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乘法的初步认识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乘法的初步认识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乘法的初步认识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乘法的初步认识人教版新课标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还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深入人心。在教学设计中,能尽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比如用小棒摆你最喜欢的图案、自己选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等环节都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但是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较多地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对于学生提出可以用乘法来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的方法置之不理,(当时一是怕中下生听不懂,影响学习情绪,二是怕展开讨论会影响教学时间)致使认识乘法的意义兜了一个大圈,浪费了很多时间。其实追究起来还是被旧的教学思想影响,还没有真正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回避学生的问题或者敷衍都是不可取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是生成的,是不能被预设的。况且开放的课堂上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学生的创造性言行、质疑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发生。教师事先备好的教学过程被打乱,教学进度或加快或减慢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结构。

教学的放与收做得不理想。学生摆小棒并列出许多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后,我没有及时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共同点,从而总结出相同加数,导致在后面讲两个因数的意义时很少学生回答准确,也不能准确列出乘法算式。就是在放开之后没有及时作一个小结,把知识收笼到重点难点上来。第二个地方做得不好的是:在回应课的开头时,我让学生看图提数学问题后,没有把很多的问题收笼到这节课的乘法问题上,使部分学生列出了加减算式。从这节课上使我认识到:放与收

都应有个度,开放是一种形式,而不是我们追求的目的,放得太开不利于学生的探索,收得太紧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放与收之间,教师应恰当起好主导作用。

教学难点把握不好。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而我在教学中只轻轻地点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确的乘法算式,影响了教学效果。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重组与激活教学内容、设计弹性化的教学结构、组织动态化的教学过程、实施激励性的教学评价旨在打破以“课堂中心”的封闭性的教学时空,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开放性;旨在打破以“教师中心”的灌输式,进行沟通与对话,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就是当今教师所必须做到的。

五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5的乘法口诀”52页 教材简析 教学主要内容: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教材内容包括乘法的初步认识、2~6的乘法的口诀。表内乘法是本册教材重点教学内容之一,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教材编写特点: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首先编排了乘法的初步认识,然后是5的乘法口诀。5的乘法口诀作为口诀教学的起始课,熟练掌握5的乘法口诀编制规律,为2、3、4、6的乘法口诀编制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向我们呈现了生动形象的福娃图,并提出数学问题,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也为从乘法的意义出发,进行编制乘法口诀提供了实物模型。在问题之后教材将5个5连加的计算过程依次呈现出来,并用箭头表示累加的过程,由学生在方框中填出得数,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了解得数的由来,为编制乘法口诀积累感性经验。最后,将点子图(乘法的矩形模型)与相应的乘法算式、乘法口诀对照编排,用点子图为乘法口诀赋予直观意义,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同时体现乘法口诀的应用价值,用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道乘法算式。 “做一做”安排了两道题。第一题是让学生熟记乘法口诀;第二题由人民币图列出算式,并应用乘法口诀计算出得数,让学生体会乘法口诀的价值。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掌握了连加的计算方法,他们已能根据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并结合情境用数数或连加的方法算出乘法算式的得数,这些知识储备都为学生在本课进行自主编制口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口诀的记忆并不陌生,有的甚至可以背出部分的乘法口诀,如何编制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在学习前两句的基础上尝试独立创编其他三句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达到熟记成诵,应用自如。 教学目标 1.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掌握5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通过记忆口诀,发现一些简单规律,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通过探究、比较等活动积累编制口诀的经验,提升数学思维的完整性和条理性。 4.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积累积极丰富的学习情感,体会学习乘法口诀的意义,感受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数学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5的乘法口诀。 难点:在编写、掌握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微课 教学设想 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让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学习。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列出乘法算式,本节课采取“扶----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乘法的初步认识人教版新课标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还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深入人心。在教学设计中,能尽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比如用小棒摆你最喜欢的图案、自己选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等环节都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但是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较多地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对于学生提出可以用乘法来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的方法置之不理,(当时一是怕中下生听不懂,影响学习情绪,二是怕展开讨论会影响教学时间)致使认识乘法的意义兜了一个大圈,浪费了很多时间。其实追究起来还是被旧的教学思想影响,还没有真正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回避学生的问题或者敷衍都是不可取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是生成的,是不能被预设的。况且开放的课堂上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学生的创造性言行、质疑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发生。教师事先备好的教学过程被打乱,教学进度或加快或减慢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结构。 教学的放与收做得不理想。学生摆小棒并列出许多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后,我没有及时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共同点,从而总结出相同加数,导致在后面讲两个因数的意义时很少学生回答准确,也不能准确列出乘法算式。就是在放开之后没有及时作一个小结,把知识收笼到重点难点上来。第二个地方做得不好的是:在回应课的开头时,我让学生看图提数学问题后,没有把很多的问题收笼到这节课的乘法问题上,使部分学生列出了加减算式。从这节课上使我认识到:放与收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下面我从得与失两方面来进行一下二年级数学下册(上半学期)数学的教学反思. 成功的经验: 1、教学中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由于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注重机械的技能训练与抽象的逻辑推理,而忽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致于使许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枯燥无用、神秘难懂的印象,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我通过这半年多的教学和实践,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从生活中导入,在生活中学习,到生活中运用.如:我在教学《图形与变换》一课时,我首先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的《游乐园》场景,接着分别用“电梯”“缆车”“推拉窗”“风车”等生活实例,展示生活中的角、平移与旋转现象,使学生不仅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加深了理解,也激发学生求知学习的兴趣并产生了学习的内在动力. 2、课改使我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水平.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意识到:“学习方式不仅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而且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传统课堂一味地采用灌输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学生是踏着别人踩出来的路走,而新的学习是要学生自己去找路走.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并不简单的是信息的输入,存

储和提取,知识的获得也不是传递完成的,真正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双方循着共同志价值取向而展开的生动的,富有灵性的交流与碰撞. 我们要关注让学生获取知识,同时也要关注学生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习水平和能力.如:我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中,为了使学生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关系,就组织学生进行摆一摆、分一分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表象,感悟出了除法就是“平均分”及其应用时的两种操作方法,从而理解除法的含义. 存在问题: 1、一是组织学习活动还不够到位.由于学生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参与面不是很广,往往让少数学生参与,而大部分学生成为"旁观者”;二是关注弱势群体不够,课堂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有部分学生能积极举手发言,能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能热情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之中,是课堂舞台的主角,能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但细细观察会看到,在这热闹的背后又隐藏着许多被遗忘的角落,总有一部分学生在成为观众和听众,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形成“差生”是必然的. 2、实施“开放性教学”,但过于“放任自由”;注重了能力培养,忽视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强调了学生主体,忽视了教师主导的发挥;探究成了形式与装饰;教师展示更多的是手段而不是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教案三

表内乘法(一) 第一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问题,经历由加法算式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 2.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符号“×”,会读、写乘法算式,会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通过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难点:通过直观认识,从相同数相加引出乘法,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 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先谈谈玩的事情,有兴趣吗? 师:谁能说说,你去哪些地方玩过? 学生可能会说:动物园、水上公园、游乐场等。 师:你们去的游乐场有哪些好玩的? 师:老师这儿就有一幅游乐场的图。(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情景图)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说一说这幅游乐场图中有什么,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学生观察交流,学生的表达方式可能不同,如有坐小火车的,有坐木马的等。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说得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一起解答,好不好? 除教材上的几个问题外,学生还可能提出: ?小飞机里比小火车里少多少人?24-15=9(人) ?过山车里和小飞机里一共有多少人?14+15=29(人) 板书时,要有意识地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写在一起。 二、发现问题,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可真棒,为了表扬小朋友,我们做个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喜欢玩小棒的游戏吗? 生:喜欢! 师:如果老师让你摆一个图形,你会摆什么?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师:现在小朋友们拿出小棒,摆出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图形,让老师看看。 师:小朋友们摆的真棒,现在老师又有更高的要求,看谁在规定的时间里摆出的图形最多,注意必须和刚才摆的图形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做摆小棒的游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愿望,为进一步探究新知做了铺垫。]

二年级数学上《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今天的两节课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学习、反思的地方。以下我就陈**老师执教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发表自己几点浅薄的看法。如果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首先我认为这节课陈老师很成功的落实了这样几个问题上:1、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为什么要用乘法。2、什么样的加法才可以用乘法表示。3、怎样用乘法表示以及乘法的写法和读法。其次,陈老师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让学生在童趣中学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陈老师根据低年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利用数学小精灵并借助多媒体呈现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熟悉的“游乐园”情景中。同时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创设有价值、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为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知识搭建一个有力的“支架”。 二、让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数学 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为了让学生主动建构,理解乘法的意义,陈老师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活动: 如在课的伊始,教师创设游乐园里“飞机图”的情境,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数一数、圈一圈、说一说等数学活动,从生活情境和加法算式两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每份数量相同于加法算式中加数相同的特点,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加法算式的书写,为理解乘法的意义积累感性经验。教师提出“观察这个加法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又一次针对本质特点进行提问,充分释放了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华,通过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算式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三、让学生在需要中学数学 从过山车的7个2相加,到8个2,9个2,10个2,再到,如果我们全班都去坐过山车,就有20个2相加,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标准地列出了, 2+2+2+2+……通过写连加算式让学生体验到用加法表示多个数相加的繁琐,促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对相同加数的连加产生强烈的改革需要,有一种想创造简便写法的欲望,再一次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经历了知识发展的过程。这时陈老师适时地引入乘法计算。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同时也充分感知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四、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在练习环节,陈老师也颇费苦心,她以挑战的形式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分层练习,通过写一写、分一分、改一改的练习,既重视了基础训练,同时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这样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巩固性、多样性、层次性的练习,符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陈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 当然,课堂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在此我也想提几点自己觉得疑惑的地方: 1、如何能更好体现乘法的简便 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是在列加法算式(加数相同)太繁琐时产生的一种简便运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一、《长度单位》的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第一单元,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上完课后有一些体会: 1、对大人来说“厘米”和“米”非常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要建立表象,理解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利用多媒体多出示一些长度是1厘米和1米的物体,进行多次感知。并且让他们多动手量身边的物体:比如课桌的长、宽、高,门窗的高度等,对学生日后填单位很有好处。 2、在教学1厘米有多长时,不要把尺子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以免放大的尺子误导学生。 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也应该教会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重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我注重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 三、《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完整)乘法的初步认识公开课教案.doc

4.1乘法的初步认识 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 100 以内加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游乐园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发现用已学的加法解决问题比较麻烦时,便渴望有一种简便的方法能够取代,这时乘法便呼之欲出了。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经历构建乘法意义的过程,感受加法与乘法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2.通过多种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构建乘法意义的过程。 3.感受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密切联系,体会乘法的简洁性和学 习乘法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出示主题图(课本第46 页)。 师:秋天到了,我们最喜欢的秋游活动快来了。快看,这个学校的同学们正 高高兴兴地在游乐园玩。我们一起看看这个游乐园里都有哪些好玩的项目? 学生活动: 观察画面: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有小飞机、小火车、过山车、转椅) 这么多好玩的项目,我们一个一个来看吧! 二、感知相同数连加的特点,渗透乘法的意义 (1)运用多种方式,呈现生活情境中有每份数量相同的情 况教师出示小飞机情境(课件)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项目——小飞机。 学生活动: 数一数:请同学们一架一架地数,每架小飞机上坐了几个人? 圈一圈:请同学们将每架小飞机上的人用一个圆圈圈起来,然后在每个圆圈旁边写上人数。 (学生圈完后教师在课件上将每个小飞机上的 3 人圈起来)

说一说:请同学们说一说,每架小飞机上坐的人数有什么特点?(每份数量 相同) 师:你真善于观察,我们把这个发现的结果一起说一遍:每架小飞机上坐了 3 个人,有 5 架小飞机。 (2)制造冲突,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算式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师:老师为什么要布置这个任务,肯定是有目的的,因为老师要统计人数, 不然有的小朋友走丢了,老师都不知道呢。那么问题来了,请你们想一想,小飞 机里共有多少人?你能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吗? 师:(老师点名学生回答)下面你说我写。哎呀,好像写乱了,你能用一句 简单的话,让大家一听就明白吗?(这是 5 个 3 相加) 师:这样一说,大家就都清楚了,我把算式写出来。(板书3+3+3+3+3=15)你们把算式写在小飞机下面的第一条横线上。 ( 3)认识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的特征,为理解乘法的意义积累经验 师:观察一下这个加法算式,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加数相同,都是 3)师:你能说出一共有几个 3 相加吗?(板书,在算式下面写 5 个 3) 师:这里的 3 是什么? 5 是什么? 三、自主尝试,强化认识 教师出示小火车情境图(课件) 师:看完了小飞机,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项目——小火车!请同学们数 一数:请同学们一节车厢一节车厢地数,每节车厢上坐了几个人? 圈一圈:请同学们将每节车厢上的人用一个圆圈圈起来,然后在每个圆圈旁 边写上人数。 说一说:请同学们说一说,每节车厢上坐的人数有什么特点?(每份数量相同)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在图中将每个车厢里的 6 个人圈起来。我们把这个发现一起读一遍:每节车厢上坐了 6 个人,有 4 节车厢。 师:接下来老师又要统计人数啦!要求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怎样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告诉大家,让大家一听就明白吗?( 4 个 6 相加)

乘法的初步认识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反思范文 实践新课标用活新教材 ——1、实践操作,初步感知 教学片段: 师:课件出示花,2朵2朵逐次出现。要求学生动手操作。 生:用手中的棋子摆一摆。 师:6个棋子,2个2个摆,要摆几次摆了几个几 生:需要摆3次,摆了3个2。 师:还可以怎样摆? 生:3个3个摆,摆2次。 反思: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创设了一个动手操作的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存在相同加数的数学问题,并在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类,帮助学生在“做”中循序渐进地参与“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几个几”等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活动,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动态过程,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做好铺垫。 2、引导探究,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片段:

师:出示狮子头。几个2相加? 生:6个2相加。 师:请把连加算式写成乘法算式。 生:写乘法算式。 师:拍手游戏,我拍了几次? 生:写乘法算式。 师:3×2怎样拍手? 生:上台拍手。 反思:教学不是一种告诉,而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体验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出现了乘法这种新的运算方法时,教师先让学生尝试写乘法算式,然后再让他们讨论、交流,怎么从加法算式改写乘法算式,从中让他们体会乘法的.意义。再以不同形式的练习来让学生了解乘法的意义,最后让学生用上台拍手来表示乘法的练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思维来理解乘法的意义。 值得审视的问题:1、扶得多,学生自主不够。 教学片段: 师:从2开始,2个2个数到10。 生:数数。 师:从3开始,3个3个数到18。 …… 反思: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主动不够,倒不如设计一个“游乐园”,小朋友在玩小火车、摩天轮……,让学生自己说出有多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本书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一次实践活动。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注意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可以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学生通过操作、学习,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试商的方法。 教学课时:四课时。

第1课时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1~3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用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谈话:开学第一天,老师就准备了10枝新铅笔来考考小朋友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提出问题:这10枝铅笔我要分给大家。可是,怎样分才合理呢? (1)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 (2)谈话: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每人分2枝、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 如果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如果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 几人呢?那么如果每人分4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我们来分一分。 二、交流共享 1.(1)分一分:(用小棒代替铅笔,小组合作)

乘法的初步认识公开课教学设计.doc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使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和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方法。让学生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 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 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这一节内容,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 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认识几个几的基础上理解乘法的含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2.在与相同加数连加的比较中体会用乘法写比较简便。 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突破方法: 难点:把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突破方法: 五、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标”精神,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在深刻体会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 方面充分运用教材呈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 充和调整,力图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成功 体验,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获得主动发展,并使学习过程富有个性化。 六、教学方法

七、教学媒体设计 主要以现代化电教手段 --- 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整个课堂。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了课堂密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八、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 一、活动引入。分析 1.手指演示﹢﹣,“×”认识吗?有谁认识?什么时 候用“×”呢,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知道。 伸出你的小手,一直手有 5 根手指,数一数, 4 个同学 的小手合起来是几根,教师有意识地说: 5 根, 5 根,5根,5 根,有 4 个。 2.初步感知“相同的数” 教师出示算式: 2+4+5= 4+4+4=6+6+6+6= 6+5+8= 5+8+1=2+2+2+2+2= 提出要求:观察黑板的这些加法算式,谁能把这些 算式分成两类? 指明,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引导:加数一样的算式分成一类;加数不一样的算 式分成一类。 二、 1.整体感知,初步认识乘法。 出示教材第 46 页游乐园图。 ( 1)认真观察,他们在玩什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 问题吗?(课件出示旋转小飞机图) 一共有几个同学在玩旋转小飞机? 指名上台数一数,列出加法算式。 3 个 3 个地数,一共有 5 个 3,写出加法算式是: 3+3+3+3+3=15。 ( 2)课件出示小火车图。 问:每个车厢里有多少人?有几个这样的车厢?你能 根据已知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一共有几个同先复习相同数(不同数)相加,为引出乘法做准备,然后用生动有趣的公园乐场的一角为背景引出乘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求知欲。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创设的情境是为了给学生建立一种感性的认识,根据学生好玩、好动、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本节课一开始我就利用游乐园的主题图,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在玩小火车?) 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6+6+6+6=24)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发( 3)课件出示过山车图。现加法中的一类特殊加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由于同年级老师十一过后要讲公开课用我们班学生试讲,我将此部分内容进行前置教学。 乘法的初步认识它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教材十分重视数学来源于生活及学生实际操作,首先通过学生比较熟悉而又十分喜爱的游乐园引起学生的兴趣,为认识乘法作准备。接着让学生用小棒摆各种各样的图案,由同数连加算式引出乘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以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本课。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而我在教学中只轻轻地点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确的乘法算式,影响了教学效果。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

本节课是初次认识乘法,所以我们这节课的设计就要从加法入手。先出示情境图,根据发现的信息来提问题,分别从开小火车的有多少人,做碰碰车的有多少人及跳绳的有多少人,这些问题入手,大部分孩子都能列出加法算式来,教师板书,继而同学们来观察这几个加法算式有无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算式都有相同的加数。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主要注重对孩子们语言表达上的培养和行为习惯上的养成。另外,在总结乘法算式的过程中,利用我们之前的发现使学生们意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算式,也可以用乘法计算。换句话说,只有有着相同加数的算式才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在学习把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的过程中,使学生们认识到如:4+4 +4+4+4这5个4相加既可以写成5×4也可以写成4×5,因为之前老师在暑假作业上有一项要求整理背诵99乘法口诀表,有的学生知识单纯的去记忆,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以至于我让转换其他的加法算式为乘法算式的过程中出现了滥用乘法口诀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首先向同学们解释了何为乘法口诀:为了方便人们记忆9以内的乘法整理编排出来的一个便于记忆的口诀,他并不能代替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会分不清加数和个数,比如3+3写成乘法算式,有个别同学会写成3×3,针对这一情况,我会重新让学生去回忆并理解几个几相加就是几乘几。 这一节课是认识乘法的起始课,使学生学习并运用乘法口诀的基础,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在平时计算过程中经常见到几个几相加,却并未真正的运用过。所以,这一节课就是培养学生认识到加法与乘法

【免费下载】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思想。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改为主动,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我认为,数学预习有以下四个优点: 一、利于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自学课本时,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尽管在老师看来非常简单,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后的思维断点。由于学生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有的甚至幼稚,我们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长此以往,水滴穿石,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越来越精彩。 二、利于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经过预习后,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可以解决,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设置情境让学生解决。在单位时间内,解决三个问题与解决两个问题,哪个更有效率?不言而喻。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肯定会倍加关注。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如果没有预习,学生的大脑会一片空白,不能及时与旧知识链接,会毫不批判的无条件接受。预习后,当认知发生冲突时,及时反思学习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构建知识网络。 由于学生生活得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对同样的知识构建的途径必然也是多样的。但因课本编排的局限,不可能将各种想法全部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借鉴课本想法的基础上,展现多样化的见解,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运用自己的智慧填补课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构建自己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 四、利于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在学生预习后,教师要相应的改变教学策略,不能照本宣科,原封不动的使用课本提供的素材。教师必须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从学科的总体目标拟定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的选用教法,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过程。在教材处理上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多变的处理教材,让教材为师生服务,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学生预习时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识浮浅。因此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的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成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适的空间。学生的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例如,原文用的除法例子:课本上是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怎样分?重点是平均分及如何平均分。为了防止学生背答案而不去深入思考,可以改为: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怎样分? 诚然,小学生年龄小,还不知道如何去预习,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的分阶段进行辅导。对于刚刚起步的小学生(如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一节课

例谈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基本途径和策略 ——以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

例谈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基本途径和策略——以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 摘要】:教学评一致性就是要求我们基于课程标准去整体性、一致性思考四个 问题:我要带学生到哪里去,基本的素材有哪些,怎么带他们去,怎么知道他们 到了那里,也就是要求必须围绕目标,考虑“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课堂的评” 要保持一致性。 【关键字】: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评价任务教学评一致性 “教学评一致性”指的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规定的学习结果来确定教学 目标、设计评价任务、组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评价学生学习、改进教学 活动等一系列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结合我们团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应涉及学 习目标的制定与叙写,评价任务的设计以及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等内容。下面就 以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为例,谈谈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基 本途径与策略。 一、制定精确的学习目标,确保教学评的一致性 清晰的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学习目标必须源于课程标准, 先于教学内容而存在,也就是说找到制定目标的依据是第一位的,这个依据要从“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来确定。 (一)找到学习目标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学段目标”“第 一学段”中提出了“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数感。初步形成运算能力,发展抽象思维。”在“课程内容”中提出了“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2.教材分析 教材第46页为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问题素材,一方面构架起加法算 式与乘法算式之间的桥梁,便于学生将同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另一方 面更突出了乘法意义的本质,使学生更为明确乘法的意义。这节课是学生学习乘 法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3.学情分析 为了把握好学生的认知起点,对学生的学情摸准,在课前进行了前测调研,85%的学生都不认识乘号,也不能将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且对乘法的意 义比较模糊。 (二)制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制定不仅需要考虑课标、教材和学情;还要思考谁来学,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学得怎么样等问题,同时考虑目标撰写尽可能是可检测、可评估的; 最后撰写成:“通过什么内容和方式学习,理解或会做什么,提高或体会什么,达到什么程度”这种句式,每条目标的叙写需将三维目标有机整合。通过几番修改,本节课学习目标确定为三条:一是通过数一数、圈一圈、说一说等活动,能说出几 个几相加,会把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二是在交流创造运算符号、尝试写法中,建立乘法模型,体会乘法的意义;三是在列式和改写过程中,感受 数学的对应思想和简洁美。 二、设计有效的评价任务,推进教学评的一致性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总结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总结 一、课程标准走进教师的心,进入课堂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本学期我们在作业评价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做法是日评、周评、月评一条龙,老师评、学生评,老师对一日作业做出评价,有时把班里同学好的作业带回家,双休日家长对孩子一周的学习、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对比后对孩子的学习提出要求,周始老师综合激励换星,(2个优A换1枚章)学生每周都为自己树立一个新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又转化为每天的学习行为,使他们日复一日,周复一周,不断地吸取经验,经常进行弥补,月末进行争星活动,学生在一个月内品尝自己学习成功的喜悦,或向他人学习,每一个月是一个新起点,学生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四、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为指导,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数学问题生活化、情境化。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很重要一部分,就是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本节课在

组织教学材料时,围绕“神州五号”飞船发射升空的事情,创设一 个现实的生活情景,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 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2、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知识不仅仅是教会的,而更应该由学生 自己学会的。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树立“以学主动发展为本” 的现代教学理念。本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 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通过摆、看、想、说、算等实践活动,感 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 的几倍”的数量关系。教师穿针引线,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完成新 知的主动建构。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人的根本属性在于他的社会性。学生要 从小学会与人交往,与人沟通,与人协作。本节课我在设计教学时,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之间讨论、交流,每一位学生充分地参与认知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保证 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教学反思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教学反思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二)》教学反思 《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教师在复习和准备这个环节中,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然后在新授过程中,教 师有意识沟通乘除法间的联系,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 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这体现了教师作为引导者的地位。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反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学生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生在这氛围中质疑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拥有解决问 题的能力

乘法的初步认识微课

单元名称:乘法的初步认识微课参照学生:A、B组学生 单元目标及分解: 1、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学材准备:(学具、教具、场景) 课件、小棒 教学要点: 一、直观演示,感知几个几 (一)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出示课件,请大家跟我一起摆一摆。 1.这是2根小棒,2根为一组摆了5 组,一共有用了多少根小棒? 2.我们摆这5组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呢?用加法算式表示。 2+2+2+2+2=10,2一共加了5次,也就是5个2相加得10。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个及。 (二)出示课件观察:摆一个三角形和正方形 1.用三根小棒摆了一个三角形,摆5个用多少根呢?也就是5个3相加,列加法算式:3+3+3+3+3=15。 2.摆一个正方形用四根小棒,摆4个用多少根呢?表示4个4相加,加法算式:4+4+4+4=16。 3.引导学生观察2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每个算式加数都相同,出示像这样加数相同的算式我们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二、探索新知,认识乘法 (一)认识乘法 1、出示图片,说一说 这里我摆了6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3加了6次,表示6个3相加. 2、认识乘法、乘号 用乘法表示:3×6=18 或 6×3=18教学读法,教学乘号。 3.小结 乘法就是相同的加数和个数相乘,跟加法一样它的前后顺序是可以互换的。 (二)读乘法算式 出示课件读一读乘法算式,加深乘法的读法。 (三)加法算式改写乘法算式 1、加法算式改写乘法算式。先说出表示的意义再改写成乘法。 2、出示一组算式判断改写,引导学生理解只有相同加数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四)看图列式,加深理解 (1)出示图片,看图列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2)教学乘法各部分名称。学生说一说。 (五)看图列式,比较加法和乘法,引导学生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希望大家能学会乘法,并用乘法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四、特殊指导 对自闭症孩子能根据指令,能正确写出来即可,语言要求根据孩子实际确定。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张学梅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是乘法的起始课,是进一步学习乘法的基础。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同数连加。因此,本节教材是要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认识到同数连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和乘法是同数连加的简便方法,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我在备课时,注意到新教材的编排与以前的教材有了变化。本节教材通过四个主题图来实现教学目标:游乐园的情境图蕴含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作准备;例1猜一猜活动引出加法算式,再由相同数相加引出乘法,体会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学习乘法算式的读写法;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算法。这种编排不符合我的学生实情,知识点的衔接不连贯、不流畅、于是我对教材资源进行了调整、删减和补充。 具体做法是:直接用游乐园的情境图和补充的题目,在一节课内完成本小节所有知识点。 首先我出示游乐园的情境图,让学生帮我安排秋游的分组设计,在计算每个游乐项目游玩人数时,初步感知相同加数这个概念。接着让学生比较几个加法算式的相同点,得出“相同加数”和“几个几”的概念,为乘法的引入作准备; 然后让学生自己写两个这样的加法算式,算式能写多长就写多长。我选择了两个

学生写的,一个算式是20个3连加,一个是42个7连加,我把字写大些,学生发现这些算式写起来算起来都不方便,如果再多一些加数边黑板都不够写怎么办?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用合并加数、省略号、语言叙述等方法表示,但没有体会数学的简单美,这时引出乘法算式,并用童化语言说“把加号扭一下就解决了这个难题。”这种说法让学生知道乘法是从加法来的,感受到乘法是同数连加的简便算法,接着认识乘号,乘法算式的读写法和各部分名称。这样一小节知识点一气呵成。

北师大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回收废电池》 教学反思 乌江镇平原小学高斌 《回收废电池》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的加法和整百整十数加法的基础上,再来学习的三位数不进位和进位的加法。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运算。并让学生明白三位数的加法,其实只是数位变多了,但竖式的运算法则其实跟两位数的运算法则完全相同。 1、教材创设了“回收废电池”的情景,我首先能结合这一素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并通过“你知道吗”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废电池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适时的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在讨论“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了多少节废电池”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列出算式。并让学生先估计出得数的范围,再进行计算。再探索计算方法时,让学生通过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了解到“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在从个位加起。”解决“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废电池”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去思考,进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新知中,在讨论“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节”电池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先让学生估计出得数的范围,再进行计算。在计算112+87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计算方法,再进行交流教学。从“估一估”、“拨一拨”和“算一算”三个层面提供了由估算到精确计算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当我们遇到一个新算式时,先估一估它的结果,做到心中有数,对探究算法和解决问

题是有益的。通过在计算器上拨珠计算,学生了解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因此在竖式计算中,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才能相加。 4、通过创设情境,探索新知,巩固练习等环节的教学,顺利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但要注意的是在备课时,仍需事先把握好每个环节的用时,多给学生进行板演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进行估计和语言表达,老师不要太急于“一手操办”,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愿说。同时教学语言仍需再斟酌些、严谨些,这样本堂课就更能达到教学效果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