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住房社会保障的理论思考和科学把握

住房社会保障的理论思考和科学把握

住房社会保障的理论思考和科学把握
住房社会保障的理论思考和科学把握

住房社会保障的理论思考和科学把握

陈伯庚

近几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住房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已成为共识。但在如何科学把握住房社会保障体系方面,仍然存在不少困惑,诸如住房社会保障的内涵、性质、依据、范围、对象、方式和程度等等仍有不少歧见,似乎有一种社会保障性住房建得越多越好、享受对象越来越宽泛化的倾向,反映这方面的理论基础和法制建设很不成熟。为此,很有必要对住房社会保障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以下,笔者主要从“六个化”展开分析。

一、住房社会保障内涵科学化

对于这个命题,现在许多文件、文章和群众中流行的说法都叫“住房保障”。这个提法看似简单明了,其实很不科学。因为其既不明确实施保障的主体即谁来保障的问题,也未指明给谁保障以及保障范围和程度的大小,似乎一切居民的住房问题都要由政府包下来,回到房改前传统的住房实物分配福利制度的老路上去,很容易造成误解。

从理论上说,只有“住房社会保障”的提法才真正是科学的,其“社会”二字决不可少。其一,它表明住房社会保障是整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同养老社会保障、医疗社会保障、失业社会保障等具有同等的性质,即对部分住房困难群体的救助性质,同过去的福利分房有原则区别。其二,它表明实施住房社会保障的主体是代表社会和国家的政府,是政府应尽的职责,无可推诿。其三,住房社会保障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范畴,国民收入的第一次分配是在各类企业内部进行的,分配的结果分为积累和消费两大部分,个人消费基金分配由于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以及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结果,收入水平必然产生较大差距。那些收入较高的社会成员可以通过购买或租赁商品房来满足自身的住房需求,而部分收入较低的弱势群体,既买不起商品房,也租不起市场价商品房,成为住房困难户,便必然要求通过财政补助、社会救济渠道,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这就是国民收入的第二次分配,主要解决第一次分配以后出现

的贫富过于悬殊问题,通过对高收入者收取累进的所得税,以及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等转移支付,来帮助低收入者解决住房困难问题。所以说住房社会保障同其他社会保障一样具有社会稳定器的作用。既然住房社会保障性质上属于国民收入的第二次分配,重点是解决住房分配中的公平问题,因而住房社会保障的对象,范围都不宜过宽,保障水平也不宜过高,必然要受到种种限制,明白这一点,对于整个住房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思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分析到此,可以给住房社会保障下一个完整的科学定义:住房社会保障制度是指政府在住房领域实施社会保障职能,对城镇居民中的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进行扶持和救助的一种住房政策措施的总和。这个定义是科学的,因为它的内涵包括实施住房社会保障的主体是政府,指明受保障的对象是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家庭,其性质属于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和救助性,保障对象的范围和程度都要受到严格限制。

二、住房资源配置机制合理化

从理论上分析,住房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非市场化的保障性供给手段,配置住房资源的一种机制或方式,它同通过商品房市场机制调节的市场化住房配置机制,必然存在着一个如何协调的问题。

住房资源配置合理化,既要讲究住房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又要体现公平性,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关键就是要正确处理住房市场化与住房社会保障这两种调节机制的关系。

一是要坚持住房市场化的大方向不动摇,住房社会保障是稳定器不可缺少。住宅商品化理论是住房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回顾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激烈争论确立住房商品性理论是多么不容易啊!正因为实施了住房商品化政策,按商品经济规律改革住房生产、经营、分配、消费体制,以市场化机制配置资源为基础,才推动住房生产建设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调动了居民自主解决住房问题的积极性,拓展了广阔的住宅市场,大大提高了居住水平和居住质量,充分证明市场机制配置住房资源的高效性。同时,也应看到住房市场化也有其不足和缺陷的方面,主要是部分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弱势群体,买不起、租不起商品房,带来住房困难问题,必须通过第二次分配,由政府资助他们满足基本的住房需求,保

证住房公平性的实现。所以,住房社会保障制度不可缺少。

在前一时期住房制度改革过程中,强调了住房市场化,而对部分低收入者的住房社会保障重视和落实不够,为了克服这种片面性,现在多强调一点住房社会保障,多建一些保障性住房是完全必要的。但也要避免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强调过了头,甚至回到福利分房老路上去,这是应当引起注意的。

二是要坚持住房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为基础,住房社会保障相协调。必须明确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住房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住房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应当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而住房的社会保障政策,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一样,是政府手中宏观调控的手段,发挥重要的协调作用。保障性住房建设从投资决策、生产经营到分配、消费纯属政府行为,而非市场行为,只能起辅助作用,所以,从住房社会保障范围、对象、条件、程度都应当受到严格限制。

三是要坚持住房商品性供给为主体,住房社会保障性供给相补充。上述原理反映到住房供给体系中,必然是商品住房供给占主体,对城镇居民中中等以上收入的家庭,应通过购买商品房或租赁商品房自主解决住房问题,而只对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家庭供应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由于住房社会保障性供给是局部的,针对少部分人实施的,是为了弥补市场机制配置住房资源的缺陷和不足而存在的,因而是一种补充。商品房供应是主体,社会保障性住房供应是补充,这二者不能平分秋色,更不能颠倒。目前在住房建设供应中,出现商品房与保障房各占50%的作法,是值得商榷的,不符合长远发展方向的。

三、住房社会保障对象明晰化和动态化

明晰住房社会保障对象是一件非常重要而又有相当难度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需要政府住房救助的范围内,住房社会保障大体上可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是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可以按城市政府规定的最低收入线来确定,大体上属于民政部门目前进行救济的生活困难家庭,以及一些孤寡残老人等。住房保障采取减收甚至免收房租方式予以保障。第二类是城镇低收入家庭,以家庭年收入为主要尺度,确定低收入线,分档给予租金补助,为避免房租补助款移作他用,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发放住房补助券,由房主到指定部门或银行兑现。第三类是中低收入家庭。

这类家庭相比前两类面要宽一些,不易掌握。目前上海经济适用房的供应对象准入标准的收入和财产限额:3人以上家庭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产限额6万元,人均财产限额15万元,也就是说如果两人工作的话,每人平均月工资可达7500元,问题在于这个收入水平还叫“中低收入”吗?值得研究。第四类对象是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和青年职工。他们收入不高,又无房可住,可以安排公共租赁房,以满足其过渡性的住房需求。第五类对象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他们在城市租房入住,居住条件很差,但在家乡又有一定的房产,人数又多,不可能全部纳入社保对象,可以规定在城市定居的年限,比如三年或五年以上者,方可供应公共租赁房。

更困难的是住房社会保障对象如何动态化管理问题。享受住房保障的对象,必须设定严格的条件,而这些条件随着人口、收入、资产和居住面积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其中有一项条件超出,就必须退出住房保障线。难度在于两点:一是核查难;二是执行难。解决的办法是对住房保障对象实行动态化管理:一要给住房保障享受对象讲明,住房保障不是一保定终身,如果条件发生变化必须主动退出;二要实行年度申报制度,享受对象每年年终必须报告一次享受条件的变化情况,经核查符合条件者第二年才能继续享受;三要在各区、县、街道建立相应的住房保障监管机构,负责接受申请、审核、批复的任务,使之经常化。四要完善退出办法,事实上要从实物上退出来是比较难执行的,再另行安排住房不切实际。比较好的办法是从权利上退出来,如享受廉租房对象取消住房券或住房补贴,相应提高租金;经济适用房也不一定退出原住房,可以由住户补足差价,由共有产权房变成个人全产权房。公共租赁房也不一定退租,可以提高租金,也可以卖给承租者,变成共有产权房或全产权房。

四、住房社会保障水平适度化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尤其是作为建房基地的土地资源紧缺。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取得巨大发展,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经济总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处于世界100位之后,所以目前的住房社会保障水平不可能很高,只能是适应中国国情的适度的住房保障。

所谓适度的住房社会保障包含下述三层涵义:

一是住房社会保障的范围要适度,也就是说住房保障的面要适度。一方面对低收入户和住房困难户应保尽保,另一方面又要根据国家和地方财政能够承受的程度,把住房保障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从统计部门公布的统计资料来看,城市中的低收入和最低收入户约占10%,中低收入户占15%,其他住房困难户如刚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和青年职工等,约占5%,加总住房社会保障面宜控制在城市居民总户数的30%以下为宜。从目前财力来看还达不到30%比重,只能随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加逐步扩大,近期可定为20%,先解决低收入和住房最困难的户,中低收入户有一定的住房条件,可以一步一步扩展。

二是住房保障水平要适度。保障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力状况。一般来说住房社会保障的居住面积标准应低于城市人均居住面积水平。目前的住房社会保障水平只能满足低收入户基本的生存需要和较为健全的居住功能,廉租房和经适房每套宜控制在40—50平方米和60—70平方米左右,属于节地节能环保型住宅,只能随以后经济发展再逐步改善和提高。

三是对不同层次住房保障的程度要适度。一般来说,住房保障的程度应随收入由低到高而递减,即对最低收入户全额补助,对低收入户多一点补助,对中低收入户略加补助。而目前的现实情况是政府对中低收入户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暗补享受最多,以一套60平方米的经适房与同类型的商品房比较差价约低30%,如一平方米1万元计,则政府实际补贴18万元。比一般收入户租用廉租房享受的补贴要大得多,显然有失公平。

目前,有的城市要把住房社会保障面扩大到50%,还有的要把中等收入者也纳入保障范围,进一步要扩大到80%。这种做法是不切实际的。西欧许多国家的泛福利,导致政府债务危机,面临重大改革压力,值得引起警惕。

五、住房社会保障方式多元化

由于居民收入水平和住房困难程度是区分为不同层次的,住房保障程度呈现出多层次的状况,与此相适应的住房保障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必然出现住房保障方式的多元化格局。

目前各地实行的住房社会保障方式大体有三种,一是对低收入户采用廉租住

房方式;二是对中低收入户供应采取经济适用房方式;三是对既租不起商品房,又享受不到廉租房保障的所谓“夹心层”,供应公共租赁房。保障方式多元化,可以使不同层次、不同保障要求的家庭满足基本的住房需求。

在住房保障方式多元化的情况下,究竟以哪一种住房保障方式为主?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应以廉租住房为主,而有的地区主张取消经济适用房,以公共租赁房为主。据《中国青年报》1月9日报导,江西省从2012年起已决定停建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廉租房、经适房与公租房对象统一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称之为“三房合一”。理由是对低收入者的住房保障只限于“居有其所”,而不再包括“居有其屋”,意即在当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只能做到让每个人有房可住,而无力做到让每个人都有房产,哪怕是“有限产权”。这里涉及住房社会保障理论中保障目标的问题,我在前几年的论文中,多次说到住房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使低收入者“住有所居”使用权房,而不是人人拥有住房产权财产的产权房。西方国家的住房保障大多数实行廉租住房政策,而且在一般住户中租房入住是个普遍现象。如果这个理论能成立,那么江西省的“三房合一”做法是有道理的。但是,住房社会保障方式多元化还是应当采用的。公共租赁房可以根据不同收入层次,实行差别化的房租政策。第一类对最低收入户,政府直接提供免收房租或房租极为低微的住房保障屋。第二类对低收入户供应房租较低的廉租住房;第三类对中低收入家庭,把原先只售不租的经济适用房,通过租售并举逐步过渡到只租不售,变成房租优惠的公租房,鼓励中低收入者租赁。第四类,对毕业的大学生和新职工提供档次较低的公共租赁房,甚至职工集体宿舍。我认为供应低收入者的廉租住房应当是主要方式,因为这部分人是住房社会保障的主要对象,应保尽保。

六、住房社会保障法制化

当前住房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遇到一些问题,既需要理论上理清,夯实理论基础,同时也需要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来规范其主要内容以及贯彻实施的具体办法,以提高科学性,增强执行力。目前,有关住房保障规范,主要是廉租住房条例、经济适用房条例和“意见”一类的行政性法规,尚未出台全国统一的住房社会保障法,据说早就在起草,至今仍难产,导致住房保障实施的许多问题难以得

到统一和解决。老实说,在没有建立《住宅法》、《住房社会保障法》这些涉及民生最广的法律以前,中国的法律体系就是很不完整的。呼吁《住房社会保障法》尽快出台,不要等到十全十美再出来,基本条文可以先搞,在试行中再逐步修正完善。

初步设想《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保障法》应包含以下内容:(1)住房社会保障的定义和宗旨;(2)住房社会保障的目标;(3)住房社会保障的对象及基本条件;(4)住房社会保障的进入机制和退出机制;(5)住房社会保障的方法: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和公共租赁房;(6)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和分配;(7)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来源;(8)保障性住房的管理;(9)住房社会保障的执行、管理和监督机构;(10)罚则。以上仅是大体设想,总之,为规范管理,宜尽快出台住房社会保障法。

社会保障理论

社会保障理论

社会保障理论 第一讲社会保障 1概念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组织依法对各种原因其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所采取的各种具有经济福利的社会措施和制度的总和 2历史演进 1)传统社会保障时期 A萌芽阶段:自然本性的流露 B慈善阶段:宗教信仰的体现 C济贫阶段:统治者意志的体现 2)现代社会保障时期 A起步阶段:社会救助的出现 B形成阶段:社会保障的产生 C成熟阶段:社会福利出台 D改革阶段:保障危机的出现 3社会保障目标: 总目标:推动社会进步,起到社会安全网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保障社会安定,提高社会福利,促进经济增长 A经济目标:是为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保障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有序的社会制度 B政治目标:是通过社会保障,保证国家的各项政策得到贯彻和实施,维持社会安定。巩固现有的社会制度 4 社会保障功能

A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1)基本特征:a依法实施b普遍保障c公平优先 d 基金主要由雇主和政府承担 e重在提高生活保障 2)缺点:a影响劳动者积极性b通货膨胀 c企业成本增加不利于市场国际竞争 d不利于企业参与竞争,不利于劳动力流动,最终影响经济发展 B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 1)基本特征:a依法实施b基金由个人雇主和国家承担c 选择性保障 d待遇与缴费相联系 优点:强调权利义务即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强调效率及互助互济 缺点:人口老龄化,退休多工作少,没有资金准备则应付困难,国家收入投资少,消费增加 C国家性社会保障制度 特征:a宪法规定,国家统一管理b个人不缴任何费用,政府和企业承担c对象为全体公民d工会参与社会保障的决策和管理 D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 1)含义是指国家立法强制规定雇主和雇员的一方或多方

社会保障概论00071复习资料(全)

社会保障概论复习 一、填空题: 1、“社会保障”一词首先使用于1935年美国“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法》)。 2、1952年国际劳工组织制定并通过的(《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为各国制定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依据。 3、现代型的社会保障,(国家)必须扮演出场的主要角色,这就意味着社会保障要由(国家)来组织和领导,并统一付诸实施和管理。 4、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的一种(安全)制度。 5、社会保障的特点是(强制性)、(社会性)、(福利性)、(互济性)、(不可逆性)。 6、社会保障的功能有(补偿功能)、(稳定功能)、(调节功能)。 7、社会保障的利益主体可分为(政府)、(企业)、(个人)。 8、从共性上看,(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显然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9、现代社会保障理论逐渐向(多样化)、(复杂化)方向发展。 10、社会保障理论由(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社会保障资金运行理论)、(社会保障制度理论)三大部分构成。 11、传统社会保障时期可分为(萌芽阶段)、(慈善阶段)、(济贫阶段)三个阶段。 12、现代社会保障时期是以160多年前社会保障开始形成(制度)为起点的。 13、社会保障制度的雏形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颁布实行的新(《济贫法》)。 14、从时间顺序上看,现代社会保障建立的标志是1935年(美国)颁布的《社会保障法》。因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 15、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简称《劳保条例》))。 16、(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问题和中心内容,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建立并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和前提。 17、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社会保障分配)。 18、社会保障分配贯穿于社会保障的全过程,其规划实施的第一步是组织(社会保障收入),其最终举措是组织(社会保障支出)。 19、筹集社会保障基金,有一个基本原则,即(收支平衡)的原则,这种原则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横向平衡);另一种是(纵向平衡)。 20、社会保障基金的建立方式主要有(现收现付式)、(完全积累式)、(部分积累式)三种。 21、社会保障基金支付的基本形式有(现金补助)、(实物补助)。 22、从原则上讲,社会保障基金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 23、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必须遵循的原则有(安全性原则)、(收益性原则)、(流动性原则)。 24、战后半个世纪以来,(福利国家)一直是英国政府奉行的基本国策,它作为“社会安全阀”在英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5、瑞典推行的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其基本特点是国家通过(立法),对(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保障其基本生活的福利待遇。 26、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以(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内容,并辅以(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为特征。 27、美国的社会保障项目多达(300)多种,有(七)大类。 28、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保障的(普遍化)和制度的(多元化)。 29、俄罗斯实行养老金和(物价水平)挂钩。

社会保障基础知识例题集

社会保障基础知识例题集 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哪一个? A.国家B.企业C.个人 D.其他社会组织 2.社会保障制度旨在满足人们什么水平的生活需要? A.小康生活需要 B.基本生活需要 C.富裕生活需要 D.现代化生活需要3.实行特殊性保障原则的国家,其社会保障的对象面向哪一层面? A.全体社会成员 B.部分社会成员C.全体劳动者 D.部分劳动者4.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依据是什么? A.社会立法 B.企业和个人的自觉性C.思想教育 5.现阶段我国城镇职工按规定需要缴纳保险费用的社会保险有几种?A.一种B.二种C.三种 D.四种 6.世界上第一个以立法形式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哪一个? A.美国B.英国C.德国D.日本 7.下述哪一个不是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 A. 单位缴费 B.个人缴费 C.财政补贴 D.社会捐赠 8.社会保障体系中最核心的保障是什么项目? A.社会救助B.社会福利C.社会保险 D.社会优抚 9. 现阶段我国法定的社会保险有几种? A.二种B.三种C.四种D.五种10.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主要保障劳动者在什么情况下的基本生活不 受影响?A.年老、失业、下岗、工伤、生育 B.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 C.年老、失业、下岗、疾病、工伤 11.我国建国早期所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哪种社会保障模式? A.储蓄保障型 B.福利国家型 C.传统保障型 D.国家保障型 12.以下哪个国家是储蓄保障型社会保障模式的主要代表? A.美国B.英国C.德国D.新加坡 13.最高颁布《社会保障法》的是哪一个国家? A.美国B.英国C.德国D.新加坡 14. 按照我国现行社会保险制度的规定,职工个人的缴费工资基数如何确定? A.本人当月工资 B.本单位职工当月平均工资 C.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 D.本单位职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 参考答案:1A,2B,3B,4A,5C,6C,7D,8C,9D,10B,11D,12D,13A,14C 二、多项选择题 1.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以下哪些基本功能? A. 实现共同富裕 B.维护稳定社会 C.保持社会公平 D. 促进经济发展2.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以下哪些特点?

社会保障学期末考试试题库

《社会保障学》教学管考一体化试题库 2014年5月25日第一单元(1、2、3、4章,5章1、2节) 一、单选: 1.社会保障是在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交叉的、处于应用层次的(D )学科。 A.经济 B.基础 C.管理 D.社会 2.下列内容中不属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的是( C )。 A.公平性 B.福利性 C.储蓄性 D.多样性 3.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性影响因素是( C )。 A.经济因素 B.道德因素 C.社会因素 D.政治因素 4.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介入济贫事务,应当以1601年英国颁布( A )为标志。 A.《伊丽莎白济贫法》 B.《济贫法修正案》 C.《日志》 D.《基督慈善的典范》 5.19世纪80年代,( A )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 A.德 B.英 C.法 D.美 6.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是( B )。 A.国家保障制 B.国家——单位保障制 C.城镇单位保障制 D.农村集体保障制 7. 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 D )出版了《福利经济学》,首次建立了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A.亚当·斯密 B.萨缪尔森 C.帕累托 D.庇古 8. ( C )构成了社会保障理论发展进程中最早的和最直接的渊源。 A.经济学 B.政治学 C.社会学 D.管理学 9. 社会保障作为国民收入(B )的主要方式与途径,通过各项制度安排,使国民生活水平得到普遍保障。 A.初次分配 B.再分配 C.第三次分配 D.第四次分配 10. 与社会保险相比较,以下属于商业保险特点的是( D )。 A.属于公共政策范畴 B.不以营利为目的 C.国家财政充当担保人的角色 D.经营目标是为投资者追求利润最大化 11.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和核心是( A )。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助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12. 军人保障的资金主要来源是( B )。 A.征收社会保险税 B.国家财政拨款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知识要点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知识要点 名词解释: 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它是国家在劳动立法中所体现的指导思想和在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 劳动关系紧密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2、劳动法律关系: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一句劳动法律规范而形成的劳动 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是由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服务法律关系等附随法律关系构成的法律关系体系。 3、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行政主体和劳动行政相对人之间,为实现劳动法律关系而依据 有关劳动行政法规而形成的权力(或权利)义务关系。 4、劳动服务法律关系:劳动服务主体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服务过程中依据相 关的劳动法律规范和民事法律规范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5、法的三要素:概念、规则、原则 6、法律规则的结构要素: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 7、劳动法的地位:它是我国整个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8、劳务派遣合同:劳务派遣单位(用人单位)和派遣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后,将派遣劳动 者派遣至劳务派遣接受单位(工作单位)。 9、非全日制劳动合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的,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 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积不超过24小时的特殊形式的劳动合同。 10、集体谈判:劳动者通过自己的组织或代表与相应的雇主、雇主组织或者其代表为签 订集体合同进行商谈的行为。 11、集体合同:团体协议或团体合同。是个别或多数雇主或雇主团体与代表工人的团体 或者由工人依照国家法令选举并授权的代表缔结的关于规定工作条件及雇佣条件的书面契约。 12、劳动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我国境内的一切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 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一种劳动保护制度。 13、劳动争议: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所生之争议及用人单位或用人单位团体与工会之 间围绕权利、义务以及相关利益所生的争议。 14、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及其他劳动法主体,违反劳动法规定所 应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辨析说明: 15、劳动法与其他部门法之间的区别: A、民法:调整对象不同;调整主体不同;调整的原则不同 B、行政法:调整对象不同;调整主体不同;法律关系的产生根据不同 C、经济法:调整对象不同;目的不同 16、劳动合同制度与劳务合同的区别: 主体不同:自然人/ 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内容不同:提供劳动的过程/ 必须有劳动成果 地位不同:合同签订前是平等的,签订后具有一定的隶属性,是管理与被管 理的关系/ 地位始终是平等的 费用计算不同:按劳分配/ 遵循商品定价规则,即成本加合理的利润 适用法律不同:适用劳动法/ 不适用劳动法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离线作业(必)标准答案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作业(必做) 姓名:学号: 年级:学习中心:————————————————————————————— 基础理论篇 第四章:劳动法概述 一、名词解释题 1.劳动法 答: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二、简答题 1.作为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具有哪些一般特征? 答:劳动关系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在:(1)它的当事人一方固定为劳动力所有者和支出者,称劳动者,另一方固定为生产资料占有者和劳动力使用者,称用人单位(或雇主)。(2)它的内容以劳动力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为核心。(3)它是人身关系属性和财产关系属性结合的社会关系。(4)它是平等性质与隶属性质兼有的社会关系。 2.简述我国《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 答:我国《劳动法》第2条规定表明:(1)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即个体工商户)的劳动关系都归劳动法调整。(2)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的劳动关系中,仅限于劳动合同关系归劳动法调整。(3)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的非合同劳动关系,即公务员和依法参照执行公务员制度的劳动者的劳动关系以及农村农业劳动者、现役军人等的劳动关系,不归劳动法调整,而分别归相应的公务员法、农业法、军事法调整。 3.简述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内容。 答: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主导整个劳动法体系,为劳动法调整劳动领域的社会关系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也可以说,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可表述为以下各项:(1)劳动既是公民权利又是公民义务原则;(2)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3)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 三、论述题 1.试论劳动法是公法与私法的兼容。 答:公法涉及宏观利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其调整原则是公法不得由当事人协议变更,即公法关系完全依法设定;私法涉及私人(公民个人和法人)利益,即微观利益,其调整原则是“协议就是法律”,即私法关系允许协议设定。民法是私法的典型,行政法是公法的典型,劳动法、经济法则被视为兼有公法和私法性质(或曰私法公法化)的法律部门。 在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实行的是统分统配的就业制度、统规统调的工资制度和统

社会保障理论

社会保障理论 第一讲社会保障 1概念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组织依法对各种原因其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所采取的各种具有经济福利的社会措施和制度的总和 2历史演进 1)传统社会保障时期 A萌芽阶段:自然本性的流露 B慈善阶段:宗教信仰的体现 C济贫阶段:统治者意志的体现 2)现代社会保障时期 A起步阶段:社会救助的出现 B形成阶段:社会保障的产生 C成熟阶段:社会福利出台 D改革阶段:保障危机的出现 3社会保障目标: 总目标:推动社会进步,起到社会安全网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保障社会安定,提高社会福利,促进经济增长A经济目标:是为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保障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有序的社会制度 B政治目标:是通过社会保障,保证国家的各项政策得到贯彻和实施,维持社会安定。巩固现有的社会制度 4 社会保障功能 A稳定功能b调节功能c互助功能d促进功能 5社会保障特征 法律强制性对象社会性福利性特征待遇差别性 经济保障性机会公平性收支互济性刚性发展特征(刚性社会保障强制福利待遇收支公平) 6如何科学界定社会保障(概念实质主体对象标准立法) A概念的使用环境问题 B实质不是社会财富分配的问题 C主体是多元化 D实施立法依据是国家立法或行政规定 E对象是以社会劳动力为主兼具全体社会成员 F标准不宜定得过高 7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其未来发展趋势(选择,了解就行22页) 1)社会保障应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2)坚持机会均等与效率优先相结合 3)实行社会化统一管理 4)实行多类型多渠道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二讲社会保障模式 1几种社会保障模式(重) A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1)基本特征:a依法实施b普遍保障c公平优先 d 基金主要由雇主和政府承担 e重在提高生活保障 2)缺点:a影响劳动者积极性b通货膨胀 c企业成本增加不利于市场国际竞争

第三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社会保障的思想渊源;西方现代社会保障理论(德国新历史学派、福利经济学派、凯恩斯学派关于社会保障的理论主张);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 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保障主张 贝弗里奇的社会保障思想 凯恩斯学派关于社会保障的理论主张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构成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保障理论的创立 一、德国历史学派 1、德国历史学派产生的背景 2、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保障主张 二、福利经济学 1、福利经济学的产生 2、福利经济学的发展 第二节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 一、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 1、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 2、凯恩斯的政策主张 二、“福利国家论”的社会福利思想 1、改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2、西欧社会民主党的“福利社会主义”思想 3、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中的社会福利思想 4、《贝弗里奇报告》

第三节社会保障理论的多样化发展 一、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 1、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的主要内容 2、收入分配调节政策 二、现代货币主义的社会保障理论 三、供给学派的社会保障理论 1、供给学派的主要论点和政策主张 2、供给学派理论中有关的社会保障思想 四、消费理论和交叠世代模型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构成 一、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 1、社会保障再分配思想 2、关于必要劳动价值的社会保障思想 3、关于最低工资的社会保障思想 二、列宁的社会保障思想 1、社会保障原则 2、社会保障权利 3、列宁社会保障思想的特征 考试范围: 1、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保障主张是什么? 2、凯恩斯主义社会保障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贝弗里奇的社会保障思想具有哪些特征? 4、列宁的“国家保险”思想的主要含义是什么? 5、试分析新福利经济学与旧福利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6、如何理解社会保障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考试题型: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选择题 主要参考书: 1.郭士征.社会保障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2.李珍.社会保障理论.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1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具体安排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具体安排 执笔:邓博 一、目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具体法律制度,了解劳动与社会保障立法的动态与趋势;培养学员法律思维,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及处理劳动争议的能力;提高学员的法律素养与法律意识,树立保护劳动者及全体社会成员合法权益的观念。 二、学习书目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孙霞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 三、学习时间 安排20周,每周7学时,共140个学时。其中面授辅导8次共32学时,电教辅导或教师串讲1次4个学时,讨论2次4个学时,自学55学时、作业30学时、复习15个学时。自学和作业44学时,复习考试16学时。 四、教学安排 本课程教材共18章,分为五个单元进行学习。 第一单元 (一)学习时数:18个学时(第1-2周)。 (二)学习内容:第1-4章。 (三)学习重点: 劳动法的概念,劳动关系的特征,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劳动法的渊源体系,劳动法的作用,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附随劳动法律关系,劳动就业基本概念,劳动就业权的内容,妇女平等就业权,设立职业中介机构应当具备的条件。 (四)教学安排:面授辅导1次,4个学时;自学、作业14学时。 (五)作业题: 1.劳动法有哪些基本原则? 2.简述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 3.劳动就业权有哪些内容?

4.妇女平等就业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5.什么是劳动法?现代意义上的劳动法是如何产生的? 6.试述劳动法的渊源体系。 7.试述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单元 (一)学习时数:28个学时(第3-7周)。 (二)学习内容:第5章-6章。 (三)学习重点: 劳动合同的概念与特征,劳动合同的适用范围,劳动合同的形式,劳动合同的内容,试用期条款,服务期与违约金,保密约定和竞业限制,劳动合同的期限,劳动合同的订立的概念及原则,劳动合同的履行、变更、解除、终止,关于劳务派遣的特殊规定,劳务派遣中各方的权利和义务,非全日制用工的规定,集体合同的概念及订立,集体合同争议处理。 (四)教学安排:面授辅导2次,8个学时;讨论1次,2个学时;自学、作业18学时。 (五)作业题: 1.简述劳动合同的概念与特征。 2.简述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3.在劳务派遣中,劳动者有哪些权利? 4.简述劳动集体合同应当具备的内容。 5.试述劳动合同中的保密约定和竞业限制。 6.试述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双方的义务。 7.试述集体合同订立的程序。 第三单元 (一)学习时数:28个学时(第8-12周)。 (二)学习内容:第7-9章。 (三)学习重点: 工作时间的概念,延长工作时间及其限制,休息时间的概念,工资总额的内容,最低工资制度,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和调整考虑因素,最低工资标准确定的程序,工资支付的保障制度,劳动安全技术规程,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对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

社会保障理论 题库

简答题 1、现有的7种主要养老保障制度模式(P154) 1)德国模式。1889年德国建立了第一个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是国家强制的公共退休金制度,是社会养老保险的经典模式。资金来源于雇主和雇员共同供款,在责任上采取的是既定给付,养老金收入通常是根据一个特定的公式计算出来的,支付的风险由制度承担;在财务上采用的是现收现付制度,工作人口的社会保险税用于支付退休金;养老保险基金由政府获准政府机构集中管理,投资方面有严格规定,通常只用于购买国债。这种制度具有很强的收入再分配功能,反映了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积极干预态度。 2)加州模式,即美国各州公务员退休金计划模式。这种制度是公共退休金制度,在管理上是集中管理,在给付上是按公式计算的DB计划,与德国不同,在财务上是积累制度,基金是实行市场化运作;立法确保基金的独立性,由一个专门的委员会确定基金的投资管理政策,政府实施谨慎性监督,有助于基金保值增值。 3)新加坡模式,即公积金制度(单独账户)。这种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强制个人账户积累制度。个人养老金完全来自其个人账户的积累,政府只提供最低收益率保证和税收优惠;个人账户资产完全属于个人,在其死亡后可由子女继承;政府掌握基金,制定严格投资政策,由特定机构进行集中管理投资,大部分投资于国债。 4)智利模式,即强制性个人储蓄养老制度。雇员工资的10%进入个人账户,雇员自由选择专门的基金管理公司进行投资,政府实行严格监管制度。与新加坡模式的区别在于其个人自主选择投资的分散管理模式。 5.、6)混合模式。在所有制上是公共退休金制度和个人账户制度的混合;在财务上是现收现付制度和积累制度的混合;在责任上是既定给付和既定供款的混合。第五种模式,个人账户没有真实积累,是名义账户制度。代表国家有瑞典,意大利,波兰,拉脱维亚,蒙古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以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为代表的是一种混合模式。与名义账户不同的是个人账户实施的是基金积累制度,智力的一些邻国如阿根廷、墨西哥等国也采用了这一模式,在中国我们呈其为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7)职业养老金计划。是第二支柱,是私人部门的养老保险制度,有强制性(澳大利亚和瑞士)和非强制性(美国)之分。美国制度既有既定供款计划(DC)和既定给付计划(DB)之分,前者以401(k)计划最著名。 2、最具影响力的变量:退休年龄及相关理论(P167) 1)退休年龄与制度收支平衡 2)退休年龄影响经济竞争能力 3)退休年龄影响消费和储蓄 4)退休年龄影响国民支出 3、贫困的测量(P237) 1)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基尼系数的标准参数:0.2以下为高度平均,0.2~0.3为相对 平均,0.3~0.4为比较合理,0.4以上为差距偏大。 2)贫困线。最主要的贫困线标准:①相对贫困线②绝对贫困线——一个家庭的收入低 于中等收入家庭的50%~60% 3)贫困发生率 4)贫困缺口率 5)森贫困指数 6)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E)=全年食品支出∕全年消费性支出。 划分贫富标准:E>0.60为贫困,0.50<E≤0.60为温饱,0.40<E≤0.50

社会保障基础知识答案解析

2011年甘肃省社会保障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重要的社会保障法规是. A、《劳动保险条例》 B、《社会保障法》 C、《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 D、《社会保险暂行条例》 2、英国政府于1834年颁布了,规定保障公民的生存是政府的义务。 A、旧《济贫法》 B、新《济贫法》 C、《公共健康法》 D、《退休金法》 3、1948年正式宣布第一个建成福利国家的是:. A 、法国 B、德国 C、英国 D、瑞典 4、颁布的失业社会保险立法,标志着世界上强制性失业社会保险制度的诞生。 A、法国 B、德国 C、瑞典 D、英国 5、1883年,政府颁布《疾病保险法》,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强制性医疗保险制度的诞生。 A、美国 B、德国 C、智利 D、瑞典 6、社会保险按实施的不同方法划分可分为:。 A、强制性社会保险 B、企业补充社会保险 C、普遍社会保险 D、任意性社会保险 7、社会保险按实施的范围来划分可分为:。 A、职工社会保险 B、最低生活保险 C、民营社会保险 D、普遍社会保险 8、以下类型社会保险是按经营主体来划分的是:。 A、国家社会保险 B、联合社会保险 C、地方社会保险 D、职工社会保险 9、以下项目属于社会保险的是:。 A、死亡社会保险 B、工伤社会保险 C、残障社会保险 D、失业保险 10、现收现付制情况下,储蓄率是。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不一定

11、预提积累情况下,储蓄。 A、下降 B、上升 C、结构变化 D、不变 12、在现收现付制情况下,劳动者容易选择。 A、提前退休 B、推迟退休 C、按时退休 D、不愿退休 13、国民经济的内在“稳定器”不包括。 A、社会保障基金积累 B、所得税 C、农产品经济资助 D、关税 14、认为一个人的福利不仅取决于自己的收入水平,而且取决于自己在社会中的相对地位的学者是。 A、庇古 B、施穆勒 C、米香 D、贝弗里奇 15、供给学派的理论主要成为时期的政策制定的依据。 A、里根 B、克林顿 C、布什 D、罗斯福 16、在英国实行“第三条道路”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首相 是。 A、撒切尔夫人 B、邱吉尔 C、布莱尔 D、皮特 17、东欧和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仿效前苏联的 型社会保障模式。 A、“投保资助” B、“国家保险” C、“福利国家” D、“储蓄保险” 18、为全体英国公民设计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措施的是。 A、庇古 B、凯恩斯 C、贝弗里奇 D、罗宾逊夫人 19、社会保障管理的核心部分是。 A、社会保障管理机构 B、社会保障执行机构 C、社会保障监督机构 D、社会保障基金运营机构 20、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发展的趋势是。[多项选择] A、法制化趋势 B、民主化趋势 C、社会化趋势 D、科学化趋势 21、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内容包括。[多项选择] A、社会保障管理机构 B、社会保障管理内容 C、社会保障管理方式 D、社会保障管理对象 22、预提积累制的最大缺点是。 A、效率较低 B、长期风险较大

社会保险基本知识100问文档

社会保险基本知识100问 1、什么是社会保险?社会保险包括哪些具体险种?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目的在于使劳动者因为年老、患病、生育、伤残、失业、死亡等原因而暂时中断劳动,或者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不能获得劳动报酬,本人和供养的家属失去生活来源时,能够从社会(国家)获得物质帮助。具体险种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项。 2、为什么要参加社会保险? 国家举办社会保险事业,是国家对劳动者履行的社会责任,也是劳动者应该享受的基本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3、到什么部门、如何办理参加社会保险手续? 用人单位领取营业执照或成立30天内、招用员工30天内,应办理参加社会保险手续。各用人单位按照工商行政管理关系,分别到省、市或各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参加社会保险手续,含社会保险登记、申报缴费基数和核定应缴社会保险费额。申请登记时应填写《社会保险登记表》和《社会保险增减人员申报表》一式二份,并提供以下证件和资料(壹份):(1)《营业执照》副本(或批准成立文件、其他核准执业证件)复印件;(2)《基本存款帐户许可证》及复印件;(3)《组织机构统一代码证》副本复印件;(4)《地方税务登记证》副本复印件;(5)如有《广州市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手册》或《广州市职工劳动手册》的一并提供;(6)非国有企业、个体工商户还需提供《验资报告》及复印件。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后,予以登记并发给《社会保险登记证》。 4、《社会保险登记证》的作用? 《社会保险登记证》是用人单位依法参加了社会保险的证明,用人单位前往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各项社会保险业务时,必须出示《社会保险登记证》原件。《社会保险登记证》每年必须进行年检。 5、什么是社会保险的缴费年度? 每年7月至次年6月为一个社会保险缴费年度。 6、什么是社会保险的缴费基数?如何申报缴费基数? 职工在一个社保年度的缴费基数是按上年1-12月申报个人所得税的工资、薪金税项的月平均额进行确定。申报个人所得税的工资、薪金税项是指个人因任职或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不得扣除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和医疗保险金。社会保险费实行各险种同基数核定。缴费基数有上下限的规定,最低不能低于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私营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雇工和非本市城镇户口职工不得低于50%,私营企业法人、股东、个体工商户业主不得低于100%);最高不能高于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300%。本市职工平均工资每年由市统计局公布。缴费基数在同一缴费年度内一年一定,中途不作变更。每年4-6月,用人单位应根据我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通知,申报本单位职工新一年度的缴费基数。 7、重新就业的职工,缴费基数怎样确定? 当年缴费基数按重新就业后领取的第一个月工资收入计算。 8、新参加工作的职工,缴费基数怎样确定?从领取工资之月起缴纳养老保险费,当年缴费基数按领取的第一个月工资收入计算。 9、如何核定应缴社会保险费额? 用人单位新参保或参保后有人员变动,应填写《社会保险增减人员申报表》,到所属社会保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复习要点)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复习要点 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救助型(非洲)、保险型(德国、西欧、美国、日本)、福 利型(英国、北欧包含瑞典及丹麦)、国家保障型(原苏联)、自助型(新加波、马 来西亚)五种模式。 二、中国的社会保障内容是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 1)社会救助: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保障公民的最低生活要求。、 2)社会保险:基本保障,保障劳动者失去或暂时推动劳动能力从而中断收入后任能享有基本生活。 3)社会福利:增进城乡全体公民生活福利的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4)社会优抚: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保障社会上备爱尊敬的军人及其眷属以及因维护国家或社会利益,从事公务活动而致使生命或健康受到损害的人员及其眷属的基本生活。 第二章社会保障理论 一、西方社会保障理论主要流派:新老自由主义学派、民主社会主义学派、中间道理学派 第三章社会保障基金 一、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单位及个人统筹而积累起来的专项基金,当受益人出现生、老、病、死、失业等情况时,提供给他们的一定的社会物质帮助。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有:财政拔款、社会保险费(税)、基金运营收入、其他资金(募捐、发行福利彩票、服务收费)。 三、社会保障基金的特征: 1)基金的共担性(由法律明确规定由国家、统筹单位、个人三者按一定比例合理负担社会保障费,建立起社会保障基金。) 2)基金的共济性(社会保障制度所提供的物质帮助的对象是最广大的劳动者,包括企业事单位的职工、国家公务员、城镇个体劳动者、农民等) 3)基金的公益性:社会保障基金的建立不以营业为目的,而是为了社会上绝大多数劳动者的福利,为的是社会安定与文明)。 4)基金的强制性:社会保障机构依法强制缴费义务主体参加社会保障,履行法定缴费义务,强化有关主体的法律责任,对违反者给予制裁,这是社会保障基金实现统筹共济目标的关键一环。 5)基金的保值性(社会保障由保险经办机构通过投资收益使其价值量增多)。 6)基金的监督性(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督管理)。 四、社会保障基金筹资形式表:

社会保障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2013年最新社会保障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1、社会保障得最初形态就是( )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优抚D、社会福利 2、社会保险得特点( ) A、强制行B、互济性C、储蓄性D、补偿性 3、社会保险体系得核心部分就是( )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4、改革医疗保险制度得原则( ) A、低水平 B、广覆盖 C、双方负担D、通胀结合 5、政府可以运用社会保险进行宏观调控,主要表现在( ) A、自动稳定器 B、相机抉择得财政政策C、基金投向D、货币政策 6、我国目前养老金得筹集方式基本上就是( ) A、现收现付式B、储备积累式C、混合式 7、1993年以来,我国出现了第( )次失业高峰 A、3 B、4 C、5 D、6 8、医疗保险得特点就是( ) A、普遍性 B、复杂性 C、短期性 D、长期性 9、一直保持使用私人医疗保险体制得就是( ) A、瑞典B、芬兰C、挪威D、美国 10、医疗保险运用最普遍得一种费用支付方式就是( ) A、按服务项目B、按人头C、总额预算制D、定额付费制 11、我国得职工福利制度就是在供给制与传统得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与发展起来得,其基本特征就是: A、业有充分自主权 B、企业办社会、福利项目多,形式单一 C、实行纯粹福利分配 D、福利项目灵活多样 12、实行从商品化为主得住房保障形式得国家有: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波兰 13、下列国家中属于商品化兼福利政策得住房保障模式: A、捷克 B、新加坡C、德国D、日本 14、新加坡从1995年开始实行中央公积金制度,规定--———---——得公积金用于购买住房及保险金,其余用于医疗费及其她特殊费用。 A、80% B、85% C、60% D、75% 15、我国改革前住房保障制度就是高度集中得计划经济体制得产物,其主要特点有: A、福利性B、供给性C、非商品性D、产权模糊性 16、住房公积金归职工个人所有,存入职工个人公积金帐户,可以把职工住房公积金帐户与--—--—————两种功能不同,支付使用处于不同阶段得帐户资金通用,以提高资金得使用效果。 A、职工福利基金帐户B、职工困难补助个人帐户 17、国际上确定最低生活保障得方法有多种、按照一个家体用于饮食支出得比例来大体测定该家体得生活水平得测定方法就是: A、生活需求法B、恩格尔系数法C、生活形态法D、国际贫困标准法 18、一般说来,要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必须经过——-—-——程序。 A、保障最低生活需求原则B、普遍性原则C、法制化原则D、维护个人尊严得原则 19、最低生活保障遵循以下原则才能建立有效得安全网: A、保障最低生活需求原则 B、普遍性原则 C、法制化原则 D、维护个人尊严得原则 20、目前,我国开展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主要由各级-——-——--—制定政策,负责行政管理,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具体实施。 A、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 B、劳动服务部门 C、政府部门D、民政部门 1、B 2、ABCD 3、A 4、ABCD5、ABC 6、C 7、B 8、ABC 9、D 10、A 11、B 12、 A 13、BC 14、A 15、ABCD 16、C 17、B 18、 B 19、ABCD 20、D 第二部分社会保障学试题 一、选择题: 1、我国得保险互助组织最早产生于( ) A、北京 B、上海 C、武汉D、广东 2、最早出现得社会保障模式就是:( ) A、投保资助型B、福利国家型C、国家保险型D、储蓄保险型 3、 1948年正式宣布第一个建成福利国家得就是:( ) A、法国B、德国C、英国D、瑞典 4、具有“福利国家橱窗”之称得就是:( )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一)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一) 摘要:本文从西方经济学发展的角度分析了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对西方经济学家关于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与自由放任或国家干预、社会保障与福利、社会保障与福利改名社会保障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分别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对建立我国社会福利保障学说的启示。 一、导论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产生阶段,它经历了一个从否定社会救济到主张社会福利的思想发展过程,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英法古典经济学家否定社会救济制度的作用的社会保障思想、德国历史学派提倡国家福利的社会保障思想、福利经济学关于福利保障的思想。二是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形成阶段,它标志着福利型社会保障思想的确立,具体内容包括两方面:凯恩斯主义的福利保障理论、“福利国家”论者的社会保障理论。三是西万社会保障理论的多样化发展阶段,它表现为当代西方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理论,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新自由主义学派的社会保障理论(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社会市场经济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等关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理论)、其他经济学派的社会保障理论(新制度经济学派、经济增长学派、未来学派等关于社会福利保障理论)、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的福利经济理论。 英国社会学家贝弗里奇(WT.Beveridge)在1942年11月向英国政府提出的《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的报告中已说明:“社会保险应旨在维持生存的最低限度的收入”,“‘社会保障就是对收入达到最低标准的保障”,“国家所组织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的目的在于保证以劳动为条件获得维持生存的基本收入”,至于有些阶层要求保障超出最低生活标准的需要,那可以通过参加私人举办的自愿深险计划去解决。他认为,英国社会政策应以消灭贫困、疾病、肮脏、无知和懒散五大祸害为目标,主张通过建立一个社会性的国民保障制度,对每个公民提供七个方面的社会保障:儿童补助、养老金、残疾津贴、失业救济、丧葬补助、丧失生活来源救济、妇女福利。报告中提出了三个原则;一是普遍性原则,社会保障的实施范围不限于社会的贫困阶层,应包括所有公民,并且不论贫富都按统一的付难交纳保险金;二是政府统一管理原则,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组织实施各种社会保障措施;三是全面保障原则或公民需要原则。社会保障计划包括三种保障方法: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自愿保险。可以说,贝弗里奇不仅在理论上确立了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基本功能与原则,而且说明了社会保障在实际运行中的机制。贝弗里奇的社会保障理论为西方现代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西方对会保障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笔者由此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问题。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 摘要:本文从西方经济学发展的角度分析了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对西方经济学家关于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与自由放任或国家干预、社会保障与福利、社会保障与福利改名社会保障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分别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对建立我国社会福利保障学说的启示。 一、导论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产生阶段,它经历了一个从否定社会救济到主张社会福利的思想发展过程,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英法古典经济学家否定社会救济制度的作用的社会保障思想、德国历史学派提倡国家福利的社会保障思想、福利经济学关于福利保障的思想。二是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形成阶段,它标志着福利型社会保障思想的确立,具体内容包括两方面:凯恩斯主义的福利保障理论、“福利国家”论者的社会保障理论。三是西万社会保障理论的多样化发展阶段,它表现为当代西方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理论,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新自由主义学派的社会保障理论(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社会市场经济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等关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理论)、其他经济学派的社会保障理论(新制度经济学派、经济增长学派、未来学派等关于社会福利保障理论)、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的福利经济理论。英国社会学家贝弗里奇(W T. Beveridge)在1942年11月向英国政府提出的《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的报告中已说明:“社会保险应旨在维持生存的最低限度的收入”,“‘社会保障就是对收入达到最低标准的保障”,“国家所组织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的目的在于保证以劳动为条件获得维持生存的基本收入”,至于有些阶层要求保障超出最低生活标准的需要,那可以通过参加私人举办的自愿深险计划去解决。他认为,英国社会政策应以消灭贫困、疾病、肮脏、无知和懒散五大祸害为目标,主张通过建立一个社会性的国民保障制度,对每个公民提供七个方面的社会保障:儿童补助、养老金、残疾津贴、失业救济、丧葬补助、丧失生活来源救济、妇女福利。报告中提出了三个原则;一是普遍性原则,社会保障的实施范围不限于社会的贫困阶层,应包括所有公民,并且不论贫富都按统一的付难交纳保险金;二是政府统一管理原则,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组织实施各种社会保障措施;三是全面保障原则或公民需要原则。社会保障计划包括三种保障方法: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自愿保险。可以说,贝弗里奇不仅在理论上确立了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基本功能与原则,而且说明了社会保障在实际运行

社会保障基础知识 习题(含答案要点)1

社会保障基础知识习题(含答案要点)1 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哪一个? B.企业C.个人 D.其他社会组织 2.社会保障制度旨在满足人们什么水平的生活需要? A.小康生活需要.富裕生活需要 D.现代化生活需要3.实行特殊性保障原则的国家,其社会保障的对象面向哪一层面? A.全体社会成员C.全体劳动者 D.部分劳动者 4.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依据是什么? B.企业和个人的自觉性C.思想教育 5.现阶段我国城镇职工按规定需要缴纳保险费用的社会保险有几种? A.一种B.二种 D.四种 6.世界上第一个以立法形式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哪一个? A.美国B.英国D.日本 7.下述哪一个不是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 A. 单位缴费 B.个人缴费 C.财政补贴 8.社会保障体系中最核心的保障是什么项目? A.社会救助B.社会福利社会优抚 9. 现阶段我国法定的社会保险有几种? A.二种B.三种C.四种 10.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主要保障劳动者在什么情况下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A.年老、失业、下岗、工伤、生育 C.年老、失业、下岗、疾病、工伤 11.我国建国早期所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哪种社会保障模式? A.储蓄保障型 B.福利国家型 C.传统保障型 12.以下哪个国家是储蓄保障型社会保障模式的主要代表? A.美国B.英国C.德国 13.最高颁布《社会保障法》的是哪一个国家? .英国C.德国D.新加坡 14. 按照我国现行社会保险制度的规定,职工个人的缴费工资基数如何确定? A.本人当月工资 B.本单位职工当月平均工资 D.本单位职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 参考答案:1A,2B,3B,4A,5C,6C,7D,8C,9D,10B,11D,12D,13A,14C 二、多项选择题 1.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以下哪些基本功能? A. 实现共同富裕 2.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以下哪些特点? 盈利性 D. 特殊性 3.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资金主要通过以下哪些方式保值和增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