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桃黑星病的防治方法.doc

桃黑星病的防治方法.doc

桃黑星病的防治方法.doc

桃黑星病的防治方法

桃子得了黑星病,不仅减产,而且铲除的桃叶质量不高,自然卖不出好价钱,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下桃黑星病的防治方法。

1、清除初侵染源。秋末冬初结合修剪,认真剪除病枝、枯枝,清除僵果、残桩,集中烧毁或深埋。生长期剪除病枯枝,摘除病果,防止再侵染。

2、加强桃园栽培管理。注意雨后排水,合理修剪,使桃园通风透光。

3、药剂防治:开花前,喷波美5度石硫合剂+0.3%五氯酚钠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铲除枝梢上的越冬菌源。落花后半个月,喷洒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4、果实套袋。座果后套袋,以防病菌侵染。

柑橘黑星病三大类型

柑橘黑星病三大类型 柑橘黑星病也称为柑橘黑斑病,大部分柑橘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该病主要为害柑橘果实,叶片、嫩梢亦有发生。 为害轻者,降低果实品质,影响柑橘果实商品价值,为害严重时,造成早期落果和落叶,严重影响柑橘产量。贮藏运输期间,病斑继续扩大,使果实变黑腐烂,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 为害症状图解 柑橘黑星病的症状多出现在近成熟的果实上,也可为害叶片和枝梢。 叶片受害 常发生在老叶上,通常呈圆形,中央稍四陷,褐色至灰白色,常常有黑色的分生孢子器着生,病斑周围有明显的黄色晕圈,易与红蜘蛛为害混淆。 果实受害 黑斑病菌主要侵染幼果,幼果期不显症状,若幼果发病严重会引起果实脱落。果实膨大期至成熟期在表皮开始出现病害症状,但不会引起果肉腐烂。 果实受害后根据病斑类型的不同主要分为黑斑型、黑星型和毒性型。

黑斑型 黑斑型:病斑小而浅,仅限于果皮,圆形,边缘黑褐色微隆起,有时病斑外围有绿色的晕圈。病斑中央四陷,灰色至红棕色,常有微凸起的黑色小点(分生孢子器)着生。

黑星型黑星型:病斑很小,直径稍凹陷,灰色至红棕色,或淡红褐色,褐色,常有暗红或褐色的边缘,这种类型的病斑很少产生分生孢子器。 毒性型

毒性型:在条件适宜时,多个斑点联合形成扩散状的大病斑,病斑深入果皮内,褐色至黑色,革质,边界不清,条件适宜时可很快蔓延至整个果实,引起腐烂。 几种类型病斑有时可混合发生,黑斑和黑星型在条件适宜时均可发展成为毒性型。 发生流行特点 柑橘黑星病为真菌病害,有性阶段为柑橘球座菌,无性阶段为柑橘茎点霉。其病原具有两个特性:①弱寄生性;②病原菌具有潜伏侵染特性,一般在谢花后的一个半月内侵入幼果内,膨果期和果实将着色时显现症状。流行途径病菌以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子囊孢子、菌丝体等在病叶、病枝、病果上越冬。

植物病害分类

植物病害分类 一、致病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 真菌是一种低等生物,个体大小差别很大,小的要用显微镜观察。真菌是多细胞体,有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真菌不能自已制造养分。真菌的繁殖和高等植物近似,每种孢子折生成和形态均具特征,是分类鉴定的主要根据。在条件适合时,产生的孢子,借风、雨、虫等扩大再传染,往往造成病害的流行。 鞭毛菌亚门 卵菌纲水霉目 绵霉属稻绵霉稻苗绵腐病 水霉属腐生水霉、寄生水霉水稻烂秧 丝囊霉属萝卜丝囊霉萝卜根腐 霜霉目 腐霉科 腐霉属 能引起各种针、阔叶树及花卉幼苗 的猝倒、茎基腐、根腐和果腐等病 害:猝倒病、根腐、瓜果腐、果蔬 软腐、茄瓜绵腐等 疫霉属 为害植物的根、茎基部,少数为 害地上部分,引起芽腐、叶枯等 病害。如山楂根腐病、牡丹疫病、 烟草黑胫病、马铃薯晚疫病、菠 萝心腐病、番茄晚疫病、柑桔褐腐 疫病、辣椒疫病、草莓红心病、瓜 类疫病等 指疫霉属 霜疫霉科霜疫霉属 芽腐、叶枯、山楂根腐病、百合基 腐病、荔枝霜疫(霉)病、 马铃薯疫病等 白锈科白锈属如:苋菜、白菜等的白锈病 霜霉科 霜霉属 葡萄、菊花、月季霜霉病、十字花 科植物、瓜类、烟草霜霉病、白菜 霜霉病、大豆霜霉病 假霜霉属瓜类霜霉病 单轴霉属葡萄霜霉病 盘梗霉属莴苣霜霉病、菊科霜霉病 指梗霉属谷子白发病

根肿菌纲根肿菌属十字花科根肿病、白菜类根肿病粉痂菌属马铃薯粉痂病、疮痂病 多粘霉属无明显症状,但传播病毒病 壶菌纲节壶属玉蜀黍节壶菌玉米褐斑病丝壶菌纲 担子菌亚门 锈菌目柄锈菌属麦秆锈病、草坪草锈病等胶锈菌属梨锈病 多孢锈菌属玫瑰锈病 单孢锈菌属菜豆锈病 层锈菌属枣树锈病 栅锈菌属亚麻锈病 黑粉菌目黑粉菌属小麦散黑粉病条黑粉菌属小麦秆黑粉病叶黑粉菌属水稻叶黑粉病腥黑粉菌属小麦腥黑粉病轴黑粉菌属高梁散黑粉穗病尾孢黑粉菌属水稻粒黑粉病实球黑粉菌属慈菇黑粉病 隔断菌目隔断菌属(大多是介壳虫的共 生物) 果树膏药病 银耳目银耳属 木耳属 卷担子菌属花生紫纹羽病 外担子菌目外担子菌属引起茶科、杜鹃科植物的叶果幼梢变形肿胀,如杜鹃和山茶的饼病 子囊菌亚门 半子囊菌纲畸形外囊菌桃树缩叶病 梅外囊菌梅、可缩叶病、膨叶病李囊菌李囊果病(李袋果病)樱桃外囊菌樱桃丛枝病 酵母属

苹果黑星病

防治苹果黑星病 黑星病菌主要为害叶片以及果实,也能侵染叶片、果实,也能侵害叶柄和花、牙以及嫩枝等部位,叶片上病斑近圆形或呈放射状,初期也上生出绿褐色霉层,稍后霉层渐变为褐色至黑色。严重的时候全叶染病,叶片枯焦,脱落。叶柄、叶脉及果实等上的症状都与梨黑星病相似,特点是后期病斑上均覆盖一层黑霉。 发病主要区域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等苹果产区 苹果黑星病病菌大多是在秋冬形成,传播途径主要是靠风雨传播,通风伤口侵入,在木质部定植,然后沿导管蔓延。春秋雨季是病菌侵入的有利时期。树体从感病到出现症状需要1-2年时间。发病后,发病严重的树体在1-2年死亡。防治措施: (1)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低洼积水地注意及时排水,改良土壤,以增强树势。 (2)清除入侵源。挖除果园内重病树、病死树,清除病根,锯除发病枝干。 农药杀菌剂防治: 在病害常发期使用600-800液稀释喷洒,进行病害预防。 注意事项: 1.本产品属中药保护性杀菌剂,能有效预防多种病害的发生;当发病时,应结合内吸性化学药剂复配使用;混用时(强酸、强碱类药剂禁止混用)一定要先加入本产品,稀释做为母液,搅拌混匀后,再加入其它药剂。若配制过程中,出现浑浊或沉淀,停止使用。 2. 施药后4小时内降雨,需重新喷雾。 3.如有轻微沉淀析出属正常现象,使用时摇匀即可,不影响药效。 优势: 1、营养保健、复壮树体:连续使用2--3次以后,叶片肥厚、韧性好,嫩绿鲜亮、叶绿素含量高,光合作用强;枝干光滑、皴皮少,营养运输能力强,枝干病害少;果实色泽光亮、糖度高、口感好;树体落叶晚,养分存储量多,花芽饱满;抗病及抗逆性强,减少冻害、病害危害。 2、防治枝干病害:“靓果安”内含“溃腐灵”多种原材料,杀菌成分相似,用药方法不同,通过叶部吸收,传导杀菌,营养树体,达到防治枝干病害的效果。

黄瓜黑星病的防治

黄瓜黑星病的防治策略 黄瓜黑星病又称疮痂病,是一种严重危害黄瓜生产的检疫性真菌病害。近期,北方天气气温较低,多地反应温室黄瓜黑星病发生严重,导致叶片穿孔或黄瓜瓜条畸形,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发生程度 黄瓜黑星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1889年美国首次报道了黄瓜瓜条上受黑星病的侵害情况,20世纪50~60年代美国、荷兰等国曾出现黑星病的大流行。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首先在河南的西葫芦、黄瓜上发现黑星病,80年代该病害开始在东北三省的保护地黄瓜上普遍发生,后蔓延到全国各地。黄瓜黑星病不仅危害植株,且致瓜畸形、“淌浊”,失去商品价值。一般减产20%~30%,严重时减产达80%~100%。 二、发病症状 黄瓜黑星病在黄瓜的整个生育期均可侵染发病,可引起黄瓜的叶片、茎、卷须、瓜条及生长点发病,以植株的嫩叶、嫩茎和幼果受害最重。 1幼苗发病症状 子叶上产生黄白色圆形斑点,子叶腐烂,严重时幼苗整株腐烂。稍大幼苗刚露出的真叶烂掉,形成双头苗、多头苗。 2叶片发病症状 发病初期,在叶面呈现近圆形褪绿小斑点,进而扩大为2~5毫米淡黄色病斑,边缘呈星纹状,干枯后呈黄白色,后期边缘有黄晕的星星状孔洞。嫩茎染病,初为水渍状暗绿色菱形病斑,后变暗色,凹陷龟裂,湿度大时,病斑长出灰黑色霉层。生长点染病时,心叶枯萎。卷须染病则变褐腐烂。 3瓜条发病症状 初为圆形或椭圆形褪绿小斑,病斑处溢出透明的黄褐色胶状物,凝结成块,干结后易脱落。后病斑逐渐扩大,凹陷,胶状物增多,堆积在病斑附近,最后脱落。湿度大时,病部密生黑色霉层。接近收获期,病瓜暗绿色,有凹陷疮痂斑,后期变为暗褐色。空气干燥时龟裂,病瓜一般不腐烂。幼瓜受害,病斑处组织生长受抑制,引起瓜条弯曲、畸形。 三、病原菌 黄瓜黑星病的病原菌主要为瓜枝孢(Cladosporium cucumerinum),属无性型真菌枝孢属。瓜枝孢分生孢子梗单生或3~6根簇生,分枝或不分枝,直立,深褐色,上部色淡,光滑,3~8个隔膜,基部常膨大。枝孢柱形,0~2个隔膜,大小为18.5~30.0×3.0~5.4微米。分生孢子链生且具分枝链,椭圆形、圆柱形、近球形,淡橄榄色,平滑或具细微疣突,多数无隔膜,偶有一隔,大小为3.8~23.5微米×2.5~6.0微米。 瓜枝孢除为害黄瓜外,还可侵染西葫芦、南瓜、甜瓜、冬瓜、笋瓜等葫芦科作物。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1初侵染源 黄瓜黑星病的初侵染源主要为种子和病残体,或者以菌丝体或菌丝块存留在病残体和土壤中。病原菌靠雨水、气流和农事操作在田间传播,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随风或靠孢子弹射到植株各部位上开始侵染。病组织和带菌种子是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对于病菌的远距离传播,带菌种子是主要侵染源。 2温度 黄瓜黑星病为低温高湿型病害。温度在5~30℃之间均可发病,最适发病温度为20~22℃。当寄主处于15~25℃范围内,低温—高温交替的环境时,发病非常严重。而我国的日光温室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温度状态,所以常导致该病发生严重。另有研究表明,在22~24℃以上较高温度下所有黄瓜品种均表现出抗性,只在17~20℃下感病品种才表现出感病。

2016杀菌剂大全

类别品种作用机理和特点防治对象 酰胺类 氟吗啉防治卵菌纲病原菌产生的病害,保护、治疗、铲除;渗透、内吸,高活性,持效16d霜/疫霉病特效烯酰吗啉抑制卵菌细胞壁的形成,内吸霜/疫霉病特效叶枯酞抑制细菌在水稻中的繁殖,阻碍转移,内吸水稻白叶枯病磺菌胺抑制孢子萌发,土壤杀菌剂,对白菜根肿病特效根肿/根腐/猝倒甲磺菌胺土壤杀菌剂 噻氟菌胺强内吸传导,对担子菌特效立枯/黑粉/锈病环氟菌胺抑制白粉菌吸器、菌丝和附着孢的形成,内吸活性差白粉病 硅噻菌胺能量抑制剂,具有良好的保护活性,长残效,种子处理小麦全蚀病 吡噻菌胺机理独特,高活性、广谱、无交互抗性粉锈/霜霉/菌核环酰菌胺机理独特,灰霉特效灰霉/黑斑/ 菌核苯酰菌胺杀卵菌机理独特:抑制菌核分裂,无交抗,保护剂晚疫/霜霉病 环丙酰菌胺内吸保护,抑制黑色素合成,感病后加速抗菌素产生稻瘟病 噻酰菌胺阻止侵入,诱导抗性,内吸传导,持效期长,环境影响小白粉/霜霉/稻瘟病氰菌胺内吸和残留活性好,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剂稻瘟病

双氯氰菌胺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剂稻瘟病 高效甲霜灵核糖体RNAⅠ合成抑制剂,保护、治疗、内吸运转霜/疫/腐霉高效苯霜灵卵菌病害 萎锈灵选择性内吸杀菌,萌芽种子除菌,刺激省黑穗/锈病 呋吡酰胺强烈抑制琥珀基质电子传递,内吸传导,长残效水稻纹枯病甲呋酰胺内吸,种子处理,黑穗病(玉米除外)麦类黑穗病氟酰胺琥珀酸酯脱氢酶抑制剂,保护/治疗/内吸,稻纹枯特效立枯/纹枯/雪腐 甲丙烯和咪唑类 嘧菌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新型/高效/广谱,保/治/铲/吸/渗所有真菌病害肟菌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无交抗,广谱/渗透/内吸/保护白粉/叶斑等啶氧菌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广谱/内吸/熏蒸/耐雨水冲刷麦类病害唑菌胺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广谱/内吸/转移/混用所有真菌病害氟嘧菌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广谱/内吸/长效/速效所有真菌病害烯肟菌酯新型/高效/广谱/内吸所有真菌病害苯氧菌胺线粒体呼吸抑制剂,保/治/铲/吸/渗水稻稻瘟病烯肟菌胺--

苹果黑星病菌

苹果黑星病 摘要:苹果黑星病的病原菌是苹果黑星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苹果黑星病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叶片上病斑近圆形或呈放射状,初期叶上生绿褐色霉层,稍后霉层渐变为褐色至黑色。是世界性苹果病害,欧洲、美国及日本等国危害严重,中国的北方多省市都有此病害。 1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苹果黑星病 拉丁学名:Venturia inaequalis(Cook)Wint.,(Spilocaea pomi Fr.) 别称:疮痂病 病原中文名:苹果黑星菌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苹果 主要为害部位:叶片和果实 2病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叶片上病斑近圆形或呈放射状,初期叶上生绿褐色霉层,稍后霉层渐变为褐色至黑色。严重时病斑布满全叶,叶片枯焦,易早期脱落。叶柄、叶脉及果实等上的症状都与梨黑星病相似,特点是后期在病斑上均覆盖一层黑霉(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3病原特性 苹果黑星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世代:Fusicladium dendriticum(wallr.)Fuck.称树状黑星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也有报道其无性世代为。Spilocaea pomiFr.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初无色,后变为青褐色至红褐色,在培养基上灰色,分枝,有隔。分生孢子梗丛生,深褐色,大小50~60×4~6微米,屈膝状或结节状,短而直立,无隔或具1~2个隔膜。梗顶着生一个单细胞(少数双细胞)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梭形或长卯圆形,深褐色,大小12~22×6~9微米。病菌在腐生阶段可形成假囊壳,球形或近球形,褐色至黑色,子囊平行排列于假囊壳基部,子囊长棍棒形或圆筒形,具短柄,内含8个子囊孢子。排列成两行。子囊孢子卵圆形,青褐至黄褐色,双细胞,上面的细胞较小而稍尖。 4发病特点 发病特点:苹果黑星病菌以菌丝体在枝溃疡和芽鳞内或子囊壳在落叶上越冬。子囊孢子到第二年春季成熟,田间分生孢子在6~7月份最多。病菌也可被蚜虫传播。寄主最易受害时期为花蕾开放与花瓣脱落期间,萼片上的病斑为以后侵染果实的最好菌源。因此,早春为病害发生的重要时期。在苹果感病期间,天气连绵多雨,适于病菌初次侵染。果实成熟期间被害,导致贮藏期间及运输中的损失。苹果各品种间抗病性存在差异,小苹果品种中,黄太平最感病,其次为黄海棠和花红,河南海棠、三叶海棠较为抗病;多花海棠是高抗品种。大苹果品种,国光和富士较易感病;其次为印度、红星、金冠、祝光、旭、黄魁等品种抗病力强。[1] 5 方法原理 经现场查验取样后,实验室用显微镜等仪器设备进行检测,根据其危害症状,形态学特征进行结果判定。仪器及用具 5.1 仪器

杀菌剂分类大全 1

杀菌剂大全1 酰胺类杀菌剂 卵菌纲:高效甲霜灵、高效苯霜灵、噻酰菌胺、环丙酰菌胺、氟吡菌胺、吡噻菌胺(菌核病、灰霉病、白粉病)、双炔酰菌胺、苯酰菌胺、噻唑菌胺、氟啶酰菌胺、双炔酰菌胺 稻瘟病:氰菌胺、双氯氰菌胺、环酰菌胺(灰霉病) 土壤病害:磺菌胺、噻氟菌胺、 叶枯酞(抑制细菌)、环氟菌胺(白粉病)、硅噻菌胺(全蚀病)、萎锈灵(黑穗病、黄萎病、立枯病、防腐剂、具有生长刺激作用)、甲呋酰胺(黑穗病)、呋吡菌胺(纹枯病、菌核病、白绢病)、啶酰菌胺(白粉病、灰霉病、各种腐烂病、褐腐病和根腐病等)、甲磷菌胺、氟菌胺 通过抑制琥珀酸脱氢酶破坏病菌呼吸而致效 酰胺类化合物作为杀菌剂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大多数酰胺类杀菌剂的杀菌谱比较窄,近期又有许多新颖的化合物商品化,最明显的结构特点是杂环,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吡噻菌胺(penthiopyrad)和啶酰菌胺(boscalid)具有较广的活性谱。 氟吗啉是沈阳化工研究院开发的丙烯酰胺类杀菌剂。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创制的农用杀菌剂、是首次获得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的农用杀菌剂。具有良好的内吸、保护和治疗活性。对卵菌亚纲病原菌引起的病害如霜霉病、疫病如黄瓜霜霉病、葡萄霜霉病、马铃薯晚疫病、番茄疫病、辣椒疫病、烟草疫病等有优异的活性。 噻氟菌胺是琥珀酸酯脱氢酶抑制剂,即在真菌三羧酸循环中抑制琥珀酸酯脱氢酶的合成。对丝核菌属、柄锈菌属、黑粉菌属、腥黑粉菌属、伏革菌属和核腔菌属等致病真菌有活性,对担子菌纲真菌引起的病害如立枯病等有特效。

氰菌胺和双氯氰菌胺分别是由日本农药公司和住友化学公司开发的酰胺类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稻瘟病。 环酰菌胺主要用于防治各种灰霉病以及相关的菌核病、黑斑病等。 硅噻菌胺是含硅的噻酚酰胺类杀菌剂。具体作用机理尚不清楚,可能是ATP 抑制剂。主要用于小麦全蚀病的防治。 呋吡菌胺(纹枯病、菌核病、白绢病)是日本住友化学公司开发的吡唑酰胺类杀菌剂,主要抑制真菌线粒体中琥珀酸的氧化作用,具有优异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噻唑菌胺(ethaboxam)是韩国LG农化公司研制开发的噻唑酰胺类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卵菌纲病害。 噻酰菌胺(tiadinil)是由日本农药公司开发的噻二唑酰胺类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稻瘟病。 啶酰菌胺(白粉病、灰霉病、各种腐烂病、褐腐病和根腐病等)0(boscalid)是由巴期夫公司开发的吡啶酰胺类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菌核病、锈病、马铃薯早疫病和灰霉病等。 吡噻菌胺(penthiopyrad)是由日本三井化学公司开发的吡唑酰胺类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白粉病和灰霉病等。 氟啶酰菌胺(fluopicolide)和双炔酰菌胺(mandipropami)分别由拜耳和先正达公司开发,具有优异的杀菌活性,均对霜霉病有特效。 二羧酰亚胺类杀菌剂 乙菌利(黑穗菌核白粉)、异菌脲(灰霉病)、腐霉利(菌核病、灰霉病、黑星病、褐腐病、大斑病)、乙烯菌核利(菌核菌、白粉、黑斑病、灰霉病)、克菌丹(地下地上方方面面保护)、灭菌丹(多种病害)、菌核利(菌核病、灰霉病)传统杀菌剂,通过抑制NADH细胞色素C还原酶破坏类酯类和膜的合成而致效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基本上所有真菌病害:嘧菌酯、氟嘧菌酯、醚菌酯、唑菌胺酯、烯肟菌酯、烯肟菌胺

梨黑星病菌寄生部位及致病作用研究

第29卷 第4期1999年 11 月 植 物 病 理 学 报 A CT A PHY SOP A T HOL O GI CA SIN ICA V o l.29 N o.4 N o v. 1999 梨黑星病菌寄生部位及致病作用研究* 李保华** 赵美琦 (中国农业大学植病系,北京100094) 摘要 组织透明及扫描电镜研究结果表明:梨黑星病菌在叶片上主要寄生于表皮细胞和叶脉薄壁组 织细胞的表面,沿细胞表面扩展。病原菌并非只在角质层与表皮细胞间生长,而且在表皮细胞和叶脉 薄壁组织细胞的细胞间寄生。在大量的观察中,没有发现侵入到细胞内菌丝或菌丝变态结构。梨黑星 病菌不寄生叶肉细胞,但能导致叶肉细胞病变。由于黑星病菌的寄生性既不同于专性寄生,也不同于 杀生寄生,才使梨黑星病的潜育期和产孢期都长于这两类真菌病害。这是认识和研究梨黑星病发病 特点和流行规律的基础。 关键词:梨黑星病,寄生,扩展 STUDIES ON PARASITIC POSITION AND PATHOGENICITY OF Venturia nashicola Li Baohua Zhao M eiqi (Departmen t of Phytopathology,China Agr icultu ral Un ivers ity,Beijing100094) Abstract Studies by tissue clear ing and Scanning Electro n M icroscope sho ws that V enturia nashicola Tanaka et Yam am oto can only parasitize epidermal cells and parenchy matous cells of leaf vein on pear leaves and the hyphae gr ow on the surface of the cells w ithout invading into the cells.Results also demonstrate that the hyphae extended no t o nly under the cuticular m em-br ane but also o n the intercellular space of epider mal cells and parenchymatous cells of leaf vein and finally form ed a hy phal w eb around the cells.No metam orphic hyphae invaded into host cells,such as haustoria,w ere fo und in all the observations.T he fung i did no t parasitize meso-phyll cells but caused so me damag e to them.T he parasitic and pathog enic char acter istics, w hich w ere different fr om the obligate parasitism and biocidal parasitism,pro long ed the latent and conidial production period and w ere the key of r ecognizing the disease epidemic. Key words:Venturia nashicola,parasitism,expand 1 前 言 梨黑星病(Venturia nashicola T anaka et Yam am oto)是梨树的主要病害[1,2],有不同于其它真菌病害的发病特点。该病潜育期长,且随寄主的生长发育变动大。在幼龄叶片上病害潜育期18~25d,最短14d[3,4];在成长期叶片上潜育期在40d以上。梨黑星病的产孢期长,叶部病斑的产孢期最短可维持7d,病芽梢的产孢期可长达60d[5]。幼龄叶片上黑星病发病重,病斑圆形;成长 *本研究为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资助号为39470475。本研究得到曾士迈先生的指导。 **现于莱阳农学院工作。 收稿日期:1999-03-15,修改稿收到日期:1999-05-21。

三唑类杀菌剂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l)防治麦类白粉病用药适期在茎叶零星发病至病害上升期,或上部三叶发病率达30%~50%时开始喷药,每亩月12.5%乳油17m1 (有效成分2.13g),对水常量喷雾。 (2)防治麦类黑穗病每l00kg种子用12.5%乳油300~30Oml (有效成分25~37.5g)拌种。先将袢种所需的药量加水调成药浆,调成药浆的量为种子重量的1.5%,拌种均匀后再播种。 (3)防治麦类锈病用药适期在麦类锈病盛发前,每亩用12.5%乳油33.3~50ml (有效成分4.16~6.25g),对水常量喷雾或低容量喷雾。 (4)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每l00kg 玉米种子用12.5%乳油320~480ml (有效成分40~60g)拌种。先将拌种所需的药量加水调成药浆,调成药浆的量为种子重量的1,5%,拌种均匀后再播种。 己唑醇 制剂OL 、SC 、SG。分析方法GLC 或HPLC。 作用机理与特点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破坏和阻止病菌的细胞膜重要组成成分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导致细胞膜不能形成,使病菌死亡。具有吸、保护和治疗活性。应用 适宜作物与安全性果树如苹果、葡萄、香蕉,蔬菜(瓜果、辣椒等),花生,咖啡,禾谷类作物和观赏植物等。在推荐剂量下使用,对环境、作物安全,·但有时对某些苹果品种有药害。 防治对象能有效地防治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所致病害,尤其是对担子菌纲和子囊菌纲引起的病害如白粉病、锈病、黑星病、褐斑病、炭疽病等有优异的保护和铲除作用。 使用方法茎叶喷雾,使用剂量通常为15~250g(a.i.)/hm2 。以

梨黑星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梨黑星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一、分布及危害:梨黑星病又叫梨疮痂病,在世界产梨地区普遍发生。在我国该病害分布很广大,南北各省梨产区均有发生,但尤以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北方诸省受害严重。 二、危害症状:叶片、果实、嫩梢及芽鳞均可受害,严重时可造成新梢枯死,果实畸形龟裂,叶、果早落,树势削弱。 新梢及叶柄染病后,在其基部形成黄褐色长椭圆形病斑,以后产生黑霉层逐渐向上扩展,病梢或叶柄上布满霉层,终至枯死。当夏季新梢上出现病斑时,稍隆起如豆粒,其上布满霉层,而后霉层被雨淋洗,病斑渐凹陷龟裂,至次年病疤脱落,仅留一疤痕。 叶片发病时,多在叶背沿支脉或中脉发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初为淡黄色,后成暗色污斑,上面生有黑霉,边缘呈星芒状辐射。病害严重时可扩及叶片正面,随病势发展,病叶渐变红褐色脱落。 果实染病后,起初发生淡黄色圆形病斑,并逐渐扩大出现黑绿色霉层,病部果肉变硬,随果实增大而逐渐凹陷龟裂。病重时幼果呈畸形易早期脱落。 三、病原:病害由半知菌丛梗孢目的梨黑星孢[Fusicladium pirinum (Lib.) Fuck.]引起。分生孢子梗丛生或单枝,暗褐色,直立或弯曲,有的顶端有分叉,每梗的顶端及上段旁侧有数个钝形齿形突起(孢子痕)。分生孢子淡褐色,单胞或双胞,纺锤形,椭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为18-21×6 9 -微米。 病菌的有性阶段为子囊菌纲、座囊菌目的梨黑星菌(Venturia pirina Aderh.)子囊壳球形,直径100-150微米,壳壁暗褐色,顶端有乳头状孔口。孔口四周有数支暗色针状喙毛(刚毛)或无喙毛。子囊棒状或圆筒形,长40-70微米,内含8个子囊孢子,孢子长卵形或长椭圆形,具一隔膜,上胞较大,下胞较小,分隔外微显缢缩,大小为14-20×5-8微米,黄绿色。 此菌主要以无性世代侵染危害。以前在北方地区曾发现过子囊阶段,但不常出现。但在昆明地区早春于先年落叶上子囊壳尚属普遍,较易找到。 四、发病规律:病菌越冬方式主要有三种:在落叶上形成有性器官,次年产生子囊孢子进行侵染;在枝梢旧病疤上越冬,次年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侵染;以分生孢子在芽鳞及落叶上越冬。其中以在芽上越冬的病菌为最主要的侵染来源。

梨黑星病

梨黑星病 Pear Scab 梨黑星病又叫疮痂病,俗称黑霉病、雾病、乌码、荞麦皮,是我国梨树上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该病危害果实,果面产生病斑,使之失去商品价值;危害叶片,导致早期落叶,严重消弱树势。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该病在种植鸭梨、白梨等高度感病品种的梨区发生较重,原来抗病的雪花梨、酥梨等品种在近几年的受害程度也逐渐加重。但由于防治技术的普遍提高,因该病严重发生而导致早期大量落叶的现象较为少见。当前该病主要危害果实,尤其是近成熟期的果实。由于果实受害,降低经济价值,影响果农的经济收入。一般年份是需要经常加以重视和防治的梨树病害之一,多雨年份尤其要密切注意其发展动态,及时进行防治。 症状 梨黑星病能够侵染梨树所有的绿色幼嫩组织,如叶片及叶柄、芽、花序、新梢及一年生枝条等部位,其中以叶片和果实受害最为常见。该病从展叶期开始,一直到果实采收期都可发生,有时在储藏期仍可继续发生。该病症状的主要特点是:受害部位产生墨绿色至黑色,有时呈银灰色的霉状物;病部初期变黄,后期枯死,病部组织不腐烂。 叶片:叶肉、叶脉及叶柄均可发病。刚展开的幼叶最感病,展叶后一个月以上的老叶抗 病性很强。叶部病斑主要出现在叶片背面,尤以沿叶脉处较多。初期沿叶脉长出星状放射的墨绿色至黑色霉状物。叶片正面难见异常表现;稍后,霉状物扩展连片,与背面黑霉对应的叶片正面开始出现不规则形黄斑;再后,病斑逐渐变褐枯死。叶上病斑多时,可导致叶片枯黄,甚至早期落叶。叶柄和叶脉上的病斑呈长条形或梭形,中部凹陷,表面易产生霉层,严重时叶脉断裂,叶柄变黑,叶片枯死。叶柄受害常常是早期落叶的重要原因。 果实:从刚落花的幼果至采收期甚至储运期的成果均可发生,果实成熟度增加,感病程 度加重,近成熟期的果实最易受害。刚落花即受害的小幼果发病,多数在果柄或果面形成黑色或墨绿色的近圆形霉斑,这类病果几乎全部早落。稍大幼果受害,果面产生淡黄色斑点,圆形或不规则形,潮湿条件下病斑上产生黑霉;干燥时不产生黑霉,呈绿色斑,俗称“青疔”。幼果受害后,病部组织停止生长,导致果实畸形、开裂,甚至脱落。成果期受害,形成圆形凹陷斑,病斑表面木栓化、开裂,呈“荞麦皮”状,这类病果不畸形。近成熟期果实受害,形成淡黄绿色病斑,稍凹陷,有时病斑上产生稀疏的霉层。病果或带菌果实冷藏后,病斑扩展较慢,病斑上常见浓密的银灰色霉层。 芽部:芽部发病极难辨认。病芽的主要特征是鳞片变黑并产生黑霉,重病芽瘦弱甚至枯 死,枯芽不能萌发,常在芽基周围形成近圆形黑斑;轻病芽难见异常,第二年萌发形成病梢。在一个枝条上,顶芽基本不受害,亚顶芽最易受害,亚顶芽往下3~4个芽也较易受害。病芽

腈菌唑全面介绍

腈菌唑特点及市场概况 (李开封) 中文通用名:腈菌唑 ISO通用名称:myclobutanil CIPAC数字代号:442 化学名称:2-(4-氯苯基)-2-(1H-1,2,4-三唑-1-甲基)己腈 化学结构式: 实验式:C15H17CLN4 相对分子质量:288.8 熔点:63—68℃ 沸点:202—208℃ 溶解度:25℃水中溶解度142mg/L,溶于醇、芳烃、酯、酮(50~100g/L),不溶于脂族烃。K ow 871(pH7~8,25℃)。 作用特点: 属三唑类杀菌剂,是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具有内吸、保护和治疗性,杀菌谱广。对子囊菌、担子菌、核盘菌均有较高防效。有较强的内吸性,杀菌普广,药效高,持效期长,对作物安全,有一定刺激生长的作用。 防治对象和使用方法: 防治苹果、梨等仁果类植物上白粉病、锈病和黑星病用45mg/L浓度的溶液喷洒;防治核果类的白粉病、褐锈病、污点病、腐烂病,以35~56g ai/hm2的使用剂量喷雾;防治葡萄上黑腐病和白粉病,以84~140g ai/hm2喷雾;防治黄瓜白粉病以56~70g ai/hm2喷雾;以0.1~0.2g ai/kg种子处理麦类种子,可防治麦类散黑穗病、坚黑穗病、网腥黑穗病、小麦粳枯病、大麦条纹病和网斑病以及由镰刀菌引起的种传病害,也对苗期麦类白粉病、锈病和纹枯病有防治作用;防治烟草白粉病,以40~50g ai/hrn2喷雾。通过叶面喷雾,还可以

防治饼病、香石竹花腐病、月季黑斑病等'花卉上白粉病、叶斑病等,药液浓度一般在50~100mg/L;用100mg/L药液浸渍处理收获后的柑橘,可防治青霉病。可防治麦类白粉病、锈病、枯颖病及由核腔菌引起的病害,果树黑斑病等。 使用120~150mg/kg(折合12%乳油800~1000倍液), 与其他药剂的混用: 腈菌唑可与多种杀菌剂混用,以增效或扩大杀菌谱。主要混用方法有:与代森锰锌混用防治黄瓜白粉病、梨黑星病、香蕉叶斑病、番茄叶霉病等;与福美双混用防治黄瓜黑星病、黄瓜白粉病等;与三唑酮混用防治小麦白粉病;与咪鲜胺混用防治香蕉叶斑病;与井冈霉素混用防治稻曲病。 目前:美国陶氏、沈阳科创、诺普信等均有登记,制剂含量多为12.5%,40% 代表产品:仙生(Gana, Systhane-MZ)是美国罗门哈斯公司(Rohmand Haas Company)开发生产的一种兼具内吸治疗与保护怍用的新型复合杀菌剂。适用于防治果树、蔬菜、瓜类作物的黑星病、白粉病、霜霉病、炭疽病等多种病害。通用名称①腈菌唑(myclobutanil)十②代森锰锌(mncozebl) 制剂 62.25%仙生可湿性粉剂

苹果黑星病菌出现了抗药性

文章转自“全国苹果病虫害防控协作网” 苹果黑星病菌出现了抗药性 [美]Brian Wallheimer 美国普渡大学的研究显示,一些最常用的杀菌剂对苹果黑星病不再有效,许多果园种植者也已经发现这个问题。 珍娜·贝克曼是植物学和植物病理学副教授,她说,在印第安纳州和密歇根州,四种常用的杀菌剂由于长期地大量使用,已经在苹果上产生了抗药性。 贝克曼说:“经常被用来控制黑星病的杀菌剂已经开始失效,但最令人不安的是,我们测试的许多标样同时对这四种杀菌剂都产生了抗药性。这就像抗生素的多重抗药性一样,是全方位的抗药性。” 苹果黑星病是由真菌Venturia inaequalis引起,可以造成苹果树叶和果实褐变,极具破坏性。果实上的一个病斑,可使其售价降低85%。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斑结痂、开裂,造成真菌、细菌甚至害虫在内滋生,使其完全丧失食用价值。 贝克曼说:“一个果园发生这种病害可能会造成部分损失,但如果果园品种多样性差,也可能会造成毁园。” 一般认为,当病原生物形成抗性时,会导致该生物在其他一些方面的适应性降低。贝克曼与普渡大学毕业生Kim Chapman和密歇根州立大学George Sundin 教授的合作研究显示,苹果黑星病菌在对杀菌剂产生抗性的同时,本身并没有丧失任何适应能力。人们常用多果定、醚菌酯、腈菌唑或甲基托布津来防治苹果黑星病,在被测试的苹果黑星病菌样本中,约12%的菌株对这四种杀菌剂同时都产生了抗药性(https://www.sodocs.net/doc/0a16213374.html,)。 果农的唯一选择是使用被严格限制的老的杀菌剂,导致使用的次数更多,花

费也更大。 这种形势将促使果农改变他们对果园的管理方式。一些感病品种(如旭McIntosh),将更加依赖化学药剂。果农的选择本来就不多,抗药性的问题将进一步缩减果农的管理空间。 贝克曼说,她和她的合作伙伴正努力研发一种快速检测苹果黑星病菌抗药性的方法,以便及时帮助果农调整管理计划。美国农业部、普渡大学和密歇根州农业试验站资助了该项研究。 (张瑜译,曹克强校)

榆林山地苹果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其绿色防控技术

榆林山地苹果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其绿色防控技术

————————————————————————————————作者:————————————————————————————————日期:

榆林山地苹果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其绿色防控技术-园林 榆林山地苹果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其绿色防控技术 李清,张晓明 (陕西省榆林市农产品检测中心陕西榆林719000) 榆林东南部山区工矿企业少,空气洁净无污染,气候干燥,病虫害轻,适合生产绿色果品。近年来,榆林山地苹果以色泽鲜艳、口味干爽而受到市场青睐。因此,榆林山地苹果在生产上,应按照《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393-2013)和《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Y/T394-2013)要求,着力打造绿色果品,提高果品市场竞争力。在防治方法上,应实施绿色防控技术,即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严格检疫,杜绝危险有害生物传入,并针对苹果主要病虫害种类,采取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核心,以化学防治为应急的综合防治措施和统防统治手段,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1 榆林山地苹果主要病虫害种类 1.1 主要病害 1.1.1 苹果树腐烂病腐烂病是榆林山地苹果树受害最为严重的一种病害。此病为真菌病害,一般危害进入盛果期的大树,引起主干或大枝基部韧皮部腐烂,极易造成主干或大枝死亡,是苹果树的毁灭性病害。榆林地处陕北,冬季最低气温低于-20 ℃,果树易发生冻害,而韧皮部受冻后,有利于病菌的扩展(病斑多出现在枝干阳面,而阳面枝干易形成冻害,说明此病与冻害有关),加之结果大树负载量大,易出现树势衰弱,造成抗病力降低,导致发生严重。过去生产上预防和治疗腐烂病的主要药剂是福美胂,但随着2016 年底国家对福美胂的禁用,

43%戊唑醇悬浮剂防治梨树黑星病田间试验

43%戊唑醇悬浮剂防治梨树黑星病田间试验 摘要梨黑星病严重影响梨的产量和品质,葫芦岛地区果农多使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不佳。为找到防治梨黑星病替换药剂,进行了43%戊唑醇悬浮剂防治梨树黑星病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43%戊唑醇悬浮剂 3 000~4 000倍液对梨叶片和果实黑星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梨黑星病;43%戊唑醇悬浮剂;防效 梨黑星病(Venturia pyrina Aderh.)又称疮痂病,是梨树上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该病危害叶片,导致早期落叶,严重削弱树势;危害果实,果面产生病斑,使其失去商品价值,影响果农的经济收入。梨是葫芦岛市主要栽培水果品种之一,结果面积为2.74万hm2,栽培的主要种类有白梨、花梨、安梨、锦丰等。梨黑星病年发病面积在5 000 hm2左右,成为危害梨生产安全的重要病害之一,而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2005年葫芦岛市建昌县和尚房子和养马旬子等梨主产乡,梨黑星病危害严重,严重程度为历史罕见,导致2 000 hm2梨树成灾,部分梨园绝收,经济损失达1 000万余元[1]。在当地,果农普遍使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防治梨黑星病,防治效果不是很理想。为找到防治梨黑星病替换药剂,2012年在建昌县和尚房子乡梨园进行了43%戊唑醇悬浮剂防治梨树黑星病田间试验,现将有关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在辽宁省建昌县和尚房子乡一梨园进行,为山地,面积1 hm2。该梨园土壤pH值7,有机质含量0.8%左右,无灌溉条件,无间作物,自然生草,试验期间没有灌水,7月中旬施复合肥1次。试验药剂:43%戊唑醇悬浮剂;对照药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药剂处理,分别为43%戊唑醇悬浮剂4 000、3 500、3 0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空白对照(CK)。以2株树为1个试验小区,每小区面积55 m2,3次重复。小区采取完全随机排列。用药液量为10 L/株,20 L/小区。 1.3 试验方法 分别于幼果期5月19日、6月6日、6月20日、7月7日、7月22日、8月6日进行药剂处理,共喷药6次。均为病菌侵染叶片及果实,引起发病的主要时期。用背负式机动喷雾器全树均匀喷雾[2-4]。

黄瓜黑星病菌

真菌类 1.检疫对象:黄瓜黑星病菌 图片: 拉丁学名: Cladosporium cucumerinum Ellis et Arthur 英文名称: 国内外分类:进境检疫对象 检疫分类: 病害 分类地位:属半知菌亚门、枝孢属真菌。 寄主名称:除黄瓜外,还侵染笋瓜、葫芦、南瓜、冬瓜、甜瓜、节瓜、佛手瓜和其它葫芦科植物。 辽宁植保所研究, 人工接种可侵染茄科的番茄和茄子,豆科的芸豆。 分布地区: 危害症状:整生育期发病,危害嫩叶、嫩茎及幼瓜。 嫩茎:初水渍状暗绿色梭形斑,后变暗色,凹陷开裂,湿度大时生灰黑色霉层。 成株期叶片:生近圆形黄白色小斑,易穿孔,孔边缘不齐,略皱,具黄晕 叶柄、瓜蔓:病部中间凹陷,形成疮痂状病斑,表面生灰黑色霉层;卷须、生长点腐烂。瓜条:生暗绿色到褐色疮痂状凹陷斑,形成畸形瓜。病斑初流半透明胶状物,以后变成琥珀色。生灰黑色霉层 传播途径:近距离传播:气流、雨水、灌溉水或农事操作(移栽等)传播。 远距离传播:种子调运。 生物学特征:对pH要求不严(2.5~11.0),碱性条件孢子发芽受抑制,最适pH为6.0。 生长发育和孢子萌发适温为20~22℃。 52℃处理45min可使孢子及菌丝死亡。 孢子萌发对湿度敏感,相对湿度90%以上孢子萌发率较高,81%以下则较低,66%以下不萌发。 鉴别特征:菌丝白色至灰色,具分隔。

分生孢子梗细长,丛生,褐色或淡褐色, 顶部、中部稍有分枝或单枝。 分生孢子圆柱状、近梭形至长梭形, 形成分枝的长链,单生或串生, 单孢、双胞、少数3胞,褐色或橄榄绿色, 光滑或具微刺。 除害处理: 1. 加强检疫严禁在病区繁种或从病区调种。做到从无病地留种。 2.种子除害处理种子用70℃干热处理3d,可完全控制黄瓜黑星病。 3.药剂处理 ①浸种或拌种: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20~30min后,冲净再催芽,或用冰醋酸100倍液浸种30min。直播时可用种子重量0.3%~0.4%的50%多菌灵或50%克菌丹拌种。 ②熏蒸消毒:温室、塑料棚定植前10天,每100立方米空间用硫磺0.25千克、锯末0.5千克混合后分几堆点燃熏蒸1夜。 ③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瓜,立即喷药防治。用粉尘法或烟雾法于发病初期开始用喷粉器喷撒10%多百粉尘剂,每亩用1kg;或施用45%百菌清烟剂,每亩250克,连喷3~4次。 ④棚室或露地发病初期可喷洒40%福星(氟硅唑)10000倍液,喷施1~2次就可控制病情的发展。 4.选用抗病品种 5.加强栽培管理 检疫方法: 1.症状观察产地检疫,主要依据症状特点和病原镜检结果,诊断和鉴定。 2.保湿培养检验种子可用吸水纸法、冰冻滤纸法检验。 用四分法使种子量减到400~500粒,将种子均匀摆在铺有吸满无菌水滤纸的10个培养皿内,放在20℃温箱中24小时,移入-10~-15℃的冰箱内24小时,再在20℃条件下5-7天,在20-50倍解剖镜下检查. 3.分离培养:PDA培养基或琼脂培养基培养法 0.1%升汞表面消毒2min, 无菌水冲洗3次,25—27℃恒温箱中培养,7d后镜检观察 4.洗涤检验检查种子是否带有病菌的孢子。 5g种子+10ml水,50ml三角瓶加塞振荡30min,1000r/min离心5min品: 应施检疫产 调查方法: 其它信息:

梨树黑星病和黑斑病的鉴别与防治

梨树黑星病和黑斑病的鉴别与防治 摘要介绍了梨树黑星病和黑斑病的鉴别与防治措施。 关键词梨;黑星病;黑斑病;鉴别;防治 近年来,由于各地大量发展经果林(如种植梨树等),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又增加了农户的收入,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但是部分果农对果树病害的认识不够,严重影响了果树产量的增加和效益的再提高。笔者现将梨树黑星病和黑斑病的鉴别与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供广大种梨户在种植管理过程中参考。 1 病原 1.1 梨树黑星病又名梨疮痂病、雾病。病原为子囊菌亚门的梨树黑星病菌(Venturia Pyrina Aelerh.),属子囊菌格孢腔目黑星菌属。病原物有性态为纳雪黑星菌,子囊菌亚门黑星菌属;无性态为黑星孢,半知菌亚门黑星孢属。该病具有发生较普遍、流行性强、损失大等特点。 1.2 梨树黑斑病病原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 Keissl.],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 2 发病规律 2.1 梨树黑星病病原菌寄生性强,菌丝体在腋芽的鳞片内越冬,次年春天形成发病新梢,经过其他媒介侵染叶片和果实;或以未成熟的子囊壳在病残体中越冬,次年春天子囊孢子发育成熟,子囊孢子弹射出壳借风传播侵染叶片和果实。病菌孢子侵染的必要条件要有一定的降雨,特别是连续阴雨,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该病流行的最适温度为11~20℃,所以温度相对较低的地方有利于该病的流行。梨树密度大或枝叶过多,也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2.2 梨树黑斑病病原菌以分生孢子、菌丝体在病残体中越冬,次年春天借风雨传播。梨树每年有3个发病高峰期,第1次在春季3~4月份(13~15℃时),主要侵害叶片、花序;第2次在6月份左右,主要危害叶片、新梢和幼果;第3次在7月底8月初,主要危害果实。高温高湿有利于黑斑病的发生与蔓延。梨树密度大、枝叶过多、树势弱、树龄大、叶龄小,也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3 发病症状 3.1 梨树黑星病主要危害绿色幼嫩组织,其中以叶片和果实受害最重。新梢发病后,可见黑色且有光泽的病斑,后病斑上出现黑霉,最后病部皮层开裂结痂;幼叶感病后在叶背面的主脉和支脉之间出现黑绿色霉状物,后在霉状物对应的正面出现淡黄色病斑。严重时叶柄变黑,叶片枯死或叶脉断裂;花序感病后花

黑星病防治技术

黑星病 一、表现症状 黄瓜黑星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该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者附着在架材上越冬,也可以分生抱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在种皮内越冬。越冬后土壤中的菌丝,在适宜的条件下,产生出分生抱子借风雨在田间传播,成为初侵染源。分生抱子萌发后,长出芽管,主要从植物叶片、果实、茎蔓的表皮直接侵人,也可从气孔和伤口侵入。发病后又产生大量的分生抱子,靠气流、雨水、灌水或农事操作等传播,进行再侵染。 二、发病条件 该病害发生要求低温高湿条件,最适温为17t左右,相对湿度要求在90%以上。抱子萌发时,要求植株叶面结露有水膜或水滴存在,以日光温室黄瓜发病较重。种植密度大,光照少,通风不良,保护地大灌水,重茬地,肥料少等管理不当地发病重。 三、防治技术 1.选用抗病品种较抗品种有青杂1号。2号、丹东刺瓜、北抗选、中农11号、中农13号等抗病品种(感病品种多为津研系列和津春系列)。 2.种子消毒可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25%多菌灵300倍液,浸种l-2小时,洗净后催芽播种。每平主米苗床土用50%多菌灵8克处理土壤后播种。 3、加强管理(1)施足有机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并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2)温度、湿度管理。棚室内防止出现低温高湿状态,白天气温保持在28-32℃,相对湿度60%,定植后至结瓜期控制浇水。(3)清除架材上的有病卷须,病田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并深埋或烧毁。 4.药剂防治 预防方案:方案一:使用速净30ml,兑水15公斤,每7—10天1次 方案二:速净30ml+金贝40ml兑水15公斤,每7—10天1次 治疗方案: 1、发病中前期: 方案一:《奥力克-速净》50ml+金贝40ml,兑水15公斤水,3—5天用药1次,连用2-3次; 方案二:《奥力克-速净》50ml+细截30ml,兑水15公斤,3—5天用药1次,连用2-3次; 方案三:《奥力克-速净》50ml+霜贝尔30ml,兑水15公斤,3—5天用药1次,连用2-3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