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抓住生活中精彩的瞬间_论简_奥斯丁及她的作品

抓住生活中精彩的瞬间_论简_奥斯丁及她的作品

抓住生活中精彩的瞬间_论简_奥斯丁及她的作品
抓住生活中精彩的瞬间_论简_奥斯丁及她的作品

摘要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小说界充斥着大量的感伤小说,简·奥斯丁清新的写作风格打破了感伤小说充斥的局面。她善于塑造人物形象,抓住生活中的细节,用善意的讽刺为我们展现了资产阶级社会人们闲散、安逸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的爱情观和婚姻观。本文抓住简·奥斯丁作品中细节描写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小说中的表现手法,从而帮助文学爱好者及英语学习者更深入地了解简·奥斯丁和她的作品。

关键词简·奥斯丁幽默细节

1总述

在英国辉煌的文学史中,简·奥斯丁是少数的女性小说家中较为突出的人物。作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简·奥斯丁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她的作品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奥斯汀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虽然其作品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她的作品如“两寸牙雕”,从一个小窗口中窥视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很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1811年,她的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情感》打破了浪漫主义感伤小说所带来的窒息而沉闷的局面。接着,她又相继发表了《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和《劝导》等5部小说。这些作品为英国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高潮的到来扫清了道路。简·奥斯丁以生动、诙谐、幽默的细节描写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来反映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

英国著名诗人斯哥特曾说过:“奥斯丁小姐在描写人们日常生活中各种错综复杂的琐事、内心情感和人物性格方面是很有才能的。这种才能是我所遇到过的最令我感到赏心悦目的。”简·奥斯丁善于挖掘女性的内心世界,并用她的智慧和幽默感把她那善意的嘲讽融入每部作品当中。

2善于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艺术家

2.1分析作品中女性内心的描述

奥斯丁的作品中涌现了千姿百态的人物形态,而每部作品都以不同性格的女性作为主人公,对于这些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刻画,奥斯丁运用了白描写实的手法,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意味深长,生动地展现了18世纪中产阶级内心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婚姻观。她的第一部作品《理智与情感》中妹妹玛丽安内心对爱情抱着富有浪漫色彩的幻想,而姐姐埃丽诺内心感情强烈但头脑异常冷静。姐妹性格的反差通过语言和丰富的内心独白生动展示给读者。玛丽安认定威洛比是她理想中的完美男人,但结果却是被人抛弃,悲痛欲绝;而埃丽诺面对感情挫折,内心极为伤痛但仍以难得的理智克制自己的情感,最终获得了真正的爱情。奥斯丁通过两人截然相反的内心情感世界生动地刻画了两姐妹不同的性格特征,从而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不能感情用事,感情应该受到理智的制约。而在《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与达西内心的偏见和傲慢的较量设计巧妙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第三十七章是伊丽莎白内心成长、性格成熟的重要转折。看了达西的信,她不仅认清了韦翰虚伪的真面目,也对自己达到了一种新的认识。这一转折使伊丽莎白克服了偏见,达西也收敛了傲慢,两人最终幸福地走到了一起。奥斯丁通过对偏见和傲慢在男女主人公内心发展变化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两种现象的鞭挞和讥讽。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奥斯丁简单写实的心理活动充分体现了女主人公范妮对埃德蒙的爱恋以及其性格的缺陷——

—自卑而懦弱。其次,奥斯丁作品中形形色色的小人物的心理描写也恰当地反映出人物性格。《傲慢与偏见》中柯林斯时刻算计着伊丽莎白和班纳特一家人的言行举动尽显他的谄媚之势。而文章一开始便亮出了班纳特太太的心声: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总要娶位太太的,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因此班纳特太太时时留意,不停盘算如何把女儿嫁出去,获得金钱和地位,这充分代表了18世纪中产阶级中某些妇女的婚姻观。

奥斯丁通过不同人物的内心独白在其作品中阐述着她的人生哲理,而她的人生哲理大多来自于对日常生活中人和事的感悟。

2.2生活背景对作品人物的影响

奥斯丁1775年生于英国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由于父亲是一名牧师,尽管她没有受到正规的教育,但却得到了父亲和母亲的熏陶,对文学作品中细节描写和讽刺手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她善于观察体味别人不易察觉的事物,对周围人内心世界也乐于揣摩,她在六部经典之作中描绘的人物形象,展现的人物内心世界都来自她所生活的环境。资产阶级悠闲的生活让许多人,特别是许多女性的内心世界充满了金钱式的爱情观、婚姻观。奥斯丁通过对她们内心的展示驳斥了这种金钱交易和利益的结合,赞扬了像伊丽莎白、爱玛、范妮等优秀女性的美德,不禁让读者赞叹奥斯丁文笔之

王璐

(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0)14-077-02

77

体现了她们对爱情的态度,从而反映出姐妹之间性格的强烈反差。不仅如此,奥斯丁对于次要人物的细节刻画也有血有肉。斯蒂尔小姐长到29岁未嫁,于是只好从别人的取笑中求点精神安慰。当人们拿戴维斯博士开她的玩笑时,她竟然得意忘形地“装出认真的样子求詹宁斯太太替她辟谣”,而得知詹宁斯太太不会辟谣时,她的心里简直乐开了花。这一简单的细节活现出一个单相思小姐的可怜形象。在《傲慢与偏见》第一卷第十章中,达西邀请伊丽莎白跳舞:“班纳特小姐,你是不是很想抓住这个机会跳一场苏格兰舞?”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充分体现了达西想讨好对方又略带傲慢的心理,而伊丽莎白认为达西请她跳苏格兰这种乡土舞是想蔑视她的“低级趣味”,这一细节刻画让读者感受到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无处不在。奥斯丁曾把自己的艺术比作在“二寸象牙”上“细细地描画”,可见,她对自己作品独特的创作技巧和风格的坚持、执著。在《傲慢与偏见》中对加苔琳夫人的描写更加淋漓尽致。加苔琳夫人的马车路过门口,柯林斯牧师全家手忙脚乱出门迎接,这一场景体现了夫人自吹起来的唬人架势,使一个专横跋扈的老太太形象便跃然纸上了。《爱玛》中她从爱玛的视角通过周围人物的一举一动来反映人物性格和生活态度。众所周知,奥斯丁的作品中大多描写的是中产阶级之间不同的婚姻观和爱情观,作者运用许多细节描写的手法把不同人物对爱情和婚姻的态度充分展示给读者。《傲慢与偏见》中有两万磅嫁妆的加罗琳小姐极力阻止她哥哥与班纳特家联姻,她希望哥哥娶达西的妹妹乔治安娜小姐,一来可以“增加财产,提高地位”,二来亲上加亲,可以此促成她自己和达西的姻缘。因此,当她看到伊丽莎白头发蓬乱、满身污泥地站在达西面前时,她的嘲讽充分体现了这位世俗小姐将金钱地位和婚姻爱情紧密联系的资产阶级偏见。对于《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范妮,作者并没有用很多笔墨去描绘她的婚姻观,只是用简单平实的人物细节刻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3.2时代背景对细节描写的影响

奥斯丁对生活细节的描写超出当时普通作家所能及的范围。可以说她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在奥斯丁生活的时代,欧洲正经历着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和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冲击,而在其作品中却丝毫感受不到现实社会的动荡,只有那乡村生活的一幅幅场景:聊天、跳舞、喝茶、会客,虽然作品题材面较窄,但却充满生活气息。正因为她观察仔细,文笔细腻而生动,才能深刻地描述了那个时代生活的许多层面,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奥斯丁在作品中对形形色色的人物形态的塑造并不是靠抽象的外貌描写来完成的,而是借助生活中的有趣细节把人物描写得栩栩如生。因此,英国著名作家E.M.福斯特称她的人物是“圆的”而不是“平面的”。在她的作品中,不仅有象进行了无情嘲讽。

奥斯丁的小说开头大多是古典式的:语义明晰,字斟句酌,叙述可观,内涵讽刺。小说《爱玛》和《曼斯菲尔德庄园》均体现了她的古典式特点,先对女主人公褒扬,使其高高在上,为的是让她跌下来。例如,爱玛在叙述和教师关系时得意洋洋地认为“她们亲密得简直像同胞姐妹”,但实质上教师泰勒并没有将她视为密友。前后矛盾讽刺了爱玛自以为是的性格缺陷。

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诙谐地对自私自利、虚情假意、言行不一、逢迎谄媚等不良现象进行了嘲讽。男主角达西最初断定,贝内特家的女儿很难找到有地位的男人,可后来恰恰是他娶了伊丽莎白。而伊丽莎白呢,她曾发誓决不嫁给达西,可最后还是由她做了达西夫人。再看看那个不可一世的凯瑟琳·德布尔夫人,为了阻止伊丽莎白与她外甥达西攀亲,她亲自出马,先是跑来威吓伊丽莎白,继而跑去训诫达西,殊不知正是她这次奔走为两位默默相恋的青年通了信息,促成了他们的美满结合。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就在这几位“智者”受到现实嘲弄的同时,书中那位最可笑的“愚人”贝内特太太,最后却被证明是最正确的。她认为:“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种荒谬与真理的滑稽转化,尽管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是非观念,但却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索。

奥斯丁的讽刺艺术不同于其他作家的讽刺,轻松而不辛辣,真挚朴实而不咄咄逼人;同时,她将这种嘲讽在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关系中充分体现出来,使读者感受到18世纪资产阶级社会存在的人性的缺陷和弱点。

5结语

通过奥斯丁作品中人物内心世界以及她将讽刺手法完美地运用到细节描写当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位用心观察周围生活的伟大作家。在她的作品中,人物有的寥寥数笔,看似平淡,但却生动形象,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刻画也相应有所改变。她用精妙的文笔把资本主义上层社会人物悠闲的生活展现出来,让读者深刻感受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对爱情和婚姻的现实态度。

参考文献

[1]Helen Lefroy.Jane Austen.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简·奥斯丁.理智与情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4]简·奥斯汀.爱玛.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5]简·奥斯汀.劝导.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6]简·奥斯汀.诺桑觉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7]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朱维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杨呈祥

78

相关主题