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阿拉伯园林基本概况

阿拉伯园林基本概况

阿拉伯园林基本概况
阿拉伯园林基本概况

阿拉伯园林基本概况

阿拉伯园林

伊斯兰艺术是一种受宗教影响很大的艺术形式,超越民族,人种,地域,国界,具有广泛影响。它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遍布亚非,波及欧洲,在全世界已经超过12亿伊斯兰教徒居住的地方,都可以看到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凡是信奉“真主”,诵读《古兰经》地域的艺术,都可以归划到这个范围内。伊斯兰文化是随着伊斯兰教的扩张形成和发展起来的。6世纪末,穆罕默德打起了伊斯兰的旗帜,一手高举《古兰经》,一手挥舞战刀,在短短的几个世纪内建立起一个超过全盛期罗马帝国疆域的大帝国——阿拉伯帝国。所以说,阿拉伯人的崛起和伊斯兰教不可分开,阿拉伯园林通俗点说也可以算是伊斯兰园林。

阿拉伯中世纪建筑艺术是饮誉世界的东方三大建筑艺术之一,它的辉煌历史,人们早已耳熟能详.融建筑、美术、园艺于一体的园林艺术,更是阿拉伯文化中的奇葩。阿拉伯园林不讲究中国园林的"曲折有致,前后呼应"或"园中有园,景外有景",也不注重西方园林的纯粹写实.它在两者之外开辟了一条新路.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他们的宗教思想因而深深地浸渍到园林艺术中,形成了具有理想色彩的"天园"艺术模式.阿拉伯人心中的乐园是"下临贯穿的河渠果实常年不断,树荫岁月相继".<古兰经>中,类似的描绘比比皆是.清澈的水流,累累的果实,繁茂的树木,构成了"天园"的优雅环境.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伊斯兰教的传播,"天园"艺术模式从书上搬到了地上。

阿拉伯人早先原是沙漠上的游牧民族,祖先逐水草而居的帐幕生涯,对“绿洲”和水的特殊感情在园林艺术上有着深刻的反映;另一方面又受到古埃及的影响从而形成了阿拉伯园林的独特风格;以水池或水渠为中心,水经常处于流动的状态,发出轻微悦耳的声音。建筑物大半通透开畅,园林景观具有一定幽静的气氛。[1]

[编辑本段]

发展轨迹

伊斯兰园林,是以古巴比伦和古波斯园林为渊源,十字形庭园为典型布局方式,封

闭建筑与特殊节水灌溉系统相结合,富有精美细密的建筑图案和装饰色彩的阿拉伯园林.。

阿拉伯人继承了巴比伦、埃及、古波斯的方直的规划、齐正的栽植和规则的水渠,较为严整的园林风貌,发展成为了伊斯兰园林的主要传统。阿拉伯人是来自南方阿拉伯沙漠的游牧民族。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创建伊斯兰教,阿拉伯人很快在宗教的旗帜下劝解在一起。公元637年,他们征服了波斯帝国。开始,哈里发帝国建都于大马士革,公元750年改朝换代后迁都巴格达。1258年蒙古人攻克巴格达,在阿拉伯人和蒙古人统治期间波斯帝国逐渐衰落,直到1501年,波斯的萨非亚丁王朝时期,一个独立的伊斯兰国家出现了。阿拔斯一世(1571-1629)统治时期,迁都伊斯法罕,波斯帝国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阿拉伯文化吸收了水平较高的波斯文化中的许多精华,而波斯文化也带上了伊斯兰教的色彩。产生了一种可称之为“波斯阿拉伯式”的新样式。波斯古典园林的个体特征,与其地域环境、历史沿革和宗教习俗等都有着密切联系。水、凉亭、绿树荫是庭院最主要的构成要素。

伊斯兰对西班牙的征服始于公元711年,到公元716年攻占塞维利亚之后,西班牙算是被完全征服。在长达700年的穆斯林统治下,阿拉伯人大力移植西亚,尤其是波斯,叙利亚的地方文化,使西班牙留下了一些永存在西班牙人心中的思想方式,(这是东方文化给欧洲的最大印记),从而创造了富有东方情趣的西班牙阿拉伯式造园。西班牙摩尔人在这片分离的土地上创造了一种新文化以及与之相应的新环境,并将其反映于当时的园林设计理念之中:由厚实坚固的城堡式建筑围合而成的内庭院。这些庭园被白墙环绕,被水道和喷泉切分,并种植了大量的常绿树篱和柑橘树,利用水体和大量的植被来调节园庭和建筑的温度。14世纪的阿尔罕布拉宫庭院(Alhamb ra)是其典型代表。

印度的造园艺术,从伊斯兰教徒715年占领印度西北部,建立统治之后,也逐渐阿拉伯化。印度的阿拉伯式园林的盛期是16、17两个世纪,那正是莫卧儿帝国时期,其代表园林是夏利玛尔园。同时,陵墓在花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著名的泰姬陵(The Taj Mahal)是其典型代表。[2]

[编辑本段]

各地阿拉伯园林

波斯伊斯兰园林

波斯阿拉伯园林

根据艺术的起源的研究,人们对于逝去的生活方式总有一种怀恋之情,常常会用一种游戏的心情模仿以前的生活场面,这一也是东西方古代统治者都喜好游猎的原因。

随古希腊历史文化之后,萨拉森人在公元4~7世纪占领了波斯。关于这一时期造园模式的描述,可从当时的另一种艺术形式——地毯上找到。

波斯园林一类即是王室猎园,其中留有大面积的林地,王公贵族狩猎和骑马。另一类是天堂乐园,受波斯艺术(特别是诗歌、地毯和绘画)广泛影响,它代表了波斯人对天堂的想法。波斯庭园主要采用两种自然元素,即水和树,水是生命的源泉,而树则因其顶部而更加接近天堂。

随着伊斯兰教进入波斯地域,波斯文化也被伊斯兰所吸收。杰弗里·杰利科在《人类的景观》一书中写到,波斯伊斯兰园林吸取了两个相反的构想:一个是《古兰经》中的天堂,其中写到,伊甸园中,树荫底下,河水流淌;另一个是沉思和交谈的场所,在那里,人的身体和心灵都得以休息,思维从成见中解放。在建筑是天堂和尘世的统一物的构想影响下,便产生了一种新象征主义,在波斯伊斯兰园林中,常常可以看到弯顶建筑,通过它将方与圆相联系。波斯人有一种美学观,认为客体世界“有它自己的规律”,客体世界“是形和色的世界”。这种美学观表现在建筑艺术上,波斯人追求单纯的几何性:方墙、弯顶、圆塔。装饰图案都用精确的几何形。他们也追求鲜艳的彩色,直至把建筑物整个地用琉璃砖贴面。所以波斯的园林也是可能是这种美学观渗入到伊斯兰教的观念中去,早期的伊斯兰艺术,都不摹写动物和自然形态的植物形象。所以在花园里也就没有意大利和法国花园里那么大量布置的雕刻品。这样就更加显示出图案的重要,力求构图精美,比例和谐。在波斯庭院中,水池几乎都是设在建筑物之前,偶尔也有设在建筑物内部的情况。不可思议的是,水池的形状不是伊斯兰庭院中的那种圆形,而大部分采用方形或八角形,这或许是因为该国的造园一直循着与模

仿自然形成鲜明对照的道路前进之缘故,庭院形式本身是按几何构成展开的,所以,水池的形状也采用方形或八角形,视曲线形为不合理的形状而弃之。

16世纪,波斯进入最后兴盛时代萨非王朝,其国王阿拔斯一世(1587-1629年)移居伊斯法罕城,重点改建了这个城市,建设了园林中心区,它代表了波斯伊斯兰造园的特征。

此中心区的园林具有波斯和伊斯兰造园的融合特点,有水和规则整齐花坛组成的庭园以及林荫道,建筑装饰为拱券,植物花纹,几何图案,水伸入建筑中等。这些融合特点反映在中心大道,四庭园和四十柱宫及其花园中。具体特点是:

1、整体布局是规则式。东面设一长方形广场,为386x140m,周围环绕两曾柱廊。其西面设一笔直的四庭园大道。在广场与大道之间,布置规划式的宫殿建筑等。

2、四庭园大道。此大道联系着四个庭园,总长超过3 km,为一林荫大道,中间布置一运河和不同形状的水池,河旁池旁铺石,形成一个宽台。庭园有伊斯兰教托钵僧园、葡萄园、桑树园和夜莺园等。庭园布局各有不同,但都为规则的花坛组成,中轴线突出,对称布局,没有人和动物形体的雕像与装饰。

3、四十柱宫庭园。此宫位于中心位置,水从建筑流出贯流全园,周围是对称的规则式花坛,其间还穿插一条林荫路。20根纤细的雪松柱子伫立在石头平台,大约1 15英尺宽,65英尺长,处于一块比庭园高2英尺的宽阔的石头地平上。亭阁三面开敞,可以从观赏庭园的景色,不过更重要的是为了有效的空气对流。在炎热干燥的沙漠气候中,这种设计可以捕捉穿过亭阁高阔的屋顶下方的夏季风。门廊俯瞰着向庭园西南方向延伸的矩形水池。水池边缘栽植着高树,以保持水池清爽阴凉。主导风将水池冷却下来的空气直接吹送到亭阁中。[2]

西班牙阿拉伯园林

摩尔人的园林

公元710年(8世纪),阿拉伯人攻入西班牙,给西班牙带来了伊斯兰宗教和文化,也带来了伊斯兰园林的风格,他们结合西班牙当地的条件,并形成了西班牙式的庭园风格。典型的西班牙庭园被称为Patio。Patio的布局为:四周是建筑,围成一方形的庭园,建筑形式多为阿拉伯式,带有拱廊,装饰十分精细。在庭园的中轴线上,有一方形水池或一长条形水渠,并有喷泉,常以五色石子铺地做成纹样。

阿尔罕布拉宫建于公元1238-1358年,位于格拉那拉(Cranada)城北面的高地上。此宫建筑与庭园结合的形式是典型的西班牙伊斯兰园,它是把阿拉伯伊斯兰式的

“天堂”花园和希腊,罗马式中庭结合在一起,创造出西班牙式的伊斯兰园,西班牙称其为“Patio"(帕提奥)式(意思是院子,天井)。这组建筑是由四个“帕提奥”和一个大庭园组成的。此宫庭园的四个Patio的特征是:第一,建筑位于四周,围成一个方形的庭园,建筑形式多为阿拉伯式的拱廊,其装修雕饰十分精细。第二,位于中庭的中轴线上,有一方形水池或条形水渠或水池喷泉。在夏季炎热干燥地区,水极为宝贵,可取得凉爽湿润的感觉。第三,在水池、水渠与周围建筑之间,种以灌木、乔木,其搭配数量各不相同。第四,周围建筑多为居住之所,还有些地方将几个这类庭园组织在一起,形成“院套院”,这一点同苏州园林相仿。

桃金娘宫庭院建于1350年,是一个及其简洁的,东西宽33米,南北长47米,近似黄金分割比的矩形庭院。正殿是皇帝朝见大使举行仪式之处,庭园南北向,两端柱廊是由白色大理石细柱托着精美阿拉伯纹样的石膏块贴面的拱券,轻快活泼,建筑倒影水池之中,形成恬静的庭园气氛。南面的柱廊为双层,其后是高耸的科玛雷斯塔。

此庭院中央有7米宽,45米长的用白色大理石砌成的大水池,水面几乎占据了庭院面积的l/4。池水紧贴地面,显得开阔而又亲切;平静的水面,使四周的建筑及柱廊的倒影十分清晰。水池南北两端各有一小喷泉,与池水形成静与动,竖向与平面,精致与简洁的对比。在水池两侧各有3米宽的整形灌木桃金娘种植带,故此处名为“桃金娘”庭园。植篱为建筑气氛很浓的院子增添了一些自然气息,其规整的造型与庭院空间又很协调。桃金娘宫庭院是属于中庭为大水池的“Patio”类型。庭院的东西两面是较低的住房,与南北两端的柱廊连接,构图简洁明快。桃金娘宫庭院虽由建筑环绕,却不感到封闭,在总体上显得简洁、幽雅、端庄而宁静,充满空灵之感。

狮子宫庭院是阿尔罕布拉宫中的第二大庭院,也是最精致的一个,建于1377年,是后妃的住所。庭院东西长29米,南北宽16米,四周是124根大理石柱细长柱拱券的回廊,其柱有三科类型,即单柱,双柱和三柱组合式,显得十分精美。东西两端柱廊的中央向院内凸出,构成纵轴上的两个方亭。这些林立的柱子,给身入其境的游人以进入椰林之感,复杂精美的拱券上的透雕则恰似椰树的叶子一般。十字形的水渠将庭院四等分,交点上立有一近似圆形的十二边形水池喷泉,中心是圆形承水盘及向上的喷水,四周围绕着12座精细石狮雕像,由狮口向外喷水,水从喷泉流下连通十字形水渠,此石狮喷泉成为庭院的视线焦点,形成高潮,故此院名为狮子院,象征沙漠中的绿洲。此庭院是属于十字形水渠的Patio类型,水渠伸入到四面建筑之内,在水渠端头设有阿拉伯式圆盘水池喷泉,可使室内降温清凉。

柏木庭院建造于16世纪中期,是边长只有十多米的近方形庭院,空间小巧玲珑。北面有轻巧而上层空透的过廊,由此可以观赏到周围的美景,另外三面则是简洁的墙面。庭中植物种植十分精简,在黑白卵石镶嵌成图案的铺装地上,只有四角耸立着4株高大的意大利柏木,中央是八角形的盘式涌泉。

格纳拉里弗园(Generalife)是另一个宫廷庭园。此园位于阿尔罕布拉宫东面。园的名称是从“Gennat-Alarif”而来,其意是“Garden of the architect”即建筑师的花

园,为建筑师所有。这里原有格拉那达最早的伊斯兰国王建造的宫廷花园,1319年由阿布尔·瓦利德扩建,作为他的夏宫。

格内拉里弗花园被称为是西班牙最美的花园,也是欧洲,乃至世界上最美的花园之一。它的规模并不大,采用典型的伊斯兰园林的布局手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园林的特征。庄园的建造充分利用了原有地形,将山坡劈成7个台层,依山势而下,在台层上又划分了若干个主题不同的空间。这处庭园比阿尔罕布拉宫高出50米,可纵览阿宫和周围景色,它与阿宫形成互为对景的关系,彼此呼应,整体和谐,这是此园的一大特点。在水体处理上,将斯拉·德尔·摩洛河水引入园中,形成大量的水景,从而使花园充满欢快的水声。

沿着一条两墙夹峙,长300多米的一条形的多姿多彩的柏木林荫道,即可进入园中。在建筑门厅和拱廊之后,便是园中的主庭园——水渠中庭,此庭由三面建筑和一面拱廊围合而成.中央有一条长4。米,宽不足2米的狭长水渠纵贯全庭,水渠两边各有一排细长的不同形状的水池喷泉,水喷成拱门形状,在空中形成拱架,然后落入水渠中,水渠两端又各有一座莲花状喷泉。水池两侧布满花卉和玫瑰,在花卉两旁有绿篱树相衬,层次丰富,色彩鲜艳。在条形花园的纵向轴线上设有条形水池,此园具有明显的导向性,使游人轻松地漫步到北面尽头的庭院内。

从水渠中庭西面的拱廊中,可以看到西南方150米开外的阿尔罕布拉宫的高塔。拱廊下方的底层台地,是以黄杨矮篱组成图案的绿丛植坛,中间有礼拜堂将其分为两块。水渠中庭的北面也有精巧的拱廊,后面是十分简朴的府邸建筑,从窗户中也可以欣赏到西面的阿尔罕布拉宫。府邸的地势较高,其下方低几米处有方形的小花园,四周围合着开有拱窗的高墙。这是一块面积仅一百多平方米的蔷薇园,米字形的甫道,中心是一圆形大喷泉。

府邸前庭东侧的秘园是一个围以高墙的庭院,这里布局非常奇特,一条两米多宽的水渠呈U形布置,中央围合出矩形“半岛”,“半岛”中间还有一方形水池。与水渠中庭一样,U形水渠的两岸也有排列整齐的喷泉,细水柱呈拱状射入水渠中。两个庭院的水渠是互相连接的。方形水池两边是灌木及黄杨植坛,靠墙种有高大的柏木,使庭园既有高贵的气质,又有一种略带忧伤的肃穆感。

南面的花园是层层叠叠的窄长条花坛台地,许多欢快的泉池,形成阴凉湿润的小环境。小空间的布局方式及色彩绚丽的马赛克碎砾铺地,都是典型的伊斯兰风格。顶层台地上方,有一座白色望楼,居高临下,可眺望远处景色。台地花园的南北两端,各有一条蹬道联系上下,并与望楼相接。[2]

印度阿拉伯园林

随着伊斯兰教徒东征,17世纪,印度成为莫卧尔(Mughal)帝国所在地。莫卧尔自称是印度规则式园林设计的导入者。莫卧尔帝王从祖先那继承下来了对

印度泰姬陵

旷野和天然景观的本能热爱。他们在理智上注重寻求宁静,而这种宁静则是以建立的各种秩序为基础的。他们全神关注的是现世及来世的永存,并坚持不懈地探索如何才能完美地达到这一目的。莫卧尔帝国的领导人巴布尔又带来了波斯风格的园林,建于1528年阿格拉、朱木拿河东岸的拉姆巴格园即是一例。莫卧尔园林和其它伊斯兰园林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不同植物的选择上。由于气候条件不同,伊斯兰园林通常如沙漠中的绿洲,因而具有多花的低矮植株;莫卧尔园林中则有多种较高大的植物,且较少开花植物。

莫卧尔人在印度建造了两种类型的园林:其一是陵园,它们位于印度的平原上,通常建造于国王生前。当国王死后,其中心位置作为陵墓场址并向公众开放。陵园的最佳实例即是建于印度古城阿格拉(Agra)城内,闻名世界的泰姬·玛哈尔陵;其二是游乐园,这种庭园中的水体比陵园更多,且通常不似反射水池般呈静止状态。游乐园中的水景多采用跌水或喷泉的形式。游乐园也有阶地形式,如克什米尔的夏利马庭园即是莫卧尔游乐园的典型一例。

泰姬陵总体设计采用对称的布局,全园占地17公顷,陵园呈长方形,宽约304米,长约580米,周围环绕着红砂石砌成的院墙,整个陵园布置极为工整对称,前后分成两重院落。陵园的中心部分是大十字型水渠,将园分为四块,每块又有由小十字划分的小四分园,每个小分园仍有十字划出四小块绿地,前后左右均衡对称,布局简洁严整。"4”字在伊斯兰教中,有着神圣与圆满的意思。中心筑造一高出地面的大水池喷泉,十分醒目。陵墓建筑全部采用白色大理石建造,建筑形象为高70多m的圆形弯顶,四角配以高约42米的尖塔。建筑屹立在花园后面的10m高的台地上,强调了纵向轴线,这种建筑退后的新手法,更加突出了陵墓建筑,和保持陵园部分的完整性。建筑与园林结合,弯顶倒映水池中,画面格外动人。陵墓寝宫高大的拱门镶嵌着可兰经文,宫内门扉窗权雕刻精美,墙上有珠宝镶成的花卉,光彩闪烁。寝宫四壁均有尖拱状的凹壁和透雕的花窗装饰。屋顶为双重弯隆,外层鼓状石座承托着一个硕大的球形圆顶,举高58米。大圆顶底部四角环峙四座小圆顶凉亭,造型简洁精确,节奏明快和谐。陵寝的水池与环境的设计颇具匠心,天光水影,交相辉映,又不乏端庄肃穆之感,给这座陵墓增添了梦幻般的色彩,因此有“大理石之梦”的说法。泰姬陵继承了波斯,中亚伊斯兰建筑传统,但又融合了印度古建筑的独特风采。她体形明确,比例匀称,色彩柔和,施工精巧,具有较浓的世俗气息。较完好地表现了上层穆斯林对来世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伊斯兰天国乐园的向往之情。建筑和园林艺术的高度融

合;大理石陵墓的洁白纯净:常绿树的端庄凝重;纤纤草坪的绿茵如毡;各式喷泉的迷蒙飘渺;粼粼倒影的虚实涵映;真可谓是相辅相成,相应交辉,使得陵墓倍增艺术魅力。

泰姬·玛哈尔陵的建筑包含着复杂的隐喻。它是世界上极为珍贵的象征主义杰作。当封闭的几何形花园成为了传统到处重复时,难免产生单调感,而扩大了景观概念则更新颖,更有意义。

在印度伊斯兰园林中,也有与印度模式相混合的伊斯兰几何形。例如,叶片图案在埃及象征着生命的起源,而在印度则是宇宙的符号。拉合尔的夏利玛尔庭园位于达尔湖的东北部,竣工于1619年。该园呈阶地状,并分为三部分,一为妇女使用,一为国王使用,还有一处供公众使用。妇女的活动通常是隐蔽的,她们的庭园处于最上层,以提供最大私密性和最好的视野。

1630年,沙贾汉在妇女庭园的中心增加了一个凉亭,成为建筑趣味中心。距夏利马庭园不远处是尼夏特巴格园,该园亦为阶地状,最初十二个层次,并有一条狭长的水渠联系着不同层面。尼夏特巴格园以其场地规划著称。在台地后方,可饱览壮观的群山风景。在轴线另一端则是一个湖泊。花园的场址非常理想,既便于观景,又与园外景致完美融合。

受地域、气候条件及本土文化影响,伊斯兰园林大多呈现为独特的建筑中庭形式,也因如此,在世界园林史上,伊斯兰传统园林可谓最为沉静而内敛的庭园。在这里,你可以想象它就是尘世中的天堂,而当人们设计、建筑和养护这样一座园林的同时,便在地球上打造出了一处小小的天国。[2]

[编辑本段]

阿拉伯园林的特点

伊斯兰园林通常面积较小,建筑封闭,十字形的林阴路构成中轴线,全园分割成四区.园林中心,十字形道路交汇点布设水池,象征天堂.园中沟渠明暗交替,盘式涌泉滴水,又分出几何形小庭园,每个庭园的树木相同.彩色陶瓷马赛克图案在庭园装饰中广泛应用。

伊斯兰教对于伊斯兰世界的社会生活起着重大的作用,伊斯兰文化是一种既有强烈的共同点而又闪耀着杂色异彩的文化,伊斯兰世界的建筑、庭园也是这样,它们都有很容易识别的伊斯兰文化特征的一般性格。在伊斯兰世界里,建筑、庭园的功能和艺术表现形式的方方面面都反映出伊斯兰教教义的要求,折射出伊斯兰特有的美学思想。比如:因为阿拉伯人是沙漠民族,《古兰经》规定的第一善功便是礼拜,每天五次准时礼拜,每周五中午全体信徒要到清真寺做“聚礼”,且教民需用水进行洗礼以表示对宗教的崇敬和对天堂的向往。所以在伊斯兰宗教建筑和非宗教建筑中均可看到水空间。在伊斯.兰地区的炎热气候下,院池和喷泉中的水既可降温消暑又可作为装饰元素,水面不仅可以倒映建筑,增强装饰主题,也是强调视觉轴线的重要方法。水中镜射出的影像既是固定不变的,又是不断变化的,既是流动,动态的;又是静态,永恒的。建筑普遍采用有独特轮廓形式的劵栱作为结构手段,建筑表面常用马赛克、琉璃、石膏等材料装饰复杂奇特的阿拉伯图案,图案多为阿拉伯文字做题材,内容多为

《古兰经》的教条,因为在伊斯兰教里是禁止描绘神像和动植物形象的。在《古兰经》里许给众敬慎者的天国情形是:“诸河流于其中,果实常时不断”,又说,幸福的天国有四条河,便是水河、酒河、乳河、蜜河……因此,庭园也大多有方形或十字形的水渠及繁茂的花草。这种相似性背后都有着严格的宗教要求与象征意义。

伊斯兰各国园林,随时间推移而演化,但其“天园”模式被严格传承。“天园”就是伊斯兰教的天堂,唯一的神安拉给他的虔诚的信徒们造的。《古兰经》里常常描写“天国”的旖旎风光和信徒们在那里的安逸的享乐。

“所许给众敬慎者的天园情形是:诸河流于其中,果实时常不断;它的阴影也是这样。”阴影,鲜果和流水或“汹涌的泉”,这样是所有关于“天园”的描写都要提到的。在不详细描写的地方,说的总是“诸河流于其下的天园”。

这样的“天园”以及“敬慎之人”在天园里的生活,不是别的,正是游牧的阿拉伯人在严酷的赤日炎炎的无边沙漠的艰辛环境中,连梦寐中都不曾想到过。它们的精致美丽,正是阿拉伯人心中至善至美的境地。

此外,伊斯兰园林多为日常起居、乘凉之用,故布局较简洁,绿化为主,求花木繁茂多荫。伊斯兰教律严格,穆斯林妇女大都深居简出,不抛头露面。园林建设就以实用为本,崇尚天然、朴素,因此,源于宗教,归于世俗,便成为伊斯兰园林的又一特征。由这些条件,造成伊斯兰园林的风格是亲切、精致、静谧的。[1]

[编辑本段]

阿拉伯园林的影响

伊斯兰园林以幼发拉底,底格利斯两河流域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为中心,以阿拉伯世界为范围,横跨欧,亚,非三大洲,以印度,西班牙中世纪园林风格最为典型,对世界各国园林艺术风格的变迁有很大的影响力。其辐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中东,还远到印度,中国和欧洲。全球各地都有不少的清真寺便是明证。[1]

阿拉伯木聚糖对于免疫系统的刺激和癌症预防作用

注:文中所提MGN-3 其核心有效成分为阿拉伯木聚糖。 免疫刺激和癌症预防 Mamdooh Ghoneum,Ph.D Chief,研究部门Charles Drew University Los Angeles, California 到目前为止,一些研究已经证明接触工作场所化学物质的工人患癌症的巨大风险。本研究旨在探讨暴露于有毒化学物质的免疫变性,以及用MGN-3中和化学有毒物质的可能性。MGN-3是一种新的生态反应调节物质(BRM),含有MGN-3化合物。MGN-3是含半纤维素-B的多糖。 在工作场所接触化学物质的11人参加了研究。被试验者们根据以下的症状明确了免疫功能不全;即,与对照标准的反应相比,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值降低(10.2±4.2Lus),T细胞有丝分裂促进剂(PHA,39060±12517cpm,CONA,36224±11922cpm)和对B细胞有丝分裂促进剂(PWM,16550±6330cpm)的淋巴细胞胚胎生成反应降低。受试者在4个月内以15mg/kg/d的摄入量接受了MGN-3的投药。使用MGN-3治疗后,NK细胞的活性在2个月后增加了4倍,4个月后增加了7倍。另一方面,T细胞和B细胞的功能比标准值高出130~150%。 MGN-3的NK细胞免疫调节功能,对具有各种类型恶性肿瘤的90名患者(前列腺癌22人,乳腺癌20人,多发性骨髓瘤16人,卵巢癌5人,其他脏器癌27人)进行了调查。在参加本研究之前,患者已经接受了手术,化疗,放射治疗,激素治疗等现有的治疗。NK细胞的活性是使用人红白细胞靶细胞的K562按月连续测量的。患者按45mg/kg/d摄入MGN-32?5年。在MGN-3的临床试验中,95.5%的患者(90人中有86人)在给药1-2周后NK活性增加(标准值的2-10倍)。其活性率在高水平上保持了最高5年。 以下内容作为结论进行叙述。 1)MGN-3是通过NK细胞活性的上升来增加宿主抗肿瘤应答,从而成为癌症的新免疫疗法的方法的BRM 2)暴露在化学物质中引起的NK活性的降低,可以通过MGN-3完全恢复。 3)作为目前的结果,认为应激反应在MGN-3的治疗中也会引起免疫力的下降。如果每月测定NK活性,就能 发现需要改善的活性降低,但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成为以后治疗的分歧点。

非洲对于中国发展的四大战略意义

非洲对于中国发展的四大战略意义 2015-02-12 李小云 作者李小云教授和非洲村民交流种植经验 习主席将于今年12月初在参加完巴黎气候大会之后直接飞赴非洲,访问津巴布韦和南非,并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主持中非合作论坛峰会。这是继2013年3月习主席访问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布)和李克强总理2014年对非洲访问之后,中国领导人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对非洲的又一次重要的出访。由此显示出了非洲大陆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公众对于这样频繁的出访以及我国对非援助和经济合作的一些举措反响强烈,同时也不凡有各种微词。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说,非洲已不再是公众印象中只需要中国帮助和救济的贫穷大陆,相反,中国国内发展和民生越来越与世界紧密相连,而非洲正在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具潜力的合作伙伴,中国的发展将会越来越离不开非洲。在新的全球格局下,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和非洲很少有地缘政治的冲突,非洲民间对中国普遍存在正面评判,而且非洲也不像拉美与亚洲存在碎片化的和依附性的不同冲突体。就中国而言,非洲对于中国的发展有着四大战略意义。 非洲正在成为中国地缘政治强有力的杠杆

随着国际发展格局的剧烈变化,中国与传统发达国家和传统意义上的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正在演化为互为依存的新兴结构关系。发达-不发达和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的传统格局正在演变为发达—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新型关系。在这个关系体中对立和冲突依然存在,但是相互依存度上升,而且对立也不再以整体性或集团性的形成为主,打破结构关系的偶发因素越来越多,地缘政治趋于碎片化。虽然世界正在趋于多元化,但这仅意味着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兴起,而导致全球权力话语的多元化,并不必然反映主导性权力关系的消失。新兴成长的中国与传统全球统治力量的二元结构正在形成。这也是改变全球格局的最重要的因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往日无法比拟的国际空间和这空间的话语权,而拓展新国际空间正在遭遇巨大的围堵和挑战。这主要表现在中美,中欧,中俄,中日关系的反复构建,这种构建又直接影响了中国与周边,与拉美和中亚与中东欧的关系。在这种格局下,一个密切而稳定的中非关系就使得中国具备了用于平衡其他力量的战略性条件,而中国对非洲长期的支持则客观上为我国与非洲构建这个关系创造了条件,同时,中国的战略性介入非洲也自然为非洲所欢迎,因为这也为非洲提供了平衡其与其他资源提供者讨价还价的重要力量。实际上,在亚洲的经济博弈中已经呈现出了同样的问题。中非全面的战略关系会直接牵动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的地缘考量,引发某种程度的竞争状态,从而能从战略上缓解中国在直

近代民族主义

近代民族主义 中国民族主义,指的是为维护在中国领土上的所有中国民族以及其所包含人民的利益所进行的一切行为和语言的总和。它要保护的是中华民族,这个是我们领土上几十个民族的总和,中华民族所衍生繁育的人都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 中华民族,指的是中国人民、文化、领土、国家荣誉、语言的综合,并不是单纯指的是人民群体的本身。如何确定自身存在民族荣誉感,仅仅人本身外貌是不够,更重要的是民族认同感、传统文化、语言、领土、国家。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末民初,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其特征有三:一为新(近代民族主义)旧(传统民族主义)杂糅,而新(近代民族主义)的量在增加,旧(传统民族主义)的量在减少;二是反对国外民族压迫和反对国内民族压迫,亦即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争取国内各民族的平等的斗争交织在一起;三是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结合,亦即推翻国外和国内民族压迫的斗争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斗争结合起来.推动这一时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主要有两种力量,即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 第二阶段:“五四”时期,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 其特征有三:一是反帝与反封建的结合.这一时期,由于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的认识阶段,表现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笼统的排外主义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正是对帝国主义认识的这种变化,中国人民开始将反帝与反封建结合起来,从而赋予了近代民族主义新的内涵.二是从思想文化上寻找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省,人们开始认识到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列强侵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文化的落后,这种落后又导致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革命的失败,所以,解决民族危机的不二法门就是从文化上入手,谋求文化上的解决.三是民族主义开始与各种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结合,呈现出多元的倾向. 第三阶段:“九一八”以后到抗日战争结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 特征有二:一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因为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首要的工作是如何团结人心,激发民族意识,以抵抗日本侵略,而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生活与斗争之结晶的传统文化,很自然地成为人们鼓舞士气、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以抵抗日本侵略的有力武器.当时的学术研究出现了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就是文化史学的蓬勃兴起,有关中国文化史的著作不断出现.国内各个阶级、各党各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集合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局面.

木聚糖酶研究进展

木聚糖酶研究进展 刘亮伟 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郑州 450002 文化路 95 号llw321@https://www.sodocs.net/doc/094058642.html, 科学技术的进步给21世纪的人类带来了便利,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人口膨胀、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所有这些问题的本源是能源危机。与能源匮乏相矛盾,自然界通过光合作用赋予人类大量可再生资源:如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作为继纤维素后第一大生物资源的半纤维素在农业和木材工业中是常见的废弃物,它作为可再生资源的一个有利条件是它比纤维素更易于提取和水解。秸秆中半纤维素含量占其总干重的25~50%,其化学结构较纤维素复杂得多,由D-木糖通过β-1,4-糖苷键相连成的主链和少量L-阿拉伯糖侧链所组成[1],这种D-木糖单元在硬木和软木中平均聚合度分别是150-200和70-130,要得到能够利用的单糖必须通过以木聚糖酶为主的半纤维素酶系协同作用进行水解而完成[2]。 内切-1,4-β-木聚糖酶(E.C 3.2.1.8)是一种内切糖苷酶,能够水解木聚糖这类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半纤维素,同自然界中五碳糖的循环相联系,在能量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在生产过程中间接地利用各种酶进行生产:如酿酒、制作奶酪、烘焙面包、修饰淀粉等。1986年,Viikarri发现了木聚糖酶在纸浆漂白和造纸工业中能够降低环境污染物品的用量[3],伴随着人类对于可持续性发展和环境的重视,木聚糖酶在工业上的应用明显增加,在1997-2002年间的5年中,纸浆造纸业用酶由1.0亿美元增加到1.92亿元,增长率为16.2%,是所有酶制品行业中增长率最快的。 1木聚糖酶的应用 1.1在纸浆造纸工业中应用 木聚糖酶最重要的用途是在纸浆造纸工业中对于纸浆的漂白。因为环境污染最大的来源是纸浆造纸工业中的废水。根据资料显示仅仅美国每年用于纸浆漂白的氯化物或次生氯化物用量就有200多万吨[4]。因为纸浆漂白污水中含有有毒物质,并且这些物质能在生态系统的生物和非生物组成中积累,如氯苯、氯二苯和其它氯化木质素次生物[5; 6]。这些化学物质对环境危害很大,据有关研究显示既便是远离造纸厂10公里以外的鱼群都会受到纸浆漂白污水中有害物质的负面影响[7],这种受到污染的鱼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木聚糖酶的作用就是对木聚糖进行水解从而加快了纸浆中木质素的释放,色素物质所以能够比较容易地从纤维素中释放出来。经实验证实,木聚糖酶的漂白效果比木质素降解酶好得多,这是因为木质素大部分交联在半纤维素上,而半纤维素比木质素更容易解聚[8]。利用木聚糖酶相应地比其它酶进行多聚物降解时,碳水化合物水解速度要快2-3倍[9]。经木聚糖酶处理后的纸浆漂白可以降低20%-40%漂白剂用量 [10]。

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白皮书(汉英对照版)

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 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国和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以上。发展经济和推动社会进步是中国与非洲共同面临的任务。 多年来,在发展过程中,中国与非洲充分发挥双方资源条件和经济结构等方面的互补性,按照平等相待、讲求实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不断加强经贸合作,努力实现互利共赢。实践证明,中非经贸合作符合双方共同利益,有助于非洲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促进了中非共同繁荣和进步。 20世纪50年代,中非经贸合作以贸易和对非援助为主。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内容日益丰富。特别是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后,双方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和活跃,贸易、投资、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全面推进,金融、旅游等领域的合作逐步拓展,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中非经贸合作是南南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南南合作注入新的活力,提升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也愿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一道,加强与非洲国家的磋商与协调,共同参与非洲建设,共同推动非洲的和平、发展与进步 一、促进贸易平衡发展 贸易是中非经贸合作最初的形式。伴随着中非关系的发展和交往的增多,中非贸易规模日益扩大。1950年,中非双边贸易额仅为1214万美元,1960年达到1亿美元,1980年超过10亿美元。2000年迈上百亿美元台阶后,中非贸易呈现快速增长势头。2008年突破了10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非洲出口508亿美元,自非洲进口560亿美元。2000年至2008年,中非贸易年均增长率高达33.5%,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2.2%升至4.2%,占非洲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3.8%升至10.4%。2009年,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非贸易额下降到910.7亿美元,但中国在当年首次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随着世界经济复苏,中非贸易呈现良好的恢复发展态势。2010年1月至11月,中非贸易额达1148.1亿美元,同比增长43.5%。 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中非贸易结构逐步优化,双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相继进入对方市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对非洲出口商品以轻工、食品、化工、土畜产等为主。2000年以来,机械设备、汽车、电子产品等机电产品出口显著增长,商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大幅提高。目前,机电产品占中国对非出口的比例已超过50%。在非洲对中国出口方面,棉花、磷酸盐等初级产品曾经是主要商品。近年来,非洲的钢材、铜材、化肥、电子产品等工业制成品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同时,非洲农产品对中国出口增长加快。埃及的柑橘、南非的葡萄酒、加纳的可可豆、乌干达的咖啡、突尼斯的橄榄油、埃塞俄比亚的芝麻等特色产品,逐渐为中国消费者熟悉和喜爱。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中国从非洲进口有所下降,但农产品进口增长了25%。 多年来,中国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则,推进贸易便利化,推动中非贸易全面综合平衡发展。中国已与45个非洲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加强在海关、税务、检验检疫等领域的合作,为中非贸易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为支持非洲国家扩大对华出口,从2005年起,中国给予与中国建交的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对华出口商品零关税待遇。截至2010年7月,受惠商品已扩大到4700多个税目,今后将逐步涵盖《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全部税目95%的商品。在零关税政策带动下,非洲受惠商品对华出口快速增长。从2005年至2010年6月底,中国在零关税待遇项下累计进口非洲商品13.2亿美元,包括农产品、皮革、石材、纺织服装、机械零部件、贱金属、木制品等。中国还通过举办非洲商品展、设立非洲产品展销中心,并提供摊位费减免等优惠便利措施,帮助非洲企业开拓中国市场。 当前,中国和非洲同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市场需求旺盛,中非贸易具有很大潜力。就中国而言,非洲原油、矿产、钢材、农产品等商品对华出口,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出积极作用。就非洲而言,中国的产品和技术适合非洲发展的需要,中国巨大的市场也为非洲产品提供了广阔空间。特别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非洲资源产品提供了稳定的出口市场。同时,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进入非洲,可以帮助提高非洲民众的生活水平,并且有助于一些非洲国家控制和缓解通货膨胀

当代阿拉伯人的文化心态透视

《阿拉伯世界》2003年第2期(总第85期) 文章编号:1004—5104(2003)02一0024一05中图分类号:6文献标识码:^当代阿拉伯人的文化心态透视 薛庆国 摘要:阿拉伯人的文化心态与阿拉伯局势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代部分阿拉伯人的某些文化心态具有一定代表性,与西方交往的惨痛经历使他们对西方缺乏理性的认识,而悠久的历史遗产又成为他们的历史包袱,对宗教的理解往往未能从总体上把握精髓.但也应认识到:对阿拉伯人的认识不可一概而论,911事件后,阿拉伯世界理?I生反思的呼声正日益高涨,阿拉伯人的思考、探索爱到外界困难环境制约, 但阿拉伯人一定能摆脱痼习,创造光明的明天. 关键词:阿拉伯人:文化心态;西方;历史;伊斯兰教 Abstract:ArabculturaIpsychologyhasreIa“onswithAmbsjtuation.SOmeofthemhavcccrtainrcprcscntative:theylackrationalknOwledgetOthewest,砒thesame“mc,melOn窑legacyOfhistorybecamctheloadOfcoursewecan’tbelumpedtogetheLAfkr9‘¨lncident,more柚dmOrerationalscl^cxaminationinArabworldAltho“ghth。yareres仃ictcdbypoorsurmundings,thcywillc陀atcbrightfmure Key words:Ar曲ic;culturaIp巧chology;tllewest{history 1989年9月,《中东报》作过一次有关阿拉伯世界未来前景的民意测验,调查对象包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哈福兹在内的近百位阿拉伯著名知识分子。与此同时,《阿拉伯思想论坛》也进行过一次为期两年的类似调查,对象是1500余名有名望的教育家和科学家。两次调查结果显示,阿拉伯知识界的精英”]对阿拉伯世界的未来存有某些担心。其一是他们都认为阿拉伯人与当代世界先进国家的步调不一致,许多调查对象把这一点归于阿拉伯文化更多的向过去倾斜,一些人则将它怪罪于阿拉伯的某些传统成分被僵化,限制了阿拉伯人的创造性和革新;其二是担心原教旨主义者试图悄悄地使阿拉伯精神化为乌有;其三是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都担忧独立于强大的世界性集团的阿拉伯经济和政治会日趋衰落。只有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对未来充满信心,而大多数人则缺乏信心。… 在两次调查至今的10多年间,世界发生了许多人事,其中包括对世界局势产生深远影响的海湾战争和9?1l事件,阿拉伯世界的格局与处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事态的发展表明,阿拉伯知识界当初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他们担心的那些现象,或多或少反映了阿拉伯人的一些文化心态,这与阿拉伯局势的发展有许多联系。全面了解这种文化心态.能为我们认识阿拉伯世界的现状与未来提供一个有益的视角。为此,本文试从分析当代阿拉伯人对西方、历史、宗教的态度入手,对他们表现出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化心态作些探讨。 一、对西方的态度 阿拉伯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既有冲突的历史(如中世纪阿拉伯军队对西欧的征战、基督教“十字军”的东征等),也有相互交流、学习的历史。历史上阿拉伯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曾有过两次大规模的对话,第一次对话发生在阿拔斯朝前期,当时的阿拉伯人怀着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胸襟,创造了历时数百年的繁荣时期,在古希腊罗马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之间承前启后,充当了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媒介。另一次对话始于1798年.拿破仑军队远征埃及,在土耳其统治下沉睡了400年的阿拉伯社会从此惊醒,如同中世纪的阿拉伯文明曾照亮黑暗时期的欧洲一样。近代西方文明也照亮了阿拉伯通往复兴的道路。 在刚过去的20世纪,阿拉伯世界与西方的关系错综复杂,双方既有对话也有冲突。具有世俗主义色彩的各种民族主义是影响20世纪中东社会发展的主要思想。始于19世纪初的学习西方思潮,在20世纪前半叶依旧盛行。法拉赫?安东、萨拉迈?穆萨、塔哈?侯赛因等具有重要影响的阿拉伯思想家甚至提出过全面西化的社会变革主张。即使因饱受

论民族主义的起源及特点

甘肃政法学院 本科学年论文(设计) 题目论民族主义的起源与特点 行政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2010 级二班 学号: 20X0330X0107 姓名: XXX 指导教师: XXX 成绩:___ ________ 完成时间:

目录 一、民族主义概述 (一)民族主义的概念 (二)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1)民族与民族主义理论的发展 (2)民族主义国家的演进 二、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及特点 (一)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 (二)中国民族主义的特点 三、民族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影响

论民族主义的起源与特点 付丽芳 民族主义的基础是民族,对民族主义的探讨首先要涉及民族的概念。作为一个从西欧开始起源并产生的概念,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西欧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促进了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民族主义的形成又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建构,二者完全是相辅相成的。民族主义所具有的巨大感召力,以及它在西欧民族国家构建中的成功,对其它的民族和国家产生了强大的示范效应。自民族主义最早西欧诞生以来,它和主要在它塑造下形成的近现代民族都经历了一番重大的变化。民族主义在今天面临的全新现实环境,迫使我们去重新审视这段历史过程。 一、民族主义概述 (一)民族主义的概念 “民族主义”,一言以蔽之,就是指从自我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出发,将其置于至高无上的低位考虑的包含民族、人种、与国家三种认同在内的意识形态,。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二)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1、民族与民族主义理论的发展 民族主义的基础是民族。一个民族在现实之中是确定的、客观的。但当我们在抽象理论上给出一个定义时,却是众说纷纭的。因此,了解民族主义之前,有必要对“民族”作一个学理式的探究。英文中“民族”一词来源于拉丁文,但其语义在演变过程中逐渐与政治相联系,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后,该词的政治色彩日益浓厚。再往后,政治色彩成了该词的主要含义。[1]民族和民族主义的问题,一直是政治学研究学者所关注的重大问题, 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中的很多学者都主张,民族主义和民族都是近现代世界才存在的政治概念。这一问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影响,对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演变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也推动了人们对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的认识和研究不断发展深入。冷战以后,世界各地各类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叠起,有力地影响着当今世界新格局的组合。韦伯曾说过:“在谈到‘民族’这个概念时,我们一再指出它同政治实力的关系。”[2]有人认为,民族问题将成为新世纪的主要潮流,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向。继二战结束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之后,冷战后的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再一次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 2、民族主义国家的演进 “民族是一个纵向和横向联系上的一体化的、拥有固定领土的群体,它是以共同的公民权利和具有一种(或更多)共同的集体情感为特征的。”[3]在民族主义推动下,近代民族国家和民族先后产生于十六世纪的英国、十七世纪中期的法国、十八世纪下半叶的俄国、十八世纪晚期的美国,以及十八与十九世纪之际的德国。在这个历史序列的演进之中,民族主义和民族本身都经历了一番重大的变化。 当民族主义在它的原发地英国形成发育起来时,它原本是一场处于既定的历史疆域内的全体人民把国家主权从皇室、贵族手里夺归大众所有的运动。也就是说,最初的民族主义所飙扬的,是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这时候的民族概念,“等同于国家,等同于人民”;吉登斯则认为,民族是指“居于拥有明确边界的领土上的集体,此集体隶属于统一的行政机构”[4]

木聚糖酯化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桂林理工大学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科技论文阅读与写作 题目:木聚糖酯化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专业:化学工程与技术 姓名:孙彦 学号: 102014386 2015 年 5 月 22 日

木聚糖酯化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孙彦1,2李和平*1,2 (1广西电磁化学功能物质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4; 2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木聚糖酯化衍生物的合成途径,包括羧酸酯化、硫酸酯化和芳香酯化等。分析了木聚糖酯化衍生物的性能以及应用,同时讨论了木聚糖硫酸酯化衍生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并对木聚糖酯化改性及应用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木聚糖衍生物;合成;酯化;性能;应用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xylan ester derivatives SUN Yan1,2LI He-ping*1,2 (1. Guangxi Key Laboratory of Electrochemical and Magneto-chemical Functional Materials,Guilin 541004 2. College of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541004) Abstract: Xylan synthesis of ester derivatives in recent years were reviewed, including carboxylic acid ester, acid esterification and aromatic ester, etc. Analyzed the performance and application of xylan esterification derivatives, at the same time discusses the xylan sulfate ester derivativ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xylan esterification mod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were briefly review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Xylan derivatives; Synthesis; The esterification; Performance; application 0 前言 木聚糖是许多植物如玉米芯、棉籽壳、木屑、甘蔗渣和桦木等细胞壁半纤维素的主要成分。是一种丰富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性植物资源。木聚糖在植物资源中含量较高,如玉米芯中木聚糖含量占35%~40%,蔗渣中木聚糖含量占24%~28%,棉籽壳中木聚糖含量占25%~28%,稻壳中木聚糖含量占24%~32%,麦秆中木聚糖含量占14%~15%,油茶壳和桦木中木聚糖含量占24%~32%。植物资源中这种相对高的木聚糖含量使它们可以作为工业聚合物的新型原料来取代对环境有害的石化产品。 木聚糖具有特殊的化学结构,如分枝、无定形组成的几种不同类型的单糖(杂多糖)和不同类型的官能团(例如羟基、乙酰基、羧基、甲氧基)等。木聚糖是由β-1,4木糖苷键连接D-木糖残基为主链的复杂分子多聚糖,主链连有各种取代基,侧链主要由乙酰基、阿魏

民族主义学说的理论渊源

民族主义学说的理论渊源 ——《民族主义》的解读 埃里·凯杜里是伦敦大学政治学教授,英国研究院研究员。同时也是民族主义的研究权威,尤其在阿拉伯和犹太世界影响颇大。其中的他在1960年出版的《民族主义》是其思想最充分也是一次最系统的表达。全书仅仅围绕民族主义学说产生的历史渊源论述,把民族主义理论看作是近现代的一个产物,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新形式的政治或者意识形态在18末19世纪初世纪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对世界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仅仅是由行动领域来带动的,它也受到了思想领域的推动,正如凯杜里所说:“但是,并非仅仅因为法国大革命,才导致这样一种结果。在思想领域中发生的另一场革命,对其行动也起到了强大的支持作用。①”于是他就思想领域中发生的革命做了详细的论述。 一、本书写作思路及基本内容 本专著共分为7章,其中可以分为三大部分来解读。其中第一部分即第一章讲述了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新形式的政治产生的时间及影响,并引出了民族主义学说的产生有其历史渊源。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四、五章,此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首先从康德的自律原则论述开始,到新康德主义代表人物费希特,再到民族主义学说主要贡献者赫尔德,论述了民族主义学说产生理论发展脉络,给人呈现出民族主义学生的一条成长路径。第三部分包括第六、七章,具体将民族主义学说在政治生活中表现联系起来,从一些国家的政治事件来看民族主义学说产生的影响。下面笔者按此思路具体解读全文。 凯杜里在专著的第一部分中开门见山地把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新形式的政治提出来,同时也明确了民族主义是19世纪初产生于欧洲的一种学说,是现代性的一个产物。他认为,民族主义学说的流行,不仅是哲学家们的辩论所带来的结果,而且是那些赋予这些哲学问题直接和明显意义的时间所带来的结果②。于是他将读者的视线引入到第二部分,即民族主义的发展历史渊源。 在第二部分中,首先凯杜里从革命派无法解决的问题入手,引出了康德“个人自律”。他认为革命派宣言中所表达的哲学观点并未构成一种类似的理论体系。其所宣称人拥有 ①张明明译,埃里·凯杜里著.《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1页 ②同上.第2页

民族主义概念

“民族主义”,简言之,即指将自我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而置于至上至尊价值观考虑的思想或运动。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民族主义的一般性定义极为广泛,其争议遍及古今。民族主义的例子极其多样,论及民族主义不时引致极端性的情绪,使得表述并定义民族主义极为困难。一个反复发生的争议是,人们以自身地区性的经验来定义民族主义。对布列塔尼的民族主义者而言,国家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之争为论战焦点;对其他地区而言,其间的差异或无关紧要。民族主义的支持者经常担忧,因民族主义冲突所产生的负面结果、种族冲突、战争、与内政上的冲突,会归结至民族主义本身,导致旁人以负面角度看待民族主义的一般性观点。他们认为经由最负面的观点看待民族主义为扭曲原意。过份强调争端,定将对一般性争论的注意力转移至民族国家的特征等个案。民族主义者的运动不一定声称自己的国家优于他国。他们或者就是主张,一个民族在容许自治的情况下,最好能够分离,即民族自决之原则。然而,这经常承受来自有不同身份认同与法统的“敌对阵营”作意识型态上的攻击。在以巴冲突中,双方皆主张对方并非真正的民族,故无权建国;沙文主义(chauvinism)与极端爱国主义(Jingoism;主张对外实行战争政策)过份主张民族间的优越性;民族性的刻板印象极为常见,多具侮辱性。以上这些都是民族主义运动者抬头的现象,也值得注意,但不足以成为民族主义的一般性理论基础。极端类型的民族主义者几乎全然自认为本国优于他国,而最极端的民族主义甚至会寻求摧毁非我族类的文化,导致种族灭绝以及世界性的浩劫。 极端民族主义乃源自对世界主义(世界大同主义)的厌恶。“民族主义情绪在这里是指在政治上特别强调用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和不顾其他价值观念,如戒绝杀戮,遵守国际法以及通过双边或多边条约维持国际合作,以此寻求本民族的利益. 何谓“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对于自己的认同,对一个国家在国际上对于自己的定位起着很大的作用。民族主义分为两种。一种为积极的,一种为极端的。积极的民族主义,是在民族尊严受到无视以至践踏的时候,去捍卫它。极端民族主义:只为本民族服务,认为本民族是本国,或者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歧视别的民族,用暴力手段残害屠杀其它民族的人民,剥夺其它民族人民的生存权,肆意掠夺资源。民族主义者的运动不一定声称自己的国家优于他国。他们或者就是主张,一个民族在容许自治的情况下,最好能够分离,即民族自决之原则。然而,这经常承受来自有不同身份认同与法统的“敌对阵营”作意识型态上的攻击。在以巴冲突中,双方皆主张对方并非真正的民族,故无权建国;沙文主义与极端爱国主义(Jingoism;主张对外实行战争政策)过份主张民族间的优越性;民族性的刻板印象极为常见,多具侮辱性。以上这些都是民族主义运动者抬头的现象,也值得注意,但不足以成为民族主义的一般性理论基础。极端类型的民族主义者几乎全然自认为本国优于他国,而最极端的民族主义甚至会寻求摧毁非我族类的文化,导致种族灭绝以及世界性的浩劫。 政治学者萧功秦对这种民族主义的态度是要加以反对。他认为极端民族主义其害有五:1、中国近代以来的民族危机形成一种深层的“受害意识”,这种“受害意识”固然是激发我们民族奋力争取富强的精神资源;另一方面,基于受害的历史记忆而产生的高度敏感心理,任何现实的温和冷静的态度,将在这种非理性的情绪状态中被解读为“对外软弱”,

中东地区概况

中东地区概况 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的结合部,西北面临地中海,通过苏伊士运河与红海、阿拉伯海联通,经印度洋向东可通向亚洲,向西可抵达欧洲,历来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及商业地位。中东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仅海湾国家的石油储量就占世界的26%,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市场。 欧美市场是目前世界上最发达、最成熟的市场,但这个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商品趋于饱和,加上高进口关税及贸易壁垒的限制 ,后来者或中小实力的企业很难进入。纵览当今世界,唯有中东和非洲市场是一个充满商机、前景良好的热点市场。中东市场主要包括阿联酋,科威特,沙特,伊拉克(图片-新闻-网页),伊朗,也门,阿曼,巴林,卡塔尔,叙利亚,利巴嫩,苏丹等海湾国家。 “中东地区”或“中东” 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中东”地理上也是非洲与欧亚大陆的亚区。

“中东”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一般说来包括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约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塔尔、沙特、叙利亚、阿联酋和也门,巴勒斯坦、马格里布国家(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以及苏丹、毛里塔尼亚和索马里,由于其历史文化原因一般认为属于中东国家,土耳其和塞浦路斯尽管地理上属于中东地区的一部分,但是他们自身认为属于欧洲;北边的阿富汗有时也与中东联系密切。 阿拉伯国家概况 一、基本情况 【概况】阿拉伯世界西起大西洋东至阿拉伯海,北起地中海南至非洲中部,面积约为1420万平方公里,位于亚、非两大洲的结合部,其非洲部分占72%,亚洲部分占28%,具有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阿拉伯世界有宽广的海岸线,如大西洋、地中海、阿拉伯湾、阿拉伯海、亚丁湾、红海和印度洋等水域的海岸线,该地区曾经孕育了一些著名的古代文明,如埃及古文明、亚述文明、巴比伦文明、腓尼基文明等。 【语言】各国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非洲地区的阿尔及利亚、吉布提、毛里塔尼亚、摩 洛哥、突尼斯、科摩罗通用法语。 【宗教】各国居民以信奉伊斯兰教为主,另有部分居民信奉基督教及其它宗教。 【主要组织】 (一)阿拉伯国家联盟:1945年3月22日,在埃及倡议下,7个阿拉伯国家的代表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会议,通过了《阿拉伯联盟宪章》,阿拉伯国家联 盟正式成立。阿盟宪章规定,阿盟总部的永久地址为埃及首都开罗。目前阿盟的秘书长为阿姆鲁·穆萨(Amr Moussa,曾任埃及外长,2001年3月起任阿盟秘书长)。现有成员22个:阿尔及利亚、阿联酋、阿曼、埃及、巴勒斯坦、巴林、吉布提、卡塔尔、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亚、毛里塔尼亚、摩洛哥、沙特、苏丹、索马里、突尼斯、叙利亚、也门、伊拉克、约旦、科摩罗。阿盟对于阿拉伯国家联合自强,协调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系,特别是维护地区稳

木聚糖酶作用机理

木聚糖酶作用机理及区分木聚糖内外切酶测定方法探讨2007-08-01 13:01:27 作者:汤海鸥来源:挑战部文字大小:【大】【中】【小】 近年来,木聚糖酶以其特有降解阿拉伯木聚糖,消除阿拉伯木聚糖对动物的抗营养作用,已成为一种在养殖业中广泛应用的酶制剂。特别是基因工程菌株性木聚糖酶以其稳定性好,降解效率高等特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木聚糖酶是降解半纤维素木聚糖的一组酶的总称,要想很好的应用木聚糖酶制剂产品,必须对木聚糖酶的作用机理有较深的了解。同时,在实际生产应用中木聚糖内切酶和外切酶的协同作用对木聚糖降解至关重要,但对于如何应用检测方法去区分木聚糖内外切酶的性质却很少关注。由此,本文首先从分子角度对木聚糖酶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论述,然后对区分木聚糖酶系中内切酶和外切酶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探讨,意欲对木聚糖酶制剂产品在生产上更好的应用提供帮助。 1. 木聚糖酶作用机理 木聚糖是由β-1,4或β-1,3糖苷键连接的一种杂合多聚分子。主链由多个吡喃木糖基通过木糖苷键相连,侧链上连着多种不同大小的短的取代基,主要有乙酰基、4-甲基-D-葡糖醛酸残基、L-阿拉伯糖残基等。这些侧链与植物细胞中其它几种结构性多糖(如木质素、纤维素、果胶、葡聚糖等)以共价或非共价键连接,组成植物细胞重要的结构——细胞壁。木聚糖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的次生壁中,处于木质素及其它多聚糖之间,起着连接作用。也正由于这些侧链的不同,使得木聚糖的结构变化范围很大,从仅由β-1,4-糖苷键连接的多聚木糖线性分子到高度分枝的异质多糖。因此,要使木聚糖完全降解则需要多种水解酶的协同作用,这其中包括主链水解酶β-D -1,4内切木聚糖酶、β-D-1,4外切木糖苷酶和侧链水解酶a-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a-葡萄糖醛酸酶和乙酰木聚糖酯酶等。 木聚糖降解时,起主要作用的酶是β-D-1,4内切木聚糖酶和β-D-1,4外切木糖苷酶。β-D-1,4内切木聚糖酶以内切方式作用于木聚糖主链内部的β- 1,4木糖苷键,其主要水解产物为低聚木糖、木寡糖、木二糖等;β-D-1,4外切木糖苷酶通过水解低聚木糖、木寡糖等的非还原性末端来催化释放木糖残基。另外, 参与彻底降解木聚糖的还有a-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α-葡萄糖醛酸苷酶、乙酰木聚糖酯酶及能降解木聚糖上阿拉伯糖侧链残基与酚酸(如阿魏酸或香豆酸)形成的酯键酚酸酯酶等侧链水解酶,它们作用于木糖与侧链取代基之间的糖苷键,协同主链水解酶的作用最终将木聚糖转化为它的组成单糖。

中国与非洲的伙伴关系

中国与非洲的伙伴关系 肯尼思?金 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北京峰会必将开成一次隆重、务实的盛会,中非合作论坛———这艘承载着新世纪中非关系的伟大航船①必将乘风破浪,驶向中非友谊的美好明天!(Beijing Summ it,Secti on7,2006)② 在迄今最大的一次中非峰会召开之际,③我们有必要来审视一下胡锦涛主席提出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Hu,2006,in King,2006b)。本文将集中讨论中非之间的发展合作,特别是中国对非洲的发展援助,而不是考察中非伙伴关系的所有方面。这主要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中非间的贸易和投资关注非常多,而关于中国对非援助的著述却极少。 本文主要是回顾具体的政策,而不是分析政策的实际效果。这些实际效果是通过在非洲各个国家的具体工程、项目或者其他的行动体现出来的。但是,即使不从国家层面上来分析政策的具体执行情况,中非关系发展中也仍然有一些重大进展值得我们去关注。 我们首先将集中讨论中国是如何看待与非洲的合作的。我们也会讨论“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Ne w Partnershi p f or Africa s Devel opment,NEP AD)与中国进行合作的方式和思路。此外,我们还会适当地对比中国和西方国家援非的不同方式。 3肯尼思?金(Kenneth King),香港大学和爱丁堡大学教授。 33本文的初稿是在“21世纪中国在非洲”会议上的发言稿(南非:约翰内斯堡,2006年10月16—17日)。该会议是为了准备中非合作论坛,由英国皇家学会、南非国际事务研究所以及NEP AD秘书处联合举办的。 ①对历史比较了解的读者看到“航船”一词可能会想到600年前的郑和。他当时带领舰队从中国出发进行了一系列伟大的航海,并到达了非洲的东部和东南部海岸。参见Sailing W est:A dm iral Zheng He’s Voyages,March—May2006,Hong Kong Museum of H ist ory。 ②“中非关系乘上新世纪的航船”的网页是由多个独立有序的网页链接组成的。下文在引用该网页上的内容时将注明其网页上所显示的顺序,如“第几”部分。 ③截至9月中旬,已经有超过30个国家的元首确定将参加此次峰会,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加。

激进民族主义

激进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属于民族的一种感情以及坚持区域和民族单元与自治统一关系同时存在的一种政治意识形态。“民族主义”,简言之,指将自我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而置于至上至尊价值观考虑的思想或运动。 民族主义并不一定具有本国高于他国之信念,但实际上许多民族主义者的确这么想。偶尔会有认为他国可作为本国范例的情形,参见亲英派(Anglophile)。几乎所有的民族主义运动中都有某种种族主义的影子,通常针对邻国与种族团体。 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洲列强为了增进本民族的利益,不惜付出任何代价;试图加强自己在欧洲及全世界的影响力,从而令这种拥护自己民族的情绪变质,成为一种危险的爱国主义。而现在还有很多民族存在这种主义,而且由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冲突,使得极端民族主义在不断得到发展。 1、激进民族主义 (1)、侵略性较强。激进民族主义是从国家民族利益出发而产生

的,激进民族主义是一股思潮,意在鼓舞人们理性发扬民族爱国、爱教主义精神,然而随着爱国主义越高涨,激进民族主义越加激进化,这是不理性的,国际的民族主义会形成侵略性,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阻挡的。 (2)、排外色彩明显。激进的的民族主义,一向认为本民族是最优秀的,是其他民族无法相比的,人为本民族的思想观念、民族信仰、传统习俗、社会里娘等都应该得到其他民族的信任与支持,同时,激进民族主义这还否认外民族的一切文化和知识,具有强大的排外色彩。(3)、破还性巨大。首先,激进民族主义,它从思想上禁锢了本民主成员,影响了人们思维意识的开发,破坏了人们的创造能力;其次,激进民族主义的传播,会形成极大的地区差异,使地区间产生隔阂、甚至是摩擦、冲突,破坏了民族的团结与地区的稳定。 (4)、挑衅性突出。作为激进民族主义者,其思想意识方面都是比较激进的,对于其他的民族毫无畏惧,表现为“敢作敢为”,因此具有极大的挑衅性。

“中国模式”对非洲发展的影响研究

“中国模式”对非洲发展的影响研究“中国模式”这一概念可以追溯至2004年由英国学者雷 默(Joshua Cooper Ramo)提出的“北京共识”,意指不同于 “华盛顿共识”,由中国发展出的政治与经济模式。 中国模式丰富和拓宽了世界范围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一些中东非洲国家正在“向东看”,探索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奥秘,以帮助本国走出困境。2006年6月,在南非开普敦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上,由津巴布韦政府率先提出的“向东看”政策成为会议的一个热门话题,许多非洲国家的领导人纷纷表示,认真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有助于非洲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中国的今天就是非洲的明天。博茨瓦纳央行行长莫霍霍提出,中国的发展模式能够启发非洲国家如何从低收入国家成为中等收入国家。 一、背景 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由于受到第一次石油危机和国际原材料市场价格变动等影响,非洲很多国家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之中。这给当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提供了干涉非洲经济发展事务的机会。因而在新自由主义思想的主导下,非洲进行了一场以结构调整为中心的经济改革,但是结构调整政策自身存在严重缺陷,最终导致非洲经济改革的失败,引发经济危机。80年代的经济危机又引发新的政治动乱,国家内部和国家间的暴力冲突时有发生。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冷战”结束,原先美苏投向非洲的资源骤减,诸多充当其代理人的非洲国家当权者遭遇财政困难而无法继续统治,同时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施压下,非洲很多国家实行多党民主制,这些因素导致非洲多国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很多国家再次爆发内战,甚至大屠杀,比如两次刚果(金)内战以及卢旺达大屠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