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性就是一面镜子

人性就是一面镜子

人性就是一面镜子
人性就是一面镜子

人性就像一面镜子

冯立

如果说生活是一张网,那么冯立的照片就像一把刀子,尖锐、锋利、毫不留情地朝这张大网捅过去。这些影像仿佛一朵奇葩,在黑暗和阴冷中绽放出让人颤栗的花朵,让人性的另一面:阴暗、真实,暴力.......带着一股“血腥味”无情地扑面而来。

这是摄影师在日常生活中的偶遇:比如一个照镜子目光茫然的男人,两个扭打在一起的人、一张街头打架充盈着血腥味的场景、一道

灵异的闪电和女子怪异的身影、甚至还有个人提着头颅的画面,这些离经叛道的瞬间,脱离了现实“规则”的情景,让影像充满了神秘、乖戾和沉重感,同时也让人在观看时对摄影师本人充满了好奇:这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他的内心为何这样惴惴不安,对现实世界的思考怎会如此沉重?

摄影在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的私密言语,摄影师内心的纠结、欢喜、悲伤、甚至是疼痛,都会不经意地泄露。冯立的影像便是如此,徒然地从生活中跳跃出来,瞬间精准的抓取和无情的定格,让有着美好梦想的现实突然支离破碎。

这些影像来自于身边却超越了正常的观看,大多场景拍摄自街头巷尾,或者是僻静的小道上,公园里,总之那些地方应该是很多人都习以为常并漠视的,不过冯立却举起相机驻足,拍摄,随时机敏地进行瞬间的捕捉,让其真实而瞬间即逝的画面被永久地定格。

当观者的思维在进入摄影师营造的画面,可能会产生起伏和反响,有人会觉得难受、不安、甚至逼仄而来的压抑、或许还会有人逃离,规避,总之现实和影像之间的差异,让这些照片具有了十分迥异的气质,喜欢的人会不由地追逐,抗拒的人则会避之不及。

对阴暗的、负面的、触及底线的社会现象能够群起而攻之,而不是揶揄着、麻木着、遮掩着、纵容着,是为一个心智成熟社会的最低标准。我想冯立应该是敢于直面现实的人,摄影对于他而言,就是内心的一个出口,他通过影像进行呈现,让一切的真实变的虚幻、离奇起来。就像我眼前所看到的这些影像:怪诞、荒谬、甚至充满了暴烈

和不安,这些社会的黑暗死角、人性的孤僻、凶残在闪光灯下一览无遗,赤裸裸地呈现,让人感到坐立不安。

冯立说:请当我是一面镜子好了。这句话让人有些莫名的颓废和伤感,或许很多时候是想象蒙蔽了心智和眼睛,使得我们对于身边的事物熟视无睹,就像冯立拍摄的这些场景,很多人也曾偶遇、也曾擦肩而过,可是太多的人无心停留,甚至是漠视和茫然,就像那张“照镜子”的人一样,站在宽大的镜子面前,直勾勾地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却无法看清内心的那个人,其实镜子里那个人很可能就是你自己。

俗话说:生活像一面镜子,那么人性呢?不也是镜子么?赤裸裸地直视自己的内心和灵魂的又有几个?当你对冯立拍摄的这些画面

感到惊讶和不安时,它应该是触动了你的神经和痛感,原有的虚无,被冯立一下子剥去了美丽的外衣,变的满目疮痍起来。

人性总是很可怕,经常喜欢自欺欺人,不敢直视内心,曾看到过一个小故事:有个人身上长了个瘤,可他很怕疼,不敢在自己身上动刀子,于是瘤越长越大,到最后无法医治了,后悔莫及时却为时已晚。我想冯立或许就是那个医生,相机就是那把手术刀,而他通过取景框、闪光灯、截取“病理的切片”,把人性的另一面无情地暴露在现实面前,那手起刀落的瞬间,精确而狠心,不过却让人看到“病理”的根源,这该是庆幸还是悲悯呢?

冯立的作品,让我想起戴安?阿勃丝的作品。阿勃丝对社会边缘人的摄影探索,逼迫着人们重新审视正常、道德、公正、尊严等字眼已有的定义,迫使人们直面人生的现实。阿勃丝善于在正常的、被人

们忽视或故意掩饰的地方,揭示阴暗的现实,这种窥阴癖式的观察正是其影像令观者不快的原因所在。在她的镜头下,所有被摄对象都呈现出一种变态的倾向,人物、表情都是极度丑陋的,她的影像作品被抨击为“不道德”。美国著名作家诺曼.梅勒曾经这样评价她:“把一架相机放到戴安.阿勃丝手里,就如同把一颗手雷放到小孩手里一样危险。”而冯立的照片除了倾诉自我的纠结和困顿外,也带给观者更多的思索: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面对这些扭曲的现状时,是否也会感到逼仄的疼痛?

大多数的人都在惧怕现实生活中的痛苦与创伤,而社会本身所存在的阴暗面却是无法抹杀的,摄影师冯立看到这些瞬间,并没有选择逃避,反之却迎面而上,甚至用闪光灯直接地“入侵”,让这些现状毫不留情地定格在影像上,这一着“险棋”惊心动魄,也让人佩服。他直面生活不堪的一面,其实也是直视自己的内心的一道道伤口,这又需要何等的勇气和执着呢?

人性就像一面镜子,照到自己的同时也可以照见别人,冯立的这些影像,在无意泄露的隐秘表皮底下,让很多人观照了自我和现实,也使得人们在平稳和美好中获知:事物本身的存在,总有不容忽视的紧张、压抑、挣扎和苦闷。这些不是冯立一个人的焦虑,而是社会本身的病痛和整饬,摄影师只是通过影像,让其开辟出一条新的通道,以便达到人和人之间,以及这个社会之间的一个平衡点,虽然这个点很锐利,亦伤人。

著名的摄影评论家姜纬说:“摄影不是单纯地制作影像,不是单

纯地捕捉世界的反射,而是赋予世界某种东西“。希望摄影师冯立在赋予这些影像疼痛的同时,亦能够脱离带给自我的痛阈感。

户外公共座椅现状调研报告

户外公共座椅现状调研报告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调研报告内容 一、调研对象 二、调研地点及环境特点 三、收集该户外座椅的照片 四、户外公共座椅设计涉及到的人机工程学理论 五、从收集的座椅中选取一款深入分析 (一)外观属性(材质、色彩、表面肌理…) (二)基本尺寸(整体、座面、扶手…) (三)从环境方面、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四)座椅在人机工程学方面的优缺点 (五)针对分析出的不足,做人机角度的改进,提出改进意见

在经济迅速发展休闲消费社会到来的背景下,人们以追求符合人性的、自由平等的城市户外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作为重要价值选择。此调研报告运用人机工程学的理论,以户外公共座椅为研究对象,提出户外公共座椅的设计研究不仅仅只局限于某一研究领域,而是要从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进行整合,才能达到设计的最优化设计目标。 首先,发现问题。我国城市发展很快,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尤其体现在户外生活这个环节,此报告通过对户外空间、户外生活进行分析,结合户外公共座椅的相关概念、调查研究等,从而发现户外公共座椅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分析问题。设计正在经历一个从有形到无形的,物质统一到非物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无论是设计心理学、情感设计、设计理论概念的提出,都表明全面人性化设计成为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此报告对户外公共座椅设计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对户外公共座椅从环境方面及于环境的相关性做出论述。最后,解决问题。通过研究找到户外公共座椅设计的人机工程学理论,针对分析出的不足,提出了具体的设计思路。 一.调研对象 户外公共座椅 二.调研地点及环境地点 公园街道一角 南寨公园以及附近的街道的座椅,城市公共座 椅,绿化城市环境为主题,设计研究公共座椅。还有在网上也搜

心得体会:党性与人性的关系(最新)

心得体会:党性与人性的关系(最新) 一、党性和人性的定义 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是阶级性最高和最集中的表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它所固有的明显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特性,构成了我们党的党性。刘少奇曾指出: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党性根本上来源于政党的属性,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因此,党性的根本属性是其人民性,这也是我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本质区别,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抛头颅、洒热血,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艰苦奋斗,还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经济建设,我党所做一切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根本上体现为一切为了人民。

人性的本质就日常用语上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上是指人的本质心理属性,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部分属性,是人与其它动物相区别的属性;广义上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属性,其中包括人与其它动物所共有的那部分心理属性。自古至今,就人性的争论很多,古今中外就有性善论、性恶论、无恶无善论、有善有恶论等。马克思主义虽承认人性的存在,但否认存在普遍抽象的人性,认为只有从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出发,才能得出对人性的正确解释,并由此断言,在阶级社会中没有超阶级的人性。无产阶级有一个人性,资产阶级有另一个人性,这两种人性是不可调和的,只能通过斗争解决。 二、党性与人性的异同 (一)时间出现早晚不同。人性是伴随着人类出现而产生的。党性是政党出现之后才出现的,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才出现的。 (二)群体指向不同。讲党性主要是要求党员讲党性,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主要是要求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遵循。人性是每个人天生都具有的,而且人性的变化是比较缓慢的,现代人和1000年前古人的人性应该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因为人性不变,所以阅读历史才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性理论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人性理论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摘要:孟子提出性本善论,西方的y理论与之相一致;荀子提出了性本恶论,西方则有x理论与之相对应;告子提出性本无善无恶论,西方的z理论又与之相似。人本自私是客观规律,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原动力。自私有三个主要的表现形式,即任性、懒惰、嫉妒。自私应该适度,社会才会和谐。 关键词:人性;人本自私;体现 人性是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几千年以前就有人开始思考人性这个问题。可是,迄今人类于该问题仍然是见仁见智。不管你身处何方身居何位,如果你懂人性就等于解了对方一大半,对于自己做好本职工作至关重要。 1 什么是人性 心+生=性。性由心生。人性就是人的本性,人的本质属性。人性就是人的内心深处那种东西,人性是指人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人的本性表现形式五花八门,其本质极难改变。常言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本性”为什么难移?就是因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内心深处,是渗入骨髓的。 2 人性善论 《三字经》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1]p1。这是性善论的观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断言人性本善的是战国中期的孟子。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

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几种“心”,即所谓的“仁义礼智”[2]p197-198,都是人性善的表现。 西方现代管理科学中,行为学派提出了关于人性的一种假设,即“y理论”。“y理论”跟中国先哲的“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很相似,认为人都是有良心和自觉性的,只要条件合适,员工一般会卖力工作。要求员工做好工作,不能仅靠苛刻的管理制度和惩罚措施。如果企业能够采取正确的激励措施,那么,员工就会发挥自己的潜能,不仅能够自觉地完成工作任务,而且还能设法创新。持这种信念的管理者往往采用松散诱导的管理方式,实行目标管理。近几十年,“y理论”因越来越受到管理者重视而大行其道。 3人性恶论 荀子是中国第一个断言人性本恶的思想家。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在阐述道理后,他进一步指出:“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而制定并推行种种礼仪、法度,“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3]p130。 在18世纪末-19世纪末的整整一个世纪中,西方的x理论在管理学界占统治地位,其核心观点认为人是“经济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麦格雷戈提出以明确的“经济人”人性假设为理论依据的管理理论——“x理论”。x理论以下面四种假设为基础:①员工天生不喜欢工作,只要机会就会逃避工作。②由于员工不喜欢工作,因此必须采取强制措施或惩罚办法,迫使他们实现组织目标。③员工只

人性之美 读《边城》有感800字

人性之美读《边城》有感800字 导读:读书笔记人性之美读《边城》有感8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人性之美——读《边城》有感800字: 边城的读后感不是第一次写,但是说到读书,边城确实是我高中到现在读的最有感触的书。沈从文当初写这本书,一天只写一点点,追求一日凝聚而成的恬淡来映射出田园笔法囊括的致朴的世界,以平淡生活中蕴含的真挚情感写出了繁华尽头的足够品尝一生的从简追求。而今我一小时写完这800字的读后感,不 说能否写出边城的真正内在美,只说我在这种追求美的过程中体悟的人生哲理。 常言哀兵必胜,凄美的故事更能赚取读者的眼泪。然而美好的田园为何要添上最后悲伤的一笔呢,我想是因为本为虚构的故事,美好不足以警示人心,只有破坏的美,过去的美,才可以给人更多的缅怀与警示。也让自己的追求直达云端,毕竟,能碰到的就不叫追求了。 傩送和翠翠是明面上的主角,田园的美好本来更适合老人去体会,但沈从文写玩这本书的时候才30出头,所以爱情元素便是在美好田园气氛之下的突出点缀。这也是导致边城受众跨度大大增加,佛儒释的思想都是可以从中体悟的,但是我觉得强加的思想总是不如本来的思想香甜,写的就是生活,美的也是生活。在我看来,这本书的每个人都是主角,偶尔跳出来的挑担老头,都有一种爷爷般的亲切感。不

论怎么插入突兀的角色,在此等已经构造好的田园氛围下,一切的是那么美好,巧妙。 边城是一本写美的书,湘川边境的环境美,但真正写出来的是那种人性之美,或者说是沈从文对他的乡里乡亲的赞美,或者说是沈从文对自己曾经的生活的怀念。然而那种简单而淳朴的人性之美确实让新时代的人们深深沉醉于穷苦年代的人心之善,之美。 风吹过树与石的夹缝,留下了花的芬芳。然而气味永远代替不了花。 当人的思想,远离身边时,那么往日的一切将带着沧桑归来。我们的过去总会碰到只能碰到一次的人。像极了满目疮痍的古堡在夕阳下,石头泛着金红的模样。那些人,就像古堡墙上挂着的昏黄蜡画,掉着渣渣的古老,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依旧是未干的油蜡。。在我们生活里死掉的东西,会在他们自己的生活里,永泛生机。 我记得的美好与微笑,让时间拉长了距离。陌生不曾有,沧桑遍地生。该谢谢的,只是存在。只要边城里的故事曾经存在,这也就够了。毕竟,美是不可能永久的。但美给人的启迪,是永久的。作者:徐康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公共座椅对人影响

校园公共座椅对人的影响的研究 摘要 目的了解不同行为下人的使用频率,人的使用心理,座椅造型、配套设施以及环境对人的影响,分析其实用性。 方法用语义微分法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结论 一、问卷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北京林业大学在校生50人 男:30例;女:20例年龄:18~24岁

1.2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语义微分法,通过设计调查问卷,让研究对象独立完成。 2、结论 2.1 基本情况 对于不同行为的个体分析得出,人在休息和等人时使用户外公共座椅的频率较高,在与人聊天和读书时偶尔使用。 针对座椅的造型,我们得出:对于座椅的颜色,大多人表示不太注重。但是对于座椅造型,相对于造型规矩的座椅,人们更喜欢造型奇特新颖的。 在配套设施方面,大家普遍表示有配套桌子、扶手、靠背以及顶棚的座椅比较舒服。 相对于单人椅,人们更喜欢宽敞的多人椅。但当多

人椅部分已被使用时,使用频率不高。 针对座椅前后不同环境分析得出,人们在座椅后方是开阔空间或树木花草时感觉优于后方有墙壁等遮挡。同样,座椅前方是绿地等开阔空间时感觉优于前方有马路等。(具体结果见附表1) 2.2 问题之间的量化评价 将问题的五个被选答案按照其语义微分的五种程度由不好到好,分别由低到高赋值(100—500分),与各项选择的人数所占的比例相乘,得出该问题量化的的结果。 可以看出, (1)1-4题均关于校园公共座椅的使用人群,其中休息的人和等人的人的量化分数略高于聊天的人和读书的人。可见座椅的摆放应该更多的考虑这两类人群。

(2)5.6两题针对座椅颜色,朴素颜色的量化分略高于鲜艳颜色,二者都接近平均值,这说明大多数人对于公共座椅颜色并不挑剔。 (3)7.8题针对座椅造型,新颖造型的座椅量化分略胜一筹。这表明猎奇心理不仅让人们更乐于看到有创造性的事物,也让人面对新奇的公共设施时更乐于一试。 (4)9-11题针对使用公共座椅时的生理和心理空间,在没有人别人坐的情况下,多人座椅的量化分要高于单人椅的量化分,这说明人们普遍比较喜欢宽敞的座椅。但是当多人座椅已有别人部分使用时,量化分急剧减少,很少有人会再坐在陌生人旁边。且有30%的人表示从不会使用。这也说明大多数人在公共空间里需要一个较为私人的空间,不愿与陌生人分享座椅。

党性与人性的关系

党性与人性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表述了“两个先锋队”,”一个核心”和”三个代表”,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前瞩未来所做出的精辟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最新发展,是我党在新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不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同时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三个重要思想.这四个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基础,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对于发展,巩固社会主义事业有十分重大现实意义.我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要自觉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行为. 共产党员在践行党的宗旨、参与党的事业的过程中,讲的是党性;在参与社会活动、融入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重的是品行;在与人相处、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作的是表率。人性是人最基本的权利要求,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的属性,有善良、高尚、无私、勇敢等积极的一面,也有凶狠、低俗、自私、狭隘等消极的一面;党性是人性政治化的升华、原则性的规范,是对人性积极因素的张扬和对人性消极因素的摒弃。人性是党性的基础,党性是人性的更高层次;人性蕴含有党性的内容,党性提取了人性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人性中的最亮点。因此,党性与人性并不排斥,而是互相交融、共通的,党性中所蕴含的人性更真实、更纯朴、更动人、更高尚。 那么人性是什么呢?人性,顾名思义,指人的本性。人性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作为中性词,在中国文化中,对人的本性,有人性本善论的观点,以儒家孟子为代表,也有人性本恶论的观点,以儒家荀子为代表;一种含义是指作为人应有的正面、积极的品性,比如慈爱、善良,类似于英文中的Humanity。通常所说的人性,以后一种涵义居多。人性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故而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与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人性,实在是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个答案众多的话题。孔子曰性相近,承认有人性,但未说人性是什么;孟子说人性善,荀子说人性恶,告子说无所谓善恶,又说食色性也,等等。中国的圣哲前贤们大都从社会伦理角度阐发人性。文艺复兴后的欧洲资产阶级则把人性看作感性欲望、理性、自由、平等、博爱等等,他们大都从人的本质存在、天然权利等角度来阐发人性,起因则在于反对封建制度对个性的束缚。我对此的心态则是:那么多大学问家对人性都未能给出一个公认的答案,以我等之能当然更是望尘莫及;可既然已经有那么多答案,再来一个尝试又有何妨?我探讨人性的目的在于:如何更好地解释、激发、引

关于四种心理学派人性观之浅说

关于四种心理学派人性观之浅说 来源:岁月联盟作者:张辉时间:2010-08-17 关键词人性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学派论文摘要心是一门关于人的,探讨人的本性有助于心理学家更好地了解人、帮助人。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们秉承不同的观点,把人性或归结为某物,或归结成某种精神,并以此为指导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探讨人的本性有助于心理学家更好地了解人、帮助人。不同的心理学家们秉承不同的哲学观点,把人性或归结为某物,或归结成某种精神,并以此为指导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当代各种心理学派基于不同的人性观,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心理辅导理论。下面就从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以及认知学派等四大心理学派的角度对人性观进行阐述。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性观 精神分析学派是十九世纪末由弗洛伊德创立的,他们对人的看法基本上是消极的、负面的和悲观的趋向。性恶论是这一学派的人性观。弗洛伊德认为人性就是人的基本本能,人像动物一样是非理性的,人的行为是受非理性因素、潜意识动机、生物本能驱力和六岁以前的性心理事件控制的。主体功能的发挥旨在按照快乐原则追求胜利需要的满足,特别是生物学的性本能冲动决定着人的一切行为活动。正是这种需要的满足,使人表现出性欲、攻击、残酷、毁灭他人与自身的行为。 弗洛伊德对人性的研究注重人的本能和动物性,但他也谈到了关于人的社会性的观点。他认为,本能的升华是人的社会性的一种突出表现,在他看来,本我是由性欲汇成的,它只遵循快乐原则,即不顾一切地使自己获得完全的表现和满足,但对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讲,由于存在社会的约束,性欲冲动受到压抑,被迫深藏于无意识,可是它依然存在,依然要强烈地实现自己,于是只好改变原来的面貌,以社会允许和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升华就这样产生了,性欲作为一种能量,放弃性目的,以为社会服务、为社会作创造的形式释放出来。弗洛伊德认为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这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从人的本性中,他引出了利己主义,个人的动机无一不是从利己主义出发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人都不过是满足自己欲望的对象和手段。人的无意识和性本能越是获得充分的满足和显示,人的本质就越是完整,人的价值就越高。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的价值是由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大小来衡量的。因此应该压抑自己的本能,弗洛伊德一方面主张尊重人,尊重人的人格,另一方面,他认为就人的本性而言,人具有攻击性、侵犯性,缺乏爱他人之心,更谈不上对别人的尊重和爱怜,人简直与野兽一样。 弗洛伊德的这种带着生物动力论痕迹和悲观的认为人性本恶的人性观深刻影响了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在弗洛伊德之后,新精神分析学派逐渐抛弃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的人性观,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同于传统的精神分析学派了。 二、行为主义学派的人性观 行为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流派之一。这一学派的人性观是决定论的,他们认为人的每一行为完全取决于过去因素,将焦点集中在可观察的行为上,否定意识对人发展的作用。认为人的心灵是一块空白,行为经验完全是后天获得的,并且人的行为基本上是机械性的,只能对环境做出反应,而本身对环境的控制能力很弱。行为和性格是学习的结果,而人受外在影响的制约,人的行为能通过正面或负面的强化得以塑造,由此可见,行为主义认为人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染白则白,染黑则黑,人的本性

人性之美800字作文

人性之美800字作文 大自然的美让人如痴如醉,而人性之美使人万般敬佩。那种美更胜一筹呢? 仰望天空,我喜欢天空的蔚蓝与白云的无暇;俯视大地,我喜欢点缀着几朵小花的绿茵茵的草坪,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幽美森林。平视山川,我喜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怪石嶙峋的险峰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势磅礴的瀑布;面向大海,我喜欢海浪汹涌时的澎湃与平静的腼腆;走进草原,我喜欢"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漫步林间,我喜欢古朴的石头小路与拂过我的脸颊的婀娜多姿的杨柳…… 如诗如画的自然美景是否让你已痴已醉,给你的眼再留下些许空间,用心品味一下人性美,它总是悄然滑过我们的眼睛,轻轻地,不留下一丝痕迹,但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如咖啡的醇香一样耐人寻味的。 当你手持MP3,摇滚音乐的强烈的节奏感将你的思想引入高潮,脚下的一块绊脚石丝毫没有引起你的注意,忽然,一只强悍有力的手将你拉向一边,避免了一次摔跤的疼痛,神定,回首,那陌生而娇小的背影是否因此而高大;来到学校,当你抓耳饶腮苦思冥想难题之时,老师的到来为你拨开了心中的疑云,老师那沟壑般的皱纹,早白的鬓发,疲劳的眼神是否已成为天使的花容;当你与朋友之间产生摩擦,满腹的委屈无处倾诉,含着泪扑向母亲的怀里,温暖的话语融化了你那冰冷的心,此时,母亲的怀抱是否已成为灵魂的温室……人性之美是否让你已敬已佩? 冰心诗中道: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孩,卧在宇宙的摇篮。可见,自然给予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与资源。但人性之美的情真意切,是感人肺腑的。自然美与人性美的PK究竟有怎样的结局呢? 其实,自然美与人性美之争只是一个女孩对于未来的并不期待的想象。因为人类来自于自然归于自然,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一致的,而人类的和谐也是需要人性美来滋润的。

论康德的人性思想-文档资料

论康德的人性思想 伦理学是关乎人与人性的。康德伦理学更是如此,因为他比他的前人更能彰举人的自由与尊严,更能凸显人性。如果说,康德哲学是以思考人 为核心和目的的话,如康德在《逻辑学讲义》中提到的四个问题( 我能认识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期待什 么?人是什么?) ,那么,康德的伦理学就试图回答第二问题。然而这个问题却是与人性论密切相关的,忽视了人性论的研究,不仅不能理解“我应当做什么”这一问题所触及的理论内涵和意义,同样也无法深刻理解伦理学。而目前国内对康德人性思想的研究存在着两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对康德的人性思想作了中国式的理解,仅仅集中在人性是善还是恶的讨论。其实西方对人性的理解是多维度的,不仅仅局限在善恶问题上。二是仅仅从人与动物对比的维度理解康德的人性思想。其实康德是在人与兽、人与神的双重维度中来理解人和人性的。这些问题不可避免地影响对康德人性思想的正确理解,从而影响对康德整体的伦理思想的完整的把握。正是基于此,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去梳理、挖掘康德的人性思想,以期有利于对康德伦理思想的正确而全面的把握。 、兽性与神性之间:人性的定位 西方文化传统源于两希文明。古希腊文化倾向于把人的理性作为人的本性,认识到理性与感性、灵与肉的冲突是人性的一个

内在的属性。这实际上从人与动物的比较中来审视人。作为希伯 莱文明的最重要的体现的基督教则强调要在神与人的关系中来 审视和界定人。 所以西方文化倾向于在人与兽、 人与神的双重关 系中来界定和解释人,前者体现出人的优越,后者体现了人的有 限性。成长在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康德难免不受其影响。 只不过在 康德审视人的视野中,上帝不再是人格性或具有位格性的神, 是一种形而上的、抽象意义上的存在,是哲学家思想中的为了道 德目的所作的一种设定,仅仅充当道德的守护神的角色。 人置于兽与神之间,并从人与兽、人与神的双重关系维度去界定 人及人性,这不仅可以全面地、整体地认识人性,而且也为其伦 理学确定了基调:存在于兽与神之间的人在道德上的整体旨趣就 是克服或逃离兽性,趋向神性。这在康德的至善论思想中得到最 充分的体现。 就人与动物相比较而言,人具有的理性和自由意志将二者区 别开来,且这种区别是先验的和确定的,从这种意义上而言,人 区别则不是先验的。虽然动物不可能具有道德而成为人, 但人有 可能缺乏德性而沦为动物。因为在康德看来,人若没有德性,则 与动物无异;而人具有感性本性倾向于使人的意志听命于感性偏 好和本能冲动,而不是道德法则,因而导致人的无德性。人若与 动物一样行为,就会丧失了成为人的自由和自主, 也丧失人格的 尊严。这是康德所无法容忍的,所以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有 关道德动机那一章中反复申言道德动机的纯洁性, 强调道德动机 不能来自感性冲动和主观偏好的驱使, 只能出自对道德法则的敬 重;在《道德形而上学》中则强调“德性的首要要求就是对自己 本身的控制”。这显然是指控制意志不受感性的支配, 而让其受 道 德法则的规定。从这里可以看出康德的良苦用心。 就人与神相比较而言,人是有限的。在康德看来,这种有限 性表现为人不为纯粹的理性存在者, 即人除了是理性的存在者之 外,还是感性的存在者,从而使得人对道德法则的遵守具有偶然 性。人的这种有限性,显然是与纯粹的理性存在者一一神相比较 而言的。虽然康德并不很明显地处处将人与神对照, 但在对人及 人性的界定中,神作为隐性的参照一直存在于康德的潜意识中。 康德把 与动物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但从道德意义上而言,这种

一对人性的认识(管理学角度)

一、“理性经济人”假设——古典管理学的逻辑前提 勿庸置疑,管理学的建立和发展深受经济学的影响,而古典经济学正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基础上。认为人类的动机和行为是自利性的,自利性的动机和行为通过人类的天性——交换,可以增进每个行为人的福利,并最终改善整个社会福利,促进社会进步,古典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由 3部分构成,即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古典组织理论。 泰罗受人性的“恶”思想的影响,认为员工是自私的、懒惰的、好逸恶的,多数人需要被控制,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激励他们工作;一般人都没有雄心壮志,喜欢听命而为,不愿负任何责任,因此,多数只能是被管理者,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担当管理的职责。基于这一基本假设,既然员工不能“自律”,就应该采取制度化、规范化、非人性化的“他律”行为。由此演化出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必须是胡萝卜加大棒、金钱与皮鞭并重的管理方法。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员工无关,员工的任务是听从管理者的指挥。因此,也蕴含着军事化管理的思想。 经济人假设从人性的“恶”出发,应用的激励方法以物质刺激为主,在约束机制上强调制度化的、刚性的“他律”控制系统。这一思想为制度化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又为古典管理理论的终结埋下了祸因。同时代的法约尔另辟蹊径,从一般管理角度研究管理的一般理论和方法,提出了管理的 5项基本职能,归纳了管理的14条原则,区分经营与管理的关系。把经营的目标定位于追求经济效益,管理的目的定位于提高生产的效率。泰罗的科学管理注重的是生产的现场管理,而法约尔则强调一般管理,在层次和内容上有严格的区分,但法约尔也没有跳出理性经济人假设的窠臼。同时代的另一位著名学者,德国古典组织理论家马克斯·韦伯在分析权力的来源与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提出了金字塔式 的“科层制”(也称官僚制)组织结构。强调任何组织的存在均以权力为基础,倡导理性合法权力,主张组织内部的非人情关系和制度化管理。在人性假设上,其实质也是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管理方法也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理性化的、冰冷的刚性制度安排强调的是规范化、程度化和制度化,同样也忽视了人的其他方面的社会性需要。 古典管理理论倡导的管理方法尽管在管理实践活动中产生了明显的工作绩效,但是,它忽视了人类需要的复杂性、动机和行为的能动性,受到了劳资双方的低制,一些敏锐的管理学家也对此提出了质疑。古典管理重视物而轻视人,把人看成机器一般,以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措施,辅以金钱的刺激来提高生产率,强调对工人严加管理,忽视了人在社会生活中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精神上、情感上的需要,其结果

公共椅人性化分析指南

公共椅人性化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公共设施也趋于完善,不仅是现代家具还是公共设施如座椅连廊的设计正趋于技术上先进、工艺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款时尚美观、使用上安全等方向发展。对他们的设计就是设计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休闲方式、娱乐方式。“家具的功能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现代家具正朝着实用、多功能、舒适、保健、装饰、休闲、娱乐等方向发展,公共设施也如此。 在城市的居住区、商业区、公共活动区、旅游区等公共场所为人们提供一些小憩的空间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让人们拥有一些较私密空间进行一些特殊活动,如休息、小吃、阅读、打盹、编织、下棋、晒太阳、看人、交谈等等。这些富有吸引力的活动,是在室内不可能进行的。只有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人们安坐下来,才可能有较长时间的逗留来创造这些活动。如果坐下来的条件少而差,人们就会侧目而过。这不仅意味着在公共场合的逗留十分短暂,而且还意味着许多有魅力和有价值的户外活动被扼杀掉了。 椅子,无论是传统的、现代的、作为一个单体来说,它都体现了一种结构美、材质的美、形体的美。而当一把椅子处在一种环境中时,那它就应当与环境相协调、相依托。在环境中椅子应当是一个符号,一个细胞,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它的存在是环境的需要、它的存在应给环境带来生机、喜悦、戏剧性。一、公共椅造型人性化分析 公共椅的基本特征是适应多数人群的需求,美观有韵律感,结实,耐用,能抵抗一般人在无工具状况时有意无意的损坏,同时要求维护简单和便于清洁。 1、公共椅的尺寸 普通1人使用椅长度为40~45cm,相当于1人的肩宽.宽度为44~45cm(臀部至膝关节的距离),座面高约38~40cm,靠背为35~40cm,与座面倾斜保持5度以内。这是最小尺寸,作为公共场所的座椅应考虑使用者的需要按一定比例放大。 适当的座高应使大腿保持水平,小腿垂直,双脚平放于地面。

强化党性修养 坚持不懈追求

强化党性修养坚持不懈追求 发挥基层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302队 各位同志们: 在党的94周岁生日即将到来之际,把各位党员召集到一起,想以一次党课的形式同大家共同分享一些我所看到的问题,一些想说的话。 我们302队拥有一支朝气蓬勃的党员队伍,随着最近几年大学生党员的增多,咱们队的党员平均年龄逐年下降。党员队伍的年轻化使、知识化得整支队伍更加有活力,有干劲儿。但缺点也很明显:部分党员对于党性修养的培养重视不够。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经验和看法。 一:党性修养的培养 从我要讲的题目就可以看出,今天主讲的就三个方面:党员的党性、追求和先锋模范。 第一,先讲党性;党性是什么?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质特性,是一个政党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性反映一个党员的政治素质,展示党员的党性修养和政治本色。修养一词极具中华传统智慧:“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养熏陶”,修养直接关系到人生境界的高低,是道德教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党性并非天生,也不会自然形成,它是一个人自觉接受党性教育,不断强化党性锻炼,长期进行党性修养的结果。

因此,对于党员,尤其是青年党员,首先要回归人性。人性是指人的本性,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最基本的体现。古人云:“德者本也”,“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可见,德,乃人性之回归,是人存身立世之根本,也是人性的最本质的特征。人性是基础,党性是人性的升华和最高阶段。要加强党性修养,就必须首先加强人性修养。要注重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在立德、自律、修身上狠下功夫,起到道德表率的作用。同时要心存感激,感激组织的培养、感激群众的支持、感激同事的帮助;最基本的,要感激党给了我们存身立世、谋生度日的岗位,多想想我们一个月几千元的工资,我们到底为油田做过了些什么。 其次要锤炼品性。品性是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一个人思想、意志、性格、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现在油田的客观形势我想在坐的也都有所了解,只有踏踏实实的干工作,才是最重要的事。有些年轻同志心态浮躁,干劲不足,总是想尽快的走向管理岗位,甚至于想一些其他手段,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把个人名利看重了,对自己估计得过高了,这样就会找错位置,迷失自我,觉得处处不顺心,事事不如意,怨天尤人,牢骚满腹,这样对自己、对事业都无益处。 最后,要有一颗平常心。“知足、知不足、不知足”,是共产党人党性修养最根本的问题,仅此一点,往往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一个人如果不能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就会被各种欲念纠结于心;过多考虑个人得失,把自己看得太重,往往就会失重,终生成为名缰利锁的囚徒。因此,我们一定要努力保持宁静平和与积

我对人性的理解

我对人性的理解 我们活在世上,我认为最大的乐趣,是接触不同的人,了解不同外表下共同的人性,不论做哪方面的工作,管理、教育、销售、医疗,服务,科研,经商,金融等等,都需要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人性几千年都不曾改变,将来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因此掌握人性,有利于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工作和生活得更愉快。在与人接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暴露的或者隐匿的人性,其乐无穷。 对人性的了解,有些我们可以从书中学习和了解到,很多则要靠自己去发现和总结人性具有天然地美化自己的一切的心理,并且特别愿意拿自己的优点来跟别人的缺点对比,于是,比外表,比学历,比身高,比身材,比财富,比衣服,比智商,比房子,比汽车,比情人,比老婆,比孩子等等,这些现象在我们周围比比皆是,有些明显不如别人的地方,也在自我美化和自我想象中超过了别人。 当人面对陌生人或者新生事物时,通常只用6秒钟便下结论:第一印象往往只需6秒钟即可形成,以后的时间。只是从各方面收集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判断。因此对人下了第一印象的判断后,就会积极地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判断,比如,第一眼感觉某个人,土里土气没品位,之后就会从衣着、谈吐等各方面来挑剔这个人,并为自己准确的判断沾沾自喜。 人性是不能也无法改变的;当你努力想改变一个人的时候,你会发现改变一个人有多么的难,难怪古人会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有的时候,一个人可能表面上接受你的批评和建议,改变了一些不良习惯,但往往可能只是为了做样子给你看,在心里并没有真正的接受你的批评和建议,也从未在根本上去改变,改变只在一种情况下出现,就是人自己遇到了重大的触动,比如你总劝你的亲人戒酒,他表面上应付你说;戒了戒了,实际上可能根本没戒,直到有一天,他酒后驾车出了车祸,变成重度残疾,这时候他有60%的可能会真正戒酒,又比如你劝朋友要经常锻炼身体,不要吃垃圾食品,他可能表面上响应你的建议,可是,实际上他根本没有改变,依旧还是我行我素,又咸又辣,重油的菜一样不会少,肥肥的回锅肉照吃不误,除非有一天,他提前收到了癌症诊断书,我认识这样的人很多,给我开车的司机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例子,他还振振有词的说,四川人哪有不吃重油的菜,你和我的饮食文化差别太大啦,广东菜就是没有味道,一点都不好吃,呵呵!-我只能一笑。 观人错易,察己过难;挑别人的错,找别人的茬相当容易,而自己要做到完美无瑕则难矣!人,天生喜欢选容易的事做,人,天生喜欢被赞美,不喜欢被批评:赞美下属可以让他

心得体会:浅谈党性与人性、韧性、任性

浅谈党性与人性、韧性、任性 党性与人性谈的较多,从学习的一些案例以及现实中存在的现象,不妨再延伸到党性与韧性、党性与任性的角度。 先简单谈谈党性与人性。总的来说,党性是人性的升华,党性来源于人性又高于人性。人性是对每一个人的普遍要求,而对共产党员的要求显然是要更高。当然,基础得先讲人性。另一个角度,人性是人文性要求,党性是政治性要求,人性与党性是互相交融、相辅相承。心中对“人民”这两个字是怎么看待,心中是否真正装着人民的冷暖,能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实也是人性的题中之义。当然,人性本能的弱点是存在的,重点是作为共产党员能否克服。 那党性和韧性有什么关系?先看看韧性的定义,物理学概念是材料变形时吸收变形力的能力,我们在现实中又经常听到物理韧性、数学韧性、医学韧性、股市韧性(经济上)、韧性饼干(食物)等等。对人的韧性,鲁迅先生解释说“也就是‘锲而不舍’”,指顽强持久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是一种正能量。 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教授曾指出,“什么叫中国共产党的韧性?这种韧性又从何而来?中国共产党的韧性,从根本上说源于中国共产党人的韧性。近代以来,没有哪一个政治团体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拥有如此众多为了胸中的主义和心中的

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义无反顾、舍生忘死的奋斗者。他们不为官、不为钱,不怕苦、不怕死,只为主义,只为信仰。他们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展现了空前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而党员干部,也非常需要这种韧性。只有韧性的党员干部,才能以顽强持久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战胜历史性的挑战及考验,才能在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有韧性但绝不能任性。“韧”“任”,一字之差而言,却谬以千里,稍不留神就会出差错。李克强总理强调“有权不可任性”,指出权利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在严格的监管下行使,不能有丝毫任性。纵观党员干部中的害群之马,大都是漠视党纪法规,脱离监督监管,任性为之。改革的关键时刻,反腐败的攻坚时期,党员干部他如果选择“任性”面对,这对自己、对党、对人民、对国家都不尽责、不尽职。要做到讲党性不任性,既要控好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也要用好“三省吾身”这个校正器,更要紧握党纪国法这把“戒尺”,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永葆党员本色。 读《矛盾论》有感

《边城》中的人性美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探究 摘要:《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城特有的风土人情,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可以说,《边城》映射出了人类灵魂深处的那些最为自然温馨的情感。就艺术手段对写作意图的准确表达,艺术要素与艺术要素间的协调有序以及作品蕴含渗透的主观情感对读者心理需求的准确定向来说,《边城》实在是一首人性美的颂歌。笔者结合对《边城》的认知,拟就人性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希望对相关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苗族人,他自称是“乡下人”,他的一生淡泊名利。在他的作品《边城》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个永恒的主题——人性美。翻开这部作品总会发现对纯朴的、超脱的人性美的追求。就是在那动荡的岁月、离乱的生活到了他的笔下,也充满了人性美,充满了真情美。在《边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作品集山水美、人性美为一体,山水相依,肝胆相照。沈从文在他的这部作品中完完全全如他所述:“我只想造希腊神庙”,“这种神庙供奉‘人性’”。 一、《边城》故事概述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码头的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责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这是一出健康纯洁又情丝缠绵的爱情悲剧。作者并非想以曲折复杂的三角恋情来招徕读者,而是借这一曲爱情的哀歌歌颂湘西劳动人民的道德品格和思想灵魂。 二、《边城》人性美的体现 《边城》描写的社会中洋溢着人性美。在这里,民风古朴而淳厚,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尽管物质条件不相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善良、原始的可爱。作者通过叙写爱情、亲情和人性,较集中地反映了边城中的人性美。 (一)青年男女之间的人性美 沈从文笔下的翠翠是一个身上不沾一点灰尘,犹如一线山泉,透明、纯净。她乖巧伶俐又带有山区女孩的淳朴,天真而不娇嫩,就如湛蓝的天空下刚长上青枝翠叶的嫩竹,竹是天真、美丽、善良、羞怯、忠贞的翠翠的自然象征。而她在恋爱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爱美,则更是真切感人。船总的两个儿子同父亲一样有着边城人的淳朴和善良。后来,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人性美体现在翠翠身上的品性美、童贞美和爱情美,同时

古典诗词中的人性美

古典诗词中的人性美 【摘要】古诗词中的人性美,是诗人在其作品中所表现的真善美的品质和思想内涵。古诗词人性美的丰富内涵,主要表现在亲情、友情、爱情、兄弟情、爱国情和对生活的热爱等诸多方面。在古诗词鉴赏学习中,深入探究其人性美丰富内涵,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高尚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古典诗词人性美 人性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质,它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性的核心是善,即我们常说的真善美的善。真、善、美三者统一,这才可能成为人性之美。人性之美是“造就诗歌之美和美的诗歌的基础”、“诗人在观察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观照自然界时,眼光必须闪亮人性之光。”古诗词中的人性美,就是诗人在其作品中所表现的真善美的品质和思想内涵。 古诗词教学中对人性美的探究,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等,这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高尚思想情操,具有重要作用。 诗人是用自己的作品来影响群众的。诗人的人性品位和精神品格,可以说主要体现在他选取什么题材上,就大的题材范围讲,诗人在以下几个方面是最能倾注全部感情并且充分体现其人性之美的: 1深挚的亲情 其一:《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一首乐府诗,前二句共有两个意象:“线”、“衣”;三、四句写两种状态:母亲动作:“密密缝”, 母亲心理:“意恐”“迟迟归”;五、六句:用了两个比喻:“寸草心”(游子孝心),“三春晖”(母亲恩情),以孝心之渺小与母爱博大形成对比、衬托。这首诗写出母爱的温暖、博大,表达了游子的感恩之心。晓谕世间儿女,切莫辜负慈母一片深情。这是一篇充满淳真感情的诗作。 其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人性与现实生活

人性与现实生活 摘要:孟子提出性本善论,西方的y理论与之相一致;荀子提出了性本恶论,西方则有x理论与之相对应;告子提出性本无善无恶论,西方的z理论又与之相似。人本自私是客观规律,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原动力。自私有三个主要的表现形式,即任性、懒惰、嫉妒。自私应该适度,社会才会和谐。 关键词:人性;人本自私;体现 人性是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几千年以前就有人开始思考人性这个问题。可是,迄今人类于该问题仍然是见仁见智。不管你身处何方身居何位,如果你懂人性就等于解了对方一大半,对于自己做好本职工作至关重要。 1 什么是人性 心+生=性。性由心生。人性就是人的本性,人的本质属性。人性就是人的内心深处那种东西,人性是指人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人的本性表现形式五花八门,其本质极难改变。常言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本性”为什么难移?就是因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内心深处,是渗入骨髓的。 2 人性善论 《三字经》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1]p1。这是性善论的观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断言人性本善的是战国中期的孟子。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几种“心”,即所谓的“仁义礼

智”[2]p197-198,都是人性善的表现。 西方现代管理科学中,行为学派提出了关于人性的一种假设,即“y理论”。“y理论”跟中国先哲的“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很相似,认为人都是有良心和自觉性的,只要条件合适,员工一般会卖力工作。要求员工做好工作,不能仅靠苛刻的管理制度和惩罚措施。如果企业能够采取正确的激励措施,那么,员工就会发挥自己的潜能,不仅能够自觉地完成工作任务,而且还能设法创新。持这种信念的管理者往往采用松散诱导的管理方式,实行目标管理。近几十年,“y理论”因越来越受到管理者重视而大行其道。 3人性恶论 荀子是中国第一个断言人性本恶的思想家。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在阐述道理后,他进一步指出:“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而制定并推行种种礼仪、法度,“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3]p130。 在18世纪末-19世纪末的整整一个世纪中,西方的x理论在管理学界占统治地位,其核心观点认为人是“经济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麦格雷戈提出以明确的“经济人”人性假设为理论依据的管理理论——“x理论”。x理论以下面四种假设为基础:①员工天生不喜欢工作,只要机会就会逃避工作。②由于员工不喜欢工作,因此必须采取强制措施或惩罚办法,迫使他们实现组织目标。③员工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责任,安于现状。④大多数员工喜欢安逸,没有雄心壮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