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西学东渐”的主要人物及其贡献

“西学东渐”的主要人物及其贡献

“西学东渐”的主要人物及其贡献
“西学东渐”的主要人物及其贡献

汉教1802班何晓彤20180702328

问:简述西学东渐各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这些作品对中国乃至汉字文化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西学东渐,在中国近代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述其崖略,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为西学东渐的第一阶段。

(1)马礼逊:是西方派到中国大陆的第一位基督新教传教士,他在中国境内首次把《圣经》全译为中文并予以出版,使基督教经典得以完整地介绍到中国。编纂第一部《华英字典》,懂英文的传教士就可以根据这部字典来学习中文或从事翻译工作。

(2)徐光启、利玛窦:1607年翻译《几何原本》。它是欧洲数学的基础,总结了平面几何五大公设,被广泛地认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教科书,把数学发展史传入中国

(3)汤若望:明末清初,《时宪历》,使中国的历法更为准确。

(4)徐光启、熊三拔:《泰西水法》,传播西方水利科学。

(5)林则徐:翻译《四洲志》。书中简要叙述了世界四大洲(亚洲、欧洲、非洲、美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

(6)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使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办军事、民用企业,维护清朝统治。

二.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是西学东渐的第二阶段。

(1)严复:《原强》国民财富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劳动力的技术、技巧和判断力,二是劳动力和总人口的比例,在这两个因素中,第一个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翻译《天演论》,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物竞”就是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优种战胜劣种,强种战胜弱种;“天择”就是自然选择,自然淘汰,生物是在“生存竞争”和“自然淘汰”的过程中进化演进的。联系甲午战争后国家危亡的状况,向国人发出了与天争胜、图强保种的呐喊,指出再不变法将循优胜劣败之公例而亡国亡种!

(2)梁启超:《变法通议》、《西学书目表》等

(3)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把封建主义者历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某些经典宣布为伪造的文献。《孔子改制考》,把本来偏于保守的孔子打扮成满怀进取精神,提倡民主思想、平等观念的人。

(4)谭嗣同:《仁学》,杂糅儒、释、道、墨各家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维新派康、梁、谭、严,著书立说,宣传西方的民主思想、政治制度,同顽固派进行思想论战,开展维新变法运动。

三.从民国初期到“五四”运动时期,是西学东传中国的第三阶段。

(1)詹天佑:在自然科学方面,出版了《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

(2)几个留美学生发起成立了中国科学社,次年创办《科学》杂志。

(3)在社会科学方面,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吴虞、鲁迅等,为传播西学,建立中国社会科学诸学科和现代文学艺术,做了开拓性工作。譬如陈独秀、胡适等在提倡白话文方面的贡献,又如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陈望道、李达等在马克思主义传播方面立了历史性的功勋。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一、早期西学东渐 1、概念:“西学东渐”是指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2、两次转型: 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前后与秦皇汉武之间 第二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实在是从割让香港之后才被迫开始的。 3、西学东渐的方式:传教授徒,翻译图书,编辑出版报刊、杂志,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4、西学东渐的阶段: ①“明末、清初” 背景:伴随着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传教活动逐渐进行的 ②“晚清、民初” 背景:是在近代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后,伴随着军事、经济和文化渗透而逐步展开的。 二、早期西学东渐 1、重要史实: ①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 ②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编译的《同文算指》(系统介绍西方算术的笔算法) ③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④徐光启、李之藻以西方历法为基础,完成《崇祯历书》,其影响至于清代。 ⑤此外传入《泰西水法》、《远西奇器图说》 ⑥西方的美术、音乐、建筑开始对中国产生影响。 2、早期西学东渐的影响(作用) ①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将一种新颖的异质文化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幕,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②中国人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 ③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3、早期西学东渐中断的原因 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绝中西往来;传教士的活动破坏中国主权和利益;两种文化理念的差异 4、中国古代的社会转型 第一次: 春秋战国,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发生了急剧变革。历经500年的逐渐积累,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完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5、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 ①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 ②政治:传统政治体系向近代政治体系演化的民主化趋势 ③思想:思想变革由浅入深,逐次递进;推动国人思想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④教育文化的发展——新式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变化; ⑤科技引进与影响——科技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改变; ⑥社会习俗的变革——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三、近代西学东渐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转型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转型 一、思想潮流的演进 两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论,以图“借法自强”,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器物变革的第一步;甲午海战后,维新派从西方引入进化论,以求变法图强,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戊戌变法失败后,革命派提出了民主共和思想,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起中华民国。 (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 1.背景:两次鸦片战争后,在西学的冲击下,中国面临“千古变局”。 2.产生: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此一思想后成为兴办洋务的指导思想; 3.目的:在保持中国固有的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前提下,“采西学,制洋器,以求自强”; 4.实践: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办新式学堂,翻译西书,派遣留学生; 5.评价: ①冲击了保守的观念,促进了西学新知传播和社会观念变革,中国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②限于器物层面零星学习西方,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 ③从实践上来看,以中体西用为指导的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后败于日本,渐趋沉寂,未能实现中国的富强的目的。其思想被维新思想取代。 (二)、进化论的输入(B) 1.背景: ①甲午战败后,有识之士认识到“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除从中国儒家经籍中寻找变法依据之外,还积极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吸取和借用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作为思想武器。其中,最重要的西学理论就是进化论。 ②甲午战败后,在民族危机刺激下,东渡日本的留学生人数大增,有志之士皆想实际考察明治维新的成功之道。 2.严复及其《天演论》 ①翻译的时间、内容:1897年,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并以此为依据,阐述维新变法主张,呼吁自强保种。 ②作用:进化论认为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进化论的输入和传播,动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循环论思想,为中国人带来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为戊戌变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天演论》的影响极为深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广为中国青年所接受,对当时和后世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 小结:从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论到维新派从西方引入进化论,表明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地深入,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在这些理论的指引下,中国社会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过程西学东渐总体历程

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过程西学东渐总体历程 “西学”,是指西方先进的科技及思想文化。明末清初之际,中国与欧美国家之间开始了具有近代意义的交流,这就是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东渐。 西学东渐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至鸦片战争时期;其二,鸦片战争以后直至辛亥革命前后。 1.第一个阶段(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至鸦片战争时期)来华的外国传教士为了吸引中国士大夫并达到在宫廷立足和传教的目的,采用以科学为辅助手段的教学方法,在译介大量的西方天文、地理、数学、物理等方面的书籍和著作,从而将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古老的中国开始感受到了世界发展的潮流。 代表人物和著作有:1602年,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1605年,利玛窦《乾坤体义》(《四库全书》称为“西学传入中国之始”)等等。 2.第二个阶段(鸦片战争以后直至辛亥革命前后)

这个阶段有三个层面:其一,两次鸦片战争时期,主张经世致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成为向西方学习的启蒙者,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 其二,洋务运动时期,西学的输入和传播主要是在洋务派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在物质与技术层面。 其三,戊戌变法时期和辛亥革命时期,西学的传播上升到更高层面和更广泛的范围,突破了纯粹对技术的引进,开始关注西方政治体制和西方学术思想。代表人物主要是有魏源、梁廷柟、王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总的特点是以介绍西方地理、历史、政治、军事著作为肇始,然后过渡到直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文化书籍等具体活动,最后资产阶级各派出于变革中国政治的需要,开始突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框框,将探索的重点从“格物致知”转向直接为维新和革命服务的哲学科学社会领域。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在晚清中国,李提摩太是个知名度相当高的人。他集传教士、学者、政客于一身,传教,译书,进行广泛的政治活动,样样搞得有声有色。他没有像赫德那样,在中国政府中取得实质性的位置,但他对晚清社会思想的影响,远超过赫德。他没有像傅兰雅那样,具体介绍过那么多的科学书籍,但他对科学价值的宣传,并不比傅兰雅逊色。至于政治活动,与达官显宦的交往之多,与各种政治力量的接触之广,对中国政局的影响之大,那是晚清任何传教士都不能 1880年与李鸿章的一席谈话,促使李提摩太对自己以往的传教方法进行了反省。李鸿章说:“你的教徒无非吃教,一旦教会无钱养活他们,自然散伙。我知道信奉耶稣教的中国人,没有真正的读书人在内”。这番话对李提摩太触动很大。他觉得自己应该对中国的读书人作些研究,应该用科学知识赢得中国知识分子的信任。来华之前,他对近代科学知识所知并不多,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花了1000英镑,购买各种科技书籍、科学仪器及标本,进行自修。不久,他便能就以下各题,向中国官绅作深入浅出的宣讲:一、哥白尼所发现的天体秘密;二、化学的奥秘;三、机器的效能,诸如车床、刨床、缝衣机等;四、蒸汽机带给人类的福利诸如火车、工厂的原动力;五、电力的奇迹,诸如发电机、电报;六、光学的贡献,诸如摄影机、幻灯等;医学与解剖的进步与奇迹。从1881年到1884年,他每月在太原举行一次报告会,邀请一些地方官员和知识分子前来担任《时报》主笔,历时一年多。这段时间,他在《时报》上发表社论二百多篇,后汇集成册,以《时事新论》为题出版。 1891年10月,他到上海担任同文书会(后名广学会)总干事,开始了他在华生活的新的一页。上任以后,他对广学会工作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使其有了明显的起色。第一,他强调广学会的工作对象,应以中国的士绅和官员为重点,对中国上层社会进行了具体的调查和研究。第二,扩大、加强业已开展的有奖征文工作,曾征得英商汉璧礼的支持,在北京、苏州、广州等地,进行影响广泛的征文活动。第三,强化了广学会会刊《万国公报》对维新变法的宣传意识。第四,加大了广学会宣传变法书籍的出版量。《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等名著,都是在他主持广学会工作以后出版的。与此同时,他本人加强了对中国上层人物和关键人物的联系与活动。他与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荃、左宗棠、翁同稣、孙家鼐、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都有接触。张之洞资助他以大笔经费,李鸿章对他相当器重,梁启超当过他的中文秘书。甲午战争期间、戊戌变法期间、义和团运动期间,他都积极活动于上层人员之间,企图影响政局的发展,结果都未如愿。义和团运动以后,他提出利用山西的赔款银五十万两,在山西开设学堂,讲授中西学问。山西大学堂缘此办成,李提摩太成为这个学堂的首任西学专斋总理。利用庚子赔款在中国办学堂,这是首倡,它对近代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有过很大的影响。20世纪初的几年,李提摩太往来于上海、太原之间,既负责广学会,又兼管山西大学堂。 历史进入民国以后,李提摩太年事渐高,精力不济,社会活动渐少。1916年他辞去广学会总干事之职,返回英国。1919年去世。李提摩太比较集中传播西学、宣传变法,始于80年代,即他的传教方式发生变化以后。 80年代初,他的变法主张集中地反映在《近事要务》中。《近事要务》连载于从1881年11月12日至1882年1月28日的《万国公报》上,署名’“中西友”。这是短札式的变法提纲,凡98则,每则几十到一二百字,举凡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各门学科,工业、农业、教育、卫生等各个部门,以及宗教、道德、外交、立法等涉及国家和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均有涉及。我们只要列举一些题目,就可以看出其内容之大概了:广集益以振国脉,继制作以比前圣,广善法以助不及,悟水气以尽地利,筹新法以备凶荒,创化食以养余丁,广学校以谋民生,通有无以便民用,查日点以防旱涝,辟草莱以尽地力,究格致以得新界,设报馆以博见闻,广著作以利物我,究水利以救洲荒,兴大工以利万世,辟水谷以救燃眉,尽心思以免劳力,通水陆以便往来,稽各国以求治道,立普试以求贤能,立学会以兴大

第20课 西学东渐导学案 1

第20课西学东渐 【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学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并熟记基础知识,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到我的疑问处,以备上课集体讨论、突破。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3、限时20分钟独立完成题目。 【预习学案】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1)____________________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 (2)中国与_________________的联系相应扩大。 2、目的:为了解西方,抵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物 (1)林则徐:他注意了解、研究世界情况。他设立译馆,组织人员翻译外国传教土在澳门、广州等地办的报刊,又命人译出瑞士人滑达尔著的《_________________》。他编译的《_____________》一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分布及历史变迁概况,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编写《_______________》一书,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4、影响 (1)“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2)为抵御外侮、谋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课堂思考: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想有何特点? 二、体用之争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2、焦点:是否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 (1)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倡行“____________,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 (2)顽固派:反对“西学为用”、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3)早期维新派:支持_______________,斥责顽固派 4、评价 (1)大体上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_________________的层面。 (2)冲击了传统“___________________”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维新思潮 1、早期维新派的转变 (1)原因:_______________的结局暴露出洋务运动种种弊端,促使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深刻反思。 (2)表现:提出_________________、实行________________制度的要求。 (3)影响: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____________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_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 2、维新思潮的形成 (1)背景:19世纪90年代,______________加深以及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成。 (2)代表

第20课 西学东渐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西学东渐 一、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本课是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在本单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学生了解转型期中国文明的初步走向,对下一课“新文化运动”中“思想文化层面”的思想解放运动有更好的把握。教学内容包括“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和“维新思潮”三个部分。三者之间依次递进,不断深入,“西学东渐”贯穿始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掌握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掌握比较学习的方法、解读材料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放眼世界、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思想变化历程。 2、教学难点:认识维新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的学生,经过高一政治史和经济史的学习,学生对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九十年代末的相关政治、经济状况有了印象,并且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影视、杂志等媒介对课文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较为熟悉,具有一定知识储备,因此,在此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课本、归纳概括和综合解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渐进的艰难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林则徐星”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二)讲授新课 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50年代)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知识梳理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一、近代政治转型(专制→民主共和) ?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的影响 ?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 1.上海开埠:1843年 2.租界的辟设:1845年,以《虎门条约》为主要依据《上海土地章程》的订立。使上海成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3.租界华洋杂处的开始小刀会起义 4.租界的市政机关:工部局 5.对租界的认识(结合材料,辩证看待) ?觉醒与抗争 二、近代经济转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 ?(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逐步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洋务运动——中国现代化的开端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背景:受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影响。 代表:发昌机器厂(上海)、继昌隆机器丝厂(广东) 三、近代思想转型 ?思想潮流的演进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①背景:两次鸦片战争后,西学对中国文化产生很大的冲击。 ②内容:保持中国固有的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采西学、制洋器、以求自强。 ③指导运动:洋务运动 ④评价:促进了西学新知的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革,迈出了现代化道路上的第一步;但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 2.进化论 ①背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 ②书刊:严复的《天演论》 ③内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④评价:从思想上、舆论上为戊戌变法的政治实践创造了条件 ⑤影响:给中国人带来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孕育了一批有近代 意识的知识分子,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 3.共和革命(三民主义) ①背景: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在中国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②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③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 ④革命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可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 ⑤评价: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4.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 ①背景:辛亥革命唤起的中国社会的希望同民国初年社会的黑暗形成强烈的反差。 ②开始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③民主与科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猛烈冲击了旧文化、旧思想、旧礼教,大力倡导新文化、新思想和新道德,打破了传统的精神枷锁,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第20课 西学东渐

第20课西学东渐 一、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后) 1、背景: ①必要性: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深重;为了解西方;挽救民族危亡。 ②可能性:中国与西方的联系日益扩大;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 2、代表人物: 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介绍世界地理与历史; ②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评价: ①学习西方从此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进步思潮;②局限: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未进行实践。 二、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 1、体用的含义: ①体(中学)——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 ②用(西学)——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技文化。 2、洋务派与顽固派争论的焦点是:是否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 3、影响:局限于军事、经济等物质文化层面,但冲击了保守观念,开始了现代化的第一步,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早期维新思想(中法战争后) 1、背景:①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了解逐步深入;②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③洋务派失败教训。 2、代表:王滔、郑观应等 3、主张: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振兴工商业;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自然科技。

4、评价: ①积极:反映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突破“中体西用”束缚,使西学东渐的内涵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②局限: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未进行实践活动。 四、维新变法思想(19世纪90年代) 1、背景: ①必要性: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中外反动势力的严重阻碍; ②可能性: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维新思想与救亡图存的社会主题产生强烈共鸣。 2、代表: ①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移花接木,托古改制;动摇封建顽固派思想基础; ②梁启超:撰写《变法通议》;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必然性;提出变革科举。 ③谭嗣同:著有《仁学》;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封建纲常礼教和专制君权。 ④严复:系统介绍西方文化的第一人;翻译《天演论》等,用进化论原理阐明中国必须变法。 3、共同主张: 要维新变法救亡图存;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核心);要废八股,改革教育制度,提出西学; 4、历史意义: 高扬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旗帜,反对封建专制,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五、向西方学习潮流的特点: 1、背景:伴随民族危机加深、经济结构变化而不断深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 2、主体从地主阶级到到资产阶级; 3、内容:由浅入深;由学习科技、器物层次深入到学习政治制度层面; 4、目的:为救亡图存、民族崛起而学习。

浅谈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过程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对中国近现代科学的影响 摘要:纵观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它的成就是巨大的。从文化冲突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历史,可以感受到一股“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西学东渐”与教育思潮构成社会变革的一条主线,其历史进程、特征及其影响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过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认真总结这段历史,对于在中外交流中认识和把握文化教育交流与传播规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西学东渐;教育思潮;文化层面;制度层面;空一行 正文:中国近代历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的这段历史。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错综复杂,国际间是殖民主义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国内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从文化冲突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可以感受到一股“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认真总结这段历史,对于在中外交流中认识和把握文化教育交流与传播规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 世界历史发展到近代,西学与中学之间产生了明显的文化势差,表现为:中学仍植基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之中,西学已植基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中;中学仍处于农耕文明阶段,西学已处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文明阶段;中学仍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西学已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中学的承继仍以传统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为中间,西学的传播则以新式学校教育为桥梁。因此,这时“西学东渐”的客观态势已经形成。 1840年,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向东方的侵略,西学开始向长期与世隔绝的古老中国发起了冲击,中学与西学的冲突以鸦片战争为始点正式拉开帷幕。这段历史的进程:先是一部分开明管理和士大夫抱着救亡图存、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目的,这时“西学东渐”的规模和影响主要限于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领域,其层次仅在文化的表层——物质层面。接着,民主主义维新派和革命派便先后登上近代中国历史的舞台,主张通过在中国实现西方国家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此时,西学的引进已深入到文化的中层——制度层面。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受到大力宣传,这是文化的深层——思想层面,其规模扩大到更广泛的领域。中国人选择马列主义,是经过半个多世纪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艰苦实践决定的,也是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 教育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国近代除了与政治、经济、文化有着相互制约和影响的关系外,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在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中,教育思潮往往起着发轫起端的作用,或伴随着思想、文化的启蒙思潮,而推动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洋务运动推进“西学东渐”,使对封建教育的改革由议论走向实行,开始仿照西方国家的做法创办新式学堂,开展留学教育,最终在洋务教育思潮的推动下,建立起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度。伴随着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改良主义教育思潮和民主主义教育思潮前呼后应,一昭一彰,成为变法和革命的开路先锋。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新文化思潮,也是一场新教育思潮。它以社会教育的方式,宣传民主和科学的理论,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教育、旧思想、旧礼教,对青年进行启蒙教育;之后,平民主义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实验主义教育思潮等纷争出现,使文化教育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二、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特征 中国近代史若以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粗略地勾画其历史轨迹,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抗日战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近代“西学东渐”是在西方列强对

西学东渐

第20课西学东渐 主备:陈香莲审核:赵敏时间2012-11-12 【预习学案】 课程标准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知识梳理 一、新思想的萌发 1.背景: (1)鸦片战争前后,对中国冲击加剧。 (2)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 2.目的:为了解西方,抵御外侮,一批先进中国人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3.代表人物: (1)林则徐:设立译馆,组织翻译外文报刊和《各国律例》,编译,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放眼世界的先行者,依据《四洲志》,编写《海国图志》提出“”的思想主张。 4.评价:“开眼看世界”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从此,为、谋求 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 的。 二、洋务思想 1.背景 (1)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打击,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洋务派,产生了“变局论”,与顽固派展开了激烈斗争。 (2)鸦片战争以来“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影响。 2.基本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即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只有“力师西法”,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才能“自强”、“求富”。 3.目的:学习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挽救统治危机。 4.影响 洋务运动时期的中西体用之争,大体上局限 于的层面,但毕竟冲击了传统的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维新思想 (一)背景 1.民族危机:19世纪90年代,失败,民族危机加深。 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 4.思想上:西方文化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早期维新思想及影响 ①思想:认识到西方的富强根本在于政治制度,洋务派热衷造船、制器是“仅袭其皮毛”;中国应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外交往的不断扩大,西学源源而入,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倡导“中体西用”到输入进化论,再到主张共和革命,中国的思想变革由浅人深,逐次递进。高举“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大旗的新文化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学堂的创设、留学大潮的涌动、科举制度的废除以及新学制的建立,使新式教育得以迅速推广。近代科技的引进、西学书籍的大量翻译出版以及报刊业的繁荣,在传播西学新知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科技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交通、通讯手段的改进,民间社团的兴起以及社会习俗的变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生活的嬗变,以及经济、政治的变革,推动着中国会逐步向现代转型 1、西学东渐概况:早期(明末清初)和近代(晚清民初) 2、近代西学东渐的影响: (1)思想潮流的演进——思想变革由浅入深,逐次递进; 推动国人思想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2)教育文化的发展——新式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变化; (3)科技引进与影响——科技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改变; (4)社会习俗的变革——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经济、政治的变革,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生活的嬗变,推动着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转型。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和“晚清、民初”两个时期。 前者伴随着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传教活动逐渐进行的;后者则是在近代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后,伴随着军事、经济和文化渗透而逐步展开的。 “西学东渐”的方式多种多样,诸如传教授徒,翻译图书,编辑出版报刊、杂志,兴办新式学堂等。 西学东渐概况 一、思想潮流的演进 专题主线:近代中国思想演进的历程即探求救国道路的历程 1、19世纪中期(两次鸦片战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A.背景:

第20课 西学东渐答案

第20课西学东渐答案 二、【课堂导学】 问题一:读课本“开眼看世界”和下列表格,回的以下问题 1.根据课本知识回答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的原? ⑴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腐朽的清王朝被迫打开大门,与西方世界的联系也相应扩大。⑵清政府的愚昧无知和落后。⑶先进的中国人积极探寻抵御外侮、强国富民之路。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 2.根据课本知识总结林魏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对当时的积极作用? (1)特点:①介绍的知识以军事为主,也有介绍政治和经济,但不深入。②思想一方面带有鲜明时代变化的印记,另一方面,又保留着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 (2)影响:积极:“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主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最主要功绩在于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其实质探索救国之路。 问题二: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读课本,理解相关问题的基本要点) 1.记忆、理解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出台背景、含义、目的 (3)概括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 根本目的——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直接目的抵御外来侵略 2.洋务派和顽固派“体”“用”之争的最后结果怎样?结合洋务派和顽固派“体”“用”之争的内容,分析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和作用? 结果:体用之争最终以洋务派的胜利告终,并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洋务运动 实质:在不触动清王朝君主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目的积极: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辩”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消极:局限于学习西方物质文化层面,中国的社会制度没有根本性变革。 问题三:维新思潮 1.19世纪80年代,从洋务运动中分化产生早期维新派 (1)早期维新派的主要代表有哪些?和洋务思想比,主要进步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代表:王韬、郑观应;重要进步性是把洋务派的学西方先进技术发展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由学西方物质文明发展到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2)概括早期维新派的主要观点。分析早期维新思潮的作用? :①主张变革政治制度,设立议会制度;②主张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③建立新式学校等。 作用:①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②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形成 2、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形成,并在中国社会形成了一次政治改良运动——维新运动。(所谓维新: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特指政治上的改革运动,仿效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 (2)分析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在19世纪末形成并发展到高潮的原因? ①社会因素:甲午战争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马关条约》的签订加剧了民族危机 ②经济政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 ③思想意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3)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分析这次论战的实质和影响?内容:A、要不要维新变法;B、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第20课西学东渐教案

第21课西学东渐 【课程标准】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西学东渐概念理解: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文化,诸如科技、法政、宗教、伦理、乃至文学艺术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西学东渐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①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 ②鸦片战争期间——五四运动前后 【问题探究1】 明末清初一大批西方传教士到达中国,翻译介绍西方文化。对比西学东渐的两个时期,其中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为便于传教,主动向中国输入西方文化,内容主要以宗教为主; 鸦片战争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积极主动学习西方文化,随着时代发展,内容则涉及科技、政治、宗教、文学等各个方面。 原因:近代中国随着西方侵略加剧,既为西学传入提供了可能,同时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重,先进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机,使学习西方成为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教法设计】 学案呈现西学东渐的内涵和阶段,教师可设计探究问题,或在教学课件中呈现,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明确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主要特点和目的。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后,切勿越俎代庖,应当由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教师加以总结。 【教师承转】 近代以来,西学的传入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洋务运动时期、维新变法时期、五四运动时期。在向西方学习的阶级主体上经历了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派、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维新派等几个派别。 【设计意图】 明确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主要历程,明确本课的主要范围。 一、地主阶级 (一)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 1、背景: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同时,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也相应扩大。具体表现在: (1)政治上:①清朝统治危机四伏(根本原因)②中国开始沦为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直接原因) (2)经济上:小农经济逐步破产,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3)(3)思想上:①最高统治者妄自尊大,仍然处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统治思想)②传统经世致用思想的传播(学术思想)③“贵华夏”、“贱夷狄”思想藩篱的冲破(开明地主、知识分子) 2、目的: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挽救清王朝统治。 3、、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活动及评价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主要成就及经验教训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主要成就及经验教训 摘要: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是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代,也是我国历史上思想空前解放和活跃的时代。在这期间,西学输人的步伐明显加快,终于导致以西学为主要内容的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形成。近代西学东渐在认识上由表层逐渐深化的过程,即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文化层面,这种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 关键词:西学东渐;器物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 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在鸦片战争前后直到五四运动前后这个阶段,西学东渐在认识上由表层逐渐深化的过程,即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文化层面,这种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 一、器物层面的学习 鸦片战争,中国惨败,坚船利炮终于惊醒了有识之士,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对“天朝大国”的优越感第一次产生了怀疑。有识之士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深深触痛,他们痛定思痛,决心奋起直追。于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被一致认同。 对于学习西方,他们提出三方面内容:一是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和器械以及养兵练兵之法;二是学习民用器物,认为“凡有益于民者”,皆应取法;三是学习西人广设学馆,教授实用知识。从中可看出,他们从中西比较的角度正视西方之长处,审视自己之不足,并提出了激进的改革主张,他们的“经世致用”思想既开创了学以致用的新学术风气,同时也开启了学习西学的先声,开拓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先河。 随着认识的扩展,深度的增加以及严峻的国际和国内形势面前,以“自强”、“求富”为旗号的洋务运动开始兴起。西学东渐在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规模上洋务运动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编练新式海军和陆军、制造枪炮船舰、建立外交机构、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企业、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生等等。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洋务派对西方国家认识的逐步加深,洋务运动的重点前后有所不同。大体来说,60、70年代,以“求强”为主,即适应战争和军事的需要,把重点放在训练新式军队和建设军事工业上。70、80年代,在继续“求强”活动的同时,又提出了“求富”的主张,强调兴办近代民用企业,把“求强”和“求富”作为洋务事业的总体目标。 “甲午”一战,中国惨败,洋务派苦心经营的事业遭受痛击,“中体西用”的局限性不攻自破。在封建统治面临全面危机的情况下,换汤不换药、变器不变道的做法已不能奏效因此,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这一问题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深思和探索。 二、制度层面的实践 对洋务派的失败,维新派认为,要想兴国,在中国当时的情况下,必须要连西方的政治制度一同学习,方可奏效。资产阶级维新人士大量翻译介绍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学习西方从器物层面过渡到了制度层面。他们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实行政治变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在政体方面,他们力主实施君主立宪制,主张三权分立,对西方的政治制度,他们高度赞誉。在文化教育方面,他们主张设学堂,并注意到了前后衔接;主张变科举,兴西学;主张男女教育平等,要求广设女学,给女子提供平等的就学机会;主张兴办师范学堂,培养各类教育师资。这些主张得到光绪帝的赞赏,一

西学东渐对现代中国的双重意义

西学东渐对现代中国的双重意义 如今我们都承认,近代以来的中国发展是与西方文化的传入有着密切关系:沉重的中国近代史不仅仅表现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政治的殖民化和半殖民化过程,而且更深层地是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哲学观念,逐渐渗入中国传统文化并与后者形成对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始终处于劣势或被动的地位。当然,这首先要归咎于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的消极作用,这已经由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们揭露得非常清晰透彻了。但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正是由于西方文化的传入,才使得进步的知识分子清醒地认识到了传统文化中对人性的摧残以及其他各种弊端,才会兴起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传统文化”之“传统”,正是由于“新文化”的出现而得以彰显。进一步地说,这种“新文化”的出现正是由于西方文化的传入。如果我们承认西学东渐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没有西方文化的传入,就没有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同样也就没有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否则我们可能就会仍然生活在那样一种文化之中,而不会把它看作是一种“传统”. 然而,西方文化的传入在给中国带来新的文化的同时,也使中国的传统文化面临了严峻的挑战。西学东渐的这种双重作用是同时产生,相辅相成的。我们常说“挑战与机遇并存”,但对于中国文化本身而言,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挑战从一开始就是我们被迫接受的,因此,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方文化的挑战更多于他们为我们带来的机遇。在史称“屈辱的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虽然是仰仗当时先进的钢枪烈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但正如马克思所说,不幸的是,这种“野蛮人的方式”却代表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最新趋势,也就是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我们还应当看到,这场以科技发展为先导、以重工业建设为主导的工业革命,背后却深刻地隐藏着西方文化的普遍价值和宗教观念,这特别表现在达尔文“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进化论思想和“普天之下,皆为上帝臣民”的基督教信仰中。政治上的国家垄断和经济上的扩张即对更大利润的追求,这些使得西方重要的工业强国对外都采取了武力扩张的殖民政策,这就是当时西方列强蚕食中国的内在动力。 这个历史表明,西方人虽然是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但在这个武力的背后却有着更为强大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经济背景;而近代国人在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悲惨命运的同时,却很少反思这种失败的深刻根源。当时的大多数国人都相信,西方列强之所以能够欺负中国,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拥有先进的工业技术,所以要想“以夷制夷”,就必须掌握这些先进技术。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当时的清政府就大力提倡学习西方技术,选派留学生到欧洲求学,以期由此改变中国的国运实力。然而,这种“技术救国论”并没有真正改变中国的命运,20世纪上半叶的大多数时间内,中国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仍然没有摆脱深受帝国主义奴役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西方的哲学、宗教以及价值观念在意识形态领域遭到了批判,无论是袁世凯的军阀政府还是孙中山的国民政府,都竭力以中国文化中的“礼义廉耻”、“君臣父子”观念维系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强调“知难行易”、“修齐治平”的哲学和政治理念。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当时的知识分子大多数采用了“中体西用”的方针,把西方文化作为一种更好理解中国文化的“工具”、“手段”;当这两者之间发生冲突时,则被要求放弃“西学”,并以捍卫“中学”为主要任务. 如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中国的近代史就是西学东渐的过程。反思这个历史,我们发现自己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历史悖论:一方面,西方文化的传入使我们认识到了自身文化的弊端,并希望以新的文化形态完善和改变自身的传统(这正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在动因);但另一方面,强大的传统又迫使我们以维系自我身份的名义竭力抵御西方文化的传入,特别是对我们不甚了解的西方哲学和宗教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发展总是处于一种彷徨或选择的过程。近代中国的西方化决不仅仅是接受了西方的民主和科学的观念,更重要的是引导中国融入了世界革命的大舞台。中国传统的儒教观念经历了五四时期新

第20课 西学东渐的知识点总结

第20课西学东渐 开眼看世界 一魏源、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思想核心、目的、实质。 1思想核心: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目的:抵御外来侵略,维护秦王朝的统治,挽救民族危机。 3实质:地主阶级抵御外侮维护封建统治的西学思潮。 4特点:只学习西方的先进的军事技术,没有认识到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又保留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 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含义。 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国外国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之路。 三如何评价“开眼看世界”? 积极:“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从此,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消极:只学习西方的先进的军事技术,没有认识到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并维护封建统治,仅限于知识分子阶层个人行为的介绍性著作。 体用之争 一体用之争出现的背景。(中体西用思潮出现的背景) (1)政治上:清政府内忧外患。①内忧: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威胁清朝统治。 ②外患:二鸦后列强侵略进一步加深。 (2)经济上: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进一步加深。 (3)思想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学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二、体用之争的双方是谁?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1地主阶级洋务派和地主阶级顽固派。 2洋务派与顽固派争论的焦点(核心):是否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 三、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张 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顽固派主张:反对西学,主张原封不动维护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盲目地排斥一切外来事物。 四、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 1同:根本目的都是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2异:对待西学的态度不同。五、中学的含义、中学为体的含义;西学的含义、西学为用的含义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0课《西学东渐》教案

《西学东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分析“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及“维新思潮”传播过程中的重要观念、重要人物和各阶段的特点。 (2)从三者之间逐渐深入的层递关系出发,了解西学东渐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影响与作用,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分析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战争视频资料与论战虚拟场面的引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及学生分组调查、搜集资料、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知识点,特别强调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系统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西学东渐的过程和其中的先进人物,深化学生对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国家独立、富强所进行的艰苦探索的认识,培养学生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和报效社会及祖国的意识与情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 维新思潮。 难点 理解“体用之争”的“体”和“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841年,林则徐因为坚持禁烟被革职,发配新疆,途经镇江时,遇见魏源,他把自己整理的外国情况的资料,交给魏源。魏源痛感国人封闭,缺乏对外国情况的了解,于是编撰出50卷《海国图志》,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魏源为什么要编撰《海国图志》?与当时的形势有什么关系? 新课学习 一、开眼看世界 一、“开眼看世界” 1.“开眼看世界”的原因: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日趋衰微,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政府财源枯竭,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扩张。 2.“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 林则徐不仅是最早抵抗西方侵略的民族英雄,也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组织人员搜集、翻译西方国家的书报,注意研究各国情况、动态。他主持编译和审订了《四洲志>,介绍了世界5大洲30余国的历史、地理和政情。还摘译了《各国律例》。其中一类是关于西方国家历史、地理、法律、鸦片生产和时事的知识,《各国律例》和《四洲志>就是为抗英斗争制定政策的参考。另一类是关于外国科学技术的知识,是为改变军事落后状况服务的。在鸦片战争中,他发现英国侵略军“船坚炮利”,就立即以改革家的胆识,设法购买英制船炮,并加以仿制,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魏源根据《四洲志》等书,广泛搜集中外文献资料,编成《海国图志》一书。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它系统介绍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介绍并传播西方先进技术;赞扬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称瑞士的民主共和制为“西土之桃花源”;还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学生阅读后思考: 林则徐提倡学习西方的什么?(“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 林则徐、魏源提倡学习西方的目的是什么?根本目的是什么?(“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3.“开眼看世界”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