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产业转移 文档

产业转移 文档

产业转移 文档
产业转移 文档

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产业转移

宁津一中尹永灵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产业转移。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设计、效果分析、板书设计等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阶段必修3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主要阐述了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和第五章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之后问题探究活动开展进行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依据: 1、它的相关内容都需要用资料进行概括,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2、产业转移是热点问题,也需要辩证的分析。所以,以上两点即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学情分析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地理技能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有了一定积累,但对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还有待加强,对于地理研究方法的掌握还有待提高。因此,教学过程中会配合图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三、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分类、转移的基本规律

2、运用案例,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和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学会利用图表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2、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

3、通过模拟活动,表达、交流、反思“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问题的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1、多媒体辅助法:以其形象的画面给学生大量的材料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案例解读能力,并将知识应用于生活。

3、图表分析法:利用图文转换,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

(二)学法

1、自主探究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意识,能互通有无。

五、教学过程

呈现教学思路(受暑期培训思维导图的启发)

课程教学将从新课导入、新课教学、小结、课堂练习、作业布置等环节进行。每课时的时间分配如下:导入约3分钟,新课教学约25分钟,小结约6分钟,课堂练习约10分钟,作业布置约1分钟,一共45分钟。

1、导入新课

2004年开始,我国多个省份出现民工荒。

【讨论思考】如果你是企业老板,你将如何应对民工荒?设计意图:以热点问题导入,引起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归纳课本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

3、展示材料,通过创设情境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主体知识。

【材料一】长株潭城市群位于以长江三角洲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和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内,在接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时区位优势明显。制鞋业李先生,将企业从广州迁往湖南。

【材料二】看着同行们纷纷迁往内地,作为制鞋龙头企业老板的林先生仍然有一些犹豫,在浙江温岭,制鞋业的产业链非常完善,如果把工厂迁到内地,产业链不能配套,物流成本将随之上升。

【问题】

(1)试分析长株潭城市群承接珠江三角洲玩具制鞋业的理由?并分析能否从长江三角洲承接飞机,并说明理由。

(2)材料二中,尽管同样面临民工短缺,鞋厂老板林一开始并未搬迁,这说明什么?

(3)材料中提到的“产业链”“物流成本”属于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中的那一类因素?

【材料三】

我国汽车销售量的增长 2008年我国和部分国家的乘用车普及率

目前,我国鼓励汽车进入家庭,使得家庭汽车普及率在不断提高,因此,带动了我国汽车业的快速发展。在相当多的汽车生产厂家中,大多数属于合资企业。

【问题】

(1)合资汽车企业在我国投资建厂,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从该因素考虑,其投资建厂选址时,会优先选择我国哪些城市?为什么?

4、回归课本,通过课本87页、88页思考及活动题加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练习巩固

芯片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某跨国公司的芯片生产厂以往均设在发达国家。但2007年3月,该跨国公司决定在中国大连投资25亿美元建芯片生产厂。

(1)通常,计算机芯片生产厂的区位选择属于:

A.原料指向型

B.市场指向型

C.廉价劳动力指向型

D.技术指向型

(2)该公司在中国投资兴建芯片生产厂,主要因为中国拥有:

A.丰富的原料

B.庞大的市场

C.廉价的劳动力

D.先进的技术

(3)判断下列产业转移主要的考虑因素

A. 浙江纺织企业纷赴亚非拉建厂

B.在青岛经济开发区建有许多跨国公司的出口加工区

C.宝洁公司在华经营已有10年,建立了11家独资、合资企业,推出了飘柔、潘婷、海飞丝、舒肤佳等著名品牌。

D.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沉重打击了东南亚国家经济,引起印尼、菲律宾等国政局动荡,东南亚的投资环境恶化,外资纷纷转向东北亚

E.北京的石化、钢铁等重工业外迁。

5、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材料一 起飞总重超过100吨的货机或在150个座位以上的客

机都被称为“大飞机”。2008年5月11日,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

公司在上海举行成立大会,该公司将全力打造安全、经济、舒适、

环保的大型客机,立志让中国的大型客机早日飞上蓝天,注册资本

一百九十亿元人民币,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为国家控股的有

限责任公司,总部设在上海,计划在2020年前造出中国自己的“大

飞机”。 (1)试分析总部设在上海的区位优势。

(2)结合图中“微笑曲线”分析说明中国制造“大飞机”的积极意义。

材料二 产业转移对转移国或地区而言,往往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

据下图分析日本产业向国外转移对日本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

按下图中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你认为我国在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过程中应采取怎样的策略?

学生整理产业转移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整理,完善知识。

6、课堂小结(学生的总结、反思过程)

当堂测试

下图表示“20世纪下半叶东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主要对象国(或地区)的变化”。

(1)图中①所示国家或地区是(

A.日本

B.韩国

C.中国香港地区

D.中国台湾地区

(2)71.图中所示产业可能是()

A.纺织、服装、电子装配

B.机械、化工、电力

C.食品、电子、宇航

D.煤炭、钢铁、汽车

(3)图中所示国家或地区的共同特点是()

A.劳动力资源充足、价廉

B.都是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

C.都已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

D.市场广阔,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需求量大

7、布置作业:利用本节所学内容,结合前面人口迁移、城市化、资源调配等,分析区域之间的联系及影响。设计意图:学生联系前后知识,提高总结能力。

六、效果分析

1、成果:①打破了“讲解、模练”的传统型教学模式,落实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过程意识的培养。②大多数学生能达成预定目标。③创新之处:课堂活动设计较新颖而且多样,能成功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问题设计有梯度,能实现分层次教学。

2、不足:①时间不够充裕。②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表述不够精练。由于学生个体基础存在差异,所以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很好的突破难点。

3、改进方法:在课前培训“小先生”,课上由“小先生”带头组成活动小组,便于模拟活动的顺利开展;另外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对于课上未能很好把握和消化难点的同学,课后请“小先生”帮忙继续学习,学生课上课下互相帮助,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七、板书设计

(一)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

(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3、改变区域地理环境4、改变劳动力的空间分布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不足之处请指正,谢谢!

2019年中国产业外迁研究:产业转移的触发条件与转移规模的测算依据

2019年中国产业外迁研究:产业转移的触发条件与转移规模 的测算依据

目录 1.东北亚地区产业转移进程概览 (3) 1.1.中国台湾 (4) 1.2.韩国 (7) 1.3.日本 (8) 1.4.东北亚地区产业转移模式的共性 (10) 2.当前的中国制造位居全球产业链何处? (11) 3.产业转移的触发条件与转移规模的测算依据 (14) 4.产业外迁是否一定意味着行业走向衰落? (18) 5.中国产业转移未来10年或达2万亿以上,占比当前工业增加值 6.5%左右 (21)

1.东北亚地区产业转移进程概览 产业转移的背后是产业链国际分工的重新调整。我们试图通过观察东北亚地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产业转移的过程,来判断中国产业转移的规模、路径与影响。 关于产业转移,经典经济学理论从国家间比较优势、产品的不同生命周期入手对产业转移进行了理论分析: (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看,产业转移由产品的成熟程度所致。产品的在不同阶段分为创新产品、成熟产品与标准产品,三者依次递进,创新产品的生产集中在国内,成熟产品的生产开始逐步向其他发达国家进行转移,标准产品的生产则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图1产品生命周期下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变化 生 产 量与 消 费 量 创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标准化产品阶段 时间 (2)比较优势角度来看,国际间产业转移首先从本国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边际产业)开始,并依次进行转移。在这个过程中,东亚地区国家采用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导向战略相结合(雁阵模型),通过进口提升本国技术水平,再进而通过改善生产,并通过开发国外市场,以出口进一步拉动增长,当产业比较优势消失后,再度进行产业转移。

2015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实践仅适用于2015年度 考试题集讲解

试卷名称:2015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分析实践(仅适用于2015年度) 一、单选题 1.对产业转出的地区是把一些不合适发展的产业淘汰转移,培育发展引进的或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产业,从而推动区域产业的()。[3分] A.转型升级√ B.有力发展 C.改革 2.东部沿海地区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率先走出()的阵痛期。。[3分] A.结构调整√ B.改革试点 C.企业升级 3.()地区要改变过去低端的、依赖资源的产业承接结构,使承接产业层次更高,资源依赖性更低,从而带动自身内生动力的增强。[3分] A.中西部√ B.东部 C.东北地区 4.( )在空间上会发生梯度转移,一般是从高技术梯度到中技术梯度,再到低技术梯度。[3分] A.供应链 B.产业√

C.生产企业 5.我国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比较优势,来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结构调整( )。[3分] A.方向 B.方向和思路√ 思路C. 6.企业在产业转移中要更多发挥市场的作用,自主地做出选择。政府更重要的作用就是保护好我们的()。[3分] A.环境√ B.家园 C.企业 7.发达国家目前主要是侧重在内部结构的优化。发展高端制造业和()。[3分] A.现代服务业√ B.现代餐饮行业 C.现代机械行业 8.建立若干(),通过贸易平台吸引国内外资本,推进进出口贸易,加快经济发展。[3分] A.自贸园区√ B.改革试验区 C.产业基地 9.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和方向,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发展阶段来确定各个地区未来产业的

发展方向和( )。[3分] A.改革 B.重点√ C.试点 10.服务业方面,在工业化阶段保持一个比较平稳的发展,到工业化后期开始发力,对经济的贡 献度( )。[3分] A.越来越高√ B.越来越少 C.保持平稳 11.国家工信部制定了目前至()的规划,希望我国在智能制造方面有一个很大的提升。[3分] √年A.2025. 年B.2015年C.2035使经济更有活力。加快产业的发展,()12.中西部地区要积极去争取改革试点,通过改革的] [3分 A.实验区 B.先行先试√ C.力度与步伐[3 )之间发生转移。。13.国际间产业会随着贸易条件、技术条件、市场环境的变化,在(] 分国际√A. B.企业国内C.。)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后期再到发达阶段,对经济贡献一直在(B14.农业和采掘业方面,] 分[3 A.上升 B.下降√ C.平稳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特别是重化工的占比比较大,经济受到外部形势的影响,下行压力15.]

制造业回流:全球产业转移的新动向

制造业回流:全球产业转移的新动向 编者按: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格局出现了重大调整,全球产业格局也发生了变化。与前三次产业转移不同,本次产业转移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可能对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产生一定影响。为此,我们策划了这一专题,希望对读者了解和研究相关问题有所帮助。 一些产业从发展中国家回流发达国家 “逆向”产业转移目前来看规模还比较小,未来是否会主导整个产业转移的趋势还不好判断;这种“逆向”转移的不是一般的产业,往往属于高端制造业。 伴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到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全球产业大致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转移。第一次产业转移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二战后,美国首先爆发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这使得美国国内的产业结构出现了重大调整,在此背景下,美国将其国内的传统产业如钢铁、纺织等转移到日本和西德,以便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信、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日本和西德通过承接美国转移的产业,大大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并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第二次产业转移发生在上世纪60至70年代,这一时期,

日本、西德的经济快速发展,与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同时,劳动力的成本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日本和西德将不适合本国发展的如纺织、机电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转向东亚及拉美的一些国家,自己则致力于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作为产业转移输入地的东亚和拉美的一些国家以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为契机,逐步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第三次产业转移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海外。一些亚洲新兴经济体在继续承接发达经济体转移出来的高科技产业的同时,也把部分失去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从而带动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了其工业化进程。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世界经济局势的变化,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正在悄然发生。相比前三次产业转移,本次产业转移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比较突出的是产业转移方向发生了变化。在本次产业转移中,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出现了产业从发展中国家回流的态势。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欧洲纷纷提出“再工业化”、“制造业复兴”等计划,在此背景下,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相继将海外生产线迁回本

产业转移答案

探究一产业转移的原因 (1)相同点:三家工厂的加工地都在我国。不同点:a厂是原料和市场均在外,b厂的原料地在国外、产品市场在国内,c厂的产品市场在国外、原料地在国内。 (2)a厂是典型的两头在外,主要是为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b厂主要是受我国庞大的市场吸引;c厂既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又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优势。 (3)在区位选择上,a厂家选择在我国离日本(原料地和市场)比较近的青岛,b厂家选择在对我国汽车市场有很大辐射作用的中心城市——北京(且北京自身市场潜力较大),c厂家选择在有优惠条件的且交通方便的特区城市——深圳。 (4)为了选择原料供应、产品加工和销售的最优区位,减少生产成本,扩大销售规模,获得规模效益。 探究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1)①日本,②韩国、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③我国东部地区,④我国中西部地区。 (2)劳动密集型产业。20世纪50年代,日本处于工业化初期,劳动力价格低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经济的迅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水平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且为了本国的产业升级而将此产业进行转移。 (3)劳动密集型产业呈现按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向低逐次转移的规律。 2.(1)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很高。 (2)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生活和生产等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才能设置为出口加工区。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 3.(1)从历史发展来看,我国汽车市场快速发展;从国际市场来看,我国汽车市场潜力巨大。 (2)发展中国家汽车普及率低,发达国家汽车普及率高。这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3)政策的支持进一步加大了我国的汽车市场,促进了国际汽车产业的转移。 (4)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消费市场广阔,汽车整车运输不便;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可降低生产成本。 探究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1)二战后日本的主导产业由轻工业起步,50年代中期转向发展重化工业,进入80年代转向发展高新技术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2)就业机会减少,环境质量提升。 (3)形成“产业转移出去的多,转移进来的少→国内生产投资不足,生产困难→市场萎缩→产业向外转移,外资不愿进入”的恶性循环。此外,外迁或外建也导致了企业生产技术的下降,削弱了产品的竞争能力。 2.(1)发达国家应重点发展处于开发期、增长期的产业,发展中国家应该发展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产业。日本和韩国应该发展开发期、增长期的产业。 (2)“微笑曲线”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现象:在抛物线的左侧(价值链上游),研发环节的附加价值逐渐升高;在抛物线的右侧(价值链下游),随着品牌运作、销售渠道的建立,附加价值逐渐上升;而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中间制造、装配环节不但技术含量低、利润空间小,而且市场竞争激烈,容易被成本更低的同行所替代,因此成为整个价值链条中最不赚钱的部分。 (3)加工环节的附加值很低,即利润很低,但一般耗用的劳动力和资源较多。而技术含量高、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和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留在国内,可以保持自己的技术和优势并获取高额利润。 (4)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接受产业转移时,最好能引进处于研发期、增长期的产业及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韩国的政策就是避免总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 3.(1)产业移出地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经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因环境污染减少,环境质量提高。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劳动力从第二产业移向第三产业,国民经济收入提高(幅度高于产业移入地)。 (2)产业移入地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经济对自然资源大量消耗;因环境污染加剧,环境质量下降。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劳动力从第一产业移向第二产业,国民经济收入提高。 1.B 2.C 3.D 4.D 5.B 6.(1)改革开放的政策,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

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分析实践仅适用于度考试题集

一、单选题 1.对产业转出的地区是把一些不合适发展的产业淘汰转移,培育发展引进的或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产业,从而推动区域产业的()。[3分] A.转型升级√ B.有力发展 C.改革 2.东部沿海地区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率先走出()的阵痛期。。[3分] A.结构调整√ B.改革试点 C.企业升级 3.()地区要改变过去低端的、依赖资源的产业承接结构,使承接产业层次更高,资源依赖性更低,从而带动自身内生动力的增强。[3分] A.中西部√ B.东部 C.东北地区 4.( )在空间上会发生梯度转移,一般是从高技术梯度到中技术梯度,再到低技术梯度。[3分] A.供应链 B.产业√ C.生产企业 5.我国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比较优势,来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结构调整( )。[3分] A.方向 B.方向和思路√ C.思路

6.企业在产业转移中要更多发挥市场的作用,自主地做出选择。政府更重要的作用就是保护好我们的()。[3分] A.环境√ B.家园 C.企业 7.发达国家目前主要是侧重在内部结构的优化。发展高端制造业和()。[3分] A.现代服务业√ B.现代餐饮行业 C.现代机械行业 8.建立若干(),通过贸易平台吸引国内外资本,推进进出口贸易,加快经济发展。[3分] A.自贸园区√ B.改革试验区 C.产业基地 9.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和方向,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发展阶段来确定各个地区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和( )。[3分] A.改革 B.重点√ C.试点 10.服务业方面,在工业化阶段保持一个比较平稳的发展,到工业化后期开始发力,对经济的贡献度( )。[3分] A.越来越高√ B.越来越少 C.保持平稳 11.国家工信部制定了目前至()的规划,希望我国在智能制造方面有一个很大的提升。[3分] A.2025年√

国际产业转移历程中的四次浪潮

国际产业转移历程中的四次浪潮 1、第一次浪潮发生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后期的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美国转移。第一次科技革命完成后,英国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也是第一个“世界工厂”。当时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在19世纪前70年里,一直控制着世界工业生产的到,世界贸易的到1/ 4。" 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的输出地是英国,目的地主要是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以及北美。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是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国。美国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又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使“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先在北美殖民地尔后又在美利坚合众国遇到了肥沃的土壤……到18世纪70年代美国独立战争时,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上大约有200个造铁厂,年产铁约3万吨。超过它的只有英国本土、法国、瑞典和俄国”。正是对这次来自英国的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奠定了美国后来领跑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美国对英国的产业转移的承接或承接的力度不是足够大,那么,世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爆发时间就要推迟,产生的影响力就要大大缩水。美国以承接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为历史前提,以领跑第二次科技革命为技术基础,才推动了本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并在19世纪末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强国,当之为愧成为世界工业发展史的第二个“世界工厂”。可以说,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推动了“世界工厂”的第一次变 1迁。 2、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美国向日本和原联邦德国转移。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对其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到日本和原联邦德国,美国国内主要致力于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和汽车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美国之所以将国内的部分产业转移到日本和原联邦德国,首先是处于冷战状态下的国际政治格局所决定的。

中国产业转移及其对就业的影响

我国产业转移及其对就业的影响 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高速增长, GDP年均增长率达到8%,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更是高达9·8%。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也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中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以及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中国,奥肯定律是失效的,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伴随着高就业率。很多学者呼吁经济转型,呼吁靠投资带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必须要改变、靠出口带动的增长模式也必须要有改变,靠制造业的模式也要改变,要更多地发展第三产业。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 资源是稀缺的,过分追求工业化必然造成环境的压力,中国逐渐改变建国初期大力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但是处于在工业化中期的中国,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其地位不会改变。中国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政策调整上一直进行着多方博弈,一方面要顾及21世纪的宏伟目标,实现民族复兴而大力发展经济;一方面也要顾及民生,为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我国产业转移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是还是第二产业比重最大。次贷危机以来,我国的经济也受到剧烈波动,在国家经济刺激下,我国经济形势好转。但是由于人民币升值以及当前黄金、石油价格的连续上涨以及的国际贸易壁垒等因素,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经济刺激政策的长期有效性还有待市场验证。投资、出口和消费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过分的依靠国际市场必然会增加经济的不确定性,我国经济体制需要一系列改革,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步伐,减少对国际市场的过分依赖,增强我国实体经济抵御系统风险的能力。 二、我国产业转移现状与趋势 中国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一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向前推进的。良好的制度基础和优越的要素禀赋,使中国赶上了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第

11.2 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11.2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各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具有鲜明的规律性,即都具有由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的阶段性演化的特征。 一、配第——克拉克定律 最早对产业之间比例关系进行研究论述的,当数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配第在17世纪发表的《政治算术》中用产业结构的差异来解释不同国家人均国民收入的不同。此后,克拉克进一步对劳动力逐渐从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的现象进行研究,他收集并整理了若干国家按照年代的推移,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移动的统计资料得出了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律。 配第——克拉克定律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一次产业或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移动。结果,劳动力在第一次产业的分布将减少,在第二次、第三次产业的分布将增加。 配第认为,劳动力之所以会沿着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这个轨迹来移动,是因为制造业比农业能得到更多的收入(附加价值),而商业比制造业能得到更多的收入(附加价值),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之间出现的收入的相对差异是引起劳动力由低收入产业向高收入产业转移的原因。 二、库茨涅兹的进一步论证 库茨涅兹在“配第——克拉克定律”的基础上,把国民收入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变化趋势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变化趋势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1)第一次产业(即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是不断下降的;该产业中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是不断下降的。 (2)第二次产业(即工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来看是上升的;而该产业中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总体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 (3)第三次产业(即服务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而该产业中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总的来看是上升的。 除此之外,库兹涅茨还深入到各产业内部进行考察,研究有关产业在产业结构变动中的作用与影响,指出:第二次产业份额的上升,主要是由制造业促成的,而在制造业内部,加工和化学、石油等行业的份额显著上升,而纺织、服装、木材和皮革行业的份额则下降了。 综合配第——克拉克定律和库茨涅兹的研究成果,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可以这样表述: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人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又会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这样,第一次产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和占有的劳动力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缩小,第二次产业的比重由上升到稳定乃至缩小,第三次产业的比重不断扩大,成为最庞大的产业。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重心沿着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产业的顺序逐步转移。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越高,第三产业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重越高,第一次产业和第二次产业,即物质生产领域的比重就越低。 三、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理论分析 为什么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三次产业间会出现顺次转移,其直接原因可以归纳为:产业间需求收入弹性和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第一次产业的主要产品是农产品,绝大多数农产品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其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小,属于需求低增长产业,因而价格不易有大的提高,只能获得较低的附加价值;第二次产业的产品工业品中,有一部分是人们的生活必需晶,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耐用消费晶,

国际产业转移与福建产业定位

国际产业转移与福建产业定位 摘要: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体的国际产业转移有力地推动了福建产业结构的升级。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产业转移 北上”趋势明显,该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面临严峻挑战。在新的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福建产业定位的关键在于强化产业分工和专业化。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福建;产业结构;定位 1国际产业转移推动福建产业结构的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对外开放的加大,福建省引进的外资规模也日益增加。由外商直接投资带动的国际产业对该省的转移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1978-1987年,国际产业转移起步发展阶段。随着市场开放,外资从小规模试探逐步加快进入,1984-1987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平均为7千万美元。1985年首次突破1 亿美元。从1979年至1987年,全省累计承接国际资本转移 3.01 亿美元。(2)第二阶段是1988-1995年,国际产业转移高速发展阶段。1988-1993年期间,除个别年份外,每年外商直接投资金额都成倍增长。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自90年代开始进入福建,较多投资于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从1988年至1995年,这一时期全省累计承接国际资本转移134.28亿美元。(3)第三阶段是1996年至今,国际产业转移平稳发展阶段。外商直接投资在经历1999年和2000年小幅下滑之后,2004年有了明显增加,达到47亿美元。同时进入世界500强的跨国 公司来闽投资增多,国际转移产业结构得以优化。从1996年至2004

年底,这一时期全省累计承接国际资本转移369.31亿美元。 由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国际产业转移对福建产业结构变动产生 了积极的影响: (1)促进福建产业结构的工业化。 &n bsp;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对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推动了全省产业结构的工业化(见表1)。2004年外资在第二产业的比重达到79. 5% ,远远高于全省总体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所占48. 7% 的比重,两者相差30. 8个百分点,这表明外资已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工业化的重要力量。2004年,规模以上三资”工业企业的产出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出的份额是:工业总产值占59. 55%,工业 增加值占57.71%,产品销售收入占59.42%,利润总额占69.28% , 资产总额占54. 64%,均已占到1/2甚至更高的比重。 (2)促进福建产业结构向重化工业化发展。 20世纪80年代,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是以轻纺产品为主的劳动 密集型产业大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福建省得改革开放之先,主要承接了来自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的以轻工制成品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90年代以后,在全省承接的国际转移产业中除原先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还包括电子信息产业,以及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 这一阶段的产业转移趋势同全省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基本一致。20 世纪90年代以后,全省重化工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稳步上升。2002

中国产业转移及其对就业的影响

我国产业转移及其对就业的影响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长率达到8%,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更是高达9 8%。 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也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中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以及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在中国,奥肯定律是失效的,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伴随着高就业率。 很多学者呼吁经济转型,呼吁靠投资带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必须要改变、靠出口带动的增长模式也必须要有改变,靠制造业的模式也要改变,要更多地发展第三产业。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 资源是稀缺的,过分追求工业化必然造成环境的压力,中国逐渐改变建国初期大力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但是处于在工业化中期的中国,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 其地位不会改变。 中国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政策调整上一直进行着多方博弈,一方面要顾及21世纪的宏伟目标,实现民族复兴而大力发展经济;一方面也要顾及民生,为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我国产业转移的重要性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是还是第二产业比重最大。 次贷危机以来,我国的经济也受到剧烈波动,在国家经济刺激下,我国经济形势好转。 但是由于人民币升值以及当前黄金、石油价格的连续上涨以及的国际贸易壁垒等因素,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经济刺激政策的长期有效性还有待市场验证。

投资、出口和消费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过分的依靠国际市场必然会增加经济的不确定性,我国经济体制需要一系列改革,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步伐,减 少对国际市场的过分依赖,增强我国实体经济抵御系统风险的能力。 二、我国产业转移现状与趋势中国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一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向前推进的。 良好的制度基础和优越的要素禀赋,使中国赶上了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 的第四次的国际产业转移,并成为这次国际产业转移受益最大的国家,维持了经济 的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奠定了中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的地位,成为世界上制造业高、中、低端产业链条相对比较完善的少数国家之 。 目前我国正进入东中西部产业转移的发展期。 2000年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呈现出以下五个趋势: 一是产业转移规模越来越大;二是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转移的势头强劲;三是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强的上游产业转移趋势明显;四是来源地相对集中,大都来自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地;五是与东部地区相邻且交通运输条件较好的中西部省区,在吸引产业转移方面占据明显优势。 在今后一个时期里,东西部产业转移趋势还会继续加强并呈现新特点: 一是产业转移的层次会逐步提高;二是产业转移从原来的单个项目、单个企业,或者说是单个产业,转变为包括产业的整体性转移;三是产业转移的主导角色转变,从政府的主导作用向企业主导作用转变;四是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面临更大的挑战。 三、我国产业转移对就业的影响及其带来的就业机遇(一)产业转移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产业转移对就业机会和就业结构均会产生重要影响。 对产业承接地区而言,伴随着产业转移,相应的就业机会也会转移到产业承接国,产业承接国从而获得了直接的就业促进效应。 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提升,该地区就业劳动力结构也向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专

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浅析

工作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对产业转移的规律和模式进行了阐述,产业转移分成本导向型转移、市场开拓型转移、多元化经营型、竞争跟进型、供应链衔接型、政策导向型等。其次对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包括移入区、移出去正负效应做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区域 Abstract:first,this paper describe the orderli-ness and model of industrial transfer,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Subdivide The Cost Oriented transforma-tion,Marketing Exploiting Transformation ,diversification transformation,competition style, and other.then,the industrial transform accelerate the regions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in the new position,our country’s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occurs the new problem,such as the changing of work force,introducing the technology and independent in-novation. Keywords:industrial transform;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region 一、产业转移规律及机理 1.产业转移规律 产业转移的基础是各国或地区之间存在的产业梯度。即由于国家、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形成了产业结构发展阶段上的相对差异,这种差异具体表现为发达与次发达、不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在产业结构层次上形成了明显的阶梯状差异,并按高低不同呈阶梯状排列。 2.产业转移的模式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将产业转移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①扩张性产业转移和衰退性产业转移。根据产业转移的性质,可以将产业转移分为扩张性产业转移和衰退性产业转移。扩张性产业转移是指本地产业仍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为了扩大市场份额而采取向周边地区扩张性建厂或与周边地区的企业进行协作等方式而进行的产业整体或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衰退性产业转移则是指本地不再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向外转移。由于二者的目的及出发点不同,因此其产业转移的途径、方式就具有很大差别。一般来说,衰退性产业更多地表现为产业整体的、彻底的转移,而扩张性产业转移则更多表现为产业部分的、渐进式的转移。 ②产业整体转移与部分产业链的转移。产业转移可以以整个产业全部迁移的方式向外转移,也可能是逐步向外转移部分生产环节,最后扩展至整个产业。地区间的产业转移是产业整体转移还是部分产业链的转移,既取决于产业转出方属于扩张性产业还是衰退性产业,也取决于转移方的战略目的和承接方的承接能力等具体情况。 ③技术转移与资本流动。生产要素流动是产业转移的重要途径,其中,技术转移与资本流动对于产业转移的作用尤为重要。总的来说,产业转移的实质和关键问题是资本转移,资本的流向往往决定产业的转移方向,投资方所考虑的成本、收益等因素,也正是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而技术转移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技术转移的程度反映了产业转移方对产业承接地区的投资信心和重视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业转移的深度和成败。 ④企业协作性产业转移与并购性产业转移。一个地区的企业出于与周边地区企业进行协作、降低成本的目的,会将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合作企业进行生产,如技术合作、合资、OEM等方式。另外,企业并购成功后,为了提高被并购企业的竞争力,并购方也会有目的地向被并购企业转移技术、资本、管理力量等,在转移过程中也往往伴随着产业环节的转移。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区际产业转移使发达地区可以更容易地甩掉相对落后产业的包袱,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先进产业,从而进一步加快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区域产业转移也为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升产业结构水平带来了机遇,欠发达地区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引进对自身来说相对先进的产业与技术,以“后发优势”尽快提高产业层次与水平,从而实现产业转移方与被转移方的“双赢”。从区域产业分工的角度而言,一方面,产业转移促进了各地的产业结构优化,并进而推动了各地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各地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又反过来会进一步促进产业在地区间的不断转移,最终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格局。 具体来说,可以从产业转移方(发达地区)和产业转移承接方(欠发达地区)两方面来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1.产业转移对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着产业升级的问题。随着发达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其原有的比较优势会发生变化,其原有产业面临着继续升级或淘汰转移的必然选择。有些产业可以通过技术升级或改造延长产业生命周期,实现产业升级;而有些产业由于各种原因其生产成本过于高昂,就会从本地的产业布局中退出,如果存在需求,这些产业会向周边地区进行转移。具体来说,产业转移也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发达地区保持较高竞争力的产业会出于扩大产能和市场份额的需求,与周围地区的相关企业进行生产环节或产业链上的联合、协作,这会导致产业向周围地 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浅析 □贺炎林1袁敏华2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北京100029;2.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四川成都611130) 303 2010年8月Special Zone Economy特区经济

国际产业转移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新趋势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直接投资的新趋势 专业:国际商务硕士 姓名:罗琮 学号:201301360030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际分工格局和生产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国际产业转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本文先分析了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和特征,继而又分析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最后结合两者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国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如何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国际直接投资、产业升级 一、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 国际产业转移是各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开放经济的结果。在过去的国际产业转移中,产业转移的类型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转移的主体是从相对发达的国家转移到次发达国家再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逐层推进,产业转移的阶段是从加工贸易到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本地化生产,产业转移的技术通常都是进入标准化产业阶段的技术。国际产业转移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只是不同的时期在不同区域之间转移,不同的时期转移的内容不同。未来一段时间内,国际产业转移将呈现如下的发展趋势: 1.国际产业转移将延续结构高度化的趋势 这里的结构高度化指的是产业结构不断提升的意思。今后,向我国东部地区转移的制造业将主要集中在高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高加工度的“三高”行业,而不再像过去以传统制造业为主。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东部地区本身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传统制造业的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因此,未来几年,我国将出现传统制造业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而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有利景象。 2.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投资将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热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同样,伴随着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地位的形成和发展,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物流相关的服务业的外商投资也越来越多。以上海为例,2005年,上海第三产业吸收外资合同金额73.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0.2%,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的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2.9%。与需要耗费大量土地、能源的制造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因此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上海“四个中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定位就反映了这样的发展趋势,也为上海承接服务业转移做出了总体的规划。 3.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组团式或产业链整体转移的趋势 过去的国际产业转移往往只是发生在处于产业核心地位的跨国公司,以汽车行业为例,上海大众初创时,其零部件大量依靠进口,然后再逐步实现国产化。而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则有所不同,组团式或产业链整体转移的趋向很明显。如以上海—苏州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形成台湾信息产业的投资集聚区,其中苏州已经形成以明基电脑、全友电脑和华宇电脑为核心的IT产业群,建立起鼠标、彩显、液晶显示器、超微半导体等多个大规模生产基地。研发、制造、服务的一体化联动将是未来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基于降低成本、贴近市场等方面的考虑,将其研发、物流等非制造环节也转移到中国来。这一趋势对于我国各类开发区做好区域产业规划和招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认真研究。 4.跨国公司成为国际产业转移主体,投资方式多样化

产业转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积极方面外商将生产转移,使得我国的经济面临着一种全新的挑战.我国不得不做出调整。一方面。外商的撤出使得我国依赖的进口加工的贸易模式走向衰退,中国不能一味以出1:3拉动经济。需要扩大国内消费刺激经济增长:另~方面.外商的撤出也给了自主品牌和本土企业一定的机会.让他们进行产业升级.提高技术含量和核心科技。增强竞争力。制造业的出走,也给了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的好机会.我国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一直没有制造业水平高.现在制造业陷入了发展的徘徊期.正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机遇(2)消极方面1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小2.出13减少.贸易顺差减小我国的出口主要是来料加工贸易和制造业带动的3就业岗位减少外商撤出对华投资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对就业的影响了三产业转移对外部经济体的影响(1】对外商来说1.积极方面外商重新合理配置资源.降低成本。2.消极方面首先.重新投资的成本大其次.进入中国市场的壁垒增加(2)对产业承接国来说1.积极方面( 创造了就业。。②拉动了出口。③投资拉动经济增长2.消极方面。制造业对环境的污染严重,是生态遭到了破坏四、我国应对产业转移的措施(1)改善投资环境既然外商撤出其对华投资的意愿已经显现出来.那么必然是存在着不利于投资的问题的。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必须去主动面对问题。改善投资环境。首先要做到继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完善企业的上下游生产体系,产生集群效益.方便投资者现在的和未来的生产和销售:其次是完善信息配套设施和物流体系.现代的经济首先离不开的就是对信息的把握.完善信息配套设施就是搞好网络建设,提供市场信息,建设物流中心,让厂商更能把握市场脉搏,增加竞争力;最后,改革政府职能,加强服务意识。杜绝腐败。(2)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当投资和出CI对经济的拉动下滑的时候.保证经济继续稳步增长的措施毫无疑问就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了首先是要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使得大家有钱花;其次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分配制度,让老百姓敢花钱;最后我们还应该注意加大城镇化水平(3)支持创业,扶持自主品牌(4)调整产业结构,进行产业升级所谓产业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产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改善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提升: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为了对产业进行升级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注重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2.对产业进行组织创新.用科学的方法管理3对传统产业进行体制创新.用市场选择强者我们在新经济形势下.首先就要做到政企分开发挥企业的能动性.创造出最大价值:其次形成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使得各个行业处于同一起跑线,让市场决定企业的生存.这样才能留下最适合市场的,最有活力的企业,自然是代表了产业的发展趋势的企业

国际产业转移分析报告

分报告一:国际产业转移 一、国际产业转移理论概述 1.1 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内涵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和地区。它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一个包含着国际产业贸易与国际产业投资的综合过程。它既是对产业构成要素的国际移动的描述,也是对产业形成与演进历史的梳理。 国际产业贸易往往意味着转入国必需的某些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技术设备、原辅材料、中间产品的输入,因而对转入国产业结构发生影响。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它有助于转入国产业成长与结构转换。也就是说转入国可以利用这些技术设备、原辅材料、中间产品,建立新的工业部门,改造传统产业部门。国际产业投资往往意味着资本、技术等的直接输入,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也能产生与国际产业贸易相同的结果。 国际产业转移是从外在形式来看,与相关国家相关产业之间的贸易和相关国家相关产业之间的投资并无二致。但发达国家与转入国之间的绝大部分贸易,实际上是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两国产业之间的贸易,因此,我们称它为国际产业贸易。发达国家在转入国的投资,尤其是直接投资,一般是伴随着资本输出的较先进技术产业的输出,或者说发达国家较高发展水平的产业向转入国较低发展水平的产业

投资,因此,我们称它为国际产业投资。当产业贸易与产业投资所引起的累积性产业成长达到一定程度时,某些产业在转入国更具有竞争优势时,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便会发生,从而引起产业转入国与产业转出国产业结构的革命性转换。 转出国之所以进行产业转移,是因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它们开发使用过时技术,实现最后价值增值的需要。它们不可能通过转让高新技术来培植与自己竞争的对手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资本输出。产业转出国吸收产业转移通常是谋取外来投资的外部经济效应,即获得技术、管理经验、训练人员以及其它的前向联系效应和后向联系效应 1.2 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 对于转出国而言,从短期来看,国际产业转移对于发达国家也有负面影响,如对国内就业水平的影响和本国产业“空心化”现象。但从长期来看,其正效应大于负效应。因为归根结底,它为本国的结构转换提供了绝好契机。产业转移的条件是该产业产品不可能在本国生产已经失去了昔日的比较优势,不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这样的产业转移出去,可以为那些附加值高的新产业提供更多的资本和劳动力。 鉴于我国目前主要作为产业转入国参与国际产业转移,我们下面着重分析国际产业转移对转入国的影响。 示范效应、溢出效应、关联效应和竞争效应

产业转移新趋势及全国主要地区形势分析

产业转移新趋势及地区招商形势分析探讨 一、全国主要地区的形势 近年来外商在华区域分布变化明显,从体来说沿海地区外商投资所表现出主要是“北上西进”,其中“北上”的趋势明显,“西进”的规模较小。我国外资区域间转移与传统意义上的转移投资存在很大差别。在北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一些条件好的中心城市,完全具备大规模吸收外资的条件,有望形成新的开放型经济带。 一、外商在中部和北部地区投资的比重明显上升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 沿海地区的外资出现了由南部沿海地区逐步向中部和北部沿海地区转移和扩散的趋势。中部沿海地区实际吸收外资占全国的比重 , 由1983-1990年间的13.3% 提高到1991-1999年的24.2%, 2002年为30.4%;北部沿海地区的相应比重分别为20.8% 、 20.8% 和25.8, 也呈上升趋势。中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吸引外资占全国的比重 , 由2000年的47.1% 上升到2002年的56.2% 。外商投资企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现象虽不明显,但沿海地区的外资从开放中心区向其周边地区扩散的趋势却十分明显,出现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 尤其山东由于其在环渤海湾与长三角交接地的特殊位

臵,近年来区位优势初显,一方面直接吸引国外资,又不断承接长三角转出产业,尤其在吸引日资、韩资方面更是得天独厚,远走在其他地区的前面。山东省2004年引进外商投资企业5891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98.2亿美元,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14.4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13.5%、14.5%、14%,均居全国第一。 分析发现外商投资倾向于“北上”的原因主要有: 1、南部沿海地区土地、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应吃紧,已不能满足其需要 近年来伴随着外商投资和各种产业的聚集,长期经济高速发展,利用、消耗了大量当地资源,造成资源的危机与紧张,直接带来土地、劳动力、水、电等要素成本大幅度上升,人才供应紧张。2003年,我国先后有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21个省市拉闸限电。同时,南部沿海地区过去所享有的政策优势逐步消失。而在以上海为核心的中部沿海地区,产业基础雄厚,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人才等条件较好,市场潜力巨大,交通条件便利。北部沿海地区产业基础好,科研和技术人才集中,靠近广大内地市场。 2、长江三角洲生活条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近几年在我国投资的外商,投资规模巨大,在华具有长期发展意愿,投资方的许多高层管理人员准备在华长期居住。特别是来自台湾的一些投资者,其祖籍就在江浙一带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