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关于在开封市仙人庄和西姜寨开展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报告

关于在开封市仙人庄和西姜寨开展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报告

关于在开封市仙人庄和西姜寨开展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报告
关于在开封市仙人庄和西姜寨开展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报告

关于在开封市仙人庄和西姜寨开展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为深入了解开封市仙人庄和西姜寨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措施和成效,2019年4月25日,按照学院安排,我与我们2018级非全日制MPA班全体同学到两地进行了参观考察。

二、调研发现

仙人庄位于开封城西南约11公里处,南距朱仙镇10公里,开尉公路从村中穿过。开(封)许(昌)公路南北横贯全乡,向西直通新郑国际机场,与全国四大名镇——朱仙镇接壤。西姜寨乡地处开封市祥符区西南部,西临中牟县,南临尉氏县,北临开封市杏花营镇、杏花营农场,仙人庄街道,东临朱仙镇。全乡辖86个自然村,区域划分为31个行政村,85个自然村,总面积1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近10万亩。郑民高速新310国道(祥港大道)横穿东西,开港大道和省道219线纵贯全境。全乡共有38个党支部,1768名党员,其中农村支部31个,农村党员1412名。

根据当天的现场调研及随后在网上查到的各种资料,可以发现这两地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有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宏观方面

1、政府高度重视。我们在对仙人庄进行调研的时候,该地正在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包括农村污水管网铺设、旧房改造等项目。通过咨询,我们得知这些工程的实施都是由政府出资的。在私下查的各种资料里,也发现这两个地方在美丽乡村建设确实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从网上查到的一篇题为《开封乡村咋振兴?市委书记侯红画出路线图!》这样一条新闻中,我们可见开封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力度。

2、组织有力,党员模范先锋作用充分发挥。在西姜寨参观时,通过和党员干部、群众接触,我最大的感觉是,西姜寨乡的党员有担当、群众很淳朴。据西姜寨乡干部的介绍,通过党建引领,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全乡上下都投身乡村振兴“6+1”示

范区建设一线。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处,一个是“老兵之家”的建设,让退伍老兵有组织,有归属感,通过这样的组织凝聚退伍老兵的力量,让退伍老兵发挥“新乡贤”作用,积极开展助力乡村振兴的相关活动;另外一个是青创团队,他们有朝气,有责任、敢于担当、勇于挑战,一方面西姜寨乡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平台,另一方面他们也为西姜寨乡的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注入不少年轻活力。

(二)具体操作方面

1、规划得当。在仙人庄的调研时,村庄正在进行建设,无论是其商业街还是居民住宅的建设,在风格统一的前提下每个建筑又各有亮点,可以想象到建设完成之后会更具有参观性。经了解我们得知,这些建设在开工之前都是交由专业的规划院进行了规划和设计,在建设中一草一木都严格按照图纸建设,这样才保证了建成效果。同时,我们在村中看到了一栋在建的艺术馆,这是令我感到惊讶的,很显然,规划着眼长远,考虑到了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2、有产业支撑。西姜寨乡是2017年首批公布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开封县花生”地域保护区,西姜寨花生却以籽饱、果大、皮薄、味香、产量高、种植面积大著称,“花生之乡”美誉闻名遐迩。我们在西姜寨乡青创中心参观时,也品尝了一些花生制品,感觉与我们平时所吃的花生确实有些区别。近年来,西姜寨乡进一步加大对农民花生加工产业的支持力度,将花生产品更多地转化为花生品牌,不断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如,我们在青创中心看到的花生,不光是味道好,也有比较“文艺范”的包装,班里不少同学都忍不住捎了几袋回去。

三、一些认识和思考

党的十九大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新要求,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新希望,那么怎么样建设乡村,建设成为什么样的乡村,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我认为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1、基础设施要完善。现在一些乡村成了“空心村”,就我自己所在豫西某县城来说,城市不大,距离市区最远的村庄也不过十来公里,也就是十来分钟的车程。但是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住在城里,原因还是村里的基础设施跟不上,生活起来不方便。起码的路、水、电、气、网络等的建设是必须的,至于其它方面的基础设施则应由专

业队伍,全局规划、科学施工。

2、对农村居民要做到有效的生活保障。农村居民的生活保障同样源于产业,只不过是来自有别于传统产业的“生态产业”,前面我们说到了生态产业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宏观的环境改善作用;二是微观的生态宜居作用。通过发挥这两方面的作用,则可将农村居民转变成为有固定工作、固定收入的新时代的“生态产业工人”,他们的工作就是建设好和维护好农村在新时代的两个重要作用。也许有人会担心这种“生态产业”的模式是否符合实际,我认为与其用大量的财政补贴去补贴一些臭气熏天的养猪、养牛、养羊的养殖产业,或者是补贴一些污水横流的小作坊企业,还不如沉下心来打造具有可持续性的“生态产业”,以免输血停止,泡沫破裂,落得个血本无归,一片狼藉。

3、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环境。可以在现行的农村景区打造基础上进行扩展,让其充分与“生态宜居”战略进行对接。怎么对接,就是更多的凸显景区的宜居功能而非商业功能。将旧房改造,新房建设等更多的融入到景区打造中来,把居民的房屋直接搬入景区中,形成“景区即民居,民居即景区”的模式,而非将两者孤立起来。如此即便景点的商业价值不明显,但起码人们的生活环境将会得到到切实的大幅度挺高。另一个方面对不能融入景点整体打造的单独的居民居住环境也要进行适当改造,以满足基础设施健全、有效生活保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几方面的要求。

4、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乡风文明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更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质上是在推进融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文化是农村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沉淀,是农村人与物两大载体的外在体现,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所在。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应转变过去重经济轻生态、轻文化的发展理念,也就是“既要护口袋,还要护脑袋”。乡风文明涵盖丰富的内涵,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以此提升文化软实力;二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特别是关键区域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保护,以及民族地区民俗、民风、民居等文化要素的保护;三是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光大,特别是传承了几千年的道德伦理,这是“不忘初心”的体现;四是新时代意识的培养,广大的农村居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成效

的受益主体和价值主体,为此,应提高农村居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水平,培养农村居民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还应注意避免两大误区:一是把过多的现代化元素引入农村;二是把过多的城市元素引入农村。应注重强化农村原生态文化的建设与传承,乡村“灵魂”不能走样也不容歪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