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胰腺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胰腺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胰腺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胰腺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拼音

yí xiàn ái guī fàn huà zhěn zhì zhǐ nán (shìxíng )

一、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胰腺癌的診斷依據、診斷、鑒別診斷、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案。

本指南適用于具備相應資質的市、縣級常見腫瘤規范化診療試點醫院及其醫務人員對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

胰腺癌 pancreatic cancer:癌癥發生于胰腺組織者,稱為胰腺癌

胰頭癌:發生于腸系膜上靜脈與門靜脈交匯處右側的胰腺癌,為胰頭癌。鉤突是胰頭的一部分。

胰體癌:發生于腸系膜上靜脈與門靜脈交匯處與腹主動脈之間的胰腺癌,為胰體癌。

胰尾癌:發生于腹主動脈與脾門之間的胰腺癌,為胰尾癌。

全胰癌:腫瘤部位超過2個區域的胰腺癌,為全胰癌。

下列縮略語適用于本標準。

CEA(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癌胚抗原,是大腸癌組織產生的一種糖蛋白,作為抗原引起患者的免疫反應。CEA可廣泛存在于內胚葉起源的消化系統癌,也存在于正常胚胎的消化管組織中,在正常人血清中也可有微量存在。對大腸癌、乳腺癌、胰腺癌和肺癌的療效判斷、病情發展、監測和預后估計是一個較好的腫瘤標志物,但其特異性不強,靈敏度不高,對腫瘤早期診斷作用不明顯。

CA19-9 (carbohydrate antigen 19-9) :是一種粘蛋白型的糖類蛋白腫瘤標志物,為細胞膜上的糖脂質,因由鼠單克隆抗體116NS19-9識別而命名,是迄今報道的對胰腺癌敏感性最高的標志物。在血清中它以唾液粘蛋白形式存在,分布于正常胎兒胰腺、膽囊、肝、腸和正常成年人胰腺、膽管上皮等處,是存在于血液循環的胃腸道腫瘤相關抗原。

CA24-2:是一種唾液酸化的粘蛋白型糖類抗原,人體正常組織中含量很少,甚至沒有。發生惡性腫瘤時,腫瘤組織和血清中其含量可升高,胰腺癌和結直腸癌時尤為明顯。作為一種新的腫瘤標志物,CA242的優點主要在于其特異性較高,即在惡性腫瘤時升高明顯,而良性

疾病時一般不升高,且具有獨立預示價值,可作為胰腺癌和結腸癌校好的腫瘤標志物,其靈

(一)高危因素

老年,有吸煙史,高脂飲食,體重指數超標為胰腺癌的危險因素,暴露于萘胺、聯苯胺等化學物質可導致發病率增加。

(二)癥狀

1.多數胰腺癌患者缺乏特異性癥狀,最初僅表現為上腹部不適,隱痛,易與其他消化系統疾病混淆。當患者出現腰背部疼痛為腫瘤侵犯腹膜后神經叢,為晚期表現。

2.80-90%胰腺癌患者在疾病初期即有消瘦、體重減輕

3.胰腺癌患者常出現消化不良、嘔吐、腹瀉等癥狀。

(三)體征

1.胰腺癌患者病變初期缺乏特異性體征,出現體征時多為進展期或晚期。

2.黃疸為胰頭癌患者常見體征,表現為全身皮膚黏膜黃染,大便顏色變白,小便發黃,皮膚瘙癢。

3.胰腺癌患者觸及腹部腫塊多為晚期,極少能行根治性手術切除。

(四)輔助檢查

1.血生化檢查

早期無特異性血生化改變,腫瘤阻塞膽管可引起血膽紅素升高,伴有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等酶學改變。胰腺癌患者中有40%出現血糖升高和糖耐量異常。

2.腫瘤標志物檢查

檢查血CEA、CA19-9升高對胰腺癌診斷有幫助價值。

3.影像學檢查

(1)超聲:是胰腺癌診斷的首選方法。其特點是操作簡便、價格便宜、無損傷、無放射性、可多軸面觀察,并能較好地顯示胰腺內部結構、膽道有無梗阻及梗阻部位、梗阻原因。局限性是視野小,受胃、腸道內氣體、體型等影響,有時難以觀察胰腺,特別是胰尾部。檢查者經驗對結果影響較大。

(2)CT掃描:是目前檢查胰腺最佳的無創性影像檢查方法,主要用于胰腺癌的診斷和分期。平掃可顯示病灶的大小、部位,但不能準確定性診斷胰腺病變,顯示腫瘤與周圍結構的關系較差。增強掃描能夠較好地顯示胰腺腫物的大小、部位、形態、內部結構及與周圍結構的關系。能夠準確判斷有無肝轉移及顯示腫大淋巴結。

(3)MRI及磁共振胰膽管成像(MRCP):不作為診斷胰腺癌的首選方法,但當患者對CT增強造影劑過敏時,可采用MR代替CT掃描進行診斷和臨床分期;另外,MRCP對膽道有無梗阻及梗阻部位、梗阻原因具有明顯優勢,且與ERCP、PTC比較,安全性高,對于胰頭癌,MR可作為CT掃描的有益補充。

(4)上消化道造影:只能顯示部分晚期胰腺癌對胃腸道壓迫侵犯所造成的間接征象,

(二)胰腺癌的分期

目前胰腺癌的分期采用國際抗癌聯盟(UICC)公布的2002年胰腺癌國際分期。2002年胰腺癌UICC/AJCC TNM分期系統

T-原發腫瘤

Tx 不能測到原發腫瘤

T0 無原發腫瘤的證據

Tis 原位癌M1 遠處轉移

T1 腫瘤局限于胰腺,最大徑≤2cm*

T2 腫瘤局限于胰腺,最堧徑≤2cm*

T3腫瘤擴展至胰腺外,但未累及腹腔動脈和腸系膜上動脈

T4腫瘤侵犯腹腔動脈和腸系膜上動脈

N-區域淋巴結

Nx 不能測到區域淋巴結

N0 無區域淋巴結轉移

N1 區域淋巴結轉移

M-遠處轉移

Mx 不能測到遠處轉移

M0 無遠處轉移

M1 遠處轉移

注:* 經CT 測量(最大徑)或切除標本經病理學分析

分期

0 期Tis N0 M0

ⅠA 期T1 N0 M0

ⅠB 期T2 N0 M0

ⅡA 期T3 N0 M0

ⅡB 期T1、T2、T3 N1 M0

Ⅲ期T4 任何N M0

Ⅳ期任何T 任何N

胰腺癌尚無統一臨床診斷標準,確診需組織細胞學診斷。

(一)臨床診斷

1.臨床癥狀

40歲以上患者有下列任何表現需高度懷疑胰腺癌的可能性:

(1)不明原因的梗阻性黃疸;

(2)近期出現無法解釋的體重下降>10%;

(3)近期出現不能解釋的上腹或腰背部疼痛;

(4)近期出現模糊不清又不能解釋的消化不良癥狀,內鏡檢查正常;(5)突發糖尿病而又無誘發因素,如家族史、肥胖;

(6)突發無法解釋的脂肪瀉;

(7)自發性胰腺炎的發作;

(8)如果病人是嗜煙者應加倍懷疑。

2.腫瘤標志物檢查

血清CEA、CA19-9等標志物水平升高者應高度懷疑。

3.影像學檢查

超聲、增強CT、MRI等影像學檢查發現胰腺腫物,胰腺外形改變等符合胰腺癌影像學特征者可臨床診斷為胰腺癌。

(二)組織病理學和細胞學確診

組織病理學或細胞學檢查可確定胰腺癌診斷。可通過術前/術中細胞學穿刺,活檢,或

(一)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是一種反復發作的漸進性的廣泛胰腺纖維化病變,導致胰管狹窄阻塞,胰液排出受阻,胰管擴張。主要表現為腹部疼痛,惡心,嘔吐以及發熱。與胰腺癌均可有上腹不適、消化不良、腹瀉、食欲不振、體重下降等臨床表現,二者鑒別困難。

1.慢性胰腺炎發病緩慢,病史長,常反復發作,急性發作可出現血尿淀粉酶升高,且極少出現黃疸癥狀

2.CT檢查可見胰腺輪廓不規整,結節樣隆起,胰腺實質密度不均。

3.慢性胰腺炎患者腹部平片和CT檢查胰腺部位的鈣化點有助于診斷。

(二)壺腹癌

壺腹癌發生在膽總管與胰管交匯處。黃疸是最常見癥狀,腫瘤發生早期即可以出現黃疸。

1.因腫瘤壞死脫落,可出現間斷性黃疸。

2.十二指腸低張造影可顯示十二指腸乳頭部充盈缺損、黏膜破壞“雙邊征”

3.B超、CT、MRI、ERCP等檢查可顯示胰管和膽管擴張,膽道梗阻部位較低,“雙管征”,壺腹部位占位病變。

(三)胰腺囊腺瘤與囊腺癌

胰腺囊性腫瘤臨床少見,多發生于女性患者。臨床癥狀、影像學檢查、治療以及預后均與胰腺癌不同。影像學是將其與胰腺癌鑒別的重要手段,B超、CT可顯示胰腺內囊性病變,囊腔規則,而胰腺癌只有中心壞死時才出現囊變,且囊腔不規則。

(四)其他

包括一些少見的胰腺病變,臨床鑒別診斷困難。

(一)治療原則

胰腺癌的治療主要包括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以及介入治療等。綜合治療是任何分期胰腺癌治療的基礎,但對每一個病例需采取個體化處理的原則,根據不同病人身體狀況、腫瘤部位、侵犯范圍、黃疸以及肝腎功能水平,有計劃、合理的應用現有的診療手段,以其最大幅度的根治,控制腫瘤,減少并發癥和改善病人生活質量。對擬行放、化療的病人,應作Karnofsky或ECOG評分。(二)手術治療

1.手術治療原則

手術切除是胰腺癌獲得最好效果的治療方法,然而,超過80%的胰腺癌患者因病期較晚而失去手術機會,對這些患者進行手術并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因此,在對患者進行治療前,應完成必要的影像學檢查及全身情況評估,由以腹部外科為主,包括影像診斷科、化療科、放療科等包括多學科的治療小組判斷腫瘤的可切除性和制定具體治療方案。手術中應遵循以下原則:

(1)無瘤原則:包括腫瘤不接觸原則、腫瘤整塊切除原則及腫瘤供應血管的阻斷等。

(2)足夠的切除范圍: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的范圍包括遠端胃的1/2-1/3、膽總管下段和/或膽囊、胰頭切緣在腸系膜上靜脈左側/距腫瘤3cm、十二指腸全部、近段15cm的空腸;充分切除胰腺前方的筋膜和胰腺后方的軟組織。鉤突部與局部淋巴液回流區域的組織、區域內的神經叢。大血管周圍的疏松結締組織等。

(3)安全的切緣:胰頭癌行胰十二指腸切除需注意6個切緣,包括胰腺(胰頸)、膽總管(肝總管)、胃、十二指腸、腹膜后(是指腸系膜上動靜脈的骨骼化清掃)、其他的軟組織切緣(如胰后)等,其中胰腺的切緣要大于3cm,為保證足夠的切緣可于手術中對切緣行冰凍病理檢查。

(4)淋巴結的清掃:理想的組織學檢查應包括至少10枚淋巴結。如少于10枚,盡管病理檢查均為陰性,N分級應定為pN1而非pN0。胰腺周圍區域包括腹主動脈周圍的淋巴結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轉移是術后復發的原因之一。

2.術前減黃問題

(1)術前減黃的主要目的是緩解瘙癢、膽管炎等癥狀,同時改善肝臟功能、降低手術死亡率。

(2)對癥狀嚴重,伴有發熱,敗血癥,化膿性膽管炎患者可行術前減黃處理。

(3)減黃可通過引流和/或安放支架,無條件的醫院可行膽囊造瘺。

(4)一般于減黃術2周以后,膽紅素下降初始數值一半以上,肝功能恢復,體溫血象正常時再次手術切除腫瘤。

3.根治性手術切除指證

(1)年齡<75歲,全身狀況良好;

(2)臨床分期為Ⅱ期以下的胰腺癌;

(3)無肝臟轉移,無腹水;

(4)術中探查癌腫局限于胰腺內,未侵犯腸系膜門靜脈和腸系膜上靜脈等重要血管;

(5)無遠處播散和轉移。

4.手術方式

(1)腫瘤位于胰頭、胰頸部可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

(2)腫瘤位于胰腺體尾部可行胰體尾+脾切除術;

(3)腫瘤較大,范圍包括胰頭、頸、體時可行全胰切除術。

5.胰腺切除后殘端吻合技術

胰腺切除后殘端處理的目的是防止胰漏,胰腸吻合是常用的吻合方式,胰腸吻合有多種吻合方式,可根據外科醫生經驗選擇。無論采取何種吻合方式,保持吻合口血運是減低胰漏發生的關鍵。奧曲肽的應用沒有明顯降低胰漏發生的確切證據。

6.姑息性手術問題

對術前判斷不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如同時伴有黃疸,消化道梗阻,全身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行姑息性手術,行膽腸,胃腸吻合。

7.并發癥的處理及處理原則

(1)術后出血

術后出血在手術后24小時以內為急性出血,超過24小時為延時出血。主要包括腹腔出血和消化道出血。

①腹腔出血:主要是由于術中止血不徹底、術中低血壓狀態下出血點止血的假象或結扎線脫落、電凝痂脫落原因,關腹前檢查不夠,凝血機制障礙也是出血的原因之一。主要防治方法是手術中嚴密止血,關腹前仔細檢查,重要血管縫扎,術前糾正凝血功能。出現腹腔出血時應十分重視,量少可止血輸血觀察,量大時在糾正微循環紊亂的同時盡快手術止血。

②消化道出血:應激性潰瘍出血,多發生在手術后3天以上。其防治主要是術前糾正患者營養狀況,盡量減輕手術和麻醉的打擊,治療主要是保守治療,應用止血藥物,抑酸,胃腸減壓,可經胃管注入冰正腎鹽水洗胃,還可經胃鏡止血,血管造影栓塞止血,經保守無效者可手術治療。

(2)胰瘺

凡術后7天仍引流出含淀粉酶的液體者應考慮胰瘺的可能,Johns Hopkins的標準是腹腔引流液中的胰酶含量大于血清值的3倍,每日引流大于50ml。胰瘺的處理主要是充分引流,營養支持,生長抑素對胰瘺治療的作用尚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3)胃癱

①胃癱目前尚無統一的標準,常用的診斷標準時經檢查證實胃流出道無梗阻;胃液> 800ml/d,超過10天;無明顯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異常;無導致胃乏力的基礎疾病;未使用平滑肌收縮藥物。

②診斷主要根據病史、癥狀、體征,消化道造影、胃鏡等檢查。

③胃癱的治療主要是充分胃腸減壓,加強營養心理治療或心理暗示治療;應用胃腸道動力藥物;治療基礎疾患和營養代謝的紊亂;可試行胃鏡檢查,反復快速向胃內充氣排出,可2-3天重復治療。

8.準入條件(年手術臺次問題)

手術專業組、術者的經驗是影響胰腺癌手術轉歸的重要因素,在所有外科手術中,對胰腺癌手術的影響程度是最大的。因此,胰腺癌切除手術應在年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超過15臺次的醫療機構完成。未達到規定手術條件的醫療機構應將患者轉至上級有該條件的醫院治療。

(三)化學治療

化學治療的目的是延長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質量

1.輔助化療目前已經有證據表明,胰腺癌術后輔助化療可延長生存。常用化療藥物為吉西他濱1000mg/m2 靜脈滴注>30分鐘,每周1次,用2周停1周,21天一個周期,總共4周期(12周)。

輔助化療注意事項胰腺癌的輔助化療應在根治術1月左右后開始;輔助化療前準備包括腹部盆腔增強CT掃描,胸部正側位相,外周血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及腫瘤標志物CEA,CA19-9等。化療中及時觀察并處理化療相關不良反應。

2.姑息化療

同輔助化療

(四)放射治療(不具備放射治療條件者轉至有條件的上級醫院)

放射治療主要用于不可手術的局部晚期胰腺癌的綜合治療,術后腫瘤殘存或復發病例的綜合治療,以及晚期胰腺癌的姑息減癥治療。

1.胰腺癌放療原則

(1)采用5-氟尿嘧啶或健擇為基礎的同步化放療。

(2)無遠處轉移的局部晚期不可手術切除胰腺癌,如果病人一般情況允許,應給予同步化放療,期望取得可手術切除的機會或延長病人生存時間。

(3)非根治性切除有腫瘤殘存病例,應給予術后同步化放療。

(4)如果術中發現腫瘤無法手術切除或無法手術切凈時,可考慮術中局部照射再配合術后同步化放療。

(5)胰腺癌根治性切除術后無遠處轉移病例可以考慮給予術后同步化放療。

(6)不可手術晚期胰腺癌出現嚴重腹痛、骨或其他部位轉移灶引起疼痛,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時,如果病人身體狀況允許,通過同步化放療或單純放療可起到很好的姑息減癥作用。

(7)術后同步化放療在術后4-8周病人身體狀況基本恢復后進行。

(8)放療應采用三維適形或調強適形放療技術以提高治療的準確性以及保護胰腺周圍的重要的正常組織和器官,骨轉移病人姑息減癥治療可考慮使用常規放療技術。

2.胰腺癌分期治療模式

(1)可手術切除胰腺癌,術后輔助放療目前沒有定論,可以考慮術后4-8周輔以同步化放療。

(2)可手術胰腺癌術后有腫瘤殘存,建議術后4-8周同步化放療。

(3)如果術中發現腫瘤無法手術切除或無法徹底手術時,可考慮術中局部照射再配合術后同步化放療。

(4)不可手術切除局部晚期胰腺癌,無黃疸和肝功能明顯異常,病人身體狀況較好,建議穿刺活檢,再給予同步化放療。

(5)局部晚期不可手術病例,存在黃疸和肝功能明顯異常者,膽管內置支架或手術解除黃疸梗阻,改善肝功能后,如果身體狀況允許,有病理證實,建議(5-Fu/吉西他濱)同步化放療/單純化療/參與臨床研究。

(6)術后局部復發病例,無黃疸和肝功能明顯異常,身體狀況較好,經穿刺病理證實,建議(5-Fu/吉西他濱)同步化放療/參與臨床研究,存在膽道梗阻和肝功能異常者,先解除膽道梗阻,改善肝功能再考慮治療。

(7)不可手術晚期胰腺癌出現嚴重腹痛、骨或其他部位轉移灶引起疼痛,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時,如果病人身體狀況允許,可考慮同步化放療或單純放療以減輕病人癥狀,改善生活質量。

(五)介入治療

1.介入治療原則

(1)必須在具備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的醫院進行。

(2)必須嚴格掌握臨床適應證。

(3)必須強調治療的規范化和個體化。

2.介入治療適應證

(1)影像學檢查估計不能手術切除的局部晚期胰腺癌。

(2)因內科原因失去手術機會的胰腺癌。

(3)胰腺癌伴肝臟轉移。

(4)控制疼痛、出血等疾病相關癥狀。

(5)灌注化療作為特殊形式的新輔助化療。

(6)術后預防性灌注化療或輔助化療。

(7)梗阻性黃疸(引流術、內支架置入術)。

3.介入治療禁忌證

(1)相對禁忌證:

①造影劑輕度過敏。

②KPS評分<70分。

③有出血和凝血功能障礙性疾病不能糾正及明顯出血傾向者。

④血象低,白細胞<4000,血小板<7萬。

(2)絕對禁忌證:

①肝腎功能嚴重障礙:總膽紅素>51umol/L、ALT>120U/L。

②大量腹水、全身多處轉移。

③全身情況衰竭者。

4.介入治療操作規范

(1)將導管分別選擇性置于腹腔動脈、腸系膜上動脈行動脈造影,若可見腫瘤供血血管,經該動脈灌注化療。

(2)若未見腫瘤供血動脈,則根據腫瘤的部位、侵犯范圍及供血情況確定靶血管。原則上胰頭、胰頸部腫瘤經胃十二指腸動脈灌注化療;胰體尾部腫瘤多經腹腔動脈、腸系膜上動脈或脾動脈灌注化療。

(3)如伴有肝臟轉移,需同時行肝動脈灌注化療或/和栓塞治療。

(4)用藥:通常采用鉑類、阿霉素類、吉西他濱單藥或聯合應用。藥物劑量根據患者體表面積、肝腎功能、血常規等指標具體決定。

5.隨訪和治療間隔

隨訪期通常為介入治療后3至6周,療效判定采用國際通用實體瘤治療療效評價標準。治療間隔通常為1-1.5月間,或根據患者再發疼痛時間決定重復TAIT的時間。

6.經動脈介入治療(TAIT)為主的“個體化”方案

(1)伴有梗阻性黃疸的患者可行內支架置入術。

(2)伴有腹腔或腹膜后淋巴結轉移且引起癥狀的患者,可聯合放射治療

(六)胰腺癌的最佳支持治療(BSC)和化療

最佳支持治療的目的是減輕癥狀,提高生活質量

1.控制疼痛疼痛是胰腺癌最常見的癥狀之一。首先需要明確疼痛的原因,對于消化道梗阻等急癥常需請外科協助。其次要明確疼痛的程度,根據病人的疼痛程度,按時、足量口服鴉片類止痛藥。輕度疼痛可口服消炎痛、撲熱息痛、阿司匹林等非甾類抗炎藥;中度疼痛可在非甾類抗炎藥的基礎上聯合弱嗎啡類如可待因,常用氨芬待因、洛芬待因等,每日3—4次;重度疼痛應及時應用口服嗎啡,必要時請放射治療科協助止痛;避免僅僅肌肉注射杜冷丁等。注意及時處理口服止痛藥物的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便秘、頭暈頭痛等。

2.改善惡液質常用甲羥孕酮或甲地孕酮以改善食欲;注意營養支持,及時發現和糾

對于新發胰腺癌患者應建立完整的病案和相關資料檔案,登記患者詳細住址,工作單位,聯系方式,并登記至少2名親屬聯系方式。治療后定期隨訪和進行相應檢查。治療后頭2年每3個月、2年后每6個月隨訪一次,復查血常規,肝腎功能,血清腫瘤標志物,腹部CT/B超,胸片,直至5年,以后每年復查1次,復查血常規,肝腎功能,血清腫瘤標志物,腹部CT/B超,胸片。

胰十二指腸(whipple)

胰十二指腸切除標本,遠端胃,大彎長厘米,小彎長厘米,十二指腸長厘米,周徑厘米,膽總管長厘米,周徑厘米,胰腺大小--×--×--厘米,于(十二指腸乳頭/膽總管下端/胰頭部)見(外觀描寫)腫物,大小--×--×--厘米,切面性狀 ; 浸潤深度(十二指腸乳頭/膽總管下端)至。累及/未累及腫物旁其它器官。腫物旁或腫物周圍腸管粘膜/肌壁內所見(息肉/腺瘤/潰瘍性結腸炎/必要的陰性所見)、胃壁所見(必要的陰性所見)、胰腺所見(必要的陰性所見)。十二指腸、胃、膽總管、胰腺斷端及腹膜后切緣(標記或臨床單送) 。大彎找到淋巴結(數/多/十余/數十余)枚,直徑至厘米;小彎找到淋巴結(數/多/十余/數十

余)枚,直徑至厘米。腸壁找到淋巴結(數/多/十余/數十余)枚,直徑至厘米;腸系膜找到淋巴結(數/多/十余/數十余)枚,直徑至厘米;胰腺周找到淋巴結(數/多/十余/數十

1. 腫瘤

(1)組織分型

(2)組織分級

(3)浸潤范圍

(4)脈管浸潤

(5)神經周浸潤

2. 切緣

(1)遠端胰腺

(2)膽總管

(3)近端(胃)

(4)遠端(十二指腸)

3. 其他病理所見

(1)慢性胰腺炎

(2)不典型增生

(3)化生

(4)其他

4. 區域淋巴結(包括胃,十二指腸,胰腺旁及單獨送檢淋巴結)

(1)總數

(2)受累的數目

5. 遠處轉移

6. 其他組織/器官

7. 特殊的輔助檢查結果(組織化學染色,免疫組化染色等)

8. 有困難的病理提交上級醫院會診(提供原始病理報告以核對送檢切片的正確減少

C.1 Karnofsky評分(KPS,百分法)

評分見表C.1。

C.2 Zubrod-ECOG-WHO 評分(ZPS,5分法)

評分見表C.2。

胰腺癌诊治指南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上海市肿瘤

胰腺癌诊治指南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肝、胆、胰综合治疗组 1、诊断和诊断流程 病史和体格检查 首先应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家族史、饮食史,慢性胰腺炎、糖尿病史等。 对于表现为阻塞性黄疸、难以解释的体重减轻(超过正常体重的10%)、不明原因上腹痛或腰背痛、近期出现不能解释的消化不良而胃肠道常规检查正常、突发糖尿病而又无肥胖及糖尿病家族史者、突发无法解释的腹泻、自发性的胰腺炎发作等表现者要警惕胰腺癌的可能。 实验室检查 主要是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和CA242,CA19-9在诊断胰腺癌的灵敏度较高,CA242的特异性优于CA19-9。 必须检查项目:CEA、CA19-9、CA50、CA242。 特殊检查 B超是胰腺癌的首选无创性检查。 对于B超发现有异常者或者显示不清者应进一步进行CT或MRI检查,可进一步显示胰腺肿块的位置、大小、密度以及有无胰管和(或)胆管扩张、病灶的局部浸润、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是否伴有肝转移。对于CT/MRI诊断不能明确的可考虑行ERCP。 病理学诊断 主要包括 (1)US、CT引导的细针穿刺活检; (2)EUS; (3)腹腔镜及术中活检; (4)胰液及十二指肠引流液; (5)腹腔冲洗液及腹水。 不可切除的胰腺癌在放化疗前必须取得病理学诊断

诊断流程图 诊断流程图 上腹痛、黄疸、体重减轻 B超+CA19-9、CA242检测 CT/MRI 异常无异常 胰腺癌初步确立随访 穿刺/术中取组织 病理诊断成立病理诊断不成立 再次取病检随访 2、临床分期 采用TNM分期(AJCC,2002) 原发肿瘤(T) 胰腺癌TNM分期(AJCC,2002) 原发肿瘤(T) Tx 原发肿瘤不能确定;T0 无原发肿瘤证据;Tis 原位癌。 T1 肿瘤局限于胰腺内,最大径≤2cm T2 肿瘤局限于胰腺内,最大径>2cm

胰腺癌中医诊疗方案

胰腺癌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诊断:参照NCCN胰腺癌诊断标准。所有病例推荐细胞学/病理学诊断作为金标准。 胰腺手术标本经病理、组织学证实者。 剖腹探查、腹腔镜探查、胰腺穿刺采得胰腺活检组织标本,大网膜、肝等部位转移灶活检组织标本经组织学诊断为胰腺癌者。 淋巴结、腹壁或皮下结节等转移灶活检,组织学表现符合胰腺癌,并且胰腺疑有胰腺癌存在,临床上又能排除其它器官原发癌者。 胰腺原发灶细针穿刺、转移灶细针穿刺等细胞学标本、胰液及十二指肠引流液、腹腔冲洗液及腹水,镜下所见符合胰腺癌细胞学标准者,诊断可确立。 胰腺癌的诊断多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和细胞学检查以及血清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其中病理学、细胞学检查结果是诊断胰腺癌的金标准。 (二)证候诊断 1.湿热蕴结证:上腹部胀满不适或胀痛,纳差,同时可有发热,口苦口干,大便干燥或闭结,或黄疸,小便短赤,舌质红或淡,苔黄腻,脉细弦。 2.热毒壅盛证:右胁疼痛,恶心纳差,口苦,口干,大便干燥或闭结,小便短赤,舌质红或红绛,苔黄或腻,脉弦或弦滑数。 3.湿阻中焦证:恶心纳差,口淡乏味,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濡或细。 4.阴虚内热证:烦热口干,低热盗汗,形体消瘦,或鼻衄齿衄,舌红少苔或光剥有裂纹,脉细弦数或细涩。 5.气血亏虚证:动则气促,纳少腹胀,面色萎黄或淡白无华,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湿热蕴结证 治法:清热化湿。 推荐方药:三仁汤加减。生米仁、淡竹叶、半夏、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蛇六谷、绞股兰、白豆蔻等。 2.热毒壅盛证

治法:清热解毒。 推荐方药: ①大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半夏、大黄、枳实、白芍、生姜、大枣等。 ②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 3.湿阻中焦证 治法:燥湿健脾。 推荐方药: ①二陈汤加减。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等。 ②平胃散加减。苍术、厚朴、陈皮等。 4.阴虚内热证 治法:养阴保津。 推荐方药: ①一贯煎加减。沙参、麦冬、生地、杞子、山药等。 ②玉女煎加减。生石膏、熟地、知母、麦冬、牛膝等。 5.气血两虚证 治法:益气补血。 推荐方药: ①八珍汤加减。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白芍、生地黄、牛膝等。 ②归脾汤加减。党参、生芪、白术、甘草、当归、茯神、白扁豆、酸枣仁、远志、木香等。 6.对症加减 黄疸:加茵陈、青蒿、栀子等。 腹痛:加玄胡、木香、八月扎、香附、枸橘子等。 痞块:加天龙、干蟾皮、蜂房、山慈菇、浙贝、藤梨根等。 出血:加三七、茜草、蒲黄、白茅根、大蓟、小蓟等。 便秘:加大黄、虎杖、蒲公英等。 腹泻:加防风、土茯苓等。 厌食:加六粬、山楂、鸡内金、莱菔子等。 腹水:加车前子、大腹皮、泽泻、猪苓等。 血瘀:加三七、红藤、虎杖等。 7.辨病用药 在上述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以加用2~3味具有明确抗肿瘤作用的中草药。

胰腺癌诊断治疗实用标准

胰腺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试行) 一、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胰腺癌的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具备相应资质的市、县级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对胰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二、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胰腺癌 pancreatic cancer:癌症发生于胰腺组织者,称为胰腺癌 胰头癌:发生于肠系膜上静脉与门静脉交汇处右侧的胰腺癌,为胰头癌。钩突是胰头的一部分。 胰体癌:发生于肠系膜上静脉与门静脉交汇处与腹主动脉之间的胰腺癌,为胰体癌。 胰尾癌:发生于腹主动脉与脾门之间的胰腺癌,为胰尾癌。 全胰癌:肿瘤部位超过2个区域的胰腺癌,为全胰癌。 三、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CEA(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癌胚抗原,是大肠癌组织产生的一种糖蛋白,作为抗原引起患者的免疫反应。CEA可广泛存在于内胚叶起源的消化系统癌,也存在于正常胚胎的消化管组织中,在正常人血清中也可有微量存在。对大肠癌、乳腺癌、胰腺癌和肺癌的疗效判断、病情发展、监测和预后估计是一个较好的肿瘤标志物,但其特异性不强,灵敏度不高,对肿瘤早期诊断作用不明显。 CA19-9 (carbohydrate antigen 19-9) :是一种粘蛋白型的糖类蛋白肿瘤标志物,为细胞膜上的糖脂质,因由鼠单克隆抗体116NS19-9识别而命名,是迄今报道的对胰腺癌敏感性最高的标志物。在血清中它以唾液粘蛋白形式存在,分布于正常胎儿胰腺、胆囊、肝、肠和正常成年人胰腺、胆管上皮等处,是存在于血液循环的胃肠道肿瘤相关抗原。 CA24-2:是一种唾液酸化的粘蛋白型糖类抗原,人体正常组织中含量很少,甚至没有。发生恶性肿瘤时,肿瘤组织和血清中其含量可升高,胰腺癌和结直肠癌时尤为明显。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CA242的优点主要在于其特异性较高,即在恶性肿瘤时升高明显,而良性疾病时一般不升高,且具有独立预示价值,可作为胰腺癌和结肠癌校好的肿瘤标志物,其灵敏度与CA19-9相仿,有报道其特异性、诊断效率则优于CA19-9。 四、诊治流程

NCCN胰腺癌指南2016.2版

NCCN胰腺癌指南2016.2版 编译者:黄志锋

目录 ?临床怀疑胰腺癌或存在胰管和或胆管扩张(PANC-1) ?体格检查和影像检查未发现转移(PANC-2) ?可手术切除,检查、治疗(PANC-3) ?交界性切除、无转移,计划新辅助治疗(PANC-4) ?交界性切除、无转移,计划切除(PANC-5) ?术后辅助治疗(PANC-6) ?局部进展、不可切除,检查(PANC-7) ?局部进展、不可切除,一线、二线治疗(PANC-8) ?转移性病变(PANC-9) ?切除后复发(PANC-10) ?诊断,影像检查和分期原则(PANC-A) ?胰腺癌放射检查报告模板(PANC-A,5/8) ?可切除的标准定义(PANC-B) ?外科手术原则(PANC-C) ?病理分析:样本取材,组织切片和报告(PANC-D) ?姑息治疗和支持治疗原则(PANC-E) ?放射治疗原则(PANC-F) ?化疗原则(PANC-G) ?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胰腺癌TNM分期(2010)(ST-1)

临床怀疑胰腺癌或存在胰管和或胆管扩张(PANC-1) 注解: a.对于年轻、有癌症家族史的患者,如果诊断为胰腺癌,建议行遗传咨询。 b.理想的多学科评估应该包括影像科、介入内镜科、肿瘤科、放疗科、外科和病理科的专家。 c.如果临床有指征,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吸取活检术(EUS-FNA)。 体格检查和影像检查未发现转移(PANC-2) 注解: d CA19-9升高不一定表示癌症或进展性疾病。CA19-9可由于胆道感染(胆管炎),炎症或阻塞,良性或恶性疾病而升高。此外,在Lewis抗原阴性个体中可能检测不到CA19-9。 e见诊断,影像检查和分期原则(PANC-A)。 f见可切除的标准定义(PANC-B)。 g见手术原则(PANC-C)和病理分析:样本取材,组织切片和报告(PANC-D)。 h自体膨胀金属支架用于临床有合并症患者或外科手术可能被推迟的患者。 可手术切除,检查、治疗(PANC-3) 注解: i对于肿瘤明显可切除并且不具有高风险特征的肿瘤患者,仅在临床试验中推荐新辅助治疗。对于具有高风险特征的患者(即,非常高度升高的CA19-9,大的原发性肿瘤,大的局部淋巴结,过度的体重减轻,极度疼痛),可以考虑新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前需要活检明确诊断是腺癌(参见PANC-4)。可接受的新辅助方案包括FOLFIRINOX或吉西他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有时后续还可能需要放化疗。大多数NCCN成员机构推荐新辅助治疗。

胰腺癌诊疗规范

胰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一、概述 胰腺癌(cancer of pancreas)是常见的胰腺肿瘤,恶性程度极高,近年来,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胰腺癌半数以上位于胰头,约90%是起源于腺管上皮的管腺癌。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胰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胰腺癌诊疗水平,改善胰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诊断技术与应用 (一)高危因素。老年,有吸烟史,高脂饮食,体重指数超标为胰腺癌的危险因素,暴露于β-萘胺、联苯胺等化学物质可导致发病率增加。 (二)临床表现。 1.多数胰腺癌患者缺乏特异性症状,最初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易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混淆。当患者出现腰背部疼痛为肿瘤侵犯腹膜后神经丛,为晚期表现。 2.80-90%胰腺癌患者在疾病初期即有消瘦、体重减轻。 3.常出现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等症状。 4.40岁以上患者有下列任何表现的患者需高度怀疑胰腺

癌的可能性,如果患者是嗜烟者更应高度重视: (1)不明原因的梗阻性黄疸。 (2)近期出现无法解释的体重下降>10%。 (3)近期出现不能解释的上腹或腰背部疼痛。 (4)近期出现模糊不清又不能解释的消化不良症状,内镜检查正常。 (5)突发糖尿病而又无诱发因素,如家族史、肥胖。 (6)突发无法解释的脂肪泻。 (7)自发性胰腺炎的发作。 (三)体格检查。 1.胰腺癌患者病变初期缺乏特异性体征,出现体征时多为进展期或晚期。 2.黄疸。黄疸为胰头癌患者常见体征,表现为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大便颜色变白,小便发黄,皮肤瘙痒。 3.腹部肿块。胰腺癌患者触及腹部肿块多为晚期,极少能行根治性手术切除。 (四)影像检查。 1.B型超声检查:是胰腺癌诊断的首选方法。其特点是操作简便、无损伤、无放射性、可多轴面观察,并能较好地显示胰腺内部结构、胆道有无梗阻及梗阻部位、梗阻原因。局限性是视野小,受胃、肠道内气体、体型等影响,有时难以观察胰腺,特别是胰尾部。

2020版胰腺癌新辅助治疗指南

2020版胰腺癌新辅助治疗指南 胰腺癌是病死率较高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并未带来患者预后的明显改善。《中国胰腺癌新辅助治疗指南(2020版)》南基于GRADE 系统,针对胰腺癌新辅助治疗的应用指征、方案选择、疗效评估及其相关病理学诊断、手术策略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对现有临床研究的证据等级量化评估并提出推荐意见,以指导并促进胰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临床实践。 主要推荐意见 推荐意见1:拟行新辅助治疗的胰腺癌患者常规进行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讨论,MDT模式应贯穿新辅助治疗全程(证据等级:低;推荐程度:强) 推荐意见2:新辅助治疗能否提高可切除胰腺癌(RPC)患者的R0切除率及总体生存率仍有争议,提倡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等级:高;推荐程度:强)。 推荐意见3:对于、临界可切除胰腺癌(BRPC)患者,新辅助治疗有助于提高R0切除率,改善患者预后(证据等级:高;推荐程度:强)。

推荐意见4:新辅助治疗能够使部分局部进展期胰腺癌(LAPC)患者肿瘤降期,获得手术切除机会,进而改善预后(证据等级:中;推荐程度:强) 推荐意见5:胰腺癌新辅助治疗前应经细胞学或组织学明确诊断(证据等级:低;推荐强度:强)。 推荐意见6:合并胆道梗阻的患者应在新辅助治疗前进行胆道引流,可选择自膨胀金属覆膜胆道支架,但对于切除可能性较大、术前等待时间较短的患者优先选择塑料胆道支架(证据等级:中;推荐强度:强)。 推荐意见7:不推荐对所有RPC患者常规开展新辅助治疗,合并高危因素的RPC患者可行新辅助治疗(证据等级:中;推荐强度:弱)。 推荐意见8:RPC患者可接受2~4周期的新辅助治疗,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1分的患者可采用联合治疗方案,ECOG评分≤2分的患者可采用以吉西他滨为基础的单药化放疗方案(证据等级:低;推荐强度:弱)。 推荐意见9:对于ECOG评分≤2分的BRPC患者,均应接受新辅助治疗(证据等级:强;推荐程度:强)。

胰腺癌综合诊治

作者单位: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北京100730 通讯作者:张太平,电子信箱:tpingzhang@yahoo.com 专题笔谈·消化道肿瘤多学科处理 胰腺癌综合诊治 韩显林,张太平,赵玉沛 关键词:胰腺癌;黄疸;胰腺炎 Keywords:pancreatic cancer;jaundice;pancreatitis 文章编号:1005-2194(2012)03-0175-03中图分类号:R735.9文献标志码: A 张太平,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副主任。兼任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委员兼秘书、外 科手术学组委员兼秘书;中国医师学会 普外科分会委员;担任10余种核心期 刊编委。对胰腺癌、胰腺内分泌肿瘤和 急慢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有较深造诣,发表论文及综述130余篇。 1病历资料 患者女,66岁。主因“皮肤瘙痒、尿色加深、皮肤发黄1个月余,大便颜色变白1周”入院,不伴腹痛、肝区隐痛、恶心、呕吐、食欲下降、消瘦等。入院前查肝功示:总胆红素(TBIL)188.1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42.1μmol/L,丙氨酸转氨酶(ALT)516.7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307.8U/L,谷氨酰转移酶(GGT)644.0U/L,碱性磷酸酶(ALP)708.0U/L;血淀粉酶(AMY)121.0U/L,LIP 133.6U/L;尿BIL+++,UBG(-),BLD++,淀粉酶771.0U/L;红细胞沉降率(ESR)25.0mm/1h,超敏C-反应蛋白(hsCRP)4.3mg/L,铁蛋白641.9μg/L;CA系列(-)。腹部彩超:梗阻性黄疸,肝内外胆管、胆囊、胰管扩张,梗阻部位壶腹部,壶腹占位可能性大;CT示胰头占位病变。以“梗阻性黄疸、胰头占位性质待定”入院。查体示:皮肤明显黄染,双侧巩膜黄染;腹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患者入院时考虑梗阻性黄疸诊断明确,胰头占位性质不明,胰头癌可能性大,但患者肿瘤标志物无异常,同时多项炎性指标升高,血及尿中淀粉酶升高,不能除外慢性胰腺炎可能,此外,彩超提示壶腹癌可能。拟入院后进一步完善ERCP、PET-CT、超声内镜等检查,行减轻黄疸、保肝治疗,同时复查肿瘤相关指标、腹部彩超,争取明确诊断,检查结果见表1。 表1入院后主要检查汇总 入院后 时间 检查项目结果 第1天CA19-9正常 第3天ERCP造影见胰管下段显影,胰颈段及以上胰管未 显影,胆管选择插管困难,针形刀预切开乳 头约0.5cm,插管未成功。提示:胰管颈段 狭窄 第4天PTCD造影示肝内胆管未见明显扩张,胆总管下端 未见显影,引流成功 第8天PET-CT胰头局部代谢轻度增高,性质待定,必要时 超声内镜穿刺活检 第12天超声内镜 (EUS) 胰腺头体尾肿大,胰管体尾部扩张,胰腺头 部回声减低、欠均匀,未见明显占位,胆管壁 增厚达3.4mm,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胰腺 头部超声引导下穿刺3次,病理回报:穿刺 涂片见增生的导管上皮,未见明确癌细胞 患者复查CA19-9正常,同时结合超声内镜及PET-CT表现考虑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可能,遂查IgG4,结果正常(92mg/L)。至此,因患者病情复杂、诊断不明,遂提请我院胰腺会诊中心行病例讨论。 2诊断与治疗 胰腺会诊中心讨论结果:患者胰头存在密度不均的占位,边界不清,但与胰腺癌一般表现不同,其他肿瘤证据不足;病史及影像不支持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但不除外其他类型胰腺炎可能;患者胰管扩张,胰头有梗阻,需手术解除,可手术探查、术中穿 571 2012年3月第32卷第3期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版

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 版)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 胰腺癌发病呈快速上升趋势。2017 年xx 癌症协会发布的数据显 示,XX胰腺癌新发病例数男性列第11位、女性列第8位,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第4 位。xx 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数据也显示,胰腺癌位列xxxx男 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8位,居XX (XX、XX)人群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5 位。 胰腺癌的诊治现状不容乐观,但在肿瘤学新理念的推动下临床诊疗水平近年取得明显进步: (1)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得 到xx,由多学科专家根据肿瘤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结合病人体能状况 制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贯穿诊疗全程。 (2)高通量测序技术联合系统生物学分析对胰腺癌进行分子分型,同时结合皮下或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Patient-Derived Xenograft Model ,PDX模型)开展药物敏感性的临床前研究,为胰腺癌“个体化诊疗”提供线索。 (3)临床试验的开展和多中心跨区域合作为胰腺癌新药研发和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了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为改善病人预后提供参考。 为此,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 版)》,以期规范和提高我国胰腺癌诊治水平。

1.胰腺癌的诊断: 胰腺癌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腰背部痛、消化不良或腹泻等,易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相混淆。病人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出现症状时大多已属中晚期。 1.1胰腺癌危险因素的筛选: (1)长期吸烟、高脂饮食、体重指数超标、过量饮酒、伴发糖尿病或慢性胰腺炎等是胰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2)CDKN2ABRCA1/2 PALB2等基因突变被证实与家族性胰腺癌发病密切相关。 1.2实验室检查: (1 )糖类抗原CA19-9 是目前最常用的胰腺癌诊断标记,具有以下临床特征: ①血清CA19-9 > 37 U/ml 作为阳性指标,诊断胰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78.2%和82.8%9。 ②约10%胰腺癌病人呈Lewis 抗原阴性,CA 1 9-9不升高,此时需结合其他肿瘤标记物如CA125和/或癌胚抗原(CEA等协助诊断。 ③发现CA19-9 升高者,排除胆道梗阻或胆系感染等因素后则高度怀疑胰腺癌。 (2)血糖变化也与胰腺癌发病或进展有关:

急性胰腺炎诊疗指南(最新版)

急性胰腺炎诊疗指南(最新版)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有其它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临床上,大多数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20%?30%患者临床经过凶险。 总体死亡率为5%?10%。 一、术语和定义 根据国际急性胰腺炎专题研讨会制定的急性胰腺炎分级分类系统 (1992年,美国亚特兰大)和世界胃肠病大会颁布的急性胰腺炎处理指南(2002年,泰国曼谷), 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规定有关急性胰腺炎术语和定义,旨对临床和科研工作起指导作用,并规范该领域学术用词。 (一)临床用术语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临床上表现为急性、持续性腹痛(偶无腹痛),血清淀粉酶活性增咼大/等于正常值上限3倍,影像学提示胰腺有/无形态改变,排除其它疾病者。可有/无其它器官功能障碍。少数病例血清淀粉酶活性正常或轻度增高。 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具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改变,而 无器官功能障碍或局部并发症,对液体补充治疗反应良好。Ranson评分< 3,或APACHE- n评分< 8,或CT 分级为A、B、C。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具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改变,且具下列之一者:局部并发症(胰腺坏死,假性囊肿,胰腺脓肿);器官衰竭;Ranson评分 > 3; APACHE- n评分 > 8; CT分级为D、E。建议:(1)对临床上SAP患者中病情极其凶险者冠名为:早发性重症急性胰腺炎(early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ESAP)。其定义为:SAP患者发病后72 h内出现下列之一者:肾功能衰竭(血清Cr > 2.0 mg/dL)、呼吸衰竭(PaO2 < 60 mmHg)、休克(收缩压w 80 mmHg ,持续15 min)、凝血功能障碍(PT < 70%、和/或APTT>45 秒)、败血症(T>38.5 C、WBC > 16.0 X 109/L、BE w 4 mmol/L,持续48 h,血/抽取物细菌培养阳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T >38.5 C、WBC > 12.0 X 109/L、BE w 2.5mmol/L,持续48 h,血/抽取物细菌培养阴性);(2)临床上不使用病理性诊断名词“急性水肿性胰腺炎”或“急性坏死性胰腺炎”,除非有病理检查结果。临床上废弃“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急性出血性胰腺炎”,“急性胰腺蜂窝炎”等名称;(3)临床上急性胰腺炎诊断应包括病因诊断、分级诊断、并发症诊断,例如:急性胰腺炎(胆源性、重型、ARDS),急性胰腺炎(胆源性、轻型);(4)急性胰腺炎临床分级诊断:如仅临床用,可应用Ranson's标准或CT分级;临床科研用,须同时满足APACHE- n积分和CT分级。 (二)其它术语 急性液体积聚(acute fluid collection)发生于病程早期,胰腺内或胰周或胰腺远隔间隙液体积 聚,并缺乏完整包膜。 胰腺坏死(pancreatic necrosis)增强CT检查提示无生命力的胰腺组织或胰周脂肪组织。假性囊肿(pseudocyst)有完整非上皮性包膜包裹的液体积聚,内含胰腺分泌物、肉芽组织、纤维组织等。多发生于急性胰腺炎起病4周以后。 腺脓肿(pancreatic abscess)胰腺内或胰周的脓液积聚,外周为纤维囊壁。 二、急性胰腺炎病因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较多,且存在地区差异。在确诊急性胰腺炎基础上,应尽可能明确其病因, 并努力去除病因,以防复发。 (一)常见病因 胆石症(包括胆道微结石)、酒精、高脂血症。 (二)其他病因

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最新知识点)

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 版)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胰腺癌发病呈快速上升趋势.2017年美国癌症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胰腺癌新发病例数男性列第11位、女性列第8位,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第4位.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数据也显示,胰腺癌位列中国城市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8位,居大城市(北京、上海)人群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5位. ...感谢聆听... 胰腺癌的诊治现状不容乐观,但在肿瘤学新理念的推动下临床诊疗水平近年取得明显进步: (1)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 ry Team,MDT)得到普及,由多学科专家根据肿瘤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结合病人体能状况制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贯穿诊疗全程. (2)高通量测序技术联合系统生物学分析对胰腺癌进行分子分型,同时结合皮下或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Patient—Derived Xenograft Mod

el,PDX模型)开展药物敏感性的临床前研究,为胰腺癌“个体化诊疗"提供线索。 (3)临床试验的开展和多中心跨区域合作为胰腺癌新药研发和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了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为改善病人预后提供参考。 为此,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版)》,以期规范和提高我国胰腺癌诊治水平。 1.胰腺癌的诊断: 胰腺癌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腰背部痛、消化不良或腹泻等,易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相混淆。病人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出现症状时大多已属中晚期. 1.1胰腺癌危险因素的筛选: (1)长期吸烟、高脂饮食、体重指数超标、过量饮酒、伴发糖尿病或慢性胰腺炎等是胰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2)CDKN2A、BRCA1/2、PALB2等基因突变被证实与家族性胰腺癌发病密切相关。 1。2实验室检查: (1)糖类抗原CA19-9是目前最常用的胰腺癌诊断标记,具有以下临床特征:

NCCN胰腺癌外科治疗指南解读_百替生物

NCCN胰腺癌外科治疗指南解读 张太平,肖剑春,赵玉沛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北京100730)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上升。2009年美国胰腺癌新发病例数42470例,死亡病例数35240例,在恶性肿瘤死亡率中居第四位,5年生存率<5%[1]。我国胰腺癌发病率也有逐年增长的趋势。根治性手术切除是胰腺癌综合治疗的核心,也是胰腺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希望,目前胰腺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15%~25%。近年来大的医疗中心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死亡率已经<5%[2],胰腺癌的外科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结合最新的NCCN指南,就其外科治疗的关键问题加以讨论,以期进一步规范胰腺癌的外科治疗。 1根治性手术可切除性标准 根治性手术切除是延长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最有效治疗方式,然而胰腺癌发病隐蔽、进展快、恶性度高、早期诊断率低,80%以上的患者在诊断时已经无法接受根治性手术[3]。因此术前评估肿瘤范围及可切除性极为重要,近来有meta分析指出多排螺旋三维重建CT预测肿瘤可切除性的准确率在52%~96%,不可切除的准确率为90%~100%,是评估胰腺癌术前可切除性的最佳方法[4],除此之外超声内镜、PET、腹腔镜、腹腔镜超声等也是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估的重要方法。2009年胰腺癌NCCN 指南中定义可切除性胰腺癌为:肿瘤无远处转移;与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SMA)周围有清晰的脂肪层;且肠系膜上静脉(SMV)/门静脉清晰可见。将不可切除的胰腺癌分别定义为:1胰头癌:肿瘤有远处转移、围绕SMA大于180度、侵犯腹腔干(任何度数)、SMV/门静脉闭塞且无法重建或者肿瘤侵犯围绕腹主动脉;2胰体癌:肿瘤有远处转移、围绕SMA或腹腔干大于180度、SMV/门静脉闭塞且无法重建或者侵犯腹主动脉;3胰尾癌:肿瘤有远处或者转移围绕SMA或腹腔干大于180度;4淋巴结状态:淋巴结转移范围超出手术所能切除范围。[5]国内在2007版胰腺癌诊治指南中对胰腺癌可切除性标准也有相应定义。[6]然而目前并无一致公认的胰腺癌可切除标准,在实际工作中上述判断还受其它因素如影像学检查的准确率、术者的经验及手术团队的专业性等影响,尽管如此能否获得R0切除应是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估的重点。 2可能切除性胰腺癌 在可切除和不可切除胰腺癌之间存在“灰色地带”即可能切除性胰腺癌。[7]2009年胰腺癌NCCN 指南定义可能切除性胰腺癌为:严重的单侧或双侧的SMV/门静脉侵犯;肿瘤围绕SMA小于180度;肿瘤围绕或包裹肝动脉,但可以重建;SMV闭塞,但受累部分很短可以重建。[5]可能切除性胰腺癌成功进行R0切除风险较大,因此术前应先接受包括全身化疗和放化疗的新辅助治疗后再评估其可切除性,决定患者下一步治疗方案。M.D.Anderson癌症中心回顾分析了该中心1999年至2006年中160例诊断为可能切除的胰腺癌患者,其中125例进行了新辅助治疗。经过可切除性再评估,66例进行了根治性手术其中62例患者获得了R0切除。手术患者中位生存期40月,非手术患者中位生存期13月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8]该中心还通过非随机Ⅱ期临床实验发现新辅助治疗增加了胰腺癌的R0切除率[9]。有meta分析(总结1966-2009年111项临床研究共4394例患者)显示经新辅助治疗大约1/3可能切除患者可以获得根治性手术切除,术后患者生存时间和可切除患者无差异。[10]由此可见血管受累并非胰腺癌手术的绝对禁忌症,临床中应重视可能切除的胰腺癌患者,积极进行新辅助治疗以期获得R0切除。然而目前新辅助治疗的具体疗程和方案还并未统一[11-13]因此还期待更多临床研究。 3是否术前胆道引流 大约70%胰头癌患者以梗阻性黄疸为首发症状[19],有研究认为黄疸增加了手术的并发症因此建议术前经皮穿刺或者内镜下进行胆道引流。[14-16]然而这一观点备受争论,有meta分析认为术前减黄反而增加了手术并发症并且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增加了住院费用。[17-18]但限于这些分析所基于的临床研究严谨性有待提高,所以结果的可信度受到置疑。近来新英格兰杂志发表了一篇多中心前瞻性随

【免费下载】胰腺癌诊疗指南

胰腺癌诊治指南(2009版) 胰腺癌诊治指南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肝、胆、胰综合治疗组 1、诊断和诊断流程 病史和体格检查 首先应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家族史、饮食史,慢性胰腺炎、糖尿病史等。 对于表现为阻塞性黄疸、难以解释的体重减轻(超过正常体重的10%)、不明原因上腹痛或腰背痛、近期出现不能解释的消化不良而胃肠道常规检查正常、突发糖尿病而又无肥胖及糖尿病家族史者、突发无法解释的腹泻、自发性的胰腺炎发作等表现者要警惕胰腺癌的可能。 实验室检查 主要是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和CA242,CA19-9在诊断胰腺癌的灵敏度较高,CA242的特异性优于CA19-9。 必须检查项目:CEA、CA19-9、CA50、CA242。 特殊检查 B超是胰腺癌的首选无创性检查。 对于B超发现有异常者或者显示不清者应进一步进行CT或MRI检查,可进一步显示胰腺肿块的位置、大小、密度以及有无胰管和(或)胆管扩张、病灶的局部浸润、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是否伴有肝转移。对于CT/MRI诊断不能明确的可考虑行ERCP。 病理学诊断 主要包括 (1)US、CT引导的细针穿刺活检; (2)EUS; (3)腹腔镜及术中活检; (4)胰液及十二指肠引流液; (5)腹腔冲洗液及腹水。 不可切除的胰腺癌在放化疗前必须取得病理学诊断

胰腺癌诊治指南(2009版) 诊断流程图 诊断流程图2、临床分期 采用TNM 分期(AJCC ,2002)原发肿瘤(T ) 胰腺癌TNM 分期(AJCC ,2002) 原发肿瘤(T )Tx 原发肿瘤不能确定;T0 无原发肿瘤证据; Tis 原位癌。 T1 肿瘤局限于胰腺内,最大径≤2cm T2 肿瘤局限于胰腺内,最大径>2cm T3 肿瘤超出胰腺,未累及腹腔轴或肠系膜上动脉 B 超 、CA242 检测 随访 病理诊断成立 病理诊断不成立 再次取病检 随访

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版

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版)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 胰腺癌发病呈快速上升趋势。2017年美国癌症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胰腺癌新发病例数男性列第11位、女性列第8位,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第4位。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数据也显示,胰腺癌位列中国城市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8位,居大城市(北京、上海)人群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5位。 胰腺癌的诊治现状不容乐观,但在肿瘤学新理念的推动下临床诊疗水平近年取得明显进步: (1)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得到普及,由多学科专家根据肿瘤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结合病人体能状况制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贯穿诊疗全程。(2)高通量测序技术联合系统生物学分析对胰腺癌进行分子分型,同时结合皮下或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Patient-Derived Xenograft Model,PDX模型)开展药物敏感性的临床前研究,为胰腺癌“个体化诊疗”提供线索。 (3)临床试验的开展和多中心跨区域合作为胰腺癌新药研发和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了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为改善病人预后提供参考。 为此,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版)》,以期规范和提高我国胰腺癌诊治水平。 1.胰腺癌的诊断: 胰腺癌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腰背部痛、消化不良或腹泻等,易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相混淆。病人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出现症状时大多已属中晚期。 1.1胰腺癌危险因素的筛选: (1)长期吸烟、高脂饮食、体重指数超标、过量饮酒、伴发糖尿病或慢性胰腺炎等是胰腺

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2)CDKN2A、BRCA1/2、PALB2等基因突变被证实与家族性胰腺癌发病密切相关。 1.2实验室检查: (1)糖类抗原CA19-9是目前最常用的胰腺癌诊断标记,具有以下临床特征: ① 血清CA19-9 > 37 U/ml作为阳性指标,诊断胰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78.2%和82.8%9。 ② 约10%胰腺癌病人呈Lewis抗原阴性,CA19-9不升高,此时需结合其他肿瘤标记物如CA125和/或癌胚抗原(CEA)等协助诊断。 ③ 发现CA19-9升高者,排除胆道梗阻或胆系感染等因素后则高度怀疑胰腺癌。 (2)血糖变化也与胰腺癌发病或进展有关: ① 老年、低体重指数、无糖尿病家族史的新发糖尿病者,应警惕胰腺癌的发生。 ② 既往长期罹患糖尿病,短期出现血糖波动且难以控制者,亦应警惕胰腺癌的发生。 ③ 前瞻性研究显示空腹血糖每升高0.56 mmol/L,胰腺癌发病风险增加14%。 (3)其它诸多生物靶标如外周血内microRNA、ctDNA、外泌体内Glypican-1等也具有潜在临床应用前景,尚待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证实。 1.3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技术诊断胰腺癌的基本原则为:①完整(显示整个胰腺);②精细(层厚1~3 mm 的薄层扫描) ;③动态(动态增强、定期随访) ;④立体(多轴面重建,全面了解毗邻关系)。(1)增强三维动态CT薄层扫描是目前诊断胰腺癌最常用的手段,能清晰显示肿瘤大小、位置、密度及血供情况,并依此判断肿瘤与血管(必要时采用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邻近器官的毗邻关系,指导术前肿瘤的可切除性及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

《胰腺癌诊治指南》解读

《胰腺癌诊治指南》解读 六安市人民医院普外科徐皓 前言 随着普通外科的发展,胰腺癌的外科治疗越来越被重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已在各级医院得到开展,然而疗效并不满意,手术方式、围手术期的治疗尚无统一标准。为规范手术方式,提高胰腺癌病人的疗效,便于交流和总结,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外科学组,于2007年7月制定了《中国胰腺癌诊治指南》,希望为我国胰腺癌治疗的整体水平做出贡献。 阅读《胰腺癌的指南》 NCCN共识分类 1类:基于高水平的证据,NCCN达成共识,认为该建议是合适的。 2A类:基于包括临床经验在内的低水平证据,NCCN达成共识,认为该建议是合适的。 2B类:基于包括临床经验在内的低水平证据,NCCN在该建议的适宜性意见不一致,但无较大分歧。 3类:NCCN对该建议的适宜性存在较大分歧,除非特别指出,NCCN对所有建议均达成2A共识。 一、概述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上升。2009年,美国胰腺癌新发病例数为42470例,死亡病例数为35240例,在恶性肿瘤死亡率中居第四位,五年生存率小于5%。我国胰腺癌发病率也呈逐年增长趋势。2003年北京协和陆星华报告1991年-2000年全国疾病监测点人群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结果提示胰腺癌的死亡率由1991年的1.83%增至2000年2.26%,呈逐年上升性趋势,其在肿瘤死因中的位次波动于第7-8位,地区分布差异明显,东北和华北高于其他地区,城市高于农村,这是我们比较完整的胰腺癌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 根治性手术切除是胰腺癌综合治疗的核心,也是胰腺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希望,目前胰腺癌根治术后五年生存率可达15%~25%。近年来,大医疗中心接受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死亡率已<5%,胰腺癌的外科治疗取得了一定进展。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 Ⅰ.高危人群 (1)年龄大于40岁,有上腹部非特异性不适。Elli等报告早期症状体重下降79%, 腹痛56%,厌食28%,黄疸25%,乏力23%。 (2)有胰腺癌家族史。 (3)突发糖尿病,年龄>60岁,无肥胖及糖尿病家族史。 (4)慢性胰腺炎患者,特别是慢性家族性胰腺炎和慢性钙化性胰腺炎。 (5)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属癌前病变。 (6)患有家族性腺瘤息肉病者。 (7)良性病变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特别是术后20年以上的人群。 (8)胰腺癌的高危因素为长期吸烟、酗酒以及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等。 Ⅱ.现有诊断方法的选择 胰腺癌的主要症状包括消化不良、恶心、体重减轻、黄疸、脂肪泻、疼痛、

2021年多学科诊断与治疗协作理念下胰腺癌外科治疗的进展(全文)

2021年多学科诊断与治疗协作理念下胰腺癌外科治疗的进展(全文) 摘要 胰腺癌是高病死率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技术的进步并未明显改善病人预后。随着综合治疗理念的普及,胰腺癌的外科治疗也由“surgery first”进入多学科诊断与治疗协作时代,在术前评估、新辅助治疗及微创技术的应用、术后辅助治疗等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上述治疗的新理念、新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病人预后,但临床应用还存在争议。如何推动胰腺癌外科治疗向个体化、微创化、精准化方向发展仍是学术界的重要课题。笔者总结近年来多学科诊断与治疗协作理念下胰腺癌外科治疗的新进展,探讨目前其存在的局限和争议,针对胰腺癌外科治疗的未来发展提出思考,以期进一步促进其发展,改善病人预后。 关键词 胰腺肿瘤;治疗;外科;多学科;新进展 近年来,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以及靶向、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的提升极大改变了肿瘤治疗的现状,但胰腺癌病人的预后仍无明显改善。Cancer Statistics 2020数据显示:胰腺癌5年生存率仅为9%,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建立的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数据库(SEER)中胰腺癌5年生存率为10%,较往年无明显提升,但发病率却逐年升高[1]。作为胰腺癌治疗的主要手段,外科治疗在过去的关注视角较

为局限,对胰腺癌缺乏全面认识。随着多学科团队(multiple disciplinary team,MDT)诊断与治疗协作理念的普及,胰腺癌外科治疗逐渐囊括了术前评估、新辅助治疗、微创手术及术后辅助治疗等多方面,通过MDT形成胰腺癌的全程管理模式。然而,胰腺癌外科治疗仍有许多争议亟待解决,笔者结合文献和实际经验对此进行总结,探讨胰腺癌外科治疗的未来发展模式。 一、胰腺癌的术前评估 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估是决定胰腺癌治疗方式的重要依据。胰腺CT 检查薄层扫描+三维重建已成为胰腺癌术前评估的首选方式,三维可视化技术也在胰腺癌术前评估中得到应用[2]。根据肿瘤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及有无远处转移,胰腺癌分为可切除、交界可切除、局部进展及转移性胰腺癌。然而,单纯的解剖学关系难以反映肿瘤真实生物学行为及预后。近年来,影像组学也开始应用于胰腺癌病人的预后评估。有研究结果显示:CT检查纹理特征与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体生存时间相关,能够较好预测病人预后[3]。一项纳入161例病人的研究利用CA19-9、术前病变的影像组学特征和Brennan评分建立预后预测模型,一致性指数(C-index)可达0.74[4]。但目前影像组学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样本量较少,需要更多临床研究进一步探索其效能。 二、胰腺癌的新辅助治疗

中国胰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专家共识(2020版)

中国胰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专家共识(2020版) 6. 胰腺癌MDT应特别关注 (1)现行TNM分期的局限性; (2)组织细胞学证据的必要性; (3)MDT资料管理的重要性; (4)参与MDT人员的专业性; (5)MDT患者选择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6)MDT医学伦理的重要性。 7. 胰腺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胰腺癌治疗难度极大,尤其是晚期胰腺癌,多种治疗方法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为尽可能寻找胰腺癌的有效治疗方法,对于现有治疗途径均不能获得满意效果的患者,可根据具体要求安排参加临床研究,这也符合目前国内外指南和国际惯例。胰腺癌的发病率虽处于上升阶段,但其仍属于低发病率肿瘤。对胰腺癌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研究,需要大样本数据和资料的支持。因此,应注意积累每例胰腺癌患者的资料,为未来的科研奠定基础。必要时邀请基础学科研究者参与MDT活动。 8. 胰腺癌多中心MDT模式探索

目前,大型医疗机构在发展中已形成各自的特色和技术优势,但同时也会存在一定的技术缺陷和不足。对于病情复杂的患者,单一的医疗中心存在难以独立完成诊治的情况,因此,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邀请不同医疗机构的相关专家进行会诊和协商,制订治疗计划,必要时可转院治疗。多中心MDT模式将可以避免患者因病情复杂而辗转于多家医院,造成诊治延误。在当前的国内医疗条件下,多中心MDT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 9. 胰腺癌互联网+MDT(eMDT)模式探索 eMDT要以现行完善的MDT模式作为基础,结合互联网、5G、AI技术和大数据等打造病历数据采集、影像、检验、病理、远程会诊、手术演示和远程学习等为一体的互联网医联体云平台,提供远程会诊、联合门诊、移动查房和教学培训等远程服务;融入便捷的移动医疗,使云平台成为能够支持多人、多终端(PC、手机、PAD等)融合和多场景应用的远程医疗平台;可前移到诊室、患者床前、移动手机端的在线会诊、多人多学科会诊和随时随地移动会诊,方便不同医疗机构间会诊业务的开展。 (1)eMDT可分为3种形式。①医院内形式:同一医院内eMDT,既由线下转为线上,初期探索阶段可作为线下MDT的补充。②大医院间的联合:主要关注复杂、疑难病例的诊疗,规范与共识的制订、临床研究的开展、新技术的实施和评价等。③不同层级医院间的联合:主要解决分级诊疗、避免疑难复杂病例转诊、规范化诊治的推广、教学和梯队建设等;主要目的是服务基层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从根本上解决基层看病难等问题。

胰腺癌诊疗规范样本

胰腺癌诊断规范() 一、概述 胰腺癌(cancer of pancreas)是常用胰腺肿瘤,恶性限度极高,近年来,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明显上升趋势。胰腺癌半数以上位于胰头,约90%是来源于腺管上皮管腺癌。 为进一步规范国内胰腺癌诊断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胰腺癌诊断水平,改进胰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诊断技术与应用 (一)高危因素。老年,有吸烟史,高脂饮食,体重指数超标为胰腺癌危险因素,暴露于β-萘胺、联苯胺等化学物质可导致发病率增长。 (二)临床体现。 1.多数胰腺癌患者缺少特异性症状,最初仅体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易与其她消化系统疾病混淆。当患者浮现腰背部疼痛为肿瘤侵犯腹膜后神经丛,为晚期体现。 2.80-90%胰腺癌患者在疾病初期即有消瘦、体重减轻。 3.常浮现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等症状。 4.40岁以上患者有下列任何体现患者需高度怀疑胰腺癌也许性,如果患者是嗜烟者更应高度注重:

(1)不明因素梗阻性黄疸。 (2)近期浮现无法解释体重下降>10%。 (3)近期浮现不能解释上腹或腰背部疼痛。 (4)近期浮现模糊不清又不能解释消化不良症状,内镜检查正常。 (5)突发糖尿病而又无诱发因素,如家族史、肥胖。 (6)突发无法解释脂肪泻。 (7)自发性胰腺炎发作。 (三)体格检查。 1.胰腺癌患者病变初期缺少特异性体征,浮现体征时多为进展期或晚期。 2.黄疸。黄疸为胰头癌患者常用体征,体现为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大便颜色变白,小便发黄,皮肤瘙痒。 3.腹部肿块。胰腺癌患者触及腹部肿块多为晚期,很少能行根治性手术切除。 (四)影像检查。 1.B型超声检查:是胰腺癌诊断首选办法。其特点是操作简便、无损伤、无放射性、可多轴面观测,并能较好地显示胰腺内部构造、胆道有无梗阻及梗阻部位、梗阻因素。局限性是视野小,受胃、肠道内气体、体型等影响,有时难以观测胰腺,特别是胰尾部。 2.CT检查:是当前检查胰腺最佳无创性影像检查办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