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浙江卷)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浙江卷)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语文答案

1.B【解析】A项,两鬓(bìng)一两鬓(bìn);C项,废驰一废弛;D项,惩( chěng)罚一惩(chéng)罚。

2.C【解析】C项,关于:引进关涉的对象。此处主要考查“关于”和“对于”两个词的区别。表示关涉,用“关于”不用“对于”;引出对象,用“对于”不用“关于”。该语境是要指出对象“绘本创作者”,所以只能用“对于”。A项,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来来往往,连续不断。此处用来形容观众多,符合语境。B项,跃然纸上:形容描写或刻画得十分生动逼真。此处用来形容绘本的图画逼真,符合语境。D项,观照:原为美学术语,现也指仔细观察,审视。符合语境。

3.A【解析】冒号不正确,可改为句号。“插画就是出版物中的插图”一句已经完成了对“什么是插画”的解释,其后面的内容是在说什么是“绘本”,是另外一层意思。4.D【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把“图书营销”放到“线上”后面,使前后主语统一为“出版社”。B项,句式杂糅,删去“仰赖的”或“的原因”。C项,偷换主语,“激发前进的动力,受到各界一致好评”的不是观众,应是“这档节目”。

5.示例:①这三种作用都受温度的影响

②温度过高或过低

③植物各部位的温度是不同的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先了解整个语段的大致意思。从整体来看,语段的中心是植物的生长和温度的关系。第①处,前文说植物的生长和三种作用有关,后文说温度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关键词是“作用”和“温度”,空缺处填入的内容应该把这二者联系起来。第②处,前文说温度的变化影响植物的生长,后文说只有适宜的温度才有利于植物的快速成长,关键词是“变化”和“适宜”,据此可以推出此处应填入温度过高或过低的内容。第③处,“即”后面的内容是对前面一句话的解释,根据“根、冠、叶的温度都有差异”可以判断此处填入的内容是植物各部位的温度是不同的。

6.(1)示例: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率双增,有声阅读成为新的增长点。

(2)示例:科技的进步为国民提供了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

快,听书这种阅读方式因为更加便捷,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喜爱,却会带来阅读浅表化问题。

【解析】该消息有两段文字。第一段第一句是交代要说明的对象,接下去先分后总,一一说明调查的结果,最后一句是对全段内容的总结,也就是第一段的中心句。第二段的结构是先总后分,第一句是文段中心句。所以,在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时,只需要把这两个总结句(中心句)整合起来就可以了。对消息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进行评述,需要有自己的观点,还要阐述理由。阅读率的提升和阅读方式多样化,都是值得肯定的,“有声阅读(听书)”和“数字化阅读”相对于传统阅读,可以说是浅层次的阅读。评述时语言应准确简明。

7.D【解析】材料三中说“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是一种……倾向,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材料四中说“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所以,A项中“天生就能……交流”,B项中“生来就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C项中“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这类的表述都绝对了。

8.A【解析】A项,首先,“喜欢自然的孩子中有一半喜欢在自然里骑车”的说法不准确,它的前提是“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而不是所有喜欢自然的孩子;其次,“有利于……热爱生命的意识”的说法在文本中没有依据。B项,根据图表和注释文字可知,当前我国自然教育受众群体中中老年人比例最小,其次是“其他”(注解中指明是政府机构等),再次是公司。中老年群体学习的意愿较低,所以,该选项正确。C项,材料三解释说明的对象是“亲生命性”,所举例子都是用来说明人类的这一特性的。D项,推断的依据在材料四,“这些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恐惧的强度会因个人的遗传与经历差异而有所不同”。

9.(1)①没有接受完整的自然教育,会在自然活动中妨害生物。

②自然教育主要集中在儿童和亲子方面,受众群体单一。

(2)①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亲生命性”,也有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

②自然教育能够引导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正确应对自然界的危险。

【解析】本题考查论据。首先应理解什么是事实论据,什么是理论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自然科学原理、定律公式等。然后根据题干锁定“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论据。材料一、二中主要是事实论据,材料三、四中主要是理论论据。最后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10.①用词夸饰,辞彩绚丽。②运用铺陈、排比语句。③语气急切:用副词“果有”“真个”

等加强语气,用“你看”“你抬头”等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作品的语言特色,而且是指定的局部的语言特色,并且强调是赏析表达强烈情感(兴奋情绪)的语言,指向很明确。分析语言特色不外乎考虑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选用、句式的选择等。画横线部分多用四字词语,辞藻华丽,铺陈彩灯盛况。另外还有口语化的词语“果有”“真个是”,第二人称“你”的运用,表现作者急于分享的兴奋之情。

11.①连用10个“一”将“东京梦华”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

②前文渲染的是“闹”,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形成强烈反差。③前文铺陈

的是“繁”,此处聚焦于“一”,梦与现实交相呼应,让作品余韵十足。

【解析】在前文充分渲染繁华热闹的基础上,这两段内容就像一个特写镜头,对准长街拐角处的特定场景,使作品有开有合。同时,长街拐角处的静也和前文的热闹形成明显对比。描写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用10个“一”字,突出了该画面的安静和独特。文本开头说孩提时的“梦”,这两段之后又写到“直伴着我进入梦境”“我果然重温了少年时的梦”,正是这个画面让首尾自然呼应,让现实和梦相交。这就使得整个作品有繁华喧闹,也有安静,有大场景,也有小画面,让人深思,耐人回味。

12.①先写街的繁荣做铺垫,引出人潮汹涌。②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埋下伏笔。

③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④层层铺垫,层层推进。

【解析】从结构上分析作品内容的选择安排,即要从篇章结构技巧,如铺垫、伏笔、照应、线索、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等角度思考。先写街是先从“面”上落笔,提供一个观灯游览的典型场所——繁华的街市,从而引出下文游人众多;再写人,突出人的多,为下文观灯受阻埋伏笔,更加能突出观灯的盛况;最后再写汴京灯的盛况就顺理成章了。

星河即是灯河,“灯”是全文写作的重点,也是作者写作的目的。如此写来,层层铺垫环环相扣,层次性强,条理性也突出。

13.①庆幸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对城市发展新气象感到新奇。②有感于游人众多,人民生活富裕,精神焕发。③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实现了“我”的“星河梦”。

【解析】根据全文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分析文本的深层意蕴,其实就是对作品主旨的分析。此题要扣住两个关键词“新奇”和“庆幸”去展开,令作者感到“新奇”和“庆幸”的分别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感。通读全文可知,作者新奇的是“那街”

“那人”“那灯”,即城市发展新气象;作者庆幸的是自己生在好时代,看到了这一切,

实现了少时的愿望。看到繁华热闹的汴京游人众多,人民生活富裕,精神焕发,作者为之感叹,感到“新奇”和“庆幸”。

14.A【解析】做题时要能够根据具体的文言语境正确理解实词的含义。根据语境,“发言必自称日儒”的意思是“现在的士大夫,开口一定自称儒生”。这里的“发言”不是“发表意见”的意思,而是“开口”的意思。

15.B【解析】做题时要能够根据具体的文言语境正确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他的”。C项,介词,“在”;介词,“给”,引出动作的接受者。D项,代词,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物;助词,和“为”字配合使用,表示被动。

16.C【解析】做题时要把选项代入原文中加以考虑,结合原文进行辨别分析,寻找与文章不相符的说法。C项,“颜太初……效法嵇康、阮籍”错。由原文“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可知,“效法嵇康、阮籍”的是青州牧,而不是颜太初。17.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解析】做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理解关键词语,判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规律;根据句首和句尾的词语以及句中的惯用语进行判断。具体到这个文段,我们可以看到,文段中的“又”“虽”“故”这些词语常常放在句首,其前均应断开。再根据语意、语境可以将其他三处断开。18.(1)(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

(2)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颜太初虽然地位低

寿命短,他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

【解析】翻译语句要注意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尽可能做到字字落实。同时,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切准采分点。第(1)句,关键词“徒”“诳”“蹈”的翻译各1分,大意1分;第(2)句,关键词“显”“立”的翻译各1分,反问句的翻译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天下不崇尚儒学很久了。现在的士大夫,开口一定自称儒生。儒生究竟是怎样的呢?

戴着高高的帽子,系着宽宽的衣带,穿着有宽大袖子的衣服,就可称为儒生了吗?手拿着书或趴在书上吟诵不止,就可称为儒生了吗?更何况用笔墨圈点文章,编造华丽的

文辞来称为儒生,(这些离真正的儒生)也差远了。除去这个不说,至于西汉的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的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人所说的大儒,果真足够能担当儒生的称谓吗?

鲁地人颜太初,字醇之,常常对这种情况感到愤怒。他诵读古代圣王的典籍,不研究章节字句,一定探求到其中的道理才罢休。(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如果)他自身同一般的乡党没有什么两样,在他的身外就不可能发扬光大。不能发扬光大,先王的道义就如同被隐藏而晦暗不明了,于是探求国家政治风俗的得失,创作诗歌文章来宣扬先王之道。景祜初年,青州知州以荒淫放荡的作风办事,仰慕嵇康、阮籍的为人,当时四方的士大夫喜欢他没有名教的束缚,一致效仿他,逐渐成为风气。颜太初憎恶他的行为极大地扰乱了风俗教化的根本,写了《东州逸党》一诗来讽刺他。诗于是被皇上听闻,皇上马上治了青州知州的罪。又有郓州知州对清廉正直且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下属官吏感到愤怒不满,诬告他有罪,施拷打刑罚(使他)死在狱中。下属官吏的妻儿软弱不能自我申诉,颜太初向来与他交好,可怜他冤枉而死,写了《哭友人》一诗,知州也因此获罪被罢免。

在当时有人举荐颜太初学识渊博有文采,(皇上)下诏起用他担任国子监直讲。适逢有个向来不与太初交好的御史,向皇上进言称太初为人狂妄偏激,不可以拇任学官。诏书立即下达,改任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确实宽厚温良有政绩,不是狂妄的人。从临晋改任应天府户曹,掌管南京学,在睢阳去世。旧制中,判、司、簿、尉四考,没有因欠国家赋税考核下等的,按例录用为县令。即使愚笨懦弱昏庸年老没什么可取之材的人,积累年数久了,也必定得到官职。但是太初这样有才干见识,考中进士做官近十年,最终直到去世也没有脱离判、司、簿、尉的行列,死时大概四十多岁。唉,天要灭亡儒者,一定使他们到最糟糕的境地啊!狗对怪异的事物狂叫,那些暴虐奸恶之人一定会被铲除吗?为什么他的仕途和寿命都很快到达尽头呢?

世人见太初所担任的官职不能调动别人,再加上他的文章多指责诘问他人,德行有瑕疵有问题的人厌恶听到(这些言语),即使得到他的文章,也不是很重视它,所以丢弃遗失的居多,我只得到其中两卷。在同州又得到他所作的《题名记》,现在收集成书并为它写序。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日后有见到他文章的人,观看他的《后车》诗,那么就不会忘记引之为鉴,警醒自己;观看他的《逸党》诗,那么礼义之道就不会崩坏;观看他的《哭友人》诗,那么残酷的官吏也会心中有愧;观看他的《同州题

名记》,那么郡守长官就能知晓治理的弊端;观看他的《望仙驿记》,那么郡守长官就不管理驿站之事。由此说来,(他的文章)对人们的益处难道不是很丰厚吗!

19.久留(逗留)依依不舍

20.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结合《雨霖铃》词理解点染手法。“点”即点明主旨,“染”

即铺陈渲染。如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点出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染”,渲染了离别之悲、冷落之苦。这样,先点明主旨,后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具体到本诗也是一样,第二句“送君多暮情”就是直接“点”出了伤别之情,下面的“淹留野寺出”

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则是“染”,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而最后“叹息此离别”也是直接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

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诗歌鉴赏】这首诗属于送别诗,诗一开头,就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既是记叙写景,更是抒情言志,以景衬情。先写洛水东流,后写送君情意,“送君多暮情”

是全诗关键,领起全诗,点明伤别之情,表现中心题旨。以下十句则多角度、多层次加以铺写,全方位渲染这种离别之情。作者视点由近到远,“野寺”“孤山”组成一幅凄凉的画面,“数千里”无蒲稗,又给人以空阔荒凉之感。夕阳下的舟楫微波,增添了离别的伤感。举酒于林月之上,醉卧于沙洲之边,也许只有在梦中你我才能相会。主体部分写景,竭尽铺陈之能事,从不同角度渲染“多暮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伤感离别之情。最后两句照应开头,再次点明“伤离别”的主题,并以想象和联想营造更辽阔的意境,抒发无穷的思念之情。全诗把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重在点染,有声有色,镜头感强,意境深邃,委婉蕴藉,给人以绵远悠长的审美体验。

【白话诗歌】洛水滚滚向东流去,流向远方,临别送你,暮色四起,有多少缱绻的情愫。

船行速度很慢,郊野的寺庙出现在眼前,身后的孤山看得清清楚楚。

向前望去,数千里水面,其中没有芦苇和稗草生长。

夕阳洒满江上的舟楫,此时此刻,我只爱水波清澈荡漾。

拿起酒杯,面对树梢上的月亮尽情畅饮,醉后就睡卧于水鸟呜叫的江洲。

夜幕降临了,来到了心仪已久的白马寺,梦里相会在繁华的金陵城。

醒来之后只有一声叹息,此番离别后,你独自行走在悠远空阔的江海之间,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21.“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解析】这道题目检测了考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答案直接来自课文注解。《论语》选读“克已复礼”章对“梦见周公”作了注释:“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周朝初年,因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相传周公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认为古代圣贤之一。”掌握了课本内容即可轻松得出答案。

22.①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

②“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孔子认为,

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语段的原有意思。这句话是说,即使一个人(君主)拥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华,如果骄傲又吝啬,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看了。很显然,孔子把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作为评判一个人的首要标准,一个人如果缺少了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那么其他就无从谈起。由此,即可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来。

【参考译文】

(1)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

(2)孔子说:“(一个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华,但如果骄傲又吝啬,那其他

方面也就不值得看了。”

23.(1)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3)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4)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5)侵晓窥檐语一一风荷举

【解析】易错字:(1)俳,隅;(2)豚,彘;(4)涩,凝;(5)窥,檐。

24.【材料解读】2018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题仍然以材料作文的形式出现,但与以往相比较,却有了很大的变化。材料既有历史纵深感,又紧贴时代主题,对“浙江精神”进行了提炼与概括,顺应主旋律,主打浙江牌,具有丰富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地域色彩。具体来说,材料先回望历史,指出浙江大地曾孕育“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再引向现实,提出今天“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同时强调“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要求考生“站在人生新起点”,结合材料,抒写自己的“体验和思考”。

文体上,要求“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可以讲述故事,书写传奇,展开议论,抒

发情感。总体而言,这次高考作文,有较高的区分度。写作时必须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现实与历史的关系。“浙江精神”是对当代浙江人民求真务实、脚踏实地、敢为人先、勇于拼搏和创造的精神的概括,这种精神深深植根于历史的土壤。二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浙江精神虽然有独立自足的内涵,地域特征也十分鲜明,但它仍是当代中国精神的一部分。三是“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小我”就是考生自己;“大我”就是凝聚了“浙江精神”的浙江人民。本题应从宏观着眼,从微观着手。我们要学会化大为小,以小见大。比如“务实与创新”,比如“敢为天下先”等。注意无论叙事还是议论,都要找到合适的载体,否则很容易流于空泛。

【作文立意】从立意方向来说,可以“照着讲”,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思考来演绎浙江精神要素;也可以“接着讲”,浙江精神如此这般,身为浙江青年学子应该怎么办。具体立意角度主要有:(1)探寻“浙江精神”的形成过程,诠释“浙江精神”的内涵,阐明自己的认识与体会。(2)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就“浙江精神”的某个点或某个侧面展开论述,挖掘浙江精神的深刻内涵,揭示其价值与作用。(3)从“浙江精神”切人,讲述家乡巨变的故事,唤醒心灵深处的乡愁,彰显家国情怀。(4)赞美“浙江精神”,践行“浙江精神”,让“浙江精神”远播四方,流传后世。(5)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浙江精神”,探讨如何在新时代的改革和实践中发扬“浙江精神”。

【佳作展台】

在时代的浪尖上舞蹈

浙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千百年来,它以特有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浙江儿女。他们敢闯敢拼,在历史的长河中讲述着动人的浙江故事,谱写着光辉的浙江篇章,也造就了灿烂的浙江文化和独特的浙江传奇。这些传统元素积淀在浙江人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中,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形成了今天“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浙江人,我发自内心地感到自豪。而今天,站在人生新起点上的我,也将在时代的浪尖上舞蹈,谱写属于自己的“浙江传奇”。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回望历史,一代又一代的浙江年轻人以他们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优秀特质,在时代的浪尖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解放战争时期,这片土地上的年轻人不畏艰难险阻,用野菜和稀粥支撑的身体开拓出一条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战线。年轻将士们在各自的人生新起点上,谱写了战争时期的浙江传奇。改革开放之初,这片土地上的年轻人率先开始探寻民营经济发展的道路,使浙江成为全国发展民营经济

最早也是最成功的省份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这片土地上的年轻人敢为人先,敢闯敢拼,迈开大步向前走。带着一句“四个轮子加两张沙发”的论断,怀着追寻“汽车梦”的满腔热情,年轻的李书福正式带领吉利进军汽车领域,使吉利一举成为中国最早生产自主品牌轿车的民营企业。吉利集团不断壮大,李书福也早已不再年轻,但始终不变的是李书福的“汽车梦”和他年轻人一般的热情。他们在时代的浪尖上创造的浙江传奇和历史上其他的浙江故事一样,将成为浙江儿女的共同记忆,成为浙江精神的一部分,成为浙江人筑梦路上的精神内核和信念支撑。

古语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正是说我们年轻人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去迎接挑战。今天的我们,和历史上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浙江青年一样,站在人生的新起点上。新的挑战在我们面前,新的传奇将由我们续写,新的浙江故事将由我们来演绎。站在时代浪尖上的每一位浙江青年,都不应低估自己的力量,让我们以梦为马,不辱使命,不负韶华,砥砺前行,创造属于自己也属于时代的精彩。

在时代的浪尖上舞蹈,勇立潮头是最动人的风采,是最美丽的“浙江精神”,也是来自未来世界的凝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