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自我管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自我管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自我管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自我管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心理科学进展 2008,16(1):106~113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自我管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孙晓敏1,2薛刚3

(1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 100875)(2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5)

(3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 Harvard University, MA 02138 USA)

摘要自我管理是个体主动应用认知及行为策略对自身的思维、情绪、行为以及所处环境等进行目标管理的过程。自我管理对于人们的学习、生活、毕生发展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文通过对自我管理的概念、理论基础、评估方法及已有的测量工具等内容的系统回顾,总结了自我管理强调个体的主动性、目标导向性以及行为和认知策略的运用等特点,在对已有研究存在的主要不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自我管理研究将更加关注普通正常个体的整体自我管理水平的测量和培训。

关键词自我管理,自我效能,社会认知理论。

分类号 B849

1 引言

人类在致力于探索如何对外在世界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安排的同时,也在努力追求对自身的管理。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天都在进行着自我管理。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人们每天都在计划如何分配精力和时间以更有效地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如何安排饮食起居以保证良好的健康生活状态,如何调整情绪和行为以更好地适应生活,这都属于自我管理的范畴。自我管理就是个体主动应用认知及行为策略对自身的思想、情绪、行为以及所处环境等进行目标管理的过程[1]。能够有意识地对自身的思想、动机和行为等进行调节和控制是人类一个显著的特征。可以说,自我管理是个体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管理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三大领域:临床治疗领域中针对抑郁、多动症等心理与行为问题以及哮喘、关节炎、糖尿病等慢性生理疾病的治疗,通过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达到治疗效果[2];教育领域中通过提高学习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学习效果方面的研究[3];以及工业领域中对经理人和员工自我管理能力的培训以提高个人绩效、促进组织发展进行的研究[4]。

迄今为止,发端于临床治疗领域的自我管理研究已经从特殊人群扩展到了健康人群,从临床治疗

收稿日期:2007-09-21

?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通讯作者:孙晓敏,E-mail: sunxiaomin@https://www.sodocs.net/doc/0b4367547.html, 领域推广到了教育和工业组织领域,从对特殊行为或疾痛的控制发展到对学习和日常工作的调控,从个体层次拓展到了群体层次,这种研究对象、范围和主题的扩大和拓展,表明了个体自我管理能力在学习、工作和健康生活等中的重要地位。尤其在现代信息社会和学习型社会中,面对多种可能的选择,人们如何认识自我并为自己确定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如何监控自己的行为以保证短期和长期目标的实现;如何在外在约束和奖励机制缺失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标准对自身的认知、情绪、行为以及外在环境进行调控……所有这些问题都对个体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自我管理能力在帮助个体良好适应、达到自在自为的同时,还减少了社会、组织和他人进行管理监督的成本,因此受到了来自各方面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2 自我管理的主要研究及其概念界定

自我管理的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临床治疗、教育以及工业领域中。三个领域从不同角度出发研究自我管理,对自我管理的定义也有一定的差异。

自我管理的研究和应用最早在临床治疗领域蓬勃发展,而且这一领域的研究到现在仍然方兴未艾。对于某些特殊个体,比如肥胖症者、酗酒者[5]以及哮喘病[6]、关节炎、抑郁症[7, 8]、糖尿病[9]、以及一些其它的慢性病患者[10],在相应方面是否能够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甚至关系到他们能否正常生活[2]。

第16卷第1期自我管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107-

研究者们认为,对于这些特殊个体而言,自我管理是比用药更经济、有效的治疗手段[8]。相应的,针对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而提出的自我管理是指个体通过在药物使用、角色转换和情绪调整上的积极参与以更好地治愈自身疾病[2]。由于慢性疾病患者的健康状况不太稳定,他们的心理状况也容易出现波动[11]。因此,慢性病患者通过主动参与有助于健康的活动,监控和管理自身的病情以及疾病对身体机能、情绪和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帮助自己尽快恢复健康。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过程总是围绕自己所感知到的自身问题展开的。例如关节炎患者针对的是疼痛,糖尿病患者针对的是饮食。因此,在每个患者开始进行自我管理之前,需要对自身进行详细的需求评估,以明确自我管理的目标。

自我管理的应用在临床治疗领域的成功引起了教育研究者们的关注。随后,自我管理在控制低年龄儿童的不良课堂行为、提高存在情绪和行为障碍学生的学业成绩、解决注意力障碍、孤独症[12]等方面的效果得到了证实。研究者们进一步扩大了自我管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将自我管理的目的从对问题行为的控制扩展到提高普通正常儿童的阅读和写作成绩[13]、学业成绩[14]、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技能[15]。这种新的研究重点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自主性学习[1]”概念的提出。自主性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是指学习者能够通过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和反思,主动地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领域和学习策略,并调控学习进程以高效地达成学习目标[16]。多项研究表明:自主性学习者有更高的学业成就[3]、内在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17]。总之,在教育领域中对个体自我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学习过程[18]、学习策略[19]以及个体自我管理与学业成就及相关变量之间关系[3]的研究上。Zimmerman等人把学习者的自我管理定义为通过个体主动对自身状况、学习行为和环境的调节以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18]。在此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使用自我监控、自我评估和自我激励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个体对学习进行自我管理的结果受到个人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等心理变量产生一定影响。Cole 等人主要从行为矫正的角度出发,将个体自我管理界定为通过对个体自身行为的分析以及对行为前因后果的控制实现改变或保持某种行为的目标。Long 等人将自我管理定义为个体通过目标设定以及对时间和相关资源的调控以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3]。

自我管理在教育领域的成功应用,尤其是对提高普通正常儿童学习绩效的有效性展示了它强大的应用价值。这种价值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者们所捕捉,于是大量研究层出不穷。自我管理被认为是一种有助于提高员工动机和生产力的管理策略;可以取代外部制约机制、减少管理成本[20]、降低员工缺勤率[21]。自我管理可以有效预测组织公民行为[20]、组织承诺等变量。职业生涯自我管理可以提高员工对自己职业发展的控制感、导致职业满足感[22]。关于自我管理培训的研究表明,自我管理可以用于员工能够将培训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这有助于提高工作绩效,尤其是提高低水平自我效能感个体的工作绩效[23, 24]。在此基础上,“自我管理团队”[25, 26]的概念应运而生,将自我管理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群体水平[27]。有研究表明,自我管理团队可以提高组织效能,但受到组织的集权化程度和制度化程度等变量的调节[28]。自我管理程度高的团队有更高的生产能力[29]和前瞻性,提供更高水平的客户服务、有更高的工作满意度以及组织和团队承诺[30]。20世纪末,对管理者及员工自我管理能力的培训以及自我管理团队的工作模式风靡了诸多国际知名的大型企业,比如Procter & Gamble、General Motors、Motorola、A T&T、Xerox、American Express等。可以说,在工业领域中对个体自我管理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对管理者和员工自我管理能力的培训及其与相关组织行为学变量关系的探究上。Manz将个体自我管理定义为一整套认知和行为的策略,这套策略的作用在于帮助个体改变工作和生活环境、建立自我激励机制以及推动个体不断朝着理想绩效水平发展[26]。此外,Markham等人也指出自我管理的核心假设是个体能够以一种理性的方式约束自己的行为,以达到预期目的[31]。Frayne 等人对自我管理的定义是:个体为对自己决策或行为某些方面施行控制付出的努力[23]。还有其他学者也提出了各自的自我管理概念。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层级目标体系,该体系包含了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目标状态。自我管理是个体在不同的时间和场景中对自己的行为不断进行调节以达到某种目标的过程。

相对于国外的大量研究,个体自我管理在我国的研究还十分有限。国内学者王益明、金瑜对自我管理的定义是:个体主动调整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控制不当冲动,克服不利情景,积极寻求发展,

-108- 心理科学进展 2008年

取得良好适应的心理品质[32]。

在已有的定义中,Albert Bandura的社会认知心理学中对自我管理的定义最受学者们的关注。Bandura认为:人类是一种主动积极的生物,他们并不是完全机械地应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个体通过对自身行为的观察、评估、强化和惩罚以实现某种目标,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自我效能感[33]。自我管理就是个体通过主动地设定目标、采取行动、监控和评估自身的绩效并作出相应的调节等一系列的行为来塑造自己命运的过程。

3 自我管理的理论基础

自我管理研究的基础是对人类行为及其控制和改变的研究,这方面研究的努力经历了从Freud的精神分析理论到Skinner的行为主义,从Rogers等人的人本主义到Bandura的社会认知理论的理论变迁。在这个过程中,对个体自身行为的认识从绝对的生物本能驱使跳跃到绝对的外界环境控制,最后在社会认知理论中形成了外与内的调和与平衡。除了社会认知理论这一主流理论之外,还存在一些理论研究的尝试,例如自我决定理论就试图从不同的视角解释个体自我管理的形成过程。下面,我们分别对这两种理论进行介绍。

3.1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将个体的认知、行为及其所处环境放在了一个动态的系统中进行考察,得到了三元交互作用系统(triadic reciprocal determinism)。Bandura认为:个体的活动是认知、行为和环境三个变量不断相互作用的函数[33]。个体对外在影响的反应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而且外在环境也会因为个体的反应而发生改变。这种相互的影响为个体对自身发展施加一定的影响提供了可能。根据这个模型,自我管理是个体、行为和环境三个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个体的影响包括个人的信念(比如自我效能感)、知识以及情绪情感过程(比如焦虑等)。根据相互决定论的观点,自我管理的实践使得个体通过调节环境对外在刺激进行管理,以促使其诱发适当的行为;通过应用认知策略和自我强化的方法来形成并保持理想行为,并最终将活动引向有价值的目标。

Bandura在其社会认知理论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个体自理性(personal agency)[34]。Bandura认为个体的行为不像行为主义所说的那样,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个体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可以进行主动调节,外部环境也会因为个体的行为而发生改变。个体能够对外界环境施加影响,同时也能对自身施加影响。个体的行为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而其自身也是这些因素中的一员。个体具有主动产生目标导向行为的能力,个体自理性就是指个体具有主动地选择信息、决策判断并做出目标导向行为以达到既定目标的能力。行为的目的性、前瞻性思维(forethought)、对自身活动的自我调节以及自我反思是个体自理性的四大特征。Bandura认为,正是通过对个体自理性的实践,个体的自我管理功能才得以展现。另外,控制论认为在既定目标和真实绩效之间的偏差给个体提供了调整行为的负反馈信息,这种负反馈信息为个体的下一个行动循环提供了目标。但是,控制论的观点认为负反馈信息来自外界环境,个体只是对这种负反馈信息做出机械的应对。Bandura认为,个体除了对来自外界的负反馈信息做出应对外,还可以主动设定目标制造负反馈信息驱动自我调节机制。这种主动制造负反馈信息的过程更加体现了个体具有自理性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Bandura提出了一个正式的个体自我管理模型。这个模型包括三个因素:绩效观察、自我评估和自我反应[33]。绩效观察包括对个体绩效的质量、数量以及频次等进行观察;自我评估是指个体通过将自己的真实绩效与内在的绩效标准、参照绩效进行对比,并对绩效水平进行解释和归因;自我反应是指根据个体自我评估的结果对自己实施的奖励或者惩罚。Bandura根据研究结果不断地完善他的理论,对前面的三因素模型作了进一步调整[35]。将绩效观察重新命名为自我观察,以此强调自我监控的过程不是一个机械的对自身绩效进行审查的过程,而是个体在已有自我概念的背景下所进行的观察。个体既有的自我概念将会影响其自我观察过程中对信息的选择和加工的程度。因此,个体自我管理的模型在社会认知理论中最终被确定为自我观察、自我评估和自我反应三方面。

综上所述,与行为主义和控制论的观点不同,社会认知理论不仅指出个体具有自理性,能够主动地产生有目的的行为以实现既定目标,而且将人的行为放在由个体、行为和环境三者构成的动态交互作用的系统中进行考察。个体行为既不是环境刺激的被动反应,也不是反馈环路上的机械化的判断和循环,而是以个体的认知能力为核心的,环境、认知和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的介入使得对

第16卷第1期自我管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109-

个体行为的认识既区别于动物也区别于机器,表现为一个具有自我管理能力、处于实时动态变化、主动调节系统中的有机体[35]。由此,社会认知理论成为后来关于个体自我管理研究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石。

3.2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Deci等[36]提出的。该理论描述了外在的控制、奖励和结构内化并且整合到自我管理系统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原本不属于个体自我管理过程的、但是对个体具有激励作用,而且有助于产生所期望的社会功能的外在因素,通过多个阶段,逐渐融入个体的自我管理过程,使得个体自我管理水平得以提高。

内化概念在自我决定理论中比较重要。Schunk 认为:内化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将来自外在事件的控制转化为内在因素的控制(自我决定)[1]。Deci等描述了一个内化的连续体。这个连续体的最低水平是外在控制(external regulation),个体从事或者不从事某个活动是以预期的外在效果为判断标准的(例如获得奖赏或避免惩罚)。当学生完成一项任务是为了获得教师的表扬或者是为了避免责备时,他的自我决定程度是很低的。第二个水平是投射控制(introjected regulation)。在这个水平,个体行为动机的来源是个体内在的(觉得应该/必须/内疚),但却不是自我决定的,因为是动机本身控制了个体。如果个体出于内疚而从事某项活动,或是为了避免失败时的焦虑和自我否定,或是为了获得成功时的良好自我感觉,那么这个体正处于投射控制阶段。第三个水平是明确的控制(identified regulation)。个体从事一项活动是因为这个活动对他们个人来说有重要的意义。那些原本是外在的控制,在这个阶段被认为是个体自己的目标或者是价值,因此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决定的。当学生勤奋的学习以获得足够高的分数从而被著名的大学录取时,个体表现出的就是明确的自我控制。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这些目标是有外在效用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些目标对于个体自己来说是有意义的(Personally meaningful)。最后一个水平是综合控制(integrated regulation)。在这个阶段,个体对外在和内在的信息进行综合考虑。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是因为该活动对于他们自己本身很重要。这个阶段代表了个体自我管理的成熟水平。

自我决定理论主要关注的是从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的发展变化。这个理论描述了一系列水平,随着水平的提高,个体行为的自我动机增加。与社会认知理论相比,自我决定理论更多解决的是为什么个体行为发生了变化,而没有解决怎样使得这个变化得以发生的问题。而关于这一点,社会认知理论则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机制探讨。此外,社会认知理论相关概念的丰富性和理论探讨的深入性等优点决定了它在指导自我管理理论和实践研究中的主导地位。

4 自我管理的测量

在对个体自我管理的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方法是问卷法。下面我们对已经出现的主要测量工具进行回顾。

4.1 Rosenbaum的自我控制量表(Self-Control

Scale,SCS)[37]

在有关个体自我管理的早期研究文献中提及最多的就是Rosenbaum编制的SCS。Rosenbaum从认知-行为疗法所提供的关于个体进行自我控制的方法中进行题目抽样,以测量个体采用自我管理的方式解决行为问题的倾向性。量表包括四个部分:a. 使用认知策略应对情感和生理上的问题;b.运用问题解决策略(比如计划、定义问题、评价备选解决方案和对结果的预期);c.延迟满足的能力;d.自我效能感。量表共36道题目,作答方式为Likert六点量表。SCS间隔4周的再测信度为0.86。Rosenbaum 还提供了关于测验效度的相关证据。SCS对个体的自控能力进行了较为准确、可靠的测量。在应用过程中SCS主要被用于特殊个体自我管理水平的测量,有研究者认为该量表不适于用作对普通正常个体总体水平自我管理行为的测量[38]。

4.2 Rude编制的认知自我管理量表(The

Cognitive Self-Management Scale,CSMS)[39]

Rude 编制的认知自我管理量表主要是考察个体在接触新任务和新环境时的自我效能感以及自我对话的风格(支持性的还是毁谤性的)。CSMS共包括26道题目,作答方式为Likert五点量表。尽管这些变量的重要性都已经暗含在Rosenbaum的模型中了,但是在Rosenbaum的SCS中很少有项目专门涉及它们。因此,研究者将CSMS作为SCS的补充,在施测过程中将其合成分数作为个体自我管理水平的指标。

4.3 Brandon等人编制的自我控制问卷(The

Self-Control Questionnaire,SCQ)[40]

-110- 心理科学进展 2008年

SCQ测量了个体自我管理的六个方面,包括饮食行为、锻炼行为、时间管理、情绪控制、社会行为和财政计划。问卷包括16道题目,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Brandon等人的自我控制中有25%的题目是针对饮食控制的,而饮食控制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因此该问卷可以作为针对健康方面自控行为的测量工具,但是不宜用作对个体整体水平上自控行为的测量[38]。

以上三种有关个体自我管理的量表中,Rosenbaum的SCS、Rude的CSMS都主要考察个体自我管理的认知层面,而Brandon等的SCQ则主要测量的是个体自我管理的行为方面。但对于个体自我管理的认知的和行为的方面在上述量表中并没有得到均衡的重视。

4.4 Williams等人编制的生活方式量表(Lifestyle

Approaches,LSA)[41]

根据Williams和Long出版的《管理你的生活》中认知-行为疗法所提供的自我管理策略(包括目标设定以及如何系统地应用认知和行为策略达到目标),Williams等人编制了生活方式量表。与上述各量表不同的是,生活方式量表包括了对个体自我管理的认知和行为两方面的均衡考虑,既包括认知策略(比如面对新情境时如何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对话等),也包括行为策略(比如设定明确的生活目标、判断任务完成时间、对自身行为改变的进展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保持工作场所的条理性、向他人寻求反馈等)。量表共16道题目,包含四个维度:对工作绩效和效率的关注、目标导向、任务完成的准时性以及工作环境的条理性。LSA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系数为0.81,四个分量表间隔一周的再测信度在0.65到0.90之间。

4.5 Castaneda,Kolenko和Aldag的自我管理的

感知和实践量表(Self-Management

Perceptions and Practices,SMPP)[4]

这是一个面向工业组织情境的自我管理量表,该量表以Brief和Aldag的个体自我模型为基础(见图1),对个体自我管理的两个维度:自我管理的感知和自我管理的实践进行了测量。

对个体自我管理的感知的测量使用了已有的量表:Aldag等人编制的自我强化量表(Self- Reinforcement Index, SRI)。SRI共21题,受测者在Likert五点量表上对每个题目与自身的符合程度进行判断。量表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个体自我感知的绩效水平、自我效能感、对工作绩效的自我认识以及上级对工作绩效的反馈。四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系数介于0.70到0.87之间[4]。

图1 修订的Brief & Aldag 模型[4]

对个体自我管理的实践的测量Kolenko和Aldag从实证的角度出发编制了自我管理实践量表(Self-Management Practices Scale)。他们从职业生涯发展、经理人培训以及与管理绩效相关的文献中获取了有关个体自我管理实践的题目样本,并对10个不同层次的经理人就有关日常工作职责、决定管理绩效的关键性活动、前期的管理培训以及工作场所中对个体活动的限制性因素等问题进行了结构化访谈。访谈以开放式问题为主,通过了解经理人如何进行自我管理以达到绩效目标而获取量表题目样

第16卷第1期自我管理研究回顾与展望-111-

本。量表共有27道题目,作答方式为Likert六点量表。量表包括四个维度,分别是计划和目标设定、通径管理、补偿行为和情绪管理。四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系数介于0.57到0.81之间。

数据表明个体自我管理的感知和实践两者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由此更加说明个体自我管理的测量如果仅针对某一方面或某一过程进行,结果将不能准确反映出个体在自我管理总体水平上的状况。Maria Castaneda特别说明,个体自我管理的感知和实践量表所包含的认知和行为样本都是针对具体的工业组织情境,因此试图将该量表推广到其他情境的做法应该慎重。

4.6 Tangney等人编制的自我控制量表

(Self-Control Scale, SCS)[38]

Tangney等人将此量表测量的自我管理定义为个体改变自我的活动,包括对思维的调节、调整情绪、对冲动行为的控制、努力提高个人绩效、纠正陋习、拒绝诱惑等行为。量表的题目来自对思维的控制、情绪控制、冲动行为控制、绩效调节以及习惯纠正五个方面。最终的量表包括36道题目,受测者以Likert五点量表的形式作答。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9,间隔三周的再测信度为0.89。但是,该量表所测量的自我管理指的是个体克服或者改变自己的内在反应、阻止不良行为倾向的能力,更多关注的是消极的自我管理方面,而不是我们试图探讨的更重视积极的、建设性的自我管理的概念。4.7 Hanneke Schuurmans等人编制的自我管理

能力量表-30(Self-Management Ability

Scale-30: SMAS-30)[42]

Hanneke等编制的SMAS-30旨在测量老年人的自我管理能力。Hanneke对SMA的定义是:那些有助于保持晚年幸福的关键行为和认知能力。SMAS-30关注六种核心自我管理能力:(1)确保资源的多功能化的能力(Multifunctionality);(2)保持资源的多样性的能力(Variety);(3)保持积极的思维方式的能力;(4)把资源投资于长远收益的能力;(5)能够保持对自己有效利用资源的信心的能力;(6)保持主动性的能力。数据表明,SMA-30得分与65岁以上个体的幸福的五个维度系统相关。而且,分析表明,SMAS-30有较高的再测信度(跨度为16周)。SMAS-30的聚合效度也得到了支持。不难发现,SMAS-30与已有量表的最大不同在于针对老年人的特殊时期,一方面关注的是对越来越匮乏的资源的态度和方法;另一方面关注的是策略而不是对具体行为的控制。

通过对迄今为止主要的自我管理量表的追溯,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个体成长发展过程中受到诸多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自我管理能力必然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37]。已有的自我管理量表中,大多数是针对特殊个体,或者指向某一具体的应用领域以及针对自我管理的某个方面进行的测量[38],针对普通个体整体水平上的自我管理的测量研究相对较少[8]。

5 小结和展望

通过前文历史地追溯国内外学者对个体自我管理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贯穿的个体自我管理的一些核心特点。

(1)自我管理相对独立于外在奖惩系统,强调个体的主动性

个体自我管理的主动性是将它区别于任何形式的外在控制最为关键的因素,也是在强调人本主义和个人自我实现的当今社会,自我管理备受青睐的主要原因。自我管理的过程是个体承担原来由外部或他人履行的责任,主动地定义目标,并对自己进行监控、评估、奖惩和调节以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

(2)自我管理是目标导向的

自我管理是个体针对某个发展目标进行的主动调节。无论是特殊个体还是普通正常个体,自我管理都是针对某种具体的目标展开的。Karoly等人曾指出个体行为的目的性是自我管理的三个核心要素之一。不管自我管理的目标是消除不良行为,还是提高个人绩效、达到某种成就目标,自我管理都是从当前的现实状态出发,指向某一个目标状态,旨在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在一定意义上讲,自我管理的过程就是个体主动地对自己进行目标管理的过程。

(3)自我管理是一个运用行为和认知策略的过程

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个体需要运用各种认知和行为策略对自己的思想、情绪、行为以及所处的环境等进行调节以实现既定目标,其中包括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估、自我强化、自我惩罚和自我激励等自我管理策略[19]。各种认知和行为策略的使用一方面依赖于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也受到教育和个人经验的影响。这也说明自我管理能力是可习得的,实际上在教育、医学和工业领域中的实践已经表明了个体自我管理能力的可塑性。

同时,根据对个体自我管理相关研究的文献追

-112- 心理科学进展 2008年

溯,我们也可以看到已有研究中存在以下几点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1)自我管理的概念不够清晰

从文献研究中发现,研究者们将自我控制(self- control)、自我调节(self-regulation)和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三个词经常换用,但是这三个词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Rosenbaum编制的自我控制量表中对自我控制的定义是个体对不良刺激的忍受程度。这里的自我控制与自我管理相比缺乏一定的主动性。相比之下,自我调节与自我管理的含义更加接近,是指个体主动地对自己的认知、情绪、行为等各方面进行调节以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实际上Bandura最初提出自我管理的概念时使用的也是self-regulation这个词。后来文献中逐渐出现self- management并往往与self-regulation在类似的意义上使用。Self-control、self-regulation和self- management三个词的混用,可能的原因之一是自我管理本身含义的变化,其研究焦点的定位从被动地应对或控制转变到主动地调节和管理。

(2)自我管理的结构不统一

已有的自我管理量表,虽然都以个体的自我管理能力为测量目标,但是测验的结构却差异很大。根据个体自我管理的内容编制所编制的测验,对自我管理所涉及的维度划分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目前还没有得出有关个体自我管理结构的较为统一的认识,这种状况为自我管理测量以及相关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针对普通正常个体的整体自我管理能力的研究非常薄弱

尽管个体自我管理在诸多领域都受到了重视和研究,但针对普通正常个体的整体自我管理能力的研究仍然非常薄弱。到目前为止,针对普通正常个体、能够兼顾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整体的自我管理的研究还十分有限。这种现状是和人们对自我管理的迫切需求相矛盾的。

在倡导自主性和人文关怀的当代社会,随着个体自我管理概念中积极调控意义的日益凸显,以及自我管理水平对个体绩效、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积极贡献不断得以证实,自我管理的研究将越来越突破特定问题个体和普通正常个体特定方面行为研究的局限,更加关注普通正常个体的整体自我管理水平的测量和培训。因此,构建一个整合的、系统的自我管理构想结构,并推出相应的测量工具成为个体自我管理研究的紧迫需求。参考文献

1 Schunk D H, Zimmerman B J. Social origins of self-regulatory

competence, 1997, 32(4): 195

2 Lorig K R, Holman H R.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history,

definition, outcomes, and mechanisms. Annu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2003, 26(1): 1~7

3 Long J D, Gaynor P, Erwin A, et al. The relationship of

self-management to academic motivation, study efficiency, academic satisfaction, and grade point average among prospective education majors. Psychology: A Journal of Human Behavior, 1994, 31(1): 22~30

4 Castaneda M, Kolenko T A, Aldag R J. Self-management

perceptions and practices: A structural equations analysi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99, 20(1): 101~120

5 Koerkel J. Behavioural self-management with problem drinkers:

One-year follow-up of a controlled drinking group treatment approach.Behavioural self-management with problem drinkers: One-year follow-up of a controlled drinking group treatment approach. Addiction Research & Theory, 2006, 14(1): 35~49

6 Bartholomew L K, Sockrider M M, Abramson S L, et al.

Partners in School Asthma Management: Evaluation of a Self-Management Program for Children With Asthma.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2006, 76(6): 283~290

7 Robinson-whelen S, Hughes R B, Taylor H B, et al. Depression

self-management program for rural women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 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 2007, 52(3): 254~262

8 Bilsker D, Goldner E M, Jones W. Health Service Patterns

Indicate Potential Benefit of Supported Self-Management for Depression in Primary Care.Health Service Patterns Indicate Potential Benefit of Supported Self-Management for Depression in Primary Care.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7, 52(2): 86~95

9 Gregg J A, Callaghan G M, Hayes S C, et al. Improving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Through Acceptance, Mindfulness, and Value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07, 75(2): 336~343

10 Chan S C, Chan C C, Siu A M, et al. Stage of Change in

Self-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 Change Assessment (C-URICA) Scale. 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 2007, 52(1): 103~112

11 Paterson B L. The shifting perspectives model of chronic

illness. 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 2001, 33(1): 21~26

12 Suk-hyang L, Simpson R L, Shogren K A. Effects and

Implications of Self-Management for Students With Autism:

A Meta-Analysis. Focus on Autism & Othe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007, 22(1): 2~13

13 Schunk D H, Zimmerman B J. Influencing Children's

Self-Efficacy and Self-Regulation of Reading and Writing Through Modeling. Reading & Writing Quarterly, 2007, 23(1): 7~25

14 Le H, Casillas A, Robbins S B, et al. Motivational and skills,

social, and self-management predictors of college outcomes: constructing the student readiness inventory. Educational &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2005, 65(3): 482~508

15 Peterson L D, Young K R, Salzberg C L, et al. Using

Self-Management Procedures to Improve Classroom Social Skills in Multiple General Education Settings. Education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2006, 29(1): 1

16 Reynolds W M, Miller G E, Schunk D H, et al. Self-regulation

第16卷第1期自我管理研究回顾与展望-113-

and learning. Hoboken, NJ, US: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3.

59~78

17 Berger D S.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self-management on

student desire and ability to self-manage, self-efficacy,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retention.. US: ProQuest Information & Learning, 2004

18 Zimmerman B J. Self-regulating academic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The emergence of a 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990, 2(2): 173~201

19 Skinner C H, Smith E S. Issues surrounding the use of

self-management interventions for increasing academic performance.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1992, 21(2): 202

20 Jain A K, Sinha A K. Self-Management and Job Performance:

In-Role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Psychological Studies, 2006, 51(1): 19~29

21 Frayne C A. Reducing employee absenteeism through

self-management training: A research-based analysis and guide. New York, NY, England: Quorum Books, 1991

22 King Z. Career Self-Management: Its Natur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4, 65(1): 112

23 Frayne C A, Geringer J M. Self-management training for

improving job performance: A field experiment involving salespeopl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0, 85(3): 361~372

24 Gist M E, Stevens C K, Bavetta A G. Effects of self-efficacy

and post-training intervention on the acquisition and maintenance of complex interpersonal skills. Personnel Psychology, 1991, 44(4): 837~861

25 Beyerlein M M, Johnson D A, Metlay W, et al.

Self-management in context. US: Elsevier Science/JAI Press, 1994. 167~185

26 Manz C C, Keating D E, Donnellon A. Preparing for an

Organizational Change to Employee Self-Management: The Managerial Transition.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990, 19(2): 15~26

27 Manz C C. Self-leading work teams: Moving beyond

self-management myths. Human Relations, 1992, 45(11): 1119~1140

28 Tata J, Prasad S. Team Self-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Judgments of Team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 2004, 16(2): 248~265

29 Shipper F, Manz C C. Employee self-management without

formally designated teams: An alternative road to empowerment.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992, 20(3): 48~61

30 Kirkman B L, Rosen B. Beyond self-management: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team empower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42(1): 58~74

31 Markham S E, Markham I S. Self-management and

self-leadership reexamined: A levels-of-analysis perspective.

Leadership Quarterly, 1995, 6(3): 343~359

32 王益明, 金瑜. 自我管理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 2002, 25(04):

453~464

33 Bandura A.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86.

617

34 Bandura A. Exercise of Human Agency Through Collective

Efficacy.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0, 9(3): 75~78

35 Bandura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n agentic perspectiv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1, 52(1): 1

36 Rigby C S, Patrick B C, Ryan R M. Beyond the

intrinsic-extrinsic dichotomy: Self-determination in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Emotion, 1992, 16: 165~185

37 Rosenbaum M. A schedule for assessing self-control behaviors:

Preliminary findings. Behavior Therapy, 1980, 11(1): 109~121 38 Tangney J P, Baumeister R F, Boone A L. High Self-Control

Predicts Good Adjustment, Less Pathology, Better Grades, and Interpersonal Suc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04, 72(2): 271~324

39 Rude S S. Relative benefits of assertion or cognitive

self-control treatment for depression as a function of proficiency in each domain.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86, 54(3): 390~394

40 Brandon J E, Oescher J, Loftin J M. The Self-Control

Questionnaire: An assessment. Health Values: Health Behavior, Education & Promotion, 1990, 14(3): 3~9

41 Williams R L, Moore C A, Pettibone T J, et al.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brief self-report scale of self-management practic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1992, 26(3): 216~234

42 Schuurmans H, Steverink N, Frieswijk N, et al. How to

Measure Self-management Abilities in Older People by Self-re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MAS-30.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 2005, 14(10): 2215~2228

A Review of Study on Self-management

SUN Xiao-Min 1, 2 XUE Gang 3

(1 School of Psych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2 Beijing Municipal Key Laboratory of Applied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Beijing 100875 China)

(3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 Harvard University, MA 02138 USA)

Abstract: Self-management is a goal-management process during which individual proactively applies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strategies to his/her thinking, mood, behavior and the environment. It is vital for individual’s study, living, and life-long development. Based on systematic review of self-management’s concept, theoretical basis, evaluating methods and measurement tools, the study concluded the core characteristics of self-management: emphasis on initiative, goal- oriented, and employment of 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hortcomings of existed studies, 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at the training and evaluation of average people’s self-management ability would be the focus of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self-management, self-efficacy,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大学生自我情绪的调节

大学生自我情绪的调节 对于我们这些刚进校门的大学生,由于还不能尽快适应大学的环境,经常会出现一些情绪的应激变化,这对我们的成长往往是不利的,甚至可以说是有害的。那么对于我们这些刚进入大学的大学生们,如何让自己成熟起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成为一个亟待注意的问题,下面我就简单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对自我情绪调节的一些简单看法,不足之处还恳请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 大学生活对于许多人来说,是美好的也是愉快的。但总的来说,大学生活还是紧张的。在经济发展日益迅速的今天,大学生也同样背负着许多压力。那些压力来自社会,来自家庭,也来自大学生自身。如今,社会对大学生的期待颇高,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大,学习负担重,竞争激烈,这些都很容易使大学生的心理处于紧张状态,适当的负面情绪发泄是正常的。如失利后的伤心,对于学业的紧张,这些都不是太大的问题。但是我们大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处理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我们的心理健康。那些不能被正确处理的情绪问题,有时将会引发更加严重的后果。 正处于人生的大好年华的大学生,本应是健康活力的代表,可是近年来的调查却表明,大学生患有心理疾病的呈上升趋势。报纸杂志上频繁出现的大学生跳楼伤人事件,也应令我们深思。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其中最关键的还是大学生的情绪问题。 那么什么是情绪呢?简单说来,情绪就是个体与环境、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它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和外部表现形式,对人的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特殊的群体,大学生的生理基本成熟而心理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因而对人、事、社会等各种现象特别关注,对新鲜事物十分好奇,对和未

来充满信心,我们朝气蓬勃、积极进取,拥有许多积极的情绪,我们的每一个心理过程都是在某种特定的情绪背景下进行的并受其影响和调节的。 大学生的情绪问题,一般指大学生的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来自于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方面。大学生正遭受理想与现实的冲击。有太多的事,和想象中的大而不同,从而引发的迷茫、不解,这对大学生的影响很严重。而这些消极情绪又会影响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过多的消极情绪,会使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下降,办事效率降低,甚至会影响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从而造成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有时会使大学生作出失去理智的行为。 积极情绪在心理健康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有时甚至占主导地位,对于大学生来说,积极健康的积极情绪更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来说,不良情绪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应该及时地去清除和克服,努力减少不良情绪带来的伤害和影响。那么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摆脱负面情绪的影响呢?下面我就谈谈具体的做法来帮助我们达到控制自我情绪的目的。 其一,就是暗示调节。心理学研究表明,暗示作用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内部语言可以引起或抑止人的心理和行为。自我暗示即通过内在语言来提醒和安慰自己,如提醒自己“不要灰心”、“不要着急”、“一切都会过去的”、“事情并不像我相象的那么糟”等等,以此来缓解心理的压力,调整不良的情绪。 其二,就是放松调节。大学生还可通过身体上的放松来调节挫折所引起的紧张不安感。放松调节是通过对身体各部分主要肌肉的系统放松练习,抑制伴随紧张而产生的血压升高、头痛、手脚冒汗、腹泻、睡眠等生理反应,从而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焦虑情绪。放松调节首先要学会体验肌肉紧张时的感觉,即收缩肌肉群,注意体验其感觉;然后再放松肌肉群,注意体会相反的感觉。呼吸调节

浅谈对学生自我教育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浅谈对学生自我教育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班主任在班级教育管理工作中,仅仅依靠班主任个人和少数班干部是不能完成教 育教学任务的。必须依靠全体学生,增强每个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发挥个体能动性。这就是德育的新观念理论:注重道德内化,促进社会道德要求向个体道德需要的转化。 一、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德育新观念之一是要注重道德的内化,内化即是从“纪律”发展到“自主”的过程。必须明确的是,纪律是不可少的,但又不是唯一的,重要的是激发需要,培养主体性,尽快地实现内化,自主自治才是德育的终极目的。班主任工作的任务之一,是启发、引导、促进、加速学生自己思想内部矛盾的运动,即充分调动学生中蕴藏的巨大的自我教育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因此,班主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 自我认识的能力,是指个体在自我教育中能正确地认识自已,了解自已,清楚地把握自己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品质;正确理解和掌握社会道德和道德的要求。优良的班集体,它能向自己的成员提出严格的要求,不仅促进其成员互相帮助,自己教育自己,而且也使他们在集体活动中互相认识,了解每个成员的社会活动能力。因此,培养优良的班集体,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引导学生自己是培养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 2、培养学生自我鼓舞与自我激励的能力 自我鼓舞与激励的能力,是指个体由道德认识、道德思想和信念在情感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内部驱动力。自我鼓舞与激励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个人理想是否远大。因此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把个人成才与社会主义大业联系起来,启发学生去追求内心真、善、美的体验,培养高尚的情操,使道德修养成为自己的精神需要。组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观看好的影片、优秀文艺作品,并开展影评、书评,是引导学生追求内心真善美的重要方法之一。 3、培养学生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的能力 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的能力,是个体为了实现外部道德的需要,自觉地控制与调节 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动方式,克服种种困难,在意志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内部力量。自我教育过程,就是认识和情绪体验的过程,也是一意志过程,最后表现为行为,即所谓“知、情、意、行”的统一。一个人自我教育能力水平的发展,是受环境影响、道德规范约束

如何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2007-6-27 10:03:38 点击数:文章来源:本站原创2767 更新时间:作者:廖奎芳(… 实行素质教育,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培育学生完整人格,这是班主任肩上责无旁贷的重任。我认为,班主任在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不能仅靠一个或几个教师严格管理,关键是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使每个小学生做到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 一、学生自我管理的涵义。 1、小学生自我管理,可以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从根本上说,儿童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内外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引导小学生自我管理正是其内部因素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2、小学生自我管理,可以培养儿童独立的个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怎样才算是合格人才呢?那就是具备现代化的、合理的智能结构,还应该具备独立完善的个性的人才。独立不仅指不依赖父母,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更重要的是指不迷信书本,具有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 二、小学生自我管理的培养。 1、强化小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 自我管理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小学生自我服务,行为自律的需

要。真正的自我服务。一方面,我们要对小太阳们进行生活学习的独立性教育。我在朝会、少先队活动中宣传自己的事自己做,并举行各类小竞赛激趣,强化意识。课外,我又主动与家长联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培养独立性的机会,保证了学校、家庭、社会影响的一致性。 另一方面,我又爱护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经常进行成就强化。一般说来,少年儿童的心灵是纯洁无暇的,他们乐于遵守纪律,乐于配合教师的工作,也乐于为集体服务。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孩子都会成为班级管理的积极参与者。那么究竟该如何调动积极性呢?基本的途径是给予正面强化。 2、在活动中培养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中,正式的课堂教学一般不包含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要求,于是,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就成了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渠道。首先要制订严密的活动计划,其次要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只能给予学生一定指导,而不能一手包办整个活动,而且还应该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最后要重视对活动结果的评价。强调其活动的深远意义,致使其长期发挥效力。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扬民主,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管理,千方百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009-06-03 21:27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新的课程标准也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

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陈师 自我管理能力也是小学生的自控能力,但是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外力的约束与作用,加上其内在的愿望与勇气才能形成。这是我们培养小孩子自我管理的内因与外因的体现。一直以来,班主任老师做为班级的管理者,都是从这两点出发管理。在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我具体是这样做的。 一、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识。 如“自己的事自己做”——独立完成意识,在班会活动中或各类教学活动中,强调了自己动手,配合班集体、配合老师的工作,积极参与意识。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不偏袒优生,漠视差生,这是班主任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优生犯了规,要严肃处理。差生心理脆弱,本身就有自卑感,又最易犯错,因而处事过程中,切忌伤他们的自尊,而应心平气和地说理教育,有耐心地去引导他们才是最好的方法。他们一旦有一丁点儿进步更要大力表扬,让他们找回自信。要为不同的学生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激情,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悦体验。 二、制定班规约定。 制定班规约定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入手,在集体的引导中让学生自我制约,自我教育与改正,在班级集体中每一分子的监督作用,在班风气中自我管理。常言道,“无规矩难以成方圆”。对于班主任工作来说,班级里一定要有一套完备的规章制度,有了它,班主任的工作才有依据,用墙上的规章制度来代替代苦口婆心的说教,犯错误后公正处理,做了好事公正奖励,这样,有了赏罚制度,学生的心中有所敬畏,其行为才会大大增强自觉性的自我管理意识,班主任也可以减轻繁忙程度,从而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三、与家长配合,建立反馈制度。 在与家长联系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定期给自我独立能力不好的学生进行教育,以达到从小抓起。 四、建立小组督促制度。 如在值日组里,安排卫生小组长监管。在周会上反馈,形成小组长期的监管机制,增强学生,相互管理的意识,从而形成自我管理意识。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只有依靠民主、科学的方法管理,才能使学生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强大的内在因素,使学生既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又有个性的张扬和积极性的发挥。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_课题研究报告

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课题的论证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应邀讲学告诫老师们说:“培养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提升他们的自学能力,让他们明白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受教育,那他们能更好地从学习中享受快乐,获得成就感。”魏书生把“自育自学”当做教育的最高理想和教学的宗旨,与叶圣陶先生定义学校教育“教是为了不教”如出一辙。近几年来教育改革大潮涌动,标新立异雨后春笋。但归根结底,最理想的教育就是“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自我学习的本领,让他们一辈子享受自育自学的红利。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深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的束缚,只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背;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的就不教;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不能和谐地发展,所培养的人才缺少自主精神、创新精神。然而,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很多教师已转变或正在转变观念,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已意识到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素养,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其主体作用。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已不会学习,习惯了教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教师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的教育方式,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另一种表现就是教师对学生关心过度,害怕学生学不好,对学生扶的多,放的少,对学生是“他主”地方太多,“自主”地方太少,不相信学生,教师“一言堂”。或者是对学生“严格”要求过分,学生的自主权利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主观愿望,也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和不会学习。针对这些现象,我们教师必须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把以教为中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中心,把课堂上少数学生参与转移到鼓励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学会学习”的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由于学校规模的调整,近几年来从未 增添过新的教师充实教师队伍,教师自身素质普遍较低,年龄偏高, 大多数教室上课的方法是他们的老师那时给他们上课时所采用的方 法—填压式、灌注式的教学,显然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学生的 主体地位没有充分的体现出来,上课时花的时间多,却达不到预期目 标,正所谓事倍功半。另一方面,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具有纯朴

情绪的自我管理

情绪的自我管理 情绪的自我管理就是善于掌握自我,善于调制合体调节情绪,对生活中矛盾和事件引起的反应能适可而止的排解,能以乐观的态度、幽默的情绪及时地缓解紧张的状态。 《毕加猪》的幽默风趣的对话使我们捧腹大笑,这是我们情绪的自然流露。喜是我们情绪的一面,可是我们也还同样要去面对其他的生理情绪。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产生很多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生理反应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情绪无时无刻不在! 情绪如四季般自然地发生,一旦情绪产生波动时,个人会表现愉快、气愤、悲伤、焦虑或失望等各种不同的内在感受,假如负面情绪常出现而且持续不断,就会对个人产生负面的影响,如影响身心健康、人际关系或日常生活等。 我们每个人都有情绪,但我们大都对情绪缺乏必要的了解和关注。消极情绪若不适时疏导,轻则败坏情致,重则使人走向崩溃;而积极的情绪则会激发我们工作的热情和潜力——各种情绪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只有了解了情绪,才能管理并控制情绪,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情绪管理要求我们要辨认情绪、分析情绪和管理情绪。工作并快乐着,这是情绪管理的目标。当我们遇到情绪问题时,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来调整自己。 首先我们应该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积极自我暗示,在不知

不觉之中对自己的意志、心理以至生理状态产生影响,积极的自我暗示令我们保持好的心情、乐观的情绪、自信心,从而调动人的内在因素,发挥主观能动性。 当然,我们应该适时的转移注意力,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转移到其它事物上去或从事其他活动的自我调节方法。当出现情绪不佳的情况时,要把注意力转移到使自己感兴趣的事上去,如:外出散步、读书、打球、找朋友聊天,换换环境等,有助于使情绪平静下来,在活动中寻找到新的快乐。 如果消极情绪太过压抑,就应该适度是宣泄。一旦发泄完毕,心情也就随之平静下来。可以通过体育运动、劳动等方式来尽情发泄;或是到空旷的山林原野,拟定一个假目标大声叫骂,发泄胸中怨气。 当我们遇到不幸或挫折时,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或不安,可以找出一种合乎内心需要的理由来说明或辩解,来自我安慰一下。 每个人都会遇到不顺的事,我们不能总希望他人来帮助自己来渡过难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断的锻炼自己,让自己变得坚强一些,能够应付情绪问题。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情绪的自我管理是自己的一项重要挑战,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愉悦每一天!

学生的自我教育

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 在我所从教的9年中,接触的都是校中校学生,文化课成绩低,学习能力弱,自我约束力不强,逆反心理强,总觉得自己是大人了,力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老师、家长在他们心目中的权威降低。他们不再以老师为中心,不再绝对服从老师的命令,你也不可能再像初中那样对他们哄哄吓吓就可以了。他们中有的人情绪不稳定,多变化,可以说软硬不吃;这给高中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了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我都坚持做好“导”的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生活、学习上给以适当的指导,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良好的自我管理机制,不仅可以创造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也使我从繁琐的班主任工作解脱出来,做到事半功倍。 陶行知先生说过“最好的教育是教育学生自己做好自己的先生”,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好习惯,并持之以恒。如果一味地亲力亲为,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做事缺乏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和进取心。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促进学生自我管理的管理才是真正的管理。学生的自主管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运用学生自身的能力进行自我教育和发展,让学生能够在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实践中创造性地完善自我的一种管理机制。我也发现让每个学生在学会管理别人的同时,也学会约束自己、正视自己、发展自己、超越自己,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自为,进而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并形成互相管理,互相监督,共同提高,全

面发展,富有个性的和谐班集体。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不断摸索,不断调整,不断适应,我一直坚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评价的教育模式,找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班级的教育方法,真正实现低进高出,在2013年的高考中取得了令学校、家长、学生满意的好成绩。 一、转变观念,给学生足够的信任 其实“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我们必须先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意识,更新观念,把自己看作学生的同学、朋友。学生是一个主体,他的思维有时比老师还活跃。如果处理班级问题时令班主任焦头烂额、理不清头绪的事,在班上公开解决,学生的方法很多,并且很有效。这就说明要想把班级工作做好,让学生参与进来是最明智的抉择。如果你把班级的管理权放给学生,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我们不能再有“师道之尊”,应该是“师生互尊”。我们要自己转变教育思想,在教学工作中,班内的一些事务要常与学生坐下来讨论决定,让每一位学生都发表意见,以致有些事情得到合理解决。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学生,要把手中的权放给学生,即使我们有这样那样的担心,有时候也只能作为一个参与者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指挥者。我们只能是引导者,给学生建议,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那就涉及到了我接下来要说的:二、以“法”治班,以“情”感化。 “法”,即班级管理的制度化,当然制度化管理实质上应该以尊重学生为本,它的最大前提就是把每位学生看成是一个具有自身价值

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很重视,一个孩子往往有几代人疼,在家中的地位犹如一个小皇帝,对他可谓是百依百顺,所以学生的自理能力普遍较差,性格懒散,不 能吃苦耐劳。而作为学校,在处理学生思想、行为等德育问题时,处罚的力度越来越小,主要采用表扬、激励等方式进行正面引导和强化,使得部分学生长期处于纪律松散、不思进取的状态。从小培养学生的一种集体意识,一种自我管理的能力对低 段学生人格的形成乃至对他的终身发展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无论是小时候父母叮咛“管好你自己就是乖孩子”,还是老师的教诲“要老师在与 不在一个样”,里面都包含了自我管理的思想。诚然,自我管理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它包括引导学生尊师守纪,讲文明懂礼貌;勤学善思,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爱班如家,激发强烈的集体荣 誉感;强身健体,倡导科学的锻炼方法等等。 作为一线的老师,我们深知要带好一个班,带好一批学生, 仅靠几个老师的严格管理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觉自律 的行为。而学生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取决于内外因的结合,班主任在锻炼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善于引导 小学生进行自己管理自己,从而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呢?笔者在自己的工作中做了 如下一些尝试: 一、认识自我 自我管理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小学生自我服务、行为自律的

需要。真正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是儿童发自内心的行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因此,引导学生自我管理首先要强化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要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必须得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智力、个性和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地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那样才能取长补短、全面提高。在具体的工作中,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对于刚入校的一年级小学生,我结合《综合实践》、《品德与生活》等课程,开展“我的自画像”、“我来照照镜子”、“一年级,我学会了……”这些活动,让学生客观、实事求是地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也看到别人的优点,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树立自信心,为实现学生个体的自我管理提供保障。 其次,我经常对学生进行生活、学习的独立性教育。我在晨会、少先队活动中向学生宣传“自己的事自己做”,并举行各类小竞赛激趣,强化意识。课外,我又主动与家长联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培养独立性的机会,保证了学校、家庭、社会影响的一致性。 再次,我非常注重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经常进行成就强化。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往往对自己可能成功的事感兴趣,而不愿去干不可能成功的事情。因此,不断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就成了调动积极性最有效的手段。我在工作中常用的基本方法是给予正面强化。例如我实行了“今日之星”评选制度,对自我约束力强,上课专心听讲的小朋友授予“今日之星”的称号,使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巩固了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 二、历炼自我 引导自我管理,根本上在于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教育是

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自我从事教育事业的那一刻起,九深知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尤为重要。我认为要管理好一个班级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所谓学生自我管理,实际上是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是在班主任指导下, 班级主体自身的力量进行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一种管理方法。 学生自我管理,单班主任或几个学生干部的努力,是绝对做不好的,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动员全体学生参与班级日常事务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现在的学生独立意识有所增强,他们不再像幼儿园的小孩那样,处处依赖于老师,事事离不开班主任,绝大部分小学生有独立处理和安排自己的强烈欲望,有着展示自己的才华的冲动,有着向往独立工作的心理渴求。其次,在学校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方面,我们常遇到这样的现象:课堂上违反纪律却屡教不改;卫生情况一团糟却熟视无睹;……诸如此类,举不胜举。班主任忙得团团转却毫不见起色,刚处理完这件事,又冒出了第二件、第三件事,让你永远像个“消防队员”忙个不停。究其原因,学生是在被动地执行条例。与其如此,不如因势利导,优化学生的角色意识,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养成良好的好习惯。 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用“爱心、信任、鼓励”和学生建立共鸣。人都是情感动物,都渴望被爱、受人尊重。大家知道农村的学生一半以上都是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呵护。而且他们的父母大多学历低,对孩子的教育缺少方法,自我担任班主任后,就大力实施爱的教育,让彼此关心爱护成为全班师生的共同信念和行为准则,把本班建设成为“团结、互助、友爱、和谐”的爱心班级,把学生培养成为心存善念、胸怀仁爱、脚走正路、身行好事的一代新人。利用黑板报、班级标语、等途径和形式发出爱心班级创建活动倡议,召开班干部会议进行宣传、动员。开展一些创建爱心班级的宣传活动。如:1、每位学生写一篇以“爱心”或“亲情”为话题的作文2、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召开学习方法介绍主题班会。3、召开一个“放飞爱心,与爱同行”主题班会,让学生算一次父母老师关爱自己的亲情帐。让学生认识父母养育之恩、教师培育之恩、他人关爱之恩,使学生了解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每个成员为之所付出的辛勤汗水,能够知道身边有爱才会成长。 其次:带领学生自主确立班级的目标,自主制定班纪班规。针对班级特点与学校管理体制,我带领学生讨论申请创建合格班级,有了班级总体目标,就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下一步就是要如何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我在解决这一问题上采取了学生自主制定班级制度的办法。先组织学生讨论需要制定什么样的班级制度?为什么制定?在学生讨论时,允许学生出现不同意见,在出

自我管理技能如何培养

自我管理技能如何培养 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要身体力行的,如果管理者不懂得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到卓有成效,就会给其他人树立错误的榜样。如何管理好自己,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让事业更为成功、生活更为和谐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自我管理技能如何培养 其一,提供时间管理等方面的指导。进行自我管理对员工个人的时间管理、压力管理等方面的技能要求比较高,所以企业的有关部门或管理者应该为员工提供这方面的指导,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训练机会,提高员工的自我调适能力,以便他们能够顺利地进行自我管理。 其二,实施扁平化的管理。这里所说的扁平化管理不仅是指显性的管理层级的减少,更重要的是要减少企业实际运作中的信息和权力的过滤层级,让员工掌握更多的信息(包括企业 面临的困难),有助于他们从更高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工作,从 而看到组织目标和个人岗位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更主动地去思考,去改进工作。 其三,营造开放式的企业氛围。一方面是要对员工进行适度的放权,信赖员工能够把工作做好,让他们自主地处理一部分工作;另一方面,企业的高层领导应通过适当的途径,了解 员工尤其是基层员工的想法,并在管理工作中重视他们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沟通、信任、承诺、授权、赋能,这些都是自我管理的核心思想。 其四,保持正确的心态。企业允许部分员工进行自我管理是为了满足这部分员工自主的需要而不是对他们的放任,所以,

员工应当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我管理,对工作抱以热忱;而且,在工作中进行自我管理对员工个人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裨益,因此,要珍惜自我管理的机会。 其五,主动地规划工作。自我管理意味着员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主设定具体的工作步骤、目标达成的方式及途径,为了能够按时、保质地完成工作任务,积极地对工作进行规划显得非常必要,这中间包括时间的安排,节奏的控制,次序的调整,等等。 自我管理技能如何培养 一、清晰岗位职责 合格的员工必须清楚自己的岗位职责,把自己工作做到极致,如果连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都没有做好,还插手别人的工作,是一种本末倒置。岗位职责是承诺,也是责任,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是职业化的体现,也是对企业最大的贡献。 二、制订工作计划 没有计划,工作就会没有头绪,没有头绪就会思维混乱。制订计划要以岗位职责、上级布置的工作为依据,妥善安排哪些工作先做,哪些工作后做,分清工作的轻重缓急,明确达到的目标及具体措施,没有具体措施的目标只能是一句空话。有人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没有计划,你永远也赶不上变化。 三、优化工作流程 流程即做事的先后顺序,有什么样的流程就有什么样的结果,结果不好,一定是流程有问题。根据岗位岗位职责,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就会找到更加简洁、独特的流程,流程是一种思维,也是一种工作方法。同为销售人员,业绩优秀的是因为流程简洁,方法对头,找到了成交模型,不断优化自己的成交模型,就是优化工作流程。

情绪与压力的自我管理班会教案

情绪与压力的自我管理 一、班会背景: 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至关重要。因为他们面临着求学与就业的双重竞争压力,加之初中时大部分都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受到过挫折,走过弯路,社会上也存在着轻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倾向,因此,他们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遇到或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更为突出,有些问题如果不能给予足够重视,并加以及时解决,就会发展成大问题。故有必要在班会课上多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辅导。尤其是我们建筑专业大部分为男生,不时会有因为很小的事情而引发的同学矛盾出现,而导致同学们的不良情绪。 二、班会目的: 使学生了解自我的情绪,明白具有良好心境的人会对学习、生活、工作充满信心,而克服不良情绪,化解压力,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则是调节情绪与减轻压力的重要内容。并使学生掌握一些调节情绪、减轻压力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学会驾驭情绪,做情绪的主人。这对他们今后的人生旅途都有一定的帮助。三、班会准备与形式: 心理测试——有趣而简单的心理测试,让学生对自我的心理状态有更多的了解。 心理故事——发人深省的故事,让学生有所启发和感悟。 分享与讨论——引导学生领悟到相关的理念、知识和方法。 四、班会内容与步骤: (一)主持人班主任发言: 情景:星期六的下午,甲和乙约好2:30在电影院门口见面,一起去逛商店。甲在2:30的时候准时来到,可是乙却迟迟不见身影。甲就等啊等,一直等到3:00了,但是乙还是没有出现。 请问假如你是甲,你的心情如何? 情绪——焦急、烦躁、担心、郁闷 有的同学是“急性子”,所以会出现烦躁、焦急的情绪;有的同学性格比较成熟,故情绪也相对稳定。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个心理测试,看看大家的情绪稳定度如何? (二)心理测试:健康情绪自我心理测试题 通过这个心理测试,来测测同学们的情绪稳定度:是A类:情绪稳定还是B 类:情绪基本稳定,还是C类:情绪激动。 1 我有能力克服各种困难 A.是的 B.不一定 C.不是的 2 猛兽即使是关在铁笼里,我见了也会惴惴不安 A.不是的 B.不一定 C.是的 3 如果我能到一个新环境,我要 A. 和从前相仿把生活安排得和从前不一样 B.不确定 C. 把生活安排得和从前不一样4 整个一生中,我一直觉得我能达到所预期的目标A.是的 B.不一定C不是的.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心得体会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心得体会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心得体会自我心得体会教育管理 只有实行全员管理,整体的气力才能得到发挥,个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进步。只有确认学生在班集体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真正享遭到民主、同等、自由的权利,才能唤起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班集体才能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尝试成功的精神乐园。因此,我以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班级管理,让每个学生都意想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让他们真正做到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关心自己,并增进他们独立自主的发展。那末,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自我组织自我组织是班级管理进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活动的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步骤。 1.民主组建班委班干部竞聘上岗,轮番执政,规定任期,尽可能充分调动全班同学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自我组织活动让学生自主设计和组织班队活动能产生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它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它能展现出班级生活的斑斓色采和独特性。因此,每次的班队活动,我都会提早将活动时间、主题范围告知学生,让他们思考设计,他们可以自由组合,推举组长。预备一段时间后,展开活动方案的评选活动,由自由组合组的组长向全班同学简绍自己的活动方案。我组织学生评议,选出最好方案、最好小组,然后,这个组在组长的组织领导下,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方案,分工负责,组织同学预备。预备成熟后在组长的主持下展开

活动。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对活动的主题、内容情势、主持人等进行评议,增进下次活动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自我管理班级管理是一项整体的育人工程。把学生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才能构成协力,共同构筑学生自我管理机制。而且让每个学生在多种班级管理岗位得到锻炼,进步管理能力,已成为新型班级管理的寻求的目标。为学生设置多种岗位,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岗施政,有服务同学锻炼自己、进步自己的机会。我特别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增设管理岗位,除通常的班干管理岗位外,我根据学生的意见设立了更多的管理岗位,如个人卫生检查、各科作业收发等等。 (2)减少兼职,一人一岗。尽可能避免一人多职。 (3)一岗多人。有些难管理的岗位可让多人负责。通过以上措施,让班级的每个成员都有管理的岗位,让每个人都明确自己负责的岗位职责。单一的社会角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实行角色变换制度,每个岗位都要定期轮换,使学生在不同的管理岗位得到多方面的锻炼,从而获很多方面的管理体验和管理能力。 三、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是班级管理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通过这一环节,让师生了解、把握计划执行的情况,目标达成的程度,并以此调剂、改进以后的工作。我经常引导学生对照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教师提出的要求、制定的公约等,检讨自己的言行,发现题目,找出差距。我把这类自我监控贯串到平常学习、工作的进程中,而且还根据同学们的意见制定了一个自查表,每周星期五下午让学生对照标准自我检查。

如何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一般来说,教师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起主导作用。但是,教师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理论和各种道德规范并提出要求,不可能简单地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因为教育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而内因正是学生的主体意识。只有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才能实现自我管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作为一名班主任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呢?我认为班主任应转变教育思想、改革班级管理模式、在班级中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在班级中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一、转变教育思想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教师必须先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再加强学生自身主体意识,通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来展示学生主体人格。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束缚,学生已经习惯于一个在家服从家长,在校服从老师的乖孩子。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竞争不断加剧,这样的乖孩子已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教师不仅要更新教育管理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更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摆脱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主体。 学生是班级的主角,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我在班级中组织一系列以“主人公”为主题的班队会活动,告诉学生自己就是班级的主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打下了基础。 二、改革班级管理模式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是其引导者,班主任的责任就是领导学生当好主角。为了让学生有自主意识,让每个学生参与到班

级管理中来,我对班干部的任命进行了改革。 首先,竞选班干部。过去,班干部是由老师指定或由学生提名,然后投票产生。这样,每次选出的班干部总是那几个成绩好的学生。为了让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我在班上实行“班干部竞选制”,只要自己认为适合哪个职位或想担任哪个职务,都可以参加竞选,每人写一份演讲稿进行演讲,让其他同学根据演讲和平时工作能力对竞选者进行投票。通过参与竞选,使学生有了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一些平时工作能力强但在班上不太出众的学生脱颖而出,让一些平时很出众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注重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其次,在班上设立一种新的体制——值日班长制。平时,班主任事无巨细一统到底,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班干部只是老师的助手。值日班长的设立,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人公精神。值日班长是按座位每人轮流当一天,这一天内的职责就是组织学生参加当天的各种集体活动,督促检查班级的各种日常工作。这一制度的设立,锻炼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使更多的学生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得到发展,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再次,建立监督机制。班干部竞选产生,值日班长轮流当,谁来制约他们呢?他们毕竟是小学生,不可能时时刻刻能管好自己。鉴于此,我在班上设立了监督岗,如果学生对班干部的工作有意见,可以进行投诉,由监督岗的成员进行调查处理。监督岗的成员在处理事情时要做到公平、公正,使双方心服口服。监督岗的设置使学生在行使班级管理权力的同时,更感到一种责任,一种制约,一种监督,从而不断完善其工作。 最后,在班上建立竞争机制,增强危机意识与合作意识。如今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参与竞争,可以使学生在竞争中既培养竞争意识,又提高竞争能力,同时养成学生学生自强自立,自信向上,坚韧顽强的品格。班级也会充满

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小结

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小结 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受教育者依靠主观能动性按照社会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转化控制的能力。一、自我评估 衡量自己的方法,包括了四方面——健康、技能、行动、身份,这四者是互相关联、互相依靠的。 1、知道自己,评估自己,不要失落了自己 我们早在从小开始上学的时候,大人就教我们有关其他人的事情,是什么使得其他人有这样的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哪些人做了些什么,有些什么成就,哪些人的想法、理论, 和解说是怎样的。很少有人鼓励我们替自己着想,或者是想一想自己,找出我们自己的能力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弱点,有什么作为,什么成就,对于其他人有什么影响等等。 同样地,我们通常都受到这样的教导,别人比我们聪明,别人知道得比我们多,别人受的教育比较多,别人比较吸引人,比较会做人。简而言之,和其他人比较起来,我们应该贬抑自己。即使父母、老师、老板,和其他具有权威的人,其实并没有这样告诉过我们,我们还是很容易看轻自己,对于自己的形象、看法不佳。每当我们做的事情不尽如意,就准备接受批评。 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喜欢受到批评,事实上,为了要更了解自己,必须接受正面的回馈,也必须接受反面的回馈。不过,真正重要的是,以什么态度来接受批评,知道了别人的批评 以后,要怎么办。自己能不能利用别人反面的批评,作为自己成长和发展的机会,或者,还要再让这批评使自己丧失信心,觉得自己多么没有用,多么不吸引人,多么差劲。

最后要谈到的是,我们要想成为真正的自己,经常会遇到许多阻碍,因此会觉得气馁。其他人(父母、老师、老板)都希望照着他们自己的形象来塑造我们,照着他们告诉你的方法 去做,照着这儿通行的往例去做,行为举止要正确,态度要对,要守规矩! 2.了解你自己 (1)自我测验 思考一下,前三、四次你有机会了解自己时的情形,你做了些什么?你有没有躲开哪些情形?如果有躲开的话,是怎样躲开的?为什么要躲开? 或者,你有没有趁机会了解自己,如果有的话,你是怎样反应的?建设性的或者是破坏性的反应? 就每一次机会来说,结果怎样?对于你、你的发展、和自 我管理有什么样的影响?对于其他有关的人又有怎样的影响? 你对于反馈有怎样的反应?有多大的影响?有什么异同?当然,关于反馈这方面有几个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你也许会不喜欢那反馈;接受对于自己不好的评价,总是不愉快的,就是 因为这个缘故,我们许多人都想避免获得反馈的机会。同样地,我们得到关于自己的信息时,如果觉得不满意,总有许多不接受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了否决(那不是真的);逃避(我必须到什么地方去);找个理由来搪塞(没关系,因为……);攻击 信息的来源(反正那个家伙是个白痴;以及混合这些和其他方法,来逃避问题。你最喜欢采用的,是哪些方法? 如果你觉得那批评是正当的,或可能是正当的,就要听一听别人的批评,不要否认、攻击别人,或是逃避;宁可冒险和 批评的人沟通,要求对方说出更多想法,并加以澄清。 当然,有时候某些批评的确是没有道理的,不过无论如何,

心理主题讲座——情绪的自我管理(定稿)范文

情绪的自我管理 李献友 山东省寿光市第二中学心理咨询室 在咨询工作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是受到了情绪的困扰,常说的一种情况就是没有学习状态,或者考试的时候不在状态,但状态是什么呢,因为什么导致的呢,就不知道了,那我现在告诉大家,状态就是情绪,在心理学中称作心境,也就是所说的心情。兴高采烈、喜气洋洋、心清气爽说的就是一种状态,垂头丧气、唉声叹气也是,有些同学明明知道自己整天没精打采的不好,心情乱七八糟的不好,严重耽搁了学习,但是也仅仅如此,对自己的心情没有丝毫的有效办法,只能听之任之,时间久了,生活一塌糊涂,学习自然也是一落千丈。当然有一部分同学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能够较快的恢复正常的学习状态。 情绪正是我们今天下午所要讲的内容。情绪就是喜怒哀乐惧,它伴随我们的生活,每天二十四小时。情绪是心理学研究范围的四大块之一,其他的三块是,认知;需要动机;能力气质和人格。以后有机会的话给大家讲这三部分。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在场的这些人一个个面无表情,会是什么样子啊?很怪,是不是?只是因为表情在我们的生活中太常见了,太普遍了,由此可见情绪在生活中的重要程度,同学们有没有看到那个人天天面无表情啊,或者表情变化无常啊,有没有见到的?我想是有的,但不多,那些精神病患者毕竟少见。我在这六年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发现有80%的咨询的人都受到了情绪的困扰,总觉得心烦意乱,状态不佳,效率不高,生活无趣,由此直接的影响了在校的学习生活。 我希望通过今下午的讲座,同学们可以了解情绪的种类、是通过什么功能影响人的,并且学会如何使用心理学的方法控制调节情绪。 我们先说一下情绪的种类,第一种是心境,它是一种微弱的持久的具有弥散性质的情绪体验状态,也就是我们通俗意义上所说的心情,它不是对某一事件人物的特定体验,而是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所有事件和人物,从而让所有遇到的事务局有当时心情的色彩。所以,心情好比一幅画的底色,在上边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有这个底色的渲染。愉快的心情是人轻松愉快,看待什么东西都觉得美好无比,

让学生成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主人

让学生成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主人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让学生成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主人长期以来,在班级德育工作中,往往强调的是师道尊严,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而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影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只有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集体才能形成健康的运行机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才能在参与管理中受到教育,增长才干。那么,如何艺术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积极成为自主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主人呢? 一、在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中,学会管理班级 在班级管理中,笔者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因为只有当学生真正有了班集体的主人翁的思想时,他们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才能激发出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才能尽情的发挥。因为集体荣誉感对每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对集体的向心力,它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集体的荣誉就是自己的荣誉,从集体的荣誉中受到鼓舞,从而激起他们时时、处处、事事都以实际行动为集体争光的热情。班队课,换选劳动委员时,一女生毛遂自荐,她说:“我是班级的一员,我乐意,有责任,也有义务,更有信心管理好班级的卫生工作。”顿时,教室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下午放学后,该女生和班长将教室的拖帕拿到伙食团,用烧红的铁丝将每把拖帕柄钻个洞,用绳子将它们一一挂在教室墙壁上。最后,自觉地将其它劳动工具摆放有序。后来的工作中,凭她的责任与热情,把班级卫生工作管理得井井有条。因此,班主任应把学生放在集体主人翁的地位,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管理,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集体,让学生真正找到归属感、责任感,更有利于他们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锻练。 二、在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中,学会自理生活 在平时的管理中,老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这样,学生不仅参与的积极性更高,而且在参与自我管理中,要求他人的同时,也严格要求自己。学校实行自愿午餐制,我班有45人在校吃午餐。为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让他们学会自己管理

高中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方式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高中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方式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课题组 一.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德育必然要延伸,要发展。正因如此,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德育,也要现代化。德育的现代化通常是指以先进的生产力和理论为导向,实现德育主体的现代化与德育制度的现代化和德育物质保障现代化的有机统一过程。现代德育是以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为中心,或者说是以促进主体现代德性发展为根本,现代德育是主体—发展性德育,而“主体—发展性”是现代德育区别于传统德育的分水岭。 本课题研究旨在探究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高中生必备的一项素质——自我管理能力,其培养方式的主要内涵,研究其实施中的操作要领、运行机制和保障体制,以期探索出由一个侧面逐渐扩大为整体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研究支撑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是指以建构学生在学习、生活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核心,全方位培养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主体意识和能力。柯尔柏格继承了杜威的发展性道德教育思想,提出“认知-发展”的道德教育,相对于灌输、相对于无视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的传统德育而言,柯氏强调“认知-发展”的表述忽视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因而是有局限性的。“主体-发展性”明确表述了现代德育的主体性,表述了主体德性发展的内容包括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发展。 “主体”不仅是“认知主体”,而且也是“道德”主体;“发展”也不仅是“认知的发展”,而且也是“道德的发展”。 “主体-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属性,其内涵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了现代德育以人为本的精神,突出了主体,突出了主体德性的发展;以培养具有现代思想道德素质的主体人格为根本。 (2)“主体-发展性”的德育活动是教育者、受教育者能动地自主构建思想道德的对象性活动;在教育者的组织领导下,教育者、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活动;教育者的启发引导、指导与受教育者的认知、体验、践行的互动;是教育者的价值导向与受教育者自主构建相统一的活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教学相长、品德共进的活动。 三、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界定 该课题界定为“高中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方式研究”,对其中几个主题词界定如下: 高中生自我管理:管理和自我管理相辅相成,是学校管理统一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自我管理必须以管理为基础,管理又通过自我管理而起作用。自我管理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心理基础,自我意识需要在教育影响下,在活动和交往中发展。青年初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是接受教育到踏上社会工作岗位的转折阶段。如何促进他们在接受教育、管理的同时,培养起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能力,对他们造就起方向正确、自主自强、具有创新意识这样的新一代至关重要。 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是自我管理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持征。其内容包括:自我评价能力(在认识方面)、自我体验能力(在情感方面)、自我调控能力(在意志方面)和自我修养能力(在行为习惯方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