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七单元第一章概念

第七单元第一章概念

第七单元第一章概念
第七单元第一章概念

初二下册第一章概念

第七单元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植物的生殖

1、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最基本的环节是生物通过和世代相续,生生不息。

2、由结合成,由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属于生殖。

3、不经的结合,由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无性生殖。

4、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常见的方式有

、。

5、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或,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时应当使与的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的成活。

6、根据接穗的不同,可以把嫁接分为和。

7、

扦插时,扦插的枝条上方的切口应该是水平的,以减少,下方的切口是斜向的,以扩大,这样的处理方式有利于扦插茎段的成活。

8、植物的组织培养是利用原理,使植物组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快速发育成新植物的高新技术手段。

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变态发育: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体的和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2、完全变态发育:发育过程经过、、、四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

3、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有:,、、、等

4、不完全变态发育:发育过程经过、、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还有:、、、。

5、由蝗虫的受精卵孵出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能够跳跃,称为,这样的幼虫叫做。

7、蝉脱:蝉的外骨骼是坚硬的,不能随着蝉的生长而扩大,当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蝉

的外骨骼限制了蝉的生长,蝉将原来的外骨骼脱去,这就是蝉蜕。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常见的两栖动物有、、、。

2、能够鸣叫的青蛙是,它的口角有一对,鼓起来又瘪下去。

3、青蛙的鸣叫、雌雄蛙抱对对种群繁衍的意义就在于。

4、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中进行,幼体要经过才能上陆生活,这是导致两栖动物分布范围较小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节、鸟的生殖和发育

1、鸟卵的结构:

2、是卵细胞的主要营养

部分,外

面包裹着。

3、表面中央有一个盘状的小白点,称为,里面含有。将来发育成

。受精卵的该结构色而;已受精的卵,色而。

4、卵黄的外面是,也含有和,供胚胎发育的需要。

5、和起保护作用。

6、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一般包括、、、、和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伴随着复杂的繁殖行为。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形状

1、遗传是指间的。

2、变异是指和的差异。

3、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和而实现的。

4、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最初是从开始的,以后随着科学的发展,才逐渐深入到水平。

5、生物的形状: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和,统称为形状。

6、相对性状:遗传学家把生物形状的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7、转基因生物: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

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可能表现出所控制的性状。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控制的。

2、性状遗传的实质是亲代通过把传递给子代。

3、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和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4、每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和都是一定的。

5、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存在的。基因也是存在的,分别位于的染色体上,决定着人体可遗传的性状。

6、1890年德国细胞学家,1891年德国动物学家通过对多种生物的观察研究,证实了再形成和的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般,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或。

运动和力物理教案设计

运动和力物理教案设计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 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 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图11-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①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②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放磁铁吸引,速度变快。 ③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3)学生看课文图11.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①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研究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研究 内容提要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质量,我们依据现代学习论中的广义知识分类教学的理论,应用教学模式的思想指导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探索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认知特征的教学思路教学对策,为教师提供可以操作的教学设计方案,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概念教学、广义知识、分类教育、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物理概念教学是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关键;其次,物理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再次,物理概念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对物理概念教学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很多有一定价值的理论和观点,出现了一批比较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对提高物理概念教学的质量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在这些经验和方法中,缺乏一些现代学习心理学、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并且缺少从整体上来分析、把握概念教学的全过程,如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环节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任务和教学条件的分析等,因而提出的一些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措施等,就有较大的局限性,特殊性,教师在应用这些经验和方法时的可操作性不强,很难进行推广,进而影响了概念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与当前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思想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不能满足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因此有必要而且应该从现代学习理论,现代教学理论的角度出发,对物理概念教学进行反思,寻求相应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对策。 本研究旨在以现代学习论中广义知识分类教学的思想为理论依据,应用教学模式的思想研究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探索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对策,为广大教师提供可以操作的教学设计方略,力求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浦东新区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研究课题组主要人员有: 吴耀忠陶建新曹文芝崔慈黎楼春鸣夏静寅施静 张志刚朱又元唐文杰章普锦张鸣王月华董蔚 沈德忠 执笔:吴耀忠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论文 物理学科与其它各门学科一样,都有一系列作为理论出发点的基本概念,和由推理形式导出的定律理论。物理学在自己的发展过程 中要求物理思维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要符合逻辑规律。物理思维的 方法很多,这里仅就其中最典型的比较法来结合物理概念中的教学 来讨论。 “比较”的方法,是物理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也是我们经常运用的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辨析物 理现象,概念,规律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以把握其本质属性。 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假如一个人能看出显而易见的差异,例如, 能区别一支笔与一个骆驼,则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什么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学,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 我们所要求的是要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 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类现象在不同情况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比较的过程是使人在思想上确定事物(现象) 之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凡是比较,都是在一定关系上根据一定 的标准进行的。 由于比较法很适合于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所以教材中很多概念,如速度、惯性、比热、密度、压强、等等,都是用比较法引出的, 这种方法的作用应引起各位同仁的足够重视。本文就比较法在初中 物理概念教学中的突出作用,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比较法为概念的引入提供了思维的支撑点 初中物理概念的引入往往用实验的方法,然后对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加以比较进行的。比热概念的引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教材为 了研究物体的吸热多少跟物质种类的关系,就将不同物质水和煤油 的吸热现象进行比较;由于比较必需在同一标准下才能进行,就对实 验的条件进行了控制,使水和煤油质量相等,初温相同,吸收的热

物理概念课教学设计

一、物理概念的特点 什么是概念?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人类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掌握事物的本质,就必须运用概念并不断地发展与深化概念。物理概念: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基础上,获得感性认识,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区别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然后把这些物理现象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建立的,是物理事实本质在人脑中的反映。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学习又会与其他概念相联系,概念之间的这种互相关联着的逻辑关系,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 一般地讲,物理概念具有一下两个特点。 1.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一个概念的形成,首先是在观察和分析一系列事实和实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它们的共同特征,并判断在这些共同特征中,哪些因素和我们研究的问题有关,哪些因素无关,抓住的特征是不是共同的本质特征;其次,对所作出的判断,还要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加以检验;一些复杂概念的形成过程往往还要经历一个推理过程。 【案例】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观察到下列一些现象;天体在运动,车辆在前进、机器在运转、人在行走等。尽管这些现象的具体形态不同,但是撇开它们的具体形态,经过分析和比较,就会发现其共同特征,即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在改变。于是,我们把这一系列具体现象的共同特征抽象概括出来,定义为机械运动。 2.大量物理概念具有定量的性质 物理概念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质的规定性的概念,如运动、静止、固体、气体、蒸发、沸腾、电场、干涉、衍射等。要求明确它反映了什么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 另一类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的概念(包括了描述性定义和测量性定义两部分),这一类物理概念又称为物理量。如速度、加速度、功、能、电场强度、电势、电磁感应等。要求明确它反映了什么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还要明确其量值是怎么规定的、量值的单位是什么。 【案例】机械运动的概念,实际上表述物体在空间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动,这里归根到底涉及的仍是位置和时间的函数关系。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加深对物理量及其意义的理解。 二、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求 1.充分运用实验,加强直观教学 一切认识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对学生来说,能直接感知的少,需要间接认识的多。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运用实验和其他直观手段来增加学生的感知机会,不断扩大他们的感性认识积累,这样就会为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形成提供前提条件。 【案例】对于“机械运动”概念的形成,可以列举:人在地上行走、汽车在马路上行驶、船在水中前进、木块沿斜面滑下、雨点下落等这些学生司空见惯的直观材料,经过比较、分析后,让学生认识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理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然后,把这种共同特征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形成了“机械运动”的概念,即“一个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选择实验和直观材料原则:根据概念的不同,选择那些本质联系明显的、具有典型性的以及与日常观念矛盾突出的材料。 其他途径:实物、模型、图表等,特别是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运用教学课件,可以将许多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非常直观地展现出来,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概念。

(完整版)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网上浏览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的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会画力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方法:问题引领探究启发合作探究 教学评价:自评互评师评 教具准备: 小车、磁铁、钢球、铁钉、弹簧、钢尺、橡皮泥、气球、鸡蛋、橡皮筋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 游戏引入:在讲课之前同学们做一个掰腕的游戏,看看谁的力气大。我们为胜利的同学鼓掌。失败的同学也不要气馁,学了今天的知识后,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反败为胜。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力学世界。学生同桌一组,进行游戏。 (二)探究新知 一、力的作用效果 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a、由静止变为运; b、由运动变为静止; c、运动的方向和快慢发生改变。

1.请同学们打开网站,阅读学习目标。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 2.请同学们浏览网站上《助学园地》栏目,并对你喜欢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其反应的物理现象。 3.想想做做:请学生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小车、磁铁、钢球大头针、弹簧、橡皮泥、气球、乒乓球、钢尺等,对某个物体施力,看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产生哪些效果?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学生自由回答 归纳总结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实验: 1}.用力拉弹簧,弯钢尺,压气球。观察现象。 2}.用力推小车,磁铁靠近大头针或小钢球,观察运动情况。根据实验,让学生体验并试述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根据物理现象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 并拉弹簧、压皮球等实践活动做一做,使学生亲身体会力的存在。并由此引出 二、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用符号F表示。 2.力的单位:牛顿——N引导学生分析 问题: 1}.在力的作用过程中,有几个物体。 2}. 如果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你认为哪个是受力物体,通过学生直观实验,进行理性分析,解决抽象问题。 为了纪念著名名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叫做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来表示。理解1N的含义. 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1.过渡语:我们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那么又有哪些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2.老师有选择的板书总结: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3设疑:那么,我们身边又有哪些例子是力的三要素不同,其作用效果就不同呢? 4.前后呼应:在上课前,老师说在掰腕游戏中失败的同学,也能反败为胜,你现在有办法了吗?我们再试一下。学生讨论猜想。学生浏览后,思考回答:学生举例 学生再次游戏,体验作用点不同,作用效果不同 四、力的示意图 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浅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闫鑫蕾

浅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闫鑫蕾 发表时间:2017-03-15T13:21:06.593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7年1期作者:闫鑫蕾 [导读] 物理概念是对物质特性、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等本质属性的反映。 (成都七中万达学校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物理概念是对物质特性、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等本质属性的反映,在概念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ISSN1004-1621(2017)01-048-02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物理事实的抽象,它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入物理概念。 1、通过计算机课件模拟物理情景引入。 "电流"概念比较抽象,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让本看不见的电流变成动态的画面,加深学生对电流的感观认识,从而为建立电流概念打下基础。再如引入"弹性势能"时,小球碰撞弹簧片的形变不易观察,可用"动画"将其展示出来,学生仔细观察碰撞过程。 2、通过新颖的实验引入。 新颖的实验往往更能吸引学生注意,恰当地将教材中的实验加以发展、变化,可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大气压强"概念引入前,可以做"易拉罐"实验,往空易拉罐中注入少量酒精,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排走罐中空气,然后用橡皮泥将罐口封闭,让易拉罐冷却,学生可以观察到拉罐被压瘪,并发出剧烈响声。该实验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入"大气压强"。(实验中可以用喷水器往罐身喷水帮助冷却,现象更加明显)。 3、由学生活动引入。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与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是主体性教育的体现,更是学生自我和谐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学生活动引入概念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在引入"摩擦力"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将两本书的纸张相互交错夹在一起,学生会发现要使两本书分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从而引入"摩擦力"。 4、由问题讨论引入。 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参与讨论,最终引入物理概念,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思考。如:"铁比棉花重"这句话是否有道理。可能有学生认为有一定的道理,有的认为没有道理,但又说不清理由,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引入"密度"的概念。 5、通过加强学生感官认识引入。 物理实验除了让学生"看"外,还要让学生"听"、"闻"、等加强感官认识。如:引入"响度,音调落色"可以放录音。引入"扩散"概念,可以让学生闻香水。(将香水瓶放在教室墙角,不要喷洒。) 6、通过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入。 引入"惯性"概念时,可以播放录像,让学生观察刹车,加速,转弯时乘客的表现,从而引入惯性,贴近生活,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7、通过类比法引入概念。 如:"电压"是学生不易理解的一个概念,而水流与水压学生却很熟悉,通过类比,引入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从而引入"电压"概念,这种处理形象、生动、学生易理解。】 二、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方法 1、演示实验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施概念教学时,演示实验法往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一个生动的演示实验,可创设一种良好的物理环境,提供给学生鲜明具体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引导学生对现象特征的概括形成自己的概念。 2、有趣现象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际生活,生产实践及现代高科技中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3、以旧引新法 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是实际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概念教学中可通过复习已掌握的物理概念,并对此概念加以扩展,延伸,或使其内涵、外延发生变化从而得到新的概念。 4、图象电教法 有些物理概念,无法实验演示也无法从生活中体验。可以用图象、电教手段(如FLASH动画)展示给学生观看。物理图象通过培养学生的直觉,从而培养学生的高层次的形象思维能力,建立起物理概念的情景;电教手段能以生动、形象、鲜明的动画效果,模拟再现一些物理过程,学生通过观看、思考,就会自觉地在头脑中形成建立物理概念的情景。这种方法符合"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基本认识规律,是现代教学中提高概念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 5、类比法 类似的概念可以提供给学生理解新概念的思维方式,降低思维的难度。通过比较也可以让学生找到类似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类似概念的理解。通过类比,建立新概念。这是认知结构同化作用的体现。如果我们能对一些相近类似的概念进行异中求同找联系,同中求异抓类比,这样就能掌握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达到深化理解概念的目的。 6、设疑法 设疑的过程便是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过程。这种方法设计得好,可引发学生热烈的讨论甚至激烈的争论,使课堂气氛活跃,既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又可通过学生自己明辨是非,准确把握了概念的内涵。

模板-物理教学设计

物理教学设计 物理教学设计教学题目第二章第三节探究物质的一 种属性——密度所选教材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一、学习目标与任务 1.学习目标描述(知识与技能、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实验,进一步熟悉天平的构造、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会用刻度尺、量筒和天平测定液体和固体的体积与质量。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理解物质的属性之一—密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 的基本过程。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研究问题常用的求比值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培养 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敢于大胆提问,乐于主动探究日常现象中的物理道理的科学精神 2.学习内容与学习任 务说明(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形式的确定、学习结果的描述、学习重点及难点的分析)本节内容理论性和概念性比较强,如果按以前的传统教学讲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利用新课程标准,可以采用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由老师在实验过程中讲解密度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计算公式。

教学重点:1、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 2、实验探究 教学难点: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3.问题设计(能 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考所学内容的问题) 1、用纸包 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体积一样,但是,用手掂一掂,肥皂的质量要比泡沫的质量大得多。 2、同样的两个烧杯分别装有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 天平上却能平衡,说明它们的质量却又是相同的。 进一步提问: 1、为什么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 的质量不相同? 2、为什么体积不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 质量却又相同? 3、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现象吗?如何 解释这种现象?二、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学习交往特点等)学生具有强大的求知欲,且初步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大部份同学有着较强的表现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指点启发,让同学自己得出结论。 学习资源内容简要说明本节课是在物理实验室进行 教学的,所需要的资源来自学校实验室的物理实验仪器,结合课本的理论完成教学。 三、学习情境创设 1.学习情境类型(打√)(1) 真实情境√ (2)问题性情境√ (3)虚拟情境(4)其他 2.学习情境设计 1、通过设计实验尽量使物理概念形象化,使学生顺利地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2、 密度是用比值描述物性的概念,不能不管具体条件,单纯用数学公式讨论问题. 3、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明确同种物 质密度跟质量不成正比,跟体积不成反比的结论.四、学习活动组织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老师导入→分组讨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的概念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的概念教学设计 内容简析 《力》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的重点内容。本节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的内容:(1)力的概念。(2)力的作用效果。(3)三要素以及力的单位。但力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完整的建立起来,要有一个逐步加深和拓展的过程。因此,教材首先通过一些生动的情景图片,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例中领悟到力的存在,并引起学生对其共性的思考,通过分析、归纳、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从而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能找出施力物体、受力物体,进而通过各种熟悉的体育项目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逐渐地认识力。但是学生真正建立其物理学中关于力的概念教学绝不是轻而易举之事,要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力的概念绝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任务,还需要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完善。在过程和方法方面,通过对力的逐渐认识,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 目标定位 本节教材中知识的获得都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或体育项目为基础,这种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体现了课标中从生活到物理,再认识社会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教学,并加强实验和设计各种活动,使学生形成必要的体验,学生形成力的概念就会水到渠成。基于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理解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 (1)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3)体会物理就在身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方法阐释 本节课我们应重视力的基本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伴随的科学方法,以大量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及情景作为知识背景,通过归纳和简单的分析、推理,从而引出概念和规律。 因此,教学中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边活动(举例、讨论、实验、阅读等)边分析、边归纳,层层深入,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设计时注

浅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就初中物理中某一具体概念您是如何进行教学的?教学效果如何?并简要分析原因。 初中物理概念以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物理实验的内容为基础,是形成物理规律的前提,是培养学生掌握物理科学方法的出发点,是解决物理问题的核心。可以说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知识体系的支撑点。如果学生对概念不理解或死记硬背,就不能真正的掌握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要应用物理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就会感到困难。要想进一步通过物理教学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就将成为一句空话。学生经常反映物理概念抽象难懂,运用物理知识去说明日常生活的各种问题有较大的困难,关键在于对物理概念的一知半解。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引入新概念,以及引入这一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懂得正确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又往往割裂概念和规律之间的联系,使物理教学不能有序地进行下去,对学生在物理学科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障碍。因此,认真研究物理概念的教学规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物理概念,并运用概念解决相关实际应用成为我经常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初中九年级物理“密度”一节的教学,谈谈我对物理概念教学的处理。 一、前后联系,做好铺垫 “密度”一节的概念收入,是在演示实验“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的基础上,逐步推出的。而演示实验中,测物质的质量是上节刚学的新内容,测体积是根据以前数学中学过的物体体积公式进行测量。对质量的测量,教学中是采用托盘天平进行精确测量的。在实际的测量中,对天平的使用步骤相对于其它物理器材来讲,操作稍

显繁琐,所花时间较多,为在“密度”教学中演示实验时节省时间,在讲解“质量”一节时,安排了对同体积的铝块,铜块,铁块的质量提前测量的实验,抽调六名学生分三组同时进行,其它学生观察操作的问题,并在实验结束时评价。待实验完全正确操作后,在书上画一个表格记录下同体积的铝块,铜块,铁块的质量,以备下节实验借用此数据,从而为下节教学节约时间做好铺垫。 二、实验教学,激发兴趣 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与物理概念有直接联系的、具体直观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初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都较少,思维活动往往依靠直观的现象。在概念教学中,做好演示实验,可使学生获得生动鲜明的感性认识。从物理现象的特征出发,提出物理概念,可使学生对研究的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通过演示实验还可培养观察能力、注意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像“密度”这类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能集中在教师过多的讲解上,不能将抽象的概念形成为具像。因此,无论是教材的编排,还是我对本节最初的构想,都是从实验教学来引入,让学生对具体事物的质量、体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直观的数据更能为形成概念作好准备。 教学开始,让几个学生伸出双手,将准备好的相同体积的水和水银一一放在学生双手上,让他们说出感受。实验过的学生无不发出一声声的惊叹声:“哇,怎么这么重啊”,“水好轻,水银好重哟”……接下来再利用天平演示“相同体积的水和水银的质量”的实验并将数

物理概念教学设计说明

物理概念教学设计 ▲加涅 将行为主义学习论与认知主义学习论相结合的代表,从两论中汲取合理的成分,并且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引进现代信息论的观点和方法,从而成为认知学习理论流派中强调信息加工模型的代表人物。 ◇累积学习说 学习过程是信息的接受和使用的过程,学习是主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的先前的学习导致个体的智慧日益发展。"教学上主给学生最充分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沿着仔细规定的学习程序,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知识学习可以看成动机阶段(预期)—了解阶段(注意和选择性知觉)—获得阶段(编码储存通道)—保持阶段(记忆储备)—回忆阶段(检索)—概括阶段(迁移)--作业阶段(反应)—反馈阶段(强化)的这样的一条链条。 加涅认为,外部事件可以使用激化、维持、促进或者增强学习的在过程的种种方式加以计划和执行。这个过程就是教学过程。加涅把与上述学习过程有关的教学过程也划分为8个阶段。 ⑴动机阶段:一定的学习情境成为学习行为的诱因,激发个体的学习活动,在这个阶段要引发学生对达到学习目标的心理预期; ⑵了解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学的措施要引起学生的注意,提供刺激,引导注意,使刺激情境的具体特点能被学生有选择地知觉到; ⑶获得阶段:这个阶段起着编码的作用,即对选择的信息进行加工,将短时的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的持久状态; ⑷保持阶段:获得的信息经过复述、强化之后,以一定的形式(表象或概念)在长时记忆中永久地保存下去; ⑸回忆阶段:这一阶段为检索过程,也就是寻找储存的知识,使其复活的过程; ⑹概括阶段:把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新的情境之中,这一阶段涉及到学习的迁移问题; ⑺作业阶段:在此阶段,教学的大部分是提供应用知识的时机,使学生显示出学习的效果,并且同时为下阶段的反馈做好准备; ⑻反馈阶段:学习者因完成了新的作业并意识到自己已达到了预期目标,从而使学习动机得到强化。加涅认为:"值得注意的是动机的强化主宰着人类的学习,因为学习动机阶段所建立的预期,此刻在反馈阶段得到了证实。"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摩擦力》的概念教学设计

《摩擦力》的概念教学设计 《摩擦力》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的重点内容。本节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力。(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对于摩擦力,学生有丰富的感知,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学生接受起来都不困难,但从物理学角度分析摩擦力,学生普遍又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容易产生理解误区,如多数学生认为摩擦力大小与物体的接触面积大小有关,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但学生又很难走出这一误区,这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对事物的认识方面有很大的关系,只有通过自己亲身体验才能正确认识摩擦力,加深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本节课是一个完整的探究学习过程,由于前面学

生对探究活动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经验积累,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本节课让学生体会探究概念的各个环节,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基于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摩擦现象中的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2、通过探究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3、会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能力目标:1、通过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探究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学科研究方法的教育。 2、通过对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摩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但对于摩擦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课可以从学生对摩擦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对学习、生活中事例的分析引入摩擦力的概念。先通过事例和实验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表自己的见解,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由学生讨论后互相补充、合作完

人教版高中物理《动量概念》教学设计

动量概念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动量这一章是高中物理的重点也是难点,而动量这个概念即是这一章内容的基础又是这一章内容的核心,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后面的教学效果。【学生分析】从以往的教学效果看,即使是基础较好的学生对动量的概念理解也是模糊不清的。学生在学习这一章的时候都有畏惧心理,对概念只是机械地记忆,对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等规律的应用只是简单地模仿。 【任务分析】(一)从定性角度描述物体的运动量 (二)从定量角度描述物体的运动量 (三)动量的矢量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动量的物理意义,能够区别动量与动能 理解引入动量概念的必要性 知道动量是矢量 2、过程与方法 能够从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能够制定方案,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问题的兴趣 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的科学研究精神 【重点难点】动量概念的建立过程 【设计思想】用科学探究方法研究问题,逐步建立动量概念。利用实验对学生形成的直观感觉,让学生形成初步认识,再用实验形成矛盾,调动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形成再认识,再用实验创设矛盾,使学生在经过激烈的思想冲突和理性的逻辑思辨后,对事物和规律的认识有质的飞跃。从比较浅的直观认识,到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现象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录像片段:冰壶比赛时,一个冰壶在冰面上径直撞向另一个静止的冰壶,结果两个冰壶的运动互相交换。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很新奇。教师提示学生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如打台球,打康乐棋,小孩子打弹子时都会出现这种现象。(揭示现象的普遍性,说明课 题的重要性以及研究的必要性)。我们学了动量这一章后,就可以对这些现象作出科学的 解释。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节。 二、建立模型, 引导学生建立上述现象的模型:运动的A物体与静止的质量相同的B物体发生碰撞,碰后两物体的运动互相交换。V A B 三、科学探究 (一)从定性角度描述物体的运动量 1、提出问题,科学猜想 在碰撞过程中,A从运动到静止,运动量减少了,A的运动量为什么会减少? 学生讨论后认为是由于B对A的作用力的原因。 教师:不同的物体所具有的运动量是不一样的,如运动的汽车,同一辆汽车行驶速度越大,就越容易出车祸,所载物体越重,也越容易出车祸。如果我们用一个物理量去描述物体运动量的多少?这个物理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1)、与质量有关 (2)、与速度有关 2、制定方案,实验验证 控制变量法: (1)质量不变,验证物体的运动量与速度的定性关系 (2)速度不变,验证物体的运动量与质量的定性关系 实验装置如图: 实验设计:小车所受摩擦可忽略,滑块滑动时所受摩擦恒 定,小车和滑块之间是粘片。改变小车开始运动的高度,可以改变小车在水平轨道上的初速度。增减砝码,可以改变小车的质量。 实验验证: (1)小车质量不变,从越高的地方往下运动,滑块被推开的距离越远。 (2)小车运动高度不变,车上加上砝码后,滑块被推开的距离越远。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之我见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之我见 初中物理概念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关键,它是构成物理规律,物理公式的前提。教师要非常重视物理概念教学,让学生明确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有这样抓好了概念教学,才有利于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概括物理规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 初中物理概念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关键,它是构成物理规律,物理公式的前提。教师要非常重视物理概念教学,让学生明确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有这样抓好了概念教学,才有利于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概括物理规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本人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谈概念教学的一点看法: 1 概念教学要注重概念的生成过程,要学生发现问题与矛盾,让学生为解决矛盾而学习 概念教学中,首先切记不能照本宣科,否则学生的学习是非常片面的。从学习概念前的引入开始至生成概念,都要求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中,关键是利用现有知识,在实验过程中处处发现问题及矛盾,提出解决的方案,引入新的概念。例如在讲解速度概念时,教师设计问题:如何比较百米赛跑谁跑得快?有几种方法?学生踊跃发言:a.谁先到达终点谁跑得快。即相同的路程,谁用的时间短谁就跑的最快;b.同时起跑谁在前面谁跑得快,即相同时间谁运动的距离远谁跑得快。通过教师点拨:小结: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1)相同路程比时间长短。2)相同时间比路程远近。下一步链接新概念的关键地方。问:不同路程不同时间又该如何比较谁运动的快慢呢?让学生发现矛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否则将会办成一锅粥。在此让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引导学生得出:人们习惯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来比较快慢,即速度。之后依据概念讲物理意义,公式,应用来加强概念的理解,相类似的还有压强,功率的教学。 2 让学生归纳总结,生成概念 概念教学中,教师尽可能不采取为了讲概念而讲,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对某一新问题要有感性认识后,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抓住关键(即内涵),分散难点,各个突破,最后自己生成概念。如在摩擦力的概念教学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及摩擦的分类后,让学生离开座位做了几件事:走路,拖地,扫地,擦黑板,写字后,提问:上述几个摩擦的实例中各有几个物体?(1)这两个物体有什么关系?学生答:两物体是相互接触的——产生条件;(2)摩擦产生地方在什么地方?答:接触面上——产生地点;(3)产生什么样的力?答:阻碍脚向后的力、阻碍拖把向前的力,教师予以点拨,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即出现的结果。最后让学生看到上述摩擦事例中有个共同点是:在什么条件下,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什么样的结果?学生集体回答: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摩擦力。这样避免了学习时的枯燥和乏味及记不住的感觉。与此相类似的还有蒸发,沸腾等概念。 3 概念教学中要适当运用对比 概念教学中适当运用对比找出区别和联系,可加深相对概念内涵本质的认识,深化概念理解,避免混淆,同时知识得以扩展和系统化。如在压力和重力教学中,有时压力等于重力,有时不等,有时压力与重力无关。学生分不清,认为压力就是重力产生,只要有压力就等于重力,此问题在于概念混淆不清,因此让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3.1温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叙述温度计的构造、量程、最小刻度值和单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能力。 2.通过测液体温度的实验,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培养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通过使用玻璃仪器时要轻拿轻放,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行和正确使用物理测量工具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实验用温度计、演示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烧杯、试管、挂图、热水、冷水、温水、广口瓶、橡皮塞、细玻璃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二、进入新课 1.温度: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温度计 ○1温度计的基本构造: 玻璃外壳、液体泡、毛细管(内径很细,粗细均匀)、温度计的使用、液体、刻度、符号。温度计上符号为C,表示摄氏温度。 ○2使用温度计应注意: 要正确读出所测的温度,要看清量程和分度值。 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超出了温度计的量程,将测不出温度,温度计里的液体可

能将温度计胀破。 如果所测的温度过低,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将测不出温度。 ○3各类温度计: 寒暑表所测量的最高温度是50 ℃,最低温度是-30 ℃,分度值是1 ℃,主要是根据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常年温度范围确定的。 体温计所测量的最高温度是42 ℃,最低温度是35 ℃,分度值是0。1 ℃,是根据人体温度的变化范围确定的。 实验用的温度计所测量的最高温度为110 ℃,最低温度为-20 ℃,分度值是1 ℃,根据实验中需要测量的范围确定的。 在温度计上有C(或℃),它是表示摄氏温度,摄氏温度是这样来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在0 ℃和100 ℃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代表1摄氏度(1 ℃)。 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 ℃左右,读做“37摄氏度”。 北京一月的平均气温是-4.7 ℃,读做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 摄氏温度是温度的一种标度方法,温度的标度方法除了摄氏温度外,还有热力学温度。 3.体温计 体温计里面的毛细管,比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更细,而且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非常细的弯曲缩口。 玻璃管非常细,这样当玻璃泡内的水银有微小的膨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会有明显变化,因而更精确。 读体温计示数时要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所以仍指示原来的温度。 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重新用体温计时,必须拿着体温计用力往下甩,让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这样才能使用,否则测量出温度不准确。 4.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要认清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 测量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但不能碰容器底或容器壁。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之我见

小课题探究中期报告——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之我见 固堤街道中心学校李华平 现就物理感念教学,谈谈我的一点想法,也借此与位老师互通信息,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不到之处请师们批评指正。 一般来说,初中学生已具备了比较完全的物理感知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周围世界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认识,也能对与物理现象相关联的各种条件作肤浅的分析。在此认识过程中他们表现出较强的心理积极性,这是一个积极的因素。但是在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抽象的时候,他们心理上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不够。这是一个消极的心理因素。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心理因素的积极方面,克服消极方面,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注意到以下几点,肯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重视联系生活实践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为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八年就物理上册教学中有关的教学:包括声现象、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还有第四章物态变化中的许多概念,都需联系生活进而介绍概念,在简单机械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杠杆、轮轴的实例以及它们的作用。再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个实验:①一个较胖的同学和一个较瘦的同学同时站在沙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如何?②同一个人穿平底鞋和穿细高跟鞋站入沙坑中,脚陷入的情况又怎样?这样,使学生对压强大小的决定因素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这样能为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强烈欲望,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演示实验的作用。对初中学生,尤其要讲究实验形象、鲜明、生动。例如讲磨擦起电这一课,当教师手托一块事先使之带电的泡沫塑料块走进课堂,将它放在一个同学头上摩擦后吸引该同学头发,一定可以很快地吸引住学生,促使他继续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又如做电路实验,切忌教师自己在讲台上连接线路,坐在稍后的学生什么也看不见。要讲究示教板的大型化,鲜明化,这方面多费点精力是大有效益的。在讲授新概念之前,教师千方百计要从形象入手。用一开头就抄黑板写定义的方法,是注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 2.通过应用,对物理概念加深认识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深入不下去。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从正面、反面、侧面全方位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对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只停留在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上。这样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而且要发现特征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以沸腾概念的学习为例,对于水烧开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注意冒气泡这一现象,而忽略了其变化,这样不利于形成完整的沸腾、汽化的概念。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水开的全过程:加热前有无气泡?加热过程中,气泡的部位

物理概念的教学设计

物理概念的教学设计 如何加强基本概念的教学呢? 1 、重视观察与实验是加强基本概念教学的基础。概念是实践的产物,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如力的概念,最初是人们在劳动时与推、拉、提等有关的活动中得到的,感到这些过程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即手臂的肌肉都要感到紧张,于是说手臂正在用力,力的概念就这样初步形成。后来在实践中又进一步体会到,由肌肉紧张所产生的效果,也可采用别的方法来得到,例如手可以拿住重物,绳子也可以吊起重物,人拉车,马也能拉车等等,说明人对物体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这样就把力的概念概括为“ 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从而力的概念就具有更高的抽象性,适用的范围也就更广泛。在教学过程中要学生形成概念,当然不必去重复历史上的过程,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走捷径的道路完成。但是概念是属于前人的理性认识,要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样必须遵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即要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由于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缺乏,知识肤浅,抽象思维能力又较薄弱,观察、实验就成为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所以在概念教学之前,应该通过实验演示来指导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有关的物理现象,使学生对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有明确的了解,把研究对象的客观属性清晰地反映到学生的头脑里。

2 、找出事物的共性是形成概念的关键。物理概念的形成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从原有的认识导出新的物理概念,另一种是从大量的感性认识通过抽象思维浓缩而成。初中物理的基本概念一般都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后抽象概括起来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感性认识中主要的和次要的,本质的和非本质的东西加以仔细区别,找出事物的共性,然后归结成概念。例如讲动能的概念时,通过运动钢球能将纸盒推动一段距离;下落的铁锤能把钉子钉入木板;飞行的炮弹能炸穿敌人的坦克等实例让学生分析对比,找出这些例子的共性,即它们都是运动的物体,它们都在运动中做了功。接着进一步指出,运动的物体能做功,说明运动的物体都具有能量,然后得出“ 动能” 的定义。通过事物共性的分析,使学生体会事物在变化过程中共同的物理性质需要我们描述,认识到引入概念的必要性,使之对引入的概念具有一种亲切感,学起来就觉得入味。 3 、对概念的正确表达是学好概念的根本。学习物理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要牢固掌握表达物理概念所用的词汇。如果学生对概念的表达是前言不接后语,就谈不上对事物的本质认识,谈不上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初中学生由于思维能力比较弱,往往习惯于死记硬背,要把概念搞清、记牢具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一些没有明确定义的概念,如功、沸腾、电压等等,更是说不完整。正确的表达是逻辑思维的反映,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叙述概念的能力,也得从加强抽象思维的训练着手。在教学中抓住每一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搞清概念的物理意义和适用范围,把抽象的概念再转化为思维上的具体,让概念的理解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