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孔子的人性思想

孔子的人性思想

孔子的人性思想
孔子的人性思想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孔子的人性思想

作者:洪江水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430072

刊名: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05,2(4)

参考文献(4条)

1.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

2.蒙培远国学举要·儒卷

3.刘学智儒道哲学阐释

4.韩强儒家心性论

本文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0c4372186.html,/Periodical_hbjjxyxb-rwshkxb200504007.aspx

《论语》中英文对照版

论语 CONFUCIAN ANALECTS

学而第一 『⒈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The Master said: "Is it not pleasant to learn with a constant perseverance and application? "Is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 "Is he not a man of complete virtue, who feels no discomposure though men may take no note of him?" 『⒈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The philosopher Yu said, "They are few who, being filial and fraternal, are fond of offending against their superiors. There have been none, who, not liking to offend against their superiors, have been fond of stirring up confusion. "The superior man bends his attention to what is radical. That being established, all practical courses naturally grow up. Filial piety and fraternal submission,-are they not the root of all benevolent actions?" 『⒈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The Master said, "Fine words and an insinuating appearance are seldom associated with true virtue." 『⒈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The philosopher Tsang said, "I daily examine myself on three points:-whether, in transacting business for others, I may have been not faithful;-whether, in intercourse with friends, I may have been not sincere;-whether I may have not mastered and practiced the instructions of my teacher." 『⒈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The Master said, "To rule a country of a thousand chariots, there must be reverent attention to business, and sincerity; economy in expenditure, and love for men; and the employment of the people at the proper seasons." 『⒈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The Master said, "A youth, when at home, should be filial, and, abroad, respectful to his elders. He should be earnest and truthful. He should overflow in love to all, and cultivate the friendship of the good. When he has time and opportunity, after the performance of these things, he should employ them in polite studies." 『⒈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孟子的人性论

孟子的人性论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目 录 摘 要 (1) Abstract (1) 一、孟子思想产生的原因 (1) (一)时代的要求 (1) (二)继承与创新 (2) 二、孟子人性论的内容 (2) (一)何为人性 (2) (二)人性的本质 (2) 三、孟子人性论的意义 (2) (一)对当时的意义 (2) (二)对当代的意义 (3) 参考文献……………………………………………………………………………… 4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各派思想纷纷出现,儒家思想也在那个时候诞生了,孟子作为儒家大师之一,他的思想的产生不仅是时代的要求,而且也是在孔子基础上的发展,更是自身对儒家思想的一次创新,对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初步完成了对儒家思想的构建,而且为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找到了理论依据,即人性本善,并且在善的基础上使“仁”的思想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不仅促进了当时儒家思想的发展,对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孟子;人性;善;和谐社会 Abstract: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s one of the most prosperous period of ancient Chinese ideology and culture, political ideas, Confucianism also at that time was born, mencius as one of the Confucian master, his thought is not only the request of the ages, but also in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Confucius is an innovation of Confucianism itself,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 thought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not only did he initially completed the building of Confucian school, and find the core of the Confucian "benevolence" as theoretical basis, namely human goodness, and on the basis of good make "benevolence" to further expand the thought of, not on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n China also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Keywords:Mencius; Human nature; Good; A harmonious society 浅谈孟子人性伦 一、孟子思想产生的原因 (一)时代的要求 孟子生活在东周战国时期,社会各个方面都纷乱复杂,政治上无非是各个诸侯国之间你打我拒,目的就是为了扩大疆土、富国强兵、称雄天 下,然而伴随它产生的各派的思想对于诸侯就复杂的多了,究竟那个可以令他们实现目标,这是个复杂的问题。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是这样描写孟子与孟子所处的时代的,“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时之时,秦用商君,富国疆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

论语精选一百句(中英文对照-英文摘自1914年哈佛版)

论语精选一百句(中英文对照-英文摘自1914年哈佛版)

論語精選一百句 論語學而篇第一 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THE MASTER said: “In learning and straightway practising is there not pleasure also? When friends gather round from afar do we not rejoice? Whom lack of fame cannot vex is not he a gentleman?” 二、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The Master said: “Honeyed words and flattering looks seldom speak of love.” 三、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The Master said: “A gentleman who is not a greedy eater, nor a lover of ease at home, who is earnest in deed and careful of speech, who seeks the righteous and profits by them, may be called fond of learning.”

good; as the north star holds his place, and the multitude of stars revolve upon him.” 九、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Th e Master said: “At fifteen, I was bent on study; at thirty, I could stand; at forty, doubts ceased; at fifty, I understood the laws of Heaven; at sixty, my ears obeyed me; at seventy, I could do as my heart lusted, and never swerve from right.” 十、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Tzu-yu asked the duty of a son. The Master said: “To-day a man is called dutiful if he keep his father and mother. But we keep both our dogs and horses, and unless we honour parents, is it not all one?” 十一、子夏問孝。子日:「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Tzu-hsia asked the duty of a son.

初中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

孔子语录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去复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然后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个当老师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

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孔文子何(为什么)以谓(叫、称)之‘文’也?” 敏(聪敏)而好学,不耻(以……为耻)下问(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以(因此)谓之‘文’也。”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译: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 默而识(记)之,学而不厌(满足),诲人不倦(厌倦、疲倦) 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由,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1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孔孟荀人性论之内在意蕴

孔孟荀人性论之内在意蕴 第24卷第l期 V o1.24NO.1 平原大学 J()URNAL()FPINGYUANUNIVERSITY 2007年02月 Feb.2007 孑L孟苟人性论之内在意蕴 邓文涛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孔子人性论蕴含的是孟,荀人性论之争的思想渊源.孟,荀人性论的分歧主要在于他 们对人性概念内涵的界定不同.作为儒家思想的忠实代表,其人性论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一样的,即 善.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对立仅仅是表面现象,而不是本质,实际上二者相辅相成,以一种理性的张 力,共同构成儒家人性观的理论双翼. 关键词:孔子;孟子;荀子;人性论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88—3944(2007)01--0054—04

人性问题是中国哲学关注的重大问题,历来争 论不休.在中国哲学史上,孟子的性善论和苟子的性恶论都以孔子人性论为思想渊源.他们对人性概念作出了各自的规定,存在着既对立又互补的内在逻辑关系,这使得作为整体的儒家人性学说充满内在的理性张力.考察孔孟苟的人性论,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儒家人性学说的根源,表现和实质. 长期以来,学界一直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和苟 子的”性恶论”是中国人性论史上的首创.但是,追本溯源,孟子的性善论和苟子的性恶论,都是以孔子的人性论思想为渊源的.在中国哲学史上,孔子较早论述了人的本性问题,提出了着名的”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的命题.这里,性是指人之本性,”性相近”,意即人在本性上是相近的;习,是指道德习染,”习相远”,意即人的本性因习染不同, 便渐渐地相差很远了.的确,初看起来,孔子的”性 相近,习相远”这一命题并没有直接确认性善性恶. 但如果细究孔子的人性思想,这一命题无疑包含相当深刻而又丰富的内涵. 一 方面,性与习对举,证明性是先天获得的,而 不是后天习得的.这种先天获得的”性”又具有超越

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

三一文库(https://www.sodocs.net/doc/0c4372186.html,) 〔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 *篇一:新课标必背篇目原文及译文 初中诵读篇目 1、孔子语录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第五则:学习态度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 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第七则:学习态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第八则: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

孟子的人性论

目 录 摘 要.............................................................................................1 Abstract (1) 一、孟子思想产生的原因.....................................................................1 (一)时代的要求 (1) (二)继承与创新 (2) 二、孟子人性论的内容 (2) (一)何为人性 (2) (二)人性的本质 (2) 三、孟子人性论的意义 (2) (一)对当时的意义 (2) (二)对当代的意义………………………………………………………………3 参考文献……………………………………………………………………………… 4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各派思想纷纷出现,儒家思想也在那个时候诞生了,孟子作为儒家大师之一,他的思想的产生不仅是时代的要求,而且也是在孔子基础上的发展,更是自身对儒家思想的一次创新,对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初步完成了对儒家思想的构建,而且为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找到了理论依据,即人性本善,并且在善的基础上使“仁”的思想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不仅促进了当时儒家思想的发展,对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孟子;人性;善;和谐社会 Abstract: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s one of the most prosperous period of ancient Chinese ideology and culture, political ideas, Confucianism also at that time was born, mencius as one of the Confucian master, his thought is not only the request of the ages, but also in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Confucius is an innovation of Confucianism itself,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 thought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not only did he initially completed the building of Confucian school, and find the core of the Confucian "benevolence" as theoretical basis, namely human goodness, and on the basis of good make "benevolence" to further expand the thought of, not on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n China also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Keywords:Mencius; Human nature; Good; A harmonious society 浅谈孟子人性伦 一、孟子思想产生的原因 (一)时代的要求 孟子生活在东周战国时期,社会各个方面都纷乱复杂,政治上无非是各个诸侯国之间你打我拒,目的就是为了扩大疆土、富国强兵、称雄天下,然而伴随它产生的各派的思想对于诸侯就复杂的多了,究竟那个可以令他们实现目标,这是个复杂的问题。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是这样描写孟子与孟子所处的时代的,“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时之时,秦用商君,富国疆兵; 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和。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1]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出:其一,孟子不被当时的诸侯王所任用,商君是法家的代表,吴起也有一半的思想是发家的,孙子是兵家的代表,可见在当时儒家思想并不占主导地位,各个诸侯所施行的政策也与孟子所学不同,各地杀伐不断,人民生活困苦,由此孟子在儒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其二,孟子治国之志无法实现,也只能退而求其次,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在书中阐述了他的思想要领,修齐治平之道皆在其中。 (二)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孔子语录十则翻译

孔子语录十则翻译 1、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6、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解释: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9、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独家】孔子关于人性的生成

孔子关于人性的生成、特质及其社会价值 摘要:孔子在“继之者善也, 成之者性也”的基础上, 揭示了人性的特质, 即“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性相近”指人都具有“类特征”, 为其推行“有教无类”主张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习相远”揭示了形成人性差别的原因, 为其实施因材施教原则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孔子兼顾人的个性和“群性” (社会性) :揭示群性的内涵, 即合群是人的天性, 人必须具有社会责任心, 倡导合群而不结党营私;注重以社会价值观引领个性发展, 大力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仁人志士。在价值多元化的现代社会, 孔子创立的人性论仍然具有不容忽视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人性观; 孔子; 人性特质; 价值取向; 教人做人, 不能不研究人性。我国古人研究人性的内容十分丰富, 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性”的本意。据梁启超考释, “性即生命”。何以见得?他从造字上论证:“性即‘生’加‘’, 表示生命的心理。”[1]就此可知, 中国古人研究人性, 直接着眼于人的生命, 特别关注于人的精神生命。例如, 人的德性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现就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 关于人性的生成、特质及其社会价值的论述略作阐述。 一、人性的生成 研究人性, 首先需要弄清楚人性是怎样生成的。《周易·系辞上》曾阐述了万物特性的生成, 其中也包括“人性”产生的道理。它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 成之者性也。”[2]此处所说“一阴一阳”表述的就是现代哲学所说对立统一的观念, “道”, 则类似于“规律”。在一阴一阳规律的变化发展中, 凡是能够继续不断的、生生不已的、处在合理状态下的, 就是“善”。此处的“善”不同于道德意义上的“善”, 而是对事物合理性的概括。而且, 称得上“善”的事物, 都是可以继续不断发展的, 不然就不能称为“善”。一旦这种生生不已的“善”, 由渐变发生质变, 积淀成特定的物质时, 就构成了该物质特有的“物性”;如积淀成人时, 就构成了具体的、独特的“人性”。这就是所谓“成之者性也”, 人和万物的特性就是这样产生的, 这是万物特性生成的普遍规律。至于人类不同个性的产生, 也是在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由渐变而至于质变形成的。 这种“继之者善也, 成之者性也”的观点, 使笔者联想到现代心理学关于

初中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

孔子语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ù),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去复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地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讲解:第一句讲地是学习地方法.第二句讲地是学习地乐趣.这句话是孔子对他地弟子说地,所以“朋”指地是志同道合地人.第三句讲地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曾子曰:“吾日三省(ǐ)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地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地人非常重视品德地修养.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地知识,然后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个当老师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地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地目地.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地)危险.”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地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地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地谥号.”】 孔文子何(为什么)以谓(叫、称)之‘文’也?” 敏(聪敏)而好学,不耻(以……为耻)下问(向不如自己地人请教),是以(因此)谓之‘文’也.”

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

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 篇一:新课标必背篇目原文及译文 初中诵读篇目 1、孔子语录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

而无所得。”第五则: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第七则:学习态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第八则: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第九则:修身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第十则:修身做人

儒家人性论的现代意义

儒家人性论的现代意义 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曾这样说过:“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每个正常人的内心都应具有仁、义、礼、智这些善的端倪,因此看见小孩落井,便会自然而然产生悲悯同情之心而积极施救,这既不是为了讨好巴结幼子的父母,也不是为了在亲朋好友面前有意“作秀”,就像水往低处留一样自然,皆是出于人的本性。否则,在一旁置若罔闻,落井下石看热闹,孟子则怒斥其“非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是人区别于禽兽的特有属性。 然而当今社会,“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和“小悦悦事件”“彭宇案”“药家鑫事件”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面对这一幕幕惨痛的现实,我们不禁产生了疑问:一向以五千年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为傲的中国人到底怎么了?毋庸置疑,诚信和道德是现代社会应该解决的紧迫问题。 儒家人性论的内涵与认识 孔子是最早谈到人性的,他老人家说:“性相近,习相远。”不过,他没给人性下什么定义,也没明确回答人性是善,还是恶。孔夫子到底是大圣人,对人性这个很复杂的问题,谈得很少,总是笑而不语,也不轻率武断地下结论。留给了后人想象,探讨的余地。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把仁义礼智这些所谓的善,当成是人天生就有的,每一个人的人性都是善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关键在你是否能“尽心”、“知性”,挖掘、培养这些善的萌芽开出人性之花。 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认为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他认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淫乱。因此,必须用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 人性:即人之所以成为人的特有属性。人首先是动物,然后才是人。儒家正是在同其他动物的比较中发现了人性,并以动物为参照系来认识到了人的本质。他们将道德性作为人兽之别的根本内涵,这一点成为古代哲学家们讨论人性的起点。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两种人性论。他们二者一个立足于人的道德属性,主张道德修养是对人先天具有的内在的道德意识的开发,强调了道德修养的可能性和主动性;一个则立足于人的自然属性,主张道德修养是通过主体的学习达到对外在的礼法制度的遵从,强调了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被动性。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本善,荀子主张本恶。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张通过教化,扶植和培养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发扬光大;荀子主张通过教化,限制恶的趋势,使人性之恶向善转化。 新时代儒家人性论的重新诠释 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被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封建社会的国家治理中。然而思想与文化必须要不断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封建社会已经退出了历史潮

孔子要告诉我们的人生道理

孔子要告诉我们的人生道理 善是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由于人性向善,所以每个人都对“别人”负有某种责任。 一,思考焦点 孔子多次让学生“各言尔志”,因为从志向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生命蓝图与奋斗目标。既然如此,为了认识孔子,上上之策不是要从孔子的志向入手吗? 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这种志向实在太过远大与伟大,孔子想做到:让老年人都得到赡养,让朋友们都互相信赖,让青少年都得到照顾。这是大同世界的理想。 问题是:孔子一生未能实现这个志向,不仅如此,古今中外也不曾实现过这个志向。那么,孔子所说的是不着边际的乌托邦吗?他曾教导学生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他自己应该很清楚为何要立定这样的志向。因此,除非孔子是徒托空言,否则我们就要认真看待他的志向,并且,如果无法理解这种志向的根据何在,就不可能真正认识孔子。 在这个志向中,“老者”与“少者”都是泛称天下人,并且都属于弱势群体。请问:孔子为何要承担这么大的责任?孔子所说的志向,是他个人的选择,还是他为人类所做的选择,若是为人类考虑,就必须由说明人性着手。 二,孔子说过“性相近,习相远” 意即: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后天的习染使人千差万别。如果未受教育或不知

戒惕,就难免陷入困境。人有身体,随之产生本能、冲动与欲望,这些统称血气。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由血气来看,人必须一生谨慎。不过,人还有心智。可以超越血气的控制,自行选择如何处世。这种选择就是:要不要真诚?要不要发挥人性中异于生物血气的那一部分?由真诚可以产生行动的力量,关键在于自觉的心。《论语·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的一段资料,是我们了解孔子人性论的重要依据。 我们由此整理出孔子的想法。首先,人的社会一定有“伦理”规范(如,为父母守丧三年的制度);其次,伦理规范的基础在于人们普遍具有的“心理”情感(如,不守丧三年则于心不安);然后心理情感的共同来源是人类共同的“生理”状态(如,小孩三岁才可离开父母之怀)。因此所谓人性,并非生来就固有的,而是在“生理、心理、伦理”的发展过程中逐步“体现”出来的。 孔子知道心理情感的重要。所以在开导时,总是希望他们既能真诚自觉又能立志上进。这些都是个人可以把握及负责的。两句话最具代表性:一是“我欲仁,斯仁至矣”,二是“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我们暂且把”仁“字理解为“行善”,那么行善就看一个人是否愿意,只要他愿意,一定有力量可以做到。孔子这种兼顾“血气与仁”的人性论是符合我们的经验观察的。 三,一以贯之 身为哲学家,孔子宣称自己的学说是“一以贯之”的。他有一个中心思想,那是什么?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个答案显然不正确,因为一,曾参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并且资质鲁钝(参也鲁);二,“忠恕”明明是两个字,谈不上一以贯之;三,曾参后来又说过:“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个“仁”字才是孔子的一贯之道。 在《论语》中,“仁“字出现一百余次,综合观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仁”是“人之性”:这时“仁”所指的是真诚;人只要真诚,则心理情感充分彰显,形成一股力量,愿意主动行善,实践自己与别人之间的适当关系。这种人性可以称为“向善”。二,仁是“人之道”:弟子问仁时,孔子因材施教,告诉他们如何“择善固执”。三,仁是“人之成”,像“杀身成仁”一语即为明证,表示仁是人的生命之完成。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说是“止于至善”。 由此可知,孔子是以一个“仁”字,把人类的生命贯穿起来。为了实现人生的目的,人需要受教育,明白道理,并且保持真诚的心,修练品德。知行配合,经由改善自己而造福社会。 四,认清“善”是什么 世人无不强调行善避恶,但未必明白什么是善。分析孔子所说,善是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由于人性向善,所以每个人都对“别人”负有某种责任。

论语英语翻译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The Master said, "Is it not pleasant to learn with a constant perseverance and application? "Is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 "Is he not a man of complete virtue, who feels no discomposure though men may take no note of him?"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Fair appearances are suspicious. The Master said, "Fine words and an insinuating(谄媚的,讨好的) appearance are seldom associated with true virtue."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How the philosopher Tsang daily examined himself, to guard against his being guilty of any imposition. The philosopher Tsang said, "I daily examine myself on three points:-- whether, in transacting business for others, I may have been not faithful;-- whether, in intercourse with friends, I may have been not sincere;-- whether I may have not mastered and practiced the instructions of my teacher."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Personal attainment should be our chief aim. The Master said, "I will not be afflicted at men's not knowing me; I will be afflicted that I do not know men. 5.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The pure design of the Book of Poetry. The Master said, "In the Book of Poetry are three hundred pieces, but the design of them all may be embraced in one sentence -- 'Having no depraved thoughts.'"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Confucius's own account of his gradual progress and attainments. The Master said, "At fifteen, I had my mind bent on learning.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