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尼可地尔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冠脉无复流的影响

尼可地尔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冠脉无复流的影响

尼可地尔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冠脉无复流的影响
尼可地尔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冠脉无复流的影响

尼可地尔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冠脉无复流的影响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心内科(西安710043) 吴晓鹏 王选琦 李伟杰△

摘 要 目的:研究尼可地尔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冠脉无复流的影响。方法:92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n=44)和尼可地尔药物治疗组(n=48),常规治疗组患者接受

PCI手术和常规药物治疗,尼可地尔组患者术前7d口服尼可地尔(5mg,3次/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前及术后12h、24h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水平的变化。观察患者术中无复流现象的发生率及3个月心脏超声的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术中无复流的发生率,尼可地尔治疗组明显低于常规药物治疗组,PCI术前CK‐MB和cTnI的水平无差异;PCI术后12h、24h,尼可地尔组CK‐MB和cTnI水平均明显低于常规药物治疗组。3个月后心脏超声结果显示,尼可地尔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常规药物治疗组[(68±8)%vs.(63±7)%]。结论:PCI围术期给予尼可地尔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术中无复流和慢血流发生的比例,减轻心肌损伤和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并改善心功能。

主题词 尼可地尔/治疗应用 @介入疗法 心肌梗塞/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77(2013)11‐1538‐0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是心肌梗死(MI)或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管重建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与传统的药物治疗相比,PCI可以更有效地恢复灌注区域心肌的供血,改善预后。但有研究结果显示,仍会有3.0%左右的患者未能在PCI治疗中获益,反而出现了PCI术后无复流和低灌注等表现,即心肌无复流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心功能的改善和预后[1,2]。因此,如何提高PCI术后缺血心肌的血流灌注,减少无复流和低血流现象的发生尤为重要。有研究证实,给予K+‐ATP通道开放剂尼可地尔药物治疗可以显著减少PCI术中再灌注导致的心律失常、胸痛、慢复流现象[3,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评价行PCI治疗的患者围术期给予尼可地尔药物治疗对减少术后无复流/慢血流现象和心功能恢复的保护作用。

资料和方法

1 病例选择 选择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在西京医院和我院心脏内科接受择期PCI治疗的患者92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42例,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61.3±8.4)岁,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其随机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和尼可地尔药物治疗组。入选标准:①临床诊断的非ST段抬高型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或稳定型心绞痛,拟行择期PCI;②入选时血肌钙蛋白(cTnI)或肌酸激酶MB(CK‐MB)均正常。排除标准:①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或高危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需行急诊冠脉造影;②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后30d内患者;③已诊断肌病,或肌酶升高(肌酸磷酸激酶棔2倍正常参考值上限);④合并严重短期进展性疾病,如恶性肿瘤;⑤电解质紊乱(血钾棓3.0mmol/L或棔4.9mmol/L);⑥尼可地尔使用禁忌证者;⑦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2 治疗方法 常规治疗组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和钙通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药物。尼可地尔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于术前1周口服尼可地尔片(5mg,3次/d),术前6h口服5mg。

判断无复流的方法:PC1人路为桡动脉或股动脉途径,前降支(LAD)和回旋支(LCX)分别采用右前斜位或左前斜位加足位投照,右侧冠状动脉(RCA)采用左前斜位加头位投照。PCI前后分别检测靶血管的

CTFC:CTFC中将造影剂完全进入血管的第1帧定义为首帧,造影剂开始进入血管末端分支(界标)的第1帧称为末帧,不要求整个靶血管完全显影。采用以下分支血管为末梢界标:LAD采用其远端分支,若为盘绕型LAD,则采用靠近心尖的分支;LCX选择全程最长血管段的远端分叉;RCA选择后降支发出左室后侧支的第1分支。由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比凹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略长,所以需要一个校正因子来弥补,通常将造影剂开始着色至通过左前降支的帧数除以1.7。其实质为计算造影剂从IRA开口处完全显影到其远端分支显影所需要的显影帧数。造影剂到达指定的冠状动脉远端所需的血管造影帧数越多,血流速度越慢,无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内科

复流存在的可能性越大。同一患者处理两支及以上血管的取其均数作为其CTFC值进行统计学处理。

3 检测指标 两组患者均在PCI术前、术后12h、24h分别取静脉血检测cTnI和CK‐MB水平的变化。在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进行心脏超声检查。

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珚x±s)表示,不同时点间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组间及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两定量指标之间相关性研究采用

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结 果

1 一般资料 尼可地尔组和常规治疗组患者的一般基线水平,包括年龄、性别以及危险因素(吸烟、饮酒、高血压病、高血脂和糖尿病病史等)无显著性差异(P值棔0.05),两组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组 别n年龄(岁)吸烟饮酒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常规组4461.4+9.537(84.0)35(79.5)19(43.2)11(25.0)14(31.8)尼可地尔组4863.2+10.138(79.1)36(75.0)23(47.9)14(29.1)15(31.2)

2 两组患者无复流发生率的比较 术后尼可地尔组患者CTFC显示无复流发生率(3/48)明显低于常规药物治疗组(7/44)。治疗后尼可地尔组血流帧计数[(20±4)帧]较常规药物治疗组[(26±4)帧]明显减少,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棓0.05)。

3 两组不同时间血清CK‐MB、cTnI水平比较 两组PCI术前血清CK‐MB、cTn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棔0.05);术后24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棓0.05),见表2。PCI术前两组CK‐MB结果均正常(棓4.3g/L),术后尼可地尔组CK‐MB高于正常值上限者13例,对照组1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棔0.05)。术前两组cTnI结果均正常(棓0.4g/L),术后尼可地尔组cTnI高于正常值上限者8例,对照组1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术后CK‐MB、

cTnI均高于正常值上限者尼可地尔组5例,对照组1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K‐MB、cTnI水平比较组 别n时间CK‐MBcTnI常规药物治疗组44术前3.11+0.870.28+0.71

术后12h3.67+1.120.34+1.07

术后24h5.34+1.780.75+0.34尼可地尔组48术前3.21+0.780.34+0.56

术后12h3.72+1.420.42+0.98

术后24h4.23+1.53倡0.59+0.35倡

注:与常规药物组术后24h比较,倡P棓0.05

4 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 尼可地尔组和常规药物治疗组PCI术前心脏超声左室射血分数(EF值)分别为(64±7)%和(6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棔0.05);两组病人术后3个月左心室EF值分别为(68±8)%和(63±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棓0.05)。

讨 论

PCI手术是目前改善心肌梗死后血流灌注和患者预后的最主要的手段。然而,大量的研究证实仍有一部分患者缺血损伤心肌未得到有效的灌注,表现为造影剂停滞和心电图ST段未回落以及持续性胸痛的无复流的现象。无复流的机制还没有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可能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主要包括微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细胞钙超载和微血管痉挛及栓塞等[5]。由于导致无复流现象的原因相对复杂,临床上器械操作治疗的疗效还不明确,所以辅助药物治疗依然是目前无复流现象的首选治疗手段。

尼可地尔是由N‐(2‐羟乙基)烟酰胺和有机硝酸酯的部分结构连接而成,是第一个具有类硝酸酯作用并用于临床的ATP依赖性钾通道开放剂,类似于硝酸酯类药物,可以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减轻心脏前后负荷。钾通道的开放可以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减少无复流现象的发生,并能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增强心肌梗死后心肌的收缩力等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有研究发现冠脉内联合尼克地尔治疗比单用腺苷更有效改善

PCI术后的TIMI血流。

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在PCI围术期给予口服尼可地尔可以降低术后CK‐MB和cTnI水平,有效改善TIMI帧数计数和TIMI血流并促进3个月后心功能的恢复。由此可见,PCI围术期给予尼可地尔治疗可以使患者明显获益,降低术中无复流和慢血流发生的比例,减轻心肌损伤和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可以成为冠心病PCI围术期治疗的一种新方法。但是本研究入选的病例有限,尚有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

参考文献

[1] ZhangHT,JiaZH,ZhangJ,etal.No‐reflowprotectionandlong‐termefficacyfor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with

Tongxinluo:arandomiz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multicenterclinicaltrial(ENLEATTrial)[J].Chinese

MedicalJournal.,2010,123:2858‐64.

[2] KoutouzisM,GripL,MatejkaG,etal.Primarypercu‐

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sinnonagenarians[J].Clin‐

icalCardiology,2010,33:157‐61.

[3] KimSJ,KimW,WooJS,etal.Effectofmyocardial

protectionofintracoronaryadenosineandnicorandilinjec‐tioninpatientsundergoingnon‐urgentpercutaneouscoro‐

naryintervention: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J].Inter‐nationalJournalofCardiology,2012,158:88‐92.[4] KobatakeR,SatoT,FujiwaraY,etal.Comparisonof

theeffectsofnitroprussideversusnicorandilontheslow/

no‐reflowphenomenonduringcoronaryinterventionsfor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J].HeartandVessels,2011,26:379‐84.

[5] ZimarinoM,AffinitoV.Theprognosisofperiprocedural

myocardialinfarctionafter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s[J].CardiovascularRevascularizationMedicine:IncludingMolecularInterventions,2013,14:32‐6.

(收稿:2013‐05‐28)

△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口腔种植科#辽宁省锦州市口腔医院专家诊室倡辽宁工业大学医院口腔科▲通讯作者

奥硝唑与甲硝唑在预防口腔颌面外科围手术期感染中的效果比较

辽宁省锦州市口腔医院口腔种植科(锦州121000) 邢 阳 张志纯▲

 李 敏△

 郭 娜#

 张殿明倡

摘 要 目的:探讨奥硝唑与甲硝唑在预防口腔颌面外科围手术期感染的中的临床效果,为其

临床治疗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共纳入60例行口腔颌面外科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奥硝唑预防感染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甲硝唑预防感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感染发生2例(6.7%),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感染发生8例(26.7%),两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6例(20.0%),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7例(23.3%),两组间差异比较不明显。两种不同药物对不同厌氧菌的有效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甲硝唑预防口腔颌面外科围手术期感染相比,奥硝唑有更好的临床疗效,明显降低了感染的发生,且不良反应未有明显增加,且与经典药物相比,细菌清除率无明显差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主题词 奥硝唑/治疗应用 甲硝唑/治疗应用 口腔外科手术 围手术期 外科伤口感染 预防和控制

【中图分类号】 R7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77(2013)11‐1540‐02 颌面部由于有口腔、鼻腔等解剖结构,厌氧菌极易引起该部位的感染,特别是口腔颌面部手术后更容易引起厌氧菌感染[1]。本研究即探讨奥硝唑与甲硝唑在预防口腔颌面外科围手术期感染的中的临床效果,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可参考依据。

资料和方法

1 一般资料 连续收集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入住我院行口腔颌面外科治疗的患者60例,所有患者切口为Ⅱ类或Ⅲ类切口,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18~71岁,平均年龄38.6±4.2岁。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间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具有临床可比性。所有患者均排除各种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急慢性感染、凝血功能障碍、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纳入本研究后详细

记录基本信息,积极完善相关检查、化验,并给予患者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措施。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H20060634)100ml静脉点滴预防感染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甲硝唑注射液(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H20044012)100ml静脉点滴预防感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预防感染发生的临床效果,比较其感染发生率及细菌清除率。

切口感染情况:术后3~4d切口出现疼痛加重,机体体温升高、脉搏频速、白细胞计数增高,检查可见切口局部有红、肿、热和痛,即提示切口可能感染。

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经检验为正态分布且方差齐者,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

表示,组间比较用χ2

检验。检验P棓0.

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 两组患者感染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方法学改进的临床应用与研究

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方法学改进的临床应用与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时,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1]。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各15例。比较两组梗死相关血管开通后TIMI血流分级,观察术后主要心血管事件、左室射血分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替罗非班组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3级率为92.5%,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心肌损伤标志物、主要不良心臟事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组间出血并发症、血小板减少症、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活化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不增加患者致命性出血风险。结论替罗非班在STEMI 急诊PCI中是安全有效的,可提高心肌微血管水平的灌注,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标签:替罗非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 经皮冠脉动脉介入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主要手段,可以有效地進行再灌注;但是实际操作中仍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可引发冠状动脉远端微循环栓塞;所以如何降低血小板聚集是治疗的重要手段,临床常使用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帮助患者进行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组织水平灌注的恢复[2]。本文主要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时,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特选取我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现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各15例。替罗非班组男11例,女4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67.19±5.12)岁。对照组男10例,女5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8.11±5.27)岁。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人符合WHO关于AMI的诊断标准:(a)典型的心绞痛症状持续≥30 min;(b)心肌酶学检查CK、CK.MB峰值超过正常上限2倍,并具有动态演变过程,肌钙蛋白(cTnI)阳性;(c)心电图示至少2个标准肢体导联ST段抬高≥l mm或至少2个相邻胸前导联ST段抬高≥2 mm,或新出现的左束支传导阻滞;(c)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排除标准:患者有心脏病史或相关手术史;伴有高血压病并持续高压的患者;患者伴有严重的有肝脏、肾脏等疾病;患者近一年有重大的外伤史;患者凝血机制版偶严重障碍;药物过敏。 1.2 方法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interven tion, PCI) 是指采用经皮穿刺技术送入球囊导管或其他相关器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或梗阻,重建冠状动脉血流的技术。主要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置入 术、定向性斑块旋切术(DCA)、斑块旋切吸引术(TEC)、斑块旋磨术及激光血管成 形等。本章重点介绍PCI的基本技术--PTCA 和支架置入术。 【适应证】 确定PCI的适应证主要是权衡其收益和风险。收益大于风险即可为相对适 应证,反之则为相对禁忌证。权衡收益和风险须考虑下列因素:①患者全身情况能 否耐受操作;②心肌缺血严重程度;③病变形态、特征,手术操作成功的可能性;

④处理并发症的能力;⑤远期效果;⑥费用。 1.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 (1)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并有缺血证据,狭窄≥50%、单支或多支病变患者。 (2)症状虽不严重或无明显症状,但负荷试验显示广泛心肌缺血,病变治疗成 功把握性大,手术风险低。 (3)PCI后再狭窄病变。 (4)左主干病变不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者。 (5)CABG术后:CABG术后移植血管局限性狭窄,近远端吻合口病变或自身 血管新发生的病变导致心绞痛或有客观缺血证据者。 (6)有外科手术禁忌或要经历大的非心脏手术的冠心病患者。 2.无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及非Q波心肌梗死) 对高危以及经充分药物治疗后不能稳定的患者提倡早期介入治疗。 3.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MI)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规范

1.目的 1.1定制我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操作规范,以作为医护人员的实际临床操作依据,使该操作更科学合理,便于医务人员充分了解遵守,助于提高治疗质量。 2.范围 2.1我科医护人员均适用。 3.定义 3.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是指采用经皮穿刺技术送入球囊导管或其他相关器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或梗阻,重建冠状动脉血流的技术。 4.职责 无 5.标准 5.1简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置人术、定向性斑块 旋切术(DCA)、斑块旋切吸引术(TEC)、斑块旋磨术及激光血管成形等。本章重点介绍PCI 的基本技术--PTCA 和支架置入术。 5.2适应证:确定PCI 的适应证主要是权衡其收益和风险。收益大于风险即可为相对适应证,反之则为相 对禁忌证。权衡收益和风险须考虑下列因素:①患者全身情况能否耐受操作;②心肌缺血严重程度;③病变形态、特征,手术操作成功的可能性;④处理并发症的能力;⑤远期效果;⑥费用。 5.2.1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 5.2.1.1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并有缺血证据,狭窄≥50%、单支或多支病变患者。 5.2.1.2症状虽不严重或无明显症状,但负荷试验显示广泛心肌缺血,病变治疗成功把握性大, 手术风险低。 5.2.1.3 PCI 后再狭窄病变。 5.2.1.4左主干病变不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者。 5.2.1.5 CABG 术后:CABG 术后移植血管局限性狭窄,近远端吻合口病变或自身血管新发生的病 变导致心绞痛或有客观缺血证据者。 5.2.1.6有外科手术禁忌或要经历大的非心脏手术的冠心病患者。 5.2.2无ST 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及非Q 波心肌梗死)对高危以及经充分药物 治疗后不能稳定的患者提倡早期介入治疗。 5.2.3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AMI) 5.2.3.1直接PCI: 5.2.3.1.1 ST 段抬高或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的AMI ,发病在12h 内,能在就诊后90min 内由有经验的术者开始球囊扩张者。 5.2.3.1.2 ST 段抬高或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的AMI ,发病36h 内发生心源性休克,可 在休克发生18h 内由有经验的术者行PCI 者。 5.2.3.1.3 AMI 发病12h 内有严重心力衰竭和(或)肺水肿(Killip3级)患者。 5.2.3.1.4 AMI 发病12~24h 伴有严重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或心电不稳定或有持续心肌 缺血症状者。 5.2.3.1.5适合再灌注治疗,但有溶栓禁忌证的AMI 患者。 5.2.3.2溶栓后补救性PCI : 5.2.3.2.1溶栓后仍有明显胸痛,或合并严重心力衰竭、肺水肿或心电不稳定者. 5.2.3.2.2溶栓后仍有或新发生心源性休克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5.2.3.3急性期后的PCI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第44卷第5期第382页-第400页 自"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本)" [1]更新以来,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及其相关领域又积累了众多临床证据。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在2009和2012年中国PCI 指南[1,2]的基础上,根据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特别是结合中国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参考最新美国心脏病学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CC/AHA)以及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等组织发布的相关指南[3,4,5,6,7,8,9]、并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对PCI治疗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并达成一致共识,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本指南。 为便于读者了解PCI对某一适应证的价值或意义,本指南对推荐类别的表述沿用国际通用的方式。 Ⅰ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推荐使用。 Ⅱ类:指有用和(或)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或治疗。 Ⅱa类:有关证据/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 Ⅱb类:有关证据/观点尚不能被充分证明有用和(或)有效,可考虑应用。 Ⅲ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一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或治疗,不推荐使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如下。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证据水平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 概述 一、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对于每一个开展PCI的中心,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Ⅰ,C),包括:(1)回顾分析整个中心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2)回顾分析每个术者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3)引入风险调控措施;(4)对复杂病例进行同行评议;(5)随机抽取病例作回顾分析。 资质要求:每年完成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20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少于100例,主要操作者具备介入治疗资质且每年独立完成PCI>50例,血管造影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5%,心血管病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病死率低于0.5%。 二、危险评分系统 风险-获益评估是对患者进行血运重建治疗决策的基础。运用危险评分可以预测心肌血运重建手术病死率或术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MACCE)发生率,指导医师对患者进行风险分层,从而为选择适宜的血运重建措施提供参考。常用的危险评分系统特点如下。 1.欧洲心脏危险评估系统Ⅱ(EuroSCORE Ⅱ)[7,10,11]:

冠脉介入一般及急救流程

冠脉介入一般及急救流程--

————————————————————————————————作者:————————————————————————————————日期:

冠脉介入一般流程 1.筛选病人:把握指征,沟通病情,告签署知情同意书,发手术申请单。完善 术前相关化验检查。 2.术前:保证睡眠,指导呼吸,练习床上排尿(股动脉入路),肾功能不全者水 化,询问过敏史。 3.接送病人前:苯海拉明10mg im,地西泮10mg im,排空小便,必要时导尿、 备皮,手术病人须有两道静脉入路。 4.心脏中心:手术程序准备,术中术者及助手,手术护士准备。 5.术后:包扎伤口,保留或不保留鞘管,返回病房,密切观察伤口出血情况, 监测生命体征,出入量,完善心电图,及相关检查。 冠脉介入诊疗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术前做好充分准备,包括设备运行情况、物品准备(监护仪、除颤仪、手术室所有人员心肺复苏的培训),抢救药品的准备(阿托品、肾上腺素、多巴胺、地塞米松等)。 (二)术中术前充分考虑患者接受介入手术的风险,制定出手术方案,做好应急特殊物品和心理准备(包括术者及与家属充分的沟通)。 (三)一旦出现紧急意外情况按照如下流程进行抢救工作。 1.第一时间,术者作为主要负责人(特殊情况者除外)指挥现场人员进行抢救,

抢救有效,根据病情决定能否继续手术,如果手术对抢救有直接的帮助,应该尽量完成手术。 2.如果在场人员自己处理有困难,应立即提出紧急会诊要求,邀请相关科室人 员协助抢救,同时通知医务部。如有必要,应报告主管院长、院长。 3.及时与家属沟通,通报患者病情和抢救情况,以取得患者家属理解和支持。 4.抢救过程中注意记录医嘱和患者病情变化,当时记录不全在抢救结束后立即 补记。 5.处理完毕后,要对严重意外的病例进行讨论,分析病因,抢救是否及时,存 在问题,从中得到的经验教训、及改进方案等,并记录备案。 手术室手术中应急预案细则: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护理效果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护理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对60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做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完善各种术前检查、化验及术野备皮。术中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突发病症。术后股动脉留置鞘管的护理及拔除鞘管后的护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心电监护,积极预防并发症。结果本组60例患者除1例因突发心跳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5例择期行冠脉搭桥治疗,余54例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全程护理,最终做到了促进健康,预防并发症,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clinical care after th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of 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MethodsThe 60 patients were prepared for the nursing of mentality,the medical examination,laboratory test and shaving were completed.We observed the patient in order to avoid and deal with the emergency case during the operation.we also made a good nursing care of femoral tube and after the femoral tube removed.The patients were observed closely and avoided the complications.Results1 patient was dead,5 patients were undergoing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therapy,54 patients were recovered.ConclusionThe all-round nursing care after th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of 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 improved the patient health and avoided the complications,it also promoted success of medical rescue rate. [Key words]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Nursing 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心肌梗死成功率明显提高且并发症下降,心肌梗死发生后最短的时间内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解除其狭窄,使相应心肌得到再灌注,使濒临坏死的心肌得以存活或使坏死范围缩小,确保阻塞血管血运重建、挽救坏死心肌、限制梗死范围、保护心脏功能,对改善预后起到重要作用。PCI包括经皮冠状动脉成型术(PTCA)和支架置入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是应用最早也是最常用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是其他冠心病治疗的基础。现就笔者所在医院心内科护理经验及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心梗后急诊行PCI术的患者60例,男48例,女12例,年龄30~82岁,平均56岁,均胸痛发作6 h内入院,心电图有明显改变且符合心梗特点。其中下壁梗死30例,下壁及右室梗死7例,广泛前壁23例,合并心源性休克3例,室性心动过速2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对其术后进行严密观察并做相应护理。 2护理措施

2011美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解读

2011美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解读吕树铮,汪国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心内科,北京 100029) 自1982年撰写的第1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指南问世以来,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新型器械、药物及研究结果的涌现,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HA/ACCF)适时组织专家进行指南的更新[1]。为反映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2011版指南无论是阐述方式还是涉及内容均具有鲜明的特点:①阐述方式更加简洁、明晰:如在表述相关研究结果时,仅对临床研究结果进行汇总性阐述,而不再对各个研究结果进行解读。在进行诊疗策略推荐时,遵循适应证选择、术前准备、术后处理等临床治疗流程,有利于临床医师解读和在实践中遵循;②所涉及的内容更加丰富:本指南涵盖了新型药物、成像技术、支架及手术入路等最新进展,同时还首次对特殊解剖特征的病变[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分叉病变、钙化病变等]治疗策略的选择进行了阐述。③在进行推荐级别描述时,首次将Ⅲ类推荐分为无效(无获益)和有害两种,这将有助于临床医师制定治疗决策。此外,基于新的临床实践特点及新型临床试验结果,本版指南对左主干病变、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及抗凝药物的应用、血管入路选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重要更新,现试将相关要点阐述如下。 1 冠心病血管重建方式的选择 2011版指南首次将冠心病血管重建的获益分为提高生存率及改善症状。基于既往研究,本指南指出对于左主干病变、三支病变、含前降支近段的双支病变、疑为缺血诱导的室速所致猝死患者复苏成功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能改善患者的生存率(Ⅰ类推荐)。而对于有大面积心肌缺血的双支病变、前降支近段的单支病变及合并心功能不全(35%~50%)的冠心病,CABG可能改善患者生存率(Ⅱa类推荐)。 本版指南最大的亮点之一是关于无保护左主干患者的PCI治疗,基于冠脉支架置入术与冠脉搭桥术治疗严重冠心病的对比研究(SYNTAX)认为对于SYNTAX积分小于22而CABG风险高[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STS)危险积分预期死亡率>5%]、左主干作为罪犯血管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选择PCI可改善患者的生存率(Ⅱa类推荐)。对于SYNTAX积分小于33而CABG风险较高(STS预期死亡率>2%)的患者,选择PCI治疗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Ⅱb类推荐)。对于三支病变、含前降支近段的双支病变,选择PCI治疗有可能改善生存率(Ⅱb类推荐)。而对于非前降支近段的单支病变及无缺血证据的患者,CABG及PCI均是有害的(Ⅲ类推荐)。 就改善心肌缺血症状而言,如予以指南指导性药物治疗(GDMT)而症状无法控制或无法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CABG及PCI治疗均是合理选择,但CABG可能优于PCI治疗。惟一例外的是CABG后再发心绞痛患者,应优先选择PCI治疗而非再次CABG治疗。 应当指出的是,指南中关于CABG相对于药物治疗能改善患者生存率的推荐意见是基于20世纪70~80年代的研究结果,由于现代药物 通讯作者:吕树铮 Email:shuzheng@https://www.sodocs.net/doc/0a4732871.html,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规范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规范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规范 【适应证】 确定PCI的适应证主要是权衡其收益和风险。收益大于风险即可为相对适应证,反之则为相对禁忌证。权衡收益和风险须考虑下列因素:①患者全身情况能否耐受操作;②心肌缺血严重程度;③病变形态、特征,手术操作成功的可能性;④处理并发症的能力;⑤远期效果;⑥费用。 1.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 (1)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并有缺血证据,狭窄≥50%、单支或多支病变患者。 (2)症状虽不严重或无明显症状,但负荷试验显示广泛心肌缺血,病变治疗成功把握性大,手术风险低。 (3)PCI后再狭窄病变。 (4)左主干病变不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者。 (5)CABG术后:CABG术后移植血管局限性狭窄,近远端吻合口病变或自身血管新发生的病变导致心绞痛或有客观缺血证据者。 (6)有外科手术禁忌或要经历大的非心脏手术的冠心病患者。

(3)急性期后的PCI ①有自发或诱发心肌缺血或再梗死征象者。 ②心源性休克或持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③左室射血分数<40%、左心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④急性期曾有过心力衰竭者。 ⑤对溶栓治疗后的患者,均可考虑冠状动脉造影对闭塞的梗死相关动脉或严重狭窄病变行PCI(若无缺血证据,建议在数天或数周后进行)。 ⑥非Q波心肌梗死患者。 【相对禁忌证】 1.病变狭窄程度<50%,且无明确客观缺血证据。 2.左主干狭窄伴多支病变。 3.过于弥漫的狭窄病变。 4.在无血流动力学受损的AMI急性期不应对非梗死相关动脉行PCI;AMI发病已超过12h,无心肌缺血症状,且心电图及血流动力学稳定者不应行PCI。 【操作方法】

急诊行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效果观察

急诊行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9-12-03T13:22:51.373Z 来源:《健康世期界》2019年15期作者:刁秀娟李彦红邢丽娜任明霞 [导读]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护理效果。 大庆油田总医院 163001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对60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做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完善各种术前检查、化验及术野备皮。术中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突发病症。术后股动脉留置鞘管的护理及拔除鞘管后的护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心电监护,积极预防并发症。结果本组60例患者除1例因突发心跳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5例择期行冠脉搭桥治疗,余54例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全程护理,最终做到了促进健康,预防并发症,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护理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clinical care after th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of 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MethodsThe 60 patients were prepared for the nursing of mentality,the medical examination,laboratory test and shaving were completed.We observed the patient in order to avoid and deal with the emergency case during the operation.we also made a good nursing care of femoral tube and after the femoral tube removed.The patients were observed closely and avoided the complications.Results1 patient was dead,5 patients were undergoing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therapy,54 patients were recovered.ConclusionThe all-round nursing care after th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of 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 improved the patient health and avoided the complications,it also promoted success of medical rescue rate. 【Key words】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Nursing 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心肌梗死成功率明显提高且并发症下降,心肌梗死发生后最短的时间内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解除其狭窄,使相应心肌得到再灌注,使濒临坏死的心肌得以存活或使坏死范围缩小,确保阻塞血管血运重建、挽救坏死心肌、限制梗死范围、保护心脏功能,对改善预后起到重要作用。PCI包括经皮冠状动脉成型术(PTCA)和支架置入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是应用最早也是最常用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是其他冠心病治疗的基础。现就笔者所在医院心内科护理经验及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心梗后急诊行PCI术的患者60例,男48例,女12例,年龄30~82岁,平均56岁,均胸痛发作6 h内入院,心电图有明显改变且符合心梗特点。其中下壁梗死30例,下壁及右室梗死7例,广泛前壁23例,合并心源性休克3例,室性心动过速2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对其术后进行严密观察并做相应护理。 2护理措施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准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前区剧烈疼痛,有强烈的濒死感,患者极度恐惧、焦虑,这种紧张情绪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患者烦躁不安,从而增加心肌耗氧量,使心肌血管痉挛,从而使缺血症状加重。因此术前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首先,要耐心倾听患者的感受,允许患者释放自己的恐惧和焦虑,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层次,用恰当的语言安慰患者,向患者介绍手术过程、应注意的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解除患者及家属的恐惧心理,稳定情绪,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1.2患者的准备术前口服抗凝药物,嚼服阿司匹林0.3 g,氯吡格雷300 mg,术前30 min肌肉注射地西泮10 mg,异丙嗪20 g,术区备皮,了解股动脉、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详细询问患者有无碘或其他药物过敏史并做碘过敏实验、既往冠脉造影、介入治疗或旁路移植病史,术前排空膀胱,以免术中排尿影响操作。术前常规检查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术前五项,肝肾功能,血型,常规十二导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等。 2.2术后护理 2.2.1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术后进入CCU病房,立即连接心电监护,持续吸氧,术后立即做十二导心电图,与术前对比,严密观察有无术后心绞痛,有症状时复查心电图,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有无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无P波和ST等心肌缺血性改变。因为严重心律失常是老年急诊PCI术后死亡的重要原因。本组11例术后发生不同程度心律失常,经对症治疗后得到纠正。PCI术后易发生低血压,部分患者因焦虑紧张而出现高血压,因此应动态观察血压变化。 2.2.2穿刺部位的观察术后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经股动脉穿刺的患者取平卧位,穿刺术肢制动12 h,自然伸直或微外展,局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盐袋压迫4~6 h,观察动脉穿刺处有无渗血或血肿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准备好相应的抢救物品。观察远端肢体皮肤温度、颜色和感觉变化。避免增加腹压,如咳嗽、打喷嚏、用力大便、恶心呕吐时协助按压穿刺部位,以防穿刺点出血,发生血肿。注意保护局部皮肤,防止张力性水疱的发生。嘱患者多饮水,必要时遵医嘱补液,以利造影剂尽快排出,防止继发性肾损害。如患者出现尿潴留,遵医嘱给予导尿。 2.2.3抗凝期间的护理(1)严格掌握抗凝剂的剂量,熟悉使用方法;(2)抗凝过程中,注意观察有无皮肤黏膜、牙龈、内脏及颅内出血,观察尿、便颜色。尿常规检查1次/d,必要时做便潜血检查。尽早发现可能的出血并发症,早期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3)每日复查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以了解抗凝情况。凝血酶原时间应控制在正常标准的1.5倍以下。 2.2.4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1)亚急性血栓:支架置入术后2~4 d易出现亚急性血栓,术后如出现剧烈胸痛伴心电图改变应疑有血栓形成。为防止冠脉内血栓形成,除术中注入肝素外,术后仍需抗凝治疗;(2)严密观察心律失常:心律失常为PCI术后常见并发症,室颤和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为2%,传导阻滞发生率为0.9%,严密观察患者心电图情况,准确记录心电图变化。如有异常,立即报告医师;(3)术后注意观察双下肢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皮肤颜色、温度、感觉改变,患肢有无疼痛。如有异常,报告医师,必要时请血管外科会诊,急诊手术治疗;(4)心肌再梗死的观察:术后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心前区疼痛,一旦出现立即记录心电图并与术前心电图比较,及时发现异常变化;(5)造影剂反应:造影剂引起反应的原因尚不清楚,其症状与过敏性反应相似,如荨麻疹、咳嗽、打喷嚏、喉头水肿,严重

心内科冠状动脉(急诊)介入检查治疗手术知情同意书

xx医院知情文件 心内科冠状动脉(急诊)介入检查/治疗手术知情同意书 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 临床诊断: 疾病介绍和治疗建议: 医师已告知我因,需要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经桡动脉/股动脉入路, 跟进情况行如下手术: □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CT); □临时起搏器安装术;□主动脉内球囊返博术;□周围血管造影; □肾动脉介入治疗;□颈动脉介入治疗;□其他; 血管造影是将特制的,有一定韧度且不透X线的导管,经周围血管送至靶血管(入冠状动脉)开口,推注造影剂,使靶血管显影;介入治疗是在血管造影基础上,对需要干预的血管进行球囊扩张,支架置入以缓解严重狭窄或完全闭塞病变,改善缺血症状或预后。 手术目的: 1.明确或排除冠心病的诊断。 2.明确冠脉病变程度,指导下一步治疗。(行PCI或CABG或药物保守) 手术潜在风险和对策: 医生已告知介入手术为微创手术,总体较安全,创伤小,术后恢复较快;但仍然存在一定风险。疾病是否能够获得良好的健康效果取决于疾病本身的严重程度等多种因素。 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风险及医生对策: 1)麻醉及造影剂并发症。造影剂过敏,造影剂伤害。(严重者需要透析治疗)对过敏体质患者进行碘皮试常规选等渗造影剂。部分有轻度肾功能不全或潜在肾脏疾病患者可选用低渗造影剂。 2)术中损伤神经,邻近器官及相应的血管冠脉痉挛·穿孔·夹层·血栓·气栓引起的急性血管闭塞,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医生需细致操作,据病情适当使用扩血管药物. 3)局部及全身感染:急性心力衰竭,休克;术前必须纠正已经存在的感染和心功能不全以降低风险。 4)出现,血肿,动脉静瘘,假性动脉瘤,腹膜后血肿,大出血时需要输血治疗,必要时外科手术等。 5)急性,亚急性,晚期支架内血栓;血栓支架晚期贴壁不良,支架断裂,靶血管再狭窄等; 术后需规范抗血小板治疗。 6)心肌穿孔,血管穿孔,血管破裂及心包填塞;必要时需转外科急诊手术。 第1页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目的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使用普通肝素(UFH)后活化凝血时间(ACT)达标情况,探讨使用ACT监测UFH抗凝效果的必要性。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诊PCI患者135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术中应用UFH,100U/kg,根据术中ACT结果分为三组,ACT350 s组25例,分析ACT达标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使用UFH后,ACT以300~350 s为达标值,达标率为49.2%(67/135);三组患者48h内缺血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患者,通过体重调整UFH剂量,仅部分患者ACT达标。监测ACT可及早识别及处理抗凝未达标的患者,有助于提高急诊PCI安全性及疗效。 标签:急诊;普通肝素;抗凝达标 适当的抗凝强度可减少出血、缺血等不良事件,对于安全有效开展急诊PCI 术是至关重要的。UFH是目前术中最常用的抗凝药物。2011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HA)推荐根据患者体重设定UFH剂量,并通过监测ACT水平调整UFH剂量。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导管室尚未开展ACT监测,仅根据患者体重设定UFH剂量。此种给药方案是否能使抗凝达标,保证急诊PCI的疗效及其安全性,尚不清楚。本研究分析急诊PCI患者根据指南推荐使用的UFH剂量,监测ACT达标情况,探讨急诊PCI监测ACT的必要性。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诊PCI应用UFH患者135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排除标准:(1)PCI术前12h内应用过抗凝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UFH、磺达肝奎钠、华法林等;(2)联合应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3)术中应用比伐卢定、低分子肝素;(4)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及围手术期应用IABP患者。根据PCI术中测得ACT 值分为三组:ACT350 s25例。 1.2方法 1.2.1急诊PCI围手术期常规处理:所有患者均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 和氯吡格雷600 mg术前;桡动脉穿刺术者采用桡动脉止血器压迫止血,术后6~10h拆除止血器;股动脉穿刺患者术后6~8h拔除股动脉鞘管,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h;术后所有患者均应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氯吡格雷75mg,1次/d,口服)。 1.2.2 UFH使用及ACT检测方法:冠脉造影成功后,立即经动脉鞘管补充肝素总量至100U/kg。给药20min经动脉鞘管采血,使用Hemochron ACT检测仪

替格瑞洛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患

替格瑞洛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6-10-22T12:18:59.600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19期作者:刘访遥[导读] 分析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中,替格瑞洛的临床应用效果。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 421001 【摘要】目的:分析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中,替格瑞洛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72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将所选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在术前与术后接受氯吡格雷治疗,实验组患者则接受替格瑞洛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期间的不良心血管事件 及出血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出血并发症例数均少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数据经对比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中,替格瑞洛的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皮冠脉介入治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 在临床治疗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患者最为严重的临床表现,对于患者的健康存在极为严重的威胁,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数量出现了明显增加,患者的临床治疗存在一定困难[1]。对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仍是主要治疗方法,但是抗栓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的使用也是极为重要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对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有较好的改善效果,但是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也会有所增加[2]。我院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接受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中分别应用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72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纳入标准为:胸痛持续时间超过20min、患者心电图显示肢体导联抬高超过0.1mv、患者胸导抬高超过0.2mv、相邻导联ST段出现抬高。所选患者的排除标准为:精神疾病患者、术前已经接受溶栓治疗患者、已出现急性并发症患者、肝肾疾病患者、血小板计数不足100×109/L患者、既往接受冠脉搭桥治疗患者、本研究药物禁忌患者。将所选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6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35—71岁;实验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36—7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之前需要接受肝素注射,剂量为100U/kg。对照组患者在术前需要顿服300mg的阿司匹林与600mg 的氯吡格雷,患者术后需要每日服用1次氯吡格雷,服药剂量为75mg,患者需要服用6个月。 实验组患者需要在术前顿服300mg阿司匹林与180mg替格瑞洛,并在术后每日服用2次替格瑞洛,服药剂量为90mg,患者需要服用6个月[3]。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6个月随访期间的不良心血管事件,主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心源性猝死等,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出血并发症情况,患者的出血并发症情况分为主要出血、次要出血及轻微出血。主要出血包括颅内出血、输血超过4U、低血容量性休克、心包出血、血红蛋白下降30—50g/L等;次要出血主要指患者需要接受药物治疗等的出血;轻微出血指患者无需接受干预的部位出血,如牙龈出血等。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均经由SPSS19.0软件包进行计算,计数资料表示为[n(%)],利用X2加以检验,若两组患者的数据经对比后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一、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是否具备手术适应症,完善术前常规检查,了解患者术区循环情况。 2、评估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了解程度,有无紧张、恐惧情绪。 3、评估急救用物是否备好,如心电监护仪、除颤器、抗心律失常及升压药物等。 二、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指导患者完成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2、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心导管检查的方法和意义、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以解除思想顾虑和精神紧张。 3、皮肤准备:会阴部及两侧腹股沟备皮。 4、行桡动脉穿刺者需做 Allen 试验,判断能否行桡动脉穿刺及插管。 5、碘过敏试验。备好急救器械和药品。 6、术前检查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标记。 7、遵医嘱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二)术后护理 1、持续心电监护 24 小时,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急性期并发症。 2、十二导心电图检查,并与术前比较。 3、鼓励患者多饮水加速造影剂的排泄。 4、术侧肢体的护理

(1)经股动脉穿刺部位的护理:术后 4 小时拔出鞘管。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用 1 千克左右的沙袋压迫 6 小时,术侧肢体制动至少 12 小时。卧床期间做好生活护理。检查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减弱或消失,观察肢体皮肤颜色与温度、感觉与运动功能有无变化等。防止动静脉血栓的形成。 (2)经桡动脉穿刺部位的护理:经桡动脉 PCI 术后即可拔除鞘管,使用弹力绷带或专用止血工具装置局部加压止血。包扎 2 小时后可放松弹力带,术后 6 小时可拆除绷带或止血装置。加压包扎期间需观察术肢局部皮肤的颜色,温度及肿胀情况。 5、术后并发症的观察:观察有无尿潴留、低血压、穿刺部位出血、血肿、血管栓塞及感染等并发症,协助医生给予导尿、扩容、压迫止血、溶栓等处理。 三、健康指导要点 1、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受凉,情绪激动等。 2、应定期进行心电图、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的检查。 3、指导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肥胖者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保持大便通畅。 4、继续服用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及其他药物,定期门诊随诊。 四、注意事项 1、术后严密观察并发症,及时处理。 2、注意用药反应。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正式发布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正式发布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在沈阳东北心血管病论坛期间正式重磅发布! 该指南由韩雅玲院士牵头,113位国内心血管领域顶尖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共同完成,刊登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6年第五期,是在2009和2012年中国PCI指南的基础上,根据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特别是结合中国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研究结果(共收录了31篇中国专家的文章),参考ACC/AHA以及ESC等国际权威组织发布的最新相关指南,并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对PCI治疗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并达成一致观点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相较于2012版PCI指南,该版指南有几点重要更新: 一、首次提出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从2009年开始,PCI的质量控制体系在全国范围内运行。此后,国家质量控制中心逐步建立了省级和军队级质量控制中心的合作关系。为进一步改善质量控制技术和团队协作,新版指南首次对开展PCI的中心提出了明确的资质要求,并要求每一个开展PCI的中心建立质量控制体系(Ⅰ,C),以期对冠心病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质量控制体系具体包括:(1)回顾分析整个中心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2)回顾分析每个术者

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3)引入风险调控措施;(4)对复杂病例进行同行评议;(5)随机抽取病例作回顾分析。 二、提出最新的EuroSCORE Ⅱ和SYNTAXⅡ危险评分系统 基于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以及结合中国人群的临床研究,指南首次提出了欧洲心脏危险评估系统Ⅱ(EuroSCOREⅡ)和SYNTAXⅡ评分,新的评分系统更加符合临床需求,为患者后续血运重建策略的选择提供了更为统一、科学的标准。 EuroSCOREⅡ通过年龄、性别、肾功能损伤、外周动脉疾病、严重活动障碍、既往心脏手术史、慢性肺脏疾病、活动性心内膜炎、术前状态差、正在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CCS 心绞痛分型、左心室功能、近期心肌梗死、肺动脉高压、紧急外科手术、是否为单纯CABG、胸主动脉手术等18项临床特点,评估院内病死率。而上一版推荐的EuroSCORE评分因过高地估计了血运重建的死亡风率,已不再推荐使用。 SYNTAXⅡ评分在SYNTAX评分11项因素基础上,新增是否存在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而变成了12个影像因素,并联合应用了6项临床因素(包括年龄、肌酐清除率、左心室功能、性别、是否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周围血管病)。在预测左主干和复杂三支病变血运重建的远期(4年或以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intervention,PCI) 是指采用经皮穿刺技术送入球囊导管或其他相关器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或梗阻,重建冠状动脉血流的技术。主要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置入术、定向性斑块旋切术(DCA)、斑块旋切吸引术(TEC)、斑块旋磨术及激光血管成 形等。本章重点介绍PCI的基本技术--PTCA和支架置入术。 【适应证】 确定PCI的适应证主要是权衡其收益和风险。收益大于风险即可为相对适 应证,反之则为相对禁忌证。权衡收益和风险须考虑下列因素:①患者全身情况能否耐受操作;②心肌缺血严重程度;③病变形态、特征,手术操作成功的可能性; ④处理并发症的能力;⑤远期效果;⑥费用。 1.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 (1)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并有缺血证据,狭窄≥50%、单支或多支病变患者。 (2)症状虽不严重或无明显症状,但负荷试验显示广泛心肌缺血,病变治疗成功把握性大,手术风险低。 (3)PCI后再狭窄病变。 (4)左主干病变不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者。 (5)CABG术后:CABG术后移植血管局限性狭窄,近远端吻合口病变或自身 血管新发生的病变导致心绞痛或有客观缺血证据者。 (6)有外科手术禁忌或要经历大的非心脏手术的冠心病患者。 2.无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及非Q波心肌梗死)对高危以及经充分药物治疗后不能稳定的患者提倡早期介入治疗。 3.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MI) (1)直接PCI ①ST段抬高或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的AMI,发病在12h内,能在就诊后 90min内由有经验的术者开始球囊扩张者。 ②ST段抬高或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的AMI,发病36h内发生心源性休 克,可在休克发生18h内由有经验的术者行PCI者。 ③AMI发病12h内有严重心力衰竭和(或)肺水肿(Killip3级)患者。 ④AMI发病12---24h伴有严重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或心电不稳定或有持 续心肌缺血症状者。 ⑤适合再灌注治疗,但有溶栓禁忌证的AMI患者。 (2)溶栓后补救性PCI ①溶栓后仍有明显胸痛,或合并严重心力衰竭、肺水肿或心电不稳定者。 ②溶栓后仍有或新发生心源性休克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3)急性期后的PCI ①有自发或诱发心肌缺血或再梗死征象者。 ②心源性休克或持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③左室射血分数<40%、左心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④急性期曾有过心力衰竭者。 ⑤对溶栓治疗后的患者,均可考虑冠状动脉造影对闭塞的梗死相关动脉或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