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克利福德_达比的区域历史地理学理论与实践

论克利福德_达比的区域历史地理学理论与实践

论克利福德_达比的区域历史地理学理论与实践
论克利福德_达比的区域历史地理学理论与实践

第18卷第3辑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Vo l.18,N o.3 2003年9月 Co llectio ns o f Essay s on Chinese Histo r ical G eog ra phy Sep,2003

论克利福德?达比的

区域历史地理学理论与实践X

邓辉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北京市,100871)

提 要 克利福德·达比(Cliffor d Darby,1909-1992),著名英国历史地理学家,对英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学术思想也影响到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达比一生的学术研究工作基本可以分为四个方面:1.英国东南部沼泽地(T he F enland)研究;2.《清册地理》研究;3.英格兰历史地理研究;4.历史地理学方法论的探讨。本文从这四个方面对达比的区域历史地理学理论与实践做了系统评述。

关键词 克利福德·达比 历史地理学 理论与实践 评述

克利福德?达比(Clifford Darby,1909-1992)是二十世纪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奠基者和建设者,达比的名字与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创立和发展过程密切联系在一起。

1928年,正在剑桥大学读书的达比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研究论文,题为《南不列颠的建筑地理》(T he Architectural Geog raphy of South Br itain),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六十多年的学术生涯。1931年,达比获剑桥大学地理系哲学博士学位。1931年至1945年在剑桥大学任教。1945年转至利物浦大学地理系任教授、系主任,一直到1949年。1949年至1966年,在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 e Londo n)任教。1966年至1976年又回到剑桥大学任教,直到退休。1967年,当选为不列颠学院院士(Fellow ship of the British Academy)。1988年,达比由于在历史地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被授予英国皇家骑士奖(The Aw ard of a Knig hthood),从而成为英国历史上少数几个获得爵位的地理学家之一1。

达比在历史地理学领域的主要学术贡献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即“英国东南部沼泽地研究”、“《清册地理》研究”、“英格兰历史地理研究”和“历史地理学方法论的探讨”。本文即从这四个主

X 本研究得到“加中学者交流项目”(CCSEP)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9701007)资助,论文写作过程中承蒙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地理系寇?哈瑞斯教授悉心指导和热情帮助,特此致谢。T his r esear ch w or k is spo nso red by Canada-China Scho lar s'Ex chang e P ro gr am and China N atural Science Foundatio n gr ant No.49701007.Gr ateful ackno wledgment is due P ro fesso r R.Cole Har r is, Depar tment o f Geog r aphy at T he U niv ersity of Brit ish Co lumbia,fo r his cr it ical dir ect ion and

要方面,对达比的代表性著作和主要学术思想做一系统评述。

二 英国东南部沼泽地(T he Fenland)研究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传统欧洲历史地理学研究,主要偏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政治疆界、州郡界线变化的沿革地理研究,如1846年德国人史不如那(Karl Von Spruner)主编的《欧洲国家政区图集》;二是关于地理对于历史影响的研究,1894年出版的史密斯(George Adam Smith)的《圣地历史地理》(The Histo rical Geo graphy of the Ho ly Land),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该书前后再版25次,影响非常广泛。当1925年达比进入剑桥大学地理系学习的时候,面对的就是这样的传统学术氛围。他的老师们,象罗士培(P.M.Ro xby)、贝克(J.N. Baker)、伊斯特(W.G.East)都是毕业于历史学专业的地理学教授。在课堂上讲授的主要是所谓的历史学家的历史地理,如古希腊、古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法国的疆域变化,以及德国、普鲁士、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俄国的政治边界变化,同时也涉及到不少欧洲国家在海外的扩张问题。

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和当时“新地理学”的兴起有着密切关系。“新地理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有麦金德(Mckinder)、罗士培(Ro xby)等人,他们既是“新地理学”的倡导者,同时也是历史地理学的实践者。麦金德活跃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新地理学”的卓越倡导者。他对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也非常重视,在他的主要著作中常常有专门的章节论述历史地理问题。如1877年,他提交给“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著名论文——《地理学的范畴与研究方法》,和1902年发表的专著《不列颠与不列颠海洋》,都是很好的例子。在前者中,他专门讨论了英格兰东南地区的历史地理问题;而在后者中,有专门的历史地理章节讨论种族与人口的分布和变化,以此作为研究行政管理、政治组织变化的基础,从而将政治地理研究与历史地理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

达比在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虽然旧的学术传统仍有很强的影响,但达比本人却在“新地理学”思想的影响下,开始有意识地向新的研究方向努力。他选择了《英格兰历史上沼泽地的作用》(T he Role of the Fenland in Eng lish H istory)作为自己博士论文的题目,研究的内容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政区或沿革地理,而是将研究焦点转向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以达到揭示一个特殊区域内地理条件如何对历史产生影响的目的。1931年他顺利完成了博士论文——《英格兰历史上沼泽地的作用》,获得了剑桥大学地理系授予的第一个哲学博士学位。达比后来发表的两本区域历史地理研究专著,《沼泽地的疏浚》1和《改造沼泽地》o,都是以他这篇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为基础的。

作为达比研究对象的沼泽地(Fenland),位于剑桥东北约80公里,渥什海湾(The Wash)以西的宽阔地区。研究区靠近剑桥,交通便捷。历史上这里曾经是一个湖泊沼泽密布的地方,经过一千多年的人类疏浚改造,地理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达比对这片沼泽地的环境变化做了全面复原,研究时段包括了从公元初年的前罗马时期至蒸汽机时代的1900年。达比关于沼泽

地的研究,开英国现代区域历史地理研究之先河。他根据大量历史文献精细复原了人类影响之前当地原始森林、湖泊、沼泽、河流的空间分布,分析了历史时期人工排水渠道、农田、聚落、草场和各类闸坝在空间上的扩展特点,深刻揭示了人类从早期使用风力、畜力疏浚沼泽,到后来利用蒸汽机、电力机来疏浚沼泽的巨大变化过程,以及由此对沼泽地自然环境产生的巨大影响。

达比对沼泽地的研究集中于人类活动对地理景观的影响,有些内容非常接近现代自然环境变迁性质的研究,达比将这一类的历史地理研究工作称为“地理史”(Geog raphical History)研究1。后来,达比本人回忆说,当年他对沼泽地的研究重点在于揭示地理环境对于历史过程的影响,在于复原特定地区的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对其产生的影响。

二 《清册地理》研究

历史上,英国曾多次被外族入侵和征服。公元43年,罗马人占领了英格兰,英格兰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公元五至六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人先后进入到英格兰地区。公元八、九世纪时,又有斯堪的纳维亚人从北方进入了英格兰。公元1066年,诺曼人从法国西部进入了英格兰,成为英格兰的新征服者。晚来的诺曼人与先到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斯堪的纳维亚人在语言、习俗方面有较大的差别,在人口的数量上属于少数。对于一个在人数上处于少数的统治集团来说,如何有效地统治其他在人数上占多数的民族集团,成为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在诺曼人征服英格兰以后的第二十年,即1086年,威廉国王(King William)下令进行全国土地调查,以加强对其他民族的统治和管理。这些关于全国土地、牲畜、赋税等情况的详细统计材料,被精心编成了《清册》,成为威廉国王向全国人民征收赋税的重要标准。对于被统治的其他各民族来说,《清册》的出现无疑意味着被剥削程度的加强,意味着世界末日的来临,于是这本《清册》在民间又被称为《世界末日审判书》(Dom esday Book)。

按照威廉国王的要求,《清册》中对全国各地的土地所有者、土地面积、人口数、人口构成(按领主、自由民、佃农、奴隶等分类)、森林面积、草地面积、磨坊、渔业等,均作了非常详尽的调查和记录。正是因为《清册》对全国土地及相关信息的详细记录,使其成为研究中世纪英国地理的重要文献。

达比对于《清册》的兴趣始于30年代对英国东南部沼泽地的研究,当时他从《清册》中获得了不少关于沼泽地周围聚落、渔场、盐场、农业人口诸方面的珍贵资料。1934年,达比发表了第一篇利用《清册》史料写成的区域历史地理研究论文——《〈清册〉时期的东英格兰森林地》(Do mesday Woodland in East Ang lia),对英国东部地区的森林变化做了系统研究。从40年代开始,达比组织有关专家,系统全面地展开了《清册》历史地理的研究工作。到1977年止,陆续完成和出版了多达七卷本的鸿篇巨制——《清册地理》(Domesday Geog raphy)。这七卷本的《清册地理》分别为:

1.《东英格兰清册地理》(1952年)

2.《中英格兰清册地理》(1954年)

3.《东南英格兰清册地理》(1962年)

4.《北英格兰清册地理》(1962年)

5.《西南英格兰清册地理》(1967年)

6.《清册地名索引》(1975年)

7.《清册时期的英格兰》(1977年)

《清册地理》是一项集体性的大型研究项目,从1952年第一部著作出版,到1977年七卷本全部出齐,前后持续了23年,有16位相关专家参预了这项研究工作,达比是其中最重要的组织者和研究者。以达比为首的学者们,不仅对《清册》从文字、版本上进行了详密的考校工作,更重要的是,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对这本中世纪的土地调查统计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充分利用了《清册》中记载的大量统计资料,对中世纪英格兰的地理景观,包括森林、土地、人口、聚落、畜牧业、区域经济等要素,做了非常扎实和详尽的复原工作。

七卷本《清册地理》的出版,一方面对于帮助人们了解英国地理景观的形成过程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它又是达比对历史地理学方法论的重要探索。通过一个具体的实证研究案例,向学术界展示了如何利用历史地理学的水平横剖面方法,对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地理景观进行全面、系统、精细的复原和分析,由此成为达比学派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

三 英格兰历史地理研究

达比关于英格兰历史地理的研究工作主要反映在两部书中,一部是《1800年以前的英格兰历史地理》(An Historical Geography o f Eng land Befor e A.D.1800),出版于1936年;另一部是《新英格兰历史地理》(A New Histor ical Geog raphy of Eng land),出版于1973年。两部著作的出版时间相隔37年,而后一部著作实际上是对前一部著作的补充和修订。两部著作既是对英格兰区域历史地理的复原,又是通过具体研究工作对区域历史地理学方法论的进一步探索。在长达37年的研究工作中,达比逐渐实现和完善了利用水平横剖面方法复原过去地理景观的理论设想。

1936年出版的《1800年以前的英格兰历史地理》,是一本最早运用水平横剖面方法,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一个特定区域地理变化过程的经典之作,它的出版标志着现代历史地理学在英国的创立。

二十世纪初叶,“新地理学”思想在英国广泛传播,促进了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一批学者开始思考如何建立和发展一门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1930年,“第一届历史地理学国际会议”(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 ng ress of Historical Geogr aphy)在布鲁塞尔召开,到会的有来自欧洲各地的200多位学者,其中大部分是历史学家,也有一些地理学家。这次会议就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展开了广泛讨论,来自布鲁塞尔的一位学者帕格米尼(Charles Pergam eni)提出,历史地理学是关于“过去时间的人文地理”的观点。1932年在英国伦敦召开的另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来自地理学与历史学的学者们再一次认真讨论了“什么是历史地理学”这个问题。地理学家贝克(J.N.Baker)认为,“历史地理学”这个名词的唯一含义是“重建过去不同时间的地理环境”。另一位地理学家吉尔伯特(E.W.Gilbert)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真正作用是重建过去的区域地理”。1933年,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伊斯特(W.G.East)提出了“过去地理的全部内容积淀

历史地理》1。

正是在这些“新地理学”思想的影响下,1934年,达比组织了11位有志于新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学者,讨论编纂一部运用新角度、新方法研究英国区域历史地理的著作。这就是后来于1936年出版的《1800年以前的英格兰历史地理》。在英国,这是第一部尝试运用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利用历史文献复原过去地理景观变化的著作。从历史地理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这部书对于现代历史地理学在英国的创立和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在方法论上这本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其开创之功不可磨灭。

该书共分13章,各章节的安排具体如下:

第一章 背景介绍:史前时期的南不列颠 第二章 罗马时期的不列颠人文地理

第三章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聚落 第四章 斯堪的纳维亚人的聚落

第五章 1000~1250年的英格兰经济地理 第六章 十四世纪的英格兰

第七章 中世纪的对外贸易:西部各港口 第八章 中世纪的对外贸易:东部各港口第九章 Leland时期的英格兰 第十章 Camden时期的英格兰o

第十一章 十七世纪的英格兰 第十二章 沼泽地的疏浚:1600~1800第十三章 十八世纪的英格兰

《1800年以前的英格兰历史地理》是由达比组织的,第一部运用水平横剖面方法,从地理专题的角度,复原和分析过去英格兰区域地理景观变化过程的历史地理学专著。达比的实际工作第一次向世人表明,横剖面方法是一种比较实用而有效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二十世纪中叶以后,这一方法逐渐被介绍到中国,并为中国的一些历史地理学者接受和采用。

水平横剖面方法虽然在《1800年以前的英格兰历史地理》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比如:

1)位于时间序列上的每一个水平横剖面都是静止的,缺乏动态的表现;

2)横剖面与横剖面之间的变化被忽视了,没有反映出剖面之间的连续性,地理景观连续的变化过程被人为地切断了;

3)横剖面的选择往往很难与每个地理要素的变化同步,从而造成那些未发生或很少发生变化的地理要素在复原的各个横剖面中重复出现;

4)瞬时横剖面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资料的限制而很难建立,每一个横剖面代表的只能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状态。由于受文献资料的限制,横剖面的时间跨度往往很长,时间剖面变成了时间段块。

正是注意到横剖面法在实际研究工作中遇到的这些问题,70年代初,达比在《清册地理》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组织了10位学者对《1800年前的英格兰历史地理》做了全面补充和修订,大规模调整了研究内容和各章节的安排,研究的时段也有所加长,下限延伸到了1900年。1973年,由达比主编的《新英格兰历史地理》正式出版,1976年,该书又出了第二版,以1900年为

1R obin Butlin,Hist or ical G eog raphy:T hro ug h t he G ates o f Space and T ime,Hodder&St oughto n, 1993:pp24-26。

限,分为上下两册。

《新英格兰历史地理》共分12章,各章节的具体安排为:

第一章 盎格鲁人-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地理基础

第二章 《世界末日审判书》时期的英格兰 第三章 中世纪早期的地理变化

第四章 1334年前后的英格兰 第五章 中世纪后期的地理变化

第六章 1600年前后的英格兰 第七章 改造者的时代:1600~1800

第八章 1800年前后的英格兰 第九章 铁路时代早期的地理变化

第十章 1850年前后的英格兰 第十一章 英格兰面貌的改变:1850~1900第十二章 1900年前后的英格兰

与1936年出版的《1800年前的英格兰历史地理》相比,1973年出版的《新英格兰历史地理》在研究方法上有不少重大改进。全书将整个英格兰地区的地理景观演变过程划分为六个静态横剖面,即书中的第二、四、六、八、十、十二章,分别利用历史文献加以复原,以作为比较的标准。同时又在各个静态横剖面的前后分别安排了六章,即第一、三、五、七、九、十一章,对那些静态横剖面之间的变化过程进行动态的说明和分析。这样,通过六个水平横剖面和六个变化过程的有机结合,把1000多年来英格兰的地理变化过程形象而深刻地展现了出来。《新英格兰历史地理》克服了以前横剖面复原方法在表现动态变化方面的不足,比1936年的研究工作前进了一大步,反映了以达比为代表的英国横剖面历史地理学派的日臻成熟。

四 历史地理学方法论的探索

早在1934年开始编纂《1800年以前的英格兰历史地理》的时候,达比就打算撰写一篇讨论历史地理学方法论的论文,但终因条件未成熟而作罢。1945年,达比就任利物浦大学地理系主任时发表了题为《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The T heo ry and Practice of Geogr aphy)的演讲。在这次演讲中,达比首次通俗易懂地阐述了自己对历史地理学的理论认识。

《论地理与历史的关系》(On the Relatio ns o f Geo graphy and Histo ry)一文,是达比论述历史地理学方法论的最为出色的一篇力作,代表了达比对区域历史地理学理论和实践的系统认识1。地理与历史的关系问题曾经是地理学界的热门话题,不少学者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达比在《论地理与历史的关系》一文中,分别从“历史背后的地理”、“过去的地理”、“地理背后的历史”和“地理中的历史要素”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地理与历史的相互关系、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及其与现代地理学的关系等重要问题。

在讨论“历史背后的地理”这个问题时,达比认为,对于历史来说,地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毫无生气的舞台架子,如果没有了地理的基础,那些创造了历史的人们就像行走在空中一样毫无依靠。土地不仅仅是人们行动的场所,它也通过许许多多的方式对人们产生影响,如食物、土壤、气候等等。人民依赖于土地,好比鸟儿依赖于窠巢。事实上,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地理学家,对于地理的研究都是非常重视的。在法国、德国和英国,不少著名历史学家的著作中往往都

有专门的章节来讨论所研究地区的地理特点;地理学家对于地理的重视更是明显,象美国地理学家辛普尔(E.C.Sem ple)、布瑞格汉姆(A.P.Brig ham)等人的著作中关于地理对历史的影响研究,便是很好的例子。

关于所谓“过去的地理”,达比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研究过去地理的学科,如果要理解过去某一个时期的历史情况,就必须要了解那个时期的地理状况,因为现在我们看到的地理与过去的地理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就需要历史地理学家去复原过去的地理。只有了解了过去的地理,才能真正了解过去的历史。只有重建了过去的地理舞台,才能够了解过去的人们是如何在这个舞台上生活和活动的。在重建过去地理的工作中,历史地理学家依靠的材料是历史的,而研究的方法是地理的。历史地理学的任务是重建过去的地理,正象现代地理学研究的是现代时段的地理一样,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是过去一段时间的地理。在复原过去地理的工作中,水平横剖面方法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一系列的横剖面就可以展现出一个地区的地理变化过程。历史地理工作者可以采用水平横剖面(ho rizontal cross sectio n)的方法,通过一系列横剖面的复原(reco nstr uctio n),来重现某一个地区地理景观的变化过程,从而为现代地理景观的特点做出发生学的解释。

就“地理背后的历史”问题,达比谈到,首先,地理景观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地理景观与过去地理景观之间的界限往往很难有严格的界定,现代地理景观仅仅存在于现在很薄的一个时间层内,而且也正在变成历史地理的景观。我们不可能在地理与历史之间划出一条清楚的界线,因为地理景观的变化是一个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所有的地理景观或者是历史地理的,或者潜在的是历史地理的。其次,复杂多样的地理景观的空间特征不仅仅是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要素作用的结果,而且是经历了人类活动的长期改造。法国地理学家维达尔曾说过,地理学是“关于不同地方的科学”,维达尔所指的“地方”,是那些经过人类改造的“地方”。地理的特性不是简单地产生于地质和气候的作用,而是人类与自然双重作用的产物。英格兰东部地区的石南灌丛草原,以前曾经被认为是纯粹自然作用的产物。但研究工作表明,在早期农业刚刚开始发展的时候,那里还是森林覆盖的地区。所谓天然的石南灌丛草原,实际上是新石器时期的农耕者们将森林砍伐掉的结果。在这以后,石南灌丛草原能够继续存在下来,是由于那些制约灌丛、草类、树木生长的诸因素继续作用的结果。在这些制约因素中,羊和兔子的啃食、反复发生的火灾是很重要的因素,而人类活动的影响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个例子中,达比指出,地理景观不是静止的东西,现代地理景观是由过去的景观演变而来的,而且也正在变成另外的景观。一个形象的比喻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似乎静止的景观,好像是从一段长长的、表现变化过程的影片中截取下来的一个“静止”片段。我们不能仅仅研究一个静止的片段,而是要研究这个连续的、不间断的变化过程。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的是人类自己,人类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大地的面貌。研究人类改造地球的活动,如砍伐森林、疏浚沼泽、整治河流、发展灌溉、建造聚落等问题时,纵向的专题研究方法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虽然会失去对整体变化过程的把握,但在揭示某些地理要素的变化过程时,可以补充横剖面法在表现变化上的不足。

达比认为,“地理中的历史要素”,是指现代地理景观中残存的过去人类活动的痕迹,历史地理学家在野外考察的时候,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些文化的遗迹。如美国新英格兰南部的黑石谷

与现代文化景观的镶嵌画。历史地理学家可以从这些文化景观的遗迹入手,去研究这些遗迹所代表的过去人类文化的特点及其改造大地表面的作用过程。这是一种从现代地理景观着手历史地理研究的方法,它不同于横剖面法和纵向专题法,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Derw ent Whittlesey)称其为文化的“连续占领”(Sequent Occupance)。历史地理学家通过对这些文化遗迹的研究,来揭示出地理景观的演变过程。

五 结 语

英国历史地理学从沿革地理传统中逐渐发展为现代历史地理学,与当时“新地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新地理学”的发展受到达尔文主义和现代工业发展的强烈影响,地理学家们格外关注环境与人类的关系问题,试图依靠科学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找出存在于地理现象中的规律和法则。

达比正是在“新地理学”思想的影响下,从疆域沿革的研究传统中走了出来,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以复原区域地理环境变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体系。达比的区域历史地理学实践活动,与北美历史地理学界流行的风格有较大的不同。重视横剖面方法的使用,在扎实的的历史文献考证的基础上,精细地复原过去不同时段的地理景观,是达比学派的主要特点,而七卷本的《清册地理》,是达比学派展示横剖面复原方法的重要代表性著作。

在历史地理学的方法论方面,达比认为,如果地理学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现代的地理景观,那么就不能单凭现在看到的那些东西,而必须追溯到过去的地理景观,深刻了解地理景观的变化过程。《1800年以前的英格兰历史地理》和《新英格兰历史地理》两部书,可以看作是他在这个方向上的努力。在将近四十年的时间里,达比逐渐把水平横剖面方法完善起来,成功地用横剖面方法向人们展示了英格兰这个典型地区的地理景观变化过程。

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达比活跃于英国的历史地理学界,他的思想影响了周围的一代学者,形成了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的达比学派。20世纪40年代,中国学者侯仁之远赴英国,投师达比,专攻历史地理学,在理论和方法论方面受到他的很大影响,在思想上完成了从沿革地理学向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转变。1949年,侯仁之学成归国,将达比的理论应用到中国历史地理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独具特色的历史地理学研究风格。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创立与发展,受到达比学术思想的很大影响。经过半个多世纪实际工作的检验,横剖面方法虽然存在某些局限性,但总体上看仍不失为一种比较有效的研究方法,在今天的中国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工作中仍然被广泛应用,这也正反映了达比学术思想长青的一面。

the spr eading and change.The article also discusses the reason and influence of the distr ibution and change under the land productiv ity,as w ell as the income and history o f silkw orm industry in this area.

12.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s of Population Movementsin Zhejiang Province during China’s Anti-Japanese War(by Zhang Genf u)

During China’s Anti-Japanese w ar,population mov em ent of Zhejiang pr ovince show ed so m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It o ccupied a plenty hig h percentage o f the m ovement in China,but only a sm all num ber of them becam e settlers.It to ok place m ainly befo re or after cam paigns,and fluctuated as the situation developed.Youth,from different w alks of life, w as the mainstream of the movement.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se people w as ver y much diversified.Population movement not o nly w orked much influence on the w ar situation,it also gr eatly improved people's sense o f nation.M eanw hile,it facilitated the developm ent o f economy and educatio n in the ar ea under Kuo mintang control.But it also produced some so cial problems and o ther negative effects.

13.Analysis on the Space-tim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auses about the Tour of Qin shihuang(by Li Rui and Wu Hongqi)

According to the recor datio ns o f Shi Ji and other literatures,the ar ticle analyses o n the space-time characteristics about the frequent tour o f Qin shihuang in eleven y ears,which are high frequency,lo ng time,wide range and most destination that is the seashore of Qi-Lu.M eanw hile,depending on the social politics and culture environment of that time,the article puts forw ard the important reaso ns of causing the tour space-time characteristics, w hich are politic purpose about show of his pow er and virtue,devotional r elig io n sensibility, violence aspiratio n of seeking long life and attr action of g eo graphy sig ht district difference.

14.Darby'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Field of Regional Historical Geography(by Deng Hui)

Sir H. C.Darby is one of the outstanding scholar s in the field of histo rical g eog raphy in the Eng lish speaking w orld.Hi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histor ical geogr aphy field has pr oduced broad influence in British and other co untries.Since1950's,Darby's thoug ht and the cross-section method has been introduced to China by his Chinese student Renzhi Hou. Fr om then on,Darby's nam e become gradually m ore and mor e po pular in the Chinese academ ic circle.This paper prov ides a sy stematic intro duction and com ments on his wo rks and thoughts o n reg ional historical geogr aphy.The paper co nsists o f four parts based on his gr eat deal of research w orks:firstly,the earlier research w or ks on the drainage of Fenland; seco ndly,the research w o rk on Domesday Geog raphy in the mediaev al time;thirdly,the w orks o n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Eng land;finally,his discussions on the methodolog y o f historical geog raphy.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1 讲 中医学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01 讲中医学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我们首先讲第一个单元,讲导论, 导论的目的要求是:一、了解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二、 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三、熟悉中医学基础理论课程 的基本内容;四、掌握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五、掌握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基本特点。 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 首先讲第一个问题,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 第一讲医学科学与中医学。中医学属于医学范畴,那么什么是医学 科学呢?医学科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学体系, 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在我们国家有两种医 学体系,即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两个体系。在我们国家的传统医学 是以中医学为代表,除此之外还有藏医学、蒙医学、维医学等少数 民族医学,它们都属于传统医学范畴。但是一般来说,无论是国内 和国际学术界认为中国的传统医学是以中医学为代表,所以我们把 中医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一个代称。现代医学通常是指西医 学来说的,是指的以欧洲文化为中心所建立起来的西方医学,与我 们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中医学相比较而言的。 什么是中医学呢?中医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 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保健的一门综合学科。这个定义的内涵有几种要素:一、中医学是 一门综合学科,它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融合的一个学科;二、它是以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这个学科的主体是中医学 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它的研究内容是什么呢?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 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保健的一门综

合学科。在我们这本教材里面就是用上述的内涵来界定中医学的内容。 第二个问题讲什么叫做中医学理论体系。 一、什么叫科学理论体系。中医学是一门科学,我们首先讲一讲什 么叫做科学理论体系。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 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那么科学 理论体系是一种完整的体系,什么样的完整体系呢?是由三个基本 要素组成的。哪三个基本要素呢?由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或者定律 以及具体的科学规律这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 那么什么是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呢?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 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按照中医学的逻辑体系组织而建构 的理论体系。那么它是怎样建构的呢?是以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唯物 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作为科学方法论,以 整体观念作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病理和生理为核心,以辨证 论治为诊疗特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完整的表述中医学理论体系应 该这样来表述。大家看这个示意图,我们把上述的内容分解开。任 何一门科学体系都必须有以科学方法论作为构建理论体系的一个思 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中医学的科学方法论是以中国古代哲学气、阴阳、五行这三种哲学思想作为自己的自然观、医学观和方法论, 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二、它的基本医学观念是什么呢?它的指 导思想,就是基本思想,指导观念,就是整体观念。第三,在这 样的科学方法论和指导思想基础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 脏腑经络的病理和生理。第四,它的特点,是指有别于西医学的 特点,那么就是辨证论治。中医学理论体系,它的内涵就由这四个 要素所构成。

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启示(安介生)

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启示 2014年11月26日07:59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安介生中华学术发展历来有批判继承、“以复古为创新”的独特方式与路径。尽管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否定与排斥,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破坏,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遗产并没有被完全遗忘。一批中国现代学者依然坚守在中国优秀学术传统的阵地上,并努力将中国固有的学术研究体系与现代西方优秀学术成果相互参照,奋发努力,走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为中国学术赢得了尊严。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就是这样一种发展典范,其发展经验对于今天“国学”振兴及相关学科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首先,响应时代需求,经世致用,以振兴学术为救国图存之重要手段,成为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关键性的推动力。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与奠基者们都是怀着强烈的民族文化自尊心与责任感投身于学术工作的。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轫,始于20世纪前期中华民族严峻的生存危机。众所公认,以顾颉刚、谭其骧等人为核心创办的《禹贡》半月刊的出现,是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向现代历史地理学转型与发展的主要标志。在该刊“发刊词”中,顾颉刚等人道出了创刊主旨:“……这数十年中,我们受帝国主义者的压迫真够受了,因此,民族意识激发得非常高……民族与地理是不可分割的两件事,我们的地理学既不发达,民族史的研究又怎样可以取得根据呢?不必说别的,试看我们的东邻蓄意侵略我们,造了‘本部’一名来称呼我们的十八省,暗示我们边陲之地不是原有的……而一般学历史的人,往往不知《禹贡》九州、汉十三部为何物,唐十道、宋十五路又是什么。这真是我们现代中国人的极端的耻辱!在这种现象之下,我们还配讲什么文化史、宗教史;又配讲什么经济史、社会史;更配讲什么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这些言语,就是放在今日,也颇有振聋发聩的震撼力。 在国势危难之际,这些学者满怀忧国忧民之心,直白地反对“为学问而学问”的态度,并身体力行,切实提出了一些具体研究工作任务,致力于基础性的历史地理研究工作,如编撰《中国地理沿革史》,编绘《中国地理沿革图》,编辑《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以及考订校补历代正史地理志等。之后数十年,一批批研究者不忘当初的承诺与期许,为完成这些学术重任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取得了不凡的成绩,成为中国现代学术事业的闪光点。其中,谭其骧主编的、由众多学者共同编绘完成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于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出版后,获得极高的赞誉,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 答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

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1.ד缩小”改为“扩大” 2.ד是”改为“不是” 3.ד宏观”改为“微观”,“微观”改为“宏观” 4.√ 5.√ 四、论述题(要点) 1.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哪些 2.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 3.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1.(1)研究区域经济演变规律,尤其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2)研究在国家范围内建立多层经济区域体系,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经济效益最佳的途径。(3)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区域政策和效应规律。(4)研究区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动规律,主要包括区际间的均衡与国民经济总效率的关系,区域分工与经济技术协作、区域差异与区际关系的调整等。(5)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相关学科成果,完成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和开拓区域经济研究领域。(6)引进国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交流。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李孝聪教授 【内容提要】: 从中国历史上的地缘政治结构,阐述大地域、多民族统一国家在形成发展进程中,区域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地貌与交通线的分布,地区开发的模式,区域环境的变迁,环境变化的模式与区域社会的互动;自然环境对城乡居民建筑、民间习俗的影响。中国文化区域的划分,文化扩散与融合,区域民间文化的特征。授课按中国黄土高原、河西走廊、西北内陆、四川盆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淮海平原、山东丘陵、东北平原与山地、内蒙古草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低山丘陵、沿海岛屿、岭南地区等大自然区域,分别讲授区域历史地理。内容涉及:气候与环境、地貌与水系、交通与城市分布的地带性与形态特征、经济开发、区域文化景观。 本课程是《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的下编,建议学生在学习过上编:历史地理学理论、中国历史自然地理、中国历史政区地理的基础上,连续选修。讲授本课程的目的是从区域的角度培养学生对祖国各地区自然环境、经济与文化历史地理的综合性认识,适应学术研究或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人才的需要。区域性研究是进入21世纪以后,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是对以往的整体性、概括性描述之不能自圆其说的批评和补充,也是学术研究与现实相结合的"接口"。 为了能够便于理解,以加强地理空间观念,建议听课同学自备地图。希望这门课的内容能够对学生观察问题的视角有些新的启发。 【授课大纲】: 第一编导论:区域历史地理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概念与基础理论: 历史上中国区域的划分:方式、原则、类型与命名;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的等级体系; 地缘政治结构: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关系,羈縻、联邦制的特点和适应性;三边:边缘、边疆和边界,住民对边缘、边疆和边界的看法。 研究的切入点: 当今社会是读图的时代,读图与读书并重。地理现象在地面上的分布是一种空间关系,"语言是一种经过时间的延续先后相接的表示符号,单以语言表述地理现象,是不适合的。地图是表示地理现象的最好工具。"地貌、流域与土地利用。把握历史政区与现代政区的差别,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的互动,自然条件与人文因素的"天人合一"。交通与城市体系。任何一座城市的兴盛都必然具备交通区位的优势,交通优势的丧失也必然导致城市的衰落。文化的地带性与文化区。方言、习俗、信仰与居住方式,理解区域(地方)文化的钥匙;景观的特质与再造。 第二编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第一章西北地区:陕、甘、宁、青、新 1.气候、地貌与水系 2.从"丝绸之路"到"亚欧陆桥"

《医学理论与实践》投稿须知

《医学理论与实践》投稿须知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是面向国内外发行的综合性医学科技类期刊,创刊于1988年。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作者、读者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反映医药卫生战线科技成果,促进医、药、护、卫、管人员水平提高”的办刊宗旨,本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于2011年1月起由月刊变更为半月刊。今后本刊将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管理、全新的编排,为您提供更加完美、贴心的服务。 本刊物内设“论著”、“综述与进展”、“临床实践”、“妇幼临床”、“临床药学”、“诊断与检验”、“病例报告”、“护理园地”、“医疗保健”、“医教之窗”、“卫生管理”、“经验交流”等十几个栏目,是反映交流医、药、护、卫、管人员的科技成果和临床经验以及医药卫生教学战线人员教学经验的理想园地。欢迎医药卫生领域人员积极投稿,欢迎广大读者踊跃订阅。投稿邮箱: yxllysjqk@163com 1.来稿要求: (1)文稿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逻辑性,论点明确,文字务求通顺、简练,专家论坛与研究类稿件一般不超过5 000字,临床实践类稿件以2 000~2 500字为宜。稿件请以Word版、附件形式发至本刊电子邮箱,同时注明联系电话、E-mail。 (2)文题与作者:中文文题不超过20个汉字。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置于作者名下。 (3)摘要与关键词:论著性文章需附中、英文摘要,300~500字(词)为宜。摘要按照结构式书写,必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列出主要数据)、结论4部分,同时附英文文题、工作单位、科室及用汉语拼音书写的作者姓名。论著需分别在中、英文摘要后标引2~5个中、英文关键词。请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关键词之间用“空格”分隔,每个英文关键词首字母大写。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复习材料

——填空题(红色字体为本次我考过的所有题目) 省简称:河北。河南。贵州。 1、中原,在中国古代社会的观念里,以别于边疆地区而言。中原一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中原,范围大致与今天的河南省相当;广义的中原,范围则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从政区上来说,则是指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河南五省。 2、我国历史上的国都经历过多次位置的转移,主要呈现出先以黄河为轴线的东西向 移动的趋势,后为南北向交替的位置变换。 3、从政区上来说,我们今天所说的西南地区,主要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五 省、市、自治区。 4、元明清时期,四川盆地形成以成都和重庆为双中心的城镇分布格局。 5、古今地名对照:建业: 今名古名今名古名今名古名西安长安广州番禺武昌夏口南京金陵、建康、江宁昆明鄯阐城、拓东城、鸭赤城长沙潭州大理阳苴咩城重庆渝州、巴州、楚州、江州南宁邕州桂林桂州荆州江陵南昌洪州贵阳顺元城开封汴梁北京大都 6、“安徽”之得名,是以江北的安庆府和江南的徽州府各取一字而合称;“江苏”之得名, 是由江宁府和苏州府各取一字而合称。 7、历史时期的长江北岸曾经出现过两个面积很大的古湖泊:云梦泽和彭蠡泽,后又相继消 失。由于同样的河床演变,又导致长江南侧的湘、赣北部先后出现了洞庭湖与鄱阳湖。 从而影响了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活动。 8、岭南自两宋以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 9、中国的南岭山脉上分布着“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 岭,它们是历史时期联系着长江中游与岭南的交通要道。 10、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以苏州园林最为著名,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被称为 苏州四大名园。 11、“山川形便”和“犬牙相制”是我国古代王朝行政区划的两个基本原则。 12、1557年,葡萄牙人从明朝政府那里取得了在澳门的居住权。至此,澳门成为西方殖民 者在中国取得的第一块领地。 13、清末,英占缅甸,法据越南。这一局面导致清政府西南屏障尽失。时人不禁感叹:“西 南门户大开!” 14、一般来说,我国是以秦岭和淮河作为南、北分界线的。 15、清代以来,岭南地区成为在政治上相当活跃的地区,一系列的历史事件都与该地紧密相 连,例如:南明抗清活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等。 16、历史上常以“表里山河”形容山西省,这是因为山西省西靠黄河,东倚太行山的缘故。 17、清代有副著名的对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当铺,西当铺, 东西当铺当东西。”这就是形容京杭大运河的繁盛局面。

医学人文学理论与实践探讨试题

一、选择题(单选题) 1.医学人文学的指导思想是 () A.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讲、三代表 D.科学发展观 2.医学人文学的总纲是 () A.以人为本 B.科学发展 C.和谐健康 D.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健康 3.医学人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医学人文,其指称范围是 () A.医学世界 B.医学文学 C.医学史学 D.医学哲学 4.狭义的医学人文,通常其所指称的学科是 () A.医学文学 B.医学史学 C.医学哲学 D.前三者 5.医学科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医学科学是指 () A.自然科学的医学 B.社会科学的医学 C.人文科学的医学 D.前三者的总和 6.在狭义的医学人文学和属于自然科学技术的医学之间,起桥梁作用的医学人文学科包括 () A.医学道德与伦理学和医学法学 B..医学管理学和医学经济学 C..医学心理学及医患关系学与医患沟通学等 D.以上都是 7.医学人文哲学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医学文化哲学 C.医学科技哲学 D.唯心主义哲学 8.医学人文哲学所指称的“人”,包含“所有人”。如果按狄尔泰的观点,只有“人”才能称之为 () A.生命 B.自然人和生物人 C.社会人、经济人 D.心理人 9.医学的本体即医学的终极依附是 ()

A.自然人和生物人 B.社会人和心理人 C.精神人 D.前三者的统一体 10.广义的医学科学和狭义的医学科学,从本质意义上来说,都是 () A.博物学和知识 B.理论 C.技术和能力 D.人类文化 11.从本质上来说,医学的发展史,也是医学的思想史,每一种医学模式,都是相应医学思想指导下的医学模式,从医学思想史角度,医学模式的历史,可简化如下() A.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 B.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C.经验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系统医学模式 D.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本-人文医学模式 12.关于医学的人本体--生命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医学的本体是人,是生命,人的自然属性、生物属性、社会属性、心理属性、精神属性是统一的,它们都是医学的人本体--生命的内在属性 B.自然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精神因素影响健康,是由人的内在属性,即人的自然属性、生物属性、社会属性、心理属性、精神属性所决定的,是必然的 C.人,通过人自身,把天性和地性与自身统一起来,形成天、人、地合一的人性,人性中包含着自然属性、生物属性、社会属性、心理属性、精神属性,是五种属性的统一体。因此,自然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精神因素都是人的内在因素,而不是外在因素。不管发现多少种影响人--生命健康的因素,都是可以理解的,不必要感到意外和惊喜 D.以上都正确 13.关于人本--人文医学模式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人本--人文医学模式是以人本体--生命为终极依附的,人本--人文医学模式把医学看成是医学文化,医学文化的本体是人--生命 B.人本--人文医学模式认为,医学的核心是医学文化,医学的发展演化是医学文化的发展和演化 C.人本--人文医学模式认为,医学作为以人为本的文化体系,是生物医学、社会医学、心理医学、环境医学等等各种文化组分的发展、整合与超越,是思想、理论、技术、方法、工程完备的文化体系 D.以上都正确

麻省理工大学课件:美国的疾病与社会(2005年秋季)-殖民医学理论与实践

10/25 Inoculation and Vaccination Smallpox Pathophysiology Epidemiology in the colonial era and 19th century Management: quarantine, treatment Inoculation Origins Methods Boston, 1721: smallpox inoculation controversy Individual decisions and public consequences Inoculation in the 18th century: variable implementation Inoculation and War Washington and the Continental Army Deliberate Infection, at Fort Pitt and elsewhere Vaccination Edward Jenner and James Phipps Success and controversy: vaccination riots, e.g. Boston 1901-1903 Smallpox eradication: 26 October 1977 The Challenge of Using Effective Treatments Effectively Failed eradication: measles, malaria, polio HIV: 2.5% of people with HIV currently received adequate treatment

第四章 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1)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一、历史时期人口总数与空间分布的变迁 1、历史时期(过去两千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1)增长缓慢 根据公元二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 年)以来近两千年的人口增长来看,即从近6000 万增加到4.3 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平均年增长率仅约1‰。原因是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国生产力发展方式变革缓慢和水平不高,制约着人口的增长。具体讲,出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增长模式有以下一些原因:如初婚年龄比较早、妇女的真正有偶率及净生育率、家庭规模很小、传统文化观念(如迷信、守节、修养等)的影响、制度,如赋役制度、赋税制度、刑罚制度的不利影响、战争、天灾如旱灾、传染病的影响,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决定了,尽管出生率比较高、但是最后的死亡率也高,这就造成了人口长期的低增长率。(2)大起大落和人口变化的阶段性 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化虽然总体上是增长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大落指短时期之内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如一遇动乱(战乱、灾荒等),人口则急剧减少,即有的阶段增长较快,有的阶段则急剧减少。 中国人口的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体来讲,人口倍增的时间缩短了,增长的幅度在增加。原因一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人口基数越来越庞大,二是中国人口的发展又实现了一个转变,由高高低向高低高转变,原因一是医药公共卫生取得了一些进展,二是出现了新式接生方法,降低了婴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三是物质条件的改变降低了灾害发生时人口的死亡率。(3)人口增长的阶级、阶层、民族的不平衡性 从汉到清,构成人口大多数的是地主与农民这两个阶级,两者的人口增长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还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出生率及人口增长率差异。 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包括汉族与其它民族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少数民族的生育率比较低,增长率也比较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民族之间人口增长的不平衡,生产方式、宗教等也会对人口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2、人口空间分布的变迁及原因 (1)人口分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不平衡性,亦有“人满东南”的趋势。 从秦汉以来至19世纪以前,人口高度集中在东部季风地区,全国30%的土地集中了98%左右的人口,呈现为“人满东南”的趋势。这种趋势在近2000年间呈现十分明显的稳定性。原因:人口分布与气候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在传统社会里明显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从秦汉以来,中国东南季风气候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这个区域内。这实际上是传统农业社会里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依赖性极强的体现,到了20世纪,东南季风区的人口比重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这一则可能是政策的影响,一则可能是气候因子在工业化时代的影响减弱的体现。 (2)人口分布的变动方面,从公元2年至1840年,人口分布重心基本保持向东南移动的趋势,14世纪是中国人口分布重心分布东南的极点。14世纪后,中国政治中心居于华北平原的北京,影响了人口分布重心向东南推移。 具体分析中国南北人口比重的演变可看出,西汉至唐天宝年间,北方人口呈下降趋势,但多数时间占全国半数以上;从唐中叶至元代,北方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南方人口普遍超过50%以上,元代达到顶点;明清时期北方地区人口比重有所恢复,但已经难以改变“人满东南”的大趋势。 原因:人口分布及其变动的影响因素有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因素, 这种人口分布变动的结果,有人为(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技术等)的因素,但在更大的范围内,在更大的程度上,还是受到自然条件(地貌、气候、土质、水文等)的制约,尤其是中国历史气候的冷暖交替的周期性变化的制约。 人口分布变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因历史时期南北气候变化的纬度差异而带来的南北人口移动压力。由于历史气候的周期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气候变化幅度更大更明显,加上北方游牧民族呈现周期性南移和西迁,相应北方地区呈现经济周期性兴衰和移民周期性南北移动。近200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是前1000年相对温暖,而后1000年相对寒冷,相应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在不断南移,故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人口比例总的来看在不断增加。清代南方地区经过太平天国战争而人口一度损耗十分严重,但同时期北方地区的农业生态已经十分恶化,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战争,南北人口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格局。总之,整个传统时代,人口分布受环境的影响或制约极大,传统时代中国人口重心从西北向东南推移是由近5000年来中国天地生大背景所决定的。

【免费下载】医学哲学教学大纲

《医学哲学》教学大纲 海南医学院袁曦 2013.12.20

《医学哲学》课程主要内容一、简介:任何一门专业,都需要建立一个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医学更是如此,医学哲学(medicine philosophy )正是讨论医学是怎样一个科学理论体系,它是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而这些问题,必须从医学实践提升到对形而上问题的思考。医学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医学和身体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核心概念包括身体观、生命观、预防观、疾病观、诊断观和治疗观等。该课程以向医学生提供辩证思维方法,铸造人文精神,培养关爱能力,提高人文素质为总目的。 二、授课时数:30学时(理论讲授18学时+实践课12学时) 三、选课要求: 全校各年级学生,以临床和护理专业学生为主。四、、授课教师袁曦副教授 五、教材选用 1.刘虹等主编,《新编医学哲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2.刘虹,《临床哲学思维》,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六、开课设备要求容纳90人多媒体教室1间,课桌椅可以活动,便于讨论课使用。 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医学哲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医学哲学》 课程代码: 课程属性:□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 课程类型:■公共课□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该课程是建立在基础医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之上的一门人文课程。主要结合生理学、解剖学、诊断学以及预防医学等课程,并贯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适合专业:全校各年级学生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为任选课,以现代西方医学哲学探讨的几大重要议题为主设置教学内容。总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的诊疗思维方法,铸造人文精神,培养关爱能力,提高人文素质。让学生全面了解医学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把握医学发展规律,明确医学的目的和发展方向,通观整个医学发展的大方向和医学的职业精髓,并在其中思考和把握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二、教学目标要求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思维训练,让学生理解现代西医是如何理解身体和疾病的,并掌握学习医学理论与实践操作的正确思维方法,在科学精神中自然融合人文精神,积极思考职业的价值取向,追求医学职业与实现人生价值的和谐。 三、各章节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目标和方法 一、医学哲学概论,希波克拉底医学和中医的哲学思想 教学内容: 一、绪论 1.医学哲学的定义 2.医学哲学研究的几大主题:医学知识中的哲学思想、生命与死亡、医学的目的和模式、病人和疾病的概念、医学语言、医学认识论、临床诊疗思维、

20年来国内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概述

20年来国内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概述 : 历史地理学是近年来渐渐兴起的一门显学,有关的研究文献已经蔚为大观,但历史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却一直是历史地理学研究中一个相对薄弱的领域。1984年以前,国内关于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的论著屈指可数,除了侯仁之先生于1950年7 月在《新建设》杂志第2卷第11期发表的《“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和1962、1979年初分别在《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当年第1 期发表的《历史地理学刍议》和《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同名著作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79年出版)外,似乎很难见到较有影响的论著。1984年以来,伴随着历史地理学的兴起,历 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的论著也日渐增多,虽然与历史地理学的其他部分相比,历史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仍相对薄弱,但与其自身相比,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有了相当大的发展,现就其中一些主要成果略作介绍如下: 毕业论文 一、基本理论 代写论文 (一)综论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的最大亮色当数由日本学 者菊地利夫著,辛德勇译的数篇文章,这些文章全部选自菊地利夫的《历史地理学导论》一书,该书出版于1977年,1987年《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以下正文中简 称《论丛》)正式创刊以后,辛德勇从中选译了10篇文章,先后发表于《论丛》1987、1988和1989年各辑(《历史地理学的构成》,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87年第1辑;《历史地理学基本概念的革新》,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7年第2辑;《历史地理学本质理论的多样化》,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第1辑; 《历史地理学的逻辑结构》,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第2辑; 《历 史地理学的复原理论与说明理论》,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第3辑; 《历史地理学的知识类型(一)》,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第4辑;《历史 地理学的知识类型(二)》,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1辑;《历史地理学 的叙述理论》,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2辑;《历史地理学绝对空间的 叙述形式》,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3辑;《历史地理学的时空连续型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第1 章单元测试 1、什么是历史地理?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答案:历史文献 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答案:南京 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答案:1300 万平方公里 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 答案: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 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 答案:不一定相同,但有演变的关系、必定有演变关系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 答案:轻于空气的航空器能够飞行是因为其比重比空气轻;、飞机和滑翔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是否有动力装置;、直升机是通过其动力装置直接驱动旋翼旋转而产生升力的航空器; 8、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 答案:古城遗址的轮廓、建筑物的鸟瞰图 9、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 答案:多作实地考察、多看文献资料、掌握地理学原理、关注新技术 10、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 答案:《平凡的世界》、《西游记》 11、什么是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是____。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第2 章单元测试 1、“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答案:正确 2、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3、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答案:对 4、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答案:错误 5、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答案:正确 6、中国历史上基本统一、疆域范围较大的政权有: 答案:西汉、唐、清 7、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张秋海棠叶子,是指哪一阶段? 答案: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前的中华民国 8、以下哪一阶段属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 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这三种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不断扩大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别。因为在这里起主导作用的是极化效应,回程效应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高梯度区域要采取创新型经济发展战略。中梯度上的萧条区应实行改造型发展战略。低梯度区域应实行渐进型发展战略。

2019中国历史地理概况智慧树知到最新满分单元测试答案

什么是历史地理? 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 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儒家曾经建立一种什么制度? 县是从什么时期出现的? 行政区划是哪种制度的产物: 省制形成于: ______时期将所有的郡撤销。 确定首都需要考虑的因素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 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是: 中国历史首都迁移的主要轨迹是: 首都要统治全国需要通过______来保证信息、人员、重要的物资上通下达。 宋朝时期的开封称为_______。 出现城市的条件不包括哪些? _______时期,曾经下命令要天下的县城都建城墙。 中国从什么时期把做买卖的人称为商人? “车同轨”的意思是: 以下哪些城市是近代交通路线的产物: 长城功能是什么? 明代长城东起________,西至_________。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沟通湘江水系跟漓江水系是哪条河流? 京杭运河沟通的水系不包含的是: 京杭大运河形成于: 近年来的遗传学家认为世界上人基本上都是来自非洲。 从科学的原理分析,每个地方的人只有一种就是外来的。 中国历代留下来的户口登记是真正的人口数字。 中国人口突破4亿是在清朝时期。 “胡焕庸线”是从:满洲里——阿里。 炎黄子孙这是文化认同 双方军事上、政治上是对立的,无法通婚。 所谓百越不是100个越族,就是很多越族,有山越、瓯越、骆越、闽越。 云南大学已故的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先生是纳西族。 孔子教他的弟子六艺,六门主要的课程,其中有一门叫驭,就是赶车。 下列哪个选项正确地描述了农具的发展过程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中国的气侯大多数地方实际上是季风气候 移民跟农业生产相互促进,人口增长跟农业生产也是相互促进。 很多农作物带个洋字,带个西字,带个番字这些作物,这些品种好多都是外来的。长平之战要把几十万俘虏全部杀掉,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俘虏威胁大。

区域经济学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从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皆不得分) 1. ()的创新理论是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 A. 内尔森 B. 杜能 C. 熊彼特 D. 韦伯 满分:3 分 2. 德国学者()提出了着名的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即农业区位论。 A. 杜能 B. 韦伯 C. 胡佛 D. 廖什 满分:3 分 3. 1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A. 杜能 B. 韦伯

D. 胡佛 满分:3 分 4.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 A. 独立性 B. 知识性 C. 综合性 D. 应用性 满分:3 分 5. ()经济学家赫希曼、汉斯·辛格等是非均衡增长理论的代表。 A. 美国 B. 英国 C. 日本 D. 法国 满分:3 分 6. 经济学家罗默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 A. 外在的

C. 引进的 D. 独创的 满分:3 分 7. 社会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人力和()。 A. 物产 B. 物力 C. 资源 D. 技术 满分:3 分 8.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学科。 A. 实用性 B. 应用性 C. 综合性 D. 实践性 满分:3 分 9. 区域经济学是治病的科学,这是对区域经济学()的深刻总结。

A. 实用性 B. 知识性 C. 应用性 D. 综合性 满分:3 分 10. 1993年()出版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提出了中心地理论。 A. 杜能 B. 韦伯 C. 胡佛 D. 克里斯塔勒 满分:3 分 二、多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从备选答案中选择正确答案,多选少选皆不得分) 1. 美国的经济学家()等是非均衡增长理论的代表。 A. 赫希曼 B. 汉斯·辛格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导言 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 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学科归属:一直以来,关于它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 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此说古来有之,现今的国务院学位申请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历史学名下的8个二级学科,其中就有历史地理学。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这主要是基于其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相同,均为历史地理环境。谭其骧、侯仁之、华林甫等持此观点。 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根据是其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方法和资料又多是历史学的.我国学者黄盛璋、纽钟勋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第324页)等持此观点。 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有人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公开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的学科。我们所用教材的作者、西南师大的蓝勇教授即持此观点。 2、联系研究实践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外实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见课本7、8页)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历史文献研究法(二)野外考察法(三)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3、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环境就是人类环静,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人类社会,包括的内容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是怎样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呢 4、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⑴在历史民族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册中专门设立了《历史民族地理》一章,对历史民族地区的研究有开创之功。⑵在历史经济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经济地理》、郑学檬《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与唐宋江南经济研究》⑶在城镇与古都城的研究方面:史念海主编的《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中国古都和文化》、李吉平《中国古代都城概况》、陈桥驿主编的《中国七大古都》。⑷在历史交通地里方面:史念海的《中国的运河》王子今《秦汉交通史》辛德勇《古代交通与文献研究》。⑸在历史人口和移民历史地理研究方面: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等的《简明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人口史》等。⑹在历史文化地理方面: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和《方言与中国文化》。⑺在历史军事地理方面:史念海《河山集》第4集和胡阿祥主编的《兵家必争之地》。⑻在历史地理理论方面:张步天《历史地理学概论》、辛德勇《历史地理学导论》. ⑼在历史地理文献研究方面:杨正泰《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述》陈桥驿的《水经注研究》1~4集、勒生禾《中国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