚期,突然神志昏迷,高热烦躁,怒目狂叫,口臭便秘,溲赤尿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心开窍

方药:温病三宝或醒脑静注射液40 ~60ml 静点日1 ~2 次,用1 ~2 周。

加减:①神情淡漠呆滞朦胧嗜睡口中爱气舌淡苔浊腻脉弦细——化浊开窍——苏合香丸玉枢丹(紫金锭)——温开——寒闭

②病情恶化昏睡不醒汗出肢冷双手撮空脉微欲绝——气阴耗竭六神将绝——脱

证——生脉注射液参附龙牡汤

(四) 其他疗法

1 放腹水

2 验方《千金鲤鱼汤》

3 外敷甘遂、大戟、芫花、研末香油调糊外敷脐部

十一、转归及预后

虚实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早期:正气未衰,及时治疗,预后尚好;

虚胀久病邪盛正衰,较为难治,预后多不良。

若见出血、神昏、痉厥——危候者,预后极差。

十二、预防与调护

1 避免精神刺激和劳欲过度,2. 避免饮酒过度3. 注意对病毒性肝炎的早期防治,长期使用伤肝的药物4. 积极治疗黄疸积聚

护理

1. 低盐饮食在尿量特别少时,应给予无盐饮食,忌食辛辣、油腻、油炸、坚硬之品,尤其有出血倾向的病人。少食,多吃蔬菜、豆制品、瘦肉及动物内脏等。

2. 卧床休息(腹水量重)注意尿量

3. 注意生命指征

肝胆病证

黄疸

一、概述

[ 病名]黄疸是指因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或血败不华于色,引发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其中尤以目黄为本病的主要诊断依据,若只有身黄而目不黄,则不属黄疸。( 因目白睛发黄是最早出现而最晚消失的指征) 。黄疸亦称“黄瘅”,疸与瘅通( 瘅:是指因劳累而造成的病;黄:是指色泽而言;疸:指病势较急之意) 。

[ 沿革]黄疸之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溽( 湿润,溽暑是指夏天潮湿而闷热的气候)

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疸而为跗肿”。则最先提出了炎暑湿热之邪作为黄疸的病因。《灵枢·论疾诊尺》又云:“身痛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指出了黄疸病诊断的三大特征。

汉·张仲景《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指出:“阳明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又说“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这是在《内经》基础上的发展,对黄疸的病因,认为不仅有瘀热发黄,而且有寒湿发黄者。

他在《金匮要略》中又重申“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并根据黄疸的病因及临床表现,将其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等五疸。在治疗上提出了“于寒湿中求之”、“但利其小便”、“当以汗解之”、“当下之”等治疗原则。张仲景还提出了黄疸的消退时间和预后。“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以十日以上者瘥,反剧,为难治”。说明黄疸病经过妥善治疗,一般在短期内黄疸即可消退,如果正不胜邪,病情反而加剧者为难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他还创制了栀子柏皮汤、茵陈五苓散等方剂,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

实践。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黄疸诸侯·九疸候》中强调“凡诸黄疸,皆由饮食过度,醉酒劳伤,脾胃有瘀热所致”。在黄疸阴阳属性的分类上,最先引入“阴黄”这一概念,并创“急黄”的证候。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黄疸》中已初步认识到某些黄疸属于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如“时行热病,多必内瘀发黄”很有价值。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病谟·黄疸》篇中提出了“胆黄”这一病名,认为“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这是中国医学文献中第一次提出黄疸和胆汁外泄的关系。清·沈金鳌《沈氏尊生书·黄疸》中指出“又有天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已经认识到这一类黄疸具有起病急,病情凶险,又有传染性等特征。

[ 西医相关疾病] 本病大致包括了西医学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等若出现以黄疸为主要表现时,可参照本病来辨证论治。二、病象

目黄、身黄、小便黄。以目睛发黄为最突出。

阳黄:黄色鲜明,伴发热,口渴,苔黄腻等湿热象。

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伴神疲畏寒,苔白腻、脉濡缓等寒湿之象。

急黄:其色如金,伴有高热烦渴,神昏谵语等湿热挟毒,内陷心营之候。

三、病位

在肝、胆。与脾胃关系密切。因为脾气不升,则肝郁不能疏泄,胃气不降,

则胆汁的输送、排泄失常。朱丹溪云“黄疸乃脾胃经有热所致”。张景岳云“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

四、病类

分阳黄、阴黄两大类。

阳黄:热重于湿、湿重于热;

急黄:

阴黄:寒湿阻遏、血瘀肝郁;

虚黄

五、病性

阳黄属实证,为湿热、热毒为患;阴黄属虚证,为寒湿为患。另外,部分黄疸具有传染性。

六、病程

黄疸病程长短不一,一般阳黄起病急,病程短;阴黄起病缓,病程长。

七、病因病机

黄疸的发生是由于湿浊阻滞,肝胆脾胃功能失调,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而引起。黄疸的病因有外感及内伤两端。外感源于疫毒侵袭或饮食不节,内伤则由于脾胃虚弱或宿疾引发;外因重在湿、毒,而内因则偏于虚、瘀。故本病的病机关键是:

[ 病机关键] 湿浊中阻,胆汁外溢

( 一) 、时邪疫毒,熏蒸肝胆

疫毒之邪,由表入里,熏蒸肝胆,肝胆失于疏泄,胆汁外溢于肌肤,上注于肝窍,下流于膀胱,故身目小便俱黄,而为黄疸。

若疫毒重者,其病势暴急凶险,热毒炽盛,伤及营血,而为急黄。

( 二) 、酒食伤脾,化生湿热

嗜食膏粱,酗酒过度,皆能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浊内阻,积久成热。湿热交阻,蕴结中焦,熏蒸肝胆,胆汁不循常道而泛滥,熏染身目肌肤而为黄疸。

或嗜食寒凉,或服苦寒之药,损伤脾阳,或脾阳素虚,湿从寒化,胆汁为湿所阻,不循常

道,浸渍于肌肤而为黄疸。

( 三) 、积聚内阻,胆汁失泄

积聚日久不消,瘀血或砂石阻滞胆道,胆汁失于常道而外泄,致肌肤身目发黄而为黄疸。( 四) 、化源不足,血不荣色

素体脾胃虚弱或肾精不充,以致气血化源不充,肾精难以化生阴血,血败而不能华色,而发黄疸。

总之,黄疸的发生,往往内外相因为患,从病邪来说,主要是湿浊之邪,从脏腑来看,不外脾胃肝胆,而且是脾胃波及肝胆。

黄疸病证的病理属性与脾胃阳气盛衰有关。

中阳偏盛,湿从热化,湿热为患——阳黄。

中阳不足,湿从寒化,寒湿为患——阴黄。

湿浊疫毒所致,热毒炽盛,迫使胆汁外溢,而迅速发黄——急黄。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 一) 、诊断

1 、典型的临床病象:目黄、身黄、小便黄是本病的三大主症,尤以目黄为要。患者初期,往往先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恶寒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肠鸣,四肢乏力等,三、五日以后才逐渐出现目黄,随之尿黄与身黄。急黄:起病急骤,黄疸急起,迅速加深,甚则内陷心包。

2 、有肝炎接触史、服用对肝有损伤药物史,或酗酒史等。

3 、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尿胆红素、尿胆原、直接胆红素测定;肝功( 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 ;以及“B ”超、CT 、胆囊造影等检查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4 、观察黄疸最好在自然光线下观察,且应与脂肪沉着区别。黄疸分布均匀,遍及整个白睛,脂肪沉着多见于老年人,多在目内眦,且高于白睛;食物:胡萝卜、南瓜、西红柿等可出现皮肤发黄,但目睛不黄。

( 二) 、鉴别诊断

1 、与萎黄:萎黄与黄疸均有肌肤发黄的临床表现,均有气血不足的相似病机,但萎黄之皮肤萎黄不华,且目睛不黄,病机重在血虚;而黄疸目睛发黄,病机重在血败。

2 、黄胖病:黄胖病与黄疸病均有皮肤色黄之症,亦有气血耗伤之相类病机,但黄胖病之气血耗伤源于肠中钩虫匿伏,蚕食血气,以至血虚不华于色,其表现是面部肿胀色黄,肌肤色黄带白,而目睛如故;黄疸则由气血之败,虚不华色使然。

九、辨证论治

( 一) 、辨证要点

1 、辨阳黄与阴黄、急黄、虚黄

2 、辨阳黄之湿热轻重

3 、辨病势轻重

主要以黄疸色泽变化为标志。

如黄疸逐渐加深,提示病势加重;

如黄疸逐渐变浅淡,提示病情好转;

如黄疸色泽鲜明,神清气爽,为顺证,病轻;

如黄疸色泽晦暗,烦躁不宁,为逆证,病情重。

( 二) 、治疗原则

黄疸初期以实证为主,治疗重在攻逐体内邪气,据其邪气特性,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阳黄以清热利湿为主,通利二便是驱逐体内湿邪的主要途径。正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云:“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阳黄证无论湿热之轻重,苦寒攻下法的应用均有利于黄疸的消退,但须中病即止,以防损伤脾阳。湿为阴邪,其性粘滞重浊,可耗伤脏腑阳气,损其功能;热为阳邪,其性燥烈,可耗伤脏腑阴液,伤其形质,故应注意。热重要清热护阴,防止利湿太过,重伤阴液;湿重要化湿护阳,防止苦寒太过,损其阳气脂

急黄的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血为主,并随病证的变化,择用攻下、开窍之法;

阴黄的治疗则依据寒湿或血瘀的病机特性,分别采用温化寒湿、化瘀退黄之法;

虚黄的治疗以健脾生血柔肝为原则。

黄疸的中末期治疗应重在健脾柔肝、活血化瘀,以防黄疸转生积聚、鼓胀,而先安未受邪之

地。

( 三) 、分证论治

[ 阳黄]

1 、热重于湿

主症:身目俱黄,黄色鲜明。

兼次症:发热口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心中懊侬,胁痛,口干而苦,恶心呕吐。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泻下。

方药: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

便难尿潴腹胀满,清热利湿最相宜。

加减:(1) 可酌加茯苓、猪苓淡渗以增利小便之力或加虎杖、土茯苓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功。

(2) 若胁痛较甚+ 柴胡、黄芩、川楝子、郁金以疏利肝胆,行气止痛。

(3) 若恶心呕吐,+ 陈皮、竹茹和胃止呕。

(4) 若心中懊恼,+ 黄连、龙胆草清热除烦。

(5) 若有砂石内阻者+ 金钱草、内金、郁金以化滞消石。

(6) 若因蛔虫阻滞胆道而见黄疸者则可选用乌梅丸+ 茵陈蒿、栀子以安蛔止痛,利胆退黄。

2 、湿重于热

主症:身目俱黄,然不如热重于湿者鲜明。

兼次症:头身困重,脘腹痞闷,食欲减退,噢恶,便溏。

舌脉:舌质红,苔厚腻微黄,脉弦滑。

治法: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方药.茵陈五苓散

加减:(1) 头身困重,表湿较甚者+ 藿香增祛湿之功。

(2) 脘腹痞闷者+ 白蔻仁、木香以芳香化浊,醒脾开胃。

(3) 呕恶便溏者+ 陈皮、黄连以清热燥湿,和胃止呕。

[ 急黄]

主症: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色黄如金。

兼次症:高热烦渴,腹满而痛,吐血、衄血、便血,或肌肤出现瘀斑,手足抽搐,神昏谵语。舌脉: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数或弦细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方药:犀角散( 犀角可用水牛角代替)

千金犀角连生地,栀子升麻茵丹皮,

还有玄参与石斛,清热解毒黄疸急。

加减:(1) 若神昏谵语,手足抽搐者加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以凉血开窍。(燥扰不宁,抽搐用紫雪丹;热陷心包,谵语或昏聩不语用至宝丹:湿热蒙蔽心神,时·清时寐者用安宫牛黄丸)

(2) 若吐血、衄血、便血或肌肤瘀斑者+ 地榆炭、柏叶炭、白茅根、紫草等凉血止血。

(3) 若大便不通,腹满而痛者+ 大黄、枳实、槟榔以通腑行气导滞。

(4) 小便不利或出现腹水者+ 车前子、茯苓、泽泻等通利小便,利水消舯。

(5) 清开灵注射液60~80 毫升+5 %葡萄糖300 毫升中 1 次静点。

(6) 神昏者亦可用醒脑静注射液20~40 毫升加液体静点。

[ 阴黄]

1 、寒湿阻遏

主症:身目发黄而晦暗。

兼次症:脘闷腹胀,食欲减退,神疲体乏,畏寒肢冷,大便溏薄。

舌脉: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温化寒湿,健脾退黄。

方药:茵陈术附汤

心悟茵陈术附汤,炙草肉桂与干姜,

温中化湿健脾胃,阴黄寒湿证治方。

加减:(1) 若脾虚较甚+ 黄芪、山药、苡仁以健脾利湿。

(2) 若湿邪较重+ 猪苓、泽泻、茯苓等淡渗利小便。

(3) 兼有胁痛者+ 郁金,川楝子以疏肝理气。

(4) 皮肤瘙痒+ 秦艽、地肤子。

2 、血瘀肝郁

主症:身目发黄而晦暗,面色黎黑。

兼次症:胁下或有瘾块,或疼痛如刺,或隐痛不休,皮肤可见蛛丝纹缕,或见手掌赤痕

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或白或少,脉弦涩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疏肝解郁。

方药:鳖甲煎丸

加减:(1) 亦可用膈下逐瘀汤。

(2) 热象明显者减桂枝、干姜。

(3) 湿浊不著者去石苇、瞿麦、葶苈子。

(4) 脾气虚弱者+ 黄芪、茯苓、白术等健脾益气。

(5) 肝血不足者+ 当归、何首乌、枸杞子等养血柔肝。

(6) 兼见衄血者宜适减方中破血行血之药而+ 茜草、三七等化瘀止血之药。

[ 虚黄]

主症:面目肌肤发黄,黄色较淡。

兼次症:气短乏力,头晕心悸,脘腹不舒,纳呆便溏,或见胁肋疼痛,腹中结块。或夜间小便如浓茶。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濡细。

治法:补气养血,健脾柔肝。

方药:小建中汤。

加减:(1) 如气虚明显者+ 黄芪、人参以益气。

(2) 血虚较甚者+ 当归、地黄以养血。

(3) 或选用归脾汤以益气养血,调补心脾。

(4) 若血败源于精不化血者+ 淫羊藿、巴戟天等温补命门。

(5) 纳呆腹胀便溏者+ 山药、陈皮、木香以健脾化湿行气。

(6) 胁肋疼痛者+ 郁金、川楝子理气疏肝。

(7) 胁肋结块者+ 鳖甲、穿山甲以散结软坚。

[ 善后调理]

1 、不可骤然停药。

2 、根据余证辨证论治。

(1) 肝郁为主——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

(2) 脾虚为主——香砂六君子汤。

3 、饮食调理。

( 四) 、其他疗法

1 、虎杖汤:虎杖、茵陈、红枣各30 ,煎成100 毫升,加糖适量,分两次口服,连服至黄疸消退。

2 、肝炎糖浆2 号:车前草、败酱草、龙胆草、大青叶、青蒿。

3 、清开灵注射液60 ~80 毫升加糖静点。

4 、复方丹参注射液20 毫升加糖静点。

5 、茵陈粥:茵陈60 、粳米60 、白糖适量( 有药、有米、有糖,和缓,极有利于脾胃) ,黄疸病人无论病情愈或病中,皆可据情试用之。

6 、茵陈50 白术15 泽泻15 猪苓20 茯苓30 栀子15 板蓝根30 藿香15

7 、蔻仁15 、半夏15 、甘草10 ——湿重于热。

8 、茵陈100 、栀子20 、大黄15 、黄丰白15 、滑石30 、双花40 、连翘40 、板兰根50 、生甘草10 、茯苓30 、泽泻

10 、车前子10 ——热重于湿。

9 、滑石15 、茵陈50 、黄芩20 、石菖蒲15 、川贝15 、木通15 、藿香15 、射干10 、连25 、薄荷15 、白豆蔻15栀子15 、板兰根30 ——湿热并重。若兼表证+ 麻黄10 、赤小豆15

10 、柴胡15 、黄芩15 、茵陈50 、金钱草30 、大黄10 、白芍15 、枳实15 、姜黄15 、郁15 、半夏15 、生姜10、大枣 5 枚——胆腑郁热。

11 、犀角5( 水牛角25) 、黄连15 、栀子15 、茵陈50 、升麻10 、板兰根40 、双花50 、紫草30 、丹皮15 、赤芍

15 、生地20 、玄参20 ——急黄。

12 、茵陈50 、白术20 、附子15 、干姜10 、茯苓30 、泽泻15 、藿香15 、苡仁20 、甘草5 ~10 ——寒湿证。

13 、黄芪20 、桂枝15 、白芍20 、茵陈30 、当归15 、虎杖15 、甘草15 、大枣20 、饴糖20 ——脾虚证。

14 、丹参30 、檀香15 、砂仁15 、茵陈50 、虎杖30 、姜黄15 、王不留行20 、益母草20 、五灵脂15 、桃仁10、红花10 、甘草10 ——瘀血内阻。

15 、针刺疗法:

(1) 取足少阳、足阳明、足太阴经穴及背俞穴为主,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并灸。

主穴:胆俞、阳陵泉、太冲。

配穴:阳黄加至阳、阴陵泉;热重+ 大椎、曲池;湿重+ 三阴交、足三里;阴黄+ 脾俞、足三里并灸之。

(2) 穴位注射:取肝俞、胆俞、期门、日月、中渚。药用板兰根注射液、维生素B1 注射液,每次选2 ~ 3 穴,每穴注入0 .5~1 毫升,每日一次,10 次为一个疗程。

16 、关幼波治黄:

(1) 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湿热壅于血分、郁热发黄,乃血分病变。

A :凉血活血:生地、丹皮、赤芍、白茅根、小蓟、藕节——阳黄。

B :养血活血:丹参、白芍、当归、益母草、泽兰、红花——正虚。

C :温通血脉:附子、桂枝——阴黄。

(2) 治黄须解毒,毒去黄易除。

A :化湿解毒:“热因毒生,毒因热长”,黄疸初起:薄荷、菊花、藿香、佩兰。

B :凉血解毒:热毒炽盛:银花、公英、板兰根、青黛。

C :攻下解毒:热在下焦:大黄、黄柏、败酱。

D :利湿解毒:车前子、金钱草、木通、扁蓄、瞿麦。

E :酸敛解毒:黄疸后期,正气已虚,毒邪留恋:五味子、五倍子、乌梅。或加温化寒湿药。

(3) 治黄须治痰,痰化黄易散:阴虚,黄疸后期。

17 、临床大黄的应用:

大黄通下泄热,泻火凉血,活血祛瘀,利胆退黄。

(1) 大黄研末,置杯中,以酒浸之,20 分钟后用纱布滤去酒,后用汤药冲大黄,则清热效果明显,腹泻作用明显减轻,有利于正气的恢复。

(2) 大黄浓煎100 毫升,保留灌肠。

十、转归及预后

黄疸的转归及预后与证候、体质、治疗护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1 、阳黄、阴黄、急黄虽然性质不同,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 、阳黄证,若身体强壮,治疗正确得当,一般能在短期内消退,预后较好。若素体虚弱,失治误治者,则易转为阴黄。

3 、急黄证,起病急骤,病势凶险,若年高体弱者患之,每致邪毒内陷心营而难以再现生机;而体质素盛,治疗及时得当者,亦可转危为安,或导致正气虚弱,正虚邪敛之阴黄证。

4 、阴黄证若阳气渐复,黄疸消退,则预后较好;反之,日久不愈,可转为积聚、鼓胀等,预后不良。

十一、预防与调护

( 一) 、预防

1 、隔离:从发病开始,至少30~40 天。病人粪便用20 %漂白粉乳剂拌匀消毒

2 小时;便盆用

3 %漂白粉澄清液消毒2 小时或阳光下曝晒4

小时。接触者双手用肥皂流水刷洗15 分钟。

2 、注意饮食卫生,餐具应煮沸消毒30 分钟。

3 、流行期间可进行预防服药:茵陈30 、生甘草10 、决明子15 、贯众15 、或茵陈30 、凤尾草30 ,任选一方,水煎,连服3 ~7 天。

( 二) 、调护

1 、阳黄

(1) 卧床休息,心情舒畅,使肝气调达。( 现代医学对于黄疸,特别是肝功有明显损害时十分强调卧床休息,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正常人在站立时,肝血流量可减少50%~80%,卧床时,肝血流量增加,有利于受损的肝组织恢复。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强调了这一点。他曾举三例黄疸治疗的例子:“周黄刘三家,各有仆病黄疸,载人曰:仆役之职……恐难调摄,虚费活动。其两家留仆于载大于71 天,从其饮食、其一仆不离主人执役,……果两仆愈而一仆不愈”这个例子说明了适当休息与继续执役对黄疸预后的重要影响,是很生动的。40年代,有学者提出急性黄疸性肝炎病人应卧床休息30 天,50 年代国外有人提出应卧床休息89天,也有人说适当的活动并不影响。总之,急性期应适当卧床休息,至慢性期、恢复阶段,可根据情况适当增加一些体力活动,采取动静结合的原则) 。

(2) 饮食宜富营养的软食或半流食,禁辛热、酒及油腻之品。

(3) 发热者,每日应测3 —4 次体温。

(4) 黄疸消退缓慢者,可配合针灸疗法:取胆俞、太冲、合谷、阳陵泉、内庭、用泻法,失眠+ 神门、三阴交;胁痛+ 肝俞、内关、足三里。

2 、阴黄

(1) 、注意休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2) 、进食富营养易消化饮食,禁食生冷油腻、辛辣之晶,不吃油炸、坚硬食物,避免损伤血络。

3 、急黄

(1) 、绝对卧床休息。

(2) 、吃流食,如呕吐频繁,可暂禁食,予输液,禁辛辣、肥甘油炸之品。

(3) 、中药每日一剂浓煎、少量多次频服。

(4) 、密切观察脉证变化,如出现脉微欲绝或散乱,神志恍惚,烦躁不安等欲脱之象,应及时抢救。

(5) 、密切观察皮肤情况,黄疸加深或皮肤瘀斑,为热毒耗动营血,病情恶化之兆,应及时抢救。

肝胆病证

胁痛

一概述

[ 病名] 胁:指侧胸部,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统称。如《医宗金鉴·卷八十九》“其两侧自腋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胁。”

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古时又称“季肋痛”“胁下痛”“胠胁肋痛”

胁痛也是临床常见的症状。

[ 沿革]《内经》最早提出胁痛的病名,并明确提出胁痛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肝胆病变,如:

其后,历代医家对胁痛的病因及分类有许多论述,如《景岳全书》“胁痛有内伤、外感之辨……

有寒热表证者方是外感,如无表证,悉属内伤。但内伤胁痛十居八九,外感胁痛则间有之耳。”认为病因有外感、内伤,但以内伤为主,把内伤胁痛又分为郁结伤肝、肝火内郁、痰饮停伏、外伤血瘀及肝肾亏损等。

[ 西医相关疾病] 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脓肿、肝癌、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等肋间神经痛

二、病象

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由于病因病机的不同,又有胀痛、刺痛、隐痛及各种兼证的不同。

三、病位

在肝胆,与脾胃肾有关。

肝居胁下,肝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其脉亦循胁肋部,所以胁痛的病变主要在肝胆。肝肾精血同源,水不涵木,肝失滋荣而致胁痛。

四、病性

虚、实两类。

五、病类

虚、实两类。

六病程

实证发病急——短。

虚证来势缓——长。

七病因病机

关键:肝胆经络阻滞不通

不通则痛

不荣则痛

换言之:脉络痹阻或脉络失养

肝的生理功能

一主疏泄:

1 、调畅气机

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机体的脏腑、经络、器官等的活动,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由于肝的生理特点主升、主动,这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机体的生理活动就正常。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可出现两个方面的病理。

(一)肝气郁结

(二)淤血阻络

(三)湿热蕴结

(四)肝阴不足

总之,胁痛主要责之胆肝,与脾胃肾有关。本病虚由精血不足所致,实由气滞、血瘀湿热阻络所致,体现不通则痛及不荣则痛。本病虚实可相互转化。气滞可及血,血瘀可阻气,但不外乎病在气,或病在血、或气血同病。

八、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

1. 病史:有情志不遂,外伤史及反复发作史。

2. 病象:

3. 四诊所见:血常规、肝功、B 超、胆囊造影

(二)鉴别诊断

1. 与胸痛胁痛与胸痛均有肝气郁结证、其病机基本相同

胁痛胸痛

部位一侧或两侧胁肋膻中及左胸部

时间长> 30分短< 30分

诱因酒食不节、情绪激动饮食情志劳累饱餐

兼证口苦、纳呆、腹胀、目眩心悸、气短、乏力、胸闷

性质胀痛、窜痛闷痛、针痛

2. 胃脘痛

胃脘痛病位在胃脘、兼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症状,胁痛部位在胁肋、兼目眩、口苦等少阳经症状。

3. 相关疾病

黄疸、鼓胀、肝癌等在病程中可出现胁痛,其鉴别要点在于:黄疸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鼓胀为气、血、水互结,腹大如鼓;肝癌又有相应的恶液质征象(极度消瘦及衰竭的表现)。

十、辨证论治

( 一) 辨证要点

1 .辨外感与内伤

外感胁痛:起病急,伴有寒热表证,伴恶心,呕吐或目睛发黄等症状,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或滑数——湿热外邪侵犯肝胆

内伤胁痛:起病缓,不伴有恶寒、发热等表证,病程长——肝郁,瘀血,肝阴不足引起,2 .辨在气在血

气滞者:以胀痛为主,且游走不定,痛无定处,时轻时重,

症状的轻重每与情绪变化有关。

血瘀者:以刺痛为主,且痛处固定不移,持续不已,气血同病

局部拒按,入夜尤甚。气血同病

3. 辨虚实

实证者:起病急、病程短、疼痛重、

拒按,脉实有力。虚实并见

虚证者:起病缓、病程长,隐隐痛、

中医内科学·肝胆病证方歌

肝胆病证 一、胁痛 1. 肝郁气滞 柴胡疏肝散7:柴胡疏肝枳壳炙甘草,香附陈皮川芎芍药。 2. 肝胆湿热 龙胆泻肝汤10:龙胆草泻肝黄芩柴胡当归,生地栀子木通生甘草车前子泽泻推。 3. 瘀血阻络 血府逐瘀汤11:血府逐瘀,桃红四物,牛膝桔梗枳壳,甘草柴胡。 复元活血汤8:复元活血柴胡穿山甲,桃仁大黄瓜蒌根红花当归甘草。 4. 肝络失养 一贯煎6:一贯麦冬生地,北沙参当归身川楝子枸杞子。 二、黄疸 (一)阳黄 1. 热重于湿 茵陈蒿汤3:茵陈蒿、栀子、大黄 2. 湿重于热 茵陈五苓散6:五苓散5(白术泽泻猪苓桂枝茯苓)+茵陈蒿 甘露消毒丹11:甘露消毒白蔻仁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蒲,黄芩连翘贝母射干薄荷,湿热流连正治方。 3. 胆腑郁热 大柴胡汤8: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黄芩半夏白芍枣生姜。 4. 疫毒炽盛(急黄) 千金犀角散5:犀角散中犀角黄连,升麻山栀茵陈全。 安宫牛黄丸12:安宫牛黄开窍方,黄芩黄连山栀郁金朱砂雄黄,犀角珍珠冰片麝香金箔。 羚角钩藤汤10:羚角钩藤生地茯神,桑叶菊花白芍生甘草川贝鲜竹茹。 紫雪丹17:紫雪羚羊角犀牛角朱砂朴硝,硝石磁石寒水石滑石石膏,丁香沉香木香麝香升麻玄参炙甘草,更用黄金法亦超。 (二)阴黄 1. 寒湿阻遏 茵陈术附汤6:茵陈蒿白术附子,炙甘草干姜肉桂。 2. 脾虚湿滞 黄芪建中汤7:小建中汤[桂枝汤5(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饴糖]+黄芪 (三)黄疸消退后的调治1. 湿热留恋 茵陈四苓散6:五苓散5(白术泽泻猪苓桂枝茯苓)去桂枝+茵陈蒿、栀子 2. 肝脾不调 柴胡疏肝散7:柴胡疏肝枳壳炙甘草,香附陈皮川芎芍药。 归芍六君子汤8:六君子汤6(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制半夏、陈皮)+当归身、白芍 3. 气滞血瘀 逍遥散8:逍遥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炙甘草薄荷煨姜。 鳖甲煎丸23:鳖甲煎丸金匮方,?虫鼠妇及蜣螂,蜂窠石韦人参射干,桂枝厚朴紫葳丹皮芍药干姜,瞿麦柴胡黄芩阿胶半夏,桃仁葶苈大黄赤硝。 三、积聚 (一)聚证 1. 肝气郁结 逍遥散8:逍遥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炙甘草薄荷煨姜。 木香顺气散12:木香青皮橘皮枳壳川朴甘草,苍术川芎桂心砂仁乌药香附。 2. 食滞痰阻 六磨汤6:六磨沉香槟榔,乌药草枳壳大黄。(四磨沉香槟榔,乌药人参。五磨沉香槟榔,乌药木香枳实存。)(二)积证 1. 气滞血阻 柴胡疏肝散7:柴胡疏肝枳壳炙甘草,香附陈皮川芎芍药。 失笑散2:蒲黄、五灵脂 2. 瘀血内结 膈下逐淤汤12:膈下逐瘀桃仁牡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甘草,当归川芎五灵脂红花枳壳,香附开郁血亦安。六君子汤6:四君子汤4(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陈皮、半夏 3. 正虚瘀结 八珍汤8:四君4(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四物4(四物熟地当归白芍川芎) 化积丸10:化积丸中三棱莪术阿魏,海浮石香附雄黄随,槟榔苏木瓦楞子五灵脂。 四、鼓胀 1. 气滞湿阻 柴胡疏肝散7:柴胡疏肝枳壳炙甘草,香附陈皮川芎芍药。 胃苓汤11:胃苓汤有五苓散5(泽泻桂枝,茯苓白术猪苓),生姜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加。 2. 水湿困脾

(完整word版)中医内科学试题库第四章肝胆病证

第四章肝胆病证 一、填空题: 1.胁痛在病证方面,有————有————,而以————为多见。 2胁痛之实证以————、————、————为主,三者又————为先。 3.鼓胀后期多因出现————、————或————等危候,使病情恶化,必须及时抢救。 4.鼓胀的病机多由于————、————、————三脏受病,————、————、————瘀积腹内,以致腹部日渐胀大而发鼓胀。 5《金匮要略·黄疸病》指出:“黄家所得,从————得之。”又对治疗提出“诸病 黄家,但————”。 6.黄疸的证候,一般是以————继则遍及全身,或黄如————,或如————。 7. .眩晕病位在————,由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痰火上逆,扰动清窍,与———— 之脏关系密切。 8.眩晕若兼头胀头痛,心烦易怒,————者,应警惕发生中风。 9.中风病急性期是指发病后————以内,中脏腑类最长病期可至————;恢复期是 发病两周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后遗证期系发病————以上者。 10.如何防治————是中风病急性期治疗的关键,首先必须区别————、————。 二、单项选择题: 1.胁肋刺痛,痛有定处,入夜更甚,胁下有徵块,舌质紫暗,脉象沉涩,治疗选用( ) A.龙胆泻肝汤 B.旋复花汤 C.丹栀逍遥散 D.柴胡疏肝散 2.胁痛一证,其病位主要在( ) A.肝脾 B.脾胃 C.肝胆 D.肝肾 3.下列哪一病证可兼黄疸( ) A.水肿之湿热壅盛型 B.不寐之痰热内扰型 C.热痹之痰浊壅寒型 D.胁痛之肝胆湿热型 4.寒湿困脾型鼓胀的治法是( ) A.疏肝理气,祛湿散满 B.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C.温补脾肾,攻下逐水 D.温阳化气,解表行水 5.湿热蕴结型鼓胀,聚然大量吐血,下血,可用( ) A.中满分消丸 B.紫雪丹 C.安宫牛黄丸 D.犀角地黄汤 6.鼓胀的病位在( ) A.肺脾胃 B.心肝肾 C.心脾肾 D.肝脾肾 7.患者腹部胀大半年余,胁下胀痛不适,纳减,食后腹胀,尿少,下肢微肿。检查:面 色暗晦,周身皮肤发黄,腹胀大,胁下可触及痞块,双下肢按之微肿,脉弦细,舌苔腻,应诊断为( ) A.水肿 B.黄疸 C.积聚 C.鼓胀 8.患者腹大坚满半月,脘腹撑急,面目皮肤俱黄,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赤涩,大 便溏垢,舌尖红,苔黄腻,脉弦数,属何病何证。( ) A.热重于湿型黄疸 B.湿重于热型黄疸 C.湿热蕴结型鼓胀 D.气滞湿阻型鼓胀 9.下列哪项不属阳黄与阴黄的鉴别要点( ) A.小便黄与不黄 B.病程较长与较短 C.黄色鲜明与晦暗 D.虚证与实证 10.黄疸发病涉及的脏腑是( ) A.肝胆 B.肝脾 C.肝胆脾胃 D.肝胆脾肾 11.身目俱黄,右胁疼痛,牵引肩背,恶寒发热,大便色淡灰白,宜用( ) A.大柴胡汤 B.柴胡疏肝散 C.逍遥散 D.乌梅丸 12.下列哪项不符合阴黄的临床特征( ) A.身目俱黄 B.黄色晦暗 C.纳少脘闷 D.发热口渴 13.风阳上扰型眩晕宜选用( ) A.镇肝熄风汤 B.大定风珠 C.天麻钩藤饮 D.龙胆泻肝汤

《中医内科学》总结

第一篇肺系病证 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 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咳嗽痰湿蕴肺证的治法和主方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肝火犯肺证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 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 哮病的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证的治法和主方 喘证病位:在肺和肾涉及肝脾 喘证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 上实下虚喘证的概念治法和主方 喘证表寒肺热痰浊阻肺肾虚不纳证的治法和主方 肺痈的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 肺痈四期的治疗原则和主方 肺痨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 肺痨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肺痨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肺痨肺阴亏耗证气阴耗伤证的治法和主方《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 肺胀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第二篇心系病证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 心悸基本病机:虚证: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实证: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 惊悸和怔忡的鉴别 心悸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治法和主 方 胸痹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基本病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气虚阴伤阳衰及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标实:瘀血寒凝痰浊气滞痹阻胸阳阻滞心脉) 胸痹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主治和主 方 不寐的基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 不寐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痴呆和癫证的鉴别 癫狂的基本病机 痫证的临床表现基本病机 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 第三篇脾胃系病证 胃痛的病位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胃痛的辨证要点: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

中医内科学肝胆病证(三)模拟题

[模拟] 中医内科学肝胆病证(三) A3型题以下提供若干个案例,每个案例下设若干道考题。请根据答案所提供的信息,在每一道考题下面的A、B、C、D、E五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张某,女,43岁,突然眩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不能开目,苔白腻,脉滑数,测血压130/80mmHg,做头颅CT未见异常,素无耳病。 第1题: 为明显诊断,下列检查哪项最合适 A.血清钾钠氯检测 B.肾功能 C.颈椎X片,经颅多普勒 D.MRI E.肝功能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2题: 检查结果示: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辨证为 A.肝火上炎 B.痰郁化火 C.痰湿中阻 D.气血亏虚 E.肾精不足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3题: 其治法是 A.平肝泻火 B.清热化痰 C.化痰祛湿,和胃降逆 D.补益气血 E.补肾填髓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4题: 其选方是 A.龙胆泻肝汤 B.黄连温胆汤 C.半夏白术天麻汤 D.归脾汤 E.左归丸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某,女,40岁,腹部胀痛半年余,现症:自觉腹中有条索状物隆起,按之痛更甚,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第5题: 其诊断是 A.瘀血内结(积证) B.气滞血阻(积证) C.肝胃不和(痞满) D.食滞痰阻(聚证) E.肝郁气结(聚证)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6题: 其治法是 A.疏肝和胃 B.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C.理气消积,活血散瘀 D.理气化痰,导滞散结 E.祛瘀软坚,扶正健脾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7题: 其选方是 A.膈下逐瘀汤 B.柴胡疏肝散 C.逍遥散

D.六磨汤 E.疏肝健胃丸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8题: 若患者痰湿较重食滞不化,苔腻不消,宜选方 A.化积丸 B.枳实消痞丸 C.平胃散 D.保和丸 E.二陈汤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9题: 若患者兼瘀象者,可加 A.五灵脂、蒲黄 B.桃红、红花 C.元胡、莪术 D.当归、川芎 E.刘寄奴、姜黄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某,女,65岁,左胁下包块年余,曾做B超示脾大,肝功能正常,血小板正常,现症觉左肋下胀痛不适,包块质软而不坚,固定不移,舌质淡稍暗,脉弦细。第10题: 本病例诊断为 A.正虚瘀结证(积证) B.气滞血阻证(积证) C.瘀血内结证(积证) D.食滞痰阻证(聚证) E.肝气郁结证(聚证)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中医内科学(肝胆病证)-试卷4

中医内科学(肝胆病证)-试卷4 (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30,分数:60.00) 1.中风之中经络与中脏腑之分在于 (分数:2.00) A.有无神志不清√ B.有无后遗症 C.外风与内风 D.夹痰与夹瘀 E.邪浅与邪深 解析:解析:中经络虽有半身不遂,但意识清楚,中脏腑则昏不知人。 2.与中风的病位无关的是 (分数:2.00) A.心 B.脑 C.肺√ D.肝 E.肾 解析: 3.与中风发病机制无关的是 (分数:2.00) A.肝风 B.心火 C.风痰 D.外伤√ E.气滞 解析: 4.下列治疗黄疸的治则中,最重要的是 (分数:2.00) A.清泻热邪 B.通便泻热 C.温化寒湿 D.清热解毒 E.化湿利小便√ 解析:解析:化湿可以退黄,利小便主要是通过淡渗利湿,达到退黄的目的。 5.阳黄中热重于湿型的黄色是 (分数:2.00) A.黄疸急速加深呈深黄色 B.掉黄或染衣着色 C.黄色不泽 D.黄色晦黯 E.黄色鲜明√ 解析: 6.下列各项,对积与聚无鉴别意义的是 (分数:2.00) A.积属血,聚属气 B.积属脏病,聚属腑病

C.积的病程长,聚的病程短 D.积为固定不移,聚为聚散无常 E.积的病位在大腹,聚的病位在小腹√ 解析:解析:积聚二证多以虚实、病程为鉴别,其病位均在腹部,并无大腹小腹之分。 7.鼓胀后期,其证表现为肝肾阴虚时,当禁用 (分数:2.00) A.养阴之品 B.滋阴之品 C.活血之品 D.止血之品 E.峻下之品√ 解析:解析:证见肝肾阴虚之时,应治以滋养肝肾之法,配合行气活血利水,不可擅用峻下之品。 8.下列各项,不属眩晕治本之法的是 (分数:2.00) A.填精 B.养血 C.益肾 D.养肝 E.潜阳√ 解析: 9.眩晕的治法不包括 (分数:2.00) A.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B.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C.活血化瘀,养心安神√ D.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E.补肾滋阴或补肾助阳 解析: 10.治疗气血亏虚之眩晕,宜选用的方剂是 (分数:2.00) A.补中益气汤 B.归脾汤√ C.四君子汤 D.左归丸 E.右归丸 解析: 11.中风病之阴闭,应具备闭证的主要症状,其兼症不包括 (分数:2.00) A.面白唇紫 B.痰涎壅盛 C.呼吸气粗√ D.舌苔白腻 E.四肢欠温 解析:解析:阴闭有寒湿痰浊之证,如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欠温等,阳闭有瘀热痰火之象,可见呼吸气粗。 12.脱证的治疗方法是 (分数:2.00) A.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B.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人卫版)分证论治总结

中医内科学(人卫版) 分证论治总结 第一章肺系病证 第一节感冒 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 风热感冒辛凉解表,清肺透邪银翘散 暑湿感冒清暑袪湿解表新加香薷饮虚体感冒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第二节咳嗽 外感咳嗽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内伤咳嗽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清肺泻肝,化痰止咳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肺阴亏耗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第三节哮病第四节喘证 实喘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表寒肺热散寒泄热,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 痰热郁肺清泻痰热桑白皮汤 痰浊阻肺化痰降逆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肝气犯肺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虚喘 肺气虚补肺益气补肺汤合玉屏风散 肾气虚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合黑锡丹 发作期 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缓解期 脾肺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第五节肺痈 初期疏散风热,清肺散邪银翘散 成痈期清热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 恢复期益气养阴清肺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 第六节肺痨 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清热杀虫月华丸 阴虚火旺补益肺肾,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气阴耗伤养阴润肺,益气健脾保真汤 阴阳两虚滋阴补阳,培元固本补天大造丸 第七节肺胀 外寒里饮温肺散寒,化饮降逆小青龙汤 痰浊阻肺燥湿化痰,降逆平喘三子养亲汤合苏子降气汤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 痰蒙神窍涤痰,开窍,息风涤痰汤 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补虚汤合参蛤散 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必考知识点总结 肺系病证 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 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咳嗽痰湿蕴肺证的治法和主方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肝火犯肺证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 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 哮病的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证的治法和主方 喘证病位:在肺和肾涉及肝脾 喘证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 上实下虚喘证的概念治法和主方 喘证表寒肺热痰浊阻肺肾虚不纳证的治法和主方 肺痈的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 肺痈四期的治疗原则和主方 肺痨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

肺痨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肺痨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肺痨肺阴亏耗证气阴耗伤证的治法和主方 《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 肺胀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心系病证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 心悸基本病机:虚证: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实证: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 惊悸和怔忡的鉴别 心悸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治法和主方 胸痹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基本病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 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气虚阴伤阳衰及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标实:瘀血寒凝痰浊气滞痹阻胸阳阻滞心脉) 胸痹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主治和主方 不寐的基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伤寒,金匮,不寐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痴呆和癫证的鉴别 癫狂的基本病机!

第四章肝胆病证汇总

第四章肝胆病证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胁痛的基本病机为( ) A?气滞血痰B?肝郁气滞C?湿热内蕴D?肝络失和E?以上都不是 2?胁痛的基本治则是( ) A ?疏肝理气止痛B?清热利湿止痛C?祛瘀通络止痛D?养阴柔肝止痛E?疏肝和络止痛3?下列哪一项不是肝郁气滞胁痛的特点( ) A?胁肋胀痛B?走窜不定C?入夜痛甚D?胸闷暧气E?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4?下列哪一项不是肝胆湿热胁痛的特点( ) A?胁肋灼热胀痛B? 口苦口粘C?小便黄赤D?舌红少苔E?脉弦滑数5?下列哪一项不是瘀血阻络胁痛的特点( ) A?胁肋刺痛B?胸闷腹胀C?痛有定处D?入夜痛甚E?舌质紫黯6?下列哪一项不是肝络失养胁痛的特点 ( ) A ?胁肋灼热疼痛B?悠悠不休C?遇劳加重D?舌红少苔E?头晕目眩7?胁是指以下什么部位( ) A?胸部B?上腹部C?右上腹部D?左上腹部E?侧胸部8?最早明确指出胁痛与肝胆病变相关的医籍是( ) A?《难经》B?《伤寒杂病论》C?〈〈景岳全书》D?〈〈证治汇补》E?以上都不是9?治疗萎黄的代表方剂是( ) A?人参养营汤B?茵陈四苓散C?茵陈五苓散D?柴胡疏肝散E?茵陈术附汤10?下列哪一项不是萎黄的主症( ) A?皮肤淡黄不泽B?两目不黄C?小便色淡黄D?倦怠无力E?大便溏薄11?吴又可〈瘟疫论》推崇退黄以什么药为专功( ) A?元明粉B?茵陈C?栀子D?黄柏E?大黄12?黄疸脾虚湿滞证的治法是( ) A?温中化湿,健脾和胃B?调和肝牌,理气助运C?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D?疏肝泄热,利胆退黄E?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13?茵陈术附汤是治疗黄疸哪个证型的代表方剂( ) A?湿重于热证B?胆腑郁热证C?热重于湿证D?寒湿困遏证E?脾虚湿滞证14?下列哪一项不是黄疸湿重于热证的特点( ) A?黄疸不甚鲜明B?头重身困C?舌苔黄腻D?胸脘痞闷E?脉濡15?下列哪一项不是黄疸疫毒炽盛证的特点( ) A?发病急骤B?疸色晦暗C?皮肤瘙痒D?神昏谵语E?舌质红绛16?下列哪一项不是脾虚湿滞证黄疸的特点( ) A?肌肤淡黄B?疸色晦暗不泽C?肢软乏力D?大便溏薄E?小便色清17?下列哪一项不是寒湿困遏证黄疸的特点( ) A?身目黄色晦暗B?疸色如烟熏C?脘腹痞胀D?舌淡苔黄腻E?脉沉迟18?下列哪一项不是黄疸热重于湿证的特点( ) A?身目黄色鲜明B?头重身困C?腹部胀闷D?小便黄赤E?大便秘结19?黄疸的辨证要点是( ) A?以阴阳为纲B?区别湿重于热重C?区别热重与寒重D?区分疫毒之盛衰E?以虚实为纲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练习题:肝胆病证-胁痛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练习题:肝胆病证-胁痛 一、A1 1、胁痛的基本病机为 A、气滞血瘀 B、肝郁气滞 C、湿热内蕴 D、肝络失和 E、以上都不是 2、下列哪一项不是肝络失养胁痛的特点 A、胁肋灼热疼痛 B、悠悠不休 C、遇劳加重 D、舌红少苔 E、头晕目眩 3、下列哪一项不是瘀血阻络胁痛的特点 A、胁肋刺痛 B、胸闷腹胀 C、痛有定处 D、入夜痛甚 E、舌质紫暗 4、下列哪一项不是肝胆湿热胁痛的特点

A、胁肋灼热胀痛 B、口苦口黏 C、小便黄赤 D、舌红少苔 E、脉弦滑数 5、下列哪一项不是肝郁气滞胁痛的特点 A、胁肋胀痛 B、走窜不定 C、入夜痛甚 D、胸闷嗳气 E、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 6、胁痛的基本治则是 A、疏肝理气止痛 B、清热利湿止痛 C、祛瘀通络止痛 D、养阴柔肝止痛 E、疏肝和络止痛 7、肝胆湿热证的胁痛,治疗主方为 A、小承气汤 B、大承气汤 C、甘露消毒丹 D、龙胆泻肝汤

E、三仁汤 二、A2 1、患者,男,60岁。久患胁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头晕目眩,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弦细。治疗应首选 A、柴胡疏肝散 B、逍遥散 C、杞菊地黄丸 D、一贯煎 E、二阴煎 2、患者梁某,男,52岁。近来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治法宜选用 A、疏肝理气 B、祛瘀通络 C、清热利湿 D、养阴柔肝 E、以上都不是 三、B 1、A.柴胡疏肝散 B.龙胆泻肝汤 C.血府逐瘀汤 D.六味地黄丸

E.一贯煎 <1> 、肝络失养证胁痛代表方是 A B C D E <2> 、瘀血阻络证胁痛代表方是 A B C D E <3> 、肝胆湿热证胁痛代表方是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胁痛的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其病理变化可归结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类。 【该题针对“胁痛-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和病证鉴别”知识点进行考核】 2、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肝络失养证 证候主症: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该题针对“胁痛-辨证论治、转归预后”知识点进行考核】 3、

中医内科学考试常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科学》课程考试常考知识点 第一篇肺系病证 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 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咳嗽痰湿蕴肺证的治法和主方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汤、三子养亲汤 肝火犯肺证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 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 哮病的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证的治法和主方 喘证病位:在肺和肾涉及肝脾 喘证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 上实下虚喘证的概念治法和主方 喘证表寒肺热痰浊阻肺肾虚不纳证的治法和主方 肺痈的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 肺痈四期的治疗原则和主方 肺痨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

肺痨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肺痨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肺痨肺阴亏耗证气阴耗伤证的治法和主方 《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 肺胀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第二篇心系病证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 心悸基本病机:虚证: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实证: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 惊悸和怔忡的鉴别 心悸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治法和主方 胸痹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基本病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气虚阴伤阳衰及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标实:瘀血寒凝痰浊气滞痹阻胸阳阻滞心脉) 胸痹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主治和主方 不寐的基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 不寐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痴呆和癫证的鉴别 癫狂的基本病机 痫证的临床表现基本病机

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详细).doc

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 一、【肺系病证】 1.1 感冒–解表达邪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风寒束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风热犯表辛凉解表,清肺透邪银翘散、葱豉桔梗汤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1.2 咳嗽–宣肺散邪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合止咳散 外感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内伤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 加减泻白散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 合黛蛤散肺阴亏耗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1.3 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寒(冷) 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发作期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肺脾气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缓解期 肺肾两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 合金水六君煎

1.4 喘证–实喘治在肺,祛邪利气,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培补摄纳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风寒袭肺宣肺散寒 麻黄汤合华盖散 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实喘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痰平喘桑白皮汤 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痰平喘 二陈汤 合三子养亲汤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 生脉散合补肺汤 虚喘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合蛤蚧粉 1.5 肺胀–侧重地选用扶正与祛邪的不同治则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痰浊壅肺化痰降逆 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清肺化痰 , 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真武汤合五苓散 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1.6 肺痈–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初期疏风清热,清肺化痰银翘散加减 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 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肝胆-题库

单项选择题: 1.鼓胀症见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刺痛,面色暗黑,舌暗边有瘀点,脉细涩,最佳治疗方剂是:( C ) A、血府逐瘀汤 B、丹参饮 C、调营饮 D、桃红四物汤 E、少腹逐瘀汤 2.下列除哪项外,均为鼓胀致病因素?( D ) A、情志郁结 B、血吸虫感染 C、黄疸积聚日久 D、感受外邪 E、洒食所伤 3.下列哪项不属肝肾阴虚型鼓胀的特征?(C) A、心烦失眠 B、鼻衄、齿衄 C、怯寒懒动 D、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 E、尿少而黄 4.哪项不属鼓胀的预防措施?(E) A勿嗜酒及嗜食肥甘 B、避免强烈精神刺激 C、在南方水田工作应采取防护措施 5.下列哪项不属脾肾阳虚的特征?(D) A、腹大胀满、朝宽暮急 B、面色恍白 C、畏寒肢冷 多项选择题: 6.鼓胀的总治则是:(ACE) A、利水 B、养阴 C、理气 D、温阳 E、化瘀 D、患黄疸、积聚等病及早治疗 E、注意起居以防感冒 D、尿短赤 E、舌胖淡紫 7.鼓胀应与何病鉴别?(ABC) A、积证 B、水肿 C、痞满 D、噎嗝 E、关格 8.鼓胀寒湿困脾的主症有:(ABCDE) A.腹部胀满 B.周身困重 C.怯寒肢肿 D.小便少 E.苔白腻 9.鼓胀脾肾阳虚症可选用的方有(CDE) A.实脾饮 B.右归丸 C.五苓散 D.附子理中汤 E.济生肾气丸 10.鼓胀神昏可用下列哪些注射液?(AC) A.清开灵 B.参麦针 C.醒脑静 D.葛根素 E.血栓通 11.鼓胀是由于酒食不节等所致肝脾肾损伤,而致气血水 瘀结腹中而成。 12.鼓胀与水肿如何鉴别?(结果见课文内容表格) 13.鼓胀在邪盛时可出现神昏、出血的变证。 14.病例分析1 黄某,男,45岁,患者腹胀反复发作2年,近周来腹胀加重,腹大胀满,脉络暴露,胁腹刺痛,面色暗滞,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赤涩,大便稀烂,2-3/日,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数。 请回答:1、诊断 3、治法 2、证型 4、方药 15.病例分析2 刘某,女,42岁,患者反复腹胀3年,两周来腹胀加重,觉脘腹痞闷,得热则舒,口不渴,喜欢热饮,尿少,肢体困重,舌淡红白腻苔,脉沉细。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一周前做腹部B超示“肝硬化,大量腹水。“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科学试题及答案:肝胆病证-胁痛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第二试内科学试题:肝胆病证-胁痛 一、A1 1、肝胆湿热证的胁痛,治疗主方为 A、小承气汤 B、大承气汤 C、甘露消毒丹 D、龙胆泻肝汤 E、三仁汤 2、胁痛的基本治则是 A、疏肝理气止痛 B、清热利湿止痛 C、祛瘀通络止痛 D、养阴柔肝止痛 E、疏肝和络止痛 3、下列哪一项不是肝郁气滞胁痛的特点 A、胁肋胀痛 B、走窜不定 C、入夜痛甚 D、胸闷嗳气 E、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 4、下列哪一项不是肝胆湿热胁痛的特点

A、胁肋灼热胀痛 B、口苦口黏 C、小便黄赤 D、舌红少苔 E、脉弦滑数 5、下列哪一项不是瘀血阻络胁痛的特点 A、胁肋刺痛 B、胸闷腹胀 C、痛有定处 D、入夜痛甚 E、舌质紫暗 6、下列哪一项不是肝络失养胁痛的特点 A、胁肋灼热疼痛 B、悠悠不休 C、遇劳加重 D、舌红少苔 E、头晕目眩 7、胁痛的基本病机为 A、气滞血瘀 B、肝郁气滞 C、湿热内蕴 D、肝络失和

E、以上都不是 二、A2 1、患者梁某,男,52岁。近来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治法宜选用 A、疏肝理气 B、祛瘀通络 C、清热利湿 D、养阴柔肝 E、以上都不是 2、患者,男,60岁。久患胁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头晕目眩,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弦细。治疗应首选 A、柴胡疏肝散 B、逍遥散 C、杞菊地黄丸 D、一贯煎 E、二阴煎 三、B 1、A.柴胡疏肝散 B.龙胆泻肝汤 C.血府逐瘀汤 D.六味地黄丸

E.一贯煎 <1> 、肝络失养证胁痛代表方是 A B C D E <2> 、瘀血阻络证胁痛代表方是 A B C D E <3> 、肝胆湿热证胁痛代表方是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胁痛之肝胆湿热证 证候主症:胁肋重着或灼热疼痛,痛有定处,触痛明显。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该题针对“胁痛-辨证论治、转归预后”知识点进行考核】 2、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胁痛之治疗原则当根据“通则不痛"的理论,以疏肝和络止痛为基本治则,结合肝胆的生理特点,灵活运用。

中医内科学肝胆病证(六)模拟题

[模拟] 中医内科学肝胆病证(六) X型题由一个题干和A、B、C、D、E五个备选答案组成,题干在前,选项在后。要求考生从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第1题: 积聚的病因有 A.寒邪 B.虫积 C.痰浊 D.湿热 E.食滞 参考答案:ABCDE 答案解析: 第2题: 中经络的主要表现是 A.半身不遂 B.神昏谵语 C.口眼歪斜 D.言语不利 E.意识清楚 参考答案:ACDE 答案解析: 第3题: 眩晕的病因病机是 A.痰湿 B.瘀血 C.扰乱清窍 D.肝阳上亢 E.气火暴升 参考答案:ABCDE 答案解析: 第4题:

黄疸病人应禁食 A.辛热之品 B.富于营养 C.油腻之品 D.酒辣之品 E.易消化食物 参考答案:ACD 答案解析: 第5题: 萎黄的临床特点为 A.小便通畅而色清 B.两目不黄 C.周身肌肤呈淡黄色 D.黄色晦暗 E.干萎无光泽 参考答案:ABCE 答案解析: 第6题: 急黄证的临床主症有 A.神昏谵语 B.发病急骤 C.黄疸迅速加深 D.黄色如金 E.高热口渴 参考答案:ABCDE 答案解析: 第7题: 胁痛的病理因素有 A.湿热 B.气滞 C.血虚 D.血瘀 E.气虚 参考答案:ABDE

答案解析: 第8题: 西医学中哪些病与聚关系密切 A.胃肠功能紊乱 B.食道癌 C.胃癌 D.不完全性肠梗阻 E.胰腺癌 参考答案:AD 答案解析: 第9题: "气鼓"的特征有 A.腹部膨隆 B.嗳气则舒 C.青筋显露 D.腹部按之空空然 E.叩之如鼓 参考答案:ABE 答案解析: 第10题: 下列哪些药物属于逐水药 A.十枣汤 B.控涎丹 C.实脾饮 D.舟车丸 E.牵牛子 参考答案:ABDE 答案解析: 第11题: 外感头痛的病机是 A.外邪上扰清窍 B.外邪郁表 C.壅滞经络

中医肝胆系病证

肝胆系病证 胁痛 ●胁痛的概念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胁痛的病机 病位:肝胆,脾胃,肾 病机:肝络失和;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 ●胁痛的诊断要点 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胁痛的鉴别 ●胁痛的辨证要点 首辨胁痛在气在血 其次辨胁痛属虚属实 ●胁痛的治疗原则 以疏肝和络止痛为基本治则。 实证宜理气、活血、清利湿热。 虚证宜补中寓通,滋阴、养血、柔肝。 ●胁痛的辨证论治

●胁痛的转归 胁痛可与黄疸、积聚、鼓胀之间相互兼见,相互转化,互为因果。 一般胁痛,若治疗得当,多能消失,预后较好。 若致病因素不能消除,胁痛可能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患者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胸闷腹胀,嗳气频作,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 A.柴胡疏肝散 B.五磨饮子 C.通道散 D.木香顺气散 E.六磨汤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肝郁气滞证,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用柴胡疏肝散。 A.龙胆泻肝汤 B.柴胡疏肝散 C.复元活血汤 D.一贯煎 E.茵陈蒿汤 1.治疗胁痛肝胆湿热证,应首选: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胁痛肝胆湿热证用龙胆泻肝汤。 2.治疗胁痛瘀血阻络证,应首选: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胁痛瘀血阻络证用复元活血汤。 黄疸 ●黄疸的概念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黄疸的病机 病机:湿邪壅阻中焦,脾胃失健,肝气郁滞,疏泄不利致胆汁输泄失常,胆液不循常道,外溢下注。 病理因素:湿邪是关键 ●黄疸的诊断要点 (1)目黄、肤黄、小便黄,其中目睛黄染是重要特征。 (2)常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等症。 ●黄疸的鉴别

中医内科学病证分型+方名总结

中医内科学 第一章、肺系病证 第一、感冒 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汤 第二、咳嗽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附:夏令夹暑——加六一散、鲜荷叶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附:凉燥(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杏苏散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附:病情稳定——六君子丸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泻白散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第三、哮证 发作期 1)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请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 缓解期 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第四、喘证 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虚喘 6)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7)肾虚不纳—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8)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肝胆系疾病

第四章肝胆病证 一、名词解释 1.黄疸2.黄胖3.胁痛4.积聚5.鼓胀6.萎黄7.头痛8、眩晕9、中风 一、填空题: 1.胁痛常见的病因病机包括有、、、和。 2胁痛病位主要责之于,有与及有关。 3.鼓胀后期多因出现、或等危候,使病情恶化,必须及时抢救。 4.鼓胀的病机多由于、、三脏受损,、、互结腹中,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不甚明显。 5《金匮要略·黄疸病》指出:“黄家所得,从得之。”又对治疗提出“诸病黄家,但”。 6.黄疸的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但其中以为主,黄疸形成的关键是湿邪。 7.眩晕病位在,其病变脏腑与、、之脏关系密切。 8.眩晕的治疗原则是、。 9.中风病急性期是指发病后以内,中脏腑类最长病期可;恢复期是发病两周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后遗证期系发病以上者。 10.中风基本病机总属,。病位在,与密切相关。 11. 头痛的治疗原则当为、。 二、单项选择题: 1.胁肋刺痛,痛有定处,入夜更甚,胁下有徵块,舌质紫暗,脉象沉涩,治疗选用() A.龙胆泻肝汤 B.血府逐瘀汤 C.丹栀逍遥散 D.柴胡疏肝散 2.胁痛一证,其病位主要在() A.肝脾 B.脾胃 C.肝胆 D.肝肾 3. 黄疸最重要的特征是 A.目黄B.小便黄C.身黄D.齿垢黄

4.水湿困脾型鼓胀的治法是() 疏肝理气,祛湿散满 B.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温补脾肾,攻下逐水 D.温阳化气,解表行水 5.首载胆胀医案的书是 A.《内经》B.《伤寒论》C.《症因脉治》D.《临证指南医案》 6.鼓胀的病位在() 肺脾胃 B.心肝肾 C.心脾肾 D.肝脾肾 7.患者腹部胀大半年余,胁下胀痛不适,纳减,食后腹胀,尿少,下肢微肿。检查:面 色暗晦,周身皮肤发黄,腹胀大,胁下可触及痞块,双下肢按之微肿,脉弦细,舌苔腻,应 诊断为() A.水肿 B.黄疸 C.积聚 C.鼓胀 8.患者面目及肌肤淡黄,甚则晦暗不泽,肢软无力,心悸气短,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脉濡细。属何病何证。() 热重于湿型黄疸 B.湿重于热型黄疸 脾虚湿滞型黄疸 D.气滞血瘀型黄疸 9.下列哪项不属阳黄与阴黄的鉴别要点() 小便黄与不黄 B.病程较长与较短 黄色鲜明与晦暗 D.虚证与实证 10.黄疸发病涉及的脏腑是() 肝胆 B.肝脾 C.肝胆脾胃 D.肝胆脾肾 11.身目俱黄,右胁疼痛,牵引肩背,恶寒发热,大便色淡灰白,宜用() 大柴胡汤 B.柴胡疏肝散 C.逍遥散 D.乌梅丸 12.下列哪项不符合阴黄的临床特征() 身目俱黄 B.黄色晦暗 C.纳少脘闷 D.发热口渴

中医内科学肝胆疾病

第四章肝胆病症 第一节胁痛 胁痛: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病因】①情志不遂②跌仆损伤③饮食所伤④外感湿热⑤劳欲久病 【病机】病位:肝、胆 病理变化:“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 基本病机:肝络失和。实证:肝气郁结,瘀血停滞,肝胆湿热,邪阻肝络,不通则痛;虚证:肝阴不足,肝脉失养,不荣则痛【诊断要点】一侧或两侧胁痛,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可伴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病史 【治疗原则】疏肝活络止痛。实证:理气、活血、清利湿热;虚证:补中寓通,滋阴、养血、柔肝 第二节黄疸 黄疸: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症,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伤寒杂病论》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 《景岳全书黄疸》提出“黄疸”病名 【病因】①外感湿热疫毒②内伤饮食(1.过食酒热甘肥或饮食不洁2.饮食饥饱、生冷或劳倦病后伤脾)③病后续发 【病机】病理因素:湿、热、寒、疫毒、气滞、瘀血,以湿为主

病位:脾胃肝胆 基本病机:由于湿邪壅阻中焦,脾胃失健,肝气郁滞,疏泄不利,致胆汁输泄失常,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注膀胱,而发为目黄、肤黄、小便黄病理表现:湿热、寒湿 【诊断要点】以目黄、肤黄、小便黄为特征,可伴胁痛腹痛、纳呆恶心,病史 【辨证要点】以阴阳为纲 【治疗要点】化湿邪,利小便 【证治分类】 阳黄:

第四节鼓胀 鼓胀: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 《医学入门鼓胀》凡胀初起是气,久则成水……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积,更断盐酱 【病因】①酒食不节②情志刺激(气机滞涩,脉络瘀阻,水湿内停)③虫毒感染④病后续发 【病机】病位:肝脾,久则及肾 基本病理变化:总属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病性:本虚标实,气滞、水停、血瘀三者错杂为患 【诊断依据】脘腹作胀,饭后尤甚,继而腹胀大如鼓,重者门脉高压征或腹壁浅静脉怒张,脐突出(症状系门脉高压征典型)病因病史【病症鉴别】(水肿/鼓胀见肾病)

《中医内科学》考试常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课程考试常考知识点 第一篇肺系病证 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 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咳嗽痰湿蕴肺证的治法和主方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肝火犯肺证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 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 哮病的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证的治法和主方 喘证病位:在肺和肾涉及肝脾 喘证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 上实下虚喘证的概念治法和主方 喘证表寒肺热痰浊阻肺肾虚不纳证的治法和主方 肺痈的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 肺痈四期的治疗原则和主方 肺痨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 肺痨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肺痨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肺痨肺阴亏耗证气阴耗伤证的治法和主方 《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

肺胀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第二篇心系病证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 心悸基本病机:虚证: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实证: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 惊悸和怔忡的鉴别 心悸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治法和主方 胸痹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基本病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气虚阴伤阳衰及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标实:瘀血寒凝痰浊气滞痹阻胸阳阻滞心脉) 胸痹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主治和主方 不寐的基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 不寐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痴呆和癫证的鉴别 癫狂的基本病机 痫证的临床表现基本病机 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 第三篇脾胃系病证 胃痛的病位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胃痛的辨证要点: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 胃痛寒邪客胃证肝气犯胃证胃阴不足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 肝失疏泄犯胃乘脾可导致胃痛呕吐泄泻,其病机治法和主方有何异同 呕吐病位病因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原则:和胃降逆止呕 呕吐治疗的证型治法和主方 口壹膈的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辨证论治证型主方 呃逆的基本病机: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