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地理选修5知识点归纳

地理选修5知识点归纳

地理选修5知识点归纳
地理选修5知识点归纳

第一讲自然灾害概述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1.概念理解:1.诱因:自然异变

2.承灾客体:遭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等

2.特点

1.严重的危害性,能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2.在发生时间与过程上,有突发性与渐发性之分。

突发性的灾害,持续时间短,危害程度短时间内较强,影响范围较小,如火山地震飓风

渐发性的灾害,持续时间长,危害程度短时间内不强,影响范围广,如旱灾土地荒漠化

3.发生的种类和频率上,具有区域性特征

4.具有连锁发生的特点。如地震会诱发海啸,火山等等

3.影响:人员伤亡

财产损失。分直接经济损失(农作物,房屋,道路文物古迹等的损坏)和

间接经济损失(停工停产,交通通信中断商贸金融停业,保险理赔)

间接经济损失往往数倍于直接经济损失

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具有滞后性隐蔽性的特点)

二、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和分布

自然灾害按成因和特点大体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四类,具体分析如下:

国东部海岸频率高,强度大。

寒潮

大规模的

强冷空气

活动

造成气温骤降,伴有降

温雨雪,霜冻,还会带

来暴风雪,沙暴等恶劣

天气

时间:秋冬春

空间: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

特别注意:1.热带气旋平均风力达12级以上,为台风。台风外围云

壁高耸,风狂雨暴,台风眼内云消雨息。

2.气象灾害还有龙卷凤、冰雹、雪灾、冻雨等

成因相关内容危害分布规律

地球内部能量

以地震波的形

式强烈释放出

来,从而使大

地突然发生震

同一次地

震,震级相

同,烈度不

造成严重的人员

伤亡和建筑物破

坏,并可引起海

啸、滑坡、崩塌、

火灾等次生灾害

集中分布在板

块交界处,如:

环太平洋地震

带和地中海—

—喜马拉雅地

震带

斜坡上的岩体

或土体在重力

作用下,沿着

一定的软弱结

构面整体顺坡

下滑

条件:岩体

或土体结构

松软。比较

破碎。地势

起伏较大

破坏农田,建筑

物和道路

造成人员伤亡

主要分布在山

(1)地形与地质条件: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地势崎岖起伏,地

质构造复杂;

(2)气候条件;季风气候区的降水变率大,降水集中在夏秋

季节

(3)人类活动: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地表结构遭到严

重破坏

2. 我国西南地区多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1.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2.地形崎岖,山高谷深,坡度大

3,4同上2.3

3.地震相关概念

震级:地震的强度,

烈度:地震的破坏程度(与震中距与震源深度有关)

震源:地震的发源地

震中:距震源最近受地震影响最强烈的地方

地震波:S波P波,前者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等震线:地面上破坏程度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震中距:地面上任意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3.海洋灾害

(1)主要类型;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赤潮,厄尔尼诺,拉尼娜等。

(2)风暴潮与海啸的成因及分布

风暴潮是最严重的海洋灾害,海啸的表现及危害和风暴潮具有相似性,但成因不同。

1.环太平洋灾害带:集中了75﹪的火山,80﹪以上的地震,近70﹪的台风,海啸,风暴潮

2。北纬20~50度环球灾害带,集中全球90﹪以上的大陆地震

全球风暴潮与热带气旋严重地区

内陆是地质灾害和冻融灾害最严重地区

雹灾,洪灾,旱灾,风灾,冻害也相当严重

三、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1.减轻作用,科学防治可以抑制或减轻自然灾害

2.加剧作用,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以及战争加剧自然灾害

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防治

泥石流

修建桥梁涵洞,护坡与堤坝等工程措施

病虫害培育良种,保护有益生物,合理使用农药,严格农业检疫

第二讲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一、我国主要气象灾害

1.我国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

(1)时间分布

(2)空间分布

干旱洪涝

特点①出现次数多;②持续时间长;③影响范围

广;④北方多于南方

1.东多西少

2.沿海多内陆少

3.平原多,高原山地少

4.频次高,范围广,损失大

成因①根本原因:季风气候不稳定、不同地区的

降水季节变化大

②直接原因: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不同地

区水土资源的匹配不平衡

③间接原因;水资源需求量增加,浪费和污

染严重

①气候条件:气候异常导致暴雨集中;

②地形条件: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③人为因素:河流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水

土流失加重、河床淤积变浅;围湖造田、占

用分洪区、蓄洪能力降低

分布主要集中于人口稠密、工农业生产活动集中

的东部季风气候区

多发中心在华北,华南,西南,江淮地区

多分布于东部季风区

洪涝多发区在1.两广大部,闽南台湾

2.湘赣北部

3.苏浙沿海和闽北地区

一。干旱和洪涝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在东部地区,副高势力强或来得早,造成北涝南旱,反之,则北旱南涝。

二。旱灾多发区

1.华北地区——以春旱为主,以夏秋连旱危害重

原因:气温回升,蒸发量大,雨季没来临。

农作物进入生长期,需水量大

2.华南地区——夏秋旱

原因:雨带推移到北方,高温蒸发量大

3.江淮地区——伏旱。有伏秋连旱现象

原因:受副高控制

4.西南地区——冬春连旱

原因:西南季风干热风,高温天气

3.寒潮

(1)源地:主要来自北冰洋地区和西伯利亚北部。

(2)特点:降温快、温度低、来势猛、风力强、规模大、范围广。

(3)时空分布:时间——9月至五月(3,4月最强)

影响我国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外(海拔高,纬度低)

(4)危害:1.使农作物,果木遭受严重的冻害

2.大雪,冰冻会造成牲畜死亡,交通阻塞,电力通信中断。

3.引起的大风会造成风暴潮和海上翻船事故

(5)我国地形对寒潮影响:东西走向山脉——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

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南北走向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冷空气长驱南下。

4.台风

(1)形成条件:①热力条件:比较高的温度(至少在26"C以上)。

②水汽条件:源源不断的充沛的水汽。

③动力条件:垂直方向上空气强烈辐合上升,水平方向上受强烈地转偏向力作用。

(2)时空特点:①时间:每年的5~10月,尤以7~9月最多发生夏秋季节)。

②空间:东南沿海,势力强时也可影响到北方甚至内陆。

(3)源地:菲律宾群岛,东太平洋面

(4)登陆路径:1.从生成地向西,海南,广东登陆

2.从生成地向西北,福建浙江台湾登陆

3.从生成地向西北,到达我国东部沿海后,转向东北

(5)影响范围:海南,广东,福建,浙江,台湾受灾严重。江苏,广西次之。

(6)影响:①危害:主要由强风(摧毁房屋,折断树木,颠覆船只)、暴雨(洪涝灾害)

和风暴潮(冲破海堤,引起海水倒灌)造成,其经济损失较大。

②有利方面:可以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的伏旱带来的旱情,为人们降温解暑。

二、我国的主要地质灾害

1.地震

(1)特点: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危害大

分布范围广

分布不均,呈带状分布

(2)多发的原因: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会处,

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主要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华北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南北地震带,西北地震带,青藏高原地震带,滇西地震带

(4)危害:是造成我国死亡人口最多的自然灾害

死亡人数多,经济损失大

2

分布危害

云南,四川,贵州,黄土高

原,秦巴山区

掩埋房屋,造成人畜伤

摧毁城镇,工厂,矿山

破坏铁路,公路,航道,

威胁交通安全

破坏土地森林,植被

云南西北东北山区,四川西

部,陕西南部秦巴山地,甘

肃南部,辽宁东部,西藏自

治区喜马拉雅山地

摧毁城镇,乡村,矿山

造成人畜伤亡

阻塞河道,阻断航运,

引起洪涝灾害

破坏房屋及其他工程

设施,毁坏农作物耕地

及林木

稀少,经济相对落后;而东部地区人口、建筑物、城市及经济密集程度大,地震发生时人口死亡和财产损失就特别大,灾情特别严重。

三。中国的海洋灾害

概况:中国多发的有风暴潮,灾害性海浪,赤潮等

居海洋灾害之首的是风暴潮

风暴潮:台风风暴潮—时间:夏秋季节,集中在8,9月。

特点:来势猛,速度快,破坏力强。

分布;东部大江大河入海口,海湾沿岸,沿海低洼地区

广东,海南,福建,浙江,台湾,广西最多

温带气旋风暴潮—时间:春秋季节,夏季有时

地区:渤海,黄海地区

危害——沿岸设施破坏。沿岸侵蚀后退作用加剧。

沿岸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海水入侵,倒灌。

预防措施—加强灾害监测预防系统建设。

海堤建设与维护,建立沿海防护林体系

东部灾情严重原因:多位于台风多发区

地势低洼,经济发达,人口稠密

正值河流汛期,加剧潮势。

灾害性海浪;由台风引发,次数不多

赤潮:条件——纬度较低,水温较高。水体富营养化。水域较为封闭

危害——破坏海洋正常的生态结构

引起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

五。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

原因:中国地域辽阔,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大。自然灾害的种类,强度,破坏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

种类:地震—1050E以西,华北,部分沿海地区及岛屿

洪涝—大江大河中下游平原。

旱灾—西北,华北,华南,东北中部,西南中南部

海洋灾害—东海海域的沿海地区及岛屿

地质—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特别是1.2和2.3阶梯的

过渡地带

破坏程度:东部>中部>西部(自然灾害强度,人口与受灾财产

等承灾客体的类型,价值及时空分布)

6大灾害区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知识 点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1、 自然灾害 1、 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 判定条件:A、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B、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 影响:A、人员伤亡 B、财产损失 C、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二、主要的自然灾害 1、热带气旋—-台风(属于气象灾害) 热带气 旋 台风(在西北太平洋上)、飓风(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 概念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热带气旋 产生条件①有广阔的暧洋面(26O C以上)→海水蒸发,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 ②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致雨 ③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纬度大于5O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 结构由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 路径西移路径(对华南影响较大)、西北路径(对华东影响较大)、转向路径(对东部沿海影响较大) 天气特 征 狂风暴雨 分布时间分布:一年四季均可发生(7-11月最频繁); 空间分布:主要分布于热带或副热带。西北太平洋海域(中 国东南沿海、日本、东南亚国家)是世界上热带气旋最多的 地区,另外还有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加勒比海、美国东 部海岸 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 影响程度南部沿海(广东、海南、台湾)最重,依次闽、浙、苏、鲁、辽。 (我国易遭台风袭击的原因: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 危害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与受灾体有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可能性越大。由于这些沿海地区由于 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 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具体见必修1P48) 防御措 施 预测和预报是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 2、寒潮(属于气象灾害) 寒潮 概念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形成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分布空间分布: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当寒潮较强时,也可能影响到低纬地区) 时间分布:深秋-冬季-初春,9月至次年5月 高峰期:3-4月(最强)和10-11月危害强烈降温造成冻害,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冻雨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 防御措 施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监测和预报,采取防寒措施 ☆我国寒潮: 路径偏西路径:(西伯利亚)→新疆或蒙古高原→日本海及东海北部 偏北路径:(西伯利亚)→蒙古高原→我国南方 东北路径:(西伯利亚)→日本海或我国东北→我国东部沿 海 天气特征北方:大风、降温、雨雪、霜冻,暴风雨(有时还带来沙尘暴) 南方:降温、冻害、雨雪 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北方影响较大(距西伯利亚寒冷中心近,位于亚洲高压的东南部,冬季风强烈)。 发生频次:东北最多、华北次之、西北、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重点高中化学选修五知识点全汇总

重点高中化学选修五知识点全汇总

————————————————————————————————作者:————————————————————————————————日期:

备战高中:梳理选修五知识点 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物质。 同系物的判断要点: 1、通式相同,但通式相同不一定是同系物。 2、组成元素种类必须相同 3、结构相似指具有相似的原子连接方式,相同的官能团类别和数目。结构相似不一定完全相同,如CH3CH2CH3和(CH3)4C,前者无支链,后者有支链仍为同系物。 4、在分子组成上必须相差一个或几个CH2原子团,但通式相同组成上相差一个或几个CH2原子团不一定是同系物,如CH3CH2Br和 CH3CH2CH2Cl都是卤代烃,且组成相差一个CH2原子团,但不是同系物。(马上点标题下蓝字"高中化学"关注可获取更多学习方法、干货!) 5、同分异构体之间不是同系物。 二、同分异构体 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叫做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 1、同分异构体的种类:

⑴碳链异构:指碳原子之间连接成不同的链状或环状结构而造成的异构。如C5H12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即正戊烷、异戊烷和新戊烷。 ⑵位置异构:指官能团或取代基在在碳链上的位置不同而造成的异构。如1—丁烯与2—丁烯、1—丙醇与2—丙醇、邻二甲苯与间二甲苯及对二甲苯。 ⑶异类异构:指官能团不同而造成的异构,也叫官能团异构。如1—丁炔与1,3—丁二烯、丙烯与环丙烷、乙醇与甲醚、丙醛与丙酮、乙酸与甲酸甲酯、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麦芽糖等。 ⑷其他异构方式:如顺反异构、对映异构(也叫做镜像异构或手性异构)等,在中学阶段的信息题中屡有涉及。 各类有机物异构体情况: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1地震: (1)时空分布特点: 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2)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2 滑坡、泥石流

高中地理选修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③(旅游地理)知识点 归纳与总结 一、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也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3、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2)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 (3)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 (4)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4、列举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5、举例说明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多样性、地域性、观赏性与吸引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可创造性

三、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1)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①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学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 ④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地理位置与交通 3.客源市场: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客源市场的重要因素。因为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

高中化学选修五1-5章详细知识点整理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 ①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所以常用乙醇 来溶解植物色素或其中的药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均相(同一溶剂的溶液)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限度。 ②苯酚: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属可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当温度高 于65℃时,能与水混溶,冷却后分层,上层为苯酚的水溶液,下层为水的苯酚溶液,振荡后形成乳浊液。苯酚易溶于碱溶液和纯碱溶液,这是因为生成了易溶性的钠盐。 ③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更加难溶,同时饱和碳酸钠溶液还能通过反应吸收挥发 出的乙酸,溶解吸收挥发出的乙醇,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④有的淀粉、蛋白质可溶于水形成胶体 ..。蛋白质在浓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溶解度减小,会析出(即盐析,皂化反应中也有此操作)。但在稀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反而增大。 ⑤线型和部分支链型高聚物可溶于某些有机溶剂,而体型则难溶于有机溶剂。 ⑥氢氧化铜悬浊液可溶于多羟基化合物的溶液中,如甘油、葡萄糖溶液等,形成绛蓝色溶 液。 2.有机物的密度 (1)小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各类烃、一氯代烃、酯(包括油脂)(2)大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多氯代烃、溴代烃(溴苯等)、碘代烃、硝 基苯 3.有机物的状态[常温常压(1个大气压、20℃左右)] (1)气态: ①烃类:一般N(C)≤4的各类烃注意:新戊烷[C(CH3)4]亦为气态 ②衍生物类: 一氯甲烷( ....-.29.8℃ .....). .....CCl ...2.F.2.,沸点为 .....CH ..3.Cl..,.沸点为 ...-.24.2℃ .....)氟里昂( 氯乙烯( ....HCHO ....,沸点为 ....-.21℃ ...). .....)甲醛( ....-.13.9℃ ..2.==CHCl ....CH ......,沸点为 氯乙烷( ....12.3 ....℃.).一溴甲烷(CH3Br,沸点为3.6℃) ..2.C.l.,沸点为 ..3.CH ....CH 四氟乙烯(CF2==CF2,沸点为-76.3℃)甲醚(CH3OCH3,沸点为-23℃) 甲乙醚(CH3OC2H5,沸点为10.8℃)环氧乙烷(,沸点为13.5℃) (2)液态:一般N(C)在5~16的烃及绝大多数低级衍生物。如, 己烷CH3(CH2)4CH3环己烷 甲醇CH3OH甲酸HCOOH

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二地理选修2 海洋地理 教学目标: 一、海洋和海岸带 1、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3、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4、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5、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6、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7、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8、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二、海洋开发 1、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2、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5、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三、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1、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2、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四、海洋权益 1、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2、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和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本讲重点: 1.海底地形、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2.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3.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4.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5.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本讲难点: 1.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 2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 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 C.世界主要海峡 (2)海湾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二、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三、海岸与海底地形 (一)海岸 1.海岸线 (1)定义: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实际上,海面由于潮汐等因素而涨落不定,因此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2)影响海岸发育因素:除潮汐因素外,风暴潮、海底地震和火山爆发等引发的海啸、全球变暖等因素。 2.海岸的类型 (1)按海岸组成物质,可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 (2)按海岸塑造因素,可分为侵蚀性海岸、断层海岸、泥沙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二)海底地形的分布 海底地形: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成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等主要类型。大陆隆:也称大陆基。是大陆坡麓向大洋盆地缓侵倾斜的海底沉积带。深度约为1500—5000m之间。靠近大陆坡的地方较陡,接近大洋盆地的部分较缓。大陆隆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极洲周围。

高中化学选修选修五知识点整理(详解)

高中化学选修选修五知识点整理(详解)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 ① 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所以常用乙醇来溶解植物色素或其中的药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均相(同一溶剂的溶液)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限度。 ② 苯酚: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属可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当温度高于65℃时,能与水混溶,冷却后分层,上层为苯酚的水溶液,下层为水的苯酚溶液,振荡后形成乳浊液。苯酚易溶于碱溶液和纯碱溶液,这是因为生成了易溶性的钠盐。 ③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更加难溶,同时饱和碳酸钠溶液还能通过反应吸收挥发出的乙酸,溶解吸收挥发出的乙醇,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④有的淀粉、蛋白质可溶于水形成胶体 ..。蛋白质在浓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溶解度减小,会析出(即盐析,皂化反应中也有此操作)。但在稀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反而增大。 ⑤线型和部分支链型高聚物可溶于某些有机溶剂,而体型则难溶于有机溶剂。 ⑥氢氧化铜悬浊液可溶于多羟基化合物的溶液中,如甘油、葡萄糖溶液等,形成绛蓝色溶液。 2.有机物的密度 (1)小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各类烃、一氯代烃、酯(包括油脂) (2)大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多氯代烃、溴代烃(溴苯等)、碘代烃、硝基苯 3.有机物的状态[常温常压(1个大气压、20℃左右)] (1)气态: ①烃类:一般N(C)≤4的各类烃注意:新戊烷[C(CH3)4]亦为气态 ②衍生物类: 一氯甲烷( ...2.F.2.,沸点为 ....CCl .....). ....-.29.8℃ .....CH ..3.Cl..,.沸点为 ...-.24.2℃ .....).氟里昂( 氯乙烯( ....,沸点为 ....-.21℃ ...). ...HCHO ....-.13.9℃ ....CH .....).甲醛( ..2.==CHCl ......,沸点为 氯乙烷( ..2.C.l.,沸点为 ....℃.).一溴甲烷(CH3Br,沸点为3.6℃) ....12.3 ..3.CH ....CH 四氟乙烯(CF2==CF2,沸点为-76.3℃)甲醚(CH3OCH3,沸点为-23℃) 甲乙醚(CH 3OC2H5,沸点为10.8℃)环氧乙烷(,沸点为13.5℃) (2)液态:一般N(C)在5~16的烃及绝大多数低级衍生物。如, 己烷CH3(CH2)4CH3环己烷 甲醇CH3OH 甲酸HCOOH 溴乙烷C2H5Br 乙醛CH3CHO 溴苯C6H5Br 硝基苯C6H5NO2 ★特殊:不饱和程度高的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如植物油脂等在常温下也为液态 (3)固态:一般N(C)在17或17以上的链烃及高级衍生物。如, 石蜡C12以上的烃 饱和程度高的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如动物油脂在常温下为固态 ★特殊:苯酚(C6H5OH)、苯甲酸(C6H5COOH)、氨基酸等在常温下亦为固态 4.有机物的颜色 ☆绝大多数有机物为无色气体或无色液体或无色晶体,少数有特殊颜色,常见的如下所示: ☆三硝基甲苯(俗称梯恩梯TNT)为淡黄色晶体; ☆部分被空气中氧气所氧化变质的苯酚为粉红色; ☆2,4,6—三溴苯酚为白色、难溶于水的固体(但易溶于苯等有机溶剂); ☆苯酚溶液与Fe3+(aq)作用形成紫色[H3Fe(OC6H5)6]溶液;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洪涝灾害知识讲解

洪涝灾害 考点解读 洪涝灾害的形成机制、危害及防御措施。 知识清单 1._______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居第一位。 2.洪涝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主要类型。洪水是________不能被江河、湖泊容纳,________而泛滥的现象。涝渍是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多发生在________、排水不畅的________。 3.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________地区,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温带________气候区;从地形因素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________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________容易发生涝渍。 4.我国洪水灾害总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多_______少;_______多_______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_______坡和_______坡多,_______坡和_______坡少。 5._______是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洪水的_______分布与暴雨的_______分布存在着高度一致性,在东部_______,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6.东部季风区的各大江河的_______是暴雨洪水的主要分布区。特别是长江、淮河、黄河、珠江、海河、辽河、嫩江—松花江七大江河的_______地区。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雨季河流_______,是导致涝灾发生的根本原因。 7.农业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为严重。人类不合理的_______利用,加重了洪灾的隐患。只有控制河流上游山地的_______与_______的过多经济活动,才有可能减轻洪水灾情。 8.洪涝灾害发生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因素中的_______和_______。 参考答案 1.洪水 2.洪水涝渍特大地表径流水位上涨蒸发弱低洼地 3.中低纬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海洋中下游低湿洼地 4.东部西部沿海内陆东南西北 5.暴雨洪水时空时空季风区 6.中下游平原中下游平原排水不畅 7.土地水土流失低洼地 8.气象水文 要点精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2年7月10日,受强降雨影响,淮河流域沂河发生10年一遇较大洪水。沂河、沭河等发生洪水,南四湖、骆马湖等水位上涨,部分低洼地区出现内涝。 材料二据水文资料统计,20世纪以来淮河流域发生的大洪水有17次之多。 材料三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由西向东流入洪泽湖。出洪泽湖后分为两支:一支经高邮湖、邵伯湖在江苏省扬州市东南流入长江;另一支经苏北灌溉总渠流入黄海。干流全长约1 000千米。南岸主要支流有史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重点知识总结

选修5自然灾害模块考试重点核心知识总结 一.自然灾害的成因、多发地区,多发时间 1.地质灾害 A地震:成因: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多发地区: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玛拉雅地震带世界两大地震带 B滑坡:自然原因是①山区;②岩石土壤疏松破碎 人为原因是①植被破坏;②工矿建设 多发地区:山区 多发时间:夏季 C泥石流:自然原因是①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②山区;③岩石土壤疏松破碎; 人为原因是①植被破坏;②工矿建设 多发地区:山区 多发时间:夏季 中国西南是地震滑坡泥石流最频发和典型地区自然原因是西南处于亚欧、印度洋、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灾害。加上西南多山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导致滑坡泥石流频发。 注意:地震滑坡泥石流关联性 2.气象灾害 A台风:成因:热带气旋(低压中心) 多发地区:西北太平洋(中国东南沿海),印度和孟加拉国沿岸,美国东海岸,加勒比海沿岸。 多发时间:夏秋季节 B 寒潮:成因:冷锋天气强冷空气南下 多发地区:我国大部分地区北方更多发 发生时间秋冬春(冬半年) C沙尘暴(冷锋天气) 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多大风②土质疏松③植被稀少④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 旺盛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植被破坏 多发地区:我国北方(西北华北东北) 多发时间:(冬)春季 D暴雨洪涝:以长江中下游洪涝为例 自然原因①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②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③河流中下游地势低平流速慢泄洪能力差; 人为原因①中上游破坏植被,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大 ②中下游围湖造田,使湖泊调蓄洪峰能力降低。 多发地区: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中下游 多发时间:夏季 E旱灾:气象学干旱:西北常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距海较远降水少 天气学干旱:华北春旱自然原因①夏季风未达到达降水少,②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①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耕地面积广大;②正值播种或生长期,需水 量大。 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成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反气旋),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3.海洋灾害 A风暴潮:主要由台风引起 B海啸:主要由海底地震引起 C赤潮:人类排放废水,使水体富营养化

高中地理_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测试题(一)_附答案

《自然灾害与防治》测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2019年5月7日中国教育报报道:今年4月25日,古都北京风沙再起,这已是今春第8次沙尘暴天气了。据气象专家说,像今年沙尘暴来的这样早,次数频繁,危害大,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风沙威逼北京城已成为不争的的事实。据此回答1—3题。 1.沙尘暴的首要污染物是()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碳氢化合物 D.悬浮颗粒 2.从生态破坏角度看,与沙尘暴形成原因紧密相关的是() A.西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日趋扩大 B.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 C.西北地区土地盐渍化问题日趋严重 D.西北地区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 3.沙尘暴作为一种天气现象,它的形成是由于() A.冷锋过境 B.暖锋过境 C.气旋过境 D.反气旋过境 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决定,从2019年起,全国高考时间由每年7月的7、8、9日,提前到每年6月的7、8、9、10日。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的气温总体偏高,自然灾害频发,对考生复习应考及考试阅卷的组织工作带来很大影响,社会各界要求将高考时间提前的呼声日趋强烈。据此回答4-7题。 4.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自然灾害频发,对考生复习、应考会产生影响。 A.沙尘暴B.台风C.水灾D.泥石流 5.上述自然灾害近年来频发地区主要是指我国() A.西北地区B.西南地区C.黄河中下游地区D.长江中下游地区 6.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的气温总体偏高,其最主要原因是() A.受锋面雨带的控制B.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C.受副热带高压控制D.受印度低压控制 7.我国正在建设的两条“绿色长城”是①长城沿线的森林带②“三北”防护林③黄河下游两岸的护堤林④沿海13000千米滨海 防护林()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④ 8.图示地震与两大板块的挤压有关,这两大板 块是指() A、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B、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D、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9.此次地震引发罕见的强烈海啸,表明地质灾害具有() A.群发性B.随机性C.突发性D.链发性 10.下列避震方法,正确的是() ①在家里,可躲在床、桌子下②在影剧院,应迅速离开剧院,到室外开阔空地③

地理选修五笔记

选修五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 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特点(书P4-P8) 定义:主要由自然界异常变化引起,并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是否以自然异变为诱因自然原因 条件人为原因 是否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或资源破坏 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沉降、火山喷发 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干旱、寒潮、龙卷风、冰雹、暴风雪 分类洪涝灾害:大雨或融雪、凌汛、海啸、风暴潮 自然灾害海洋灾害:海啸、风暴潮、赤潮、海水倒灌 生物灾害(农业灾害、林业灾害):病虫害、鼠害、蝗虫 人员伤亡 影响财产损失(间接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 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具有严重的危害性——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特点具有突发性和渐发性 具有区域性 具有联系性(连续发生)

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 一、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含义: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形成地震构造变动90% 成因火山喷发 人为活动 陨石冲击 (一)地震震级:地震的强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规模、测量震级越大 烈度:地震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震中距越近 震源深度越浅 房屋、工程建筑质量越差 环太平洋地震带:亚欧板块、美洲、南极洲、印度洋、太平洋分布:板块交界处——范围大、影响广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亚欧板块、非洲、印度洋 为什么环太平洋地区多地震? 板块内部地壳活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容易出现断裂和错位,引起地球内能的强烈释放 含义:发生在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山高沟深、地势陡峻,利于水流汇集——地形条件 (二)泥石流形成条件有大量的石块、泥沙和松软土壤——地表条件 多暴雨或冰雪融水——气候(径流)条件 分布:山区雨季降雨高峰期或连续降水之后 特点:突发性 含义:斜面上不稳定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地势起伏较大(20°-40°)——地形条件 (三)滑坡形成条件岩体或土体结构松软、比较破碎——地表条件 植被破坏严重 分布: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特点:渐变性、突发性

高二地理选修五重要知识点

高二地理选修五重要知识点 高二地理选修五重要知识点(一) 1、岩石分三大类: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沉积岩(岩 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变质 岩(变质作用)。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2)外力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喀斯特地貌:云南的路南石林、桂林。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 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 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 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高二地理选修五重要知识点(二) 1.昼夜长短的变化: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 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 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 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 高二地理选修五重要知识点(三)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反射: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散射: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最新】高中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1地震: (1)时空分布特点: 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2)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2滑坡、泥石流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 ②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及地势的二三级阶梯交界处以西至北京-兰州-昌都一线之间。 (2)成因: ①地形复杂,山地多,坡度大;②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的破坏;④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3.旱灾(我国气象灾害之首):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各地均可发生,频率不同,黄淮海最重、华南西南次之、再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全年均发生,南北差异大,北方春旱、长中下夏秋旱,华南秋冬旱。 (2)原因: 自然原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集中,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高中化学选修五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五知识总结 有机化学知识点归纳(一) 一、同系物 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物质。 同系物的判断要点: 1、通式相同,但通式相同不一定是同系物。 2、组成元素种类必须相同 3、结构相似指具有相似的原子连接方式,相同的官能团类别和数目。结构相似不一定完全相同,如CH3CH2CH3和(CH3)4C,前者无支链,后者有支链仍为同系物。 4、在分子组成上必须相差一个或几个CH2原子团,但通式相同组成上相差一个或几个CH2原子团不一定是同系物,如CH3CH2Br和 CH3CH2CH2Cl都是卤代烃,且组成相差一个CH2原子团,但不是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之间不是同系物。 二、同分异构体 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叫做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 1、同分异构体的种类: ⑴碳链异构:指碳原子之间连接成不同的链状或环状结构而造成的异构。如C5H12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即正戊烷、异戊烷和新戊烷。

⑵位置异构:指官能团或取代基在在碳链上的位置不同而造成的异构。如1—丁烯与2—丁烯、1—丙醇与2—丙醇、邻二甲苯与间二甲苯及对二甲苯。 ⑶异类异构:指官能团不同而造成的异构,也叫官能团异构。如1—丁炔与1,3—丁二烯、丙烯与环丙烷、乙醇与甲醚、丙醛与丙酮、乙酸与甲酸甲酯、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麦芽糖等。 ⑷其他异构方式:如顺反异构、对映异构(也叫做镜像异构或手性异构)等,在中学阶段的信息题中屡有涉及。 各类有机物异构体情况: 2、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规律: ⑴烷烃(只可能存在碳链异构)的书写规律:主链由长到短,支链由整到散,位置由心到边,排布由对到邻到间。 ⑵具有官能团的化合物如烯烃、炔烃、醇、酮等,它们具有碳链异构、官能团位置异构、异类异构,书写按顺序考虑。一般情况是碳链异构→官能团位置异构→异类异构。 ⑶芳香族化合物:二元取代物的取代基在苯环上的相对位置具有邻、间、对三种。

高中化学选修5知识点整理汇编

一、有机物的结构 牢牢记住:在有机物中H:一价、C:四价、O:二价、N(氨基中):三价、X (卤素):一价 (一)同系物的判断规律 1.一差(分子组成差若干个CH2) 2.两同(同通式,同结构) 3.三注意 (1)必为同一类物质; (2)结构相似(即有相似的原子连接方式或相同的官能团种类和数目);(3)同系物间物性不同化性相似。 因此,具有相同通式的有机物除烷烃外都不能确定是不是同系物。此外,要熟悉习惯命名的有机物的组成,如油酸、亚油酸、软脂酸、谷氨酸等,以便于辨认他们的同系物。 (二)、同分异构体的种类 ⑴碳链异构:指碳原子之间连接成不同的链状或环状结构而造成的异构。 如C5H12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即正戊烷、异戊烷和新戊烷。 ⑵位置异构:指官能团或取代基在在碳链上的位置不同而造成的异构。如 1—丁烯与2—丁烯、1—丙醇与2—丙醇、邻二甲苯与间二甲苯及对二甲苯。 ⑶异类异构:指官能团不同而造成的异构,也叫官能团异构。如1—丁炔与 1,3—丁二烯、丙烯与环丙烷、乙醇与甲醚、丙醛与丙酮、乙酸与甲酸甲酯、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麦芽糖等。(表) ⑷其他异构方式:如顺反异构、对映异构(也叫做镜像异构或手性异构) 等,在中学阶段的信息题中屡有涉及。 CH3与CH CH3COOH、HCOOCH —CHO 与 —COOH

(三)、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规律 书写时,要尽量把主链写直,不要写得扭七歪八的,以免干扰自己的视觉;思维一定要有序,可按下列顺序考虑: 1.主链由长到短,支链由整到散,位置由心到边,排列邻、间、对。 2.按照碳链异构→位置异构→顺反异构→官能团异构的顺序书写,也可按官能团异构→碳链异构→位置异构→顺反异构的顺序书写,不管按哪种方法书写都必须防止漏写和重写。 3.若遇到苯环上有三个取代基时,可先定两个的位置关系是邻或间或对,然后再对第三个取代基依次进行定位,同时要注意哪些是与前面重复的。(四)、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判断方法 1.记忆法记住已掌握的常见的异构体数。例如: (1)凡只含一个碳原子的分子均无异构; (2)丁烷、丁炔、丙基、丙醇有2种; (3)戊烷、戊炔有3种; (4)丁基、丁烯(包括顺反异构)、C8H10(芳烃)有4种; (5)己烷、C7H8O(含苯环)有5种; (6)C8H8O2的芳香酯有6种; (7)戊基、C9H12(芳烃)有8种。 2.基元法例如:丁基有4种,丁醇、戊醛、戊酸都有4种 3.替代法例如:二氯苯C6H4Cl2有3种,四氯苯也为3种(将H替代Cl); 又如:CH4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新戊烷C(CH3)4的一氯代物也只有一种。 4.对称法(又称等效氢法)等效氢法的判断可按下列三点进行: (1)同一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 (2)同一碳原子所连甲基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 (3)处于镜面对称位置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相当于平面成像时,物与像的关系)。 有机物的系统命名 二、有机物的系统命名法 1、烷烃的系统命名法 ⑴定主链:就长不就短。选择分子中最长碳链作主链(烷烃的名称由主链 的碳原子数决定) ⑵找支链:就近不就远。从离取代基最近的一端编号。 ⑶命名: ①就多不就少。若有两条碳链等长,以含取代基多的为主链。 ②就简不就繁。若在离两端等距离的位置同时出现不同的取代基时,简 单的取代基优先编号(若为相同的取代基,则从哪端编号能使取代基 位置编号之和最小,就从哪一端编起)。 ③先写取代基名称,后写烷烃的名称;取代基的排列顺序从简单到复杂; 相同的取代基合并以汉字数字标明数目;取代基的位置以主链碳原子 的阿拉伯数字编号标明写在表示取代基数目的汉字之前,位置编号之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自然灾害系统示意图 、主要的自然灾害 干底叶人黑 白苗捋常吃化一 JtQt. AKt4. 戎皓;同衣申盘韵*.* 时声* bJUf 龟药带轴

者 联 系 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我国洪水灾害: 我国洪水灾害 分布总的特 占 八、、 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暴雨洪水特 占 八、、 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 暴雨成因[台风、锋面等天气系统带来的暴雨 发生时间与暴雨的时空分布咼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分布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从降水和地形和河流水系特点分析) 我国洪水类型比较 类型洪水来源主要分布地区发生时间 暴雨洪 水 主要有台风、锋 面等带来的暴雨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 原。 暴雨的时空分布咼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 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融雪洪 水 由积雪融水和冰 川融水形成的洪 水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东北山区。受气温升高制约,融雪洪水一般发生在每年的4— 5月,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发生在7?8月。 冰凌 洪水 冰凌堵塞河道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 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其次发生 在松花江部分河段。 要发生在河流封冻和解冻的季节 长江流域水文灾害灾情严重的原因: 6、风暴潮((属于水文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海洋灾害) 自然原因 灌伐矗林 以土流矢 人为原因 东部临海 除梯的走界处萝 山;建凤璇 中下灣地堺低平, 排氷不輯 泥沙於获、国湖it田河 湖籌洪疔洪■爬另誥」 我国舖疑济伙畔[ 地帶 水 文 灾 害 夾 惜 严 ?

高中化学选修五知识点全汇总

备战高中:梳理选修五知识点 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物质。 同系物的判断要点: 1、通式相同,但通式相同不一定是同系物。 2、组成元素种类必须相同 3、结构相似指具有相似的原子连接方式,相同的官能团类别和数目。结构相似不一定完全相同,如CH3CH2CH3和(CH3)4C,前者无支链,后者有支链仍为同系物。 4、在分子组成上必须相差一个或几个CH2原子团,但通式相同组成上相差一个或几个CH2原子团不一定是同系物,如CH3CH2Br和CH3CH2CH2Cl都是卤代烃,且组成相差一个CH2原子团,但不是同系物。(马上点标题下蓝字"高中化学"关注可获取更多学习方法、干货!) 5、同分异构体之间不是同系物。 二、同分异构体 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叫做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 1、同分异构体的种类: ⑴碳链异构:指碳原子之间连接成不同的链状或环状结构而造成的异构。如C5H12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即正戊烷、异戊烷和新戊烷。

⑵位置异构:指官能团或取代基在在碳链上的位置不同而造成的异构。如1—丁烯与2—丁烯、1—丙醇与2—丙醇、邻二甲苯与间二甲苯及对二甲苯。 ⑶异类异构:指官能团不同而造成的异构,也叫官能团异构。如1—丁炔与1,3—丁二烯、丙烯与环丙烷、乙醇与甲醚、丙醛与丙酮、乙酸与甲酸甲酯、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麦芽糖等。 ⑷其他异构方式:如顺反异构、对映异构(也叫做镜像异构或手性异构)等,在中学阶段的信息题中屡有涉及。 各类有机物异构体情况: 2、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规律: ⑴烷烃(只可能存在碳链异构)的书写规律:主链由长到短,支链由整到散,位置由心到边,排布由对到邻到间。 ⑵具有官能团的化合物如烯烃、炔烃、醇、酮等,它们具有碳链异构、官能团位置异构、异类异构,书写按顺序考虑。一般情况是碳链异构→官能团位置异构→异类异构。 ⑶芳香族化合物:二元取代物的取代基在苯环上的相对位置具有邻、间、对三种。 3、判断同分异构体的常见方法: ⑴记忆法: ①碳原子数目1~5的烷烃异构体数目:甲烷、乙烷和丙烷均无异构体,丁烷有两种异构体,戊烷有三种异构体。 ②碳原子数目1~4的一价烷基:甲基一种(—CH3),乙基一种(—CH2CH3),丙基两种(—CH2CH2CH3、—CH(CH3)2),丁基四种(—CH2CH2CH2CH3、、—CH2CH(CH3)2、—C(CH3)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