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_公共管理学_复习精华_格式调整版

_公共管理学_复习精华_格式调整版

_公共管理学_复习精华_格式调整版
_公共管理学_复习精华_格式调整版

导论公共管理的视野

一、概念

1、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

公共行政指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

公共管理则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地关注取得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二者主要区别在于,主体不同、关注点不同。

2、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

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这种物品可以被共同消费。竞争性物品如苹果被一个消费者使用,就不能被第二个消费者使用,某些物品如公园和街道具有一定程度非竞争性,因为当其使用者达一定数量,就会产生拥挤现象。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排他性决定了物品能否由市场生产。

也就是会影响别人使用(会拥挤;别人用了会没了或受到影响)的就是竞争性,能将他人排除在外的就是排他性(不能将别人排除在外,也就没办法收费,但可采用排他技术)。

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

列表:

竞争性

排他性

否是否

个人物品

冰激淋

衣服

拥挤的收费道路

自然垄断物品

电话电力

有线电视

不拥挤的收费道路

公有资源

海洋中的鱼

环境

拥挤的不收费道路

集体物品

俱乐部物品:社区保安

公共物品:国防

不拥挤的不收费道路

分类:

A纯公共物品与准公共物品。纯如国防、外交、空间技术等,准如交通、通讯等

B硬公共物品(有形)与软公共物品(无形)。硬如公共设施,软如法律、政策服务

C全国性公共物品与地方性公共物品。

3、行政国家

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垄断进程相一致,在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资本主义国家权力主体关系中,行政权力和活动扩张的普遍国家现象。主要体现在行政立法与行政司法。

4、善治

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善治口号,善治的基本要素: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

二、简答

1、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区别何在?

沙雷的名言,商业管理与公共管理在所有其他不重要的方面上是相似的,都履行一般管理职能如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都是组织活动。

区别在于:

A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私人管理则以营利为目的。

B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与A密切相关。政府部门资金来自财政拨款,运作缺乏竞争;私人管理在残酷的竞争中追求高效率以期得到高利润。

C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公共部门不象私人部门权力责任划分那么清楚。

D公共管理人事管理更复杂更严格。因其绩效评估标准更复杂,雇佣和解雇也更困难。

E公共管理具有明显政治性或公共性的特征。包含广泛而复杂的政治活动。

2、简述公共管理学范式兴起历史?

公共部门管理经历了三大重要范式转换,即从传统公共行政学到公共政策分析到公共管理学范式(或新公共管理)。

其中公共管理范式开始时出现两种途径,即the policy approach与the business approach,P途径偏向政策研究,B途径则强调运用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理论方法应用于研究中。后来于七八十年代逐渐汇合,形成公共管理的新范式。1991年,在雪城大学的第一次美国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是公共管理新范式诞生的象征性标志。

3、简述市场经济下的政府公共管理的特点?

与计划经济相比有一系列特点,主要体现在:

A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力度和方式不同。(纵向分析)20世纪30年代以前,西式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信奉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国家尽量不干预市场运行;29年-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以“有效需求”为基础谁的凯恩斯主义兴起,国家利用“看得见的手”对经济生活加以全面干预;70年代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现以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财政赤字、高失业率为特征的滞胀现象,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潮由此发端。

B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别,各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即干预模式)亦不同。(横向分析)主要有: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主要靠市场,政府干预在一定范围,自由经济色彩浓厚;欧洲莱茵模式,政府宏观调控力度较大,国有经济成分比较大,混合经济色彩浓厚,德、法、北欧都属于这种模式;东亚的政府主导型模式,与前两种模式相比,干预力度更大,政府调控作用更加突出。

三、论述

1、简述21世纪我国政府管理面临的挑战?

政府公共管理指行政机关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我国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改革的推进和体制的转轨;正在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严峻挑战。具体而言:

A市场经济为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提出的挑战。(内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我国建立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由政府对经济和社会进行全面、直接的干预。“全能政府”的弊端突出之后,我们实行渐进式的改革,于是各方面挑战接踵而来:I建立与完善市场体制。政府要促进市场机制的发育形成。II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一个与市场体制相适应的、灵活、高效、精简、协调的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掌握好干预的范围、力度。III建立起一支高素质、廉洁奉公的国家公务员队伍,直接关系到政府公共管理好坏、质量高低。B入世给我国政府公共管理带来的挑战。(外部)I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冲击。WTO规则排斥政府权力进入市场,以确保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而我国很多部门仍延续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全能政府模式,政府管理仍具明显计划经济和行政干预色彩,不符合入世的管理需要。II入世对政府管理的法制化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一些地方部门法律规则意识淡薄,地方利益至上,出台一些与相关法律相抵触的法规,有时还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必来带有许多新的问题。III入世对公务员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市场观念、法律意识、竞争意识、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加强与更新上。

总之,改革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也给予我们无限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与之适应的政府公共管理模式。

第一章公共组织理论

一、概念

1、公共组织

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它既包括政府组织,也包括第三部门组织。

狭义的公共组织指国家机关组织。

2、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公共组织结构的主要概念)

管理层次指公共组织内部纵向划分的等级数。划分目的在于区分工作任务和职权的轻重。一般而言,公共组织具有三个层次,即高层、中层、基层。高层重决策,中层重承上启下,基层重执行。

管理幅度指一名上级管理者或一个组织有效管理的下级人员或单位、部门的数目。它是衡量管理工作复杂性的重要标志,一项工作越复杂,管理幅度一般越宽。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在一定规模的组织内呈反比例关系,管理层次越多,管理幅度越小;管理层次越少,管理幅度越大。管理层次多、管理幅度小的组织结构,为底宽上窄的尖形结构。优点是权力集中,便于统一行动,缺点是决策容易执行走样,同时限制积极、主动性发挥;而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大的组织结构,形态扁平,是一种扁形结构,优点是决策、执行灵活迅速,积极主动性得到发挥,缺点是由于上级对下级控制不强,集体行动难度大。实践中,人们总是力图把尖形与扁形结合起来,扬长避短,设计令人满意的结构。

3、组织冲突与组织协调

组织冲突指因组织目标、过程、顾客、领域等因素的不相适应而引发的组织间行为的“不合辙”。通常有三种形式:

A目标与顾客的冲突。目标导向型与顾客导向型的冲突,如美国卫生及公众服务部管制卫生及福利项目,而退伍军人管理局则要为顾客谋最大利益,于是冲突产生。

B功能与领域的冲突。即“条条”与“块块”的冲突(条是垂直的,块是地方的)。财政部要求对地方财政部门加强管理,而地方则希望对其实行属地管理。

C目标间的冲突。不同组织的目标领域发生交叉,引起冲突。如警察与消防员皆参与处理危机事故,领域重叠,可能引发冲突。

组织协调可分为水平协调与垂直协调,水平协调指组织间水平方向上的合作,如利益相关组织通过协商达成协议;垂直协调指上级对下级组织冲突进行的协调。

过去人们认为组织冲突竞争可增强组织活力,如今人们则更强调组织合作模型。

4、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用以解释组织行为,它假定组织中的个体是“经济人”。经济人是自利的、理性的、效用的最大化者,因此个体行为难以与集体行为达成一致,因为组织行为对公共组织产生的收益是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其他人不付成本就能参与享受,好“搭便车”,于是不会主动采取行为。同时,政府作为经济人,也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预算最大化者,没有提高效率、降低损耗的动力,过分增加政府产出不会被指责浪费,而是提高公众中的声望,完全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这也解释了政府规模一直膨胀的现象。

它是应用经济学的假定和方法来研究公共决策问题的一个研究领域,其核心主题是应用经济学的方法来说明市场条件下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和以及政府失败问题。

5、公共组织生态环境

指公共组织身外所有能够直接或间接对组织存在与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的总和。组织环境可分为一般环境、具体环境。一般环境影响一切组织,具体环境影响个别组织。

6、政府再造

公共组织是一个不断与其环境发生作用的开放系统。面对环境变化,公共组织必然要进行变革。90年代以来最引人注目的公共组织变革理论即政府再造理论。它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进行根本性的转型,以大幅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变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简单说,就是用企业化体制来取代官僚制。

二、简答

1、简述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

A组织人员。任何组织都以人为核心,组织首先是人际关系体现。

B组织目标。组织都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建立,决定了组织发展方向。

C职能范围。职能范围是组织目标的具体化,明确组织工作活动领域和职能范围。

D机构设置。机构承载组织权力,是组织内部分工的结果。

E职位设置。一定机构内职位(职级、职数、职责)的确定,保证了组织权力的流动和组织资源的整合与分配。

F权力与职权。来自于组织认可,与职位密切相关。

G权责划分。指公共组织中各个部门、层次、成员之间若干从属、并列等相互关系的确认。

H规章制度。指以书面形式对组织构建、程序、行为进行严格规范。

I团体意识。形成组织目标的共同心理基础。

J组织设计。主要是组织结构的分化整合以及组织目标的修正。

K支持硬件。物质硬件的支持,包括场地、办公设备、经费等。

L技术与信息。包括组织活动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技术,也包括组织决策原则、方式在内的政治技术。

2、列举公共组织的类型?

公共组织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它包括政府组织、第三部门组织。主要类型有:

A按财务-会计标准分类。有利于加强审计和监督。包括六种:政府机构、教育组织、健康和福利组织、宗教组织、慈善组织、基金会。

B按公共权力标准分类。包括三种:强制型(政府部门,如纳税)、半强制型(消协、行业协会,一定强制性,但是可对抗的)、非强制型公共组织(研究所、基金会、院校)。

C按权威与等级结构标准分类。包括三种:古典模型(强调分工、效率)、官僚模型(强调制度服从)、第三部门行政模型(委员会,而非单一行政人员权威)。

3、列举公共组织的一般结构形式?

公共组织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一般有以下形式:

A直线结构。单一垂直领导,结构简单,传递速度快,但容易导致僵化,规模不大。

B职能结构。每个上级部门没有单一服从自己的下级部门,每个下级部门也不只服从一个上级部门。拓展了管理事务范围,适合复杂管理,但如缺乏协调,会造成政出多门、混乱局面。

C直线-职能结构。每个上级部门有单一服从自己的下级部门,但这个下级部门需接受其它上级部门的指导与监督。既有垂直领导,也有水平领导。缺点是垂直领导可能排斥水平领导。

D矩阵结构。又叫适应性组织。以完成某项工作为核心,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临时机构履行任务的结构。垂直领导(原有等级内)与水平领导(临时机构内)并重,有利于发挥组织成员综合优势,适合复杂工作。缺点是双重领导,以及稳定性较差。

4、列举公共行政人员的行为类型?

公共组织尤其是行政组织中的人的行为方式有其特别之处,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式。

A成人发展模型。根据人的不同阶段,20岁时工作满足感低,倾向学习,承受能力差。30岁时经过社会化和个人成长后,进入职业稳固期。40岁面临中年危机,满意感急速下降。50岁,满意感重新恢复。退休前满意感又下滑。

B文化行为模式。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行政人员行为不同。包含多个维度:避免不确定性,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刚性气质-柔性气质,长期取向-短期取向,权力距离。如权力距离是接受不平等权力分配的程度,美国人接受距离小,则个人参与决策热情高;而法国、意大利则反之,愿意依赖上级。

C政治行为模式。根据政治因素描述个体行为。分为乡下型(忠诚度高,追求声望,在乎升迁)、都市型(只在乎能否让自己自由发挥)。或制式型(类似乡下型)、专才型(类似都市型)、混合型(不在乎声望,但希望升迁)

5、我国政府组织的结构?

A纵向结构。宏观――中央层次,地方行政组织的层次。如省、市、县、镇

微观――行政组织内部的工作层次关系。如部、厅、局、所

B横向结构。决策部门、执行部门、反馈部门、监督部门。

在我国,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服务从于纵向结构。

6、列举公共组织一般环境构成的因素?

包括文化、技术、教育、政治、法制、自然资源、人口、经济、社会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环境。

A政治环境。政治环境对公共组织行为加以规范和引导,主要包括政治体制(决定公共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政治权力(公共组织的权力)、国家结构(决定活动范围)、政府机构、政治制度、公共政策(决策对公共组织施加影响)等方面。

B经济环境。经济环境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经济体制(计划经济全面干预、市场经济有限范围)、经济利益(决定公共组织目标,有的倾向效率,有的倾向公平)、经济实力(实力大,影响力就大)、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就会带来公共组织重建或目标重塑)等方面。

C文化环境。文化是公共组织行为方式的凝固化表现,文化环境对公共组织影响较为缓慢,但时间更长。主要要素有:认知水平(决定处理公共问题方式)、价值(对待社会事务态度)、意识形态(使目标更鲜明)、行为规范(决定交流方式)、道德传统(自愿发挥角色功能)等。

D技术环境。包括经验技术、实体技术、与知识技术。制约着组织管理和活动方式方法。农业技术支持农业型组织,工业技术支持工业型组织,今天,信息技术从多方面影响公共组织结构和行为,技术环境在地位前所未有。

7、简述公共组织的生命周期?

公共组织是一个不断与其环境发生作用的开放系统,有其产生、成长、衰落的过程。公共组织在其环境中完成每一个生命周期,具体表现在:

A产生阶段。组织规模较小,组织结构非规范化,组织管理以个人创造性方式为主。问题在于缺乏管理机制,目标不清晰,提供产品服务单一。(产生)

B集体化阶段。组织迅速扩张,组织管理规范制度形成,进入非人格化阶段。问题是集权与基层自主权的矛盾。(扩张)

C规范化阶段。组织规模相对稳定,管理规范,开始大量采取授权管理,注重公共产品服务质量。问题是官僚习气形成,组织繁文缛节降低组织效率,创新受到限制。(稳定)

D精细阶段。科层结构达到极限,组织内部分工进一步细化,出现项目小组和跨部门团队,管理权进一步向基层下放。问题是官僚习气日趋严重,组织僵化。(极限并衰退)

三、论述

1、论述行政组织体制的基本类型。

行政组织体制的基本类型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划分。

A根据行政组织中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分为首长制和委员制

首长制即独任制,优点是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指挥有力,易于保守秘密,减少摩擦,迅速完成任务。缺点是容易滥用权力,独断专行,无人监督牵制。与首长能力密切相关。

委员制即合议制,优点是集思广益,处事周全,有利于权力监督。缺点是:责任不明确,易推诿争功,力量有时难以集中,决策迟缓,容易泄露机密。

在我国实行首长制,也吸收了委员制长处,重大问题经集体讨论由首长集中决定。

B根据行政组织构成单位的功能和性质分为层级制和职能制

层级制又称分级制,优点是组织系统业务相通,便于沟通领导,权力集中,易于指挥。缺点是上级任务繁杂,缺乏专业分工,工作弹性小,行政首长权力集中,容易造成独断专行。

职能制又称分职制。优点是分工明确,有助于工作专业化,提高行政效率,行政首长可进行宏观管理。缺点是分工单位无力全局协调,责任不明,过细分工容易政出多门。

目前大都是将层级制与职能有机结合起来,以层级为基础,在每一层级进行职能分工。在我国,层级如国务院、省、市、区、乡,职能如国务院设若干部委。

C根据行政组织权力的使用特点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

集权制权力集中在上级机关,下级仅有有限裁量权。优点是标准一致政令统一,便于集中力量,统筹兼顾。

缺点是下级积极性不能得到发挥,不能及时处理行政事务,容易导致独裁。

分权制是下级组织有较大裁量权,优点是可因地发挥特长处理事务,易激发积极性。缺点是权力分散,上级组织与下级目标有时不一致,彼此分离,甚至造成组织分裂。

孙中山认为:凡事务有全国一致之性质者,划归中央;有因地制宜之性质者,划归地方。

D根据行政部门中同一层级所受的指挥和控制分为完整制和分离制

完整制又称集约制,组织中同一层级的各个机关受一个机关或首长指挥、监督的组织体制。优点是权责分明,结构统一,有利于领导机构全局统筹和行政命令执行。缺点是行政权力过分集中,下属单位缺乏自主性。

分离制又称独立制,组织中同一层级的各机关,受两个以上的机关或行政首长指挥、监督的组织体制。优点是:独立性大,措施灵活,针对性强。缺点是机构间协调有难度,个别部门的独自行动可能造成整个行政组织的工作混乱。

第二章政府改革与治理

一、概念

1、新公共管理

是对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西方政府改革运动的总结,是政府治理的新模式,通过对官僚科层制的质疑和追求三E(economy经济,efficiency效率,effectiveness效益),而迅速蔓延成为一种国际性潮流。他以“经济人”为行为假设,以市场化和管理主义为政策取向,强调结果导向和顾客导向,关注了公共部门的微观经济问题,是新自由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表现。

2、治理

就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又称网络管理和网络治理。是指为了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等诸多公共行政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本质上讲,它是一种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社会合作过程。对政府部门而言,治理就是统治到掌舵的变化;对非政府部门而言,治理就是从被动排斥到主动参与的变化。

治理的研究途径:

政府管理途径(将治理等同于政府管理)、公民社会途径(没有政府的统治)、合作网络途径(合作关系)3、网络治理的实践类型

按照网络涉及的对象和作用的范围,网络治理可分为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A全球治理。是对国际合作网络的管理,又称国际治理,一般指为了维持正常的全球秩序,国际社会通过有约束力的制度安排,对全球生活中出现的生态、移民、毒品、地区冲突、贫富差距和国际共同财产等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主体是世界范围的公共行动者,客体是可能影响全人类的问题,机制是解决跨国性问题和管理全球公共事务的制度安排。

B民族国家的治理。指在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对政府主导的公共物品供给过程的管理。政府的任务在于借助合作网络来保证服务提供得以实现,与提供公共物品供给的非政府行动者形成了相互储存的合作关系。包括三种形式:I政府间合作网络(政府组织间)。II政府项目执行网络。(竞争性招标,合同外包)III公私合伙网络。(政府通过吸收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源共同从事公共建设、承担公共责任,包括财政补助,如最低生活保障、学生、医疗机构的补助科研经费等;特许经营权,将某些特殊物品的经销权交给民间经营;公私合营企业等)

C社区治理。是对社区合作网络的管理。指随着公共服务的社区化进程,随着大政府模式的失败和公民社会部门的迅速发展,社区部门不断扩展公共职能,成为公共服务供给网络中的重要力量。在很多情况下,他并非自发生成,而是政府部门主动建构的结果。包括志愿服务(如无偿献血、慈善组织、社区委员会等)、NPO和私营机构整合社区公共服务资源(如农民合作社)、消费者控制(政府难以满足时消费者自行寻找解决方式)。

二、简答

1简述治理与统治的区别?

治理是指为了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等诸多公共行政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而统治则主要是指传统的以阶级斗争为特征的管理。二者都要通过公共权力维持社会秩序、处理公共事务,主要区别在:A管理的主体不同。统治是政府垄断公共管理,治理则是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公共行动者共同处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B管理的客体不同。治理客体更大,还要解决涉及人群少数的集体事务。

C管理机制不同。统治依靠政府权威控制,治理则依靠网络互动与信任。

D管理的手段不同。统治手段是强制性方式,如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而治理则是开发出新管理工具,如合同外包等。

E管理的重点不同。统治以满足统治阶级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强调国家作用;治理以满足公民需求为出发点,强调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私域与公域的合作。

2简述治理的新特征?

治理是指为了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等诸多公共行政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新特征主要有:

A多中心的公共行动体系。并非只有政府一个主体,私营部门、NPO积极参与活动。

B反思理性的复杂人。公共行动者在不确定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获得有关公共问题的所有信息,也不能绝对更改地进行选择,行为主体有复杂的动机,既逐私利,也逐公共利益。通过反思、学习、交流、合作,追求大家都可接受的结果。与完全理性的道德人基础上的传统行政科学形成鲜明对比。

C合作互惠的行动策略。在博奕中创造多赢的机会。每个行动者在行动前都会影响别人,都会考虑别人的影响,因此倾向于合作。

D共同学习的政策过程。网络治理的政策是公共行动者共同学习的产物,不是中央自上而下安排。

3简述治理的困境?

治理是指为了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等诸多公共行政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作为公共管理的一种新思维,治理也是一把双刃剑,面临多重困境,表现在:

A可治理问题。在市场和政府发生不了作用的地方,网络组织也不一定能有效发挥作用。

B合法性问题。是一种直接的认同危机。必须改造公民文化。

C有效性问题。治理能力与治理需求之间的差距直接产生了有效性问题。合作网络不是万能的,但是治理的需求却无限增长。

D责任性问题。公私界限的模糊和责任认定的困难,产生了互相推诿和转嫁责任的可能。

4简述当代西方各国政府改革的背景?

西方政府运动以及新公共管理实践模式的兴起有其深刻的背景和作用。

A经济和政治因素在将改革提上议事日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70年代石油危机后,西方国家出现的以赤字、通胀等为特征的滞胀现象,减少开支多办事,这是引发改革的直接原因。

B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是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一个推动力。全球化趋势加强了各个西方国家对本国经济竞争力的高度重视;政府能力是一国综合国力与竞争力的主导性因素。

C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革命是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一种催化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建立灵活、高效、透明的政府创造了可能性。新通信技术使民众更容易参与公共管理活动,也要求政府对迅速变化的形势做出反应。

D传统的官僚体制(科层制)的失效和商业管理模式的示范性影响。

5简述当代各国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新公共管理)

20世纪最后20年,西方各国政府掀起了以追求3E目标的新公共管理为特征的政府改革热潮。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A政府职能优化。重新界定政府职能,政府从大量社会事务中解脱出来,将一些职能交给社会,由第三部门、私营机构去承担,政府则关注法律制定、宏观调控和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B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政府充分利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主要采取以下形式:I政府业务合同外包。II以私补公,建立与私营企业伙伴关系。III公共服务社会化,政府授权社区建立各种公共事业。

C分权改革。实行分权和权力下放,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以及中央内部上下级关系。

D引入现代化管理技术。政府内部体制改革引进现代化管理技术尤其是商业管理技术重塑政府,建立市场化、企业化政府。

E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放松管制、公共管理者的非职业化、绩效评估以及灵活的付酬制度。

F机构重组。对公共部门组织进行实质性的调整,使政府活动更有计划性和协调性。

6如何评价当代西方政府改革?(新公共管理)

新公共管理定义。

一方面,它对当代政府管理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如:I国有企业私有化,公共部门从直接经济活动撤离。II公共部门职能转变,市场化、社会化进入公共产品管理。III追求效率,注重成本,绩效评估。IV引入工商管理,使组织更具活力。

另一方面,新公共管理远非完善,有其内在缺陷或局限性。I人们批评新公共管理是意识形态的思想体系,是新自由主义的公共管理哲学,是经济帝国主义向公共部门管理的扩张。II人们批评新公共管理的市场化和管理主义方向,是新市场神话与新泰勒主义,忽视了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本质差别,片面追求效率。III人们对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各种具体措施(包括市场导向、私有化、分权、放松管制、结果控制、绩效评估、顾客至上等)提出批评。IV新公共管理的内在矛盾,包含了许多价值冲突和价值矛盾。如企业化要求的隐蔽性与民主要求的开放性冲突,公民与顾客冲突,企业自主与民主负责的价值冲突,责任处置和企业要求敢于承担风险冲突等。

7简述新公共管理的几种模式?

新公共管理定义。一些学者认为,不存在统一的新公共管理模式,只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新公共管理模式。英国学者费利耶认为当代西方政府改革运动中,至少有四种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的新公共管理模式,这四种模式及特征是:

A效率驱动模式。(the efficiency drive)将工商管理方法和技术引入公共部门管理,以提高效率为核心,关注财政控制、成本核算、效率问题,目标定向和绩效管理,顾客导向、人事改革,责任制。

B小型化与分权模式。(downsizing and decentralization)强调组织的灵活性、小型化,挑战高度官僚化的福特主义(Fordist),引入合同管理。

C追求卓越模式(in search of excellence)。强调组织文化重要性,对组织及管理的变迁与革新强烈兴趣,分为从下而上(学习型组织)与从上而下(塑造组织文化,引导公司发展)两种途径。

D公共服务取向模式(public service orientation)。私人管理和公共管理观念新融合,强调公共部门的公共服务使命,引入质量管理思想,关心服务质量,反映使用者诉求,强调公民参与和公共责任制等。

三、论述

1、转型期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注意处理的关系?

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向市场的转轨时期,市场化发展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起一个灵活、高效、廉洁的政府,形成新的政府管理模式。经过多次行政改革,我国政府体制及其运行已得到相当大的改善。但是与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和WTO规则要求相比,我国现行行政体制仍存在许多问题:政府管理过多,市场机制没有充分发挥;政府管理方式单一,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现象仍然存在;决策与执行职能不明确,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又缺乏有效监督制约;地方部门利益观念强,公共意识与责任不强等。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应注意处理好如下的几个关系:

A处理好机构改革与配套改革的关系。机构改革不是简单的重组,必须全方位、多层次推行,必须在价值理念、工具层面、职能转变等方面进行配套改革,是系统的,而不是单一的。

B处理好价值层面改革和工具层面改革的关系。在重视改革的价值理念和价值目标的基础上,要进行管理方法、方式和技术的创新,引入现代化、工商管理方法,而不是用旧的计划手段,如行政审批,行政干预。C处理好中央政府改革与地方政府改革以及自上而下改革与自下而上改革的关系。行政体制改革应避免一

刀切,同时要避免从中央到地方改革层层打折扣的现象。再则,要多采取自下而上改革,使地方成为改革主体和推动者,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

第三章政府间关系

一、概念

1政府间关系

指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它既包括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同级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非同级政府之间的关系。

二、简答

1列举政府间关系的模式?(或研究途径)

政府间关系指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其模式反映了不同时期政府间关系的主要特征,就其模式而言主要有:

A传统的中央政府控制模式。这是自上而下的模式,中央政府掌控一切,地方是依赖性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关系,资源主要掌握在等级制顶端的中央政府中。

B地方自治模式。是对传统中央控制模式的挑战,强调高度的地方分权和自治。

C网络模式。中央政府与各级政府是网络的平等行动者,他们因为资源的相互依赖而彼此联结在一起,并且采取合作的策略实现自己目标。

2简述网络模式的特征?

作为一种全新的政府间关系模式,网络模式源于对传统等级制组织的困惑和网络时代对新型组织模式的召唤。主要特征有:

A行动者的多样性与等级色彩的弱化(multiple actors)。多样化的行动者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他们都有自己的目标和作用,而行动者的平等关系降低了政府组织的一体化程度,是它们的关系呈现多向度和交织性,呈现扁平化的特征,而不是直线控制。

B相互依赖与分权(interdependence and decentralization)。相互依赖是网络的最本质的特征。行动者(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因为资源而相互依赖,相互依赖就意味着需要实现政府间权力的分享。

C策略活动与合作(strategic activity and cooperation)。各个政府之间(中央与地方、地方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策略是合作而不是竞争,信任与合作是网络的核心机制。

3列举西方政府间关系发展的新趋势:网络模式的具体表现?

作为西方政府间关系的一种新趋势,网络模式源于对传统等级制组织的困惑和网络时代对新型组织模式的召唤,其具体表现在:

A政府间关系等级制色彩的弱化。主要体现在:①大都市区管辖单位的碎片化(fragmentation),出现许多独立平等的政治管辖单位,没有隶属关系,一体化程度低,呈现出碎片化特征,组织机构逐渐扁平。②城市地位的上升改变了城市与州和联邦的关系。比如在美国,城市是由各州依法律设置,应只与州发生联系。随后城市地位上升,联邦加强对城市援助和合作,从而使联邦与城市直接联系,联邦、城市、州关系结成复杂网络。

B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倾向。主要是还权于地方的分权改革,增加地方自主性。

C地方政府间的合作现象日渐普遍。经济与社会的日益紧密联系使它们常常面临同样的问题,必须依赖对方的资源和协作才能实现各自的目标,并使各方共同受益,对中央政府中的博弈产生影响。

三、论述

1论述我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

政府间关系指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它既包括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同级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非同级政府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国政府间关系也经历不断演变和改革。

A我国IGR的传统模式:等级控制模式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体制,政府间关系在总体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高度一体化的等级控制模式。表现在:①结构关系上为层级隶属关系,尖字型;②权力分配上实行中央高度集权,在财政、人事等上全面控制;③横向关系上,阻隔多而联系少。

B我国IGR的新发展:网络模式

①政府间关系等级制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间关系的等级制结构出现了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I准层级大大减少。使政府层级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II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的发展对等级制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主要是计划单列市与副省级市的确立以及市管县体制的影响(辖县市对省权力挑战)。

②地方分权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改革总体上呈现出地方分权的倾向,使政府间关系呈现根本性变化:I 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调整中的权力下放。进行财税改革,扩大地方政府的经济管理权限;II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调整中的地方扩权,干部人事权限下放,以及行政领导体制的首长负责制。

③横向联系的扩展。横向联系主要表现在区域合作和经济网络组织上,其对政府间关系影响是:I密切了地方之间的经济关系。促进了地区要素的流动与合理布局,使地区整体经济效应得到提高;II改变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博弈格局。地方政府在合作过程中往往结成利益共同体,增强了地方政府在博弈中的力量。C我国IGR的进一步调整

调整必然性。I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政府压缩分散决策权力。层级多则信息传递更易失真,此外信息技术发展社会变化节奏快,要求政府作出快速决策;II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要求地方适度分权。分权使公民更多地参与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实施有效监控;III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以及政府事务的日渐交织推动横向合作的发展。

调整措施。I简化政府组织间的层级结构。II地方的合理分权。III加强横向合作。

调整趋势-走向网络模式。I组织结构不再以科层体系为基础,而是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网络组织上;II 政府间关系将由单向依赖走向相互依赖,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将出现集权与分权并存局面;III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关系会更加密切,合作的方式和领域将向纵深发展。

总之,我国政府间关系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经开始走出传统的等级制模式,走向网络模式,但这个过程不是一个自发过程,同时这种调整也必然面临着许多的挑战。

第四章政府作用

一、概念。

1政府失败。

指由于政府本身的行为具有内在的局限性,在纠正市场失败的同时,政府也同样失败,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政府也不一定能解决好,而且甚至会带来更大的社会资源的浪费。

二、简答。

1简述简述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作用(或政府行为的一般模式)?

A公共物品的提供者。这是政府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一种最基本角色。由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政府必须通过国家预算开支,担负公共物品的生产和供给的主要责任。

B宏观经济的调控者。由于市场的不完全及缺陷,政府必须干预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对经济生活加以宏观调控。I市场不能解决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问题,导致周期波动和通货膨胀。II市场调节具有短期性,不能解决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问题。III市场机制难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C外在效应的消除者。外在效应又称外部性,政府必须通过补贴或直接公共生产来推进积极外部性产出,如基础研究,而通过直接的管制限制消极外部性的产出,如污染排放。

D收入及财产的再分配者。市场经济在解决社会稳定、协调发展有明显的局限性,它能够很好地解决效率问题,但不能解决好公平问题。市场经济不能自动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协调,也不能解决失业、工伤等社会问题。

E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市场机制容易被破坏,放任自由的市场竞争将导致垄断。同时也需要一定的规则作为前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要维护市场秩序,通过立法来保证市场运转,充当裁判员,为市场公平竞

争创造和维护必要的制度环境。I建立和健全市场运行所需要的各种法规和制度。II自由竞争会导致垄断,垄断破坏公平环境,因此要制定和设立反垄断法和机构。III市场机制的运行以完善的统一市场为前提。对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国家来说,政府必须承担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加速市场体系发育的作用。

总之,政府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现实情况,扮演好自己角色,确定好干预范围和力度,有效弥补市场缺陷,克服市场失灵,避免政府失败。

2列举转轨时期我国政府的角色。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转型期,我国应政府扮演以下角色:

A加强市场经济法制建设,创立平等竞争的市场秩序与环境。

B深化企业制度改革,造就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按照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使企业独立于政府机构参与公平竞争。

C培育和完善各类市场,形成开放竞争的市场体系。目前我国市场发育不平衡,生产要素市场发展较慢,价格体系也未理顺。要大力发展包括金融、土地、劳动力、技术等在内的要素市场,形成统一开放的全国市场体系。深化价格改革,形成市场决定价格的有效机制,减少国家定价品种和范围。

D依靠宏观调控手段,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增长。

E参与某些经济领域的资源分配,充当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市场经济是主要由市场来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运行方式。在市场能较好发挥作用的经济领域,政府应放手让市场机制起作用,不必参与社会资源的配置,在一些领域尤其是公共物品生产供应上,市场难以有效配置,由政府参与分配。还要充当外在效应的消除者,在某些领域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如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基础研究、环境保护等等。

F制定并实施分配与再分配政策,形成收入财产公平分配机制。制定有效干预分配政策,下大力气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G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吸引外资,支持国内大公司跨国经营,建立整套符合国际惯例的外贸制度,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

H转变职能和精简机构,实现政府自身的革命。

3现阶段我国政府角色定位的缺陷。

A越位。I国有企业生产大量具有排他性、能够由市场提供的个人物品和自然垄断性质物品。II政府事业单位垄断公共服务,公私竞争环境不公平,如民办学校、医院。III政府管制过多。

B缺位。合同承包、补助和凭单应用不足或欠缺。

C错位。政府错误地过多强调政府垄断,以及中央集权的官僚制组织,大量本可由市场和社会提供的服务被政府限制垄断。自由市场、志愿服务应成为政府提供的有效补充。

4列举政府失败的具体表现与原因?

政府失败指由于政府本身的行为具有内在的局限性,在纠正市场失败的同时,政府也同样会失败。具体表现在:

A公共政策失效或失误。主要原因是公共决策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存在各种困难、障碍和制约因素。I社会实际并不存在作为公共政策追求目标的公共利益。将个人利益或偏好加总为集体偏好或利益存在内在困难,即阿罗不可能定理。II即使现实中存在大家利益比较一致的情况,现有的各种公共决策体制及方式(投票规则)因其各自的缺陷而难以达到最优化或理想的政策。十全十美的民主政治是不存在的,投票有周期循环、以及多数强制少数、中间选民等内在问题。III信息的不完全(信息有限)、公共决策议程的偏差、投票人的近视效应(选民考虑目前利益、忽视未来,官员受任期影响宁愿选择短期行为满足选民)、沉淀成本和先例(中止错误方案,往往因已经投入成本而遭反对)。IV政策执行上的障碍。政策执行成功需要多方面的条件的限制,执行失败导致政策失败。――可出题:为什么失效?

B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官僚机构的低效率和浪费是非市场缺陷的重要表现,由于:I评估的困难(大多数公共部门未通过市场竞争出售公共物品,导致衡量价值困难,没有能够说明政府活动产出必要和最小限度,以及统一的标准)、II政府部门供给的垄断(缺乏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低效运作,仍能生存)、III 政府机构及官员缺乏追求利润的动机(没有激励机制,产出利润是公共物品,不能进入自己口袋)、IV缺乏有效监督(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信息不对称,监督者受被监督者操控)等原因,公共物品供给低效。――

可出题:为什么低效?

C内部性与政府扩张。公共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及官员追求自身的组织目标或自身利益而非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这称为内部性(internalities)。内在性是政府失败的一个基本原因。内在性导致政府扩张和低效。D寻租与腐败。寻租是指一切利用公共权力大发横财的活动,它常常导致政府失败,是资源无效分配的一个根源。行政权力对市场的干预和管制是寻租的根源。

5列举纠正政府失败的方法?

公共选择和政策分析学者认为纠正政府失败的方法主要有:

A改革公共决策体制以及政治制度。(政治手段)I进行立宪改革,改进政府政治过程,制定政府政策制定的规则和约束经济与政治活动者的规则或限制条件。II对政府的财政过程尤其是公共支出加以约束,有效抑制扩张和浪费。III完善表达民主的方式以及发明新的政治技术。

B引进竞争机制,用市场力量改进政府效率。(经济手段)I在政府内部引入竞争机制(低预算竞争)。II 在中高层行政管理者中恢复发挥个人积极性的制度(物质刺激、职位晋升刺激)。III更经常采用由私营企业承担公用事业的政策,依赖市场机制来生产某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

6政府失败理论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A必须高度重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及限度问题。必须掌握好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方式及力度。

B必须随市场经济发展及经济体制改革,及时进行政治——行政体制改革,特别是要转变政府职能。经济过程与政治过程是相互联系的,要及时转变政府职能,由微观的干预过渡到宏观、间接调控。

C必须在政府机构中引入竞争机制,市场的力量来改进政府的工作效率。如将某些公共物品生产委托予私人企业,或同一公共物品由几家公共部门来提供形成竞争。确立机构内部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激励机制。许可证、牌照发放可以采用拍卖方式。

D必须加强公共决策和政府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尽快实现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公共选择学者强调立宪改革,注重从宪法、法律和制度建设尤其是公共决策规则的改革,有其合理性。要加强法制建设,重视制度、规则创新和选择,将公共决策和行政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约束政府行为,实现政府管理过程的程序化。

E反腐败必须釜底抽薪,从体制及制度的创新上下功夫,从根本上消除寻租及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行政权力对市场的干预和管制是寻租的根源,因此抑制寻租及反腐败必须从制度或体制创新方面入手,形成一整套制约行政权力的行政法规,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权力体系,建立灵活、高效、廉洁的政府管理体制。

7列举奥斯本和盖布勒关于重塑政府的十大原则?(第二章政府改革与治理P111)

90年代初,奥斯本和盖布勒在《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书中,提到重塑政府的十大原则(企业化政府模式)

A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

B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授权社区服务。

C竞争性政府。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提供服务中去。通过市场生产以提高服务质量。

D有使命感的政府。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放松管制,明确使命,完成任务。

E讲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

F受顾客驱使的政府。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不是官僚政治需要。顾客导向。

G有事业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浪费。政府要通过共同收益、创新基金等也能赚钱而不仅是花钱。

H有预见的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战略管理、危机管理。

I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

J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用市场机制取代传统的行政管制。

三、论述。

1、论述政府失败?

见简答4、5、6

第五章公共政策

一、概念

1公共政策

指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其特征有四:主体是国家或政府、执政党等;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目标;政府为解决特定问题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是一种政治过程;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政策科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作为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替代途径而出现的。(美国拉斯维尔提出)。2公共政策系统

是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它可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

二、简答

1简述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公共政策定义。其地位和作用有:

A公共决策是公共管理的起点。整个公共管理就是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再决策、再执行、再评估的循环过程。公共决策是首要的环节,是起点。

B公共政策是公共管理履行各项功能的基础。公共管理有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各项基本功能,所有这些功能环节都是以公共决策为基础。

C公共政策贯穿于整个公共管理过程的始终。公共决策既是管理过程的一个环节或阶段,又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的始终。公共管理任何一个过程,都需要决策。

2列举公共政策的分类方法(种类)?

公共政策定义。其分类方法主要有:

A分配性、调节性、自我调节性和再分配性政策。此为根据政策对社会和有关人们之间关系的影响。I分配性政策涉及将服务的利益分配给社会中的特定部门的个人、团体、公司和社区,它只会增加受调节者的自由和权利。如,农业价格补贴计划。II调节性政策与将限制与约束加之于个人和团体的行动有关,它减少那些受调节者的自由和权利。如,控制污染条例。III自我调节性政策如同调节性政策一样,只是它的限制和约束是受调节团体主动要求的,作为保护和促进自我利益的手段而出现。如,职业和专业营业执照发放。IV再分配性政策涉及政府在社会各阶层或团体中进行有意识的财富、收入、财产或权利的转移性分配。如个人所得税。

B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此为从政策层次的角度。I总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决定社会发展基本方向的政策,包括总路线、总方针、总纲领,总政策、总任务、基本路线等。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等。II基本政策是次于总政策而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部门或方面起主导作用的实质性政策。或称基本国策,如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独立自主等。III具体政策是实现基本政策目标的手段,或者是基本政策的具体规定、具体实施细则。

C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政策。此为按照所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及其问题的不同。I政治政策是政府处理政治问题或调整政治关系方面所采取的行动或规定的行为规范。如政治体制、政党、民族、人事、外交等。II经济政策是政府处理经济问题或调整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的手段,如工业、农业、商业,或财税、金融、产业等。III社会政策是指政府用来处理社会问题所采取的行动或行为规范,包括人口、环保、治安等。IV文化政策是政府用来处理文化问题以及发展文化事业方面的政策,如科技、文教、体育、卫生等政策。

3列举公共政策(经济)的主要手段?

公共政策定义。在经济政策理论中,其手段主要有:

A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调节经济运行的最重要政策手段之一。可分为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收

支平衡三种手段。或者开支政策、征税、赤字政策(实质一样)

B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通过对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来实现特定政策目标的政策工具或手段。包括再贴现、存款准备金和公开市场操作、汇率等。

C直接控制(管制)。指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或立法方式对经济社会生活实行直接的干预。如价格管制、投资约束、进出口配额、外汇管制等。

D制度变迁。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或调整经济运行的制度框架、契约关系或行为规范准则,引导社会经济的运行。如反垄断法出台是为了达到效率目标,社会保障制度是为了达到公平目标。有些不是存在直接目的的,如财政金融体制是为了给财政、货币政策创造发生的条件和背景。

4列举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

公共政策系统是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三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其构成有:

A信息子系统。由掌握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组成,从事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传递等活动,旨在为公共决策提供准确、及时、实用的信息。

B咨询子系统。又称参谋子系统。由各种专家、学者组成,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旨在分析问题、设计方案、参与政策评估并反馈信息等,是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C决断子系统。也称中枢子系统。由拥有决策权力的高层领导者组成,系统在公共政策系统中居核心地位,具有权威性和主导性。

D执行子系统。由政府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构成,具有现实性、综合性、具体性、灵活性等特点,它将政策方案转化为政策效果。

E监控子系统。由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有关部门和个人组成的一个子系统,相对独立于其它系统,作用贯穿于整个公共决策过程之中,是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一个重要保障。

5列举公共政策主体?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主要包括。

A立法机关。西方指国会、议会等国家权力机构,我国是全国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我国人大有两大重要职能:一是把中国共产党的意志、领导以法律形式体现出来;二是建立政府权力体系。B行政机关。在当代,行政权力扩张,在西方,政府特别是总统在立法和政策领导方面的权威大大加强;在我国,国务院享有立法权、提案权、人事权等,统领全国内政、外交事务。

C政党。在现代社会,政党常常履行某种利益聚合功能,即政党努力将利益集团的特定要求转变为政策方案。只有在大选中获胜,才能将它的纲领、主张转变为公共政策。在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政策主体的核心因素,它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主要作用是政治领导和向国家机关推荐重要干部。

D利益团体。在西方,利益集团经常要求政府采取政策行动,是政策建议主要来源之一。影响途径有游说、宣传、捐款、示威等。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利益多元化趋势明显,对公共决策影响力将日益增长,党和政府的决策在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上面临更复杂局面。

E思想库。指由各专家、学者和社会贤达所构成的跨学科、综合性的政策研究组织。是联结政府与社会、决策者与利益集团的中介。主要作用有建议咨询、提供学术思想、政策结果评估、人才储备、制造舆论等。F大众传播媒介。现代大众传媒是政府与社会之又一主要中介。具有监督、传播宣传、舆论引导等功能,是社会的“第三种权力”。

G公民。公民通过各种政治参与途径,如投票、代议、示威、参加利益集团、不合作等方式影响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在西方,公民政治参与影响是有限的,在我国人民群众是国家主人,在政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H司法机关。司法机关通过司法解释、司法判例等直接影响政策的性质和内容。

三、论述

1论述我国公共政策系统的优化?

公共政策系统定义。在我国,公共政策系统的优化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A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指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来进行决策。I建立健全公共决策系统。合理设置

各子系统,特别是要充实参谋咨询机构和信息工作机构。II遵循科学的决策原则。包括信息原则、预测原则、程序原则、可行性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III提高决策者和参与者的素质。加强决策者集体班子建设,提高参谋咨询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信息人员素质。

B公共决策的民主化,指必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种社会团体及政策研究组织能够充分参与公共决策的过程。是决策目标民主化和决策过程民主化的统一。I把民主机制引入决策系统,营造良好决策氛围。II 重视发挥参谋咨询人员在决策中的作用。保证参谋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在咨询机构内营造民主气氛,参谋咨询人员要准确定位。III提高政治生活透明度,实现决策目标的民主化。建立重大问题的通报制度,强化对决策的新闻舆论监督,增强社会公众参与决策的意识和水平。

C公共决策的法制化。指通过宪法和法律来规定约束决策主体的行为、决策体制和决策过程。I理顺公共决策主体关系,完善决策规则。党政分开,理顺党委对决策的领导权与人大的最高决策权的关系,处理好人大与政府的相互关系,人大在监督政府决策时应加强政府联系。II决策程序法制化。调查程序,方案设计程序,可行性论证程序,社会交流程序,政策合法化程序。III充分发挥决策监控子系统的作用。发挥内外两大监控体系的作用,依法保护监控子系统成员的权利。

综上所述,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是现代化公共决策的三个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方面,民主化是基础,科学化是主导,法制化是保证。

第六章绩效管理

一、概念

1政府绩效

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结果、效益、效能,是政府在行使其职能、实现其意志过程中体现出的管理能力,包括政治绩效(制度安排等,如市场经济规则、社会秩序供应等)、经济绩效(宏观经济政策、可持续发展等)、社会绩效(安全与犯罪等)、文化绩效(文化繁荣等)。

2绩效评估

从三个层面理解其内涵:在微观层面上,是对个人工作业绩、贡献的认定;在中观层面,是政府分支各部门如何履行其被授权的职能,以及给民众提供服务的数量、质量等;在宏观层面,是整个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的绩效的测评,政府为满足社会和民众的需求所履行的职能,体现为政治民主、经济健康、社会稳定公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

3绩效管理

指为了达到组织目标,通过持续开放的沟通过程,形成组织目标所预期的利益和产出,并推动组织和个人做出有利于目标达成的行为。

产生于20世纪初美国。全面推行动20世纪70年代。

二、简答

1简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管理)兴起的原因和背景?

绩效评估定义。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A与社会科学的发展紧密相关。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新的数理统计方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等推动了绩效评估理论和方法的产生和发展。

B新的管理理念是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兴起的催化剂。新公共管理强调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相似性,主张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运用于公共部门。

C财政压力是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兴起的重要动因。70年代末,经济衰退、生产力下降、财政赤字在各国普遍出现。

D竞争的挑战是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兴起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在传统的垄断性公共服务部门引入竞争机制,各部门提供服务要通过竞争性投标,这使得公共部门更加关注业绩和业绩管理。

E政府政策的推动和支持也促进了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发展。公共部门管理理念的变化和绩效评估的推行有赖于政府政策的推动和支持。

2列举绩效评估的分类?

绩效评估定义。分类为:

A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此为从评估机构的地位上看。内部评估是公共部门内部的评估者完成的评估,评估的主体本身就是公共部门内部的决策者、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外部评估是公共部门外部的评估者完成的评估。如研究机构、报纸等等。在实践中,我们应把内外评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

B个人绩效评估和组织绩效评估。此为从评估的对象上看。个人绩效评估是指基于事实,有组织地、客观地对公共部门的雇员的特性、资格、能力、业务态度、工作适应性及对组织的贡献所做出的评估。公共部门传统上一般侧重个人绩效测评;组织绩效评估是对公共部门的产出产品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而进行的评估。组织评估以应对激烈竞争。

C管理与改进型评估、责任与控制型评估和节约开支型评估。此为从评估的目标上看。其实,以上三是绩效评估的三大目标。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会有所侧重。

3简述绩效评估的意义?

绩效评估定义。其主要意义在于:

A绩效评估是公共管理的必要手段。通过绩效评估,可总结公共政策经验教训,对政策项目作出调整,弥补缺陷,积累经验,完善和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B绩效评估是提高公共部门绩效的动力机制。有助于实现和落实政府的责任,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服务和效率。

C绩效评估有利于政府信誉和形象的提高。绩效评估是一种信息活动,特点是评估过程的透明和信息公开,有助于广大群众了解、监督和参与政府的工作。

D绩效评估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绩效评估可以用作一种奖惩诱因机制,可以在公共部门中加上成本效益考虑,改变浪费现象,也是诊断组织发展的一个有力措施。

4简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要素?(新增)

绩效评估定义。要素主要包括:

A绩效评估的目标。绩效评估根本目的是维护公共部门存在的合法性。有三种目标:提高组织绩效、明确责任制、增收节支。

B绩效评估的途径。包括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途径。受预算制约的一般采用自上而下,实验性质的,试点再推开,有较强的命令色彩,可以因得不到下级机构支持而降低评估的合法性,效用更加广泛。而自下而上的评估则有较大自主性,强调协调与合作,容易产生个别绩效变化。

C绩效评估的制度安排。包括确定由哪一个部门负责评估管理和指导,以及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以保证评估的顺利实现。一般来说,财政和预算部门在指导评估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也可在内部建立专家管理机构。制度如在公共组织内部创造以绩效为导向的文化氛围等。

D绩效评估的信息系统。I绩效评估体系的内容。包括产出、效益、财政结果、预告制定的衡量内容或服务质量、顾客满意程度等。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分强调某一重点容易导致许多问题,组织提供服务的性质使指标难以衡量和确定。II绩效评估信息的审核与评价制度。是产生有效绩效评估的关键步骤。可以应用于绩效评估的每一阶段,如可审核指标体系选择的适当和有效性,资料收集的可靠性,对结果的解释等。一般由审计部门进行。III绩效评估信息的使用机制。是使评估有意义的方面所在。可利用绩效评估信息检验组织是否达到原先设定的目标,进行绩效预算的操作,对个人和组织进行绩效激励。

5简述绩效评估的程序?

绩效评估定义。绩效评估是一个循环的流动过程,程序主要有:

A绩效评估的整体规划。确定决策者的需要,与决策者沟通;明确项目问题的性质与范围,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评估结果会被哪些人使用,等有助于明确问题的性质与范围;制定被评估项目有效目标,项目实施后应达到何理想状态;制定全面的考核方法,即怎么考核等。

B确定有效评估的标准。有效性/准确性,是否评估了应评估内容,收集资料是否适用评估标准;可理解性,评估是否为官员理解;时效性,及时收集有关资料供评估和官员使用;不鼓励与目标相背的行为的潜在性,避免鼓励与组织目标相背的行为,如警察每年开罚单数;唯一性,可减少重复评估;资料收集的成本,判断绩效评估是否物有所值;可控制性,绩效是否能被评估的机构控制,如街道清洁也与公众意识有关;广

博性,是否包含了组织功能的所有方面,如果没有应补上或说明清楚。

C绩效评估的评价标准和说明性指标。建立衡量的指标体系。可通过4E概念创建。即经济economic/成本标准,说明花去了多少钱,或是不是按程序花钱;效益effectiveness/质量标准,情况是否得到改善,看服务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关心目标和结果;效率efficiency/生产力标准,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公平equity,指服务效果和服务成本在社会群体中的不同分配,关心服务团体或个人都受到公平待遇,弱势群体是否享受到更多的服务。

三、论述

1论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困境和出路?

绩效评估定义。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有效地对公共部门进行绩效评估十分困难。

A公共部门的产出难以量化。绩效评估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绩效的量化,而公共部门相对私营部门更为复杂。服务的非商品性、缺乏提供同样服务的竞争单位,无法取得可比较的成本与收益数据、即使绩效可量化,但这个量化形式不一定适宜。

B公共部门目标缺乏准确性。目标冲突很常见,领导的更迭往往造成目标权重排序的变化,影响绩效评估的效果;公共部门所设定的目标经常具有抽象性和笼统性,给评估标准选择带来难度;有些公共服务的目标过大过高,难以达到或操作。

C公共部门绩效标准指标的难以确定。经济、效率、效果难以同时顾及;公共组织的地区性差异,以同样的绩效指标衡量不公平;评估标准指标难以摆脱主观判断的片面性,难以找到一种社会都认同、准确的计算方法。

D评估信息系统的不健全。信息收集的困难,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沟通的障碍,信息传递渠道不畅,公众意愿得不到及时、准确、畅通表达,影响评估质量。

E管理者与评估之间的对立。评估者不同于一线管理者的眼光、意图、价值观,于是常发生冲突。

走出困境的出路。

A引入公民参与机制。以顾客为中心,树立公民取向的绩效观。公民参与体现了绩效评估的公民利益取向,公民成为公共部门问题的架构者,并可将评估标准与公民偏好结合起来,这样绩效评估成功机率也越高。B争取高层的支持。高层的支持有利于公共部门管理理念的变化和绩效意识的培养,高层还掌握着一大部分评估资源,如评估数据、经费、人员,同时还有合法性的考虑。

C建立绩效信息系统。完备的评估资料和数据是开展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基础。临时收集十分困难,有时也是不可能的,必须建立长期、高效、准确、完整的评估信息系统。应组织专门力量,收集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信息,进行必要统计、整理等;应建立评估信息的传递网络,把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结果忙反馈和扩散给有关各方,使评估信息得到广泛使用;应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实现评估信息系统的现代化,评估信息传递的网络化。

D充分利用电子政府的新载体。电子政府具有强大的开放性,加强了政治行政的透明度和民主度,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提供了可资利用的载体。电子政府的信息网络使得行政信息的传递更为迅速及时,反馈渠道更为畅通;电子政府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朝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多方面支持。

第七章人力资源管理

一、概念

1人事管理

指对人事关系的管理,其目的在于调整好各个方面的人事关系,使人与事、共事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到最佳状态,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传统的人事管理理论及模式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指对公共部门就业人员特别是政府公务员从招聘、录用、培训、晋升、调动、考核、评价、工资福利分配到离退,以及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规划和开发的一系列活动所实施的管理,其目标是调动公共部门就业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能力,改善服务质量。开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

3公务员制度

指通过制定法律和规章,依法对政府中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人事制度。

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

指为充分、科学、合理和有效地发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而进行的资源配置、素质提高、能力利用、开发规划及效益优先等一系列活动相结合的有机整体。

二、简答

1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相比,人力资源管理新在何处?

A人力资源管理将员工视为组织的最重要的资源,强调人事管理与组织发展战略之间的相互作用。传统人事管理属于业务管理,它着眼于人员配备及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不高;人力资源管理将人力资源看作是企业发展的第一位资源,人力投资是谋求企业发展的最有效的投资,其部门是战略部门。(定位战略性)

B人力资源管理着眼于未来,注重人力资源的预测、规划和开发。传统的人事管理关心的是眼前,为企业补充人员、培训员工等等,很少作长期的的人力资源的预测、规划和开发,人事管理的开支属于尽可能减少的成本费用之一。人力资源管理则着眼于未来,根据公司长远目标,重视规划与开发,谋求人力资源的高效率、高回报。(养眼长远性)

C人力资源管理的范围更加广泛,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传统人事管理范围较为狭窄,关注人员招聘、上岗培训、劳资关系处理等业务,而这些业务往往是被分割的。而人力资源管理范围更广泛,内容更丰富,除传统人事管理各项业务外,增加了如人力资源规划及预测、人力资源的开发及培训、雇员的业绩评估、奖励、雇员的沟通参与,引进新劳动技术或方法,创造愉快组织环境等。(内容广博性)

D人力资源管理的体制及方式更加灵活,特别重视培养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及自我管理能力。传统人事管理体制僵化,缺乏应变能力,将人当作物管理,对员工刻板、严格,员工少有机会参加公司重大决策。相反,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组织灵活性和应变能力的重要性,采用灵活管理体制与更加人性化管理方式,关心、爱护、提高员工的福利,建立员工与管理层的良好关系,让员工参与公司的决策与管理,朝着实现公司总目标的方向一致努力。(管理灵活性)

2简述传统政府人事管理的局限性?

人事管理定义。局限性在:

A视事为中心。管理过程强调事而忽视人,把人降格为执行指令的机器,人的调进调出与职位安排被当作管理活动的中心内容。(战略)

B视人为集体财产,只重拥有而不重使用,更谈不上开发。人才闲置、人才压制、人才浪费现象严重,既进不来,也流不出。(长远)

C管理活动局限于给人找个位置,为事找人,人才的发现和利用率相当薄弱。即使存在选拔、奖惩和培训等活动,但其标准主观随意性强,往往形式重于实质,始终没有成为管理的重要环节。(内容)

D人事管理过程受政治影响较大,强调个人“服从安排,听从调遣”,而否定个人的需要与个性。(灵活)E不重视人事管理的地位与作用,把其看作管理的次要部分,既看不到它直接影响的效益,也不重视对人事管理本身的研究和改进。存在着管理观念陈旧,管理手段和方法简单、粗糙,管理过程常被人为中断,管理制度落后等现象。(战略)

3简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相比,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有以下基本特征:

A在关于人的假定上。传统视人为成本,把人事管理工作看作是行政工作,属日常人事行政事务,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把人看作是资源,第一资源、最宝贵的资源,把对人的管理置于重要位置。(战略)

B在管理原则上。传统人事管理注重以事为中心,恪守“进、管、出”管理模式,陷入“调出调入天天找,工资考勤统计表,实习培训探亲假,生老病死办劳保”的窠臼;而人力资源管理则以人为中心,重视采用各种激励手段调动人的积极性。(战略)

C在管理方法上。传统管理靠纪律和监督,是强制性、被动型的“管家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实行主动开发型、有预见性的方式,是一门严谨科学,亦注重艺术性,定性与定量结合。(灵活)

D在管理内容上。传统主要任务是执行“进、管、出”政策,而现代则还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与生产,重视人与事、人与环境的协调配合。(内容)

D在管理部门的地位上。传统把人事部门视作非生产、非效益部门,地位较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仅可进入高层领导,还可以成为核心成员之一。(战略)

E在对国家公务人员的管理上。从与其他行业人员同样的管理模式,到致力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现代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立足于吸引优秀人才,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和高效、精干、优化的政府工作系统,并通过它给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家富强带来巨大的效益与效率。

4简述我国人事变革的趋势?

人力资源管理的引入,将极大促进我国传统人事管理体制及模式的变革。我国人事制度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到当代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将呈现出以下几大发展趋势:

A人事职位体系由大一统型转变为分类型。即对干部进行合理分解,实行分类管理。将公务员与干部分离。B人事管理模式由单一转变为多元型。建立在职位体系分类基础上的新型人事管理体制实行多元化的分类管理。

C人事权力形态由集中型转变为分散型。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传统集中型人事权力形态在外移和下放的调整中走向于分散型均衡状态。

D人事管理行为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由经验型、依靠政策型转变为依靠法律管理的科学型、现代化管理型。

E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由计划型转变为市场型。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人力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进行个人择业和单位用人的双向选择,实现优化配置。

F政府管理行为由微观型转变为宏观型。政府人事部门弱化微观人事管理,侧重宏观人事管理,管理内容重在战略性、政策和服务性。

5简述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征?

又叫文官制度。

A公务员制度的法律化,对公务员的分类、考试、录用等用法律形式规定,依法进行管理。B严格区分政务官与事务官。政务官通过选举产生,有任期,事务官要公开考试,职务常任。

C强调政治中立。公务员不得以公职身份参加某些政治活动,避免公务员受到党派斗争影响。

D以公开、平等为原则,以考核为核心的任用制度。

E实行功绩晋升制。即重表现看才能,论功行赏。

F严格的培训制度,强调公务员的知识化、专业化。通过培训提高个体与整体素质。

G科学的管理体系。在对公务员的分类、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及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上。

H强调官纪官风和职业道德,重视公务员队伍的廉洁。

I合理优厚的公务员福利保障制度。

6简述我国与西方在公务员制度上的差异?

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有许多明显的区别:

A动因不同。西方公务员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为克服资产阶级两党轮流执政所引起的行政弊端,保持政府工作连续性和防止腐败而建立,是诱致性的。而我国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是理性思考的结果。

B基本原则不同。西方强调政治中立,限制公务员政治行为;我国公务员则坚持四项本原则,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C管理方式不同。西方公务员制度是独立于党派之外,而我国公务员各项管理制度是由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的,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D服务宗旨和利益关系不同。西方公务员与政府之间是雇员与雇主的关系,而我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公务员的根本宗旨。

7简述我国公务员制度基本内容?进、管、出。

8简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特点?

定义。主要特点有:

A战略性。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是高层次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首先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其很大程序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

B系统性。现代国家管理是一个大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是其中的分系统;而人力资源系统本身,其开发又包含了预测与规划、教育与培训、选拔与使用、配置与管理等子系统。

C社会性。通过提高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素质,发挥他们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积极作用,提高政府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D预见性。是一种主动性活动,通过预见与规划,取得未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总供求平衡,结构优化和人尽其才。

E动态性。动态过程,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变化程度和节奏不断调整开发的目标、内容、手段与途径。还应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结构,采取不断开发方略。

9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

定义。主要内容有:

A预测与规划。即根据对未来一定时期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需求量、需求质、需求结构进行推测,并制定规划,使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供求相适应的过程。

B教育与培训。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不同岗位需求,有计划、有组织开展训练活动。要注意超前意识、战略眼光。

C选拔与使用。指通过一定程序和鉴别,把符合一定要求的人选拔出来,并给予相应的职责和权利。(广纳群贤)

D配置与管理。指将人才配置到适当的岗位上,人与事最佳配合,加以科学化、法制化的管理。(人尽其才)

三、论述

1论述我国当前公务员制度的问题与对策?

公务员制度定义。我国公务员制度是对传统人事制度的一次深刻变革。它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许多问题。

A传统的封建主义政治文化的影响。官本位,拜权主义;官利一体化,升官发财。

B组织人事制度整体改革滞后。从观念与体制上都无法打破传统身份等级的历史惯性;党政关系没有理顺。C配套改革不到位。社会保障体制成为瓶颈之一,单位保障制损害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和流动,人才市场发育不全。

D相关制度发育不成熟。I工资制度上存在问题II职务分类制度上的问题,职位与品位的最佳结合点III 回避制度上存在的问题IV考核制度上存在的问题,考核标准笼统、不科学。

对策。

A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前提。I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步伐。财政带来物质基础。II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机构改革,党政分开改革,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上,改进党管干部方法,政治民主化和公开化。III大力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B深化改革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关键。I加强法制建设。建立法制完备的人事管理制度。II完善运行机制。完善竞争激励机制、新陈代谢机制和勤政廉政保障机制。III改进管理方法。对公务员队伍进行分类管理,注重规范性与灵活性统一。IV加强监督。制定监督制度,强化落实和执法监督。

C队伍建设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根本。I强化四个观念。即服务观念、竞争观念、成本观念、创新观念。II 培养四种能力。即政治鉴别能力、驾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科学管理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廉政勤政和抵御腐朽思想侵袭的能力。III加强制度管理。严把进口,畅通出口。

总之,公务员制度推行是一揽子工程,必须克服旧体制带来的阻力。

公共管理学作业homework答案

《公共管理学》homework(1)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是指公公组织为解决公共问题,追求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力,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有效地实行与监督等,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维护公共秩序,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 2.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是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政治决策机制如何运作的理论。 3. 公共管理协调指协商、调整公共组织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和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使之权责清晰,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有效地实现公共管理目标和提高整体效能的行为。 4. 公共管理监督是指依法对政府和公共事业组织等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监察和督导活动。 二、单项选择 1.1926年在美国出版两本权威的行政学教科书《行政学研究导论》《公共行政学原理》的两位学者分别是( B ) 25 A.泰勒和法约尔 B.怀特和威洛比 C.威尔逊和古德诺 D.马克斯?韦伯和赫伯特?西蒙 2.公共选择理论理论对政府的本质和行为的基本假设是( B)

A.社会人 B.经济人 C.自动人 D.复杂人 3.大萧条以后,为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的经济理论是( A ) A.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 B.新自由主义取消政府干预理论 C.亚当?斯密的“小政府”理论 D.古典经济学派的限制政府干预理论 4. 最早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文官制度的国家是( A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5. 18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________,在他著名的经济学著作《国富论》中对政府财政的管理范围和职能进行了限定。( C ) A.威廉?配第 B.马歇尔

公共管理学作业答案

公共管理学作业1 一、简答题 1、简述公共管理模式得基本特征 (1)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重在公共利益上。 (2)政府组织与其她公共组织相统一,重在政府组织上。 (3)社会问题管理与资源管理相统一,重在问题解决上。 (4)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统一,重在结果管理上。 (5)管理所追求得公平与效率相统一,重在公平上。 (6)公共组织得外部管理与内部管理相统一,重在外部管理上。 (7)服务管理与管制管理相统一,重在服务上。 (8)管理制度与技术相统一,重在制度创新上。 2、简要说明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得主要职能。 第一,建立并维护社会与市场秩序。 第二,提供公共物品及基础服务。 第三,调控宏观经济并保持稳定。 第四,进行收入与财产得再分配。 第五,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 3、非政府公共组织得基本特征与作用就是什么? 非政府公共组织得基本特征就是(1)非政府性(2)公益性(3)正规性(4)专门性(5)志愿性。作用:由于非政府公共组织沟通了政府与社会各方面得联系,架起了政府与社会之间联系得桥梁与纽带,因此非政府公共组织发挥着双重性、广泛性、针对性、中介性、公益性得作用。 二、论述题 1、论述政府失效理论得主要内容及其给我们得启示。 答:政府失效理论得主要内容:政府失效也称政府失灵,就是指政府主体机制等方面有在本质上得缺陷,而无法使资源配置得效率达到最佳得情景。这一理论对人得假设,包括政府公务员,都就是经济人假设。由此,这一理论认为在政治决策过程中,人得一切行为都可以瞧成就是经济行为。政府行政过程中得目得肯定就是

增进公共利益得判断得到质疑。政府失效主要就是现在公共政策得失效;公共物品供给得低效率;内部性与政府扩张性; “寻租”及腐败。 政府失效理论给我们得启示主要有以下三点: 1)单纯依靠市场与过多依靠市场政府干预都就是行不通得,必须两者互相制约、协调才能促进市场得健康发展。 2)必须明确界定政府管理得范围、权限,同时积极培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自身而不就是靠政府去发挥作用。 3) 在进行经济改革得同时也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济体制改革得顺利进行。 4) 加强各项法律、法规得建设,使政府得决策过程与管理过程都能纳入正常得监督系统或机制之中。 2、结合实际谈谈转型时期我国政府得职能应如何转变。 答:所谓政府职能转换并不就是简单得加强或削减政府得干预范围或力度,而就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得工作内容、工作重点、工作方式要有重要得改变。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得转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改变管理念,为全社会提供服务。2、改革企业制度,实现政企分开。3、加强法制建设,形成公平竞争得市场经济体系。4、实行宏观调控,稳定经济发展。5、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综合以上政府工作内容、重心得转移,我们可以用简单得四句话概括政府职能转化得特点,即:政府工作由全面转向适度;由微观转向宏观;由直接转向间接;由人治转向法治。例如:多年来,在计划经济得影响下,无论就是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还就是平民百姓都以文件为依据,即所谓得红头文件。在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条件下,就显现出不稳定、随意性等一系列得问题与局限性。我们过去曾经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严重对立起来,否定了市场经济对促进生产力所起得重要作用,阻碍了社会经济得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尤其在竞争充分得领域更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得调节作用,积极利用这支“瞧不见得手”,与此同时也要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以保证市场经济得健康发展。 公共管理学作业2 一、简答题:

公共管理学作业册答案

电大《公共管理学概论》(教育管理本科)形成性考核册参考参考答案(2010) 案例分析答案在最后一页 一、填空 1、公共管理活动公共行政学 2、公共组织社会公共事务公共利益公共权力 3、罗伯特达尔赫伯特西蒙新公共行政学 4、限制政府干预主张政府干预 5、非政府性公益性正规性 6、公共权力公共社会 7、政治实体行动方案和行动准则 8、调节性自我调节性 9、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和组织准备 10、事实价值 二、选择题 1C 2D 3C 4A 5B 6B 7A 8D 9B 10D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公共管理的内涵?P2 所谓公共管理,就是公共组织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为有效地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 (2)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 (3)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 (4)公共管理的过程是公共权利的运作过程 2、政府职能演变经过那几个阶段?P34 (1)限制政府干预 (2)主张政府干预 (3)对政府职能的重新思考 3、简述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政府失效的几点表现?P45 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对人的“经济人”的假设。即认为人是自利的、理性的,而且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公务员也不例外。由此看来,在政治决策过程中,人的一切行为都可看成是经济行为,而使“政府政治过程的目的肯定是增进公共利益的假设”受到质疑而不得不被放弃。 (1)公共政策失效 (2)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 (3)内部性与政府扩张 (4)“寻租”及腐败 4、简述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P49 (1)非政府性 (2)公益性 (3)正规性 (4)专门性 (5)志愿性

公共管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公共管理学》试题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私人部门中,组织的最终目标为(A ) A.追求可持续经济利润的最大化 B.追求可持续政治利益的最大化 C.追求社会公平 D.追求公众的满意度 2、公共部门区别于私人部门的本质特征为( D ) A.计划性 B.单一性 C.效率性 D.公共性 3、公共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基础为( C ) A.公共性和私人利益 B.效率性和私人利益 C.公共性和公共利益 D.效率性和公共利益 4、有效的政府组织应该认识到,公共性的起点是( A ) A.公民 B.政府 C.企业 D.政党 5、公共行政范式产生于( C ) A.17世纪末18世纪初 B.18世纪末19世纪初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末21世

纪初 6、新公共管理范式产生于( D ) A.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B.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C.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7、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公共行政范式诞生的标志为( A ) A.《行政学之研究》的发表 B.《经济与社会》的发表 C.《行政学导论》的发表 D.《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 8、公共行政范式得以产生的直接动因为(C ) A.经济的发展 B.政治的推动 C.公共部门的改革 D.私人部门的改革 9、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为(A ) A.公共行政范式 B.新公共管理范式 C.公共服务范式 D.公共责任范式 10、被誉为“行政学之父”的是(A ) A.威尔逊 B.韦伯 C.杰弗逊 D.怀特 11、公共行政范式赖以产生的学科基础之一官房学后来逐步演变

公共管理学(第2版)_在线作业_1

公共管理学(第2版)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6-02-18 16:19:23 一、单选题 1. (5分) ? A. 国企 ? B. 政府 ? C. 事业单位 ? D. 管理机关 得分: 5 知识点: 公共管理学(第2版)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2. (5分) ? A. 《行 政之研 究》 ? B. 《政治与行政》 ? C. 《行政学导论》 ? D. 《经济与社会》 得分: 5 知识点: 公共管理学(第2版)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公共管理是以( )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为实现公共福祉和公共利益而依法运用多种手段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活动。 从1887年威尔逊发表论文发表( )之后,公共行政学便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 (5分) ? A. 《政治科学与公共政策》 ? B. 《政治、经济与社会:美国的政策成果》 ? C. 《政治科学中的政策分析》 ? D. 《政策科学百科全书》 得分: 5 知识点: 公共管理学(第2版)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4. (5分) ? A. 政府工作的目标 ? B. 教育因素 ? C. 人口因素 ? D. 文化因素 得分: 5 知识点: 公共管理学(第2版)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5. (5分) ? A. 政策检查评估 ? B. 政策过程评估 ? C. 政策制定评估 ( )为政策科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领域奠定了基础。 影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内部因素有( )。 政策评估的主要类型有政策效果评估、( )、政策效率评估。

? D. 政策执行评估 得分: 5 知识点: 公共管理学(第2版)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6. (5分) ? A. 计划性 ? B. 战略性 ? C. 分配性 ? D. 组织性 得分: 5 知识点: 公共管理学(第2版)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7. (5分) ? A. 特格韦尔(R.G.Tmg well ) ? B. 托马斯·戴伊(Thamas Dye ) ? C. 哈罗德·D·拉斯韦尔(H. https://www.sodocs.net/doc/0a16851292.html,sswall ) ? D. 艾拉·夏康斯基(Ira Shar kansky) 得分: 5 知识点: 公共管理学(第2版)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公共政策的功能有导向性功能、调控性功能及( )功能。 1951年,美国政治学家( )主编出版了《政策科学:近来的范畴与方法上的进展》,第一次提出了政策科学的的概念。

公共管理学作业

《公共管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 《公共管理学》作业一 简答题 1、简述构成公共组织的基本要素。 构成公共组织的基本要素就是:组织人员、物质因素、组织目标、职能范围、机构设置、职位设置、权责分配、规章制度、 2、简述公共组织设计的原则。 答:(1)职能目标原则;(2)完整统一原则;(3)精干效能原则;(4)法制原则;(5)职、权、责一致原则;(6)人本原则、 3、简述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 答: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就是:(1)人力资源的获取(规划、录用与选拔);(2)人力资源的发展(整合培训、职业发展、管理发展、组织发展);(3)人力资源的激励(联结报酬与绩效、工作再设计、提升工作的满足感、绩效评估);(4)人力资源的维持(人际关系与沟通问题、员工福利问题、工作环境问题、职业安全问题);(5)人力资源的研究(政策、规则、技术、方法)、 《公共管理学》作业二 简答题 1、简述公共财政的职能。 答:(一)资源配置的职能:1、为全社会提供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 2、矫正外部效应;3、对不完全竞争的干预;(二)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1、经济公平:强调投入与收入的对称(等价交换、按劳分配);2、社会公平: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个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调节贫富差距);(三)稳定经济职能:1、充分就业;2、物价稳定;3、国际收支平衡、 2、简述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精神。 答: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基本精神就是:第一,确定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第二,把组织瞧作整体,不仅开发“力的资源”,而且开始走向开发组织、整体的“心的资源”,注重整体效益、群体目标、团队精神;第三,在管理原则上既强调个人又强调集体;第四,在管理方法上既强调理性又强调情感;第五,在领导方式上既强调权威又强调民主;第六,在管理实践中既强调能力也重视资历。 《公共管理学》作业三 论述题 1、谈谈您对组织变革的动力与阻力的认识。 组织改革的动力 (一)组织改革的外部动力 首先,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就是组织改革最深层的动力。改革的本质动力就是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市场化的驱动,改革的目的与任务就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与要求。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作为市场宏观调控的主体,为了更好地履行宏观调配职能,促进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必然要先对自身的职能与机构进行改革。其次,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行政改革的直接动力。中国的战略改革系统不仅包括经济体制改革也包括政治体制改革,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体制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同时展开。目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还处于观念与理论研讨阶段,并没有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可以说就是暂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行政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其改革必将带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这对我国的政治改革的深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公共管理学网上作业3

判断题:(共9题每题3分) 1.制定公共政策是在分配一切资源(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和社会的资源),几乎每一项政策会涉及到利益的分配和交换,所以公共政策需要伦理指导,需要考虑价值目标。 正确 错误 2.如果公共组织决策失误或行为有损国家和人民利益,虽不受法律追究,却要承担工作责任,必要时可以辞职下台。 正确 错误 3.公共管理人格一般具体表现为以身作则、率先示范、表里如一、光明磊落。 正确 错误 4.在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中,有四种公正形式,即交换公正、分配公正、程序与规则公正、权利和义务的平等。前两种是形式性公正,后两种是实质性公正。 正确 错误

5.权力越大、职位越高的公务人员,道德标准就应该越低,放宽要求。 正确 错误 6.公共管理伦理是规范公共组织行为的准则体系,是公共组织管理者的职业道德,其基本法则是为人民服务。 正确 错误 7.道德责任是一种外在的约束机制,是强制性的。 正确 错误 8.公共组织伦理要求必须坚持程序公正,以避免不公正和腐败,其次是强调民主责任,再次是行政组织信任。 正确 错误 9.司法审查的程序一般是司法机关经政府申请,依法审查公共组织公共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及合理性,从而追究其违法责任。

正确 错误 判断题:(共6题每题3分) 1.制定计划的过程包括:确定目标、分析环境、拟定公共计划方案、确定方案以及公共计划的修正和反馈五个环节。 正确 错误 2.规划—计划—预算系统方法适用于目标和计划明确、具体,按项目或课题分工的军事、水利、住宅、科技等领域的公共管理。 正确 错误 3.改变航道原理是指公共计划是对完成各项工作所作出的许诺,许诺越多,计划期限越长,实现许诺的可能性就越小。 正确 错误 4.公共决策支持系统只能够支持解决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

公共管理学作业答案

. 公共管理学 作业1 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客体是公共事务,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过程是公共权力的运作过程。 2、公共物品或服务是指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 非排他性等特性的产品。 3、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管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它是在公共行政学的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一般来讲,政府的职能应分为两部分:政治职能和管理职能。 5、政府职能的演变大致经历了限制政府干预、主张政府干预和对政府职能 的重新思考三个阶段。 6、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是:非政府性、公益性、正规性、专门性和 志愿性。 7、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构成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8、目前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的主要活动领域有:环境保护、扶贫救困、社会公益等方面。其具有双重性、广泛性、针对性、中介性的公益性特点。 9、公共管理者主要是指政府官员、政府公职人员和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管理 人员。其职业具有鲜明的特点,主

要表现在执行公共权力、服务公共社会两个方面。 10、当代公共管理者必备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管理认知能力、管理诊断能专业资料. . 力、管理决策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四个方面。 二简答题 1、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有何区别?、1⑴目的不同,公共管理是公益性的,企业管理的目的是盈利; ⑵限制因素不同,公共管理整个过程受到法律的限制,企业管理的根本原动力是追求高额利润,经济气候是企业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法律在其活动中仅是一个外部制约因素; ⑶物质基础不同,公共管理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源主要来自于税收和发行债券,其经费预算属于公共财政支出,必须公开化,接受纳税人的监督,企业所需的各种物质资源主要来自投资的回报即利润,其管理所需的物质资源是自主的,不需要公开化; ⑷管理人员选拔方式不同,公共管理人员是由专门的部门或机构相对独立地考核、评估,主要考虑其政治才干和倾向,公共管理人员有职业化、终身化的趋向,企业管理人员根据其处理特定事务的能力被聘用; ⑸绩效评估的指标不同,评估公共管理成效的主要指标是行为的合法性、公众舆论的好坏、各种冲突的减少程度、公共项目的实施与效果、公共产品的数量及消耗程度,偏重于社会效益,企业管理绩效的主要指标是销售额、净收益率、生产

2014—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第二版)—考研精编笔记.doc

育明教育 【温馨提示】 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育明教育咨询部建议考生一定要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目前,众多小机构经常会非常不负责任的给考生推荐北大、清华、北外等名校,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最好是咨询有丰富经验的考研咨询师! 公共管理学 (第二版) 陈振明主编 参考书: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张国庆《公共行政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复习方法和复习规划】 对于考研专业课的复习,育明教育咨询师建议大家可以采取以下建议: (一)记忆方法

1.快速、反复、多次 根据育明教育咨询师多年辅导经验总结,绝大多数学员在考研复习的时候经常犯的几个错误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看书速度比较慢,期望看一遍书就能够把考点记住。不单是复习专业课,很多考生在看英语单词的时候也经常犯这样子的错误。 第二,背诵的时候缺乏复习和巩固。只知道一本书一本书的背诵,结果往往背完之后很快就忘记了。 综上两个问题,育明教育咨询师希望大家一定要养成“快速、反复、多次”记忆的好习惯。 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不是考研专业课和考研政治的每个知识点都考,毋庸置疑,考试是有侧重点的。凡是企图一个字不差的记住和背诵下来的想法都是错误的。考研复习必须主次分明,重难点突出。 在考研过程中,20%的知识点会带来80%的分数,希望大家在考研复习的时候必须有所取舍。 3.框架入手,由粗到细 对于一本书,大家首选要明确它的知识框架,然后再慢慢细化。这样比较有利于大家快速的建立起知识架构。 (二)复习规划 第一阶段(-8月末):确定参考书,明确考点。 每年9月份之前,考生务必确定好报考院校专业,考研参考书和必须的一些资料。最近北大、人大等名校慢慢的不再公布参考书,这就更需要考生一定要收集到最权威、最详细的考研信息。在确定了参考书之后,大家在暑假期间要明确每本书的考试重点,为接下来的背诵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9-11月末):背诵记忆 根据育明教育咨询师分析,当前中国考研还处于低层次,尤其是专业课的考察,主要还是考察考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大部分的考题还是需要背诵和记忆,灵活运用的考题并不多。 第三阶段(12月-考研):掌握答题技巧,模拟考试 这个环节很少有考生做到,但是育明教育咨询师建议大家,最后一个阶段务必多做几套模拟题,而且务必要全真的模拟考试。育明教育咨询师建议大家可以仿照高考去制定复习规划。

东财《公共管理学》在线作业及答案

东财《公共管理学》在线作业(一)答案 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共40分。) 1.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 中国政府间关系的治理模式是一种传统的模式,这种政府间关系模式称为()。 A. 市场模式 B. 平等模式 C. 等级控制模式 D. 分权模式 满分:4分 2.英国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源地之一。1979年()上台以后,英国保守党政府 推行了西欧最激进的政府改革计划,开始了以注重商业管理技术、引入竞争机制和顾客导向为特征的新公共管理改革。 A. 梅杰 B. 布莱尔 C. 里根 D. 撒切尔夫人 满分:4分 3.在英国,现代国家预算最初萌芽干()世纪,表现为由骑士和贵族组成的“大 议会”对国王财政权的剥夺。 A. 11 B. 12 C. 13 D. 14 满分:4分 4.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为摆脱教会、地主、城镇行会对经济活动的控制,确立 新型的市场秩序,打破地方封锁,扩大国内市场,对外扩张,促进外贸,人们一般强调()的干预作用,这在重商主义经济理论及其政策主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A. 市场 B. 国家 C. 军队 D. 发达国家 满分:4分 5.政策监控不包括()环节。 A. 评估 B. 监督 C. 控制 D. 调整 满分:4分 6.税收是当今各国最主要的公共收入形式,公共收入中()以上来自税收收入。 A. 60%

B. 70% C. 80% D. 90% 满分:4分 7.最近一次政府机构改革,也是规模宏大、意义深远的变革在()年。 A. 1988 B. 1993 C. 1998 D. 1999 满分:4分 8.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潮特别是()首先对政府失败问题进行较系统的 研究。 A. 古典学派 B. 新古典学派 C. 保守主义学派 D. 公共选择学派 满分:4分 9.公共管理学是对公共组织尤其是()如何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等管理活动及其 规律的研究。 A. 个人 B. 企业 C. 政府组织 D. 营利组织 满分:4分 10.英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公共部门生产力进行测定,到80年代在中央各 部门进行持续数年的大规模的(),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较成熟完善的绩效评估机制。 A. 雷纳评审 B. 经验式调查 C. 财务管理新方案 D. 政府绩效与结果法 满分:4分 二、多选题(共5道试题,共20分。) 1.下列属于纯公共物品的有()。 A. 国防 B. 公共安全 C. 外交 D. 环境保护 满分:4分 2.西方各国政府改革的背景和原因有()。 A. 经济和政治因素 B. 石油危机之后的经济衰退 C. 经济全球化

电大公共管理学作业及答案

公共管理学习题 一、简答题 1、公共管理的内涵: 所谓公共管理, 就是公共组织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 为有效地实现公共利益, 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 1) 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 2) 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 3) 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 4) 公共管理的过程是公共权利的运作过程 2、政府职能演变经过的阶段: ( 1) 限制政府干预( 2) 主张政府干预( 3) 对政府职能的重新思考 3、简述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政府失效的表现: 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对人的”经济人”的假设。即认为人是自利的、理性的, 而且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政府公务员也不例外。由此看来, 在政治决策过程中, 人的一切行为都可看成是经济行为, 而使”政府政治过程的目的肯定是增进公共利益的假设”受到质疑而不得不被放弃。( 1) 公共政策失效 ( 2) 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 3) 内部性与政府扩张( 4) ”寻租”及腐败 4、简述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 ( 1) 非政府性( 2) 公益性( 3) 正规性( 4) 专门性( 5) 志愿性 5、公共政策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 1) 公共性( 2) 利益选择性( 3) 目标指向性( 4) 权威约束性 ( 5) 功能多极性( 6) 动态稳定性 6、简述公共政策规划的主体和基本原则: 公共政策规划的主体是指参与政策方案设计与研究的所有机构和人员。 ( 1) 执政党( 2) 立法机关( 3) 行政机关( 4) 利益集团( 5) 大众传媒 政策规划的原则是指政策规划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 ( 1) 公正原则( 2) 受益原则

公共管理学第2版-黎民

公共管理学(第二版) 作者:黎民 书号:978-7-04-031462-5 定价:35.00元 出版时间:2011年8月 分级:本科、研究生 适用专业:公共管理类 配套资源:教学课件 项目: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 材,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 配套资源:教学课件、精品课程配套网站 作者简介 黎民,武汉大学公共管理系教授,博士生 导师。 内容简介 《公共管理学》(第二版)在保留原书的 内容框架的基础上,对教材体系和内容上做了 较大的修改、充实和更新。在教材内容上,主 要对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公共管理的组织、公共管理的责任与监控等章节进行修订,增加了新的理论与实践,使其符合当前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最新进展。同时,为了紧密贴合公共管理的新趋势,编写团队经过讨论还增加了公共管理的运行、公共部门的资源管理、公共管理的管理工具等章节。随着当前公共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每一个公共管理的学生和专业工作人员都需要在结合我国实际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在全书最后的“当前公共管理的若干热点”一章,既为读者了解实际管理提供了样本,又为读者进一步的学习与研究提供了方向。 在编写风格上,本次修订力求将公共管理类的基础与前沿贯串全书,力求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展开论述,使该版教材进一步增强其理论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可用作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类各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同时适用于从事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参阅及有关专业在职干部培训参考教材。 【简明目录】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第三章公共管理的管理者/第四章公共管理的物品及供给/第五章公共管理职能/第六章公共管理的运行/第七章公共管理的管理工具/第八章公共管理的责任与监控/第九章公共管理中的政府角色/第十章非政府公共组织/第十一章公共管理的前沿热点

《公共管理学原理》作业参考答案

《公共管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治理:治理就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又可称为网络管理或网络治理,指的是为了实现与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或公民个人)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 2.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公共物品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为准公共物品和纯公共物品、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 3.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或其他权威人士所制定的计划、规划或所采取的行动;公共政策不只是一种孤立的决定,而且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所构成的过程;公共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目标或方向,并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基础;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有价值之物所作的权威性分配,即涉及人们的利益关系。 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是指为充分、科学、合理和有效发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发挥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而进行的资源配置、素质提高、能量利用、开发规划及效益优先等一系列活动相结合的有机整体。 5.管理幅度:指一名上级管理者或一个组织有效管理的下级人员或单位、部门的数目,它是衡量管理工作复杂性的重要标志。 6.组织:指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 7.绩效管理:是利用绩效信息协助设定统一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告知管理者维持或改变既定目标计划,并且报告成功符合目标的管理过程。 8.第三部门:指介于政府部门和营利部门之间,依靠会员缴纳的会费、民间捐款或政府财政拨款等非营利性收入从事前两者无力、无法或无意作为的社会公益事业,从而实现服务社会公众、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宗旨的社会公共部门。 二、填空题 1.(雪城会议)(政策)(商业) 2.(有差异或不同) 3.(公共组织) 4.(结果或产出)(外部取向) 5.(公共组织)(私人组织)(第三部门组织)。 6.(共同目标)(协作愿望)(沟通)。 7.(政府失败或政府失灵)(市场失灵) 8.(等级控制)(网络) 9.(公正)(他律)(自律) 三、简答题 1.简述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模式:综观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在处理政府与市场、企业和社会的关系的实践,可以将政府的行为模式概括为以下五种角色: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宏观经济的调控者;外在效应的消除者;收入及财产的再分配者;市场秩序的维护者。 2.试述网络治理的特征:(1)多中心的公共行动体系;(2)反思理性的“复杂人”;(3)合作互惠的行动策

公共管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政策评估的( B )反映的是政策的效率和效能标准。 A.稳定标准 B.事实标准 C.价值标准 D.成本标准 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来源于它的(B )。 A.合理性 B.合法性 C.操作性 D.强制性 以下哪项不是常见的政策手段?( D )。 A.行政手段 B.经济手段 C.思想政治手段 D.文化手段 我国的社会团体具有“半官半民”的特点,说的是其组织的( B )。 A.广泛性 B.双重性 C.针对性 D.中介性 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有( CD )。 A.公益性 B.正规性 C.专门性 D.志愿性 公共管理者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 ABCD )方面的能力。 A.管理认知能力 B.管理诊断能力 C.管理决策能力 D.人际沟通能力 )( A 。,在1776年撰写《国富论》论述了对政府角色理解的学者是 A.亚当·斯密 B.凯恩斯胡德C. D.史蒂文·科恩 )界定政府职能的主要依据是( 3 A.财政赤字商品服务质量下降 B. 市场失灵 C. D.政府干预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 C )的学科 A.公共决策 B.公共组织维护 C.公共管理活动规律

D.公共环境 ( C )是由公共政策制定主体的本质特点决定,也是其阶级性的反映。 A.目标指向性 B.权威约束性 C.功能多极性 D.利益选择性 公共政策具有( ABCD )等特征。 A.公共性 B.利益的选择性 C.权威的约束性 D.功能的多极性 本来应当由政府承担的职能,却因没有尽到职责而出现了“真空”现象,我们称其为政府职能的( A )。 A.缺位 B.越位 C.错位 D.不到位 公共管理者主要是指( ACD )。 A.政府官员 B.企业领导 C.政府公职人员 D.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管理人员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社会和经济实施全面的干预,是一个(B )。 A.小政府 B.全能的政府 C.间接的政府 D.恰当的政府 政府失效的主要表现及原因有(ABCD )。 A.公共政策失效 B.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 C.内部性与政府扩张 寻租及腐败D. 现代公共管理是以( B )为核心的、多元化的开放主体体系。 A.企业 B.政府 C.文化团体 D.研究机构

公共管理学试题库及答案(黎明第二版)

公共管理学 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A 一、填空 1、公共选择学派的奠基者是布坎南。 2、世界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末用政治危机来概括非洲国家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 公共管理途径在美国大学的公共政策学院逐渐成长起来。 4、B—途径美心发展经验理论,主张在公共部门中引入和人部门的管理经验和模 式。 5、波齐曼和斯特拉斯曼于1990出版的《公共管理战略》被认为是第一部较为全面的公共管理教科书。 6、公共管理学更多以经济学为基础。 7、公共管理学主要以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作为研究对象。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流派,给西方经济国家普遍采用了干预主义政策。 二、多项选择 1、我国学者往往以(AC )的角度来区分管理和行政这两个概念. A组织实体 B经济实体 C 管理实体 D 政治实体 2、传统公共行政学模式是建立在( AB )基础上 A科层制理论 B政治---行政二分法 C委托---代理 D内部取向 3、殴文.休斯在<<公共管理与行政>>一书认为(ABC )都是对公共部门的研究 A公共行政 B公共政策 C公共管理 D公共组织 4、下面是公共管理物品的是( ABCD ) A国防 B外交 C教育 D社会保障 5、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孕育和进化,公共管理的(AC )逐渐汇合形成公共管理新模式. A P—途径 B治理 C B—途径 D善治 6、在当代政策分析学科中最有影响的经济途径是( BC ) A行为主义学派 B公共选择理论 C新制度学派 D科学管理学派 7、孟德斯鸠等人所提出的“三权分立”思想中“三权”是指( ABD ) A 立法 B 行政 C监督 D 司法 三、解释概念 1、公共行政 答: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别是行政机关为公众提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 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以内部定向关心机构或人员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2、公共管理 答:是指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而更多的是关注取得的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3、公共物品 答: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排他性的货物。 1

公共管理学(第二版)(黎明-主编)课后习题

公共管理学(第二版)(黎明-主编)课后习题

公共管理学(第二版)(黎明主编)课后习题 第一章绪论 公共管理:是关于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 1.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何区别? 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在性质上的差别集中表现在如下方面:(一)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公共管理必须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私部门管理的目标可以定位于包括管理者在内的私人利益,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者不应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活动的目标,而应以实现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休戚相关、私人活动又难以增进的公共利益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二)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处理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保公共利益的优先性,而优先性是通过公共权力或政治权威来体现的。(三)制衡性与自主性。公共管理受较多制衡有其必然性:由于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的需要,公共管理组织获得了合法的垄断性,拥有合法的强制力,同时公共管理过程产生的影响也是全社会的。(四)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公共管理部门作为增进公共利益的立法者与执法者,处在基本社会资源分配的中心,公共决策通常是在多元的、甚至冲突的利益与价值之间进行平衡和做出抉择。(五)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公共管理主要通过政府机制来实现,私部门管理则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完成。政府与市场是现代社会的两个最重要的资源配置和控制体系。 2.传统行政学在公共管理上存在哪些局限? 用行政学的理论与方法处理当代公共领域的管理事宜时,主要存在着以下局限:(一)理论框架局限。行政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由政治学和管理学两者构成的,行政学以政府管理作为研究内容,无法独立于政治学,而采取管理学的一般的工具取向又会抹杀公共领域特有的政治文化价值。(二)管理主体局限。政府或国家行政机构无疑是最重要的公共管理主体,各种非政府公共组织也是公

公共管理学网上作业2答案

作业二答案(没有的题目在作业一中已经有答案) 2 . 对官僚制度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论证,并促成公共行政学体系建立的是() C. 马克斯?韦伯 6 . 预算会计由财政总预算会计和(B. 单位预算会计)两级组成。 7 . 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亦称(A. 行政组织的部门化)。 8 . 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亦称(B. 行政组织的层级化)。 12 . 政府失效,政府对人的本质和行为的基本假设是(B. 经济人) 13 . 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的社会组织是(公共组织) 14 . 1887年在美国《政治学季刊》上发表《行政之研究》的学者是(D. 威尔逊) 18 .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公共服务管理原则》建议书的时间是(B. 1998年)。 19 . 公共管理伦理受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国际社会组织的普遍重视的时间是C. 20世纪末期)。 20 . 现代意义上的公务员制度形成于19世纪的(A英国)。 二、多选题 21 . 公共管理伦理的内容(abcd ) A 公共管理理想 B 公共管理态度 C 公共管理义务 D 公共管理技能 22 . 公共组织未来发展的趋势(abcd ) A 功能的分化与重合 B 结构的扁平化 C 机构和人员的灵活化 D 工作方法的弹性化 23 . 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的转换主要表现在(abcd ) A 改变管理理念,为全社会提供服务。 B 改革企业制度,实现政企分开. C 加强法制建设,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体系。 D 实行宏观调控,稳定经济发展。 24 . 国家预算的基本原则(abcd )。 A 完整性原则 B 统一性原则 C 可靠性原则 D 分开性原则 25 . 政策规划的程序(abcd ) A 确立政策目标 B 拟定政策方案 C 评估政策方案 D 择优政策方案 26 . 绩效评估指标主要包括( abcd) A 费用指标 B 时效指标 C 数量指标 D 质量指标 27 . 公务员要树立反映市场经济的系列观念有(abcd ) A 竞争观念 B 民主观念 C 法制观念 D 利义观念 28 . 公共组织结构主要类型(abcd A 直线式结构 B 职能式结构 C 直线-职能式结构 D 矩阵式结构 29 . 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在运行机制包括(abcd )。 A 分类机制 B 竞争机制 C 保障机制 D 激励机制 三、判断题 31 . 健全公务员法规体系是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根本保证。是 32 . 公共管理过程是公共权力的运作过程。是 33 . 解放思想是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保证。是 34 . 绩效预算又称业绩预算. 是 35 . 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是指在公共部门工作的人员,具体是指在国家和政府部门、公共事业部门及非营利组织从事公共事务管理、服务的人员,特别是国家公务员。是 36 .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对从事公共事务管理的人员进行规划、录用、使用、培训、保障等管理活动的总和。是 37 . 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是指行政组织内部按上下隶属层级关系有序进行的等级划分。否 38 . 管理层次多、管理幅度窄的行政组织结构呈高金字塔型,是“扁平结构”。否

公共管理学作业答案

作业一: 1.PDCA循环中P阶段是指(A) A)计划制定阶段 B)计划执行阶段 C)执行结果检查阶段 D)处理阶段 2.与经济手段相比较,行政手段具有的特征是(B ) A)利益性 B)无偿性 C)间接性 D)多样性 3.从历史的观点来分析,公共管理的主要研究途径不包括(C ) A)管理途径 B)政治途径 C)经济途径 D)法律途径 4.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基本属性是(A ) A)公共性 B)历史性 C)政策引导性 D)管理参与性 5.公共政策在现代公共管理中发挥的主要功能不包括(C ) A)行为引导功能 B)利益协调与分配功能 C)行为限制功能 D)调控和规 6.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的相同之处是(A) A)管理的一般职能 B)管理的性质 C)管理的使命 D)责任的性质 7.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者们由于学科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研究取向上展现出不同的风貌,从而显现出不同的研究途径。美国著名学者波齐曼主张的研究途径是(A) A)公共政策途径和企业管理途径 B)管理途径 C)政治途径 D)法律途径 8.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是(B) A)政府组织 B)非营利组织 C)准政府组织 D)事业单位 9.公共组织的本质特征是(D) A)权威性 B)独占性 C)政治性 D)公共性 10.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问题特征的是(D) A)选择性 B)动态性 C)时效性 D)静态性 11.在消费上,公共物品区别于私人物品的特征的是(C) A)竞争性 B)排他性 C)自然垄断性 D)顾客导向性 12.当事情已经按照它固有的规律运行的时候,领导者就不要再左右它,而是让它按自己的方式进行,这种领导方式属于(D) A)集权型领导方式B)民主型领导方式C)参与型领导方式D)放任型领导方式 13.提出公民的需要就像“顾客”的需要的公共管理理论是( B ) A)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 B)新公共管理理论 C)公共治理理论 D)新公共服务理论 14.揭示了政府机构不断膨胀的两大动力:“一是官员想要增加的是下属而不是对手;二是官员们相互之间制造工作”这一理论的是( A ) A)帕金森定律 B)公共选择理论 C)瓦格纳的理论 D)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理论 15.政策生态环境可以分为( B ) A)经济资源环境与政治法治环境 B)社会总环境与工作环境 C)社会文化环境与国际环境 D)输入—输出环境

公共管理学网上作业参考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公共管理学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管理 在我国,公共管理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依法管理公共事务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根据管理的公共事务的不同,公共管理可区分为国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公共管理和国际公共管理。 2.新公共管理 也称为“管理主义”、“企业化政府”、“后官僚体制模式”、“以市场为导向的公共行政”等。因此,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公共选择理论一样,都尊崇市场力量、市场作用、市场机制。 3.公共治理 是一种公共管理活动、过程和方式,它包括必要的公共权威、管理规则、管理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 4.新公共服务理论 是以美国著名公共管理学家罗伯特·丹哈特为代表的一批公共管理学者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特别是针对作为新公共管理理论之精髓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缺陷的批判而建立的一种新的公共管理理论。 5.公共组织 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其价值取向,以协调公共利益关系、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为基本职能的社会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 6.政府组织 广义的政府是指国家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组织,是国家表达意志、发布命令和处理事务的机构体系。狭义的政府仅指国家行政机关。 7.非营利组织 是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组织本身并不具有行政权力的非官方性公共组织。与政府组织相比,非营利组织的最大特点是非强制性和服务性。非营利组织由于自身的性质特点,对基层公共事务的管理常常能比政府组织更具效率。 8.准政府组织 是介于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一种过渡型公共组织,即非营利的以增进公共利益为目标,但通过授权等行使一定的行政权力或公共权威,其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公共组织。 9.事业单位 是指受国家行政机关领导,没有生产收入、所需经费由国库支出、不实行经济核算、主要提供非物质生产和劳务服务的社会组织。 10.领导 是领导者在一定环境下,为确定和实现既定目标,对被领导者进行统御和指引的行为过程,它包含了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三个基本要素。 11.公共领导 是指公共组织的领导者在一定的环境下,为确定和实现公共目标,通过对各种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组织成员和公众进行统御和指引的行为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