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固体表面蛋白质吸附理论研究进展

固体表面蛋白质吸附理论研究进展

固体表面蛋白质吸附理论研究进展
固体表面蛋白质吸附理论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52122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571071)?

作者简介:钟 博(1981-),男(满族),辽宁抚顺人,沈阳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张 辉(1959-),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教

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第24卷 第2期

2006年4月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S henyang Norm al U niversity (N atural Science )V ol 124,N o.2Apr.2006文章编号:1673-5862(2006)02-0158-03

固体表面蛋白质吸附理论研究进展

钟 博,张 辉

(沈阳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摘 要:对近年来蛋白质吸附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对所提出的蛋白质吸附模型进行

了总结,分析了这些模型的适用条件和局限性?指出了蛋白质吸附研究面临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

问题?

关 键 词:蛋白质吸附;理论研究;模型

中图分类号:O 485 文献标识码:A

0 引 言

蛋白质与表面相互作用的问题是纳米技术、生物材料和生物技术中的基本问题?人们已经从实验角度和理论角度展开了广泛研究,建立了许多蛋白质吸附模型?

胶体模型通过包含蛋白质的一些结构信息(代表构象变化)来解释其复杂的吸附行为?Asthagiri 和Lenhoff 用蛋白质表面正的或负的静电势补丁来代表蛋白胶体,对带电蛋白与表面的作用给出了合理的解释[1]?Latour 等人计算了残基与表面之间平均相互作用参数[2](距离的函数,且考虑了溶解焓和熵的贡献),在氨基酸尺度上建立蛋白质吸附模型时,这些参数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也有人从原子尺度对蛋白质的吸附进行了研究[3]?Ravichandran 等人也用经过静电学处理的刚性原子模型研究了蛋白质的吸附,发现带正电的蛋白质能够吸附在带正电的表面上,这是由于蛋白质表面电荷分布不均[4]?最近,Zhou 等人预言了吸附在表面上的抗体的取向,采用的是联合参基模型,每个氨基酸都用能够发生平均静电相互作用和范德瓦尔斯相互作用的集团来表示[5]?

最近的理论模型包括较大空间尺度的模型(胶体)和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都非常小的模型(MD )?由于蛋白质吸附的初始过程非常快(几微秒到几毫秒),而蛋白质展开却需要较长的时间(几小时到几天),因此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模型来描述蛋白质的吸附行为是必要的?

1 蛋白质吸附模型

1.1 朗谬尔模型(Langmuir Model )

这是描述蛋白质吸附的最简单的模型?这个模型中有几个基本的假设:

1)单层吸附,即吸附量不超过一层;

2)吸附表面由离散的、相同的且不发生相互作用的位点构成;

3)分子吸附到表面上某一位点的能力与其他位点是否被占据无关?最终的动力学方程为

9ρ9t =K a c 1-ρρ0

-K d ρ其中,ρ是蛋白质的吸附量(μg/cm 2);ρ0是吸附质单层覆盖时的吸附量;c 是发生吸附的吸附质的体浓

度(μg/mL );K a 和K d 分别是吸附和脱附常数?朗谬尔模型最初是在研究气体吸附时建立的,一般认

为,蛋白质的覆盖度较低时可以用该方程进行描述?

1.2 简单粒子模型(Simple Particle Model )

由于用朗谬尔模型描述蛋白质的吸附比较粗糙,因此又发展了简单粒子模型?在该模型中蛋白质分子被视为几何体?最简单的粒子尺度的模型就是随机次序模型(Random Sequential Model ,RSA )?

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吸附一般是不可逆的,即吸附速率远大于脱附速率和扩散速率?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RSA 模型来描述蛋白质的吸附?RSA 模型的基本假设如下:

1)在粒子吸附的局部范围内界面是均一的,即吸附质在哪点吸附以及以何种取向吸附与界面上吸附点的位置无关;

2)吸附质之间不能重叠?而且如果两个粒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其中一个粒子在另一个粒子(先发生了吸附)附近吸附的概率服从玻耳兹曼分布;

3)吸附是局域的且是不可逆的?粒子发生吸附以后,其位置和取向将不再随时间改变?

在这个模型中,粒子在不与已吸附粒子发生重叠的条件下,随机地选取位置吸附?没有脱附或表面扩散发生?该模型所给出的动力学方程为

9ρ9t

=K a c Φ(ρ)式中,ρ是蛋白质的吸附量;Φ是表面封闭(blockage )系数,具有两个基本性质,Φ(0)=1,Φ(ρ∞)=0?这个模型的特点是随着时间的延续吸附逐渐趋于饱和态?在时间足够长的条件下,Φ可以近似写成如下形式

Φ≈t -v ≈[ρ∞-ρ(t )]v v -1

其中,ρ∞是饱和吸附量;v 是一个正实数,它的大小取决于粒子的几何形状?在简单粒子模型中也可以将脱附作用考虑在内,这时吸附将以指数形式趋于饱和?

RSA 模型不但便于进行数值模拟,而且还阐明了在高覆盖度和低覆盖度情况下的限制条件?当覆盖度不太高时,表面封闭系数可以表示成ρ的幂级数?但对蛋白质在表面的吸附行为的实验研究表明,在生物分子体系中,能够观察到由于粒子的扩散重组产生的表面弛豫效应?长时间的覆盖密度比不可逆RSA 的计算值要大,与粒子密堆积排列的密度可比拟?

1.3 扩散粒子模型(Spreading Particle Model )

图1 扩散粒子模型示意图

扩散粒子模型在简单粒子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考

虑了粒子构象和取向的变化?该模型所给出的蛋白质吸

附图像是,蛋白质分子按照一定顺序随机地吸附在表面

上(分子间不重叠),吸附以后可能有两个事件发生,一

种可能是发生脱附,另一种可能是扩散为半径较大的粒

子(在空间允许的条件下),反映构象和取向的变化(图

1)?这两个事件相互竞争,各有一定的发生几率?该模型的基本假设包括:

1)蛋白质横向相互作用通过实心势(Hard core potential )实现;

2)蛋白质只有两种可变状态?这个过程的动力学方程如下:

9ρa 9t

=K a c Φα-K d ρa -K s ραΨαβ9ρβ9t

=K s ραΨαβ式中,ρα为处于非扩散态的蛋白质吸附量;ρβ为处于变化以后状态的蛋白质吸附量;Φα是蛋白质的吸附概率(表面上有足够空间用于吸附的概率);Ψαβ为蛋白质扩散的概率(已经吸附的分子有足够的空间用于扩散的概率);K s 为扩散速率;K a 和K d 分别为吸附和脱附速率;c 是表面附近蛋白质体浓度?

如果蛋白质的吸附可视为准静态过程,即吸附过程足够缓慢以至可以认为蛋白质的分布在任意时刻都处于平衡态,并且蛋白质在表面的投影为碟子形状,那么吸附概率和扩散概率的解析表达式可以从

951第2期 钟 博等:固体表面蛋白质吸附理论研究进展

图2 蛋白质吸附理论曲线与实验曲线的对比标度粒子理论(Scaled Particle Theory ,SPT )中推导出

来[6]?

1.4 吸附模型曲线

朗谬尔模型和粒子模型所给出的吸附曲线如图2

所示?在初始阶段吸附量都随时间增加?在朗谬尔模

型中,吸附量以指数形式接近饱和,因此是非常快的?

而在粒子模型中,吸附量接近饱和的速率就比较慢,

这是因为对表面封闭(blockage )的处理更符合实际情

况?2 蛋白质吸附研究面临的困难和前景展望

蛋白质吸附在胶体尺度上得到了极好的描述,但是还有许多基本的问题尚未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于高分辨率的实验测量和更精细的(氨基酸尺度和原子尺度上)吸附模型的提出?建立完善的蛋白质吸附模型仍然面临许多困难,主要包括:

1)在目前所建立的模型中,一般都将蛋白质近似为均匀带电的刚性球,很显然这一近似是十分粗略的,而且还忽略了许多相互作用和流体的流动效应,这进一步增大了模型的局限性?

2)实际上,在与蛋白质大小可以比拟的尺度上,作为许多理论模型基础的连续性假设已经不再成立?同时处理该问题的精确方法量化计算(如分子动力学模拟)目前还不能用于处理蛋白质以及吸附衬底这样复杂的体系?

3)蛋白质吸附与溶液初始条件的关系非常密切,溶液p H 值、温度或离子强度的微小改变都可能会导致吸附量出现很大的变化?这意味着在重复蛋白质吸附实验时要非常谨慎,同时也反映出准确的实验数据是不容易获得的?

氨基酸与多肽的表面吸附(要考虑水的作用)是第一性原理首要的研究目标,第一性原理应能够定量描述蛋白质在液相中的总能量、动力学以及多态性?用实验手段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的工作已经展开?实验手段主要包括:光谱技术(如非线性光学技术)以及其他以激光为基础的技术(SF G ,SHG 等)、同步加速器、核磁共振和扫描探测技术等?能够测量吸附态蛋白质结构的技术是非常有用的?目前,具有时间分辨的结构数据并不多见?许多实验已经得到了吸附等温线和动力学覆盖度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得到更细致的模型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ASTHA GIRI D ,L ENHOFF A M.Influence of structural details in modeling electrostatically driven protein adsorption [J ].Langmuir ,1997,13:676126768.[2]

LA TOUR R A J R ,HENCH L L.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thermodynamic contributions for the adsorption of individual protein residues on functionalized surfaces[J ].Biomaterials ,2002,23:463324648.[3]

NOINV ILL E V ,V IDALMADIAR C ,SEBILL E B.Modeling of protein adsorption on polymer surfaces 2computation of adsorption potential[J ].J Phys Chem ,1995,99:151621522.[4]

RAV ICHANDRAN S ,MADURA J D ,TALBO T J.A Brownian dynamics study of the initial stages of hen egg 2white lysozyme adsorption at a solid interface[J ].J Phys Chem B ,2001,105:361023613.[5]

ZHOU J ,CHEN S ,J IAN G S.Orientation of adsorbed antibodies on charged surfaces by computer simulation based on a United 2Residue Model[J ].Langmuir ,2003(9):347223478.[6]BRUSA TORI M A ,VAN TASSEL P R.A K inetic Model of Protein Adsorption/Surface 2Induced Transition K inetics

Evaluated by the Scaled Particle Theory[J ].J Colloid Interface Sci ,1999,219:3332338.

Evolution of Theoretical Study on Protein Adsorption on Solid Substrates

ZHON G Bo ,ZHA N G Hui

(College of Phys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4,China )

Abstract :Several protein adsorption models ,such as Langmuir model ,simple particle model and spreading particle model ,have been set up recently.In this review ,the theoretical approaches and models that have been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 in the field of protein adsorption on solid substrates are summarized ,the applying condi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these models are discussed ,and the difficulties the protein adsorption research are faced and th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solved are indicated.K ey w ords :protein adsorption ;theoretical study ;model

061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24卷

蛋白质组学的应用研究进展

蛋白质组学的应用研究进展 蛋白质组学的应用研究进展 尹稳1 伏旭2 李平1 (1.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兰州 730030 ;2.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急救中心,兰州730030) 摘要: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是一门大规模、高通量、系统化的研究某一类型细胞、组织或体液中的所有蛋白质组成 及其功能的新兴学科。虽然基因决定蛋白质的水平,但是基因表达的水平并不能代表细胞内活性蛋白的水平,蛋白质组学分析是对蛋白质翻译和修饰水平等研究的一种补充,是全面了解基因组表达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使其在各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最后对蛋白质组学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作出展望。 关键词:蛋白质组学双向凝胶电泳 质谱 生物信息学 应用现状 Application Research Progress of Proteomics (1. Lanzhou University Second Hospital,Lanzhou 730030 ;2. Department of Emergency,Lanzhou University Second Hospital,Lanzhou 730030) Abstract: Proteomics is an emerging discipline for studying proteins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in a type of cell, tissue or body fluids in a large-scale, high-throughput and systematic level. While genes determine the level of protein, but the level of gene expression can not represent the intracellular reactive protein levels. Proteomic analysis is a complement to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and modification and also an indispensable tool for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genome expression. The development of proteomic technologies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progress of proteomic research, and i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various research fields.This paper revieweded the proteomic technologies and the applications in various fields are also briefly reviewed. Finally, some future issues are presented.

扩张床吸附技术研究进展

扩张床吸附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扩张床吸附层析技术兼有流化床和填充床层析的优点 ,不需预先除去料液中的颗粒而可以直接从料液中吸附目标产物。它是一种具有集成化优势的分离纯化技术 ,在生物工程产品的下游处理过程中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开发出性能良好的吸附剂基质 ,是该项技术得以广泛应用的关键。本文通过文献的查阅及总结,从吸附剂基质及技术的应用两个方面综述了扩张床吸附技术的研究进展。关键词:扩张床吸附技术、进展、吸附剂基质、应用 一般而言 ,生物工程产品下游处理过程可分为目标产物捕获、中期纯化和精制三个阶段 ,其中产物[1]捕获阶段最为关键 ,一般由细胞富集、产物释放、澄清、浓缩、初步纯化等操作步骤组成。目前 ,除去原料液中的固体颗粒最常用的方法是离心和微滤。但当处理含有微细固体颗粒的高粘度料液时 ,离心的效率会大大降低;而细胞和细胞碎片在膜表面的积累又会使微滤过程的膜通量急剧下降,如果对料液进行稀释 ,随后的浓缩过程将增加额外的能耗。 从发展趋势来看, 生化分离技术研究的目的是要缩短整个下游过程的流程和提高单项操作的效率,以前的那种零敲碎打的做法,研究要有一个质的转变, 国内外许多专家和研究者认同了这种转变,并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 继续研究和完善一些适用于生化工程的新型分离技术;其二,进行各种分离技术的高效集成化。目前出现的一些新型单元分离技术,如亲和法、双水相分配技术、逆胶束法、液膜法、各类高效层析法等,就是方向一的研究结果,作为方向二的高效集成化,最引人注目的是扩张床吸附技术,近10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与流化床相比,它返混程度很小,因而分离效果较好;与固定床相比,它能处理含菌体的悬浮液,可省却困难的过滤操作。 扩张床吸附(Expanded Bed Adsorption , EBA)技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 ,能直接从发酵液或细胞匀浆中捕获目标产物。扩张床是吸附剂处于稳定状态的流化床[2]-[4]。与串通的填充床层析不同的是在扩张床吸附操作中吸附剂(或层析剂)层在原料液的流动下可产生适当程度的膨胀,其膨胀度取决于吸附剂的密度、流体速度。当吸附剂的沉降速度流

_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 一、实验目的 (1)测定活性炭在醋酸水溶液中对醋酸的吸附作用,并由此计算活性炭的比表面; (2)验证弗罗因德利希(Freundlich )经验公式和兰格缪尔(Langmuir)吸附公式; (3)了解固-液界面的分子吸附。 二、实验原理 对于比表面很大的多孔性或高度分散的吸附剂,象活性炭和硅胶等,在溶液中有较强的吸附能力。由于吸附剂表面结构的不同,对不同的吸附质有着不同的相互作用,因而吸附剂能够从混合溶液中有选择地把某一种溶质吸附。根据这种吸附能力的选择性,在工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糖的脱色提纯等 吸附能力的大小常用吸附量Г表示之。Г通常指每克吸附剂吸附溶质的物质的量,在恒定温度下,吸附量与溶液中吸附质的平衡浓度有关,弗罗因德利希(Freundlich )从吸附量和平衡浓度的关系曲线,得出经验方程: n kc m x 1 ==Γ (1) 式中:x 为吸附溶质的物质的量,单位为mol ;m 为吸附剂的质量,单位为g ;c 为平衡浓度,单位为mol·L -1;k ,n 为经验常数,由温度、溶剂、吸附质及吸附剂的性质决定(n 一般在0.1-0.5之间)。 将(1)式取对数: lg Г = lg m x =n 1lg c +lg k (2) 以lg Г对lg c 作图可得一直线,从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可求得n 和k 。(1)式纯系经验方程式,只适用于浓度不太大和不太小的溶液。从表面上看,k 为c =1时的Г,但这时(1)式可能已不适用。一般吸附剂和吸附质改变时,n 改变不大,而k 值则变化很大。 兰格缪尔(Langmuir)根据大量实验事实,提出固体对气体的单分子层吸附理论,认为固体表面的吸附作用是单分子层吸附,即吸附剂一旦被吸附质占据之后,就不能再吸附。固体表面是均匀的,各处的吸附能力相同,吸附热不随覆盖程度而变,被吸附在固体表面上的分子,相互之间无作用力;吸附平衡是动态平衡,并由此导出下列吸附等温式,在平衡浓度为c 时的吸附量Г可用下式表示: ck ck +Γ=Γ∞1 (3) Г∞为饱和吸附量,即表面被吸附质铺满单分子层时的吸附量。k 是常数,也称吸附系数。

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选择及比较

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选择及比较 目前研究蛋白组学的主要方法有蛋白质芯片及质谱法,本文将从多方面对两种研究方法进行了解与比较; 蛋白质芯片(Protein Array) 将大量不同的蛋白质有序地排列、固定于固相载体表面,形成微阵列。利用蛋白质分子间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实现对生物蛋白质分子精准、快速、高通量的检测。 主要类型: ●夹心法芯片(Sandwich-based Array) ●标记法芯片(Label-based Array) ●定量芯片(Quantitative Array) ●半定量芯片(Semi-Quantitative Array) 质谱(Mass Spectrometry) 用电场和磁场将运动的离子按它们的质荷比分离后进行检测,测出离子准确质量并确定离子的化合物组成,即通过对样品离子质荷比的分析而实现对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一种方法。 主要类型:

●二维电泳+质谱(2D/Mass Spectrometry, MS) ●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urface-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SELDI) ●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 iTRAQ) Protein Array or Mass Spectrometry? 如何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以下将从六个方面进行比较与推荐: 1.筛查蛋白组学表达差异 建议选择:RayBiotech(1000个因子的芯片)+质谱 a)不同的方法学有不同的特点:对于质谱,可以筛查到未知的蛋白,但是对于分子量大、 低丰度的蛋白质,质谱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有一定的限制。 b)不同的方法能筛查到的目标不同:根据Proteome Analysis of Human Aqueous Humor 一文中报道,质谱筛查到的差异蛋白集中在小分子与代谢物。而用RayBiotech芯片筛查到的结果,多是集中在细胞因子、趋化、血管、生长等等。 c)质谱筛查到355个蛋白,而RayBiotech抗体芯片也筛查到328个蛋白,且用定量芯片 验证25个蛋白有差异,这些蛋白是质谱找不到的。目前RayBiotech夹心法抗体芯片已经可以检测到1000个蛋白,采用双抗夹心法,尤其是对于低丰度蛋白,有很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很多的低丰度蛋白是抗体芯片可以检测出来,而质谱检测不到的,且样品不经过变性和前处理,保持天然状态的样品直接检测,对于蛋白的检测准确度高。 d)质谱的重复性一直是质谱工作者纠结的问题,不同操作者的结果,不同样品处理条件, 峰值的偏移等影响因素都会产生大的影响;RayBiotech的夹心法芯片重复性高。

蛋白质组学的应用研究进展_尹稳

?综述与专论? 2014年第1期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随着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生命科学研究开始进入以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营养组学、代谢组学等“组学”为研究标志的后基因组时代。蛋白质组(proteome)一词最早是由澳大利亚科学家Wilkins 和Williams 于1994年提出[1],1995年7月最早见诸于Electrophoresis 杂志[2],意指一个细胞或组织中由基因组表达的全部蛋白质。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是一门大规模、高通量、系统化的研究某一类型细胞、组织、体液中的所有蛋白质组成、功能及其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 虽然基因决定蛋白质的水平,mRNA 只包含了转录水平的调控,其表达水平并不能代表细胞内活 收稿日期:2013-09-05基金项目:甘肃省科技计划基金资助项目(0708NKCA129),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医学研究基金项目(YJ2010-08)作者简介:尹稳,女,硕士,研究方向:蛋白质组学;E -mail :yinwen0508@https://www.sodocs.net/doc/0b16856041.html, 通讯作者:伏旭,男,硕士,研究方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E -mail :fuxu0910@https://www.sodocs.net/doc/0b16856041.html, 蛋白质组学的应用研究进展 尹稳1 伏旭2 李平1 (1.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兰州 730030;2.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急救中心,兰州 730030) 摘 要: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是一门大规模、高通量、系统化的研究某一类型细胞、组织或体液中的所有蛋白质组成及其功能的新兴学科。虽然基因决定蛋白质的水平,但是基因表达的水平并不能代表细胞内活性蛋白的水平,蛋白质组学分析是对蛋白质翻译和修饰水平等研究的一种补充,是全面了解基因组表达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使其在各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最后对蛋白质组学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作出展望。 关键词: 蛋白质组学 双向凝胶电泳 质谱 生物信息学 应用现状 Application Research Progress of Proteomics Yin Wen 1 Fu Xu 2 Li Ping 1 (1. Lanzhou University Second Hospital ,Lanzhou 730030;2.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Lanzhou University Second Hospital ,Lanzhou 730030) Abstract: Proteomics is an emerging discipline for studying proteins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in a type of cell, tissue or body fluids in a large -scale, high -throughput and systematic level. While genes determine the level of protein, but the level of gene expression can not represent the intracellular reactive protein levels. Proteomic analysis is a complement to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and modification and also an indispensable tool for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genome expression. The development of proteomic technologies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progress of proteomic research, and i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various research fields.This paper revieweded the proteomic technologies and the applications in various fields are also briefly reviewed. Finally, some future issues are presented. Key words: Proteomics Two -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 Mass spectrometry Bio -informactics Application status 性蛋白的水平[3],且转录水平的分析不能反应翻译后对蛋白质的功能和活性起至关重要作用的蛋白修饰过程[4],如酰基化、泛素化、磷酸化或糖基化等。而蛋白质组学除了能够提供定量的数据以外,还能提供包括蛋白定位和修饰的定性信息。只有通过对生命过程中蛋白质功能和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特殊条件下的变化机制进行研究,才能对生命的复杂活动具有深入而又全面的认识。近年来,蛋白质组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其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本文对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及其在各研究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归纳和评述,并对蛋白质组学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生物吸附剂及其吸附性能研究进展

生物吸附剂及其吸附性能研究进展 黄娜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广州 510006) 摘要:用微生物体来吸附水中的重金属是一项新兴的废水生物处理技术。藻类、细菌、真菌等是生物吸附剂的来源,它们对多种重金属都有较好的吸附去除效果。文章从细胞壁的结构特性概述了藻类、细菌、真菌等对重金属吸附的机理,介绍了它们的吸附性能。 关键词:微生物生物吸附剂重金属废水处理 现代工业的发展会产生大量含重金属废水,重金属进入生态环境后,不像有机物那样能被降解,而是通过食物链进一步富集,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如震惊世界的水俣病、骨痛病事件。人们处理废水中的重金属一般采用物理化学方法(沉淀、离子交换、吸附、电解、膜分离、氧化还原等),当水中的重金属浓度较低时,不仅去除率不高,还存在运行费用高的问题[1]。目前新兴的去除技术———生物吸附技术,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生物吸附是利用生物体及其衍生物来吸附水中重金属的过程。重金属离子对生物体有很强的毒害作用,超过一定的浓度就会抑制生物生长或使生物体死亡,有的微生物如某些藻类、细菌、真菌,本身或是经过驯化以后对重金属有一定的耐受性,能够除去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与传统的处理方法相比,生物吸附具有以下优点[2]:(1)在低浓度下,金属可以被选择性的去除;(2)节能、处理效率高;(3)操作时的pH值和温度条件范围宽;(4)易于分离回收重金属;(5)吸附剂易再生利用。 1 藻类生物吸附剂 1.1来源。全球已知的藻类约4万种,在自然界中分布甚广,绝大多数为水生或生 长在阴暗的岩石、墙角、树杆和土壤等表面,是最容易观察到的一种微生物,常常用来指示水体、生态系统及营养条件的变化。研究发现,藻类细胞具有吸附重金属的能力。因此,可选择吸附性能良好的藻类作为吸附剂的生产原料,如海藻,其数量大,容易收集,有一些地方还可人工培养,尤其在沿海地区,来源十分丰富。 1.2细胞壁结构特性。当微生物体暴露在金属溶液中时,金属离子直接接触的是 细胞壁,微生物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决定着金属与它的相互作用特性。 藻类的细胞壁在多数情况下是由纤维素的微纤丝形成的网状结构构成,含有丰富的多糖,如果胶(含有少量己糖、鼠李糖的多聚半孔糖醛酸的高聚物)、木糖、甘露糖、藻酸或地衣酸。多糖带负电,可以通过静电引力与许多金属离子相结合。其中的海藻酸盐与硫酸多糖是吸附的主要载体[3]。 1.3藻类对重金属的吸附。藻类对大多数重金属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如斜生栅藻 对UO22+吸附是一个快速而不需要能量的过程,最大吸附容量达75mg/g干物质,能够使铀浓度从5.0mg/L降至0.05mg/L, UO22+与Cu2+、Ni2+、Zn2+、Cd2+之间的竞争也很小[4],在吸附锌时,它的吸附容量、对锌毒性的耐受能力比另外一种栅藻高[5]。绿微藻在悬浮状态下,活细胞对Cr的最大吸附量为12.67mg/g干物质,干细胞为13.12mg/g干物质[6]。海草能积

固体表面的吸附

§12.8 固体表面的吸附 一、固体表面的特点 固体表面上的原子或分子与液体一样,受力也是不均匀的,所以固体表面也有表面张力和表面能。 固体表面的特点是: 1.固体表面分子(原子)移动困难,只能靠吸附来降低表面能。 2.固体表面是不均匀的 ,不同类型的原子的化学行为、吸附热、催化活性和表面态能级的分布都是不均匀的。 3.固体表面层的组成与体相内部组成不同。 二、吸附等温线 1、当气体或蒸气在固体表面被吸附时,固体称为吸附剂,被吸附的气体称为吸附质。 常用的吸附剂有:硅胶、分子筛、活性炭等。 为了测定固体的比表面,常用的吸附质有:氮气、水蒸气、苯或环己烷的蒸气等。 2、吸附量的表示 吸附量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 (1)单位质量的吸附剂所吸附气体的体积 (2)单位质量的吸附剂所吸附气体物质的量 3、吸附量与温度、压力的关系 对于一定的吸附剂与吸附质的系统,达到吸附平衡时,吸附量是温度和吸附质压力的函数,即: 通常固定一个变量,求出另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 (1)T =常数,q = f (p ),称为吸附等温式; (2)p =常数,q = f (T ),称为吸附等压式; (3)q =常数,p = f (T ),称为吸附等量式; 注:①这三种关系式中,吸附等温式最常用,从一组某类型的曲线可以得到其他两组曲线。 ②从吸附等温线可以反映出吸附剂的表面性质、孔分布以及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有关信息。 常见的吸附等温线有如下5种类型:(图中p /p s 称为比压,p s 是吸附质在该温度时的饱和蒸气压,p 为吸附质的压力)。 见教材P359图13.34 三、Langmuir 吸附等温式 Langmuir 吸附等温式描述了吸附量与被吸附蒸气压力之间的定量关系。他在推导该公式的过程引入了两个重要假设: (1) 吸附是单分子层的; (2) 固体表面是均匀的,被吸附分子之间无相互作用。 31 m g V q m -=?单位:1 mol g n q m -=?单位:(,)q f T p =1ap ap θ=+a d k a k =

吸附剂的应用研究现状和进展

84 吸附剂的应用研究现状和进展 杨国华1,黄统琳1,姚忠亮3,刘明华1,2 (1.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2.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510640; 3.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生物与化学工程系,福建 福清350300) 摘 要:利用吸附法进行废水处理,具有适应范围广、处理效果好、可回收有用物料以及吸附剂可重复使用等优点,因此随着现有吸附剂性能的不断完善以及新型吸附剂的研制成功,吸附法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主要对活性炭、吸附树脂、改性淀粉类吸附剂、改性纤维素类吸附剂、改性木质素类吸附剂、改性壳聚糖类吸附剂以及其他可吸收污染物质的药剂、物料等吸附剂的应用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综合概述。 关键词:吸附剂;吸附法;研究;综述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20070410238)和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00801239)。 吸附法是利用吸附剂吸附废水中某种或几种污染物,以便回收或去除它们,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的方法。利用吸附法进行物质分离已有漫长的历史,国内外的科研工作者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吸附法已广泛应用于化工、环境保护、医药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在化工和环境保护方面,吸附法主要用于净化废气、回收溶剂(特别适用于腐蚀性的氯化烃类化合物、反应性溶剂和低沸点溶剂)和脱除水中的微量污染物。后者的应用范围包括脱色、除臭味、脱除重金属、除去各种溶解性有机物和放射性元素等。在处理流程中,吸附法可作为离子交换、膜分离等方法的预处理,以去除有机物、胶体及余氯等,也可作为二级处理后的深度处理手段,以便保证回用水质量。利用吸附法进行水处理,具有适应范围广、处理效果好、可回收有用物料以及吸附剂可重复使用等优点,随着现有吸附剂性能的不断完善以及新型吸附剂的研制成功,吸附法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吸附剂是决定高效能的吸附处理过程的关键因素,广义而言,一切固体都具有吸附能力,但是只有多孔物质或磨得极细的物质由于具有很大的表面积,才能作为吸附剂。工业吸附剂还必须满足下列要求: (1)吸附能力强; (2)吸附选择性好; (3)吸附平衡浓度低; (4)容易再生和再利用; (5)机械强度好; (6)化学性质稳定; (7)来源广; (8)价廉。 一般工业吸附剂很难同时满足这八个方面的要求,因此,在吸附处理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场合选用不同的吸附剂。目前,可用于水处理的吸附剂有活性炭、吸附树脂、改性淀粉类吸附剂、改性纤维素类吸附剂、改性木质素类吸附剂、改性壳聚糖类吸附剂以及其他可吸收污染物质的药剂、物料等[1] 。本文主要对上述吸附剂的应用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综合概述。 1 活性炭 吸附剂中活性炭应用于水处理已有几十年的历史。60年代后有很大发展,国内外的科研工作者已在活性炭的研制以及应用研究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制作活性炭的原料种类多、来源丰富,包括动植物 (如木材、锯木屑、木炭、谷壳、椰子壳、 2009年第6期 2009年6月 化学工程与装备 Chemical Engineering & Equipment

纤维素基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纤维素基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Q U R J 曲荣君1,2*,孙向荣1,王春华1,孙昌梅1,成国祥1,2 (1.烟台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2.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70002) 摘 要: 纤维素作为自然界中储量最大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具有价廉易得、易被微生物降解、不会给环境带 来第二次污染等特点,长期以来对其开发利用一直是科技工作者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纤维素 基吸附剂的研究进展,并简要介绍了其作为金属离子吸附剂、特殊用途吸附剂等的结构性能特点,展望了其发 展前景。 关键词: 纤维素基吸附剂;吸附 中图分类号:T Q 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417(2004)03-0102-05 PROGRESS IN ST U DIES ON PREPARA T ION AN D PROPERT IES OF CELLU LO SE BASED ADSORBENT S QU Rong jun 1,2,SUN Xiang rong 1,WANG Chun hua 1,SU N Chang mei 1,CHENG Guo x iang 1,2 (1.School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Science,Yantai Normal University ,Yantai 264025,China; 2.School o 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 ing ,Tianj in University ,Tianj in 370002,China) Abstract:As one of the most abundant renewable natural polymers on earth,cellulose is readily available and inexpensive.Also it can be biodegraded easily w ithout pollution on environment.M any inv est igators have done w ork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ellulose for a long time.I n this paper,the preparation of adsorbents based on cellulose is review ed.T he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t he modified cellulose as metal ion adsorbents and special adsorbents are introduced.T he long term potential development of cellulose based adsorbents is mentioned. Key words:cellulose based adsorbent;adsorption 纤维素是无水葡萄糖残基通过 -1,4糖苷键连接的立体规整性高分子,是自然界中最为丰富的可再生资源。纤维素分子内含有许多亲水性的羟基基团,是一种纤维状、多毛细管的高分子聚合物,具有多孔和比表面积大的特性,因此具有亲和吸附性,但天然纤维的吸附(如吸水、吸油、吸重金属等)能力并不很强,必须通过化学改性使其具有更强或更多的亲水基团,才能成为性能良好的吸附材料。 纤维素吸附剂的研究和应用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已开始,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纯天然化工产品的需求日益扩大,纤维素作为天然高分子材料用来作吸附剂使用愈来愈广泛;同 收稿日期:2003-10-1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9906008);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Q99B1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 金(2003034330);山东省中青年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基金资助项目(无编号) 作者简介:曲荣君(1963-),男,山东荣城人,教授,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功能高分子。 第24卷第3期 2004年9月林 产 化 学 与 工 业Chemistry and Industry of Forest Products Vol.24No.3 Sept.2004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蛋白质工程》 (课程论文)题目名称:蛋白质组学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所在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班级):生技131班 学生姓名:梁健 授课教师:韩晓菲

蛋白质组学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生技131班梁健13772025 摘要: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全部测序的初步完成,研究重点转到对基因功能的研究上。蛋白质作为基因功能的主要体现者,对其表达模式和功能的研究成为热点,出现了蛋白质组学。研究蛋白质组学有助于了解蛋白的结构、细胞的功能、生命的本质及活动规律,为疾病的诊断、治疗、疫苗及新药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关键词:蛋白质组学;进展;应用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是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门新兴学科,以 细胞内全部蛋白质的存在及其活动方式为研究对象,是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蛋白质组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不断修正蛋白质组学的发展方向和推进蛋白质组学相关支撑技术的快速 发展,进而拓展蛋白质组学在整个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成为后基因组时代重要的研究新领域,并成功地应用到基础研究及医学研究等各个领域,推进其迅速发展。 1 蛋白质组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1.1蛋白质组学的概念 蛋白质组(proteome)源于protein和genome两词的杂合,最早是由澳大利亚 的WILKINS等于1995年提出,其定义为“一种基因组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早期相对狭义的蛋白质组的概念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1个细胞的基因组所表达的蛋白质数目的总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提出了广义的蛋白质组的概念,用来描述1个细胞、组织、器官或1个物种的生命个体,在其不同的生存及发育条件下所表达的各种蛋白数目的总和。所以蛋白质组所含的蛋白数目及其表达量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不断发生变化的。蛋白质组学最有价值的优势是它可以观察在特定的时间下一个完整的蛋白质组或蛋白亚型在某种生理 或病理状态中,发生的相应的变化。 1.2 研究内容 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蛋白质组学可分为差异蛋白质组学(或称表达蛋白质 组学)、结构蛋白质组学和功能蛋白质组学,其中差异蛋白质组学在蛋白质组学 研究中十分常用且应用广泛。差异蛋白质组学主要是研究比较在2种或多种不同条件下蛋白质组表达的差异变化。结构蛋白质组学主要是蛋白质表达模式的研究,包括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分析及空间结构的解析。蛋白质表达模式的研究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基础内容,主要研究特定条件下某一细胞或组织的所有蛋白质的表征问题。功能蛋白质组学主要是蛋白质功能模式的研究,包括蛋白质的功能和蛋白

纳米材料在吸附剂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纳米材料在吸附剂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摘要:本文研究了纳米材料被作为吸附剂在分离和富集中的研究进展及引用。纳米材料主要包括金属、金属氧化物、富勒烯、碳纳米管等。 关键词:纳米材料;水处理;吸附剂 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in Nanomaterials for Adsorbents Abstract: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on of nancmaterials as adsorbents for separating and enriching in water pollution have been studied. Nanomaterials include metal,metal oxide,fullerene, carbon nanotubes and so on. Key words:nanomaterials ; water treatment ; adsorbents 一、引言 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是总量大,人均量少。水资源的不足,加上地表水、浅层地下水的污染又减少了可供利用水资源的数量,形成了所谓的污染性缺水,造成了水荒。水污染对人体健康及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危害。水在循环过程中,沿途挟带的各种有害物质,可通过水的稀释、扩散降低含量而实现无害化,这是水的自净作用。但也可能由于水的流动交换而迁移,造成其他地区或更大范围的污染。那么,我们需要对污水进行预处理才能将其排放到环境中去。在各种环境污染处理技术中,吸附法是广泛应用的方法。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活性硅藻土、纤维、天然蒙托土、煤渣以及混凝剂等。纳米材料是一种有着巨大应用前景的吸附材料。纳米科学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崛起并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科技。纳米材料指尺寸大小为1~100nm的物质材料,与普通的块体材料相比,纳米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和较多的表面原子,因而显示出较强的吸附特性。 二、纳米材料的吸附作用 对于纳米粒子的吸附作用,目前普遍认为:纳米粒子表面的表面羟基作用。纳米粒子的吸附作用主要是由于纳米粒子的表面羟基作用。纳米粒子表面存在的羟基能够和某些阳离子键合,从而达到表观上对金属离子或有机物产生吸附作用;另外,纳米粒子具有大的比表面积,也是纳米粒子吸附作用的重要原因。一种良好的吸附剂,必须满足比表面积大,内部具有网络结构的微孔通道,吸附容量大等条件,而颗粒的比表面积与颗粒的直径成反比。粒子直径减小到纳米级,会引起比表面积的迅速增加。当粒径为10nm时,比表面积为90m2/g;粒径为5nm时,比表面积为180m2/g;粒径下降到2nm时,比表面积猛增到450m2/g。由于纳米粒子具有高的比表面积,使它具有优越的吸附性能,在制备高性能吸附剂方面表现出巨大的潜力,提供了在环境治理方面应用的可能性。[1] 1.纳米金属的吸附作用 纳米金属的表面原子特别是处于边和角上的原子有较高的化学活性,这些原子正是催化剂的活性中心,也是吸附剂的活性位点。由于纳米金属原子簇具有较高的表面能,属于亚稳态,有团聚的倾向。目前主要有以下2种方法改变其稳定性:(1)用多孔的物质如Al2O3、SiO2、碳质材料和多聚物等作为载体,浸入金属盐溶液中,然后将金属离子还原为零价纳米金属原子簇而固定在载体上。(2)纳米金属的表面修饰。用纳米金属作吸附剂的也有报道,Kanel等在N2保护下,用NaBH4还原FeCl3制得了纳米零价铁即纳米铁,他们用纳米铁作为吸附剂对地下水中As(Ⅲ)的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s(Ⅲ)的初始浓度和溶液的pH值对吸附有影响,最大吸附容量为3.5ng As(Ⅲ)/g纳米铁,并发现HCO3-、H4SiO4

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_甄艳

第35卷 第1期2011年1月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N a n j i n g F o r e s t r y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V o l .35,N o .1 J a n .,2011 h t t p ://w w w .n l d x b .c o m [d o i :10.3969/j .i s s n .1000-2006.2011.01.024]  收稿日期:2009-12-31 修回日期:2010-10-2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000287);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10K J B 220002) 作者简介:甄艳(1976—),副教授,博士。*施季森(通信作者),教授。E -m a i l :j s h i @n j f u .e d u .c n 。  引文格式:甄艳,施季森.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1):103-108. 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甄 艳,施季森 * (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与生物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37) 摘要:随着蛋白质组学研究的迅速发展,质谱技术已成为应用于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强有力工具和核心技术。质谱技术的先进性在于为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的通量和分子信息。笔者重点概述了基于质谱路线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介绍了基于质谱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翻译后修饰蛋白质组学、定向蛋白质组学、功能蛋白质组学以及基于串联质谱技术的蛋白质组学数据解析的研究 进展。 关键词:质谱;蛋白质组学;定量蛋白质组学;翻译后修饰;定向蛋白质组学;功能蛋白质组学中图分类号:Q 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2006(2011)01-0103-06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m a s s s p e c t r o m e t r y i n p r o t e o m i c s s t u d i e s Z H E NY a n ,S H I J i s e n *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F o r e s t G e n e t i c s a n d B i o t e c h n o l o g y M i n i s t r y o f E d u c a t i o n , N a n j i n g F o r e s t r y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j i n g 210037,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W i t ht h e r a p i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p r o t e o m i c s ,m a s s s p e c t r o m e t r y i s m a t u r i n g t o b e a p o w e r f u l t o o l a n dc o r e t e c h -n o l o g y f o r p r o t e o m i c s s t u d i e s d u r i n g t h e r e c e n t y e a r s .T h e s u p e r i o r i t y o f m a s s s p e c t r o m e t r y l i e s i n p r o v i d i n g t h e t h r o u g h -p u t a n d t h e m o l e c u l a r i n f o r m a t i o n ,w h i c hn o o t h e r t e c h n o l o g y c a n b e m a t c h e di np r o t e o m i c s .I nt h i s r e v i e w ,w e m a d e a g l a n c e o n t h e o u t l i n e o f m a s s s p e c t r o m e t r y -b a s e d p r o t e o m i c s .A n dt h e nw e a d d r e s s e d o n t h e a d v a n c e s o f d a t a a n a l y s i s o f m a s s s p e c t r o m e t r y -b a s e dp r o t e o m i c s ,q u a n t i t a t i v em a s ss p e c t r o m e t r y -b a s e dp r o t e o m i c s ,p o s t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l m o d i f i c a t i o n s b a s e d m a s s s p e c t r o m e t r y ,t a r g e t e d p r o t e o m i c s a n df u n c t i o n a l p r o t e o m i c s b a s e d -m a s s s p e c t r o m e t r y . K e yw o r d s :m a s ss p e c t r o m e t r y ;p r o t e o m i c s ;q u a n t i t a t i v ep r o t e o m i c s ;p o s t -t r a n s l a t i o n m o d i f i c a t i o n ;t a r g e t e d p r o -t e o m i c s ;f u n c t i o n a l p r o t e o m i c s 蛋白质组学(P r o t e o m i c s )是从整体水平上研究细胞内蛋白质的组成、活动规律及蛋白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是功能基因组学时代一门新的学科。目前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是基于双向电泳的蛋白质组学;二是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其中基于双向电泳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路线最终也离不开质谱技术的应用。自20世纪80年代末,两种质谱软电离方式即电喷雾电离(e l e c t r o s p r a y i o n i z a t i o n ,E S I )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离子化(m a -t r i x a s s i s t e d l a s e r d e s o r p t i o n i o n i z a t i o n ,M A L D I )的发明和发展解决了极性大、热不稳定蛋白质和多肽分 析的离子化和分子质量大的测定问题[1] ,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常用的质谱分析仪包括离子阱(i o n t r a p ,I T ),飞行时间(t i m e o f f l i g h t ,T O F ),串联飞行时间(T O F -T O F ),四级杆/飞行时间(q u a d r u p o l e /T O F h y b r i d s ),离子阱/轨道阱(I T /o r b i t r a ph y b r i d ) 和离子阱/傅里叶变换串联质谱分析仪(I T /F o u r i e r t r a n s f o r m i o n c y c l o t r o nr e s o n a n c em a s s s p e c t r o m e t e r s h y b r i d s ,I T /F T M S ),这些质谱仪具有不同的灵敏度、分辨率、质量精确度和产生不同质量的M S /M S 谱[2] 。质谱作为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一项强有力的工具日趋成熟,并作为样品制备及数据分析的信息学工具被广泛地应用。因此,有学者指出质谱技术 已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处于核心地位[3] 。目前在通量及所包含的分子信息内容上,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可以鉴定和量化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随着人类基因组序列的完成和生命科学进入后基因组时代,研究这些基因的表达和调控已成为首要任务。因此,蛋白质组学研究已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的战略任务蛋白质组学是所有或部分蛋白质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可以说,这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本文分析了蛋白质组学的内涵和研究进展,并介绍了蛋白质组学的应用领域,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蛋白质组学的意义,促进蛋白质组学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蛋白质组学;研究;应用文件识别码A,文件识别码R341于 ,文号XXXX,是一门以生物体的全部或部分蛋白质为研究对象,研究生物体、细胞(组织)或基因组的蛋白质变化规律的学科。蛋白质组学可以在整体水平上研究蛋白质表达和调控的水平和调控,旨在了解蛋白质与 相互作用的关系,为生命活动规律提供理论和物质基础,也为人类健康带来理论基础和解决方案 随着人类基因组序列的完成,生命科学研究的重点已经转移到基因表达产物即蛋白质的研究上。蛋白质组学已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战略任务和重点1.2蛋白质组学 的研究内容传统的蛋白质研究侧重于单个蛋白质的研究,而蛋白质组学则侧重于生物体全部或部分蛋白质的研究随着学科的逐步发展,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蛋白质研究中的翻

译后修饰已经成为蛋白质组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翻译后修饰是蛋白质调节功能的重要途径在不同的发育阶段、生长阶段和不同的病理条件下,不同细胞类型的基因表达是不同的,因此有必要对细胞甚至亚细胞进行准确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最后,双向电泳被用来分离蛋白质。根据等电点和分子量的不同,用双向电泳分离不同种类的蛋白质。通过技术分离和处理的蛋白质可以在质谱系统中分析,以获得蛋白质的定性数据。1.3蛋白质组学的进展 蛋白质组学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基于获取和分析蛋白质状态和规律的技术为了满足这些要求,需要高吞吐量技术。在研究技术方面,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高灵敏度、高效率的蛋白质分离和鉴定方法,如二维色谱-串联质谱 谱(2D-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MALDI-TOF/质谱)等。,获得了国际认可,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中,飞行时间电离质谱(MALDI-TOF/MS)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软电离质谱,具有高准确度、高分辨率和低成本的特点。因此,蛋白质组学的发展离不开研究技术和方法的不断改进。 目前,中国已先后建立了一批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心或实验室,如复旦大学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为中国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了更加专业、便捷的技术服务平台。1.4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意义 蛋白是生理功能的执行者和生命现象的直接体现。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将直接阐明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生命的变化机制。蛋白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