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登勃朗峰》教师备课资料

《登勃朗峰》教师备课资料

《登勃朗峰》教师备课资料
《登勃朗峰》教师备课资料

SHZXZX

《登勃朗峰》教学重点

1.了解文中所写的景物、人物的特点,领会作者的生活态度。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描写作者登勃朗峰时所见的奇绝景色,记叙下山投宿途中的奇人奇事。学生了解这些内容的难度并不大,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仔细阅读、品味文本,领会

文章的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作者乐观、积极、率真的生活态度。

2.把握作者综合采用散文笔法和小说笔法的写作技巧,体会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作者叙写登山的见闻时,重在绘景抒情,写法与常见的写景散文大同小异;写坐车的经历,则以描写语言刻画人物为主,且有一定的情节性,类似写小说。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

把握两种写法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的差异,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细读,寻绎两种写法内

在的联系。

3.欣赏课文的语言,品味“马克·吐温式的幽默”。

由于所写的内容和采用的写法不同,课文前后两部分的语言特点也有所不同:写景部

分雅驯华美,形象而传神;写人写事部分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本文虽然不是最能体现马克·吐温幽默讽刺艺术的篇章,但只要仔细品味,仍然能感受到他独有的幽默风格。

《登勃朗峰》课文研读

一、整体把握

在19世纪的欧美作家中,很少有人像马克·吐温那样热衷于旅行:在国内,他的足迹

遍布东西海岸,从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直到美国的北部边境;在国外,他不仅多次游历欧洲

各国,还曾遍游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诸多国家(包括南非、叙利亚、黎巴嫩等许

多当时尚未独立的国家和地区)。从1891年起,他甚至有将近十年的时间都旅居国外,到1900年才返回美国定居。旅行并不总让他感到舒适和愉悦,但是他仍然在写给朋友的信中

说自己“急不可耐地需要走———需要走———需要走!”(1867年)在他看来,“旅行对

心存偏见、性情固执、鼠目寸光的人,倒是帖苦口良药”(《傻子出国记·结束语》)。

足迹遍布全球的旅行为马克·吐温创作游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一生中共创作过三

部主要的游记作品:《傻子出国记》(又译作《傻子国外旅行记》)、《国外旅行记》(又

译作《流浪汉国外旅行记》)、《赤道旅行记》(又译作《赤道漫游记》)。带有自传色彩

的小说《密西西比河上》也包含了大量游记性质的内容。这些游记是以“社会相”为主的

作品,除了描写旅途中的风景,主要表现了马克·吐温对异国文化的详尽观察、敏锐感受

和冷静剖析,对本国文化的思考和对本国底层人民生活的深切同情,其中“贯穿着他希望

SHZXZX 人们抛弃偏见的主题”(格雷格·卡姆菲尔德《马克·吐温在海外:旅行与成

长》)。课文就是马克·吐温游记作品中的精彩篇章之一。

全文按照游踪可分为两个部分:第1—6段为第一部分,写登山的见闻与感悟;第7—11

段为第二部分,写乘车的经历与感受。

第一部分写登山,重在写景,语调较缓。美学家朱光潜曾在《谈美》一书中曾提到阿

尔卑斯山谷中的一个标语牌,上书“慢慢走,欣赏啊!”一语,马克·吐温登山时的情致

与此颇为相似。作者从自己徒步登山写起,简笔勾勒黑首道上的风景,以溪流瀑布为主景,

兼写岩壁丘岗,既写所见,也叙所闻,文段虽短,笔法井然。接下来描写远观勃朗峰的情

景,不做过细的描写,而是突出其高大耀目的“王者之风”;继而描写周边的群峰,连用

比喻,但仍不做精描细刻,只是突出其陡峭之状,既烘托了勃朗峰的雄伟,又展现了群峰

插天的景观,尽显大自然的奇伟力量。第4、5段集中描写景物,抒发感慨,却不孤立地

写山峰,而是写峰巅的云霞。在作者笔下,云的形“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云的色

“轻淡柔和,交相辉映,妖媚迷人”;云的神“瞬息万变”,但究其本质仍是“洁白轻薄”,

“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作者以充满动感的文笔,具体而形象地表现出峰巅云

彩在阳光和山风中的无穷变幻,令人读之不禁神往。接下来作者继续施展妙笔,以“肥皂

泡”的奇妙联想,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表现美景,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悟与遐思。

第二部分写乘车,重在写人,语调较促。这名车夫可以说是个奇人:将要驾车走山路(路

况还很糟糕),却先“纵饮”;自封为“车夫之王”,与“勃朗队长”奇迹般地聚于一车;

无论行车如何颠簸,都不改其“王者之风”。作者和同行者乘车的经历也堪称奇遇:原本

是为了在登山后轻松省力地去沙蒙尼投宿才雇车代步,结果却变成了冒险疾驰的公路马车

比赛,多次险遭不测。但是事情的结果却异常圆满———“车王”酒后驾车,却能履险

如夷,后发先至;“我们”不仅没有出事,还“住进了上等的房间”。作者把人物刻画得

特点鲜明,将故事讲得起伏有致、张弛有度,用语轻松愉快,诙谐生动,让人读来不禁会

心一笑。

有学者认为:“游记这一文学形式正适合马克·吐温这位伟大的文学天才。利用其尖

锐的洞察力,马克·吐温通过讲述各种轶事审视着纷繁的世界,而不必担心这些事件的连

贯性或者过渡性。”(理查德·布瑞吉曼《马克·吐温的旅行》)初读课文,可能确实会感

到文章的前后两部分有“截然分开”的感觉,但只要细读文章,就会发现这两部分无论从

文字内容方面还是文章意脉方面,都有比较密切的联系。

SHZXZX 从文字内容来看,第7段前两句概述“我们”徒步登山的时间之久、速度之

快,正好回应了第1段中所写的“我们”的轻快自如和骑骡乘车者的“可怜可悯”,将文

章的两个部分绾结起来。从文章意脉来看,全文其实都扣着“奇”来写:黑首道上风景“奇

美”,勃朗峰主峰“奇伟”,旁边的群峰“奇险”,峰巅云朵“奇幻”,赶车的车夫是“奇

人”,乘车的经历堪称“奇遇”,文章的两个部分可以说是意脉相通、连为一体的。

本文比较突出地体现出了马克·吐温融多种特点的语言于一体的创作风格。写景部分

的语言流畅而洒脱,华美而准确,形象性强而颇有新意。略写时寥寥数笔,或略用修辞就

能突出景物的特点;详写时用语华彩,笔意灵动,让人目不暇接;用“肥皂泡”比喻眼前

的美景,喻体奇特,极具表现力,颇耐咀嚼。在遣词造句方面,带有口语特征的词句连缀

起了众多书面语特点明显的词语,文章既雅致精美又不显得矫揉艰涩。写人记事部分的语

言则富有生活情趣,时时使用夸张的笔法,幽默风趣。这部分以描写“车王”和“勃朗队

长”的语言为主,作者大量使用破折号,在有些地方突出表现人物语言中颠倒重复、不合

逻辑的地方,如“先生们,这种情况不常见,很不寻常”,表现两人醉后的情态和自信洒

脱的个性。在原文中,作者故意将“车王”说的法语、“队长”说的德语直接译为英语,

以产生滑稽的效果,但汉语译文无法表现出来,只好用略显生硬的词语稍加表示,这是阅

读翻译作品所难以避免的遗憾。

翻译家高健在《美国散文精选》中对马克·吐温作品的语言特点有一段精彩的评述,

完全可以用来品析本文的语言:“他的语言具有清通易读的特点,有报章体的浅近流畅,

而没有它的庸俗陈套,是将口语用法与文学语言各取其长并冶于一炉的强有力的艺术表现

工具。其次,他的语言具有繁复的多重性格,清浅平易的同时而伴随以深沉雅驯的表达,

质实淳朴的现实主义写法密切结合着热烈酣畅的浪漫色调,风发踔厉的斩截笔调之中又充

满着抒情诗般的幽馨韵致。而流贯和渗透在他全部作品的基调则是他那极度夸张的讽刺艺

术和饱含哲理意味的爽朗的幽默。这种幽默并非仅是文字上的,而是他全部生活与性格的

反映与结晶,不仅是他的整个文风之所寄,也是他的艺术中最为人喜爱的宝贵品质。”

二、素养提升

马克·吐温曾说自己的游记是“野游纪实”,只是“老老实实写的”(《傻子出国

记·序》),这其实点出了游记的写实性。正如沈从文指出的,游记的写实性使它不太受

文学性表达的严格限制,“表现上得到较大的自由”,“比某些性质相同的短篇小说少

局限性,比某些分析探讨的论文具说服力”,但这不等于游记可以不讲究文学手法,正相

SHZXZX 反,游记作者手中要握有一支“有色泽、富情感、善体物、会叙事的笔”(《谈

写游记》)。也就是说,好的游记要实现写实性与文学性的结合,《登勃朗峰》是做到了

这一点的。

首先,作者之所以在写乘车经历时使用小说手法,并非要写一篇微型小说,而是这样

能更好地记录这次传奇般的乘车经历。在这部分的内容中,作为叙事主体的“我”出现得

并不多,作者主要采用“从旁叙述”的写法,读来更有纪实感,而小说手法则能让读者感

同身受,对“醉驾狂奔”和“车夫之王”留下与作者一样的深刻印象。教师应引导学生仔

细品味这种在游记中略带戏剧化的写人记事技法,并适当运用到自己的游记写作中去。

具体而言,作者在记录事件过程之始就设置悬念———后发能否先至,随着颠簸、危

险的行程在笔下展开,悬念不仅没有解开,反倒添上一重———能否安全到达,在揭晓谜

底之前,再加延宕,插入“勃朗队长”的半醒半醉的话,越发让人担心,最后将两重悬念

一起揭开,读来引人入胜。写人物时,作者以语言描写为主,综合运用细节描写等多种方

法,并使两个人物之间形成互相映衬,集中而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言行之“奇”,带有漫

画化的特点。事件的情节感与人物的漫画感,是作者小说手法运用成功的明证,也是作者

的乘车经历让人印象深刻的原因。

其次,幽默是马克·吐温的“标签”,他的文学作品、演讲和日常言论都打上了幽默

的烙印,读他的游记也不能忽略这一点。除了感受“马克·吐温式的幽默”,还要通过细

读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使文章产生幽默效果的。

受制于游记写实的性质,作者很难使用他在小说中常用的虚构荒诞情节、制造巧合、

将人物变形等手法来制造幽默效果。在本文中,马克·吐温综合使用了以下几种制造幽默

效果的方法:

突出细节。作者很注意呈现游览过程中本身就带有幽默色彩的细节,如“勃朗队长”

那夸诞、重复的话语内容和酒意十足的说话方式,写了整整一段,还插入“说的却是德语

———但标点系统毫无两样”这样一个滑稽的小插曲,幽默的效果就自然产生了。

制造反差。如文章开头处用徒步而行的“我们”的自由自在与骑骡乘车者的为物所役

对比,形成一种带有揶揄讽刺的幽默效果;又如用一路上的飞车越险与“车王”的威严、

和颜悦色制造反差,令人读来不禁发噱。

适当夸张。如描写马车的一路狂奔,“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

起”,显然带有夸张成分,让读者很容易想到一辆“飞行”的马车,景象如漫画一般可笑。

SHZXZX 反常归因。经历不测之险却平安迅速地到达目的地,一般人的感觉应该是“幸

运”,作者的表述却是“幸亏”———幸亏“车王”在驾车之前“喝得酒气醺醺”,他才

能那样不顾一切地飞驰。这样不合常理的归因,带着感叹,也带有玩笑的色彩。

这些制造幽默的手法,不完全是写作技巧,它们植根于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准确

记录,来自于作者的个性和理解生活的方式,也来自美国文学的一种传统。下面所引的马

克·吐温的话,对理解课文、欣赏并学习文学作品中的幽默手法可能都不无启发性:“美

国艺术的基础正是:以一种随随便便漫无目的的方式把一连串不相干的荒唐的东西串到一

块儿,自己却一本正经,好像丝毫不觉得异样。另外一个特点是:把精彩之处含糊起来。

第三个特点是:插进些经过深思熟虑的笑料,却又好像完全没有意识到它,仿佛不过是些

自言自语。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特点是:停顿。”(《怎样讲故事》)

三、问题探究

1.作者为什么用整整一段去写“肥皂泡”?这样写有何妙处?

“肥皂泡”是作者由峰巅的云彩引发的联想。人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肥皂泡能够

摄入各种景物,而且只要人的视点稍加变换,肥皂泡中的景物形态就会发生相当大的变化,

而肥皂泡本身在阳光下也呈现出七彩光华。这与课文第5段所写云彩的五光十色、变幻无

定颇有相似、相通之处。因此,这一段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写景,其实也是对景物描写

的一种补充,这种补充诉诸读者的生活经验,留下了比较大的自主想象空间。

写“肥皂泡”,更重要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感慨。峰巅云朵那亦幻亦真的光影、色彩、

形状,美丽异常,却也变化无定,瞬息即逝,就像那“最美丽最精致”却又随时会破裂的

肥皂泡。基于此,作者做了一个奇妙的设想:“假如世上只有一个肥皂泡,其价值会是多

少呢?”其潜在的感慨可以这么理解:至精至美者,往往不能长久,因而尤足珍视。这是

作者由眼前景物得来的感悟,同样也是对景物之美的高度赞赏。作者的情感与遐思都借

“肥皂泡”来表达,既含蓄又富有意趣。

2.本文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作者在文中讥讽那些骑骡乘车的游人,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晴日挨晒,而是因为他们

的本意雇佣车马为己所用,其实反被车马所限制,从而丧失了游山玩水的自由。作者用漫

画式的手法表现“车王”和“勃朗队长”,把这两个人写得颇为可笑,但“车王”的奇言

奇行是建立在他高超的驾车技巧和对路况的充分把握的基础上的,他并非嗜酒莽撞、荒诞

可笑,实是自信、热情、洒脱;“勃朗队长”虽然有点“颠三倒四”,却也同样自信而

SHZXZX 热情。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这两个人的欣赏之意,是因为他们表现出的对待

生活、对待自我的态度与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有许多契合之处。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吐温幽默、坦率的个性和积极、乐观、自由的生活态度。

他警惕甚至批评生活中过于“文明化”、过分优雅的东西,赞同富有活力、简单自由的生

活理念,即使这种生活理念有时会体现为粗憨、荒唐、缺少节制,也并不会改变马克·吐

温对它的态度。

进而言之,马克·吐温的生活态度植根于当时正处于蓬勃上升阶段的美国文化中,代

表了这种文化的精神。正如有的学者说的那样,“通情达理、富有活力、刻意进取、爱

好幽默以及讲究实利这些最基本的美国人素质几乎能从他的书页中呼之欲出。他充分地暴

露了我们的不足,充分地暴露了我们对某些美好的事物所缺乏的欣赏;他也充分地刻画了

我们的更加粗俗但也更为成功的那些品质”(威廉·莱昂·菲利普斯《论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的生活态度对那些在过度成熟的文化中慢慢变得油腻的人,是一张很好的药

方。

《登勃朗峰》教学建议

一、总体建议

1.教学时间:2课时。

2.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本身阅读难度并不大,应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教学重点可

以放在帮助学生选择阅读重点,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在学生分享交流时进行梳理点拨上。

本课的提问式旁批较多,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结合这些问题自读自思,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3.分重点自读之前,应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把握,了解其基本内容、语言风格,对

其写法特点也应有所体会。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从教师提示的阅读重点中选择自己感兴

趣的,也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初读的印象自己选择重点阅读的方向。

4.这篇课文写法比较自由,也没有太深的思想内容,教师可以多放手,让学生充分发

挥自己的想象,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形成自己的看法。课上要让学生细读多

说,彼此交流,形成一个互相启发、互相调动的学习场。

5.学生此前可能较少阅读欧美作家的游记作品,教师不妨借本课的教学,指导学生在

这方面做些拓展阅读。教师不妨把推荐篇目分类,有序、有目的性地提供给学生,可以从

马克·吐温自己的游记作品中选择一些精彩片段(如《傻子出国记》中关于法国铁路和威

尼斯的篇章),也可以推荐一些以景物描写见长的名篇(如史蒂文森《夜宿松林》、贝慈《十

月湖上》,梭罗《瓦尔登湖》中这样的篇章也很多),还可以推荐带有文化考察、科研探

SHZXZX 险性质的游记作品(如夏多布里昂《前往美洲》或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

中的一些篇章)。如果学生对阅读游记兴趣浓厚,教师也可推荐他们阅读赫士列特的《论

出游》,了解欧美人士对旅行的看法。

二、教学设计

1.勾连旧学,了解作者。

(1)教师可以出示学生学过的短文《威尼斯的小艇》,引入新课的学习。

(2)教师可以顺势介绍马克·吐温的基本信息,特别是其游记创作的情况和对待异国文

化的态度。

2.边读边想,把握课文。

(1)教师提示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利用课文的旁批和阅读提示,另外再给出一些问题和阅

读时要准备的任务,要求学生边思考、边准备边读文章,整体把握课文。

① 用一个词或一句比较精练的话概括你读完文章后最突出的印象。

②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③ 画出文中你觉得最精彩的句、段,说说你的阅读感受。

④ 揣摩文中“车王”和“勃朗队长”的说话语气,用自己的方式读出来。

(2)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所得,完成上述任务或回答教师、教材提出的问题。教师给予

评价、点拨、完善,调动学生互相讨论。

(3)指导学生再次浏览课文、旁批、阅读提示,找出一个字来“表现”全文(预设是

“奇”)。要求学生合作,围绕这个字,用一两句话、一个表格或其他方式梳理课文内容。

3.给出问题,自主阅读。

(1)教师给出一些较有深度的问题,要求学生任选其一,按问题结组,自主阅读课文后

分组讨论,然后汇报、研讨。

① 随着文章的展开,课文的语言和写法有什么变化?举出具体例子分析。

② 你觉得文中有哪些幽默有趣的地方?找出来,分析作者是怎样制造幽默效果的。

③ 作者为什么用整整一段去写“肥皂泡”?这样写有何作用?

④ 作者对文中的人物(骑骡乘车的游客、“车王”和“勃朗队长”)持什么态度?从中

能看出他怎样的人生态度?

(2)学生发言、讨论,教师评价点拨。无论学生回答的问题难度如何,只要确实思有所

得,就应予以鼓励。

4.推荐阅读,课外拓展。

SHZXZX

(1)教师可参照“总体建议”第4条的内容推荐课外阅读篇目,让学生选读,

可要求在周记、随笔、日常读书报告中有所体现。

(2)马克·吐温是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广泛影响的作家,其作品风格很容易为学生接受、喜爱,教师可推荐一些他的著作,将其纳入学生的学期整本书阅读计划中,设计一个

关于马克·吐温的阅读专题。可推荐的著作如《马克·吐温自传》(许汝祉译本)、《马克·吐

温散文》(叶冬心译本)、《马克·吐温幽默小说》(李文俊译本)、《马克·吐温中短篇小

说集》(叶冬心译本)等。

《登勃朗峰》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斯。当过排字工、

记者、淘金人、领港员。1865年发表短篇小说《卡拉维拉斯县著名的跳蛙》,其幽默风格

得到好评。第一部长篇小说《镀金时代》(1874年与华尔纳合著),以夸张手法说明19世

纪70年代的“黄金时代”原是败絮其中的“镀金时代”。代表作《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借儿童的眼光,对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以及种族歧视

等做了辛辣的讽刺,语言流畅诙谐。后期创作思想深化,用笔更趋老辣。长篇小说《傻瓜

威尔逊》用离奇的情节,嘲弄了种族歧视和“白人优越论”。中篇小说《败坏了赫莱德堡

的人》对金钱万恶的主题有进一步开拓。其作品以方言和民间口语写活生生的现实,开辟

了新的现实主义道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