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方向与位置教案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方向与位置教案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方向与位置教案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方向与位置教案

第四单元方向与位置

第1课时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信息窗1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初步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本课主要对这种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也是学生以后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重要基础。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认识列、行的含义,并弄清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2.引导学生经历由实物图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学习内容,体验确定位置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军营吗?这节课咱们一起去看看夏令营时同学们的训练情况吧。看,这是小强那一队的队列,多整齐!你能告诉老师小强的位置吗?(出示课本情境图中小强那一列同学的队列)

学生可能说:第2个、第4个、从前面数第2个、从后面数第4个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要在一列队伍中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只要说清数的方向和第几个就行了。

[设计意图]从一列队伍中确定位置入手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在方阵中确定事物的位置打下基础,同时为设置矛盾激发探究欲望做好铺垫。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1.(出示信息窗情境图)

同学们这是小强全班同学的队列图,现在你能告诉老师小强的位置吗?

预设:

横着数,第2排第3个;竖着数,第3排第2个

从左数第3排第2个;从右数第4排第2个

从前数第2排第2个

2.引导:这么多表示方法有些乱,同学们所说的“排”,在数学上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数“列”的时候习惯上从左往右数,依次为第1列、第2列……,数“行”的时候习惯上从前往后数,依次为第1行、第2行……。把情境图上的每有列和每一行按顺序写上,同学互相指一指。

3.介绍:通常情况下,描述物体位置时先说列,再说行。

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描述小强的位置。(第3列第2行)

你能用刚学习的知识描述一下教室中同学的位置吗?(学生练习)

[设计意图]在描述一列队中事物位置的基础上设置矛盾——如何描述方阵中事物的位置,感受描述方法不统一带来的不便,体验统一描述方法的必要性。渗透正确的描述顺序,分解难点,为理解“数对”这一抽象的概念奠定基础。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认识数对

1.谈话:同学们,如果用一个圆点表示一个同学,他们的队列就可以表示成一个点子图。(隐去人物图,出示点子图)用点子图表示队列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体会点子图的简洁。

第5行○○○○○○

第4行○○○○○○

第3行○○○○○○

第2行○○●○○○

第1行○○○○○○

第第第第第第

1 2 3 4 5 6

列列列列列列

2.让学生在点子图上找出小强的位置。

3.个性化表示位置,学习“数对”这一概念。

谈话:数学的一大特点是简练,刚才我们用一句话描述了小强的位置,能不能想一种更简洁的方法来表示呢?

预设:

第3列第2行、3列2行、列3行2、3/2、3-2、3+2、2/3等

介绍:小强的位置我们可以用两个数来表示,写成(3,2)。数学上把这一对数叫做“数对”。

谈话:根据描述的习惯,你认为括号里这两个数各表示什么?(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4.做一做

(1) 用数对分别表示图中其他同学的位置。(小青、小亮等)

引导思考:我们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不要把列和行弄颠倒了。)

(2) 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再根据数对确定是班中哪一个同学。 (3) 找生活中的数对。(找坐位、找楼座等) 5.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1) 展示方格图。(将圆点连起来,成为方格图)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介绍方格图:标注方格图上的列和行,使学生明白,横为行竖为列,列与行的起点为0。

谈话:我们把每个同学看作一个点,连起来就成为方格图,这样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体会方格图比点子图更为简洁。

(2)在方格图上标出小强的位置和其他同学的位置。

[设计意图]学生个性化表示的过程,就是学生感知、理解数对的过程,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深刻理解概念。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自主练习

1

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自主练习2

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3.自主练习3

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4.自主练习4

利用所学的方向和数对的知识绘制一张你的座位图。

[设计意图]练习题由浅入深,强化对位置的理解,实现对教材目标的基本达成,注重培养学生系统归纳知识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了方程的意义。

五、课堂总结,回顾提升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感受三方面谈在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享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学生不仅有对知识的收获,也有对学习方式的感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总结了经验和方法。

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位置

(3,2)表示第三列,第二行

(5,3)表示第五列,第三行

第2课时用数对确定位置练习课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信息窗1

【教材简析】

本课主要在学生学习了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后,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也是学生以后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重要基础。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认识列、行的含义,并弄清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2.引导学生经历由实物图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学习内容,体验确定位置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顾梳理

谈话:上节课我们在军训队列中学习了数学知识,你能具体说说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运用学过的这些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设计意图]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数对的理解与掌握,为本节课进一步学习用数对表示位置打下基础。

二、深化练习,巩固拓展

1.军事演习

a.用数对表示每个村庄的位置

b.部队演习要经过张庄(6,4),你能在图上找出张庄的位置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自主练习6

2.自主练习7

3.自主练习8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 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回归情境,总结提升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感受三方面谈在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享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学生不仅有对知识的收获,也有对学习方式的感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总结了经验和方法。

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位置

(3,2)表示第三列,第二行

(5,3)表示第五列,第三行

第3课时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信息窗2

【教材简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第一学段学习了用前后、左右、上下等表示物体位置和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及认识简单的路线图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第一学段“方向与位置”内容的延续和发展,也是第三学段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发展空间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够看懂简单的平面图,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感受方向和位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3.培养积极的数学兴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与检验习惯。【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用角度表示方向。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军营里的小战士们要从指挥部到红军阵地进行军事演习,可是他们不知道红军阵地在哪里。他们手中有一张军事沙盘图,你能做一个向导,告诉他们红军阵地的具体方位吗?

出示情境图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红军阵地,引发学生兴趣,进而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二、直观感受,探究新知

让学生观察说一说具体位置。

预设: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西北方向。

追问:只知一个条件能不能准确地找到红军阵地的位置?还需要知道什么?

预设:距离。

谈话:要想准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看来必须具备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

出示平面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平面图,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图中1厘米的线段标上10千米是什么意思。

问:现在谁能来描述一下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什么位置?

预设: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西北方向10千米处。

出示西北方向10千米的多条线段,引导学生理解要能准确迅速的找到位置还需要知道度数。

演示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方法,在平面图上标上角,引导学生进行描述:红军阵地在北偏西50度方向,距指挥部10千米处。

谈话:一般情况下,以南北为主要方向,用北偏西(东)或南偏西(东)多少度来描述。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有加深学生对确定位置方法的理解与掌握,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三、实践操作,积累经验

提问:你能说一说蓝军阵地在指挥部的什么位置?

指名叙述,同位互说。

[设计意图]适时地进行应用练习,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确定位置,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

四、拓展应用,发展思维

2.

(1)以泉城广场为观测点,千佛山在什么位置?大明湖呢?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同位互相说说,再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紧跟课堂教学,通过比较海洋动物速度,在进行巩固练习的同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五、课堂总结,回顾提升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感受三方面谈在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享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学生不仅有对知识的收获,也有对学习方式的感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总结了经验和方法。

板书设计:

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红军阵地在北偏西50度方向,距指挥部10千米处

第4课时利用方向与距离描述路线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信

息窗2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根据方向距离确定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运用距离与方向描述路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看简单的平面图。

2.能够运用方向、距离用语言描述简单的线路图。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推理和表达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利用方向与距离描述路线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2014年我们青岛举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国内外游客会集岛城,当好东道主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今天我们进行一次“小导游培训”,看看大家能否做个好导游。下面我们进行小导游初级培训:看路线图

出示路线图(不带角度、距离)

龙山 5号高地

指挥部水库

宿营地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A:从指挥部到5号高地怎样走?

B:从5号高地到宿营地怎样走?

[设计意图]由世园会导游小培训入手,激发兴趣,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直观感受,探究新知

谈话:哪位同学解答A问题?哪位同学解答B问题?

先让学生单独回答,理清思路,然后要求:同桌两人互相向对方介绍一下A、B 两个问题。(学生互相回答)

小结:同学们都能正确说出路线,已经是一个基本合格的小导游。现在我们进入高级培训: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行走的路线,使学生从整体上对行走的顺序有清晰认识。

三、实践操作,积累经验

利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路线

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运用现在的图能清晰精确地说明行走路线吗?你需要老师提供哪些帮助?

(学生根据信息窗2所学基础,回答可能会缺少方向、距离。)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增加方向距离的路线图,

提出要求:

请运用现在的导游图,同桌两人一组讨论完成A问题。

(学生同桌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组织订正交流,确定正确的答案。要求学生确立起由()出发向(),行()米到达()这样一个模式。要求学生运用这样一个模式独立完成B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组织交流,进一步强化描述模式。

小结:运用距离方向可以精确描述路线,同学们表现很好,同学们已经是一个很

不错的小导游了。下面我们进行导游实习阶段,为客人当好小导游吧。

四、拓展应用,发展思维

1.自主练习1

先独立说说,再同位说说,然后全班交流。了解学生对行走顺序的掌握情况。

2.自主练习2

增加几个问题:(1)从书店到公园怎么走?

(2)从电厂到少年宫怎么走?

组织订正,要强调重点。

谈话:前面测试同学们很出色,下面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怎样由少年宫回到学校呢?

组织交流。

3.自主练习3

独立试做后,全班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实际场景设计了由浅入深的三个问题,学生通过练习可以全面完成学习目标。最后提出返回路线,对学生是一种提高。

五、回归情境,总结提升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感受三方面谈在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享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学生不仅有对知识的收获,也有对学习方式的感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总结了经验和方法。

板书设计:

利用方向与距离描述路线

第5课时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学会了吗?

【教材简析】

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在生活中学生应用比较少,学生要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比较难,“我学会了”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回顾,通过回顾在知识上及时查漏补缺,在能力上及时强化,在学习方法上及时总结概括。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根据数对确定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看简单的平面图、根据方向和位置描绘简单的线路图。

2.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回顾

谈话: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把这些知识梳理一下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梳理归网,主题内化

1.回顾知识,自主梳理:让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独立整理所学知识,列出知识提纲,以备组内交流。

2.组内交流,教师注意倾听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交流展示,引导建构

注意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梳理建构

4.提炼方法,认知内化

[设计意图]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尝试自己来解决问题,遇到问题时更要给他们相互交流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引导他们进行数学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综合应用,整体提高

1.读图

引导学生阅读平面图,分清方向和各个场所的大体位置。

2.(1)用数对表示它们的位置:少年宫图书馆照相馆

(2)总结反思:用数对表示位置要注意什么问题?

(3)同桌进行写数对,找位置的游戏。

3.练习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1)图书馆在少年宫的偏方向。

(2)少年宫在王明家的偏方向。

(3)总结反思: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要注意什么问题?

(4)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把握练习量。)预设:

集贸市场在王明家的偏方向。

集贸市场在少年宫的偏方向。

图书馆在照相馆的偏方向。

……

4.练习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线路图

(1)王明从家到图书馆可以怎样走?

(2)王明从家到游泳馆怎样走?

(3)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线路图要注意什么问题?

(4)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把握练习量。)预设:从图书馆到少年宫怎样走?

从少年宫到游泳馆怎样走?

从照相馆到少年宫怎样走?

从王明家到集贸市场怎样走?

……

5.发展、延伸

出示在方格纸上的学校平面图

先想象学校各个建筑物的位置,再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

对学校的布局进行设计

[设计意图]分层练习有保证,从不同的角度深化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回顾提升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感受三方面谈在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享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学生不仅有对知识的收获,也有对学习方式的感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总结了经验和方法。

板书设计:

随机板书重点内容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课题:趣味拼搭——观察物体1(第1课时)主备人:8888使用人: 教学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能辨认从不教学重、难点: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学会从多角度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物 观察物体。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体。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学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3、会欣赏数学美。 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 精神,培养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 与生活的联系。 教具:多媒体课件、小黑板学具: 教学过程:个性化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学习 谈话:同学们认识这里吗?这里的风景美不美?我国古代伟大的诗 人苏轼在游览了庐山之后写下了一首很有名的诗句。(课件出示)为什 么同一座山却能看到各种不同的形状呢?(学生尝试回答)相信学习了 今天的内容后你就能很快地解答出来了。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 出示图片,学生观察。 谈话:我们同学在小时候经常搭积木,现在老师用 3 块积木搭了一 个形状,请同学们用图中三个同学的角度来观察。 我们以观察者的角度从正面、侧面、上面看会是什么形状呢?这节 课我们就来学习从不同的方向看一组物体是什么形状。(板书课题) 2.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1)借助经验,大胆猜测。 谈话:我们就以图中三位同学的位置来猜测一下他们所看到的形 状。 (学生猜测,课件出示) (2)动手模拟,验证猜测。 谈话: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积木按照图 中的位置摆放好。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进行观 察,注意观察时,视线要与所观察的面垂直,(教师边讲边演示怎样观 察)并把观察到的形状和课件出示的形状进行对照,看看课件中的每一 组形状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

科学教案 青教版三年级上册

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力求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基础性的、浅显的科学活动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主题,同时注重对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的整合。 本册教科书主要围绕“走进科学”、“亲历科学”、“自主探究”三个专题选择内容,构建了《科学在我们身边》、《我们怎么知道》、《水的科学》、《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我们周围的空气》五个单元,最后是《研究与实践》,共22个课题,32课时。 各单元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基础性的、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 本册教科书从整体上看,所选内容似乎没有形成明显的知识体系,只是以生活经验及其相关链接构建单元。但教科书的灵魂在于使学生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各单元的内容上,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知识各有侧重,且由易到难,逐渐上升。

第一课玩具里的科学 一、教材分析: 玩具是学生的童年伙伴,每个小学生都是在玩玩具中成的。对于玩玩具,学生具有非常鲜活的生活经验。学生通过玩玩具,用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满足 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玩具里面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二、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三、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玩具。 教师准备各种玩具的图片、投影片等。 教师自制各种玩具的课件。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难点: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上科学课,它将把我们带进科学的大门,去探索科学的奥秘。这节课我们先从玩玩具开始,探索玩具里的科学。 (二)学习新课: 1、玩玩具说特点: (1)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同学们可以先玩自己带来的玩具,然后把你的玩具跟同学们交换着玩,还可以上来挑选老师带来的玩具;可以自己玩,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玩。在玩的过程中,同学们要仔细观察这些玩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玩,怎么玩有趣味性,怎么玩有创造性。在玩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和问题,请记录下来。 (2)学生玩玩具,教师巡视指导。 (3)引导学生介绍玩具的特点。 教师提问: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玩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怎么玩,有哪些 趣味玩法和创新玩法? 学生分小组回答。 教师评价: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说明你们在玩玩具的同时学会了观察。 教师提问: 同学们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给大家说一

(完整版)(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动物趣闻”教材2—4页,克、千克的认识 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 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克,千克的认识学习,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与学具准备天平、台称、硬币、苹果、字典、花生米等 教法与学法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知质量单位,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重量观念。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 感知轻重 1. 师:我们的世界很奇妙,动物知识你又知多少?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 2. 引导学生置疑 3. 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去探究吧!学生观察、质疑 二、探究新知 1. 介绍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表示较轻的物品用克(g)作单位 2. 指导学生如何体验。

(1)“1克有多重”?我们先来称一称。(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 (2)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有多重。 你还能找到1克重的东西吗? 3. 让学生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并学会估一估(薯片、苹果等物品) 4. 引导学生认识1千克 (1)让学生拿出两袋盐放在手中掂一掂,看一看两袋盐有多重?再把盐放到台称中,仔细看一看指针指在什么刻度上? (2)讲解:表示较重的物品用克(kg)作单位,同时引出1千克=1000克。 (2)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找和千克有关的物品。 1.体验、操作:1克有多重? 2.跟随着老师实际操作、体验。 3.观察标尺指针所处的位置。 4.体验:掂一掂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 5.思考,寻找日常生活中大约有1克重的物品。 6.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估一估薯片、苹果等物品的重量。 7.体验两袋盐放在手中有多重?称一称两袋盐的重量。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电子教材

四年级下册: 教案报送进度与课题名称 (51课时) 1周 第一单元泰山古树——计算器 第1课时: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孙 第2课时:用计算器探索运算中的规律;-------孔 第二单元节能减排——用字母表示数 第1课时:用字母表示数;--------李令令 2周 第2课时:用字母表示数练习;-------王 第3课时: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与计算公式;-------黄 第4课时:用字母表示数综合练习;-----------高 3周 第三单元快乐农场——运算律 第1课时:加法的结合律与交换律;------刘 第2课时: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及减法的性质;-------李佩第3课时: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张 4周 第4课时:乘法的结合律与交换律;--------马 第5课时:利用乘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郝 第6课时: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除法的性质;--------侯 5周 第7课时:乘法的分配律;---------孙 第8课时:乘法分配律的拓展与应用;--------孔 第四单元巧手小工匠——认识多边形 第1课时:三角形的特征;--------李令令 6周 第2课时:三角形的分类;---------王 第3课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黄 第4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高

第5课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刘 第6课时:梯形的特征;--------李佩 第7课时:多边形的综合练习;---------张 8周 第8课时:实践活动——图形的密铺;----------马 第五单元动物世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1课时:认识两位小数;-------郝 第2课时:认识三位小数;---------侯 9周 第3课时:小数的大小比较;------孙 第4课时:小数的性质;-----------孔 第5课时:小数的比较与性质练习;---------李令 10周 第6课时: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王 第7课时: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练习;---------黄第8课时: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高 11周 第9课时: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练习;------- 刘 第10课时:求小数的近似数;-------- 李佩佩 第11课时: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张 12周 第六单元趣味拼搭——观察物体 第1课时:观察物体;------------ 马 第2课时:根据看到物体的形状确定物体的摆放;----------- 郝 第七单元奇异的克隆牛——小数的加减法 第1课时: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及验算;------------- 侯 13周 第2课时:位数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 孙 第3课时:小数连减、连加、加减混合;--------------------- 孔 第4课时:小数简便计算;-------------- 李令

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走进动物园——简易方程 信息窗1——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等式、方程的含义。 2、能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重难点:经历从等式到方程的过程有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师:大家喜欢动物吗?知道哪些国家保护动物? 生:喜欢……大熊猫…… 师:老师这有几副大熊猫的图片(大屏幕),本节课我们以大熊猫爱吃的米粉为题材研究数学问题。(生读资料) 师:通过资料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二、能说出米粉重量与碗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生:米粉重量+碗重量=总重量 学生根据以上等量关系列式子。X+20=70 师:像这样左右相等的式子叫等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等式,我们用天平来研究一下。 师:请同学们观看屏幕,知道这包方便面是多少克吗? 生:120克 师:观看图片2天平平衡吗?怎样才能使天平左右两边平衡?图片3根据天平列等式 师:现在我们知道用等式表示出天平左右两边相等的关系。 生:练习巩固。 资料二:(生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资料独立完成以下问题 1、找出人工养殖只数与野生只数之间的关系,用文字表示。 2、在天平上如何表示出这个数量关系。 3、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出这个数量关系。 师:呈现资料2引导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资料3:东北虎 师: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东北虎2003年只数与2010年只数的关系。 师: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想法。 生总结出:2003年只数乘3+100=2010年只数。 生:在天平上表示出这个数量关系。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得到5个等式,大家观察一下这个等式有什么特点?在数学上含有字母的等式叫做方程。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什么是方程? 三、大家现在知道什么是方程,我们来做练习。课后自主练习1、2、3 四、师:通过研究说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 科学教案 青教版三年级上册 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力求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基础性的、浅显的科学活动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主题,同时注重对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的整合。 本册教科书主要围绕“走进科学”、“亲历科学”、“自主探究”三个 专题选择内容,构建了《科学在我们身边》、《我们怎么知道》、《水的科学》、《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我们周围的空气》五个单元,最后是《研究与实践》,共22个课题,32课时。 各单元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基础性的、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 本册教科书从整体上看,所选内容似乎没有形成明显的知识体系,只是以生活经验及其相关链接构建单元。但教科书的灵魂在于使学生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各单元的内容上,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知识各有侧重,且易到难,逐渐上升。 第一课玩具里的科学一、教材分析: 玩具是学生的童年伙伴,每个小学生都是在玩玩具中成的。对于玩玩具,学生具有非常鲜活的生活经验。学生通过玩玩具,用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满足 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玩具里面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二、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三、教学准备:学生自带各种玩具。 教师准备各种玩具的图片、投影片等。教师自制各种玩具的课件。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难点: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

第一单信息窗1:走进果蔬会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经历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学会用估算判断结果,体验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养成估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估算的方法。 2.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养成估算的习惯。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这节课我们一起到果蔬博览会的现场进行参观好吗?多媒体出示情境图,我们到生产厂家了解一下他们的生产情况(师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谈话:根据你们调查了解的情况,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交流,选出你们组认为最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谈话: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情况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可能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 2、平均每天接待多少名客商? 3、去年平均每个葡萄园大约产葡萄多少吨? 4、一共运来几箱大枣?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谈话:同学们可真了不起,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咱们先看这个问题: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应该怎样解决呢? 学生可能回答:需要知道共有几个品种和共有多少箱苹果。

谈话:那么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然后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看哪个小组研究的好。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 谈话: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组讨论的结果和大家说一说? 生1:我们组认为应该用184÷8,因为8个品种一共有184箱苹果,把这184箱苹果平均分成8份,就知道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了。 生2:我们组的意见和第1小组的意见不一样。 生3:我估计平均每个品种比20箱多一些,因为每个品种有20箱,8个品种就是20×8=160(箱),实际8个一共有184箱,所以商应该比20大一些。 2、谈话:运用估算我们知道了184÷8的商比20大一些,那么,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到底有多少箱呢?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小组交流 生1:我们组讨论的结果是: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23箱。我们已经估算出了184÷8的商比20大一些,计算时可以先商20,20×8=160(箱),还有24箱,把这24箱再平均分成8份,每个品种分3箱,所以每个品种有:20+3=23(箱)。 生2:我们组用笔算 生3:用百位上的1除以8商不够1个百,怎么办? 谈话:刚才这个同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用百位上的1除以8商不够1个百,怎么办? 谈话:哪个同学来交流? 生进行交流 谈话:最高位不够商1,可以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用18个十除以8,商是两个十,十位上商2。 让学生试着完成竖式(一人在黑板上做,其余的做在本子上)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谈话:我们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平均每个葡萄园大约产葡萄多少吨? 谈话: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该怎样算呢?你们有信心自己解决吗? 生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最新青岛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备课计划 教材分析: 教材分两段编排:第一段教学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计算和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第二段教学使用计算器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和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新要求。教材为了突出使用计算器在学生数学学习方面的价值,在“万以上数的认识”单元后专门安排了“使用计算器”这一单元。这样安排,(1)可以集中进行一些大数目的计算以及探索数学规律,(2)便于学生感受在什么样的问题情境下使用计算器,体会计算器的作用。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的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生活中,较多的学生对计算器已有所认识,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的学到了知识。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学习,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 2、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使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计算器键盘上各种常用键的功能。 难点:掌握计算器正确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小组合作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计算器(1) 教材分析:

本课时教学容:教学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计算和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较多的学生对计算器已有所认识,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的学到了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能够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借助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体验学有价值的数学。 3、在师生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难点:会利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 1、师、生自备计算器。 2、教师准备一些有关计算器知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课前小研究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1、小车的运动 教科书说明: 力的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究竟什么是力,怎样来表达力以及力的种类等却是学生所陌生的。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形式的力,本课以学生们喜爱的玩小车游戏为载体,按照“问题——假设——验证——发现——交流”的科学认识程序,谈就“推和拉都是力”、“推力和拉力都有方向和大小”以及“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在探究中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本课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理由大小和方向”这一目标而编写的。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小车在斜面上、平面上的因素作出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4、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科学知识: 1、知道小车从斜坡上滑下,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于什么有关; 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试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准备: 小车、用来大斜坡的硬纸板、软尺、木块。(每组一套) 三、教学过程: (一)欣赏片断,谈话导入 1、欣赏一段运动中的汽车片断 2、谈话导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汽车行驶在马路上,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时而快,时而慢,在他们身上好象蕴藏着许许多多的秘密,你们想不想了解一些它们的小秘密? 3、揭示课题:小车的运动 (二)引出问题,提出假设 1、小车的运动方式是什么? 2、过渡:怎样是一辆小车跑得快些? 3、引出问题:小车从斜坡上冲下来,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会与什么有关呢? 4、猜测与坡度会有怎样的关系? 5、提出假设:与坡度有关。坡度越大,冲出去的距离越远。 (三)设计计划,实验验证 1、我们的假设究竟成立不成立?需要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小组讨论:(1)在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 (2)保持不变的条件是什么?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本年级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四年级一共一个教学班有学生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学生学习状况悬殊太大,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很难提高,多数学生能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对学好数学均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其中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浓厚,成绩突出。也有一些问题存在。如计算准确性较差,尤其是缺乏灵活的计算能力,对于概念学习,缺少应有的理解、分析、综合等能力。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要有针对性。从解决问题来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的地方,如:不够灵活、不够深入、不够准确,缺少对问题解决后的反思,这些都是本学期需要侧重的地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数与代数 1.结合具体情境,能认、读、写小数,能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能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2.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以及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3.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24时计时法。 空间与图形: 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结合实例,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统计与概率: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1.巩固收集数据的一般方法,并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2.运用分段统计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 1.在理解小数意义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初步感受小数和分数的内在联系。 2.在探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比较、归纳的能力,逐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在进行估算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3.在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在探索轴对称图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和年、月、日知识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在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面积的意义及建立识面积单位概念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5.在具体情境中,能根据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判断。 解决问题: 1.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用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或两位数乘两位数解决的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交流计算方法或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解决问题时方法的多样性和结果的同一性。 2.能灵活运用对称或年、月、日等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3.能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进行实际的测量和计算,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过程中解决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能简单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不断积累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与态度 1.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关注它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其

(完整word版)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2017)

第一单元备课计划 教材分析: 教材分两段编排:第一段教学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计算和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第二段教学使用计算器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和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新要求。教材为了突出使用计算器在学生数学学习方面的价值,在“万以上数的认识”单元后专门安排了“使用计算器”这一单元。这样安排,(1)可以集中进行一些大数目的计算以及探索数学规律,(2)便于学生感受在什么样的问题情境下使用计算器,体会计算器的作用。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的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生活中,较多的学生对计算器已有所认识,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的学到了知识。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学习,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 2、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使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计算器键盘上各种常用键的功能。 难点:掌握计算器正确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小组合作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计算器(1) 教材分析: 本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计算和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学情分析: 生活中,较多的学生对计算器已有所认识,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的学到了知识。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能够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借助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体验学有价值的数学。 3、在师生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难点:会利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1、小车的运动 教科书说明: 力的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究竟什么是力,怎样来表达力以及力的种类等却是学生所陌生的。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形式的力,本课以学生们喜爱的玩小车游戏为载体,按照“问题——假设——验证——发现——交流”的科学认识程序,探究“推和拉都是力”、“推力和拉力都有方向和大小”以及“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在探究中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本课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都有大小和方向”这一目标而编写的。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在观察周围事物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证据,解释假设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独立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的能力。 2、引导学生体验证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乐于搜集证据,勇于搜集证据的意识,在搜集的过程中,建立团队合作交流的概念,体会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3、知道推和拉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推和拉都是力, 推力和拉力都有大小和方向的,能够独立设计实验,探究力的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了解生活中推力和拉力的应用,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 课前准备: 玩具小车、木块、线绳、秒表、小桥模型、测力计、钩码 “我们的表现”表格、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应用的录像 活动过程: 1、游戏导入 (1)组织游戏 老师组织学生做游戏:让学生甲蹲在地板上,分别找几个同学想办法让他离开原来的位置。 师生交流游戏规则。注意安全。 (2)交流反思:

谈话:你在游戏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使劲地推他拉他都能使他离开。 谈话:推和拉都使劲儿说明我们用了力,离开原来的位置我们也可以说它运动起来。 (3)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推力和拉力。 2、探究活动 活动一:探究推和拉都是力 (1)提出问题:推力和拉力除了能使静止的同学运动起来,还能不能使其他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教师主要针对推、拉怎样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即物体受力后怎样运动进行引导。引导的过程中,教师以鼓励性的语言,引导者的身份适时给学生以适当的评价,使活动的开展更加地有效。全班交流。 教师谈话:谁愿意把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介绍给大家? (2)探究推力和拉力都是力 谈话:大家的讨论结果只是大家的猜想,真实的结果到底是不是这样还需要我们亲自动手验证一下。 学生分组进行活动。 谈话:同学们来交流一下,在动手操作中你发现了什么?你的发现与原来的猜想一致吗? 学生汇报交流。汇报时尽量让学生把他们的发现总结出来,重点引导学生讲清楚:他们的发现与推理、拉力之间的关系,以便于学生在汇报结束后自己总结各组发现的相同之处,即上述物体运动状态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被施加了推力和拉力。 2活动二:我们来玩小车 (1)推力和拉力是有大小的。 提出问题:小车运动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学生预测: 教师谈话:小车在受到推力和拉力时会运动起来,那么小车的运动快慢与什么有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绿色生态园单元备课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连乘、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用列表和摘录等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孩子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在生活日常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安排了2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到生态园观赏花卉的情境,借助问题“3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引入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学习。教材通过摆学具,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借助问题“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探究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参观蔬菜种植区的情境,借助问题“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和”把番茄苗移载到种植区里,能栽多少行?“探究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呈现了多种整理信息的方法,如;列表法、画线段图等,可操作性强,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 三、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以及乘加(减)、除加(减)两步运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在教学中,解决问题的价值不再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和答案,更在于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体会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分析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会用乘法、除法或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让学生学会用列表或摘录等到整理信息的常用方法,在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成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整理信息的方法。 五、教与学建议 1、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数量间的关系 2、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017最新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第1课初识WPS 文字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生学习WPS文字的第一节,是对WPS文字的初步认识,是扎实掌握该软件的基础。因此,这一节课的学习对后续学习将产生重要影响。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学生,之前学习的画图软件操作为WPS文字操作技能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学情分析 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电脑的操作已经很熟悉了,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wps的界面并体验输入文字的乐趣,学会打开,保存文档,通过学生的练习,会很轻松掌握本课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会启动WPS 文字,认识WPS 文字界面; 2、掌握WPS 文字中输入文字的方法;掌握保存文件的方法; 3、在自主学习中感受成功的愉悦,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输入、保存文本 教学难点:输入、保存文本 教具学具准备:学具准备:微机室、多媒体 一、图片导入 1.同学们我们常常做黑板报,那大家会做电子板报吗?先来欣赏下列电子板报作品,看看都用到哪些素材? 2.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一个制作电子板报的软件《WPS 字》,先来学习第一节课《初识WPS文字》。(课件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启动WPS 文字 法一:单击系统桌面上的“ ”按钮,从弹出的列表找到“WPS 文字”。 法二:双击桌面上的“ ”图标 2.认识《WPS 文字》界面《WPS 文字》界面主要由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编辑栏等部分组成。 3.输入文本 (1)输入英文(2)输入汉字按主键盘上的“+”键和“-”键可向后向前翻页选取汉字。(3)输入符号(4)输入大写字母 4.保存文档单击“WPS 文字”按钮,在下拉列表中选择“保存”或“另存为”命令。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植物的根 教学目标: 1.了解植物“身体”的构成部分。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正确讲述探究植物根的作用的过程 3.能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自行设计探究植物根的作用的活动,体会创新的乐趣。 4.树立保护植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小朋友浇树的图片 2.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把水浇到树的根部? 3.学生猜测:植物用根吸收水分。 4.引出研究课题:植物的根 二、教学过程 观察凤仙花的“身体”有哪几部分构成。 1.教师提出问题:凤仙花的“身体”由哪几部分构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并总结:凤仙花的“身体”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部分

其他植物的“身体”由几部分构成? 1.教师出示苹果树、向日葵、蕨类植物、苔藓植物的图片或视频,提出问题:这些植物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它们的“身体"由几部分构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并总结:有的植物“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构成:有的植物则只具备其中的几部分。 3.教师继续提问:你们知道周固的植物“身体”由几部分构成吗?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周围植物的构成部分。 观察植物的根,我一找它们的特点 1.教师提出观察任务及要求:对比观察带来的植物,记录植物的名称、根的形状、根的长度、小根的数量。 2.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 3.学生交流观察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根的不同,说出它们的特点,并进行分类。 4.教师根据分类结果介绍直根系和须根系,通过课件或图片展示两种根系的特点。 5.教师比较、分析萝ト利红薯属于植物的哪一部分,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也是植物的根。 教师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变态根。 6.应用:说出这些植物根的特点及各属于哪种根系。 ●根对植物的生存有什么作用?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知识点

四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 1、一般情况下,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1、自然界中少数物质具有(热缩冷胀)的特点,叫反常膨胀,水在4摄氏度时体积最小,在4摄氏度以上和以下体积不断变大。 3物体有冷有热,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4要精确测定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 5用摄氏温度计测定的温度叫做(摄氏度)。 6、液体温度计主要由(玻璃管)、(玻璃泡)、(刻度)三部分构成。 7、气体、液体、固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8 9、相同情况下,受热膨胀体积变化最多的是气体,最少的是固体。 10 答:由于水的反常膨胀,水管中的水受冷膨胀使水管裂开。 11 答:车胎中的空气受热膨胀,使车胎爆裂 12 答:放在热水中,球里面的气体受热膨胀,使乒乓球恢复原样。 第二单元 13 14、花岗岩内含三种不同的矿物质,他们是石英、长石、云母。 15、大理岩、石灰岩遇盐酸冒泡。 16、常见的岩石有花岗岩、大理岩、石灰岩、页岩、砂岩。 17、测试岩石硬度时,手指甲刻画后留下痕迹的岩石较软、铜钥匙刻画后留下痕迹的岩石较硬,小刀刻画后留下痕迹的岩石很硬,小刀刻画后也没有痕迹的岩石最硬。 18、岩石按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19 答:(1)岩石是重要的建筑材料;(3)岩石是重要的生活生产资料; (3)岩石可以雕刻磨制成各种工艺品;(4)岩石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20、岩石在受到高温、高压等作用时其内部结构重新组合,便形成了富含矿物质的变质岩。如铁金、石墨、石棉、滑石。 21 岩石在自然界中,受到气温变化、植物生长、水流冲刷、风吹日晒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破碎,这种现象叫做风化。 22、岩石不断风化最终形成沙和黏土。第三单元 23 土壤是由空气、水、砂、黏土、腐殖质、无机盐等构成的。 土壤里面含有水分、小虫子、枯叶、小石块等物。 24 人们按照土壤中含砂量的多少,把土壤分为三类:含沙量较多的土壤叫做砂质土;含黏土较多的土壤叫做黏质土;沙和黏土适中的土壤叫做壤土。 25、分布面积较广的自然土壤有(东北地区的黑土)、(华北地区的褐土)、(南方地区的红壤)、(西北内陆地区的荒漠土)、(青藏高原上的冰沼土)等。其中,(黑土和褐土)的天然肥力较高。(黑土)是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因为它有深厚的黑色(腐殖质层)。一般在70厘米左右。 26、含有(砂)较多的土壤比较松散,含有(黏土)较多的土壤比较紧密。 27、沙质土中的空气(多),黏质土中的空气(少),壤土中的空气(适中)。 28 (1)土壤中的水是陆生植物生命活动所需水分的主要来源;(2)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长所需元素的无机盐;(土壤能够提供含(氮)、(磷)、(钾)、(钙)、(铁)、(锌)(铜)等植物生长所需的元素的无机盐,它们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土壤中必须有一定量的空气来保证根的呼吸。 29 答:1、日趋严重的草场沙化;2、土壤资源的不合理使用;3、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4、城市废水和固体废弃物使土质恶化。 30、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31 答:地表植被的破坏。 32、(植树造林)、(保护环境)是避免水土流失、保持水土的根本办法。 1 / 2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全部科学教案

三年级下册教案 一、本册教材的知识内容 本册教科书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力求注意选择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基础性、适于开展探究活动的内容;在能力培养上,注意了层次上的变化,建三年级上册的要求有所提高,针对儿童科学学习的进一步深入,侧重于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进行定量观察、分析数据等方面的训练。 本册教科书打破“知识切块”是组建单元的做法,以主体单元的形式编排了《游戏里的科学》、《太阳与时间》、《电的本领》《我们的身体》、《动物王国》、《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共24个课题,28个课时。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教会学生科学地对待自然界的事物。 各单元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基础性的、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游戏里的科学》单元以学生玩游戏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展开,拓展到了解身边熟悉的、常见的事物,教科书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感兴情趣的探究活动,通过亲历活动,使学生“走近科学”,初步感悟到身边处处有科学,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 本册教科书从整体上看,选择儿童身边熟悉的常见物体(玩具、空气、广、镜子、食品、手电筒等)作为探究对象。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从三年级上册的用感官定性观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逐渐过渡到定量观察、做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的能力的培养上,体现了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及科学知识的有机融合,并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 值得特别指出的:本册科学探究内容相对丰富,在强调学生动手的基础上,更重视对学生动脑的引导。真正的学习并非发生在学生手上,而是发生在他们的脑袋里。包括学生在观察中的思考,对探究结果的猜测(假设),为后续探究制定的计划,考虑变量的选择和控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处理,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与他人之间的交流,等等。 二、所教年级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三年级学生300人左右,六个班。学生视野虽然比较开阔,但是,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听课的技巧相对不如以前的学生。课堂上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动手实验时,常常是在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去玩,想出办法了再玩。因此学生课堂上常常表现的是玩完后,一问三不知,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的科学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要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发展学生们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学期中我要从抓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种植、小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一、全册教学分析 (一)名称、版本:数学四年级下册青岛出版社(二)全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这四个方面。 “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内容包括:用字母表示数乘法运算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四个单元;“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又包括:角与三角形的认识、观察物体这两个单元;“统计与概率”领域包括统计这一个单元;“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教学内容包括:消费知多少、饮食与健康二部分。 (三)教材目的要求: 数与代数: 1.结合具体情境,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通过观察、类比等活动理解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会小数加、减法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运算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并能用字母表示。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算式的变换,理解和掌握加减法、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结合具体事例探索小数的性质,并利用小数的性质解决问题;借助计算器探索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经历小数加、减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了解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通过解决问题,学会十进制复名数与小数的改写。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会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3.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代数思想。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性,体会数学的价值。在学习小数意义和性质的过程中,培养探求知识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索知识的能力。 4.感受数学与科技知识的联系,培养爱科学的情感。 空间与图形: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和三角形的过程,认识角和三角形,知道角的大小关系。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了解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组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 结合实例,学会用量角器量、画角,会画角。并能用三角板画角。能够按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在探索三角形分类和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3.在观察、操作、验证等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初步的推理能力。初步学会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 统计与概率: 结合生活实例,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具体统计活动中,学会同时对两种数量进行数据统计,认识一般复式统计表和复式分段统计表,能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体会学习统计知识的价值。 实践活动: 巩固收集数据的一般方法,并在实践活动中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