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

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

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
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

浅谈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

摘要:在本文中,主要讨论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和解决

方案,仅供参考。

关键字:数学,教学

analysis on high school maths layers teaching

bazhou jumo county middle school in xinjiangtuerxunjiang diske

abstract: in this paper, it mainly discusses on the layer teaching mathematics guiding ideology and solutions, for the reference.

key word: mathematics, teaching

一、“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

“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而学

生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学也应有一定的差异。根据差异,学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学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学生的差异,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分层次教学是一种重视学生间的差异,强调教师的“教”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学,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上区别对待,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

分层次教学与以往分快慢班有着本质的区别。以往重点班、普

通班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的,所以往往可以通过一般性的考试

保合镇中学初中数学分层教学课题三阶段计划

保合镇中学初中数学分层教学课题三阶段 计划 文章 来源第三阶段(2010年3月一2010年6月)工 作计划 丰都县保合镇中学数学课题组 我校课题组经过第一、二阶段的研究,已基本将分层教 学理论和方案进行了学习,并进行了备课和上课进行了初步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第三阶段的工作计划制定如下: 一、本阶段研究工作内容:课题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案的学习探讨,分层备课的探讨和实施,课堂分层教学的探讨和实施,分层作业的探讨和实施等。 二、本阶段的研究目标:(1)课题组成员通过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案的学习,加深对课题的认识,并能在教学中自觉实施.(2)力争通过研究达到对备课分层、授课分层、作业 分层各方面有一个基本系统的认识和做法。 三、本阶段研究工作周期定为:为2010年3月始,到2010年6月止。 四、本阶段计划使用的研究方法:①调查法:课题组对 我校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促进其学习行为的转变。②经验总结法:通过对本阶段研究工作的总结,不断深化教师、学生对分层教学的认识,使老师和学生逐步与之相适应。

五、本阶段研究工作计划使用的研究措施: 实施分层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能简单地将学生分班认作是分层教学,应该对此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规划和安排。特别是要将分层教学中能力的培养始终作为研究的重点,因为只有学生能力的提高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能力的提高亦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因此,我们将在第一、二阶段研究的基础上认真进行课题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案的学习探讨,分层备课的探讨和实施,课堂分层教学的探讨和实施,分层作业的探讨和实施等。 1、认真进行课题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案的学习探讨我们将认真组织 参研人员学习分层教学理论和研究方 案,使全体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理论和方案有了较深的理解和认识。 2、认真进行分层备课的探讨和研究 经过第一、二阶段课题组成员的认真学习和探讨,我们已形成了分层备课(即分层备课教案设计)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法学法的制定、教学重难点的制定、教学过程的设计、练习与作业的设计等几方面设计出分层教学的教案。本阶段我们将更认真按此进行备课。七年级由陈晓东、舒卫东、孙斌、张有金负责,八年级由彭红忠、周友明、李建国负责,九年级由刘伟、孙克林、杨思荣负责。 3、用第一、二阶段形成的分层教学过程模式(四环节教学)进行教学探讨和研究。 教学过程主要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设计: (1).情境导向,分层定标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随着岛中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学设讣的理论和方法正日益受到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视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与教师只凭经验和直觉作出主观判断而制定的教学计划不同,教学设il?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为基础,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賂方案,在实施方案后评价其结果.对方案进行修改的全过程,教学设讣以帮助每个学生学习.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木文仅对构成教学设讣基本要素之一的教 学目标作一浅析。 1对再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认识 从数学教学系统的层次看,教学目标有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诔时目标。其中课程目标一般比较概括.而单元 目标和课时目标则比较具体,髙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即屈此范畴. 1.1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含义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或是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身心变化为目标.这些变化是以直接可观察的行为抬标为依抿的。因此?教学目标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我们可以理解为:它表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说明教师将要做什么:其表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 址.避免用含糊不清或不切实际的语言。 1?2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分类 课堂教学目标的分类也就是对学生侦期的学习结果的分类。在岛中数学教学中.我们不必完全照搬国外的教学目标分类方法.可以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在进行分析研处的基础上提出适合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层次。现在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是我国比较通行的“了解”.“理解”.“学握”.“应用”等教学目标层次分类.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也对这些层次的含义做了说明,但在教学在确定和陈述教学目标时还需更加具体。 1.3 ft中数学教学目标的功能 教学目标是诔堂教学的方向。数学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由备课开始,自始自终都必须明确所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或者说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程度。商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基木功能就是定向.抬明教学活动的方向。其定向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是教师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教学策略扌斤教师采取的为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主婆包括教学活动的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的选用等方面。在课堂上.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比如.关干“函数的奇偶性”,若教学目标是“理解函数的奇偶性概念”,而具体要求却可能有几个不同的层次(即不同的学习结果):①能判断一些常见涵数的奇偶性:②能抓住函数的奇偶性对定义域的特殊要求:③能利用函数的奇偶性解决一些问题。对上述不同的学习结果,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会有所不同。又如?立体几何的教学 和代数的教学,教学内容属于不同类型,教学目标的差界很大.教师的教学策略也是不相同的。 2)引导学生的学习。在教学初始阶段,教师就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了木节课的内容之后?他们的知识、能力等方面应有什么变化。学生有/学习目标的描引,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将要达到的目标上。比如,在数学归纳法的教学中有一项目标是“学握数学归纳法证题的步骤” o教师明确抬出这一目标及达到目标的重要性,学生就会 重视有关步骤知识的学习.并有意识地学握好书写格式及步骤。 3)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在教学评价中,不论是对学生的学还是对教师的教,评价其质虽:舟低的标准只有一个. 即看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在数学滦堂教学评价中,人们往往很重视应用现代化的媒体技术,但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目标。否则,尽管课上得很“热闹”,而学生的知识能力. 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并没有发生应有的变化.也不能认为是上得成功的课。 2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和陈述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和陈述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任课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 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实际状况和认知规律。 2. 1确定祐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

(完整)高中数学分层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教学设计 一意义与价值 现代课程理论的观点——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作出科学合理安排的一种构想。教学设计直接反映出教师的业务水平,反映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和对新课标的把握尺寸,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尤其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所以我们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把“高中数学分层教学设计”作为一个子课题研究,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能彻底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同时,是教师在教学方法有新的突破,在教学艺术出具特色,在教学风格上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为培养特色教师奠定基础,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及非智力因素。 二研究目的 1、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环节齐全,教学过程中的其他环节紧扣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要科学严谨,不能有形式无内容,也不能有内容不注重形式,所有的教学设计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所设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是通过测试而实现的。 2、教学设计中要体现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新课标是教学的指导思想,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是对教学内容的定位,是确定教学内容三维目标的主要依据,同时在教学设计中,要贯穿分层教学思想,在备、讲、改、辅、作业等诸多环节中体现分层教学思想。 3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教学设计要在科学合理可行的基础上,又要体现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 三研究内容 1、学生情况分层分析: 对学生学习改内容时,要分析各层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学习该内容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对各层学生进行测试和访谈,学习该内容可能存在的困难对各层学生进行访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对学生进行分层方法。 2 、教学内容分层分析:

汇总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doc

教学案例 我所带的是高二(2)班,她是个庞大的班级,有56名学生。 在第一周上课的几天里,我渐渐的发现一名“怪”学生——张勇明。这名学生坐在教室正中间第二排的位置上。这样的位置是老师能看到的最佳位置,就在老师眼皮底下。上课时,其他这种位置的同学慑于被老师盯上,一般都规规矩矩的坐着,认认真真的听课,而这位同学却不然,他好象一点也不怕被我盯上。 上课时,先是看着黑板听一会儿,然后就弯下腰半趴在课桌上什么也不看,懒懒的样子,不知道在干什么。下课后我走到他跟前问他是不是有什么事,他笑着摇摇头说没有。 课后(2)班主任周老师告诉我,其实那个学生的数学基础挺扎实的,只是有些懒不能长久坚持下去,应该多注意多关照一下。 在以后的上课中,我在提问其他同学问题的时候,也有意无意的去提问他。课后,走到他跟前问他有没有不清楚的问题。 渐渐的在以后的课堂上,这位同学半趴在课桌上的次数少了,当讲到关键处时,我也能看到他在集中精力听。而且我还发现他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提前预习书本内容,提前做课后练习及习题。有一次我讲四种命题的关系,下课后我走到张勇明跟前,看到他已经把下一节充分必要条件的练习题做过啦,而且准确无误。 中段考试成绩出来了,张勇明的数学考了75分(满分150分),全班第一名。其中有一道数学大题难度较大,我曾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过,可是只有张勇明一个学生作对,其他做对的同学寥寥无几。 由此,我体会到:由于(2)班大部分同学基础比较薄弱,而高中阶段新内容新知识的接受又需要以前所学内容做铺垫,而以前的知识又没真正掌握,这样恶性循环下去以致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在课堂上,多数同学听的蒙蒙胧胧似懂非懂。 针对这种现象,我要求同学做到:(1)把以前的数学课本从家里找到带到教室来,放在课桌上有意识的经常翻一翻。这样有些没记住的公式或不熟悉的公理定理就能记住了。(2)同学们作课堂笔记的时候,对于涉及到的旧知识内容如果不了解,那么也要做笔记。这样易于查漏补缺,新旧内容一起巩固并掌握。(3)当天事情当天做。每天上完新课后,若有不懂的问题争取当天解决,或者问我或者问同学。(4)经常复习巩固。 高二(班)路玉

高中数学必修二学案

§1.1.1 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P2~ P4,找出疑惑之处) 引入:小学和初中我们学过平面上的一些几何图形如直线、三角形、长方形、圆等等,现实生活中,我们周围还存在着很多不是平面上而是“空间”中的物体,它们占据着空间的一部分,比如粉笔盒、足球、易拉罐等.如果只考虑这些物体的形状和大小,那么由这些物体抽象出来的空间图形叫做空间几何体.它们具有千姿百态的形状,有着不同的几何特征,现在就让我们来研究它们吧! 二、基础探究 1.观察下面的图片,请将这些图片中的物体分成两类,并说明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图1 2.【研读课本】 (1)多面体的概念:叫多面体, 叫多面体的面,叫多面体的棱, 叫多面体的顶点。 ①棱柱:两个面,其余各面都是,并且每相邻两个四 边形的公共边都,这些面围成的几何体叫作棱柱 ②棱锥:有一个面是,其余各面都是的三角形,这些面 围成的几何体叫作棱锥 ③棱台:用一个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 叫作棱台。 (2)旋转体的概念: 叫旋转体,叫旋转体的轴。

①圆柱:所围成的 几何体叫做圆柱. ②圆锥:所围成的 几何体叫做圆锥. ③圆台:的部分叫 圆台. ④球的定义 三、能力探究 例1.(1)如图,观察四个几何体,其中判断正确的是() A.(1)是棱台 B.(2)是圆台 C.(3)是棱锥 D.(4)不是棱柱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多面体至少有四个面 B.九棱柱有9条侧棱,9个侧面,侧面为平行四边形 C.长方体、正方体都是棱柱 D.三棱柱的侧面为三角形 (3)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棱台各侧棱的延长线交于一点 B.以直角梯形的一腰为轴旋转所得的旋转体是圆台 C.连接圆柱上、下底面圆周上两点的线段是圆柱的母线 D.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为扇形,这个扇形所在圆的半径等于圆锥底面圆的半径 (4)下列几个命题中, ①两个面平行且相似,其余各面都是梯形的多面体是棱台; ②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四个面都是等腰梯形的六面体是棱台; ③各侧面都是正方形的四棱柱一定是正方体; ④分别以矩形两条不等的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将矩形旋转,所得到的两个圆柱是两个不同的圆柱. 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__个.() A.1 B.2 C.3 D.4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棱与侧棱是同一概念 B 三棱锥与四面体是同一概念 C四棱柱有4条体对角线 D 存在这样的棱锥,它的各个面都是直角三角形 (6)一个棱柱有10个顶点,所有的侧棱长的和为60 cm,则每条侧棱长为______cm. 例2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棱柱吗?如果不是,请举例说明。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与探究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与探究 发表时间:2015-02-03T10:43:56.393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5期供稿作者:游红娜[导读] 分层次教学中的分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其指导思想是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成绩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 南召县第一高级中学游红娜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普通高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这势必对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带来负面影响。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必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不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这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对这些现实情况,在普通高中数学教学中试行“分层次教学”的教改实验,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 “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 在同一班级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就需全面地考虑到各类学生,设计的问题应随学生的思维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对思维水平低的学生,问题设计的起点低一些,问题的难度小一点,思维的步骤铺垫得细一些,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对于思维水平能力较高的学生而言,问题设计的起点就可高一些,问题的难度大一点,思维的跨度大一些,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享受到挑战的快乐。分层次教学中的层次设计,使学生适应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进行因材施教,逐步递进,以便“面向全体,兼顾两头”,逐渐缩小学生间的差距,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这完全符合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1.创造良好的环境 分层次教学中的分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其指导思想是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成绩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为了不给差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情道理: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2.学生层次化——学生自愿,因能划类,依类分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 3.在各教学环节中施行分层次教学 (1)教学目标层次化。分清学生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2)课堂教学层次化。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比率,不至于受冷落。 (3)布置作业层次化。在教完一个概念、一节内容后,学生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后作业A层是基础性作业,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C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各半。 (4)单元考核层次化。每一单元学完后,均安排一次过关考核,它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据A、B、C三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同一份试卷拟定出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三个层次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 三、“分层次教学”的效果 1.学生分层是通过学生学生自我评估完成的,完全由学生自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这样既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保护了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感到轻松自如,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分层次教学符合因材施教原则,保证了面向全体学生,并特别重视对后进生的教学力度。由于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都有所发展。由于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符合学生的实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由于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一定的提高。

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

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 20XX年4月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能够处理数据、观测资料,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可提供自然现象、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是人们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生产劳动和学习、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它在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数学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是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以及参加社会生产、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的必要基础,对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有积极作用。因此,使学生在高中阶段继续受到数学教育,提高数学素养,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打好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一、教学目的 高中数学教学应该在9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使学生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几何、概率统计、微积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努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包括:空间想象能力、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演绎证明、体系构建等诸多方面,能够对客观事物中的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式作出思考和判断。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 篇一:高中数学备课模板《空间中的垂直关系》教学计划- 1 -- 2 - - 3 - - 4 - 篇二:高中数学教案模板(1) 课题: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学校莱钢高中姓名李红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由图象求解析式的方法,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并研究性质;(2)体验实际问题抽象为三角函数模型问题的过程,体会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现象的重要函数模型;(3)让学生体验一些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的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建模、分析问题、数形结合、抽象概括等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用三角函数模型解决一些具有周期变化规律的实际问题.难点:将某些问题抽象为三角函数模型。三、教学方法: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本节课的内容是三角函数的应用,所以应让学生多参与,让其自主探究分析问题,然后由老师启发、总结、提炼,升华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周期性变化规律的现象,昼夜交替四季轮回,潮涨潮散、云卷云舒,情绪的起起落落,庭前的花开花谢,一切都逃不过数学的眼睛!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数学的眼睛洞察我们身边存在的周期现象-----1.6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二)典型例题(1)由图象探求三角函数模型的解析式例1.如图,某地一天从6~14时的温度变化曲线近似满足函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求这一天6~14时的最大温差;(2)写出这段曲线的函数解析式意图:切入本节课的课题,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同时以设问和探索的方式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做好基础铺垫,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参与后续教学活动。解:(1)由图可知:这段时间的最大温差是20?C;(2)从图可以看出:从6~14是y?Asin(?x??)?b的半个周期的图象,∴ T ?14?6?8∴T?16 2 2? ∵T? ? ,∴?? ? 8 30?10?A??10??A?10?2又∵? ∴? b?20??b?30?10?20 ?2? ∴y?10? 8 x??)?20 3? ??)??1, 4 将点(6,10)代入得:∴ 3?3????2k??,k?Z,42 3?3? , ,k?Z,取?? 44 ∴??2k?? ?3? ∴y?10x?)?20,(6?x?14)。 84 【问题的反思】:①一般地,所求出的函数模型只能近似刻画这天某个时段的温度变化情况,因此应当特别注意自变量的变化范围;②与学生一起探索?的各种求法;(这是本题的关键!也是难点!)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有学生动脑分析,

高中数学必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总结(完整版)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 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 用.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例,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体验其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2)体会类比对发现新结论的作用.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子集与其子集的概念. 难点:难点是属于关系与包含关系的区别.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 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 用.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中数学必修1导学案

班级: 组别: 组号:___________ 姓名: 2.2.1对数(1) 【学习目标】 1. 理解对数的概念; 2. 能够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3.会根据对数的概念求一些特殊的对数式的值。 【自主学习】认真阅读教材62页至63页例2,探究并思考: 1.问题:截止到1999年底,我国人口约13亿. 如果今后能将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控制在1%,那么多少年后人口数可达到18亿,20亿,30亿? 请问:(1)问题具有怎样的共性? (2)已知底数和幂的值,求指数 怎样求呢?例如:由1.01x m =,求x . 2.一般地,如果x a N =(0,1)a a >≠,那么数 x 叫做以a 为底 N 的对数(logarithm ). 记作 log a x N =,其中a 叫做对数的底数,N 叫做真数 试试:将问题1中的指数式化为对数式. 3我们通常将以10为底的对数叫做常用对数(common logarithm ),并把常用对数10log N 简记为lg N 在科学技 术中常使用以无理数e=2.71828……为底的对数,以e 为底的对数叫自然对数,并把自然对数log e N 简记作ln N 试试:分别说说lg5 、lg3.5、ln10、ln3的意义. 4.思考: (1)指数与对数间的关系? 0,1a a >≠时,x a N =? . (2)负数与零是否有对数?为什么? (3)log 1a = , log a a = . (4) log ____;n a a = log _____a N a = 5. 1)将下列指数式写成对数式: (1)4 216=; (2)3 1 3 27 -= ; (3)520a =; (4)10.452b ??= ??? . 2)将下列对数式写成指数式: (1)5log 1253=; (2) log 32=-; (3)lg 0.012=-; (4) 2.303=. 小结:注意对数符号的书写,与真数才能构成整体. 【合作探究】 1.求下列各式的值: ⑴2log 64; ⑵2 1 log 16 ; (3)lg10000;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之探究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之探究 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普通高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不顾学生水平和能力差异,沿用过去同一教材下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面对这些现实情况,在普通高中数学教学中试行“分层次教学”的教改实验,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 “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全面地考虑到各类学生,设计的问题应随学生的思维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对思维水平低的学生,问题设计的起点低一些,问题的难度小一点,思维的步骤铺垫得细一些,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对于思维水平能力较高的学生而言,问题设计的起点就可高一些,问题的难度大一点,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享受到挑战的快乐。 二、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1.学生层次化——学生自愿,因能划类,依类分层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下、中、上按2:5:2的比例分为A、B、C 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C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C层同学请教;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 2.在各教学环节中施行“分层次教学” ⑴教学目标层次化。分清学生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组学生达到①-③;B组学生达到①-④;C组学生达到①-⑤。 ⑵课前预习层次化。根据己定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看书预习方法,就会获得满意的预习效果。比如,可要求A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三维目标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三维目标”设计的 技巧分析 一、数学课堂“三维目标”设计缺失的表现 课程强调“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不能人为分割.在课堂教学设计实践中,由于对“三维目标”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目标概念化和相互割裂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目标该实的不实.知识、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课堂教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常规性任务,它是教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然而,由于认识上的片面和观念上的偏差,在不少课堂上,最应该明确的知识、技能目标,反而出现缺失或者变得含糊.“双基”毕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抓手,也是形成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和收获.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现象.由于“过程和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是以往课堂教学所忽略的新要求,一般教师设计这类目标的意识不强,有些教师是有明确的意识,却在设计和操作中明显地出现了“游离”现象:游离于知识、技能目标之外,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之外,游离于学生发展之外,从而使过程和方法目标的价值丧失殆尽. 三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出现了“贴标签”现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并不是可以“独立”和“直接”进行的,只有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当前课堂上,一些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从教书育人的机制来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 目前的教学目标设计“只能看到数学的技术层面、文化层面、生活层面、知识层面的事或要求,看不到蕴含于数学之中的用于人的高素质培养的科学思想及方法的表述”.“今天,学生学习数学往往只有两个目标:一个是考试,为了上个好学校,奔个好前程,数学和其他必考学科一样是升学的踏板;另一个是生活需要,有用得上的实惠.但‘用数学’谈何容易,因此难以推行,这个目标难提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基本是空目标.”(方运加《数学教育,科学是纲》)教学目标多样化及对“三维目标”不当分解,致使教师教学中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也就不能给教学行为带来正确的指向,在促进教学的有效性方面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落实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对教学的定向作用. 从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之初,应关注的是“使学生获得怎样的数学”,“学生学完这些数学能够做什么”,还要关注学生“怎么学”和教师“怎么教”的问题,教学目标设计优化几乎成了全部教学设计的依据. 二、数学课堂“三维目标”的优化整合 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构成教学的诸

高中数学课堂的分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的分层教学 【摘要】新课改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但是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课堂教学就不能一概而论,特别是高中数学逻辑学、抽象性较强,学生基础与能力对知识的领悟影响甚大,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而分层教学恰能满足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层教学 随着高中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数学能力参差不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差距较大,这给高中数学教学带来挑战。为了满足课改要求,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使优生更优、差生渐优,走出课堂教学的恶性局面,使高中数学教学改革取得成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灵活施教,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既兼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又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对此本文以分层教学的内涵入手,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详细剖析了分层教学的实施方法,以期为课改尽点绵薄之力。 1. 分层教学的内涵 1.1 激发兴趣,全员参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才能产生兴趣,而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激发求知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等,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使所有学生集中精力,情绪高昂,对数学课堂充满激情,学生好学转化为乐学,这是开展教学的活动的前提。 1.2 以新代旧,梯度发展。“以旧引新,以新代旧”是数学课堂的重要原则。课堂初始,确定有效的课堂切入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参与。选用生活事例和学生身边案例,导入就自然流畅,配合会主动默契。分层教学中实施“以旧引新,以新代旧”,以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去接受新问题,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教师应适当引导,启发学生寻找新旧知识的结点,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通过问题的设置分析,学生就可温故知新,达到对数学知识的全面整合。 2. 分层教学的的实施 2.1 合理分组。开展分层教学,教师首先要摸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这样才能对症下药。高中阶段,学校一般按照学生的综合成绩将全年级学生设置各层班级,教师要选用一套难易适中的题目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测验,然后按照学生的成绩将其分为a、b、c三个学习小组,其中a组为优秀组,b组为中等组,c 组为基础组,为了顾及学生的自尊,在分组中要用语恰当,避免c组学生背上心理包袱,而且这个分组要机动设置,每次测验后根据学生成绩灵活调换,这样学生之间就会形成竞争格局,都在争先恐后跨越高层小组。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设计汇编(上册)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汇编 (上部)

目 录 1、集合与函数概念实习作业…………………………………… 2、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 3、对数的概念………………………………………………… 4、对数函数及其性质(1)…………………………………… 5、对数函数及其性质(2)…………………………………… 6、函数图象及其应用…………………………………… 7、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8、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9、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10、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1、循环结构 ………………………………………………… 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 1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 14、函数sin()y A x ω?=+的图象………………………… 15、向量的加法及其几何意义……………………………………… 16、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1)……………… 17、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2)…………………… 18、正弦定理(1)…………………………………………………… 19、正弦定理(2)…………………………………………………… 20、正弦定理(3)……………………………………………………

21、余弦定理……………………………………………… 22、等差数列………………………………………………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4、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25、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26、拋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27、圆锥曲线定义的运用………………………………………

高中数学必修4全套学案

第一章三角函数 [基础自学] 一、角的概念 1.角的概念 (1)角可以看成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2)角的表示 顶点:用O表示; 始边:用OA表示,用语言可表示为角的始边; 终边:用OB表示,用语言可表示为角的终边. 2.角的分类 按旋转方向可将角分为如下三类:

1.象限角:若角的顶点在原点,角的始边与x轴非负半轴重合,则角的终边在第几象限,就称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2.轴线角:若角的终边在坐标轴上,则这个角不属于任何象限. 三、终边相同的角 设α表示任意角,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包括α本身构成一个集合,这个集合可记为{β|β=α+k·360°,k∈Z}.[自我小测] 1.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研究终边相同的角的前提条件是角的顶点在坐标原点.() (2)锐角是第一象限的角,但第一象限的角不一定是锐角.() (3)象限角与终边落在坐标轴上的角表示形式是唯一的.() 提示:(1)×(2)√(3)× 2.做一做 (1)下列各组角中,终边不相同的是() A.60°与-300°B.230°与950° C.1050°与-300°D.-1000°与80° 答案 C (2)将-885°化为α+k·360°(0°≤α<360°,k∈Z)的形式是________. 答案195°+(-3)×360°

课堂合作探究KETANGHEZUOTANJIU 1 终边相同的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提示:与α终边相同的角,可表示为β=k·360°+α(k∈Z),即两角相差360°的整数倍. 2 如何表示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和象限角? 提示:终边在x轴非负半轴上的角:α=k·360°(k∈Z); 终边在y轴上的角:α=90°+k·180°(k∈Z); 第二象限角:90°+k·360°<α<180°+k·360°(k∈Z). 题型一正确理解角的概念 例1下列结论: ①锐角都是第一象限角; ②第一象限角一定不是负角; ③第二象限角是钝角; ④小于180°的角是钝角、直角或锐角. 其中正确的序号为________(把正确结论的序号都写上). [解析]①锐角是大于0°且小于90°的角,终边落在第一象限,故是第一象限角,所以①正确; ②-330°角是第一象限角,但它是负角,所以②不正确; ③480°角是第二象限角,但它不是钝角,所以③不正确; ④0°角小于180°,但它既不是钝角,也不是直角或锐角,故④不正确. [答案]① 角的概念的理解 正确解答角的概念问题,关键在于正确理解象限角与锐角、直角、

【实施方案】《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实施方案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片面强调数学的严谨性、逻辑推理的形式 化,忽视数学的创造性;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效果评价,只注重教 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习惯于单凭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全面、综合的反映学生的发展程度,它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极为不利。分层教学是“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性的、良性的发展”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的一种教学实施策略。所谓“班内分层教学”就是在不打乱原班级的情况下,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施教,进行 分层递进教学。 二、理论依据 1、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布鲁姆认为。教学中应克服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曲线的偏见,即认为优中差学生各占班级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甚至认为优等生只能是少数,多数是中等生和差等生。他 认为这种固定化的预想,是最浪费、最有破坏性的观念。它不仅遏制 了教师为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努力与创造精神,而且也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导致老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尖子学生身上而不 去注意后进生的现象。布鲁姆还认为: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上有一定差异,但注意后进生的现象。布鲁姆还认为:学生在学习能力 和学习速度上有一定差异,但是,我们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特 别是能为中等生和后进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条件,90%以上学生的学习

效果会变得十分相似。布鲁姆的理论使我们认识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学 习没有学得会与学不会的区别,只有学得比较快和比较慢的区别。只要有充足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时间,加上科学的指导,90%以上的学生都能对应学会的知识理解和掌握。 2、我国古代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进行分层推进提供了传统经验。 孔子教学各因其材。孔子之后的墨子也主张教学要照顾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这些宝贵的传统经验提示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因能归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近几年的调查研究,通钢一中学习成绩方面优等生约20%,差等生约48%;学习习惯方面,优等生约15%,差等生约39%,学生普遍心理素质较差,平行班差生数偏多等。为了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结合学习 外地先进经验,准备探索一条“班内分层教学”的新路,将会提高学 生的整体成绩。 2、有利于发展学校的办学特色。特色是一个学校的办学优势所 在,是一个学校教师队伍的优势所在。在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时,首先 要分析我校的情况,使分层教学既依托学校现有的优势,又有利于促进学校特色的进一步发展。 四、研究方法 经验总结法、比较分析法 五、课题的实施计划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doc

高中数学《诱导公式》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B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其主要内容是公式(一)至公式(四)。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是公式(三)。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和公式(一)(二)的基础上,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 现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案背景: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和公式(一)(二)的基础上,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同时教材渗 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 因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借助单位圆探究诱导公式。 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化为锐角三角函数。 教学重点:诱导公式(三)的推导及应用。 教学难点:诱导公式的应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情景设计: 一.复习回顾: 诱导公式(一)(二)。 角(终边在一条直线上) 思考:下列一组角有什么特征?()能否用式子来表示? 二.新课: 已知由 可知 而(课件演示,学生发现) 所以 于是可得:(三) 设计意图:结合几何画板的演示利用同一点的坐标变换,导出公式。

由公式(一)(三)可以看出,角角相等。即: . 公式(一)(二)(三)都叫诱导公式。利用诱导公式可以求三角函数式的值或化简三角函数式。 设计意图:结合学过的公式(一)(二),发现特点,总结公式。 练习 (1) 设计意图:利用公式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小组研究讨论,得到新公式。 (学生板演,老师点评,用彩色粉笔强调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公式。) 三.例题 例3:求下列各三角函数值: (1) (2) (3) (4) 例4:化简 设计意图:利用公式解决问题。 练习: (1) (2)(学生板演,师生点评) 设计意图:观察公式特点,选择公式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将任意角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体现转化化归,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应用解决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