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第十四章 欧姆定律单元试卷(word版含答案)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第十四章 欧姆定律单元试卷(word版含答案)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第十四章 欧姆定律单元试卷(word版含答案)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第十四章 欧姆定律单元试卷(word版含答案)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十四章欧姆定律单元试卷(word版含答案)

一、初三物理第十四章欧姆定律易错压轴题提优(难)

1.某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选用的5个定值电阻的阻值分别为5Ω、10Ω、15Ω、20Ω和25Ω,滑动变阻器的规格为“30Ω1.5A”。

(1)如果连完电路、闭合开关后,发现仅有一只电表有示数,则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选填下面的字母代号);

A.电流表断路

B.定值电阻短路

C.滑动变阻器断路

D.滑动变阻器短路

E.定值电阻处接触不良

(2)电路连接完好后,先用5Ω的定值电阻进行实验,闭合开关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当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时,记下电压表的示数,此时电路中的电流为

______________A;再将5Ω的定值电阻换成10Ω定值电阻进行实验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向_____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滑动直至电压表示数为______ V,并记录电流表的示数;

(3)若实验中有电压为4V、6V、和8V的三种电源可选,为完成5组实验,该同学选用的电源电压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V;

(4)小明想用本实验中的器材测定未知电阻的阻值,可是发现电流表损坏,所以他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电路图来测量未知定值电阻R x的阻值,其中R0为已知电阻,步骤如下:

a.闭合开关S、S1,断开S2时,测得电压表的示数U1;

b._________________时,测得电压表示数为U2;

c. 则被测电阻R x的阻值为:R x=_____________(写出表达式)。

【答案】BE 0.4 左 2 4 闭合开关S、S2,断开S110

21

U

R

U U

?

-

【解析】

【分析】

【详解】

(1)[1] A.电流表断路时,整个电路断路,电流表和电压表都没有示数,故A不符合题意;

B .定值电阻短路电压表示数为0,只有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所以电流表有示数,故B 符合题意;

C .滑动变阻器断路,整个电路断路,电流表和电压表都没有示数,故C 不符合题意;

D .滑动变阻器短路,只有定值电阻工作,电压表测量的是定值电阻的电压,电流表测量的是定值电阻的电流,两表都有示数,故D 不符合题意;

E .定值电阻处接触不良相当于定值电阻断路,这样电压表示数为电源电压,由于电压表电阻极大,电流表无示数,故E 符合题意。

故选B 和E 。

(2)[2]根据电流表的接线可知,电流表使用的是小量程,分度值是0.2A ,电流表示数为0.40A 。

(2)[3][4]将5Ω的定值电阻换成10Ω定值电阻进行实验时,由于定值电阻变大,根据串联分压,定值电阻两端电压变大,由于实验探究的是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应该控制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这时增大滑动变阻器的电阻,使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增大,从而可以减小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直至电压表示数与原来相同为止,所以滑动变阻器滑片应向左滑动,电压表示数为原来电压的大小即

110.40A 5Ω2V U I R ==?=

(3)[5]实验选用的5个定值电阻的阻值分别为5Ω、10Ω、15Ω、20Ω和25Ω,定值电阻与滑动变阻器串联,串联分压与电阻成正比,当用25Ω电阻实验时,为保证定值电阻两端电压2V 不变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与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之和就是电源电压,而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阻只有30Ω,当电源电压为4V 时,滑动变阻器能把定值电阻两端电压调整为2V ,当电源电压6V 和8V 时,滑动变阻器的的滑片就是滑到最大阻值处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也超过2V ,故该同学实验时选择的是4V 的电源。

(4)[6][7]闭合开关S 、S 1,断开S 2时,测得电压表的示数U 1,这时R x 和R 0是串联,电压表测量的是R x 两端电压,根据串联分压的原理,还需要测量出R 0两端电压或者是电源电压,根据电路图可知只能闭合S 、S 2,断开S 1,这时R X 和R 0还是串联,而这时电压表测量的是电源电源,这两种情况两电阻的工作情况没有改变,由串联分压原理故有

1210

x R U U U R =- R x 大小为

10x 21

U R R U U =-

2.现有如下器材:学生电源(6V ),电流表(0~0.6A,0~3A )、电压表(0~3V,0~15V )、定值电阻5Ω、10Ω、15Ω、20Ω、25Ω各一个、开关、滑动变阻器'R (200Ω 1A )和导线若干,进行实验:

(1)按图甲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之前,滑动变阻器滑片P应移到____________ (选填“A”或“B”)端.

(2)闭合开关后,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P,发现电流表示数不变且读数较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即可).

(3)小颖同学利用提供的实验器材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读出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并记录在表中.分析表中数据发现,电流与电压不成正比,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表中数据,可计算出她选用的定值电阻R的阻值是____________Ω.

U/V 5.55 4.54

I/A0.100.200.300.40

(4)正确连接好电路后,同组的超超同学继续探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每次接入定值电阻后,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保持电压表示数不变,记下电流表的示数.

①实验中,当他用10Ω替代5Ω定值电阻时,如图甲滑动变阻器滑片应该向____________(选填“A”或“B”)端移动;

②实验中,当他接入5Ω和15Ω定值电阻时,两次滑动变阻器的电功率之比为_______

③完成五次实验后,记录所得电流和电阻的关系图像如图乙,超超同学检查数据时发现有一组数据是未移动滑片控制定值电阻两端电压测出的数据,根据乙图中的数据,阻值为______Ω的定值电阻连入电路时未移动滑片:这次实验前的那次实验,超超同学选择的是______Ω的定值电阻.

【答案】B滑动变阻器短路电流表正负接线柱接反了,并且在使用前没有调零 5 A 2:1 25 15

【解析】

【详解】

(1)[1]按图甲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之前,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应该最大,所以滑片P应该移到B端;

(2)[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滑动变阻器短路,那么无论滑动变阻器如何调节,电流大小都不变,只有电阻R接入电路,电流较大;

(3)[3]分析表中数据发现,电压数值在减小,电流数值在增大,这情况有可能是电流表正负接线柱接反了,并且在使用前没有调零;

[4]设这个电流表在使用前,指针的示数为I ,由题意可知

5.5V 5V 4.5V 4V -0.1A -0.2A -0.3A -0.4A

R I I I I =

=== 求得 1.2A I =,定值电阻5ΩR = (4)[5]当他用10Ω替代5Ω定值电阻时,定值电阻R 阻值在减小,为了保持电压表示数不变,那么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大小应变小,滑片应该向A 端移动;

[6]实验中,当他接入5Ω和15Ω定值电阻时,两端的电压都是R U ,那么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是

'R R 6V U U =-

设当他接入5Ω的定值电阻时,流过它的电流为1I ,滑动变阻器的电功率为

()1R 16V P U I =-?

当他接入15Ω定值电阻时,流过它的电流为2I ,滑动变阻器的电功率为

()2R 26V P U I =-?

那么可知

R 125Ω10ΩU I I =?=?

12:10:52:1I I ==

1212::2:1P P I I ==

[7]从图乙可知,左边四个点对应的电压大小都是3V ,而第五个点对应的电压为3.75V ,这组数据是未移动滑片控制定值电阻两端电压测出的数据,所以阻值为25Ω的定值电阻连入电路时未移动滑片;

[8]阻值为25Ω的定值电阻连入电路时未移动滑片,那么此时电路中的电流大小为0.15A ,那么电路中的总电阻大小为

6V 40Ω0.15A

U R I =

==总 对应的滑动变阻器阻值大小为 '-40Ω-25Ω15ΩR R R ===总

这次实验前的那次实验滑动变阻器阻值大小也为'15ΩR =,由题意可知,此时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是3V ,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是

6V 3V 3V -=

电路中的电流大小为

''R 'R 3V 0.2A 15Ω

U I R =

== 此时定值电阻大小为 R R 3V 15Ω0.2A

U R I === 所以这次实验前的那次实验,超超同学选择的是15Ω的定值电阻。

3.在“探究导体的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实验中,老师提供的器材有:电源(电压恒为

3V),电流表、电压表和开关各一个,五个定值电阻(5Ω、10Ω、15Ω、20Ω、30Ω,50Ω),滑动变阻器(规格是“20Ω,2A”),导线若干.

(1)图甲是小明连接的实物电路,图中有一根导线连接错误,请你在连接错误的导线上打“×”并补画出正确的连线_________.

(2)在开关闭合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至最_____(选填“左”或“右”)端.(3)电路连接无误后,闭合开关,小明先后将5Ω和10Ω的电阻分别接入电路,移动滑片P进行了二次实验,数据如图乙表格所示.小明紧接着再将20Ω的定值电阻替换10Ω的电阻后,直接读出电流表示数示为______A.

(4)小明为了使实验能继续顺利进行,还可以使用的定值电阻有_________.(写出具体的电阻值,多写少写都不给分)

(5)小明将电阻换成标有“2.5V”字样的小灯泡,测量其不同电压下的电功率.

①正确连接电路,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不亮,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指针几乎不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

②排除故障,继续实验,根据实验数据画出I﹣U图像(如图丙).由此可求出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功率为__W;

(6)完成上述实验后,小明又利用上述器材重新设计了电路(增加了一个滑动变阻器)如

图丁,测量另一个小灯泡的额定功率,这个小灯泡正常工作的电流为I1.请完成实验步骤.

①只闭合开关S1,移动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使电流表示数为I1;

②只闭合开关S2,保持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位置不变,移动滑动变阻器R1的滑片,使电流表示数为I1;再_____________________,读出电流表的示数为I2;

③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表达式为P额=_____.

【答案】略:右0.1215,30灯泡断路0.625再将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调到最左端3I12 /I2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电压表应并联在定值电阻两端,而不是电键的两端,如下图所示

(2)为保护电路,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即滑动变阻器处于右的位置;

(3)由表格数据知道,通过移动滑片P进行了二次实验,都保证了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为2V,根据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阻两端电压之和可知: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为U =U-U1 =3V-2V=1V,所以滑动变阻器连入的阻值R滑 =U滑/I=1V/0.2A=5Ω;当将20Ω的定值滑

电阻替换10Ω的电阻后,由于没有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则此时总阻值为R总 =R′+R滑

=20Ω+5Ω=25Ω;所以电流表示数为:I′=U/R总=3V/25Ω=0.12A;

(4)在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保持2V的情况下,探究导体的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小明为了使实验能继续顺利进行,还可以使用的定值电阻有15Ω和30Ω,此时滑动变阻器都可以起到调节作用,当使用50Ω的定值电阻时,需要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为25Ω,已经超出滑动变阻器的最大值,故不可以选用;

(5)小明将电阻换成标有“2.5V”字样的小灯泡,①正确连接电路,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不亮,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指针几乎不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灯泡断路;

②排除故障,继续实验,根据实验数据画出I﹣U图像(如图丙)知道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

电流是0.1A,故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功率为P=UI=2.5V×0.25A=0.625W

(6)②只闭合开关S2,保持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位置不变,移动滑动变阻器R1的滑片,使电流表示数为I1;再再将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调到最左端,读出电流表的示数为I2;

③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表达式为P额=3I12 /I2

4.朵朵和同学们在做电学实验过程中:

(1)朵朵和同学们经过讨论,依次完成了“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三次实验电路的设计,如图甲、乙、丙所示。由图甲改进为图乙是为保证实验过程中_____这一因素不变;由图乙改进为图丙是因为使用滑动变阻器既能保护电路,又能通过调节使电阻R两端的电压_____(选填“改变”或“保持不变”)。

(2)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帮助朵朵按电路图丙将图丁中实物电路连接完整

__________ 。

(3)朵朵连完电路,闭合开关后,发现两只电表的指针总在晃动。请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电路存在_____。

(4)在继续用图丁的实物电路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朵朵先将5Ω电阻接入电路,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V,记下电流值;再将5Ω电阻换成10Ω电阻,她下一步操作是: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_____(选填“A”或“B”)端移动。

(5)朵朵和同学们完成上述探究活动后,想测量一只额定电压为2V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但发现电压表被别的同学拿走了,于是她借助一个10Ω的电阻,设计了如图戊所示的电路,也测出了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具体操作如下:

①只闭合开关S1、S2,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表的示数为_____A时,小灯泡恰好正常发光;

②只闭合开关S1、S3,保持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不变,读出电流表示数为I。

③P灯=_____(用已知量和测量值表示,数值要求带单位)。

【答案】电阻改变接触不良 B 0.2 2V(I﹣0.2A)

【解析】(1)如图甲连接的是小灯泡,由于灯丝电阻随温度而变化,所以改进为图乙是为保证实验过程中电阻这一因素不变;

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应保证电阻不变,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所以由图乙改进为图丙是因为使用滑动变阻器既能保护电路,又能通过调节使电阻R两端的电压改变。

(2)如图电路大部分已经完成,只要将电压表的负接线柱连接到定值电阻的左端即可,如图:

(3)闭合开关后,发现两只电表的指针总在晃动。即电流和电压不稳定,应该是开关或滑动变阻器等元件存在接触不良的故障。

(4)在继续用图丁的实物电路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朵朵先将5Ω电阻接入电路,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V,记下电流值;

再将5Ω电阻换成10Ω电阻,根据串联电路分压的规律,即电压与电阻成正比,那么定值电阻增大一倍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也应增大一倍,所以她下一步操作是: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B端移动,即增大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使电压表的示数不变。(5)缺少电压表时,借助一个10Ω的电阻,利用如图戊所示的电路,测出了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①只闭合开关S1、S2,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表的示数为0.2A时,此时电阻两端的电压为:,因为灯与电阻是并联的,电压相等,所以小灯泡恰好正常发光;

②只闭合开关S1、S3,保持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不变,即灯两端的电压是不变的,此时电流表测量的干路电流,读出电流表示数为I;

③由第一步实验确定灯的额定电压,即;通过电阻的电流为0.2A;

由第二步实验可知,灯与电阻的总电流为I,所以灯的电流为:;

由灯的额定功率可表示为:。

点睛:研究欧姆定律的实验中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即分别控制电阻不变和电压不变,据此分析滑动变阻器滑片的调整方向,最后一问要理解单安法测量功率的原理,即根据图知,灯与电阻并联,两端的电压相等,利用定值电阻和电流可确定灯的额定电压,再结合电流即可求功率,当然也可以求灯的电阻。

5.某班进行“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的电学实验。

(1)小洁所在的小组,先设计出如图甲的电路,经过讨论又设计出乙和丙电路。请分析由甲电路改进为乙电路的好处是______。由乙电路改进为丙电路的目的是______;

(2)图丁中实物电路没有连接完整。请用笔代替导线帮助小洁连接;______

(3)在继续用图丁的实物电路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小洁选取四个定值电阻5Ω、10Ω、15Ω、20Ω,滑动变阻器“20Ω 2A ”。先将5Ω电阻接入电路,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1V ,记下电流值;再将5Ω电阻换成10Ω电阻,她下一步操作是: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______(选填“A ”或“B ”)端移动;

(4)若电源电压恒为3V ,要用上述四个定值电阻进行实验,必须控制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不能超过______V ;

(5)小洁和同组同学完成上述实验后,想测一只标有“2.5V ”字样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却发现电压表损坏不能用了,本组同学为了完成测量,利用一个5Ω的电阻,设计了如图戊所示的电路。操作步骤如下:

①断开开关S 2,闭合开关S 、S 1,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恰好正常发光,此时电流表的示数为______A ;

②断开开关S 1,闭合开关S 、S 2,保持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不变,读出电流表示数为I ; ③小灯泡的额定功率的表达式P l 额______。(用已知量和直接测出量表示) 【答案】R 的阻值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可多次测量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B 1.5 2.5 0.5 ()2.5V 0.5A I ?-

【解析】

【分析】

【详解】

(1)[1]灯的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研究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要控制电阻的大小不变,由甲电路改进为乙电路的好处是R 的阻值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2]研究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为得出普遍性的结论要多次测量,故由乙电路改进为丙电路的目的是可多次测量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2)[3]电压表与灯并联,如下所示

(3)[4]根据串联分压原理可知,将定值电阻由5Ω改接成10Ω的电阻,电阻增大,其分得的电压增大;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实验中应控制电压不变,即应保持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可知应增大滑动变阻器分得的电压,由分压原理,应增大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所以滑片应向B 端移动,使电压表的示数不变。

(4)[5]由题意知,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20Ω,定值电阻的最大电阻为20Ω;根据串联电路电压规律和分压原理

U R U R =滑滑

方程左边为一定值,故右边也为一定值,当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最大时,对应的定值电阻应最大,此时,电阻的电压最小,即

20Ω3V 30Ω

U = 解得 1.5V U =

即电压表控制不变的最小电压为1.5V ,因滑动变阻器R 标有“20Ω 0.5A ”字样,即电路中的最大电流为0.5A ,故电路中的最小电阻

3V 6Ω0.5A

U R I ===最小大 此时对应的阻值为5Ω,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为1Ω,根据分压原理,电压表控制不变的电大电压

5Ω3V 2.5V 1Ω5Ω

U =?=+大 两端的电压只能在1.5V 到2.5V 之间;故若电源电压恒为3V ,为了使所给的4个定值电阻都进行实验,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应控制在1.5V 和2.5V 之间。

(5)①[6]断开开关2S ,闭合开关S 、1S ,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恰好正常发光,此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5A 。

③[7]在②中,电流表测灯与R 并联的总电流,因电路的连接关系没有改变,各电阻的大小和通过的电流不变,灯仍正常发光,根据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灯的额定电流

L 0.5A I I =-

小灯泡的额定功率的表达式

()L 1L 2.5V 0.5A P U I I =?=?-额额

6.初三实验小组同学发现实验室有一只温敏电阻 R t ,其阻值与温度关系如图甲。该小组想利用此电阻和电表制作一个体温计,设想是温度越高,电表示数越大。可用器材有:电源(电压恒为 6V )、电压表(量程 0~3V )、电流表(量程 0~0.6A )、定值电阻 R

(200Ω)、开关、导线若干。

(1)小组同学首先对使用电流表还是电压表作为温度显示仪进行了讨论,小楷同学指出使用电流表无法显示温度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2)小楷设计了如图乙的电路,并对该电路进行了说明,你认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 .电压表示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 .电压表示数随温度的变化是不均匀的

C . R 的主要作用是避免电流过大

D .无论温度如何变化,电压表始终不超量程

(3)小睿将图乙中的电压表的接在 R 两端,来测量温度。为了在电压表上标出人体正常体温值的位置,小睿查看了正常人腋窝温度为 37℃,如果将R t 用绝缘布包好后置于正常人腋窝中央,保持腋窝合拢,闭合S ,当电压表示数稳定后,电压表示数应为______V ;

(4)如果想要电压表更加明显地显示温度的变化,即在可测温度范围内, 电压表指针偏转角度更大,以下可行的方案有______。

A .将电源电压适当调大

B .使用量程更大的电压表

C .将 R 换成阻值更大且适当的定值电阻

D .保持其他部分不变,在电路中再串联一个阻值适当的定值电阻

E.保持其他部分不变,在 R t 两端并联一个阻值适当的定值电阻

【答案】电流很小,0~0.6A 量程的电流表不能明显显示电流的变化 B 1.5V ACE

【解析】

【分析】

【详解】

(1)[1]由电路图可知,温敏电阻值很大,且与温度呈线性变化关系,电源电压恒为6V,电路中的电流很小,故使用0~0.6A量程的电流表不能明显显示电流的变化。

(2)[2]小楷设计了如图乙的电路,两个电阻串联,电压表测量温敏电阻两端电压,温度升高

时温敏电阻阻值变小,电路电流变大,温敏电阻两端电压变小,则其表达示为

1

1

t

t

t

t

R

U U U

R

R R

R

==

++

故电压表示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且电压表示数随温度的变化是不均匀的;R的主要作用是分压实现电压表示数变化;根据串联电阻分压特点

t t

t

U R

U R R

=

+

则当

t

R R

>时,电压表超量程;故选B。

(3)[3]由图可推导出与的关系

402080

t

R t

=-+

当正常人腋窝温度为37℃时,R t阻值为

40372080600Ω

t

R=-?+=

闭合S,当电压表示数稳定后,电压表示数应为

200Ω

6V 1.5V

600Ω200Ω

t

R

U U

R R

'==?=

++

(4)[4]电压表示数表达示为

1

1

R

t

U U

R

R

=

+

电压变化量为

11

()

11

R

t t

U U

R R

R R R

?=-

++

+?

如果想要电压表更加明显地显示温度的变化,即在可测温度范围内,将电源电压适当调大,或将R换成阻值更大且适当的定值电阻,或保持其他部分不变,在R t两端并联一个阻值适当的定值电阻(增大定值电阻分压比例),则电压表指针偏转角度会更大;故A、C、E符合题意。

7.小洋用“伏安法”测未知电阻R的电阻值,他设计的电路图如图甲所示。

(1)连接电路,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移到最______(选填“左”或“右”)端。(2)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发现电流表和电压表都有较小的示数,且无论怎样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都不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选填字母)

A.电阻R断路 B.滑动变阻器接了上面的两个接线柱

C.电阻R短路 D.滑动变阻器接了下面的两个接线柱

(3)小明排除故障后,重新连接好电路进行实验,下表是他记录的实验数据,第一次实验中电流表的示数如图所示。此时的电流是_______A,通过第一组实验数据算出该定值电阻的阻值是_______Ω,本实验采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目的是___________。

实验次数123

电压/V 1.5 1.8 2.4

电流/A0.360.5

(4)完成上述实验后,小红同学还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测出了另一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已知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均为R0,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为I0,请将以下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只闭合S和S1,调节滑动变阻器R1的滑片,使电流表的示数为I0;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电流表的示数仍为I0

③再将R1的滑片调至最左端,记下电流表的示数为I1,再将R1的滑片调至最右端,记下电流表的示数为I2;

④写出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阻的表达式,R L=_____________(用R0、I1、I2表示),

【答案】右D 0.3A 5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接着断开S1,闭合S2,调节R2的滑片,使电流表的示数为I0I0220

12

I R

I I

【解析】

【详解】

(1)[1]为了保护电路,连接电路,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移阻值最大处,根据图可知应移动到最右端;

(2)[2]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且无论怎样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都不变,滑动变阻器没有起到变阻的作用,电流表和电压表都有较小的示数,说明滑动变阻器接了下面的两个接线柱,此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的是最大阻值,故选D;

(3)[3]由图所示,可知电流表量程0-0.6A,分度值为0.02A,根据指示位置可知此时电流表

读数为0.3A;

(3)[4]由欧姆定律可以得出该定值电阻的阻值

2

2

1.5V

===5

0.3A

U

R

(3)[5] 所谓误差,是在正确测量的前提下,所测得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由于人的眼睛不能估得非常准,所以存在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4)[6]已知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均为R0,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为I0,根据题意,实验步骤应为:

①只闭合开关S、S1时,移动R1的滑片,使电流表示数为I0;

②接着断开S1,闭合S2,调节R2的滑片,使电流表的示数为I0;

③再将R1的滑片调至最左端,记下电流表的示数I1,再将R1的滑片调至最右端,记下电流表的示数I2;

④在步骤①中,滑动变阻器R1与小灯泡串联,小灯泡正常发光,在步骤②中,滑动变阻器R1与滑动变阻器R2串联,因电路中电流仍为I0,所以,R2=R L;

[7]再将R1的滑片调至最左端,滑动变阻器R1接入电路的阻值为0,记下电流表的示数I1,将R1的滑片调至最右端,滑动变阻器R1接入电路的阻值最大,记下电流表的示数I2,

由串联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可知,电源电压:

U= I1R2= I2(R0+ R2)

解得

R2=20

12

I R

I I

-

小灯泡额定功率的表达式

P= I02R L= I02R2= I0220

12

I R

I I

-

8.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电路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可供选择的器材有:电源(两节新干电池),电流表、电压表、开关,阻值分别为5Ω、10Ω、25Ω的定值电阻各一个,“10Ω2A”“20Ω1.5A”两种规格的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只添加一根导线将图乙中的实物图连接完整;________

(2)闭合开关前,应将变阻器滑片P移到_____端(选填“A”或“B”)。连接无误后,闭合开关,发现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指针有明显偏转,原因可能是_____;

(3)故障排除后,依次将阻值为5Ω、10Ω、25Ω的定值电阻接入电路中,完成实验,获得数据如表。

实验组别123

电阻R(Ω)51025

电流I(A)0.40.20.08

完成第一组实验,断开开关,拆下5Ω的电阻,改接10Ω的电阻。继续操作有以下四步:①闭合开关;②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阻值最大位置;③记录电流表示数;④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适当位置。从安全和规范角度考虑,正确的顺序是_____;

(4)上述操作④中判断滑片已处于适当位置的依据是_____;本次实验中选择较合适的滑动变阻器的规格为_____。分析表中数据得到的结论是_____;

(5)依据表中数据作出了下列图象,其中正确的是_____;

【答案】B电阻R出现了断路②①④③

使电压表指针指在2V的位置上“20Ω 1.5A”当导体两端电压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电阻成反比 B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探究中,电压表应测定值电阻的电压,所以应并联在定值电阻两端,故电路连接如图:

(2)[2]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应是最大,所以滑片应置于B端。

[3]闭合开关后,电流表无示数则电路出现断路,而电压表的指针有明显偏转,则断路的应是定值电阻R。

(3)[4]将定值电阻改接后,应先将变阻器的滑片移动到最大位置处,再闭合开关,才能避免由于短路而造成电源受损。接着应滑动滑片,让电压表的示数与未改接定值电阻之前的电压相等,再记下对应的电流,因为在这个实验探究中要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所以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②①④③。

(4)[5]由表格知,探究中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

U=IR=0.4A×5Ω=2V

那么要判断滑片是否已处于适当位置,要看改换电阻前后电压表的示数是否保持不变,而且要使电压表指针指在2V的位置上。

[6]根据电阻的串联和欧姆定律,第3次实验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

R滑=33

3

3V

0.08A

U

R

I

-=-25Ω=12.5Ω

所以应选“20Ω 1.5A”的变阻器。

[7]分析表中数据得到的结论是:当导体两端电压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电阻成反比。

(4)[8]据“当导体两端电压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电阻成反比”得,选A和D错误。而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电阻的倒数成正比,所以B选项正确。

9.小丽利用图甲所示电路测量未知电阻R x的阻值,阻值大约为5Ω。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

(2)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实物电路连接完整_____(要求:导线不交叉,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左滑动时,电流表示数变大);

(3)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发现电流表没有示数,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电压表示数始终接近电源电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A.电流表坏了 B.滑动变阻器短路 C.电阻处接触不良 D.电阻短路

(4)排除故障后,调节滑动变阻器,正确测量后记录了多组数据,并在坐标系中画出了待测电阻R x的I-U图象,如图乙所示。若R x两端所加电压如图丙所示,则其电压为__V,通过它的电流为___A;

(5)利用下面的实验电路图,也能够测出未知电阻R x阻值的电路是_______。

A.B.C.

(6)将甲图中的电路元件进行重新组装,还可以完成的实验探究是(_______)

A.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关系

B.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阻关系

C.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答案】U R I = C

2.5 0.625 AC A

【解析】

【分析】

【详解】

(1)[1]该实验的原理是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

U R I

= (2)[2]电压表选用的最大量程为3V ,未知电阻R x 的阻值大约为5Ω,故电流表的最大量程应选0.6A ,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左滑动时,电流表示数变大,则滑动变阻器接入电阻变小,连接的实物图如下所示:

(3)[3]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发现电流表没有示数,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电压表示数始终接近电源电压,说明电流表未发生断路或短路、滑动变阻器未断路、被测电阻未被短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电阻处接触不良发生断路,造成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故选C 。

(4)[4][5]由图乙电阻R x 的I-U 图象可知,电压表最大量程为3V ,当电压为2V 时,电流为0.4A ,则R x 的电阻为

2V 4Ω0.5A

x U R I === 图丙中每小格表示0.1V ,则电压表示数为2.5V ,通过它的电流为

2.5

0.625A

V

x

U

I

R

'

'===

(5)[6]下面的实验电路图中,A为两个电阻串联,通过电压表、电流表示数可计算出电路总电阻,进而可求出未知电阻值;B为两个电阻并联,缺少未知电阻所在支路的电流值,故无法求解出其阻值;C为两个电阻并联,通过定值电阻所在支路电流示数可计算出电源电压,根据干路电流表示数及并联电路分流特点,可得到未知电阻所在支路电流,进而可求解出未知电阻值。故A、C中的电路也能够测出未知电阻R x阻值。

(6)[7]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阻关系实验中,需要用到多个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而甲图中的电路元件中只有一个定值电阻,故无法完成;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中,需要用到已知额定电压的小灯泡,甲图中的电路元件无小灯泡,故无法完成;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关系实验中,通过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得到多组实验数据,可以完成。故选A。

10.在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小凯选择5Ω的定值电阻、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压为3V)连接成了图甲所示的电路。另还可供选择的有10Ω、15Ω、20Ω、25Ω的定值电阻各一个。

(1) 他们按要求改接电路后,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至__________________(填“A”或“B”)端,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直到电压表的示数为2V,记下此时电流表的示数;

(2)断开开关,用5Ω的电阻更换为10Ω的电阻,再闭合开关,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

________________(填“A”或“B”)端移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________________记下此时电流表的示数。换用不同的电阻,经多次实验,得到如图乙所示的电流I随电阻R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得出:电压定时,____________。图乙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的物理量是_____________;

(3)为了让提供的电阻都能用到,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应不小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Ω。

【答案】A A 2V 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电压 12.5 【解析】

【分析】 【详解】 (1)[1]电路改后,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至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处,即A 端。

(2)[2][3]将5Ω的电阻更换为10Ω的电阻后,若滑片不动电路的总电阻变大电流变小,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变小,电压表的示数就会大于2V ,为了使电压表的示数保持2V 不变,应使滑动变阻器的电压增大故滑片应向A 端移动。

[4]图象为反比例函数图象,故可得出: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5]图象中横坐标表示电阻,纵坐标表示电流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IR ,表示的物理量是电压。

(3)[6]当25ΩR =时,电路中的电流为

2V 0.08A 25Ω

U I R =

== 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为 1V 12.5Ω0.08A

U R I ==='滑

11.小刚同学在做“用伏安法测量某定值电阻R 阻值”的实验中将电路图连接成如图甲所示电路.

(1)连接电路时,开关必须是_____,滑动变阻器滑片置于___端(选填“C”或“D”). (2)实验中,移动滑片,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较大示数且无明显变化,经检查是导线连接问题,请你用笔面线代替导线将图甲电路连接完整_________.

(3)电路连接正确后,当电压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大小为_____A ,它的阻值是_________Ω.通常情况下要进行多次测量,其目的是为了_______.

(4)另一位同学选择了一个标准的电阻箱(元件符号

),若干开关、干电池及导线和一个电流表(电流表量程足够大)来测量定值电阻R 的阻值,请你帮他在方框内设计完整

的电路图______(画出一种即可).

【答案】断开 C 定值电阻R 右端连线到电压表3V 接线柱 0.39 9 减小误差 见解析

【解析】

【分析】

【详解】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复习 (一) 简单机械 1. 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 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 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 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 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 2) 3. 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 1L 1=F 2L 2 或写成 2112L L F F 。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 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 1>L 2,平衡时F 1F 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 1=L 2,平衡时F 1=F 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 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6. 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 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和动滑轮总重的几分之一, 即: F= 1 n (G 物+G 动) 8.距离关系:S=nS 0 S-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S 0-重物移动的距离; n-绕过动滑轮和系在动滑轮轴框上的绳子的股数 (二) 机械功和机械能 1. 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物体受到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 功的定义: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 3. 功的公式:功=力×距离;W=Fs ;单位:W →焦;F →牛顿;s →米。 1焦=1牛·米. 把一个鸡蛋举高1m ,做的功大约是0.5 J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物理 全册全套精选试卷(Word版 含解析)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全套精选试卷(Word版含解析) 一、初三物理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易错压轴题提优(难) 1.小军利用如图所示器材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他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次数物重G/N 绳自由端的 拉力F/N 钩码上升的 高度h/cm 绳自由端移 动的距离 s/cm 机械效率η/% 1 1.00.51030 2 2.00.951574.1 (1)根据记录表格中提供的信息,组装图中小军使用的滑轮组______; (2)根据给出的实验数据,计算出第一次的机械效率并填入表格中______;(结果保留三位 有效数字) (3)同一个滑轮组,在两次实验过程中机械效率不同,主要原因是______。 【答案】 66.7 两次提升的物重不同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当钩码上升的高度为10cm时,绳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30cm,则绳子承担重物的段数 30cm 3 10cm s n h === 绳子的段数是奇数,从动滑轮开始绕起,如图所示

(2)[2]第一次的机械效率 1 1 11 1 1N0.1m 100%100%100%66.7% 0.5N0.3m W G h W F s η ? =?=?=?≈ ? 有1有1 总 (3)[3]实验中两次测得的机械效率使用的是同一个滑轮组,即绳重、摩擦、滑轮重是相同的,所以导致机械效率不同主要原因是两次提升的物重不同。 2.如图为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钩码总重6N。 (1)实验时要竖直向上_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由图可知拉力大小为______N,若钩码上升的高度为8cm,则弹簧测力计向上移动______cm,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_;(2)在弹簧测力计静止时进行读数,则他这样得出的机械效率与实际值相比_____;(选填“偏小”、“偏大”或“相等”) (3)若仅增加钩码的个数,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答案】匀速 2.4 24 83.3 % 偏大增大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在实验中,应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才能准确测出拉力的大小。 [2]由图可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所以其为2.4N,即拉力的大小为2.4N。 [3]由图可知,滑轮组承重绳子的根数为3根,当钩码上升8cm,则弹簧测力计向上移动的距离为 8cm×3=24cm [4]实验中,所做的有用功 W有=Gh=6N×0.08m=0.48J 通过滑轮组所做的总功 W总=Fs=2.4N×0.24m=0.576J 则机械效率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4.3 欧姆定律 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活动一: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问题: 1、需要的实验器材? 2、实验电路图? 3、怎样使实验结果具有普遍性? 4、本活动的探究方法? 学生思考讨论后同桌相互 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学生上黑板进行活动探究 1、连接电路 2、进行实验 3、收集数据 引导学生 合理猜 想,引出 探究课题 培养学生 进本的实 验操作能 力,学会 用控制变 量法探究 问题 学会交流

刚才几位同学都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探究,并进行了科学地分析。下面就请大家来交流一下自己组的探究结果。 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PPTflash动画展示该实验过程,进一步理清实验思路、过程以及探究时注意的细节问题 活动二: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学生实验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发现电 压变大为原来的两倍时,电 流也变为原来的两倍;电压 变大为原来的三倍时,电流 也变为原来的三倍。 即:电阻一定时,电流与 电压成正比。 认真观看的同时思考滑动 变阻器在本探究中的作用 实验 次序 电压 U/V 电流 I/A ① ② ③ 激发学生 交流的欲 望 学会分析 数据、归 纳结论 进一步掌 握电流与 电压的关 系

课堂 小结 1.回顾本课探究过程 2.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3.本节课学会了哪些研究方法? 同桌或邻桌间相互交流后, 点名回答 进一步掌握新知 课堂 练习 PPT 展示练习 学生分组练习 巩固新知 作业布置 作业:课本“www ”习题 独立完成 进一步落实新知 教学反思: 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主要采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但由于本节课容量大、时间紧,学生素质较低时,教师不能一味放手,要注意适当引导。利用PPTflash 动画演示及实物投影显示学生归纳的结论,减少教师和学生的板书,可以节约不少时间,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显得比较宽裕,是本课圆满完成的关键之一。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课时数NO : 教学 内容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第一节——杠杆课题第一课时:认识杠杆课型:新授课 程 标 准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认出杠杆。 2.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3. 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熟悉有关杠杆的名称:支点. 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通过实际应用理解并体会杠杆的作用。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1.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学物理是有用的。 2.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3.从伟大科学家的身上,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 重点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认出杠杆。 2.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教学 难点 1.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2.通过实际应用理解并体会杠杆的作用。 教具 学具 指甲剪、剪刀、筷子、啤酒扳手等 学习内容.过程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订栏 一、激发兴趣 师: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经有一句名 言,说如果给他一根硬棒和一个支点他可以撬 动整个地球。经科学研究证明,他办不到这件 事,但他讲的这个道理是正确的,只是他无法 在他有限的生命里走完硬棒另一端的路程。那 么他所说的硬棒到底有多厉害!愿和我一起来 探究它的奥秘吗? 1.出示应用杠杆的一系列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从这些图片中你能 发现什么? 不论学生发现什么都应予以肯定,积极 鼓励学生寻找各图之间的共性或图与图之间的 共性。 2.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杠杆的共性。 ○1都有一个共同的可以转动的固定点。 聆听 思考 观察 思考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苏科版九年级(上)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18分) 1.“神舟五号”载入飞船成功地发射和回收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神舟五号”在上升过程中,若以“神舟五号”为参照物,则宇航员杨利伟是 的。假如你和杨利伟在太空中合作,你应该通过 和他进行交谈。为了使快速降落的返回舱安全着陆,在距离地面的一定高度,点燃反推火箭发动机向下喷出高温、高压气体,从开始喷气到安全着陆,返回舱的动能 ,重力势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如图所示的轻质杠杆,AO 小于BO 。在A 、B 两端悬挂重物G 1和G 2后杠杆平衡。若将G 1和G 2同时向支点O 移动相同的距离,则杠杆 端向下倾斜。 3.热机是将 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如图所示是热机的 冲程;热机工作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有 (填一种污染)。 4.一台液压起重机在10s 内把一辆重为15 000N 的汽车举高了2m ,起重机对汽车做了_________J 的功,功率是_________ W 。 5.按图将电池、灯泡、导线连接起来,再依次把铅笔芯 (碳棒)、塑料棒、玻璃棒、橡胶棒接到A 、B 之间,其中能使灯泡发光的是 。 6.小红做实验时,把一盏灯两端的电压从4V 增加到6V ,通过它的电流将从0.5A 增加到_______A ,这盏灯的阻值为 · 7.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恒定不变,当开关S 闭合后,电流表的示数将 ,电压表的示数将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8.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2 V 保持不变,电阻R 1=5Ω,R 2=10Ω,当开关S 断开时,电流表A 1的示数是 A ;当开关S 闭合时,电流表A 2的示数是 A . 第2题 第3题 第5题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 物理 九年级上册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 一、杠杆 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可以是任意形状的,不一定是直的)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方向判断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PS :分析:P3 螺丝刀撬图钉、P8羊角锤。 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杠杆原理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 1L 1 = F 2L 2) 省力杠杆(费距离):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 费力杠杆(省距离):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 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 (举例) (例题讲解、解题格式注意)——P8 Q2 二、滑轮——绕轴能转动的轮子——杠杆的变形。 定滑轮:轴的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等臂杠杆(动阻力相等,可改变动力的方向) 动滑轮:轴的位置随被拉的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支点在一侧的不等臂杠杆(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两倍,使用时可以省一半的力,但不可以改变动力方向)。 滑轮组: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既省力又可改变力的方向)。——两种绳子绕法 用滑轮组起吊重物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物体,提起物体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几。 F=(G+G 动)/n n 是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段数 三、功——无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例题) 功(机械功):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做功的两要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公式:W=FS 单位:J ) 四、功率 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公式: P=W/t 单位:W 五、机械效率(实验) 1.有用功:为达到目的必须做的功。 2.额外功:为达到目的不需要做但不得不做的功。 一点、二力、二臂 F 2 1 2 F 1 F 2 l 2 l 1 O F 1 F 2 O l1 l2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物理上册 全册全套精选试卷训练(Word版 含解析)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精选试卷训练(Word版含解析) 一、初三物理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易错压轴题提优(难) 1.小明想测量常见的两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1)他先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所用装置如图所示,实验中每个钩码重2N,测得的数据如下表: 次数钩码总重G/N 钩码上升的高度 h/m 测力计示数F/N 测力计移动距离 s/m 机械效率率η 140.1 1.80.3 260.1 2.40.383% 340.1 1.40.557% 440.2 1.4 1.057% ①在实验中,测绳端拉力F时,应尽量竖直向上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 ②第1次实验测得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 保留整数),第4次实验是用____图做的(选填“a”、“b”或“c”); ③分析第1、3次实验数据可得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 (2)接着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杠杆的机械效率,每个钩码的质量为m,O为支点(支点 处的摩擦不计)。 ①他先将2只钩码悬挂在B点,在A点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拉力为F1,机械效率为η1;

②然后他将这2只钩码悬挂在C 点,在A 点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C 点上升高度与第一次相同,则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2将____ (选填 “>”“=”或“<”) F 1; [拓展]对比杠杆实验的第①②两步,判断第②步中杠杆的机械效率η2如何变化并说明理由_________。 【答案】匀速 74% c 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小 > 见详解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测绳端拉力F 时, 应尽量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第1次实验测得的机械效率为 4N 0.1m 100%100%100%74%1.8N 0.3m W Gh W Fs η?=?=?=?=?有用总 [3]第4次实验,钩码上升的高度为0.2m ,测力计移动距离为1.0m 。则绳子股数为 1.0m =50.2m s n h = =绳 第4次实验是用图c 做的。 [4]分析第1、3次实验数据,提升重物相同,但第1次实验,应用图a 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进行试验,第3次实验,应用图c 两个动滑轮的滑轮组进行试验,第一次机械效率高于第3次实验数据,可得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小 (2)[5]钩码从B 点移动到C 点,阻力不变阻力臂变长,弹簧测力计位置不变,动力力臂不变,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变大,则F 2>F 1。 [6] η2变大,因为C 点被提的高度相同,克服杠杆自身重力所做的额外功相同,钩码提升的高度增加,有用功变大,根据 100%W W W η= ?+有有额 可知η2变大。 2.小明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利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进行了4次测量,测得数据如下表所示:

(完整版)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梳理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 一、杠杆 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可以是任意形状的,不一定是直的)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方向判断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支点、动力、阻力作用点都在杠杆上 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杠杆原理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 1L 1= F 2L 2) 省力杠杆(费距离):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 费力杠杆(省距离):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 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 (举例) 二、滑轮——绕轴能转动的轮子——杠杆的变形。 定滑轮:轴的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等臂杠杆(动阻力相等,可改变动力的方向) 动滑轮:轴的位置随被拉的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支点在一侧的不等臂杠杆(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两倍,使用时可以省一半的力,但不可以改变动力方向)。 滑轮组: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既省力又可改变力的方向)。——两种绳子绕法 用滑轮组起吊重物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物体,提起物体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几。 F=(G+G 动)/n n 是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段数 三、功——无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 功(机械功):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做功的两要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公式:W=FS 单位:J ) 四、功率 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公式: P=W/t P=FV 单位:W 五、机械效率(实验) 1 2 L 1 L 2 F 1 F 2 l 2 l 1 O F 1 F 2 O l1 l2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练习册答案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练习册答案 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基础知识1分子,原子,不停,无规则,引力和斥力。2互相接触,进入对方,分子在运动,间隙。3引力,斥力。4运动,升高。5A6B7A8A 能力提升9樟脑的分子在运动,升华。10扩散,加快。11D12D13C14B15A16A 探索研究17分子间的距离太大,吸引力太小,分子在不停地运动。18碳分子和钢铁分子之间发生了扩散现象。19油珠从钢瓶分子间渗出来。因为钢瓶分子间有间隙,在高压作用下,油分子便能渗出来。20用乳胶黏合木制家具时,乳胶液体分子与木头分子充分接触,彼此只有微弱的引力作用。只有当乳胶干了,变成固态,分子间的距离变小,引力作用增大,木头才粘得结实。21因为用手抹几下,可以使胶带与纸之间的距离变小,增大胶带与纸的引力,才能揭干净。 第一节内能 基础知识1热运动,分子势能,焦耳,分子的热运动,相互运动,越大。2内,减少,具有,增加。3(1)增加(2)增加(3)增加。4(1)做功(2)热传递(3)热传递(4)做功(5)热传递(6)做功。5(1)×(2)×(3)×(4)√(5)×(6)√。6减少,热传递。能力提升7D8D9D10B11B 探索研究12“冒烟”或“冒出火苗”都是因为温度升高,甚至高达木材的燃点,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由于通过做功的方法把机械能转化为内

能,使木材温度升高的缘故。13不是这样。因为热传递是内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盖棉垫子是为了防止外界的热量向冰棒传递,这样冰棒不容易融化。14由于空间站穿过大气层反回过程中与空气摩擦做功,使其升温而熔化。15用打气筒打气时,活塞压缩气体做功,导致气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所以气筒壁会发热。16啤酒瓶内的气压大于外界的气压,当瓶盖开启时,里面气体膨胀对瓶盖做功,导致气体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使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也就看到“白烟”。 第二节比热容 基础知识1热量,质量,升高的温度,C,J/(kg ·℃)。2特性,一般不同,1kg的冰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是2.1*103 J。3热量,比热容,质量,初温,末温,cm(t-t0),cm(t0-t)。4、70,比热容,热量。5比热容,低于 能力提升6C7B8B9C10A11B12B13C14、6.3*104J。15、65℃ 探索研究16(1)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质量有关(2)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温度的变化有关(3)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种类有关(4)物质的种类、质量及温度变化的多少。17、7.072*105J。18(1)0.46*103J/(kg ·℃)。(2)铁

苏科版_九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九年级(上)期末试卷 一、填空题 1.“神舟五号”载入飞船成功地发射和回收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神舟五号”在上升过程中,若以“神舟五号”为参照物,则宇航员杨利伟是 的。假如你和杨利伟在太空中合作,你应该通过 和他进行交谈。为了使快速降落的返回舱安全着陆,在距离地面的一定高度,点燃反推火箭发动机向下喷出高温、高压气体,从开始喷气到安全着陆,返回舱的动能 ,重力势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如图所示的轻质杠杆,AO 小于BO 。在A 、B 两端悬挂重物G 1和G 2后杠杆平衡。若将G 1和G 2同时向支点O 移动相同的距离,则杠杆 端向下倾斜。 3.热机是将 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如图所示是热机的 冲程;热机工作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有 (填一种污染)。 4.一台液压起重机在10s 内把一辆重为15 000N 的汽车举高了2m ,起重机对汽车做了_________J 的功,功率是_________ W 。 5.按图将电池、灯泡、导线连接起来,再依次把铅笔芯 (碳棒)、塑料棒、玻璃棒、橡胶棒接到A 、B 之间,其中能使灯泡发光的是 。 6.小红做实验时,把一盏灯两端的电压从4V 增加到6V ,通过它的电流将从0.5A 增加到_______A ,这盏灯的阻值为 · 7.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恒定不变,当开关S 闭合后,电流表的示数将 ,电压表的示数将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8.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2 V 保持不变,电阻R 1=5Ω,R 2=10Ω,当开关S 断开时,电流表A 1的示数是 A ;当开关S 闭合时,电流表A 2的示数是 A . 9.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当S 闭合后,电压表V 1的示数为4V ,电压表V 2的示数为6V ,电流表A 的示数为1A ,且将R 2和R 3对换位置后,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均不变,则电源电压为____V 。 二、选择题 10.如图所示,杠杆AOB (不计自身质量)的A 端挂重为G A 的物体,B 端挂重为G B 的物 体,杠杆能平衡,此时OA 处于水平位置静止。已知OA=OB ,则( ) A .G A =G B B .G A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物理 全册全套精选试卷(提升篇)(Word版 含解析)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全套精选试卷(提升篇)(Word版含解 析) 一、初三物理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易错压轴题提优(难) 1.小军利用如图所示器材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他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次数物重G/N 绳自由端的 拉力F/N 钩码上升的 高度h/cm 绳自由端移 动的距离 s/cm 机械效率η/% 1 1.00.51030 2 2.00.951574.1 (1)根据记录表格中提供的信息,组装图中小军使用的滑轮组______; (2)根据给出的实验数据,计算出第一次的机械效率并填入表格中______;(结果保留三位 有效数字) (3)同一个滑轮组,在两次实验过程中机械效率不同,主要原因是______。 【答案】 66.7 两次提升的物重不同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当钩码上升的高度为10cm时,绳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30cm,则绳子承担重物的段数 30cm 3 10cm s n h === 绳子的段数是奇数,从动滑轮开始绕起,如图所示

(2)[2]第一次的机械效率 1 1 11 1 1N0.1m 100%100%100%66.7% 0.5N0.3m W G h W F s η ? =?=?=?≈ ? 有1有1 总 (3)[3]实验中两次测得的机械效率使用的是同一个滑轮组,即绳重、摩擦、滑轮重是相同的,所以导致机械效率不同主要原因是两次提升的物重不同。 2.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将杠杆装在支架上,发现杠杆左端下沉,此时应将杠杆两侧的螺母同时向_____ (2)如图甲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在杠杆两侧各去掉一个相同的钩码,则杠杆将______ (3)如图乙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在C处竖直向上拉。当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如图丙,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__ (4)请在图丙中画出拉力F′的力臂l。________ 【答案】右逆时针变大不变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杠杆左端下沉,右端上翘,平衡螺母向上翘的右端移动。 (2)[2]设一个钩码的重力为G,杠杆一个小格代表l,如果在图中杠杆两侧各去掉一个相同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梳理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 一、杠杆 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可以是任意形状的,不一定是直的)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方向判断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支点、动力、阻力作用点都在杠杆上 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杠杆原理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 1L 1 = F 2 L 2 ) 省力杠杆(费距离):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 费力杠杆(省距离):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 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 (举例) 二、滑轮——绕轴能转动的轮子——杠杆的变形。 定滑轮:轴的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等臂杠杆(动阻力相等,可改变动力的方向)动滑轮:轴的位置随被拉的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支点在一侧的不等臂杠杆(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两倍,使用时可以省一半的力,但不可以改变动力方向)。 滑轮组: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既省力又可改变力的方向)。——两种绳子绕法

用滑轮组起吊重物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物体,提起物体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几。 F=(G+G 动)/n n 是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段数 三、功——无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 功(机械功):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做功的两要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公式:W=FS 单位:J ) 四、功率 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公式: P=W/t P=FV 单位:W 五、机械效率(实验) 1.有用功:为达到目的必须做的功。 2.额外功:为达到目的不需要做但不得不做的功。 3.总功:为达到目的实际做的功W 总= W 有+W 额。(有用功小于总功,因此机械效率小于百分之一百) 4.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η= W 有/ W 总。 5、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提升物重、滑轮自重、绳的摩擦有关,与提升高度、提升速度与绕线方式无关。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光滑程度、倾斜程度有关。 轮轴的轮越大、轴越细,轮轴的机械效率越大。 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 一、 动能、势能、机械能 动能:运动着的物体能对其他物体做功,那么这个物体就具有能量。这种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物体的动能越大,它对其他物体所做的功就越多。 F 1 F 2 l 2 l 1 O F 1 F 2 O l 1 l 2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物理上册 全册全套精选试卷测试题(Word版 含解析)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精选试卷测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一、初三物理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易错压轴题提优(难) 1.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将杠杆装在支架上,发现杠杆左端下沉,此时应将杠杆两侧的螺母同时向_____ (2)如图甲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在杠杆两侧各去掉一个相同的钩码,则杠杆将______ (3)如图乙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在C处竖直向上拉。当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如图丙,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__ (4)请在图丙中画出拉力F′的力臂l。________ 【答案】右逆时针变大不变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杠杆左端下沉,右端上翘,平衡螺母向上翘的右端移动。 (2)[2]设一个钩码的重力为G,杠杆一个小格代表l,如果在图中杠杆两侧各去掉一个相同的钩码时,杠杆的左端为 ? G l Gl 22=4 杠杆的右端为 ? G l Gl 3=3 所以杠杆的左端力和力臂的乘积大于右端的乘积,所以杠杆左端下沉,杠杆将逆时针转动。 (3)[3]乙图中,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杠杆时,拉力的力臂为OC,弹簧测力计向右倾斜拉杠杆时(如图丙),拉力的力臂小于OC,拉力的力臂变小,拉力变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变大。 [4]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因为杠杆始终保持水平平

衡,钩码的重力和钩码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与其力臂的乘积将不变。 (4)[5]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做垂线,得到力臂,如图所示: 2.小飞用图甲装置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设弹簧测力计和钩码对杠杆的拉力分别为动力F1和阻力F2,l1和l2分别表示动力臂和阻力臂.他的实验思路是:改变F2、l1和l2,测得杠杆平衡时所需的拉力F1,来寻找F1、F2、l1和l2四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已知实验前已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0~5N,杠杆上每一格长10cm. 实验次数阻力F2/N阻力臂l2/cm动力臂l1/cm动力F1/N 143330 241830 2.4 347.530 1.0 (1)为便于测量力臂,弹簧测力计应沿_______方向拉杠杆,并使之在_____位置平衡;(2)小飞首先保持F2和l1不变而改变l2,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如表格所示.第1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示数的放大图如图乙所示,则F1=______N,此时杠杆的类型与______(选填“筷子”或“老虎钳”)相同; (3)为获得更多组数据,小飞继续进行(2)中实验,则为能顺利完成实验,在改变阻力臂l2时,l2应不超过______cm;完成上述实验后,小飞接下来还应进行的实验有:①保持______不变而改变F2;②保持F2和l2不变而改变l1. 【答案】竖直水平 4.4 筷子 37.5 l2和l1 【解析】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检测试题

F 1 F 2 F 3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如图所示的杠杆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 ) A B C D 2.综合实践课上小红用剪刀修剪树枝时感到很吃力,为了使小红容易剪断树枝,有四位同学给出了 自己的建议,你认为其中最合理的是 ( ) A .小明:用剪刀尖去剪 B .小莹:有剪刀的中后部去剪 C .小敏:用剪刀的中前部去剪 D .小洁:放弃,不去修剪了 3.一辆平板车的一个轮子陷入了泥里,小玮和小祥来帮忙,小祥采用帮助拉车的方法,小玮采用推 车轮的上部边缘的方法.若两人用力相同,方向合理,实际效果比较好的是 ( ) A .小祥的方法 B .小玮的方法 C .一样好 D .无法确定 4.有三个相同的杠杆,杆上每小格为0.1m ,在杆上相同的位置挂有重力都为G 的物体.三个杠杆分 别在F 1、F 2、F 3的作用下处于水平平衡状态,如图所示,这三个力中最大的是 ( ) A .F 1 B .F 2 C .F 3 D .无法判断 5.在如图所示的四种情境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 ) A .提着水桶在水平路上行走 B .举着杠铃不动 C .搬石头没搬动 D .推着小车向前运动 6.放学后,某同学背着重40N 的书包沿水平路面走了200m ,又登上大约10m 高的四楼才回到家, 则他在回家过程中对书包所做的功大约为 ( ) A .0J B .400J C .2000J D .2400J 7.两名运动员,甲运动员比乙运动员高,如果他们举起相同质量的杠铃所用的时间相等,如图所示, 则 ( ) A .甲做功较多,功率较大 B .甲做功较多,功率较小 C .甲做功较多,甲、乙功率相等 D .甲、乙做功相等,乙的功率较大 8. 小亮同学从地面走上10m 高的四楼教室,估计他克服重力做的功为 ( ) A .500W B .500J C .5000W D .5000J 9. 小车重200N ,人用30N 的水平力推小车沿水平路面匀速前进50m 的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甲 乙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物质世界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研究:宇观世界:宇宙、银河系、地球等。它们的体积非常大,大多距离我们非常远,要借助天文望远镜观察和研究,一起看看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欢迎查阅!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 (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3)了解原子的结构;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世界的研究介绍,发现并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 (2)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认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 学习物质的世界,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

(二) 学法点拨 物质世界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研究:宇观世界:宇宙、银河系、地球等。它们的体积非常大,大多距离我们非常远,要借助天文望远镜观察和研究:宏观世界:地球上人类可以实地观察和研究;微观世界:物体尺寸非常小,要借助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研究。 微观物质的尺度很小,人类肉眼无法直接观察。但是,分子也有结构,它是由原子组成的。 课前准备 ○1取一根蜡烛放入小金属罐熔化然后观察蜡烛凝固时体积的变化。 ○2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系、银河系的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 ○3查阅、收集有关分子、原子结构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 教师:人们说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那么,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万物,变化万千,那么,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一切给人类留了许许多多的谜,引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探究的足迹,从宏观到微观作一次旅行,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吧。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知识点总结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梳理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 一、杠杆 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可以是任意形状的,不一定是直的)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方向判断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支点、动力、阻力作用点都在杠杆上 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杠杆原理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 1L 1= F 2L 2) 省力杠杆(费距离):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 费力杠杆(省距离):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 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 (举例) 二、滑轮——绕轴能转动的轮子——杠杆的变形。 定滑轮:轴的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等臂杠杆(动阻力相等,可改变动力的方向) 动滑轮:轴的位置随被拉的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支点在一侧的不等臂杠杆(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两倍,使用时可以省一半的力,但不可以改变动力方向)。 滑轮组: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既省力又可改变力的方向)。——两种绳子绕法 用滑轮组起吊重物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物体,提起物体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几。 F=(G+G 动)/n n 是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段数 三、功——无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 功(机械功):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做功的两要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公式:W=FS 单位:J ) 四、功率 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公式: P=W/t P=FV 单位:W 五、机械效率(实验) 1.有用功:为达到目的必须做的功。 2.额外功:为达到目的不需要做但不得不做的功。 3.总功:为达到目的实际做的功W 总= W 有+W 额。(有用功小于总功,因此机械效率小于百分之一百) 4.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η= W 有/ W 总。 5、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提升物重、滑轮自重、绳的摩擦有关,与提升高度、提升速度与绕线方式无关。 F 1 F 2 l 2 l 1 O F 1 F 2 O l1 l2

苏科版 物理 九年级上册 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 一、杠杆 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可以是任意形状的,不一定是直的)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方向判断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PS :分析:P3 螺丝刀撬图钉、P8羊角锤。 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杠杆原理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 1L 1= F 2L 2) 省力杠杆(费距离):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 费力杠杆(省距离):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 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 (举例) (例题讲解、解题格式注意)——P8 Q2 二、滑轮——绕轴能转动的轮子——杠杆的变形。 定滑轮:轴的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等臂杠杆(动阻力相等,可改变动力的方向) 动滑轮:轴的位置随被拉的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支点在一侧的不等臂杠杆(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两倍,使用时可以省一半的力,但不可以改变动力方向)。 滑轮组: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既省力又可改变力的方向)。——两种绳子绕法 用滑轮组起吊重物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物体,提起物体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几。 F=(G+G 动)/n n 是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段数 三、功——无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例题) 功(机械功):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做功的两要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公式:W=FS 单位:J ) 四、功率 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公式: P=W/t 单位:W 五、机械效率(实验) 1.有用功:为达到目的必须做的功。 2.额外功:为达到目的不需要做但不得不做的功。 一点、二力、二臂 F 1 F 2 l 2 l 1 O F 1 F 2 O l1 l2

(完整版)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 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 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 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ft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 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 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 度,把一标准大 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度,在0 度和100 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 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化和凝固曲线图: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上图中AD 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 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 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 段处于液态;而DG 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 段于液态,EF 段落是 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 处于固态。 1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 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第三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物理

九年级物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所使用的杠杆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2.关于安全用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用手去拉触电的人 B .在输电线上晾衣服 C .发现有人触电应及时切断电源 D .用湿布擦正亮着的台灯灯泡 3.下列物体不会在其周围产生磁场的是 A .铝棒 B .地球 C .指南针 D .通电导体 4.LED 灯是一种高效的节能光源,其核心元件是发光二极管.发光二极管的主要材料是 A .绝缘体 B .导体 C .半导体 D .超导体 5.下列情形中,对物体没有做功的是 A .举着杠铃不动 B .将弹簧拉力器拉长 C .将实心球抛向空中 D .把掉在地上的羽毛球捡起来 6.在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使用同一小球进行如图所示的 两次实验,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来的过程中动能一直减小 B .两次实验研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C .两次实验研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高度的关系 D .两次实验研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 7.教室中一只开关能同时控制二盏日光灯,根据生活经验和 所学物理知识可知这二盏日光灯间的连接方式是 A .一定是串联的 B .一定是并联的 C .可能是串联的 D .无法确定 8.下列说法中符合实际的是 A .教室中日光灯正常发光时的电流约为2A B .一节新干电池的电压为2V C .家中挂壁式空调的正常工作时电功率约为1100W D .志贤同学从教学楼一楼爬上四楼做功约为450J 9.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吸收热量,物体的温度一定升高 A .筷子 B .船桨 C .鱼竿 D .扳手 第6题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