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毕业生就业心理调试与知识能力提高

毕业生就业心理调试与知识能力提高

毕业生就业心理调试与知识能力提高
毕业生就业心理调试与知识能力提高

第三讲毕业生就业心理调试与知识能力提高

第一节毕业生就业心理调试

1、目前大学生就业中普遍的择业心态表现

(1)择业热情高涨。大学生从上幼儿园起,一直在校园与家里生长、学习,没有涉足社会,对服务社会充满好奇,渴望?上班?,加之从来没有独立固定的经济来源,愿意自己挣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分担家庭对自己抚养的负担。面对择业、完成学业、迈出校门、走向社会、踏上工作岗位、服务国家与人民,心中充满了无限激情。但是由于大学生所处的年龄,刚刚趋向成熟,处于正在?追求自主?的特殊时期,兴奋多于抑制,可能为了一时的冲动与热情,将一些重要的方面考虑欠佳,不免带来由于缺乏经验与考虑不周引起的损失与失败。因此,面对热情高涨的大学生就业氛围,应当从思想上、心理上给予适时的指导,吸取间接经验,扬长避短,让火热的热情换来圆满的结局。

(2)对未来的事业充满憧憬。大学生血气方刚,追求理想,愿在新的起点上作新的宏伟的打算。他们把自己的事业与对国家社会的奉献协调起来,既想做国家的栋梁之材,同时,又想做一位事业上赫赫有名的成功者。这是所有人都希望的,因为学以致用,大学生经过这么多年学习,掌握了坚实而有用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该到了投身社会、服务社会的时候了。可是,事情往往不能尽如人愿。比如:大学生通过择业,确定了自己的工作单位,才发现新的工作环境、科研平台的基础条件与自己的期望值相距甚远,或者所从事的专业与自己所学的专业出现了?偏差?,这时大学生容易灰心丧气,认为理想与现实落差太大。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择业观,抓住机遇,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只要心中崇高的目标已定,前途就是无限光明的,哪怕道路再曲折,也应该相信自己有能力踏过去,这不正是人生的又一次拼搏与考验吗?

(3)乐于接受竞争机制。现在各行各业都引进竞争机制,在实现?优、先、快?方面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优?指同类可比事物中的优秀者,同样的原料,同样的条件,结果有优劣之分。谁好谁就占据本行业的重要地位,遵循?优胜劣汰?;?先?则是常说的?你无我有?,为什么第一台电脑上市价格昂贵,第一部手机出售显得珍奇,无疑是它们抢占了市场的?先?;?快?主要谈劳动生产率,大家都认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以上这些在引入竞争机制以后,除了加强了人们的思想意识、经营理念,勤快了人们的手脚以外,更重要的是科技含量和竞争的增加,这也再一次表明邓小平同志所讲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性。当代大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前后,从小接受了这套理论,愿意在公平竞争的氛围中施展自己的才华,然而,大学生只有用坚实牢固的专业知识与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作武装,才能在竞争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当然,不论结果怎

样,应永远保证?胜不骄,败不馁"。

(4)崇尚双向选择。调查部分大学生:?如果让你去一个你不愿意去或不适合你去的工作单位,你如何想??多数人表示那是一件不可想象与十分痛苦的事情。它有一定道理,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自己感兴趣的事,才容易做好,正像比尔〃盖茨从小酷爱电脑,最终成为微软总裁一样。同样,作为用人单位,希望挑选一个业务素质高、工作热情积极、具有敬业精神的毕业生。双向选择有很多优越性,大学生崇尚双向选择,乐于参与选择与被选择,认可现行的就业政策。但就本身来讲更应该提醒自己,一是不仅要?爱一行,干一行?,而更重要的是要?干一行,爱一行?。二是在选择单位时,切莫只看工作待遇,而要客观认真、全方位地分析,这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是否能实现自己抱效祖国与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理想。

(5)易感情冲动。大学生容易出现感情冲动,在择业过程中,往往考虑不周,办事不妥,影响择业效果。有的学生,理想的目标是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而他的智力、体力、性格与思维的特性也较适合搞科学研究,可在一时从众心理的诱导下,加之自己一时感情冲动选择了企业或公司,但是在工作中却发现自己不适合也不能完全胜任本职工作,心中时时怀恋当初的理想,产生了很大烦恼。而当他有一天重新选择了当初的理想工作时,发现时间已悄悄地过去了好多年,对于一个充满抱负的大学生来讲,无疑是一种时间上的浪费。

2、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的几个心理矛盾

(1)独立性与依赖性之间的冲突。大学生毕业就要告别老师和同学,离开自己生活多年的校园,摆脱家长与老师在学习、生活上的监督,进入相对自主与开放的社会大舞台,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也渴望拥有一份独立的心理空间。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青年大学生往往有要求独立的想法,但却缺乏独立的行为能力,这是由于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并且长期以来对家长与老师过分依赖导致的。

(2)渴望竞争与畏惧竞争之间出现冲突。大学生乐于接受竞争机制,因为这一新的就业制度的改革,为大学生提供了公平的竞争机会,能者优先。他们早已意识到竞争能推动社会发展,推动人类进步,并且在现代社会越来越体现出了其优越性。可往往轮到自己参与竞争时,又缺乏自信与勇气,恐惧竞争,害怕失败,顾虑重重。或者在择业时只注意到事物积极的一面,忽略消极影响,一旦出现困难就认为自己运气不好、不适合竞争,被困难吓倒,枉废一次择业的机会。这一矛盾出现在竞争意识无处不在的当今社会,影响很大。因为渴望竞争,就应当在业务上充实自我,在心理上鼓足干劲,树立自信,积极参与,迎难而上,才有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自己才有成就事业的美好未来。

(3)有较强的个性,但缺乏客观认识自我与评价自我的能力。当代大学生自我表现意识日趋增强,自我存在意识也很强烈,表现出了较强的个性,有主见,有特色,力求不落俗套。然而由于他们涉世尚浅,社会经验不足,自我认识与评价

能力较差,不能正确、客观、科学地估价自己。对自己估计太高,会洋洋自得,盲目自信,甚至骄傲自满,容不下别人,这会在择业中给自己带来诸多不利;对自己估计太低,会产生自卑心理,认为人家都比自己强,自己是?废物?一个,经常由于自暴自弃而失去良好的择业就业机会,到头来留下几多遗憾与惆怅。因此,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应当真实客观地把握自我,遇事既不要忘乎所以,夜郎自大,狂欢乱喜,也不要萎懦不前,自我轻视,烦恼忧郁。要冷静明智地面对现实,提高把握自我的能力。

(4)理想与现实之间出现冲突。大学生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他们渴望学好本领,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报效自己的祖国,成就自身的事业,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这种对理想与未来的憧憬就要在择业后才能得以实现。面对汹涌澎湃的社会改革大潮和充满竞争的社会经济舞台,大学生们早已磨拳擦掌、跃跃欲试、满怀激情,准备大干一场。然而,他们所面对的现实与他们理想的事业平台相距甚远,一时难以接受,于是便产生了矛盾情绪。从主观上讲,大学生年轻纯真,对社会与现实的了解不深,他们所得到的印象多数来源于经验或小说、电影、电视等文学艺术形式,由于艺术的表现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是经过艺术加工与修饰的,当然与现实有一定的差距。从客观上讲,受各种自然条件的制约,理想与现实也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大学生择业既要充满理想,也要注重现实,在尊重与面对现实的前提下实现理想。(5)想创业但怕艰苦。创业是离不开吃苦的。大学生在择业时愿意与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专业结合起来,干一番大事业,不愿意平平庸庸,?朝看水车流,暮看日西坠?,虚度年华。可往往没有作好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认为前途一片光明,道路一路平坦,处处开?绿灯?,甚至想尽办法找捷径,想一举成名、一步到位,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不愿到基层去工作。然而,纵观古今中外任何一位有成就的人,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经历了艰苦卓绝、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过程,克服了重重困难,以顽强的意志不畏困苦,不怕荆棘,一步一个脚印从开始走向彼岸。因为光明的前途往往与曲折的道路并存,要准备成就事业,就要准备吃苦在先,艰苦创业。

(6)在多种选择面前,束手无策,举棋不定。在择业时,经常出现一个学生面对多种行业或多个用人单位去选择,这时容易出现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举棋不定、东山望着西山高的心理,所谓抉择前的痛苦。这种矛盾心理的产生也是正常的,但只要考虑哪个最适合自己,哪个最有利于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哪个最容易把实现自我价值与服务社会与人类结合起来,那它就是自己的首选。不要被暂时的一些优越条件所困惑,错过真正的最佳选择。工作稳定、收入较高、人际关系熟悉、省时省力的工作岗位固然不错,但要选择真正能够实现自我理想的事业,就要分清主次,在自己选择的范围内合理、客观地排序,就有可能避免这种难于决断、误失良机的结果。

3、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几个心理误区

(1)就业一定要一步到位。有的大学生认为择业是人生一件大事,甚至认为是?终生大事",选择得好坏,直接关系到自己一生的发展。所以经常为了找到理想的职业,不惜一切代价,结果出现与自己的理想期望值相差太远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受传统择业观念的影响,认为毕业分配到工作岗位就要服务终身,认为首次就业就已注定一生的前途与命运。看不到人才流动制度改革的兴起,看不到新的择业观已悄悄地在社会中形成。没有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才通过多次选择,才找到适合自己施展才能的岗位。大学生应当作好多次择业、多次就业的思想准备。当然,这并不是说大学生可以不慎重首次择业,而要认识到导致二次或多次择业的原因,是由于社会、个人以及其他因素的变化和发展所致。

(2)选择单位只注重经济待遇。在求职择业中,大学生往往把经济收入、福利待遇放在第一位。注重一些经济条件,作为工作与事业的物质基础本来属于正常现象。然而,把工作单位的好坏标准只限定在工资的高低上去显然是一个误区。选择一个单位或行业是否理想,应当综合考虑:首先看是否适合自身的发展,是否对自己事业的成功有所帮助,是否可将自己实现个人人生价值与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紧密联系起来,要放开眼界,改变观念,不要被眼前的一点点实惠所迷惑。(3)认为企业规模越大越好。择业时,有人专选规模最大的一些公司与企业,认为它们经营失利或倒闭的可能性小。其实,企业规模太小与企业经营的好坏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起绝对的决定作用。应当看到企业的管理水平、经营观念与综合实力,同时也应该看到与自己专业的关系。本来自己是采煤工艺专业,非要就业于大型制药企业,恐怕施展才能的机会就少一些,不如权衡企业多方面的因素,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好客观正确的选择。

(4)认为没有?后门?,很难找到理想的职业。有些大学生受到一些不正之风的影响,认为好的职业与部门只是吸收一些关系户,如果家里、亲戚没有什么社会关系,很难攀其高门。因此经常让家长托人找关系,?帮助?其就业。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在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氛围中,各地均引进了良好的竞争机制。它是人与人之间综合能力与敬业精神的竞争,而不是?关系?的竞争。只要自己有才华,爱岗又敬业,理想的职业一定能很快找到。相反,那些想通过?拉关系、走后门"找一个好职业的人,是终究会被社会所淘汰的。

(5)彼此嫉妒,好胜虚荣。在择业中,有人怀有一种不太健康的心理状态:认为别人找到一份好工作,自己感到心理不平衡或承受不了,我一定要找一个比他更好的工作;你所在的单位是市属的,我要找一个同行业的省属的单位;你月薪很多,我一定要超过你。嫉妒与盲目好胜占据了上方,造成虚荣,甚至虚伪,选择或从事一些不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或者为了达到预定目的,为了?超过?别人,延误自己客观择业的好机会。这种情况等待自己的是后悔莫及,因此具有这种倾向的大学生应及早避免,切不可执迷不悟。

(6)一定要去大都市工作。有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当今就业政策真好,只要我们想去哪里就去哪里,那我们当然首选环境优雅、交通便利、美如花园、比较发达的大都市了,在那里会有比小地方更好更多的发展机会。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

试想,大家全选择在上海工作。而我国拥有那么多省、自治区与直辖市,其他地方谁去工作。我国幅员辽阔,处处需要我们大学生去献身祖国,服务人民,每个地方均衡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行列迈进,才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择业时不能一窝蜂地向一个方向涌,应当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去,同时也要考虑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利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祖国的兴旺发达做出自己的贡献。

(7)择业果断就是少加思索,不要多虑。有些学生在择业中往往矛盾重重,优柔寡断,而另外一些同学为了避免这种矛盾的发生,认为要果断,就是要少加思零,不要多虑。不要顾虑太多是对的,然而欠思索并不等于果断,因此正确认识果敢从事与草率行事的本质区别,在择业中有积极的作用。纵观全局,客观分析与考虑,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明确自己的实际目标,为顺利实现自己的择业目标而做出必要的思考与努力。

(8)由于自赏,过分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大学生是社会中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特殊就业群体,社会需要大学生,特别是在学校表现较为优秀的大学生。但如果认为只要业务素质高、专业知识扎实牢固的就一定有最理想的职业或单位找上门来,而忽视了大学生就业要通过双向选择这一中问环节,没有积极主动地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推销与自荐,坐以等待良好时机。这样往往会失去许多好的机会,给自己事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客观评价自我,顺应现行的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积极参与选择与被选择,为自己的求职择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4、常见的几种问题心理及其应对途径

(1)挫折心理-----克服

挫折心理,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遇到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当一个人产生心理挫折后就可能陷入苦闷、焦虑、失望、悔恨、愤怒等多种复杂的情绪之中。因此挫折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

在就业问题上,大学生受到挫折是因为他们的去向和抱负不能为社会和亲友所理解和接受,从而产生怀才不遇的感觉。这往往是大学生自我评价甚高造成的,而且通常是期望值越高挫折感就越重。如果在挫折中不是认真反思而是失去理智,盲目地一意孤行就可能形成人格障碍,由此引起内心世界的严重扭曲,对健康人格造成严重威胁。要正确对待挫折,首先要进行挫折分析。通过自我分析认识,自觉地调整自己的需要、动机、目的和情绪。其次要进行自我冷化,就是实行?冷处理?,用自己的理智驾驭情感。

为了使自己冷静下来可以试着进行呼吸训练,肌肉放松训练、气功入静等方法。此外,还有自我暗示激励法、自我渲泄与转移目标法等等,都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如果你是充满自信而又脚踏实地的人,相信你一定能克服择业中的挫折心理。

(2)从众心理-----排除

从众心理是在社会或群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顺从行为的心理倾向。

当个体认为群体的规范、他人的行为是正确的时候,他的从众表现才是自愿的,这又叫做遵从。有时候群体的规范、他人的行为在个体看来并不合适,但又没勇气加以对抗,这时的从众表现也是我们要克服的心理现象。从众心理重的人,容易接受暗示而无主见,依赖性大,不能独立思考,一味迷信名人和权威,往往说违心的话,办违心的事。

在大学毕业生择业问题上,从众心理表现在愿意到大城市、大机关去工作。其实到大机关、大城市工作并不一定是你最佳的职业选择,只是从众心理影响的结果。古往今来,大多能成才者都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从而摆脱从众心理的束缚。作为大学生,应当具有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逐步培养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克服从众心理的影响,为今后走向社会提供良好的心理素质。

(3)嫉妒心理-----丢掉

嫉妒心理表现为对他人突出的品质、才能和成就高于自己时所产生的贬低、迫害他人的心理倾向。因此嫉妒心理是求职择业和人才成长的大敌。

嫉妒心理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①指向性。即指向比自己?能干?和?幸运?的人。嫉妒的对象大多是同学、同事或者同龄人,即?平起平坐’’或自以为?不如自己者。在求职择业期间,往往正是嫉妒心发作较为突出的时刻。

②发泄性。除了轻微的嫉妒表现为内心怨恨之外,绝大多数的嫉妒都伴随发泄行为,如讥讽、诽谤直至陷害,只有这样才能使嫉妒者的心理得到平衡。

要同嫉妒告别,驱除自私的杂念、开阔心胸是十分重要的。作为现代社会的年轻人,更应当让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开拓自己的心胸。在竞争中,要学会进行公平、正常的竞争。同时运用?心理位臵互换法,将心比心,以此调适自己的情绪。

(4)虚荣心理-----摒弃

虚荣心理也是妨碍求职择业的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虚荣心过强者在择业中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知名度高、经济上实惠的就业岗位。这些人不从发挥自身优势出发,不考虑自己的竞争能力,甚至不考虑自己的专长爱好。他们选择职业是为了让别人羡慕,做给别人看而不是为自己寻找用武之地。

我们建议,同学们在选择职业时首先扪心自问,我需要什么样的工作?我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我能得到什么样的工作?经过冷静思考得出结论并付诸行动,才可能真正丢掉虚荣心理的思想包袱,选择真正属于自己的职业。

(5)攀比心理-----避免

俗话说:这山望着那山高。如果这句话用在激励自己积极进取方面,无可厚非。但如果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处处与别人比高下,就不正常了。

事事攀比者在求职活动中往往显得缺乏主见,自信心不足极易受他人干扰。他们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到别人的就业取向上。你进中专我就要进高校;你去大中城市我就要进经济特区。持这种心理谋职,无异于逼着自己和别人同走独木桥因而难免失足。

两山相比谁为高?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这个?仙?就是发挥自己优势的工作岗位。若想攀比的话,就要憋着一股劲比一比将来谁的贡献大、成绩多。

(6)羞怯心理-----摆脱

新时期的大学生接触实际、接触社会的机会很少。在校内的熟人圈子里,他们还能应付一下,可一出校门便感到手足无措。特别是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出台后,在?供需见面?中普遍存在着羞怯心理。

羞怯心理按其成因可归纳出四种:①自卑性羞怯;②敏感性羞怯;③挫折性羞怯;④习惯性羞怯。

如何在求职择业活动中抑制并克服自己的羞怯心理呢?我们认为,首先要增强自信心。古代有驼背成为捕蝉能手者,国外有从小口吃的人成为雄辩家。关键是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切不要为自己的短处所禁锢。其次不要过多地计较别人的评论因为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实力。第三,平时就争取机会,迎难而上,多多锻炼。第四,要学会意念控制。遇到陌生场合预感自己可能紧张、羞怯时暗示自己镇静下来,提醒自己别胡思乱想,切忌?自己吓唬自己?。

(7)自卑心理-----超越

许多大学生四年中孜孜以求练就一身为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可就在面临毕业即将走向工作单位时,却突然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好像缺少点什么。如何超越自卑心理走向成功之路呢?这里提些建议供同学们参考。

①在心中列出自己的成绩单。有关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成绩。如演出或比赛成功,甚至自己做的某件事情曾受到老师、长辈或同学们的赞许。细细品味自己,自己有价值和魅力。这样不仅会使你顿觉有?神力相助?,而且便于在求职择业时树立自信。

②尽量使自己坦诚、直爽。把自己确实取得的成绩、具备的才学尽量说出来,包括自己的不足甚至缺点。对于坦诚直率承认自己年轻、幼稚、缺乏锻炼,不见得用人单位会讨厌,有时反而会有好感。

③正视现实,正视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凡事可取而不可夺,此次不成还有下次,要善于解脱自己。要经常看到自身技生活现实中光明的一面,这样无论对求职择业还是对走好人生之路部有积极的作用。

(8)依赖心理-----根除

我国高校毕业生分配的30年一贯制——?统包统分?,使大学生形成一种心理定势:享受国家下达的分配单位。现在实行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使许多有依赖心理的大学毕业生陷入困境。

在传统就业意识的禁锢下,迷恋?统包统分?,恐惧竞争风险,把就业希望

寄托在人事部门、教育部门、学校甚至家长身上,是依赖心理的具体表现。这种心理往往导致对求职择业不闻不问,从而增加家长的负担。具有这种心理的人,一旦进入就业竞争的行列,往往无所作为,落聘的风险极大。大学毕业生只有面对实际、着眼基层、积极参与,才有出路。

第二节成功就业必备的心理素质

智商与情商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心灵,每颗心灵的深处,都蕴藏了无穷的智慧和浓浓的情感,智商和情商在心灵上结合,就形成我们常说的心态。把心态调到最佳状态,就是保持一种和谐的心态、平和的心态、平静的心态、平衡的心态。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人对事宽容而不苛刻,不怨天尤人,不总是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并能及时进行自我心灵解压。调整心态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进行挫折和失败的训练,也就是所谓?逆商?的培养。挫折并不可怕,吃苦并不可怕,爬起来比跌倒多一次就行了。经受挫折失败而不灰心失望就能提高我们的情商;面对挫折和失败,你还要积极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就能提高我们的智商。

(1)自信心

自信是大学生成功不可缺少的根基,也是大学生重要的心理素质。对任何人来说,只有相信自己能够干出一番事业,才会热情地、努力地去投身到这个事业中去。法国伟大的物理学家、化学家玛丽〃居里,由于先后发现了两种新元素一一镭和钚,而成为自有诺贝尔奖金以来第一位两次接受这种殊荣的科学家。在这巨大成功的背后,除了一名科学家的艰苦劳动和献身精神以外,还有自信。居里夫人在一封信里这样说:?我们应该有信心,尤其要有自信力!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有多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

心理学家阿德勒(Adler)说,人有着与生俱来的?自卑?感,觉得自己总有些地方不如其他人。但是,我们每个人也潜藏着?超越?的渴望,非常努力地要?向上提升?自己,避免自己?向下沉沦?。充足的自信恰恰是我们走向?超越?的法宝。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自信会给人带来洒脱和豪情,带来博大和精深。

?假如宇宙中有一个立足点,我就能举起地球。?自信能爆发出一种难以估量的力量。

?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别人没有做到的,我要争取成功。?自信常常使人们创造出一个新的天地。

信心不是万能的,但是信心会帮助人们藐视困难,努力去克服困难,而这正

是成功的重要保证。

信心是一种不惧怕困难、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的精神优势,它建立在对自己力量的发现和正确估量的基础上。信心和自负、狂妄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正确地估量自己,是否正确地认识现实、正确地认识和估量环境以及所遇到的困难。因此确立信心,就要学会正确地、全面地、客观地评价自己,学会正确地与他人进行比较,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弱点和缺陷,正确地认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2)耐挫力

有人专门研究过国外293个著名文艺家的传记,发现有127人生活中遭遇过重大挫折。世界上各行各业有所成就的人都对成功道路上的挫折有着深刻体验。著名科学家,大西洋海底第一条电缆的设计者威廉〃汤姆逊教授曾说过:?有两个字能代表我50岁前在科学进步上的奋斗,这就是‘失败’。?大文豪巴尔扎克也说:?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心理学家认为,挫折本身并不是导致情绪障碍的直接原因,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看法、解释、信念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的恰当的、适度的情绪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会导致不恰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总结了三条常见的不合理信念:

●绝对化要求。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其必会发生或必不会发生这样的信念,通常与?必须?、?应该?等词联系在一起。例如,?我必须表现良好,并受到某重要人物的赏识,若不能如此,我就是一个无能的人?。?你必须公平对待我,如果不这样,将很可怕,我会无法忍受?。

●过分概括化。指一件事情失败了便推论自己在各方面都无能。这种不合理信念常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及焦虑、抑郁等情绪。

●糟糕至极。即认为某事情发生了会非常可怕,是灾难性的,以至于无法忍受生活在如此糟糕的世界。当考试未通过、失恋或单相思、与同学关系紧张、未能当选班干部、生理上有缺陷而感到沮丧、悲观的时候,审视一下,是否能在这三条不合理信念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清楚地认识到造成挫折感的不合理信念,是采取积极措施改变现状的第一步。

提高自己的挫折忍耐力,可以从如下几步做起:

①肯定自己,增强自信。挫折可以使人沉沦,也可以使人猛醒和奋起。关键在于受到挫折时,能否从失败中吸取经验,能否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从而振作精神,重整旗鼓。因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最容易自我贬低,所以失意时更要有意寻找自己美好的一面,增强自信。

●发现自己的优点。努力去发掘自己的优点,逐点用笔记录下来。可分类记录,如个人专长;已做过什么有益或建设性的事;过去什么人称赞过自己;自己所受过的教育;家人、朋友对自己的关怀,等等。

●肯定自己的能力。每天找出三件自己做成功的事,不要把成功看成登上月球、发明炸药那么大的事。成功可以是顺利买到了合身的衣服,在图书馆借到满

意的书,完成一篇论文,等等。日常生活、工作都可以有成功与挫折之分。每天至少能顺利完成三件事,又怎能责备自己一事无成呢?

●培养自己某方面的兴趣。在自己的兴趣中,找一样来培养、发展,使之成为专长。专长不必太困难,可以简单到剪发、游泳、做菜、织毛衣……什么都可以,有了专长,就有机会做主角,自然神采飞扬!

●发挥自己的外在美。穿衣不必名牌、昂贵,作为大学生应打扮得适合自己身份,清新、自然、大方、不落伍。情绪低落时,尤要注意穿得鲜艳明丽,适当化妆。这样不仅自己的坏心情因为打扮分散了注意力,表情也会生动、活泼些。

②调节抱负水平。抱负水平是人在从事某种实际活动之前,对自己要达到的目标规定的标准。挫折总是跟目标连在一起的,挫折就是行为受阻,目标没有实现。因此,当受到挫折后,要重新衡量一下,目标是否定得过高,是否符合主客观条件。

国外心理学研究者做过一个有趣的投环实验:投掷距离由被试者自己确定,距离越远,投中得分越高。结果表明,凡是抱负水平高的人多选择中等距离投掷,与自己实际水平相符。而抱负水平低者,多选择很近或很远的距离投掷。也就是说,要么他的要求很低,要么孤注一掷。距离很近,他固然容易达到目标,但这种成就感并不能给他带来满足;若目标过高,超过实际水平,他虽全力以赴,仍会力不从心,达不到希望的目标,亦会产生失败感。

所以,遇到挫折时,应审视自己的目标是否得当,所定的目标最好是既有足够的把握,又要经过一定努力才能实现。

③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遇到挫折时,朋友、亲人的帮助支持也是提高挫折承受力的重要因素。人际交往遵循互惠互利原则,你要想在困难时得到朋友精神上的支持和其他帮助,那么在别人困难时,你应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此外,应多与亲人、朋友交流思想、沟通感情。

(3)意志力

郑板桥有一首名诗《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赞扬的就是一种坚强的意志精神。一般来讲,意志品质主要表现在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四个方面。

①自觉性。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能自觉根据客观规律去行动,从而实现预期目的的品质。这种品质反映了一个人的正确观点和坚定信念,所以自觉的行动不是冲动的和偶发的行动,而是在明确目的指引下采取的行动。具有自觉性的人,在行动中一方面不轻易受外界干扰,另一方面也不拒绝一切有益的意见。缺乏自觉性的人往往表现出独断性与受暗示性。

自觉性的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确立理想和目标;确定适当的目的和任务;加深对意志行动后果的理解;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合理预期困难与结果。

②果断性。果断性是一种明辨是非,善于抓住时机,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迅速而合理地做出果敢的决断,并付诸实现的品质。

果断必须以自觉性为基础,以正确的认识为前提,以大胆勇敢和深思熟虑为

条件,也就是说有胆有识,方能果断。需要立即做出决定时,能当机立断,不徘徊踌躇;在情况有变或较复杂时,能立即停止执行或适时地改变已经做出的决定。可见,意志的果断性是意志行为的时机把握问题。

有些人在面临抉择时表现得优柔寡断,在应当当机立断的时刻顾虑重重,犹豫不决。在各种动机、不同目的、多种手段之间摇摆不定,迟迟做不出取舍,结果错失良机,有时还会铸成终身后悔的大错。缺乏果断性的另一个极端是草率决定。草率决定的人不经过深思熟虑就轻举妄动,同样会造成严重后果。

果断性的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剖析真正的动机冲突;克服恐惧;?快速?决断,绝不怀疑;勇于承担责任,不要求全责备。

③坚持性。坚持性是指能顽强地克服行动中的困难,百折不挠地执行决定,坚持到底,勇往直前的品质。一方面它表现为顽强性,坚决抵制与行动目的相反的各种主客观诱因的干扰;另一方面它表现为持续性,即善于长久地坚持已经开始的符合目的的行动,做到锲而不舍,有始有终。许多有所成就的人其强过他人之处,就是有坚忍不拔的毅力。

有些人做事不能坚持到底,见异思迁,虎头蛇尾,一遇到困难挫折就半途而废。这种人三分钟热情,在挫折面前胆怯退缩。还有的人顽固、执拗,明知错误还要固执己见,不能正确对待自己所处的情境,我行我素,执迷不悟,这些都是意志薄弱的表现。

④自制力。自制力是指能够自觉控制和协调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表现出应有的忍耐性,能牢牢把握自己、排除干扰、坚决执行决定。自制力反映着意志的抑制能力。有自制力的人,能够在胜利面前不骄傲,失败面前不气馁,纪律性特别强,情绪较稳定,能够自己战胜消极情绪和冲动行动,冷静地处理问题。

与此相反的是冲动性。许多大学生说?管不住自己?,其表现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动,成为情感的奴隶。这种人思想易开小差,时常被人左右,随意改变自己的决定,因而对自己行为的约束能力也较差。这是年轻人当中常见的一种意志弱点。

自制力和坚持性的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体育锻炼;细分目标,逐步实现;从小事做起;自我鼓励和暗示。

(4)执行力

执行力是选定目标并具体落实目标从而实现目标的能力,这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主要包括利用信息能力、把握机遇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决策能力等。

第三节毕业生就业的知识与能力储备

一、应聘的问路石----就业必备的知识凭证

(1)英语等级证书

(2)计算机等级证书

(3)大学期间的成绩单

(4)拓展的知识面证明

二、现代职业对求职者的知识结构的要求

(1)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作为知识结构的根基,是每个大学生的就业之本。我们现代教育提倡素质教育,也是重在抓好基础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培养的根本一点是要扩大学生的知识层面,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应用型人才。只有把基础知识面拓宽,大学生毕业后才能有后劲。而不是像少数学生那样,一进入大学就急着学习专业知识,而且仅限于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对一些非专业基础课很少问津,到毕业时适应性差,就业岗位一旦离开本专业,就晕头转向、不知所措。这样培养出的知识结构无异于空中楼阁、墙头之草,是很难进一步发展,难以在专业上有所建树。现实生活中往往有一些毕业生初到工作岗位,给人的印象是好高骛远。在本学科的基础理论还没有掌握的情况下,就试图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只能是眼高手低,无从下手。大学生注意基础理论的学习还有助于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这又是工作中必备的优秀品质。切不可为了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大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的时候,还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是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的基础。拓宽知识面不是什么都要学,而是要科学地、有选择地学。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考虑自己的精力和承受能力,量力而行,才能达到学习目的。正确的方法是首先要学好必修课,了解和掌握本专业国内外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和科学前沿动态;再就是了解一些同本专业发展相关的基础知识,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2)精深的专业知识。

大学教育是以培养专业性较强的人才为目的,因此大学生在构建其知识结构时将专业知识作为其核心部分,在学好基础理论课的同时对专业知识或某一专业方向进行较为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当然,这种研究是在一定广度和深度范围内进行的,也就是具有专业特色。这种专业特色可以使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成为从事专业工作的人才。

(3)现代管理和社会知识。

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新知识层出不穷,而作为新时期的大学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大都会成为工作单位的业务骨干,这就要求他们除了具有专业技术知识之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现代管理知识和社会人文知识。目前,在我国的高中教育阶段,一些学校实行了文理的分科、分班学习,造成文科班的学生不学理科,理科班的学生又无暇顾及文科,使他们的学科知识极为有限和狭窄。所以大学生要想立足社会,必须在专业学习的空余时间,多读一些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方面的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不断增加对社会和现代管理科学的了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4)大容量的新技术、新知识的储备。

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所创造的知识文化总量正以几何级数增长。据资料统计,20世纪前60年人类的新发明和新创造就已经超出了前2000年的总和。知识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过程也大大加快,新知识、新学说的快速提出和建立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作为社会中走在时代前列的大学生,如果只掌握本专业现阶段的知识,是很难适应社会的。所以大学生应利用在学校学习的宝贵时间,在不断加深对本专业知识了解的同时,在基础知识学习的宽度和深度上下功夫,跨学科学习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以充实自己。要自觉地阅读现代科学书籍,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研究的新动向、新成果,了解世界科技新动态,注意本专业的科学前沿状况,注意掌握专业知识的精湛性和先进性。这样在毕业后,才能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追踪国际上的先进技术,以指导实践。

三、现代知识结构的三种模型

(1)宝塔型知识结构

这种知识结构形如宝塔,上窄下宽。学术界形象地把基础知识比喻为宝塔的底部,然后从下往上依次为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学科前沿知识。宝塔的顶部是主攻或从事的职业目标。这种知识结构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广博性和宽厚性;二是侧重于专业知识的精深和前卫;三是强调主攻目标的明确性,有利于迅速接近学科前沿和从事纯理论与应用科学的研究工作。目前,我国高校培养出的大多数大学毕业生都是具有这种知识结构底部特征的人才。

(2)蛛网型知识结构

蛛网型知识结构是国外经济管理学派提出的知识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是以所学的专业知识为中心,把其他与该专业有较大相互作用的知识作为网络的各个接点,相互连接而形成的,它是一种适应性强,能够在较大空间发挥作用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的特点是:强调知识广度与深度的相互统一,这种知识结构的

人才呈复合型状态,比较符合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这种知识结构的人才将更受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欢迎。

(3)?T?型结构

?T?型结构是日本学者提出的一种适应性强,且在现代社会有较广泛用途的知识结构。在?T?型结构中,竖杠是指专业知识,横杠是指一般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这种知识结构的特点是既强调基础知识的宽厚,又强调专业知识的精深。它要求大学生做到专、博结合,两者兼备,成为能够跨越几个知识领域的通才。

四、大学生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1)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大学生所具备的基本能力,从小学到大学,学习过程是绵延的,但学习方法却是在不断地改善和提升,学习能力也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而逐步提高。尤其是在大学阶段,这里有学识渊博的学者、师长,有知识浩瀚的图书、资料,有专业方向不同的同窗、学友,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较高学习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同样是同窗几载,同样是寒窗苦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提高效率,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学习环境,更多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我所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那些不注重学习方法的同学,虽然整天忙忙碌碌,但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学无所成。大学生应该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从那些学有所成的大学毕业生的经验来看,良好的学习方法应该是在学习过程中遵循?计划性、科学性、灵活性、实践性、后续性?等原则中养成的。在学好专业理论的同时,更多地掌握社会所需要的相关门类知识,有助于在就业之后参加继续教育,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指人们以语言或其他方式对外展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实践结果的能力。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要交流思想、讨论问题、互通信息、表达观点、展示才华等,都离不开表达能力,不注意表达能力的培养,有再好的见解和方法,表达不清楚、不确切,也会直接影响效果。表达能力主要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要求语言的丰富性、流畅性、灵活性、艺术性以及语音的标准性;而书面表达能力要求的是文字形式的逻辑性、抽象性以及艺术性和条理性。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讲,表达能力无论是在学校生活还是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发现近年来在高校中出现了一种偏科现象,有部分大学生还未能完全摆脱因高中升学而产生的应试学习思想,只注重书本知识的机械学习,造成上岗后动手写东西和与人交流很费劲、

很胆怯,拿起笔来不知从何下手,与人交往不知从何说起,写出来的东西文字不顺、逻辑不通,有的连通知、申请都写不像样,有的会搞毕业设计,却写不出说明,有的外语不错,中文文章却不通,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整体形象。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努力加强锻炼,多实践,不断提高表达能力。

(3)实践能力。当今,随着高等教育从运行机制、专业设臵、教学内容等方面全方位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学习和活动也显现出纷繁多样,校园环境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单纯、宁静,要求每一个大学生必须培养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现在许多大学生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而且许多高校也把适应环境能力作为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培养。如有些高校在学科中开设了市场营销与公共关系,成立了营销协会;开设了实用英语口语、听力、汽车驾驶、网络知识培训、WTO与人才培养等实用性技能班的学习。这些实用技能培训之所以受到大学生的青睐,正是适应社会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近年来在高校中出现的计算机热、英语热等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问题。

(4)人际交往能力。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要与他人交往,从而形成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交往是人类的必然伴侣?。可见,人际交往作为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成长、发展影响重大,积极的人际交往有助于人的个性生成和社会适应,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发展,有助于大学生深化自我认识,有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完善,有助于维持大学生身心的健康。人际交往能力与人际关系状况是现代人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大学生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向往成功,因此大学生遵循正确的交往原则,锻炼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交往心理,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对大学生的成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真诚待人,平等待人,宽容待人。

人际交往的方法: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加强自身修养,善用语言的技巧,有效处理人际冲突。

(5)开拓创新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是人们用已积累的丰富知识,通过不断地探索研究,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的形象,提出新的建议和做出新的发明。正如哲学家所说:?人们可以无穷地接近真理,但永远不能穷尽真理;人们可以不断地深化认识世界,但永远不能穷尽世界。宇宙无边,科学无顶,无止境,这是颠扑不破的。?因此,无论是选择了什么学科专业的大学生,可以在本学科及边缘学科中无止境地开拓前进。社会需要开拓创新的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同时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我们社会各个领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探索,以适应生产力发展进步的要求。

我们的经济领域,要不断地调整结构;上层建筑领域,特别是文化、艺术等更要不断推陈出新,以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使命,更要不断地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勇于向书本、向老师学习,同时要开拓进取,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特别是大学生毕业之后走上社会,在实际工作中将会遇到一些前人所从未问津的新课题,有的人能把这些问题进行科学地分析,理出头绪,分清主次,抓住本质,提出方案,充分利用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地探索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取得创新的成果。相反,也有的人面对无成规可循的新问题,不知所措,不敢问津,或者乱无头绪,枉费精力,到头来一事无成。这些差异正是由于开拓创新的能力不同所至。大学生在学校期间,要不断加强个人开拓创新能力的锻炼,增强开拓创新意识,为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6)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包括计划能力、组织实践能力、决断能力、指导能力和平衡能力。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转变,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许多单位挑选大学生时在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同时,对学生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担任过社会工作很感兴趣。因为大学生将来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离不开一定的组织管理。要把工作开展起来,把计划付诸实施,把他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大家的智慧发挥出来,没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是不行的。尽管不是每一个大学生毕业后都会从事管理工作,但现代社会表明,组织管理能力不仅是领导干部应当具备,其他专业人员都应具备。在当今社会里,无论从事科研、教育,还是作企业家当老板,或是从事普通的工作,纯?书生型?、?应试型?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以科研人员为例,随着现代科技的综合化、社会化、国际化,科研的规模日益扩大,科研中的协作趋势日益加强。美国科学家朱克曾作统计,1901---1975年,全世界获诺贝尔奖者 286人,其中185人是和别人合作共同研究的。既然是合作,就存在组织协调问题。据资料表明,美国著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耗资300亿美元,历时10年,动员了42万人,2万家公司,120所大学;而最新的人类基因组研究项目的科技合作横跨全球,据不完全统计从事此项科研的人员已达到几十万人,这样庞大的工程,没有组织管理能力的人如何胜任。同样,若大学毕业生从事教育,需要组织教学、管理学生,当企业家、当行政官员等等都需要把大家的智慧发挥出来,没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是做不到的。可见,不论是哪个专业的毕业生,都必须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这不仅是顺利就业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客观要求。

(7)实践操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也称动手能力,它是把创造性思维变成实际的物质成果,或是用生动形象的试验过程呈现创造性思维结果的转化能力。这

种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讲是最需要培养的,因为在校大学生更多的是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或是在一些基础理论实验室进行一些一般的、常规的动手训练,而对于现实生活和进入到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来讲,这种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种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其作用的发挥。比如,作为一名科技人员,如果只懂得技术原理,而没有实践操作能力,是不可能完成技术公关任务和技术创新的,而技术任务和技术研究的完成是需要在不断的操作过程中提高的。而作为一名教师,自身拥有丰富的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有相当过硬的课堂教学能力和实验能力,才能真正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同样,一个学计算机应用专业或外语专业的大学生,如果只停留在掌握理论或会写会读的基础上,而不能完成实际的操作和应用是不可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的……如此等等。所以大学生在学校不仅要积累知识、学好文化理论,还要通过参加模拟实验、科研活动以及利用生产实习和勤工俭学等机会,着力培养和提高实际动手能力,以满足今后工作的需要。

(8)决策能力。决策能力是决策者对未来的行为进行目标设定、组织实施的判断和选择,它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决策能力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时代的所有人身上都有体现:大到全球经济、国家政治、军事、文化,小到个人行为;上到国家的领导人,下到劳动群众;从改造世界、改造社会、改造自然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与决策有关。而良好的决策能力可以实现对目标任务的最佳实施,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能以较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进步和成功。对于大学生来讲,从一踏入校园就需要认真思考,培养个人的决策能力,从选择专业的学习方向,。培养个人的身心素质、构建自身合理的知识结构到毕业时走向社会时的?双向选择?,都需要认真决策。尤其是在毕业择业时,大学生将面对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何去何从,别人的意见和忠告必竟是参考和辅助。虽然常言道:?听人劝,吃饱饭?,但最终要靠自己去拿定主意,这是对大学生决策能力的一次重要检验。因此平时培养和训练自己的决策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培养和训练决策能力要从日常小事做起,遇事要勤思考,忌懒惰,不要事事都让别人拿主意,要养成多谋善断的习惯,这样日积月累,在遇到重大事情时,才不至于无所适从。

五、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途径

(1)勤奋学习,打好基础。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指针,是完成实践活动的基础。理论的获得,无疑是勤奋学习的结果。所以,对于大学生讲,培养实践能力首先是?固本?,然后才是?求远?,要记住?知识永远是能力的源泉,知识永远是力量?。大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要掌握书本知识和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因为各种能力因素的发展完备是通过主观的努力,并向在教育者学习

中获得的。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少走弯路,使自己的实际能力不断提高和发展。比如非文科专业的学生,学习一些写作知识,掌握一些写作技巧,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阅历,这样用文字表述思想或技术方法时才能言简意赅,言之有物,信手拈来。而普通专业大学生多掌握一门语,精通电脑,无易于增添了腾飞的翅膀。

(2)勇于实践,提高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锻炼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①要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调查,广泛接触社会,从而增进对社会的了解,正确评价自我,摆正自己在社会活动中的位臵,以此提高自己的社会活动能力和交往能力,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们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调查、科学研究、科技服务、生产劳动、支农支教、帮困助学、文艺下乡等智力性较强的活动,锻炼了自我,受益匪浅。

②大学生要抓住有限的实习时问,向有经验的人直接学习实践能力。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按教学计划安排,都有一定时间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学生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机会,向现场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学习,向生产一线的工人师傅学习,汲取他们多年来积累的实践经验,充实自己。在实习过程中,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既能培养自己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又能使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工作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得以提高。同时,通过实习,还可以增强对未来从事职业岗位的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工作要求以及专业的应用范围的感性认识,从而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明确自己为适应未来工作再学习、再努力的方向。

③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大学生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必须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培养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两种能力的提高,也是通过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来完成的。

④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或模拟科技活动。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比如有全国性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学术作品比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各种计算机网络大赛等,不少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尤其提高了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实践证明,在学校期间参加过这些科技活动的大学生毕业就业后上岗快、科研能力强,很快会成为业务骨干。所以说在校参加科技活动不失为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3)开拓思维,发展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人们也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和爱好是发展能力的动力。一般来说,兴趣和爱好广泛的人眼界宽阔、思维丰富,容易从多方面学习知识、发展能力。而对某项事业兴趣浓厚的人,往往更注重单项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更容易在某一方面取得成果。所以讲,无论是广泛的兴趣,还是情有独钟",对能力的培养都是有益的。

第四节毕业生如何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学会扑捉利用信息

信息是企业决策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利用信息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决策和管理是否科学和有效。决策者必须具有及时准确地把握信息的能力。信息有很强的时效性,稍纵即逝,庸者往往视而不见,智者总能用敏锐的眼光捕捉到它,并能把它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联系起来,促使自己做出正确的决策。1988年,?长虹?日营业额均在200万元以上。然而当年12月9日销售额骤减,对此,许多人都感到茫然不解。?长虹?总裁倪润峰从一份《经济日报》上获得信息,看出了问题的症结:国家将对彩电征收消费税。此税摊在谁头上?各商家一片惶恐。倪润峰果断决策:抛开商家,直接向消费者零售。在商家和绝大多数彩电厂家观望时,长虹利用元旦、春节创造了回笼资金1.5亿元的?长虹神话?。同行在羡慕之余,不得不佩服倪润峰对信息的敏锐洞察力、对经济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市场意识。

二、学会把握机遇

许多成功者是靠机遇打开成功之门的。海南一新能源股份公司的总裁陈某,1988年带40万元闯海南,到1992年,公司资产总额增加到1.5亿元。他的成功,就取决于他把握了两次机遇。第一次机遇是,陈某初到海南后通过分析判定:房地产业可能成为海南开发的起步经济,并将迅速成为最热门、回报率最高的行业。他以惊人的速度抢占滩头,在海口买地建房,在极短的时间内建起新颖别致的商住别墅,赶上了市场的需要。三年间,他的资金由40万元滚到2 000多万元。第二次发展大机遇是,他适时抓住企业股份制改造试点的机会,经过艰苦努力,把自己的私营企业变成了由8个股东组合而成的规范化股份公司,混合着国有、集体和私有的多种经济成分,成为海南第一家股票上市公司。公司总资产猛增到1.5亿元,成为一家大型房地产企业。机遇就是财富。陈集抓住了两次机遇,由一个小业主变成了一个大企业家,取得了人生飞跃性的成功。

三、学会组织管理

在每年的人才招聘会上,总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大学毕业生中的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总是用人单位的首选对象,其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看重毕业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大学生毕业后不可能每个人都走上领导岗位从事管理工作,但每个人在将来的工作中却都会不同程度地展现出自己的组织管理才能。

大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呢?

●抓住机遇。大学中有各种各样的学生干部,大到学生会主席、小到寝室室长,另外还有众多的学生社团等,当?官?的机会应该不算少,但这些?官?并没有什么特权,是为同学们服务的,肩负最多的是责任和义务。由此,有的同学害怕当?官?耽误自己的学习时间,有些同学对诸如社团职位或寝室室长之类的?小官?不屑一顾,这都是短视之举。应该看到,任何一个职位都可能使你的组织管理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

●注意向别人学习。当然,学生干部并不是人人都有机会担任的,在这种情况下,要培养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就要注意向别人学习。我们没有机会组织别人,势必有机会接受别人的组织,在这种情况下,千万不要被动应付,而要以积极的态度配合别人,并注意学习别人的长处。设想一下,如果由我组织这一活动应该怎么办?有机会时,自己也可以积极主动地倡议组织一些活动,如组织一场足球赛、举办一次舞会,或寝室之间的友谊竞赛活动,等等。如此,你的组织管理能力同样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有些理工科大学生认为培养组织管理能力是文科大学生的事,与己无关,自己又不想当官,这种认识是不对的。《成功之路丛书》作者、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卡耐基在多年给工程技术人员上课时发现,在工程学界最成功的人,不是对工程学懂得最多的人,而是一个拥有专业知识,加上能够表达他的意念,并善于做人处事、领导和鼓舞他人的人。

四、学会表达

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思想、感情的能力,主要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即俗称的?口才?。一个人?口才?不佳,壶里有饺子倒不出来,那对自己是非常不利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首先需要展示的才能就是?说话?,如果不善于口头表达,即使你满腹经纶也不会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训练口才要把握这样几点:

首先,要敢于说话,就是敢在公众面前大大方方地说话,这是练好?口才?的前提。

其次,要有话可说,就是说话时要有丰富的材料和内容,这是练好?口才?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心理调适能力》复习题

《心理调适能力》复习题 第一章心理健康概述 一、填空题 1.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较强的 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标准。 2.威廉·葛雷斯顿把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常态适应行为阶段、 紧急应变行为阶段、不良反应行为阶段;精神神经病行为阶段和精神病行为阶段。 3.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 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4.朱永新把心理健康标准归纳为:认知健康适应、情感饱满适度、意志坚强可 控、个性和谐统一、人际关系和谐、杜绝心理异常。 5.智力反映出一个人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六大要素:观察能力、 注意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6.个体的健康应该是身心健康的有机统一。 7.心理健康水平可以分为三个等级:心理常态、心理失调、心理病态。 8.现代科学技术和医学的发展,揭示了人的整体性以及人与自然环境和 社会环境的统一。 9.人是一个生理和心理紧密结合的有机体,精神和躯体在同一个生命系统中共 同起着作用。P3 10.心理健康的个体,其心理发展水平与年龄、社会角色地位一致。 二、判断题 1.个体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辩证统一的,两者可互为因果。√ 2.“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悲伤胃”的说法是说明了人的生理和 心理的健康问题是互为因果的。√ 3.个体的心理健康是静态的。× 4.人格具有不稳定性。× 5.心理活动的内在的一致性原则即个体的心理过程和内容是否具有完整性和 协调性。√ 6.能够积极适应社会者,为心理健康,否则为心理不健康。√

7.人际关系好的人心理通常是非常健康的。× 8.心理健康并是绝对的、静止的平衡状态。(是动态的平衡) 9.心理健康判断有文化标准。√ 10.出现心理疾病的症状为心理不健康,反之则为心理健康。√ 三、名词解释 1.健康。P3 2.心理健康。P10 3.心理健康内外兼顾。(??)(心理健康需要内外兼顾,对外,要人际关系好, 行为符合规范;对内,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心里机能正常。) 4.心理健康的动态连续变化。P5 5.心理健康标准的统计学常态分布。P8 四、列举题 1.对于个体而言,健康的内容包括哪些?P3 2.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分为哪三个等级?P6 3.威廉·葛雷斯顿把心理健康的行为特征分为哪七大项?P7 4.威廉·葛雷斯顿把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划分为哪五个阶段?P7 5.区分心理异常与正常的心理学原则有哪三条?P 7-8 6.心理异常与正常的评判依据有哪些?P8-10 7.心理健康的标志是什么?P10 8.霍达归纳的六项心理健康的标准。P12 五、简答题 1.对于个体而言,健康的内容包括哪些?P3 2.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分为哪三个等级?P6 3.区分心理异常与正常的心理学原则有哪些?P7-8 4.霍达归纳的六项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P12 5.美国心理学家舒尔兹归纳法出的五项心理健康标准有哪些?P13 6.刘华山教授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P18 7.美国心理学家舒尔兹归纳法出的五项心理健康标准有哪些?P13

提高心理调适能力的方法.

提高心理调适能力的方法 ——节选自《科级领导者素质与能力》 (一)工作压力的缓解 科级领导干部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第一,工作要有计划、有重点、有轻重缓急(先了解问题、再搜索有关资料、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向他人请教。找出最有效而又可行的方法),如能在事前想好需要做些什么工作?要准备些什么工具、材料?以及工作该如何进行等,就能够使工作井然有序地顺利进行。第二,随身携带—本记事簿,记下各种任务、进度与生活琐事等,以便随时处理,减轻心理负担。第三,如果工作中遇到棘手的问题,可利用自己头脑最清醒的时刻(清晨、夜晚或独处时),来加以思考处理。第四,学习如何组织、分层负责与监督,而不必“事必躬亲”。第五,如果感觉工作负荷过重,可以运用“心理除法”的方式(例如:一大堆事情需要处理,然而分到每周、每天,乃至每个钟头,要处理的事情就会很少) 来加以克服。第六、有效利用时间。晚上临睡前不妨将明天应做的事项一一列出,并按其重要性排序,以使工作井然有序。 科级领导干部需建立良好的上下级合作关系。首先,要接纳对方,以对方的立场了解对方,容忍差异,主动关怀,适度幽默,化解人际关系的紧张。其次,应避免动不动就冒

旺火,情绪冲动;表情冷淡对人漠不关心;敌意,反对和怀疑别人;毫无主见、随声附和、自卑以及由于缺乏自信或自尊而表现出过度敏感,或转以吹牛、烩耀或批评别人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价值。等等。 一个人如果能够避免上述不当的表达方式,培养自己乐观、幽默、坦诚的人格特质,就会使人易于且乐于接近,就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完成工作任务及组织目标。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科级领导干部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就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科级领导干部应从几个方面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一是境界崇高、执政为民,正确行使管理职能和职权,为人民为社会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二是志向远大、心胸开阔,淡化物质享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三是无私奉献、踏实勤奋、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只有这样,人生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三)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 性格是人们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人的个性和独特风格的体现。人们在描述某个人的特点时,总喜欢从他或她的性格特征去描述,如某人热情、友善、公正、开朗、谦虚;某人贪婪、自私、狭隘、虚伪、冷漠等等。

教育心理学考试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考试知识点

名词解释 1、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3、人的学习: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4、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发现事物意义的学习。 5、有意义学习:是指符合所代表的新知识与个体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联系的过程。 6、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某些概括程度较低的观念,在这些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种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

题时,便产生了上位学习。 7、下为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下为学习包括两种形式:相关类属学习和派生类属学习。 8、相关类属学习:当新学习的知识从属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观念,但并非完全包含于原有观念中,并且也不能完全由原有观念所代表,二者仅是一种相互关联的从属关系时,便产生了相关类属学习。 9、自我效能感:最早是由班杜拉提出的,是指人们对于自己能否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0、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直观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在教学实际中,直观有三种方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11、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陶文忠的《心理调适能力》测试答案与成绩

陶文忠的《心理调适能力》测试答案与成绩 1.多年期待的职务提升落到了一位更年轻的同事身上,正确的应对态度是()。(3.0分) A.怒从心头起 B.抱怨不公平 C.有更多时间与家人共处 D.前途从此无光明 我的答案:C √答对 2.“感性自我”的正确阐述是()。( 3.0分) A.感性自我是对外界事物的情绪化应对 B.感性自我是运用逻辑反应外部事物 C.感性自我是成人式的自我 D.感性自我是一个人应该更多运用的应对事物的方式 我的答案:C ×答错 3.过分追求完美容易导致抑郁症,抑郁症最典型的表现是()。(3.0分) A.以怀疑的方式应对自己和世界 B.以完美的方式应对自己和世界 C.以暴力的方式应对自己和世界 D.以不作为的方式应对自己和世界 我的答案:D √答对 4.在心理健康等级划分中,心理健康轻度失调者的表现是()。(3.0分) A.和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 B.心情经常愉快,适应能力强 C.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完成的活动 D.符合马斯洛提出的十条标准 我的答案:D ×答错 5.在心理防御机制中,投射是指()。(3.0分) A.遭遇危急事件时,放弃习惯化的成熟应对策略 B.对某人或某事不能发泄自己的情感而将其转移到其它能够接受的人或事物上去 C.用不同的方法来肯定自己 D.把自己不当、失误转嫁到他人身上 我的答案:D √答对 6.以下对心理防御机制概念的阐释正确的是()。(3.0分) A.个体在内部心理中总是存在着某种脱离实际的幻想以此得到心理平衡的状态 B.个体通过各种行为策略,以达到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情绪平衡与稳定的状态 C.个体在内部心理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恢复情绪平衡与稳定的倾向 D.个体通过各种行为策略以使自己的心理状态达到和谐的状态 我的答案:C √答对 7.下列行为事件中,使用了心理防御机制中的“解脱”机制的是()。(3.0分) A.爱女遭遇车祸死亡后拒绝承认 B.一位足球队员在比赛中犯规让对方的一位队员受伤,他到花店买了一束花,送到医院 C.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对老师哭哭啼啼,苦苦哀求 D.阿Q挨了赵家的打,去欺负小尼姑以出气 我的答案:B √答对 8.()是心理健康之路的第一步。(3.0分)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如何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如何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1、合理的自我心理定位 大学毕业后就业找工作,是其人生中所面临的重大抉择和重大转折,这对于大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毕业前,一般都有较高的理想与美好的追求,他们往往自觉清高,自认为是“天之骄子”,不少同学对自己的就业前景充满了不切实际的憧憬与自信。 2、用长处来经营自己 也有的毕业生存在过分的自卑心理,总认为自己技不如人,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去比,因而不敢主动地推销、展示自己,这也大可不必。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成功人生的诀窍就是经营自己的长处!有许多这样的求职者,他本来性格非常内向,不善交际,然而,他每次找工作偏偏都是专门选择他觉得工资收入高的业务联系和产品推销之类的工作,结果因为业绩太差,而屡屡被公司辞退,自尊心备受打击! 3、增进人际交往能力 任何人的生活总是离不开集体和社会。不论现代的学校、企业还是机关单位,都不可能是单打独斗。如果要想获得成功,就要学会尽快融入你所在的单位或工作环境之中,扮演恰当的角色,要具有一种与领导、同事等有关人员协调、沟通、合作与和谐相处的能力。这本来是一个人应具备的一种基本的生存能力,可许多人常常缺乏这种能力。也许过去传统的学校教育并没有教会你这种能力,但自己到工作岗位之中,必须得重新学习!一个人想要被某个集体和同事所认可、所接纳,就得想办法接受和认同这个集体与他们的价值观念。个人英雄主义、目中无人、刚愎自用、不知天高地厚、固执己见,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等态度是行不通的。即使你在校学习成绩很好,毕业于名牌学校,也并不意味着你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西安一名北大毕业生毕业后在大街卖猪肉,就是个典型。看来,人际交往能力与团结协作的精神,也是我们当代青年必备的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一些人在实际工作中正缺乏这种精神。 4、具备实践动手能力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如何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缓解压力(十二种放松法)

十二种放松法:如何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缓解压力 对于长期过度加班的劳动者来说,要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充分认识自身的性格特点,扬长避短,客观评价自己,避免主观要求过高以及对所处环 境的期望过高,偏离实际,学会活在当下,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加强人际交往,学会倾诉,培养一些业余爱好,适时宣泄不良情绪,有意识地减轻工作 压力。有序、妥善安排自己现有的工作,学会授权,抓住重点,敢于放弃,遇到困难主动求助,乐于与他人合作。当出现焦虑、抑郁、严重失眠、不安全感等问题时,需要积极接受专 业心理医生治疗。此外,家庭的和谐也很重要。家庭是一个人温暖的港湾和补给站,它可以 给予忙碌一天的人放松、愉快、幸福的回归感。乐于将外面的事与家人交流,分享快乐,分 担痛苦,也能为第二天重新起航储备充足的能量。 日常快节奏的工作生活确实给人们的精神带来了不少的压力,下面介绍几种放松法可以 帮助你减轻精神压力、身心放松。 1、打盹:学会在一切场合,如家中、走廊、汽车里打盹,只需10分钟就会使你精神振奋。 2、想象:想象一个你所喜爱的地方,把思绪集中在所想象的东西上,并逐渐入境,由此 达到精神放松。 3、静坐:在吃饭、工作之前,花上3~5分钟闭上眼睛做深呼吸。想象着将新鲜空气吸入 腹部,将废气彻底呼出。这样就能够清醒头脑,卸下工作的压力。 4、按摩:紧闭双眼,用自己的手指尖用力地按摩前额和后脖颈处,有规则地向同一方向 旋转。 5、呼吸:进行深呼吸,慢吸气、屏气,然后呼气,每阶段持续8拍。可采取腹式呼吸: 平躺在地板上,身体自然放松,紧闭双眼。吸气,腹部鼓起,然后紧缩腹部;呼气,然后放松,使腹部恢复原状。正常呼吸几分钟后,再重复这一过程。平时站着、坐着也可以做。 6、摆脱常规:经常试用各种不同的新方法,做一些你不常做的事。 7、借助音乐:在吃饭、干家务时放一些自己喜欢的音乐。欢快、好听的音乐能够给你在 干活时增添不少乐趣。 8、将困难写下来:如果在工作当中遇到很大的困难,回家后仍然不可能放松,那么请拿 起笔和纸。一口气将所遇到的困难或是不愉快下来,写完后将那张纸撕下扔掉。 9、将自己住的地方收拾整洁:一个杂乱无章的住处会给你一种失控的感觉,从而放大了 白天的压力。睡觉前花5分钟收拾一下住处,第二天你就可以回到一个整洁的住处了。 10、发展兴趣:培养你对各种有益活动的兴趣,并尽情地去享受。 11、伸展运动:伸展对消除紧张十分有益,可以使全身肌肉得到放松。 12、全身放松:舒适地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双目紧闭,放松肌肉,默默地进行一呼一吸,以深呼吸为主。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公务员心理调适能力建设——党课讲稿(51页)

公务员心理调适能力建设 (党课讲稿) 前言 非常高兴今天我和各位分享公务员九大能力当中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公务员心理调适。这一讲主要的专题内容是谈公务员的心理调适能力建设。 今天讲授的内容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我们先了解一下在我国,整个公务员群体,包括领导层面、基层各个层面,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我们是司法部门还是普通部门,我们是专业技术类,还是综合管理类各个层面,以及各地,现在主要是西部,以及中、东部地区各个方面国家公务员的一个心理状况、健康状况如何;第二个方面,我们为了能够提高心理调适能力,我们要对整个心理健康以及心理调适的一个基本原理,我们有一个大体了解;最重要的是第三个方面,我们对整个心理健康以及心理调适的方面有一个系统、全面的掌握。由于今天主要两个课时的时间,我们比较介绍得很系统、很全面,但我们希望通过这两个小时的时间,我们能够对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们对公务员心理调适的方面也能够略知一二,在这样的前提下,一方面,当我们出现问题,有不适的时候,我们有一个调节,同时对自己的下属的调适也有一定的指导。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有这么一组数据。通过这组数据可以看到当前心理健康问题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况。目前,全球有10亿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的困扰,其中,在这些心理疾病当中,抑郁是世界的第四大花费高昂,让人虚弱的疾病,并且让人特别感到惊讶的是,我们到2020年,可怕的不是癌症,不是心脏病,不是其他的,到2020年,抑郁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疾病,这个统计是来自权威的世界卫生组织2008年统计的结果。 另外,我们了解一下,全世界每年有约100万人、平均每40秒钟就有1个人自杀身亡。中国每年约有25万人,平均每2分钟就有1个人自杀身亡。而且,自杀是15到34岁青壮年中的首位死因,而且自杀是全部人群的第五大死因。这是来自于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2009年的一个权威报告。 另外,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个数据表明:中国约有39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平均每100个中国人当中至少有3个人需要接受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每100个人当中有3个人需要接受,大家看这个数字是相当高的,但每100个人当中有3个人需要接受治疗,但现实当中有没有接受治疗呢?我们回答是没有,不是全部。只有极个别的人有这种意识,并且他在这方面能够打破,而且有一些去看的时候去偷偷地看,或者他不愿意去看,在中国骂人一般骂人喜欢这样来骂,你脑子有病,他把这种心理问题当成是一种精神疾病,而精神疾病,如果你得了癌症你可以去就医,你身上哪儿不舒服,你可以去就医,但我思想精神出了

浅谈领导干部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

浅谈领导干部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 徐爽 领导干部从事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活动,工作相对复杂,综合素质较高,内心活动往往比一般社会成员更为复杂和丰富。这个群体承担着社会和家庭的双重重任,身心负荷较为繁重。心理学家指出,心理压力过重容易导致亚健康,干部心理健康是长期以来被忽略的一个话题。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况,对领导干部的工作和生活,应该是大有裨益。 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状况。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我国心理健康的人只占总人口的9.5%;有心理问题的人则占84.5%, 由于社会压力的加剧,忧郁、紧张、恐惧、失眠等已成为我国社会的“流行病”;有心理疾病的人占6%。2007年,《首都医药》杂志和精神专科医院共同对北京市的二百多名中年领导干部进行了定项精神检查,结果发现竟有近一半的干部,存在抑郁、焦虑、恐惧等不健康心理现象。香港《文汇报》曾报道,在2003年的上半年,中国总共有1253名党员干部非正常死亡。应当说,领导干部的心理压 力过大是个普遍性的问题,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焦虑感突出,当领导干部工作压力过大、

人际关系紧张、目标难以实现时,往往就会产生焦虑心理。表现出烦躁不安、情绪波动、紧张失眠、自信心丧失,处在一种忧虑、惊恐的情绪状态之中。二是抑郁感明显,有的干部面临难点工作,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当任务完不成、领导不满意时,内心强烈的挫折感、失落感,就会产生明显的抑郁感,甚至患上抑郁症。三是强迫症状突出,领导干部一般受职责的局限,偏重强调工作上求全、求好。这种倾向虽有好的一面,但是当事实与理想发生冲突时,常使自己陷于一种痛苦的境地,强迫自己去想一些无关紧要的念头,从事一些毫无意义的行为。比如,老爱洗手、数电线杆、怀疑自己身体有病等。 领导干部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一是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带来高压力。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发展经济的竞拼,还有社会效益和GDP的评比排名,干部个人升迁与实际绩效 相挂钩等,使干部“发展”的压力加大;在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高发展、高风险”的形势使工作任务增加、标准提高、难度加大,使各级干部“竞争”的压力加大;而“领导问责制”、“一票否决制”、“绩效评比考核制 ”以及对火灾、洪水和生产安全等突发事件的提防与 忧虑等,使干部“责任”担子的压力骤增。二是来自各方面的诱惑增多,心理压力增加。在社会上种种人际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及重点(精心整理)

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P2 2、加涅(美国)提出的学习过程模式(信息加工模式)p5 (1)动机阶段——预期(2)选择阶段——注意、选择性知觉(3)获得阶段——编码及存入(4)保持阶段——记忆存储(5)回忆阶段——检索(6)概括阶段——迁移(7)作业阶段——反应(8)反馈阶段——强化 3、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P6图 4、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西方p7 (1)初创时期(20世纪二十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初创时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是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 5、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东方p9 (1)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2)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3)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4)初创时期: 第一阶段: 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p11 从学科作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从学科性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学科。7、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p12 (1)增强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8、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p14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的影响,要避免对被 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5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10、观察法: 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11、实验法: 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从而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知识点

心理学 一、填空题(有15空,共15分) 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P22 2、高等教育心理学史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P27 3、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这是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客观性)原则。P35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避免违背教育的原则和规律,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这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教育性)原则。P35 5、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必须来源于高等教育实践,它的研究成果也必须能够付诸于高等教育实践,这是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P35 6、典型的教学风格有两种形式,即(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和(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的教学风格。P46 7、教师的领导方式包括强硬专断(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四种类型。P46 8、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可以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P51 9、反思包括对于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和(为活动的反思)三种类型。P58 10、教学反思分为具体经验阶段、(观察与分析阶段)、(重新概括阶段)和(积极的验证阶段)四个环节。P59 11、研究者提出了四种反思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和(行动研究)。P61 12、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P82 13、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这是(负强化),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这是(惩罚)。P97 14、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多用(正强化)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用(不予强化)的方法来消除消极行为,而应慎重地对待惩罚。P97 15、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P101 16、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P103 17、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P112 18、动机具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P112 19、成就动机的三个组成部分通常随着年龄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P113 20、根据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把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两种类型。这是唯一得到心理学家公认的动机分类反思。P116 21、阿特金森将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两个部分。P122 22、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和(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三个维度。P123 23、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需要。P124 24、最早有关学习迁移现象的系统假说是(形式训练说),它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P142 25、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对学习迁移会产生直接影响,它们是认知结构的(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实质性的内容特征)(学生个人的知识的组织特征)和(它的巩固性)。P145 26、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三个环节。P178 27、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点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与行为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某种现象,分析研究的方法。 3、性格:性格是指由人对客现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 4、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 5、态度:态度指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形成的,对面临的人和事具有的心理倾向或心理准备状态。 6、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履行社会交给自己的教育职责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7、遗忘: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错误再认和回忆。 8、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消失,而是生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9、创造思维:创造思维在创造活动中进行的高度灵活、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 10、美感:美感是对自然、社会和艺术中各种事物是否符合其美的标准而产生的情感。 11、身心发展:身心发展是生存期间由于年龄和经验的积累而引起的有规律的身心变化。 12、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 13、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完成的完善化的智力活动方式。: 14、人格:人格指一个人的稳定的、整体的身心结构,它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两个方面。 15、知识:是人类的认识成果和文明成就的结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16.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17. 将认识过程看成是个体接受、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信息过程的是认知心理学。 18.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呈倒U型曲线的关系。 19.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把特质区别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卡特尔。 20. 人的个性在形式和结构上是一样的,而在质(内容)和量上存在着差别,每个人表现出独特性,这是个性特征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21.教师职业最显著的特征是知识传授者。 22.在心理评估中,较为科学、准确和客观的评估手段是心理测量法。 23.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主要是知识结构。 24. 父母逝世或父母离婚,常使孩子感到茫然失措、孤立无援,这是亲和挫折。 25. 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时应注意一般来说,表扬应多于批评。C、A、B、D、B 26. 学校里面最重要、最基本、最经常、最活跃的一种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27. 艾宾浩斯提出的记忆遗忘曲线,可以归纳为遗忘进程不均衡,先快后慢。 28. 个性倾向性最基础、最积极的成分是需要。 29. 要使学生的道德行为经常化、自动化,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习惯培养。 30. 动作系统就是由一连串的动作组成的连锁式结构。 31. 在心理学研究中贯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这一原则,叫客观性原则。 32. 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情境,以引起被试的心理反应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33. 关于需要产生的理论认为,人的需要的发展是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果,这叫积累作用论。 34. 提出了认知失调的动机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是费斯廷格 35.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来的所谓双因素,即指保健激励因素。 36. 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把特质区别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卡特尔。 37. 斯普兰格认为,以经济的观点和实际效果来判断事物的性格类型属经济型。 38.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按照个体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和内倾型。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能力

一、填空: 1. 健康是人生首要的财富,有了它就有了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一切。 2. 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目性相互交织的社会心理。 3. 当人们出现心理问题时,常用的解决途径有:心理调适、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二、单选: 1. ()就是自己轻视自己,自己看不起自己,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恰当的认识,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B、自卑 2. ()是个人在面对具有威胁性刺激情境中,一时无法消除威胁脱离困境时的一种被压迫的感受。B、压力 3.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向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自己的压力,这是一种保健的手段和方法,对减轻压力和维护身心健康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B、倾诉 4. 积极的心理防卫手段有很多,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是合理变通和()。A、合理宣泄 三、多选: 1. 应付挫折的自我调节能力受到的影响因素是()。 A、预见性高低 B、过去受挫折的经验和对挫折的知觉判断 D、其他个人素质如价值观、世界观、性格、兴趣、意志、耐心等 2. 从产生行为动机的心理需要来看,人类个体进行社会交往的心理动因可以分为()等方面。 B、本能需要 C、合群需要 D、自我肯定的需要 3. 强迫症是以反复出现为基本特征的。(多选) A、强迫观念 C、强迫动作 四、判断 1.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格是指在个体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包括一个人怎样影响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以及他的可被认识的内在和外在品质全貌。正确 2. 人格是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的运行总结,其形成要依托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共同作用,并且后天环境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正确 3. 对我国专业技术人员造成挫折的主要因素是专业技术人员所在的组织和专业技术人员本人这两种因素。错误 4. 小孩子看到大人嬉笑,他也随之嬉笑,看到大人发怒,他就嗷嗷哭了起来。这种现象表明,情绪是具有情景性的。错误 五、简答: 1. 人格的基本特征有几? 答:1、人格的社会性;2、人格的整体性;3、人格的稳定性;4、人格的独特性;5、人格的可塑性;6、人格的倾向性;7、人格的层次性; 二、(5分) 1. 挫折产生的主观因素主要有(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填空) 2. 情绪是人对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体验。(填空) 3. 抑郁症通常指的是(情绪障碍),是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填空) 4.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单选) C、心理保健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原则来保持并增进心理健康的各种措施和各种活动的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2、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围: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包括五要素:学生(学习主体)、教师(指导地位)、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媒体(载体,表现形式)、教学环境(物质和社会)三过程:学习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作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发展状况: 初创时期(20 世纪20 年代以前)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后又发展为《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心发展的基础,西方教心的名称和体系确立。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 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成熟时期(20 世纪60 年代到70 年代末)正在形成 完善时期(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第一本、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阶段特征 少年期(11、12 岁到14、15岁)初中阶段,半成熟、半幼稚。 青年期(14、15 岁到17、18岁)高中阶段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2岁—口头语言发展;4岁- 形状知觉形成;4-5 岁- 学习书面语言 5、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皮亚杰)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感觉和动作分化前运算阶段(2-7 ):语言出现和发展 具体运算阶段(7-11):抽象概念,逻辑推理 形式运算阶段(11-15):命题之间关系,假设- 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5、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关于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 8、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9、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是让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10、自我意识的发展:生理自我(最原始,3 岁);社会自我(少年期);心理自我 11、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12、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 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差异表现:场独立(自己内部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与场依存(外部参照)沉思型与冲动型(反应时间与精确性)辐合型(辐合思维,唯一正解)与发散型(发散思维,非唯一正解) 13、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 比纳量表(S-B 量表)比纳,西蒙,推孟 14、韦克斯勒量表 15、智力: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