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临床实用心电图入门 第一讲 心脏电生理与心电图

临床实用心电图入门 第一讲 心脏电生理与心电图

临床实用心电图入门  第一讲  心脏电生理与心电图
临床实用心电图入门  第一讲  心脏电生理与心电图

2010年12月第17卷第12期

?执业助理医师(全科)进修教育讲座?

临床实用心电图入门

第一讲 心脏电生理与心电图

薛松维 北京市朝阳区中医医院 心内科主任医师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又称体表心电图。心电图学经心电图之父Einthoven发明并正式用于临床诊断,至今已有百年之久。当前我国基层医院、卫生院、门诊部都至少拥有一台心电图仪,但许多医生对心电图形的正确分析还存在诸多实际问题,有必要加以系统学习。掌握心电图技术是临床基本功之一,特别是在提倡医学三个回归(回归人文、回归临床、回归基本功)的今天,即使在大型医院有许多高精尖的诊断技术,但常规心电图仍是我们必须掌握的诊断心血管病的重要手段。可以预计即使在将来,心电图技术在基层也是不可替代的。

一、心电图是怎么产生的

1.心电与心脏收缩

要了解心电图是怎么产生的,我们要先了解心电是怎么产生的,看不见的心电和可见的心脏收缩是什么关系,是心电导致了收缩还是收缩导致了心电?心脏在机械性收缩之前心肌细胞内先产生离子流动的化学变化,这种化学变化产生了微小的电流流动(心电)。由这一电流激动触发了心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机制,导致了心脏的机械收缩。也就是心电在前,收缩在后。我们用特殊仪器(心电图仪)及特殊的联接方式(心电图导联)将这种微弱的心电(心脏电流)引至体表,并加以放大形成一定波形,这种描记出连续曲线状波形就叫心电图。临床心电图是用临床医学的思维方法,科学地解释这些心电图形,为临床诊断需要服务。

2.除极与复极

除了了解心电的产生以外,我们还需要掌握两个名词:除极和复极。除极和复极是心电活动的基本概念。静止状态下心肌细胞膜呈现一种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没有电流及电流运动产生。当这种极化膜某一点受到刺激(包括物理、化学、电流的刺激等)使之通透性发生改变;这种改变沿着细胞膜扩散,使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变成内正外负的去极化状态,这一过程即称为除极。除极产生了电流(心电)及电流运动。这一除极过程终究要结束要恢复,恢复过程即称为复极。复极比除极慢得多,细胞内外的离子重新分布,复极就是由内正外负的去极化状态,恢复成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由极化状态开始,经过去极化(除极),最后再恢复成极化状态(复极),这一过程周而复始。上述心电活动的除极与复极过程,即为一个完整的心动周期,在机械运动上就表现为心脏的一次收缩与一次舒张,就是我们在心脏听诊所听到的一次心脏跳动。

心肌细胞除极和复极的产生机理比较复杂,与心肌细胞的膜电位和膜内外离子浓度差有关,这里不加赘述。但是大家可以这样理解:心电图电生理中提到的除极与复极概念,相对应就像生理反应中的兴奋与抑制现象,心肌机械运动时的收缩与舒张现象一样。在以后讲座中我们要经常提及心肌的除极与复极概念。

二、心脏电生理的几个术语

心肌是一种特殊的肌组织,它与骨骼肌和平滑肌不同之处在于除了具备收缩性之外,还具备自律性、兴奋性和传导性。

1.心肌自律性

心肌自律性是不依赖外来的刺激,能自动地有节律地发出刺激的特性,从而保持了心脏的节律跳动,以保证心脏泵血的核心功能的实现。这种心脏细胞又称自律细胞或起搏细胞,它存在于心脏传导系统的各个部位。窦房结(SN)

编者按:为了帮助基层医生学习心电图基本知识,掌握看图诊病的基本技能,从这一期开始,本

刊在《执业助理医师(全科)进修教育讲座》栏目开设了《临床实用心电图入门》,暂定30讲,系列连

载。与以往的心电图教材不同的是,本讲座以基层内科医生和全科医生为对象,更多地强调从临床的视

角来看心电图,突出实用性,尽量做到深入浅出,每一讲一个主题,从实例引出概念,临床用得上的多

讲,不实用的少讲或不讲。我们希望通过本讲座使更多的基层医生能够学懂、看懂心电图,并能运用于

临床工作中,同时欢迎读者随时将你们的意见、要求和问题告诉我们。

75

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的自律性最高,又称为一级起搏点;心室浦肯野纤维(PJF)为最低,又称为三级起搏点;房室结(AVN)即房室交界区居中,为二级起搏点。在正常情况下,窦房结激动频率为60~100次/分,房室交界区为40~60次/分,心室浦肯野纤维为25~40次/分。由于窦房结自律性最高,所以它才控制了整个心脏跳动。因此将正常心脏节律称为窦性心律。

2.心肌兴奋性与应激性

心肌兴奋性是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性能,称为兴奋性和应激性。心脏如果没有兴奋性,就不会跳动;但如兴奋性过高,特别是窦房结以外组织的兴奋性过高,就会产生各种心律失常现象。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可划分为反应期、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及超常期,共四期。值得注意的是,在相对不应期的早期、距心电图T波顶峰前0.04秒内,称为心室易损期,或曰易颤期,落在此期的异位冲动可诱发严重的心律失常现象。另外,在某些情况下T波顶点到T波终点(Tp~Te间期)延长也是致恶性心律失常的因素。

3.心肌传导性

心肌传导性因心肌性质不同,传导速度亦不同。如心室浦肯野纤维传导性比普通司收缩功能的心室肌速度快10倍以上。传导性的实现有赖于心肌具有一套完整的传导系统(见图1-1),我们应该对它们各部的名称熟悉在心。

4.心脏传导系统

(1)窦房结 正常心脏传导系统的最高司令部。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接处。心脏的每一次激动都是由窦房结开始,经前、中、后三条结间束或经心房肌辐射传导,将窦房结的激动传递到房室结。窦性激动在房室结内略加休整后继续沿着房室束下传,房室束又称希氏束(HB)。希氏束的位置大致在室间隔最上部。窦性激动沿着希氏束下传到左束支(LBB)与右束支(RBB)、将激动扩散到左右心室。这种接力的最后一棒传到了心室浦肯野纤维,由浦肯野纤维完成整个心室全部除极。

(2)房室结 心功能正常活动的守护者。心脏核心功能是通过心室每一次有效的收缩,射出足够的血量,保证周围循环的需要,也就是保证机体代谢的需要。房室结在保证心功能正常实现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房室结位于房间隔后下部,它是心房心室之间心电联系的唯一通道。房室结结构是复杂的网状迷路样的,决定了房室结传导速度是减慢的。房室结的特点是具备隐匿性传导功能,也就是对上部激动进行检查、过滤、筛选,有选择的放行上部激动,此特点在心房纤颤时表现得最为突出。窦性心律时心房至心室之间的传导是1比1的关系,虽然在房室结区传导减慢但不影响窦性心律的频率。心房纤颤时心房以350~550次/分频率高速下传,如果房室结不加思考的全部放行,后果将不堪设想。所幸的是这种现象根本不可能发生,因为有房室结隐匿性传导功能的存在,将按一定比例(3~6∶1)下传心室,也就是隐匿或者说阻挡了百分之七八十的心房异位激动。这就可以有效保护心室,尽可能减慢室率。更复杂的是,有些阵发性心动过速是由于有房室旁道(AP)参与了心动过速的形成,此时旁道与房室结竞争上部激动,如果我们用药不当,使用了抑制房室结的抗心律失常药,将会发生致命性后果。

房室结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起搏功能。当正常窦性心律时,这一功能并不体现;但当窦性心律的心率极慢或出现较长时间心脏间歇时,房室结适时的挺身而出,发挥了起搏功能,暂时代替窦房结功能,以保证心脏低水平的跳动,维持心脏正常生理功能。此种心律失常称为“交界区逸搏”,是一种由房室结来完成的保护性机制。

[本讲小结]

1.心电在前,收缩在后,心脏收缩是心电产生的。

2.理解心电的除极与复极概念,就像生理活动的兴奋与抑制、机械运动的收缩与舒张一样。

3.窦房结是正常传导组织的最高司令部。

4.房室结的隐匿传导是其重要的生理功能。

[思考题]

1.心电是心肌收缩的结果还是原因?

2.正常情况下窦房结、房室结、心室的自律性如何?

3.心脏正常的传导系统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4.房室结的重要生理功能有哪些?

(收稿:2010-08-15)

(发稿编辑:白兰芳)

76

临床实用心电图入门 第四讲 心率_心电轴与心电图伪差

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临床实用心电图入门 第四讲心率、心电轴与心电图伪差薛松维 北京市朝阳区中医医院 心内科主任医师 一、利用心电图计算心率 利用心电图计算心率是掌握心电图实用技术的第一个体现。方法有以下几种: 1.心率计算公式法(1) 心率(次/m in)=60s/R-R间期秒数(s)。R-R间期代表了一个心动周期所需要的时间。如R-R间期为3个大格,每个大格=0.20s,3个大格=0.60s,套入公式法(1) 60s/0.60s=100,即该心率为100次/m i n。公式法(1)需要首先将R-R间期的格数换算成秒数,相对麻烦一些。 2.心率计算公式法(2) 心率(次/m in)=1500/R-R间期小格数。按照正常心电图仪走纸速度为25mm/s,心电图仪每分钟走纸为25mm×60s=1500m m,即心电图每分钟为1500个小格。如R-R间期为3个大格,3个大格=15个小格,套入公式法(2)1500/15=100,即该心率为100次/min。公式法(2)比较直接、简便易行,多被临床医生采用。 注意:公式法中所说的R-R间期只是为了更简便快捷地辨认,因为心电图波形中QRS振幅较P波振幅大得多,R-R间期比P-P间期更明显、更容易识别。实际上,正确提法应为P-P间期。因为心动周期起于P波(心房除极),终于下一个P波前(心室复极后)。正常心脏节律的心房与心室为1∶1传导关系,所以R-R间期就等于P-P间期。但在心律不齐,特别是心房纤颤时,上述公式法并不适用。 3.目测法计算心率 为了节约计算心率的时间,在心律规整时可采用简便的目测法,粗略地推算心率。此种方法虽不十分精确,但非常适合临床应用,每位医生必须掌握。首先计算R-R间期的大格数,并参考多出来的小格数加以修正。如心电图R-R间期为1个大格,心率为300次/min;2个大格,心率为150次/min;3个大格,心率为100次/min(见图4-1);4个大格,心率为75次/min;5个大格,心率为60次/min; 6个大格,心率为50次/min,以此类推。上述常用几个数据需要熟记在心。 4.心律不规整时心率计算方法 当心律不规整,如频发室性过早搏动(室早)和心房纤 ?执业助理医师(全科)进修教育讲座? 颤时,上述公式法及目测法均不可采纳,应该用以下方法计算:数出30个大格内R波(QRS波群)个数后乘以10,即为心率。30个大格的时间为6s,每分钟心率所以要乘以10。如30个大格(6s)内有10个R波,此人心率为100次/min (见图4-2)。 二、心电轴判定 1.心电轴概念 要理解心电轴(c a r d i a c e l e c t r i c a x i s)的概念,首先要理解心电向量。物理量有两种,带有大小刻度的量称为标量,如重量、长度;而带有方向的量称为矢量,如向下、向上、向前、向后。向量是一种特殊的量,既有标量又有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心电轴形成的理论比较深奥,不易理解,而且对临床实际指导意义不大。通俗一点可以解释为:心脏电的除极是在心房心室瞬间向无数个方向进行除极,因此产生无数个图形轨迹(向量),而这些向量可以相加与相减、重叠与抵消,最终形成综合向量。心电轴是个空间概念,心脏的除极由右上的窦房结开始至左下的心尖部结束。总方向是右上向左下,我们想象这就是一条从右上到左下的心电轴。 QRS波群、T波及P波均有自己的向量环,即有各自的心电轴。我们所说的心电轴通常指心室除极的QRS综合向量图,即QRS平均额面心电轴。通常用标准Ⅰ导及标准Ⅲ导的Q R S高度计算。 2.心电轴测定方法 准确测定心电轴可用爱氏三角法、六轴系统坐标法及根据标Ⅰ导与标Ⅲ导QRS高度的查表法完成。但对基层医生来说通过目测法初步判定电轴偏移与否也够用,而且简便易行。下面只介绍目测法判断电轴偏移(见图4-3)。 当标Ⅰ、标ⅢQRS波群主波均向上(即尖尖向上)为电轴正常;如果标ⅠQRS主波向下,标ⅢQRS主波向上(即尖尖相对)为电轴右偏;如果标ⅠQRS主波向上,标ⅢQRS 主波向下(即尖尖相背)为电轴左偏;如果标Ⅰ、标ⅢQRS 波群主波均向下(即尖尖向下)为电轴不确定,可能为极度右偏或极度左偏。 用爱氏三角法、六轴系统坐标法及根据标Ⅰ导与标Ⅲ导QRS高度的查表法可具体确定心电轴偏移的度数。注意 82

电生理基础知识

病人需常规穿刺锁骨下静脉,股静脉,必要时穿动脉,常规放置心内电生理电极导管,最长的为高位右房 (HR),HIS束,冠状窦CS,和右室心尖(RV)和射频导管熟称“大头”常规投照体位位左前斜位(LAO)

LAO下两个瓣环的大概位置注意CS电极的形状 右前斜位(RAO)前后位(AP)和后前位(PA) Ilis |'HO\ 4 CS M (s PROX

RAO下4个电极的位置 正位AP 注意一下脊柱的位置和电极弧度的变化 上两图为RAO、下为LAO 分别显示了环肺标测电极分别进入左上LSPV、右上RSPV、左下LIPV、右下RIPV肺静脉的情况

I LSPV 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 已经从原来的二维观察过度到现在的三维重建,目前三维的的操作界面有两种,一 种为圣犹达的 Ensite 3000 系统分NavX 和Array ,NavX 系统为接触式标测, Array 为非接触式标 测,就是熟称的“球囊”再有一种就是强生的“ CARTO" 介绍一下Ensite 3000 指导下的常见消融 这是该系统的电极贴片 Ensite 系统采用的是贴片定位技术,分六块贴片,前后、左右、头颈后部,和左大腿内侧 中间的是一个计时模块,一旦激活计时模块,系统便倒计时 18小时。 L5PV I . UPV cs RSPV

这是ensite系统的组成,想有些同道在导管室已经见过了,但还是给大家看一下 以房颤消融AF为例简要说明一下,第一步,导管进入心腔后由于AF需要穿房间隔,待穿刺后激活系统,系统可以显示导管在心腔内的位置,注意,图中一个长的是放在CS的冠状窦电极,一个是在心房4极电极

临床心脏电生理基础题库1-0-8

临床心脏电生理基础 题库1-0-8

问题: [单选,A型题]关于心腔内电生理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高位右心房刺激可形成接近窦性心律时的心脏激动顺序 B.冠状窦内发放电刺激可代表左心房起搏 C.希氏束部位刺激形成正常QRS波群时,该部位记录到的是右束支电位 D.在右心室心尖部刺激,体表心电图常呈左束支阻滞图形 E.导管电极在心腔内某个部位记录到的波形代表该局部的电活动 希氏束部位刺激形成正常QRS波群时,该部位记录到的是希氏束电位,而非右束支电位。

问题: [单选,A型题]关于分级递增起搏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常用的一种S1S1刺激方法 B.采用比自身心率快10~20次/分的频率起搏 C.每级刺激持续30~60秒 D.每级的刺激间隔为1~2分钟 E.不适用于窦房结功能测定 分级递增起搏是常用的一种S1S1刺激方法,一般用比自身心率快10~20次/分的频率起搏,每级刺激持续30~60秒,每级递增10次/分,每级的刺激间隔为1~2分钟。

问题: [单选,A型题]关于S1S2程序刺激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可用于测定房室结的不应期 B.可用于测定旁路的不应期 C.可用于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 D.可用于检测房室结双径路 E.可用于诱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S1S2程序刺激可用于测定房室结和旁路的不应期、检测房室结双径路、诱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一般选用S1S1分级递增起搏方式。 (辽宁11选5 https://www.sodocs.net/doc/0d16030069.html,)

问题: [单选,A型题]关于右束支电位的表述,正确的是()。 A.A.是右束支的除极电位 B.B.时限一般为10ms左右 C.C.位于H波和V波之间 D.D.振幅比H波低,时限比H波短 E.E.以上都是

心脏电生理基础知识

心脏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基本操作知识 目前,射频消融术(RFCA)已成为心动过速的主要非药物治疗方法,因此相应的心脏电生理检查实际上是RFCA中的重要部分。在此将心脏电生理检查和RFCA作为一个诊疗整体逐一描述其基本操作步骤。 病人需常规穿刺锁骨下静脉,股静脉,必要时穿动脉,常规放置心内电生理电极导管,最长的为高位右房(HR),HIS束,冠状窦CS,和右室心尖(RV)和射频导管熟称“大头”常规投照体位位左前斜位(LAO)右前斜位(RAO)前后位(AP)和后前位(PA)一、基本操作需知 病人选择及术前检查:2002射频消融指南 血管穿刺:股静脉、股动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 心腔置管:HRA、CS、HBE、RVA、LA、PV、LV 体表和心脏内电图:HRA、CSd…CSp、HBEd…HBEp、RVA、PV、Abd、Abp 电生理检查:刺激部位:RA、CS、LA、RV、LV 刺激方法:S1S1、S1S2、S1S2S3、RS2↓ 消融靶点定位:激动顺序、起搏、靶标记录、拖带、特殊标测↓ 消融+消融方式:点消融、线消融 能量控制:功率、温度、时间 消融终点:电生理基础、心动过速诱发、异常途径阻滞、折返环离断、电隔离、其它 二、血管穿刺术 经皮血管穿刺是心脏介入诊疗手术的基本操作,而FCA则需要多部血管穿刺。心动过速的类型或消融方式决定血管刺激的部位。一般而言,静脉穿刺(右例或双侧)常用於右房、希氏束区、右室、左房及肺静脉置管;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则是右房、右室和冠状静脉窦(窦状窦)置管的途径;股颈脉穿刺是左室和左房的置管途径。例如房室结折返性心运过速的消融治疗需常规穿刺股静脉(放置HRA、HBE、RVA和消融导管)和颈内或锁骨下静脉(放置CS导管);左侧旁道消融则需穿刺股动脉放置左室消融导管。三、心腔内置管及同步记录心电信号 根据电生理检查和RFCA需要,选择不同的穿刺途径放置心腔导管。 右房导管常用6F4极(极间距0.5~1cm)放置於右房上部,记录局部电图为HRA1,2和HRA3,4图形特点为高大A波,V波较小或不明显。 希氏束导管常用6F4极(极间距0.5~1cm)放置於三尖瓣膈瓣上缘,记录局部电图为HBE1,2和HBE3,4,HBE1,2的H波高大,HBE3,4的A/V≥1,H波清楚。

心电图基础理论知识

心电图基础知识(一)正常心电图 心电图各波正常值及意义 心电图是由一系列的波组所构成,每个波组代表着每一个心动周期。一个波组包括P波、QRS波群、T波及U波。看心电图首先要了解每个波所代表的意义。 (1)P波:心脏的激动发源于窦房结,然后传导到达心房。P波由心房除极所产生,是每一波组中的第一波,它反映了左、右心房的除极过程。前半部分代表右房,后半部分代表左房。 (2)QRS波群:典型的QRS波群包括三个紧密相连的波,第一个向下的波称为Q波,继Q 波后的一个高尖的直立波称为R波,R波后向下的波称为S波。因其紧密相连,且反映了心室电激动过程,故统称为QRS波群。这个波群反映了左、右两心室的除极过程。 (3)T波:T波位于S-T段之后,是一个比较低而占时较长的波,它是心室复极所产生的。 (4)U波:U波位于T波之后,比较低小,其发生机理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心肌激动的“激后电位”。 正常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值及意义如下: (1)P波:呈钝圆形,可有轻微切迹。P波宽度不超过0.11秒,振幅不超过0.25毫伏。P波方向在Ⅰ、Ⅱ、aVF、V4-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在Ⅲ、aVL、V1-3导联可直立、倒置或双向。P波的振幅和宽度超过上述范围即为异常,常表示心房肥大。P波在aVR导联直立,Ⅱ、Ⅲ、aVF导联倒置者称为逆行型P波,表示激动自房室交界区向心房逆行传导,常见于房室交界性心律,这是一种异位心律。 (2)PR间期:即由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间的时间。一般成人P-R间期为0.12~0.20秒。P-R间期随心率与年龄而变化,年龄越大或心率越慢,其PR间期越长。P-R间期延长常表示激动通过房室交界区的时间延长,说明有房室传导障碍,常见于房室传导阻滞等。 (3)QRS波群:代表两心室除极和最早期复极过程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①QRS波群时间:正常成人为0.06~0.10秒,儿童为0.04~0.08秒。V1、V2导联的室壁激动时间小于0.03秒,V5、V6的室壁激动时间小于0.05秒。QRS波群时间或室壁激动时间延长常见于心室肥大或心室内传导阻滞等。 ②QRS波群振幅: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L导联R波不超过1.2毫伏,aVF导联R波不超过 2.0毫伏。如超过此值,可能为左室肥大。aVR导联R波不应超过0 .5毫伏,超过此值,可能为右室肥大。如果六个肢体导联每个QRS波群电压(R+S或Q+R的算术和)均小于0.5毫伏或每个心前导联QRS电压的算术和均不超过0.8毫伏称为低电压,见于肺气肿、心包积液、全身浮肿、粘液水肿、心肌损害,但亦见于极少数的正常人等。个别导联QRS波群振幅很小,并无意义。 心前导联:V1、V2导联呈rS型、R/S<1,RV1一般不超过1.0毫伏。V5、V6导联主波向上,呈qR、qRS、Rs或R型,R波不超过2.5毫伏,R/S>1。在V3导联,R波同S波的振幅大致相等。正常人,自V1至V5,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减小。 (4)Q波:除aVR导联可呈QS或Qr型外,其他导联Q波的振幅不得超过同导联R波的1/4,时间不超过0.04秒,而且无切迹。正常V1、V2导联不应有Q波,但可呈QS 波型。超过正常范围的Q波称为异常Q波,常见于心肌梗塞等。 (5)S-T段:自QRS波群的终点(J点)至T波起点的一段水平线称为S-T段。正常任一导联S-T向下偏移都不应超过0.05 毫伏。超过正常范围的S-T段下移常见于心肌缺血或劳损。正常S-T段向上偏移,在肢体导联及心前导联V4—6 不应超过0.1毫伏,心前导联V1—3不超过0.3毫伏,S-T 上移超过正常范围多见于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包炎等。 (6)T波:T波钝圆,占时较长,从基线开始缓慢上升,然后较快下降,形成前肢较长、后肢

心脏电生理基础知识

目前,射频消融术(RFCA)已成为心动过速的主要非药物治疗方法,因此相应的心脏电生理检查实际上是RFCA中的重要部分。在此将心脏电生理检查和RFCA作为一个诊疗整体逐一描述其基本操作步骤。 病人需常规穿刺锁骨下静脉,股静脉,必要时穿动脉,常规放置心内电生理电极导管,最长的为高位右房(HR),HIS束,冠状窦CS,和右室心尖(RV)和射频导管熟称“大头”常规投照体位位左前斜位(LAO)右前斜位(RAO)前后位(AP)和后前位(PA) 一、基本操作需知 病人选择及术前检查:2002射频消融指南 血管穿刺:股静脉、股动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 心腔置管:HRA、CS、HBE、RVA、LA、PV、LV 体表和心脏内电图:HRA、CSd…CSp、HBEd…HBEp、RVA、PV、Abd、Abp 电生理检查:刺激部位:RA、CS、LA、RV、LV 刺激方法:S1S1、S1S2、S1S2S3、RS2↓ 消融靶点定位:激动顺序、起搏、靶标记录、拖带、特殊标测↓ 消融+消融方式:点消融、线消融 能量控制:功率、温度、时间 消融终点:电生理基础、心动过速诱发、异常途径阻滞、折返环离断、电隔离、其它二、血管穿刺术 经皮血管穿刺是心脏介入诊疗手术的基本操作,而FCA则需要多部血管穿刺。心动过速的类型或消融方式决定血管刺激的部位。一般而言,静脉穿刺(右例或双侧)常用於右房、希氏束区、右室、左房及肺静脉置管;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则是右房、右室和冠状静脉窦(窦状窦)置管的途径;股颈脉穿刺是左室和左房的置管途径。例如房室结折返性心运过速的消融治疗需常规穿刺股静脉(放置HRA、HBE、RVA和消融导管)和颈内或锁骨下静脉(放置CS导管);左侧旁道消融则需穿刺股动脉放置左室消融导管。 三、心腔内置管及同步记录心电信号 根据电生理检查和RFCA需要,选择不同的穿刺途径放置心腔导管。 右房导管常用6F4极(极间距0.5~1cm)放置於右房上部,记录局部电图为HRA1,2和HRA3,4图形特点为高大A波,V波较小或不明显。 希氏束导管常用6F4极(极间距0.5~1cm)放置於三尖瓣膈瓣上缘,记录局部电图为HBE1,2和HBE3,4,HBE1,2的H波高大,HBE3,4的A/V≥1,H波清楚。 右房导管常用6F4极(极间距0.5~1cm),放置於右室尖部,局部电图为大V波,无A波。 冠状窦电极可用6F 4极(极间距1cm),但目前常用专用塑形的6F 10极(极间距2-8-2mm)导管,经股静脉、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插管易於进入CS,理想位置应将导管最近端电极放置在其口部(CSO),局部电图特点多数病人A>V,少数病人A<V。 左室导管常用7F 4极大头电极,主要同於标测消融,其部位取决於消融的靶点部位。此外,左房房速、肺静脉肌袖房性心律失常和部分左侧旁道需经股静脉穿刺房间隔放置导管。以上各部位的局部电图与体表心电图同步记录,心腔内局部电图的滤波范围为30~400Hz。同步记录由上而下的顺序为体表心电图、HRA、HBE、CS、RVA和消融电极局部电图(Ab)。部分特殊病例或置入特殊导管(如Hallo导管、laso导管等)需调整记录顺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