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澳大利亚幼儿园科技课程大纲

澳大利亚幼儿园科技课程大纲

澳大利亚幼儿园科技课程大纲
澳大利亚幼儿园科技课程大纲

澳大利亚幼儿园科技课程大纲

澳大利亚幼儿园科技课程与小学一、二年级是连在一起的,共同构成科技教育的一个阶段。大纲包括知识与理解、技能、价值观与态度三大方面。

◆知识与理解

1.学习内容

通过科技课程的学习,使儿童扩展和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1)构造环境

①人们通过组合、安排来有机地组织空间以满足一些特定的需要。

②人们通过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来适应自然条件。

(2)信息与通信

①人们交流信息的通信方式有多种。

②信息可以被储存起来以备后用。

(3)生物

①生物是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

②生物能够生长、繁殖、运动,需要空气、吸收营养物质和排出排泄物。

③生物的感官用于接收来自周围的信息。

(4)物理现象

①用力推、拉能使物体运动或静止下来。

②生物或机械需要能量才能做工。

③有些东西我们感觉比体温高,有些东西感觉比体温低。

(5)产品及其使用

①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使用目的,人们能够创造产品。

②产品可以被制作、加工或被培育。

(6)地球及其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可以用变化和长期发生的事件进行测量。

②气候能给人们以强烈的影响。

⑧有些生物的变化依据季节的改变。

2.学习过程

(1)学生要扩展对调查研究过程的了解和理解

人们通过调查研究对自然的和改造过的环境进行可靠的洞悉。具体要求如下:

①讲述某一次调查研究的目的。

②举例说明观测中几种不同感官的使用方法。

③认识到通过运用、探测和实验能够获得新的发现。

④演示用于辅助观测的工具、仪器。

(2)学生要扩展对设计过程和制作过程的了解和理解

人们用这些设计、制作满足他们某些愿望和需求。具体要求如下:

①列举人们可能有的愿望和要求。

②举出一些事例,说明人们是怎样为满足自己或他人的需要而设计制作的。

③辨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方面所进行的规划和改革。

(3)学生要扩展对人们选用的一些技术的了解和理解

了解并理解这些技术是如何对其他人、对环境和将来产生影响的。具体要求如下:

①认识到技术活动对人类及其环境产生的影响。

②说明仪器设备的使用要安全、谨慎。

③从他们所处的环境中举出几个例子来,说明资源是如何被加以保护的。

◆技能

1.学生要能够对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进行调查研究

(1)运用所有感官进行观察。

(2)探究事物是如何运作的并加以有指导的演练活动。

(3)实施一项调查可作为个人猎奇的结果,也可作为解决某一问题的手段。

(4)了解所得数据并阐释所观察到的结果。

2.学生要能够设计、制作作品,创造系统,建立环境以满足某些特别的需要

学生要知道并理解的内容如下:

(1)说出人们的一些可能的需求和想要得到的东西。

(2)对已有的成品和过程进行一些可行的修改。

(3)说出一项类似设计建议一样的设想。

(4)运用各种各样的材料,结合一些图形,制作一些简单的模型、图画和构造物。

(5)向他人描述一项设计所能发挥的作用和限制性。

3.学生要能够选择运用一系列的技术

学生要知道:

(1)选择运用适合于课堂上进行活动的材料和工具。

(2)分清并安全使用特殊用途的工具。

(3)辨认他们在学校和家庭环境中自己使用的技艺。

(4)维护、关心他们周围环境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并创造他们所处的环境。

◆价值观与态度

学生要经历一些学习体验,这些体验会使他们逐渐形成积极的、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1.对待自我的价值观和态度

(1)显示个人的自信心。

(2)对个人的积极评价。

(3)坚持一些活动直到体现出上述自我价值。

2.对待他人的价值观和态度

(1)真诚地与他人打交道。

(2)尊重别人的权利和财产。

(3)在集体中相互协调地工作。

(4)对任何事情能公正地对待。

3.对待科学技术的价值观和态度

(1)对努力改善所处周围环境的质量作出有根据的承诺。

(2)关心自然环境和改造过的环境。

(3)在努力从事调研活动、进行设计制作和运用技术中得到满足。

STEAM校本课程纲要

1.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 )是一种运用科学知识和过程(如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和地球空间科学)理解自然界并参与影响自然界的有关决策。 2.技术素养(Technological literacy )是指使用、管理、理解与评价技术的能 力。学生应当知道如何使用技术,了解技术的发展过程,具备分析新技术如何影响自己、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能力。 3.工程素养(Engineering literacy )是指对技术的工程设计与开发过程的理解。工程课程是基于项目,整合了多门学科的知识,使得难以理解的概念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工程设计是把科学与数学原理系统地、创造性地用于实践的结果。 4.数学素养(Mathematical literacy )指学生在发现、表达、解释和解决多种情境下的数学问题时进行分析、推断和有效交流思想的能力。 (三)能力培养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掌握创造发明的技巧与手段(观察、联想、想象、逆向思维……)。 (2)懂得用创造性的方式解决生活中 遇到的困难。 (4)学会沟通,并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身才能。 2.过程与方法 (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践等方法多渠道收集资料或证据。 (2)能尊重事 实,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解释并与人沟通。

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纲要

泥井中学2010-2011学年度 ——《科技制作》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科技制作 课程类型:科技类选修 课程资源:课程选择 开发主持: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主讲教师:王建义 学习对象:七八年级学生 学习时间:每周一课时,共25课时

泥井中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纲要课程名称:科技制作 课程类型:科技类选修 课程资源:课程选择 开发主持: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主讲教师:王建义 学习对象:七八年级学生 学习时间:每周一课时,共25课时 第一部分课程实施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样就把课程的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和教师。开发研究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将对于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向学生提供最迫切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如何把科技教育开发为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更加符合独特的地方环境和教育需求? 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实行以来,我校一直在寻求适合学生发展的科技教育教材,究竟该教给学生些什么?那些内容才是学生需要的?怎样的教材才能贴近我校实际情况又能使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正在我们苦苦寻觅的时候,市教科所组织开展了创新检测赛。在这次创新检测赛中《稳定的木塔》一项,我校取得了市赛二等奖的好成绩;以此为契机我们开展了科技兴趣小组活动。搜集以往赛事长期题、即兴题作为科技教育的教学内容。2007年市创新检测赛《运水装置》一项中,我们又取得了市赛一等奖、创新奖好成绩,借此机会我们大力宣传科技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科技兴趣小组吸引了大批的学生。从两次比赛的情况看,说明了两点:一是我们的学生需要科技教育;二是我们有这样的教师可以完成科技教育教学任务。在李待军校长的授意下,学校组织了教材编写小组。小组成员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派出教师参加市县组织的学习,由刘振平主任负责组织完成了教材的编写。此教材完成后至今一直作为我校的选修课。教材结构和内容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充实。

科技教育工作计划

科技教育工作计划 本文是关于科技教育工作计划,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科技教育工作计划篇一 把科技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贯彻落实《徐汇区关于深化学校科技教育工作,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科技素养的实施意见》,做精做优学校科技特色项目,在我校被评为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创建区级绿色学校。紧密依托区域内有效整合的各种科技教育力量和资源,充分发挥校内各方的工作积极性,全方位、多渠道的实施科技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合区科技教育工作和学校工作,制订本计划。 二、工作目标 1、注重三个整合,即科技教育的实施与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相整合,与课程教材改革相整合,与现代信息技术相整合。重视渗透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2、开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创新实践活动,从由点带面到全面推进,实施以探究型学习活动为中心的科技教育,提升我校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提高我校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发展我校的科技特色,推出我校的科技明星。 三、工作内容 1、积极参加市区级的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 从学校具体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和特长,有选择性、有重点地参加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以及各级各类科技“杯赛”。 2、继续开展知识产权教育主题的科技活动。 我校已成为“上海市知识产权教育试点校”,争取在原有基础上加快发展,并为全区的知识产权教育贡献力量。以所承办的“市二初中杯”知识产权科普系列竞赛活动(4月)为载体,开展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从小建立起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按照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法律法规实现青少年的科学发展。把青少年发明创造与知识产权保护相结合,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和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课程类型:科学素养类 教学材料:自编 授课课时:36课时 主讲教师:信息技术教研组全体教师 授课对象:高一、高二学生 一、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动手能力,拓 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和能力,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 一技之长,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空间。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选择计算机的实物配件进行组装与维护,选择PHOTOSHOP、FRONTPAGE等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掌握相关的高级技巧。 (三)、情感与态度 1、树立正确与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与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钻研能力。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集体主义荣誉感。 二、课程内容 (一)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包含图片) 1、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相关知识(结合实物展示) 2、学生动手拆卸废旧电脑,研究计算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3、了解电脑的相关配件的市场行情; 4、学生动手组装一台性价比高的电脑; 5、计算机各种软件与硬件的故障现象与维护 (二)电子绘画 1、PHOTOSHOP基本知识简介 2、PHOTOSHOP对图片的高级处理技巧;(生活相关) (三)网页制作 1、FRONTPAGE制作网页的基本知识; 2、制作网页的高级技巧; 三、课程实施 在课程的选题中选择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结合交叉的内容,这样既避免开设的校本课程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重合,又让学生在学习其他类课程中充分使用计算机与网络这些现代信息工具,形成现代信息学科与传统人文学科、科学学科相互交融的综合性校本课程。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发挥在创设情境、提供学习

结合科技教育特色构建校园科技校本课程(1)

结合科技教育特色构建校园科技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科技特色课程资源为载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科技探究为前提,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特色,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体现对科学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一、基于学校活动环境和资源,构建科技校本课程 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是我校开展科技教育的宗旨。多年来我校坚持开展丰富的青少年科技活动,诸如无线电测向、智能机器人、海陆空模型、智力七巧板、电子制作、信息技术等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区乃至全国的各类学生科技竞赛并屡屡获奖,曾被评为余杭区科技示范学校。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实施,我校不断加大科技教育力度,从资金投入,科技教师队伍建设着手,以点带面,科教兴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科技特色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走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特色化之路,给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们努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创新精神作为学校文化的底蕴,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的科技特色相结合,整合科技特色课程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做到以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深化科技特色、构建校园文化的又一抓手;同时以学校丰厚的科技特色底蕴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和有效保证,力求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不断推进特色学校的创建进程。 二、明确科技教育目标,有效整合校本课程内容 整合科技特色课程资源,落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尝试达到如下四个目

(完整版)如何撰写校本课程纲要

如何撰写《校本课程纲要》 教师层面的校本课程方案,其编制技术与教学方案的编制技术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校本课程方案更加关注总体上的课程目标,教学方案更加关注比较具体的教学目标,而目标表述的技术则是相同的。 校本课程的方案有详案和略案之分,从丰富教学方式和学校实际情况来考虑,我们更多地主张校本课程的方案采用略案的形式,给教师和学生都留下更多的活动余地。 确定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须按一般格式编写所开设课程的详尽的《课程纲要》。大致说来,教师层面的校本课程方案应该包括两个基本部分:一是一般项目,二是具体方案。一般格式如下:●一般项目 开课教师/教学材料/课程性质或类型/学习时限(建议18或36学时,即1-2学分)/授课对象 ●具体方案或内容 1.课程目标或意图陈述(要求写4~6点;必须全面、适当、清晰;涉及目标的三大领域与学习水平) 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要求重点明确、按从易到难排序;涉及选择哪些内容与怎样组织这些内容,或安排活动;处理好均衡与连续的关系) 3.课程实施建议(含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级规模等) 4.课程评价建议(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下面节选江苏省锡山高中吴伟昌、许中华老师的校本课程方案,供参考: 一般项目: 课程名称:感受吴文化 授课对象:高二学生 课程类型:人文素养类,任选课 教学材料:自编纲要(共18讲) 授课时间:一学期(每周1课时,共18课时) 具体方案: 一、课程目标 1.感受吴文化(人物、歌谣、山水、语言等),提高人文素养。

2.经历吴文化研究步骤(选题、搜集、整理、利用各种吴文化资料,形成吴文化研究成果)。 3.选取有关吴文化的某个问题进行探究。 二、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 …… 第三讲吴地人物研究之一 教学目标: 描述吴地状元、杰出人物的基本特点。 教学方式: 教师主讲,学生分小组讨论。 教学要点: 1.科举考试种种(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2.状元的由来。 3.吴地状元四特点(会元状元连元多、同门状元形成一大景观、状元门类广而全、状元中堪称杰出的大家多)。 4.吴地状元多有其源,勤奋好学是主因(勤奋苦读、经济繁荣、越、藏书盛行)。 第四讲吴地人物研究之二 教学目标: 描述泰伯首开吴文化的情况;列举无锡、苏州两地状元的基本情况。 教学方式: 学生搜集资料、信息,小组讨论,教师指点。 教学要点: 1.泰伯首开吴文化。 2.无锡地灵人又杰(无锡历史上第一位状元蒋重珍,明末状元周廷孺修撰《康熙字典》的状元王云锦)。 3.状元辈出姑苏城(唐代“五子登科”门第状元归仁翰、兄弟状元归仁绍、父子状元归仁泽、状元归黯、明代状元吴宽、清代状元陆肯堂)。 4.查阅、搜集信息,整理和积累资料。 第五讲吴地人物研究之三 教学目标: 描述常熟、上海两地状元的基本情况。 教学方式: 学生搜集资料、信息,小组讨论,教师指点。 组织形式: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电子教案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如何构建家庭局域网》 课程类型:科学素养类 教学材料:自编 授课课时:30课时 主讲教师:张刚 授课对象:初一、初二学生 一、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动手能力,拓 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和能力,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 一技之长,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空间。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选择计算机网络的实物进行组装与维护,运用相关的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掌握相关的高级技巧。(三)、情感与态度 1、树立正确与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与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钻研能力。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集体主义荣誉感。

二、课程内容 (一)网络的功能与构造(包含图片) 1、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相关知识(结合实物展示) 2、什么是网络?网络的功能。 3、网络中的硬件。 4、网络中的软件。 (二)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 1、数据的传输过程。 2、数据的交换技术。 (三)网络的规划设计。 1、确定网络的规模。 2、确定网络的拓扑结构。 3、选择相适应的硬件和软件。 (四)动手组建小型局域网。 1、建网前期的准备工作。 2、工程实施和测试运行。 三、课程实施 在课程的选题中选择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结合交叉的内容,这样既避免开设的校本课程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重合,又让学生在学习其他类课程中充分使用计算机与网络这些现代信息工具,形成现代信息学科与传统人文学科、科学学科相互交融的综合性校本课程。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自主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

校本课程教案 李官中心小学 于辉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 李官中心小学于辉 课程名称:信息校本课 承担教师:于辉 一、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1.通过信息技术学习,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他们今后的自我发展提供空间。 3.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荣誉感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实施建议: 在课程的选题中选择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结合交叉的内容,这样既避免开设的校本课程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重合,又让学生在学习其他类课程中充分使用计算机与网络这些现代信息工具,形成现代信息学科与传统人文学科、科学学科相互交融的综合性校本课程。 经过初步思考,我们拟开设校本课程:网络阅读、网上旅游和网络作文。 可以说,信息技术是贯穿此类校本课程始终的,反过来说,也只有有了强大的信息技术(包括网络、信息平台与学生信息技术手段)支撑,这类课程才得以充实、丰满。在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中,我们主要依照下面三条标准实行: 此外,在基于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强调“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发挥在创设情境、提供学习资源、策划学习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指导等方面,在学生主体学习活动中,教师只是起导航、咨询、指导作用。另外,教师还应在有效的控制好网络平台、教学软件等信息技术功能,以保证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课程评价建议: 由于此类课程从资源到学习活动本身都存在一定的开放性,因此,教师不再是也不可能成为学生学习活动评价的主体,借助网络平台,学生学习活动的反馈与评价有如下特性:1、自评与他评为主 开放与共享是网络的特点,共享的同时也是自我展示和自我学习的过程,因此,基于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的评价是自评基础上的他评,见贤思齐、承认他人将成为学生重要的评价品质。 2、弹性评价与强调参与 由于学习者的年龄、生活经历、信息技术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在评价中提倡弹性评价,强调参与,尊重学习者的劳动价值。 3、重视合作态度、合作角色 在社会科技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合作已成为人们重要的一项能力,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合作学习中扮演的角色也将体现其学习的品质。 4、学习兴趣 在基于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开发中,学习者对这门课程是否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衡量学习活动的一项重要标准。 评价时,我们特别注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关注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学习过程,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师生关系的实际感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获得成功的体验等成为评价学生的主体内容。评价的方法除了观察、调查、考查学习知识、成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教案 船山区油房街小学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信息校本课 承担教师:税伟 一、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1.通过信息技术学习,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他们今后的自我发展提供空间。 3.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荣誉感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实施建议: 在课程的选题中选择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结合交叉的内容,这样既避免开设的校本课程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重合,又让学生在学习其他类课程中充分使用计算机与网络这些现代信息工具,形成现代信息学科与传统人文学科、科学学科相互交融的综合性校本课程。 经过初步思考,我们拟开设校本课程:网络阅读、网上旅游和网络作文。 可以说,信息技术是贯穿此类校本课程始终的,反过来说,也只有有了强大的信息技术(包括网络、信息平台与学生信息技术手段)支撑,这类课程才得以充实、丰满。在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中,我们主要依照下面三条标准实行: 此外,在基于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强调“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发挥在创设情境、提供学习资源、策划学习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指导等方面,在学生主体学习活动中,教师只是起导航、咨询、指导作用。另外,教师还应在有效的控制好网络平台、教学软件等信息技术功能,以保证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课程评价建议: 由于此类课程从资源到学习活动本身都存在一定的开放性,因此,教师不再是也不可能成为学生学习活动评价的主体,借助网络平台,学生学习活动的反馈与评价有如下特性:1、自评与他评为主 开放与共享是网络的特点,共享的同时也是自我展示和自我学习的过程,因此,基于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的评价是自评基础上的他评,见贤思齐、承认他人将成为学生重要的评价品质。 2、弹性评价与强调参与 由于学习者的年龄、生活经历、信息技术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在评价中提倡弹性评价,强调参与,尊重学习者的劳动价值。 3、重视合作态度、合作角色 在社会科技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合作已成为人们重要的一项能力,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合作学习中扮演的角色也将体现其学习的品质。 4、学习兴趣 在基于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开发中,学习者对这门课程是否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衡量学习活动的一项重要标准。 评价时,我们特别注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关注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学习过程,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师生关系的实际感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获得成功的体验等成为评价学生的主体内容。评价的方法除了观察、调查、考查学习知识、成

STEAM校本课程纲要.doc

《 S T E A M 》课程纲要 羃 蝿一、课程说明 螀 STEM是科学 (Science) 、技术 (Technology) 、工程 (Engineering)和数学(Mathmatics) 英语首字母缩写,在1986 年由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首次提出。委员会在《本科的科学、数学和工程教育》报告中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领域中SME&T(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 ) 教育的纲领性建议。 蚅1996 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塑造未来:透视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的本 科教育》报告,针对社会发展中的形势和问题,对学校、地方政府、工商业界和基金 会提出了明确的政策建议,包括大力“培养K-12 教育系统中 STEM教育的师资问题”。 蚄2007 年,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发表《国家行动计划:应对美国科学、技术、工程 和数学教育系统的紧急需要》报告,行动计划中将 STEM教育从本科阶段延伸到中小学教育阶段,从中小学就开始实施 STEM教育。 袁STEM领域建立在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基础上。 STEM的教育哲学是“以设计和探 索为目的的,并对技术问题解决进行科学的探索”,与学校“用责任与智慧奠基未来”的 特色办学理念紧密结合,因此将“ STEAM”作为我校的一门校本课程进行开发。 袈二、课程目标 莈(一)总目标 莄1. 综合能力: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问题,或者重新界定问题的能力。 羂2. 分析能力:完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的能力。

羇3. 践能力:有效呈和展示造性品的能力。 螇(二)具体目 膄STEM程的培养目中包含了科学素养、技素养、工程素养和数学素养等方 面。 螀1. 科学素养( Scientific literacy )是一种运用科学知和程(如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和地球空科学)理解自然界并参与影响自然界的有关决策。 荿2. 技素养( Technological literacy )是指使用、管理、理解与价技的能力。学生当知道如何使用技,了解技的展程,具分析新技如何影响自己、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能力。 芇3. 工程素养( Engineering literacy )是指技的工程与开程的理解。工程程是基于目,整合了多学科的知,使得以理解的概念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激学生解决的趣。工程是把科学与数学原理系地、造性地用于践的果。 袅4. 数学素养( Mathematical literacy )指学生在、表达、解和解决多种情境下的数 学行分析、推断和有效交流思想的能力。 螁(三)能力培养目 蒇1. 知与技能 蚆(1)了解、掌握造明的技巧与手段(察、想、想象、逆向思??)。 蚅(2)懂得用造性的方式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

梳理修订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育

梳理修订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编者按:2017年1月15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育部表示,自2001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经过十余年实践探索,小学科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课程适宜性、可操作性、时代性和整体性有待增强等问题。为此,教育部修订完善新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对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实施等给出明确标准。科学课程的起始时间提前到小学一年级,要求一、二年级原则上每周不少于1课时,并且倡导跨学科学习方式,“标准”将于今年秋季开始执行。 但在教育界人士看来,教育部之所以会出台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因中国科协发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6.2%,比2010年的3.27%提高了近90%,然而,这个数字和全球范围内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无论何种原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修订,不管对于公立学校还是民办教育机构,都是新的尝试。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究竟会产生什么影响?对此,本期梳理了教育从业者对此的一些认识。 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科学教育,教育部于2017年2月15日正式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这是自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发布之后第一次修订和完善。

关于新课标的几点变化 一、两个新增 (一)明确新增技术与工程学 让学生体会到“动手”的成功和乐趣,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明确了STEM中的"T"和"E"的重要性,即技术与工程学。 (二)明确新增对社会与环境的责任 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在现实上的应用,还新增了科学技术对伦理、环境、生活影响的思考。让学生关注周围技术世界的发展,体验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两个变化 (一)划分了三个学段 学习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更加详细化。对于低年级开设科学课,通过小实验、小游戏的体验对科学知识有感性的认识 (二)学习评价方式更多元 旧版本:行为表现评价;纸笔测验评价;综合评价。 新版本:课堂教学评价;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终结性评价:1.纸笔测验,2.表现性评价,3.真实性评价,4.档案袋。

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解读

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宁波市李惠利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 也就是科技教育的竞争。为了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 加强和改进我国中小学的科技教育,应该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根据美国测试中心组织的第二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显示:我国 13岁中学生的科学测试成绩偏低,正确率为 67%,在 19个被测国家中列第 15位,特别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 我国学生出错率高。这表明: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科技素质偏低,中小学科技教育非常薄弱。主要的原因有: 一是许多人对中小学科技教育的认识上有误区。有人认为科技教育就是培养科学家的教育, 中小学科技教育就是有志于从事科技工作的同学通过课外科技活动进行教育。事实上,一个民族科学素质的提高,仅靠个别“精英”分子是远远不够的。 二是人们对中小学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都较早地提出了科技教育, 并在学校中采取了种种强制措施。而在我国, 科技教育有没有落实到课程改革中去, 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有没有深入到每位科技教育工作者的心中,有没有内化为他们切实的行动。 三是人们对中小学科技教育价值观的理解不全面。“应试教育”的影响至今使许多中小学片面地认为, 科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 因而不注重科学方法教育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不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不注意引导学生去关心重大社会环境问题、生产技术问题等,更谈不上参与决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四是中小学科技教育课程、教材、教法不适应现代科技教育的需要。现代中小学科技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 教材知识陈旧, 教学方法落后, 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让学生读科学,而不是做科学、用科学。

《科技创新》校本课程纲要

《科技制作》校本课程纲要 一.课程介绍 课程名称:科技制作 课程类型:科技类选修 教学材料:自编 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主讲教师:曹锦秀 学习对象:初中生 课时:每周3课时,共54课时 二.指导思想 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展示学生特长,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科技新发展和新成果,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和体验活动,积极倡导学生开展以动手探究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培养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以及实践探究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兴趣和能力,逐渐加强学校的科技教育,进一步打造学校特色,突出科技创新亮点。 三、课程目标 1.了解什么是科技创新,知道科技小发明的特点: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学会观察,学会探究,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展示学生特长,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科技新发展和新成果,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和

体验活动,积极倡导学生开展以动手探究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培养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以及实践探究能力,进一步打造学校特色,突出科技创新亮点。 3.让学生在“兴趣”、“特色”中发挥特长,感悟到“探索”、“制作”的乐趣。不断提高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兴趣和能力。 4.使学生领略到科技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提高学生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素质,引导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动手制作习惯。 四、课程内容 1.《科技小发明》讲座。 2.了解温度计的原理并制作一简易温度计。 3. 自制小孔相机,小孔眼镜。 4. 自制潜望镜。 5.了解简易太阳灶、太阳灶烤箱。 6.小型《电动机》、《发电机》diy制作。 7.《红绿灯》《滑轮组》《织布机》《电磁秋千》diy制作。 8.《爬行机器人》《门磁报警器》《激光报警器》diy制作。 9. 小组活动自定项目准备材料进行科技制作、改进、评价、创新。 10.个人制定项目,准备材料进行科技制作、改进、评价、创新,完成个人作品。 五、课程实施 1.实施方法 (1)举办科技创新讲座,让学生了解科技制作情况与基本要求。

STEAM校本课程纲要

《STEAM》课程纲要 一、课程说明 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matics)英语首字母缩写,在1986年由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首次提出。委员会在《本科的科学、数学和工程教育》报告中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领域中SME&T(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教育的纲领性建议。 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塑造未来:透视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的本科教育》报告,针对社会发展中的形势和问题,对学校、地方政府、工商业界和基金会提出了明确的政策建议,包括大力“培养K-12教育系统中STEM教育的师资问题”。 2007年,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发表《国家行动计划:应对美国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系统的紧急需要》报告,行动计划中将STEM教育从本科阶段延伸到中小学教育阶段,从中小学就开始实施STEM教育。 STEM领域建立在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基础上。STEM的教育哲学是“以设计和探索为目的的,并对技术问题解决进行科学的探索”,与学校“用责任与智慧奠基未来”的特色办学理念紧密结合,因此将“STEAM”作为我校的一门校本课程进行开发。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综合能力: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问题,或者重新界定问题的能力。 2.分析能力:完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的能力。 3.实践能力:有效呈现和展示创造性产品的能力。 (二)具体目标 STEM课程的培养目标中包含了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工程素养和数学素养等方面。 1.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是一种运用科学知识和过程(如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和地球空间科学)理解自然界并参与影响自然界的有关决策。 2.技术素养(Technological literacy)是指使用、管理、理解与评价技术的能力。学生应当知道如何使用技术,了解技术的发展过程,具备分析新技术如何影响自己、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能力。 3.工程素养(Engineering literacy)是指对技术的工程设计与开发过程的理解。工程课程是基于项目,整合了多门学科的知识,使得难以理解的概念与学生生活密切相

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开题报告 田林三小崔莹一、课题背景 当前,世界各国小学教育改革风起云涌,改进科学教育已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育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美国认为,“美国的未来越来越取决于能否向全体美国儿童提供有质量并具有本国特色的科学教育”,并对小学科学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出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提要;韩国把培养儿童的科学研究能力作为基本措施来抓,制定了有关科技教育法规;英国在教育改革中采取了鲜明的科技取向策略,要求通过学校课程来强化小学科学教育……等等。国外发达国家对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视和采取的有效措施,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科学教育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小学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组成部分。 与发达国家的教育相比,中国教育强调的是知识的扎实,而国外先进的教育考虑的是实实在在的能力,是离开了老师也能够学习、思考的能力,而我们的科技教育还不能完全使学生有效地产生问题,进入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要有效的解决学生的这一问题,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主、创造地学习。 所谓“科学研究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生活中选择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培养创造性的知识人才,要让学生习惯自主地研究、解决问题,只有从小学开始抓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它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我校总结了几年来开展科技普及活动的经验,认为依托小学科技教育,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主动体验,探索发现,强调发现并获得知识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很有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各种科技活动方案的积累,形成一套富有本校科技特色的校本课程,形成田三科技活动的系列化;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进一步进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养成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二、课题实施的过程与方法 (一)现有的研究基础与外部条件 1、本校已有的科技教育成果:被授予徐汇区科技教育实验校、科技特色学校、绿色学校、上海市“生物和环境”先进校;科研课题“推广《中小学科技教育研究》成果的实践”荣获徐汇区第五届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二等奖;《小学生创新教育的实践与认识》被列为区重点研究课题,即将结题;进行了“田林三小节水大行动”、“共绘绿色春天—吊兰无土栽培”系列科普活动、“流动的芳草地—制作环保公益广告”系列科普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参与各项科技竞赛都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全国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市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区级一等奖14项。 2、本校开展“生物和环保”科技活动的特点初具规模:我们定期开展的“生物和环保”主题系列科技活动,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并且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化的活动模式,实现学生、家长、社区居民人人参与,动手动脑。其中,“共绘绿色春天—吊兰无土栽培”的科技活动方案荣获上海市“生物和环境”优秀实践活动二等奖,“流动的芳草地—制作环保公益广告”的科技活动荣获上海市“壳牌”美境活动方案设计和实施2项一等奖以及全国创新大赛优秀实践活动二等奖。

STEAM校本课程纲要资料

精品文档 《STEAM》课程纲要 一、课程说明 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matics)英语首字母缩写,在1986年由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首次提出。委员会在《本科的科学、数学和工程教育》报告中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领域中SME&T(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教育的纲领性建议。 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塑造未来:透视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的本科教育》报告,针对社会发展中的形势和问题,对学校、地方政府、工商业界和基金会提出了明确的政策建议,包括大力“培养K-12教育系统中STEM教育的师资问题”。 2007年,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发表《国家行动计划:应对美国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系统的紧急需要》报告,行动计划中将STEM教育从本科阶段延伸到中小学教育阶段,从中小学就开始实施STEM教育。 STEM领域建立在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基础上。STEM的教育哲学是“以设计和探索为目的的,并对技术问题解决进行科学的探索”,与学校“用责任与智慧奠基未来”的特色办学理念紧密结合,因此将“STEAM”作为我校的一门校本课程进行开发。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综合能力: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问题,或者重新界定问题的能力。 2.分析能力:完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的能力。 3.实践能力:有效呈现和展示创造性产品的能力。 (二)具体目标 STEM课程的培养目标中包含了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工程素养和数学素养等方面。 1.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是一种运用科学知识和过程(如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和地球空间科学)理解自然界并参与影响自然界的有关决策。 2.技术素养(Technological literacy)是指使用、管理、理解与评价技术的能力。学生应当知道如何使用技术,了解技术的发展过程,具备分析新技术如何影响自己、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能力。 3.工程素养(Engineering literacy)是指对技术的工程设计与开发过程的理解。工程课程是基于项目,整合了多门学科的知识,使得难以理解的概念与学生生活密切相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关,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工程设计是把科学与数学原理系统地、创造性地用于实践的结果。 4.数学素养(Mathematical literacy)指学生在发现、表达、解释和解决多种情境下的数学问题时进行分析、推断和有效交流思想的能力。 (三)能力培养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掌握创造发明的技巧与手段(观察、联想、想象、逆向思维……)。

最新电子百拼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电子制作》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及实施纲要 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

《电子制作》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及实施纲要 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陈萍萍课程简介: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也将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和结构性的发展和变化,与此同时也形成了课程内容上的选择性。在中小学劳技学科开发“电子制作”学习项目,能让中小学阶段的技术启蒙教育内容更加完善,从而和高中的电子技术教育形成系列。 在中小学开设以“电子百拼”作为教学载体的“电子制作”校本课程。可以使学生在拼拼玩玩中了解电路的原理,认识各种电子元件的功能,符合学生电子技术启蒙学习规律,既安全又有效。同时也精选了初中“电子电工”教材的部分学习内容,使学生了解电子控制电路的基本原理,掌握简单的电子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与技,学会设计和安装电子控制电路,使学生的“电子制作”学习更加实用,学生可以运用自己学到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用电的问题,为未来的工程师和准备从事电子技术工作的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电子制作》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及依据 电子技术是现代技术中一门很重要的学科,是通向尖端科学的必经之路。在中小学开发《电子制作》校本课程既是完善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促使学生提升科学技术素养的需要。 (一) 学科发展的需要 “电子制作”学习是小学3-6年级和初中八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技术内容之一。由于材料准备不方便,操作技能过难,教师的电工专业技能也不过关。因此,教材中的这块内容,往往在老师的选择中放弃了,学生在小学乃至初中阶段都得不到有关电子技术的学习。在中小学开发《电子制作》校本课程,能让中小学技术启蒙教育的内容更加的完善,学习方式更受学生喜爱,从而和高中的电子技术教育形成系列。 (二) 学生成长的需要 21世纪,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变革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将更加广泛、深刻和迅猛。更需要具备现代劳动意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素养,能应对未来社会生活挑战的广大劳动者。电子技术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实用技术。学生只有通过亲自操作,才能真正认识各种电子元器件,认识电子电路。在中小学开发“电子制作”校本课程,可以培养观察力、思考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不断促进学生形成技术素养和科学素养。 二、《电子制作》校本课程的设计

创客校本课程纲要

小学《创客》校本课程纲要 一、课程名称:智慧校园 二、课程开发背景: 数字化时代来了,国家实力的竞争已成为技术的竞争,技术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应已经成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于是STE教育和创客教育应运而生,风生水起。 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适用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关于开展实践STEM和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 为促进国家经济结构由人口密集型向人才密集型转型、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江苏省在中国教育部支持指导下,由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省教研室),我校2017年我校被审批为江苏省首批STEM教育试点学校。 STEM是“科学、技术、工程学、数学”四个英语单词第一个字母的组合.其意为:把科学、技术、工程学、数学课程进行整合,进行跨学科的学习与实践,偏重于培养理工科的创新型实用性人才。其教育过程强调将原本分散的学科内容自然组合形成整体。 经过研究,我们确定以智慧校园为主题,构建基于STEM模式的课程架构、跨学科学习模式的创客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符合我市本土特色的创客课程体系(也属于STEM 课程)。 三、学习时间:综合活动课 四、授课对象:三四年级学生 五、课程目标: 1. 知识: 学习电子电路基础;机械动力;科学、物理学常识;信息技术知识;智能技术;美工;数学应用; 技能: 电子技师操作技能;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手段的应用技能;创新与实践的方法与能力;美术、工程技能。 3、素质:

科学素养:运用科学知识(如理、化、生、地)理解并参与影响自然界的过程; 技术素养:使用、管理、理解和评价技术的能力。 工程素养:对技术工程设计与开发过程的理解、实践。 数学素养:发现、表达、解释和解决各种情境下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分享、实践、恒心、毅力、耐心。 六、课程理念: 我们工作中把学生活动要求和特点分成以下几个层面:兴趣、学习、实践、创作、应用。每个学段这五个方面都要兼顾,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小学段侧重于兴趣、学习、实践;初中阶段侧重于实践、创作,高中阶段侧重于创作与应用。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寻求和初中、高中学校进行校际合作,进行分阶段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我们开发的课程,以开源智能编程和物联网技术为支撑,以《智慧校园》为主题,以STEM 核心理念和建构主义等教育理论为依据,以智能设备的创新实践为内容,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课程设计侧重于兴趣、探索、实践。 八、课程内容:

科学探究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科学探究》校本课程纲要 一、指导思想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正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社会,而社会的发展又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科学技术不仅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也代表着一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是当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生活方式转变和思维方式变革的同时,对每一位当代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小学生基础性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责任。 二、课程目标 小学科学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基本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人合作、关爱生命与自然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分别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阐述具体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一)总目标 1.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2.了解生物体的主要特征,知道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认识人体和健康,以及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了解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环境,知道太阳系的基本概况;了解地球的运动及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珍惜的家园。 4.了解技术是人类能力的延伸,技术是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