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周武王是怎样灭商的

周武王是怎样灭商的

周武王是怎样灭商的
周武王是怎样灭商的

周武王是怎样灭商的

周武王灭商

周武王灭商是在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战争之后发生的事情,这场战争,后来的史官在记录的时候,把它称之为牧野之战。

周武王灭商看上去是周武王一人的功绩,其实不然,在武王之前的文王,也曾把消灭商朝当做一生的事业在做。周武王在准备举兵向朝歌进军前,按照风俗习惯,让人进行占卜问了吉凶。占卜所呈现的结果却是对他不利的,但是这并没有取消甚至稍微动摇武王要去灭商的决心,他没有在乎巫师占卜的结果,而且凭借着军队强大的战斗能力,战胜了商纣的军队,灭队了商朝。

周武王灭商的战争是以少胜多的典型,他带着自己将近五万人的大军率兵亲征,对抗商朝接近十七万人的兵力。这十七万兵力并不是专业的军队,战斗力没有想象中那么坚不可破,因为实在担心周武王会对自己的统治造成威胁,纣王在关键时候想起来自己牢狱之中数量庞大的奴隶们,将他们放出带到战场上,滥竽充数,结果也是可想而知。

仅仅靠着人数的优势,失去了民心和军队主力军奴隶们的衷心,纣王不可能取得让他满意的结果,这样战争一旦打响,周武王灭商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周武王灭商不仅仅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巨大,也成为现在很多文学和影视创作者的重要素材,很多电视剧都是以此为主题,通过周武王灭商的事件表达创作者自己的观点。

周武王是谁

周武王是谁,关于这个问题,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他是周朝的开创者,是灭掉商朝最后一个暴君的姬发,是姬昌正妻的第二个儿子,从他子女的角度来说,他是成王的父亲。

周武王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认识到这一点,对理清周武王是谁这个问题很是重要,他的魅力首先表现在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上。他在率领四万兵力战胜商朝的近二十万兵力后,就以最具有说服力的铁一样的事实证明了这点。商朝的灭亡是对周武王军事才能的最佳佐证。

周武王是谁,为了了解他的人格魅力,还应该知道他在成为新一代统一国度的君主后所做出的政治决定。他首先把被纣王残害的那些人进行安葬,譬如拥有七窍玲珑心的比干。他还放出了被纣王囚禁的人重换他们的自由,比如箕子。之后他对有功劳的大臣和之前的先代君主的后人进行分封,当然周武王也没有忘记跟随自己的兄弟,都给予他们一定范围的国土和在此之上生活的人民。

当然这也不是周武王做出的全部,他不计前嫌,将之前被纣王关押但是却具有极高治国才能的箕子请出山,重赏他希望他能够提出对自己有利的治国良策。

总体而言,周武王是谁很重要,如果不是因为他在商朝末年领兵反抗纣王的不仁之治,那么现在的历史走向很有可能有所改变,他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作用的帝王,我们需要记住这一点。

周武王登位

周武王登位称天子,那是在他灭掉商朝之后发生的事情。周武王的军队在征战殷商时打的是上天亡纣的理由。因为当时的周天子纣特别喜怒无常,在他的眼中只有使自己满意和不满意的人,而对待不高兴的他不满意的人,处理结果只有一种就是死亡,但是他却有一万种处理方法来达到这个结果。

周武王带领的是仁义之师,诛杀的是残酷暴虐之人。但是那是个百姓都信奉上天,相信神灵的时代,所以借助上天的名义,周武王替天行道,将原来千疮百孔的商王朝覆灭,选择登位,创立了一个清明的周王朝。

周武王的登位意味着一个朝代的结束,它表明明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在登位以后,周武王并没有迫害商朝的子民,而是对他们抱有宽容之心,将他们当做自己的子民一般爱护。

作为一个明君,周武王并没有沉溺在自己已经取得的胜利中,而是将国家的治理提到了日常行程中来。在领土范围内寻找有治国才能的人才,将他们迎回朝中,让他们能够发挥所长。与此同时,周武王还分封给诸侯土地和人民,希望他们能够将自己的分封地搭理妥善。周武王登位后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譬如世袭承爵位。

周武王登位后的第二年就带领自己的武装力量去祭拜自己的父亲,在此途中还有不一样的遭遇,成为了后世的典故。

周武王克殷

周武王克殷是对一段历史的简单概括,这段历史距离现在的距离有点遥远,发生在遥远的商纣王统治晚期,也就是离现在有上千年历史的奴隶制社会向另一个社会过渡时期。

克的意思也就是字面意义,攻克。周武王克殷,从字面解释就是姬发攻克殷商。这可以看做是对伐纣战争最后结果的总结,也可以理解为周武王在占领商朝以后所做的功绩。

同其他攻城胜利的君主一样,在挥师都城并取得胜利以后,周武王对于如何处置殷商遗民这一点也曾产生疑惑。他不知道在现在这个将士士兵士气高涨的时候乘胜追击,并且稍微有点残忍地将商朝百姓全部处决以免留下祸患为好,还是擒贼先擒王,只是处决了纣王。

当周武王的内心徘徊不定的时候,他决定咨询以下他的臣民,从他人的想法中获取自己决策的依据。于是他喊了受他信任的大臣太公和邵公。他询问的结果是太公赞成将前朝遗留的百姓全部正法,而邵公却同意要放过无辜的百姓,他对这两个结果都不是特别满意。

后来他的弟弟周公来了,周公对他晓之以理,让他明白了百姓在国家的最底

层劳作,并不需要对之前国家君主的无道负责任的道理。

因为听取了周公的意见,周武王克殷以后只处理了殷商的高层官员,没有涉及百姓,也因此受到了人民的喜爱和称赞,可以说是一代明君。

周武王的母亲

周武王的母亲,名:太姒,关于她出生于哪里有的说是今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东王乡,是部落人;还有一说是,出生于杞国是(现如今河南省杞县一代的,后来迁到现如今的山东省新泰,然后迁至唱乐、在至安丘一代)、缯国,也就是现今的(山东省苍山县向城西北缯国古城遗址)。

至于周武王的母亲到底出自哪里,还是有待考证。

传说周文王姬昌是在现今的郃阳地区第一次遇到周武王的母亲,也就是太姒,史料描述太姒不但长的漂亮秀丽,而且很有爱心,生活很节约,朴素而简单。在《诗经》中的《关雎》说的就是周文王姬昌第一次两人相遇就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

古代的人对太姒的评价也很高,在《大雅·文王之什·思齐》这样描述:“四齐大任,武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大姒嫁给周文王之后,更是十分的受长辈的喜爱,按现在的话说,就是上得了厅房,下得了厨房,而且尊老爱幼,就是一个传统的女性。大姒也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他跟周文王先后生下十名男丁,他们从小就受到大姒的教育,使他们从来都没有做过违法的事情。所以从种种的表现来看,许多古人在书写对大姒的评价都是真真切切的,都是发自内心的钦佩,他们为了让大姒这个伟大的形象得已让后人知道,故写在史料中,让后人知道。

历史手抄报武王克商研究文字稿

历史手抄报武王克商研究 武王克商之年是商、周的分界,确立这一年代定点,就 可以安排西周王年,并上推商年和夏年,因而是三代年代学的关键。 “工程”推求克商年的主要途径:一是通过关键性考古 遗址的14C测年、甲骨文日月食以及文献记载的综合研究,缩小 武王克商年的范围;二是在以上范围内,通过金文的排谱和对武王 克商的天文学推算,寻找克商的可能年代,最后加以整合,选定 最佳年代。 先秦文献所载西周积年在270年至290年之间。《左传》宣公三年:“成王定鼎于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左传》 预言多为作者根据既有事实而造设,所以较为可信。自武王至显 王共30世、31王(不计哀王、思王)。自周显王三十三年起,六国次第称王,《左传》此语当指是时。显王卒于公元前321年,自 此上溯700年,为公元前1020年,再加上定鼎以前的成王、武王 之年,则西周积年约270年。另据《孟子·公孙丑下》和古本 《竹书纪年》的记载上推,西周始年应在公元前1020年以上。 此外,古今都有学者用古历推求武王克商之年的,如刘 歆用三统历推得的公元前1122年(西周积年为352年),汉代学者 用殷历推得的公元前1070年(西周积年为300年),清代学者以颛 顼历推得的公元前1066年(西周积年为296年)等。但上述各种古 历不早于战国秦汉,并非夏、商、西周的真实历法。

为了缩小克商年的范围,“工程”对沣西等遗址的系列 样品作了14C测年,并通过对殷墟甲骨文月食年代的天文推算, 下推克商年的范围。1997年发掘的沣西H18,是夏商周断代工程 的重要发现。沣西97SCMT1探方,由一组系列地层单位构成,其 中最底层的H18,由4个小层构成,包含内容丰富,所出有木炭、兽骨和炭化小米等可供测年的标本,属先周文化晚期单位,与张 家坡早期居住遗址时代大体相当。叠压在H18之上的,是T1第四层,时代相当于西周初期;叠压或打破。 第四层和H18的有H16、H11和H8、H3、T1第三层等。 其中H16、H11属西周早期,H8、H3、T1第三层属西周中期。以上单位均出土有各时期典型特征的陶器群。作为先周文化晚期,即 商代末期典型单位的H18和作为灭商后西周初期文化典型单位的 T1第四层,为从考古学上划分商周界限,提供了理想的地层依据,武王克商之年应该包含在这一年代范围内。 “工程”用常规法和AMS法对从这组地层中采集的系列 含碳样品作了14C年代测定,并用1998年树轮校正曲线对所得数 据进行高精度扭摆匹配,得到武王克商年的年代范围为公元前1060—前995年。 与推定克商年范围有较直接联系的考古遗址样品系列, 除上述沣西系列外,还有商后期的殷墟系列、西周的琉璃河系列 和天马—曲村系列。经14C年代测定,其年代范围分别为:殷墟 四期为公元前1080—前1040年左右;琉璃河一期一段墓葬为公元 前1040—前1006年左右;曲村一期一段为公元前1020—前970年 左右。考虑到殷墟文化四期的年代有可能延续到西周初,故克商 年范围的上限取为公元前1050年。琉璃河遗址一期H108出土有“成周”甲骨,其年代不得早于成王,因此,其上界可以作为克 商年范围的下限。该遗址第一期墓葬中最早的年代数据的中值为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太皥之虚在陈;大庭氏之库在鲁;黄帝邑于涿鹿之阿;少皥与颛顼之虚皆在鲁、卫;帝喾居亳。唯史言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俱僻在西北,与古帝宅京之地不同。然尧号陶唐氏,而冢在定陶之成阳;舜号有虞氏,而子孙封于梁国之虞县;《孟子》称舜生卒之地皆在东夷。盖洪水之灾,兖州当其下游,一时或有迁都之事,非定居于西土也。禹时都邑虽无可考,然夏自太康以后以迄后桀,其都邑及他地名之见于经典者,率在东土,与商人错处河、济间盖数百岁。商有天下,不常厥邑,而前后五迁,不出邦畿千里之内。故自五帝以来,政治文物所自出之都邑,皆在东方。唯周独崛起西土。武王克纣之后,立武庚、置三监而去,未能抚有东土也。逮武庚之乱,始以兵力平定东方,克商践奄,灭国五十。乃建康叔于卫、伯禽于鲁、太公望于齐、召公之子于燕,其余蔡、郕、郜、雍、曹、滕、凡、蒋、邢、茅诸国,棋置于殷之畿内及其侯甸。而齐、鲁、卫三国,以王室懿亲,并有勋伐,居蒲姑、商、奄故地,为诸侯长。又做雒邑为东都,以临东诸侯,而天子仍居丰镐者凡十一世。自五帝以来,都邑之自东方而移于西方,盖自周始。故以族类言之,则虞、夏皆颛顼后,殷、周皆帝喾后,宜殷、周为亲。以地理言之,则虞、夏、商皆居东土,周独起于西方,故夏、商二代文化略同。“洪范九畴”,帝之所以锡禹者,而箕子传之矣。夏之季世,若胤甲、若孔甲、若履癸,始以日为名,而殷人承之矣。文化既尔,政治亦然。周之克殷,灭国五十。又其遗民,或迁之洛邑,或分之鲁、卫诸国。而殷人所伐,不过韦、顾、昆吾,且豕韦之后仍为商伯,昆吾虽亡,而己姓之国仍存于商、周之世。《书·多士》曰:“夏迪简在王庭,有服在百僚。”当属事实。故夏、殷间政治与文物之变革,不似殷、周间之剧烈矣。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又自其表言之,则古圣人之所以取天下及所以守之者,若无以异于后世之帝王;而自其里言之,则其制度文物与其立制之本意,乃出于万世治安之大计,其心术与规摹,迥非后世帝王所能梦见也。

中华通史在线阅读

中华通史在线阅读(华夏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第一卷《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 中华先祖农业起源文明起源邦国时代古史传说夏王朝觅踪殷商兴亡商代文明武王克商周公摄政周王室的衰落 春秋争霸孔子列国变法战国七雄诸子百家 第二卷《秦汉魏晋南北朝》 秦国崛起秦始皇统一中国楚汉战争郡国并行文景之治 汉武帝两汉经学昭宣政治王莽改制光武中兴 丝绸之路清议与党锢黄巾起义三国鼎立诸葛亮治蜀 西晋统一魏晋风度门阀政治梁武帝治国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周武帝陈朝兴亡魏晋佛教 第三卷《隋唐五代两宋》 再造统一炀帝功过贞观之治武则天开天盛世 安史之乱中晚唐的困局世界都会长安吐蕃兴衰敦煌 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唐代宗教五代十国宋太祖澶渊之盟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王安石变法靖康之难宋金和战偏安东南 东京梦华宋代新儒学宋代文化 第四卷《辽西夏金元》 契丹兴起西辽建国完颜阿骨打金朝兴亡辽金文化 西夏兴亡蒙古兴起忽必烈大帝两都巡幸大元帝师八思巴 海上丝绸之路马可·波罗与中国元顺帝妥懽帖睦尔 第五卷《明清》 明太祖朱元璋永乐迁都郑和下西洋内阁制度土木堡之变王阳明心学海疆与互市张居正改革耶稣会士来华江南市镇白银资本崇祯帝明清更迭清王朝的稳固统一大业收复台湾军机处摊丁入亩文治与文字狱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自强运动甲午战争维新与革命帝制的终结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世界上原生态的文明都诞生在农业起源地

在世界范围内,农业起源中心主要有三个:西亚、东亚和中南美洲。西亚是小麦、大麦的起源地,畜牧业为山羊和绵羊;东亚,以中国为代表,是大米、小米的起源地,畜牧业主要为养猪业,另有鸡、狗等;中南美洲为玉米的起源地,农业以玉米为主体,伴有南瓜和豆类,在印第安人的传说里叫做“农业三姐妹”。这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产生了世界上六个原生形态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河流域、中国、中美洲、南美安第斯文明。其中,中南美洲文明年代较晚,而且局限在不大的范围内,真正对世界文明发挥巨大作用的只有西亚文明,后来发展成为西方文明;另一个便是以中国古代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 气候突变是中原成为中华文明核心的重要原因 中原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作用,这里不仅占尽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而且经过仰韶文化庙底沟期的对外扩张,仰韶文化晚期的分化、龙山时代的再度崛起这一波三折的文明化过程,最终形成了对外具有海纳百川般的胸襟,对内较早形成了一整套与神权有别的所谓“礼制”的统治理念。从地理上讲,这里拥有丰富的环境资源,居天下之中,八方辐辏之地,来自四面八方各种文化、思想以及政治经验交汇融合的大熔炉,是其他各地区所不能比拟的。 中原地区之所以能够成核心,还有一个环境的原因,是气候的突变,给夏王朝的诞生,提供了外部条件。据研究,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有一次大范围的气候事件,也成为中原文明诞生的催化剂。传说中的大禹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治水成功,提高了中原领袖的威望,加强了权利,以至于大禹对诸侯握有生杀予夺的权力,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夏王朝诞生了,从而揭开了夏商周三代青铜文明的帷幕,中国文明正式形成。 这种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连接四面八方文化区系的文化分布格局,奠定了中国多元一体有核心的文化基础,给中国历史的走向以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千百年来流传着“得中原者得天下”的名言。 “三皇”或出自于推想“五帝”可能实有其人 在文字发明以前,人们只能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来保存和流传历史。这些内容后来被后来才发明的文字记录下来,便成为文献中的古史传说。古史传说中有些可能是关于远古时代的朦胧记忆或想象,也有些则属于古人对宇宙和自然的一种解释,我们不能不加分析地全部信以为真。当然,这些古史传说中毕竟含有真实的历史素地,更不会是古人无端的捏造。在我国流传的三皇五帝当中,所谓三皇

2020届全国百校联考新高考原创精准模拟考试(九)历史试卷

2020届全国百校联考新高考原创精准模拟考试(九) 历史试卷 一、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A. 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先代贵族 B. 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 C. 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D. 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得知,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先代贵族不是主体,故A项错误;皇权的出现是在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之后,故B项错误;材料“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说明商朝灭亡之前,国王与诸侯的关系比较松散,“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说明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大大加强,故C项正确;西周通过血缘分封,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但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制 【名师点睛】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关系: (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周天子以嫡长子世袭,其余诸子由周天子将土地、庶民和奴隶分封给他们,成为诸侯。在诸侯领地内,诸侯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接受分封,成为卿大大。卿大夫再依次分封。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而维护了政治统治的稳定。总之,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 (3)西周的礼乐制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 2.历史学家阎步克根据史传统计了西晋时期被察举者的社会出身,在所得131例中,高官贵

湖北省高三文综历史毕业班4月质量检测试卷

湖北省高三文综历史毕业班4月质量检测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 1. (2分) (2019高二下·番禺期中)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据此可知,西周() A . 推行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 B . 通过宗法制强化君主专制 C . 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统治 D . 打击异姓诸侯以维护统一 2. (2分) (2020高一下·北京月考) 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中华大地呈现出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这些政权虽由不同民族建立,但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以下属于这个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有() ①辽②北宋③金④南宋⑤西夏 A . ①②③④⑤ B . ①③⑤ C . ①②③⑤ D . ①②③④ 3. (2分) (2018高三上·伊春期中) 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 . 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 B . 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 . 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 .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4. (2分) (2017高三上·淮南月考)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载:“南雄商人以货人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且纳课于官。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材料主要反映了() A . 政府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C . 明代通过减税政策发展商业 D . 朝廷保护商人正常商业活动 5. (2分) (2020高二下·济南月考) 戊戌维新之前,主张维新的人,发表各自意见。严复在《上皇帝万言书》请皇帝''结百姓之心''方法是''亲至沿海各地,巡守省方,纵民嵩呼,瞻识共主。''谭嗣同在《仁学》中说: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宗法制度时说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宗法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天”是指 A.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B.表现自然现象的天道 C.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D.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2.汉承秦制,官秩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官阶在100石以上者,每月有俸16斛~350斛不等。第二类是斗食、佐史之秩,斗食月俸11斛,或岁俸不满百石,计日而食一斗二升,故称斗食;佐史月俸八斛。第三类是少吏,秩无规定。秦汉时期采取官秩分类的主要目的是() A.拓宽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用人权D.实现选贤任能 3.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4.“烧毁房屋或堆放在房屋附近的谷物堆的,如属故意,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将其烧死;如为过失,则责令赔偿损失,如无力赔偿,则从轻处罚。”《十二铜表法》的上述规定集中体现了罗马法() A.考虑周全,甄别案件性质B.宽容忍让,代表弱势群体 C.叙述详细,内容庞杂繁琐D.司法不公,保护强者富人 5.美国麦迪逊曾说:“共和国无论多小,为了防止少数人结党营私,代表必须达到一定数目,同时共和国无论多大,为了防止人数过多的混乱,代表必须限于一定数目。”他主张A.既要让公民行使权力又要限制行使权力的范围 B.应该采取中庸原则,处事不偏不倚 C.应该把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相结合 D.代表机构既要体现广泛性又要精干有效 6.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普鲁士虽然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议案,但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侵犯,甚至只要巴伐利亚、萨克森和符滕堡三个邦联合起来就可以否决对其不利的议案。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 () A.分裂割据的局面未完全消除B.由各邦分享军事、外交大权 C.组织形式呈现联邦主义性质D.体现普鲁士的专制主义传统 7.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8.曾国藩:“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 ”材料说明曾国藩反对太平天国( ) A.破坏中国传统文化B.信奉耶稣 C.毁坏经书D.推翻清朝

周武王是怎样灭商的

周武王是怎样灭商的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周武王是怎样灭商的 周武王灭商 周武王灭商是在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战争之后发生的事情,这场战争,后来的史官在记录的时候,把它称之为牧野之战。 周武王灭商看上去是周武王一人的功绩,其实不然,在武王之前的文王,也曾把消灭商朝当做一生的事业在做。周武王在准备举兵向朝歌进军前,按照风俗习惯,让人进行占卜问了吉凶。占卜所呈现的结果却是对他不利的,但是这并没有取消甚至稍微动摇武王要去灭商的决心,他没有在乎巫师占卜的结果,而且凭借着军队强大的战斗能力,战胜了商纣的军队,灭队了商朝。 周武王灭商的战争是以少胜多的典型,他带着自己将近五万人的大军率兵亲征,对抗商朝接近十七万人的兵力。这十七万兵力并不是专业的军队,战斗力没有想象中那么坚不可破,因为实在担心周武王会对自己的统治造成威胁,纣王在关键时候想起来自己牢狱之中数量庞大的奴隶们,将他们放出带到战场上,滥竽充数,结果也是可想而知。 仅仅靠着人数的优势,失去了民心和军队主力军奴隶们的衷心,纣王不可能取得让他满意的结果,这样战争一旦打响,周武王灭商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周武王灭商不仅仅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巨大,也成为现在很多文学和影视创作者的重要素材,很多电视剧都是以此为主题,通过周武王灭商的事件表达创作者自己的观点。 周武王是谁 周武王是谁,关于这个问题,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他是周朝的开创者,是灭掉商朝最后一个暴君的姬发,是姬昌正妻的第二个儿子,从他子女的角度来说,他是成王的

父亲。 周武王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认识到这一点,对理清周武王是谁这个问题很是重要,他的魅力首先表现在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上。他在率领四万兵力战胜商朝的近二十万兵力后,就以最具有说服力的铁一样的事实证明了这点。商朝的灭亡是对周武王军事才能的最佳佐证。 周武王是谁,为了了解他的人格魅力,还应该知道他在成为新一代统一国度的君主后所做出的政治决定。他首先把被纣王残害的那些人进行安葬,譬如拥有七窍玲珑心的比干。他还放出了被纣王囚禁的人重换他们的自由,比如箕子。之后他对有功劳的大臣和之前的先代君主的后人进行分封,当然周武王也没有忘记跟随自己的兄弟,都给予他们一定范围的国土和在此之上生活的人民。 当然这也不是周武王做出的全部,他不计前嫌,将之前被纣王关押但是却具有极高治国才能的箕子请出山,重赏他希望他能够提出对自己有利的治国良策。 总体而言,周武王是谁很重要,如果不是因为他在商朝末年领兵反抗纣王的不仁之治,那么现在的历史走向很有可能有所改变,他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作用的帝王,我们需要记住这一点。 周武王登位 周武王登位称天子,那是在他灭掉商朝之后发生的事情。周武王的军队在征战殷商时打的是上天亡纣的理由。因为当时的周天子纣特别喜怒无常,在他的眼中只有使自己满意和不满意的人,而对待不高兴的他不满意的人,处理结果只有一种就是死亡,但是他却有一万种处理方法来达到这个结果。 周武王带领的是仁义之师,诛杀的是残酷暴虐之人。但是那是个百姓都信奉上天,

高一下学期历史第一次统考(开学考试)试卷真题

高一下学期历史第一次统考(开学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1.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法之精髓,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材料表明宗法制() A . 注重任人唯贤,维护贵族政治 B . 约束兄弟子女,追求政治平等 C . 维护等级关系,强化封建专制 D . 强调尊卑有序,稳定社会秩序 2.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藩屏周”。材料描述的是() A . 禅让制 B . 世袭制 C . 宗法制 D . 分封制 3. 到了秦.汉统一,由封建转为郡县,古人称“化家为国”,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只有一个家却变成了国家。这里“化家为国”指的是() A . 分封制的瓦解 B . 郡县制的实行 C . 封建制度的确立 D . 郡国并行制的实施 4. 按照战争常识,人民负担战争的人力一般不能超过总人口的12%,但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区的人民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承受能力,动员民工高达总人口的16%,某些地区几乎是全民动员。人民提出的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解放区的战争动员能力主要基于() A . 国民党的内战政策丧失民心 B . 解放区“耕者有其田”基本实现 C . 解放区各级地方政权的巩固 D . 华东、中原战场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 5. 唐睿宗李旦执政后期,武则天为篡夺皇位而大肆杀戮李唐宗亲及亲唐忠臣,受到宰相刘炜之的反对,武则天即命肃州刺史王本立审问刘炜之。炜之怒斥王本立说:

“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拒绝回答王本立的各种问题。“凤阁鸾台”指() A . 尚书省和中书省 B . 中书省和门下省 C . 门下省和尚书省 D . 尚书省和吏部 6. “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属于这一“法宝”核心精神的是() A . 在边疆设立节度使 B . 分化事权使各部门相互牵制 C . 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 . 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7. 《礼记》载:“公有公门,卿有卿门,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不能戒其怠惰。”材料反映的制度是() A . 世卿世禄制 B . 察举制 C . 九品中正制 D . 科举制 8.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有() A . 实行节度使制度 B . 创立三省六部制 C . 任命文官做知州 D . 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 9.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 . 皇权渐趋衰弱 B . 君主集权加强 C . 内阁取代六部 D . 首辅权力失控 10. 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A . 秦丞相府 B . 唐尚书省 C . 元中书省 D . 清军机处 11. 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国君往往有许多儿子,理论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然而国君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

武王克殷阅读答案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需要在顺利翻译的基础上理解全文内容,体味古人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为增加同学们的文言文知识积累及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武王克殷阅读答案及翻译。走进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提升审美能力,增长人生智慧。武王克殷阅读答案及翻译,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武王克殷 武王⑴克殷⑵,召太公⑶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⑷?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⑸;憎其人者,恶⑹其余胥⑺。咸刘厥⑻敌,使靡⑼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⑽入,王曰:为之⑾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⑿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⒀,百姓有过,在予一人⒁。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⒂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注释 ⑴武王:周武王,姓姬,名发,西周王朝的建立者。⑵克殷:攻下殷都。克,攻下。殷,商朝的都城。⑶太公:姜太公,姓姜,名望,字子牙,又名吕尚。西周初年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⑷奈其士众何:对他的士众怎么处置。奈何,怎么办,怎么处置。⑸乌:即乌鸦。 ⑹恶:憎恨。⑺余胥:墙壁。⑻厥:其,代词。⑼靡:无,不。⑽邵公:又作召公,武王之弟,因封地在召,故称为召公。⑾为之:对他们。为,对。之,指士众。⑿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武王之弟,名旦,因封地在周,故称为周公。⒀惟仁是亲:亲近有道德的。惟(唯)是,宾语前置的格式。⒁予一人:即天子,此指殷纣王。⒂君子:有道者。 阅读训练 1.下列句子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 A.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 B.使其各居其宅,田其田 C.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D.将奈其士众何 2.解释下列句中其的意义。 ①知其可而为之______________ ②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____________ ③使其各居其宅_____________ ④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①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译文:

2019年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高考历史一诊试卷(解析版)

2019年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高考历史一诊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践奄,灭国数 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A. 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先代贵族 B. 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 C. 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D. 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2.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至隋唐时期,商业发达的城市广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沿海 地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农业手工业发展 B.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C. 大一统局面形成 D. 科举制度全面实施 3.匣钵技术的发明,可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落渣、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陶瓷研究者劳法盛 早已指出: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所以唐代越窑有如冰似玉的质感,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 A. 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B. 中国古代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 C. 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 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了手工业发展 4.如图是根据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该图呈现的发展趋势表 明() A. 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妇女的贞节教育 B. 两汉以前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小 C. 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D. 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积极塑造 5.北宋时期,四川有个文人献诗成都知府说:“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成都知府赶紧上报 朝廷。宋仁宗批复说:“老秀才要官耳,不足治也。给他个小官。”作为个案,它可以佐证当时() A. 地方割据的隐患严重 B. 儒家信仰得以重建 C. 君主集权程度逊于前代 D. 政治风气较为开明 6.明朝《大明一统志图序》的负责官员谈到此书编撰的目的时说“为天下总图于首,披图而观,庶天下 疆域之大,了然在目,而我皇明一统之盛,冠乎古今者,垂之万世,有足征云。”这表明明朝政府() A. 通过此举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B. 大大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作用 C. 地理测量技术和地图编撰技术的成熟 D. 认识到此举对维护大一统的重要价值 7. 据此推断,三种教材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鸦片战争与自然经济解体无关 B. 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特例 C. 战争是自然经济解体主要原因 D. 近代以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8.《中华实业界》评价:“民国政府厉行保护奖励之策,公布商业注册条例,公司注册条例,凡公司、商 店、工厂之注册者,均妥为保护,许各专利,一时工商界踊跃欢忭,咸谓振兴实业在此一举,不几年大公司大工厂接踵而起。”这表明,民国初年工商业发展的主因是() A.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 B. 列强一战时放松经济侵略 C. 北洋政府实行的经济政策正确 D. 工商界实业救国运动的推动 9.《武汉会战目的方针与策略指导》指出:“以目前国际形势观察,自力更生仍为我政略上最高原则,基 于此而产生之作战指导方针,亦即持久战与消耗战。”由此判断() A. 国民政府依然坚持片面抗战路线 B. 中共坚持持久战与全面抗战路线 C. 日本法西斯全面扫荡敌后根据地 D. 国民政府曾期待国际力量的援助 10.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历史学家评论说:“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 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 3.8%和18.7%。”这表明() A. 经济增长方式变革 B. 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C. 国家优先发展工业 D. 工农比例脱离国情 11.1977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抨击“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 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这说明() A. 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B. 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 C. 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 D. 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 12. 中国外交中意识形态色彩的淡化中国综合国力和地位的全面提升 C.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独立外交 D. 中国冲破两极格局开展新型外交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1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这就决定了义利观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 比如,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它更多地强调精神,以便于战胜在物质上强于我们的敌人;在国家或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或集体的利益,以便于在国破家亡中救亡图存;等等。 --2005年第2期《郑州大学学报》材料二“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的需要……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而奋斗。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奋斗,绝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 --1980年8月,邓小平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讲话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概括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义利观。 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造成以上两种不同义利观的原因。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户籍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真正的户籍制度到秦代编制户册才开始创立,通过清查登记人口并实行管制,限制人口流动,防止人口流失,保证兵役和赋税征收。这些制度被后代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译文精修订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译文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变革,在殷周交替时代最为剧烈。都邑,是政治与文化的标志。 自上古以来,帝王的都城都在东方。太昊的墟()在东方,大庭氏的库()在山东境内,黄帝的都邑在涿鹿的山阿。少昊和颛顼的墟()都在鲁地和卫地(应为山东河南之间),帝喾的都城在亳(安徽亳州)。只有史官称尧的都城在平阳(山西临汾),舜的都城在蒲坂(山西永济)大禹的都城在安邑(山西夏县),都在西北偏僻之地,和先古帝王定都之处不同。但尧的号是陶唐氏,其坟墓在定陶的成阳(山东定陶)。舜的号是有虞氏,但他的子孙被封于梁国的虞县(河南虞城县),孟子说舜的生卒之地都在东夷方。可能因为洪水之灾,兖州在黄河下游,一时之间可能会有迁都的事情,不是一直定居在西方(山西)。禹时的都邑虽然无法查考,但夏朝从太康以后直到桀,都邑和其他地名从经典上能够查到的都在东部,和商部落的人杂处黄河、济河流域,大致有数百年。商朝取得天下以后,其都邑没有固定过,前后迁都五次,但都没超过邦畿千里的范围之内。所以自从五帝以来,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都邑都在东方,只有周独自在西部崛起。武王伐纣胜利以后,将武庚立为商人的统领,设管叔、蔡叔、霍叔为三监监视之,而未能完全统治东部,等到武庚叛乱,才以兵力平定了东方,,克服武庚之商部落,指讨平协助叛乱的东夷奄国之君,灭掉五十国。这才封康叔在卫(河南淇县),伯禽在鲁(山东曲阜),太公望在齐(山东营丘),召公之子在燕(北京)。其他蔡、郕、郜、雍、曹、滕、凡、蒋、邢、茅等国,都安置于殷京都所辖的范围内以及殷的侯服与甸服(古代王畿外围千里以内的区域)。而齐、鲁、卫三国因是周王室至亲,且有征伐功勋,故分封在蒲姑、商、奄的旧地,作为诸侯的领袖;周又将洛阳作为东都,来管制东部诸侯;而周天子仍居住在丰、镐二京(陕西长安),共达十一世。自五帝以来,都城从东方转移到西方,应该从周朝开始。所以拿宗族来说,则舜和夏都是颛顼的后代,殷、周都是帝喾的后代,殷、周之间较为亲近是很自然的,以地理位置来说,则舜、夏和商都在东部,只有周崛起与西方,所以夏商两代的文化基本一样。《洪范》“九畴”(武王克殷,访于箕子,箕子向武王陈述了“洪范九畴”。洪者,大也;范者,法也,“洪范九畴”即治理国家的九种大法。)是尧舜赐给大禹的,而箕子将其流传了下来;到夏朝的晚期,像胤甲、孔甲、履癸,开始以时间(的天支地干)为名,这种习惯被商人继承了下来。文化是这样,政治也是这样。周攻灭商,灭掉小诸侯国五十。将其遗民,或迁移到洛阳,或分到鲁卫等国。而殷人所征伐的诸侯国,不过只有韦、顾、昆吾等,而且豕韦被讨伐之后仍然是商的伯爵,(已姓)昆吾虽被讨伐亡国,而已姓之国仍存在于商、周之世。《书?多士》所:“夏迪简在王庭,有服在百僚”(当年夏的官员被选在殷的王庭,在百官之中都有职事)应该是事实。所以夏、商更替之间政治文化变革,不像殷周之间的剧烈。殷周之间的大变革,从表面上看,不过是一姓一家的兴亡和都城的转移;但从深处来说,则是旧制度的废弃和新制度的兴起,旧文化的废弃和新文化的兴起。又从表面上看,则古代的圣人之所以能取得古代的圣人之所以能取得天下并守住他的方法,好像和后代的帝王没什么两样;而从深处来说则他的制度、文化和他订立

【精准解析】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会宁四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据此可知,西周 A.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统治 B.通过宗法制强化君主专制 C.推行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 D.打击异姓诸侯以维护统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指的是宗法制,“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指的是分封制,材料的中心意思是认为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统治。故答案为A项。B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秦始皇开创的,排除;C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西周并未打击异姓诸侯,排除。 2.唐初中书省下设六名中书舍人。凡百司表章,先由一名中书舍人批阅,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其余五名舍人再根据自己的意见,提出“商量状”,拟出各种方案。中书省宰相选择最优方案并略陈己见,交皇帝裁决。由此可见,唐初 A.君相矛盾得到了缓解 B.宰相权力遭到削弱 C.中书省决策较为科学 D.中枢权力机构完备 【答案】C 【解析】 【详解】唐初中书省,先由一名中书舍人批阅,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其余五名舍人再根据自己的意见,拟出各种方案,最后由中书省宰相选择最优方案并略陈己见,交皇帝裁决。由此可见,唐初中书省决策较为科学,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君相矛盾,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在说宰相的权力遭到削弱,故B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材料不能反映中枢权力机

构完备,故错误。 3.《国史十六讲》提到,在皇帝和皇太后的全力支持下,张居正把内宫(皇帝)与外朝(政府)的事权集于一身,成为明朝权力最大的内阁首辅。张居正经常对下属说:“我非相,乃摄也”意思是他并非一般的丞相,而是“摄政”——代帝执政。对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理解准确的是 A.内阁首辅是名副其实的丞相 B.内阁此时已经取得了法定的地位 C.张居正提升了内阁首辅之权 D.内阁权力加大是君权强化的产物【答案】D 【解析】 【详解】张居正强调自己作为内阁首辅权力很大,能够“代帝执政”。结合所学可知,内阁权力的大小取决于皇帝的信任,因此内阁权力不断加大,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表现,故D项正确;内阁不是丞相,没有法定的地位,排除AB项;C项只是对材料表面的解读,不是本质的理解,排除C项。 4.“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春耕多一遍,秋收多一石”、“稀三箩,密三箩,不稀不密收九箩”、“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种地不下类,等于瞎胡混”。上述农谚主要反映了 A.古代农业生产要掌握节气变化 B.小农经济存在脆弱性和落后性 C.传统农业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 D.小农经济下农民生产积极性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谚语反映的是农业生产要注重时令、施肥、春耕等,体现了传统农业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C;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小农经济存在脆弱性和落后性,排除B;材料中谚语无法体现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D。 5.下表反映了汉代农业生产的部分情况。据表中信息可知汉代 记述出处 赵过“用耦犁,二牛三人。”《汉书·食货志》 王莽“新朝”牛耕画像 二牛曳引,前有一人拉着牛辔导牛,后面一人扶犁耕作。 石

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22-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试题

武威六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3分,总分60分) 1.据史料记载:“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这说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是 A.先代贵族 B.少数民族首领 C.王族 D.功臣 2.古代某制度下,“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该制度“形成状如‘树之干与枝’的关系”。据此可判断下面对该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大宗与小宗相对立 B.实行自下而上举荐制 C.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D.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3.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D.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4.据史料记载:“周武王所封弟子同姓者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敌,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据此我们可以推断西周后期被破坏的主要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王位世袭制 D.礼仪制度 5.始皇二十八年的一山刻石词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秦始皇认为“兵不复起”的原因是 A.确立皇帝制度 B.实施虎符分执制度 C.实施朝议制度 D.全面推行郡县制度 6.《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 A.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B.秦首创皇帝制度 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7.两汉时期,选官实行乡举里选的察举制。曹魏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规定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的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据此可知,九品中正制 A.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B.导致世家大族垄断了政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易错点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易错集训 1、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分散性、松散性”的主要原因是( ) A.贵族有土地所有权 B.分散的小农经济 C.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D.王室的日益腐败 2、春秋前期,诸侯主要政务官和军队高级长官均由世袭的卿大夫充当,三家分晋以后,“贵为列侯者,不令在相位;自将军以上,不为近大夫(卿大夫)”。这一变化说明当时()A.分封制度已经瓦解 B.血缘和政治相分离 C.官僚制度正在形成 D.专制皇权大大加强 3、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发展 B.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C.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D.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 4、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 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的结合来强化王权 B.通过分封同姓诸侯来加强周王对地方的控制 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 D.通过制定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5、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华夏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将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有来历或无来历的部族人物,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这表明了当时() A.华夏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 B. 儒家思想影响史书记载 C.宗法制维系统治集团稳定 D.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

《武王克殷》阅读答案及翻译

武王克殷 武王⑴克殷⑵,召太公⑶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⑷?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⑸;憎其人者,恶⑹其余胥⑺。咸刘厥⑻敌,使靡⑼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⑽入,王曰:为之⑾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⑿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⒀,百姓有过,在予一人⒁。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⒂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注释 ⑴武王:周武王,姓姬,名发,西周王朝的建立者。⑵克殷:攻下殷都。克,攻下。殷,商朝的都城。⑶太公:姜太公,姓姜,名望,字子牙,又名吕尚。西周初年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⑷奈其士众何:对他的士众怎么处置。奈何,怎么办,怎么处置。⑸乌:即乌鸦。 ⑹恶:憎恨。⑺余胥:墙壁。⑻厥:其,代词。⑼靡:无,不。⑽邵公:又作召公,武王之弟,因封地在召,故称为召公。⑾为之:对他们。为,对。之,指士众。⑿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武王之弟,名旦,因封地在周,故称为周公。⒀惟仁是亲:亲近有道德的。惟(唯)&&是&&,宾语前置的格式。⒁予一人:即天子,此指殷纣王。⒂君子:有道者。 阅读训练 1.下列句子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 A.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 B.使其各居其宅,田其田 C.百姓有过,在予一人D.将奈其士众何 2.解释下列句中其的意义。 ①知其可而为之______________ ②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____________ ③使其各居其宅_____________ ④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①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译文: ②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 译文: 4.填空。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太皥之虚在陈;大庭氏之库在鲁;黄帝邑于涿鹿之阿;少皥与颛顼之虚皆在鲁、卫;帝喾居亳。唯史言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俱僻在西北,与古帝宅京之地不同。然尧号陶唐氏,而冢在定陶之成阳;舜号有虞氏,而子孙封于梁国之虞县;《孟子》称舜生卒之地皆在东夷。盖洪水之灾,兖州当其下游,一时或有迁都之事,非定居于西土也。禹时都邑虽无可考,然夏自太康以后以迄后桀,其都邑及他地名之见于经典者,率在东土,与商人错处河、济间盖数百岁。商有天下,不常厥邑,而前后五迁,不出邦畿千里之内。故自五帝以来,政治文物所自出之都邑,皆在东方。唯周独崛起西土。武王克纣之后,立武庚、置三监而去,未能抚有东土也。逮武庚之乱,始以兵力平定东方,克商践奄,灭国五十。乃建康叔于卫、伯禽于鲁、太公望于齐、召公之子于燕,其余蔡、郕、郜、雍、曹、滕、凡、蒋、邢、茅诸国,棋置于殷之畿内及其侯甸。而齐、鲁、卫三国,以王室懿亲,并有勋伐,居蒲姑、商、奄故地,为诸侯长。又做雒邑为东都,以临东诸侯,而天子仍居丰镐者凡十一世。自五帝以来,都邑之自东方而移于西方,盖自周始。故以族类言之,则虞、夏皆颛顼后,殷、周皆帝喾后,宜殷、周为亲。以地理言之,则虞、夏、商皆居东土,周独起于西方,故夏、商二代文化略同。“洪范九畴”,帝之所以锡禹者,而箕子传之矣。夏之季世,若胤甲、若孔甲、若履癸,始以日为名,而殷人承之矣。文化既尔,政治亦然。周之克殷,灭国五十。又其遗民,或迁之洛邑,或分之鲁、卫诸国。而殷人所伐,不过韦、顾、昆吾,且豕韦之后仍为商伯,昆吾虽亡,而己姓之国仍存于商、周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