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推行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浅谈推行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浅谈推行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006年10月,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中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说明农村社区建设对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经过几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农村社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并且以试点先行,分类实施的原则在全国迅速铺开。中国农村的这样一种实践,也受到了已经有20多年历史的中国城市社区管理实践的启发,特别是统筹中国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的提出,以及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都促进了农村管理社区化。它虽然还在起步期,但无疑它具有光明的前景。现以城市社区建设的研究理论为基础来阐述和总结推行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推行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化,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也出现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二元结构明显,农村公共服务缺乏,社会建设滞后,服务手段落后;农村各类资源布局散乱,缺少有效整合平台,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等等。在这种背景下,必然会出现一种新的农村管理和服务形式,推动农村社会改革发展,农村社区建设由此顺应而生,推行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村改革发展的的必然选择。

(一)推行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推行农村社区建设,就是通过整合社区内各类资源,推动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扩大公共服务范围、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过程,以农村社区多功能性来弥补新农村建设工程中的不足,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社区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即要有资金作后盾。农村社区必须靠社区本身发展社区经济,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良性的社区经济运行机制,以保证农村社区建设的持续发展,从而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发展”目标的实现。再次,开展农村社区经济建设能促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

2、农村社区服务、治安与文化建设能促进社区建立起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能提升村民的文明程度和文化生活品位,能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由此看出,农村社区建设能促进“乡风文明”目标的实现。

3、加强农村社区卫生建设,能有效地整治农村社区环境卫生,建设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村容整洁”的目标。

4、加强农村社区的各类组织建设,可以进一步深化我国的村民自治制度,促进“四个民主”的实现,由此可见,加强农村社区组织建设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促进“管理民主”目标的实现的过程;加强农村社区组织建设就是在推进“管理民主”目标的实现。

(二)推行农村社区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客观要求

在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强调要“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城乡差别除了经济上的差别外,更重要的体现在公共服务的差别上,公共服务资源在城市相对集中,在农村却相对缺乏和单一,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方面的“城乡二元结构”非常明显。而随着农业税费的取消和农村市场机制的完善,农民对政府服务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特别是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治安、计生优抚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职能,由于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更加受到农民的关注。推行农村社区建设,恰恰适应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这种服务需求,能够打破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方面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真正与城市居民同样享受公共服务。同时,

推行农村社区建设,使公共服务资源向社区中心集中,基础设施建设向社区中心倾斜,有利于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汇集,形成集聚效应,从而逐步向城市化发展靠拢。

(三)推行农村社区建设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基层机构改革的现实要求

推行农村社区建设,实际就是基层政府有行政化职能向服务化职能的一种转变的实践,也使基层政府职能由缺位、错位、越位实现了准确定位,使政府由管理越位到退位,由服务缺位到补位。乡镇党委、政府将大量的服务职能下沉到农村社区,既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又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支撑。

二、推行农村社区建设的可行性

(一)农村社区建设的含义

民政部曾将社区建设定义为: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借鉴城市社区建设的定义,农村社区建设概念就是:以村庄为基础平台,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托农村社区力量,整合农村社区资源,强化农村社区功能,解决农村社区问题,深化村民自治,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社区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农村社区成员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而进行的建设。(二)农村社区的特点

1、聚集性

农村社区建设的范围必须定位在自然村或以中心自然村带周边小村落为范围的村落社区,这是由农村村落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因农村村落具有人口联系紧密、社会活动集中、组织结构简单、生活方式具有趋同性等特点。这样,就使在同一个村落社区里的村民具有极强的内聚力、向心力。正因如此村落就成为了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最佳选择范围

2、多功能性

⑴政治功能:行政型社区是农村社区的主要类型,有利于各种政府行为协调一致地推行某项国家政策,能够动员起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⑵经济功能:推行农村社区建设,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和科学种养水平,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同时培养农民的合作精神与合作技能,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民在经济上真正融入社会。

⑶服务功能:农村社区实现了工作方式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把为村民提供优质服务放到首要位置。农村社区服务具有形式多样,方便快捷等特点,充分满足群众现实要求。具体运作模式包括:有偿服务运用市场机制,微偿(底偿)服务运用市场机制,无偿服务运用自愿和互助机制。

⑷文化功能:要通过加强农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

⑸自治功能:农村社区是一级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自治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第一,开展村级公益事业,不能提硬性要求,更不能搞摊派集资,只能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进行协商,经过广大村民共同自愿参与,把村级公益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好。第二,组织和发动群众开展自治意识的强弱关系着社区最终能否实现提高起成员理论政策水平、文化素养、生活质量、农村文明程度的目标。第三,通过村民自治来维护农村社会治安和调解民事纠纷。

3、先进性

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是适应21世纪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突出农民群众在农村社会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村民自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深化。总的来说,农村社区建设是在从农村的观念、体制与机制、手段等方面入手的一种先进模式。

(三)以城市社区看农村社区的发展

从社区社会、经济结构及其水平的视角看,社区可分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农村社区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为主体所构成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而城市社区则是“指由众多的从事工商业及其他非农业生产的人口在某一特定区域内所构成的生活共同体。

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是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1986年,为配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民政部首先倡导社区服务,宗旨是在城市开展以民政对象为主的福利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在这种“社区服务”的基础上,社区建设开始在全国推行,建立了社区建设试验区,通过区域改革实验,逐步建立新的社会事业管理机制,依靠科技进步,解决人口、资源、生存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促进社区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

农村社区相对城市社区发展较晚,自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才真正把发展重心由城市转向弱势的农村区域、农业产业和农村人口。2006年,正式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农村社区建设的要求,2007年,民政部确定了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此后,全国各省市纷纷响应,专题研讨和经验交流会相继召开,形成了实践与理论并行,创新与发展的农村社区建设良好局面。

由此可看出,城市社区的发展可以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前车之鉴,农村社区可引入相同的模式而不完全照搬,结合自身特点,以城市社区建设理念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创造农村社区发展新篇章。

三、实际操作

(一)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历程

德州市德城区位于冀鲁交界处,是德州市委、市政府驻地,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2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113个行政村、55个社区,总面积231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

在2000年,我们已经开始了城市社区建设,并通过多年的学习实践,取得了显着成绩,先后荣获“全省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区”、“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在此基础上,随着新农村建设在全国铺开,我区推行了农村建设,我们发挥市辖区和地处城郊的优势,立足实际,大胆创新,以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农村社区为目标,深入开展了以组织建设为重点,着力完善互动互补的运行机制,探索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新路子,并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于2007年5月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

第一阶段,夯实基础,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伊始,各部门抽调精干人员组成新农村建设驻村工作组,入村协助村委会搞好新农村建设,按照二十字方针政策,启动空心村改造工程,彻底改变了农村住宅建设“散、乱、差”的状况,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同时,加强村级文化大院建设,设立了党员活动室、村民议事会议室、警务室、村民学校和文体活动室等,在室外修建了篮球场及健身路径等,农村社区模式初步成型。第二阶段,宣传动员,社区理念深入人心。试点村采取了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发动,通过各种会议提高镇村干部对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认识,动员发动各级干部参与试点工作的积极性,采取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向试点村村民宣传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意义、目标和步骤,使村民了解到农村建设工作对于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满足村民物质文化需求及提高村民素质,提升村民生活质量的作用,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阶段,提高标准,扩大试点建设规模。随着新农村建设成果的不断扩大,我区农村社区建设内容要求随之进一步提高,研究制定了《农村社区建设内容和标准》,对农村社区建设做了详细规划,建起了高标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周边配备农贸服务市场,并结合大村庄制改革,推行“一村一社区”和“多村一社区”的模式,基本实现农村社区的全覆盖。

(二)农村社区建设主要内容

(一)发展农村社区经济。因地制宜,在发展原有特色经济的基础上,开拓新思路,引进新技术,招收新人才,采取多渠道大力发展工业、商业、服务业等集体经济,逐步由单一性经济向混合型经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要达到30万元以上。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村容村貌全面改造,社区农民住房要达到无无房户,无危房户,无土坯房户。每个社区要建立一处综合服务中心,为农民群众开展活动提供条件。综合服务中心面积不低于3000平方米。

(三)完善服务保障功能。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化管理;做好社区计划生育管理和技术服务;推进社区公共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成立社区志愿者服务之家;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和专业技术经济合作组织,围绕中心工作和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开展经常性志愿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村民最低生活保障、灾民救助、教育救助、五保户供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失地村民社会保障等农村社区救助制度。

(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以村民自治章程为主要内容的各项民主制度;建有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并真正发挥民主监督作用;村民委员会成员的产生符合民主选举程序,组织健全、工作规范;村务公开工作及时、规范,有村务、财务公开记录。(五)繁荣社区文化教育。利用广播、宣传栏、村民学校等多种途径,开展法制教育、科普宣传、道德教育等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推广实用技术和发布致富信息等。社区要组织1-2支村民文艺活动队伍,如:秧歌队、锣鼓队、戏曲票友团等,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六)强化治安体系建设。设立农村社区警务室,开展群防群治工作,建立治安防控体系;规范管理社区人口、流动人口及租住房屋户;做好社区矫正、民事调解和刑事解教人员安置帮扶等工作,社区人际关系和谐,无群体上访事件,扫除“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无黑恶势力活动,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

(三)农村社区建设主要措施

1、完备三项设施建设。每个社区要建立一处集“五室、三站、一校”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和便民服务市场。“五室”包括社区办公室、社区警务室、社区文化活动室、社区经济合作组织办公室、图书室,配备了“一警三员”,即社区民警、文化协调员、市场联络员、图书管理员。“三站”包括社区综合服务站、社区卫生站、计生服务站,分别由区公安、民政、劳动保障、卫生、计生等部门进社区服务人员组成,主要为社区居民提供政策咨询、户籍管理、低保核查、志愿者服务、慈善联络、劳务输出、计划生育、医疗卫生等便民利民服务。“一校”是指村民学校,包括党员远程教育、电子阅览室和科技业校。便民服务市场包括便民超市、农资建材、代办代收、邮政业务、农技推广、物流配送等项目,使农民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各类生产生活服务。

2、搞好三类社区服务。一是下移延伸基本公共服务。将镇街公共服务职能向农村延伸,并不断扩展服务职能,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在医疗卫生、社区警务、劳动保障、社会救助、文化体育、司法调解、人口计生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需求。二是积极开展生产性服务。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布局,因村制宜,在“特”字上做文章,围绕特色农产品生产,积极引导和培育集种养加、产供销、咨询服务为一体各类经济协会组织。建立了农资协会”,“黄瓜协会”、“桃业协会”等各类经济协会组织,积极帮助村民牵线搭桥,寻找市场,组织果蔬、畜禽、棉花等农产品购销,延长了产业链,促进了深加工,将小农户与大产业、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起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销售难问题。三是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志愿服务。发展志愿类民间组织,成立了社区志愿者工作站、慈善义工队伍,在每个社区都成立了由退休老同志、老干部组成的环卫队伍,维护村容整洁,开展美化绿化活动。

3、完善四项工作制度。完善了“例会、调度、督导、考核”四项制度。坚持“下管一级,村

级落实”原则,每半月召开一次例会,总结情况,分析问题,部署工作。定期不定期进行调度,重点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每周对重点工作进行一次督促和指导。采取季度小评、半年初评、年终总评的办法进行考评。并出台了《德城区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德城区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标准》。成立了农村社区建设管理委员会,明确了职责,健全了制度,描绘了蓝图,调动了农民关注、参与和投身建设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深入开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