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1)

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1)

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1)
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1)

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1940)

叶圣陶

我们当国文教师,必须具有两个基本观念。我作这么想,差不多延续了二十年了。最近机缘凑合,重理旧业,又教了两年半的国文,除了同事诸君而外,还

接触了许多位大中学的国文教师。觉得我们的同行具有那两个基本观念的诚然

有,而认识完全异趣的也不在少数。现在想说明我的意见,就正于同行诸君。

请容我先指明那两个基本观念是什么。第一,国文是语文学科,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第二,国文的涵义与文

学不同,它比文学宽广得多,所以教学国文并不等于教学文学。

如果国文教学纯粹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不含有其他意义,那么,任何书籍与文篇,不问它是有益或者有损于青年的,都可以拿来作阅读的材料与写作的示例。它写得好,摄取它的长处,写得不好,发见它的短处,对于阅读能力与写作

能力的增进都是有帮助的。可是,国文是各种学科中的一个学科,各种学科又象

....................

轮辐一样揍合于一个教育的轴心,所以国文教学除了技术的训练而外,更需含有...................................

教育的意义。

......说到教育的意义,就牵涉到内容问题了。国文课程标准规定了教材的标准,书籍与文篇的内容必须合于这些个标准,才配拿来作阅读的材料与写作的示例。此外,笃信固有道德的,爱把圣贤之书教学生诵读,关切我国现状的,

爱把抗战文章作为补充教材,都是重视内容也就是重视教育意义的例子。这是应

当的,无可非议的。不过重视内容,假如超过了相当的限度,以为国文教学的目

..........................

标只在灌输固有道德,激发抗战意识,等等,而竟忘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那...................................

就很有可议之处了。

.........

道德必须求其能够见诸践履,意识必须求其能够化为行动。要达到这样地步,仅仅读一些书籍与文篇是不够的。必须有关各种学科都注重这方面,学科以外的一切训练也注重这方面,然后有实效可言。国文诚然是这方面的有关学科,却不

是独当其任的唯一学科。所以,国文教学,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

.....................

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的...........................。

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

..........................学生眼前要阅读,

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这种技术的训练,他科教学是不负

...............

责任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

..............。所谓训练,当然不只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提

起笔来写,就算了事。第一,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

.........................

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杨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第二,必须...................................

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

.................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

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国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就看以上

..............

两点。

...所以我在前面说,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

现在四五十岁的人大都知道从前书塾的情形。从前书塾里的先生很有些注重

方法的。他们给学生讲书,用恰当的方言解释与辨别那些难以弄明白的虚字。他们教学生阅读,让学生点读那些没有句读的书籍与报纸论文。他们为学生改文,

单就原意增删,并且反复详尽地讲明为什么增删。遇到这样的先生,学生是有福的,修一年学,就得到一年应得的成绩。然而大多数书塾的先生却是不注重方法的,他们只教学生读,读,读,作,作,作,讲解仅及字面,改笔无异自作,他

们等待着一个奇迹的出现——学生自己一旦豁然贯通。奇迹自然是难得出现的。

所以,在书塾里坐了多年,走出来还是一窍不通,这样的人着实不少。假如先生

都能够注重方法,请想一想,从前书塾不象如今学校有许多学科,教学的只是一科国文,学生花了多年的时间专习一种学科,何至于一窍不通呢?再说如今学校,学科不止一种了,学生学习国文的时间约占从前的十分之二三,如果仍旧想等待

奇迹,其绝无希望是当然的。换过来说,如今学习时间既已减少,而应得的成绩

.................

又非得到不可,惟有特别注重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读多作固属重

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对于这个“怎样”,如果不能切实解答,

..................

就算不得注重了方法。

..........

现在一说到学生国文程度,其意等于说学生写作程度。至于与写作程度同等重要的阅读程度往往是忽视了的。因此,学生阅读程度提高了或是降低了的话也

就没听人提起过。这不是没有理由的,写作程度有迹象可寻,而阅读程度比较难捉摸,有迹象可寻的被注意了,比较难捉摸的被忽视了,原是很自然的事情。然

而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

...................................读程度。最近朱自清先生在《国文月刊》创刊号发表一篇《中学生的国文程度》,他说中学生写不通应用的文言,大概有四种情形。第一是字义不明,因此用字不确切,

或犯重复的毛病。第二是成语错误。第三是句式不熟,虚字不通也算在这类里。

第四是体例不当,也就是不合口气。他又说一般中学生白话的写作,比起他们的文言来,确是好得多。可是就白话论白话,他们也还脱不掉技术拙劣,思路不清

的考语。朱先生这番话明明说的写作程度不够,但是也正说明了所以会有这些情...............................

形,都由于阅读程度不够

..................................。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其

法尤其是重要的

...对于“体会”“体察”“体谅”“体贴”“体验”似的一组意.......一个。

义相近的词,字典翻过了,讲解听过了,若不能辨别每一个的确切意义并且熟悉

它的用法,还算不得阅读得其法。“汗牛充栋”为什么不可以说成“汗马充屋”?

“举一反三”为什么不可以说成“举二反二”?仅仅了解他们的意义而不能说明

..............

为什么不可以改换,阅读方法也还没有到家。....................“与其”之后该来一个“宁”,“犹”

或“尚”之后该接上一个“况”,仅仅记住这些,而不辨“与其”的半句是所舍义,“宁”的半句才是所取义,“犹”或“尚”的半句是旁敲侧击,“况”的半句才是正面文章,那也是阅读方法的疏漏。“良深哀痛”是致悼语,“殊堪嘉尚”是奖勉语,但是,以人子的身分,当父母之丧而说“良深哀痛”,以学生的身分,对抗战取胜的将领而说“殊堪嘉尚”,那一定是阅读时候欠缺了揣摩体会的工夫。

以上只就朱先生所举四种情形,举例来说。依这些例子看,已经可以知道阅读方

...

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紧要的还在多比...................................

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轻放过,务必发现他的特性。惟...................................

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发掘文章的蕴蓄,没有一点含胡。也惟有这样阅读,才能够...................................

养成用字造语的好习惯,下笔不至有误失。...................

阅.读方法又因阅读材料而不同

............。就分量说,单篇与整部的书应当有异,单篇宜作精细的剖析,整部的书却在得其大概。就文体说,记叙文与论说文也不一样,记叙文在看作者支配描绘的手段,论说文却在阐明作者推论的途径。同是记叙文,一篇属于文艺的小说与一篇普通的记叙文又该用不同的眼光,小说是常常需要辨认那文字以外的意味的。就文章种类说,文言与白话也不宜用同一态度对付,文

言——尤其是秦汉以前的——最先应注意那些虚字,必需体会它们所表的关系与

所传的神情,用今语来比较与印证,才会透彻地了解。多方面地讲求阅读方法也

...........

就是多方面地养成写作习惯。

.............习惯渐渐养成,技术拙劣与思路不清的毛病自然渐

渐减少,一直减到没有。所以说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

.....................

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

.............。所谓得其法,并不在规律地作训话学,文法学,

修辞学与文章学的研究,那是专门之业,不是中学生所该担负的。可是,那些学

问的大意不可不明晓,那些学问的治学态度不可不抱持,明晓与抱持又必须使他成为终身以之的习惯才行。

以下说关于第二个基本观念的话。五四运动以前,国文教材是经史古文,显然因为经史古文是文学。在一些学校里,这种情形延续到如今,专读《古文辞类纂》或者《经史百家杂抄》便是证据。“五四”以后,通行读白话了,教材是当

时产生的一些白话的小说、戏剧、小品、诗歌之类,也就是所谓文学。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可以阅读的呢?这样想的人仿佛不少。就偏重文学这一点说,以上两派

是一路的,都以为国文教学是文学教学。其实国文所包的范围很宽广,文学只是

...............

其中一个较小的范围,文学之外,同样包在国文的大范围里头的还有非文学的文...................................

章,就是普通文。

........这包括书信、宣言、报告书、说明书等等应用文,以及平正地

写状一件东西载录一件事情的记叙文,条畅地阐明一个原理发挥一个意见的论说

文。中学生要应付生活,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就不能不在文学之外,同时以这种普.................................

通文为对象。

......若偏重了文学,他们看报纸、杂志与各科课本、参考书,就觉得是

另外一回事,要好的只得自辟途径,去发见那阅读的方法,不要好的就不免马虎过去,因而减少了吸收的分量。再就写作方面说,流弊更显而易见。主张教学生

专读经史古文的,原不望学生写什么文学,他们只望学生写通普通的文言,这是事实。但是正因所读的纯是文学,质料不容易消化,技术不容易仿效,所以学生

很难写通普通的文言。如今中学生文言的写作程度低落,我以为也可以从这一点来解释。如果让他们多读一些非文学的普通文言,我想文言的写作或许会好些。

很有些人,在书塾里熟读了《四书》《五经》,笔下还是不通,偷空看了《三国演义》或者《饮冰室文集》,却居然通了,这可以作为左证。至于白话的写作,国

文教师大概有这样的经验,只要教学生自由写作,他们交来的往往是一篇类似小说的东西或是一首新体诗。我曾经接到过几个学生的白话信,景物的描绘与心情

的抒写全像小说,却与写信的目的全不相干。还有,现在爱写白话的学生多数喜

欢高谈文学,他们不管文章的体裁与理法,他们不知道日常应用的不是文学而是

普通文。认识尤其错误的,竟以为只要写下白话就是写了文学。以上种种流弊,

显然从专读白话文学而忽略了白话的普通文生出来的,如果让他们多读一些非文

学的普通白话,我想用白话来状物,记事,表情,达意,该会各如其分,不至于

一味不相称地袭用白话文学的格调吧。

学习图画,先要描写耳目手足的石膏像,叫做基本练习。学习阅读与写作,

从普通文人手,意思正相同。普通文易于剖析、理解,也易于仿效,从此立定基

......................

本,才可以进一步弄文学。

............文学当然不是在普通文以外别有什么方法,但是方法的应用繁复得多,变化得多。不先作基本练习而迳与接触,就不免迷离倘怳。我

也知道有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的说法,而且知道古今专习文学而有很深

的造诣的不乏其人。可是我料想古今专习文学而碰壁的,就是说一辈子读不通写

不好的,一定更多。少数人有了很深的造诣,多数人只落得一辈子读不通写不好,

...........................

这不是现代教育所许可的

...........。从现代教育的观点说,人人要作基本练习,而且必须

练习得到家。说明白点,就是对于普通文字的阅读与写作,人人要得到应得的成

......................

绩,绝不容有一个人读不通写不好

...............。这个目标应该在中学阶段达到,到了大学阶段,学生不必再在普通文的阅读与写作上费工夫了——现在大学里有一年级国

文,只是一时补救的办法,不是不可变更的原则。

至于经史古文与现代文学的专习,那是大学本国文学系的事情,旁的系就没

有必要,中学当然更没有必要。我不是说中学生不必读经史古文与现代文学,我

.....................

只是说中学生不该专习那些。

.............从教育意义说,要使中学生了解固有文化,就得教他们读经史古文。现代人生与固有文化同样重要,要使中学生了解现代人生,就

得教他们读现代文学。但是应该选取那些切要的,浅易的,易于消化的,不宜兼

.......................

收并包,泛滥无归。

.........譬如,老子的思想在我国很重要,可是,《老子》的文章至今还有人作训释考证的工夫而没有定论,若读《老子》原文,势必先听取那些训

释家考证家的意见,这不是中学生所能担负的。如果有这么一篇普通文字,正确扼要地说明老子的思想,中学生读了也就可以了解老子了,正不必读《老子》原

文。又如,历来文家论文之作里头,往往提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的话,这些是研..............................

究我国文学批评的重要材料,但是放在中学生面前就不免徒乱人意.............................。如果放弃这

些,另外找一些明白具体的关于文章理法的普通文字给他们读,他们的解悟该会切实得多。又如,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一般都认为精密地解剖经济社会的

佳作,但是它的组织繁复,范围宽广,中学生读起来,往往不如读组织较简范围

较小的易于透彻领会。依以上所说,可以知道无论古文学现代

........

.......文学,有许多是中

学生所不必读的。不读那些不必读的,其意义并不等于忽视固有文化与现代人生...................................,

也很显然。再说文学的写作,少数中学生或许能够写来很象个样子,但是决不该............................

期望于每一个中学生

.........。这就是说,中学生不必写文学是原则,能够写文学却是例

....................外.。据我所知的实际情形,现在教学生专读经史古文的,并不期望学生写来也象经史古文,他们只望学生能写普通的文言,而一般以为现代文学之外别无教材的,却往往存一种奢望,最好学生落笔就是文学的创作。后者的意见,我想是应当修正的。

在初中阶段,虽然也读文学,但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应该偏重在基本方面,

以普通文为对象。到了高中阶殷,选取教材以文章体制,文学源流,学术思想为

纲,对于白话,又规定“应侧重纯文艺作品”,好象是专向文学了,但是基本训

练仍旧不可忽略。理由很简单,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一样,他们所要阅读的不纯

.....................

是文学,他们所要写作的并非文学,并且,惟有对于基本训练锲而不舍,熟而成...................................

习,接触文学才会左右逢源,头头是道。..................

我的话到此为止。自觉说得还不够透彻,很感惭愧。

1940年8月18日作

原题《对于国文教育的两个基本观念》

叶圣陶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叶圣陶整本书阅读的意 义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阅读即对话。 但中小学生的阅读,尤其是整本经典好书的阅读, 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 理想与现实之间,有一道美丽的鸿钩。 经典整书阅读的归宿,是学习、是成长。 以“伴随式导读”的理念,用“课外阅读课程化”的实践, 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经典导读APP”阅读学习系统, 实现中小学生线下读纸质图书, 线上查看阅读任务、观看导读微课、惨与互动讨论、共评同伴作品等核心功能 最终通过阅读学习行为数据分析,实现自主和个性阅读 个人、老师或学校,都可以联系我们, 一起努力,让阅读成为孩子们生活中愉快的一部分! ——经典导读发起人曹郁 叶圣陶: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一、整本书阅读的提出 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这是叶老第一次明确提出要读整本书。 1949年,《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中,做了这洋的表述:中学语文教材除单篇的文字外,兼采书本的一章一节,高中阶段兼采现代语的整本的书。但是,叶老的读整本的书的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

视,也没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叶老只对初中、高中阶段提出了读整本的书的要求,并未提及小学。历史走到今天,阅读已经成为世界范围讨论的主题,阅读也已经从婴幼儿阶段开始了。小学阶段进行整本书阅读不但成为了可能,而且成为必须要做的事情。2001年7月出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部分,做了这洋的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读整本的书的意义已经被重视。这句话在现实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其理论价值,二是没有关注到其实践价值。 下面将结合叶圣陶的“读整本的书”的阅读思想,就小学阶段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二、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叶老认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而他一贯重视的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所以,他的整个语文教育思想都是以养成习惯,培植能力,训练技能为目标,最终通过教师指导(教给方法)使学生自己能够学习。 (一)读整本的书对语文教学,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究竟起什麽作用呢 “学生并不读整本的书,除了作为国文教材的一些单篇短章,以及各科的教本之外,很少和书本接触。”“试问,养成读书的习惯,不教他们读整本的书,那习惯怎麽养得成”从叶老的这些话可以看出,叶老

叶圣陶教育思想

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对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启示 江苏省震泽中学顾小兵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以睿智的目光深邃的思想,透视了语文教育的种种弊端,挖掘出了语文教育真谛,阐发了很多真知灼见,而其中关于作文教学的精辟论述,对于改进当今作文教学模式,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仍有非常多的指导意义。重温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领悟其精髓,并付诸实践,不断反思,会受益不少。 一、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概述 我们如果梳理一下叶老的作文教学思想,可以提取几个较有代表性的关键词:“应需”、“求诚”、“写生”。 “应需”是就写作教学目的而言,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应立足于“应需”而不是“应试”,“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①“惟练似宜通乎课内课外,不宜专以课内作文为主。课外应需而作文,固用也,而亦练也。学生能明乎此,则随时随处认真,不以课内作文为特殊事项,进步殆可较大。复次,课内作文最好令作应需之文,易言之,即令叙非叙不可之事物,令发非吐不可之议论。课内练习,固将求其应需,非欲其徒然弄笔也。”因此,师生的观念要有所转变:不应该为作文而作文,为考试而作文;而要真正把思想从“应试教育”转变到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还要重视“非文学的文章”(即普通文)的训练。也就是说作文应该是自我愿意、乐意的表达,是出自情感上的需求和意志上的目的。是主动自觉地写,是自由的写,不仅仅是题材、体裁的自由,更是精神心灵的自由。是自己需要写作,把作文当作自身倾吐的需要,当作表达思想的需要,当作生活与学习的需要,当作生命成长的需要,是实实在在的“我要写”,是由自己决定表达什么,怎么表达。 “求诚”是就写作内容而言,叶圣陶说:“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鸣出内心的感受”;“在人群中表白自我”,“假如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于生活的实况;假如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②求诚就是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说自己的话,而不是说假话、说大话、说套话、说违心的话、说言不由衷的话,要求学生或叙写自己的①《叶圣陶序跋集》,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第262页。

叶圣陶:关于教师写作的7个方面

叶圣陶:关于教师写作的7个方面 1想清楚然后写 想清楚然后写,这是个好习惯。养成了这个好习惯,写出东西来,人家能充分了解我的意思,自己也满意。 谁都可以问一问自己,平时写东西是不是想清楚然后写的?要是回答说不,那么写不好东西的原因之一就在这里了(当然还有种种原因)。往后就得自己努力,养成这个好习惯。 不想就写,那是没有的事。没想清楚就写,却是常有的事。自以为想清楚了,其实没想清楚,也是常有的事。 没想清楚也能写,那时候情形怎么样呢?边写边想,边想边写。这样地想,本该是动笔以前的事,现在却就拿来写在纸上了。假如动笔以前这样地想,还得有所增删,有所调整,然后动笔,现在却已经成篇了。 这样写下来的东西,假如把它看做草稿,再加上增别和调整的功夫才算数,也未尝不可。事实上确也有些人肯把草稿看过一两遍,多少改动几处的。但是有两点很难避免。既然写下来了,这就是已成之局,而一般心理往往迁就已成之局,懒得做太大的改动,因此,专靠事后改动,很可能不及事先通盘考虑的好,这是一点。东西写成了,需要紧迫,得立刻拿出去,连稍微改动一下也等不及,这

是又一点。有这两点,东西虽然写成,可是自己看看也不满意,至于能不能叫人家充分了解我的意思,那就更难说了。 这样说来,自然应该事先通盘考虑,就是说,应该想清楚然后写。 什么叫想清楚呢?为什么要写,该怎样写,哪些必要写,哪些用不着写,哪些写在前,哪些写在后,是不是还有什么缺漏,从读者方面着想是不是够明白了……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有了确切的解答,这才叫想清楚。 要写东西,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非解答不可的。与其在写下草稿之后解答,不如在动笔以前解答。“凡事豫则立”,不是吗? 想清楚其实并不难,只要抓住关键,那就是为什么要写。如果写信,为什么要写这封信?如果写报告,为什么要写这篇报告?如果写总结,为什么要写这篇总结?此外可以类推。 如果不为什么,干脆不用写。既然有写的必要,就不会不知道为什么。这个为什么好比是个根,抓住这个根想开来,不以有点儿朦胧的印象为满足,前边提到的那些问题都可以得到解答。这样地想,是思想方法上的过程,也是写作方法上的过程。写作方法跟思想方法原来是二而一的。

叶圣陶的语文教学观-----阅读教学观

叶圣陶的语文教学观点——阅读教学观 以养成习惯为高标的的阅读教学观 叶圣陶在《国文科之目的》一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目的是“整个的对于本国文字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养”。换句话说,语文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养成阅读能力”、“养成写作能力”。可见,他认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半壁江山”。并且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相连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因此,他在阅读教学方面多有论述。 在阅读教学目的方面。叶圣陶认为:阅读教学目的“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晓明。课外更选读本,用意亦复如是。”叶老的这种“习惯论”是基于他对阅读的意义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凭文字吸收’与‘用文字发表’都是随时需要的事。大凡一辈子需要的事最需养成好习惯。……好习惯已经养成,足够一辈子受用。” 在阅读教学任务方面。在以“养成习惯”为目的的阅读教学思想指导下,1945年,叶圣陶先生在《〈国文教学〉序》中提出了阅读教学的三重任务:一方面训练了理解的能力;一方面传播固有的和现代的文化;另一方面提出写作的范本。这三项任务,以培养阅读能力和习惯为主,同时兼顾文化即人文内容的传播及写作范本的提出,全面而平衡。

在阅读教学过程方面。叶圣陶把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分三个阶段:预习—报告和讨论—练习。预习是训练阅读的主要阶段,也是整个训练过程的准备阶段。它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开始,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报告和讨论是训练阅读的中心环节。它是师生集体阅读的阶段,是预习的延伸,有利于纠正预习中的错误、弥补个体阅读中的不足。练习是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或吟诵文本,向纵深处理解;或参读相关文章,向广度延伸;或应对教师考问,把前后所学钩连起来。经过经常的练习,最终形成习惯。其着眼点都在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习惯。 在阅读方式上,叶圣陶主张“精读”和“略读”相结合。他从精读和略读的地位、效果、与功能三个方面作了准确阐述: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精读是“举一”,略读是“反三”。 在阅读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所谓“主导”,叶老认为是“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则为讲明之。”简言之,即师“启发与指点”,使学生“自求得之”。目的在于“就学生已有之能力而适当提高之,使能逐步自己领会课文之内容与语言之运用,最后达到不待教师之讲解而自能阅读。”形成阅读习惯。

叶圣陶 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

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 叶圣陶 我们当国文教师,必须具有两个基本观念。我作这么想,差不多延续了二十年了。最近机缘凑合,重理旧业,又教了两年半的国文,除了同事诸君而外,还接触了许多位大中学的国文教师。觉得我们的同行具有那两个基本观念的诚然有,而认识完全异趣的也不在少数。现在想说明我的意见,就正于同行诸君。 请容我先指明那两个基本观念是什么。第一,国文是语文学科,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第二,国文的涵义与文学不同,它比文学宽广得多,所以教学国文并不等于教学文学。 如果国文教学纯粹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不含有其他意义,那么,任何书籍与文篇,不问它是有益或者有损于青年的,都可以拿来作阅读的材料与写作的示例。它写得好,摄取它的长处,写得不好,发见它的短处,对于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增进都是有帮助的。可是,国文是各种学科中的一个学科,各种学科又象轮辐一样揍合于一个教育的轴心,所以国文教学除了技术的训练而外,更需含有教育的意义。说到教育的意义,就牵涉到内容问题了。国文课程标准规定了教材的标准,书籍与文篇的内容必须合于这些个标准,才配拿来作阅读的材料与写作的示例。此外,笃信固有道德的,爱把圣贤之书教学生诵读,关切我国现状的,爱把抗战文章作为补充教材,都是重视内容也就是重视教育意义的例子。这是应当的,无可非议的。不过重视内容,假如超过了相当的限度,以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只在灌输固有道德,激发抗战意识,等等,而竟忘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那就很有可议之处了。 道德必须求其能够见诸践履,意识必须求其能够化为行动。要达到这样地步,仅仅读一些书籍与文篇是不够的。必须有关各种学科都注重这方面,学科以外的一切训练也注重这方面,然后有实效可言。国文诚然是这方面的有关学科,却不是独当其任的唯一学科。所以,国文教学,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的。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

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思想 纲要:改革教学方法 1、语文教学要从生动形象的直观开始 2、叶圣陶提出了“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教段理论: 启迪:在教师方面来说,一定要变“讲”为“导”(1)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看,多读,多想;(2)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写,多改,多想。 3、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1)国文教育悬着明晰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 4、切实提高语文鉴赏水平和语感能力 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整体改革观中的重头戏。教学得法,事半功倍,学生受益且一辈子受用;教学不得法,事倍功半,学生受罪甚至学了比不学还要糟糕。 叶圣陶极力提倡中小学语文教学要从生动形象的直观开始,他说:“许多东西用语言文字是绝对说不清的。像一只杯子,你怎么用文字来正确的说清楚它的形状呢?……要讲清一个茶杯,恐怕一百个

字还不够;在这一百个字当中,有生字,有虚字,而等到学生把生字认得记得了,把虚字弄清楚了,整个茶杯也就没有了。”又如要让学生认识橘子,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橘”字,旁边再画一个圈圈,再作一番讲解,其结果,“孩子们所识得的只是一个圈圈,那就何不把一只橘子放在桌子上让孩子们看,岂不简单明了得多。”显然,这种从直观入手进行教育的方法,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规律,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像更为深刻。 叶圣陶曾经严肃地指出,学校里的各种功课,“国文教学受的传统影响最深,书塾的一套办法传到学校的国文课,这是国文教学劳而少功的一个原因。”为着摆脱传统教育的影响,排除书塾的一套办法,让学生们多多受益,叶圣陶提出了“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教段理论:每个学生在上课之前都要先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并自觉利用工具书独立解决课文中字词的障碍,同时能通过预习提出心得、疑问和难点。等到上课时,学生应该在老师的主持和指挥下积极地参加对课文的讨论,由于每个学生在预习时的收获和困惑各不相同,所以课堂讨论时通过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问题就可以解决一大半,而剩下的那一小半,只要由教师三言两语的指点和引导就能开窍。最后的历练应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历练得多了,学生就能养成学习语文的一系列良好的习惯,就能收到举一反三的好效果。(三教段理论值得一试)按照叶圣陶的三教段理论,在教师方面来说,一定要变“讲”为“导”,自己尽量少讲,把大量的时间都让给学生: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看,多读,多想;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写,

叶圣陶关于教育的名言.doc

叶圣陶关于教育的名言 一般来说,人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下面是我整理的叶圣陶关于教育的名言,欢迎阅读。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

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名言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 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 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陶行知名言

多面向的阅读教学 叶圣陶先生关于单篇教学有一个著名的例子理论。叶圣陶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

多面向的阅读教学 ——单篇、群文和整本书阅读 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蒋军晶 我一直认为,教学唯有与时俱进,才能永续经营。一个老师,如果只满足于已有经验,在学习和改变上不愿意投入太多时间,课堂就私有化了,班级就私有化了,学校就私有化了。作为一线教师,我总是自我提醒、鼓劲:不能因循守旧,不能固步自封,要立足实际,从实践出发,大胆创新,勇于改革,“不能年复一年地重复工作”。 我觉得,现在的语文老师,除教科书外,应该会使用不同类型的“教材”进行阅读教学,如自选的课外文章,如整本书。现在的语文老师,也应该会组织不同的课堂阅读活动,如群文阅读,如整本书阅读。三者之间,各有优势,相互无法替代。 先讲“单篇阅读”。 我们的教材虽然是“一纲多本”,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屈指数来,也有七、八种,但是你们细看之后会发现——这“多本”大同小异,所谓“大同”,这些教材全部是由一篇一篇的独立的文章组成的“文选型”教材,我们的教材编选方式,百多年来,没什么改变。所谓“小异”,就是这一篇篇文章组成单元的线索有些微的差异,或者以“文体”为线索,或者以“语文知识”为线索,或者以“人文主题”为线索,其中,多数以“人文主题”为线索。 不过,我想强调的是,我们的教材虽然有“单元”,但是单元内每篇文章之间并无多大关联;尽管早有人提倡“单元整组教学”,实际上,大家还是在一篇一篇地进行教学。 单篇教学,陈启天在1920年就讲了,所谓“单篇教学”就是对一篇文章进行精读深究的教学。单篇教学,强调的是“举一反三”的教学,强调的是在一滴水里看世界,在单独的一篇经典里面,可以获得非常丰富非常多样的学习收获,可以挖掘经典文章的微言大义,可以面面俱到的去探寻单篇经典的各个方面所达到的高峰。 当然,我心里知道,大家也心知肚明,一个学期就只教只学这20多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学必须要让学生多读,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这是由语文学习的具体迁移规律决定的。语文学习迁移规律是什么呢?大家请看大屏幕: ●是一种知识或技能在相同水平上的“横向迁移”,而不是知识或技能在概括程度上的高低水平之间的“纵向迁移”; ●是一种在前后学习情境相似中的“近迁移”,而不是在新的不相似情境中的“远迁移”; ●是特定知识与技能的“特殊迁移”,而不是一般原理与规则的“普遍迁移”。 语文学习的这种迁移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课程,特别是阅读教学,并不追求极高的原理性概括,而更重视经验在数量上的积累。这样的话,疑问就来了,既然学生只有从大量阅读中才能学会阅读,那么单篇教学,对一篇一篇文章进行“精读深究”还有没有积极意义呢?我个人认为是有意义的。理念决定行为,因此在我个人的教学实践中,是不可能像山东的韩兴娥老师那样,两三周就将一本教材上完的。 那么,单篇教学的意义在哪里呢?叶圣陶先生关于单篇教学有一个著名的“例子”理论。叶圣陶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老的“例子”理论揭示了语文教材的教学性质,将作为教材的课文与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区别开来。 当然,在单篇教学中“举一”,到底“举”什么“一”,就非常关键了。在我看来,很多老师对于这一点并没有考虑清楚。我们老师喜欢对课文面面俱到地“深挖硬掘”我们老师总是想尽办法要把课文上全、上深、上透,把自己领会到的、教参中提到的、课后问题问到的都要求学生掌握,如此不厌其烦,一篇课文讲个三四课时司空见惯,于是语文教学自然而然

2021年浅谈叶圣陶的语文思维教育观

浅谈叶圣陶的语文思维教育观 叶圣陶先生( ___4~1988)是我国当代最受敬重的一位语文教育家。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影响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语文教育,并将 ___21世纪语文教育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为了继承和发扬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近20年来,人们从各个方面开展了对叶老语文教育思想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的世纪需要建立具有 ___的语文教育理论新体系,叶老的语文教育思想将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继续加强对叶老语文教育思想的研究和实践,仍将是我们当前和今后的重要任务。 本文所探讨的是叶老的语文思维教育观。认真研读叶老这方面著述就会发现,叶老在20世纪初就对语文学科的思维教育有着许多令人叹服的论述,可以说他是一位最早意识到语文学科应该重视思维教育的先觉者。在近一个世纪里,他的语文思维教育思想不断发展,形成了丰富而系统的语文思维教育观,成为他整个语文教育观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从六个方面对叶老的语文思维教育观进行阐述。语文教学的观念: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语文教学的目标: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语文教学的原则: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同时并举;教学方法:愤悱启发,举一反三,开启智慧之门;阅读教学:从课文受到思维训练,养成思考的习惯;作文教学:作文为思考的练习,目的在于养成良好的习惯。限于篇幅,这里发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两部分。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要实现训练思维的目标,主要是由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来实现。叶老对阅读教学的思维训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论述。 阅读能力包括阅读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而理解能力是核心。叶老认为,所谓理解,最主要的是能够理解 ___的思路。叶老说: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这就是注意思路的开展。(论集/545)看人家的文章,把他的思路弄清楚,主要的意思也就弄清楚了。(论集/692)他说:“就文章本身而言,了解文章里 ___思想发展的途径最为切要。……了解了这个,你才跟 ___合得拢在一块儿,你才有接受它,信从它,欣赏它, ___它,辨正它,批评它的资格。”(论集/208)他在《语文教学 ___韵》中说:“ ___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文集/1/630)所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主要地也就表现为能否真正理解文章 ___的思路;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主要地也就是训练学生能够看明白 ___的思路,这可以说是阅读训练的基本功。正如叶老所说: 看整篇课文,要看明白 ___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 ___是决不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怎样写下去的,跟着它走,

叶圣陶教育的故事

叶圣陶教育的故事 导读:关于叶圣陶教育的故事 一 叶圣陶的儿子叶至善在小学时成绩不好,还留过三次级。后来,经过努力,叶至善考入一所以学风严格、学生成绩优异而闻名的省立中学。 他在这所学校读了一年,又因为有四门功课不及格要留级。刚进中学就留级,叶至善非常难过,面对那些不及格的成绩单,他难过得哭了。 叶至善的母亲很关心他的学习,她看到叶至善的成绩单上分数那么低,常常唠叨个没完,说孩子不争气,没出息…… 叶圣陶却什么也不说,他认为一门功课学得好不好,主要是看能否学以致用,以达到终生受益,这不是单凭考试成绩能衡量出来的。 他知道儿子不愿意死记硬背,特别是国文和英语,考试要默写整段甚至整篇课文,考试不及格情有可原。 从和儿子的对话中,他感到儿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弱,知识面也不窄。因此,他并不责备孩子,只是说,不要哭,换个学校吧。于是他让叶至善进了一所私立中学。 这所学校和省立中学完全不同,不用整天做习题和作业,有足够的时间看课外书籍、唱歌、吹口琴。叶至善有了明显的转变,对学习感兴趣了。

孩子的兴趣广了,叶圣陶很高兴,鼓励孩子说:“很好,以后还要多读没有字的书。这‘没有字的书’就是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向社会和自然学习知识和技能。有用的知识不只是在课堂上,不只是在那些教科书里,还在社会生活中。” 二 叶圣陶喜欢看书,各种内容的书都看。孩子们可以随便到书架上拿书,只要自己愿意就行。 他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来问小至善,借以锻炼他的表达能力。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叶至善这个在小学和中学留过四次级的孩子最后取得了成功。 教育并不是为了分数,只要能培养能力,分数低也没关系。我们教育孩子,为了使孩子有学习的动力。 帮助孩子树立了他通过努力能达到的目标。不过计划不如变化,即使孩子达不到当初设立的目标,也不要气馁,目标可以不断调整,退一步想,孩子努力达到目标的过程。已经锻炼了孩子的能力,这已经够了。 三 叶老有二儿一女:至善、至美、至诚。50年代后期,其子叶至诚与方之、高晓声等文学青年创办了文学杂志《探求者》,结果被错误批判,在人生之路上遭受不小的挫折。但他始终没有改变做人的真诚,没有改变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事业的追求。他之所以能够如此,应

叶圣陶资料

叶圣陶资料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1894年出生于江苏苏州吴县。1914年开始文言小说创作,1914年6月10日,叶绍钧在《小说丛报》第2期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象》,署名“圣陶”。以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连了起来,成为著名于世的笔名。1915年,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怡琐谭》。1919年,加入了北京大学李大钊、鲁迅支持的新潮社,开始白话文学的创作。1921年,与茅盾(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文学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中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1923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 叶圣陶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1923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并主编《小说月报》等杂志,同时继续文学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和大量短篇小说。作品收集在《叶圣陶集》里。叶圣陶生活在一个不稳定的时代:他出生之年正值甲午战争,之后国家经历了百日维新,但很快又被列强割据。他早年的生活对他有很重要的影响,使他变得爱国,并致力投身于新闻及教育的工作上,藉以改善国家将来的命运。 肖复兴资料 肖复兴(即萧复兴),1947年生,著名当代作家,原籍河北沧县人,现居北京。1966年高中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已出版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近著有《肖复兴自选集》3卷,《肖复兴散文》艺术卷、情感卷等。

叶圣陶的教育名言

叶圣陶的教育名言 1、培育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 2、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3、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 4、各种学科除了各自的目标之外,有个共通的总目标,就是:教育学生,使之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 5、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6、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 7、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 8、当教师的人,应当讲究修养。 9、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 10、理想是事业之母。 11、人们最高精神的连锁是文学,使无数弱小的心团结而为大心,是文学独具有力量。文学能揭穿黑暗,迎接光明,使人们抛弃卑鄙和浅薄,趋向高尚和精深。 12、在现代中国做一个人,决不可放弃丰富自己,充实自己的每一个机会。

13、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 14、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15、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16、小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小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 17、国文是儿童所需要的学科,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 18、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在经验和知识上,彼此虽然有深浅广

狭的差别,在精神上却是亲密体贴的朋友。 19、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20、惊涛骇浪解释:涛:大波浪;骇:使惊怕。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出自:唐田颖《玉山堂文集海云楼记》:人当既静之时,每思及前经所履之惊涛骇浪,未尝不惕然。示例:又觉得身体动荡,仿佛在的小船里。出处:《地动》 21、教育之要点,当天逾养成儿童正确精神之思想能力。 22、教师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23、师范教育是推进和革新教育事业的根本。 24、端正教育思想是改革教育最紧要之点。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教材分析: 作者张中行和他文中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两人有多年的交情,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从文中能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尊敬与怀念。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述,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德,同时也阐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略读, 能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析含义丰富的语句,理解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 3. 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能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过程与方法: 在略读中把握主要内容,边读边思考,画出疑难的地方,合作交流难点。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1.学习略读, 能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析含义丰富的语句,理解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 3. 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能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教学难点】 1.学习略读, 能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能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作者张中行的资料,有关叶圣陶的资料。 课时:1课时 2

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一: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当前大多教育者追求的一个终极目标。同学们,你们对这句话也很熟悉吧,那么你们知道这一观点是谁提出来的吗?对,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儿童教育学家叶圣陶老先生,他影响了无数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你想更多地了解他的处事、生活、工作的点滴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导入二(问题导入):(也可以故事导入或情境导入。)有这样一位“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他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有这样一位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对中国现代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就是叶圣陶,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1.作者简介 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 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

读叶圣陶教育文集有感

读《叶圣陶教育文集》有感 李昌盛本学期,我认真阅读了《叶圣陶教育名篇》,和叶圣陶先生一次近距离的接触,从他的作品,他的言行中我逐渐地走近他了解他,走近他所说的那样一种教育的最高境界,领悟其中的道理,也慢慢参悟着身为一名普通教师的我自身的所作所为。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教育家、出版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从事和关注教育工作70余年,他思想博大精深,在文化教育界独领76年的风骚,既体现文化巨子——教育家叶圣陶的教育个性,又体现宽广的时代教育背景和文化内涵。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读来,仍不过时,对当下教育具有着启发意义,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优秀读本。 在文集中,叶圣陶老先生主张平等地对待学生,“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小朋友的成长和进步是我的快乐;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有了欢乐,我将永远保持它;有了忧虑,我将设法消除它。”“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所以叶圣陶一贯以平等的态度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叶老的这种思想对我们的教育教学起着深刻的影响。 叶老提出:“教育”这个词,“‘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无论怎么好的行为,如果只表演一两回,而不能终身以之,那是扮戏;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都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怕多费学生心力,我要他们试读,试讲,试作探讨,试作实习,做许多工作,比仅仅听讲多得多,我要教他们处于主动地位。”“我不但把我的一点儿东西给与他们,还要诱导他们帮助他们得到他们的一点儿”。“若有人问这叫什么,我的回答将是:‘帮助学生为学’”。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平等中的首席”,要求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根本转变,为终身继续教育奠定基础。那么,确立“帮助学生为学”

20条叶圣陶教育箴言

20条叶圣陶教育箴言 叶圣陶先生,思想大家、教育名家,而他给自己的定位永远是“一位教师”。今天,小编帮你精选了一些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箴言,供您细细品读。 1、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 2、关于教育的见解,千差万别,可是扼要地区别起来,也很简单。大致可以分为相反的两派。就教育的目标说,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为工具,另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为人,独立不倚的人,不比任何人卑微浅陋的人。 3、我们更应该纠正的是对于考试的根本态度。现在有人要用考试为一个个的圈儿,把读书人的心拴住;被考试者则把它看作一道道的关口,希望能侥幸通得过去;这样还有什么教育的意义留存下来呢?我们竭诚地希望负责教育者注意:考试只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占一个小小的位置,把它过分的重视,甚至忘却了求取知识的本义,对于学生是无益有害的。 4、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

5、我当然要教小朋友识字读书,可是我不把教识字、教读书认为终极的目的。我要从这方面养成小朋友语言的好习惯。有一派心理学者说,思想是不出声的语言,所以语言的好习惯也就是思想的好习惯。......教识字、教读书只是手段,养成他们语言的好习惯也就是思想的好习惯,才是终极的目的。 6、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 7、凡是人生的一切,从外铄得来的,虽言表名理,行合正谊,也不过是被动的。若是从“自觉”得来,便灵心澈悟,即知即行。 8、儿童总要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有所需求,自己去研究解决的办法,还要自己证实过、经验过,才会得到真的知识。 9、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决不应当加重学生的负担,也决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10、夫儿童之非缩小的成人,言教育者罔不知之,故成人之教养与观感虽未必不适于儿童,要不可挹次注往,必须自儿童之立场出发,方得谓之纯良之儿童读物。 11、德目(德育的目的)不该是挂在口头的语言,写在纸面的文字,而该是贯彻一切行为的态度和精神。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给语文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注入了新的活力。语文教育也正经历再次淬火,它在反思中前行。但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无视传统经验、无视教育规律的倾向,这不能不引起关心语文教育的各届人士的高度关注。我们认为,在当前的情势下,认真学习与研究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的语文教育思想,实在是一件十分必要而有意义的工作。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如果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那就是他经过半个世纪的思考,而概括出来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至理箴言。早在1922年,叶老就提出“目的在使其自生需要,不待教师授与”的观点,在这之后又多次提出类似的看法。解放后,他在不同的场合又反复强调这一观点。1962年,他又指出:“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叶老在这里对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与途径,这种认识,较之早期更加深入、系统。这一思想最完整、最严密、最精确的表述是1977年12月给《中学语文》杂志的题词:“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

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工夫。”在这里,叶老对这一观点作了较全面的阐述:一是辩证指出教与学的关系,二是指出教与学应达到的境界,三是实现这一标准的具体方法、途径。此后,叶老又多次围绕这一问题作出过解释。1983年6月他在民进外地来京参观教师茶话会上说:“刚才有一位同志说到我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后来我加了四个字:‘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我觉得这样表述比较明白。是不是不教了,学生就学成了呢?非也。不教是因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了,不再需要老师教了……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 叶圣陶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教育哲学思想纲领,是他大半个世纪中对语文教育的真切体认与深刻感悟,是其教育思想的高度浓缩,他以此为纲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许多认识与新课程标准有着高度的一致。 要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就必须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叶圣陶先生一再强调的。所谓“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换句话说,就是具备了自我教育的本领。叶老认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必须是一个具备足够的自学能力的人,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自我教育的人;否则,算不得是个受过教育的人。他认为,在现代社会要做个“够格”的现代人,应该掌握的知识太多,各种教育机构只能取其重要的、基本的,作为例子教给学生;其他的更多的

理解叶圣陶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如何理解叶圣陶所说的“教材无非是例子” “教材无非是例子”是叶圣陶先生半个多世纪从事教育教学生涯得出的结论,充分体现了他的语文教育思想,揭示了语文教材的性质,阐明了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提出“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课本”,“如果能够了解语文课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一个终点”。“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1】 “教材无非是例子”这句话包含着深刻的含义。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学生学习的材料。入选的是一篇篇文质兼美、具有语文教育功能的、典范的文章,可供入选的文章有很多,而这些入选的课文只是例子。语文教材不是目的而是“举一反三”的例子,它的主旨在强调发挥教材的举一反三作用,目的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所以教师在使用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增删补移,同时参阅其他同类教材。 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一论断是在当时“逐句讲解”教材之风盛行,拘泥于教材而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环境下提出的。他认为从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于阅读种种的书,“选本的阅读是举一,推到其他东西的阅读是反三,一贯的目的在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触类旁通,这样便可使学生一辈子受用。【2】 在现今一些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课本、教学参考书依赖性很大,未吃透教材、大纲,只讲课文,很少对学生进行实质性的指导阅读,与学生少进行沟通。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唯教材是从、唯答案是从的现象,上课时认真听讲做笔记,课后及时完成作业,答题时与老师讲授的、书本上的答案一字不差,但离开课本、老师后就寸步难行。面对这种教条主义习气,学生的感觉、想象、思维和情感都被禁锢于固定的模式中,这种僵化的教学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限制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应做好对于教材的应用。明确课文教学目的,把

叶圣陶之语文观

叶圣陶之语文观 叶圣陶之语文观 2015-11-02 05:02:43| 分类: 语文专题园 |举报 |字号订阅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语文被确定为中学教学的课程,历时百年。如今,新课程改革已进入沉思和反思、提高的阶段。回顾那些走过来的路

程,对照教育教学的经典思想,我们还有多少思考和行动是真正在践行语文教学的本真。回味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我们是否该深思很多的问题,是否该改进我们很多的思想和行为呢?叶圣陶之语文观1.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全国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从西方引进,只有语文一科,教授内容仍是文言文,称为“国文”。五四运动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冲击,小学将国文改称为国语,侧重学习白话文,中学仍称国文,以学习文言文为重点。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丐尊二人提出“语文”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中止。1949年6月,当时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着手研究通用教材,叶圣陶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为中小学母语课程通用名称。1949年8月,叶圣陶主持中小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起草工作,并编撰《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后改称《教学大纲》)。《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始用“语文”一名。叶圣陶曾解释说:“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仁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 2.语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

叶圣陶原文《诗的材料》

诗的材料 叶圣陶 今天清早进公园,闻到一阵清香,就往荷花池边跑。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大圆盘,碧绿的面,淡绿的底。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有姿势完全相同的吗?没有,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都可以画写生画。我家隔壁张家挂着四条齐白石老先生的画,全是荷花,墨笔画的。我数过,四条总共画了十五朵,朵朵不一样,朵朵都好看,如果把眼前这一池的荷叶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比齐白石老先生更大了。那画家是谁呢……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一身雪白的衣裳,透着清香。阳光照着我,我解开衣裳,敞着胸膛,舒坦极了。一阵风吹来,我就迎风舞蹈,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呢,这不就像电影《天鹅湖》里许多天鹅齐舞蹈的场面吗?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下边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周行、李平他们在池对岸喊我,我才记起我是我,我不是荷花。 忽然觉得自己仿佛是另外一种东西,这种情形以前也有过。有一天早上,在学校里看牵牛花,朵朵都有饭碗大,那紫色鲜明极了,镶上一道白边儿,更显得好看。我看得出了神,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牵牛花,朝着可爱的阳光,仰起圆圆的笑脸。还有一回,在公园里看金鱼,看得出了神,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条金鱼。胸鳍像小扇子,轻轻地扇着,大尾巴比绸子还要柔软,慢慢地摆动。水里没有一点儿声音,静极了,静极了…… 我觉得这种情形是诗的材料,可以拿来作诗。作诗,我要试试看——当然还要好好地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