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学案设计的实践与探索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学案设计的实践与探索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学案设计的实践与探索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学案设计的实践与探索

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学案的研究

周守良

上海市松江区新桥中学

[摘要]:在新课程视野下,学案教学模式是一种可行的、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实验的方法,它对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着很好的作用。“学案”设计应该坚持新理念,坚持以实际为原则。本课题研究主要工作是在已有雏形的“学案”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实际经验和模式雏形进行理论研究完善,使其有更坚实的理论支持,构建以“导学”为核心的“学案”教学模式,以使“学案导学”设计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厂价值。

[关键词]:学案学案导学设计理论研究

一、新课程视野下的“学案”概述

1.1历史背景

开学伊始,上海市二期课改新课标新教材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它向我们诠释一种全新的现代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基础教育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当然,也面临着挑战。

我校在近几年教育教学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高考本科录取人数始终保持90%左右,高考成绩进步是明显的,但细细反思,教学质量仍存在差距:第一,探索教改之路,改革教学方法有明显成效,但可喜的成绩背后仍然是依靠师生的日光加灯光,时间加汗水,拼搏加奉献取得的,而非缘于科学高效。第二,与同类学校相比,为重点大学输送的人才明显存在差距,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都有较大差距,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短期效益,缺乏长远的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眼光。第三,教师重视教的方法研究,忽视学习指导,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成为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这样也就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多种需要和潜能,也忽视了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多边、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其结果是学生能力相对较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受限,各种能力发展缓慢;学习成绩也多是以高耗低效的方式取得的。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全体教师们的共识。尽管研究的角度、研究的方法各异,但都面临着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科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们知道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思想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为知识传授,侧重的是课本知识的“学会”,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习的结果,培养的是学生应试的能力;后者为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即“会学”,评价的重点在于学生是否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为此,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们引入了“学案”教学的新理念,我们认为:“学案”教学的理念恰恰合乎现代教育规律即重视学习的过程。因为,恰当运用“学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知识(即学习知识的过程)的乐趣,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体”的共同作用,从而提高并长期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学案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的中介,借助学案改进现行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模式,引导学生正确地确立学习目标和和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并能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这些方面本身是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也可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保证。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在已有雏形的“五步学案”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实际经验和模式雏形进行理论研究,进一步拓展其完善,使其有更坚实的理论支持;对这一模式的构建以及模式中的“学案”作进一步的优化,以使“学案”教学模式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厂价值。

1.2 内涵及特征

1.2.1 “学案”是教案的翻版吗?

教案与“学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众所周知,教师备课要写教案,这是上课的前提,但是教案只是教师个人用于施教的方案。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案(Teaching Plan)是教育者认真阅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后,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及教材组织和讲授方法的案例。其着眼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步骤、作业布置等环节,教师自己是清楚的,学生却不知道,他们只能跟着教师走,缺少应有的主动权,这样就难以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1]

那么什么是学案?学案(Guided Learning Plan)是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主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完成学习任务使用的学习方案。其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1]

“学案”不同于“教案”,教案是教师的教学思路的体现,而“学案”则体现着对学生的学习思路的指导;“学案”本身的形成包括教师完成的部分(导的部分)以及学生完成的部分 (探的部分)。导学是指在教师及“学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通常“学案”又称“学案导学”即为此意。在这里,“学案”加导学并不是二者单纯地相加,而是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融合为一体的,在“学案”中包含着教师的有目的的指导,而在教师的指导之中同样也包含着对学生

学习过程的考虑。所以,我认为:“学案”教学模式的精髓在于“探+导”相结合。

“学案”之于学生如同剧本之于演员,“学案”就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剧本,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同时可以参与“学案”的编制,对“学案”进行适当的修改,在运用“学案”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自己的主动适应和主动改变。其突出的优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把学生由观众席彻底推向表演舞台。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其操作要领主要表现为“先学后教,问题教学,启思导练,当堂达标”,这也是该教学模式的灵魂。

“学案”教学模式的总体思路为:突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主体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加强能力培养,增加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该模式打破只用教案教学的常规做法,以“学案”为载体实施对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指导,将课下与课上相结合,“学案”与“教案”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诱导相结合、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的“立体化”,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1.2.2 从教案到“学案”设计

设计好一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传统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精彩完美,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没让学生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在当今教学改革中,又出现另一种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注重课堂的“活跃”场面,而忽视教学的最终效果,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搞得“轰轰烈烈”,最后却拿不出实效。其原因在于只看到学生自主意识强,而忽视自主能力弱的现状。要认识到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关键,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指导。

所以从“教案”到“学案”设计的改革,必须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

1.2.3 “学案”教学的特征:

①主导作用与主体相结合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协作进行活动的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至于二者孰轻孰重,二者关系如何?历来是各家教学理论流派长期争论的焦点。事实上,无论强调“教”的教师中心说,还是强调“学”的学生中心论,都是片面的,都没有认识到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辨证关系。根据辩证唯物主义,事物的发展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的内部。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的“教”是变化的条件,是外因;学生的“学”才是变化的根据,是内因。因此,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为主体”决不是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而内、外因都是原因,对结果来说都具有某种决定作用。“学”的内因要靠“教”的外因去调动,没有教师的循循善诱、启发诱导,就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教学过程应以教师为主导。

具体到“学案”中,该特征就表现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指导相结合。其实质就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二者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学生的自主探究以教师的指导为前提,教师的指导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基础,从而达到师生共同学习目的。 [5]

②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是中国教育的成功经验,不能为了发展能力而把“双基”丢了。传统的教学观,过于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而把发展学生的智能放在自发的或可有可无的地位,只偏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智能、个性、才能的发展。

实践证明,“学案”教学模式比较科学地解决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的结合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但有新知识的传授,还包含有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新课之前,必须进行预习,这同时就是一个自学过程,在自学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 [5]

③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

传统教学模式只重视知识传授,只重视发挥智力因素(包括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而忽视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需要、兴趣、态度、意志、性格等心理品质)。因而传统的教学不能全面反映教学的基本特征。

“学案”教学模式非常注重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者是人的心理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学生的智力的发展,必须借助于非智力因素的推动;智力提高了,反过来又能提高非智力因素的品质。教师运用该模式必须充分信任和理解学生,相信学生能探究成功。而信任和理解是建立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上的。放手让学生先进行探索尝试练习,学生会产生好奇心和好胜心,同时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探讨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意志;探究尝试成功了,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形成一种敢于创新的自豪感,从而坚定勇往直前的信念;如果尝试不成功,则会激起学生再探“庐山”真面目的斗志,塑造学生迎难而上的品质,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良好学习习惯。“学案导学”把情感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使知、情、意、行互相促进,既重视发挥智力因素的作用,又重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5]

二、新课程视野下“学案”设计的构建

2.1 “学案”设计的理论基础

任何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的确立,都必须依据正确的理论作先导。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生自主建构与知识结

构相对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学过程就是把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学案”的主要理论依据有:

2.1.1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的“发现学习”理论

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know-what)”,“知其所以然(know-why)”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用(know-how)”,“知其谁用(know-who)”。 [2]

2.1.2 有意义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usubel)在其“有意义学习理论”(hetheory of meaningful learning)的框架下深入研究了教材的意义性及其学习条件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处理教材内容的先行组织者策略。他进而认为,学生接受学习的过程不应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应是一个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对学习新知识有三分生、七分熟的基础,学生既有原有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顺应和同化的思维属性,所以学生能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这一自主探究并不是盲目的随意学习,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意义、有目的的自主探究学习。

在“学案”模式教学中认知结构是指学习者已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成情况,由学习者能够立即回想出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所以,要促进学习者对新知识的学习,关键是要增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的与新知识有关的概念。在“学案”模式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关注以下三个变量:(1)学生认知结构中能与新教材建立联系的有关概念是否可以利用,如果可以利用这些概念,就为学习和记忆新材料提供了必要的固定点。(2)这些观念与要学习的新观念之间的区别程度如何,就是要防止新旧观念的混淆,使新观念能够作为独立的实体保持下来。(3)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是否稳定、清晰,影响到为新材料提供固定点的强度,也影响到学生能否对新旧观念做出区别。有意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中,认知结构中原有适当观念起决定作用。[2]

2.1.3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基于皮亚杰建构主义的原理,在“学案”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以下两个方面:(1)在“学案”的设计中注意创设问题情景,以诱发学习者思考,使其在认知上达到不平衡,并利用这种不平衡来刺激学习活动,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针对新知识的不同情况进行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新的平衡。(2)在教学设计中,应提供机会并帮助学习者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使其对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地进行反思,认知结构从平衡经过不平衡到另一个新的平衡。[2]

2.1.4 系统科学理论

我国学者查有梁提出系统科学的三个基本原理:反馈原理、有序原理和整体原理。其中,整体原理即任何系统只有通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才能发挥整体功能。整体原理对于整个教育科学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学案”的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整体的功能远远大于部分的功能之和。必须是既强调有整体的部分,又强调有部分是整体,才真正符合整体原理。即设计“学案”不但考虑每一课时、每一单元,还要考虑到每一章,甚至整个学科。既要给学生提供分散的知识,又要给学生提供有助于归纳的系统知识。[2]

2.2“学案”设计的三维目标分析

现代课堂教学的目的主要强调三个维度的内容:价值取向上培养创新人才;过程取向上促进个体充分、自主、和谐地发展和创新个性的发展;知识取向上在内容、方法、途径、目的、手段、评价等方面的多样化和丰富性。

2.2.1 在教学方法上,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兴趣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如在编写化学“学案”中,设立一些一题多解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思路去分析探索问题,都有哪些方法,各有什么特点,每种方法的关键所在,教师在其中只起抛砖引玉的作用。知识线是明线,方法线和能力线是暗线。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易错、易混、易漏点进行重点突破,使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学完一个单元后,让学生独立地运用框架、图表等将所学单元的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这本身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每一堂课都是一次创新的尝试,现代课堂教学必须从过分强调知识传输的结论性转变到启发学生思维的过程性的轨道上来。教师积极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知识应用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实践能力。[4]

2.2.2 在教学内容上,要有选择性

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和信息通讯的便捷,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吸收信息的渠道;另一方面改变着教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因此,要让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思想、新成果及时进入现代课堂教学,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现代科学知识。

传统教育是建立在教师和教材是知识的源泉,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样一种学习观的基础上,即“教师是劳动者,学生是其产品”。而现代课堂教学需要改变整个教育的学习方式,由维持性学习转向预期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不仅教

会学生接受现成的知识,更要使其学会获取信息、吸收信息,并学会创新以解决问题。创新活动常常以个体形式表现出来,学生个体是创新教育的主体,学生对创新教育的认同和积极参与最重要。现代课堂教学要充分给予学生参与的权利和机会,鼓励、引导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 [4]

2.2.3 在教学评价上,关注学生的评价改革

提倡教师通过评价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谐自由地发展,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展其个性,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造活动的空间。现代课堂教学要求评价应具有明显的合理性、导向性、激励性和可操作性。评价要面向全体,全面评价,注重育人整体质量,突出个性。上海市建平中学提出的“合格+特长”,“规范+选择”的育人理念,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更高境界。[4]

2.3“学案”设计的要素结构

2.3.1“学案”的特点:

①主体性:

对“学案”设计者而言,其尊重学生,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激发其主体精神;其依靠学生,注重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以发挥其主体作用;其信任学生,注重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以确立其主体地位。[5]

②引导性: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索性,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群羊,撤手不管。恰恰相反,教师要立足于“主导”的地位,肩负起“教练”的责任。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和学;课上,要积极施教,应变有术,引导得法。惟其如此,师生才能默契配合,和谐相处,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创造教学最佳境界。[5]

③灵活性:

俗话说:“教无定法”,这其中主要是指教师课堂教学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机动灵活的。[5]

④开放性:

从“学案”的目标、内容到“学案”的形式,都是开放的。“学案”不但经常吸收一些新的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科学发现、科学发明,而且“学案”的表现形式也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一个标准的各种项目都有的学案,也可以是一个只有部分项目的“学案”,如一个探究性学习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学案”。[5]

⑤探究性:

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语言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教学首先在于激发一种兴趣,更在于一种学习体验。“学案”编写离不开对问题的探究。问题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自行的探究过程中,在积极思维中,进入思考和创造的王国。教师不应是简单的灌输、单一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诱导、学生的自我探究和自我感悟。因此,探究性原则应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出独到的见解,敢于大胆质疑。同时,注重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扩大个人的知识视野,而且形成探究的兴趣、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5]

⑥互动性:

“学案”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情,在“学案”使用过程中,教师不断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并进一步对学案中的不合理、不科学的地方进行完善修改。同时,学生在使用“学案”的过程中,可以针对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5]

2.3.2“学案”设计的原则

编写“学案”的过程是一种创新性的活动,它需要教师有层次地安排所研究的内容。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在设计过程中,遵循下列原则:

①时间原则:

教师的讲课应尽量精而少,尽可能腾出时间让学生按“学案”规定的程序进行学习,以利于每个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充分发挥自己能动作用,达到全体提高的教学目的。遵循按单元及分课时进行编写”学案“。

②问题原则:

“学案”的本身就是一份引导探索型的自学提纲。设计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要精心构建问题链。将知识点转为探索性的问题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③方法原则:

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问题。“学案”不仅需要设计教师如何教,而且需要设计学生如何学,只有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优化融合,才能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因此教师应从教材和学情出发,在教法与学法的最优化方面动脑筋设计。

④梯度原则:

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问题的设置要通俗明白而准确,要设置坡度,循循善诱,拾级而上。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⑤参与原则:

让学生拥有“学案”编撰权,“学案”是融合师生共同心智学习方略。在“学案”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性学习。

⑥情境原则:

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创设一定的情境,就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激起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因此,情境设计便是“学案”的必要工作。譬如,或介绍背景知识,或使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恰当的体态动作,或借助各种媒体等,创造出浓厚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⑦媒体原则:

恰当规范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增大知识的密度和容量,计算机作为信息接受和传递的媒体,可使学生从大量信息中学会获取知识的技能,甚至可用计算机创设情景。可以变“少慢差费”的低效性教学为“多快好省”及生动形象的高效性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不可缺少组成部分。 [4]

2.3.3 还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

“学案导学”编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该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需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①编写时需要换位思考

教师虽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在编写“学案”时还要注意运用换位思考,把自己假想为学生,在他们已有的知识范围内,如何接受新知识,如何去发现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如何去理解,教师设身处地地去想一想,针对上述问题编写的学案,对于学生才最具有实用性。

同时,要防止学生的思维进入死胡同,“学案”的编写要突出一个“导”字,即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诱导他们去体验、发现,探求真谛。同时,编写不仅仅是教师的事,在使用过程中,教师不断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并进一步对学案中的不合理、不科学的地方进行完善修改。同时,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针对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以至修改。“学案”的编写要靠集体智慧,尽量不可单枪匹马各自为战。因为,集体讨论才能保证其质量。

②学案”设计的根本出发点

帮助学生最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是“学案”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学案”一定要紧扣课程标准,与学科自身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要避免舍近求远,不要“多管闲事”。“学案”必须是具体的、确切的、周全的、严谨的、妥当的和规范的。“学案”内容设计上应更多地体现生活性、研究性、趣味性,基础与拓展兼顾。

③交流是“学案”教学中必不可少一个环节

交流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交流,“学案”的功能就无法充分发挥和实现。教师设计的思考题(问题、习题)和探究活动;学生经过思考提出的学术性问题;查阅的文献资料,调查结果和结论,实验结果、结论和解释;评论和评价,学习困难、要求和建议等等。以上都可以作为很好的交流题目。

但是交流的规模和频率教师一定要控制好,否则会给教学本身带来影响。“学案”交流切忌长篇大论,鼓励短小精悍,点明关键,直击结论,三言两语也可。交流必须面向教室里所有的学生。声音一定要响亮,力争全体同学都能听清,这是发言者必备的基本素质。做不到这一点,效果肯定不会好。

另一方面,认真倾听既是教学的需要,又是学生优良品德、学德、行为习惯的体现。即时点名,令其对同伴的发言作即兴评价,这一做法对教室里的所有学生形成了压力,迫使其认真倾听,学会尊重他人,从机制上确保全员参与。

④“学案”决不是单纯的家庭作业

要防止把“学案”搞成又一本“练习册”,“学案”不同于习题讲义,不能变成习题的罗列,要体现知识的发生过程,要多给学生学法指导,减轻学生负担。“学案”可以口述、板书、印刷、多媒体投影、网络等形式下达给学生。其中,口述、板书和印刷三种形式是最实用、最方便的。

2.3.4“学案”设计的操作流程

“学案”教学模式是按照迁移规律科学地安排教学程序。其教学过程也可以说是知识的迁移过程。按认知结构理论来分析,迁移过程一般是使旧的知识结构进行改组,结合新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形成能容纳新知识的更高一级的新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应该合理组织教材和科学安排教学程序,充分发挥迁移规律作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3.4.1 “学案”设计的一般操作要点:

“学案”的构成对于各门课程来说是没有固定格式的,不同的学科就有不同的组成,灵活的教学方法体现在教案和“学案”的灵活设计上,在“学案”的具体设计中,其大体上都具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回顾迁移:减少台阶,建立联系;

导学新知识:设计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问题讨论:师生间互动;

归纳总结:知识系统化,思维科学化,整体把握文本;

拓展延伸:重在锻炼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达标测验:限时完成,重点考察目标达成情况;

反馈矫正:及时反馈,补充完善;

2.3.4.2 “学案”设计的操作流程如下:

①、编发“学案”、依案自学

“学案”是由教师个体和教研组全体教师根据学情精心编写的供学生学习的参考材料,它是集体的智慧和师生共同教与学的方案。教学的第一步是出示“学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阅读教科书知识的学习兴趣;激发思

维,为知识的迁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学生依据“学案”进行自学,原有知识结构根据新知识的不同类别分别进行同化或顺应,形成初步的知识结构。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疑问、不明确或不理解的地方,这样就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从不同方面考虑问题。

②、探究合作、及时反馈

这是促成知识迁移的关键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旧知识的迁移下探究学习新知识,对思考题和探究题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己解答探究题。为了促成迁移,教师在学生自学课本的前提下提出一些思考题,以便使学生带着问题边看书边思考。

能使教师掌握反馈信息,以便引导迁移。学生经过第二步自学教材,基本完成了从对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但是,这种迁移还仅仅停留在认识阶段,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对于疑难不决的问题,通过教师引导个体发言、同位商讨、小组讨论、同学辩论、教师点评等多维互动形式解决疑难问题.探究性练习题的设置就是检验知识迁移程度的重要步骤。

③、内化知识、拓展延伸

通过探究练习的检验,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二次备课,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精讲点拨。教师讲解中重点抓住前后知识间的共同要素。进行画龙点睛的讲解,帮助学生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总结学习的知识要点,以达到补充完善、整合提升的效果。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内化知识点,进一步延伸学习内容。学生掌握知识不是目的,其根本目的是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新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增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根据以上基本环节,我们可以归纳如下:

的绝对化是没有生命力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法在教学中尤为重要。“学案”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环节,应该根据学科特点、班级特点、学生特点、教材特点以及教师特点的变化而灵活运用。[5]

三、新课程视野下“学案”教学课堂程序

“学案”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习的基础;培养创新思维是学习核心;教师的导学是学习的前提;讨论质疑更新教学手段,开展多媒体教学是学习的有力保证。“学案”教学形式应是多样化的,如讲授、启发、自学辅导、实验探索、问题讨论等。教学中应尽可能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模拟情景,发表不同见解,引起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创造性。

3.1 “五步学案”课堂教学程序及说明

我们认为尽管“学案”的操作模式具有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各自不同特点,但在多年从事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具有易操作性的“五步学案”教学模式。详细见下表:“学案”设计课堂操作一般环节

予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这样就把学生推到主动地位,学生在尝试中遇到困难就会主动地去自学课本和接受教师的指导。于是,学习就变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使他们产生了“我要学”的愿望。在这种动机的支配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问题,又使他们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试着解决“学案”的第一部分——“导学探究”。

根据“学习目标”和“导学探究”的内容,学生将自主地钻研教材,并回答“导学探究”中的各个问题。当然,“导学探究”中的各个问题,都是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就能够完成的,这样,学生在完成“导学探究”的问题后,会从内心中感到一种收获的喜悦,并对自己的自学能力表示赞赏,增强学习的信心和主动性。自然地,大部分的学生对“学案”的第三部分——“问

题讨论”都会去观顾一番,并试图想加以解决,从而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而在实际中,往往他们只能完成其中的一部分,因此为集中精力完成课堂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3.1.2 课堂上探究

每堂课的开始5min,进行“学案”的复习回顾:第二部分——“课堂演讲”。

课上教师可根据学生对“知识准备”部分的完成情况,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准备,有目的地运用演示实验、复习旧知识等手段,确定教学的起点。首先创设实验情景,让学生回顾以前学习过的知识点,并予以解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将本节课所需的基本知识点展示。让学生明确疏漏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巩固所学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又可提高学生的演说能力,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促进师生共鸣。随着这一活动的举行。学生上台对基础知识讲解、内容概述的严密性以及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越来越强,甚至到后来学生不仅能够较准确地复述基本知识,而且还能做些归纳,甚至还能通过相互反驳来达到加深理解的效果,教学目标达成率较高。

其次,在课堂上对于“学案”的第三部分——“问题讨论”的教学可通过提问、学生主动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生个体发言、同位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论等多种讨论方式,并充分调动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多角度、多层次地辨析,尽可能相互启发,消除疑点。引导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情境和氛围,要求学生大胆质疑,敢于争论并各抒己见,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准确地捕捉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对于重要的知识点一般宜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前后排4人)研究讨论模式进行,学生们带着“一知半解”的疑惑与老师及同学们展开辩论,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引导下,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要求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指出他人的不足,互相补充,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答案。教师在此阶段还可以“借题发挥”,充分利用问题的结论,把单元的有关知识要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整理出较富有逻辑性的知识网络,让学生“瞠目结舌,连连叫好”。学生通过如此这般的训练与实践,必能启迪思维,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次,师生共同完成“学案”的第四部分——“思维检测”。当堂达标训练,知识迁移拓展,知识能力测试设置紧扣目标,当堂训练,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针对学生知识能力测试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及时矫正,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知识的灵活运用属于提高性联系,重在知识的迁移。立足教材,超越教材,以开放的学习思路,拓展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把新知识纳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进而形成个体的创新能力。

知识的灵活运用属于提高性联系,重在知识的迁移。教师侧重纠正学生的不足,让学生充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依据,并引导学生注意从不同的角度质疑探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也会乐此不疲,乐在其中。同时对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老师可在进行适当的诱导和指导。

3.1.3课后反馈

在“学案”设计的最后预留一部分空间,由全体学生自主完成学案的第四部分——“学习小结”。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把知识进行梳理,从而使新知和旧知重新整合,形成新的网络结构。布鲁纳在其教育过程.中曾经指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仅有短的可怜的寿命。学生层次不同、思维方式有较大差异,自学过程中可能发现许多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及时发现并正确引导反馈,对培养学生开拓性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可以把自己发现的新问题记录在“学案”上,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即时提出,供讨论。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练习反馈细致审阅,对其中存在的个别问题则由个别辅导解决。对共性的问题则下节课答疑,真正做到教学一步一个脚印,收到实效。

3.2案例及分析

下面以高中化学《硫酸制法》为例,表示“学案”设计的五个过程。

课题高一化学《第4节硫酸》学案设计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 含教学内容、问题、情境、方法、实验、媒体设计等)

(1)、导学探究

(一)稀硫酸

1.稀硫酸是电解质,写出稀硫酸电离的方程式:。

2.稀硫酸的酸性:。

(二)浓硫酸:

1.物理性质:纯硫酸是一种色状体。常用的浓硫酸中H2SO4的质量分数为,其密度为1.84g/cm3。硫酸是一种高沸点挥发的酸,于水,能以任意比与水混溶。浓硫酸稀释时放出大量的热,因此应该将倒入

中。

2.特性:

(1)吸水性:将一瓶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其质量将 ,密度将 ,浓度 ,体积 。这是因为浓硫酸具有 。利用这一性质在实验室里浓硫酸常用来做 。

(2)脱水性:[实验演示]蔗糖与浓硫酸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 解释: 。

思考:浓硫酸的脱水性中的“水”与浓硫酸吸水性中的“水”有什么不同?

浓硫酸对有机物有强烈的 性,不慎将浓硫酸溅到皮肤上会造成严重的烧伤,处理的方法是 。

(3)强氧化性:① 跟金属的反应

A .加热时,浓H 2SO 4可以与除金、铂之外的所有金属反应,生成高价金属硫酸盐,本身一般被还原成SO 2。[实验演示] Cu +

H 2SO 4(浓),在上述反应中,浓硫酸表现出了 性和 性。现象: 解释: 。

B .常温下,浓硫酸能使 、 等金属钝化。

思考:钝化是不是就等于没有发生反应?

② 跟非金属的反应:热的浓H 2SO 4可以将碳、硫等非金属单质氧化到其高价化合物,本身被还原为SO 2,在这类反应中,浓H 2SO 4-只表现氧化性。

思考:S 被浓H 2SO 4氧化到几价,为什么?

分析:在“学案”的开头部分,依据学生易学易懂的知识和课堂上不教的原则,设立各知识点的“导学探究”部分,目的将这一部分内容编制成基本检测题,让学生自我检测自学完成。让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先行一步”,做到“我要学”,并深入钻研教材。随后“学案”又导出知识重难点问题——思考题。上述任务需要学生课前完成。

(2)、课堂演讲

思考: 1.浓硫酸的性质; 2.了解硫酸的用途; 3.掌握检验硫酸根离子的原理和方法。

分析:依据教学大纲拟定的学习目标,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综合应用。让学生自学时目标明确。每堂课的开始5min 由学生演讲,让学生到讲台上演讲“学案”中学习目标涉及到基本知识点。上台学生讲的不当之处,其余学生提出疑问或修改补充。这样作目的有二,其一是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上课前一定要预习教材。二是依据“减时增效”原则,充分利用课堂45min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问题讨论

举例:思考:实验:分别向H2SO4、Na2SO4、Na2CO3、Na2SO3、Na3PO4五种溶液中先加入BaCl2溶液,再加入稀盐酸,各产生什么现象?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通过以上实验,请分析以下两个检验SO42-的方案,哪个更可靠,为什么?

方案一:

未知药品溶液??

?→?2BaCl 加入 有白色沉淀???→?HCl

加入沉淀不消失→有SO42-存在; 方案二: 未知药品??

?→?HCl 加入溶液无白色沉淀???→?2

BaCl 加入有白色沉淀→有SO42-存在。 思考:上述检验方案中的稀盐酸可不可以用稀硝酸代替?为什么?

讨论:总结(检验SO42-的方法):

分析:“问题讨论”应当是课堂教学的最精彩部分,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及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而拟定的讨论题,是教师课堂上的主要话题,是诱发学生学习的关键部分,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疑惑,进而渴望讨论、解惑,在“导学探究”的大力协助下,师生展开激烈的大讨论,各抒己见,大胆假设和猜想,勇于创新。由自己“努力”过关。 (4)、思维检测

思考:利用浓硫酸的吸水性可以干燥气体,请列举中浓可以干燥哪些气体,不能干燥哪些气体。可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 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 。

思考:在铜与浓硫酸的反应中做氧化剂的浓硫酸是 ,做酸的浓硫酸是 。

稀硫酸能否与铜反应?如果铜与浓硫酸反中铜是过量的,那么最后剩余的反应物是什么?如何解释?

分析:问题讨论渐进尾声时,“学案”又设计推出一系列由教师精心设计或精选具有一定思考容量、小巧的题目——“思维检测”,让学生训练,巩固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把整个章节的教学推向新高潮,同时又对各知识点加强巩固温习,而且让学生

有更大的思维空间,多角度,发散性地组织已掌握的知识,达到最终解决问题目的。

(5)、小结

分析:“学案”的最后一部分,是由学生自行完成的“学习小结”。让学生学会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本节课要点,学会总结规律,形成知识网络。进而达到当堂掌握和消化的效果,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四、课题研究阶段及研究方法

4.1 研究阶段的划分

本课题研究基本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

课题研究的目的:形成了“以导促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阶段研究报告;

在这个阶段首先由理化生教研组实施,主要是对学案导学法进行尝试性实验。通过一年的研究逐步明确了学案、学案导学法等的相关概念,对如何设计、编写和使用学案、建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问题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明确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为正式课题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一年的实践,锻炼了教师,培养了学案导学法研究的骨干,为在大面积推行学案导学法实验积累了经验。

第二实施阶段:

课题研究的目的:这是进行正规研究的第一年,也是学案导学法实施的一年,目的是形成了‘学案导学法’理论与实践探索的阶段性总结报告,编写了《五步学案》论文集;

在这一阶段,构建了核心课题组,实验开始在整个学校全面展开。通过一年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导”的方向和方法,比较清晰地区分了教材、学案和教案三者之间的关系,整个教学过程逐步实现了由“教材中心”向“学案中心”、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移。关于学案的编制原则、方法和具体步骤和实施效果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第三总结阶段:

课题研究的目的:这一阶段是深入细化阶段;

在大面积实施取得比较好的成效的基础上,加强了理论学习和研究,对学案导学法的理论基础、教育价值、实施方式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在大面积推广的同时,还就学案对学生各方面的作用、教学效果等进行了比较严格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批非常有价值的数据,各科都撰写了各自的实验研究报告和分课题研究报告。教师们撰写、发表了许多有关学案法的论文,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4.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主要有行动研究法、实验法和调查法等。

在第一、第二阶段,我们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学案编制、学案导学法的实施及其效果等。

在第三阶段主要采用了实验法和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了学案导学法的教学效果,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了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学案及学案导学法的作用和价值的认识,探讨了学案使用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作用。

五、“学案”设计的教学效果及其分析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学案”教学模式己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1 “学案”教学模式具有可操作性

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知识内容,克服盲目和片面,减少教材阅读和作业中的困难,有利于准确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对学习新课作用尤其明显。“学案”好比半个家庭教师,能提供及时、关键的指导和人性化的服务。教师可以方便、清楚地知道学生理解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不理解什么,存在什么问题和困难,从而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效率更高。

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具体的内容材料,师生互动的基础得以充实,可操作性增强。来自学生的原味思想、观点、解释、解答、设计、作品、表现方式等,对提升教学生动性会产生可以预期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提高研究性学习水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评价学生学业成就和评价教学状况提供方便、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5.2 比较好解决了二期课改新理念与传统教学的整合

全体学生都从被动听课中解放出来,学习主动性强,探究意识强.加之“学案”设计时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了梯度导学、导练等学习内容,使各类学生知识上学有所得,能力上学有长进,学有所长。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更趋于开放化。教师直接接受来自学生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信息,使教师的施教思路更加开阔。同时,它使教师摆脱了个体经验、习惯定势和教学思维定势的束缚,能更加科学的导学施教。学生在多维互动过程中密切配合,学会了

学习,学会了合作。

5.3 提高了教学效率

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在起步阶段,教师要编写整套“学案”,工作量大,困难多;学生要借助“学案”自学,做好学习笔记,可能一时不适。但经过一阶段实践适应后,教师备“学案”只需在新模式下稍加调整,工作量就会相应减少。学生学会了使用“学案”,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学会高度概括技巧,提高学习效率,实际上减轻了学习负担。随着实践的深入,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就更为融洽,以后的教、学就更为轻松自如。这样切实提高了教学效率。大大提高45min的容量和教学质量。学生有准备地、有侧重听课,提高了听课的质量和听课的效率。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与施展。

5.4 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了浓厚的主动学习的氛围,创设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自主探究的主体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维时空。学生能积极地去动脑、动手、动口,课堂教学成了积极思维的王国。它的思维渠道是开放的,发散的,迁移发展式的。真正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有了长期的自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成为必然,学习成绩随之提高。

5.5 教学改革相对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学生有了体现自我价值尽情挥洒的自由和被他人认可的成就感.通过提高自己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未知的能力,昔日被动无奈的“知识容器”,今天成了富有学习兴趣与创新精神的学习主体、创新主体。正是由于具有了这种创新思维品格,才使得个体在生命的历程中不断跃动更新,使学习生活充满了异彩纷呈的内容。

六、“学案”教学模式的反思及建议

“学案”教学模式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还面临着一些困惑和有待深入研究问题。

6.1前期教师工作量加大

首先是“学案”前期编写实施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教师的负担加重,教师必须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去编写不同层次的学案,教师的备课量成倍增加,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更高。那么,会相应增加许多新问题,如果学校不及时解决,将会影响“学案”教学模式的实施。其实,“学案”的优势在于有高质量的“学案”。而能设计出高质量的“学案”谈何容易.它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工作,特别是潜心地去研究,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情境和最优化的教学过程。

6.2学生的主体性增强,防止“学案”的价值取向“异化”

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就“学案”提问,也可以离开“学案”提问,对于“学案”中问题教师一般能做出肯定答复,而对于学生随机提出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到跨学科的问题,教师往往不能立刻做出回答甚至以后还不一定能做出回答,但有些学生可能做出回答,因而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之间互动增强。“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托,设计好有针对性的“学案”就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防止老师把“学案”等同于作业,没有层次,难度偏大,题量太多,造成学生对这样的“学案”敬而远之,失去了“学案”引导学生学习作用。成为师生新的负担。

6.3教师学习的意识增强,业务培训尤显迫切

由于教师知识面窄,最新科技成果了解甚少,故在开发问题的应用性、开放性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在“学案”教学的课堂情境中,学生多向度、生成性的思维创见层出不穷,这是对教师的课堂经验、人格素养、教学机智的挑战与考验。为了避免在面对学生的思维亮点或者质疑发问时,教师缺乏化平庸为神奇的点拨能力及知识素养不足。因此,教师必须要不断更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6.4把“学案”变成了“穿新鞋,走老路”

防止任教者的教学理念落后,重教轻学,包办代替已养成习惯,所以实行“学案”时习惯于走老路。如对那些应由学生自学解决的内容仍以讲为主,还是注重了讲深、讲细、讲透,认为“学案”中安排的让学生自我探索、独立思考、相互讨论、提出问题等太耽误时间,总不如自己讲效果好。

其实,“学案”的最大优势应在于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想方设法把学生从被动的观众席推向积极主动的舞台,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如果仍对学生的学不放心,仍然是老一套,是不能体现出它的优势的。

6.5“导学”方面非常薄弱

教师不能很好地进行“导学”,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一是不会利用学案中的现成条件启发引导学生思维,更不会创设条件去启发;二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问题,让学生齐声回答:“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以为这就是启发引导,其实,这种仅仅让学生对是非作简单判断,根本引不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三是启发目的不明确,引导不力。四是启而不发,如提出的问题模棱两可,学生无法回答。

6.6学案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还不够明确

应进一步加强学案导学法与学习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

6.7最后的建议:

①积极开展教师的继续教育,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育科学理论水平;

②教学应该是有教育性的,“学案”教学模式也必须加强其教育性;

③“学案”教学模式必须加强与信息技术的相结合。我认为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化

学课程加以整合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的突破口。

④“学案”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具有相对固定的特点,但每一个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也需要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 卜昭和主编.自主探究学案导学理论与实践[J].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

[2] 吴文侃主编.当代国外教学论流派[J].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207.

[3] 张呀光等.构建学案导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4).

[4] 刘相盈、张宗奎.“自主探究学案导学”课题实验报告[J].现代教育导报,2000.(10—11).

[5] 平邑一中课题组.“学案教学”初探[J].山东教育,2000 ( 8 ).

猫学案导学案教学案

夏津实验中学课型:新授主备人:肖坤审核人:班级:姓名:日期:序号:() 16.猫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对比的写法。 (2)学习生动的细节描写。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2.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课文,品味作者深情 (2)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3.背景链接: 《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11月间出版的《文学周报》(文学研究会会刊)第199期上。它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其内容已经触及到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从而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品中主人公我有知错求改和实事求是之心,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等观念的影响。 (二)自主探究 1.基础巩固 (1)本文选自《郑振铎文集》,文体是,作者是,现代、、。 (2)全文用人称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从中表现出作者、、等不同的感受。 2.探究文本。 争做公正小法官,审判:芙蓉鸟被害案 芙蓉鸟被害案[森林153号刑事案] 案发现场情况: _____ 犯罪嫌疑人: 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①案发前的表现现: ②案发后的表现:_____________ 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_____ ____ 案件定性: 定性依据: 杀死鸟的真正凶手是 假如你就是那只猫,当时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呢?(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语言要符合身份和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件反思: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在原文划出并品读) 反思篇:请你以作者的口吻为第三只猫写一段哀悼性的文字,表达“我”的忏悔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训练达标。 达标测试 1.文章共写了只猫,即自家喂养的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了第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反思:

中学语文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案设计 【篇一:优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优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风筝》 涞水四中孙建英 一、教学内容分析: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 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 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它讲述的 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 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 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本文的 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 《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 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 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识 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 度。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 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 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 强调和协调知 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 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 知错必改的情 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2.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 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3.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 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我在教学上安排两 节课的时间,第一 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出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疑难问题和理解主旨。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 句子,并制成 问题卡片。 ②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鲁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风格,制 成卡片,准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

表格式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沁园春?雪》 科目:语文教学对象:学生课时:一课时 提供者:黄元 一、教学内容分析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 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生字的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诵读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 方法与过程: 1、在诵读词的过程中,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2、学习本文正确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的修辞方法,增强文章的形象生动性。 情感与态度: 1、通过诵读词,体会词所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情感。 2、领略词人在特定历史时期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学习此诗作前,已经接触过毛泽东同志的一些作品,初步了解了毛泽东诗词 的风格特点,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同时所面对的是九年级学生,对诗词的领悟、品味已 有了一定的能力。但是因为年龄及阅历的限制,对诗词意境的把握还会比较肤浅。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材料,调动学生浓厚 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提升学生对作品的品味能力, 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同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 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 中成长。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理解诗词,分析词中语言形象、精辟、优美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词的意境。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1、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那么在大家的印象中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 的看法。 创造宽松的学习氛 围,且使学生对毛泽 东又一个整体的认 识:既有雄才武略, 2、(通过学生谈总结)在大

初中语文阅读课教案

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平叙(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四、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六、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七、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 描写(抒情)方式:正面(直接)、反面(间接)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几点心得体会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几点体会 一、导学案的作用 主要在导学式教学,让学生的学走在教的前头,把学会学习的理念和要求,有效地落实和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正是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设计和展开教学过程,它既是学习的路线图,又是思考问题的路标,把发现问题、研究和初步解决问题置于全过程,把导学指向学生的自我建构。同时,它是一种方案,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服务,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导学案应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在思维方式上给学生以引导,使学生真正完成从“要我学”——“我要学”——“我学会”——“我会学”的过程的重大改变。 二、导学案的关键是编制 (1)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课标、备好课堂流程。备好学生是目标、基础和关键,即教给谁学,如何去学的引领;备好教材,是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备好课标是正确把握对学习的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的需要;备好课堂流程,是对教学的一个初步设计设想。(2)知识问题化 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问题要精心设计,最好是填空。使学生通过学案学会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3)问题层次化 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状上升。探究或学习的内容要清晰明了,

每一部分要做什么,必须是能动的,必须是一目了然的,不能含糊不清,不能无从下手,不能雾里看花。各层次之间的衔接要自然和谐,即由此可以及彼。一般地讲,要做到依托学案并阅读教材,就可以了解概念,推演定理,应用定理,完成典型例题,基本做好目标检测。(4)情感----潜移化 三、导学案的使用 学生如何使用导学案: 1.课前必须按导学案的要求去自主学习,才能保证课上充分的互动。使用导学案必须坚持三个原则:自觉性原则、主动性原则、独立性原则。 2.课上互学、高效利用:课堂交流离不开导学案、课堂展示离不开导学案、课堂生成离不开导学案、课堂引导、点拨离不开导学案、学后反思离不开导学案、复习备考离不开导学案。 3.学案检查、及时到位 课下必须依据教师点拨,课堂互动成果修订导学案,要在学案后的空白处写后记。每隔一段时间,将“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册。教师使用“学案”的要求: 1.教师在拿到学案以后,必须进行二次备课,备课要达到两个目的:(1)是针对本班学习情况对学案进行修订,达到学案的最优化;(2)是将自己具体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特别是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的方法、技巧写入学案,将教学案真正个性化。 2.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五放手”: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重点和

中学语文优秀教案

中学语文优秀教案 【篇一: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 语文教学设计优秀模版(含高中和初中) 初中篇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 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 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 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 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 2.文本简析: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 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 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 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上几点主要是从 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3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 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奇文探究共赏析(22分钟) 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并且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 (一)研读入境品语言 展示例句,让学生运用联想法,替换法,咀嚼品味作者细腻而准确 的写作手法。 (二)赏读入心悟情思 让学生“读其所喜,品其所爱”,重视诵读能力,并提倡“不动笔墨不 读书”的习惯,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这 也是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学生边读边评边议,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并作好评价的引导。(三)涵咏入理勇质疑 这个环节安排在这里是为了给学生讨论交流提供一个缓冲的空间, 让学生质疑,这个疑问可以是预习课文时留下的,也可以是在讨论 交流中产生的。产生的疑问可由学生互相解答,然后再由教师进行 补充。 四、万水千山总是情(8分钟) (一)拓展迁移 欣赏一段视频,走出语文的范本,走向课改中倡导的“大语文”境界。(二)课堂总结 打破按部就班的教师总结,改由学生总结。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 果的检验,而且这种生成性的信息反馈更加准确有效,可以使得教 师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和完善。 (三)作业布置 【篇二:初中语文优秀教案锦集】 8年级《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案例 小说教学,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潜蕴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下面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说一下我的阅读教学流程:第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谈阅读印象与初读感受。 第二课时:四步阅读法,完成小说赏读。 一、寻读,辨析主要人物。 亮点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于勒)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1、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呢?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这种带着一个主问题进行阅读的方式叫做寻读,寻找发现,大家开始阅读,发现后做好记录,然后分组活动。并确定发言人。 2、学生寻读课文。开始思考批注。 3、分组活动,确定本组发言人。 4、确定四个小组开始交流汇报各组的发现。 5、教师归纳小结。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则是菲利普夫妇。 亮点探究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寻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 2、相互交流,明确: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我们带着第一个问题阅读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小说的线索,这就是寻读的效果。 二、理读,体会精妙构思 刚才我们一起弄清楚了小说的线索,下面请大家据此梳理本文的情节,对课文进行梳理式阅读,就是理读。并通过理读情节,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从课文顺序上看:[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从小说情节上看:[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亮点探究三:作家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情节: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1、分组活动,确定小组发言人。 2、相互交流,一人发言,其它同学可作补充。讨论明确:①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3、教师小结:概括后板书:小说的情节美。 三、品读,评说人物形象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经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骂于勒,高潮部分) 首先,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几个精彩片段,请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读课文片段。

读《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心得体会(新、选)

读《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心得体会余映潮是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他一流的研究成果和一流的教学艺术深受语文教师的喜爱。我就是怀着对余映潮老师的喜爱和敬仰之情拜读《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的。果然,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得到了诸多启发,现将主要的几点记录如下: 一、从细处入手 余映潮老师强调语文的教学要从细处入手,特别是阅读方面的教学。他的教学活动中,可以从课文的某一个点着手来建构起整个教学设计,这些“点”既可以是文章的一句话,也可以是课文的一个部分或一种表达手法。这样深入挖掘课文的一点,进而向其他方面延伸,把课文的其他知识点串联起来,让学生在体会课文美感的同时又掌握了必要的语文知识。 余映潮老师讲到,要做到深入一点,就要对课文进行反复地研读,要对课文相关问题的论文进行必要的研究。教师有了那么多的知识储备才能在备课时做到“厚积薄发”,以一双慧眼来审视课文。 对于经验缺乏的新教师而言,这种抓住细节、注重细处的教学思想无疑是一种快速提升自己的好方法。新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重难点并不熟悉,如果只是靠着平时备课的时间来熟悉课文的话,将会极大地影响教学水平和技能的提高。只有靠着反复阅读,甚至是朗读课文,一遍又一遍地感知文章,才能做到对文章的知识点了然于心,才能把知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二、用“美”来教学 余映潮老师还特别关注语文教学中“美”的重要性,不光是要让学生

体会课文的美感,还要在教学设计、教学创意等方面体现出美。可以说,余映潮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力求充满美,这包括教学创意的美、教学思路的美、教学手法的美、教学语言的美等等。他把美得感受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在对“美”的关注下,他带领学生赏析课文的章法、语句、手法,让学生在体会形式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内容美。 余映潮老师的美感教育、艺术教育的思想,完全符合了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进行美育的要求。他的美育不仅仅是单一的、孤立的一个方面,而是把课文的形式美和内容美相互交融起来,通过形式的探究而感知内容美,通过内容的分析而体会形式美,这样就形成了立体的美的感受。既交给了学生该传达哪些美的内容,又交给了学生如何传达这些美的内容。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学生得到的有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技能的提升,更得到了思想的洗礼和升华,从而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更为丰富多彩。 作为传输“美”的重要使者,我的责任十分重大,但现阶段的教学活动中,只有涉及到对内容美的把握,还没能够把形式美,以及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的品味在课堂上展现出来,需要继续向余映潮老师学习。 三、多角度的思想 采用多个角度来看待课文又是余映潮老师的另一个特点,这包括着多角度反复赏析课文,多角度设计教案,多角度品析课文,多角度比较分析相似的课文。比如,他在读《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这篇简短浅显的课文时,竟用了五种角度来阅读;《说‘屏’》一课竟有五种相去甚远的教学设计。这种多角度看待教学过程和思想的理念,既是创新精神的体现,又是对教学经验的磨练。只有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十分丰富才能有多角度的资本。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公开课教案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公开课教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eaching plan of open class on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modern reading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公开课教案 授课教师:游东华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提高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技巧和能力。 教学重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的指导 教学难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能力的提高 教学时数:1—2课时 教学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以练为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强调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占总分20%) 二、讲授新课 (一)现代文阅读试题考查内容与形式 中学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篇目一般选自课外,记叙类文章是初一阶段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命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积累运用、感知理解、揣摩体味等方面。 (二)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 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顺藤摘瓜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宜快] 第二遍: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深入理解文章, 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并回读检查] (三)掌握常见题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①“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②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③问语句、语段的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 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④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 ⑤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批读指导课教学设计+学案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批读指导课 重庆南开中学

具体呈现: (1)《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2)毛泽东批读24史 同步总结和整理批读的一般类型(比较概念图、树状图、思维导图) 教学活动三:实践批读 么(一)以《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为例,本课解决一个问题:什么是 ? (二)综合各式批读类型,自主批读 (三)交流小组批读成果,解决问题 通过问题导 向和批读实 践,让学生 落实批读 10分钟 教学活动四:提升批读 (一)学生:展示笔记,介绍本小组对“差序格局”这一概念的理解。 教师:展示笔记,进行补充、修正与完善。同步介绍学案上的 技能链接板块(见附录)。 (二)提供百度百科释义,帮助学生体会:经过批读,对概念把握的 准确性和全面性。 通过学生自 主批读、交 流批读,教 师示范,进 一步体会如 何借助批 读,更好地 理解文章。 15分钟

“差序格局”或许是费孝通先生著作中引发后辈中国学者最多讨论和争论的一个概念。《乡土中国》一书中有四章提到了这一概念,其中三章有多侧面的论述,但费老对这一概念并未严格界定,语焉不详。 ——苏力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54卷第1期

附录:学案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批读”指导课学案 姓名班级 1.请预习《<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第1-12页导读和批读的提示内容; 2.请认真阅读第51-60页《差序格局》一章,标上自然段序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次大意; 3.请浏览认知下述技能。 【技能链接1】 (1)画底线——在主要的重点,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画线。 (2)在画底线处的栏外再加画一道线——把你已经画线的部分再强调一遍,或是某一段很 重要,但要画底线太长了,便在这一整段外加上一个记号。 (3)在空白处做星号或其他符号——要慎用,只用来强调书中十来个最重要的声明或段落 即可。你可能想要将做过这样记号的地方每页折一个角,或是夹一张书签。这样你随时从书 架上拿起这本书,打开你做记号的地方,就能唤醒你的记忆。 (4)在空白处编号——作者的某个论点发展出一连串的重要陈述时,可以做顺序编号。(5)在空白处记下其他的页码——强调作者在书中其他部分也有过同样的论点,或相关的 要点,或是与此处观点不同的地方。这样做能让散布全书的想法统一集中起来。许多读者会 用Cf这样的记号,表示比较或参照的意思。 (6)将关键字或句子圈出来——这跟画底线是同样的功能。 (7)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笔记——在阅读某一章节时,你可能会有些问题(或答案),在空白 处记下来,这样可以帮你回想起你的问题或答案。你也可以将复杂的论点简化说明在书页的 空白处。或是记下全书所有主要论点的发展顺序。书中最后一页可以用来作为个人的索引页,将作者的主要观点依序记下来。对已经习惯做笔记的人来说,书本前面的空白页通常是非 常重要的。有些人会保留这几页以盖上藏书印章。但是那不过表示了你在财务上对这本书的 所有权而已。书前的空白页最好是用来记载你的思想。你读完一本书,在最后的空白页写下 个人的索引后,再翻回前面的空白页,试着将全书的大纲写出来,用不着一页一页或一个重 点一个重点地写(你已经在书后的空白页做过这件事了),试着将全书的整体架构写出来, 列出基本的大纲与前后篇章秩序。这个大纲是在测量你是否了解了全书,这跟藏书印章不同,

《咬文嚼字》导学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导学学案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分析评价课文. 2. 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重点难点: 1.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预习点拨: 1. 研读两遍,初步了解文意. 2. 筛选重点字词,查阅工具书予以掌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尝试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导读学练: 一. 诵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1. 了解有关常识: 作者朱光潜,著名 , .主要著作有 和 . 2. 从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

正音: 锱铢镞岑牍下乘蕴藉付梓 了解词义: 咬文嚼字---- 推敲——— 蕴藉———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二. 概括,分析: 1. 口头归纳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两句话): 2. 分析结构,归纳要点: 不同,意味不同. 第一部分:阐明的密切关 系 ,意味不同. ,意味不同. 正面: 第二部分:讲的使用 负面: 三. 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1. 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 2.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认识:

3. 文章标题与观点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提示:先看作者就二者关系的论述,再注意标题的基本义与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后联系个人的学习及写作情况来谈): 四.分析.借鉴: 1. 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2. 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 巩固训练: 1.研读课文,结合个人平时学习及写作情况,深入理解作者观点。 2.进一步从文中筛选出重点语句,加以理解并借鉴吸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进一步分析筛选,借鉴吸收. 重点难点:结合文意深入理解. 预习提示: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见解认识的语句加以体会. 导读导练: 一、进一步分析借鉴:

江苏省中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获奖《背影》教案教学内容

背影 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课文,在品词析句中,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父亲》(低声地),渲染气氛。在音乐的节奏声中,教师絮语般地导入:父亲是一颗星,陪我放飞童年的梦想;父亲是一把伞,为我撑起无雨的晴空;父亲是一池湖水,包容我的无知和娇嗔;父亲是一座桥,渡我从悲伤飞向快乐。是啊,深情的话语饱含着我们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实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设计意图:以歌曲《父亲》为引子,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从而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真谛,收到蓄情的效果。] 二、简介作者,激发兴趣。 1、学生交流作者资料。 2、师生共同交流所搜集的作者资料。 朱自清,中国散文家,诗人。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贫病交加在北平逝世。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3、学生齐读“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造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一方面让学生对本文作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激发学生阅读朱自清先生这篇散文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奠定较好的心理基础。] 三、整体感知,感受亲情。 过渡:提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不得不提到他的《背影》。他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个主题。现在,请你谈谈读完这篇文章后,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是啊,《背影》是一支爱之曲,情之歌。她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文中处处都凝聚着爱,一种细致入微、无处不在的深沉而热烈的爱。 1、言行中看父亲 速读课文,并作圈点勾画,思考:从父亲的角度出发,体会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爱。 教师点拨归纳: 父亲劝我嘱咐茶房亲自送我忙讲价钱拣定座位嘱托茶房为子买橘远行回头 惦记儿孙) [设计意图: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往往按知识点肢解课文,以求得“逐点落实”。而“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是经过高度概括与提炼的,是一种能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从父亲言行的角度出发,体会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爱。”这一环节是抓住了文中的一条感情线索,以这样一个主问题,促使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从而引导学生在读中求得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这样的阅读由学生自主完成,其作用是教师的讲解灌输所无法企及的。] 过渡:父亲的一个眼神,一个细微动作,一句质朴的话语,一个孤立的背影,一处离别时的回眸,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在这些细致入微的一言一行中,最令你感动的一处是什么,为什么? 2、感动中谈父爱 学生交流最感动的一处,教师总结过渡:的确,文中的父爱堆积如山,处处可见,而其中“为子买橘”可

中学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中学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作为一名基层语文教师,进行中学语文教学已整整五年了。在这五年里,笔者对初中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对初中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与统计,现将有关发现与感受总结如下: 一、学生对语文课的感受与评价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方式,对我所执教学校及周边兄弟学校的学生进行了解,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没有明显的提高,语文学科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也没有随之提高。 无论是过去的“3+2”,现在的“3+x”,还是将来的“3+大综合+x”;无论是高中文科班,还是理科班的学生,对语文课的态度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对于理科班的学生来说,数理化和英语是他们心目中的主课和得分的重要保障。学生在这几门学科上花费的时间和投入的精力至少是语文课的几倍。而文科班的学生则苦攻他们“又恨又爱”的数学、英语,狠背能让他们得高分的政、史、地。谁都忘记了语文这门课的存在。不管语文教师对学生费多少口舌,讲多少道理,也无法改变他们的选择。因为班主任、课任教师和家长和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文科生能否考上大学关键在于数学和英语两门课,谁能把这两门课的成绩考上去,谁就是高考的赢家。在教育部门的课程标准中,语文始终是排

在“大三门”之首的主课,可在学生自己的课程表上,却无情地把它排在了所有高考学科之尾。在平常的学习中,语文课既不属于学生爱上爱学的“小四门”音、体、美、计算机,又无法和“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数理化以及最热门的英语相提并论,他们怎么会有热情去学习它呢?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语文课下多大的工夫也不见能得高分,少花点精力也未必吃多大亏;多学少学、学好学坏、学与不学都一样。用学生的话说就是“学了90(分),不学也 90(分)”。在学生的心目中,语文连“鸡肋”都不是,哪能算得上主课呢? 不可否认,在学生中不乏真正爱好语文的学生,但在高考的重压下,在现实利益的驱使下,他们都不得不忍痛割爱了。在这样一个功利主义盛行的年代,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无可指责的。需要说明的是,随着新大纲的颁布和新教材的投入使用,大多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没有多大的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也没有根本的改观。如果说,学生对数理化的态度是“又恨又爱”的话,那么,对语文课就是“想说爱你不容易了”。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对数理化老师的课“盯得很紧”,如果对这些老师的教学态度、水平和方法感到不满意的话,他们马上就会做出一定的甚至是强烈的反应;而对于语文课,相当一部分学生完全抱着一种无所谓的甚至是冷漠的态度,觉得语文老师教得好坏都无所谓,甚至不屑于评价语文课。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语文课可听可不听,可学可不学,学好学坏无所谓。作为我们的母语课,作为最重要的一门工具课,作为一门最具人性、最具感染力和亲和力的人文学科,在学生

电子白板环境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电子白板环境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新兴教育技术的典型代表,其强大的功能整合了传统黑板教学和多媒体技术之所长,摒弃了黑板的少慢差脏和多媒体教室的固化死板,让新技术运用于教学有了质的飞跃,让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更富有智慧和生命活力。 二者整合的基础源自交互式电子白板强大的教学功能,其关键却在于与新技术对应的教学设计。著名的媒体技术专家克拉克曾说:“是教学设计而不是用来传递教学的媒体,决定了学习者的学习”,这是因为语文教学以文本、学生为出发点,以教学的三维目标为归宿,其本质还在于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而语文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它是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技能、教育智慧和教学效果的集中体现,从某种程度上说,一堂课的好坏是由教学设计决定的。所以,研究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首先要研究电子白板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内涵 教学设计本质上是对教学活动的预设,这种预设是科学而有规律的教学活动的一部分。依据皮连生、胡谊在《教学设计》研究中的观点,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ID)也称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isd),是以学习和教学等多种理论为基础,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是将学和教的原理转化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方

案的系统化过程,是一种教学问题求解,侧重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 就新课程背景下的日常课堂教学而言,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即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套系统化程序。 教学设计方案,内容包括学习内容特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任务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或意图、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含板书设计)、自主性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教学资源链接等。 正因为教学设计关涉学生、文本、教师和技术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所以这里我们为本文设置一个前提,那就是: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且教师能比较熟练运用其技术的教学设计活动。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主要功能特征 依据作者的教学实践、专家和使用者的普遍认识,可以把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主要功能特征归纳为以下四点: 1、综合:交互式电子白板实质是一个多用途教学平台,可以将各种数字化信息资源如文字、图片、视频等进行有效综合,并兼容诸如PPT等绝大多数教学软件,师生的活动将在更多的知识和资源背景下进行,并且,这些资源还可以进行灵活地编辑组织、展示和控制,以一种系统化最优化的方式出现,彻底解决过去多媒体投影系统下,使用课件造成课堂结构高度僵化的弊端,让课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3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3篇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下面是为大家整理了初中语文教案,希望你们喜欢。 初中语文教案一 课文内容分析: *是一篇介绍我国宋代画家张择端创作的画作《清明上河图》的说明文。作者在用文字介绍这幅画作的时候并没有从绘画技巧的角度作过多的介绍,而是扣住这幅画作所描绘的现实内容,将画作所表现的北宋时期汴梁都城的“繁华”尽量表现出来。这样的写作构思,可以帮助非美术专业的一般读者更好地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主要内容及画作的深层意义。 第一段介绍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从而引出*要说明的对象。第二段介绍了画作的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强调了这幅画作所要表现的是“梦回繁华”的主题,从而确定了*介绍画作内

容的重点:“繁华”。第三到五段,是对《清明上河图》的具体介绍。第三段介绍画作材质、着色和尺幅,并概括介绍画作的主要内容;第四段分三层介绍了画作的主体内容,三层均扣住“繁华”来介绍,语言典雅,富有文气;第五段总结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 全文使用了逻辑顺序,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按照“内涵—内容—价值”的思路来展开,着重体现了画作的主题“梦回繁华”。 学情分析: 通过第五单元前面两篇教读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顺序”这些学习重点已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自读课文《蝉》属于文艺笔调的说明文,又使学生对说明文的多样性有了一些了解,同时学习该类自读课文课时已经指导了学生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的助读系统,运用快速阅读法的自读策略。不同的是,本课没有设置旁批,学生正好根据老师提出的任务,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看法写成旁批,养成随手写批注的习惯。 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养成圈点勾画批注的习惯。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课教案 实验学校赵素英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提高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技巧和能力。 教学重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的指导 教学难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能力的提高 教学时数:1—2课时 教学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以练为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强调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占总分20%) 二、讲授新课 (一)现代文阅读试题考查内容与形式 中学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篇目一般选自课外,记叙类文章是初一阶段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命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积累运用、感知理解、揣摩体味等方面。 (二)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 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顺藤摘瓜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宜快] 第二遍: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深入理解文章, 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并回读检查] (三)掌握常见题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①“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②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③问语句、语段的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④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 ⑤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⑥问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 (或“什么——怎么样”) ⑦问语句含义:要从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⑧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 ⑨问阅读后的体会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1 / 3

5.1 物体的质量 教学设计-副本

教学设计 课题: 5.1 物体的质量 一、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知道质量的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质量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是全章的基础。关于“质量”,要求学生对质量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让学生懂得质量是反映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物理量,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和所处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并让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大小有感性的认识,培养学生估测常见物体质量的能力。 《课标》要求学生能用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去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是关于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属于独立操作水平,即学生必须学会正确操作与读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它不随着物体的形状、空间位置等的改变而改变。 (2)能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会粗略估计常见物体的质量。 (3)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

(4)经历通过比较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建立质量初步概念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在学习使用托盘天平的过程中,培养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质量的概念,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学会用天平测量质量。 教学难点:质量的概念和质量是物体的属性比较抽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比较复杂,学生难以掌握,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四、学情分析 “质量”一词在生活中比较常见,而且在不同的地方其含义也不同,学生可能易混淆。八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探究,但在操作上容易出现偏差,比如,调节天平平衡时,游码未归零;有的同学可能会习惯性地用手去拨动游码和取放砝码;将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等等。这需要加强规范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 五、教学方法 通过让学生阅读文本、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参与探究过程来亲身体验;借助多媒体、实物展示等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感性的认识;采用观察、比较等方法,加强启发、引导,让学生充分讨论和交流,以此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