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执行理念的更新

论执行理念的更新

论执行理念的更新
论执行理念的更新

随着人民法院执行工作改革的不断推进,执行 理论 研究 滞后的现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在诸如执行权的性质与执行机构的设置、执行机构内部的分权与制约、执行方式 方法 的创新等方面,理论研究的成果对执行工作改革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无论是执行理论还是实践,基本都停留在对执行工作的较浅层认识,停留在寻找解决“执行难”的对策,而没有触及执行的深层次 问题 。理论研究的滞后必然影响 改革向纵深 发展 、影响执行立法的 科学 。笔者认为,更新执行理念,以符合市场 经济 发展需要的执行新理念统率执行原则和执行制度,指导执行活动是执行理论和实践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本文拟对此作初步探讨。 一、传统执行理念的检讨 在 分析 执行理念时,必须首先弄清理念的含义。理念即 英文 的idea.它没有明确、准一的词义,不同的学者对它的涵义有不同的理解。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时代 ,理念一词就有了特定的含义,主要是指理智的对象或理解到的东西。最早将法和理念结合起来的是黑格尔,他认为“法的理念,即法的概念及其现实化”,“法的理念是自由”。我国 台湾 学者史尚宽对 法律 理念的阐述更趋明确:“法律制定及运用之最高原理,谓之法律理念。”笔者认为,执行理念是执行制度和实践所蕴涵的内在精神、最高原理,它体现了立法者和司法者对执行的本质、根本原则及其运作规律 的理性认知和整体结构的把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执行理念构成了执行理论的基本框架,具有观念性、包容性和宏观导向性。执行理念通过执行价值、执行模式和执行制度而外化,执行理念决定了执行价值和执行模式的选择以及具体执行制度的建构。 由于执行制度和实践的内在精神处于执行理论的深层次,挖掘传统执行理念必须借助于执行立法和实践的表象。另外,分析我国传统的执行理念,可以以其他国家为参照,通过比较找出其特点。 在学理上,我国台湾著名学者杨舆龄将强制执行定义为:“强制执行者,国家机关经债权人之申请,依据执行名义,使用国家之强制力,强制债务人履行义务,以实现债权人私权之程序也。”笔者认为,这一定义比较科学、全面地概括了强制执行的特征。从已有的资料来看,外国民事执行程序设置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法律手段保障债权人合法利益的实现,这一点应当说是各国共同遵循的规律。通过强制执行,保障债权人私权的实现,在法律制度的设计和运作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什么设计执行制度?为谁执行?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这两点是比较明确的。前者,设计执行制度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公力救济,保障受宪法保护的财产权,维持私法秩序,从而保障市场经济体制所需要的自由竞争、公平竞争,维护财产安全、交易安全。至于后者,为谁执行的问题,也是明确的,那就是为债权人执行。为债权人执行,债权人的利益

受到了充分的保护,商品所有者才能无后顾之忧的、有合理预期的、尽其所能的进行经济交往和增加财富的活动,自由贸易、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才能建立和维护。 在我国大陆,虽然学者对设计执行制度的目的这一核心问题基本上没有研究,但是,我们透过执行制度及其运作,可以发现与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有很大差别。反映在执行理念上,我国可以说是以追求公法秩序的稳定为目标,公法秩序的维护优先于私法秩序,维护公权优先于实现私权,实现私权是维护公权的手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执行方式上,重说服 教育 轻强制执行。在民事诉讼法学教科书和有关执行的专著中,强制执行与说服教育相结合长期作为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被强调。从五十年代以来,在最高人民法院就执行问题下发的批复、通知、意见等文件中,十分强调执行过程中作好对当事人的说服教育工作,并要求采取某些强制措施应当特别慎重,要注重方式方法问题,防止问题的复杂化。笔者并不否认在强制执行过程中,做说服教育工作的现实意义,也不认为说服教育就必然妨碍了强制执行。问题是在我国,相对于强制执行,说服教育被过分地夸大其重要性,以致于执行程序往往以劝说、开导、宣传等工作为主,而强制措施则成为不得已时的最后手段。美国学者克拉克教授也发

现,“有关执行的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显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中国 的)法院和其他行使国家权力的机构极端的不愿意在民事案件的处理中采取强制手段,尤其当被告在道德上并非一无是处时更是如

此。”为什么与其他国家都不相同,在中国的执行程序中,说服教育被赋予特别重要的地位呢?有的法官对此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为了贯

彻‘稳定压倒一切’的政策精神,在考虑法律效果的同时,不得不兼顾政治 效果和 社会 效果,执行中表现为对有困难的被执行人多做思想教育工作,少用强制措施,致使依法执行变成了简单的重复讨帐,使案件久拖不执,加剧了执行难。”笔者赞同这种分析,并认为执行活动过分强调说服教育,是片面追求公法秩序的结果。为了追求公法秩序的稳定,通过做当事人的思想动员工作,强调相互之间的让步妥协,至于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利益的维护则显然不是设置执行制度的目的。与执行程序中片面强调说服教育相似,中国的执行实践中还比较普遍地存在一种名为执行和解实为执行调解的作法。为了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执行人员往往积极主动地在当事人之间进行说合、协调,有时还会用“背对背”的方式居中调停。既然生效的法律文书已经确定了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为什么在执行程序中还会比较普遍地存在执行调解这种对当事人权利义务再一次处置的活动呢?对此,我们似乎有理由相信实践中回避采取强制执行的措施。而回避强制执行的重要原因就在于避免矛盾的激化。无论是过分强调说服教育还是进行执行调解,都是以

维护公法秩序为出发点,以牺牲当事人的合法利益为代价,由此形成了与其他国家显然不同的特点。 第二,在执行标的方面,重国有资产的保护,轻私有财产的保护。这一点主要是执行政策反映出来的。在最高人民法院召开的全国法院执行工作座谈会、在报纸上宣传执行的文章中,要求执行人员要“正确分析形势,搞好执行工作,努力推进国有

企业 的改革和发展;要坚持‘两手抓’,努力维护社会稳定。要一手抓坚决执行,努力加大执行力度,一手抓依法文明执行,努力提高执行水平……”,有的要求执行人员要“增强大局意识,切实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服务”等等。笔者对于执行工作要维护社会稳定、要文明执行等要求深表赞同。我国要发展,稳定是前提。但如何理解依法执行与执行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服务的关系呢?这二者是否一致?照笔者看来,二者并不完全一致。强制执行实现私权,在私法秩序中,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乃至公民个人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依法执行就要平等保护不同所有制主体的利益。而执行工作如果是定位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提供服务这一角色,会不会造成对其他所有制主体的歧视呢?这一答案是显然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办的同志的介绍,“在一些执行案件上,政府经常要求作些政策性的调整。很多案件都是最高法院配合政府搞了中止执行、中止审判的一系列规定。”可以推论,在国有企业做债务人的某些执行案件中,债权人的利益是很难得到保护的。笔者无意否定国企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只是认为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执行不能以牺牲债权人利益为代价。片面强调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服务,是一种重公法秩序轻私法秩序的行为,势必破坏私法秩序。 第三,关于执行的程序与结果,传统的执行制度和实践既不利于实现私权、也不利于保障当事人的程序利益,执行实现私权的功能是在作为维护公法秩序的手段这一意义上得到认识的。为了解决执行案件的积压问题,人民法院经常采取运动式的执行会战,使执行程序的遵守和当事人正当权利的尊重和保护得不到保障。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突击执行“违背了强制执行工作皆为个案执行(即审结一案,依法及时执行一案)且均须有严格的程序保障这一客观规律”,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虽然从客观效果而论,人民法院的集中执行、突击执行、专项执行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执行难”,有助于实现债权人的私权,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得出我国的执行程序追求债权人的债权的实现或者追求债务人履行法定义务的结论。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执行制度的规定对于保障私权而言,是很不充分的。而重视对债权人债权的实效性保护是各国执行制度发展的共同趋势。从实践中存在的严重的“执行难”来看,更不能得出重视执行结果的结论。如果我们从维护公法秩序而不是从维护私法秩序这一意义上看,断言重执行结果还是能够成立的。正是由于对公法秩序的片面追求,忽视

了执行过程的正当性,忽视了债权人的权利,使当事人在执行程序中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不能得到有效地保护,才有了“空调”、“白判”、“打法律白条”、“拍卖判决书”等既无奈又愤慨的讽刺。 第四,执行人员权力的集中性与当事人主体地位的虚化。在我国执行程序中,执行人员权力集中。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事强制执行是由人民法院的执行员进行的,但关于执行员的任职条件和执行员的具体职责,立法没有明确规定。执行救济制度也极不完善,执行救济行为与单纯执行行为在实施方式和运作程序上没有明显区别。由于立法上的缺陷,在实践中,一般由同一个执行员行使同一个执行案件中的所有权力,执行员包揽执行的全过程,案件执行的时间、采取的执行措施、能否变更或追加主体、当事人异议是否成立等基本由执行员决定。执行员的权力过于集中,执行权力在执行程序和期限上缺乏制约,执行活动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等,执行权力的运行极易失去制约,实践中出现的执行乱就是执行员怠于行使执行权和滥用执行权的结果。传统的执行活动由执行人员包揽,当事人在执行程序中的参与性极差,难以制约执行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主体地位被虚化。执行人员权力的集中与片面追求公法秩序的稳定是分不开的。只有执行人员权力集中,才便于对执行的过程和结果按照维护公法秩序的需要施加有力的影响。在这里,执行人员权力的集中是保障公法秩序的必要手段。 二、传统执行理念的成因及危害 在被执行人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时,人民法院负有以国家强制力强制被执行人履行义务的职责。执行是保护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法律尊严的必要手段。但在我国,存在着严重的执行难与执行乱。无论是执行难还是执行乱,都与传统执行理念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传统执行理念制约了执行制度的设计完善和执行实践活动。为此,就有必要深入研究传统执行理念的成因,清除其危害。

《更新的理念》word版

更新的理念更大的空间更高的要求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点滴体会新课程标准满载着时代的气息向我们走来,如扑面春风,令人耳目一新。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评价等方面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较好地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要求。通过与新课程标准的接触和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活动,对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有了一些感触和体会,现写出来,供同仁们参考,并恳请指正。 一、新课程标准为教学树立了更新的理念 修改后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探索与创新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方法教学。这些要求,突出了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教学领域里一次极其深刻的变革。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建立新型的、互动的、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以前,大多数老师在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以学生获取知识为目标来设计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充当“演员”,学生则当“听长”,只能被动地听教师讲,无独立思考活动,没有生动的竞争学习和愉快的协作学习,结果是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一考就懵。例如:以前学习“光的折射规律”时,都是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将规律总结出来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抄和记,还反复强调要注意规律中的某些关键字,但学生费了好大劲也不容易记住,常常记错,就是记住的,遇到问题也不太会用。学习了新的课程标准,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探索光线之间的关系,鼓励他们大胆提出自己的记忆物理规律的方法。通过实践,学生总结出的记忆方法出乎意料的简洁:“光在空气中更加偏向界面”。由于是自己实践的结晶,所以他们格外珍惜,记得特别牢,在后来的练习和测验中,这部分内容就很少出错了。 这样,学生再也不是“接水罐”式的学习,而是与教师一起寻找水源。教师通过的“引”和“导”,让学生能真正深入到教材中去感悟和品味教材的内容,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活”起来,他们的兴趣非常高,而且能够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样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新课程标准为教学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新课程标准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途径上为学生打开了更多的门,指引他们到更广阔的空间通过更多的途径去尝试和领略物理现象的奇妙。 在教学内容上,新课程标准强调“贴近学生的生活”,强调“加强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无疑给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空间,注入了新的活力。 例如,过去讲电能和电能表时,教师备课的眼光总是盯着课本上的内容,想办法讲清讲透,想办法纸上谈兵让学生反复做所谓的典型例题,使学生会做作业、能应付考试。而课改后,我则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学习:①引导他们自己记录家里电表在一周内所用的电,估算出一个月家里用多少电费;②引导他们思考:家里应该如何使用电器才能节约电能?并请他们把想到的好措施告诉家里父母等每个人,请全家来都

从材料技术领域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从材料技术领域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社会生活有巨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大,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类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并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发展。而另一方面,社会活动对科学技术的制约作用也不容忽视。在我看来,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即从整体上看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作用。 一方面,科学技术能对社会活动产生重大影响。首先,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它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使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提高,促进了劳动力结构向智能化趋势发展。它也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促使产业结构发生变革,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其次,科学技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如今的信息时代要求人们不断更新和充实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所以学习已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人们全面自由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最后,科学技术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使人们能用新的知识理论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去研究一系列新现象、新领域、新课题。以材料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为例,材料是人类生存和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是直接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材料的发展及应用是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里程碑。没有材料科学的发展,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上看,某一种新材料的问世及其应用,往往会引起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在群居洞穴的猿人旧石器时代,通过简单加工获得石器帮助人类狩猎护身和生存。而随着对石器加工制作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原始手工业如制陶和纺织,于是人们进入了新石器时代。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又进入了青铜时代,那时人类能冶炼青铜以及更多的金属,这些金属不仅能用来制造更锋利的刀、箭,并且还能用来制造锄、犁,这些工具的发明和制造又大大推动了种植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随后炼铁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更是以铁矿石的广泛分布性和易于制作性决定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之后钢铁、水泥等材料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人类社会开始从农业和手工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而工业社会的四次科技革命更是无法离开材料的有力支持:18世纪70年代,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西欧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它使机器代替手工劳动成为可能,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电力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电力取代蒸汽机成为新的动力,不仅使原来的重工业部门有了重大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一系列新的工业部门的建立。20世纪中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社会生活进一步发展。第四次科学技术革命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它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高科技的出现为标志,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形态向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形态的过渡。由上可见,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动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现在的信息社会,科学技术给了人类社会无比强大的推动力。 在看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性的推动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够造福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后果。以材料技术为例: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塑料制品被广泛使用,它既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又令人头痛。现在在垃圾堆中的废弃塑料制品越来越多。由于这些塑料制品是合成高分子主链构成的,结合得十分牢固,又非常稳定,耐酸碱性又高,且不蛀不霉,即使把它们埋入地下,上百年也不会腐烂。因此,它们已成为严重的“白色污染”,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环境保护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受到了社会活动的制约,科学技术是在由各类社会活动和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__考试题库

名词解释部分 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 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 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9、日照标准: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20、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21、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 22、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23、“雷德朋”系统

精选-学无止境—演讲稿

学无止境—演讲稿 我为自己树立了一个观念:学无止境!我明白“活到老,学到老”的哲理,终身学习是现代社会的立身之本。所以,我只有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目前,我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在以后的生涯中取得成功。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公司需要一名计算机人才,而报名的来了好多个,公司领导,精挑细选选出了两个,可是只要一个,所以他们只有进行pk,在这两个中,其中一个是“大学本科毕业生”,另一个是“在校表现好,而且计算机专业技能也是出类拔卒,非常优秀的职校生”。pk开始了,只见这个职校生不慌不忙一步一步认认真的做,而这个大学生则慌了神,不知该从哪里下手,让人看着都心急,pk结束了,这个大学生心服口服地点点头,他原本想我的理论知识这么丰富,难道还会输于他?可他却不知道自己只是理论知识丰富,而却从来没有进行过实践操作,而这个职校生在校,即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操作,于是他赢了。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一定要立志成才,一定不辜负国家对我们的栽培。杨利伟登上太空,“嫦娥1号”发射成功,没有技术人才,会成功吗?所以说:“我要刻苦钻研、奋力拼博,为自己、为国家而奋斗!”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更要一寸光阴不可轻的去学习,要珍惜时间、提高素质、勤奋刻苦、谦虚好问,持这以恒的学习。让我

们共同携手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去为民造福,回报国家! 同学们;只要我们不气馁,鼓足勇气,我们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作为职校生我们要向人说我是职校生,我有能力、我有特和长做好工作,我们应当向社会展示我们职校生的风采:“认真、执著、不服输,敢闯、敢拼,我做主!” 我选择了职校,我就选择了无悔,心若在、梦就在,人生豪迈,我们不需要从头再来,同学们让我们,携手并进、执着拼搏,尽显我们职校生的风采。

进一步更新观念,为把我市培育成为浙江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良好

2004年2月10日 第2期 进一步更新观念为把我市培育成为 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良好的氛围 中共丽水市委副书记焦光华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三个解放出来”把观念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提出来,说明观念的重要性。观念产生于社会实践,又对社会实践活动起反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观念本身也不断发展更新和进步。当前我市的最大实际是经济发展欠发达,加快发展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市委提出的“三市并举”的发展战略,为实现把丽水培育成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围绕发展主题,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一、牢固树立环境就是形象,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

竞争力的观念,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环境。环境是个大系统,既包括基础设施和市容环境等硬环境,也包括政策、服务和法制等人文软环境。环境好坏对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正、反作用,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对于我市这样一个位处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地理位臵、客观环境是历史形成而随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改善的,至于人文环境更可随人的素质提高而改善。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等一系列活动为我市推进环境建设创造了良机。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必须以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为目标,以正在启动的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活动和机关效能建设活动为契机,加大优化软环境的力度,使丽水成为创业者的天堂。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必须优化服务环境。投资环境的比拼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政府服务水平的比拼。如何增强“亲商”意识,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质量,为投资者提供便捷、高效、规范的服务,是我市软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优化服务中,决策服务是关键。要破除以自我为中心的独赢思维,树立“共赢”思维,在决策中要做到“算大帐,不算小帐,算长远帐,不算眼前帐”,舍得拿出最优的项目、最好的政策、最大的效益来吸引客商,留住客商。要

关于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的几点见解

关于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的几点见解 【摘要】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搞好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到局部与全局、近期与远期、条条与块块的关系,在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谋划城市发展。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Abstract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the city, the city is the main carrier of economic activity. City Planning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Do a good job in city planning, must from c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needs, consider as a whole to local and global, short-term and long-ter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partments and regions, i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unification of city development plan Key word s:City planning; design concept 城市规划是继承过去、创造今天、预测未来的一门科学。搞好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到局部与全局。城市规划也是一项综合性、应用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其目的在于实现城市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一、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分析 1.1人性化。城市是由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产生的人口相对集中的生活空间。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社会活动都是在城市当中进行的,所以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现代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是安全、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城市作为人口集中的人类生活空间同样需要一个安全、舒适和文明的环境。因此,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文明的生括环境,使城市环境适应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便是人性化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依据。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的关系己从面对面直接交流转变成通过高科技信息手段的间接交流,人情冷漠,邻里交往贫乏,互不关心。原本亲密的团体环境关系被弱化,建立高品质的城市交往空间可以通过环境与行为间的相互贯通与影响,使人们获得亲切、舒适、愉悦、有活力的心理感受,增加人们的交往空间,缩短心灵差距,增加生活体验,增强相互理解,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情趣,提高人们的文明行为,减少由人情冷漠产生的道德与犯罪问题。

更新教学理念

更新教学理念改进阅读教学能力之我见 杨艳萍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主要从课内、外进行阅读教学改革: 一、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引导点拔的课堂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这就决定了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那么,阅读就应成为学生的自主性阅读。为了落实学生的自主阅读,我的做法主要是:1、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地是问号”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当一个人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激起求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大胆提问。 刚开始,学生提的尽是些“鸡毛蒜皮”的问题,许多问题都不着边,尽管如此,我还是认真倾听,给予肯定。同时表扬一些问题提得好的学生,引导他们围绕课文重点来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起初由于问题提的多,课堂教学时间是会受到一些影响。为了避免问题重复或问题过于简单,我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质疑释疑,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记录下来,由小组代表在班上汇报,再由大家进行讨论。

论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的互动性

论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的互动性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的互动性是推进科学发展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核心问题,也是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难点问题、关键问题。科学发展的含义,既包括我们对于事物矛盾运动和转化的哲学认识,包含对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规律与相互影响的正确判断,也包括提高自身适应环境、变革事物与促进和谐发展的功能,提高自身存在的价值。发展离不开人,人是决定性因素。必须注重人的发展对于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以及发展的人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人的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我们发展一切的目的是为了人,发展的成果最终要由人民共享。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在极大促进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深刻改变人类物质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深刻改变人类的精神文明和价值观念。与此同时,现代科技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环境、伦理和社会问题,迫切需要人文规范,以消除其负面影响,更好地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本文深刻首先分析了科学技术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即科学技术是人类进化的手段、科学技术是人的能力形成的基础、科学技术是人的生存条件改善的依托。接下来本文深入阐述了科学技术对人类自身以及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后果。同时,人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发挥着巨大影响,首先人的发展的需要及其实践活动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动力,其次人的发展是科技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最后人的发展是科技进步的价值尺度。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了实现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之间良性互动的途径,也就是首先要全面关注人类发展的向度;其次要使科学技术与人文相融合;最后要建立健全的科学技术评估体系,完善社会制度,使科技进步成为有利于所有社会成员发展的人类成果。 1、科学技术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1.1科学技术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 1.1.1科学技术是人类进化的手段 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本是自然界众多生物中极其普通的一员,他的自然能力并没有什么出类拔萃的地方,但人却居于自然万物之上,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一种支配万物的力量,这

学无止境在继续教育中提高自我

学无止境在继续教育中提高自我---沈藜同志继续教育第二轮岗 位培训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 有人说,教师是春蚕、是蜡烛。而我要说,教师就象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需要吸收多方面的营养:有科学的教育思想,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符合时代特点的教育言论,有广博的学识,有令人佩服的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不断地为自己充电。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积极参加各种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提高自我。在第二轮继续教育培训期间,我能按时参加、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并及时写好心得体会和教学实践反思,始终把继续教育当作自身学习与提高自身修养及业务素质的一个极好平台。通过这几年的继续教育学习,我在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水平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提高。 一、通过继续教育学习,我更重视师德水平的建设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人,师德水平的高低是能否成为一名好教师的关键。我深知这一点,在继续教育一系列的师德培训中,我认真学习《新世纪教师素养》、《新时期师德精神的颂歌》等,它们让我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学习和领会到了教师职业修养所涵盖的内容。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始终把师德建设摆在首要位置,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真诚关爱每一位孩子,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具有崇高的师德修养和奉献精神。 上学期由人民路小学合并到我们班的学生靳雅,由于不适应这里的学习环境、学习气氛,一时找不到学习的感觉,整天沉默寡言,闷闷不乐。我向她伸出了温暖的手与她交流,课下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与她谈心,为她补缺补差。慢慢地她开始融入到班集体中,学习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另外一位学生江蓝蓝由于家庭条件原因,不能参加小学6年最后一次春游活动,非常难过,得知这一情况后,我号召全班同学每人捐1元,帮她补齐了春游的费用,还亲自去超市给她买了许多食品,让她能高高兴兴地和大家一起春游。事后江蓝蓝和她家人都非常感动,她自己更是把这份爱化作了努力学习、关心集体的动力。 在教学中我也关注每一位学生,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这一段学习跟不上了,我就牺牲休息时间为学生补上拉下的课程;对数学很感兴趣,常常感觉“吃不饱”的,我和他共同探讨一些奥数问题;对学习习惯不好,方法不当的学生,我就如何改掉坏习惯,给予他耐心的开导指点,并安排一位学习习惯好的同学和他的同桌经常帮助他,和学生建立一种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二、通过继续教育学习,使我更重视教育观念的更新。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懂得,只有自己的观念转变了,才能摆脱旧的束缚,领悟到课改的新理念,否

浅谈教育观念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浅 谈 教 育 观 念 转 变 地 重 要 性 和 紧 迫 性 撰写人:顾燚 时间:年月日 浅谈教育观念转变地重要性和紧迫性 水城县蟠龙乡木城小学顾燚 社会在发展,教育也在发展,素质教育就是当今教育发展地最佳产物,要真正理解素质教育和推行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一、教育观念转变地重要性 现代社会对教育所培养地人才有了更新、更高地标准.不仅要求具有较高地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对所从事地专业有精深地造诣和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具有很强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显然,要培养现代化所需要地人才,传统地教育观念及教学体制与此是很不适应地,所以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革现行地教育模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大家知道,教育观念转变地要求与素质教育地提出紧密联系在一起,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发展变化,教育也不例外,教育要发展,就得改革,要改革,首先得树立先进地现代教育观念.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当前一场极为深刻和空前地教育改革,虽然在现实中口号喊得响亮,又有许多理论指导,但人们片面地理解素质教育地概念,把素质教育狭隘地理解为“不必看书,作业可以少做,甚至不做”.因此,素质教育虽然推行了,但收效甚微.如果教育观念不转变.不更新.一切改革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只不过是美其名曰地口号而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教育界一直探索地“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虽然在试题上有所体现,但由于教育观念地更新没有到位,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一个老师素质地高低,主要是看他地学生考试成绩地好坏,这样一来,我们地老师又回到了“题海战术”中指挥官地位置.更让人痛心地是在一次期终考试中,我们地监考教师在监考时,把学生用来计算试题地计算器没收了,还在教师中大事宣传他地监考力度地到位.因此,我们地教育观念再不转变,“素质教育”将会烟消云散,“应试教育”又会回到过去地主体地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题海战术、死记硬背,满堂灌等陈旧地教育观念只会给学生造成过重地负担,甚至会使学生成为过去所说地“书呆子”,他们只懂得理论,毫无实践能力.先进地教育观念是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不同个性地学生要采用不同地教学方法.更为重要地教养学生地实

转变观念更新理念

转变观念更新理念 隆德县第二中学刘森林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给我们的体育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课的形式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也使得我这个有点上进心的人也在思想上和教学能力都有了一定提升,尤其是这两年来从事初中体育课教学,这使我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初中学生个性强,求知欲强,思想活跃,情绪偏激,要求进步,但组织纪律性差,自控能力也较差,这给教学也带来了困难,可我在研究学生的同时,我也不停地向资深教师学习,不停转变观念,不断地更新理念,以求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以下是本人在教学中获得的一些体会吧。 一、要继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现在我们的教学就是在抨弃和继承过去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健康放在教学的首位,将“健康第一”确定为指导思想。将教学指向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在较好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为他们的健康成长铺设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二、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加强他们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事任何活动都需要有兴趣,我们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大胆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不断地给学生新的、有趣的,系统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其次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促进和加强他们自主学习。 三、多运用体育游戏进行教学,大力提倡“快乐体育” 在体育实践课教学中,适当地正确地运用体育游戏,可以改变单一枯燥的练习形式,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可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学生体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要丰富课堂内容,发展和张扬学生个性 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开展多项目的教学,采取不

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及启示

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及启示 摘要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关系到人类命运走向的两个重要课题。本文阐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涵义,及其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针对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现状,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字科学技术社会启示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关系到人类命运走向的两个重要课题。回顾20世纪以来人类历史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竞争,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和“牵引机”,而人类社会发展又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实验室”和“加速场”,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可以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涵义 (一)科学技术的概念 关于科学与技术的含义很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论文采用的是马克思的观点,认为“科学”的涵义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即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改造关系;第二,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第三,科学是生产力;第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认为“技术”是指人类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1] (二)社会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社会不是别的,它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这包括三个基本方面:第一,从直接的人与人来看,一个人的肉身生存直接来源于作为对象的另一个人的赋予,———或者自然的赋予,这都是一回事,因为自然具有人的本质。他作为人的生命则直接来源于无数人的赋予。而这种赋予同时也赋予了赋予者自身以生命。这种“赋予”绝不是来源于某种“之间”,而是确有所源。第二,从人与物的关系来看,“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从而社会的物具有双重的人格。第三,从人与自身的关系来看,即从内在历史方面来看,“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因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 [2] 以上阐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概念,在当今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正确理解它们的涵义,以及把握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是必要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现点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对人类科学与技术实践历史的研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论,并以此作为观察社会、研究问题、建立理论的主要依据之一。其中心是阐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揭示科学技术的本质属性、发展规律及社会作用,其中许多深邃的思想和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第二篇城市与城市规划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农业与畜牧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2、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就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城市就是生产发展与人类第二次分工的产物。城市就是伴随着私有制与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3、城镇就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一般就是工业、商业、交通与文教的集中地,就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最初就是防止野兽的侵袭,后来就是防御部落战争。 中国古代一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两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每层城墙外都有深而广的城壕。 欧洲罗马时期在环地中海地区建立了不少罗马营寨城,后来成为欧洲城市发展的基础。欧洲中世纪,从防御要求出发,将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或湖边、河边,或在其外围开人工沟、架设吊桥。在城市的平面布置中,考虑了组织多层次、多方位的问题。

兵器技术的进步也影响到了城市的建设。中国在宋代,火药已大量用于战争,并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建设,使得一些城墙或加厚,或在土墙外包砖。对欧洲的城市建设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的面积。 罗马帝国时期,奴隶主依靠掠夺奴隶与殖民地大量的财富,驱使奴隶无偿地为她们建造罗马城及豪华的宫殿、寺庙、浴池、斗兽场等。 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中国的封建社会大多数朝代就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按照规划新建规模很大、布局严整的都城。 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的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很小。真至17世纪,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都城才有了较大的发展。 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就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然而欧洲与中国在土地所有制上有很大的差别。 中国就是地主所有制,地主通过代理人征收地租,可以居住在城市。 欧洲就是封建领主人制,封建主大多数住在自己的城堡与领地的庄园中。 中国的城市就是政治与经济的中心,而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古代中国,在一些商路交通要地、河流的交汇点,商业发达,手工业集中。中国虽有很长的海岸线,航海技术也较发达,但始终未

低碳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低碳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7-03-17T15:36:34.867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第34期作者:姜广福 [导读] 本文主要对低碳城市理论的含义及现状、城市规划的基本内涵、城市空间规划、城市交通规划以及城市产业规划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 鸡西市规划设计院 158100 摘要:随着基本能源在人们生活中的大量使用,生态环境负担一步一步的加重。这给了生存在这个环境中的人们一个警示,生态环境恶化。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低碳理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如何体现低碳的城市规划理念是每个城市规划者应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对低碳城市理论的含义及现状、城市规划的基本内涵、城市空间规划、城市交通规划以及城市产业规划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城市规划;低碳;理念;应用 一低碳城市理论的概述与现状分析 1 低碳城市理论的概述 对于低碳城市理论来说,其主要是指在城市的建设与规划中,以降低碳排放量为主要的设计方向和目的,其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进行发展低碳经济,并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的城市发展理念。另一方面,其是通过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利用创新低碳技术,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低碳城市理论是一个结合城市空间、城市交通、城市的绿色景观设计等众多的综合项目的总称。从居民的角度上来看,要提高居民对于低碳的认识和了解,从物质与技术的角度,就要建立一个低能耗,低排放、高循环的城市的运行模式。 1.2 当前低碳城市建设规划的现状 对于当前我国的低碳城市的建设与规划来说,其还存在着极大的不足,对于城市的建设与规划还比较的粗放,没有在规划设计中融入低碳理论的设计与研究,这导致了城市碳排放量的大量的增加,给城市的空气质量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低碳城市建设规划的理论,就是以降低或者减少碳排放量为目的,或者以增加对带碳气体的消耗量为主要的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 二城市空间规划的低碳发展引导分析 1 城市空间结构 在进行城市建设时,城市空间结构对于城市的运行效率有着直接的引导和限制作用。一个适合城市地理环境与发展目标的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能够引导城市理性生长,够使城市的交通出行趋于高效有序,也能使城市居民的生活更加便捷而不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将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阻碍。 2 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城市各地块的用地性质进行合理安排协调的过程,在现在国内进行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往往容易出现为了追求图面效果而不顾实际土地利用效率和居民便捷生活造成规划用地性质混合程度偏低的现象,还有些规划中,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各类用地比例失调,开发区规划土地功能单一,城市功能不完善。这些都会使得城市中不必要的交通出行量增加,同时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最终导致碳排放增加。因此,为了配合低碳城市建设的要求,政府及规划师应当让规划趋于科学合理。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注重各类用地的比例均衡,在城市每个需要集中建设的部分都应增加土地功能的混合度,另外,还应注意各类用地地块的尺度,使城市居民能够用最低碳的出行解决生活、工作、休闲的各种需求。 三城市交通规划的低碳发展引导分析 城市空间形态如果发生变化,必然会引发交通方式也发生变化。每种城市空间结构都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交通结构体系,低碳城市空间结构亦不例外。进行低碳城市的交通规划,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进行城市道路网的规划时,其实用性应较强,以减少不必要干道,从而使城市中心区与主要生活区的支路有所增加,路网密度得到提高;同时,还要根据城市的发展目标对交通需求做出准确预测,并对道路的断面也进行确定;②对政府提出建议,应制定有关交通政策扶持低碳交通体系建设,并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加快轨道交通的建设步伐,合理控制私家车的出行量,倡导步行与自行车出行,保证交通方式得到顺利衔接,实现无碳出行。例如:可根据城市空间结构并结合TOP 模式,营造轨道车站为中心的城市生活空间。 四城市产业规划的低碳发展引导分析 进行低碳城市产业规划,要求产业结构应以低碳化为落脚点,包括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型产业两方面,最终使传统产业清洁化、多元化与高效化生产,产业结构升级。 传统的产业具有的特点主要是资源与能源消耗量较大,利用率不高,在生产中,废弃物与中间产物均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碳排放量非常大。因此,必须在以传统产业为立足点的基础上,加大力度进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在进行升级改造时,要加强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减少资源与能源的损耗,并将落后产能淘汰、关闭经过多次整改还不达标的企业。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逐步实现传统产业清洁化、多元化、高效化的生产,整体效益达到最大化。 不仅要注重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也要注重发展低碳绿色新型产业。发展新型产业,要对城市产业的内涵进行不断拓展,然后依托现有资源与能源,加大力度进行新能源与新材料的自主创新力度,并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能、城市垃圾发电等新型产业,减少城市碳排放量。 产业结构在进行升级改造中必然要投入大量的资本与技术,这要求有关单位或部门必须做到以下两点:①要加强完善与低碳有关的法律法规,要对各企业、各行业设定一定数量的强制性目标,使之对生产过程进行规范,对生产环节进行完善,最终实现低碳化、清洁化生产;②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低碳理念的宣传教育与推广力度,并利用财政、金融、税收等宏观调控手段,推进低碳产业的发展。总之,对城市产业进行规划,既要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型产业,又要注重区域整体发展,才能有效实现产业清洁化、多元化与高效化发展。 五结束语 中国低碳城市在理论体系建设、规划建设实践等方面目前正处在探索前行的阶段,观点繁杂、理论纷争。而且低碳城市涵盖城市规划、资源利用、交通体系、单体建筑、市政设施建设等方方面面。现阶段的国情需要我们从认识论到方法论再到实践多头并举。如何能从

更新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有效学习,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该抓住新课程交往互动的教学本质,把自己定位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当新课程理念成为教师自觉明确的心理意识,成为一种思维习惯时,教师才能真正把它落实到行动上。 一、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师角色 新课程标准需要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这就要求教师走进新课程,理解新课程,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 1.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过程,更是一种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不仅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学习过程,更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2.培养学生基本化学素质。 初中化学科的教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起始阶段。学生从此自觉地建立起化学思维的品质,建立个性化的化学素质。教师充分地意识到这一点,认识到这对于学生一生发展的重要性,就会对教育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观念引导行动,所以初中化学教学就应该对学生落实掌握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化学思维方法。 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转变教学方式,就是要改变那些不利于学生成长、不合乎时代需要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以及相应的思维方式与态度,调整师生教学活动的整体结构,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使教学活动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逐步建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课堂模式。

论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学上的三个主要区别

论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学上的三个主要区别 张彦 (原载《南京社会科学》1998.08) 内容提要:科学与技术是两个联系密切而涵义又不尽相同的概念,本文从评价、承认、交流三个侧面就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学上的差别作了初步的探讨,并指出,管理技术的模式在市场评判、专利制度、非正式交流等诸方面都明显不同于管理科学的模式。管理实践中,只有弄清科技发展 的内在逻辑,,才能为科学和技术社会角色的实现,创造出对每一具体情况都最有利的主客观条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对于科学与技术的社会学研究正在得到重视。因为,我们称之为科技、研究与创新的现象,总是带着个人智力活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特征。自默顿开拓性研究以来,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从社会学角度去建立现代科技的概念。毫无疑问,科技作为现代化社会分工的一个特殊部门,今天已发展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职业和一种重要的社会建制。由此,在管理科技活动时,研究其中的社会学,不仅具有启发性,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众所周知,作为组织起来的社会活动,科学显示了社会系统或社会群体的特点。这些特点包含着种种社会关系,它们是以科学共同体独有的信息交换原则为导向的。我们是否能够像讲科学那样把技术也说成是一种社会制度或社会建制呢?答案是肯定的。象科学家一样,技术专家也有使技术社会化的机构。同时,技术专家也有内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值得信赖的手段。象科学家一样,技术专家也有团体化的表现形式,如专业学会和杂志等,尽管它们对技术专家的影响比对科学家的影响要小些。 但是,“科学”与“技术”是两个联系密切而涵义又不尽相同的概念。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指出,如果说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状况却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了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1] 在恩格斯的论述中,明显地把科学(即自然科学)与技术区别开来。 在科技管理上,把科学与技术区别开来是一个迄今仍未很好研究的课题。现在的情况是,由于科学管理较技术管理有更多被广泛认同的提法和结论,因而在一般人的理解上,对技术活动的管理无异于对科学活动的管理。这就造成了在导向上科学与技术社会角色的错位,我国科技界目前理论成果“相对过剩”,应用成果“匮乏疲软”,以及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科技力量严重不足,皆与此有关。 本文拟从“评价”、“承认”、“交流”三个相互关联方面,就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学上的差别作一初步探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改进科技管理,首先就同区别科学与技术有关。如果将对技术活动的管理等同于对科学活动的管理,非但不能提高科技活动的效率和实现科技的既定目标,反而可能导致相反的结果。 一 在科技界,如何鉴定和评价一项科技成果是很重要的。这是因为在科技活动中,科技成果是科技工作者的心血结晶,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能够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和承认。如果杰出表现得到表彰,不仅被表彰者会一如既往地对群体保持忠诚,而且对其他群体成员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从而增强群体的凝聚。反之,如果评价因制度上的缺陷而不能正确地分配承认,就会产生导致越轨的条件。[2]

从几个高度谈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从几个高度谈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摘要] 解放思想是正确行动的先导,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源泉,是开启发展新局面的“金钥匙”,是推动各项工作的“总阀门”。只有依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思路,真正做到思想不僵化,发展不停步,才能把解放思想的成效最终落实到发展举措的创新上。解放思想是我党始终坚持的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不同高度上思考: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继续解放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 解放思想高度 一从历史的高度理解解放思想的重要性。30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从真理标准大讨论到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再到树立科学发展观,无一不是我们寻求解决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如果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没有广东今天的辉煌成就。可以说,思想解放的空间有多大,我们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想解放能够增强我省的忧患意识,树立世界眼光,克服“见物不见人”的观念,破除阻碍广东发展的观念和误区。 回望我国三次思想大解放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三次大解放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进行,都贯穿一条反“左”主线;三次大解放都使干部群众打破了精神枷锁,带来思想的跃进,促进了生产力大发展。不过,在侧重点上, 三次大解放各有不同,主要表现在: 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是从哲学理念上突破,它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打破个人崇拜,属思想观念的转变更新。 第二次思想大解放在经济领域突破,它冲破姓“社”姓“资”的束缚,打破的是计划经济崇拜,以生产发展为中心。 第三次思想大解放也在经济领域,但重点在体制创新,它冲破的是姓“公”姓“私”的束缚,打破了所有制问题上的公有崇拜,是第二次解放基础上更深层次的改革。 另外,在舆论声援上,第一、二次媒体跟进很强,社会舆论反响突出。第三次重在引导探索,“左”“右”之争的激烈程度与前两次相比,有波澜,但不惊。在时间间隔上,从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到第二次思想大解放,中间相隔14年,第二次到第三次间隔较短,只有5年时间。 总结分析三次思想大解放的历程我们可以感到,在我们这种经济落后的国家里,人们的早期改革诉求大都着眼于衣食住行、温饱富裕这些经济层面的东西,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原有问题的解决,经济领域更深层次的问题又暴露出来,社会的改革要求也由此更加迫切,但基本还是以解决民生问题为主。这一点比较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原理,是社会发展规律的生动再现。如今的问题是,第三次思想大解放距今已过去十一个年头,现在,当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入,与经济领域的政治因素发生碰撞;当经济之外的其它社会矛盾与改革中的经济问题产生摩擦;当经济体制改革渐行渐远,与现今尚为传统的政治体制产生距离不便匹配耦和时,我们是否思考过再来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 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欣喜地看到,党的十七大就是对思想解放进行一次再动员的大会。十七大报告在引言中就开宗明义地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随后,报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的概括上,在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论述上,都无不体现着继续解放思想。“法宝”是指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克敌制胜的武器。党的十七大报告把解放思想称作“一大法宝”,充分说明我们党对解放思想的高度重视,充分说明当前继续解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