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EB病毒相关肿瘤中EB病毒编码微小RNA的研究进展

EB病毒相关肿瘤中EB病毒编码微小RNA的研究进展

EB病毒相关肿瘤中EB病毒编码微小RNA的研究进展
EB病毒相关肿瘤中EB病毒编码微小RNA的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EB病毒感染

病毒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基本结构包括核心、衣壳,部分衣壳外包有囊膜,核心含病毒的遗传物质(DNA或RNA)和核蛋白。 病毒感染的过程 病毒附着于细胞表面—与细胞表面病毒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潜伏感染—病毒血症期—经血液或淋巴在体内传播。 病毒感染的检测, 病毒分离:特异性强,但时间长,技术要求高 病毒抗原的检测:检测到抗原即可诊断该病毒感染,但不能说明急性、慢性感染或病毒携带状态,需结合抗体 病毒核酸检测:常用PCR 原理:双链DNA分子—高温解链—降温后与特异性互补引物结合 可诊断病毒感染,但不能说明急性、慢性及病毒携带状态。如人感染EBV及HHV6后,建立终身潜伏感染,咽部长期不定时的排出病毒。因此PCR检测的样本最好直接取自受累的组织或器官。 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 急性感染,特别是原发感染早期,首先出现IgM,一般持续2-3个月消失,感染1周左右IgG爱是出现,逐渐升高,数周或数月达高峰,逐渐降低至一定水平后持续很长时间或终生存在,只要IgG滴度进行性升高,可诊断为病毒的急性感染,一般是2分血清标本,间隔2-4周,如抗体滴度达4倍以上增高,可诊断为急性感染,但不能做出早起诊断。如IgM阳性,考虑为病毒急性或近期感染,但不能确定传染性。

EB病毒抗体四项 1.VCA-IgG(衣壳抗原) 疾病早期即可出现,可持续终生 2. VCA-IgM 疾病早期即可出现,1-2周后可消失 3.EA-IgM(早期抗原) 疾病急性期可出现,3-5周高峰后逐渐消失 4.NA-IgG(核心抗原) 出现于发病后4~6周,阳性的效价亦较低,但可持续终生。如发现该抗体,则提示感染实际早已存在。 EBV抗体四项的判断 一,EBNA-IgG(+) CA-IgG(+),EA-IgG(+)/CA-IgM(+):复发(再激活)。 高亲和力的CA-IgG:既往感染。 二,EBNA-IgG(-), CA-IgG,IgM(-),无感染 CA-IgG(+): CA-IgM(-)和高亲和力的CA-IgG,EA-IgG(-)为既往感染,EA-IgG(+)为复发 CA-IgM(+)和低亲和力的CA-IgG,原发感染。 胡老师: EB抗体四项:EBCA-IgG

EB病毒感染及其相关疾病

EB病毒感染及其相关疾病 发表时间:2018-03-15T11:34:35.320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12月上第23期作者:吴萍[导读] 病程长、并发症多者难治疗、预后差,尤其是有机体免疫损伤者,必要时加用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有助于控制病情,以期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六安市中医院;安徽六安237000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EB病毒感染患儿131例,采用ELISA检测EB病毒抗体,PCR法测定EB病毒DNA。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转归及预后。结果131例中,≤7岁103例(78.6%)。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依次为发热95例(72.5%)、咳嗽46例(35.1%)、咽痛42例(32.1%)、皮疹21例(16.0%)、淋巴结肿大13例(9.9%)、眼睑浮肿9例(6.9%)、腹痛8例(6.1%)、腹泻3例(2.3%)、精神萎靡2例(1.5%),精神恍惚、恶心呕吐各1例。EB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种类繁多,以呼吸道感染最多见76例(58.0%),其次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5例(19.1%)。更昔洛韦治疗效果较好。结论儿童EB病毒感染起病症状多样,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检测EB病毒DNA及EB病毒抗体有助于早期诊断。 关键词;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 前言 因EB病毒感染可累及全身各脏器,临床表现多样,而且早期症状轻、体征少,以其他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或病初即有多脏器受累,因此给临床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特别是早期病例更容易造成误诊、漏诊。现就目前国内外病EB病毒感染临床检验方法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7月-2016年6月我科收治的EB病毒感染患儿131例,男83例,女48例;所有病例符合EB病毒感染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标准。 1.2方法 (1)EB病毒抗体检测:采用ELISA检测,EB病毒抗体5项采用欧蒙实验诊断公司生产的抗EB病毒抗体血清学检测生物薄片试剂检测,为间接免疫荧光法。 (2)EB病毒DNA检测:用PCR检测,荧光半定量法,EB病毒DNA>500拷贝数/ml为阳性。 2、结果 2.1流行特点 131例中,幼儿期及学龄前期儿童多发,年龄:<1岁7例,1~岁42例,3~岁54例,7-14岁28例,中位年龄5.3岁;≤7岁儿童103例(78.6%)。全年均有发病,无明显季节性,有逐年上升趋势,2014年7月-12月21例,2011年全年58例,2012年1月-6月52例。 2.2首发症状 发热95例(72.5%),其中高热71例,最高体温41℃,伴畏寒,热程最长5个月;咳嗽46例(35.1%);咽痛42例(32.1%),扁桃腺有分泌物35例(26.7%);皮疹21例(16.0%);淋巴结肿大13例(9.9%);眼睑浮肿9例(6.9%);腹痛8例(6.1%),腹泻3例(2.3%);精神萎2例(1.5%);惊厥、精神恍惚、恶心呕吐各1例。 2.3临床检查 外周血WBC(1.3-34.1)×109/L,WBC>10.0×109/L59例(45.0%),WBC<4.0×109/L8例(6.1%),其中异常淋巴细胞(异淋)>0.10者38例(29.0%);血小板增高2例(1.5%),C反应蛋白(CRP)升高46例(35.1%),肝功能异常41例(31.3%),LDH升高24例(18.3%),CK-MB增高29例(22.1%)。29例X线胸片及CT检查中,肺纹理增多紊乱19例,小斑片状影7例,斑片状阴影23例,纵隔淋巴结肿大2例。109例患儿行EB病毒抗体检测:VCA-IgG阳性99例(90.8%),VCA-IgA阳性51例(46.8%),VCA-IgM阳性10例(9.2%),EA-IgG阳性53例(48.6%),NA-IgG阳性62例(56.9%);59例患儿行EB病毒DNA检测,阳性29例(49.2%)。14例骨髓细胞学检查:8例正常,5例见噬血细胞,1例见中毒颗粒。 2.4疾病谱 131例中,呼吸道感染76例,其中23例为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5例;过敏性紫癜7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7例;肠系膜或颈淋巴结炎13例;腹泻病3例;川崎病3例;血小板增多症2例;病毒性心肌炎2例;口腔炎2例;病毒性脑炎1例;噬血细胞综合征4例,其中1例合并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勒雪病),1例合并川崎病,1例死亡后尸检发现脑组织中有噬血细胞;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1例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2例合并结核性脑膜炎;低分化鳞形细胞癌1例,坏死性淋巴结炎2例,急性荨麻疹1例,精神障碍1例。 2.5治疗及转归 131例中,10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更昔洛韦5mg?kg-1?次-1静脉滴注,每天2次,连续7-14d,体温在3d内降至正常26例,此后肝脾淋巴结缩小,临床症状减轻。31例未用更昔洛韦治疗时体温就下降。18例重症者,加用静脉丙种球蛋白400mg?kg-1?d-1,连续静脉滴注2-5d,或丙种球蛋白1g/kg,用2d。1例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因病情危重放弃治疗后死亡,尸检发现脑组织中见噬血细胞。 3、讨论 EB病毒感染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轻重不一,可出现典型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国外资料记载,儿童感染EB病毒约有50%发展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而本组资料只有18%,更多见的是不典型病例、重症疑难病例。本组资料显示,EB病毒感染可致全身多个系统受累,如肺部出现斑片状阴影,心肌损害、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脑炎,精神障碍,口腔溃疡、肝功能损害等。严重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及DIC,可合并结核性脑膜炎而被误诊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