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论创新的艰难之旅_安_布朗_省略_贡献及_基于设计的研究_的缘起

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论创新的艰难之旅_安_布朗_省略_贡献及_基于设计的研究_的缘起

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论创新的艰难之旅_安_布朗_省略_贡献及_基于设计的研究_的缘起
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论创新的艰难之旅_安_布朗_省略_贡献及_基于设计的研究_的缘起

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论创新的艰难之旅———安?布朗和阿伦?柯林斯的贡献及“基于设计的研究”的缘起、内涵与挑战

郑旭东1 杨九民2

(1.南京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系,江苏南京210093;2.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 “基于设计的研究”是学习科学在研究方法论上的一个重大创新。本文以“基于设计的研究”的两大先驱及其经典研究为线索,追溯了其孕育与诞生的历史,并在此基础上从两大教育研究传统的碰撞与融合这一角度解读了“基于设计的研究”的基本特征、理论框架与关键范畴及其背后的工程学隐喻,最后展望了“基于设计的研究”要想成为一种成熟的教育研究方法论在未来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重大挑战。

【关键词】 基于设计的研究;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179(2009)0120054206

学习研究方法论创新的艰难探索

“基于设计的研究”(Design2Based Research)最初缘起于教育心理学领域内的“设计实验”,后来发展成为学习科学在研究方法论上的一个重大创新。尽管有很多学者对它倾注了大量心血,但是其最初的孕育与诞生却主要是与教育心理与认知科学领域内两位著名学者的名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分别是英年早逝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安?布朗(Ann B r own)和西北大学的知名认知科学家阿伦?柯林斯(A llan Collins)。这两位学者分别在实践中经过长期摸索,系统总结出了今日之“基于设计的研究”的基本思想,成为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论创新的先驱。

11安?布朗和“促进学习者共同体”项目

作为一位受到过严格科学训练的发展和实验心理学家,安?布朗早年主要从事实验室情境中的学习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后,她逐渐意识到了传统的实验室研究的局限性,深感既有的科学研究在改进教育现实方面的无力,开始把研究目光转向了真实情境中的学习,对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尤其是元认知的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Ca mp i one,2007)。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安?布朗在与约翰?布兰斯福德(Johan B ransford)以及她的学生安妮玛丽?帕林斯卡尔(Anne marie Palincsar)从事“互惠式教学”(Reci p r ocal teaching)的研究时就开始尝试突破实验室研究的局限,把维果斯基有关对话和支架的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并尝试如何改造传统的实验研究方法,在保留其优点的同时引入更多的社会文化概念,使其能够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以此研究如何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发展(B r own,1994)。这是安?布朗研究范式开始转向的开端,也是“基于设计的研究”这一卓越的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论开始孕育的起点。

在从事“互惠式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安?布朗逐渐意识到仅仅对既有的实验研究进行修修补补并不能成功地应对现实的课堂教学与学习这一新的研究场景,只有对教育与发展心理学中的实验方法进行彻底改造才能满足新的研究目的之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安?布朗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与约瑟夫?坎皮恩(Joseph Camp i one)一道把“互惠式教学”的研究课题扩展成“促进学习者共同体”(Fostering Com2 munities of Learners Pr oject,简称FCL)这一新的研究项目,并开始致力于对新的学习研究方法与取向的探索。FC L项目尽管是“互惠式教学”研究的延伸与发展,但在研究的指导思想上却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正如安?布朗自己所表述的那样,如果说原来的“互惠式教学”研究的是如何“学会阅读”的话,那么FCL项目的目的则是如何“利用阅读来学习”。笔者认为,阅读和学习二者之间关系的这种转变绝不仅仅是文字上的游戏,而是反映了安?布朗从教育理念、教育目的到研究思想和研究目的的整体转变,并进而影响了她在具体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的选择。

安?布朗和约瑟夫?坎皮恩曾指出,FC L项目把课堂共同体视为一个整体,它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批判性思维和反思技能的发展”,并丰富课堂教学的知识基础。(B r own& Ca mp i one,1994)为此,安?布朗选择生物学和生态学这两门学科设计了相应的课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仅推动课堂内部学习者之间的相互合作,而且还打破年级界限,在跨年级的层次上组成了规模更大的学习者共同体。FC L具体的运作模式是这样的:首先,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就某一个精心设计的中心课题展开研究,小组成员则分别专长于这个课题之中的某个特定的次级问题;接着,学习者同研究小组内部以及其他研究小组的同学分享自己的研究发现,并交流学习心得;最后,参与一些同样经过精心设计的“后继任务”(con2 sequential task),这些后继任务要求学习者把各人所学结合在起来,这样一来,班级内的所有同学都可以对所讨论的主

第15卷第1期 2009年1月

开放教育研究

Open Educati on Research

Vol.15,No.1

Feb12009 

要话题及次级话题形成更深的认识。这样的运作过程基本上在一个典型的设计研究中要经历三个回合。每一个回合都是从一套共享的活动和材料开始,这些共享的活动和材料为学习共同体的创建奠定了共同的知识基础。第二个回合,学生便开始分成小组,并致力于对某一特定次级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并注意与其他同学的交流。第三个回合,每个小组推选一位成员组成一个拼图组(jigsa w gr oup),像做拼图一样把各自的研究所得汇总在一起并在后续任务上展开协作,最终对中心问题达成全面而彻底的认识。

FCL项目前后一共持续了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也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以此为基础,安?布朗于1992年在《学习科学杂志》上正式发表了“设计实验:创建复杂性干预措施中的理论与方法论所面临的挑战”一文,对在FCL项目中进行的学习研究方法论的探索进行了系统总结,初步提出了“基于设计的研究”(安?布朗当时称之为“设计实验”)的一整套思路,并强调指出了“基于设计的研究”中研究者所面临的几个关键问题。在这篇里程碑式的文章中,安?布朗为“基于设计的研究”确立了两大基本目标:发展学习理论,推动学习实践(B r own,1992)。为了实现这两大基本目标,“基于设计的研究”必须依托学习环境的设计来作为研究开展的平台。而要保证学习环境设计的有效性以及研究所确立的双重目的的达成,安?布朗认为研究者则必须高度重视海量研究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因为它决定了“基于设计的研究”是否能够对现实的课堂环境有真正彻底而全面的了解,避免因信息的失真导致研究误入歧途或因信息的匮乏而不得不退回到实验室研究的老路(B r own,1992)。

回顾安?布朗的整个学术生涯,我们不难发现她在研究方法论上的转变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突然发生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B ielaczyc和Collins(2007)曾经分析了安?布朗之所以发生这种转变的原因,他们认为她从实验室研究向“设计实验”研究(即“基于设计的研究”)的这种研究方法论取向上的转变至少与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原因有关:一是安?布朗本人在心理学这一研究领域内的转变,从早期的行为主义转向后来的认知主义,再到最后的社会认知主义;二是教育思想与理念的转变,从以基础技能的训练作为教育之目的转向面向21世纪的素质教育;三是在研究关注点上的转变,开始越来越重视真实情境中的学习研究,并越来越关注学习的社会文化方面。正是以上三种原因共同促成了安?布朗在学习研究方法论上的转变,促使其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执著探索并得以总结提出了“基于设计的研究”这一教育与学习研究的新取向。

当然,任何变革之路都是崎岖和挫折的。安?布朗在研究方法论上的转向和新研究方法的创新之路上也经历了重重困难,面临着来自学术界的不理解和批评,作为一位已学有所成且声名卓著的教育心理学家,安?布朗在创新之路上所面临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Schoenfeld(2006)在为《教育研究中的互补方法手册》一书撰写的“设计研究”一章中高度评价了安?布朗的这一方法论创新及其学术勇气,他说:“要充分意识到布朗这篇文章(即安?布朗于1992年发表的设计实验的文章———笔者注)的重要价值,就必须认识到当时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施加于她(以及大多数的教育研究者)身上的而为她所急于挣脱的束缚。现在是已经有了很多关于定性方法、研究设计、会话分析方面的手册和工具书……但很难想象在那个时候致力于这样一种研究几乎是一种禁忌,而且肯定是对既有研究传统的反叛。”安?布朗自己也承认在致力于“基于设计的研究”这一新的研究方法论探索的过程中所遭遇的偏见和经受的批评,“很多实验心理学家不习惯课堂这样一种研究情境……实际上,十年前我遭遇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研究申请被驳回的挫折,参加匿名评议的同行们认为我放弃了曾经接受过的严格的实验室训练,转而从事的是一种‘准自然情境下的伪科学实验研究!’”

(B r own,1992)

21阿伦?柯林斯及其“基于设计的研究”的正式诞生

如果说安?布朗从教育研究的角度为“基于设计的研究”确立了基本的理论框架的话,那么阿伦?柯林斯则是从技术创新的角度丰富了“基于设计的研究”的思想内涵,并以其“迈向一门设计的科学”的宣言宣告了“基于设计的研究”的正式诞生。1990年1月,阿伦?柯林斯为著名的教育与学习技术创新公司Bolt Beranek&Ne wman(BBN)起草了一份题为“迈向一门教育的设计科学”的技术报告。在这份报告中,阿伦?柯林斯从教育之技术创新的视角出发,详细阐述了如何为开展“基于设计的研究”创建一种更加系统化的方法论框架这一基本的理论问题,同时还试图以这一基本的方法论框架为基础发展出一种设计理论以作为未来各种教育和学习技术创新实施的基本指南(Collins,1992)。阿伦?柯林斯认为教育研究应该从工程科学,尤其像航空工程和人工智能这样典型的工程科学中汲取营养,用于丰富教育与学习的科学研究。在这篇同样堪称里程碑式的重要文献中,和安?布朗从教育与心理研究的基本立场出发试图对传统的实验研究这一方法论进行改造不同,阿伦?柯林斯尝试从工程科学的角度出发,引入工程科学中“设计”的基本概念,企图为教育与学习研究创造出一种崭新的“设计的科学”。

阿伦?柯林斯认为Si m on于1969年出版的经典之作———《人工的科学》一书对自然科学与人工科学或设计科学所作的区分及其对设计概念的重新厘定和解读,对于我们今天采用“设计实验”的方法进行教育研究和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Collins,1992)。Si m on(1981)在《人工科学》一书中认为,教育和计算机科学、工程学一样,属于一门人工科学,它实质上是一门设计的科学。所谓设计,就是为将现存情形改变成向往情形而构想行动方案,是一种问题解决的系统优化过程。设计科学的使命是发展有效的知识,以产生出对现场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科学的典型工具是技术规则,这些规则告诉人们,要想达致某些结果,就要采取什么样的路径;设计科学专注于前瞻逻辑(比如,盖的房子不能

塌),它的价值在于先见之明,而不是后见之明。以Si m on所确立的设计概念及其设计科学为基础,阿伦?柯林斯(1992)提出:“教育研究同样具有工程科学的性质,因为应该创立一门教育的设计科学……,然而,它不能是一门分析的科学,诸如物理学或心理学,而应该是一门设计的科学,诸如航空科学或人工智能。比如,航空科学的目标在于阐明各种不同的设计师如何影响航空器的抬升、空气阻力和机动性的。与之相似,一门教育的设计科学则必须阐明对学习环境的各种不同的设计是如何影响学习、合作和动机的。”

以此为基础,阿伦?柯林斯进一步指出要发展一门这样的教育的设计科学则必须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努力:让教师作为共同的研究者;对各种创新措施进行比较;评价要客观如实;要把有前景的创新措施挑选出来;在设计中要运用多学科的专业技能;要把现场中的各种变量系统整合起来;要对设计进行经常性的灵活机动的修正;要使用多种标准对得失成败进行评价。他认为,唯有做到以上几点,一门新的教育的设计科学才能够被创建出来,而这门教育的设计科学其核心则是“设计实验”这一研究方法论。(Collins,1992)所谓“设计实验”,阿伦?柯林斯等人后来给予了这样的描述:“设计实验是作为一种施行形成性研究以检验和提升教育设计的一种方法被发展出来的,这些教育设计基于以前的研究所得出的各种原理。”设计实验的最终目标是为教育发展出一套不同于既有的思辨性和解释性理论的设计的理论,这种设计的理论对影响到各种设计之得失成败的所有变量、这些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变量各自的价值都给予了具体规定。笔者认为,这样一种针对教育中的技术创新的设计理论尽管迄今为止尚未见雏形,但无疑是未来教育研究发展之潮流。

“基于设计的研究”的框架、特征及范畴自安?布朗和阿伦?柯林斯分别发表了这两篇里程碑式的文献之后,“基于设计的研究”就迅速引起了教育研究人员的热切关注,为数众多的教育与心理类学术刊物出版了各种专辑对这一新的研究方法论进行广泛讨论,其影响所及已远远超出了学习科学这一个领域,而成为整个教育与心理研究界竞相讨论的热点话题。其实,“基于设计的研究”并非是突然之间就横空出世的一种研究取向。Hake(2004)认为,“基于设计的研究”虽然说不上是历史悠久,但其传统却也可以算得上是源远流长,在科学教育尤其是物理教育中,按照设计研究的一般特性,以前的很多研究都可以划归“基于设计的研究”这一类别之下。Confrey(2006)在回顾“基于设计的研究”的发展与演化历史时也指出:早期杜威、维果斯基、皮亚杰等人对儿童思维的研究其实就已经奠定了“基于设计的研究”的思想基础———发生学和临床研究,但这种发生学和临床研究的思想方法却一直被行为主义的研究取向所压制,长期不能占据教育与学习研究与实践的主战场。20世纪70280年代,数学教育和科学教育开始引入建构主义和社会文化理论,杜威、维果斯基、皮亚杰等人开辟的这种新的教育研究传统才开始逐步为大多数的教育研究工作者所认可和接受。事实上,教育史家Lage mann(2000)曾经在《一门捉摸不定的科学:困扰不断的教育研究的历史》一书中,使用了大量篇幅考察了杜威开创的在课堂中研究教育和桑代克开创的在实验室中研究教育这两种研究传统彼此之间在教育研究领域中的纷争和消长。而“基于设计的研究”一方面呼吁在课堂中研究教育和学习,另一方面又不放弃对传统实验研究的改造。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的崛起既意味着杜威开创的在课堂中研究教育这一传统的回归,也昭示着以上这两大研究传统在未来很有可能走向合流的前景。

“基于设计的研究”的最大特征是提倡在现实世界中研究学习。它的逻辑起点是课堂中学生学习上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学习科学家们必须深入课堂进行缜密的现场观察,从各种各样的理论学术中筛选出那些能够切实解决当前特定问题的理论,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有针对性地创设各种学习环境,在解决学习问题,促进学习绩效的同时加深对学习的理解,发展有关学习的理论,并实现这些理论成果向其他实践情境中的迁移和推广。这一研究取向彻底改变了传统认知科学领域中以发现的逻辑为指导的所谓“科学的”研究方法,而是以实践的逻辑为最高准则,以学习问题的解决为最终目的,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理论,从而实现了营造研究与实践之间双向互动、有机统合并螺旋式上升的新态势这一目标。安?布朗曾经使用图1简单勾勒了“基于设计的研究”的基本框架

图1 基于设计的研究(Brown,1992)

“基于设计的研究”作为学习科学研究的核心方法论显然是以真实世界中的学习为研究对象,以学习者学习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发端的。在“基于设计的研究”的框架下,学习科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则无疑是学习环境的创建。在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严格的研究方法支撑下,学习科学家们利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创建技术丰富的学习环境,通过学习环境的创建来帮助解决学习者在实践中遭遇的问题,在促进学习者学习的同时发展关于学习的理论,并进一步推广研究的成果。学习环境的设计实际上既是基于设计的研究的主战场,也是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平台。在《剑桥学习科学手册》中,就有大量的篇幅涉及到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创建问题。它的主编Sa wyer也在手册的前言中一再指出,《剑桥学习科学手册》对国家研究理事会报告《人是如何学习的———

大脑、心理、经验与学校》的补充和超越,就在于全面阐述了为其所忽视的学习环境的设计问题(Sawyer,2006)。事实上,学习环境的设计也是自《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与学校》出版以后,学习科学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所取得的最主要的成果和实践的最重要领域。

“情境”(context)无疑是学习环境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基于设计的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正是因为“基于设计的研究”之问题对象是处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所以诸如文化背景之类的因素也才在学习科学家们所关注的视野之内,并由此而引发了在“基于设计的研究”实践中人种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可以说,正是由于学习科学家们在“基于设计的研究”中所采取的整体论立场,它才能成功地整合各种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比如人种学方法、人工智能方法、传统认知科学中的实验方法等。从这一意义上说,“基于设计的研究”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研究方法,而上升为一种研究框架或研究范式。在“基于设计的研究”这面旗帜下,学习科学家们整合了各种研究方法。因此,“基于设计的研究”尽管是问题驱动的研究,却并不意味着是基于粗燥经验和简单直觉的研究,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严格的研究方法是设计研究成功的重要保证。

“设计”是“基于设计的研究”的另一个关键范畴。正是以“设计”范畴为基础,阿伦?柯林斯等人提出了“基于设计的研究”的工程学隐喻,被广泛且成功地应用于数学教育、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工程教育等领域。(Collins,1992)这一工程学隐喻首先体现在它的“产品”或者“结果”上。工程哲学的箴言是“我造物故我在”,“人造物”是工程的本质特征之体现。Si m on(1981)曾指出:“无人造物,则设计不成其为设计”。这一方面说明工程的核心是“设计”,另一方面也表明“设计”主要表现为各种“人造物”。Kelly(2004)认为,“基于设计的研究”的产品或结果就是“人造物”(artifact),它主要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师生之间的交互过程,即“作为人造物的过程”(p r ocess as artifact);二是各种软件,尤其是由各种软件集成起来的学习环境,即“作为人造物的软件”(s oft w are as artifact)。

“基于设计的研究”的工程学隐喻还体现在第二个方面,即其“干预主义”(interventi onis m)的本质上,而干预主义也是工程的特征之一。与科学纯粹解释世界不同,工程主要是改造世界,而对世界的改造不可避免地要用各种技术手段来干预工程的对象,干预的结果就是各种人造物的出现。事实上,正是由于其干预主义本质,“基于设计的研究”的成果或产品才表现为各种“人造物”,尤其是各种技术人造物———软件以及软件构造起来的学习环境。可以说,“基于设计的研究”所具有的干预主义本质使其与工程在概念上实现了完美的同构。同时,由于其干预主义本质,“基于设计的研究”的开展事实上就成为一种工程化的过程,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主观意愿和客观规律才能够实现平衡和统一。“基于设计的研究”所面临的挑战

在关于什么是“设计”这一基本问题上,站在从客观主义到主观主义这一连续统之上,不同学者对此有不同的回答。在客观主义这一极端上,Andrea diSessa和Paul Cobb等从传统认知科学领域中脱胎的学习科学家往“基于设计的研究”这个筐子里面装的还是实证科学方法那一套,钟情和执著的还是所谓的“科学的”研究;而坚持激进的主观主义立场的另外一些学习科学家则早已放弃了对一般普遍真理的寻求,转向对个体微观意义的探讨,大量采用叙事研究等各种人类学新兴的研究方法来从事具体的设计研究(Dede, 2004)。尽管我们发现,就大多数从事“基于设计的研究”的专业人员来说,他们主要还是处于从极端的客观主义到极端的主观主义这一连续统的中间位置上,采取的是折衷主义的立场,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种认识论上的分歧无疑将会造成尚处于新生阶段的“基于设计的研究”这一研究取向面临着内部分裂的危险。寻求在“设计”这一范畴上的共识是所有“基于设计的研究”的拥护者们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什么是设计”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研究取向自身的不成熟。尽管“基于设计的研究”可以有多种模式,这既必要也合理,但却并不意味着其理论体系的统一化和形式化没有必要(Bell,2004)。而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基于设计的研究”要想从一个松散的研究方法的集合发展成为一种严整的研究方法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的“设计实验”到现今的“基于设计的研究”,虽然其间经过了近20年的时间,但却也只是确立了一个初步的理论框架而已,其细节还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基于设计的研究”还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其中之一便是如何处理特殊的问题研究情境与寻求普遍真理之研究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学习科学中,“基于设计的研究”的问题对象都是处于独特的情境之中的,其中牵涉的因素瞬息万变,远较传统的实验室情境复杂。在这种情境中发展的问题解决措施和学习理论如何具有普遍的真理性是学习科学家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按照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之评判标准,“基于设计的研究”的信度与效度无疑面临着严厉的拷问,“基于设计的研究”的拥蹩们也承受着激烈的批评。

在这种情况下,“基于设计的研究”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必须为自己设定一个成功的标准,而且这种判别标准还必须不同于传统实验室实证科学意义上的单纯的“科学”标准。“基于设计的研究”选择现实世界中的而非实验室中的教育与学习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现实问题为首要任务的方法论取向,反映的是隐藏于其背后的实用主义哲学立场。既然“基于设计的研究”在哲学上遵从的是实用哲学的信条,那么在具体的设计研究实践中,成功的设计研究追求的就不是诞生出在逻辑上毫无破绽、在形式上臻于完美的种种

理论,而是在设计研究的自身实践中切实改进具体的教育与学习,并发展出在现实实践中可以有效促进教学与学习的各种理论、技术与方法。从这一意义上讲,“基于设计的研究”是对科学主义导向下的近几十年间教育研究取向的一种反动,甚至是一种超越,它反映了教育研究向真实世界,向生活中的人———这一教育研究之本真的回归。当然,这种回归必然是阻力重重,且挑战不断。

“基于设计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位于一种研究的一般方法论,而不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技术与程序。它冀图革新的是整个教育研究传统,而不是拘泥于对某一个单一的具体研究问题的解决,而研究方法论和具体的研究方法二者之间显然有着天壤之别。笔者认为,研究方法论提供了一种研究方法所绝不可能拥有的东西,那就是研究的“逻各斯”,因而其适用性也就大大超越了形形色色的具体研究方法,超越了各式各样的特殊研究情境而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论,“基于设计的研究”要提供给教育研究人员的不仅仅是各种具体技术与方法,而是研究的“逻各斯”,即在现实情境中教育与学习研究的一般规律性。Kelly (2004)就指出,“基于设计的研究”要想成为一种成熟的方法论,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重大挑战,比如“基于设计的研究”要想为一般的教育研究提供一套“逻各斯”,就必须形成自己的一套论证话语体系,因为这正是其作为方法论的核心特征之所在。而要形成一整套严整的论证话语体系,“基于设计的研究”则必须使用严谨的、具有确定意义的、简洁明了的、易于理解的专业技术语言系统,而不是仅仅使用那些含糊其辞的,在表面上看来大家都懂,但事实上却不知所云的诸如“理论”这样的术语。笔者认为,诚如Kelly(2004)所言,“基于设计的研究”要想成为一种方法论,还必须使自身有助于对科学问题的划界,并使自己能够有助于研究者发现重要的科学问题。所谓划界,是指研究者可以借助于一套理论体系对科学与伪科学、科学与形而上学做出区分;所谓有助于发现重要的科学问题,则是指研究者借助于“基于设计的研究”这一理论框架,可以发现更多在科学层次上更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它体现了其作为一种方法论应该具有的宏大张力。此外,“基于设计的研究”还要能够做到在不同的研究阶段与情境下,依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条件,因地制宜地恰当运用各种研究方法与技术(Hoadley,2004)。也就是说,“基于设计的研究”必须能够清晰明白地告诉研究者,在哪个阶段、为了什么目的、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是合适的或者是不合适的,而目前的“基于设计的研究”却只是为研究者确立了基本的行动方向,而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行动指南。

其次,“基于设计的研究”还要做到或然结论和必然结论二者之间的平衡(Kelly,2004)。这既是主观与客观相同一的要求,也是主观与客观相同一能够实现所必须的保证。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研究实践中做到各种研究方法恰如其分的交叉运用,而不是一味地运用诸如教育叙事之类的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另外还要高度重视第一手研究资料的处理问题。对第一手研究资料如何处理目前是“基于设计的研究”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研究者既不能沿袭实验室研究中的老路,也不能完全放弃既有的各种处理方法。此外,“基于设计的研究”必须要严格控制与约束研究者的个人偏见,从而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真正同一(Barab,2004)。主观与客观的同一既是“基于设计的研究”所具有的一个优点,同时也容易成为为人诟病之处。“基于设计的研究”尽管不承认绝对客观的研究的存在,但却仍然要严格控制研究者个人在研究实施过程中可能加诸于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之上的个人偏见,力图把其控制在最小限度之内。

最后,“基于设计的研究”要想作为一种合格的教育研究方法论,除了能在实际运用中解决具体的问题之外,还要能够产生有用的教育知识,不断丰富教育的理论,把研究成果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The Design2Based Research Col2 lective,2003)。如果不能产生有用的教育知识,在更大和更广的范围内解决各种教育的现实问题,那么“基于设计的研究”也就失去了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论的意义与价值。研究成果的推广与散播是检视“基于设计的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论之科学性与可靠性的试金石之一。然而,“基于设计的研究”的研究成果的推广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牵涉到学校重构、教师培训、教师向作为研究者的转变等多重问题。在“基于设计的研究”的成果散播过程中,可能常常会遭遇到教师的强烈抵制,并因此而失败。这不仅表明教师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利益集团究竟有多么的举足轻重,而且还表明无论是技术还是理论,要想变革教育,教师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槛。从这一个意义上说,Collins(1992)强调基于设计的研究要把教师也纳入研究团队作为研究者出现不乏先见之明,同时也说明“基于设计的研究”的成功与否与价值评判并不可能由研究者们独自决断,而是涉及到整个教育系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Barab,S.(2004).Design2based research:Putting a stake in the gr ound[J].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13(1):1214.

[2]Bell,P.(2004).On the theoretical breadth of design2based research in educati on[J].Educati onal Psychol ogist,39(4):2432253.

[3]B ielaczyc,K.,&Collins,A.(2007).Design research:Foun2 dati onal pers pectives,critical tensi ons,and arenas f or acti on[A].Ca m2 p i one,J.Metz,K.&Palincsar,A.M.(2007).Children’s Learning in Laborat ory and Classr oom Contexts:Essays in Honor of Ann B r own[M]. Ne w York:NY:Lawrence Erlbaum A ss ociates,I ncor porated:892111.

[4]B r own,A.(1992).Design experi m ents:Theoretical and methodol ogical challenges in creating comp lex interventi ons in classr oom settings[J].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2(2):141–178.

[5]B r own,A.(1994).The advancement of learning[J].Educa2 ti onal Researcher,23(8):4212.

[6]B r own,A.L.,&Ca mp i one,J.C.(1994).Guided discov2 ery in a community of learners[A].McGilly,K.(1994).Classr oom

less ons:I ntegrating cognitive theory and classr oom p ractice[M].Ca m2 bridge,MA:M I T Press:2292270.

[7]Ca mp i one,J.C.(2007).Pr ol ogue:Some observati ons on the career and legacy of Ann B r own[A].Ca mp i one,J.,&Palincsar,A.M. (2007).Children’s learning in laborat ory and classr oom contexts:Essays in honor of Ann B r own[M].Ne w York:NY:La wrence Erlbaum A ss oci2 ates,I ncor porated:v2xvi.

[8]Collins,A.(1992).T oward a design science of educati on

[A].Scanl on E.&O’Shea T.(1992).Ne w D irecti ons in Educati onal Technol ogy[M].Ne w York:Sp ringer2Verlag:15222.

[9]Collins,A.,Joseph,D.,&B ielaczyc,K.(2004).Design re2 search:theoretical and methodol ogical Issues[J].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13(1):15242.

[10]Confrey,J.(2006).The evoluti on of design studies as meth2 odol ogy[A].Sa wyer,K.(2006).The ca 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M].Ne w York,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352152.

[11]Dede,C.(2004).I f design2based research is the ans wer, what is the questi on?[J].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13(1): 1052114.

[12]Hake,R.(2004).Design2based research:O ld PER wine in

a new bottle[A].Paper subm itted on16July2004t o the PERC2004 Physics Educati on Research Conference,425August2004,Sacra ment o, Calif ornia.

[13]Hoadley,C,M.(2004).Methodol ogical alignment in design2 based research[J].Educati onal Psychol ogist,39(4):2032212.

[14]Kelly,A.(2004).Design research in educati on:Yes,but is it methodol ogical?[J].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13(1): 1152128.

[15]Lage mann,E.(2000).An elusive science:The tr oubling his2 t ory of educati on research[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ix2xvi.

[16]R ichard,J.,Philli p s,S, D.,T owne,L,R.,&Feuer,M. (2003).On the science of educati on design studies[J].Educati onal Researcher,32(1):25228.

[17]Sawyer,K.(2006).The ca 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M].New York:Ca 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Schoenfeld,A.(2006).Design experi m ents[A].El m ore, P. B.,Ca m illi,G.,&Green,J.(2006).Handbook of comp le mentary methods in educati on research[M].W ashingt on,DC&Mahwah,NJ: American Educati onal Research A ss ociati on and Lawrence Erlbaum A ss o2 ciates:1932206.

[19]Si m on,H.(1981).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M].Ca m2 bridge,MA:M I T Press:159.

[20]The Design2Based Research Collective(2003).Design2based research:An e merging paradig m f or educati onal inquiry[J].Educati on2 al Researcher,32(1):528.

(编辑:翁朱华)

【收稿日期】 2008210208

【修回日期】 2008208214

【作者简介】 郑旭东,南京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系网络

化学习与管理博士生(haige007@https://www.sodocs.net/doc/0b4797337.html,);杨九民,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

Tow a rd th e In n o va t io n o f th e R e s e a rch M e th o d o lo g y o n L e a rn in g S c ie n ce

ZH EN G X u d o n g1,&Y AN G J ium in2

(11D epeart m ent of Education S cience and A dm inisration,N anjing U n iversity,N anjing210083,China;

21D epart m ent of Infor m atian and Technology,Central China N or m al U niversity,W uhan430079,China)

Abstract:Design2Based Research(DBR)is a maj or innovati on in research methodol ogy.It ca me as a result of the interacti on bet w een t w o traditi onal educati onal research paradig m s.The paper traces the hist ory of design2based re2 search,including t w o of its maj or p i oneers,their classic research p r ojects,and the difficulties in shap ing DBR. The authors als o exp l ores the features,fra me works of and concep ts in DBR and the engineering metaphor behind the methodol ogy.Finally,the paper discucusses several significant challenges in the devel opment of DBR that should be addressed for the methodol ogy t o evolve int o a mature methodol ogy in educati onal research.

Key words:design2based research;learning sciences;research methodol ogy

旅游策划主要内容整理

旅游规划体系结构:规划对象的调查分析、旅游系统的规划部署、旅游规划成果的制作 规划对象的调查分析:旅游相关政策法规、区域背景、旅游资源、旅游业现状、旅游客源市场的调查分析及分析 1、旅游相关政策法规的调查分析:国家法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规范性文件和行业标准 2、区域背景的调查分析:区位(区域的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以及三者之间的综合分析)、自然(调查区的地貌特征,水文特征,生物特征,气象、气候和环境因素等)和经济条件(宏观经济环境,微观经济环境等)及社会文化环境(调查区的概况,历史沿革,文化氛围,社会氛围等) 3、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旅游资源调查是对一个区域旅游资源 ,它是旅游资源科学 评价的前提,是区域旅游有效规划和开发的基础,是旅游资源有效保护的依据。其目的是系统地、全面地查清该区域旅游资源的规模、类型、特点、地理分布、功能、价值等信息;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类型、规模、组合结构、开发现状和保护现状;调查程序:①搜集现有资料②实验室预测:地图、航片分析 ③现场勘察:粗线条勘查、重点研究勘查、比较评价勘查④整理归纳:整理归纳资料 调查方法:①收集资料②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③室内测量④现

场勘察;调查成果:1.调查报告2、旅游资源调查系列图3、旅游资源一览表4、旅游资源声像资料5、其他 旅游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资源自身的评价(资源品质和资源结构)、旅游资源外部环境的评价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定性(六字七标准、三三六法)和定量(层次分析法(:明确问题、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五级评价法(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和附加值)等)旅游资源分类:8主类31 亚类155基本类型;旅游资源评价等级指标:特品级旅游资源五级旅游资源>90分、优良级四级旅游资源75-89、三级旅游资源 60-74普通级:二级旅游资源45-59、一级旅游资30-44 4、旅游业现状的调查分析: (1)酒店的数量、床位、类型、档次、分布等; (2)旅游景区的数量、面积、类型、级别、分布等; (3)旅行社的数量、规模、类型等; (4)餐饮店的数量、规模、类型、档次、分布等; (5)旅游购物店和旅游购物街的数量、规模、类型、分布; (6)康乐企业的数量、项目、类型、分布; (7)旅游交通状况。

科学方法论

1.1.1科学方法论 科学”概念的基本内涵 科学是一种基于理性的知识体系,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科学是客观的知识。也就是说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有客观实在性的,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科学研究必须从这些客观现实出发,科学知识就是对客观世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种正确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是具有客观性的一种认识形态。 (2)科学是理论化的知识。科学应该是认识的概括、抽象,因而是一种理论化的知识形态。 (3)科学是一种不断发展的知识形态。正如罗素所说的,“科学总是一支未完成的交响曲”。由于人们总是受到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限制,作为人类认识结晶的科学只能逐渐逼近真理,近似地反映客观实在。 “科学方法论”的界定 在“科学方法论”的语言结构中,“科学”只是个限定词,是对主词“方法论”的内涵和外延的规范。因此可以将“科学方法论”理解为: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进行证实和证伪的一般认识原则或理论学问。一般而言,科学认识又包括两个层次,即经验认识层次和理论认识层次。所谓经验认识层次是指对事实的积累以及概括、综合、分析,从而获得适用于实际目的的经验规律的阶段。所谓理论认识层次是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并形成具体领域理论体系的阶段。 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历程 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然哲学时期。16世纪以前,以直接观察,直觉猜测和形式逻辑推理为主要方法阶段。也可以称之为直觉观察时期。该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得谟克里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璧鸩鲁等等。这一时期的科学方法基本属于经验方法范畴。 (2)分析方法为主阶段。16~19世纪,各门学科开始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各自形成独立的学科和自己的研究方法。1620年,弗朗西斯·培根的《新工具》一书问世,给当时的科学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在书中着重探讨了经验归纳法。与此同时,笛卡尔在《谈方法》一书中,从唯理性的演绎论出发,强调理性的推理和分析。 从而奠定了当时以分析为总体特征的科学方法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还有伽利略、牛顿、休谟等。 (3)辩证方法为主时期。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中叶,由于细胞学、能量守恒与转化论和进化论的出现,自然科学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关注过程以及各种过程的整体性联系的科学,这一时期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方法开始采取辩证方法,在研究中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要素结合起来,动态地考察对象整体的性质和功能,这一方法进一步得到了微观物理学、量子力学、相对论以及天体演化学等现代前沿科学成果的证

学校管理的 50 个案例1

学校管理的50 个案例学校管理的50 个案例目录第一辑学校发展1.学校店面该不该出售2.新任校长抓什么3.如何应对中考改革4.办公楼设计方案的选择5.老校长遇到了新问题6.学校食堂如何进行改革7.校长抓教学还是抓建设8.学校门口的饮食摊9.可以用管理企业的方式管理学校吗第二辑用权与用干部10.学校的大小事务都由校长说了算吗11.校长经常插手教学工作合适吗12.新任校长改革校纪校规引发的困惑13.胡校长为什么没有做出业绩14.李校长的“无为而治”15.两所中学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会议16.正副主任之间的矛盾17.校长的越级指挥18.教导主任谁来当19.对语文组组长的惩罚20.校长的用人艺术第三辑人事管理21.林老师能否被评为优秀教师22.青年教师的早操23.“刺儿头”老师24.黄老师的沮丧25.一场没有结束的争论26.“全勤”之争27.下午的签到该不该取消28.评职称引起的风波29.刘老师为什么不走了30.一项人事聘用工作的处理31.坚决不做文科班的班主任32.该不该补发奖金第四辑德育管理33.如此处理考试作弊行吗34.该不该管校门口的交通安全问题35.如何关爱离异家庭的学生36.学校应不应该实行封闭式管理

37.剪发风波38.新校长该怎么办? 39.处理早恋问题的艺术40.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探索41.学生在校的安全由谁负责42.偷糖风波第五辑教学管理43.办学条件不足,如何提高教学质量44.调班风波45.迟到的处分46.缺勤问题的处理47.教案展览还能办吗48.可以用简案代替教案吗49.“涂卡评分”带来的尴尬50.升学奖风波编者的话作为一种正规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案例教学或学习发端于美国的哈佛大学,最早应用于法律和医学教育领域,并获得巨大成功,后来被引入教育管理领域。1921 年,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出版了第一本管理案例集,奠定了教育管理中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到了60 年代,案例教学法渐趋成熟并开始广泛应用。我国自90 年代开始在教育管理领域引入案例教学法。据说哈佛商学院的教授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管理的精髓在判断,讲授只能传授知识和经验,而能力的培育离不开实践,案例讨论就是培育判断能力的一种模拟实践。在案例教学法或称案例学习法的倡导者看来,案例教学或学习是最节约时间、成本最低、最有效的学习。它能让学习者以最小的消耗获得最大成果,让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里面对大量的“真实情境和困境”,扮演多种角色——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教师,设身处地地从自己扮演的角色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习者从成功案例中学习经验,从失败案例中吸取教训,从困境案例中学习摆脱困境,从危机案例中学习处理危机。与纯粹的理论学习相比,案例学习摆脱了空洞的理论说教;与亲自参加社会调查研究和身临其境的“体验式教学”相比,案例教学是最节约时间、费用最少的“社会实践”。不仅如此,案例学习还能够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这不仅因为案例本身生动,有趣,富于挑战性,还因为学习者可以在学习中尝试扮演各种角色——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普通教师或者局外人。案例学习要想取得好的效果,有两个环节很重要: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提出问题是案例学习的关键。提问的目的在于探索知识和激发学习动力。进行案例教学或学习时要勇于和善于提出问题。有人从技术角度,将提问分成10 种类型。第一,开放式问题。如:“什么是问题的关键?”“你将作何决策?”第二,诊断性问题。如:“你怎样进行分析?”“你的结论是

关于旅游产品策划与设计课程的学习心得

关于旅游产品策划与设计课程的学习心得 旅游市场竞争的实质就是争夺游客资源,产品的竞争永远是市场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大众化旅游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需求日趋个性化和多样化,旅游客源市场也由大众走向分众,对旅游产品形成了多元化的客观要求。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旅游供给的增加,使旅游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因此,只有不断开发和创新旅游产品,才能满足不断增长和变化的旅游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旅游产品策划与设计显得越来越重要。之所以这样,我们非常有必要对旅游产品策划与设计这门课程进行学习。 旅游产品策划与设计这一本书是为适应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而新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具有视角独特、内容新颖、案例丰富和应用性强等特点。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能够系统地掌握旅游产品策划与设计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旅游产品策划与设计的前沿动态和新的研究成果,正确把握旅游的发展趋势和旅游热点,并通过各类典型案例的解读和分析,将策划理论与具体策划活动相结合,让我们能够具体地学习到别人是怎样将旅游产品策划与设计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旅游产品策划与设计。在具体的旅游产品策划和设计案例学习中,我们得到了许多的启示和启发,同时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拓展我们的思路,启迪我们的创造灵感,培养我们的创新能力。 加之我们通过对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加深了对旅游产品策划与设计理论等诸多方面的认识。以及通过认真做好老师对我们布置的旅游产品设计的实践作业,在实践作业中我们能够综合运用在这门课程上学习到的有关旅游产品策划与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等内容,对我们的旅游产品策划与设计的能力起到实际训练的作用,培养了我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也非常感谢老师对我们布置的这个旅游产品设计的作业,让我们能够真正地去思考、去理解在这门课程上所学习到的内容,也锻炼了在实际工作解决出现各种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同时,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觉得旅游产品策划与设计真的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课程,让我对旅游产品策划与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感谢这门课的存在,让我有机会去学习到什么是旅游产品的策划与设计。

学校管理案例分析

学校管理案例分析 【案例1】 嘱托 根据常规,离任的领导总以为有责任给新上任的领导留点什么,嘱托?希望? 声誉很高的沈校长刚好年满六十,尽管身体还硬朗,雄心也未灭。但是,退休规定不留情面,只等新领导班子确定下来后,他就要退下来了。他留恋学校工作,决心站好最后一班岗,给后任领导留下更好的基础,让他们去做出更好的成就。可是这点心愿,现在却变得难以实现。例如,学校数学教研组缺一个能干的教研组长,上半年已研究决定调入某校一位骨干教师。当时因对方坚持不放,只好搁了下来。现在对方愿意放了,老校长催着管人事的副校长办理。可是这个由老校长一手培养提拔,平时言听计从的副校长,表面答应着,就是不办理,老是找各种借口拖着。这个副校长聪明得很,对老校长客气,是感激知遇提拔之恩;拖着不办,决不是决策上的错误,而是要等新校长上任后,听听新的领导口气再定。“不然的话,新校长认为在他赴任之前,我们有意安排好自己的人马。那时,老校长是退了,可我还得留下来呀!”当老校长从侧面了解到副校长的“内心独自”后,心中一股悲凉之情油然而起。老校长自责自己为什么到“快下台”的时候,才识别出这位副校长是一个不以事业为重的人。 经过思虑,老校长决定给接任者留下这么一句嘱托:用人决不能看其听话不听话,用起来顺手不顺手,关键要看其以事业为重还是以个人利益为重。 【评点】

这个案例反映了“人才难得亦难知”的道理。要用人就要知人;要知人,就要以贤知贤,以能知能。校长的用人和选人的标准先得彻底改变。老校长留下的嘱托:“用人决不能看其听话不听话,用起来顺手不顺手”,值得校长们深思。 用人,要注重两个用人的原则: 第一,德才兼备。我国通俗说法叫又红又专。主张德才兼备,并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专利。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任何时代都既讲德又讲才。早在汉代,王充就指出“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王充《论衡·别通篇》)。而且也早有人主张德才统一,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卷一)。这话和我们现在说的“专是本领,红是方向,是统帅”的精神是一致的。学校角色的德,就是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和优良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专,就是精通业务,具有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懂得和掌握教育规律,具有现代教育思想,能创造性地完成教育任务。 第二,公正合理。要按条件取人,通过一定手续选人。坚持必要的考核,走群众路线。杜绝不正之风,不搞任人唯亲。一些学校领导喜欢选任和自己有这样那样关系的人,其实有关系并不一定有好处,“远亲杂交”才有利于多种信息交流,择优发展。当然,“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确实是按条件选任的,则也不必过多拘泥于关系的亲疏。总之,要按工作需要和角色特点合理选任。 用人,要注意克服两种不良的心理。 第一,任人唯驯。任人使用都以自己的标准为根据,只重用听话的,善于体察并贯彻领导意图的。业务过硬的教师爱提点不同的意见,校长就调其去管图书;公正的会计敢于坚持

旅游产品设计方案

旅游产品设计方案 一.简介 旅游产品设计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则,配置旅游资源和首层服务,把旅游服务加入其中;并以一定的主题、内容、形式和价格表示出来的过程。 二、旅游产品 1.观光旅游产品 主要包括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城市风光等。如五峰山、灵岩寺、红叶谷、趵突泉、跑马岭、济南植物园、大明湖、千佛山等旅游景点。 2.度假旅游产品 比如海滨,温泉,乡村,野营等。山东招远具有温泉、海滨这一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旅游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3.专项旅游产品 文化,商务,体育健身,业务等产品。如儒家文化及相关文化纪念品,商务中心,济南奥体中心等。 4.生态旅游产品 简单说就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产品。如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 5.旅游安全产品 旅游安全保护用品,旅游意外保险产品等等。 三.旅游产品的设计要求 1.产品要多元化与个性化; 2.产品的“含金量”要高; 3.追求地方特色; 4.树立以顾客为导向的产品理念; 5.体现美学原则; 6.要时尚,追求潮流。 四.举办地的相关旅游信息 济南是山东省会,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然景观独特,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闻名中外的泉城,是2009年10月举行的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主会场承办地,也是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主办城市。 济南是山东省省会,位于鲁中西部,是我国环渤海地区南翼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心城市,是国家批准的沿海开放城市和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之一,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软件名城、国家创新型城市之一。济南是山东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旅游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北连京津,南接沪宁,东西连通山东半岛与华中地区,是环渤海经济区和京沪经济发展轴上的重要交汇点,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是中华文明中闻名世界的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是第11届全国运动会和第7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的主办城市。 济南的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济南的文化突出“泉城”特色。济南有四大泉群: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市区为恢复旧城“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风貌,做了不少努力。济南市通过“保泉”计划,已经使得各大泉群全年喷涌成为现实。

科学研究方法论

科学研究方法论报告 科学研究方法论就是探讨科学研究的发生、形成、检验以及评价。如何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认识,需要进行科学研究;而理性认识怎样回到实践中去,并有效地指导实践,也需要进行科学研究。我们学习科学方法论,就是要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方法论的桥梁。 在科学研究中,方法的运用是极其重要的,其中的逻辑思维方法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当然,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注意到非逻辑的思维如灵感思维、形象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怎样结合实际、怎样将理论联系到实践,都是我们要考虑到的问题。开设这门课程,就是教会我们在后面的学习中,怎样合理的利用方法,怎样合理的理论联系实践,然后不懈努力,做好自己的研究成果。 在我们研究生的学习阶段,除了正常的上课学习之外,最多的时间都是我们自由支配。大学四年的本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当然,大学阶段或者研究生阶段,自学都是很重要的。对于我们来说,真正的实践少之又少,实践水平也就很低,我们的认识高度,大多都停留在理论基础之上。当然,很好的实践水平,要建立在很高的理论基础上。 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导师的指导也是很关键的,所以选择好导师很重要。学习这个课程,我们知道该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好导师。然后利用导师的指导意见,做好自己的科学研究。对于文献的搜索,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我们都应该知道一些,只是我们到了研究生阶段,就不应该将文献、知识,停留在国内水平,毕竟,国内水平还是落后于国际水平。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我们要时刻了解并跟上国际潮流的步伐,这样,不至于最后我们会落下太多。 如何很好地做好科学研究,如何利用正确的研究方法,都是这个课程所要教会我们的知识。当然,个人的认知水平是很重要的。每个人都会讲理论联系实际,那么,怎么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真正做好这点,我们就不难成功了。我们做研究或者实践,都要善于发现问题,然后去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导师的指导、文献的查阅、方法的运用,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并不一定会成功,但是却是不可缺少的。 作为研究生,实践水平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认知水平、理论高度。这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或者进一步的学习都是很重要的。合理的运用学到的知识,将理论合理地运用到实际,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创新水平。 通过学习本课程,从初入研究生阶段的选择,到最后的实践研究,我们都可以找到合适的方法解决。课程的内容要求,就是教会我们如何选择好导师、如何查询好的文献、如何做好研究,当然,这其中都关联着‘理论联系实际’。就像是盖一座大楼,筑好基础是很关键的,不然就是空中楼阁。课程的讲解,帮助我们很好的认识到自己,发现自己,也可以督促我们更加的努力,晓得,一步落下,步步艰难。 课程中,也教给我们该如何写好自己的论文,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我们都有写过,那些内容和认识水平,都是有欠缺的,只是要毕业而已,对于研究生阶段的论文,我们都要给自己很严格的要求,要内容实际,要有创新,而且,研究生毕业前,都要有自己的EI检索,这也代表着你在研究生阶段的水平如何,是否成果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能够达到现今的国内要求。

学校管理案例分析(1)

学校管理案例分析 案例:张老师,女,今年四十五岁,大专学历,平时工作踏实认真,从不迟到、早退。班主任工作也一丝不苟,且在我校已连续当班主任至今达十年,十年如一日每天在校时间达十小时以上,所带班级在同年级总是名列前茅。但由于一直专心于教学工作,没有时间参加学历进修,在职称的晋升上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看到其他年龄比她小得多的、工作成绩不如她的教师一个个都评上了高级,就感到难于接受,产生了想调离学校的念头,在工作上也有所松懈。 学校察觉到这一情况后及时采取行动,利用节假日去拜访,平时主动关心她,并提拔她担任教研组副组长,并许诺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争取帮其解决职称问题。经过学校到位的思想工作,她终于放下了思想包袱,重新焕发了原来的工作热情。 静态分析:对物质需要的朴实性,对发展需要的稳定性以及对自尊需要的迫切性、对成就需要的强烈性。张老师毕业于师范学校,工作二十年如一日,从来没有动摇过做一名默默无闻的教师的信念,对物质生活的需要很一般,平时生活很简单,而把整个的精力都方在了教学工作上,但对自己的付出与现实的差距不无感叹。由于前些年学校只重视应试教育,忽视了教师的学历进修,因此自认为错过了学习的年龄。随着年纪的增大,智力的下降,对学历的不足,唯有无奈的叹息。然而作为一名教师,她还是在默默的寻找着自己的价值,每当学生取得优秀的成绩时,家长的赞扬时,得到学校的肯定时,都会显出自豪和满足的神态。在科研上她很不在行,写不出一篇像样的论文,但她说,教师的水平应主要体现在学生取得的成绩上,她甚至看不起那些只会写些夸夸其谈文章的、不务实的教师。当然,她的观点很片面。在教育改革还不够深入的今天,应试教学还在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她的观点还不无市场。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推广,毫无疑问,我们的教育需要的是学者型的教师,以科研来推动教育的改革,以科研来促进教学工作,没有科研能力的教师显然是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的。 动态分析:生理性需要、社会性需要。需要的冲突:自卑与自尊理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 四十五岁年龄的女同志,家庭负担较重,儿子读高中花费很大,加上又有年迈的父母,丈夫单位又不景气,经济收入不堪负重。看着别人买别墅、买小车,心里难以平衡。论发展,自己除了上课,什么能耐也没有。论成就,除了学生那些微不足道的成绩,无从谈起。论尊重,连合格的学历都没有,不转岗就不错了。于是她在寻找自己的价值所在,从事起家教业。从几个学生到数十个学生,到应接不暇,生意越做越红火。她现在买起了高级公寓,进出小汽车,着实风光。有人对她家教有意见,她说,这是眼红,这是他们的价值不如她。在应试教学仍然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尽管这是一种价值的贬值,不过还是体现出了一种实用主义的价值观。然而,当在满足自己物质需求的同时,她心中又充满了矛盾。当人们用异样的眼光看着她的时候,她感到了一种极度的虚弱和空虚,她感受到了自己最终会被教育改革的浪潮所冲垮。于是,她向领导提出了辞呈。学校领导立刻招集中层干部以上会议,一致认为:张老师是一位对学校贡献很大的老师,无论如何也要把她留下来。接着,校长当晚亲自登门家访,做通思想工作。一周后,学校宣布张老师为教研组副组长,学期末被评为校先进工作者、校优秀班主任,并被推荐为局教育先进工作者(需要的代偿)。在这些难以想象的荣誉面前,她感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所在,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充实(主导需要)。

旅游产品策划

旅游产品策划 文/绿维创景 成功产品策划的四条标准:定位准确、核心吸引力凸显、游玩方式适应游客需求、投入产出合理。对产品策划而言,最重要的是确定游玩方式,又称为“玩法”。创意的最大难点,也是最核心点,就是玩法。旅游产品策划的最高境界是创造全新的生活体验,形成人们向往的生活方式。 一、旅游产品策划的人本主义原则及旅游需求结构分析 人本主义原则:是指把以人为本,遵循人体生理与心理的规律,满足人类审美、修学、交流、康体、休憩及整个生活方式需求作为第一要义的原则。 旅游的需求,是一种高级的需求。它是在基础需求满足以后,才产生出来的社会行为,以高层次需求的满足为驱动力,属于精神需求为主导的范畴;借鉴需求塔理论,我们可以将人类旅游需求划分成五个不同层次: 第一层次为基础需求,包括生存与安全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层次为生理及心理的需求,以舒适为基础的休憩,以健康为基础的康体、疗养,都是人体生理与心理调养的需要;第三层次为精神需求,主要有修学、审美、交流等方面;第四层次为综合需求,是一种集合了生理心理与精神不同层次需求的统一体,是人类寻求突破、探险、新奇、刺激等新的生活阅历与感受的需求,在精神上,是一种追求生活新体验的需求;第五层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需求,这与自我实现的需求处于同一层次,是人类自我实现在旅游活动中的体现。 我们认为:五个层次的旅游需求,在理论上有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分,第一、二层次的需求,为形而下的需求,第三、四、五层次,为形而上的需求;第二和第三层次的需求在旅游历史与实践中,是旅游存在的基础,可以称该两层次为一般旅游需求,是旅游发展为产业的基础。由于旅游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旅游是在休憩、康体、审美、修学、交流的共同驱动下形成的,因此,二、

我的学校管理案例分析(优.选)

学校管理案例分析 案例: 我校赵老师是一个非常让领导头疼的教师。他总是找领导的“麻烦”和“不是”,给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有时他会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事儿而让领导很是为难。曾经在排课中因为不顺他意而把教导主任发给他的课表给撕了,并且不去课堂上课。领导对他感觉真是没法。赵老师是师范毕业分配的正式教师,可他的教学业务水平一般、工作能力一般,工作不务实,在学校里是个得过且过的人。学校给他安排的工作他只能算勉强是完成,没有什么成绩,几乎没有让领导满意的地方,工作中很少和同事交往。平时不会认真去备课,拿着书本教,简单批改作业。不会去研究教学,也不会参加什么教学评比。对于利益有时会看的很重,更谈不上什么爱岗尽力和奉献精神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校务会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用制度加上人性管理来改变他。经过两个学期之后,赵老师开始转变观念,工作状态也有了较大的起涉。 案例反思: 一、坚持依法治校、治教,以严格的制度进行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不稳定、不和谐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问题出在没有严格地依法办事,没有依规矩办事。因此,为了规范教师的行为,学校依椐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精神制定了学校的管理制度。

二、少责怪,多关心,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动每一位教 师 领导和教师之间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难免在工作中产生一些分歧,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作为领导如果不从问题产生的根源去分析问题,而只是一味地拿条条框框去责怪老师的行为,就会适得其反,这样不但使老师不满还容易把矛盾激化。这时的领导应该站在教师的角度,学会换位思考,少一份责怪,多一份关心,用自己的真情和行为去感动教师,融洽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关系,从而让老师更有激情、无负担地投入到他自己工作中去。 三、尊重每一位教师的人格 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更需要得到学校领导的尊重。教师常把受到社会尊重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学校领导尊重教师是调动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根本。教师工作十分繁重、生活也比较清贫,在这种新情况下,他们更需求得到领导的信任和理解。因此,作为学校领导,要尽力尊重教师的劳动和主人公地位,政治上对他们关心,工作上对他们支持,业务上对他们培训,生活上对他们照顾。使他们的合法地位、权利、利益不受侵犯,人格不受侮辱,感情不受蹂躏。让他们心情舒畅、奋发向上地投入到教书育人中来。 四、关爱教师的生活细节,激励教师的奉献精神 一般说来,教师的奉献多于索取,大都崇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对物质生活条件没有什么特殊要求,但学校管

旅游规划和策划区别和联系

策划师考试指南-旅游策划师 策划师频道更新:2008-6-21 编辑:小廖阅读: 旅游策划师 旅游策划属于商务策划的一个子类,是以商务策划的原理与方法等基础理论为基础,结合旅游行业的专业内容发展起来的行业策划。旅游策划从广义上说可以包括两个方面:旅游企业自身的发展策划和旅游具体业务本身的策划。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策划师,应该是融这两种策划于一身的商务策划师,既能够为旅游企业的创新发展出谋划策,又能够在具体的旅游业务开展中施展身手。其实,从源头上说,这两种策划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策划的原理方法同出一脉,并且是共生共长的关系。 当前,我国旅游业竞争十分激烈,要想在这种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发展,旅游企业自身的策划就越来越重要。而这种策划就是整体意义上的商务策划,包括企业发展的战略策划、生态策划、融资(各种资源)策划、管理策划和营销策划,也包括由五大领域策划衍生出来的各种专项策划,比如品牌策划、形象策划、广告策划、公关策划等等。 具体的旅游业务策划包括旅游目的地开发及营销策划、旅游市场推广、旅游活动策划、旅游项目招商策划、旅游地产与休闲产业策划等。旅游策划不同于旅游规划,两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旅游规划的制订需要策划的支持,以保证规划的前瞻性、创新性和科学性;而具体的旅游策划大多时候则需要以规划为基础。有业内人士对旅游策划与规划的区别进行了如下论述,可以作为参考。

一、三大差异 1、概念差异 旅游规划,是一个地域综合体内旅游系统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方式的整体部署过程。规划经相关政府审批后,是该区各类部门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法律依据。规划要求从系统的全局和整体出发,着眼于规划对象的综合的整体优化,正确处理旅游系统的复杂结构,从发展和立体的视角来考虑和处理问题。 旅游策划,是依托创造性思维,整合旅游资源,实现资源、环境、交通与市场的优化拟合,实现旅游业发展目标的创造过程。策划强调的是通过创造性思维,找出资源与市场间的核心关系,建构可采取的最优途径,形成可实施的明确方案,并对近期的行动进行系统安排。 2、理念差异 规划是一套法定的规范程序,是对目的地或景区长期发展的综合平衡、战略指引与保护控制,从而使其实现有序发展的目标。 策划是从创造性思维的角度出发,以资源与市场对接为目标,用独树一帜和鹤立鸡群的方法解决旅游吸引力、产品、开发过程、营销等方面的独特性与操作问题;围绕旅游吸引力、商业感召力、游憩方式、营销方式、商业模式等问题的解决,旅游策划必须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

旅游产品创新

旅游产品——路线,乃旅行社的生存之本。我们只有精心设计出合理巧妙、有新意、有活力,并注以历史与文化内涵的路线,才能具有感染力与购买力,以利推销和招徕游客,在确保优质服务中创新。那么,如何使旅游线路求新出奇,花样翻新,引人入胜,则是我们旅行社营销人员应当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坦率地说,这方面我们几乎还是个“空白”,与国际先进的旅游同行相比,差距甚大,有必要下功夫,研究一下其中的奥妙及技巧。 从事旅游工作近20年,从实践中深切体会到,出新之路有两条:要么老路线翻新,在日程、景点、安排与配置活动上巧做文章,融入新的活力,达到让人耳目一新之感;要么弃旧图新,另辟蹊径,大胆开辟全新线路,当然,也可以新为主,携带部分精华老景点(景区)。目前,我们在编制路线上常犯的毛病为:老生常谈,人云亦云,“涛声依旧”,缺乏新意。我们知道,当一条路线从培育到成熟,当它达到顶峰时,我们就应当提早再培育出新的路线,以便新旧交替,不断攀向辉煌,这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不断推出新的路线正是我们尊重科学,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具体体现。 一、翻新式——旧线翻新,注入新意 旧路线之所以仍在沿用,这说明它还有生命力,古语说:“生姜还是老的辣”嘛,如果我们适当调整,改变思路,给它注入新的视觉,就可使其锦上添花,再焕青春。如在东北全线游览中,各城市之间的交通工具全为火车,极其乏味,如果利用沈大高速公路,将沈阳至大连段的特快列车行程,改为汽车运行,这一小小改动就很有情趣,尽管火车具有安全、快捷、舒适的特点,但汽车同样如此,而且汽车观光的效果要比火车亮丽得多。你看,下午沈阳发车,4小时到达大连,与火车同速,观赏夕阳西下的辽南大地风采,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潺潺的河流像银色的飘带,排排果树、片片稻田、层层绿野、小小村庄,那连绵起伏的绿色丘陵在朵朵晚霞映照下,泛着橘红色,尤其当车行至金州一带,望见海天相连的盐田,虾场荡起耀眼的波光,无数海鸥展翅翱翔的场面,简直令人欢呼,这一切像一幅幅彩色的胶片,充满诗情画意,让人深深陶醉与遐想。客人随时可在休息站停留一下,选一高处眺望、拍照、合影,自由自在,增加了游兴,笔者数次在设计日本团和国内团及台湾团路线时,将火车改为汽车,收效极佳,只是交通费用略微高了一点,但物有所值,客人们没有计较的。 采取“翻新式”,要力求在微细之处下功夫,破除传统观念,大胆而细心,但不可随意乱造,否则,事倍功半,徒劳一场。 二、多点式———线多点,巧妙结合 利用以名景点为主,进行多点的延伸、组合,往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安排重点游览张家界的3夜4天中,我们不仅加上韶山、长沙,还增加了九江和庐山共10日游,火车去,长沙飞机返回,既不绕道,又顺理成章,十分方便,2002年5月组织“医学专家老干部团”走了这条线,受到一致好评。这条线路还可延伸至厦门、武夷山、泉州,由厦门乘飞机返回大连,也很精彩。 一线多点式的操作,应注意顺道而行,交通便利,不可东一头,西一头,变成多点多线,尽量不走重复路线,始终给人新的感受,避免给客人造成疲惫和出现衔接故障。 三、新景式——开辟新景,大胆尝试

学校管理案例及分析

学校管理案例及分析 【案例1】 嘱托 根据常规,离任的领导总以为有责任给新上任的领导留点什么,嘱托?希望? 声誉很高的沈校长刚好年满六十,尽管身体还硬朗,雄心也未灭。但是,退休规定不留情面,只等新领导班子确定下来后,他就要退下来了。他留恋学校工作,决心站好最后一班岗,给后任领导留下更好的基础,让他们去做出更好的成就。可是这点心愿,现在却变得难以实现。例如,学校数学教研组缺一个能干的教研组长,上半年已研究决定调入某校一位骨干教师。当时因对方坚持不放,只好搁了下来。现在对方愿意放了,老校长催着管人事的副校长办理。可是这个由老校长一手培养提拔,平时言听计从的副校长,表面答应着,就是不办理,老是找各种借口拖着。这个副校长聪明得很,对老校长客气,是感激知遇提拔之恩;拖着不办,决不是决策上的错误,而是要等新校长上任后,听听新的领导口气再定。“不然的话,新校长认为在他赴任之前,我们有意安排好自己的人马。那时,老校长是退了,可我还得留下来呀!”当老校长从侧面了解到副校长的“内心独自”后,心中一股悲凉之情油然而起。老校长自责自己为什么到“快下台”的时候,才识别出这位副校长是一个不以事业为重的人。 经过思虑,老校长决定给接任者留下这么一句嘱托:用人决不能看其听话不听话,用起来顺手不顺手,关键要看其以事业为重还是以个人利益为重。 【评点】

这个案例反映了“人才难得亦难知”的道理。要用人就要知人;要知人,就要以贤知贤,以能知能。校长的用人和选人的标准先得彻底改变。老校长留下的嘱托:“用人决不能看其听话不听话,用起来顺手不顺手”,值得校长们深思。 用人,要注重两个用人的原则: 第一,德才兼备。我国通俗说法叫又红又专。主张德才兼备,并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专利。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任何时代都既讲德又讲才。早在汉代,王充就指出“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王充《论衡·别通篇》)。而且也早有人主张德才统一,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卷一)。这话和我们现在说的“专是本领,红是方向,是统帅”的精神是一致的。学校角色的德,就是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和优良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专,就是精通业务,具有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懂得和掌握教育规律,具有现代教育思想,能创造性地完成教育任务。 第二,公正合理。要按条件取人,通过一定手续选人。坚持必要的考核,走群众路线。杜绝不正之风,不搞任人唯亲。一些学校领导喜欢选任和自己有这样那样关系的人,其实有关系并不一定有好处,“远亲杂交”才有利于多种信息交流,择优发展。当然,“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确实是按条件选任的,则也不必过多拘泥于关系的亲疏。总之,要按工作需要和角色特点合理选任。 用人,要注意克服两种不良的心理。

科学研究方法论1

科学研究方法论 楔子 ?时代呼唤大批德识才学兼备的科技英才; ? 机遇只垂青于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它的人;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方法极其重要; ? 正确运用科研方法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引言 ——科学是由建立在经验和逻辑基础之上的关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普遍性和精确性陈述构成的有组织的知识。 “科学是寻求我们感觉经验之间规律性关系的有条理的思想。它是直接产生知识、间接产生行动的手段。” ——爱因斯坦 “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 ——达尔文 science 一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 (求知、知识);现译名“科学”源于日语(福泽谕吉)译法;由康有为引进(1893),原译名“格致”。 ? 科学的内涵 1、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 2、科学是创造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 3、科学是一种社会机制 ? 关于科学研究 ? 自然科学研究的任务: 1、对未知的自然领域进行研究探索,以揭示和掌握自然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和运行变化规律——基础研究; 2、研究如何将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物质产品——应用基础研究 ? 关于方法:为达到某种目的采取的途径、手段 或策略 方法(method )探源: 希腊语 μετα(沿着)+οδο?(道路) μετοδ(途径、方法) method 中文 《墨子·天志》:量度方形之法知行之法 是从科学认识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是具有普遍性的 方法 ? 科学方法的分类:按普遍程度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各个自然科学门类的特殊研究方法; 第二层次:各门自然科学中的一般研究方法; 第三层次:普遍性的哲学方法。 ? 科学方法的分类:按本身特点分为 经验认识方法; 理论思维方法。 两者无明确界限,相互交织。通过前者获得最基本的研究材料,通过后者从中提取相关信息,上升为科学假说或理论。 ? 科学方法的分类:按研究对象分为 ? 物质科学方法(用于物质和非生命系统) ? 信息科学方法(用于信息和程序系统) ? 生命科学方法(用于生命系统) ? 意识科学方法(用于人类意识活动和人 工智能系统) ? 人体科学方法(用于人体研究 “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主观方面的某个手段,主观方面通过这个手段与客体发生关系……。相反地,在真理的认识中,分析方法不仅是许多已知规定的集合,而且是概念的自在和自为的规定性。” ——黑格尔(G.W.F.Hegel ? 身的一般规律及一般方法,以及人类认识客观事实的基本程序及一般方法。既研究个别特殊研究方法的规律性,也研究这些方法整体上的相互联系。 ? 科研方法论的发展历程: ? 科学研究无坦途,科研方法发展过程漫长而艰难:“我相信在科学上并没有平坦的大道……。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荆棘丛生,只有经历了不断试探,一再失败,才能寻找出合适的方法,开辟出赖以前进的道路。” ——玻恩(M. Born ) ? 始(公元前6-3世纪,古希腊:泰勒斯、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运用演绎推理,从经验观察上升到理论认识。亚里士多德创立形式逻辑上的科学方法论和公理方法;导致欧几里德《几何原本》问世 ? 毕达哥拉斯、帕拉图、阿基米德)。首先提出自然界的

体验旅游产品的创新设计(1)

体验旅游产品的创新设计(1)[摘要]在经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 体验经济时代悄然而至。作为体验经济的产物, 体验旅游产品在旅游经济中发挥了巨大的经济带动作用。个性化的市场需求为体验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也带来更高的挑战。本文在分析体验旅游内涵、特征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对 体验旅游产品进行了创新性设计, 提出细分目标市场、确立鲜明主题、注重包装、加强能调动旅游者感官体验的旅游产品开发、强化体验式营销等对策。 [关键词]体验经济;体验旅游;主题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 勒曾在《未来冲击》一书中断言:服务经济的下一代将是体验经济。在体验经济悄然而至的今天, 人们对衣食住行和生活质量都有了更新更高的追求, 消 费观念正悄然发生变化。许多人早已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急行军式的旅游方式, 个性化旅游消费成为这一时代的主要增长点之一。作为体验经济的产物, 极具个性和参与性的“体验旅游”正悄然升温, 成为现代旅游最具开发潜力的一部分。 如何适应体验经济时代人们旅游需求的转变, 设计极具个性化 消费特征的体验旅游产品成为这一时期旅游业发展的重点。 1 体验旅游的概念和内涵体验旅游是体验经济的产物。所谓“体 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 以商品为道具, 环绕着消费者, 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其中, 商品是有形的, 服务是

无形的, 而创造出的体验则是令人难忘的。体验通常被看成服务的一部分, 但实际上体验是一种经济物品, 正如服务、货物一 样,是实实在在的产品, 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感觉。与以往所不同的是, 商品、服务对消费者来说是外在的, 而体验则是内在的, 存在于个人心中, 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由于每个人的思想、知识和感觉都不相同, 而体验又是来自个人 心境与事件的互动, 因而两个人的体验不可能完全一样。 Pine □和Gilmore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按照吸收和参与的程度将体验分为四大类:娱乐体验、教育体验、遁世体验和美学体验。认为让人感觉最丰富的体验必须同时涵盖四个方面, 即处于四个方面的交叉的“甜蜜地带”的体验。 体验经济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为主要目标,有意识地以商品为载体, 以服务为手段, 使消费者融入其中的活动。体验经济的典型特征是:消费是消费者以货币来换感受、换体验、换快乐的一个过程。消费者是这一过程的“产品” ,过程结束以后, 留给消费者的记忆将是难忘的。正因为这一过程美好、难得、非我莫属、不可复制、不可转让、转瞬即逝, 它的每一瞬间都是一个“唯一” , 所以消费者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体验经济所追求的最大特征就是消费和生产的个性化、参与性、互动性和同步性。对旅游景区来说终极的体验就是“快乐” 、“舒畅”。综上所述, 在体验经济条件下, 我们可以将“体验旅游”理解为是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来运作经营旅游全过程, 由旅行社安排更多参与性的活动使游客离开都市的喧

学校管理案例分析 (2)

学校管理案例分析 (2) 案例:周老师是个让领导头疼的人物。他总是挑领导的“不是”,学校工作确实难做。有时会做一些小事而让领导为难,曾经在排课中因为不顺他意而不去课堂上课。领导对他真是得罪不得。周老师是正式的师范毕业,可他的教学业务水平一般、工作能力一般,在学校里是个得过且过的人物。学校交给他的工作只能算是完成,没有什么成绩,没什么出彩的地方。平时不会认真去备课,拿着书本教,简单批改作业。不会去研究教学,从不参加什么教学评比。对于利益有时会看的很重,可以在不明真相的时候乱发布消息。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决定引进竞争机制。每位教师必须完成相应的工作,并且得到良好的评价,才能在评优评先上优先选择,并且跟利益挂钩。在这样的情况下,周老师开始转变,工作状态也开始步入正轨。 分析:从这个案例中首先可以看到竞争的力量,不过教师竞争有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1)积极作用。①竞争作为一种激发自我提高的活动,在活动中,个人为了取得好成绩与他人展开较量。教师之间有了竞争,就能激发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位教师为了在竞争中胜出,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就会不断地努力,对自己的工作投入更多的情感和精力,促使自己不断提高、不断完善。②在竞争中很多的优秀教师会脱颖而出,学校也可以从中发现所需人才,选拔骨干教师,着力培养,打造名师工程,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②在竞争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更多的教师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发现自己

的局限性,于是自我反思,自我完善,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质。使得学校更富有生气,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2)消极影响。在教师的竞争中必然会表现出“利己”与“排他”。这也是导致不恰当竞争或恶性竞争的罪魁祸首。而今,每位教师都越发地感受到各种竞争带给自己的恐慌与焦虑,失败者往往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甚至付出物质代价。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教师必然由一种教学常态衍生为恶性竞争,形成各自为政的“围城式”教学。优秀教师的智慧和经验不愿与他人分享,成果得不到推广;年青教师由于求师无门,不得不“闭门”摸索,教育观念和视野不可避免地陷入狭隘和单一,阻碍了专业成长;整所学校处于封闭、保守的教学氛围。于是,直接导致了教师人际关系的紧张,影响了教师之间的交往,也影响了与学生的交往,甚至如案例中“为争先进,扯皮揭短”那样,把别人的成绩看作一种威胁,出现怨恨别人超过自己的嫉妒心理,加剧了矛盾。也可能由于竞争带来的挫折感和自卑感,于是对教育产生了不正确的观点和态度,个人发展处于停滞。 对于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尝试采用以下措施解决: 一、完善教师的评价观 学校必须摒弃成绩唯一的评价观,建立平时教学绩效与年终考试相结合的评估与奖励机制,做到过程与结果并重。因为考试成绩并不能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完全等同,关键要让教师找准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大胆地进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从而摆脱“防御性教学”的束缚。 二、明确教师的工作目标和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