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交换机交换容量和包转发率计算方式

交换机交换容量和包转发率计算方式

交换机交换容量和包转发率计算方式
交换机交换容量和包转发率计算方式

交换容量和包转发率之间什么关系

有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如下:

--------------------------------------------------------------------------------

我总结一个公式:

转发带宽=包转发速率*8*(64+8+12)=1344*包转发速率

我的公式推算:

假设交换机有A、B、C三种接口各一个,它们的包转发率分别是X、Y、Z

64+8+12的意思为:基于64字节分组测试(以太网传输最小包长就是64字节);8以太网中,每个帧头都要加上了8个字节的前导符;帧间隙最小为12字节。再乘8是转换为Bit为单位。

所以得:

交换机转发带宽=X*8*(64+8+12)+Y*8*(64+8+12)+Z*8*(64+8+12)

=(X+Y+Z)*1344;

=交换机包转发率*1344

----------------------------------------------------------------------------------------------------------------

第二种计算方法:

-----------------------------------------------------------------------------------------------------------------

第二层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百兆端口数量*+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如果这个速率能≤标称二层包转发速率,那么交换机在做第二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

那么,是怎么得到的呢

包转发线速的衡量标准是以单位时间内发送64byte的数据包(最小包)的个数作为计算基准的。对于千兆以太网来说,计算方法如下:1,000,000,000bps/8bit/(64+8+12)

byte=1,488,095pps 说明:当以太网帧为64byte时,需考虑8byte的帧头和12byte的帧间隙的固定开销。故一个线速的千兆以太网端口在转发64byte包时的包转发率为。快速以太网的线速端口包转发率正好为千兆以太网的十分之一,为。

*对于万兆以太网,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

*对于千兆以太网,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

*对于快速以太网,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

*对于OC-12的POS端口,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

*对于OC-48的POS端口,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468MppS。

--------------------------------------------------------------

//背板带宽计算公式:

背板带宽,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一台交换机的背板带宽越高,所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就越强,但

同时设计成本也会上去。但是,我们如何去考察一个交换机的背板带宽是否够用呢?显然,通过估算的方法是没有用的,我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1、)所有端口容量X端口数量之和的2倍应该小于背板带宽,可实现全双工无阻塞交换,证明交换机具有发挥最大数据交换性能的条件。

2、)满配置吞吐量(Mpps)=满配置GE端口数×其中1个千兆端口在包长为64字节时的理论吞吐量为。

例如,一台最多可以提供64个千兆端口的交换机,其满配置吞吐量应达到 64× =

才能够确保在所有端口均线速工作时,提供无阻塞的包交换。

如果一台交换机最多能够提供176个千兆端口,而宣称的吞吐量为不到(176 x = ,那么用户有理由认为该交换机采

用的是有阻塞的结构设计。

一般是两者都满足的交换机才是合格的交换机。

背板相对大,吞吐量相对小的交换机,除了保留了升级扩展的能力外就是软件效? ?专用芯

片电路设计有问题;背板相对小。吞吐量相对大的交

换机,整体性能比较高。不过背板带宽是可以相信厂家的宣传的,可吞吐量是无法相信厂家的宣传的,因为后者是个设计值,测试很困难的并

且意义不是很大。

交换机的背版速率一般是:Mbps,指的是第二层,

对于三层以上的交换才采用Mpps

2950G-48

背板=2×1000×2+48×100×2(Mbps)=(Gbps)

相当于2=个千兆口

吞吐量=×=

4506

背板64G

满配置千兆口

4306×5+2(引擎)=32

吞吐量=32×=

包转发线速的衡量标准———是以单位时间内发送64byte的数据包(最小包)的个数作为计算基准的。对于千兆以太网来说,计算方法如下:1,000,000,000bps/8bit/(64+8+12)byte=1,488,095pps 说明:当以太网帧为64byte时,需考虑8byte的帧头和12byte 的帧间隙的固定开销。故一个线速的千兆以太网端口在转发64byte包时的包转发率为。快速以太网的线速端口包转发率正好为千兆以太网的十分之一,为。

*对于万兆以太网,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

*对于千兆以太网,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

*对于快速以太网,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

*对于OC-12的POS端口,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

*对于OC-48的POS端口,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468MppS

交换带宽=包转发速率8(64+8+12)2 (全双工)=1344包转发速率

一、背板带宽

交换机背板带宽含义

交换机的背板带宽也叫背板容量,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背板带宽标志了交换机总的数据交换能力,单位为Gbps,一般的交换机的背板带宽从几Gbps到上百Gbps不等。一台交换机的背板带宽越高,所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就越强,但同时设计成本也会越高。

二、交换容量

它是内核CPU与总线的传输容量,一般比背板带宽小

H3C低端LSW交换均采用存储转发模式,交换容量的大小由缓存(BUFFER)的位宽及其总线频率决定。即,交换容量=缓存位宽*缓存总线频率=96*133=

H3C高端的交换机的交换容量可以等于端口总容量的2倍,端口总容量=2*

(n*100Mbps+m*1000Mbps)(n:表示交换机有n个100M端口,m:表示交换机有m个1000M 端口)

三、包转发率

转发能力以能够处理最小包长来衡量,对于以太网最小包为64BYTE,加上帧开销20BYTE,因此最小包为84BYTE。

对于1个全双工1000Mbps接口达到线速时要求:转发能力=1000Mbps/((64+20)*8bit)=

对于1个全双工100Mbps接口达到线速时要求:转发能力=100Mbps/((64+20)*8bit)=

单位:Mpps (兆个包每秒)

100Mbit/s的以太网络,100M换算成byte则是100/8= byte/s,换算出来就是bytes。

因为在以太网的数据包中,最小的数据包的大小是64byte/s,加上8个byte的前导字节以及12个byte帧间间隙,合计就是84byte。

那么用/84=148809,所以就可以得到在100M吞吐量单向环境下的每秒最大的包转发个数148809,换算成k即为 pps,也就是 pps。

pps这个包转发率是100M的网络而言,那么1000M的网络,算出来的包转发率就应是,对于10G网络对应的是。

下面,我按这个数值来验证一下H3C的交换机在其网站上公布的数据,是否满足全端口“线速转发”。

1)

设备:H3C S3600-28P-EI

公布包转发率:

接口:24个10/100Base-TX以太网端口,4个1000Base-X SFP千兆以太网端口(就是24个100M+4个1000M)

计算:*24+*4=+=

结果 < 公布包转发率:,满足全端口“线速转发”。

2)

设备:S5500-28C-EI

包转发率(整机):

接口:24个10/100/1000Base-T以太网端口,4个复用的1000Base-X千兆SFP端口,2个扩展插槽(每个扩展插槽接口卡最大配置2×10G接口);

(也就是24*1000M+2×2*10GE)

计算:*24+*2*2=+=

结果=包转发率(整机):,满足全端口“线速转发”。

通过这样事例,可以清楚交换机厂商所公布的数据是“如何”的了吧!

这是在二层交换上面所能达到的包转发率,但是如果一个路由器在三层路由上面,甚至在开启nat的情况下,其包转发率会有很大降低,而这个值才是值得关心的,所以我们在看到很多商家在一直强调包转发个数148810个包,其实这是二层交换的理论极限值,而不是真正的路由器在三层工作时候的值。

数据包转发过程

路由器转发数据包过程详解 (2010-05-22 20:59:09) 转载 标签: 分类:学习交流 路由器 数据包转发 it 主机PC1向主机PC2发个数据包,中间经过B路由器,请问源地址和源MAC是怎么变化的? 答:就假设拓扑图是这个样子吧:PC1-----(B1-B2) -------PC2 B1和B2是路由器B上的两个接口, PC1和PC2是PC,由主机PC1向主机PC2发送数据包,那么在主机PC1形成的数据包的目的IP就是PC2的IP,源IP就是主机PC1的IP地址,目标MAC地址就是B1的MAC地址,源MAC地址就是PC1的MAC地址。 转发过程:假如是第一次通信PC1没有PC2的ARP映射表 PC1在本网段广播一个数据帧(目的MAC地址为:FFFF:FFFF:FFFF:FFFF)帧格式为: 段的路由。此时路由器给PC1回复一个应答数据包,告诉PC1自己的MAC地址就是PC1要通信的PC2主机的MAC地址。而此时PC1建立ARP映射表,将该MAC地址(即路由器的B1接口)与PC2的IP地址建立映射关系。实际上是路由器对其进行了“欺骗”。 其应答数据帧格式为: 对于路由器B同样建立了自己的ARP映射表:将PC1的MAC地址与PC1的IP地址映射。

数据包在流出B2接口的时候其数据包的帧格式为: PC2所在的网段各主机将自己的IP地址与数据包中的目的IP地址比对。若符合则将自己的MAC地址替换上广播MAC地址,并回复该数据帧: 的对应关系调出来。将PC1的MAC地址覆盖路由器B2接口的MAC地址。另一方面路由器更新ARP映射表,将PC2的MAC地址与PC2的IP地址映射。 此时流出路由器B1接口的数据包的帧格式为: 地址建立对应关系。 此后每次通信时由于PC1要与PC2通信时。由于PC1已经建立了到PC2IP地址的ARP映射,所以下次要通信时直接从本地ARP调用。 简单说一下,网络设备间(包括设备之间和计算机之间)如果要相互通信的话必需经过以下这几个步骤: (以TCP/IP协议通信为例) 1、发送端的应用程序向外发出一个数据包。 2、系统判断这个数据包的目标地址是否在同一个网段之内。 3、如果判断出这个数据包的目标地址与这台设备是同一个网段的,那么系统就直接把这个数据包封装成帧,这个数据帧里面就包括了这台设备的网卡MAC地址,然后这个帧就直接通过二层设备(也就是大家说的不带路由的交换机/HUB之类的~^-^)发送给本网段内的目标地址。

交换机转发率计算

100Mbit/s的以太网络,100M换算成byte则是100/8=12.5M byte/s,换算出来就是12500000bytes。 因为在以太网的数据包中,最小的数据包的大小是64byte/s,加上8个byte的前导字节以及12个byte帧间间隙,合计就是84byte。 那么用12500000/84=148809,所以就可以得到在100M吞吐量单向环境下的每秒最大的包转发个数148809,换算成k即为148.8k pps,也就是0.1488M pps。 0.1488M pps这个包转发率是100M的网络而言,那么1000M的网络,算出来的包转发率就应是1.488Mpps,对于10G网络对应的是14.88Mpps。 下面,我按这个数值来验证一下H3C的交换机在其网站上公布的数据,是否满足全端口“线速转发”。 1) 设备:H3C S3600-28P-EI 公布包转发率:9.6Mpps 接口:24个10/100Base-TX以太网端口,4个1000Base-X SFP千兆以太网端口(就是24个100M+4个1000M) 计算:0.1488Mpps*24+1.488Mpps*4=3.5712Mpps+5.952Mpps=9.5232Mpps 结果9.5232Mpps < 公布包转发率:9.6Mpps,满足全端口“线速转发”。 2) 设备:S5500-28C-EI

包转发率(整机): 95.2Mpps 接口:24个10/100/1000Base-T以太网端口,4个复用的1000Base-X千兆SFP端口,2个扩展插槽(每个扩展插槽接口卡最大配置2×10G接口); (也就是24*1000M+2×2*10GE) 计算:1.488Mpps*24+14.88Mpps*2*2=35.712Mpps+59.52Mpps=95.232Mpps 结果95.232Mpps=包转发率(整机): 95.2Mpps,满足全端口“线速转发”。 通过这样事例,可以清楚交换机厂商所公布的数据是“如何”的了吧! 这是在二层交换上面所能达到的包转发率,但是如果一个路由器在三层路由上面,甚至在开启nat的情况下,其包转发率会有很大降低,而这个值才是值得关心的,所以我们在看到很多商家在一直强调包转发个数148810个包,其实这是二层交换的理论极限值,而不是真正的路由器在三层工作时候的值。 包转发率得计算和背板带宽得计算 交换机的背板带宽,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背板带宽标志了交换机总的数据交换能力,单位为Gbps,也叫交换带宽,一般的交换机的背板带宽从几Gbps到上百Gbps 不等。一台交换机的背板带宽越高,所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就越强,但同时设计成本也会越高。 一般来讲,计算方法如下: 1)线速的背板带宽 考察交换机上所有端口能提供的总带宽。计算公式为端口数*相应端口速率*2(全双工模式)如果总带宽≤标称背板带宽,那么在背板带宽上是线速的。 2)第二层包转发线速 第二层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1.488Mpps+百兆端口数量*0.1488Mpps+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如果这个速率能≤标称二层包转发速率,那么交换机在做第二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 3)第三层包转发线速 第三层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1.488Mpps+百兆端口数量*0.1488Mpps+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如果这个速率能≤标称三层包转发速率,那么交换机在做第三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

内核协议栈数据包转发完全解析

内核协议栈数据包转发 目录 1 NAPI流程与非NAPI 1.1NAPI驱动流程 1.2非NAPI流程 1.3NAPI和非NAPI的区别 2内核接受数据 2.1数据接收过程 2.2 采取DMA技术实现 3 e100采用NAPI接收数据过程 3.1 e100_open 启动e100网卡 3.2 e100_rx_alloc_list 建立环形缓冲区 3.3 e100_rx_alloc_skb 分配skb缓存 3.4 e100_poll 轮询函数 3.5 e100_rx_clean 数据包的接收和传输 3.6 e100_rx_indicate 4 队列层 4.1、软中断与下半部 4.2、队列层 5采用非NAPI接收数据过程 5.1netif_rx 5.2轮询与中断调用netif_rx_schedule不同点 5.3 netif_rx_schedule 5.4 net_rx_action 5.5 process_backlog 6数据包进入网络层 6.1 netif_receive_skb(): 6.2 ip_rcv(): 6.3 ip_rcv_finish(): 6.4 dst_input(): 6.5本地流程ip_local_deliver: 6.6转发流程ip_forward(): 1 NAPI流程与非NAPI 1.1NAPI驱动流程: 中断发生 -->确定中断原因是数据接收完毕(中断原因也可能是发送完毕,DMA完毕,甚至是中断通道上的其他设备中断) -->通过netif_rx_schedule将驱动自己的napi结构加入softnet_data的poll_list 链表,禁用网卡中断,并发出软中断NET_RX_SOFTIRQ -->中断返回时触发软中断调用相应的函数net_rx_action,从softnet_data的poll_list

计算机网络__交换机工作原理

计算机网络交换机工作原理 在前面了解到根据交换机在OSI参考模型中工作的协议层不同,将交换机分为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四层交换机。交换机工作的协议层不同,其工作原理也不相同。下面我们将介绍各层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1.二层交换机工作原理 二层交换机能够识别数据包中的MAC地址信息,然后根据MAC地址进行数据包的转发,并将这些MAC地址与对应的端口记录在内部的地址列表中。二层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如下:当交换机从端口收到数据包后,首先分析数据包头中的源MAC地址和目的MAC地址,并找出源MAC地址对应的交换机端口。然后,从MAC地址表中查找目的MAC地址对应的交换机端口。 如果MAC地址表中存在目的MAC地址的对应端口,则将数据包直接发送到该对应端口。如果MAC地址表中没有与目的MAC地址的对应端口,则将数据包广播到交换机所有端口,待目的计算机对源计算机回应时,交换机学习目的MAC地址与端口的对应关系,并将该对应关系添加至MAC地址表中。 这样,当下次再向该MAC地址传送数据时,就不需要向所有端口广播数据。并且,通过不断重复上面的过程,交换机能够学习到网络内的MAC地址信息,建立并维护自己内部的MAC地址表。如图6-10所示,为二层交换机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6-10 二层交换机工作原理 2.三层交换机工作原理 三层交换机是在二层交换机的基础上增加了三层路由模块,能够工作于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实现多个网段之间的数据传输。三层交换机既可以完成数据交换功能,又可以完成数据路由功能。其工作原理如下: 当三层交换机接收到某个信息源的第一个数据包时,交换机将对该数据包进行分析,并判断数据包中的目的IP地址与源IP地址是否在同一网段内。如果两个IP地址属于同一网段,

交换机交换容量和包转发率计算方式

[交换路由]交换容量和包转发率之间什么关系[复制链接] 交换容量和包转发率之间什么关系 有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如下: -------------------------------------------------------------------------------- 我总结一个公式: 转发带宽=包转发速率*8*(64+8+12)=1344*包转发速率 我的公式推算: 假设交换机有A、B、C三种接口各一个,它们的包转发率分别是X、Y、Z 64+8+12的意思为:基于64字节分组测试(以太网传输最小包长就是64字节);8以太网中,每个帧头都要加上了8个字节的前导符;帧间隙最小为12字节。再乘8是转换为Bit 为单位。 所以得: 交换机转发带宽=X*8*(64+8+12)+Y*8*(64+8+12)+Z*8*(64+8+12) =(X+Y+Z)*1344; =交换机包转发率*1344 ---------------------------------------------------------------------------------------------------------------- 第二种计算方法: ----------------------------------------------------------------------------------------------------------------- 第二层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百兆端口数量*+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如果这个速率能≤标称二层包转发速率,那么交换机在做第二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 那么,是怎么得到的呢 包转发线速的衡量标准是以单位时间内发送64byte的数据包(最小包)的个数作为计算基准的。对于千兆以太网来说,计算方法如下:1,000,000,000bps/8bit/(64+8+12)byte=1,488,095pps说明:当以太网帧为64byte时,需考虑8byte的帧头和12byte的帧间隙的固定开销。故一个线速的千兆以太网端口在转发64byte包时的包转发率为。快速以太网的线速端口包转发率正好为千兆以太网的十分之一,为。 *对于万兆以太网,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 *对于千兆以太网,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 *对于快速以太网,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 *对于OC-12的POS端口,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 *对于OC-48的POS端口,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468MppS。 -------------------------------------------------------------- //背板带宽计算公式: 背板带宽,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一台交换机的背板带宽越高,所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就越强,但 同时设计成本也会上去。但是,我们如何去考察一个交换机的背板带宽是否够用呢?显然,通过估算的方法是没有用的,我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1、)所有端口容量X端口数量之和的2倍应该小于背板带宽,可实现全双工无阻塞交换,证明交换机具有发挥最大数据交换性能的条件。

交换机VLAN数据转发过程说明(802.1Q:基于端口的VLAN)

交换机对带802.1q标签的以太网帧转发过程说明(802.1q:基于端口的VLAN)一、带802.1q标签的以太网帧说明: IEEE于1999年正式签发了802.1q标准,即Virtual Bridged Local Area Networks协议,规定了VLAN的国际标准实现,从而使得不同厂商之间的VLAN互通成为可能。 在802.1q以太网帧中,在原有的标准的以太网帧头中的源地址后增加了一个4字节的802.1q 帧头来实现该技术的。在这4字节的802.1q标签头包含了2个字节的标签协议标识(TPID:Tag Protocol Identifier,它的值是8100),和2个字节的标签控制信息(TCI:Tag Control Information)。TPID是IEEE定义的新的类型,表明这是一个加了802.1q标签的文本。 TCI(标签控制信息):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Priority、CFI、VLAN ID。现对这三个内容进行详细的解释: Priority:这3位指明帧的优先级。一共有8种优先级,主要用于当交换机阻塞时,优先发送哪个数据包; CFI(Canonical Format Indicator):这一位主要用于总线型的以太网与FDDI、令牌环网交换数 据时的帧格式; VLAN ID(VLAN Identified):这是一个12位的域,指明VLAN的ID,一共有4096个,每个支持802.1q协议的设备发送出来的数据包都会包含这个域,以指明自己属于哪个VLAN; 二、交换机对带802.1q标签的以太网数据帧转发说明: 从第一点可以看出,802.1q标签头的4个字节是新增加的,目前一般的网卡和原来老式的交换机和HUB并不支持802.1q,因此这些设备发送出来的数据包的以太网帧头不包含这4个字节,同时也无法识别这4个字节。因此,对于支持802.1q交换机来说,如果某个端口上所连接的设备也都能够识别和发送这种带802.1q标签头的数据包文,那么我们将这种端口称为Tag端口;相反,如果该端口所连接的设备不能够识别和发送这种带802.1q标签头的数据包文,那么我们将这种端口称为

路由器包转发率计算

包转发率的计算-实例说明100Mbit/s的以太网络,100M换算成byte则是100/8=12.5M byte/s,换算出来就是12500000bytes。因为在以太网的数据包中,最小的数据包的大小是64byte/s,加上8个byte的前导字节以及12个byte帧间间隙,合计就是84byte。那么用12500000/84=148809,所以就可以得到在100M吞吐量单向环境下的每秒最大的包转发个数148809,换算成k即为148.8k pps,也就是0.1488M pps。0.1488M pps这个包转发率是100M 的网络而言,那么1000M的网络,算出来的包转发率就应是1.488Mpps,对于10G网络对应的是14.88Mpps。下面,我按这个数值来验证一下H3C的交换机在其网站上公布的数据,是否满足全端口“线速转发”。1)设备:H3C S3600-28P-EI 公布包转发率:9.6Mpps 接口:24个10/100Base-TX以太网端口,4个1000Base-X SFP千兆以太网端口(就是24个100M+4个1000M)计算:0.1488Mpps*24+1.488Mpps*4=3.5712Mpps+5.952Mpps=9.5232Mpps 结果9.5232Mpps < 公布包转发率:9.6Mpps,满足全端口“线速转发”。2)设备:S5500-28C-EI 包转发率(整机):95.2Mpps 接口:24个10/100/1000Base-T以太网端口,4个复用的1000Base-X千兆SFP端口,2个扩展插槽(每个扩展插槽接口卡最大配置2×10G接口);(也就是24*1000M+2×2*10GE) 计算:1.488Mpps*24+14.88Mpps*2*2=35.712Mpps+59.52Mpps=95.232Mpps 结果95.232Mpps =包转发率(整机):95.2Mpps,满足全端口“线速转发”。通过这样事例,可以清楚交换机厂商所公布的数据是“如何”的了吧!这是在二层交换上面所能达到的包转发率,但是如果一个路由器在三层路由上面,甚至在开启nat的情况下,其包转发率会有很大降低,而这个值才是值得关心的,所以我们在看到很多商家在一直强调包转发个数148810个包,其实这是二层交换的理论极限值,而不是真正的路由器在三层工作时候的值。交换机的背板带宽,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背板带宽标志了交换机总的数据交换能力,单位为Gbps,也叫交换带宽,一般的交换机的背板带宽从几Gbps到上百Gbps不等。一台交换机的背板带宽越高,所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就越强,但同时设计成本也会越高。一般来讲,计算方法如下: 1)线速的背板带宽考察交换机上所有端口能提供的总带宽。计算公式为端口数*相应端口速率*2(全双工模式)如果总带宽≤标称背板带宽,那么在背板带宽上是线速的。2)第二层包转发线速第二层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1.488Mpps+百兆端口数量*0.1488Mpps+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如果这个速率能≤标称二层包转发速率,那么交换机在做第二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3)第三层包转发线速第三层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1.488Mpps+百兆端口数量*0.1488Mpps+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如果这个速率能≤标称三层包转发速率,那么交换机在做第三层交换的

数据传输过程详解

数据传输过程详解 一、FTP客户端发送数据到FTP服务器端,详述其工作过程。两台机器的连接情况如下图所示: 详细解答如下 1.1、假设初始设置如下所示: 客户端FTP端口号为:32768 协议是水平的,服务是垂直的。 物理层,指的是电信号的传递方式,透明的传输比特流。 链路层,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 网络层,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数据传送的单位是分组或包。 传输层,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数据传输的单位是报文段。 网络层负责点到点(point-to-point)的传输(这里的“点”指主机或路由器),而传输层负责端到端(end-to-end)的传输(这里的“端”指源主机和目的主机)。 1.3、数据包的封装过程 不同的协议层对数据包有不同的称谓,在传输层叫做段(segment),在网络层叫做数据报(datagram),在链路层叫做帧(frame)。数据封装成帧后发到传输介质上,到达目的主机后每层协议再剥掉相应的首部,最后将应用层数据交给应用程序处理。两台计算机在不同的网段中,那么数据从一台计算机到另一台计算机传输过程中要经过一个或多个路由器。 1.4、工作过程 (1)在PC1客户端,将原始数据封装成帧,然后通过物理链路发送给Switch1的端口1。形成的帧为: 注:发送方怎样知道目的站是否和自己在同一个网络段?每个IP地址都有网络前缀,发送方只要将目的IP地址中的网络前缀提取出来,与自己的网络前缀比较,若匹配,则意味着数据报可以直接发送。也就是说比较二者的网络号是否相同。本题中,PC1和PC2在两个网络段。 (2)Switch1收到数据并对数据帧进行校验后,查看目的MAC地址,得知数据是要

交换机交换容量和包转发率计算方式

交换容量和包转发率之间什么关系 有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如下: -------------------------------------------------------------------------------- 我总结一个公式: 转发带宽=包转发速率*8*(64+8+12)=1344*包转发速率 我的公式推算: 假设交换机有A、B、C三种接口各一个,它们的包转发率分别是X、Y、Z 64+8+12的意思为:基于64字节分组测试(以太网传输最小包长就是64字节);8以太网中,每个帧头都要加上了8个字节的前导符;帧间隙最小为12字节。再乘8是转换为Bit为单位。 所以得: 交换机转发带宽=X*8*(64+8+12)+Y*8*(64+8+12)+Z*8*(64+8+12) =(X+Y+Z)*1344; =交换机包转发率*1344 ---------------------------------------------------------------------------------------------------------------- 第二种计算方法: ----------------------------------------------------------------------------------------------------------------- 第二层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百兆端口数量*+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如果这个速率能≤标称二层包转发速率,那么交换机在做第二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 那么,是怎么得到的呢 包转发线速的衡量标准是以单位时间内发送64byte的数据包(最小包)的个数作为计算基准的。对于千兆以太网来说,计算方法如下:1,000,000,000bps/8bit/(64+8+12)

交换机基本原理和转发过程

交换机基本原理和转发过程 (李建昂 0023000149 专用设备/驱动科室) 本文主要介绍了一下交换机的工作原理,通过本文能够熟悉交换机的原理并对二层交换的一些概念有较深的理解。 首先介绍一下几个设备。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设备的名字,比如HUB、交换机等。这些设备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下面就简单说一下。 1、Ethernet HUB Ethernet HUB的中文名称叫做以太网集线器,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广播技术(broadcast),也就是HUB从任何一个端口收到一个以太网数据帧后,它都将此以太网数据帧广播到其它所有端口,HUB不存储哪一个MAC地址对应于哪一个端口。 以太网数据帧中含有源MAC地址和目的MAC地址,对于与数据帧中目的MAC地址相同的计算机执行该报文中所要求的动作;对于目的MAC地址不存在或没有响应等情况,HUB既不知道也不处理,只负责转发。 HUB工作原理: (1) HUB从某一端口A收到的报文将发送到所有端口; (2) 报文为非广播报文时,仅与报文的目的MAC地址相同的端口响应用户A; (3) 报文为广播报文时,所有用户都响应用户A。 随着网络应用不断丰富,网络结构日渐复杂,导致传统的以太网连接设备HUB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网络规划和系统集成的需要,它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冲突严重——HUB对所连接的局域网只作信号的中继,所有物理设备构成了一个冲突域; (2) 广播泛滥 2、二层交换技术 二层交换机的出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HUB存在的缺陷——主要是冲突严重的问题,其与HUB的区别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1)从OSI体系结构来看,HUB属于OSI模型的第一层物理层设备,而交换机属于OSI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设备。也就意味着HUB只是对数据的传输起到同步、放大

交换机交换容量和包转发率计算方式

[ 交换路由] 交换容量和包转发率之间什么关系[ 复制链接] 交换容量和包转发率之间什么关系 有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如下: 我总结一个公式: 转发带宽=包转发速率*8* (64+8+12)=1344*包转发速率我的公式推算: 假设交换机有A、B、C 三种接口各一个,它们的包转发率分别是X、Y、Z 64+8+12 的意思为:基于64 字节分组测试(以太网传输最小包长就是64 字节);8 以太网中,每个帧头都要加上了8 个字节的前导符;帧间隙最小为12 字节。再乘8是转换为Bit 为单位。所以得: 交换机转发带宽=X*8*(64+8+12)+Y*8*(64+8+12)+Z*8* (64+8+12)=(X+Y+Z)*1344; =交换机包转发率*1344

第二种计算方法: 第二层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X +百兆端口数量*+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如果这个速率能W标称二层包转发速率,那么交换机在做第二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那么,是怎么得到的呢包转发线速的衡量标准是以单位时间内发送64byte 的数据包(最小包)的个数作为计算基准的。对于千兆以太网来说,计算方法如下:1,000,000,000bps/8bit/ (64+8+12)byte=1,488,095pps 说明:当以太网帧为64byte 时,需考虑 8byte 的帧头和12byte 的帧间隙的固定开销。故一个线速的千兆以太网端口在转发64byte 包时的包转发率为。快速以太网的线速端口包转发率正好为千兆以太网的十分之一,为。 *对于万兆以太网,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对于千兆以太网,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 * 对于快速以太网,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 *对于OC^ 12的POS端口,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 *对于OC^ 48的POS端口,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468MppS

数据包从源到目的地的传输过程

数据包从源到目的地的传输过程 步骤1:PC1 需要向PC2 发送一个数据包 PC1 将IP 数据包封装成以太网帧,并将其目的MAC 地址设为R1 FastEthernet 0/0 接口的MAC 地址。 PC1 是如何确定应该将数据包转发至R1 而不是直接发往PC2?这是因为PC1 发 现源IP 地址和目的IP 地址位于不同的网络上。 PC1 通过对自己的IP 地址和子网掩码执行AND 运算,从而了解自身所在的网络。同样,PC1 也对数据包的目的IP 地址和自己的子网掩码执行AND 运算。如果两次运算结果一致,则PC1 知道目的IP 地址处于本地网络中,无需将数据包转发到默认网关(路由器)。如果AND 运算的结果是不同的网络地址,则PC1 知道目的IP 地址不在本地网络中,因而需要将数据包转发到默认网关(路由器)。 注:如果数据包目的IP 地址与PC1 子网掩码进行AND 运算后,所得到的结果并非PC1 计算得出的自己所在的网络地址,该结果也未必就是实际的远程网络地址。在PC1 看来,只有当掩码和网络地址相同时,目的IP 地址才属于本地网络。远程网络可能使用不同的掩码。如果目的IP 地址经过运算后得到的网络地址不同于本地网络地址,则PC1 无法知道实际的远程网络地址,它只知道该地址不在本地网络上。 PC1 如何确定默认网关(路由器R1)的MAC 地址?PC1 会在其ARP 表中查找默认网关的IP 地址及其关联的MAC 地址。 如果该条目不存在于ARP 表中会发生什么情况?PC1 会发出一个ARP 请求,然后路由器R1 作出ARP 回复。

步骤2:路由器R1 收到以太网帧 1. 路由器R1 检查目的MAC 地址,在本例中它是接收接口FastEthernet 0/0 的MAC 地址。因此,R1 将该帧复制到缓冲区中。 2. R1 看到“以太网类型”字段的值为0x800,这表示该以太网帧的数据部分包含IP 数据包。 3. R1 解封以太网帧。

交换机的工作过程

交换机的功能及工作过程 By:吾怜茜 一.交换机概述: 交换机是一种工作在二层的设备,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已经出现了诸如三层交换机,多层交换机产品。在本篇中讨论的是二层交换机的一些特性。 二.交换机的功能: 1.地址学习 有些地方也叫做基于源MAC地址学习,这个功能主要就是学习和存储MAC 地址。 2.帧的转发/过滤 数据帧的转发主要是交换机能够根据MAC地址表来转发数据,过滤则是对一些受限制的数据进行阻止或丢弃。 3.环路避免 由于交换机的某些特性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形成环路,因此为了保证网络上数据的正确传输以及网络的稳定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避免这些问题,主要是通过STP来实现,稍后会讲到。 三.交换机的工作过程: 交换机在运行的时候要维护几张表,比如CAM表,vlan.data表。CAM表用来保存学到的MAC地址;VLAN.DATA文件用来保存VLAN相关的信息。 1.在交换机初始加电的时候它的MAC地址表是空的,当其他与其相连的设备(PC,交换机,路由器等)向它发送一个信息的时候,交换机就会根据数据的源MAC和目标MAC对数据进行处理,因为发的是第一个包,所以这时候交换机会把源MAC地址和数据从本交换机进来的端口号做关联,然后加上VLAN号保存起来形成一个CAM表条目。因为交换机的MAC地址表现在是空的,所以它不知道数据的目的地在那里,这时候交换机会发送ARP请求把数据从除了数据进来的端口之外的所有端口广播,这个过程称为泛洪,当目标主机收到数据之后会返回一个回应包,告诉交换机自己的MAC地址,这时候交换机又会根据目标主机返回的包把目标主机的MAC地址和进来的端口关联起来加上VLAN号形成一个新的CAM表条目。这个过程就是地址学习。我们通过下面的图来详细了解一下。

网络中数据传输过程的分析

网络中数据传输过程的分析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互联网,我们电脑上的数据是怎么样通过互联网传输到到另外的一台电脑上的呢?把自己的理解写一下,可能有很多细节还没有能的很清楚!希望在以后可以使之更加的完善!有不对的地方还请指正. 我们知道现在的互联网中使用的TCP/IP协议是基于,OSI(开放系统互联)的七层参考模型的,(虽然不是完全符合)从上到下分别为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其中数据链路层又可是分为两个子层分别为逻辑链路控制层(Logic Link Control,LLC )和介质访问控制层((Media Access Control,MAC )也就是平常说的MAC层。LLC对两个节点中的链路进行初始化,防止连接中断,保持可靠的通信。MAC层用来检验包含在每个桢中的地址信息。在下面会分析到。还要明白一点路由器是在网路层的,而网卡在数据链路层。 我们知道,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转换协议)被当作底层协议,用于IP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在以太网中,所有对IP的访问最终都转化为对网卡MAC地址的访问。如果主机A的ARP列表中,到主机B的IP地址与MAC地址对应不正确,由A发往B数据包就会发向错误的MAC地址,当然无法顺利到达B,结果是A与B根本不能进行通信。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在同一个网段的情况。假设有两台电脑分别命名为A和B,A需要相B发送数据的话,A主机首先把目标设备B的IP地址与自己的子网掩码进行“与”操作,以判断目标设备与自己是否位于同一网段内。如果目标设备在同一网段内,并且A没有获得与目标设备B的IP地址相对应的MAC地址信息,则源设备(A)以第二层广播的形式(目标MAC地址为全1)发送ARP请求报文,在ARP请求报文中包含了源设备(A)与目标设备(B)的IP地址。同一网段中的所有其他设备都可以收到并分析这个ARP请求报文,如果某设备发现报文中的目标IP地址与自己的IP地址相同,则它向源设备发回ARP响应报文,通过该报文使源设备获得目标设备的MAC地址信息。为了减少广播量,网络设备通过ARP表在缓存中保存IP与MAC地址的映射信息。在一次ARP 的请求与响应过程中,通信双方都把对方的MAC地址与IP地址的对应关系保存在各自的ARP表中,以在后续的通信中使用。ARP表使用老化机制,删除在一段时间内没有使用过的IP与MAC地址的映射关系。一个最基本的网络拓扑结构:

二层交换机的转发过程描述

二层交换机的转发过程描述 本文将浅谈支持VLAN中二层交换机转发的具体过程,通过图文结合了解VLAN协议802.1Q文档中的帧在数据包中的具体体现。 上图就是二层交换机的具体转发过程,下面对上图中进行具体的阐述。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TPID这个是什么意思? VLAN协议802.1Q文档中的帧在数据包的中的体现为下图: 标签协议识别符(Tag Protocol IdenTIfier,TPID):一组16位元的域其数值被设定在0x8100以用来辨别某个IEEE 802.1Q的帧为已被标签的,而这个域所被标定位置与乙太形式/长度在未标签帧的域相同,这是为了用来区别未标签的帧。通过判断此项的值是否是0x8100就可得出此帧是否是VLAN的帧。 优先权代码点(Priority Code Point,PCP):以一组3位元的域当作IEEE 802.1p优先权的参考,从0(最低)到7(最高),用来对资料流作传输的优先级。 标准格式指示(Canonical Format Indicator,CFI):1位元的域。若是这个域的值为1,则MAC地指则为非标准格式;若为0,则为标准格式;在乙太交换器中他通常默认为0。在以太和令牌环中,CFI用来做为两者的相容。若帧在乙太端中接收资料则CFI的值须设为1,且这个端口不能与未标签的其他端口桥接。 虚拟局域网识别符(VLAN IdenTIfier,VID):12位元的域,用来具体指出帧是属于哪个特定VLAN。值为0时,表示帧不属于任何一个VLAN;此时,802.1Q标签代表优先权。16位元的值0、1、0xFFF为保留值,其他的值都可用来做为小于4094个VLAN的识别符。此项表示VLAN ID的值是多少。 其次,我们来看看支持VLAN的交换表的表项:

交换机转发率计算

100Mbit/s 的以太网络,100M换算成byte则是100/8=12.5M byte/s ,换算出来就是12500000bytes 。 因为在以太网的数据包中,最小的数据包的大小是64byte/s ,加上8 个byte 的前导字节以及12个byte 帧间间隙,合计就是84byte。 那么用12500000/84=148809 ,所以就可以得到在100M吞吐量单向环境下的每秒最大的包转 发个数148809,换算成k即为148.8k pps,也就是0.1488M pps。 0.1488M pps这个包转发率是100M的网络而言,那么1000M的网络,算出来的包转发率就应是1.488Mpps,对于10G网络对应的是14.88Mpps。 下面,我按这个数值来验证一下H3C的交换机在其网站上公布的数据,是否满足全端口“线 速转发” 。 1) 设备:H3C S3600-28P-EI 公布包转发率:9.6Mpps 接口:24个10/100Base-TX以太网端口,4个1000Base-X SFP千兆以太网端口(就是24个 100M+4 个1000M) 计算:0.1488Mpps*24+1.488Mpps*4=3.5712Mpps+5.952Mpps=9.5232Mpps 结果9.5232Mpps <公布包转发率:9.6Mpps, 满足全端口“ 线速转发”。

2) 设备:S5500-28C-EI 包转发率(整机):95.2Mpps 接口:24个10/100/1000Base-T 以太网端口,4个复用的1000Base-X千兆SFP端口,2个 扩展插槽(每个扩展插槽接口卡最大配置 2 X 10G接口); (也就是24*1000M+ 2 X 2*10GE) 计算:1.488Mpps*24+14.88Mpps*2*2=35.712Mpps+59.52Mpps=95.232Mpps 结果95.232Mpps =包转发率(整机):95.2Mpps,满足全端口“线速转发”。 通过这样事例,可以清楚交换机厂商所公布的数据是“如何” 的了吧! 这是在二层交换上面所能达到的包转发率,但是如果一个路由器在三层路由上面,甚至在开启nat 的情况下,其包转发率会有很大降低,而这个值才是值得关心的,所以我们在看到很多商家在一直强调包转发个数148810个包,其实这是二层交换的理论极限值,而不是真正的路由器在三层工作时候的值。 包转发率得计算和背板带宽得计算 交换机的背板带宽,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背板带宽标志了 交换机总的数据交换能力,单位为 Gbps,也叫交换带宽,一般的交换机的背板带宽从几Gbps到上百Gbps 不等。一台交换机的背板带宽越高,所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就越强,但同时设计成本也会越高。 一般来讲,计算方法如下 : 1)线速的背板带宽 考察交换机上所有端口能提供的总带宽。计算公式为端口数*相应端口速率*2 (全双工模式)如果总带宽 < 标称背板带宽,那么在背板带宽上是线速的。 2)第二层包转发线速 第二层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X 1.488Mpps+百兆端口数量*0.1488Mpps+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

交换机端口转发规则

交换机端口转发规则一 交换机端口处理过程 HCSE的教材上根本没有讲各种接口接收带TAG的FRAME时候的规则。所以以前老是以为是跟发送的规则一样。走了很多弯路废了好多脑细胞,痛苦啊。跟很多培训过的兄弟交流过都深有同感。 tag就是普通的ethernet报文,报文结构的变化是在源mac地址和目的mac地址之后,加上了4bytes的vlan信息,也就是vlan tag头;untag就是普通的ethernet报文,比tag报文少了4 bytes字节。 情况列举 Switch收发 Switch对标记的处理 remark Access (接收) Tagged = PVID 不接收 (注:部分高端产品可能接收。) Access (接收) Tagged =/ PVID 不接收 (注:部分高端产品可能接收。) Access (接收) Untagged 接收增加tag=PVID 从PC Access (发送) Tagged = PVID 转发删除tag Access (发送) Tagged =/ PVID 不转发不处理 Access (发送) Untagged 无此情况无此情况无此情况 Trunk (接收) Tagged = PVID 接收不修改tag Trunk (接收) Tagged =/ PVID 接收不修改tag Trunk (接收) Untagged 接收增加tag=PVID Trunk (发送) Tagged = PVID If Passing then 转发删除tag Trunk (发送) Tagged =/ PVID If Passing then 转发不修改tag Trunk (发送) Untagged 无此情况无此情况无此情况(注) Hybrid (接收) Tagged = PVID 接收不修改tag 对端是trunk Hybrid (接收) Tagged =/ PVID 接收不修改tag 对端是trunk Hybrid (接收) Untagged 接收增加tag=PVID 类Trunk Hybrid (发送) Tagged = PVID Tag 和 untag 中列出的vlan可以passing 看Tag项和untag项 Hybrid (发送) Tagged =/ PVID Tag 和 untag 中列出的vlan可以passing 看Tag项和untag项 Hybrid (发送) Untagged 无此情况无此情况无此情况(注) 我来解释一下 收报文: Acess端口1、收到一个报文,判断是否有VLAN信息:如果没有则打上端口的PVID,并进行交换转发,如果有则直接丢弃(缺省) 发报文: Acess端口: 1、将报文的VLAN信息剥离,直接发送出去 收报文: trunk端口: 1、收到一个报文,判断是否有VLAN信息:如果没有则打上端口

带宽计算公式

交换机性能参数学习总结 一、交换机背板是设计值,可以大于等于交换容量(此为达到线速交换机的一个标准)。厂家在设计的时候考虑了将来模块的升级,比如模块从开始的百兆升级到支持千兆、万兆,端口密度增加等。背板带宽一般是指模块化交换机。它决定了各模板与交换引擎间的连接带宽的最高上限。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背板带宽标志了交换机总的数据交换能力,单位为Gbps,也叫交换带宽。 二、交换容量(最大转发带宽、吞吐量)是指系统中用户接口之间交换数据的最大能力,用户数据的交换是由交换矩阵实现的。交换机达到线速时,交换容量等于端口数×相应端口速率×2(全双工模式)。 三、包转发率它体现了交换引擎的转发性能。标准的以太网帧尺寸在64字节到1518字节之间,在衡量交换机包转发能力时应当采用最小尺寸的包进行评价。指基于64字节分组,在单位时间内交换机转发的数据总数。当交换机达到线速时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1.488Mpps+百兆端口数量×0.1488Mpps+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 四、转发带宽与包转发速率关系 8*(64+8+12)*2*包转发速率/1024=转发带宽 注:最大传输带宽=交换容量(交换容量用单工计算) 我的公式推算: 假设交换机有A、B、C三种接口各一个,它们的包转发率分别是X、Y、Z 64+8+12的意思为:基于64字节分组测试(以太网传输最小包长就是64字节);8以太网中,每个帧头都要加上了8个字节的前导符;帧间隙最小为12字节。再乘8是转换为Bit 为单位 所以得: 交换机转发带宽=X*8*(64+8+12)+Y*8*(64+8+12)+Z*8*(64+8+12) =(X+Y+Z)*1344 =交换机包转发率*1344 带宽计算公式说明 长空发表于2006-1-15 11:44:00 一、计算公式说明 交换机的背板带宽,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背板带宽标志了交换机总的数据交换能力,单位为Gbps,也叫交换带宽,一般的交换机的背板带宽从几Gbps到上百Gbps不等。一台交换机的背板带宽越高,所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就越强,但同时设计成本也会越高。 一般来讲,计算方法如下:

交换机转发率计算

2) 设备:S5500-28C-EI 包转发率(整机): 接口:24个10/100/1000Base-T以太网端口,4个复用的1000Base-X千兆SFP端口,2个扩展插槽(每个扩展插槽接口卡最大配置2×10G接口); (也就是24*1000M+2×2*10GE) 计算:*24+*2*2=+= 结果=包转发率(整机):,满足全端口“线速转发”。 通过这样事例,可以清楚交换机厂商所公布的数据是“如何”的了吧! 这是在二层交换上面所能达到的包转发率,但是如果一个路由器在三层路由上面,甚至在开启nat的情况下,其包转发率会有很大降低,而这个值才是值得关心的,所以我们在看到很多商家在一直强调包转发个数148810个包,其实这是二层交换的理论极限值,而不是真正的路由器在三层工作时候的值。 包转发率得计算和背板带宽得计算 交换机的背板带宽,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背板带宽标志了交换机总的数据交换能力,单位为Gbps,也叫交换带宽,一般的交换机的背板带宽从几Gbps到上百Gbps 不等。一台交换机的背板带宽越高,所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就越强,但同时设计成本也会越高。 一般来讲,计算方法如下: 1)线速的背板带宽 考察交换机上所有端口能提供的总带宽。计算公式为端口数*相应端口速率*2(全双工模式)如果总带宽≤标称背板带宽,那么在背板带宽上是线速的。

2)第二层包转发线速 第二层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百兆端口数量*+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如果这个速率能≤标称二层包转发速率,那么交换机在做第二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 3)第三层包转发线速 第三层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百兆端口数量*+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如果这个速率能≤标称三层包转发速率,那么交换机在做第三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 那么,是怎么得到的呢? 包转发线速的衡量标准是以单位时间内发送64byte的数据包(最小包)的个数作为计算基准的。对于千兆以太网来说,计算方法如下:1,000,000,000bps/8bit/(64+8+12)byte=1,488,095pps 说明:当以太网帧为64byte时,需考虑8byte的帧头和12byte的帧间隙的固定开销。故一个线速的千兆以太网端口在转发64byte包时的包转发率为。快速以太网的统速端口包转发率正好为千兆以太网的十分之一,为。 *对于万兆以太网,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 *对于千兆以太网,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 *对于快速以太网,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 *对于OC-12的POS端口,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 *对于OC-48的POS端口,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468MppS。 所以说,如果能满足上面三个条件,那么我们就说这款交换机真正做到了线性无阻塞 背板带宽资源的利用率与交换机的内部结构息息相关。目前交换机的内部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共享内存结构,这种结构依赖中心交换引擎来提供全端口的高性能连接,由核心引擎检查每个输入包以决定路由。这种方法需要很大的内存带宽、很高的管理费用,尤其是随着交换机端口的增加,中央内存的价格会很高,因而交换机内核成为性能实现的瓶颈;二是交叉总线结构,它可在端口间建立直接的点对点连接,这对于单点传输性能很好,但不适合多点传输;三是混合交叉总线结构,这是一种混合交叉总线实现方式,它的设计思路是,将一体的交叉总线矩阵划分成小的交叉矩阵,中间通过一条高性能的总线连接。其优点是减少了交叉总线数,降低了成本,减少了总线争用;但连接交叉矩阵的总线成为新的性能瓶颈。 交换容量和包转发率之间什么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