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吕梁市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联网技术要求

吕梁市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联网技术要求

吕梁市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联网技术要求
吕梁市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联网技术要求

吕梁市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联网技术要求

吕梁市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

联网技术要求

吕梁市煤炭工业局

二〇一二年三月

目录

1 范围 (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 术语和定义 (4)

4 数据生成 (6)

5 信息传输 (7)

6 安全监控信息传输 (13)

7 井下人员位置监测信息传输 (23)

8 煤炭产量监测信息传输 (37)

9 使用与管理 (43)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吕梁市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

统的数据采集格式要求。原有的《山西省瓦斯监控系统数据接口规范》仍然有效,在系统升级完成之前不得终止运行。

本标准适用于在吕梁市范围内建设的煤矿

安全生产监控系统上传数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AQ 1029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

AQ 1048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

AQ 6201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

AQ 6210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MT/T 1004 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MT/T 1008 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软件通用技术要求

MT 1080 煤炭产量远程监测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

MT 1082 煤炭产量远程监测系统通用技术要求

MT/T 1116-2011 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联网技术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监控中心 supervision centre

接收主站或中心站等上传的信息,具有存储、

查询、统计分析、显示、打印、报警等功能的设备组合。

3.2 定员数 staff limit

煤炭管理部门根据矿井的情况,核定的矿井或矿井重点区域内不得超过的人数。

3.3 相关人员 staff in concerned area

超员矿井或重点区域中所有的人员,或限制区域中所有的人员。

3.4 原煤/毛煤折算系数conversion coefficient between raw coal and run-out-mine coal

煤炭管理部门核定的煤炭产量计量装置所计量的毛煤量折合成煤炭原煤量所应乘以的系数。

3.5 超员 overstaff

矿井或重点区域中实际人数超过相应的定员数。

3.6 超时 overtime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下井时间超过所允许的最

长时间。

3.7 处理措施 handling measure

当发生瓦斯超限报警、断电、馈电异常等情况时,监控中心所采取的措施。

4 数据生成

4.1 数据保存目录

a) 安全监控系统生成数据保存在D:\AQ目

录下;

b) 井下人员位置监测系统生成数据保存在

D:\RY目录下;

c) 煤炭产量监测系统生成数据保存在

D:\CL目录下;

4.2 数据上传方式

数据文件生成后采用FTP方式发送至市局指定的接收服务器上,地址、用户名、密码及目录在上传前统一分配,FTP地址格式如下:ftp://用户名:密码@11.6.11.8/子目录/。

4.3 数据文件名

为在网路中断时缓存数据,并在网络恢复正常后进行补发,数据文件名应采用“数据表名 + 时间戳”的格式,时间戳为“4位年 + 2位月 + 2位日 + 2位小时 + 2位分 + 2位秒”,如AQMT20111123095704。数据表名的规定详见本标准的第5部分。

5 信息传输

5.1 通用要求

5.1.1 系统应具有多种传输接口,既可以在以光缆为主干的网络上运行,也可以在无线等网络上运行,还可以在上述混合网络上运行,系统宜采用路由器等专网互联。

5.1.2 中心站(或主站)和监控中心应具有符合IEEE802.3 协议的以太网接口。

5.1.3 中心站(或主站)和监控中心应采用TCP/IP 协议和套接字(Socket)接口通信。

5.1.4 数据应分批发送,每批发送 1 个数据文件。

5.1.5 数据文件应为文本文件(TXT)格式。每个文件包括单条或多条数据记录。

5.1.6 数据文件的第 1 条记录应是数据头。数据头由数据库(或文件夹)名称和数据表(或数据文件)名称组成。数据库(或文件夹)名称与数据表(数据库文件)名称之间用“;”分隔。数据头用“|”结束。数据库(或文件夹)名称用2 个字母表示:KJ——煤矿监控。数据表(或数据文件)名称用4 个字母表示。

5.1.7 每条数据记录用“~”结束。

5.1.8 每条数据记录中的字段用“;”分隔。

5.1.9 每批数据以“||”结束。

5.1.10 中心站(或主站)应自动向监控中心传递有关信息。

5.1.11 监控中心收到中心站(或主站)上传的数据后,应反馈确认信息;中心站(或主站)只

有接收到监控中心的确认信息后,才终止本次数据发送,否则重复本次数据发送。

5.1.12 监控中心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接收到中心站(或主站)上传的数据,则主动向中心站(或主站)请求发送,连续 3 次无应答,则认定通信故障,发出报警信号并存储记录。当通信恢复正常时,中心站(或主站)应在不影响正常数据传输的情况下,补发通信中断期间应发送的信息。

5.1.13 所有计量单位应采用法定计量单位。5.1.14 模拟量值一般采用 3 位或 4 位有效数字表示。常用参量的表示格式如表1 所示。

5.1.15 开关量状态一般采用汉字(如开/停等)表示。

表1 常用参量的表示格式

参量名称表示

格式

单位

参量

名称

表示格

单位

甲烷00.00 % CH4 煤炭

产量

000000

kt、t、

kg

一氧

化碳

000.0 ppm 电压0000 V、kV 风速00.0 m/s 电流000 A

温度00.0 ℃电功

00.0 kW

风压000 kPa 电度0000 kW·h 煤仓

煤位

00.0 m

5.1.16 时间系列宜选用表2 所列的系列值。

表 2 时间系列值

时间分档单

系列值

短时

s 1 5 10 30 60 --

中时期min 5 10 30 60 120 240 480 h 1 2 4 8 16 24 48

长时期d 1 3 7 10 20 30 -m 1 3 6 12 ---

5.1.17 汉字名称长度应不超过16 个汉字长度。

5.1.18 监控中心应及时显示报警、断电、馈电异常、系统工作异常等信息,并具有按报警、断电、馈电异常、系统工作异常、模拟量、开关量、人员、产量等分类查询功能。

5.2 初始化

5.2.1 模拟量初始化参数应包括如下内容:

a) 传感器设置地点;

b) 传感器所测物理量;

c) 单位;

d) 报警(上、下)门限;

e) 断电(上、下)门限;

f) 复电(上、下)门限;

g) 断电区域;

h) 生成时间;

i) 其他。

5.2.2 开关量初始化参数应包括如下内容:

a) 所测量设备地点;

b) 所测量设备名称;

c) 报警状态;

d) 断电状态;

e) 断电区域;

f) 生成时间;

g) 其他。

5.3 监控数据及状态

5.3.1 模拟量监控数据应包括如下内容:

a) 监控值;

b) 平均值;

c) 最大值及时刻;

d) 最小值及时刻;

e) 报警/解除报警状态及时刻;

f) 断电/复电命令及时刻;

g) 馈电状态及时刻;

h) 处理措施及时刻;

i) 其他。

5.3.2 开关量监控数据应包括如下内容:

a) 当前状态及变动时刻;

b) 报警、断电/解除报警、复电及时刻;

c) 馈电状态及时刻;

d) 处理措施及时刻;

e) 其他。

5.3.3 累计量监控数据应包括如下内容:

a) 监控值;

b) 时间;

c) 其他。

6 安全监控信息传输

6.1 安全监控信息数据表名称为:

a) AQMT——安全监控,模拟量统计值;

b) AQBJ——安全监控,模拟量及开关量等报警、断电、馈电异常、系统工作异常;

c) AQKD——安全监控,开关量动作;

d) AQMC——安全监控,模拟量初始化;

e) AQKC——安全监控,开关量初始化。

6.2 中心站应自动向监控中心传送模拟量馈电异常、模拟量断电、模拟量报警、模拟量统计值、开关量馈电异常、开关量报警(断电)、开关量动作、系统工作异常、初始化等信息。具体包括:

a) 模拟量统计值每5 min 至少上传1 次,

内容包括:煤矿、时间(年-月-日/时:分:

秒)、监测地点、被测量名称、平均值、

最大值、最大值时刻、最小值、最小值时

刻等;

b) 模拟量及开关量等报警、断电、馈电状

态变化立即上传,内容包括:煤矿、时间

(年-月-日/时:分:秒)、类别(模拟量、

开关量、工作状态、处理措施等)、监测

地点、被测量名称、状态(报警、解除报

警;断电、复电;馈电异常、馈电正常;

工作异常、工作正常;停电撤人等;不超

过10 个汉字长度)等;

c) 开关量状态变化可不上传,若上传,内

容包括:煤矿、状态变化时刻(年-月-日/

时:分:秒)、监测地点、被测量名称、状

态(开、停)等;

d) 模拟量初始化参数变化立即上传,内容包

括:煤矿、井口坐标、生成时间(年-月-日

/时:分:秒)、监测地点、被测量名称、单

位、报警值、断电值、复电值、断电区域等;

e) 开关量初始化参数变化立即上传,内容包

括:煤矿、井口坐标、生成时间(年-月-日

/时:分:秒)、监测地点、被测量名称、报

警(断电)状态、断电区域等。

6.3 监控中心正确接收到中心站的上传数据后,应反馈确认信息;中心站只有接收到监控

中心的确认信息后,才终止本次数据发送,否则重复本次数据发送。

6.4 监控中心在10 min内没有收到中心站的模拟量每5 min统计值,则主动向中心站请求发送,连续3次无应答,则认定通信故障,发出报警信号并存储记录。当通信恢复正常时,中心站应在不影响正常数据传输的情况下,补发通信中断期间的模拟量统计值、报警、断电、馈电状态变化、模拟量初始化参数变化、开关量初始化参数变化。

6.5 模拟量每5min统计值文件数据格式如下:

a) 数据头:KJ;AQMT;

b) 煤矿:

1) 由市名(不超过4个汉字长度,若不

足4个汉字,左对齐,以下同)、县

名(不超过4个汉字长度)和矿名(不

超过10个汉字长度)组成,例如:大

同;左云;柴家沟;

2) 由集团公司名(不超过4个汉字长

度)、公司名(不超过4个汉字长度)、

矿名(不超过10个汉字长度)组成,

例如:大同;轩岗;焦家寨;

c) 时间(年-月-日/时:分:秒):年用4位

数字表示;月用2位数字表示,单个数

字时左边补0;日用2位数字表示,单个

数字时左边补0;时用2位数字表示,单

个数字时左边补0;分用2位数字表示,单个数字时左边补0;秒用2位数字表

示,单个数字时左边补0(以下同);

d) 监测地点(不超过10 个汉字长度);

e) 被测量名称(不超过10 个汉字长度);

f) 平均值(符合表1 的规定);

g) 最大值(符合表1 的规定);

h) 最大值时刻(时:分:秒);

i) 最小值(符合表1 的规定);

j) 最小值时刻(时:分:秒);

k) 示例:KJ;AQMT|大同;轩岗;焦家寨;

2007-08-16/18:20:00~1号回采工作

面;甲烷;0.75;0.80;18:18:00;0.70;

18:20:00~1号回采工作面回风巷;甲

烷;0.65;0.7;18:16:00;0.60;

18:19:00~||。

6.6 模拟量及开关量等报警、断电、馈电异常文件数据格式如下:

a) 数据头:KJ;AQBJ;

b) 煤矿:

1) 由市名(不超过4个汉字长度)、县

名(不超过4个汉字长度)和矿名(不

超过10个汉字长度)组成,例如:大

同;左云;柴家沟;

2) 由集团公司名(不超过4个汉字长

度)、公司名(不超过4个汉字长度)、

矿名(不超过10个汉字长度)组成,

例如:大同;轩岗;焦家寨;

物联网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9-01-15T11:06:30.88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0期作者:陈秀伟 [导读] 煤炭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之一,对于我国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 陈秀伟 山东省田庄煤矿有限公司山东济宁 272103 摘要:煤炭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之一,对于我国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环境、人为、物力等多方面不安全因素。物联网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有效整合了无线通信、传感器、嵌入式等技术,能够通过图像、温度、气体等相关传感器完成矿井信息数据的采集、处理与传输,实现人物互通,进而实时有效发现煤矿生产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进行及时处理,有利于降低矿井事故发生概率,实现煤矿生产智能管理。本文主要对物联网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煤矿;安全 一、物联网 物联网,即"物物互联的网络",业界普遍认为它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全世界信息产业革命的第三次浪潮。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中正式给出了“物联网”的概念并对其涵义进行了扩展,该报告指出物联网是互联网应用的广泛延伸,“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是实现物联网的4大核心技术。 由于物联网涉及到未来全世界网络和信息资源的归属及使用,因此国家高度重视物联网的发展及建设。蓬勃繁荣的互联网时代主要由美国等第一世界国家主导着世界话语权,此次国家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物联网的概念设计、框架规划和标准制定,希望能够掌握未来物联网时代的最高话语权,从而能够抢占下一代信息技术的制高点。 从物联网的概念可以看出未来的物联网将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它将广泛地应用在交通、物流、环保、能源、军事国防等各个领域,并呈现出实时感知、泛在聚合、深度协作、动态控制、智能信息处理等特征。 二、煤矿在安全作业中存在的不足 在我国,大部分煤矿产业都存在安全隐患问题,这些安全问题的产生不完全归结于环境因素和设备原因,很多都是人为原因产生的。为了更好地保证煤矿生产安全,在对硬件设施研究的同时,还要做好自身安全保障,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现在应用物联网技术在理论实践上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都有待进行深入细致研究。 (1)井下作业方面的问题。煤这种矿物质大部分都存在于几十甚至百米深的地下,在远离地面的地下进行采矿作业,会因为距离、地下环境的限制无法实时掌握地下采矿工作动态,没有办法实时联系到地下的采矿作业人员,无法掌握作业过程中的动态,如人员情况、作业位置、设备情况、环境状况等都是现在井下作业方面的问题。 (2)在安全设备设施方面。现在煤矿产业大部分都只注重生产而不注重安全监测,很多设备都是在安全使用寿命以外进行超负荷工作,大部分设备老化十分严重,很多安全设备、设施都已经老化不能使用。如井下线路老旧,因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多线路外表都被腐蚀得极其脆弱,甚至有些地方基本已经露出里面的电线或信号线,井下很多地方都会积蓄易燃易爆的瓦斯气体,一旦这些区域的电线外表损坏出现火花,极易造成爆炸,酿成惨剧,为安全生产埋下隐患; (3)安全监控系统的缺陷。在我国煤矿产业中,安全监控设施配备上都是各自构成一个体系,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和相同的接入口,造成安全监控数据无法及时准确接收或数据延误、丢失,导致在工作中极易因为这方面的原因产生安全隐患。 三、煤矿安全物联网监控系统架构分析 基于物联网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主要是由3个层面组成。主要包括了感知层,具体说就是信息采集与施用层;传输层,就是数据信息的传输层;应用层,也就是各类信息的管理应用层。最底层的感知层主要包括各类传感节点,主要功能是对煤矿的瓦斯含量、空气湿度、煤矿粉尘和生产计量等数据信息进行采集;而传感层的主要功能将各类传感节点采集的数据信息通过传输网络传输到应用层上;而应用层主要是提供煤矿安全管理中应用的各类管理应用软件,主要是完成对各类数据信息的存储和处理,分析以及应用。下面将基于上诉的网络架构,结合我国煤矿安全物联网应用中的问题,在上文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煤矿安全物联网模型进行设计。 煤矿安全物联网监控系统是利用物联网技术,把与煤矿各类与环境、设备、人员等有关的传感器,比如瓦斯、人员识别、湿度、计量设施等传感器,装备在煤矿的开采、利用、安全监控等层面里,然后将各类传感器节点连接到系统中的无线网络和互联网,从而实现了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与煤矿开采各环节的整合。接着将各类煤矿管理应用工具同时融入到这个物联网系统,用更加精细、动态和智能的方式管理煤矿生产,提高煤矿生产的效率,进一步改善煤矿安全生产条件,促进煤矿企业的整体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通过以上分析,煤矿安全物联网监控系统总体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感知与控制层、信息集成层及管理决策应用层,结合企业需求分析,这里将在三层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信息展示层,作为企业的门户系统。 四、物联网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4.1智能救援系统建设 智能救援系统是在指井下发生紧急状况时,系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对人员的伤亡情况以及环境进行分析,其主要原理在于通过软硬件系统、网络设备以及各种传感报警装备等组成便捷式的报警信息终端,覆盖巷道环境,实时采集、处理与传输生产人员的相关信息,并将获得的信息利用有线网络传送至生产管控系统终端。通常井下人员定位过程如下所示:井下工作人员随身携带定时发射信息的传感器节点,生产管控系统及时接收到这些信息,并依据所接收到信号的强弱程度来计算得出生产人员的具体方位,实时监控井下作业人员的安全性,一旦井下作业人员发生紧急事故,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根据定位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制订出有效的应急方案,以此避免出现人员伤亡事件发生。 4.2智能物流体系建设 在煤矿企业中,煤炭开采属于极其繁杂的工程,安全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就是经济、高效、标准的物流体系。物流系统在基于物联网技

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 第一节煤矿安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煤炭生产经营机制向市场化转变以及煤炭管理体制的改革,有些煤矿企业出现经济紧张、安全管理滑坡等现象,安全工作欠账较多,企业领导忙于找市场、谋出路,安全状况时常出现反复,有的集团公司(矿务局)、矿的事故发生量出现反弹,使煤矿安全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 分析近年来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从1994 年 以来,除1999 年外,原国有重点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都保持在“1”以上,不但未有新的突破,而且略有上升;原国有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个体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瓦斯爆炸等大的恶性事故还时有发生。 一、煤矿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煤矿安全生产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煤矿安全工作存在以下4方面的问题。 1.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是当前煤矿安全生产中威胁最大、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根据全国煤矿1991~2000年的统计数据,仅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就发生2903起,死亡21940人,平均1.3天发生一次。其中,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瓦斯煤尘爆炸事故532起,死亡10192人,相当于7天发生一起;发生一次死亡5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瓦斯煤尘爆炸事故22起,死亡1850人;2002年全国煤矿共发生瓦斯事故743起,死亡2407人,平均每天发生瓦斯事故2.01起。 2.煤矿火灾问题仍然十分严重 煤矿火灾中,外因火灾对职工的生命安全威胁最大。我国对外因火灾的控制成效很大,近年很少发生外因火灾事故;但内因火灾,即煤层自然发火,问题却十分严重。我国煤矿约50%左右有自然发火倾向,发火间隔最短的只有20天。据1953~1988年不完全统计,每年平均发火300余次,每年新冻结煤量达20万t。许多矿区的自燃火区一直未得到有效治理,大量的煤炭资源被白白烧掉,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3.煤矿职业病发病率相当惊人 井下煤炭开采过程中,要产生大量的粉尘,如果防护措施不力,则会严重损害矿工的身体健康,成为尘肺病的诱发因素。据1996年底统计资料,全国省属以上国有煤矿尘肺病患者高达17.5万人,占全国尘肺病总人数的40%以上,已累计死亡53722人,现有患者121278人。根据对20世纪90年代尘肺病死亡人数的分析,每年大约有3000人左右死于尘肺病。 4.事故和职业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煤矿每发生一起伤亡事故,都要付出数目可观的抢救费、医疗费、抚恤费、子女养育费等,其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也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尤其是瓦斯煤尘爆炸事故、突水事故和明火火灾事故,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更大。据一些矿区的分析资料,每当事故造成1人死亡,其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平均约30万元;发生一个尘肺病人,一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治疗费和失去工作能力的损失)近万元。按这个标准估计,全国煤矿一年由于事故和职业病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近40亿元,相当于原国有重点煤矿一年煤炭销售收入的10%左右。 二、煤矿安全生产问题产生的原因 1.自然灾害严重、先天条件较差 我国煤矿以井工开采为主,与世界各主要产煤国家比较,不仅地质构造比较复杂,而且自然灾害也较为严重。根据2002年原国有重点煤矿矿井瓦斯等级鉴定资料,在576处矿井中,高瓦斯矿井和

安全监控系统升级安全技术措施

安全监控系统升级改造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单位:调度室 编制: 单位负责人: 日期: 2017年7月13日

审批记录 生产矿长:年月日机电矿长:年月日总工程师:年月日安监处长:年月日通风科:年月日调度室:年月日安监处:年月日机电科:年月日生产科:年月日

审批意见:

安全监控系统升级改造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一、概述 田庄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采用江苏三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KJ70N系统,该系统自2007年投入使用,一直运行稳定、数据可靠。根据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升级改造技术方案》(煤安监函〔2016〕5号)、山东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转发国家煤矿安监局〈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升级改造技术方案〉的通知》(鲁煤监技装〔2017〕13号)要求,通过对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改造,不断提高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准确性、灵敏性、可靠性、稳定性和易维护性,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的保障作用,提升事故防控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为保证KJ70N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升级改造任务的顺利完成,特编制本安全技术措施。 二、施工时间 2017年7月----2017年12月 三、施工地点 地面及井下安装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所有区域 四、劳动组织 负责人:李鹏 参加人员:各工区电工、安全监测工、调度中心通讯管理员及网络管理员、监测监控厂家工程技术人员 五、操作准备: 1、备齐安装所用工具、仪器、仪表以及设备说明书和图纸。 2、备齐安装所需分站、断电器、各种传感器、监控电缆、传感器标校用设备等。 3、对准备安装的分站、断电仪、传感器等设备应检查其是否符合《爆炸性环境用防爆电器设备》的要求。还应保证仪器外形应无严重损伤变形,观察窗、指示灯罩应完整无缺,所有紧固件不得有松动和失落。 4、确定安装顺序:仪器检查——登记——安装——检查质量——登记 六、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升级方案 1、地面中心站

2017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

规程规定 、年度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修改,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由矿长负责组织实施。 、矿井每年安排采掘作业计划时必须核定矿井通风能力。 、矿井测风制度、报表。 、矿井必须有完整的独立通风系统。改变全矿井通风系统时 必须编制通风设计及安全措施 由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 、矿井必须制定主要通风机停止运转的应急预案。因检修、停电或者其他原因停止主要通风机运转时 必须制定停风措施。 、矿井开拓或者准备采区时 在设计中必须根据该处全风压供风量和瓦斯涌出量编制通风设计。 、矿井应当每年制定综合防尘措施、预防和隔绝煤尘爆炸措施及管理制度 并组织实施。矿井应当每周至少检查1次隔爆设施的安装地点、数量、水量或者岩粉量及安装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井上、下防火措施 、井上、下必须设置消防材料库,每季度应当对井上、下消防管路系统、防火门、消防材料库和消防器材的设置情况进行1次检查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 ?、矿井防灭火使用的凝胶、阻化剂及进行充填、堵漏、加固用的高分子材料 应当对其安全性和环保性进行评估 并制定安全监测制度和防范措施。 ?、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 ?、开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煤层时 必须开展自然发火监测工作 建立自然发火监测系统 确定煤层自然发火标志气体及临界值 健全自然发火预测预报及管理制度。 ?、采煤工作面回采结束后 必须在 ?天内进行永久性封闭 每周1次抽取封闭采空区气样进行分析 并建立台账。 隐患排查治理标准化 、分管负责人负责分管范围内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责任分工职责)

、排查出隐患进行分级,明确相应的治理督办、验收、事故隐患年度排查计划:各分管负责人每旬组织相关人员对分管领域进行一次全面排查:事故隐患排查台帐(责任、措施、资金、时限、预案)“五落实”。 通风质量标准化 一、系统管理 ( )通风设计及安全技术措施。准备一、二巷调整系统,企业负责人审批。 ( )巷道贯通专项措施。矿总工程师审批。 ( )串联通风措施。矿总工程师审批。?重大事故隐患? ( )专用回风巷维修时指定专项措施。矿总工程师审批。( )主要通风机: ①爆门检查维修记录(每 个月) ②风设施检查维修记录(每季度) ③度全矿性反风技术方案、总结报告 、风量配置 ( )主要通风机性能测定报告 ?重大事故隐患? ( )矿井通风阻力测定报告 ?重大事故隐患? ( )矿井年度通风能力核定报告、 ( )配风计划、测风报表 ?重大事故隐患? ( )矿井外部漏风率测定。每年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GA T 367—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GA / T 367—2001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筑物内部及周边地区安全技术防范用视频监控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的技术要求,是设计、验收安全技术防范用电视监控系统的基本依据。 本标准适用于以安防监控为目的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中的电视监控系统的设计,其他领域的视频监控系统可参照使用。 本标准的技术内容仅适用于模拟系统或部分采用数字技术的模拟系统。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8702—1988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GB/T 15211—1994 报警系统环境试验 GB/T 15408—1994 报警系统电源装置、测试方法和性能规范(idt IEC 60839-1-2) GB 16796—1997 安全防范报警设备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 GB/T 17626.2—199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3—199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4—199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5—199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11—1999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抗扰度试验 GB 50198—1994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A/T 74—2000 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 GA/T 75—1994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JGJ/T 16—1992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视频video 基于目前的电视模式(PAL彩色制式,CCIR黑白制式625行,2:1隔行扫描),所需的大约为6MHz或更高带宽的基带信号。 3.2 视频探测video detecting 采用光电成像技术(从近红外到可见光谱范围内)对目标进行感知并生成视频图像信号的一种探测手段。 3.3 视频监控video monitoring 利用视频探测手段对目标进行监视、控制和信息记录。 3.4 视频传输video transmitting 利用有线或无线传输介质,直接或通过调制解调等手段,将视频图像信号从一处传到另一处,从一台设备传到另一台设备。本系统中通常包括视频图像信号从前端摄像机到视频主机设备,从视频主机到显示终端,从视频主机到分控,从视频光发射机到视频光接收机等。 3.5 视频主机videocontroller/switcher 通常指视频控制主机,它是视频系统操作控制的核心设备,通常可以完成对图像的切换、云台和镜头的控制等。 3.6 报警图像复核video check to alarm

煤矿行业物联网系统技术

煤矿行业物联网系统技术 国外利用无线通信和计算机技术开展煤矿矿井管理的起步较早。1990年8月,美国安菲斯公司研发的一套可实现超低频信号穿透岩层进行传输的无线急救通讯系统(PED,即Personal Emergency Device系统)在悉尼附近的一所煤矿投入使用。上世纪90年代,随着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兴起,国外加快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并成功地将其应用到了井下人员定位监控系统中。除矿井人员管理之外,国外煤矿瓦斯监测技术发展时间也比国内长,发达国家的煤矿监控系统普遍可实现多参数连续测控,系统智能程度高,传感器质量可靠,使用寿命长,系统的可靠性高,反映速度快。而国内现有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主要以联网监测为主体,其主要由监测终端、监控中心站、通讯接口装置、井下分站、传感器组成,主要方式是在矿井下固定的地方安装各种监测传感器,再通过长电缆将采集到的数据传到地上的监控中心站。但是这样的系统存在布线难度大、环境适应性低、维护成本高等问题。目前,将RFID、Zigbee等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煤矿安全管理中已成为新的关注热点,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煤矿RFID频段的选择 目前通常将射频识别标签的工作频率从高到低分为三类:低频段射频标签(30KHz-300KHz),中高频段射频标签(3MHz-30MHz)和超高频与微波标签(典型433MHz,2.45GHz,5.8GHz)。 国内有学者结合不同频率的无线电波在煤矿井下巷道中的传输特性,对30多家企业生产的人员定位系统中的射频收发系统进行了归类比较,得出2.4GHz 的中心频率在抗衰减、提高速率、可用信道、传输距离等方面更容易满足煤矿安全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基于2.4GHz的射频收发系统。 在2008年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上有学者发表了一篇煤矿物联网系统的论文。该系统由发射器和接受器组成。矿工带有发射机,一旦事故发生,救援使用接收器来同UHF频段的发射机沟通,通过观察接收到的信号水平来判断方向。这个无线电模块采用内置低噪声放大器,数字滤波器,匹配网络,RSSI和DDS+PLL频率合成技术。这个系统使用433MHz工作频率,以提高渗透性,高衍射性和长距离识别。 此外,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无线通信技术小组的Michael R.Souryal 等人研究了一个多跳网络的自动部署的可行性。部署过程建议采用实时测量链路,并考虑移动多径衰落环境以及无线电物理层的特点。原型系统是基于900MHz TinyOS支持低速率数据的应用。 2、基于RFID的矿工身份识别定位和环境监测 由于煤炭行业生产环境的特殊性,监管系统就需要应对并监测井下的恶劣环境。有文献介绍了基于RFID技术设计的煤矿安全智能化监控系统。该系统可以实时检测井中甲烷等有害气体的浓度,对携带RFID的井下工作人员和重要设备进行自动位置检测、身份识别和信息管理。系统使用总线型拓扑结构的网络进行数据的采集和传送,并利用监管中心的远端PC实现显示及存储等功能,适用于各类环境下煤矿的安全管理。 另外,基于GIS和RFID的煤矿井下人员跟踪定位与监控系统能够很好的解

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新版

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 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2020) 1.总则 煤矿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应通过树立安全生产理念和目标,实施安全承诺,建立健全组织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管理制度,开展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质量控制,通过持续改进,不断规范安全生产管理,将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软件与硬件相统一、动态与静态相统一、过程与结果相统一,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实现安全发展。 一、基本条件 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达标煤矿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齐全有效。 (二)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完备,有负责安全、采煤、掘进、通风、机电、运输、地测、防治水、调度和应急管理、安全培训、职业病防治等工作的管理部门,配备管理人员。 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矿井(以下简称突出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复杂极复杂矿井、冲击地压矿井按规定设有相应的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 (三)矿长、副矿长、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参加由煤矿安全培训主管部门组织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并取得考核合格证明。 (四)煤矿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五)不存在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二、基本原则 (一)发挥领导作用 领导作用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关键。煤矿矿长应发挥领导表率作用,强化安全风险意识,实施并兑现安全承诺,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供必要的组织、制度、人员、技术、资金等保障,营造全员参与标准化建设的氛围和环境,保障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二)突出理念引领 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用先进的安全生产理念、明确的安全生产目标,指导煤矿开展安全生产各项工作。 (三)强化风险意识 深化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增强煤矿矿长、总工程师等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风险意识,实现源头管控,不断推动安全生产关口前移。 (四)注重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核心。建立并落实管理制度,强化内部考核,实施安全生产各环节的过程控制,定期开展标准化管理体系达标检查结果的总结分析。 (五)促进科技进步 健全技术管理体系,开展技术创新;不断引进先进实用技术、装备、工艺,优化生产系统;完善安全监控系统,努力提升煤矿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高安全保障能力。 (六)推动持续改进

浅析煤矿安全生产中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浅析煤矿安全生产中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摘要】煤矿井下作业环境具有高度危险性,易导致重大事故的发生。其中造成重大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有技术管理方面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技术管理不到位或出现管理漏洞而造成的,为此,有必要强调煤矿技术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夯实煤矿技术管理的基础,就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煤矿技术管理;高度危险性;事故;安全生产;基础;保障 众所周知,加强技术创新,加快技术进步,是新形势下实施科教兴煤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改善煤炭行业面貌的系统工程。加强煤矿技术管理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煤矿技术管理具有前瞻性、规划性、指导性及基础性的特点。 煤矿井下作业环境具有高度危险性,易导致重大事故的发生。其中造成重大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有技术管理方面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技术管理不到位或出现管理漏洞而造成的,为此,有必要强调煤矿技术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夯实煤矿技术管理的基础,就显得尤为必要。 1.煤矿技术管理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要做到煤矿安全生产,就必须综合地运用多种生产技术。煤矿安全管理时刻存在于煤矿生产管理工作之中。涉及到煤矿生产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而煤矿生产的过程又十分复杂,环节众多。为此,必须把煤矿技术管理看成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煤矿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渗透到煤矿生产管理的全过程,指导煤矿生产管理工作,使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相互配合,相互适应,避免因某一环节发生故障而打乱正常生产秩序进而酿成事故。 2.煤矿的合理开拓开采方案设计主要取决于技术支撑 矿井开拓、开采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煤矿的安全生产。矿井的开拓和开采设计是对巷道布置、采区的划分、生产工艺流程、设备造型以及安全技术措施的制定等都要有总体规划和安排,为了满足矿井开拓,开采部署合理化的需要,在设计时就必须对地质勘探、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发展和使用、先进工艺流程的发展水平进行广泛的了解。 设计应贯彻集中化、机械化和技术经济合理化的原则,巷道布置力求简单,各系统的设施和设备能力首先要技术可行、其次要经济实用,全矿性的防治事故措施要得力,上述都必须要有技术的支持,必须进行充分的技术论证、技术分析和技术方案的比较,最终制定出最佳方案。 3.煤矿技术管理是查处和治理煤矿事故隐患的有效途径 煤矿井下生产过程中,受到水、火、瓦斯、煤尘、顶板五大自然灾害的影响

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基本技术要求

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基本技术要求 1 应用范围 本要求规定了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技术规范,是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设计、建设、评审、检测、验收的依据之一。 本要求的技术内容适用于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前端图像采集由模拟摄像机加编码器组成的系统也适用于本标准。 2 定义 2.1 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图像的前端采集、传输、控制及显示记录等采用数字设备组成的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传输构成模式可分为网络型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和非网络型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2.2 网络型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图像在前端采集后经压缩、封包、处理,具有符合TCP/IP特征,传输数字信号的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如:由网络摄像机、模拟摄像机加编码器等相关设备组成的系统)。 2.3 非网络型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图像在前端采集后未经压缩、封包即传输数字信号的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如:由SDI摄像机等相关设备组成的系统)。 3 总体要求 3.1 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应符合下列规范及标准: GB 50198-2011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11-2007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48-2004 安全防范技术工程规范

GB/T 20271-2006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 GB/T 21050-2007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交换机安全技术要求 GB/T 25724-2010 安全防范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要求 GB/T 28181-2011 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 GA/T 75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GA/T 367-2001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GA/T 669.5-2008 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第5部分: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 GY/T 157-2000 演播室高清晰度电视数字视频信号接口 GY/T 160-2000 数字分量演播室接口中的附属数据信号格式GY/T 164-2000 演播室串行数字光纤传输系统 GY/T 165-2000 电视中心播控系统数字播出通路技术指标和测量方法 YD/T 1171-2001 IP网络技术要求-网络性能参数与指标 YD/T 1475-2006 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EPON SMPTE 292M 串行数字接口高清电视系统 ISO/IEC 14496-10 通用视听业务的先进视频编码(AVC) 上海公安数字高清图像监控系统建设技术规范(V1.0) 3.2 系统中所使用的技防产品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其他相关技术标准、本市技防管理部门制定的相关技术要求,并取得相应的型式检验合格报告、CCC认证证书、生产登记批准书。 3.3 系统应采用数据结构独立的专用网络(允许采用VLAN的独立网段)。系统传输与布线设计应符合GB 50198-2011中 2.3、GB 50348-2004中3.11的相关规定;网络型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传输

煤矿大数据与物联网

煤矿大数据与物联网 孙继平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 摘要:按事故类别分析了2004年—2013年全国煤矿事故,顶板、瓦斯、运输、水害、机电、爆破、火灾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占比分别为52.7%和36.8%,11.3%和29.7%,16.9%和11.3%,3.1%和8.1%,4.1%和2.5%,2.7%和1.9%,0.4%和1.9%;顶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最多;瓦斯事故起数居第3位,死亡人数居第2位,但2005年和2013年死亡人数最多;运输事故起数居第2位,死亡人数位第3居;煤矿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大幅下降;瓦斯和顶板事故起数占比明显下降,但运输和机电事故起数占比有所上升,需进一步加强运输和机电事故防治。探讨了大数据在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水害、火灾等事故预警,煤矿重大关键设备故障诊断,煤炭需求和价格预测等方面的应用。探讨了物联网在矿用安全标志准用产品管控、煤矿重大关键设备管控与远程维护、煤矿设备材料管控、防碰撞、持证上岗与专人操作管控等方面的应用。 0 引言 随着煤矿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煤矿监控、通信与监视系统的推广应用,我国煤矿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百万吨死亡率均大幅下降,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煤矿安全生产的迫切需求,促进了物联网技术在煤矿的应用,也产生了大量数据,为大数据在煤矿应用奠定了基础。 1 煤矿事故分类分析 根据2004年—2013年《全国煤矿事故分析报告》,本文按事故类别分析了2004年—2013年全国煤矿事故。10年期间,我国煤矿共发生死亡事故19870起,死亡33200人。其中,顶板事故10468起,死亡12226人,分别占52.7%和36.8%,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最多;瓦斯事故2239起,死亡9861人,分别占11.3%和29.7%,事故起数位居第3,死亡人数位居第2,但2005年和2013年死亡人数最多;水害事故623起,死亡2690人,分别占3.1%和8.1%,事故起数位居第5,死亡人数位居第4;火灾事故84起,死亡634人,分别占0.4%和1.9%,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位均居第7;运输事故3366起,死亡3757人,分别占16.9%和11.3%,事故起数位居第2,死亡人数位居第3;机电事故818起,死亡820人,分别占4.1%和2.5%,事故起数位居第4,死亡人数位居第5;爆破事故531起,死亡635人,分别占2.7%和1.9%,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位居第6;其他事故1745起,死亡2577人,分别占8.8%和7.8%。2004年—2013年全国煤矿各类事故起数及占比如表1所示,2004年—2013年全国煤矿各类事故死亡人数及占比如表2所示。 分析表明,10年来,煤矿瓦斯、顶板、水害、火灾、运输、机电、爆破等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大幅下降,事故总量由2004年的3641起、死亡6027人,降低为2013年的604起、死亡1067人;瓦斯和顶板事故起数占比明显下降,但运输和机电事故起数占比有所上升。这表明,通过煤矿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煤矿安全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事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但大量采掘和运输等设备的使用,增加了运输和机电事故的概率。虽然运输和机电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大幅下降,但起数占比有所上升。因此,需研究煤矿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进一步提高煤矿运输和机电事故防治能力,以满足高机械化程度煤矿安全生产需求。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办法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办法 为了加强我矿安全基础管理工作,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遏制事故的发生,实现安全生产状况逐步好转。促进煤矿企业合法、安全、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安全生产法》、《煤炭法》和国家446号令,及其它相关煤矿管理规定,结合我矿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1、煤矿企业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按照“谁办矿、谁受益、谁负责安全生产”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保护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职业健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重点遏制瓦斯、水害、火灾、顶板等事故。 2、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坚持企业负责,并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实行安全生产法人负责和投资决策人负责制相统一的管理制度。明确企业及法人是煤矿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和安全生产的责任人,对煤矿安全生产承担法律责任。 3、转变思想,与时俱进,明确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的重要性,同时将各种制度贯彻到平时的安全生产工作中。

二、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提升煤矿安全基础管理水平 4、完善矿井安全管理人员的配置。矿井设立矿长、安全、生产、机电副矿长和技术负责人。同时必须具有煤矿安全生产相关专业中专(含中专)以上学历,并有从事煤矿安全生产相关工作3年以上的经历。同时每班必须配备一名有责任心的跟班管理干部,实行8小时跟班作业。煤矿企业还必须配齐持有有效特种作业资格证的瓦检员、放炮员、电工、绞车工、安检员、瓦斯监控员。 5、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煤矿企业必须明确企业法人、分管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和各岗位人员承担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责任逐级分解,落实到各岗位人员,形成健全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6、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包括“一通三防”防治水、防灭火等管理机构,管理措施,明确责任人,人员至少4人以上。 7、制定落实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制定年度生产方案和各项工程的技术措施,并严格执行。 8、建立安全监督检查制度。各矿应设立专职安全检查机构,且人员不少于5人,并确保每旬集中检查一次,排查隐患,督促各项措施的

技术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

技术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 技术管理具有超前性、规划性和指导性的特点。因而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和保证。煤矿事故,特别是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大多是煤矿生产中某个环节或某些人员的失误或疏忽造成的,而技术管理上出现漏洞或者技术管理不到位,往往是造成事故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加强技术管理工作,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改善煤矿安全技术面貌,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1技术管理是煤矿安全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贯穿于煤矿生产活动的全过程煤矿安全管理时刻存在于煤矿生产管理工作之中,涉及到煤矿生产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而煤矿生产的过程十分复杂,环节众多,要做到安全生产,就必须综合地运用多种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因此,我们必须把技术管理看成是煤矿安全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入到煤矿生产管理全过程中去,指导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使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相互配合,相互适应,避免因某一环节发生故障而打乱正常的生产秩序,甚至酿成重大事故。2技术管理是制定合理的开拓开采设计方案和完善的《作业规程》的核心矿井开拓开采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煤矿的安全生产。矿井的开拓和开采设计是对巷道布置、采区划分、生产工艺流程、设备选型以及安全技术措施等的总体规划和安排,为满足矿井开拓开采部署合理化的需要,在设计时就必须对地质勘探、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发展和使用、先进工艺流程的发展水平作广泛的了解。设计应贯彻集中化、机械化和技术经济合理化原则,巷道布置力求简单,各系统的设计和

设备能力的选型要经济实用,全矿性的防治事故措施要有力,这些都必须有技术的支持,必须进行充分的技术论证、技术分析和技术方案对比,最终制定出最佳方案。一座矿井的开拓设计,甚至一个采区的开采设计,关系到整个矿井的寿命和效益,是煤矿的基础,所以技术管理在制定开拓开采设计时的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作业规程》是实施开拓开采方案的基础文件,具有指导性、规范性和强制性。它规定了操作中的具体做法,是技术管理的具体体现。它的内容除了对系统和工艺要求、质量标准、劳动组织有详细明确的说明以外,还有应针对性很强的安全技术措施。如果地质条件和工程内容发生变化时,还应及时制定补充措施。目前,在《作业规程》的编写、审批、贯彻、执行方面,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值得重视。(1)有的《作业规程》写得较为笼统,欠具体化。例如《煤矿安全规程》要求采掘工作面禁止空顶作业,在《作业规程》中也照写禁止空顶作业,现场条件需要工人进入无支护区进行临时支护怎么办?在临时支护没有完成前,工人在无支护区作业算不算空顶作业?(2)有的单位为了怕承担事故责任,便将《作业规程》写得面面俱到,把一些没有实际内容根本无一点针对性的东西统统罗列进去,甚至原封不动地把《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内容也抄了进去。而且每发生一次事故,增加一些内容。这样发展下去《作业规程》会成什么样子?但对此作法似乎是谁也没有理由反对或改变。(3)在编写《作业规程》时安全系数多大比较合适是值得研究的,安全系数过小,会出现工人

安防监控技术要求

安防监控安装技术要求 技术要求4.1 系统基本构成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一般由前端、传输、控制及显示记录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前端部分包括一台或多台摄像机以及与之配套的镜头、云台、防护罩、解码驱动器等;传输部分包括电缆和/或光缆,以及可能的有线/无线信号调制解调设备等;控制部分主要包括视频切换器、云台镜头控制器、操作键盘、种类控制通信接口、电源和与之配套的控制台、监视器柜等;显示记录设备主要包括监视器、录像机、多画面分割器等。 根据使用目的、保护范围、信息传输方式,控制方式等的不同,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可有多种构成模式。本标准仅对各种不同类型视频监控系统的共同部分提出了通用技术要求。各种不同的视频监控系统的共同部分的基本构成如图1所示。 4.2 系统设备要求 4.2.1 系统各部分设备选型 4.2.1.1 应满足现场环境要求和功能使用要求,同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有关技术要求。 4.2.1.2 前端设备可为分离组合型摄像机,也可为一体化摄像机。 4.2.1.3 传输设备可以为普通的电缆,也可以为光调制解调设备与光纤配合,也可以为微波开路传输设备。 4.2.1.4 显示设备可以是普通的电视机,专业监视器,也可以是显示器和/ 4.2.1.4 显示设备可以是普通的电视机,专业监视器,也可以是显示器和/或其他设备如投影机、组合大屏幕等;记录设备可以为普通录像机,长时延录像机,也可以是数字记录设备如数字硬盘录像设备,以及可能配置的多画面分割器、大屏幕控制器等。 4.2.1.5 显示设备的配置数量应满足现场监视用摄像机数量和管理使用的要求,即应合理确定视频输入输出的配比关系。 4.2.1.6 显示设备的屏幕尺寸应满足观察者监视要求。 4.2.1.7 数字图像记录设备应根据管理要求,合理选择。设备自身应有不可修改的系统特征信息(如系统“时间戳”、跟踪文件或其他硬件措施),以保证系统记录资料的完整性。 4.2.1.8 控制设备中的切换器与云台镜头控制器可以是分离的,通常在稍大的系统内,切换器、云台镜头控制器等采用集成式设备。 4.2.2 协调性 各种配套设备的性能及技术要求应协调一致,保证系统的图像质量损失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4.3 系统设计要求 4.3.1 规范性和实用性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设计应基于对现场的实际勘察,根据环境条件、监视对象、投资规模、维护保养以及监控方式等因素统筹考虑。系统的设计应符合有关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的要求,符合有关设计规范、设计任务书及建设方的管理和使用要求。 4.3.2 先进性和互换性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设计在技术上应具有适应超前性和设备的互换性,为系统的增容和/或改造留有余地。

物联网解决方案在煤炭行业中应用

物联网解决方案在煤炭行业的应用 煤矿安全生产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各级政府一贯重视煤矿安全生产问题,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通过不懈努力,煤矿安全生产总体呈现稳定好转趋势,但是因为煤矿生产是地下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约束很大,不同的地质构造和煤层的赋存条件决定了煤矿企业必须采取不同的开拓开采方法,并且带来了许多自然灾害,如瓦斯、煤尘爆炸、矿井火灾、顶板冒落、矿井透水等,这些都是煤炭生产特有的不安全隐患。 煤矿行业的信息化需求 煤炭生产系统复杂、工作场所黑暗狭窄,人员集中,采掘工作面又随时移动,由于地质条件的变化会使移动的采掘工作面不断出现新情况和问题,如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可能会导致重大灾害事故,这就给安全工作带来了困难。 煤矿安全生产状况不容乐观。如何加强目前煤矿企业、集团公司、安全部门对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如何实现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成为煤矿企业关心的问题。因此,建立能够全面掌握煤矿安全、生产信息,全面掌握矿区地面、井下环境信息、水文地理信息、煤层信息、巷道信息、机电设备信息及工作状态、井下人员分布及工作状态、每班产量等的信息系统极为重要,生产单位应该能做到灾害预防、事故救助、应急预案、安全培训等。 大唐电信基于矿区信息化和智能化应用而推出的“感知矿山”解决方案,就是物联网技术成功应用在煤炭行业的很好例证。 如何全面“感知矿山”? “感知矿山”是通过全面感知技术,对矿区的人(人员定位、无线通信)、设备(综合自动化)、环境(安全监控、矿压监控等)实现信息获取,并通过全面覆盖的高速网络(矿区地面、井下1000Mbit/s高速光网络、无线信号覆盖),以及3DGIS矿区全息展示等直观形象的呈现,使煤矿生产单位全面了解矿山各类情况。

新版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

附件1 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考核定级办法 (试行) 第一条为深入推进全国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持续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根据《安全生产法》关于“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国所有合法的生产煤矿。 第三条考核定级标准执行《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以下简称《评分方法》)。 第四条申报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的煤矿必须同时具备《评分方法》设定的基本条件,有任一条基本条件不能满足的,不得参与考核定级。 第五条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3个等次,所应达到的标准为: 一级: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考核评分90分以上(含,以下同),井工煤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通风、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部分的单项考核评分均不低于90分,其他部分的考核评分均不低于80分,正常工作时单班入井人数不超过1000人、生产能力在30万吨/年以下的矿井单班入井人数不超过100人;露天煤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钻孔、爆破、边坡、采装、运输、排土、机电部分的考核评分均不低于90分,其他部分的考核评分均不低于80分。 二级: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考核评分80分以上,井工煤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通风、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部分的单项考核评分均不低于80分,其他部分的考核评分均不低于70分;露天煤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钻孔、爆破、边坡、采装、运输、排土、机电部分的考核评分均不低于80分,其他部分的考核评分均不低于70分。 三级: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考核评分70分以上,井工煤矿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通风、

煤矿安全技术管理体系(新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煤矿安全技术管理体系(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煤矿安全技术管理体系(新版)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公司安全技术管理工作,提高我公司安全技术水平和安全技术保障能力,明确安全技术管理责任,提高安全技术人员素质,我公司建立了以总工程师为核心的安全技术管理体系。 一、技术管理范围 (一)制定生产、基本建设、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地质勘探、安全技术、环境保护等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 (二)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及矿区配套工程建设方案的设计管理。 (三)地质勘探及储量管理。 (四)矿井采区接替工程管理。 (五)采掘工作面作业规程的管理。 (六)工程质量管理。 (七)机电设备管理。

(八)防治水、火、瓦斯、煤尘、顶板及机电、运输等重大灾害的安全技术管理。 二、组织机构 组长:总工程师:王树军 副组长:通风助理:王建军机电科科长:张军峰 安全科科长:秦国锋调度室主任:赵中胜 总工办主任:马广俊信息中心主任:郭广庆 地测科副科长:申利军 职业安全卫生科:王建军(兼) 成员:各基层队技术员 设立采掘生产技术、矿井“一通三防”、地质测量、水害防治、职业危害防治和工程设计等安全技术管理机构,配齐技术管理和工作人员。 三、安全技术管理职责 (一)总工程师职责 1.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技术方针、政策、法规以及政府部门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