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运营管理第六章1

运营管理第六章1

运营管理第六章1
运营管理第六章1

第六章

生产计划

第一节生产能力

一、生产能力的概念和种类

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力,是指在合理的技术组织技术下,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可能生产的合格产品的最大产量。

任何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都是由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力三要素所组成。由于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同时也由于现代工业企业的特征之一,是运用机器设备体系来进行生产,所以,机器设备便成为现代工业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技术基础。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常把生产能力定义为:一定时期内直接参与企业生产过程的固定资产,在一定的组织技术条件下,所生产一定种类的产品或加工处理一定原材料数量的能力。这一概念突出了机器设备、厂房、作业面积等固定资产在决定企业生产能力中的重要作用。把劳动力、劳动对象等其他因素的作用,抽象为“一定的组织技术条件”。这对于简化核定企业生产能力的工作是必要的。但在分析影响企业生产能力的因素时,要有全面观点,不能“见物不见人”。事实上,人的因素、科学技术和管理等软技术对企业生产能力的影响正在强化。生产能力一般分为三种:

(1)设计能力,设计能力是企业基本建设时设计任务书和技术文件中所规定的生产能力。这种能力是假定产品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劳动者和劳动对象,都能按规定的质量和数量得到充分保证的前提下,通过配备必要的固定资产而形成的。因此,企业的设计能力只是企业所拥有的固定资产,在其他要素得到充分满足的条件下,生产某种产品的能力。显然。这只是一种潜在的能力。

(2)核定能力。这是在企业产品方面、固定资产、协作关系、资源供应、劳动状况等方面,发生了某些重大变化后,原来的设计能力已不能反映实际情况时,重新调查核定的能力。这是在新的假设条件下可能实现的能力,但并不是真正现实的能力。

(3)计划能力。这是指企业在计划其内,充分考虑了已有的生产条件和能够实现的各种措施后,必须达到的生产能力。这种能力才是作为生产计划基础的现实的生产能力。

有最先进的设备的现代企业的生产能力远远达不到设计要求,其主要原因也在于管理落后,因此,在研究企业生产能力时,必须充分考虑管理对生产能力的影响。

上述五种因素中,劳动者和管理这两种因素,对生产能力的影响很大,虽不一易测定,但可以通过“定额水平”和“有效工作时间”得到综合的反映。企业拥有资源对生产能力的影响,将在综合平衡和采取技术组织措施的可能性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三、生产能力的核定

1、核定生产能力的意义

正确核定生产能力是企业经营决策的前提。企业能否满足市场对某种产品的需要,如何合理地组织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首先必须对本企业的生产能力心中有数,否则就根本无法作出正确的决策。

核定生产能力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基础。通过核定企业生产能力,才可能发现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生产中有哪些薄弱环节和富裕能力,从而就可明确改建、扩建或技术改造的方向。

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必须测定企业的生产能力。因为通过测定生产能力,可以定量地说明:生产中各项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各种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生产的能力有多大,采用什么措施,可以得到什么结果,从而可以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制定具体的措施。

2、核定企业生产能力的步骤

(1)确定企业的经营方向。企业根据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分析,包括对产品市场

需求预测和技术预测,确定企业的产品方向和经营策略。这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和本企业内部条件的可能性,并且也要充分考虑通过专业化、协作、改组联合等方法,借用外部力量扩大企业生产能力的可能性。

(2)做好核定生产能力的思想动员、组织准备和资料准备。由于核定生产能力与工作的生产任务、劳动定额、劳动组织和劳动报酬密切相关。因此,核定工作必须取得工人的积极支持和配合。由于核定生产能力涉及许多专门的生产技术知识,又比较细致和复杂,因此,需要在全厂和各车间组织“三结合”的生产能力测定小组,具体负责生产能力的核定工作。由于影响生产能力的因素很多,并且这些因素都在不断变化,因此,在正式测定前必须详细收集有关产品、设备、生产面积、劳动组织、生产组织、工时定额、资源供应及企业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历史统计资料、最新的现实资料和计划期内将要发生变化的资料。

(3)从基层开始,自下而上地核定各生产单位的生产能力。先核定设备、生产线、班组的生产能力,再核定车间的生产能力,最后核定企业的生产能力。这样就可以发现生产中薄弱环节和富裕环节,拟定消除薄弱环节,调整富裕环节的组织技术措施,使企业生产能力核定建立在可靠先进的基础之上。

3、生产能力的计量单位

核定生产能力必须采用实物指标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实物指标可以是某一种具体产品,也可以是某种代表产品或假定产品。当采用代表产品或假定产品作为计量单位时,其他产品应以劳动定额为基础进行换算。

在多品种生产企业中,可从结构、工艺和劳动量构成相似的产品中,选出代表产品,具体产品换算为代表产品是通过换算系数进行的。换算系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d

i i t t

K

式中:

i K ——产品i 的换算系数;

∑i t

——i 产品时间定额之和; ∑d

t ——代表产品时间定额之和。 在产品品种数较多,各种产品的结构、工艺和劳动量构成差别较大的情况下,难以用代表产品计算生产能力。这时就要采用假定产品作为生产能力的计量单位。假定产品是以各种产品的劳动量在全部产品劳动量中的比重为基础计算出来的一种假想产品。假定产品的劳动量可按下式计算:

∑=?=?++?+?+?=q

A i i i q q C C

B B A A a a t a t a t a t a t t Λ

式中:

a t ——单位假定产品的劳动者;

t A 、t B ……——各种步同产品的劳动量定额;

a A 、a B ……——各种不同产品的产量在企业计划总产量中的比重;

q ——企业生产的产品种数。

在有些企业或车间中,也常用某种技术参数作为核定生产能力的计量单位。例如电机厂、

柴油机厂用功率(千瓦)数,铸造厂、重型机器厂、造纸厂用重量(吨)作计量单位,织布厂用长度(米),纺纱厂用棉纱件数等作为生产能力的计量单位。

4、生产能力的计算方法

企业生产能力的核定,应在技术组织条件比较合理,定额水平比较先进的条件下进行。企业及其各个生产环节的生产技术条件差异很大,有的主要利用机器设备进行生产,其产量基本上取决于各种机器设备、流水线、自动线的生产率;有的以手工操作为主,或很少使用甚至根本不使用机器设备进行生产,如单件小批或大型重型设备的装配、铸件造型、维修、金属物件手工焊接、切割等工作,其产量基本取决于劳动力和作业面积的数量和利用率。因此,核定生产能力时,就有设备生产能力,作业场地的生产能力和劳动能力之分。

(1)机器设备生产能力的计算。计算机器设备生产能力时,首先要将机器设备按其生产技术特征分类,然后按不同的设备组分别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

FAP M M t S

F ==?,或

式中:

M ——某设备组生产能力(台或件);

F ——计划期单台设备的有效时间(小时)(有效工作时间取决于工作班次、每班工作时间、工作天数、以及机床设备计划修理的停工时间);

S ——设备组内的设备数量(台);

T ——制造单位产品所需设备的台时数(小时);

P ——单台设备每小时加工某种产品的产量定额(台或件)。

(2)作业场地生产能力的计算。当作业组的生产能力主要取决于作业面积时,其生产能力的计算公式如下:

at

FA M = 式中:

M ——某作业组的生产能力(台或件);

F ——作业面积的有效利用时间总数(小时);

A ——作业面积数量(平方米);

A ——制造单位产品所需的生产面积(平方米/台或件);

T ——制造单位产品所需的时间(小时)。

(3)劳动能力计算:当作业组的生产能力主要取决于劳动力时,其生产能力计算公式如下:

t

FD M = 式中:

M ——作业组的生产能力(台或件);

F ——计划期每个工人的有效工作时间(小时);

D ——作业组的工人数;

T ——单位产品的工时定额。

5、生产能力的综合平衡

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力,是企业内部各环节生产能力综合平衡的结果。各环节生产能力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所以,在计算各环节生产能力后,要由下而上地逐级平衡,最后进行全厂生产能力的综合平衡,包括基本生产车间之间生产能力的平衡,基本生产能力与辅助生产能力的平衡,生产能力与生产准备能力的平衡,生产能力与储运能力的平衡等等。通过平衡就

可发现生产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富裕环节。再根据企业计划期内可以动用的资源条件,所能采取的组织技术措施,克服薄弱环节,核定企业的生产能力。

一、生产计划的指标体系

企业的生产计划,无论是长期生产计划、年(季)度生产计划或月度生产计划,都包括产品品种、产量、产值、生产进度、协作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并且运用一套指标体系来规定这些计划内容的具体要求。

生产计划的主要指标有下列四种:

1、产品品种指标

产品品种指标规定了企业在计划期内生产的产品品名和品种数。产品品种须按具体产品的用途、型号、规格加以细分。产品品种指标反映了企业服务的方向。

2、产品质量指标

产品质量指标规定了企业在计划期内产品质量应达到的水平。生产计划中的产品质量指标通常采用综合性的质量指标,如合格品率、一等品率、优质品率、废品率等。产品质量指标反映了企业产品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序,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组织管理水平。

3、产品质量指标

产品产量指标规定了企业在计划期内出产的合格产品的数量。产量指标一般以实物单位计量。当品种数较多时,可以用以产品的主要技术参数为基数换算的折合单位作为计量单位。例如,拖拉机、柴油机用台/马力、电动机用台/千瓦等。产品产量指标包括成品和准备出售的半成品数量。产品产量指标反映了企业向社会提供的使用价值的数量和企业发展的水平。

4、产值指标

产值指标就是用货币表示的产量指标。它能综合地反映企业生产的总成果。产值指标按其所包含的内容不同,又分为商品产值、总产值、净产值三种。见表6-2。

产值指标通常用不变价格和现行价格进行计算。使用不变价格是为了使不同时期的产值排除价格变动的影响,使其具有可比性。使用现行价格计算产值,是为了真实地反映企业在计划期为社会提供的商品价值和正确地核算企业的盈亏。

三、滚动计划编制方法

近几年来,我国许多企业已采用了滚动式生产计划形式。这种计划形式,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生产计划自觉地进行主动调节的有效方法。它既能适应市场要求波动的特点,根据影响因素的变动,及时修正计划,增强生产计划的适应能力,而且由于滚动计划的连续性强,便于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和组织均衡生产,能使企业生产相对稳定,使企业计划工作越做越细。

滚动式生产计划有三种形式:季度滚动、月度滚动旬(周)滚动。三种滚动形式既有一定联系,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又有各自的特点。具体滚动方法如图6-2所示。

1、季度滚动以适应突变

季度生产计划是在预测、决策基础上制定的,它是指导企业全年生产经营活动的纳领。

在般情况下,年度生产计划要力求稳定,不宜多变。特别是单纯执行指令性计划的企业,一般是不存在计划滚动现象的。只有当市场需求突变或订货合同大幅度变化,才实行季度滚动。年初滚动着眼于当年预测,年中滚动着眼于预测全年计划落实,年末滚动着眼于预测下年首季。季度计划滚动,实际上起到了调整短期经营战略的作用。年度计划滚动次数,视实际需要而定,一般应与编制季度生产计划时一并进行。

对于大批量生产,为了保持企业生产的正常秩序和均衡性,年度生产计划应考虑必要的成品库存量。当需求稍大于最大生产量时,以减少库存满足需求;当需求稍低于最大生产量时,要增加库存来吸收多氽产品。但是,物资准备和在制品最高贮备量都应以满足最大生产量的需要来确定,一般情况下不应频繁地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只有当年度生产计划大幅度变化时,才能考虑物资准备和在制品数量的变动。

2、月度滚动以便灵活变急

月度生产计划滚动,要贯彻近细远粗的原因,第一个月计划要明确产品品种和具体细节,及时反映合同增减变动的情况,灵活处理用户的临时急需,以满足市场需要。第二、三月下达产品产量,便于各方面准备和灵活组织成批轮番生产。由于月度计划的滚动,要求不断提高生产组织水平和改进生产作业计划工作,加强能力平衡和零件成套管理,严格生产环节的交接工作。要适当调节零件和在制品储备量,在不增加资金的前提下,略增毛坯储备量,压缩中间在制品,适当地保持一定的零件储备,这样才能在滚动计划中灵活地有秩序地变动,顺利组织多品种生产。

3、旬(周)滚动起着微调作用

由于用户的紧急要求或企业内部生产要素的平衡问题,有时需要企业生产计划部门下达产品旬(或周)滚动计划。对产量或品种生产进度和次序实行微调,既可具体调节供需地求,又有重新组织新的生产活动的效能。

总之,要根据市场需要和企业的可能,实行年度生产计划的滚动和定期的月度作业计划和旬(周)作业计划滚动相结合的方法,使生产计划工作能够适应多变的市场经济形势,保证计划不会因频繁调节而产生混乱现象。

第二节价值工程对象的选择

一、价值工程对象选择的目的和原则

推行价值工程首先要确定价值工程活动的对象。在一个企业里,每进行一次价值工程活动,并不是把所有的产品都作为对象。就一个复杂产品而言,也不一定对所有零件都进行价值分析,而是应该有所选择。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价值工程活动的效果,在工作量相同的情况下,力争取得更大的成绩。

价值工程对象的选择是以能否收到较大的效果为基本原则。具体地说,凡是在生产经营上有很大的必要性,在提高功能和降低成本上能取得较大成果的产品都可以作为选择的对象。

对一个多品种生产的企业来说,具备下列情况的产品应首先选作价值工程活动的对象:(1)对国计民生影响大的产品;

(2)需求量大的产品;

(3)正在研制即将投入市场的新产品;

(4)竞争激烈的产品;

(5)用户意见大,急需改进的产品;

(6)成本高、利润少的产品;

(7)结构复杂、技术落后、工序繁多、工艺落后、原材料品种多、紧缺资源耗用量大的产品。

对活动对象的产品来说,它由许多零部件组成,产品的不合理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

在一次价值工程活动中,很难解决所有问题,这里又存在一个选择问题。在产品中具有下述情况的零部件应作为重点分析研究的对象。

(1)数量多的零部件;

(2)制造费用高的零部件;

(3)结构复杂的零部件;

(4)体积、重量大的零部件;

(5)用料多、耗稀缺资源的零部件;

(6)废品率高的零部件。

二、价值工程对象选择的方法

价值工程对象选择的方法很多,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1、经验分析法是根据价值工程人员的经验选择对象的方法。此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考虑问题综合全面,缺点是缺乏定量依据,受人员的水平和态度影响极大。为了减少和克服这种方法的缺点,应选择熟悉业务、经验丰富的人员,集体研究共同讨论确定。

2、百分比法

百分比法是通过分析各产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技术经济指标所占的百分比,来发现问题,确定价值工程的对象。

例如,某企业生产六种产品,它们的成本和利润的百分比如表4-1。

由表4-1可知,D产品成本占全部产品成本的17.9%,而利润只占总利润的6.5%,故可作为价值工程的重点对象。

3、ABC分析法

ABC分析法是一种不均匀分配定律法,也称成本比重分析法。此法的原理是,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分配时发现占人口比例不大的少数人,占有社会财富的大部分,而占人口比例很大的多数人,则只占有社会财富的小部分这一不均匀分配规律。

这种不均匀分配规律,可以用于产品成本分析、库存资金分析、产品质量分析以及选择价值工程对象等。下面举例说明如何利用ABC分析法选择价值工程对象。

利用ABC分析法选择价值工程对象时,应先将某产品的零件按其成本的大小进行排队,然后依次计算出零件累计数及其在零件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同时计算出零件的累计成本及其在总成本中所占的百分比,最后据此划分出A、B、C三类零件,选定A类零件作为价值工程活动对象。A类零件一般指零件数目占零件总数的10%左右,但其成本往往占全部成本的60~70%的部分零件。

设某产品有42种零件,每种零件用量不同,共计100件。根据成本资料列表,可得ABC 三类,见表4-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